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0:50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1

裴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擅长中医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血管性痴呆、震颤麻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神经痛以及免疫抑制相关性疾病。

针灸,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一直带给我们无穷的神秘感。就好像武侠片中神乎其神的点穴大法,不仅能健身,还可以治病救人。现实里的针灸是否如此传奇?最近,我们采访了龙华医院针灸科裴建主任。

《科学生活》:裴主任,您好!针灸一直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姑娘,我们对它的了解也只是管中窥天,不知全貌。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针灸吗?

裴建主任:针灸是针刺和灸疗的简称,是中医学主要的一种治病方法,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扶正补虚的作用。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因为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现已传遍世界各地,并逐渐被西方国家主流医学认可,也纳入其医疗体系。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如今已为世界医学,为150多个国家所接受,被允许在当地行医治疗,WHO向全球推荐许多痛症治疗首选针灸治疗。1998年,在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听证会上,全球众多专家一致认为针灸是有效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推广,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科学生活》:面对不同的疾病,有哪些针灸的方法?

裴建主任:最常用的针灸方法大概有20多种,如针刺、灸法、火罐、刮痧等等,而由其派生出来的间接灸、直接灸、化脓灸、隔姜灸等,以及和现代医学结合的电针、穴位注射、灯、电针、激光针灸等,数量繁多。可见针灸治疗范围很广、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

然而针灸治疗却不一定是“同病同法,不同病不同法”。针灸治病的方法是根据中医针灸经络理论得来的,因人、因时、因地,也即是“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比如个别病人患有血瘀证、脉络瘀阻都可用针刺放血,也就是刺络放血来治疗;皮肤病、神经痛、面部瘫痪、面部色素沉着,可用七星针放血治疗。总体上,我们是辨证施治,但也有个别疾病会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如蜂针治疗关节炎。

据统计,现在有200多种疾病可以用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单独使用针灸治疗是有效的,如慢性疼痛、中风神经功能康复、胃肠道炎症疾病、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动眼神经麻痹等等,还有一部分疾病可用针灸治疗配合和药物辅助治疗等,一共有400

多种。

《科学生活》:对于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的新闻数不胜数。民众对此表示非常好奇,请问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呢?它是如何起到良好的辅助医疗作用的呢?

裴建主任:针灸有几千年的历史,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诠释针灸原理的话,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针灸、艾灸等方式,适宜刺激经络,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因为经络本身就有调气血、调阴阳的作用,故针灸就可以调节功能失常,治疗疾病。从科学的层面来解释针灸原理的话,很多国外的学者认为针灸是物理性的刺激,通过机械性的、温度的、电的、光的物理作用来刺激穴位(穴位结构是三维立体未知或已知的组织结构),通过传入神经到人体大脑的丘脑中枢神经,然后再传出到靶器官。中医认为穴位体表、经络体表和我们内脏是相关的,经络连接人肢体、五官九窍、内脏,而西方研究显示经络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结缔组织相关。

针灸辅助治疗有三种作用,多数情况下辅助药物、提高药物疗效的增效作用,还有极少减少药物功效的减效作用,以及少数与药物没有协同作用的无效作用。针灸本身就是物理性的刺激,基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

《科学生活》:裴主任,针灸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有哪些?现代治疗方法与古法有何不同?

裴建主任:针灸可以治疗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中风等)、帕金森氏病、面瘫、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痴呆、肘管及腕管综合症、落枕、肩周炎、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肌肉痛和萎缩、肌肉痉挛、关节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扭伤等;内科疾病,如偏头痛、高血压、心律不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厌食、呃逆、腹泻、便秘等;外科、皮肤科疾病,如腱鞘炎、带状疱疹、牙痛等;五官科疾病,如假性近视、麦粒肿、慢性鼻炎、神经性耳聋等;妇产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其他疾病,如单纯性肥胖、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从古至今累积的临床方法,大部分古代的治疗方法传承至今。中医是造福人类的,同样也反映民族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针灸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比如结合电学的刺激仪,结合光学的激光针灸治疗仪,结合磁疗、结合超声作用于穴位、经络,都是传统针灸的扩展,也是针灸的现代用法。

《科学生活》:大多人对针灸的恐惧是因为看到针刺入皮肉,感官上觉得会有痛感,针灸究竟痛不痛呢?

裴建主任:一般针灸并无强烈的痛感,取针后有可能会出现酸胀感,有些病人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病人有这样的情绪与其对一种治疗方式、治疗途径的了解、认识有关系。很多疾病也不可能用一种单一方式治疗,需要综合方式治疗,有时候必须要使用针灸。药物治疗等其他方式没有完全达到病人的预期目的的时候,为了解除其疾病的痛苦,应当积极就医。

《科学生活》:裴主任,如是患者前来就医,针灸是否有禁忌,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所谓“晕针”是怎样一种情况所致,一旦晕针又该怎么办?针灸过程中还会有其他不良的反应吗?

裴建主任:一般患有高血压危象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治疗部位有骨折、严重外伤和皮肤破损者,传染性疾病患者,醉酒及过度饥饿、饱腹患者,怀孕和行经期妇女,年老体弱无家属陪护者不适应做针灸治疗。

病人产生晕针,一是由于病人比较紧张,与晕血的病人情况类似;二是由于病人体质比较虚弱;三是由于病人不对或是病人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产生了神经性晕厥。在正规医院,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一般只有万分之一,发生概率很低,一般做正确的处理后无任何后遗症。

还有些病人在针灸后会觉得酸、麻、胀、痛、痒、发热、蚁行,这都是正常针感。有些病人会出现少量出血,那是因为针刺有时无法避免刺中毛细血管,此时,只需按压止血即可。还有些病人会出现针刺后酸胀,取针后可能遗留较强烈酸胀感,此为正常反应,稍后自消。还偶有出汗,此情况常见于紧张的病人,只需稍加休息或饮用少量温水即可。还有一些如针眼起包,此情况见于少数皮肤较为敏感人群,休息或热敷即可消退。某些病人主诉治疗后原疼痛加重,此为该疾病进行性发展所致,需坚持治疗。还有拔罐后留下印记为正常反应,稍后将自行消退。

总之,病人发病后尽快就诊,以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治疗过程中请勿随意活动,以防弯针、断针、烫伤和摔碎火罐。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大汗、心慌、呼吸急促等情况,请及时通知医生。针灸治疗一般不影响洗浴,但行皮下埋针和耳贴者治疗部位不宜沾水。

《科学生活》:若针灸不当,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吗?患者可以自行针灸吗?

裴建主任:针灸属于一种家庭保健的方式,就好像以前家里备有火罐、刮痧板一样,民间非常流行。其实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在疾病不是很严重、暂时无法就医或是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缓解一下自己的痛苦。因为中医的源头活水来自民间,所以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免疫力下降、心理调理等可通过长期按压穴位、刮痧、艾灸、火罐来提高抗病、防病能力,解除疲劳。但一旦患上疾病,那还时要积极、及早就医,医院可对疾病进行诊断,对症下药,治疗方法也比病患自己在家治疗有针对性,可以说专业医师的规范治疗对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生活》:怎样运用针灸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它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又如何治疗呢?是否有禁忌呢?

裴建主任:从中医理论上来说,“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夏治”指趁夏季这类疾病发作有所缓解的时候,运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方法,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之机,辨证施治,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适宜冬病夏治的疾病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各消化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疼痛性疾病及平日体质虚弱容易感冒、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

一般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针刺、艾灸、穴位贴敷、埋线、拔罐、刮痧、穴位注射、耳穴压豆、内服中药、中药洗浴、浸泡、离子导入、推拿导引等综合方法。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2

1.永兴县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3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症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结论 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关键词 ] 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5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28-02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将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保障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5.23±2.31)岁,脑血管疾病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标准诊断为脑血管疾病;②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可知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精神障碍;③患者于本次发病前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④患者无昏迷、休克等情况发生;⑤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及严重的感染类疾病;⑥患者无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资料及患者病历、询问当事医护人员等,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临床表现①智能障碍。患者早期出现记忆障碍,但判断力及自知力正常,起病急,且病情呈现出阶段性退化特点,后期患者可发生感觉障碍或思维障碍,出现妄想、强制性哭笑、情感迟钝以及情感爆发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甚至演变为全面性痴呆;②神经症样综合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多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等;③人格改变。易怒、幼稚、易冲动等;④遗忘综合征。错构、近事遗忘、记忆困难、虚构等;⑤精神病性症状。僵木、妄想、幻视、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等。

1.2.4治疗措施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确诊病情,对其发生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根据患者精神障碍具体表现给予对应治疗药物:若患者出现幻视、妄想,则应选用利培酮、奋乃静等药物治疗,但剂量不应过多;若患者表现为抑郁应给予氟西汀治疗;兴奋躁动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或使用异丙嗪联合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所有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均结合使用心理干预措施,如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等[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类型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研究表明[4],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常出现各类精神障碍,即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brain vascular diseases),患者可表现为智能障碍、神经症样综合征等多种类型,且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任何时期。有研究显示[5],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具有复杂性及多变性,且常被家属及医务人员忽略,因此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发生机理: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其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性甚至坏死等情况,脑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若患者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则将加重脑细胞损伤情况。此外,患者家庭、社会压力及自身心理、遗传等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其出现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6]。

有研究显示[7],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较大,且患者脑部病灶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密切相关,即病灶与额叶越接近,则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越高,以左侧额叶与左侧基底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其原因可能为患者过度担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或对临床治疗缺乏信心,担心致死或预后发生致残等情况,以及家庭及社会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中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提示临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尽量降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若其发生相关精神障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其精神障碍情况,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由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理可知,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出现缺血、缺氧等病变,因此提示临床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王焰山[8]等人研究显示,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达到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属于“郁证”范畴,与人体中肝、心、脾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心虚胆怯、肝郁气滞、气血阴阳失调等。因此对脑血管病所致神经障碍患者应用疏肝解郁活血药物可达到显著疗效。中药材首乌、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行血,山萸肉及菟丝子补肾,茯苓、川朴、苍术化湿健脾,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养阴,熟地滋阴养血,川芎、赤芍行血中之气、逐瘀行血,陈皮、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诸药联用,可达到疏肝解郁、养血活血、理气逐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理气解郁药物可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症状,且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对机体新陈代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覃加许[9]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参考文献]

[1]范汉同.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13(1): 5.

[2]赵新苗,胡拴萍.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35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6-1537.

[3]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1058.

[4]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 23(11): 87-89.

[5]安慧,杜伟国,郭万红.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08-709.

[6]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 87-89.

[7]陈骧.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5):133-134.

[8]王焰山,陈秀英,蒋汝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53例临床观察[J].成宁医学院学报,2011,15(3):134-136.

[9]覃加许.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36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4):508-509.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3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 心身医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广义概念则是对所有疾病进行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研究的科学。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对中医心身医学我们暂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

1  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不包括癫狂等精神病。为了便于国内外交流,笔者采用中西医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为8 大类较为合理。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泄泻) 、习惯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胁痛) 、慢性胆囊炎(胆胀)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经证(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心因性晕厥(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 、神经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证(痰病) 、心因性多饮(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证) 、尿道综合征(淋证) 、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

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 、邪(外因)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理论基础的建立———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身论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刚柔学说和心身合一学说认为,人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偏性,即两种不同的气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对躯体内脏会产生影响, 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因此刚、柔二性由肝(中医认为肝主情绪) 所主。

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而致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的肝旺证候,称为刚证。

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称为柔证。

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

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0 多年来,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 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中特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解决实际问题。

3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展望

中医学治疗心身疾病,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更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方剂数千个,针灸处方和食疗处方数以千计,历代积累了大量的心身疾病治疗经验,涌现了一大批治疗心身疾病的著名医学家。治疗心身疾病的中医古籍文献不可胜数,因此中医治疗心身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空前优势。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4

关键词 神经性疾病 头针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86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头针在治疗方面的疗效也是确切的,但是,相对于联合治疗,单纯治疗不能很好地给患者以安慰,于是在临床中探索针药二者结合后的治疗效果和优势,于是通过筛选我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11种,采用头针配合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与单纯头针治疗,经过9年临床观察患者2076例,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收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076例,全部经CT、MIR、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其中面神经麻痹298例,面肌痉挛14例,脑卒中328例,脑动脉硬化406例,脑血管性痴呆12例,脊髓损伤(外伤性截瘫)4例,发作性睡病2例,震颤麻痹16例,不宁腿综合征11例,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976例,老年性痴呆9例。

治疗方法:①头针组方法:依据病情选取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中线、顶中线、顶枕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下旁线中的相关治疗部位,1次/日,每次4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捻转补泻手法1次,每周6次,休息1天继续治疗,15天1个疗程。②针药组方法:头针治疗同头针组,同时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日,连服15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观察:治疗两疗程后统计。其中面神经麻痹之表情肌较治疗前可以自主运动,额纹、鼻唇沟恢复,漏水、夹食症状改善;面肌痉挛之眼、口轮匝肌抽搐频率、联动征表现较前减少30%以上;脑卒中之肢体运动、感觉功能,记忆力等智力恢复到发病前的50%以上;脑动脉硬化之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手足异麻感、反射异常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脑血管性痴呆之智能减退无进行性加重,记忆力改善,思维基本正常;脊髓损伤(外伤性截瘫)之损伤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排便排尿功能障碍、神经营养改变等较前改善或有部分恢复;发作性睡病之发作次数及睡眠深度减轻;震颤麻痹之静止性震颤、强直症状、运动减少及其他症状的发作次数减轻;不宁腿综合征之小腿异常感觉发作次数减少或减轻30%以上;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之颈肩困痛、上肢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改善,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老年性痴呆之智能衰退、精神淡漠等症状较前改善,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结 果

11种病症治疗结果统计,见表1。

讨 论

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神经病。发生于骨骼肌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神经系统本身受损所致的疾病往往不易区别,故肌肉疾病也往往与神经病一并讨论。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俗话中常称精神病为“神经病”,实误。有些神经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脑炎、脑膜炎等临床上常见。神经病中慢性病占多数,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致残率很高。神经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许多神经病病因不明,也有许多是遗传病。脑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使许多脑和脊髓疾病能得到迅速准确的诊断。但因神经细胞损伤后不易再生,许多神经病仍无有效疗法。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5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精神疾病的治疗现状和未治、未维持治疗的原因。方法 采用精防组防治网络电脑统计表对3856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情况、未治疗原因、家庭收入情况和医疗费用来源等。结果 各类精神疾病时点治疗率为52.70%,从未治疗率为47.30%,精神分裂症男性治疗率明显高于女性,各类精神疾病未治疗原因中自认为病情稳定者居多,故不愿维持治疗。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未治原因以对治疗无信心占多数。目前本区医保患者与自费患者治疗率基本相当。结论 精神疾病的未维持治疗率仍较高,其主要原因为:低收入,对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和疾病本身的难治性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缺乏信心。

[关键词] 精神疾病;未治率;未维持治疗率

以前,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传统偏见和歧视以及精神疾病对家庭负担所造成的各种困扰,精神疾病的“未治率”较高[1]。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上海市已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的三级精神病防治网,即所谓的“上海模式”,精神疾病的“未治率”较以前降低,但仍有未维持治疗的现象存在。为了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精神疾病的治疗现状和未维持治疗的原因,为降低精神疾病的未维持治疗率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我们在2006年10月对全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金山区2006年6月底登记在册符合CCMD-3诊断标准、资料完整的精神疾病患者为调查对象,共计3856人,其中精神分裂症 2566人(66.55%),情感性精神障碍210 人(5.45%),应激、癔症、神经症等365人(9.47%),器质性精神障碍 120人(3.11%),精神发育迟滞 547人(14.19%),其他精神障碍 48人(1.24%)。

1.2 方法 根据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对各镇(街道)精神疾病患者的登记调查,按防治网络电脑统计表整理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和未治的原因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3856例中,男1885例(48.88%),女1971例(51.12%),年龄 16~91岁,平均(46.48±14.90) 岁。在婚2047 例,未在婚1809 例;文盲1906 例,小学 790例,中学863 例,大专以上297 例;医保867 例(22.48%),合作医疗2074 例(53.79%),自费 850例(22.04%),其他 65例(1.69%)。

2.2 治疗情况

2.2.1 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情况 调查时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包括住院治疗、门诊治疗或自行购药治疗)、未治疗(指门诊、住院均无治疗者,包括未维持治疗者)等情况,见表1。

表1 各类精神疾病治疗情况 (略)

表1显示,各类精神疾病时点治疗率为52.70%,从未治疗率为47.30%。若去除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精神疾病的时点治疗率为58.33%,从未治疗率为41.67%。

2.2.2 不同性别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男女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分别为54.85%和50.63%,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6.88,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的治疗率(65.72%)明显高于女性(58.95%),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48,P<0.01),见表2。

表2 男女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略

2.2.3 各类精神疾病未治疗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未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其未治疗的主要原因见表3。表3显示,71.16%的患者或家属认为病情稳定,21.33%对治疗缺乏信心。其中,对治疗缺乏信心的以精神发育迟滞者为多79.10%,其次为器质性精神障碍8.93%。在因经济困难而未治疗者中仅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分裂症患者。

表3 各类精神疾病未治疗的主要原因 (略)

2.2.4 未治疗患者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我们对未治疗患者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4。表4显示,未治疗患者家庭月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者达64.91%,而月收入在500元以上者仅为14.58%。

表4 未治疗患者的家庭月人均收入情况 略

2.2.5 医疗费用来源与治疗率的关系 我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来源进行了调查,其中的“医保患者”包括参加公费、劳保、社保、镇保的患者。医疗费用来源与治疗率的关系,见表5。表5显示,医保患者的治疗率63.44%和自费患者的治疗率66.35%(P>0.05),两者不存在差异。与2001年我市青浦区的调查显示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较大出入[2]。

表5 医疗费用来源与治疗率的关系 (略)

3 讨论

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指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将2001年确立为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WHD)的主题为精神卫生,其提出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未治率”。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共有各类精神疾病8300万,目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就达1600万,在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第一,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到2020年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将占疾病总负担的1/4[3]。然而,对于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率仍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精神疾病就诊率不到30%。有关调查显示,有18%的人群误认为精神疾病与神经疾病是一回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60%的人选择综合门诊而不去看精神科[4]。

本调查显示,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未治率仍高达47.30%,尤其是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未治率达到了81.35%。当然,这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因为对精神发育迟滞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但我们也注意到还有报道发现有精神发育迟滞者或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家属一关了事,直至政府启动救助工程才得以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疾病多为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有较多的患者或家属对此缺乏认识,认为病情稳定些了就可停药,调查发现仅精神分裂症因病情稳定而自行停药者高达91.03%。而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家属对其治疗缺乏信心则占较大比率(79.10%)。另一方面,慢性精神疾病对家庭的负担是个极大的问题。本调查显示,患者家庭月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者达64.91%,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现象在精神病患者中尤为突出。而男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54.85%略高于女性治疗率50.63%(P<0.05),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率65.72%更是显著高于女性治疗率58.95%(P<0.01),间接地反映了男性精神患者较女性精神患者对社会的影响严重,也与郊区男性是家庭支柱的传统观念有关。另外,本调查发现,目前本区医保患者的治疗率63.44%与自费患者治疗率66.35%基本相当,主要原因是政府推出的优惠政策“免费服药”患者也是统计入自费患者一栏的,也可能与近年来商业保险的推广有一定关系。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有关专家认为精神疾病未治率高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1)患者或家属不认为有病,只认为是心情不好导致,认为会自愈,所以不就诊;(2)明知有病,但怕影响患者将来的工作、婚姻问题,只要不惹是生非,能隐瞒就隐瞒;(3)与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迷信观念严重,宁求“菩萨、神仙”也不找医生。这些,都导致拖延病情,延误治疗,再加上不维持治疗等因素,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重者成为精神残疾。

当然,在近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努力,精神疾病的治疗状况已有较大的改观。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上海市三级防治网(称上海模式);2004年政府已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监管项目”,都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带来福音。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科学研究及宣教工作,提高医护技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认识精神疾病,关爱精神患者,降低精神疾病未治率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明圆.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66-68.

2 吴敏仙,邵兔友,查永林.上海市青浦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2,14:58-61.

3 部分文摘.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6

【关键词】

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用药合理性

医生治病,最合理的是根据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这才是最根本的,但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病因迄今未明,这对精神科临床医生来说,确实是难题。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已进入药物治疗的新时代,新的药物品种层出不穷,以致当前各品种已出现剧烈竞争局面,医生面对许多精神药物会显得眼花缭乱,因此用药不规范、滥用等现象逐渐引起人们注意,提倡用药的规范合理已提到议事日程。使治疗精神疾病的用药趋向合理,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放之四海而皆准”,矛盾之处很多,实际上也应该承认一个事实,医生用药确有各显神通的一面,譬如,有的医生特别习惯用某些药,别的医生治不好的患者,到他那里却得心应手地取得效果,这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偏见,其中反映了他们的经验。因此要做到用药合理应该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这样才能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偏差。

所有精神科执业医师的医疗行为应有一套诊疗标准来评定,该标准的“底线”是:应当具有合理性。如果医生想选择某种药物治疗,但患者提出他接受的治疗是不正确的,则在投诉中法院可能更重视的是患者接受了何种治疗以及该治疗被选择的理由(也就是该治疗的合理性),而并非医生的“好意”或“个人经验”等软指标。

一般而言,当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合理的程序包括至少两个方面。首先,医生应对患者做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精神检查、各种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既往及目前的用药记录、其他疾病史及治疗经过等。 其次,医生有责任指导患者用药并提供充足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情同意。

作者单位:136001四平市社会精神病院

考虑到精神科治疗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法规只要求“积极、适当的”治疗,这在有些国家又被称为“合理的治疗”。“合理”或者“适当”的标准需要有关学术团体制定,一般来说,开始用药前和药物治疗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措施是应当考虑纳入这类标准中,除非发生紧急情况,一般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在开始用药前应作详尽的临床资料收集、提供足够的获得知情同意所需的信息;所有治疗方案均需仔细记录备案,特别是在药物更换、调整或重新应用时更需要在记录中说明理由。

2.所开的处方必须书写得清晰易懂。如果精神科医生的笔迹难于辨认,则最好能够打印出来。而且,药量应该写清楚防止被滥用药物者更改。药房工作人员应该该所有发给患者的药物贴上标签,而且用法说明应特别标出,而不是简单写“用法见说明书”。如果患者需要急救的话,未贴标签的药袋可能很难被急救人员辨认出来。国外有些医院甚至在标签上还注明了药物的读音,以方便患者或家属。

3.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当随访观察病情变化、滥用患者的用药反应。若用抗精神病药,则最需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TD)等不可逆的严重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 张友干.实用特殊药品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 高哲石.精神障碍的治疗学.抗焦虑药物.第3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7

关键词: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治病,对治疗许多疾病都有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针灸疗法目前在我国医院治疗的实际临床应用也愈来愈广泛,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1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针灸疗法对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义。它属于一项传统的物理治疗方式,此治疗方式简便快速、效果立竿见影,但针灸对于施灸人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用,因此,称为针灸。

针灸主要是通过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从而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医疗界中,针灸除了治病之外,常常用于预防疾病方面。

2针灸治疗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针灸有助于医师进一步诊断疾病 医师在诊断患者疾病时,采取针灸的方式通过检查腧穴或某些特定部位,来推测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属于何经和虚实状态等。此外,针刺有助于有关理化诊断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如在上消化道 X 线透视、钡餐造影、纤维胃镜、食道镜等检查中的应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当前许多医师采取针灸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及准确率。

2.2针灸有助于疾病治疗

2.2.1针灸在疾病方面的治疗现状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了43个病种适合针灸治疗,针灸科运用传统的针刺、艾灸、火罐和现代的电针、水针(穴位注射)、耳针、头针、TDP神灯等多种方法来推广、治疗,以及各科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咳嗽、便秘、阳痿等内科、神经科疾病;肩周炎、颈椎病、骨关节炎、腱鞘炎等常见的骨伤科疾病;遗尿、近视、痛经、月经不调等儿、妇科疾病;鼻炎、耳鸣、耳聋等五官科疾病;及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针灸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疗。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发展至今已确定达到160多种。1987年 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2.2针灸在治疗疾病的具体临床应用效果 此外,《黄帝内经》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百病生于气"。也就是说情志变化太过,则病从内生,直接损伤五脏气机;而六淫伤人是先侵犯人体的肌表。因为此类人群的不适主要是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引起,所以在治疗中,以调肝胆为主,配以心包经和脾胃经的腧穴,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临床报道看,针灸可以调动人体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制病变过程,消除致病原因,从而起到肯定的治疗作用。其中对于各种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和感觉、运动障碍等神经性疾病能起到显著的疗效而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应该看到,针灸对多数明显的器质性改变换无法治疗其根本原因,对多数疑难重症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在麻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在前颅窝手术、甲状腺切除术、颈椎前路手术、肺叶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等手术中,应用针刺麻醉。此麻醉放松不仅具有调整功能,使用安全,而且可以保持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便于与医师进行更好的配合与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2.3针灸有助于预防疾病

2.3.1针灸有助于帮助调节人体内部器官运行情况 对于这些亚健康、疲劳过度的肥胖患者来说,去中医门诊进行针灸疗法以及适当的进行针灸减肥是非常有帮助的。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条理内分泌及机体平衡 减去多余脂肪.标本兼治,它突破了传统认识,利用调节人体内分泌来达到减肥目的[1]。

2.3.2针灸有助于减压负重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与西医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讲究未病先防。现在,大部分人去医院 是由于实在没有办法自己解决,才会想到去找医生,而此时,病已在人体内潜伏了很久。而根据现代研究已经证明,针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都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对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也都有调节作用。这为古人将针灸用于预防保健提供了科学依据[2]。

而现代人容易疲劳、紧张、失眠、抑郁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导致亚健康症状多发。多数患者的症状都是颈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青春痘等,而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他们缺乏疾病的预防及身体保养意识,导致缺少运动锻炼,如得不到很好的调理和保养,身体就会不堪重负。

2.3.3针灸有助于保持人体身体健康 从目前临床看,如冬病夏治防治哮喘,以及常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强壮身体、延年益寿,都有较好效果。此外,除了定期去做针灸疗法之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保健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3结论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从现代医学来说,丰要是由于激发和调整机体的神经系统作用,使针刺对神经起到成用的兴奋或抑制作用,这在临床上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作为针灸学者,我们必须要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在传统的针灸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运宽,刁灿阳,胡幼平,等.针灸防治肝癌概况[J].中国针灸,2008(09):119-120.

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篇8

【关键词】康复技术;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0-01

前言: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是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通常发生于重大的事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局部疼痛、颈部活动存在障碍以及腹胀和腹痛等。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医学临床中不断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医学中认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疾病起到治疗的作用,对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总结了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此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与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情况

针灸在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过程中,首先可以体现为电针对此种疾病的治疗。学者兰静,张海兰,任杰(2014)等人在研究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机制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时指出,电针主要是将传统的针灸廖家与能够刺神经的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在患者脊髓出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属于针灸治疗方法中较为普遍的手段[1]。通过针与电的结合,能够使电针在人体穴位上的使用达到一定的刺激性效果,从而提升电针在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学者兰静也认为,电针在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中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该学者将电针的使用分为不同的方法,其一是电针督脉的刺激性治疗方法,将电针以针刺的形式,对患者的督脉实施针刺,通过电针对患者减退穴位的刺痛,是其达到疏通患者血液流畅的目的。此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在患者脊髓损伤的相关部位进行针刺,从而减轻脊髓损伤部位对其他部位的压迫。其二是脊髓腔电针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电针的手段,对脊髓神经的根部进行刺扎,从而达到刺激脊髓植物神经的目的,并促进脊髓部位的血液循环。

(二)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情况

康复技术对于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能够通过阶段性的康复指导、锻炼等手段,实现对脊髓损伤部位的治疗。学者曾祥新,孙忠人,尹洪娜(2016)等人在研究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过程中,认为可以将治疗该疾病的疗程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在脊髓损伤后的2~4周内,首先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外科性的干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家属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够起到辅作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展开拍背、翻身等辅助行为,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等进行适当的检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应的影响措施,以避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阶段是在脊髓手上后第4周~3个月,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健康科学合理的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用清淡和高纤维的食物,以此促进患者的胃肠道笑话;此外,医护人员要通过物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制定科学适宜的功能训练方案。第三阶段为脊髓损伤后的3~7个月,此阶段的康复训练技术侧重点逐渐从临床康复指导,转向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康复训练指导,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脊髓损伤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适宜的外出训练活动,并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患者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改正方法。

二、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学者秀梅,徐彦龙(2016)等人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炎的研究中指出,针灸治疗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是根据对穴位的把握和刺激,对患者脊髓伤处进行穴位的扎刺,以此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使患者损伤部位能够逐渐恢复健康[3]。而康复技术则是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全方位诊疗和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训练进行正确的指导等,并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康复技术对患者展开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两位学者认为将针灸与康复技术相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不仅能够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减少患者住院的花销,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上述学者在研究中专门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和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得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脊髓损伤是医学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发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同时以高费用的特色为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压力。以往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受到限制,无法对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医疗事业的进步,医学中对于此种疾病也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目前医学中普遍采用针灸和康复技术的方法治疗该种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分析。以期能够提高针灸和康复技术在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兰静,张海兰,任杰.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56-57.

[2]曾祥新,孙忠人,尹洪娜,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01):60-62.

上一篇:做好防洪防汛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