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6:45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1

1.医学伦理学是什么

医学伦理学(MedicalEthics)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有学者将医学伦理学称之为医德学,还有学者认为医学伦理学就是生命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不过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称谓而已。由朱贻庭教授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一门应用伦理学科。据此,李本富教授将医学伦理学划分为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三大部分,并认为这三部分反映了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于医学伦理学的不同界定,笔者认为,在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初期阶段,轻率地否定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利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因为不同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丰富和繁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2.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邱仁宗'研究员认为医学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丘祥兴教授则主张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伍天章教授也坚持同样的观点;而孙慕义教授则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与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理论医学的一部分,是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成员之一。

关于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在不同研究者的视野里’其学科性质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同一作者的文本里也是模糊的,这必然置医学伦理学在学科地位上处于尴尬困境。目前在全国性的伦理学会议上,甚至在专门讨论以应用伦理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上,几乎听不到医学伦理学的声音;即使在全国性的医学伦理学会议上,也很少听到医学伦理学以外的伦理学界其他学人的声音W。与此相似而又颇为不同的另一个问题是,因医学对医学伦理学的笼罩而形成的医学伦理学好像是寄生于医学之上的、可有可无的、道德说教的阴影。笔者认为,摆脱此种困境,真正确立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对其研究必须明确两点:一是医学伦理学的研究绝不应是伦理学原理的简单套用,二是必须突出医学伦理学是一门为医学道德立法的价值学科,是医学的精神家园。

3.关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医学伦理观是有差异的,就算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医学伦理观念和规范也有所区别。这体现在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在我国的争论也较多,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杨同卫、封展旗等学者认为可以从职业伦理层面、技术伦理层面、制度伦理层面展开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李本富、李传俊、丛亚丽等教授认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的基本理论、医德的规范体系、医德的基本实践、医德难题等四大部分。

应该说上述看法都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关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学界仍然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在研究中总把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混同起来;二是研究仅注重医学伦理中的个体德性,而不是从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角度拓展其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医学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因此,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应与时俱进,紧扣医学发展的时代内涵,探讨医学发展各个层面的伦f问题,惟此,医学伦理学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医学实践。

4.关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说,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是看其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学科的性质定位、不同角度的审视等原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丘祥兴教授认为研究医学伦理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李本富教授则认为,研究医学伦理学在坚持唯物史观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础上,还须运用归纳和演绎法、系统方法、比较法等;而伍天章教授则主张典型案例分析,提倡数据统计法。

当前在我国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人员,大多分别来自医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既熟悉社会科学,又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并不多,这就造成医学伦理研究要么缺乏“伦理学”理论厚度,要么脱离“医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遵循医学伦理学一般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借鉴、引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5.脑死亡的伦理问题

自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死亡定义审议特别委员会提出与制定了脑死亡的标准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北欧等也先后提出了脑死亡的标准。目前,全世界约有8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地实施脑死亡制定标准。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脑死亡判定的理论研讨。围绕脑死亡标准产生的伦理争论,孙慕义教授认为“从医学和立法两方面承认脑死亡标准已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情况,提出我国的脑死亡标准是十分必要的。”邱仁宗研究员就脑死亡病人终止治疗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决策的程序也做出了宝贵的探索w。笔者认为,关于脑死亡的伦理之争,从积极方面说,关系到怎样破除陈旧观念以排除对医学科学发展的阻碍;从消极方面说,关系到怎样防止利用脑死亡和器官移植谋杀他人。国家卫生部脑死亡标准起草小组制定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修订稿)》无疑表征着脑死亡在我国的实施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6.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1986年陕西省汉中市发生我国首例安乐死事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广泛的安乐死合法化与否的激烈讨论。456安乐死观念的提出和实施,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伦理学和法律面临新的问题。当前关于安乐死的争论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其一,反对任何类型的安乐死;其二,赞成任何类型的安乐死;其三,赞成在严格监督条件下施行“自愿直接”或“自愿间接”两种安乐死形式;其四,赞成被动安乐死。就以上争论的理论依据来说,持不同意见者都不同程度地将人道主义、功利主义、境遇论伦理相对主义作为自己的伦理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谁都无法干预。用儒家的观点审视,主动安乐死不仁,被动安乐死不善;道家认为人类生死均受自然规律支配;佛家思想崇尚生命、力戒杀生。安乐死的提倡与这些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距离,直至现在仍很难为我们的文化所接受。但是,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能不能给活着的人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们期待着。

7.克隆人的伦理问题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引起了人类的无限退想,并夹杂着兴奋、不安或焦虑,由此引发的巨大伦理学争论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当前关于克隆人的伦理争议主要存有三种观点:其一,坚决反对。甘绍平研究员指出,克隆人是人类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其二,无条件支持。其三,审慎理性对待克隆人技术是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何作庥院士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妨碍科学的进步,人类应宽容地对待克隆技术。高兆明教授则站在中华民族医学科学飞跃发展的角度客观审视克隆人技术的影响。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所引起的全球范围的激烈论争仍在进行着。我国政府对此问题的立场是:主张区别对待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鼓励和支持以治疗为目的的人胚胎千细胞研究,促进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健康发展。

8.关于器官移植

充足的、高质量的供体器官是开展器官移植的前提,然而当前器官移植的现状是:供体器官来源匮乏,严重地阻碍着器官移植工作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伦理争议有,关于尸体器官和活体器官采集的伦理问题,异种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器官商品化和器官的分配的伦理问题。针对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争议,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我国首部《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已经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器官分配的伦理制度上,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认为在选择受体时应把配型相容性排在前列,术后具有良好的存活前景的优先,其他参考项目是:社会价值、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支付能力、医疗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等。

9.基因组研究与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

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后,基因组研究便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但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论也十分激烈。争论的问题主要有:是否发生基因歧视现象,基因资源的专利与资源争夺,基因决定论还是非基因决定论,基因技术普及带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基因治疗对个体和人类社会是否安全,基因诊断、治疗是否会造成医疗费用的猛增,体细胞、性细胞及非医学目的的基因增强或基因修饰的难以预料的后果影响等。由于基因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其高效性和风险性并存,从国际上看,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_。但是,在基因与伦理的矛盾冲突中,我们的伦理选择应该是什么?这正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0.健康伦理和卫生资源分配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伦理已成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指出健康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如何确保全体居民公平地享有卫生保健,尤其是贫困人群的卫生保健问题;二是怎样提高全体居民的生命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在影响卫生保健的诸多因素中,卫生资源分配状况无疑与之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有的学者主张遵循公正原则和效用原则分配卫生保健资源;有学者主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元的公正标准和原则,认为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价值性原则。

以上概述分析的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医学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学者们论及较多和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此外,'学者们还对生殖伦理、临终关怀伦理及医学科研中的伦理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关系、医德教育、诚信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也是我国医学伦理学取得更大辉煌成果的指导原则。因之,在争论中创新,在争鸣中发展,这是我国医学伦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路径。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2

 

1.1大型医院临床决策离不开医学伦理的正确导向

 

临床决策是技术决策和伦理决策的统一。一方面,对病人的疾病进行临床诊治,需要医师掌握医学知识和熟悉医学技能,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术,是医生进行准确诊断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利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对病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循相应的医学伦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生做出的诊断是正确的,采取的医疗措施是最佳的、最符合病人利益的。

 

1.2医学伦理规范大型医院新的诊疗技术应用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比如能够使脑死亡的病人继续“存活”非亲属间活体器官移植,这些技术和方法引入到临床实贱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既要对病人负责又要对社会负责的两难选择;既要推广应用医学高新技术又要避免其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所产生的矛盾等。例如,2008年3月27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成功实施全国首例维、汉民族间活体肾移植手术。按照《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非亲属维、汉民族间做活体肾移植对我院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除来自医疗技术方面的挑战外,更多的是来自对医学伦理学和器官移植条例的解读和探讨。医院对此非常重视,先后组织法律、医学伦理、器官移植、精神心理学专家对此进行多次讨论,在全面衡量患者利益、供体的安全和利益、器官移植法律准则和社会公益的关注度后,决定按程序对捐肾者从身体条件和心理状况及捐肾动机做系统检查,结果表明捐肾者身体条件符合捐肾的各项要求、心理健康,捐肾是为了帮助患者张某。在此基础上提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三次审查讨论,通过请法律界、精神心理学、社区居民代表、器官移植、内科和外科医学专家与李某及其父母进行面对面谈话,以及审核其本人及家属提供的相关法律证明后,确定李某是自愿捐肾合情合理且不违法,最终通过了手术申请。捐肾者后又顺利考入新疆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这个汉、维活体肾移植事件成为民族团结典范。2医学伦理规范大型医院医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维护和保障病人权利的立法进程不断加快,是否尊重病人权利已成为衡量和判断每一位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和合乎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变化也引发了诸如既要对病人保密又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的矛盾,医生既要行使自己的医疗权又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所产生的矛盾等伦理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医学伦理学的正确导向。医学伦理规范大型医院医学研宄可持续发展,医院伦理委员会对医务部提请的新药、新生物制品、新器械以及新技术的临床研宄和应用、对科研科提交的涉及人和动物实验研宄的科研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并且制订了.

1新技术准入流程

 

①项目组向医务部提交申请且登记备案;②医务部首先委托学术学位分委员会进行技术论证;③接到学术学位分委员会通过技术论证的反馈后,医务部再委托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审查;④医务部负责向伦理委员会提交需要伦理审查的函;⑤伦理委员会接到伦理审查的函之后召开伦理审查会议;⑥伦理委员会将伦理审查批件提交到医务部;⑦医务部将技术论证和伦理审查反馈结果提交医院办公会。

 

22纵、横向科研项目伦理审查流程

 

①科研科向伦理委员会提交需伦理审查的科研项目、研宄生课题名单及伦理审查申请函;②科研科通知项目负责人/研宄生到伦理委员会办公室办理相关事宜;③伦理委员会接到伦理审查申请函择期召开伦理审查会议,并向科研科出据“科研项目伦理审查批件”/‘研宄生课题伦理审查批件”;④科研科根据“科研项目伦理审查批件”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⑤科研科将“研宄生课题伦理审查批件1转至研宄生科,由研宄生科对研宄生课题进行管理。

 

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伦理委员会共审查69次,近344个项目,其中新技术27项、新制剂1项、新药物7项、新设备2项、生殖助孕4项、器官移植45项、临床科研60项和动物实验研宄174项。中期评估25项项目,决议停止艾滋病相关临床研宄项目。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临床工作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其生命力之一在于为医疗活动创造了良好的伦理环境。在新形势下,医疗服务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医疗行为,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包含医德、医术、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医疗环境、社会成员的经济承受力、政策的稳定性、政府的行为能力及治安状况等都对医学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根据社会环境、医学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

 

3组织结构保证加上操作流程保证,形成人的行为习惯

 

3.1医院伦理委员会组织结构

 

医院设立总伦理委员会和六个分支伦理委员会,是按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要求所提倡的,是涵盖医院工作内容比较全面的伦理审查机构的组织模式。

 

我院伦理委员会下设6个分支伦理委员会,委员为来自15个科室的35位主任医师和教授,并有律师1人,街道办事处副书记1人,医科大学伦理教研室伦理学副教授1人,医院行政领导没有参与,从而保证了相对独立性。对医院临床涉及人的新技术、新试剂、新设备、干细胞移植研宄、基因治疗、生殖遗传学、同异种活体移植、生物医学和临床研宄项目进行审查。近35名各学科带头人严格履行职责,全面贯彻协助医院管理的理念,重点体现在保护医院、病人、医护人员和科室利益等方面。通过审查,首先评估我院的技术平台是否到位,是否有配套的防范风险措施,能否关爱病人考虑病人承担风险的补偿等,最大可能地为文明医院的创建和营造和谐医疗氛围作出贡献。审查项目函盖医院医疗、科研及疾病资源库存。保证医疗服务的客观性、合法性、最小投入和最大收益,为降低医院的医患纠纷、维护医院形象、创建和谐社会努力工作。

 

32伦理委员会规范的工作模式

 

我院伦理委员会工作模式,遵循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规定,采取不定期及时审理,审查模式为:伦理委员会秘书和主任委员对提交审查项目进行资质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项目提交伦理委员会,在经指定委员湘关专业)重点审查、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伦理委员会决议原则即有利于患者的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公正原则、科学原则、保密的原则、社会公益原则、保护后代原则、严防商业化原则和冲突回避原则,保证出席委员半数以上,形成通过和否定决议,并将伦理审查通过决议提交到医务部和科研科启动项目研宄,伦理委员会也将追踪中期评估项目进行,并及时向医务部和科研科反馈不良事件和违规终止项目决议。

 

4机构伦理委员会工作体会

 

41机构伦理委员会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学伦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各级医院也随之相继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但未开展工作。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应药研基地建设需要成立于2000年10月,重组于2005年7月并正式全面启动和开展工作,在医院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经过3年的学习、实贱和整改已能胜任工作,并在工作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规范的工作制度、特有的工作流程、不定期审查项目工作模式和中期评估项目,医院伦理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拓展,得到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的充分肯定,协助卫生厅省级伦理委员会制订伦理审查工作内容、审查范围等内容。2008年底卫生部科教司在我院组织召开医学伦理审查体系及制度建设研讨会,工作模式和内容已成为国内的示范医院。其中最具特色的工作是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医院伦理委员会具有较完善的工作条件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国内外唯一的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文档管理模式,即对所有伦理审查项目均实行录音、录像和文字配套资料的存档。超前的伦理审查理念,我们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科研项目审查和动物使用伦理审查工作。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构伦理委员会,仅停留于辅助生殖助孕和器官移植内容的审查。通过机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将医院的医疗(新技术、新试剂、核心设备的准入准出)和科研(临床和动物实验研宄的工作协调统一,并向医院管理部门提请对高风险新技术给予关注和适当地对患者实行让利。通过伦理审查近300多个项目,伦理委员会已对近300名医务科研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逐步树立起了医院科研工作者的医学伦理的观念。通过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动物福利和关爱工作,并通过对174个项目的审查,规范了实验动物的科研方法学,强化了科研人员进行动物实验的伦理观念。与此同时,独特的动物伦理审查工作的模式对医院动物实验科学的促进,已成为国内的典范样板。

 

42体会

 

机构伦理委员会要规范运行首要任务在于完善各种规则。在完善规则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2.1形成书面规范文件,以提高伦理委员会运行的规范性。

 

我院伦理委员会首先根据基本国际伦理准则与规范,依据卫生部的相关通知,建立了机构伦理委员下转第上I妾第41页会各种规章制度,并且形成书面规范文件,以提高伦理委员会运行的规范性。

 

422建立健全伦理审查制度,以体现伦理委员会运作的程序性。

 

建立论证项目指定委员湘关专业)重点审查制度。随着伦理要求的逐渐提高,伦理在医疗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项目被列入到伦理审查的范围,伦理委员会的审查量及工作压力骤增,同时呈现出更多、更强的专业性。鉴于伦理论证项目的专业性,不可能所有的伦理委员对项目的技术都有很好的了解。为了提高论证项目的科学性及论证效率,根据其专业性的特定要求,采取项目指定委员(相关专业)重点审查制度管理办法,即由一名委员分别作为项目重点审查负责人,负责会前认真审阅材料,会上做主题发言,由全体委员进行表决。

 

严格执行回避及自由投票制度。在伦理评审的过程中,程序的公正是保证论证公正的前提,也是伦理论证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因此,我院在评审前作好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论证项目和时间,在论证过程中坚持回避及自由投票制度,使每位评审专家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自主投票,每位委员都要认真填写委员项目审查意见表,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委员的评议不受申请者的影响,且各委员之间也互不干扰,确保意见真实、公正。

 

坚持独立审查制度。独立审查从一定意义上讲,关系到伦理委员会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应该做到伦理委员会的工作不受政治、制度、专业和市场的影响,不为利益关系所左右,确立重视伦理将造福子孙、悖离伦理将造孽子孙的历史责任感[2],真正维护患者、受试者的权益,维护伦理委员会自身的信誉和形象。

 

423审查议题材料提前通知,以免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流于形式。

 

为了避免难以全体到会情况的发生,机构伦理委员会在具体运行中,采取把会议审查的议题等材料至少提前3天通知并且送达各个委员,以便于调整工作,避免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流于形式。

 

424通报最后表决意见以使伦理委员会委员能明确职责。

 

由于机构伦理委员会在行使权限时可以决定一个项目的

 

存废,因此其权限含有对他人的合理义务。最后通报表决意见,可以使伦理委员会委员能够明确自己的投票对审查项目产生了何种影响,也可以使伦理委员会委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为自负其责奠定制度上的基础。

 

425追踪审查意见执行,以使伦理委员会审查起实际作用。

 

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对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后的项目进行持续的追踪,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伦理审查项目的中期评估,真正做到项目的监督和追踪。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项目,追踪它是否及时向伦理委员会作出了报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起到实际的作用。

 

426重视伦理委员会委员工作认可和规范管理。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3

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 力和生命力?竟能得到如此众多学者的青睐和如此迅 速的发展?在筹备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 研究30周年活动的两年间,笔者系统翻阅、学习了我 国医学伦理学的有关文献资料和标志性著作。众多的 观点、事实使我们萌发了 一个认识:医学伦理学、生命 伦理学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吴孟 超院士在给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 30周年大会暨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研讨会的贺信中 说“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 健康事业中居于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它事关我国医 疗卫生事业全局。[1]吴院士的这一论断,更加明确、坚 定了我们的这一认识。

1 医学的使命与目标: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 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本体之源

     医学的使命是维护生命、支持生命、促进生命健康。医学的本体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医学得以存 在的最终依据,人类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是促进 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显现了医学 发展水平,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作为 医学的本体,人的生命的意义具有至高无上性和无条 件性。医学实践,即与疾病和疫情抗衡与斗争的生命 实践,其直接目标是服从和服务于人的生命健康和生 命需求。虽然医学发展经历了古代原始巫术、近代生 物医学和现代社会医学多重范式的转换与变革,但是 医学服务于生命的初衷与本质并没有变。医学的精髓 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是对人 的生命健康的维护,是对人各种生命需求的满足,它服 务于人的躯体和心理,服务于人从出生到临终的生命 全过程,甚至服务于人从生前到身后的“超生命全程”。 对生命的敬爱与呵护是医学的全部。生命之托,重于 泰山。正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才使得医学实践不 同于一般的生产实践。

医学实践是一种德性实践。医学的德性,是医学 的本质之一,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中医思想明确提出 “医乃仁术“普救含灵”。现存最早的中医文献著作 《黄帝内经》即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 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 乎?’《内经灵枢》)阐释了医者对病人应满怀同情 与仁爱之心,尊重与珍爱病人的生命。晋代医师杨泉 之作《医论》更是对从医者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要求,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能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古代中医广泛渗透着博施济 众、普同一等的伦理思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大 医精诚》中要求医生,“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 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 如至亲之想。”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第一戒 中即指出“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 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平为平易。”古代西方医学亦 同样蕴涵着善意的本源和德性的要求。希波克拉底时 代的开业医生要遵守一定的职业戒律,《希波克拉底誓 言》指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 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做诱奸之事……我认 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近代,医学虽以科学的 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但它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医疗 实践必须以生物医学为其坚实的基础,这是医学的科 学属性;然而,医学的对象不是孤立的生物个体而是具 有社会属性的人,这是医学的人文伦理本质。美国著 名的医学教科书《西氏内科学》将现代医学定义为: “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致力于借 助任何有效的方法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并隐 含地为人们的幸福承担义务。”[2]诚如杜治政前辈所 说,医学的道德性,是医学固有的,是医学内在的,是医学的本性。[3]医学的道德本性决定了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 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医学目的的 不断深化与发展,也向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提出了 不断转变伦理思想的以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 求。在传统的以“治愈疾病’、“阻止死亡,,为目的的观 念下,医疗资源被大量用于消灭疾病、征服死亡;然而 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且大多数人未 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1992年由丹尼尔拉汉领导 的哈斯廷斯中心正式提出了重新考虑医学目的的命 题。经过研究和多次国际会议,1996年,由14国参与 拟定的《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先战略》报告,提出了 现代医学的四个目的: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 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照料和治愈有病 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4] 现代医学的目的有效地遏制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 医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医疗的可及性。同时,也推动 着医学伦理核心思想由追逐生命延伸转变为实现医疗 的公平与公正。

2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 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社会之基

    “公益”(Public Welfare)是一个西方舶来词汇,它 相对于“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社会公众追求公共 利益(卫生、救济等福利事业)的活动和共同善的向 往。[5]公益性着眼于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旨在满足社 会的整体利益和价值需求,是以人类幸福为终极价值 目标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机制。公益性是社会公共事业 的核心价值。医疗卫生事业同教育、环保一样同属于 社会公益性事业。这是因为: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健康,尤其是群体健康直 接关涉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单是对 单个人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是个体的生命遭遇和 生命救赎,更是一种全民性和社会性的生命救助和医 疗实践活动,全民性和社会性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 特性。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其目的不是为 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乃 至整个人类,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满足人类 需求,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高 人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评价,并不 是看其所能产生的经济利润与经济价值,而是看它对 人与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看它在预防与治疗疾 病和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方面的价值。医疗卫生事业 特有的公益性质决定了维护和实现医疗活动的公平公 正,应当始终作为贯穿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全过 程的基本伦理价值取向。然而,在现实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公益性 缺位或公益性式微的严重现象。特别是现代性背景下 经济主义的膨胀,M医疗卫生事业的盈利性逐步取代 了公益性。这种盈利性其深层根源是医学资本的主体 化。7]所谓资本主体化,就是指医疗服务以追求资本为 目的,将利润当作主体目标来追求。医学资本的主体 化运作把医学引人了歧途,给医学发展带来了众多消 极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和 过度医疗。资本的趋利本性,使得一些富裕阶层和特 权阶层能够享受到优越的健康保健服务,而一些贫困 人群却无钱医治普通的疾病。另外,医学资本的主体 化动作,还导致了欺诈性医疗不道德行为,对基本医疗 和初级保健的挤压,对预防与公共卫生的忽视,对高额 医疗费用的催化等。

回归公益性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呼唤,是 医学伦理学不容推辞的道德责任。公益性的核心价值 是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与公正。卫生事业的公平 与公正主要是指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分 配的合理化以及人们享受基本服务方面的合理性。 199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初级卫生 保健”会议即强调指出:卫生健康应保证增强公平性等 “人人健康”的价值观。实现这一价值观念就必须按照 医学伦理原则去制定和实施卫生政策、分配卫生资源 与规划区域卫生,使人人享有法律承认的卫生保健的 权利,并且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去实现这个权利。医学 伦理在这里起着价值选择、促进社会公正与合理的作 用。

3 国内外医改的成败得失: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 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实践之维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的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系失去 了其制度基础,市场机制逐步被引人医疗卫生行业。 随着经济利益诱导作用的不断强化,盈利越来越成为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主动追求,医疗机构逐渐转变 为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主体。8]在市场机制主导下, “看病难“看病贵’、“高消耗’、“低医保”等一系列医 疗问题相继涌现,使我国卫生事业的绩效下降,最终导 致了 “非典”这样的卫生危机。[9]表明了我国以市场为 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成功。2009年3月《关 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和《2009 -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的正式出台,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观。实施短 短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自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来,美国医疗 的高费用低效率使美国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制的改 革开始成为了美国社会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每年人 一 16 一 均7000美元的高额医疗卫生费用并没有使美国成为 世界上健康指标最高的国家。据联合国的有关数据, 日本人人均寿命大约83岁,居世界第一位,而美国人 均寿命78.3岁,居第36位。而当其他国家在婴儿死 亡率方面不断提高国际排名时,美国在这方面的排名 却在下降,婴儿死亡率最低的是新加坡,日本、瑞典、挪 威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婴儿死亡率都低于千分之3. 5, 仅是美国的一半。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没有建立公平可及的由国 家主导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而是通过由市场主导的 商业保险来解决居民的医疗需求。

面对医改的成败得失我们必须从伦理的角度提供 辩护,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医改的重重障碍,真正实现医 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回归。美国医改充分体现了社会 制度弊端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迟滞,市场崇拜和 有限政府是美国深人肌髓的意识和传统。[10]而过去二 十多年来的我国医疗改革,总体设计从一开始便定位 为经济体制问题,缺少道德坚守和伦理辩护。殊不知, “单纯的利润动机同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益,同社会价值 是有冲突的;同人道主义是有冲突的;同文艺复兴以来 的人文传统,同中国几千年追求公平的传统,同社会主 义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冲突 的。” “一个社会需要追求的不应当是如何让利润动机 凌驾于所有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之上,而是如何让利 润冲动在符合社会价值和社会选择的框架中运 作。” [11]国内外医改的得失成败告诉我们:在医改过程 中,医学伦理不但不可缺席,而且其基本原则也是医改 的指导原则之一;否则就无法保证医改价值取向的正 确性,致使问题丛生、事倍功半。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包 含的伦理道德属性也决定未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能 违背人道主义和伦理精神而丧失公益性、丢掉公平 性。[12]

   4“德源资产” “道德资本”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 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现实之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道德因 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道德作为资产或资 本范畴,正逐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

早在1998年,李恩昌在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就提出 了 “德源资产”的概念,指出“医德医风对于医疗单位 和医务人员来说,绝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是能 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给其以实际收益的实实在在的 无形资产。如果要给这种无形资产一个概念的话,是 否可把其称为‘德源资产’ ?’ [13]德源资产是一种无形 资产,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14]2000年,王小锡将道德作为资本提出,道德资本是 指“道德投人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是能带来 利润和效益的道德理念及其行为,’[15]; “是投人经济运 行过程,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 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 物品保值增殖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道德资本是一种 投人经济过程中促使经济物品保值、增殖的特殊生产要素。”[16]道德作为一种资产或资本,并没有亵渎道德 的高尚境界和完美形态,而是充分体现和回应了道德 的社会价值属性。它回答了伦理学存在的现实价值与 意义,即“不关注现实问题,不讲求道德的经济社会效 应,伦理学就失却了存在的理由,伦理学家也就没有必 要去做研究了。”[17]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巳经清醒地 认识到德源资产与道德资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 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德源资产”或“道德资本”,是医 疗卫生事业不容忽视的资产来源和资本结构,对于推 动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 略性地位。医学伦理学作为德源资产和道德资本,其 表达形式是复杂的和多元的,除了传统的医德医风外, 还包括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效的医际沟通、规范的伦理 原则、正确的价值判断、合理的伦理选择等。今天我们 积极致力于建设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审查与伦理监 督,规范医疗科研行为,也是德源资产和道德资本的另 一种表达方式。它确保了医疗产品和医学科研的质量 与效益。医学伦理学作为一种资产,它能够使医疗单 位的物质资产和技术生产增值,使医务人员自身价值 获得增值,提升其感染力和亲和力;而作为一种资本, 它能够实现医学服务的保值与增值,确保医疗卫生事 业的可持续性。德源资产和道德资本之所以可行,是 因为它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逻辑起点一公益性,18] 没有向善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的,医疗卫生事业就缺 失了其道德根基,演化为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4

1虚假医疗信息的道德缺失

11违背守法的道德原则

医疗广告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法守法,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从事广告活动。要做到守法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医疗机构在广告的过程中,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广告程序以及广告内容;其二,广告无论是设计、制作或过程中均须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广告是虚假医疗信息宣传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违法现象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其一,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只能由国家机构的治疗信息,如癌症、癫痫、乙肝等治疗信息;其二,内容中直接暗示或间接暗示能保证治愈某种疾病;其三,使用未经认证的医学技术职称词语;其四,未按国家法律规定标明生产日期、有效期以及证明文号等;其五,将信息以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部分违法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常常违背广告审查标准,忽略了医疗广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将《医疗广告证明》置若罔闻,从而群众误信虚假医疗信息。

12违背诚实信用的道德原则

广告讲究诚信,拥有诚信才能拥有老百姓的口碑,诚信原则亦是每位广告主、广告经营或者应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但现如今的社会,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浪潮,广告活动的诚信已逐渐降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医疗机构为提高自身效益而虚假信息误导患者就诊。而广告公司也尚未对其证明文件进行严密的审查,忽略了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机构的歪风邪气;②部分媒体为博得公众信任,采取新闻媒体的方式进行宣传,违背了百姓的意愿。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社会传媒的形象。

13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广告信息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其强大的渗透力能快速传播到社会各界,因此广告活动在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坚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一些规模较小的地下诊所和个体游医,紧紧抓住人担心疾病无法治愈或者曝光后影响自己的声誉等特殊的心态,四处张贴虚假医疗信息小广告,这不仅有碍市容市貌,而且将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秩序。

更有甚者借助医疗广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科学,以及反人类的广告信息,缺乏公共道德,在较大程度上危害了公众的利益。

14违背医学伦理的原则

医学伦理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①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③对待任何病人都应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原则均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在主观意愿上,坚持对或者传递的医疗信息负责;在客观上应该对看病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帮助。病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知晓权,应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让患者自主根据医学信息作出决定。

而公正原则的体现则主要是相关医务人员在面对不同患者时,都需要平等对待。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环境、感情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理想的医学伦理范式与现实有了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医务人员在实际医疗活动中出现了罔顾伦理三大原则的现象,促使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2关于医疗信息伦理重建的思考

21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为重建医疗信息伦理道德,国家应完善相关信息安全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与控制医疗信息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有效避免虚假医疗信息对整个社会将造成的损失。但是,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第一,制定的法律需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法规的切实可行。当情节严重者,可以纳入刑事定刑量罪,细化惩处方式;第二,针对新兴事物的出现,应该及时更新立法。当今社会,名人参与广告代言已十分普及,虚假医疗广告也频频曝光,患者权益受到侵害,虽对相关单位进行了一定的处罚,但没有针对名人的责任进行追究,最多也只能在道德层面进行谴责,所以还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立法内容;第三,加强执法力度,扩宽执法渠道。除了相关部门认真执行监督权之外,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监督过程中,从而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促进医疗信息伦理更好地实现重建。

22坚持诚信为本,树立正确的广告信息道德观

广告信息应秉承诚信为本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广告信息道德观,为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为了更好地突出诚信为本的原则,需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医疗机构应该秉承诚信的原则。医疗机构在广告信息前,应通过正规渠道取得相关的医疗广告证明;其二,信息经营者与者需秉着诚心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审查相关机构颁布的证明文件,保证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并注意广告信息的表现手法,杜绝因患者误解而造成的损害且必须实现医疗广告信息中所许诺的治疗效果。做到诚实守信,不仅要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培养,还要全社会参与监督,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同时,还能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对抵制虚假医疗信息也具有重大意义。

23构建自律机制,充分发挥广告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主要依靠监管手段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而非自觉产生。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在我国,从事传媒工作的从业人员普遍自律意识不高,在面对自身礼仪与道德原则的选择时,往往会为了自身礼仪而舍弃了道德原则。因此,针对这部分从业人员便有必要采取他律的手段。通过他律促使其形成自律。社会监督是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他律手段,也为伦理道德的规范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社会监督首要需信息传媒机构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坚持诚心的原则,严格把关,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2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维持健康的医疗信息环境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首先应树立医疗信息生产与服务者的职业道德,注重社会利益,使其拥有社会责任感,秉承服务大众的理念,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带头抵制错误信息。伦理规范在信息的使用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在拥有了良好的道德标准时才能进一步约束自身行为,才能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信息使用在正确方向前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伦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力支持与依托。只有正确处理信息伦理,并围绕伦理特征构建正确的心理伦理规则,才能维持医疗信息环境的平衡。

3结论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5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随后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生命伦理学的生命主要指人类生命,但有时也涉及到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态,而伦理学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性研究,因此,可以将生命伦理学界定为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包括决定、行动、政策、法律,进行的系统研究。 

    生命伦理学产生后不仅获得迅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医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宗教界人士、新闻界人士、立法者、决策者和公众的关注,而且很快地体制化。一些国家建立了总统或政府的生命伦理学委员会,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很多医院或研究中心建立了专门审查人体研究方案的机构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或伦理委员会(ethics committee)。我国医药管理局规定,为新药批准所进行的临床药理研究,必须建立机构审查委员会(名称为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方案。2000年8月我国卫生部成立了“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就重要医学伦理问题向卫生部提出咨询建议作为决策基础。 

    生命伦理学之所以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及以后出现的三大事件密切相关的。第一件事是1945年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制造原子弹本来是许多科学家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人。他们的本意是想早日结束世界大战,以免旷日持久的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原子弹的爆炸会造成那么大的杀伤力,而且引起的基因突变会世世代代遗传下去。数十万人的死亡,许多受害人的家庭携带着突变基因挣扎着活下去,使许多当年建议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改变了态度,投入了反战和平运动。第二件事是1945年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接受审判的战犯中有一部分是科学家和医生,他们利用集中营的受害者,在根本没有取得受害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例如在冬天将受害者剥光衣服在露天冷冻,观察人体内因冷冻引起的变化。更令人气愤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731部队所进行的实验,却由于美国政府急需细菌战人体实验资料而包庇下来,军国主义罪犯并没有被送上国际法庭。第三件事是人们突然发现,在寂静的春天,人们看不到飞鸟在苍天游弋,鱼儿在江川腾越。1965年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向科学家和人类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威胁人类在地球生存以及地球本身的存在。当时揭露的主要是有机氯农药大量使用引起的严重后果,人们只考虑到有机氯农药急性毒性较低的优点,但忽略了它们的长期蓄积效应,结果使一些物种濒于灭绝,食物链发生中断,生态发生破坏,人类也受到疾病的威胁。这三大事件迫使人们认识到,对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科学研究行动本身需要有所规范,这推动了科学技术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除了上述三大事件的大背景外,推动生命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还有以下方面: 

    (1)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但能更有效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有可能操纵基因、精子或卵子、受精卵、胚胎、以至人脑和人的行为。这种增大了的力量可以被正确使用,也可以被滥用,对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可能涉及这一代(例如对生殖细胞的基因干预),也可能涉及下一代和未来世代。当这一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目前人们最担心的可能是对基因的操纵和对脑的操纵。这两方面的操纵可能都会导致对人的控制,以及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侵犯。例如是否允许人们通过改变基因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性状,甚至为后代选择自己喜欢的性状?是否允许人们通过在脑内插入芯片来增强记忆和加速处理信息的能力?(2)由于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干预了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安排,甚至有可能用人工安排代替自然安排,这将引起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后果,导致价值的冲突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心。比如,现代的生殖技术,一方面可用于避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不育问题,那么,已经离异(单亲家庭)、不想结婚(同居者)、同性恋者以及过了生育期的男女是否可以利用辅助生殖技术?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成员都是用辅助生殖技术产生,那会怎样?(3)全世界蔓延的艾滋病向一些传统观念和现存的医疗卫生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艾滋病在不少国家已经成为民族灾难,许多原来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也很快进入快速增长期。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的现在已经达4000万人,而妇女、儿童在艾滋病面前更为脆弱。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层面以及有关防治艾滋病政策层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国家是否有义务向艾滋病提供治疗?个人是否有义务改变自己的不安全行为?非感染者和社会是否有义务援助而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对于许多妨碍艾滋病防治的行动和做法是否应该用立法方式加以制止?(4)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导致卫生制度的改革。由于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市场化消极面的影响,促使医疗费用在全世界大幅攀升,严重冲击许多国家的公费医疗制度。各国都在改革卫生医疗制度,寻找让公民既负担得起又相对有效的医疗制度。但是这些改革提出了许多伦理问题,例如在改革过程中政府的卫生政策如何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如何不致影响传统的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公司怎样协调关系才不致引起严重的利益冲突?发生的医疗纠纷如何能做到不致两败俱伤?(5)丑闻的揭露和民权运动的高涨。在各国的医疗和研究工作中,违反伦理的事件总是存在的。对这些事件的揭露和思考,也推动了生命伦理学的发展。

    生命伦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生命伦理学是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对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的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具有社会性。伦理规范不是由个人制订的,它们体现在种种规定、准则、法典、公约、习俗之中,在我们学习它们以前就已经存在。人们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我们通过学习社会规则知道了伦理规则。当然,社会规则并不等于伦理规则,比如审慎行事规则就不是伦理规范。仅当涉及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或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而这种做人做事会影响到他人利益时,我们才进入伦理领域。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伦理规则,因为在他看来这可以避免伤害他人。也可以说,伦理是要我们考虑他人利益的社会期望。伦理是社会的必需,因为人人只考虑自己利益的社会是没有凝聚力的,从而也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普通规范伦理学试图提出一些原则或德性来支配人们做事或做人,并提供理由来证明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这些原则或培养这些德性。对理由的关心,说明伦理学是理性的活动,它是实践理性。应用规范伦理学(简称应用伦理学)是应用普通规范伦理学的原则解决特定领域的伦理问题。应用于生命科学技术和医疗保健就是生命伦理学,应用于解决工程师面临的伦理问题就是工程伦理学,应用于解决律师、法官面临的伦理问题就是法律伦理学,应用于新闻界就是新闻伦理学,应用于企业就是企业伦理学。由于以上这些都是专业(professions)领域,不是一般的职业(occupations),所以又统称“专业伦理学”(professional ethics)。普通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可以跨专业应用。比如,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分配、种族和性别歧视、奖励惩罚等问题必须援引公正原则;诚实或说真话原则可用于企业伦理中的虚假广告、新闻伦理中的真实报道、医学伦理中的向病人告知病情等。 

    生命伦理学是一门应用规范伦理学。其主要内容有五个层面: 

    (1)理论层面:例如后果论与道义论这两种最基本的伦理学理论在解决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中的伦理问题时的相对优缺点如何,德性论、判例法和关怀论(尤其是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地位如何,伦理原则与伦理经验各起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2)临床层面:各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每天都会面对临床工作提出的伦理问题,尤其是与生死有关的问题,例如,人体器官移植、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临终关怀等问题。 

    (3)研究层面:从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理试验、基因普查和分析、干预试验以及其他人体研究的科学家都会面临如何尊重和保护受试者及其亲属和相关群体的问题,同时也有如何适当保护试验动物的问题。 

    (4)政策层面: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个人层次,也会发生在结构层次。医疗卫生改革、高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如何应用和管理都涉及政策、管理、法律问题,但其基础是对有关伦理问题的探讨。 

    (5)文化层面:任何个人、群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文化也影响哲学和伦理学,当然也会影响生命伦理学。如在某一文化环境中提出的伦理原则或规则是否适用于其他文化,是否存在普遍伦理学或全球生命伦理学,伦理学普遍主义或绝对主义以及伦理学相对主义是否能成立等等。 

    生命伦理学的专业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规范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不谋求建立体系,而以问题为取向,其目的是如何更好地解决生命科学或医疗保健中提出的伦理问题。解决伦理问题需要伦理学理论,但实际的伦理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很难用一种理论解决所有的伦理问题,正如不可能用一只猫或一类猫去抓世界上所有的耗子一样。在解决伦理问题的过程中,伦理学理论本身也受到检验,有的理论没能经得住检验,有的理论即使通过了检验,也不可能在解决所有伦理问题时都能拿到高分。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该保持理论选择的开放性,而不去拘泥于一定的理论。 

    既然以问题为取向,那么首先要鉴定伦理问题。伦理问题的出现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出现了新的伦理问题。例如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可使人们预报一些带有疾病基因的人可能迟发疾病,再如一位未婚少女如果带有braca1基因就有85%的可能在未来患乳腺癌或卵巢癌,但也有15%的可能不得这些癌症,那么我们应该告诉她吗?应该建议她现在就切除双侧乳腺和双侧卵巢吗?另一种情况是,本来应该做什么是不成问题的,但由于新技术的应用,重新提出了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例如医生抢救病人是义务,在脑死情况下由于脑死导致全身死亡,解除了医生的抢救义务,这本来不成问题。但由于有了生命维持技术,脑死病人的生命可以靠呼吸器和人工喂饲暂时维持下去,那么应该这样做吗?因为这种维持并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而占有的有限资源却使其他有可能治愈的病人失去希望,那么应该放弃对脑死病人的治疗吗?鉴定伦理问题时需要注意区分医学或技术问题与伦理问题。医学问题或科学技术问题是“能做什么”的问题,而伦理问题是“该做什么”的问题。例如疾病的诊断以及可能的治疗选项都是医学和科学技术问题,而应该做出何种选择以及应该由谁做出选择就是伦理问题。研究的设计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结果是科学技术问题,但是否应该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则是伦理问题。 

    对于伦理学来说,重要的是尝试为解决办法提供伦理辩护,这种辩护包括对每一种解决办法提供论证和反论证。在论证或反论证中,需要提出理由,而理由对办法的支持有的可能是归纳的,有的也可能是演绎的。因此就要讲究推理。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6

【摘要】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国内出现很多针对专业医务人员的网站、微博和论坛,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医生中迅速普及。本文试从传统的医学伦理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医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提出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秉持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为医生群体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提出具体的规范路径,以期在社交媒体时代为医学伦理的绵延提供动力。

关键词 社交媒体医学伦理医生微博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医学伦理学伴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反过来,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活动又推动医学伦理学的进步。伍天章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并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指导的,用以调整卫生事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卫生事业人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

医德,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自古名医重医德,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思想被后世封为悬壶济世的典范,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②在西方,医德理论的创始者“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写到,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③《希波克拉底誓言》被视为首部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准则。

二、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现状

医学伦理学的精神实质延续至今,但形式和内容却随着医务人员面对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在国外,除Facebook、Twitter 等大众化的社交媒体外,还出现了专供医生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站,如doctors.net.uk 和the BMJ’s doc2doc。目前国内医生使用的社交媒体主要为微博、论坛、贴吧,其中以微博为主要阵地。

1、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总体情况随着医生微博用户数量猛增,针对医生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应运而生。截至4 月14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医生社交媒体”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1005 篇;以“医生微博”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56 篇。这些文献论及医生的职业道德、医院与医生的微博宣传与营销、医院与医生的微博动态、医改等,但从伦理、职业道德角度研究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的文献数量不多。

在新浪微博搜索中输入“医生大夫”搜索有关用户名,可得到377 条结果。其中,名列前位的医生微博,粉丝人数高达几百万。由于医生在注册使用微博时并不一定采用实名制或标注其医生身份,所以医生微博用户的数量不止于此。现以微博粉丝量超过20万的5个医生的新浪微博为样本(见图1),通过对这些微博内容的分类,了解目前医生微博内容的共性。

以上五个微博主要涵盖医学知识科普、个人生活及观点、工作及业界信息三部分,其中前两者占主要内容。虽然业界一直对“微博可否问诊”争议较大,但是从以上微博的整体情况来看,“微博问诊”的情况并不多见。更有医生直接在微博上对“微博问诊”表明态度,如“协和章蓉娅”就在微博上明确标注“微博科普不看病”。

2、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失范行为

(1)缺乏仁爱之心,漠视生命。广东某女医生在微博上先后“等我下班再死”、“……宣布临床死亡,今晚可以睡个好觉,明天可以出游了!”等博文。言辞间充满对病患生命的漠视,被网友称为“冷血医生”。随后,该医生被主管单位暂停行医资格并调换工作岗位。事后,有观点认为女医生的行为仅是众多医生出现职业性倦怠的个案,不至于上纲上线和行政处罚。但公众普遍批判女医生行为有违医德,这种肆意的情感宣泄是没有真正秉承医德的表现。

(2)言辞调侃,图文血腥。认证为“鹰眼医生”的佛山外科医生曾多条微博,以亲历的各种血腥手术场景、病患器官为配图,附上调侃性、恐吓性文字。例如,他在为患者进行胸部肿瘤切除手术后写到:“无奈,美女要求美观,特别交代切口必须尽量小,而肿瘤又特别大,没办法,只有使劲挤了。”同时配发了正在为这名患者取出胸部肿瘤的特写照片。文字略带调侃,图片直现隐私器官,毫无对患者的尊重可言。

3、社交媒体对医生的影响

社交媒体给医生、医疗机构带来的利弊并存。微博上寻医问药方便快捷,提高了医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第一,传播医疗资讯与医学知识,进行医学科普;第二,使公众加入到公共卫生和政策的讨论之中,惠及病人护理。廖新波在微博上与公众探讨医改就是一例;第三,方便与患者家属分享最新的治疗进展。例如,位于圣卢克的锡达拉皮兹的克利医院在为70 岁的Monna Cleary 进行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脱垂手术时,在社交媒体上了超过300 条的信息,跟家属及大众实时分享手术进展;④第四,微博是卫生系统防范职务风险的平台,⑤公众可通过在微博中针对卫生系统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然而,微博的虚拟性、草根性、传播的广泛性也会对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第一,医生在开通微博时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或身份验证,错误虚假的医疗、健康信息一旦散布开来,危害严重。第二,微博上的调侃、讽刺、报复性的图文有损医疗的严肃性。《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超过60%的美国医学生在社交媒体上非专业内容,例如醉酒或非法用药的照片,或使用粗俗的语言,这种行为会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⑥第三,受微博字数的限制,140 字“微空间”虽然横向上可以承载大量医疗信息,但难以纵深地将医疗问题分析透彻,这就决定了医生微博适“科普不问诊”的特性;第四,泄露隐私。

三、医学伦理视野下社交媒体行为的规范与发展

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如何保证所传播的医学信息的科学与准确,如何处理普及基础医疗知识与回答患者问诊的关系,以及处理公共利益与推广营销的关系等,还需要从医学伦理的立场出发,掌握一些尺度和原则。

1、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1981 年“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具体而言,医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仁爱原则。医生微博具有个体性、及时性的特点,承载的内容丰富,所传递的内容及思想应该是弘扬仁爱之心的正能量。无论是医院官方微博的解疑释惑,还是医生个人的一对一回复,都要让患者感受到医务工作者对个体的呵护、对生命的尊重。⑦

(2)保护病人隐私原则。同事间在网上探讨病患、临床经历等行为虽然可以为教学以及工作带来便利,却是一种高危行为,谈及特定医疗案例的具体细节务必谨慎。未经同意在社交媒体上披露有关病人的可识别信息,就可能违反法律法规并引发官司。英国医学总会(General MedicalCouncil)强调,很多不当的披露是无意而为之的。那么需要提醒医务人员的是,不要在网络论坛等可能公开出入的场所有关病患的可识别信息。⑧

(3)分清界限原则。第一,社交媒体时常模糊个人与职业生活的界限。很多人意在与朋友分享信息,但这些内容一旦上传到网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好在一些社交媒体网站有隐私设置,允许用户控制或限制他人访问。提高身份界限的意识并进行严格的隐私设置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谨慎添加好友。医患之间理应

存在一条专业界限,这种界限既可以维持双方信任,也可以使患者免遭被出于不正当目的的医务人员所利用。而在社交媒体上,就很容易建立一种非正式的医患关系,这就极易引发越轨行为。因此,英国医学总会建议,医生以及医学生在收到过去或现在接收的病患发出的邀请时,应该礼貌地表示拒绝,同时向他们解释接受申请为何不妥的原因。

2、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规范路径

(1)坚持科普咨询不问诊。医生开微博可以做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但医务人员绝不能利用微博开方,因为老百姓真的会按医生所说的办法去做,一旦效果不好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医患间就会产生纠纷,但如何界定这种纠纷,法律目前还没有明文规定。⑨(2)慎重对待“匿名性”。在社交媒体上,以医生身份信息往往容易取信于众,而且会被认为是专业、正确、合理的观点而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医生可以选择隐匿医生身份,以个人身份微博,但一旦医生在社交媒体亮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应立即注明真实姓名。因为即使医生以匿名了某些信息,一旦引起恶劣影响,网络高效的搜索能力也会在第一时间追溯到信源的真实身份。

(3)扩大“微空间”。如果网友针对某个复杂的问题在微博上进行咨询,医生就需要尽力扩大“微空间”,如在微博文字的后面,附上图片或者链接相关网址。首都儿科研究所办公人员池杨曾介绍:“微博受字数的限制,只能是快餐,对于寻医问药的问题,我们会请患者发送到首儿官方网站的‘专家咨询’栏目中,会有相应专家为他们解答。”

(4)声明利益冲突。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医生虽然没有直白的言论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但却口口声声在推广某些保健产品。根据英国医学协会(BritishMedical Association)的要求,医务人员应根据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声明所获得的商业利益。⑩因为匿名微博如果呈现出了“医生”的身份特点,也会赢得公众的信任。如果没有这类声明,就可能破坏公众信任,减损作者威信,甚至把所在单位置于不利境地。

(5)诚信推广与宣传。微博向来被视为宣传营销的平台,但医院、医生利用微博开展宣传工作时也应秉持医学伦理,即要恪守诚信原则,不能违背科学,吹嘘自己的医疗效果和服务水平,在字里行间为医疗产品做“代言”;不能一味追求粉丝量和点击率,跟风炒作热点话题或者发表轰动性言论;更不能造谣诽谤,明知是虚假的伪科学信息而故意和传播。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医疗机构的传统运行模式,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传统的医学伦理秩序也因此出现了短暂的混乱。社交媒体时代的医生,不仅需要掌握好社交媒体的基本传播技能,还应坚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将传统的医学伦理应用到这一新媒体之上,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管理好个人的社交媒体,提高个人和医疗机构的信誉,全心全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交媒体医学伦理秩序,为传统的医学伦理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①伍天章主编:《医学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

③张树峰、刘云章、张卫东主编:《医学伦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1

④《社交媒体将会怎样影响中国医生?》,http://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iaocl_1085205046.htm

⑤韩璐,《微博江湖里的医者身影》[N]《. 健康报》,2011-12-23

⑥张文燕,《在社交媒体时代做医生》[J]《. 中国医院院长》,2010(19)

⑦蒋盛云、任学丽,《关于“医微博”的伦理道德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2013(4)

⑧ General Medical Council(2009)Guidance for Doctors - Confidentiality.London: GMC.

⑨吴浩,《医生开微博只能沟通不能开诊》[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⑩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2006)Good Medical Practice. London: GMC,paras 74-76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7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该遵守的最主要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它以人们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价值为基础。根据国内外人们关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人们的生命伦理实践,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影响较大的还是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比彻姆和丘卓斯提出的“四原则”说,即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1)尊重自主原则。

尊重自主原则表示的是对个人自由和自主的尊重,其中包涵知情同意原则、隐私权等内容。自主原则强调患者和受试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力,认为施以他们的任何措施和行为,都应作真实全面的说明,由他们自主作出决定,一旦作出决定,原则上必须尊重。尊重原则指尊重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个体,对于大多数智力正常的成年人,自由他们自己行使,当然也承认了该个体拥有了基于个人的价值信念而作出自己的选择,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权力。对于缺乏自主能力的人,如儿童、精神病患者等其自受监护人的保护,但监护人也要对患者负责地采取自己的行为选择。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患者权力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配合各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不伤害原则。

什么是伤害?在生物医学中,伤害主要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疼痛和痛苦、残疾和死亡,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其他损害,如经济上的损失。不伤害的义务包括有意伤害和伤害的风险。风险是指在治疗或研究时可能发生的伤害,伤害是指在治疗或研究时实际发生的伤害。不伤害原则主要内容是个人的行为不应该对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伤害。物质上的伤害比如其他患者身体的疼痛、功能的损伤以及其他患者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注重病人的健康、关切病人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努力防止和避免各种因为不必要所带来的风险,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采取“两权相重取其轻”的原则。同时也要防止患者给其他人所带来的任何伤害,在医疗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自身以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3)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比伤害原则适用的范围更广泛,不仅要求预防和避免伤害,而且要求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的行为帮助患者增进自身的合法利益。有利原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行动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帮助他人以促进他人利益的义务。有利原则分为积极有利原则和效用原则。积极有利原则要求对患者确实有利,包括阻止、去除以及增进人类福祉。生命伦理学不仅要求从病人的生命角度确定自己的道德观念,而且要考虑生命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就是要求把患者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既要利于患者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不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伤害。

(4)公正原则。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生命伦理学中的公正原则主要是指医疗保健资源的公正分配,要求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医疗资源,不能因为医疗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性别、民族、职业、地位、信仰、党派、肤色、血缘和国籍等条件而有所不同,在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满足每个患者的需要,这时候在利用医疗资源方面就可能会发生冲突,如果一个患者使用资源越多,必然影响到其他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广泛的涉及到医疗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分配医疗资源应遵循公正的原则,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医疗资源。具体就是要求医疗资源的分配具有公益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2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对“三生教育”的启示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核心价值是生命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有着一致性。人的生命不仅是创造一切社会价值的前提,也是人类进步的前提。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三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同时也是深入实施“三生教育”提供了参考标准。

(1)尊重自主原则与“三生教育”。

尊重自主原则体现在“三生教育”中,就是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不妨碍他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命权利。人无论就肉体生命的求生意志还是心灵上的情感依恋、理智领悟而言,都深深地执着于生命、执着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命的权利,轻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单个人的发展,更强调个体生命和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整体发展。理解生命的本质,把握生活的规律,挖掘生存的本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妨碍他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命权力,不干涉他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不伤害原则与“三生教育”。

不伤害原则体现在“三生教育”中,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减少对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肉体伤害、精神伤害和经济伤害。对他人生命的敬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敬重,求生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求生欲也是自爱在自己生命方面的表现,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是对生命自我的爱。因此。在现今教育的过程当中教育者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减少对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肉体伤害、精神伤害和经济伤害,同时要减少和制止对他人生活的干涉和阻碍他人生存发展道路的行为。那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严重的干扰了别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我们既倡导自己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其他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他人的生存、生活、生命为手段来博得自己的发展,这种行为我们是坚决反对和制止的。

(3)公正原则与“三生教育”。

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篇8

[关键词] 医学伦理;护理;人才培养;意义

医学伦理学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门学科,其以“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为基本原则,具有“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的特点,该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分析下当前护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流失率高

我国人均护士的比例只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由于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为了压缩开支,临时招了大量护士,这些人员在医院的地位低下、待遇低、劳动强度大,造成整个医疗护理质量严重下降,大量护理专业人员流失。同时,部分护士,因为在此项工作中,所学知识不能充分利用,才华不能得到展现,自身认为此工作没有前途,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工作倦怠,不能安心工作,最终导致产生离职的愿望而离开工作岗位。护理行业的高流失率成为制约医院护理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地位较低

因为世俗的偏见,护理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在一些医院,有时还存在患者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的情况,医生与护士同样为病人服务,可护士却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甚至在一些医院里医生也瞧不起护士,这些严重打击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缺少职业荣誉感,所从事的工作又异常繁重、劳累,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这些共同造成了当今护士的地位不高,这成为护理行业吸收人才的一大瓶颈。

三、文化素质不高

当今,由于学科规划和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护士从业着学历普遍不高。更有甚则部分护士的成长成材完全是经验性,缺少必须的文化理论知识指导,也影响了护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形象需要重新打找造

最新新闻也爆料了个别医院护士恶劣对待病人的新闻,甚至一些论坛也爆料此类新闻,如前段时间论坛里一位镇江病人去镇江人民医院看病,按铃紧急求救,却被护士搁置一边的事情,这些都着实让病人感觉生气,所以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也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

针对目前护理行业的状况,我个人觉得,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意义重大。

医学伦理学的第一原则“病人第一”,此直接要求护理人员要从主观上、动机上,要在客观上、行动效果上对病人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关怀、照料,即有义务不去有意地或因疏忽大意而伤害病人,也要对病人采取积极有效地护理措施。这些要求对于护理人才的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想要不伤害自己,首先就是不要伤害别人,护理人员如果能够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医学伦理的第二、三原则“尊重病人”、“公正”。这两个原则看似简单,做则不易。但是,无论在何处,尊重人是必要的要求,即使是身患重病、传染病等疾病的病人,同样有自身的人格尊严,在任何时候,作为护理人员都不应践踏他们的自尊,以尊重、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人是每个护理人员的必要条件。护理人员的素质一旦提高,很多社会问题则可迎刃而解。目前,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但是从人的本性来说,关心、尊重、公平,这些基本的道德还是急需的,而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由于承担着和医生一样,救死扶伤的责任,所以更需要具有“尊重病人”、“公正”待人的情怀。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护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履行职责的能力。

当然随着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大众对护理人员的认可与评价也将普遍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以及收入更会有相应的增加。这些不但是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每一位护理人员得到社会认可必经之过程。那么医学伦理学的灵魂思想将有助于护理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护理人才。

加强护理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应立足于医德意识教育与药德行为教育。建议通过医学伦理理论研究与舆论监督与教育,培养护理人员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行业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在实践中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之热爱药学事业,努力学习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现代最进步的专业知识,实现病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和谐沟通。

参考文献:

[1]钱聚标,朱永湘,王华,邱,何博华,陈晓鹤.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04);

[2]罗秉祥.传统中国医疗伦理对当代美德医疗伦理学可作的贡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04);

[3]况成云,王明华,马菊华,孔祥清,王建平,兰明银.基于医疗情境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1);

[4]梁金婵,尹卫东,尹奋勤.对成人教育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04);

[5]谢军,马重阳.医学伦理教学改革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

[6]孙英梅,张青峰,黄晓梅.医学伦理教育:理论思考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医院管理.2007(05)。

上一篇: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范文 下一篇:研究天文学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