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2 17:10:35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四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四优四化”,着力建设“四美乡村”,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三起来”,坚持做到“三结合”,积极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公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文明新风进一步提升,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40%以上。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必须坚持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方略,狠抓政策举措落地,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坚决做好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

(一)强化脱贫攻坚措施。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六大行动,实施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环境整治四项工程,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切实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

(二)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期内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尤其是因病因残返贫。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认真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三、以农民增收为导向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以“四优四化”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

(一)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7000斤左右。加强耕地保护,全镇耕地保有量在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万亩。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亩,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落实管护措施。大力培育各类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四川生物育种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统一起来,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优质高粱、高山蔬菜、粮油种植,力争优质高粱面积达到4000亩、高山蔬菜面积稳定在5000亩、粮油种植达到1万亩左右。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积极发展优质蔬菜、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高山冷水鱼、烟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产粮大镇粮油优质品率,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检疫体系建设,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

(三)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加快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开发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以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智能化养殖基地。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电商村。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发挥益农信息社作用,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四)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支持适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发展,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打造一批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

(五)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品牌强农,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扶持发展特色乡村手工业,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深化与“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地区农业合作。

(六)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支持力度,提高优质粮油种植收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力争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

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深入推进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乡村”创建,全面改善乡村发展面貌,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

(一)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推动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以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力争到2021年底,基本明确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等村庄分类;到2022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镇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符合农民发展意愿、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1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完成剩余15个村(社区)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任务。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年完成97户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规定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给予奖励。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开展“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健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明确各方管护责任,鼓励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建成设施稳定长效运行。

(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三进”行动,加强基层临床医师、全科医生培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镇域就诊率。完善医保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积极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行政服务向行政村延伸。

(五)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镇粪污资源化利用整镇治理全覆盖,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切实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五、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围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支持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1年基本完成。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和产能用于占补平衡,占补平衡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可以在省域内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半年完成全镇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规范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形成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四)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加快做大担保规模。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加强农业保险工作,推进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试点。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镇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发挥金融机构涉农业务服务功能,形成共同服务乡村振兴合力。

六、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相结合、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相结合、抓发展和抓党建相结合,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推动基层基础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配齐配强班子。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镇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无职党员编员进组,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一编三定”。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全镇村“两委”换届。健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党委要定期排查并及时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

(二)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发挥其在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的监督作用。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其在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农民、树立新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文明村、最美家庭,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等选树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各类先进人物事迹。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新乡贤群体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四)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加快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整合配优基层一线平安建设力量,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农村社区。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七、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落到实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党政一把手是抓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党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工作。出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实施意见,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各村各部门要抓紧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强化工作举措,确保2021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利用各级党校加强对“三农”工作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抓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督导事项,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让基层干部把精力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来。建立镇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批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建设。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组织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筹资筹劳使用监管,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出台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办法,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让农民更多参与并从中获益。

双沙镇人民政府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阿斯顿马丁”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新昌县农业农村局按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乡村振兴大会战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为主要抓手,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开展“争先创优”行动,加强“三农”谋划,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和推进。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提速。2020年1-9月份农林牧渔生产总值21.4974亿元,同比增长2.2%,位列全市第三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6%,全市并列第三。1-9月份农业生产总值17.4219亿元,同比增加2.1%。

1.春茶产量产值双增。今年全县亩生产茶园面积15.3万亩,春茶产量2577.15吨,同比增长4.13%,产值82125.8万元,同比增长12.67%。中国茶市交易量、交易额双升,市场交易稳中有升,截至9月,中国茶市交易总量为12448.44吨,比去年同期12210.96吨增加1.94%,交易总额42.87亿元,比去年同期41.20亿元增加4.08%。产量产值创历史新高。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县粮食生产面积11.65万亩,同比增长1.30%;总产量4.65万吨,同比增加1.09%。油菜籽4.3万亩,同比减少0.92%;产量6340吨,同比减少0.97%。2020年粮食总产量同比略有增产的主要原因: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政策扶持多种粮食。今年气象条件较好,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3.水果产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2020年全县水果面积4.9679万亩,同比增长1.56%。今年水果产量33937吨,同比增长3%;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5.03%。2020年全县水果发展形势稳中有升,种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新技术、新设施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去冬今春累计引进新品种5个;推广果园地布覆盖、控产提质、轮生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节水灌溉、肥药减量等新技术、新设施应用8项。

4.蔬菜产业稳产保供。2020年新昌县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总产量16万吨,总产值4.4亿元。播种面积与去年持平;总产量和产值与去年持平。今年蔬菜生长期间气候条件较 好,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蔬菜产量小幅增长。

5.中药材、花卉产业保持稳定。2020年中药材总生产面积为14400亩,增0.07%;总产量1680吨,增5%;产值6350万元,增1.6%。2020年全县鲜切花面积减为1150亩左右,同比不变;产量2830万束,增1.6%;产值1820万元,增2.1%。杨桐、柃木切叶基地面积12000多亩,与去年持平;产量3650万束,减0.9%;产值5110万元,减0.5%。

6.蚕桑产业继续萎缩。2020年全县发放蚕种608张,比去年同期减少548张,同比减少47.4%;生产鲜蚕茧28.1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3.35吨,同比减少45.4%;蚕农茧款收入89.93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1.29万元,同比减少34.1%。造成今年减养减产减收的原因是蚕桑产业经济效益低,蚕农饲养积极性不高;今年国际茧丝绸市场形势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大幅波动,茧价下跌;春蚕、晚秋蚕气候适宜,张产高、茧质较好。

7.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形势稳定。畜牧业因畜产品市场形势影响,截至9月生猪、禽存栏分别为5.02万头、20.03万羽,同比分别增长58.46%,0.65%,兔存栏3.6万只,同比减少0.55%。肉类总产量4895.87吨,同比增加52.6%,禽蛋产量1484.25吨,同比增加0.56%。蜜蜂存栏1.12万箱,同比增加1.82%,全县畜牧业产值27077.303万元,同比增长111.8%。今年新增建成达产光唇鱼苗种繁育企业2家,全县累计14家,新增孵化大棚4座,新增浙江品晟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溪流性鱼类养殖基地2家,扩建原养殖企业2家,全年水产品产量3700吨,总产值1.15亿元。

二、今年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防疫复产保供齐头并进。

1.坚持“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不误。一是全面开展人员摸排工作。实行全局人员、退休干部、国有企业人员摸排“全覆盖”,通过电话、钉钉、纸质上报等各种方式建立人员动态摸排机制,实行“日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二是开展“百名干部联企服务”活动。对全县79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落实驻企服务员,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下沉工作重心,帮助企业解决在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做好主导产业复产指导工作。围绕“茶、果、药、菜、粮”等农业主导产业,出台《大力保障农产品供应、全力扶持农业生产补助政策实施细则》文件,印发《新昌县茶叶收购点防疫措施要求》、《茶叶产销工作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帮助广大农民做好疫情防控,树立信心。成立茶市专班,全力保障新昌中国茶市顺利复业,茶叶产销两旺。

2.全力抓好农业专班。一是保障粮食稳产。在稳定6.1万亩粮食功能区基础上,对2000亩产粮功区进行提标改造,提升产粮能力,现已完成项目进度达100%。完成2019年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下达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7万亩。二是实现生猪保供。出台《新昌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进一步分解并落实任务到乡镇街道。回山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土地政策处理工作已完成82%,目前,新昌县味央农业发展公司已经向县林业部门提交了林地审批材料,设施农用地备案正在审批办理中。新昌县华顺生猪养殖场项建立项目主体建设全部完成。

3.统筹谋划乡村振兴。一是牵头实施乡村振兴大会战。制定《2020年乡村振兴大会战实施方案》、《关于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集中财力办大事工作机制。截至12月中旬,炒年糕门店创建、消薄两个指标完成率均达100%,生猪存栏量完成率达100%。二是制定乡村振兴政策。出台《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今年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资金35亿元,包括产业振兴5.25亿元、人才振兴0.96亿元、文化振兴3.39亿元、生态振兴21.73亿元、组织振兴3.573亿元等5大专项。三是开展金融支农惠农。发行“乡村振兴创业卡”,制定《新昌县农户小额普惠贷款试行办法》,推行农户普惠贷款县域全覆盖,截至11月底,共摸排符合条件的可签约户数76029,覆盖率达100%,签约率较年初提升 20.56 %。

(二)特色产业发展有声有色。

1.茶业发展有新成就。一是组织各类茶事活动。创新“云节庆”模式,成功举办2020年中国茶业大会暨第十四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承担完成第十五届天福杯大佛龙井茶王大赛。大佛龙井连续第十一次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达到45.15亿元,位列第五位。新昌“禅茶休闲养生之旅”入选浙江省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二是争取省级茶业项目。组织实施大佛龙井品牌提升“11358”工程,启动建设1条茶叶全产业链大数据系统;开展1次茶园整乡制绿色防控推进活动,推动全县茶园培育管理绿色生态化;启动建设3个茶叶主题馆;建成5家大佛龙井茶规范化炒制示范作坊;组织8场次县级以上茶叶推介活动。申报省级产业建设项目2个,申报省级团队项目5个。持续开展 “三馆一街(基地)”建设工作。三是推进茶业提质增效。启动新昌县茶园绿色防控整乡制推进工作,出台《茶园绿色卫士职责和管理办法》,建立“县-乡-村-专员”四级联动的生态茶园管理机制。今年项目安装杀虫灯180盏,发放诱虫色板160000张,完成1506亩茶园的无人机喷药试验,建成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区11345亩。完成精准测土配方施肥2730亩。

2.特色小吃发展有声有色。一是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深入实施炒年糕富民工程,2020年,新开设炒年糕门店103家,累计开设门店397家;创建特色小吃村3个(澄潭街道梅渚村、东茗乡后岱山村、沙溪镇董村),乡村美食街2个。二是宣传推介势头良好。开展“新昌特色小吃”系列宣传活动5次,制作“三绝七味”宣传折页2000份;组织参加“浙里来消费·浙味美”浙江省第三届名点名小吃选拔赛;与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第三届名点(名小吃)技能大赛总决赛,新昌喜获4金4银5优。拍摄央视2套节目“回家吃饭”端午专题节目——新昌汤包。三是带动增收效应开始显现。2020年,创建连锁店3家以上的有21人,创建10家以上的有4人,分别连创10家、22家、30家、32家。2020年新昌特色小吃全产业链产值达9.2亿元。

3.生态农业发展稳步向前。一是推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创建。整县推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3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7个市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创建工作。山地生态农业大走廊规划已基本完成。完成申报省级“五园一场”1家,其中茶业1家。二是推动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梅渚镇水果茶叶特色农业强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2个品质农业“双十大”项目完成建设任务(新昌县丰岛智能化建设项目、新昌县府燕尔茶产业综合体项目),其中府燕尔茶产业综合体项目将在2021年续建,申报省级休闲乡镇1个(东茗乡),省级休闲乡村1个(沙溪镇董村村),省级休闲乡镇(乡村)已下达项目建设计划。三是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宣传。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开展“天姥乡味”微信平台每周一款栏目,目前已推出37期。“天姥乡味”区域公用品牌1+12款包装设计及打样已基本完成。成功举办2020诗画新昌·天姥文化季 新昌中国农民丰收节暨2020浙江餐饮产业发展大会。新昌小京生和大佛龙井已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昌县羽林街道添山家庭农场的添姥山牌番茄获得2020浙江精品番茄评选活动金奖。

(三)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印发《新昌县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新委办〔2020〕55 号),组建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创建工作机制,建立指标、任务、项目“三张清单”,形成集中管理、督查通报、定期会商“三大制度”,落实综合协调、项目推进、动态督导“三项保障”。截至11月底,共完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问题清单销号444个(其中示范县创建推进会视频清单销号18个),销号率88%。二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各类创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小将镇、澄潭街道),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南明街道);省级特色精品村5个(澄潭街道棠村、儒岙镇上里村、沙溪镇唐家坪村、南明街道班竹村、七星街道杨梅山村),市级特色精品村5个(回山镇回山村、沃洲镇梅林山村、小将镇结溪村、羽林街道芦士村、七星街道杨梅山村);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5个。三是稳步推进面上项目建设。今年下达2批美丽乡村项目计划,共涉及66个项目(其中65个为一事一议项目),补助资金3309万元。主要完成村休闲场所(景观提升)项目25个,道路硬化20个村,面积60659平方米,公共用房建设(修缮)20个,面积10606平方米,公厕建设(改造)20座。106个村完成美丽村庄“三线”整治。四是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村项目。3个省级第六批历史文化村(张家店、横板桥、茅洋)项目已全部完成,第七批历史文化重点村上下宅村350万项目稳步推进中,650万项目上宅九架,下宅九架等重要古建筑修缮完成过半,横镜线道路两侧改造进度过半,2个一般村项目已基本完成。

2.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一是抓实组织领导。以“一分两清三化”为抓手,结合省、市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出台《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个更加”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整治重点任务6项,下达基础性指标19项,提升性指标4项。二是建立完善机制。建立“全面督查-公示清单-销号管理-约谈管理”的“四效合一”管理考评机制。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现场测评359村次,督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105村次。三是创新销号管理。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开展示范县问题清单销号工作,借助第三方力量和媒体力量激发广大群众自发“找茬比美”,截止目前,已下达问题清单527个,完成销号505个。加强自查自改,全县共完成乱堆乱放整治13864处,拆除空倒破房面积1万多平方米,完成问题公厕整改351座。

3.理顺农村村民建房工作。在拟定《村民建房审批与管理工作相关事项通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建房审批管理流程,明确将私人建房审批权限下放到各乡镇(街道。通过加强建房批后监管,保障农民建房及时落地。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

1.推进农村“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一是全面推行村务卡制度。创新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结算方式,对原先以现金支付为主的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等实行村务卡结算,到2020年底基本覆盖到所有村(居)。目前已办理村务卡287张,完成率95%。二是积极推行无现金缴存。村级收入可通过银行服务点缴存、银行转账、手机扫描一码通转账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现金缴存。已完成办理287张收款码,完成率100%。三是积极推行网上审核。实现村级审批走“线下”,镇级审核走“线上”,规范审批流程,源头把控支出。四是完善银联直付。加强银联直付管理,实施银联直付制度后,逐步停用转账支票,到2020年底已实现无现金支付目标(除特殊资金现金支付外)。目前,12个乡镇(街道)、287个村(社)已全面推选农村“三资”去现化改革,跨入村级财务收支无现金时代。

2.开展农村闲置农房激活工作。根据《关于深入推进“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工作的通知》(绍市农〔2020〕9号)文件精神,深化“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探索全域激活模式,确定东茗乡、澄潭街道为2020年全市农村闲置资源全域激活试点乡镇(街道);我县尚诗堂·天姥山居、山中来信·乡悦云端、生田社、溪西里、花筑·拨云间等5个项目被评为全市“闲置农房激活”优秀项目,其中尚诗堂·天姥山居评为全市“闲置农房激活”最佳实践项目。2020年,全县累计吸收社会资本3.15亿元。激活项目118个,激活闲置农房241多幢9.02万平方米。

3.创新消薄扶贫方式方法。一是创新金融扶贫。对全县低收入农户进行建档立户,拟定《新昌县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创收实施方案》,明确每户贷款最高10万元,依托各乡镇街道成立的“小康投资有限公司”对政府项目定向投资,获取定期收益,实现低收入农户创收(每户可以增收3000元左右)。二是要抓好“五比”工作。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召开了“五比”竞赛活动推进会,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薄弱村创新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五比”竞赛活动的通知》,目前已落实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举措88项,涉及154个村次、692人次。三要抓好项目推进。今年共申报市级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收项目20个。启动县高标准消薄计划,筹资5.3亿元建设梅渚邻里中心项目,实施后,可为177个行政村每年各增加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1—11月我县253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15万元以上,消薄率100%。今年第三季度我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136元,同比增加45.2%。

(五)农业科技力度持续加大。

1.示范推广农业“五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制定出台《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农业“五新”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的通知》,遴选确定了6个农业“五新”推广项目并推进建设,推介发布2020年我县农业主导品种63个,主推技术40项(其中种植业主导品种45个、主推技术25项;畜牧业主导品种16个,主推技术11项;渔业主导品种2个,主推技术1项;综合类主推技术3项)。

2.持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持续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完善农民教育培训长效运行机制。今年,全县培训农民7000人,其中高素质农民390人,农村实用人才2806人,新开展农业中等学历教育培训80人,农民综合素质培训(普及性培训)1150人。认定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14家。

3.强化场(社)经营主体培育。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累计总数达到640家;新增家庭农场15家,累计总家数达到290家。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加强规范化、示范性建设,量质并举培育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增强经营主体的凝聚力与带动力。目前,全县有县级示范合作社7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

(六)农业生产安全体系逐步健全。

1.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积极开展大检测行动,截至目前,完成部级食用农产品监测10批次,省级224批次,市级142批次,县级402批次,开展绿色食品续展、年检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新认证和复查换证工作,上报水产品复查换证产品10个。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70个批次,其中2个肥料产品、1个种子质量不合格。持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追溯建设,加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已完成绿色食品续展材料报审产品4个,新申报绿色食品2家。

2.全力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压实非洲猪瘟各级防控职责和各项环节主体责任,落实落细屠宰环节“三清四明两解决”和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等为重点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今年,共新备案车辆29辆,经备案的省外规模养猪场共50家,生猪及猪肉产品调入前共备案168份,企业非洲猪瘟PCR检测结果都呈阴性。

3.全力推进农业公共安全。出台《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到目前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开展“绿剑”春、夏、秋三季集中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出动执法人员1443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单位319家次、农产品生产主体52家次,定屠执法检查22次,渔政执法检查103次,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检查9次,印发宣传资料0.12万份,省市县联合执法3次,部门联合检查3次,立案查处案件35起,办结27起,撤案1起,罚没金额4.8836万元,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1份,禁渔期违法案件移送司法机关9起。

(七)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常态化进行

1.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了《新昌县农业农村局2020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要点》(新农委〔2020〕11号),1-10月,对分管范围内开展教育及组织督查26次,开展明查暗访44次,谈话提醒2人次。严格执行“签字背书”制度,签字背书33人次。

2.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今年,在抗疫斗争中, 我局在抗疫一线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党员人数有76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党员志愿者有15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党员捐款党员158人、捐款15500元,通过慈善总会等途径党员6人,捐款590元。

3.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建设。实行“一岗双责”制度,做好党员干部培养和新党员发展工作,2020年,规范发展党员,培训入党积极分子5名,接收预备党员1名,预备党员转正1名,上报服务标兵3名、机关党员先锋岗1个。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昌县分校被命名为绍兴市2020年度“共产党员先锋岗”(绍市机工委通〔2020〕8号)。

4.推进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完成局属事业单位规范清理,目前,所属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3家调整为现在的9家,其中撤销0家,整合4家。完成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和局所属事业单位的人员转隶工作。

5.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建强主力军,打好主动仗。强化局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3

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表彰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特别是2010年“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及“十二五”期间全县“三农”和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表彰2010年全县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县“三农”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夯实“三农”基础,强化惠农措施,突出科技支撑,改善农村民生,保持农村稳定,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调结构、促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蔬菜、辣椒、花生、水果、蚕桑、水产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9.46万亩,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57.6:42.4,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比“十五”期末提高9.6个百分点,先后被评为“全国烤烟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5.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7.52亿元,年均递增13.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比“十五”末增1416元,增长92%,年均递增11.5%。

(二)兴产业、扶龙头,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始终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培植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走工农结合的路子,以工带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0年,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涉农龙头企业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15家,50万元以上的有2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3家,我县被省政府授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贡献奖”。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6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产品销售全国及外销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地区,2010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79亿元,上缴税金1327万元,实现净利润7852.9万元,出口创汇2902万美元。辣椒、蔬菜、花生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建立企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近29万亩,出口基地18万亩。

(三)强基础、建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上级支持、县级配套、部门整合、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着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城乡交通“大通道”基本形成。2010年全县拥有各类公路3144.8公里,公路密度为82.2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全县乡镇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全部村民委通等级路目标。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86万件,投资数和项目完成数都超过全县建国以来总数的60%,解决了10.2万人和2.7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有效灌溉程度由39.1%提高到4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8平方公里。投资1.49亿元组织实施了13个批次的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用电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1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8.2%。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等项目,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变。

(四)强服务、保民生,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累计投入2.04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扩建、改建中小学校205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减免中小学生教材费3180.8万元、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5561.4万元,确保了全县适龄学生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五年共获得省、州科学技术奖19项,专利申请89项,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42.8%。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累计投入3300万元完成11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室新建扩建任务,县乡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累计为群众减免补偿医药费用1.3亿元,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815万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了墨山文化广场及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和稳定农村文艺队500余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任务顺利完成。

(五)创机制、激活力,农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健全和创新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财税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乡财县管”、“村财乡管”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更趋科学规范。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实施。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流转方式不断拓展。户籍制度改革有效实施,制约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障碍逐步消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通过验收,林改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探索了“三级书记抓水改”的经验做法,圆满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全省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建制度、抓队伍,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求,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云岭先锋”工程,制定了《县党建工作要点》、《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办法,积极探索“一联三帮”、“四议两公开”、党代表任期制、村干部选拔激励机制等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方法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县现有基层党组织1221个,党员14493名,党员发展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结构极大改善。42个党员数超过100名的村党总支改设为村党委。五年来,累计投资2676.5万元,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83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网上党支部和“手机党校”开通运行,党员干部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党员素质明显提升。创先争优氛围浓厚,涌现了稼依新寨村党委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马开贵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

(七)强队伍、聚合力,新农村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始终坚持“基础建村、产业立村、文明树村、依法治村、观念变村”,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全县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形成了县级领导、乡镇分管领导、县级部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挂钩项目村建设的“四位一体”工作责任制,营造了“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氛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387支、驻村队员1505名,其中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五批675人。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共5735.55万元,使项目村的道路交通、危房改造、沼气池、产业发展、活动场所建设、各套组织建设等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建成24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成了一批以“一村一品”为产业支撑、令人耳目一新的壮族村、彝族村、苗族村、汉族村,对坝区、半山区和山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五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完成245个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建成小水窖22213口、沼气池16969口;完成异地搬迁安置678户3058人;解决13.8万人的温饱和10.2万人、2.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在全县1033个自然村正逐步变成现实,有力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年来,全县“三农”工作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三农”战线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要看到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保持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使自然灾害呈多发重发趋势,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大;受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频繁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突出。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继续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我县工程性缺水严重、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最大硬伤,要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还是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三是就业形势严峻、农业比较效益低,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四是投入需求大、政府财力紧张,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链条短,农民进入市场的深度和组织化程度不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不强。六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夯实“三农”基础,强化惠农措施,增强科技支撑,改善农村民生,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农业总产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9%,增加值10.4亿元,增长11%。粮食总产量增加563.3万公斤达到2080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以上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三农”发展投入保障机制。一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做到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特别是水利建设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州更大的支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明确将大幅度提高对“三农”特别是水利建设投入,并更加注重生产性投入和对主产区、重要品种、关键措施的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请示、沟通和对接,努力争取上级对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三是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力度,在创新金融服务、完善基层服务网点、扩大农户贷款规模、拓展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保持全县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去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利用贴息贷款扶持企业20个,发放小额信贷扶持农户10万户。

(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力以赴夺取农业丰收。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各种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的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农民抓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大力推进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实施粮食高产示范创建、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良种良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关键措施,发展高产、优势、高效和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完成粮食种植面积90.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20800万公斤。

(三)强化和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县土地管理利用水平。加强和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保住18亿亩耕地、确保粮食安全重要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去年开始,省人民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13.6万个村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各级政府实施村规划编制的主体责任。为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认真落实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各级行政一把手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县、乡(镇)、村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耕保护目标责任,确保我县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41万公顷和8.59万公顷。二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把建设用地的批前审查、批中核查和批后监管关,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一律不予报批。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2007〕71号),坚决遏制并依法纠正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行为,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三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其面积不得超过文山州政府规定的标准,户均120—150平方米),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控制超标准占地建房,逐步妥善解决好现有住宅用地超标准、一户多宅等遗留问题。农民建房和新申请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要按规定采取逐级上报审核。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内有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引导和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使用,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任何建设需要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都必须依法经过批准。四要加大土地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将城乡结合部及集镇、中心村纳入耕地保护巡查的重点,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五要扎实推进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整体推进、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要求,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县1116个村规划编制工作(其中:行政村总体规划100个,自然村建设规划1016个),实现全县村庄规划覆盖率100%的目标。凡是未按程序报建进行建设的,均视为违法违规建筑查处。乡(镇)党委、政府对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镇村规划负全面责任。各村党总支、村民委对本村的发展建设规划负主要责任,村党总支书记是村级建设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村民委主任是村级用地的第一责任人。各村民小组长在村党总支、村民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对本组的规划建设和用地负直接责任。六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特别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乡(镇)村干部、农民和城镇居民、企业法人真正知晓并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土地政策和法律,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以实施文山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大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完成辣椒基地建设4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9万亩,花生基地建设6.5万亩,经济林果基地建设7.5万亩,发展桑树种植1.2万亩,建设15万亩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平远阿三龙和稼依洪水塘新烟区开发和烟基工程建设,加强基本烟田建设,强化技术服务,确保烟叶生产任务圆满完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制种业,力争建设杂交玉米制种基地0.2万亩,实现产量50万公斤。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扶强培优一批龙头带动企业,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和一批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各种产业经济组织10个,大力扶持和引导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实现“园区做精、产业做强、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强疫病防治,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五)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不遗余力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民福祉,确保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要进一步发挥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引导和扶持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产增收。要重点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引导和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拓宽转移渠道、加大转移力度、加强创业和就业的扶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以上。要力争在促进农民财产性增收上实现突破。探索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实现形式,争取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使农民家庭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权、林权以及房产实现流转、抵押和进入市场,激活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要切实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确保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同时,抓住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时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扶持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六)突出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央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水利工作摆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州委、州政府近期也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兴水强州”战略的实施意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全面加快我县水利设施建设步伐。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今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并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以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制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具体方案。要全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设。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加快在建工程建设进度,争取今年建成一批水源工程。重点是加快推进阿额水库、白龙山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平远大型灌区年度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差黑海引蓄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7.8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不断提升和强化水利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要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为重点,争取实施6条段42公里路面硬化项目,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不断优化城乡交通运输网络。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扎实做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易地扶贫开发等建设项目,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村寨和少数民族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认真组织实施75个整村推进新农村和2个整乡推进项目建设,完成500户易地搬迁安置,力争解决1.2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

(七)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大力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以建设“森林”为目标,积极实施以护绿、复绿、添绿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建设,年内完成新造林18.4688万亩,低产林改造2万亩。二是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各涉及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防护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土保持、沼气、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农村饮水安全等有关项目资金,全面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力度,加速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提高治理效果。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四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继续加强气象、地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同时,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项目。

(八)以改善农村民生为根本,着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文化科教兴县”战略。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今年起按农民人均0.5元的标准,将农村文化惠农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群众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争取文化惠农资金,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和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加大科技试验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运用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注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加大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力度,扶持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公共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药品供应保障三大体系,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实现“病有所医”的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多形式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于民,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不良用药问题。全面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改善人口结构,巩固低生育水平。

(九)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拓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推进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中化经营,使群众从土地流转中获取更大的收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严格耕地保护,确保土地占补平衡。年内力争全面完成供销企业改革改制。深入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活跃农村市场,刺激农村消费优化升级。规范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积极推进林权制度后续配套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森林资源流转制度,进一步激活林产业发展活力。继续深化华侨管理区改革和发展,扎实推进回龙农场改革,增强农场自主发展能力。

三、加强领导,筑牢基础,为“三农”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三农”工作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一定要加强领导,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提升“三农”工作领导水平。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是中央和省、州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政策制定、经费安排、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出“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听取“三农”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关心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农民增收,县属各部门尤其是涉农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念,把工作职能和资金向农村延伸,积极主动为“三农”服务。要把“三农”工作全面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

(二)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基层组织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好党员服务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民服务承诺和全程等载体活动,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推行城乡党组织的结对帮扶,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农村各个领域。要进一步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农村基层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等制度,提高坚持科学发展、民主管理和为民办实事的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为重点,探索农村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措施,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建设过硬的干部队伍。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日愈增多,对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强化干部在政治理论、农村政策、现代科技、市场经济、贸易、金融、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用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武装干部头脑,拓展干部视野,提升干部素质。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州、县党委、政府的涉农政策和决策部署,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三农”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要注重农村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大从农村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强农村工作力量。要进一步做好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各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把握当前全县“三农”工作的重点,在抓好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同时,协助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四)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继续发扬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实实在在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不搞图虚名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多做有利于增进与农民感情的事,切实把各项工作安排好,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把抓点示范作为推进落实的有效手段。各乡镇、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牢牢树立抓亮点、抓特色、抓精品意识,亲自谋划、组织,真正做到在点上出经验、出特色。

(五)强化督查检查和跟踪问效。纪检监察部门和县委督查室要组织力量经常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全面监督检查中央、省、州、县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各项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县委农办、县交通运输、扶贫、建设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涉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和已出台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及时督促解决,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4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9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115号要求,对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

20*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1373口、*733口、*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36个、*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2个、*10个)。

2009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2291口、*1000口、*1000口、*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分别是五华*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20*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2009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我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09〕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十一五”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为进一步做好20*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认真对照20*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2009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2009〕5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2009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是*的省会城市,也是*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是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20*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20*年11月底,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2009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20*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2009〕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在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09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控制数60个。我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

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上半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拼搏2009”,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积极推广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清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结合滇池农业污染治理,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模式,在滇池周边和重点水源区建设大型沼气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控释化肥。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5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进展顺利

2010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2010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10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10〕115号要求,对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

2009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2010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分别是五华(昆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云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云南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云南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2009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2010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我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0〕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2010〕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十一五”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昆明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昆明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昆明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昆明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昆明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为进一步做好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认真对照2009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根据《昆明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昆明市2010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2010〕5号)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2010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昆明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也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昆明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昆明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昆明市农村能源规划》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昆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是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昆明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2009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2009年11月底,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2010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2009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2010〕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在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控制数60个。我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按照云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省农业组和昆明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昆明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

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10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上半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的思路,“拼搏2010”,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积极推广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清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结合滇池农业污染治理,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模式,在滇池周边和重点水源区建设大型沼气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控释化肥。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6

一、综合实力(140分)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全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增长的态势。

1、地区生产总值(30分)。今年我区年种植业总产值达3亿元,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7万亩,总产量2.14万吨,平均亩产455公斤;油菜3.5万亩,午季产量亩均产量151公斤;小麦0.35万亩,午季均亩均产量390公斤;蔬菜复种面积8.79万亩,总产14.4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2%和12.5%。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增长16 %;(自评30分)

2、地方财政收入(30分)。全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5.46亿元元,同比增长3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33.3%;(自评30分)

3、工业经济(30分)。完成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15亿元,同比增长17.8%。(自评30分)

4、固定资产投资(25分)。实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4985万元,同比下降43.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11亿元,同比增长28.9%。(自评25分)

5、第三产业(25分)。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79.26亿元,同比增长35.93%,预计可带动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7.8亿元,同比增长14%。(自评25分)

二、现代农业(150分)(扣1分)

今年以来,我区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平台,坚持“培龙头、建园区、促联结、创品牌、大招商、抓投入”六措并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1、农业龙头企业(20分)。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今年新增14个,增长率52%。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燕之坊公司)。(自评20分)

2、农业产业化年销售收入(20分)。全年累计实现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9.38%。目前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0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自评20分)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分)。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家, 比去年增加14个,增长55%,成员4279个,带动农户9204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其中今年新增15户,辐射农户5698户,带动户均增收1020元。(自评20分)

4、农业生产企业、大户数量(20分)。全区现有占地500亩以上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大户30多家,其中今年新增百亩以上的农业生产企业、大户有7个。(自评20分)

5、特色设施农业(20分)。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全年新增莲藕5000亩、露地菜7800亩、设施大棚180亩。累计连片面积超过1000亩的特色优势产业12片(其中今年新增5片),设施农业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有35片(其中今年新增10片),如今全区已发展成为“村村有特色,村村有新品”的现代农业种植格局。(自评20分)

6、现代养殖业(20分)。改革传统养殖模式,上半年新增100万只家禽,增幅为10%;生猪饲养量2.5万头,增幅5%;今年全区渔牧业生产发展平稳,肉类总产量10000吨,畜禽出栏量为生猪3.5万头、家禽45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为18000亩,其中精养池塘面积10000亩,龙虾养殖面积为4000亩,全年水产品产量9000吨,共繁育各类淡水鱼苗8100万尾;奶牛210头,与去年持平。(自评19分)

7、农业标准化建设(15分)。今年以来,加强了对全区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地巡查,要求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现全区共有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共2321公顷。今年新建设并通过验收的战友、徽王、田田等五个标准化基地,总面积达1500亩。另外计划新申报3~5个基地,下一步争取也能通过上级验收。(自评15分)

8、专业村镇建设(15分)。现全区共有“一镇一业”示范镇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主要是蔬菜、葡萄、食用菌、鱼虾等产业。其中今年新培育大于许贵樱桃谷鸭和烟墩新街、横城、保兴三个蔬菜村。目前一些特色村的特色产品在合肥市已小有名气,如大圩镇新民、晓南,淝河镇卫乡等村,市民一提起葡萄就会想起大圩葡萄,一说起番茄就会联想到卫乡番茄,各镇各村都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自评15分)

三、农民收入情况(110分)(扣2分)

1、农民人均收入(60分)。去年我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39元,今年预计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大圩镇和其他10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均高于这个水平。(自评59分)

2、新型农民培训(10分)。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在包河科技示范园的“农民技校”内,开展了多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在转变农民传统习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培训新型农民上下工夫。全年共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教授授课十余次,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60多期,田间课堂1000多场,培训农民达10000多人次。在葡萄挂果期间,二次邀请意大利葡萄专家到大圩果园现场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评9.5分)

3、农民工技术培训(10分)。按照年度培训计划,我区积极部署,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全年培训3887人,超额完成全年3300人目标任务,培训合格率100%,就业率超过80%。(自评9.5分)

4、私营经济(30分)。全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4208个,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4165户,私营经济43户。(自评30分)

四、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120分)(扣1分)

1、万亩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80分)。

今年以来,我委在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大圩都市农业新市镇建设。按照“一镇、三园、三带”规划布局,重点做好新市镇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今年重点在完善内部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上取得了可喜进步,成效明显。二是抓好烟墩牛角大圩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该项目位于包河区烟墩镇牛角大圩,规划面积1.5万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力争3年内基本建成,已被纳入2010年省“861”和市“1346”行动计划。按照三年规划建设进度,今年成立了5个村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首家农业开发公司——安徽园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顺利进驻,首批流转土地2938.51亩,租期16年。三是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我区共有3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今年全面启动了14处重点建设项目,共涉及8494户,占地3382.9亩,建筑面积381.2万平方米,总投资71.6亿元,完成了旧宅拆迁任务。四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全区累计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5.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量的58.89%,完成了年度土地流转目标。(自评79分)

2、示范村建设(40分)。我区现有新民、新河、磨滩、晓南、圩西、沈福、前扬、董城、汪潦、新街10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以来,大圩镇作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其镇内“新民、磨滩、新河、晓南、圩西、沈福”6个省、市、区新农村示范村,按照“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建设风格,采用“穿靴戴帽、去脂抹粉”的方式,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200多万元(其中省级项目2个,奖补190万元;市级项目2个,申报300万元;区级项目4个,奖补100万元),完成了872户旧民居的改造,新修机耕砂石路23条,完成4万多米的村内水泥道路建设以及多处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义城街道的董城、汪潦、前杨三村的新农村建设也成效显著,全街道共投入专项资金858万元,完成棚居改造126间、硬化道路46.8千米,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增设自来水管道44.94千米,下水管道18.8千米,挖污水处理池18万立方,完成改厕率98%以上,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观,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自评40分)

五、文明乡村建设情况(80分)

去年底,全区集中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百日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全区所有村(居)卫生状况明显改观、村(居)容形象明显提升、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我区沈福、新民、董城、前杨、新街等10个村也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目前全区共有文明乡村22个,新建村庄垃圾箱池1745个、村配备垃圾清运车辆556台、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4座、配备乡村保洁人员743名,预计年底前文明村建设达标60%的目标能够率先完成。同时启动了14处村改居重点工程项目,涉及8494户,占地3382.9亩,建筑面积381.2万平方米,总投资71.6亿元,实现了总任务量80%的工作目标。(自评80分)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0分)

1、城乡规划覆盖率(15分)。全区行政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从XX年起全面启动,按照区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试点村的村镇规划,目前已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自评15分)

2、森林覆盖率(15分)。近年来,我区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发动全民绿化,在路边、河边、闲地、田埂、农户家屋前屋后,能栽则种,努力营造一座座园林式的村庄。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达4.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6.9%和39.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44平方米,其中今年新增绿地面积3119.6亩,生态环境日趋良好。(自评15分)

3、农田水利建设(20分)。今年以来,我区按照“自建、自管、自用”的建管机制,一是先后组织有关街镇实施了圩西河改造护砌、九联圩及周冲圩堤防加固、新河水库除险加固、东林站拦污栅改造等水利工程。二是结合“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百日行动组织街镇开展了农村沟渠清淤、涵闸改造、水环境净化等工程。三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世行加灌、土地治理项目开展了以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工程。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400多万元。(自评20分)

4、农村安全饮水(15分)。今年上半年,各级投资400多万元(其中争取市以上资金270多万元)完成了淝河镇4个村的自来水工程施工,使该镇八千多万群众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下半年全面启动了大圩镇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目前该镇自来水管线工程施工已基本完工,共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当前正在进行管道冲洗、调试,春节前有望使大圩镇2.3万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今年10月,开工建设了骆岗社居委自来水工程施工,目前已完成管线施工,年底前接通自来水。骆岗街道陆集、施河两社居委的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招投标,目前正在做施工准备。(自评15分)

5、农村道路建设(20分)。全区共有38个行政村,目前有33个村完成了村村通建设,其中31个村能通客运班车。全年累计完成20条路31.8公里建设任务。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便捷畅通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促进了农业发展、吸引了外来投资、发展了旅游经济,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农村发展新景象。(自评20分)

6、电气化改造(15分)。电力建设是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重点内容,电力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电力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引擎”,目前我区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6%,电压合格率达到97%。(自评15分)

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140分)

1、农村教育事业(15分)。今年全区共新建1所中学、3所小学、公开招考160多名教师。同时为保障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今年我区将小学和中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45元和60元,全年累计拨付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生均公用经费、发放免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共计1577.23万元,保障人数45955人,有效地改善了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建设方面,今年安排了科大、太湖路、明星双语等8所幼儿园添置教育教学设备,5所幼儿园进行标准化建设。各幼儿园投入资金达342万元,8所幼儿园完成了教育教学设备购置、5所幼儿园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幼儿园设施更好了、环境更美了,受到幼儿家长的普遍称赞。(自评15分)

2、农村文化事业(15分)。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配置农村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今年4月份,启动了包河区义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目前项目前期规划及环保手续已办妥,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级补助资金。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今年4月份,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5月份,区文广局联合区机关工委、区科技局组织机关干部开展了向农家书屋进行捐书赠书活动。目前全区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共有60家,其中省级1家(大圩镇新民村)、市级4家(大圩、义城、淝河、烟墩各1家),已输送图书600册,下一步争取在烟墩、义城等居民复建点筹建图书流通点,积极以文化建设推动加快农民到市民的转型。(自评15分)

3、农村体育事业(10分)。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区把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作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突破点来抓。目前我区各个村都有篮球场20个以上,村级体育广场5个,镇级健身运动场1个。同时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积极组织参加了全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自评10分)

4、计划生育工作(20分)。如何引导广大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一直是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推动婚育新风进村入户,我区常年实施计生奖励优惠政策。今年我区进一步提高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全区累计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人员有368人,特别扶助人员111人,累计发放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85.1万元。(自评20分)

5、农村医疗卫生事业(20分)。10年下半年起,我区启动了义城镇、烟墩镇、大圩镇三个乡镇卫生院和望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投资775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总投资25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投资520万元。5个项目共争取中央级资金535万元,市、县级配套资金190万元。目前除常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在建设中,其他建设单位均已完成建设任务。(自评15分)

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5分)。今年我区组织了一次详实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状况摸底调查,将家庭收入低于低保线标准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从7月1日起,我区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全区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9392户次、41724人次,发放保障金357.9773万元,其中发放补贴33.03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34.72万元,人均月补差86元。(自评15分)

7、失地农民生活保障(15分)。目前全区失地农民参保人数为54212人,我们在对被征地人员情况按要求进行公示的基础上,确保无一纰漏,全年累计发放13221人共4073.5万元养老金,已缴入市财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专户养老资金3.94亿元,实现应保尽保。(自评15分)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分)。城区无此项内容,但我区已参加城市居民劳动保障,其中包含医疗保险。截止目前已参保145812人,超额完成全年13万人参保任务,累计缴费1156.212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自评15分)

9、农村“五保”供养(15分)。农村五保对象作为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我区一直把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当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区在省市补助基础上,由区镇1:1承担分散五保供养补助,每半年打卡发放一次。目前,全区共有五保对象1044人,其中集中供养603人、分散供养441人,集中供养率为57.76%,充分集中供养率81.80%。全区共有7所敬老院、有床位650张,敬老院占地总面积93.8亩,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管理和服务人员39人。(自评15分)

八、基层管理和服务(80分)

1、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15分)。全区各村居均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将涉及村民利益及公众事务的各类村务进行公开,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保证各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率达到100%。(自评15分)

2、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率(15分)。我区的“一镇十村”示范点均建立了文化、卫生、体育设施,配有专职和兼职人员。五保供养得以保证,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600元,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每人每年200元,农业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99.9%。生有所养、老有所依、村居整洁、生活安定使得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率达98%以上。(自评15分)

3、村民对为民全程服务满意率(15分)。为方便农民群众生活,我区在镇(街)、村两级均设立了为民服务受理窗口,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证件办理,婚姻登记、生育审批、户口转迁、组织关系转接、司法调解、接待等,都列入范围。过程中,既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开相关内容,又在服务窗口实行制度上墙,让工作全程公开,让群众明白放心。为民服务全程制的推行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满意率达95%以上。(自评15分)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满意率(15分)。今年以来,我区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化解和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全年各镇村无一例法犯罪案件发生,累计处理、调处、复查了土地纠纷27起141人次,辖区内群众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满意率达96%以上。(自评15分)

5、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20分)。今年共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分别为区级和大圩镇、烟墩镇各1个。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服务功能,今年又在大圩镇、烟墩镇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了土地流转平台服务窗口,并配置了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自7月份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立以来,区镇两级已累计接待服务来自省内外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规模投资经营主体12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和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流转合同等服务XX多人次。截止目前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5.3万亩,流转比例为58.89%。(自评20分)

九、工作机制建设(80分)(扣2分)

1、组织领导(25分)。自XX年起我区就已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包河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负责组织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并实行领导干部和区级部门帮扶联系点制度。(自评25分)

2、资金投入(30分)。为稳步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今年我区在去年100多万元的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配置了10万元的新农办工作经费,累计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直补、大户补贴、油菜补贴、购机补贴等各类补贴422.73万元;制定并印发了《包河区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制定百分制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和奖励政策。(自评29分)

3、日常管理(25分)。为深入推进全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年初,我们制定了《包河区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包新农办[2010]1号),并下发各街镇和相关单位。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同时规定了项目责任单位和项目完成期限,并执行百分制考核,严格奖惩。全年能够按要求完成省、市新农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任务,及时上报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统计数据、工作方案和总结,按要求完成省、市新农办和上级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评24分)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7

一、综合实力(140分)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全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增长的态势。

1、地区生产总值(30分)。今年我区年种植业总产值达3亿元,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7万亩,总产量2.14万吨,平均亩产455公斤;油菜3.5万亩,午季产量亩均产量151公斤;小麦0.35万亩,午季均亩均产量390公斤;蔬菜复种面积8.79万亩,总产14.4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2%和12.5%。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增长16 %;(自评30分)

2、地方财政收入(30分)。全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5.46亿元元,同比增长3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33.3%;(自评30分)

3、工业经济(30分)。完成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15亿元,同比增长17.8%。(自评30分)

4、固定资产投资(25分)。实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4985万元,同比下降43.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11亿元,同比增长28.9%。(自评25分)

5、第三产业(25分)。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79.26亿元,同比增长35.93%,预计可带动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7.8亿元,同比增长14%。(自评25分)

二、现代农业(150分)(扣1分)

今年以来,我区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平台,坚持“培龙头、建园区、促联结、创品牌、大招商、抓投入”六措并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1、农业龙头企业(20分)。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今年新增14个,增长率52%。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燕之坊公司)。(自评20分)

2、农业产业化年销售收入(20分)。全年累计实现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9.38%。目前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0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自评20分)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分)。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家, 比去年增加14个,增长55%,成员4279个,带动农户9204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其中今年新增15户,辐射农户5698户,带动户均增收1020元。(自评20分)

4、农业生产企业、大户数量(20分)。全区现有占地500亩以上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大户30多家,其中今年新增百亩以上的农业生产企业、大户有7个。(自评20分)

5、特色设施农业(20分)。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全年新增莲藕5000亩、露地菜7800亩、设施大棚180亩。累计连片面积超过1000亩的特色优势产业12片(其中今年新增5片),设施农业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有35片(其中今年新增10片),如今全区已发展成为“村村有特色,村村有新品”的现代农业种植格局。(自评20分)

6、现代养殖业(20分)。改革传统养殖模式,上半年新增100万只家禽,增幅为10%;生猪饲养量2.5万头,增幅5%;今年全区渔牧业生产发展平稳,肉类总产量10000吨,畜禽出栏量为生猪3.5万头、家禽45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为18000亩,其中精养池塘面积10000亩,龙虾养殖面积为4000亩,全年水产品产量9000吨,共繁育各类淡水鱼苗8100万尾;奶牛210头,与去年持平。(自评19分)

7、农业标准化建设(15分)。今年以来,加强了对全区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地巡查,要求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现全区共有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共2321公顷。今年新建设并通过验收的战友、徽王、田田等五个标准化基地,总面积达1500亩。另外计划新申报3~5个基地,下一步争取也能通过上级验收。(自评15分)

8、专业村镇建设(15分)。现全区共有“一镇一业”示范镇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主要是蔬菜、葡萄、食用菌、鱼虾等产业。其中今年新培育大于许贵樱桃谷鸭和烟墩新街、横城、保兴三个蔬菜村。目前一些特色村的特色产品在合肥市已小有名气,如大圩镇新民、晓南,淝河镇卫乡等村,市民一提起葡萄就会想起大圩葡萄,一说起番茄就会联想到卫乡番茄,各镇各村都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自评15分)

三、农民收入情况(110分)(扣2分)

1、农民人均收入(60分)。去年我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39元,今年预计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大圩镇和其他10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均高于这个水平。(自评59分)

2、新型农民培训(10分)。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在包河科技示范园的“农民技校”内,开展了多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在转变农民传统习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培训新型农民上下工夫。全年共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教授授课十余次,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60多期,田间课堂1000多场,培训农民达10000多人次。在葡萄挂果期间,二次邀请意大利葡萄专家到大圩果园现场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评9.5分) 「 1

3、农民工技术培训(10分)。按照年度培训计划,我区积极部署,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全年培训3887人,超额完成全年3300人目标任务,培训合格率100%,就业率超过80%。(自评9.5分)

4、私营经济(30分)。全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4208个,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4165户,私营经济43户。(自评30分)

四、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120分)(扣1分)

1、万亩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80分)。

今年以来,我委在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大圩都市农业新市镇建设。按照“一镇、三园、三带”规划布局,重点做好新市镇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今年重点在完善内部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上取得了可喜进步,成效明显。二是抓好烟墩牛角大圩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该项目位于包河区烟墩镇牛角大圩,规划面积1.5万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力争3年内基本建成,已被纳入2010年省“861”和市“1346”行动计划。按照三年规划建设进度,今年成立了5个村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首家农业开发公司——安徽园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顺利进驻,首批流转土地2938.51亩,租期16年。三是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我区共有3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今年全面启动了14处重点建设项目,共涉及8494户,占地3382.9亩,建筑面积381.2万平方米,总投资71.6亿元,完成了旧宅拆迁任务。四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全区累计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5.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量的58.89%,完成了年度土地流转目标。(自评79分)

2、示范村建设(40分)。我区现有新民、新河、磨滩、晓南、圩西、沈福、前扬、董城、汪潦、新街10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以来,大圩镇作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其镇内“新民、磨滩、新河、晓南、圩西、沈福”6个省、市、区新农村示范村,按照“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建设风格,采用“穿靴戴帽、去脂抹粉”的方式,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200多万元(其中省级项目2个,奖补190万元;市级项目2个,申报300万元;区级项目4个,奖补100万元),完成了872户旧民居的改造,新修机耕砂石路23条,完成4万多米的村内水泥道路建设以及多处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义城街道的董城、汪潦、前杨三村的新农村建设也成效显著,全街道共投入专项资金858万元,完成棚居改造126间、硬化道路46.8千米,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增设自来水管道44.94千米,下水管道18.8千米,挖污水处理池18万立方,完成改厕率98%以上,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观,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自评40分)

五、文明乡村建设情况(80分)

去年底,全区集中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百日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全区所有村(居)卫生状况明显改观、村(居)容形象明显提升、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我区沈福、新民、董城、前杨、新街等10个村也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目前全区共有文明乡村22个,新建村庄垃圾箱池1745个、村配备垃圾清运车辆556台、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4座、配备乡村保洁人员743名,预计年底前文明村建设达标60%的目标能够率先完成。同时启动了14处村改居重点工程项目,涉及8494户,占地3382.9亩,建筑面积381.2万平方米,总投资71.6亿元,实现了总任务量80%的工作目标。(自评80分)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0分)

1、城乡规划覆盖率(15分)。全区行政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从XX年起全面启动,按照区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试点村的村镇规划,目前已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自评15分)

2、森林覆盖率(15分)。近年来,我区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发动全民绿化,在路边、河边、闲地、田埂、农户家屋前屋后,能栽则种,努力营造一座座园林式的村庄。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达4.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6.9%和39.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44平方米,其中今年新增绿地面积3119.6亩,生态环境日趋良好。(自评15分)

3、农田水利建设(20分)。今年以来,我区按照“自建、自管、自用”的建管机制,一是先后组织有关街镇实施了圩西河改造护砌、九联圩及周冲圩堤防加固、新河水库除险加固、东林站拦污栅改造等水利工程。二是结合“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百日行动组织街镇开展了农村沟渠清淤、涵闸改造、水环境净化等工程。三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世行加灌、土地治理项目开展了以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工程。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400多万元。(自评20分)

4、农村安全饮水(15分)。今年上半年,各级投资400多万元(其中争取市以上资金270多万元)完成了淝河镇4个村的自来水工程施工,使该镇八千多万群众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下半年全面启动了大圩镇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目前该镇自来水管线工程施工已基本完工,共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当前正在进行管道冲洗、调试,春节前有望使大圩镇2.3万农村人口用上自来水。今年10月,开工建设了骆岗社居委自来水工程施工,目前已完成管线施工,年底前接通自来水。骆岗街道陆集、施河两社居委的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招投标,目前正在做施工准备。(自评15分) 『 2

5、农村道路建设(20分)。全区共有38个行政村,目前有33个村完成了村村通建设,其中31个村能通客运班车。全年累计完成20条路31.8公里建设任务。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便捷畅通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促进了农业发展、吸引了外来投资、发展了旅游经济,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农村发展新景象。(自评20分)

6、电气化改造(15分)。电力建设是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重点内容,电力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电力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引擎”,目前我区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6%,电压合格率达到97%。(自评15分)

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140分)

1、农村教育事业(15分)。今年全区共新建1所中学、3所小学、公开招考160多名教师。同时为保障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今年我区将小学和中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45元和60元,全年累计拨付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生均公用经费、发放免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共计1577.23万元,保障人数45955人,有效地改善了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幼儿园建设方面,今年安排了科大、太湖路、明星双语等8所幼儿园添置教育教学设备,5所幼儿园进行标准化建设。各幼儿园投入资金达342万元,8所幼儿园完成了教育教学设备购置、5所幼儿园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幼儿园设施更好了、环境更美了,受到幼儿家长的普遍称赞。(自评15分)

2、农村文化事业(15分)。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配置农村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今年4月份,启动了包河区义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目前项目前期规划及环保手续已办妥,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级补助资金。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今年4月份,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5月份,区文广局联合区机关工委、区科技局组织机关干部开展了向农家书屋进行捐书赠书活动。目前全区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共有60家,其中省级1家(大圩镇新民村)、市级4家(大圩、义城、淝河、烟墩各1家),已输送图书600册,下一步争取在烟墩、义城等居民复建点筹建图书流通点,积极以文化建设推动加快农民到市民的转型。(自评15分)

3、农村体育事业(10分)。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区把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作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突破点来抓。目前我区各个村都有篮球场20个以上,村级体育广场5个,镇级健身运动场1个。同时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积极组织参加了全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自评10分)

4、计划生育工作(20分)。如何引导广大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一直是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推动婚育新风进村入户,我区常年实施计生奖励优惠政策。今年我区进一步提高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全区累计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人员有368人,特别扶助人员111人,累计发放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85.1万元。(自评20分)

5、农村医疗卫生事业(20分)。10年下半年起,我区启动了义城镇、烟墩镇、大圩镇三个乡镇卫生院和望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投资775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总投资25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投资520万元。5个项目共争取中央级资金535万元,市、县级配套资金190万元。目前除常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在建设中,其他建设单位均已完成建设任务。(自评15分)

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5分)。今年我区组织了一次详实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状况摸底调查,将家庭收入低于低保线标准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从7月1日起,我区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全区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9392户次、41724人次,发放保障金357.9773万元,其中发放补贴33.03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34.72万元,人均月补差86元。(自评15分)

7、失地农民生活保障(15分)。目前全区失地农民参保人数为54212人,我们在对被征地人员情况按要求进行公示的基础上,确保无一纰漏,全年累计发放13221人共4073.5万元养老金,已缴入市财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专户养老资金3.94亿元,实现应保尽保。(自评15分)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分)。城区无此项内容,但我区已参加城市居民劳动保障,其中包含医疗保险。截止目前已参保145812人,超额完成全年13万人参保任务,累计缴费1156.212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自评15分)

9、农村“五保”供养(15分)。农村五保对象作为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我区一直把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当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区在省市补助基础上,由区镇1:1承担分散五保供养补助,每半年打卡发放一次。目前,全区共有五保对象1044人,其中集中供养603人、分散供养441人,集中供养率为57.76%,充分集中供养率81.80%。全区共有7所敬老院、有床位650张,敬老院占地总面积93.8亩,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管理和服务人员39人。(自评15分)

八、基层管理和服务(80分) 3

1、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15分)。全区各村居均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将涉及村民利益及公众事务的各类村务进行公开,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保证各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率达到100%。(自评15分)

2、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率(15分)。我区的“一镇十村”示范点均建立了文化、卫生、体育设施,配有专职和兼职人员。五保供养得以保证,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600元,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每人每年200元,农业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99.9%。生有所养、老有所依、村居整洁、生活安定使得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率达98%以上。(自评15分)

3、村民对为民全程代理服务满意率(15分)。为方便农民群众生活,我区在镇(街)、村两级均设立了为民服务受理窗口,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证件办理,婚姻登记、生育审批、户口转迁、组织关系转接、司法调解、信访接待等,都列入代理范围。代理过程中,既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开相关内容,又在服务窗口实行制度上墙,让代理工作全程公开,让群众明白放心。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推行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满意率达95%以上。(自评15分)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满意率(15分)。今年以来,我区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化解和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全年各镇村无一例法犯罪案件发生,累计处理、调处、复查了土地纠纷27起141人次,辖区内群众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满意率达96%以上。(自评15分)

5、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20分)。今年共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分别为区级和大圩镇、烟墩镇各1个。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服务功能,今年又在大圩镇、烟墩镇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了土地流转平台服务窗口,并配置了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自7月份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立以来,区镇两级已累计接待服务来自省内外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规模投资经营主体12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和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流转合同等服务XX多人次。截止目前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5.3万亩,流转比例为58.89%。(自评20分)

九、工作机制建设(80分)(扣2分)

1、组织领导(25分)。自XX年起我区就已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包河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负责组织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并实行领导干部和区级部门帮扶联系点制度。(自评25分)

2、资金投入(30分)。为稳步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今年我区在去年100多万元的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配置了10万元的新农办工作经费,累计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直补、大户补贴、油菜补贴、购机补贴等各类补贴422.73万元;制定并印发了《包河区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制定百分制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和奖励政策。(自评29分)

3、日常管理(25分)。为深入推进全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年初,我们制定了《包河区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包新农办[2010]1号),并下发各街镇和相关单位。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同时规定了项目责任单位和项目完成期限,并执行百分制考核,严格奖惩。全年能够按要求完成省、市新农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任务,及时上报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统计数据、工作方案和总结,按要求完成省、市新农办和上级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评24分)

总体扣6分,自评994分。

村级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8

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20*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的农业农村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树立信心和决心

2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7828亿元,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5.5%,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7601万公斤,比上年增加647万公斤;辣椒种植达20.27万亩,产量231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57万公斤;三七种植面积达1.32万亩,实施产值1.38亿元;烤烟栽种达6.6万亩,完成了17.8万担烟叶收购任务,实现烟农收入1*94万元;花生种植5.43万亩,产量569万公斤;蔬菜种植11.24万亩,产量12098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1元,增长10%,比上年增长2百分点;辣椒、三七、烤烟、畜牧等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种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增加到30户;共发放各种惠农补贴439万元,减轻农民负担482.4万元;筹集资金1790.4万元实施了上海对口帮扶、易地搬迁、奔小康示范村、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实施了47个整村推进项目,巩固和新解决了2.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2363.76万元,动工各类水利工程5470件,完工5185件,其中:上级补助1751.49万元,州县投入129.*万元,群众投入和投工折资483.23万元。使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5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改善了全县农村0.41万人和0.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通过筹集扶贫资金1790.4万元,共新建小水窖9865口、沼气池601口、道路89.3公里、三面光沟渠43.44千米;同时投资373万元,实施了13个村的通电工程,使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在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一是通过开展各项科技培训,使28.4万人次的农村群众科技素质得到提高。二是通过投入1*8.8万元资金,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得到极大的改进。三是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扶贫、文化下乡和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四是通过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改革,积极争取并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试点工作,全县37.2万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参合率达到90.77%。五是通过建设“村村通”工程38座,新增农村广播电视用户3052户,进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六是农村低保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全县共有1.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四)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一是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和开展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了*乡撤并*镇工作,有效地精减了乡(镇)机构和人员。二是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以林改工作为契机,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成功调处了312起山林土地纠纷,化解了一批。三是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妥善处理好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四是加强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保障了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同时,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律素质。

(五)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新进步。20*年,全县圆满完成了第三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共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成员1131名,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能人被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任职,村总支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80.86%,比上届提高65.81%,新村“两委”班子呈现出女干部比例上升、干部年轻化、交叉任职比例高、文化程度提高、少数民族比例高等特点。同时,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0*年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扎根农村、情注农民、心系农民的结果。但由于我县的经济总量不大,财困民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之间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较低,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致富还存在较大困难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树立信心和决心,增强忧患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把我县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全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连续5年均以中央1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出台了10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鉴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国情,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争取今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要着眼于妥善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深刻变化,坚持做到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通过进出口适当调剂余缺;着眼于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坚持为农民和基层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反复学习领会、不断加深理解,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做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我县农村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但和全省全州一样,我县农业农村也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正逐渐形成。一是农产品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近年来,受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质量提升,农产品转化率提高、城乡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消费量和商品需求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农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功能不断强化,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日益彰显,为农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促进了全社会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加快向农业农村流动,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二是通道优势初步显现。文山普者黑机场已于20*年8月在我县建成通航,国道主干线衡昆高速公路横贯我县,并已今年4月27日全线建成通车,砚文、平文二级公路已将文山、*、平远连成了一个经济三角区。随着文山州最近的出海口—富宁港一期工程已进入施工设计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已成为*通往两广及越南的重要通道,必将为我县发展通道经济带来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三是全县上下关注“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当前,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更加统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全社会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正逐步增强,渴望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加快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机和条件日愈成熟。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州第七次党代会及州委七届二次全会、县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上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遇,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努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5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增加值8.3亿元,实现畜牧业产值5.44亿元,肉类总产量3.65万吨,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同时,完成好67个整村推进建设任务,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粮食安全

在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的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工作作了专门安排部署。会上,国务院总理同志强调: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既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紧迫而重大的主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稳物价、安民心的重要产品,农业和粮食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甚至决定着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但关键在于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只有切实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才能增加食品的有效供给,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效控制消费品价格过快上涨,使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活不受影响,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当前,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和价格上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年世界小麦和玉米都达到了近10年以来的最高价位,小麦库存仅够全球人口不到3个月的消费,玉米库存仅够2个月的消费。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坚持长期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为此,各乡(镇)、场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把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的工作重点、扶持方向,积极与省州对口部门汇报、沟通和加强衔接,做好项目编制上报工作。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及时把中央和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不少亮点。但总体上农产品基础建设滞后、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产业化仍然是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构建我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要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要努力实现粮食总产18130万公斤,比去年增产3%以上的目标。以推广优质粮食品种、无公害栽培、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扩大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品种档次,增加优质粮食比例。改革熟制,提高全县农作物复种指数,扩种晚秋作物6万亩以上。要扎实抓好烤烟生产,严格按照烤烟标准化项目要求,抓好烤烟种植、中耕管理、烟叶烘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烤烟种植面积7.78万亩、收购烟叶2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1928万元、烟税收入2624万元的任务。

二是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进品质的前提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重点要抓好15万亩杂交水稻、8万亩优质稻、20万亩杂交玉米、5万亩优质花生、3.5万亩优质小麦推广工作,使两杂良种推广覆盖率达到46.5%。要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积极推广间、套、混种等粮食熟制制度改革技术,加大小春粮食生产和冬农开发力度,使粮经比例提高到66.8:33.2。要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品种档次,增加优质粮食比例。要加强油料和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户,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构调整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供销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村能人领办和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创新机制,构建双赢的新型农企关系,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新办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受益面广的龙头企业,推动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争取使金不换集团、丰林花生油厂、华博贸易有限公司、天圣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带动三七、花生、辣椒、蔬菜、畜牧等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四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创办各种不同的产业化示范基地。要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商品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业增效。今年,我们要组织实施好2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即:1.大力实施好5000亩辣椒优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维摩、江那、干河3个乡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0万元,已全部到位,其中:种苗补助费15万元,水利设施补助90万元,科技培训5万元。项目完成后,可在3个乡镇发展种植辣椒5000亩,带动种植辣椒农户1600户5400人。2.大力组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项目:该项目计划在全县11个乡(镇)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16万亩,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类进行申报认定。

(三)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好红舍克水库除险加固及干支渠防渗工程,20*年、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远大型灌区20*年项目和丰收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尼龙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平远小舍姑现代烟草农业水源工程,土锅寨小型农田水利示范工程等20*年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突出整村推进,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要加快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步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抓好今年67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二要抓好产业扶贫,加大贫困村寨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强贫困村寨贫困农户的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三要抓好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要搞好易地扶贫工作,实施好干河乡小鱼塘村、*镇独树凹2个异地搬迁项目,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五要及时落实生产资金。在完成计划3000万元小额信贷支农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小额信贷资金额度,缓解贫困群众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六是要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实施好121.7公里通畅工程和116公里通达工程建设项目,力争年内解决11个未通电村寨群众的用电问题。

(五)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

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办学条件。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保证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要大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继续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组织申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等项目,丰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覆盖面和筹资水平,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项目申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大“村村通”建设项目投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五是要重视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继续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六是要继续健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强其二次就业能力。七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之机,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创建文明村卫生村为突破点,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八是要积极开展好平安*创建工作。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实施热点、难点矛盾挂钩责任制,加强对群体性上访潜在隐患、重点人物的掌控,及时化解矛盾,疏导群众的不良情绪,确保不发生大的社会稳定问题和。

(六)深化农村改革,健立建全发展农村经济体制保障机制

深化农村各类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动力。一是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二是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强化乡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能力。三是要稳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乡财县管体制,进一步健立建全政府补助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四是要继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四、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大力培育发展好核桃产业

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今年我县计划建设2.5万亩核桃基地,把核桃产业打造成为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兴产业。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核桃产业成为广大山区、半山区群众自觉自愿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初具规模化、产业化的骨干产业,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产业。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计划从20*年开始至2010年,用3年时间发展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20*年2.5万亩,2009年8.0万亩,2010年9.5万亩),使核桃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年销售总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为此,各乡(镇)、场党委、政府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成立组织机构。要及时成立乡(镇)、场发展核桃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种植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好核桃产业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指定专人负责,并逐级层层签订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发展核桃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我县发展核桃产业有基础,有发展空间,有政策机遇。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取多形式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把县内、县外的核桃种植先进典型、核桃实用价值、市场行情和发展前景宣传到群众中去。同时通过组织村干部、种植大户到核桃发展好的地区、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外地核桃种植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指导好本地的核桃产业发展。

三是科学种植,提高质量。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精选良种。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海拔1400-2200米范围内选择商品价值高、适应性强、丰产的*大泡核桃为主栽品种。其次,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织抓好种苗培育和供应。种苗要严格实行“一签两证”制度,苗木出圃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最后,要配套建立种苗赔偿制度,实行“谁验苗、谁负责”的种苗质量终身负责制。

四是强化管理,规范种植。要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栽种,采取集中连片与零星种植、林草、林桑、林粮间作与四旁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缓坡地上,凡有耕作条件的,结合施肥,每年耕翻土地2次,轮作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幼树期间,应种植矮杆作物(豆科植物和绿肥)。在陡坡地上,或在不便耕翻土地的地方,进行树盘覆盖,就地填埋。同时,加强核桃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积极开展低产园、老核桃园的高接换优,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核桃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五是抓好样板,做好示范。为推动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县级计划建设核桃产业样板地1000亩,乡(镇)、场样板地500亩。同时,各乡(镇)、场要在每个村选择1—2户条件好、种植积极性较高的农户作为示范户,按“六个一”的标准建立样板地,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农户参观,通过办样板,培训种植技术,规范种管技术标准,激发群众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

六是加大投入,推动发展。20*年—2010年,全县规划种植核桃20万亩。计划每新种植一亩核桃补助105元,其中:省级补助30元、州级补助20元、县级补助55元。同时,一次性安排县级样板林、乡级示范林扶持资金25万元。为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政府、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为辅的投入机制,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产业发展资金,切实加大产业投入,推动核桃产业建设。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各乡(镇)、场要安排一定的经费投入到核桃产业建设中去,对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区域,尤其是整村推进、整乡推进项目村,优先安排小水窖、蓄水池和林区道路等建设项目,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改善核桃种植区的基础设施,保障产业建设顺利推进。

七是落实政策,加快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依法取得使用权种植核桃的林地,坚持“谁种谁有”政策。责任山和出让的“四荒”经营权坚持70年不变,核桃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及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支持和鼓励集体、合资、外资企业、个体老板参与到核桃产业发展中,逐步培养出一批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核桃植专业村、专业户,并积极鼓励企业、大户、党政机关干部承包荒山荒地,发展泡核桃产业。

八是严格考核,强化管理。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核桃产业建设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把核桃产业建设纳入干部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其次,要根据检查验收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从20*年开始,县政府将把核桃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目标进行量化考核,计划在次年4月底前进行统一验收并兑现奖惩。最后,对按责任状要求,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参与工作的部门和产业发展主管机构,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将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科技人员出现严重失误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具体要求按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县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县发展核桃产业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和《*县发展核桃产业扶持及鼓励办法》执行。

五、强化组织、创新机制,形成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努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重中之重”的认识,增强抓好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到全县社会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大对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继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黄、赌、毒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由于农村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对农民服务的统筹力度,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工商企业、各届人士采取多种形式自觉地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及先进事迹,引导和发动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确保20*年度新农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是加强督查,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目前中央和省、州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创新工作方式和举措,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的服务,认真落实好良种补贴、种粮农资直补、油料补贴、农机具补助、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村容村貌整治、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支农惠农政策,使中央和省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身上。同时要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县委、县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督查组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同志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全州第七次党代会及州委七届二次全会、县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村三农工作汇报范文 下一篇:教育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