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03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1

论文摘要:培训信息管理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为企业的人员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系统支持,企业应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弥补企业人才管理中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劳动力、资源以及信息的争夺已经转变为对人才的争夺,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的获取一方面是通过招聘引入外部性人才,而更重要的方式则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和管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企业的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并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在实际的员工培训中建立一个全面、快捷、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机制。

一、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信息录人。主要包括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以及与培训信息的录入,主要是对相关培训信息进行联网输入

主要内容是培训基本信息输入。主要包括参加培训员工的姓名、工号、参训单位、培训时间、培训性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核成绩、证书编号等一整个参与培训和取得成绩的信息。

以上基本信息内容应由企业具体的工作人员按照分工准确输入,并每个人负责自己所输入的参训学员的信息,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输入传给信息统计部门的总服务器,进行同一时间段的保存和管理。这些基本内容信息主要是从人力资源部门获得。在首次建立数据库时,应采取开库操作,集中时间,一次性地将相关学员的数据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中,在以后的信息变更和保存中,和人力资源部门保存同步变动,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二)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一、保护信息库。信息化中,存在各种电脑病毒,而一旦发生病毒入侵,将造成信息的泄露,因此,应该采用最新的防毒软件,对重要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并保存,建立起安全、完善的员工培训信息库以及基本信息库。

第二、方便信息查询。信息系统的更新和进步使培训人员信息的系统化查询方便快捷,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查询到培训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信息成本。

第三、权限管理设置。指充分利用加密技术,根据不同人员的职位设置不同的权限,信息录入系统的基本信息录入人员、查询管理人员、信息备份管理人员、信息修改人员等都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志在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有没有大量相关人才的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但同时,很多企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人才库工作建立不完善,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

(一)重培训不重信息保存

一般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在进行多次大量的培训后,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的人才培训信息,在以后查找培训档案的时候,费时费力,非常难找,同时,存在保存数据准确率较低等问题。

(二)人才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统计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其他单位传给的信息,没有主动地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主动询问和索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导致企业人才库信心不全,不能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测评体系。

(三)统计信息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个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联系,加上统计部门权限不大,不能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统计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培训信息形式多样,给统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也导致在国内或国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不足。[1]

三、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方法

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使得企业将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更加系统、安全、有效的展开,在对员工相关信息录入的基础上,对员工增加了解,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掌握员工的相关信息,方便对人才进行培养和任务分配,从而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动态管理。

(一)重视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企业要高度重视,只有系统的各个模块都有人管理,系统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保管,才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统一输入格式和规则,让企业领导者能方便的进行信息的浏览。

通过信息系统化的管理,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获取员工相关的信息,更是方便的工作,杜绝以往信息不全、繁琐查询、参考价值不大的困境。企业领导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有效地找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理顺企业领导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

(二)培训企业相关人才

人才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企业也只有引进和培养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突出机制,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运行,从而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了解员工培训信息以及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开发、使用以及利用人才,企业储备完善的员工资料信息,可以以此来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通过人才引入和人才带动,能够使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成熟。

(三)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还要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系统的软件开发和使用使得培训管理工作更加实用、系统和科学,将使很更多的人力资本从繁杂的人工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可以从事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四、小结

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应对现实存在的不足,并充分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才能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企业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2

1.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进一步加强干部考核、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按职数配备干部等方面的管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地衡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推荐上来,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2.加大对审计队伍的综合管理力度,全面履行人事服务职能。以《公务员法》实行为契机,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准确把握干部调配、交流辞退、离职退休、下派锻炼等各个工作环节,认真履行人事管理职责;完善和改进组织人事工作,以服务促管理,提高在人事信息、出国出境、医疗保健以及请销假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

3.创新和完善公务员管理有关制度。探索研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具体考核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改进年度干部人事考核方法,细化年度考核标准,健全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增加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整合审计资源,公务员轮岗调整打下基础。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以弘扬“公务员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4.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实施高层次审计人才工程。大力加强审计领导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审计管理人才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科室“一把手”领导审计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调整科室人员结构,加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力度;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队伍;建立比较畅通的审计管理岗位和审计业务岗位交流制度,从优秀的业务人才中选拔从事审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协调管理的能力。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确定我市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工程。

5.加强干部协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体制职能。加强与下级审计机关所在地组织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协助搞好班子成员的配备工作。

6.从改善审计队伍结构出发,严把进人质量关,保证审计机关对重点专业人才的需求。今年,主要是对缺编的2名公务员继续申请有关部门考试选调,其中:计算机专业、工程预(决)算专业各1名,弥补我局专业技术人才的急缺。

7.抓住我市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我局审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和对两个区审计监督的要求,积极申报拟成立两个区审计分局工作,初步意向编制各5人,共计10人。

8.认真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干部教育培训

1.认真组织好全市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积极组织好市、县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参加省厅和审计署组织的培训,选送赴国外审计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考察。

2.加强审计干部业务培训。结合当前形势和审计工作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以审代培、全员集中整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全市审计系统的业务骨干,进行有深度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以审计准则、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操作规范、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审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加强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方面的培训。

3.进一步抓好审计干部的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对新录用的公务员以及新调入的审计干部,要在培训安排上进行重点倾斜。有计划地组织机关人员参加新录用人员的初任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

4.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开展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法》从20*年1月1日起实行,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要求,在大家深入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公务员法》的全员培训,力争在全市组织的《公务员法》统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5.继续开展全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试,加快推进计算机骨干人员培训。一是开展审计人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试。全市审计机关55岁以下的审计干部,到20*年底以前,都要通过审计署举办的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二是继续加大计算机中级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支计算机骨干队伍,逐步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水平。

6.树立人才资源开发观念,推进审计干部学历上台阶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中高级审计人才,市审计局继续实行积极鼓励和支持审计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政策,凡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学历班学习和参加中、高级职称考试,并取得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的,单位给予报销学费和书费,并给予一定奖励。

7.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中高级审计人才。一是继续做好全省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考前辅导、书籍征订等有关服务工作。二是严格评审条件、评审程序和评审纪律,认真组织好我市参加20*年度的河南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确保评审质量。

8.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手段。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和干部自身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做到按需施训、因人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围绕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时期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工作的特点,在培训观念、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培训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分类别、分层次培训新路子,增强培训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9.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20*至2010年全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审计干部培训情况数据库,记载审计干部参加培训的所有情况。建立健全培训检查、通报、登记、考核机制,将干部参加培训情况、考试成绩与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选先进、出国进修挂钩,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奖励“一体化”制度。

三、加强自身建设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眼长远,坚持“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更好地树立政治坚定的形象、开拓进取的形象、求真务实的形象、公道正派的形象服务群众。

2.加强人事教育科的能力建设,注重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提高整合人事资源的能力,提高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3.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注重对人事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人事干部在政治鉴别、政策运用、人事业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工作出色的人事干部队伍。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近几年,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太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还是越来越被动.所以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适时的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1.1 高职学生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类别差别很大,有普通高中的、有对口升学的、有单招的,这些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差异越来越大,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情况看,高职层次的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做事懒惰、心高手低、纪律性差;价值取向有偏差,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怕苦怕累、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1.2 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现状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涉及专业多、内容也比较繁杂,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在“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着“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没能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鼓励,甚至被忽视。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性、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等情况,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诸如教学内容繁杂,侧重于知识点的覆盖面,而忽视了实际性。还有就是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更新滞后,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材有时候会好几年没变,教学版本都更新几个了,教学内容是案例还是陈旧的。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相对滞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失。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几点建议

2.1 采取多模式教学法,拓展教学新方法

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模式,期最重要途径是把行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无缝对接。就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到以理论内容的重组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同时强调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高职教育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强调实践性,即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需安排大量的课时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2.2 稳步推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重点课程建设可以调动师资、管理、设备等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抓好那些能反映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使其规范化、优质化,从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课程建设出版一批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或讲义、成就一批教师、形成一套专业情境实训操作规范等,从而完成学校制度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创新。

2.3 推进“以证代考”制度,灵活上课形式

为深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将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改为动态教学模式,以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取代传统的分班固定专业教师授课形式。实践课教学由原来的固定时间、固定机房、专任教师辅导的方式,改为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分散上机练习的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获得全国通用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取代课程考试。

2.4 推进项目教学法,提高课程趣味性

打破原来《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教学顺序,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由几个关系紧密的子项目组成,将知识点糅合进项目,同时将项目设计成一个趣味性比较强的大案例,诸如某公司新员工的入职技能培训等,让学生扮演就是公司新入职员工,根据公司需要,模拟各个环境,需要完成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的“工作”项目;也可以设计成通关游戏一些的学习游戏,设计好各个环节,进行模拟测试,全部通过测试的可以按课程考试优秀对待,这样也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事半功倍。

3 结束语

总之,结合专业制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实施以应用为目的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解决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问题.可以适应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不同要求.充分体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应具有的注重应用、宽度优先、符合社会需要和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鸣华,赵铭伟,赵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2]李学,王彦哲,李小玺.浅谈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J].价值工程,2012,17.

[3]张志强.浅谈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2,4.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4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人才是服务于社会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就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压力在于高等院校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因此竞争力不够强。主要存在如下不足,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培养方向模糊 课程设置欠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

二、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当代社会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由于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用友广泛的市场,大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小到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各级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等,包括正在发展中的高校自身,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级各类企业,都呈现出了信息化发展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专利,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院校,社会上或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培训班,每年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至少在100万以上。因此,整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满足于社会不断更新和越来越高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经营型等多种人才,并没有从高校的理论培训中产生,毕业生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人才,并不具有实践能力和基础专业技术。

三、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中的针对性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计算机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提供平台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

(二)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需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课程门数,增加工程制图等为学科基础课,增加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方案决定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方向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的培养要求完全不同,为此,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 努力建设并明确核心课程

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要深入加强建设,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也应该加入课程体系中去。

(五)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应该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实践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改革具体实施是依赖于校院管理、硬件水平、教风学风、师资力量、实习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是基于当代社会需求,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我们建议各个不同学校能够针对自身特点及客观规律,完善自己的改革方案,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 基础教学 就业

前言: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难于就业是目前社会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各个企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的运用到了计算机,所以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行业的兴起也带动了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不断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对课程知识和教育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计算机基教学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并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人的技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具有高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使学生们学以致用。在开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想象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它学科的辅助性工具,为了起到更好的作用,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结构特征,找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

1. 注重基础性和有用性的培养

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主要构成部分和主要的装备,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会最基本的系统Windows的操作,Word、Excel、PwerPoint等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还有一些Photoshop、FrontPage、CoreDraw等基本软件的操作;掌握一定的文字录入、一些图文并排、报表和统计表的制作、图像和表格的处理、绘制多媒体演习稿件、网页制作和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绘制平面设计图。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网络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学习,并培养出一定的处理知识信息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2. 注重各个专业的整合

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精化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职业的能力训练比例均衡。例如在学习AutoCAD这个软件时,机械专业的学生应主要学习利用软件绘图、学习正投影法与基本形体的视图、组合体视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常用件与标准件的表达、零件图、装配图和机械零件测绘技术训练等内容;而电气专业应主要学习电气工程图的方法与技巧,如电路图、控制电气图、建筑电气图等;而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主要学习Photoshop图片制作与处理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比如一些网页制作、网页设计和平面绘图软件,这些计算机知识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密切相连,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从而主动地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训环节

为了使学生在就业前得到良好的锻炼,需要学校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设、编制和修改维护企业网站,创办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为了使学生上机实训得到保障,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必须的。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组网技术》和《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两门课程,如果要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就不能实践训练,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只能停留在概念认识层面上,所以只有通过上机训练和实践,才能深入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情况。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仅仅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对现实的网络环境有所掌控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将来能更好的就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书上学习的的理论知识,在传教给每个学生,运用到的实践非常少。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下,教师要采用以实践应用为主,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计算机的发展日渐迅猛和新异,可计算机教材的发展却有一定的落后性,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进行学习和培训,获得一定的教学资格证书。合理选择最符合现代需求、贴近学生实际应用的计算机教材,将一些先进的技术知识、社会上最热门的知识与以及未来计算机的发展状况趋势与学生交流沟通并讨论。高职院校应该聘请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采取有效方法,创造有利环境,加强整合教师队伍建设。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从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上升到怎样学以致用层面,让学生不仅要知道和了解,更要懂得如何去用。当学生成功顺利地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自我学习实践的效率和勇气都会倍增;而当学生面对失败的学习经历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适当放低一些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创造一些成功的学习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实践。

四、将考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多考证,多拿证

现今,计算机的考试主要分为基础知识测试和应用技术测试两部分。基础知识基本上在计算机的课程中都已学到,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目中就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数制转换知识、逻辑和算术运算、信息处理的设备、办公自动化操作常用的软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等基本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讲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时,应该强调出哪些是考试的重点,让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实践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考证能否顺利过关,所以要把实践技能教学和考证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以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都是用理论知识考查来测试学生的计 算机学习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单单是在毕业证书方面,还要求高职毕业生拥有一些国家颁发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一些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资格证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地位性和权威性。高职院校要开展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学生的就业增加法宝,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就业竞争力对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

每个岗位都要求应聘的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对键盘的熟练操作程度,运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方面的能力,对工具软件的熟悉和熟练程度,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的管理事物和对事物完成的能力和效率等等。这样才可以让上级得以放心和器重,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和不可缺少的地位。另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例如一些计算和统计较强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这些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基本工才可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重视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断积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有准备的学习,以达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用人单位也都希望刚上岗的大学生是一个具备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不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培训。因为单位在培训员工是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这样会影响效益的提高,所以现在大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高级职位上,为了最大限度的要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对应聘者的要求会更高。所以要提高竞争优势,顺应社会的需求,要不断了解企业的需求并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教育大学生不断符合企业的标准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要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满足就业单位和岗位的需求。

六、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坚持以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持续学习中提高和创新,从而获得竞争力方面的优势。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发展新的计算机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训空间,提高岗位竞争力”。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训学习,不断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技术,符合企业的最低要求并不断超过最低要求。教师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使教学和实训相互结合,达到不断促进和符合就业竞争力的良好效果。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和方法主要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实训的练习和技术岗位的模拟三个方面。

1. 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办公软件的运用技巧,优化结构程序,开发新的软件环境,设计个人主页,整理数据库等方面的操作。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不断运用新的知识内容和技术手段,把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使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顺应知识增长和技术发展的潮流,必须适度的开设一些应用型课程,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2. 在目前,实训演习主要具备三个特点:(1)实训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现实的要求,(2)实训的方法要边学边练,(3)实训的结果要体现学习知识的积累。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从认识层面到经验层面,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实训练习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技术岗位模拟要有一些基本的思想,这些基本思想是从项目负责人到模块的分组。如让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并按照项目的流程进行组织,依照项目的速度去完成每个项目的任务,并检验项目最后完成的结果。岗位模拟的方法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某一方面的程序编程和模块设置;再规定由一个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负责小组,掌管该项目的要求问题、简单设置和详细设置,同时管理项目进程的日常工作;接着让老师和有关的项目负责人组成一个质量监测和成绩效率评估小组;最后再让一些老师组成一个专家组,负责项目的最后验收和鉴定。

通过技术岗位模拟实践,学生对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团队成员之间也有了一定的组织和沟通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从而积累一些岗位经验。选择一个职业或职业意向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到就业时,就可以很快地进入状态。

结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技能培训和实践学习,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的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建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选择的误区,从专业和行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出一些求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相关专业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特点,帮助学生不断学习,顺利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证书。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遵守市场需求的规律,在社会的引导下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下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

[2] 李梅.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J]. 201l,(05).

[3]王景.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2010.

[4]孙勇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5]刘宝平,王应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和技能型[J].教育信息化.2006(10).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6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调查1.个人教育技术环境获得不断发展,但地区差异仍较明显。在794名有效调查对象中,个人或家庭拥有计算机的629人,占79.2%;没有计算机的165人,占20.8%。拥有计算机的教师家庭基本都联入了互联网。从统计数据来看,计算机在教师中的普及率较高,远远高于全国城镇家庭计算机平均拥有率(不及30%)。我们以教师的地缘作为一个观测值发现,教师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地域差异较大,城乡差异尤为突出。如图1所示,贵阳市教师计算机拥有率高达95.2%,安顺市计算机拥有率仅有54.5%,地区差异明显。同时,城市、乡镇、农村计算机拥有率分别为96.5%、65.8%、33.3%,城乡差异明显。2.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已初具规模,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调查学校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时,总计有372名(47.1%)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提供给教师使用,其中毕节地区有66.2%的学科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贵阳市有32.3%的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师配备的计算机不够,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对学科教师办公室或教研室的联网与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26.7%的教师经常上网;44%的教师办公室有网络,但并不经常上网;8.6%的教师办公室有计算机,但没联网;20.7%的教师办公室没电脑。教师对学校教育技术设备整体评价的调查发现,“非常满意”的仅有9%,“满意”的占32.2%,认为“一般”的有37.1%“,不满意”的17.6%,认为“很差”的占4.2%。由此可见,贵州省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更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

(二)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培训情况1.专业学习经历不全面、不系统,且年龄差异大。通过年龄分布分析可以看出,对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年轻教师最高(20~25岁,70%),年长教师最低(50岁以上,53.3%),基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数比例有所降低。这与高校的课程改革有密切关系,现在许多师范院校已经开设相关教育技术课程,年轻教师经过专业学习的概率提高。相关数据显示,老教师更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而现实是多数培训都是派年轻教师参与,这是培训对象选拔的一个误区,值得我们注意。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力度不够。经统计分析,有89.1%的学科教师没有经过教育技术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其所具有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往往是自学的,或是在其他培训中附带了少量教育技术培训而获取少许知识技能。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是离散的、局部的,没有系统化、没有分层,不能融会贯通。缺乏教育技术专业化培训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教育技术能力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3.教师参与高水平、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较少。从调查统计数据看出,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比例仅有19.5%,参加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的比例有41.9%。教师参与高级别培训的机会确实偏少,当然我们不能将高级别与高水平等同起来,但是高级别培训由于在经费、师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应该说有一定的质量保障。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多组织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是一种需要与趋势。同时,在其他培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校本培训,为教师发展、教育进步作出了努力与贡献。4.教师受训机会不均等,学习机会不公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明显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学科不均、地区不均、城乡不均、个体不均等方面。教师参与培训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几个学科上,其他学科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机会;在地区分布上,贵阳市(省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州市,尤其是在高级别的培训中;在城乡分布上,城市显著高于乡镇,乡镇显著高于农村;在个体分布上,如图2所示,从未参与培训的多达96人,参加过一种培训的教师最多,参与多种性质培训的老师较少,从图2同时看出,有些教师参与了多种培训,有些教师没有参与培训的机会,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学习机会不均等。是否将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给予那些最需要的地区、最需要的教师,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意识与态度针对学科教师“是否习惯在电脑上阅读资料进行学习”的调查中,有607人(76.74%)习惯基于电脑阅读,有184人(23.26%)不习惯。根据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科目的学科教师利用电脑进行阅读的习惯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习惯于利用电脑阅读。有744人(94.06%)认为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47人(5.94%)不认同网络的学习功能。由此可见,在网络应用不断渗透生活、学习、工作的今天,教师们已经认识到网络环境带来的效率与变化。766名(97.21%)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是合格教师必备条件,21名(2.79%)教师不认同。毋庸置疑,学科教师已经普遍认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教师年龄段的增长,认同程度略微有所削弱。

(四)教育技术技能调查分析在调查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的熟练程度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并正常使用一般的软件及工具,如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Word等,但对一些学科性较强、操作相对复杂的软件掌握不够、运用不强,如Authorware和Flash等。同时,教师多媒体课件加工、设计、制作能力也较差,有62.2%的教师需要借助他人完成课件制作,且课件的制作大多基于一些功能单一的开发平台,如PowerPoint等,使用Authorware和Flash自主开发课件的极少,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网络课程的比例也非常少。

(五)教育技术创新应用方面1.借助教育技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从调查中发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等中开展,在主干学科中基本没有使用,90%以上的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可见,教师没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支持学生的素质拓展、课外生活等。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与安全意识日渐形成,但还需要加强培养。中学阶段是树立安全观念和社会观的重要时期。96.1%的教师表示担心学生网络成瘾并在思考其对策,95%的教师表示愿意在网络上共享自己的资源,37.3%的教师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并没有关注知识产权问题,19.1%的教师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教师在信息时代形成的社会责任与安全意识可能完全是基于教师的本能,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在这方面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欠缺应对能力。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1.巧借东风、建设先行,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贵州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大投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科学技术产品成本的降低,通过当地政府投入与中学自主建设相结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可行的,当国家经费及政策到位时,可以进行更有深度与广度的建设。2.精心选择、科学配置,构建合理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硬件设施是基础,软件系统是灵魂,科学配置软件系统是当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肋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硬轻软现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并没有得以恰当的修正,甚至是在逐步加剧。基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系统一般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防火墙、信息交流系统、学校网站后台系统、各类资源数据库等。这些软件系统主要是由第三方软件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后续服务,在选择软件服务商时,要科学选择、合理配置,选择那些人性化操作、提供后续二次开发功能的软件系统;注重软件使用权限及后续服务等问题,防止受制于人;尽量选择功能多合一的软件平台,减少平台数量及烦琐操作;注重软件后续升级及扩展功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3.铺设互联通道、促进多网融合。信息瓶颈是制约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已为全省农村中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贵州地处高原,地缘地貌奇特,全面实现“校校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融合各网络、加强信息管道建设,为农村中学架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二)审时度势,促进培训模式改革1.打破传统,改革培训对象选拔制度与方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源头在于培训对象的选拔,其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及后续效应。在进行培训对象选拔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均衡、性别均衡、学科均衡、年龄均衡、学历均衡等方面的因素,不能让培训始终集中在某几个地区、某几个学校、某几个学科、某几个人身上。如果参训教师要回学校开展二级培训,就应该挑选那些接受能力强、表达沟通能力强的老师参与培训,以此保障二级培训质量;如果培训目的是提升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则应该挑选最需要提升的教师参与培训。2.量化培训目标,严格培训评价。无论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具体的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必须要具体化培训目标。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要将目标明确到技能点、知识点、能力点上。例如,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语法应用,熟练使用EX⁃CEL统计学生总成绩、排序、计算名次、划分等级等。有了明确的培训学习目标,有利于抓住培训的重点,有利于评价培训的效果。当前,大规模的培训基本是由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指导工作。主管部门是否严肃评价培训效果至关重要,如果迫于形势,追求皆大欢喜的局面,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培训项目高效的开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严肃论证培训计划,严格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培训评价。3.优化培训内容,保证知识、技能的科学配置。在教师技能培养模块中,要根据教师学科特点,找到不同学科间的共性,确定那些对教师学科教学、个体学习真正有用的教育技术技能作为培训内容。同时,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地培训教师已经掌握或者已经过时的技能。此外,不能片面追求技术的时髦性、流行性,要选择教师能够轻松掌握并活学活用的知识技能。4.提高校本培训质量,加强校本培训投入力度。现阶段,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较为成熟的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动态变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要大力提倡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有更灵活的时间分配,培训更有针对性,教师覆盖面更广,培训效果更好。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组织各中学开展校本培训,做好培训监督与指导。各学校要自主创新,积极开展适合本校需求的相关培训,积极与外界、与专家保持联系,借助外部力量加强校本培训力度与效果,提高培训质量。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5-01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根据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职校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总结出职校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自行编写适合当地应用人才要求的实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职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二、确立合格+专业+特长的培养目标

用人单位对职校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职校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四、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的训练

(一)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职校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快乐,愿意跟你学、跟你练,否则学生会在每天的游戏或聊天中度过。

(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职校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规划上应侧重放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上,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宽口径”的就业机会,必修的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其次是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篇8

县仅仅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工作的重点,根据省、市财政部门关于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的安排。对如何加强会计工作管理、服务经济建设做了认真研究,以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会计人员任命管理,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加强会计法执法检查为重点来开展各项会计管理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一、摸清家底。

县会计管理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0年。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及任命管理,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常委会议题,县委、县政府指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加强,要求每季度培训一次,并形成制度。依照县委、县政府的批示,局与县监察局于2010年2月份联合发文,对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各镇会计人员配备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局部单位会计人员任命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较差,特别是出纳人员无证上岗问题突出,为此,局党组及时作出决定,于2010年3月2326日组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培训会。各镇、各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及会计人员30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着解决操作和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培训目的对培训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由预算、国库、财法、投资等股室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培训内容包括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非税收入及票据管理、投资管理、会计实务操作、财政监督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并实行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培训结束时进行了测试,作为考核参训人员培训效果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否合格的依据。由于培训教师备课充沛,讲课认真,培训管理严格,学员学到真知,起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3月份教育,此外。卫生、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年初建账会,会计股应邀到会宣传会计法,培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知识。4月7日为宗教场所负责人培训会计法规知识,提供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示范,协助宗教场所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6月2日到会为全县宗教场所30余名负责人、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了为期半天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9月1516日召开了全县基本建设财务会计业务培训工作会,全县68个一级预算单位的分管财务会计工作领导、会计人员和县财政局全体职工共160余人参加会议。5月11日,11月16日组织两次财务联查会审,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了培训。7月份,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检查,社团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动员会,均对参会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法》宣传,针对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培训。

二、开拓进取。

局党组研究决定,为切实贯彻省、市会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批示精神。自2010年1月1日起由会计股负责全县68个预算单位会计报表的催收和审查分析汇总工作,掌握会计核算规范性及会计信息准确性资料,为县委、政府决策和会计培训提供参考信息,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每月进行、常抓不懈。

局党组决定,为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全县范围内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检查工作,对原来已经达到规范化的22个单位进行全面复查,对尚未开展规范化的单位,采取选点示范,一点带面,逐步推广,用3至5年时间,力争全县所以预算单位实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要有样板。为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发明性地开展了预算单位财务联查会审工作,此项工作每季度举行一次,由会计股牵头,其他股室配合,分四个大组进行,每组内两个单位为一组相互审查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分管股室负责人指导监督审查,审查结束时,加盖“审讫”或“不予报销”戳记。通过开展两次联查会审,收到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会审发现的做账不及时,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及时报表等问题,通过会审得到较好的改观。

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会计人员配备任命管理。局草拟了关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报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此外。以县委办、县政府办名义印发全县实施,其别强调了各单位必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按时做账和报账,对不及时报表的单位,财政部门有权停拨经费,今后各单位不得随意任命会计人员,各镇,各部门会计负责人的变化需经财政部门同意,为此,局先后两次发文要求各镇,各部门报送会计、出纳及分管财务会计工作领导名单,做的胸中有数,便于监控单位会计人员变化情况。

三、部门联动、狠抓会计执法检查

灾害恢复重建收官之年,2010年。也是全面开展各项专项资金、小金库”治理检查之年。依照中央、省、市相关会议和通知精神,局积极承担起牵头组织的任务,并积极参与各种监督检查,把《会计法》执法检查与财政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并圆满完成了各项检查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一)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专项资金检查。2010年3月。防止截留、挪用,顺利通过中央、省、市的检查验收,县委、县政府组成联合检查组,用2个月时间对全县所有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局会计、预算、农业、投资等股室积极参与检查,针对发现会计核算不规范问题、及时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整改落实。

(二)开展强农惠农专项资金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2010年6月至9月。县由财政、审计等部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和检查组,对全县涉农专项资金以来的使用、管理、拨付及账务处置情况开展了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对自查发现账务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及时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整改落实。

(三)开展家电下乡、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专项检查。依照省财政厅通知精神。于2010年4月和7月,分别开展了家电下乡和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落实。

(四)开展财政专项基金、资金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根据省市财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核算不规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局部资金改变用途以及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发放未公示,未建立台账等问题责令相关单位进行了整改落实。

(五)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根据省财政厅的通知要求。对检查发现的会计资料不规范,会计账务处置不规范问题,责令进行了整改落实。

(六)开展非说收入执收情况和奖金津贴发放情况专项检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置。局财政监督股与国库、综合股于2010年7月份。8月5日,与县监察、审计、人事劳动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4个镇,4个部门进行了奖金、津贴发放情况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单位整改落实。

(七)扎实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在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意见和有关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这次专项治理,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从6月中旬起至年底期间,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集中处置整改建制4个阶段进行。全县53个社团和18户国有企业组织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由县财政、监察、审计、民政牵头,从成员单位抽调20名业务骨干“参与检查的会计人员达到16人”分成四个检查小组,对8个社团和8户国有企业集中突击检查,此外,还配合市检查组检查了两个社团和1户国有企业,使重点检查面达到纳入治理范围总数的18%以上。对自查自纠发现的两户国有企业3.77万元“小金库”问题,责令整改完毕,对重点检查发现的社团34.74万元“小金库”及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报县委、县政府进行严肃处置,对“小金库”治理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如原始凭证不合法、会计核算不规范问题)下发整改通知,责成相关单位整改落实,并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小金库”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业务指导等措施,探索建立预防发生“小金库”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行社团和国有企业收支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四、理论联系实际。

局对会计准则制度的宣传贯彻采取分制定示范、分类指导、偏重解决实际问题,2010年。提高宣传效果的方式进行。对企业会计人员,结合会计初级、中级考试要考的准则、制度内容进行宣传培训。对行政事业单位系统宣传培训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务规定,内控制度等。并将此项工作贯彻到日常的财务报表审查,联查会审、会计检查之中去,2010年“小金库”检查中,特别强调了关切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制度的检查,针对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宣传指导,企业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效果非常明显。

五、广泛宣传动员。

鼓励会计人员参与初中级考试,为了规范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管理。提高会计工作水平,2010年,县采取在培训会上宣传,检查中强调,反复发文,电话通知,日常工作中宣讲等措施,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两期118人40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127人。组织各种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培训15期,培训会计人员1600人次,其中,业务培训900人次,电算化培训120人次、从业培训80人次、继续教育培训700人次,惩办会计先进单位24个单位,先进个人16人。

搞好行政审批和会计服务工作六、进驻政务中心。

方便群众,为使会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财政工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局按要求于10月将行政审批事项和会计服务事项进驻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全年料理记账机构执业资格审批一件,现场办结事项500件,活动流动红旗3次,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财政的形象。

县委、县政府和局领导交办的与会计管理相关的工作七、完成省市财政部门。

廉政风险防控涉及会计内控流程的设计,如参与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调研检查。内部审计检查等。

2011年工作思路及计划

稳步推进各项会计管理工作,2011年总体思路是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为中心。切实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行业公信力。为此,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严格会计人员任命,一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管理。把好会计队伍入口;

稳步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二是狠抓会计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规范会计行为;三是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切实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存在问题。四是加强会计工作的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

上一篇:想象力与知识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