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04 11:24:27

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设计策略篇1

【关键词】: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环境设计而言,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及其保护、防止空气污染等都隶属于城市环境设计的范围内。然而,在城市的实际发展中,城市环境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不够、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等。对此,文中结合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为西昌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西昌市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应充分和城市环境设计相互结合,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破坏,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之前,应对整个西昌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城市和环境共生的目的。然而,在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依然显得远远不足,不能够满足西昌市实际发展需求,比如,建筑逐渐增多,河水遭到污染,就连西昌市素有“明珠”之称的邛海,其周围自然环境也遭到大量破坏,使邛海和泸山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损害。因此,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

就拿攀钢钒钛基地来说,攀钢钒钛基地迁往西昌,造成了工业化污染,由于攀钢钒钛基地与西昌市区之间没有山岭阻挡,生态防护的作用相当薄弱,工厂排出的高污染气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除此之外,还有工业废水的排除,又加上西昌市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场,污水很容易污染农田,尤其是引入河道后,极易形成臭水沟,造成环境的恶化。

(三)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

通常情况下,绿色的景观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直观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往往忽视绿化的生态价值。比如,西昌市不少地区提倡种植大面积草坪,却忽视了草坪只可进行远观,不能进入,这主要由于草坪的日常维护费用耗资较高,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另外,西昌市四周群山的绿化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近山、矮山依然用作耕地,尤其在冬季,几乎形成一种光山秃岭,景象十分冷清,和城市很不对称,给西昌市的外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二、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策略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应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因地制宜,从顺应自然发展的态势,降低人工操作的痕迹,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创造出和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比如,在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当地气候、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作出动态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工业污染的处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比如攀钢钒钛基地,应加大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采用高效的收尘和净化设施,避免废弃污染城市空气。还可以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在节省水资源的基础上,提高重复用水率。厂中所生产的废水,要经综合处理后进行回用,作为再生利用水,尤其像焦化酚氰废水等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才可使用,而对于生活污水,应经处理后作为厂中水回用于冲洗和绿化等。只有让每个人树立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三)充分利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由于绿色植物是其他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而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空气湿

度,同时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由此可见,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要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绿化的覆盖率,只有充分发展绿化,才能促使城市及其所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比如,在西昌市长安区应加强对天王山等绿化美化,确保城市环境优质质量,推动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都需要进行合理灌溉,针对此,应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城市绿化环境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三)加大创造经济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为了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应尽量通过节水,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等,降低对土地的使用率,增加绿地面积,从而使居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比如,城市月城广场和公共空间,它对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西昌市中心建筑密集的情况下,月城广场占有关键作用,能够为疏散提供最佳场所。对于街区或居住区而言,其环境设计应建立在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动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比如,西昌市已经开始建立复式住宅,不仅改善了住宅建筑的单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这主要由于复式住宅可以提供多个平台,同时还可以进行屋顶的绿化工作,大大改善了西昌市城市居住环境的条件,使整个城市体现出一种亲切、自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又是人们生存的

物质基础,属于一个空间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确保满足人们需求,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122-124.

[2]黄碧武.试论西昌市的城市环境设计[J].四川建筑,2000,(Z1):40-41.

[3]王进炯.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案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4):197.

城市设计策略篇2

[关键词] 零碳城市 低碳城市 碳排放 生态 可持续发展

以往,水质恶化、土壤和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这些容易被公众感知的环境问题通常是我们关注的热点。但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CO2排放及其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和气候紊乱,更是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各国在发展与环境问题上,又增添了减缓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新的世纪性命题。在旧有的能源结构下,建筑是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在经历了低碳/零碳建筑的初步探索后,人们认识到,在更大尺度上进行整体努力会有更加明显的成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低碳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关注,其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也日益成为国际热点。

一、零(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发展以较低的碳排放水平为前提,采用适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构形式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功能。“低碳”理念要求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尽可能减少CO2排放量成为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在经济、社会、环境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下,能源类型和利用方式成为城市碳排放的直接源头和主要控制点,因此,低碳城市的实现最终还要落脚于其能源技术模式上。另外,城市碳排放量与自身碳吸收能力之间的平衡状态称为 “零碳”或碳中立,“零碳”是“低碳”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减少碳排放量(能耗减少和技术优化)和增加碳吸收能力(增加绿量)两方面此消彼涨的努力。但一般而言,一定区域的碳排放量总是要远远高于其所绿地所具有的吸收能力,于是,碳平衡是一件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事情。

零(低)碳的重要前提是寻找替代能源,这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再加上生态城市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也成为了其举足轻重的考量环节,因此,低碳城市没有统一模式,其在具体实现手段和设计方法上因时因地而变。本文选取上海东滩和阿联酋马斯塔尔两个有着显著环境差异的生态城市实例为代表,在对比中分析其低碳理念和具体设计策略。有趣的是,这两个实例均为发展中国家所为,都号称世界首个生态城,展开了一场令人回味的“可持续城市竞赛”,也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

二、上海东滩生态城的零碳理念与设计策略

1.项目规划总体概况

规划中的东滩生态城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屿――坐落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 原本是一大片农业用地。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0万东滩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是真正零碳和可持续的城市,将生态足迹降至最低(图1、2)。

总体规划设计任务由国际知名的奥雅纳环境顾问公司承担,奥雅纳从生态足迹评估与控制入手,确定生态目标,并将“整合城市设计”概念作为生态规划的实施策略和技术方针贯穿始终。奥雅纳制定的生态足迹目标是2.0,即岛上人均消费的自然资源由2公顷以下的土地提供。东滩通过引入量化指标来指导城市生态设计,从而明确了项目要达到的环境性能目标,包括碳减排的分解指标,使设计方向更加明确。

2.零碳设计策略

在能源类型革新上,东滩依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燃料和城市垃圾回收生产能源;拟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氢燃料电池等清洁技术为公共交通提供动力。计划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总需求的60%,2030年达到100%。

在能源技术的创新利用上,注重城市整体设计策略、气候与被动式设计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其在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上的节能减排策略包括:

(1)城市朝向:突破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一切以碳减排和生态性为准则,将城市网格稍加旋转,偏离南北轴线以利自然通风。

(2)低密度开发:东滩被规划为一个低层公寓散布形式,其间布置了大量草坪和公园。建设只占用40%的土地面积,较低的开发密度,将大量减少能耗,并保护环境生态性。

(3)自然生态统合:基于自然湿地边界特点,东滩以运河和湖泊等有机元素雕刻基地,组织有机形式来回应基地的框架。湿地不但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更能作为城市环境碳排放的吸收器,从而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形成适宜、健康的城市生态气候。

(4)重视形式性能:东滩的各种设计理念和措施都是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这成为城市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基础。设计者侧重的不是建筑和城市的形式,而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形式性能。

(5)建筑高度:东滩是湿软土壤,因此,建设超过8层高度建筑物将需要昂贵的基础,这将加大建材消耗量,从而加大碳排放。另外,为了使场所更有效地利用夏季风和自然光,整个城市设计为4层~8层。

(6)城市农业:农作物为居民提供食物的同时,其稻壳和秸秆作为生物燃料,也可起到碳吸收的作用, 以此实现东滩“低碳城乡一体化”的集成系统。

(7)绿色交通: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氢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太阳能驱动),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分钟(500米)。另外,基础设施以使用本地设备为目标,从而减少了进口设备的运输过程,有利于碳排放减量。

三、Masdar生态城的零碳理念与设计实践

1.项目规划总体概况

马斯塔尔(Masdar)生态城拟建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炎热的沙漠环境中,是一个计划耗资220亿美元,开发面积600万平方米,并能容纳5万人口,实行碳中立、零废物的全新零排放城市(图3、4)。由于长期依靠丰富的石油储量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和供应国内能源消费,阿联酋比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不生态的国家”。2006年,阿布扎比启动了“去化石”战略行动计划,试图通过马斯塔尔生态城在内的开发项目,成为可持续性的全球领跑者。

Masdar生态城由诺曼・福斯特为总设计师的项目团队负责总体规划。沙漠气候是一种较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恶劣环境,具有较少的自然资源(水和植物)和较低的环境承载能力(如CO2吸收),因此,在以城市本身性能解决人类生活的舒适、健康等需求的基础上,还须通过一个更为完善的人工系统来消解城市的环境影响,所以“零碳”将成为马斯塔尔必须达到的目标。

2.零碳设计策略

在能源类型上,严酷的沙漠环境使得Masdar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太阳能利用就成为其能源供应的唯一途径。整个城市所需电力全部由大规模太阳能光伏系统产生。为解决缺水问题,规划了一个比现有效率高80%的脱盐厂,通过低能耗海水淡化和中水、污水系统回收的整个基地的供水。

其在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上的节能减排策略包括:

(1)城市朝向:根据风向使建筑布局偏西南方向,以优化阳光和阴影的平衡。另外,建筑的风塔可以捕捉冷空气并排出热空气。

(2)高密度开发:延续沙漠地区利用气候的传统方法,街道规定为10英尺宽,建筑物间距较小,加上5层限高,有利于塑造遮阴街道和庭院为城市降温,减轻沙漠高温的不舒适性,并改善步行环境。

(3)系统封闭性:利用“围墙”这种当地传统概念,将整个城市进行封闭。围墙的作用是保护城市不受恶劣沙漠风侵袭,并通过在其中安置水过滤系统服务于社区。

⑷地方材料和废物回收利用:利用当地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通过真空系统和电动卡车将废弃物进行堆肥再利用,转移几乎100 %的废物。

(5)交通方式:三层次交通系统将取代小汽车作为运输工具。最底层是连接阿布扎比、Masdar和国际机场的列车服务;第二层是地面步行系统,到达公交站点的最远距离控制在200米;最后是个人快速公交系统――1700辆电动个人轨道捷运厢及其全自动控制系统。

四、总结与思考

东滩和马斯塔尔为代表的国内外低碳城市设计案例分析显示,低碳城市在实质环境的设计上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2)生物气候城市和建筑设计;(3)与碳排放量相适应的城市绿量;(4)紧凑的城市布局和发达的公交体系,减少小汽车依赖;(5)地方材料和废物回收再利用;(6)建筑主动节能技术应用。

二者间的显著差异也总结如下:

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节能技术,并根据不同的基地与环境条件进行生物气候城市设计,同时结合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构的综合调整与控制,形成系统整合,是一个高度探索性的实践过程。东滩和马斯塔尔基于其迥然不同的自然条件,在减碳策略上有诸多不同,相对而言,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由于本身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更好结合,加上理性规划、分阶段开发,以及适应性更强的低碳技术等,应该可以更好地达成城市的可持续性。当然,这是仅就理念与设计层面作出的评价,与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无关。

参考文献:

[1]付 允 汪 云 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4)

城市设计策略篇3

[关键词]城市对话 空间整合 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30-02

一、城市设计篇

(一)项目背景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城市轴线的中心,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素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和北国温泉之乡等美称。

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展大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成就,市政府决定建设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

基地选址位于大庆高新区,西邻火炬新街,北邻发展路,南邻科技路,交通条件便利;周边有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文体中心建筑群,区位文化优势显著。

(二)城市空间设计

基地西侧以火炬新街作为城市区域空间主轴线,轴线的北端为文体中心建筑群。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的城市空间设计考虑了与相对地块的空间对应关系,以强化主轴线上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图1)

(三)总平面空间布局

依据城市空间设计,总平面布局将广场平行城市空间主轴线呈线型布置,提供城市最大化的开放空间界面。

建筑空间结合功能分为办公空间与公共空间两部分。320米长的办公空间将所有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简”与“繁”的有机融合。(图2)

(四)交通组织分析

结合周边道路现状,基地共设计3处城市开口,机动车可由此进入基地,到达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同时还设置环绕建筑的消防流线和两处穿越建筑的消防通道。

建筑出入口主要设置在东、西两侧。西侧设置两个公共人员出入口,分别是规划展示馆参观人员主出入口和档案馆、公积金办事人员出入口。东侧设置2个工作人员出入口,分别是档案馆、公积金、城建档案馆出入口和展示馆、规划局、设计院出入口,同时还单独设置了食堂出入口和参观展览的贵宾独立出入口。基地还设置环绕建筑的消防流线和两处穿越建筑的消防通道。

二、建筑设计篇

(一)建筑形式

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由规划展示馆、档案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规划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档案馆和职工食堂七个主要功能部分组成。通过对功能的梳理与整合,重新划定出两大空间类型,即办公空间与公共展示空间。因此建筑形式脱离了零散功能需求的束缚,从而转向形式与空间的对话。(图3-图6)

(二)功能分布与流线组织

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七个主要功能具体分布和组织如下:(图7)

1、规划展示馆包括作为公共展示空间的西侧点式体块以及作为办公空间的东侧板式体量北翼的负一层至二层。其中:

展示区、会议区集中于五个点式体块中,参观人员、会议人员由西侧二层公共主门厅分别经展示序厅和大接待厅进入。其中贵宾也可从东边的独立出入口经VIP接待区进入。

库房及设备区位于地下一层,展品由货梯直接从地下停车场运至一层城市主体模型展厅。

一层办公区由北侧办公集中出入口进入。建筑面积为18328平方米。

2、档案馆集中位于板状体量办公空间南部负一层至三层,其中:

档案库房区及业务处理区居地下和地上各一层,档案货品直接于地下车库卸货接收、处理入库。

南翼二层的公共服务区及档案展室,公共人员由公共次门厅进入。

其上的办公区位于三层,办公人员由南侧办公集中入口由垂直交通到达。建筑面积为14241平方米。

3、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分为公共服务、培训和办公、档案两部分,分别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南翼的一、二层和四、五层。其中:

培训中心位于南侧一层点式体块。服务大厅位于南侧二层,与档案展室相对,办事人员可沿坡道由公共次门厅进入。

档案、办公部分分置两层,以南侧集中入口处的电梯垂直联系。建筑面积为7524平方米。

4、规划局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北翼六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部,办公人员由北侧办公集中入口经垂直交通进入。建筑面积为2326平方米。

5、规划设计研究院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北翼,三、四、五层,办公人员由北侧办公集中入口经垂直交通到达。建筑面积为4890平方米。

6、城建档案馆位于位于板状办公空间南翼六层,办公人员由南侧办公集中入口经垂直交通进入。建筑面积为2861平方米。

7、职工食堂位于办公空间中部一层,上部办公人员可分别经垂直交通下至底层,从两侧门厅进入。建筑面积为1242平方米。

(三)生态设计

大庆地处北温带亚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长、严寒、冬季盛行风为西北风,最低气温为-36.2度,年平均气温3.7度。因此通过相应的策略使建筑保温性能达到最佳,是该项目生态化设计的重点。

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采用三项策略实现生态化的建筑设计:

1、气候缓冲空间

空间布局中将展示空间、辅助空间布置在建筑的西北部,办公空间布置在东南侧,空间布局阻挡了冬季冷空气进入办公空间,从而为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

2、空中花园

方案的空中花园包括屋顶花园和空中庭院两部分。屋顶花园结合遮阳棚架为顶层办公空间提供气候缓冲区的同时丰富了城市“第五空间”的景观。空中庭园提高了建筑的立面绿化率,同时为办公人员提供了空中休息场所。

3、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依据不同的朝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西北向的建筑立面以实墙面为主,开窄条形,以抵御严寒的气候。东南向建筑立面则以框架玻璃为主,提高建筑的通透性,并结合空中庭院,创造一种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

三、布展设计篇

(一)空间布局

展馆展示区的空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结合入口门厅的公共区域,包括展示引导区、观众休息区、临时展示区、球幕放映室和多媒体查询等区域。

第二部分为规划主展区,包括序厅、城市主体模型展厅、城市专项规划展厅、市县规划展厅、城市发展历史展厅和城市建设成就展厅。

(二)流线组织

布展流线设计考虑将参观的顺序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参观人员既可以城市发展为脉络组织参观流线,也可以只参观某个展厅,为参观人员提供不同的参观经历。

(三)空间分析

展示区的空间设计,放弃了传统布展空间单一、封闭的现状。结合当前国际展示手段多元化的现实,提供展区不同的空间体验,创造流动、模糊和透明的展示空间,使参观人员在参观规划成果的同时,被展区的空间状态所感染。(图8)

(四)采光策略

展示区的采光以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设计采用天顶采光、侧墙采光和侧窗采光三种手法引入自然光,为展厅提供舒适的光环境。

四、结语

大庆市城市规划展示档案管理中心本着 “生态、科技,亲切、国际”的设计原则,将城市规划展示与建设档案存放、查阅等功能融入具有地标性的建筑之中。并与周边文化建筑群一道,成为大庆市文化发展的中心与原动力。

城市设计策略篇4

关键字:低碳生活;城市规划发展;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竞争力之展现。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进行的空间构架,也是政策形成和执行之工具。相对于城市物质环境发展而言,一旦确立了就比较难以改变,很难去调整。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影响。城市规划过程中,会涉及到产业调整、产业应用以及产业推广过程中,这是当前进行改革之前提条件。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不断提升改革水平,在减少和降低生产力度上的有毒气体排放。但是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对结构性城市空间规划还比较难。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基于城市低碳理念基础上开发规划,这是当前研究之核心工作。当前,相关的低碳城市以及低碳城市规划已经备受社会关注,我国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低碳城市规划。在建设中,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应该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布局以及低碳城市建设着手把握,更好的引导城市规划发展。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发展过程中,一般低碳发展应该满足三种模式。第一,总体规划。第二,区域规划。第三,详细规划。在这三个模式中,区域规划模式中,有着重点强调的对象。应该基于公共交通为主导走廊式进行发展。在总体规划模式中,重点强调绿色交通为支撑,更好的优化结构,从而实现短路径出行目的。需要加强共同开发强度,从而满足总体规划需求。详细规划模式中,一般都是定位于区域规划为主,建议限制定居小区规模,避免大面积的街区空间出现,这样可以更好促进自行车使用,达到城市低碳建设目的。

二、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一)鼓励绿色出行,优化城市布局

城市共同空间在建成区域内,应该尽量进行均匀排布。将其布置在交通线路旁边,这样可以降低出行次数,也更好的缩短出行距离。鼓励人们选择自行车、步行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出行方式。众所周知,城市交通体系得以良性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在进行空间规划角度分析时,应该从区域层面着手,建议交通导向应该向走廊式发展模式建设,在总体层面上进行规划时,应该将绿色交通还有小街区位置合理规划,更好的减少交通布局带来的交通排放。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

在城市结构空间规划过程中,首先要将人口密度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矛盾解决,这是进行科学规划之关键,也是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关键环节。在进行整体结构形态规划和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空间形态布局问题,应该做好对比和评价,从而得出不同的建设结论。选择最优的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的居民区以及产业园区等等,进行合理规划。在建设中将空间布局存在的差异确定出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更好的做好设计工作,更好的保障方案可行性。如下图所示: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

户数(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三)倡导节能型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城市设计以及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之大户,科学的节能建筑设计技术,应该满足低碳城市发展需求。这是一个重要指标,在进行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中,节能型的建筑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可以更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出现。而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高效以及适用的生活空间。第一,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法规以及政策,建立起具有可行性的节能设计评价体系。这些体系执行时,需要具有明确的数据和量化指标。第二,一般而言,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研究和使用,这应该建立在拥有丰富理论支撑基础上,这样才可以保障技术发挥出实际作用。第三,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和低能耗技术产品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推广应用;推广节能型建筑设计,促进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生产企业等就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沟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之工程,在进行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基础上,应该做好空间结构规划,应该做好土地规划。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还应该获得各行各业的配合,从而提升协调作用。文章从低碳城市发展中进行解析,这个规划策略很多都是宏观上的策略,一些微观,具体的步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相信在不断的研究中,总会确定出一套符合城市规划发展需求的模式,最终更好的保障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编辑部第十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暨“2013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J].《城市规划学刊》 ISTIC PKU CSSCI -2013年6期-《城市规划学刊》

[2]李浩.历史回眸与反思――写在“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提出50周年之际[J].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2012年1期

城市设计策略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依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空间公共性是指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开交流及其精神共同体形成的历程中物质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可见,空间公共性是公共生活和物质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按照空间公共性的基本表述,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物质空间、公共生活以及社会意义三个方面。

公共性与物质空间的位置条件、规模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所处的空间位置与该空间位置的交通便利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公共性的强弱。城市市民到达此空间位置的交通越便捷,路程越短,耗时就越少,则越有利于人们在该公共空间进行社会活动,空间公共性的性能越强。空间的规模决定了空间能够容纳的人数,空间的规模越大,可以容纳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大规模社会公共活动的进行,公共性也会更强。

公共生活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使空间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从这公共生活角度去评价空间公共性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时间元素,根据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与管理方法,决定公共空间何时向公众开放以及开放时间的多少,显而易见,全天候、全时段开放的空间公共性最强。其次是身份元素,一些公共空间会有凭票进入、着装等条件规定,这些条件规定是对进入空间公众的身份预设,而这些条件规定的要求程度会造成空间公共性的强弱差异。最后是行为元素,对在空间中发生的、与空间自身功能从属相异的多元化行为采取的限制、激励、不作为等不同的应对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公共性效应。

从社会意义角度出发,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评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经管者、可达性以及利益。经管者是指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该空间是为公众服务还是为自身利益服务,其管理行为会为其他人带来何种影响;可达性是指访问和接近的权力,对物质空间来说,其表示为进入和使用的权力;利益是指空间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最终为谁服务。社会意义角度上的评价依据提供了与建筑学科不同的评价思路,带给了更有意义的关于空间公共性评价的思考。

二、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1.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其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还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汽车迅速占据了街道的主导,曾经处于街道主到底为的“人”被不断弱化,“街”和“道”的联系被割裂开来,原本完整的“街道”被分割为“街”和“道”,城市街道的公共性问题也浮现出来。例如,按照道路后退红线规定,为保障道路两侧应具有合适的绿化活动空间,但由于管理不善而沦为停车场,同时建筑后退又导致了空间尺度失调,使两侧商业无法有效互动,影响了行为活动的积极性。

2.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最具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城市广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政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日常商业性广场、其他小广场。而城市广场的公共性问题主要存在于政治性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对于多数政治性广场的设计,广场与政治性建筑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主体建筑的严肃和冷峻以及封闭的表皮拉开了与广场交往行为之间的距离,虽然强化了广场和政治性建筑对公众的展示效果,但是降低了与市民互动的参与感。纪念性广场及其附属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浓厚的国家色彩,纪念性意义非常突出,但是,这种纪念性主要是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不能充分考虑与市民的互动理解,表现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广场公共性的垄断表述。

3.公共机构和建筑

一些公共机构面对的对象并非所有城市市民,这些机构看似距我们只有咫尺之遥,实际上又遥不可及,人们无从了解它们的运作过程,长期下去,这些机构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它们要么表现得盛气凌人、拒绝与公众接近,要么表现得离群索居、逃避公众的接近和参与。如果市政、银行、邮政等公共机构办公空间能够少一些衙门做派,给公众预留更多公共活动空间,把公共机构展示和公众的公共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公共空间,从而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普遍性认同。而机场、车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则存在着人际交往活动弱化和重视功能理性空间的公共性问题。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单纯以展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功能依据,没有充足的非展览性的公共空间,使观看展品成为唯一可做的活动。在这类公共建筑空间中,如果能够增加适当的与功能活动不相关公共空间,将有助于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设计策略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其中,城市设计主要进行城市空间中具象的空间三维形态塑造;建筑设计主要是配合营造优质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在环境层面上运用非建筑的环境要素配合营造优质的城市景观。

1.城市设计——塑造并维护优质的公共空间环境

首先,在保证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场地适应性设计。进行设计时,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各自的场地特征,把气候资源和自然系统相适应的综合考虑到进场地设计中,保证场地内气候与生态的可持续性,营造出更加舒适和高效的公共空间,进而提高城市居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参加城市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其次,构建开放复合的建筑空间体系。当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建筑空间开始突破自身封闭的状态,而城市空间也在向建筑空间渗透。运用分离、穿插、串联、并联、层叠等方式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不仅会使建筑空间融入城市空间,而且能促进整个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公共性,带来更多关于城市空间公共性构建的新思路。

最后,确保交通组织的合理与便捷。合理便捷的交通组织能使公众出行成为令人激动和愉悦的体验,从而保障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状态。因此,交通组织应能够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以便于实现公共空间承载公共生活的功能。同时,交通组织应支持活动空间使用的步行交通,步行线路应设置在公共空间区域或边缘,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

2. 建筑设计——创造“房间中的城市”

建筑设计中,空间公共性的体现是公众在建筑内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实现目标,需要把广场、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元素引进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元素,是建筑空间的公共性与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相融合,创造出“房间中的城市”。为此,要重视城市景观的引进,把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引进到城市公共空间,使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在行为和视线上都能得到连续性的发展,也能加深人们对城市景观的印象。

另外,对建筑边界进行复合化处理,对公共空间的垂直面进行特殊化处理,使其成为建筑和城市的结合部和室内外进行互动的媒介。可以通过底层架空和创造开敞式边庭空间的方法来进行。

3.环境设计——塑造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公共设施以及城市雕塑三类。相对于人工环境景观,自然景观具有视觉统一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视觉神经处于相对松弛的休息状态。因此,设置自然景观时,应从环境设计的视觉概念出发,将人工环境的视觉调整到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既不感到视觉饥渴,也不感到视觉疲劳。座椅、指示牌、路灯等公共设施是保障公共空间功能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微观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场所中公共设施的位置和体量。由于公共设施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使用功能决定了形体尺寸,因此,环境设计时,对公共设施的设计、选型、放置和安装要综合考虑,不能随意处置。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既有宏伟庄严的纪念碑,也有情调优美寓意深刻的小品雕塑,它记录着时代文化与政治的变换和沉浮,与建筑一起见证了城市没落和辉煌,因此,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的位置设置应充分考虑作品类型和所处环境,保证外空间结构和内在思想涵义两者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联系,才能全面展示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景观。

参考文献

[1]徐刚.浅析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诉求[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4).

[2]曹李恒.基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艺术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3).

[3]常延聚,牟武昌.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以重庆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1).

城市设计策略篇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活基础设施、景观工程的完善,国内城镇逐渐摆脱了破旧、落后的面貌,市容景观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机制夜景景观大多都是曝露于户外,常年受雨水侵蚀、烈日曝晒,因此损坏率也较高,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维护、维修机制,否则不仅会影响整体夜景景观效果,而且对资源也会造成重大的浪费。

2.缺乏本土相关专业的人才建设二三线城市在夜景建设阶段都需要向外引进大量人才,而由于这些“舶来”设计师对当地的风俗情况、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把握,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遗漏和不合适,这样就没法把区域性地域性的优势发挥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后期施工和维护方面,无法第一时间排除解决出现的问题,小毛病就能积累成大的全面积瘫痪,加大了维修的资金负担。

3.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一项成熟、成功的夜景景观设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总的来说就是必须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其中短期计划指的是在当前一些参考基数(包括人口数量、自然环境、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些列处理方案和计划;中期计划指的是充分考虑一定年限中的浮动因素而定出的相应措施;长期规划指的是根据城市定位和战略需要对该城市的夜景景观设计有个大致的、规范性的总体定位。然而近年来许多人误认为夜景景观设计就是所谓的“一次性工程”、“快餐工程”,忽略了必要规划的重要性。

优化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水平的对策以及措施

1.建立快速、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快速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应该是包括信息收集部门、信息调查部门、施工部门和检测部门,即要从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高度去把握、处理问题。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只有调查、收集工作做好,才会及时发现问题、排查问题,让施工部更好更有效率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施工部的高效高产又为今后的信息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总之,我们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应该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只有在各个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

2.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夜景工程景观规划需要专业的景观规划人员,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针对本地区的丰厚的资源特点与良好的环境状况,科学地制定景观规划方案,如确定夜景轴线、动停空间、开发强度等具体规划项目。

3.制定一套完整的近期、中长期发展方案首先应该对项目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城市性质等进行一项全面的调查以规划一个大致的定向,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可以以若干年为一个基点,对具体的工程项目、亮化程度以及基金预算等做细致的规划,最后工程完工以后应该及时的安排后续工程,指派区域责任人,负责日常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形成较合理的反馈系统。

结语

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是以体现城市精神、丰富市民生活,体现时代文明为目的地,以高科技材料的交错构筑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群体,并且能够满足各个阶层休闲、活动以及审美需要等的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它是城市照明工程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针对当前国内城市夜景艺术设计存在的一些不足,笔者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让夜景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营造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城市设计策略篇7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68-01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2 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由于生态建筑的理论起步的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技术。国外确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建设技术和方法。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木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而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R”原则。

乡上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安全性原则:社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况下的安全。

方便性原则:社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4 继承历史而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文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索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5 结语

生态设计思想是人类对20世纪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2005,(4).

[2]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1999,(7).

城市设计策略篇8

关键词:城市街道;改造;设计;策略

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展示着整个城市形象与城市风貌。因此城市街道不但具有交通作用,而且承担着城市景观的功能。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指导思想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内接连举行了大量的国际性活动,由此推动了城市建设中街道景观改造工作的快速进行,城市街道景观也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整个城市形象,在设计城市街道景观时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1城市街道景观的实用性

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人的感受,这是由于城市景观主要针对人来进行。在衡量一个城市街道景观是否设计成功时,第一要素就是是否与人类的活动要求相一致,是否创建了有利于人类开展各种活动的环境。而涉及景观的艺术要求方面,则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喜爱,而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要求。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第一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衡量大众的要求,并结合公众共有的行为需要。

1.2应彰显当地特点

街道景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城市道路和生活空间的纽带,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城市特色和人文景观。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城市进步和发展的标志,具有创意的城市景观更能突出城市所特有形象和文化氛围。城市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域以及城市的特色,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抓住城市的主要特点,能充分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市民的精神面貌,使城市和景观和谐完美,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1.3要做到兼顾继承与创新

利用城市街道景观可以展示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的个性化特点,而存在于街道中的各种建筑、各种空间形式、大量符号、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都与整个城市居民心中的地域文化相一致,所以可以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同时有利于激发居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1.4保证城市街道家具的完整性

家具也对外展现着一个城市独有的特点,拥有这些共同的家具才能保证一个城市的完整性,同时又表现出与其它城市不同的特性。因此不但要考虑到城市家具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兼顾变化中的一致性,使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城市街道景观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重视“场所”的建设,表现为各个街道不能展现为明显的序列,创造的街道空间缺乏个性,自然环境也不能满足人的要求与景观需要,整体形象过于压抑。(2)不能展现当地特性,表现为街道景观环境设计过于泛化,不能彰显当地特点。(3)道路设计将车放在第一位,而没有兼顾行人的要求。当前道路交通设计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大量的车、人穿插在一起行进,过于混乱与无序。

3城市开展街道景观改造策略

3.1明确街道景观设计主题

在全面研究道路两旁用地的基础上,制订与当前城市空间特点相一致的用地功能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城市街道景观主题,确定应该着力建设哪些区域与景观,科学组织整体空间,再根据不同用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应对措施与手段,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方法,保证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这在街道景观设计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科学开展道路交通设计

在全面研究当前交通系统的前提下,结合城市今后的发展前景,要保证道路设计同时满足车与人的要求,要增设合理的行人通道,才能有效保证行人的安全。明确道路断面有利于保证道路改造的顺利进行,在做到道路通畅与街道景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当前道路特性、交通状况、今后发展等情况明确道路断面,才能保证公众安全出行与交通畅通,争取在街道改造后不再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要做到科学设计街道沿线的交叉路口范围内的用地,争取加宽车辆行进的车道,才能使临街用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交叉路口要设计专门的左转、右转、直行车道,以及建设专门用于行人的过街天桥,才能实现路通的合理组织。路面的用料质量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街道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市场中涌现出大量等级不同、价格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材料,如各种颜色的沥青、各种颜色的透水砖等,因此要结合道路施工中各项要求设计材料应用的最佳方案,才能创建最好的街道景观。

3.3合理规划街道绿地

(1)绿地设计要兼顾城市道路。绿地与城市街道有着不同的功能与大小,所以要全面考虑到绿地建设中应用树种的高度、形状、种植方式等。(2)绿地设计还需考虑到人类的视觉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公众在出行过程中乘坐不同交通工具产生的各种视觉特点,对其进行总结,以此确定街道景观绿地设计。(3)绿地设计还需结合其它街道景观,要保持景观的整体性。绿地设计要以美为原则,合理的绿地设计可以帮助街道实现连续性,再有,利用合理的绿地设计也可以帮助行人准确判断街道方向,方便行人的出行。(4)绿地设计还需选择最为适宜的园林树种,才能创造美丽、和谐地街道景观。不同的园林树种有着不同的树形、颜色、香味等,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景观与功能。街道绿地代表着街道在一年中的各种变化,在不同季节可以表现为不同的颜色,要在考虑行人不同完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绿化树木的间距、种类、形状、高度等。

3.4科学设计城市家具

第一,做到以人为本,“城市家具”的服务对象是有需求的人,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是否符合公众使用需要,要将使用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针对老年人和儿童更要体现设计上的人性化,充分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使不同群体在使用时都能够安全、放心。第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就是突出城市特色。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结合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色彩和形式,设计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景观。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一定要兼顾文化内涵,应用新型设计理念展现文化内涵,通过“城市家具”来体现城市的个性化特点,让人们更加热爱城市、尊重传统。第三,突出系统化特点,在设计城市家具过程中要做到系统设计,家具的整体设计要求系统化,不同城市家具要展现相同的特点,才能带给人整体性的感觉。在设计这一产品时首先要考虑到其功能要求,而不能一味追求装饰,是为了达到特点的一致性,在做到系统化的前提下可以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有利于突出城市景观设计意象,达到整体环境的和谐。第四,集中多种功能,在城市家具发展中,其设计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要求,而要求集中体现多种功能。做到这一点不但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节约建设资金,而且有利于创造美观效果。

3.5科学设计街道招牌

(1)处于一层小型商业招牌,要求应用相同的设计方式,要在与上面建筑保持协调的基础上结合墙面颜色、街道广告、其他店面招牌、空调外机等各种因素,全面改造招牌颜色、大小、形状。不同商家可以根据自身门面大小,使用相同的材料与颜色设计与整体环境协调的字体或造型,保证景观既有一致性又突出一定的变化。(2)国际、国内的知名品牌招牌,主要指的是那些专卖店,可以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为其预留的位置设计招牌。(3)拥有2层以上大型店面招牌,要求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个性化特点,在城市管理部门审批的前提下应用指定的颜色与材料,应与当地街道风格相统一,使其在街道景观中独树一帜。

4结语

总之,街道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只有设计科学的街道景观才能促进城市景观的健康发展,而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宋佳.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理论研究.齐鲁工业大学,2014(2)

2蒋文杰.怀化市芷江县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质改造设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1)

上一篇:城市设计的历史范文 下一篇:冬季交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