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7:30:14

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1

关键词:基本乐理 概念 等概念

教师在讲解基本乐理的某一章节时,首先应该讲清楚的就是这一章节的概念。学生在做乐理习题或视唱练耳时,乐理概念应该清晰。乐理概念在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在讲某一概念时,经常会遇到“关系大小调也叫做平行调”这类概念,学生参加音乐高考也会遇到类似试题。例如,1999年河北省乐理高考试题中就有“同名大小调又叫做( )”,2010年河北省乐理高考试题中也有“高音谱号又叫做(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种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不同的名称叫做等概念,并把等概念当做课题加以研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等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历史原因

从古至今,中国并没有一本自己的“基本乐理”类的乐理著作。现在通用的“基本乐理”,最初都是民国年间在外国“基本乐理”的基础上译编而成。如丰子恺1934年10月编的《开明音乐讲义》,其材料大部分取自日本伊庭孝著的《音乐读本》;再如朱稣典1932年编的《小学教师应用手册》一书,书中“间有采用东西诸学者的著作或高论”。由于这些书籍是在70多年前编译而成,因此,有些概念的名称与现在不一致。例如,现在的“大七度”,过去叫“长七度”;现在的“音程的转位”,过去叫“音程的回转”……乐理概念的新旧名称就构成了等概念。虽然乐理概念中的原有名称早已不用,但高考乐理试题中不时地会出现一些旧的名称。不了解这些等概念,就无法把这些乐理试题做出来。例如,上海音乐学院招生乐理试题中就有:“写出下列音阶中各音的阶名。”一般的乐理教科书及音乐词典中,均无“阶名”一词。经查证,在过去,阶名=唱名(朱稣典《小学教师应用音乐》)。在当代的基本乐理中,阶名=调式音级的名称=音级名称。在《音乐》《音乐理论基础》等教科书中,宫、商、角、徵、羽叫做五声调式的阶名。这一叫法虽不多见,却十分合理。显然,上海音乐学院乐理试题中的“阶名”指的就是调式音级的名称。再如,在武汉音乐学院招生乐理试题中,有“以大字组E为基音写出1-16号谐音”的试题,虽然许多乐理书籍和音乐词典上均无“谐音”一词,但在这里“谐音”明显与“分音”是同一概念,也就是说,“谐音”与“分音”构成等概念。

二、翻译的不同

不同的翻译也会造成一个概念有两个以上的名称。如李重光把“混合利底亚调式”也译成“米索利底亚调式”,二者实际上是一种调式。因此,二者构成等概念。再如,朱稣典1932年编的《小学教师应用音乐》一书中:“长音阶英名major scale亦可译成大音阶。”在这里,长音阶=大音阶,二者构成了等概念。由此可见,等概念在7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三、因简写或简称而形成的等概念

简称与简化字一样,给学习乐理的人带来方便。但是乐理概念不能随意简化。例如,把“音级名称”简化为“音名”,那就错了。因为“音级名称”与“音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够成等概念。“音级名称”是指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等,而“音名”专指C、D、E、F、G、A、B等有固定音高的音,二者不能等同。

四、由中西方乐理概念相对照而产生的等概念

例如,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中的“无板无眼”与现代乐理中的“自由节拍”“散拍子”“散板”构成等概念,“有板无眼”相当于1/4拍子,“一板一眼”相当于2/4拍子……在这里,“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它们都是等概念的表现形式。

五、某些等概念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同一事物的本质

例如,减小七和弦又叫半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是从和弦的结构上来说明,此和弦是减三和弦与小七度音程的结合;半减七和弦则是相对减减七和弦而言,只减了一半的意思。类似的概念还有:等音又叫同音异名,关系大小调又叫做平行调,同主音大小调又叫做同名调……这一类现在应用的最多,是最典型的等概念。

六、“基本乐理”也在与时俱进

一些音乐理论工作者针对乐理概念,常会提出一些新观点、新看法,创造出一些新的乐理概念和名称。这些新名称与原有名称交相辉映,构成等概念,使基本乐理的概念丰富多彩。等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概念。例如,燕乐音阶中的“闰”,在袁丽蓉编著的《基础乐理教程》(南开大学2004年版)中,称作“清羽”,这样,“闰”与“清羽”就构成了等概念。“清羽”即表示羽上方小二度之意,是从“清角是角音上方小二度”推理而来。中国民族调式并无“清羽”之说,但“清羽”这一概念的出现,使人感到既合理又新鲜,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等概念实际上并不相等。但高考试卷上这样出题,时间长了,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等概念。以2010年河北省音乐高考的乐理试卷为例:“高音谱号又叫做( )。”括号中只能填G谱号,因为G谱号包括高音谱号与古法国式高音谱号两种,高音谱号是G谱号中的一种,因此高音谱号与G谱号并不完全相等。再如,将“分音”与“泛音”等同,把“分音列”叫做“泛音列”都是不妥的。因为“分音”包括“基音”与“泛音”两种,所以“分音”与“泛音”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等概念,从而“分音列”与“泛音列”也就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等概念了。

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名称,但一个名称绝不可以表示两个以上的事物。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8月第10次印刷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乐理、视唱、练耳》第一册中,在第3—4页上,把C、D、E、F、G、A、B叫做音名是对的。但在本书第53页上,又把宫、商、角、徵、羽叫做音名。这样叫实在不妥,不如把宫、商、角、徵、羽叫做阶名或叫做音级名称更合适。否则考试时要求写出音名,学生是写C、D、E、F、G、A、B还是写宫、商、角、徵、羽呢?

总之,等概念是基本乐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乐理时应该格外关注的理论问题之一。因为等概念经常出现在音乐高考时的乐理试卷之中,所以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千万要注意等概念这一现象,不要因为忽视了等概念而影响了乐理成绩。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乐理视唱练耳.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全国中等艺术师范学校教材编写组.乐理视唱练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夏野.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丰子恺.开明音乐讲义.开明函授学校,1934.

[7]朱稣典.小学教师应用音乐.中华书局,1932.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2

关键词:快乐体育;应试教育;博弈

引言

快乐体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孕育而生,更加注重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发展。对于当代学生的特点过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现在的教育需求,从教学到导学过程的转变必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对于提高身体机能的畏惧,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较为缓慢,而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素质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固定模式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减,积极性不高。

1. 快乐体育概念属性

快乐体育仅仅属于一种体育教学理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在给快乐体育给出定义的时候就出现的指代不清的错误,所以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从逻辑学角度看,概念的划分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划分所得的子项外延之和应该等于被划分的母项的外延;划分的标准必须统一;划分后的子项必须相互排斥;划分必须按照某种层次进行,子项的属概念应当属于母项的主概念。由此从概念的划分上,体育第一次划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通过第二次划分为竞技体育和非竞技体育。而快乐体育概念的出现夹杂在竞技体育的学校体育和非竞技体育的学校体育之间。概念的划分模糊与矛盾,给当代正变革中的学校体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笔者认为,对于概念的把握上不能将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概念属性而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指导思想。

1.1快乐体育观

快乐体育既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包括较为完整的教材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教学实践体系。它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体育课程更注重学生了心理影响,快乐体育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孕育而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也由单纯的生物体育开始想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发展转变。

1.2快乐体育实施瓶颈

首先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其教学评价也应当以学生的体质状况为标准。要做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就必须承受一定痛苦。其次教材的某些项目本身毫无乐趣,而现今的教学大纲又规定必须上。例如:体操、中长跑、铅球等项目的教学,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师感到很为难。如果不上的话是违反教学大纲,如果上的话,学生不高兴,因此,去掉这些项目,增加其他学生喜爱的项目。而又违背了传统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最后学生上体育课感觉不到快乐的原因在于我们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比较差,教法不当,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技巧。而老师则说,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任性,娇惯。男生怕苦,女生怕脏。不苦,不脏,不流汗,体育课怎么上?离开了苦和泪所体验到的快乐又有多大的价值?

1.3快乐体育的异化现象

快乐体育原本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非教学方法,体育课逐渐演变成一种种形式轻内容的怪圈,劳动课、音乐课、等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跟体育一点关系也没有。放羊式的体育课程形式得以重生,也且冠名为快乐体育,忽视了“体育”,放大了“快乐”,于是把“快乐体育”上成了“玩耍课”,甚至变得不伦不类。而另外一种现象为如火如荼的快乐体育昙花一现难觅踪影,悄无声息,“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传授式教学模式重回讲坛。

1.4快乐体育冷思考

“快乐体育”正是针对学生的体育厌学而提出的,为适应终身体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它力图在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其本质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力求使体育教学达到“乐教乐学”这样一个较为完美的境界。因此,“快乐体育”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感情投资”、创设情境为途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紧张而有序中学习知识,增长才能,锤炼意志,培育品格。

2.应试教育解读

2.1应试教育优点

国家对体育考试科目的内容选择上,要求学生在速度、力量、柔韧、灵敏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由此应试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为学生的身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传统的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掌握,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先决条件。

2.2应试教育缺点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体,应对体育考试做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及个性发展,使得学生对于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圈。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体效率较为低下。

3.结论及建议

3.1“快乐”与“体育”完美结合起来。“快乐”并不是为了迁就学生,而是在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各种遭遇,既有痛苦的,也有快乐的,借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个性,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3.1在教学目标上,体育教学既要注意发展体力的生物学功能,更应重视其发展个性和能力的心理学功能,还要重视社会学功能。

3.2在教学思想上,要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3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以强调划一,规定性的主体适应客体为主转向多样、灵活性的客体适应主体,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客体适应主体,简言之就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只有当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调动积极性和引发愉悦的情绪体验。

3.4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注入式的模仿教学为主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突现多样化和科学化。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 试题评析 问题解决能力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G・波利亚认为“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考试答题是一个“纸笔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目前中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问题解决是指运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从初始状态情境达到目标状态情境的过程。试题评析是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试题评析过程中,重错误率统计而轻错误成因分析、重“索取答案”而轻解题思维分析、重一道试题的解决技巧而轻“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的形成,个别课堂甚至是教师报答案、学生判对错,教师讲思路、学生写结论,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解决能力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以发展”的教学规律。导致试题评析效率低下,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试题评析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探讨。

1 评析在思想方法混乱处,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

波利亚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个阶段,可见问题解决过程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试题评析过程中如何明晰思维、形成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评析于解题思维不清晰处

解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思维学角度来看,首先通过阅读文字和图表,从题干中提炼关键信息,并将问题置于所学的知识背景中(如看到线粒体就会想起细胞的有氧呼吸、看见核糖体就想到多肽链的合成),尝试构建未知答案与已学知识间的关联。然后,采用归纳、判断、比较、迁移等分析方法,运用有关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来构建逻辑关系的证据链,以解决问题。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或特定的符号来表述问题的答案。由于学生的解题思维可能存在严密性不足、变通性不强、反思性不够和发散性不广等问题,所以最终表述的答案往往与正确答案存在偏差,甚至相去甚远。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例1】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组织细胞后能进行表达,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

学生回答的错误答案主要有:“转录、翻译;核糖体内”。教师评析时,首先要指出问题的指向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的有关基因为什么能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即异源生物的DNA为何能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而学生回答的却是“基因怎样进行表达?(通过转录、翻译过程表达)”、“基因表达的主要场所是什么?(核糖体)”。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是解题思维不明确,设问与答案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提供参考答案:“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或不同生物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表达的方式基本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答案与设问间的逻辑关系,体验解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提高问题解决的分析能力。

1.2 评析于解题方法不适切处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生物学科的考试命题也逐渐由“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并最终走向“目标立意”。因而图表题、实验题、信息情景题等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试题类型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符合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但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学生在解答上述试题时,往往因缺乏针对性的解题方法而困难重重。以表格题分析为例,其一般程序与方法是:首先,弄清表格设制的目的;行、列各有哪些项目(包括单位、说明);行和列具有什么规律。其次,理解表格的行、列含义,筛选信息(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出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以便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最后,挖掘表格隐含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联系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以弄清表格告诉了什么,设问需要解决什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析图绘图、材料阅读与分析等方面的训练,注重典型试题评析,举一反三,形成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有效解决问题。

1.3 评析于生物学思想不明确处

生物学思想是生物学的灵魂,它与生物学的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生物学的主要思想包括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发展(STS)等。许多试题的命制都是以生物学思想为指导的,许多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回到基本的生物学思想上来。如“较游离的酵母细胞而言,固定化酵母细胞的代谢速率为什么降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这些问题都要依据生物表体比、核质比的思想来解决,而如何评价包括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价值需要依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观点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分析各种新情景、解决各种新问题,理应是试卷评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加强生物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美丽、感受生命科学的价值。

2 评析于科学概念混淆处,搭建问题解决的扶梯

科学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更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学生是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和构建学科概念体系过程中,逐渐发展科学思维、形成学科技能与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科学价值观的。试题评析不仅能帮学生完善概念模型、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评析于前科学概念错误处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拥有的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概念。因受个人生活范围、知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前科学概念”往往存在着随意增加或减少内涵、扩大或缩小外延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均非常重视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间辨析的考查。

【例2】(2009年江苏省高考第18题)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的科学概念是“人类遗传病与家族性疾病”。造成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人类遗传

病存在着“人类遗传病就一定是代代相传的、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就一定是遗传病、携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病,而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等前科学概念。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剖析了科学概念的本质:“什么是人类遗传病?是否携带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与是否患有遗传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什么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一定属于遗传病吗?……”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试题评析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及概念体系,加强概念间的辨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达成了从前科学概念的懵懂状态到科学概念的清晰状态的转变,切实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2.2 评析于科学事实不正确处

科学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事实的抽象。科学事实则是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如“大多数鸟类能在空中飞翔,鸟类是卵生的”属于科学事实,而“鸟类是一种体表被覆羽毛、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则属于科学概念。如果科学事实不清,就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但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不准确,同样无法去判断一些事实是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提炼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则可充分依据科学概念来判定一些事实是否科学。

【例3】(2011年江苏省高考第17题)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表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本题涉及的重要概念有“群落演替、群落结构、垂直带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事实有:①群落演替会导致植被类型发生改变;②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③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生态因素会影响动物分布,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群落吗?随着时间推移,横断山区的高寒灌丛草甸能演替为热带季雨林吗?”试题解析过程中,若能依据“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重要概念来推断相关事实是否科学,即可轻松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观察发现:教学中,通过强化记忆或强化训练来促进学生机械记忆概念,造成学生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重要概念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评析涉及重要概念的试题时,存在模糊概念模型建立的条件、淡化概念间的辨析、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内涵与外延、弱化概念迁移运用等问题。生命科学是由诸多的重要概念与概念体系所形成的理科科学,忽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将导致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低下。此种现象,值得深思。

3 反思试题讲评方式,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

试题评析的过程,不仅是给出答案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优化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科学方法、规范表述的过程。试题讲评应注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体验,通过营造平等和谐、自由讨论的课堂,让学生有勇气、有兴趣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要注意通过试题讲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体验观察实证、归纳――演绎、模型建构等研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运用;最后,评价试题要理性、客观,能从命题人立意、知识本身、能力发展等多种角度去思考试题本身的价值。

通过试题评析,教师可以掌握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而调控自身教学策略。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业水平的发展程度,理解自己在知识内化和能力发展中存在的疏漏之处与薄弱环节,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86~10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P186―188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

[4]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5]陆敏刚.做好考后试卷评析刍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0(5):38―39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教学规范;概率统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82-02

概率统计课程规范是2011年在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的指导下,由武汉纺织大学数计学院概率统计教研组组织,经过多轮讨论商议制定的,旨在规范我校概率统计教学行为,提高我校本科生概率统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规范制定后在我校展开试点,经过2012年一年的努力探索和辛勤工作,概率统计课程规范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进一步理清了概率统计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

数学在专业教育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它是其他一序列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抓好本科阶段的数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师等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了第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概率统计教研组负责人组织大家修订了概率统计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分类目标、教学大纲等。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2.全面贯彻实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人人成才”的学校教书育人理念。

3.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学校理工科非数学专业的发展目标相符。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放在第一位,充分遵循学有所用及学有所需的原则,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4.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5.教学内容设置上,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

1.课程规范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人人成才”的现代教育新观念。

2.课程规范力求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算和数学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规范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要体现概率统计对学生数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科学美感的培养。在此要求下,概率统计的设计思路及基本组成为:理论课、讨论及自学课、课后练习及习题课、总结考试。

4.在学生学习评价、成绩管理等方面要体现公平、公开等原则,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严格执行概率统计课程规范中规定的教学质量控制

在教学试点中,概率统计教研组为规范概率统计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对概率统计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执行了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概率统计教研组在2011-2012年中一共引进了5名年轻有为的博士,为了使得年轻的博士能尽快的站稳讲台,我们给每位博士指定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定教师。在这一年内要求新进教师每周至少要听指导教师一次课,要求新进教师每半学期提交上课心得体会。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进行预讲。在上课期间,还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课后组织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执行了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规范。组织任课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对大纲、规范及各项要求熟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宏观结构及重点难点,学习后,还组织了对任课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电子测试以及上课前检查是否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学进度表,不合格者不得上讲台。

3.执行了教学组织实施的规范。课程教学由数计学院概率统计教研组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教学阶段组织任课教师对上课的方式的讨论,如讲授法、习题及习题课、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辅导答疑等教学方法,仔细商议了每一节课的上课重难点内容、课时,杜绝照本宣科、方法呆板、只放PPT、重难点不突出等弊端确保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辅导答疑方面安排了任课教师每星期四下午2点至4点在03-109的答疑,在数计学院主页上予以公布;在课程考核实施考教分离、集体流水改卷,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在总结反馈上,一方面我们对每学期考试的总体情况和每个班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好的经验和差的原因,对每学期考试前4名的班级予以表彰,对考试排名在最后三名的老师,概率统计教研组领导组织约谈,提出整改意见;另一方面规定负责人听课制、教师相互听课制及时发现上课中间的问题,还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来提高任课教师的能力。

4.执行了作业批改、反馈制度。我们要求每学期任课教师必须布置作业次数不得少于15次,每次批改的情况要求教师登记,还在期中和期末组织2次检查,检查原始平时作业登记表,调查作业的批改和作业错误讲解情况,在学期中间,概率统计教研组在全校每个开设概率统计的班级随机抽调1-2名同学,由学生来反映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

5.执行了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的水平,我们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学生网上不记名打分;二是教师网上同行评教;三是学生的调查表,我们对所有概率统计任课老师的学生进行调查打分,在调查表中细分到教师的上课是否迟到早退和教态、板书、课堂气氛等各方面进行打分,客观的反应教师的授课质量;最后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析,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反应教学的高低。

6.执行了概率统计教研组的概率统计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所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所有资料与资源,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反映教学过程的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资料,对进行教学评估、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学档案记载了概率统计教研组的成长、发展过程,是概率统计教研组的宝贵财富。概率统计教研组公示了已有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教案、国内外优秀教材、购置的优秀多媒体课件等,使年轻教师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宁桂英.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2]鲁大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9).

[3]邵春光,卓然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动作概念 规律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理解与掌握动作概念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什么是动作概念呢?动作概念就是在动作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某一些动作的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完成该动作的本质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教学时,应该遵循和运用学生的心理条件进行组织教学。

一、利用示范、模型或图示以及要求学生模仿练习等方式,形成完整动作的知觉和表象

也就是说通过直观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来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故而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应该体现动作的本质(重、难点)规律。一套完整、优美的动作示范或演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可想而知的。相反,教师在示范或演示动作时不熟练,也不能体现动作中美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荀子曰:“学莫便近乎其人”。特级体育教师王良田说:“直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因此教师本身要钻研动作技术,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模型和图示,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去积极地模仿练习,通过亲身的体验,掌握具体的动作概念。

二、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和表象引导他们理解新的概念

例如:初一年级团身前滚翻的教学(新授),在学生丰富(尝试过的翻跟头)旧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抓住前滚翻的本质规律“滚动”,通过准确优美的示范,增强学生的视觉表象,从而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接着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讲解完成该动作的主要要领,突出技术关键部位――团身滚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增强学生的视觉表象(大脑皮层对动作概念的分析),教师应加强第一信号的刺激,即在示范、演示动作技术时要准确、优美,体现动作本身蕴含美的因素。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示范进行打比方讲解,如上述前滚翻,通常用球作比喻,“团身紧,像球一样滚动”;将蹲踞式起跑动作比喻为压紧的弹簧。这些比喻不仅对学生理解动作本质有帮助,而且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尝试欲,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形成的初步动作概念的基础上过渡到较为清晰的动作概念,在实践中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

三、教师的讲解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地运用科学术语

尤其是在讲解动作概念时,要讲清动作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把动作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区分开来。类比时,要选择动作的最本质的特征进行比较。例如:初二年级侧向投掷教学,可在正面投掷的基础上学习蹬地转髋动作技术。正面投掷的主要特征是挺、打动作,而侧向投掷的主要特征除蹬转技术外也包含着挺、打,通过主要特征的教学,再讲解蹬转,学生就易学多了。

动作概念有其严格的科学术语,由于术语的抽象化,教师讲解时可利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口令化、儿歌化的教学形式。如投掷垒球的挥臂动作可比喻成“鞭打”,跳高的踏跳可归纳成“一踏两摆”(起跳脚的踏地,摆动腿和上肢的摆动),初一年级立定跳远的口诀教学:一摆二蹲三跳起,即快速蹲地展身体,收腹提膝伸小腿,后跟着地向前起。把较抽象的动作概念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便于学生分析动作概念和理解动作概念,从而在实践中掌握动作实质。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对动作术语的讲述不可随心所欲,比如说:手倒立不能说成“竖蜻蜓”,前滚翻不能说成“翻跟斗”,成几列横队或几路纵队集合不能说成几排队伍集合等等。

四、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加深对动作概念的理解

如让学生互相评价动作是否符合动作概念所反映的规律,而教师从学生的评价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水平,概括能力和创造精神。学生已掌握的动作概念应纳入整体练习的概念系统中去,如蹲踞式跳远的四个基本环节的动作概念,学生掌握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动作后,要进行完整的技术学习。让学生在完整技术训练中懂得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意义,以便学生明确各动作概念之间的异同,掌握动作本质的规律性,从而在理性的层次上掌握动作概念,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运动心理学表明:学生动作概念形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在教学与训练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身体力行地练习、复习来领会动作实质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条件进行组织教学,这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兴平.体育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与纠正[J].甘肃教育.2009(08).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6

一般来说,所谓的“差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或者是“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个称谓和概念,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属于误导性说法。教师用它来评价学生,既有失偏颇,又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差生”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成绩差异时,不能做到公平行事,容易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另眼相看,有时候甚至会存在歧视。

学习成绩,仅仅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评价一个学生,要看综合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规律的要求。

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属于学生的隐私。作为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隐私,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根据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要以等级方式呈现,体现综合素质评价原则。

我们要正确理解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师生过重负担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建设,来纠正教育中存在的不正确观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须以等级方式呈现,这是避免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做法,应该得到严格执行。教育部门必须严格、规范地做好普通高中的招生录取工作,彻底改变以单一考试分数为主录取学生的方式,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要防止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以升学为目的错误教育观念,坚决纠正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确保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承担的是传道解惑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消除教师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只有把教师心目中由来已久的“差生”概念尽快扭转过来,才能使教育回到科学的教育规律上来。作为教师,在思想里和心目中,都不能有“差生”这个概念。要从遵循教育规律出发,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

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只有彻底消除“差生”概念,尊重教育规律,认同并且正视学生学习成绩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7

关键词:航海院校;《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26-03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这一课程建设。2005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文简称《概论》)是航海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也是航海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主干课程。《概论》所包含的内容是航海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既有政治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航海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概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既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把这一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与总结,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的大背景之下,作为航海院校《概论》课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更好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既能突出反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又能突出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为国家和航海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强化师资建设,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一)积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面对新阶段的新变化新情况,提高《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编写、出版的“05方案”新教材《概论》被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而且是一本教材、全国通用。《概论》涵盖了原先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内容广泛,综合性强,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与应用性于一体。因此,《概论》课程教学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也比以往大大提高。

首先,要提高《概论》教师任职资格的准入门槛。《概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员,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的实践者。在政治条件方面原则上要求《概论》老师必须是中共党员(粤教工委思[2006]4号文指出:新进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是中共党员,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另外,还要从思想品德、学历学位、教学科研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等个人素养方面提出明确的准入条件,德才兼备,德育优先。

其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全国高校已经或正在对《概论》教师进行了分批次的相关培训工作。作为航海院校,除了要继续加大上岗培训、脱产进修、在职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力度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原则上还应要求《概论》教师能参加船员适任证书的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兼任学生班主任、中队长(或辅导员)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能很好地将航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航海类人才。

最后,学校重视,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目前,航海院校基本上都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独立设置,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广东省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的行政事业经费的同时,还要求各高校从收缴学费中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有了中央和省、厅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主干课程,《概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教师可以安心、静心和精心于教学与科研,为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等航海院校是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重要基地,航运业的特殊性和高等航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航海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特点。由于《概论》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专业性、教育性,加上航海院校专业的国际性、国防性和行业特色鲜明性,因此对《概论》课程教师的要求自然非同一般专业教师。

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满堂灌输式”纯理论教育教学向“以生为本”转变,引导、培养航海院校学子爱党爱国爱海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1)重课堂,轻课外。传统教学大多着重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讲授,而忽视了主教室外广阔的第二乃至第三课堂,局限于文本思想政治教育。(2)重灌输,轻反馈。多数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单纯传授或讲解,忽视学生的各种诉求和困惑,难以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计划中普

遍只有理论教学与考核,忽视了更重要的实践教学与教学实践,有的学校即使有实践教学安排,也是敷衍了事,或以写见闻感受之类论文来凑合,以应付检查评估,完全没有挖掘、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导致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开创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注重主体间的作用,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共生共长。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概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现代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概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社团、协会、生活园区、校园BBS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第二、第三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拓宽和延伸《概论》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在师生互动中、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创新方法,从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向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课堂内外的全方位、多途径、宽平台立体网络式教育教学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方法显得不太适应和有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着力探索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和表现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精心制作一些PPT,将相关章节的数据或图片、表格甚至是比较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存储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并做好详尽的讲解。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PFr在高校课堂上的日益普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可以把我国伟大的航海史与灿烂的航海文化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航海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蓝色文明与红色教育相渗透,海洋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贯通,这样图、文、声并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改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综合利用网络传媒,建立《概论》课程学习网、班级QQ群或MSN以及个人博客等平台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学习,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有效为学生答疑解惑,真正达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总之,航海院校《概论》教师必须而且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具有感召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有凝聚力;平易近人,关爱学生,具有亲和力;宽严相济,责任笃行,具有向心力。

三、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航海院校《概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航海院校专业特色鲜明,基本都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航海教育和培训必须符合《STCW78/95公约》和国家海事局规定的质量要求,专业操作性强。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走向深化完善。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明确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实践育人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2月1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把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参观访问等纳入实践活动内容,着力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总体格局。

实践教学必须注重实效,要努力形成突显专业化方向、强化知识化实践、优化课程化建设、促进基地化运作、实现项目化管理的新模式。首先,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必须列入《概论》课程教学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年度综合考评、推优评先的依据之一,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全校学生的普遍欢迎,成为学生锻炼成长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鼓励大学生深入灾区、革命老区、基层以及生产一线,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国计民生,深化社会实践的真正内涵和教育意义。其次,《概论》专任教师可以与其他系部的专业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让《概论》课实践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有条件的航海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海洋博物馆、港口码头、革命博物馆、改革开放成就展览馆、红色示范教育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实在在接受海洋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来源于实践,用之于实践,有利于增强《概论》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最后,教师自身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航海院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作为《概论》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半军事化管理制度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言传身教;航海教育是双证教育,学生既要参加学校考试并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要参加国家举行的统一考试并获取船员适任证书。因此,《概论》教师应非常熟悉船员适任证书考试流程和具体要求,了解轮船码头和远洋运输公司对船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以便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部分教师2008年暑假参与学校《校友风采录》的采集编写工作,奔赴祖国各地采访,与众多校友面对面交流访谈,既对校友的成长与成功有了深入细致的把握,又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对航海院校毕业生的迫切需求和较高期望。一方面,访谈对教师自身来说就是一个向校友向社会学习的难得机遇,有机会还可以请他们回母校作报告,把优秀校友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学习心得与体会以及校友们的成功之路融入《概论》课教学,就能转化为在校大学生的激励与动力,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和鲜活性。

四、改革《概论》课考试考核方式

考试考核是《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掌握本课程广度与深度的一把关键度量尺,更是整个《概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考试考核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往往只重期末考试结果,轻日常过程考核;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考核;重知识记忆,轻综合分析。这些考试考核的片面化直接导致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育与锤炼相去甚远,难以适应未来船员尤其是高级海员的高素质要求。

应试教育的概念篇8

大陆法系国家(以台湾地区为例)的传统法学教育注重抽象的课堂讲授,教授在课堂上讲授各种法律的社会功能、体系、基本概念、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效果。学生听课,很少发文,通常亦无课堂作业。为了配合课堂讲义式教学的需要,教科书乃成为学术著作的主流。就考试题目而言,亦偏重抽象议论题,任课教师于考试后也很少解说试题的内容,综合分析学生在法律思考方面常犯的错误或不足。

传统法学教育实有改进的余地。其中一项关键的重点就在于积极推展“实例研习”(的文称Ubung,在日本称为演习)的教学方法。易言之,即学生除上课听讲以外,就每一门基本法律科目,尚需研习若干的实例,考试亦应以实例为原则,期能加强增进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人从事的工作在于将抽象的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个案,涉及到法律的解释、漏洞的补充、或法律续造等法学方法的问题,而此实为法学教育的重点。实例研习有如下的功效:

第一, 凭借实例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

王伯琦先生在其“论概念法学”论文中谓:“我可不韪的说,我们现阶段的执法者,无论其为司法官还是行政官,不患其不能自由,唯恐其不知科学,不患其拘泥逻辑,唯恐其没有法律概念。”可见,确实掌握法律概念,是何等的重要和何等的不易。概念是法律的构成部分,处理问题的思考工具,因此必须藉着实例的演练去理解和运用。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无权处分和无权是民法重要的概念,官方考试中常见的试题是(1)何谓负担行为?何谓处分行为?二者之不同点在哪里?(2)无权处分与无权的区别何在?试就其性质或要件与效力言之。实则藉着一则简单的实例题,更能深刻的测试考生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甲寄存A、B两画于乙处,乙擅以之作为己有出售于善意之丙,并交付之。试问:(1)甲与乙间、乙与丙间共有多少法律行为,何种法律行为?(2)甲、乙、丙之间的法律关系?(3)设乙系径以甲的名义让售A、B两画于丙时,其法律关系有何不同?

概念是抽象的,徐具体化于个别事物之上,因此“举例”阐释法律基本概念至为重要,故考试题常有“试举例说明之”,盖可由所举之例判断其理解的程度。因此,概念的理解与举例说明,应同时学习之,始不致发生“人之耳朵为从物”的误会!

第二,实例最能训练、测试法律人的思考方法及能力。试举一例说明:一道试题如下,18岁已婚之某甲,赠与8岁之某乙一个名贵电动玩具,乙即将之转赠给7岁之某丙,并即依让与合意交付之。试问乙父丁要乙向丙请求返还该玩具时,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为何?

在200余份考卷中,有如下的发现:

1、大多数考生在结论上均能肯定甲有行为能力,但其理由构成甚不一致:有认为未成年人已结婚者,视为成年,故有行为能力;有认为未成年人已结婚者,依结婚成年制度,为成年人,故有行为能力。此两种说明均有误会,第13条第3项规定,“未成年人已结婚者,有行为能力。”,故未成年人虽因结婚而有行为能力,但不因结婚而成年或视为成年(参阅第1006条、第1049条)。

2、考生多能认为,18岁已婚之某甲有行为能力,8岁的乙为限制行为能力人,甲赠与乙玩具,乙系纯获法律上之利益(参阅第77条但书),故甲与乙之间的赠与契约有效。唯有部分考生认为8岁之乙将该玩具转赠给7岁治病,系属单独行为,未得法定人之允许,应属无效(参阅第78条),对于“单独行为”与“单务契约”两个概念,显欠了解,有所混淆。

3、多数的考生未能认识“债权行为”于“物权行为”的区别,认为甲与乙之间的赠与契约有效成立,乙因而取得玩具的所有权。实则,乙之取得玩具的所有权,乃基于甲和乙之间的让与合意与交付(物权行为,第761条),赠与契约系其取得该电动玩具所有权法律上的原因。

4、大多数的考生于处理乙与丙之间的法律关系时,常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所谓历史方法、请求权基础方法,何谓鉴定体裁和判决体裁。

据上面实例的解答,可见一般学生普遍欠缺理解条文的能力,未能彻底掌握法律概念,不能逻辑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若将上题改为议论题:何谓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谓的法律行为效力如何?则用功的学生可以背诵条文、教科书而取得高分,但是在其洋洋大观的抽象理论论述中,隐藏着多少法律思维上的瑕疵,没有彻底了解的条文,不正确的法律概念!这些缺点,只有在实例的测验中,才能显露出来,也因此才能被改正,被根除!

学习法律的最佳方法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释等,做成解题的报告。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见同学们抱着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反复阅读,口中念念有词,或画红线,或画蓝线,书上面琳琅满目。此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实属有限,因为缺少一个整体的问题,引导着你去分析法律的规定、去整理判例学说,去触发思考,去创造灵感!

实例研究对于训练培养法律人的能力,具有重大功能,但有二点应予注意:

1、实例多偏重特殊或个别问题,为避免“仅见数目,不见森林”,实例研习应与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密切配合,俾能彻底了然与法律的体系、精神及基本原则。易言之,就现代法学教育而言,实例研习、课堂讲义及研讨会应鼎足而立,不易偏废。

2、初学者对于实例,常不求甚解,偏重记忆,故在考试时不免凭借记忆,搜索曾经做过、听过的题目,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试图以此作为解答的样本。应强调的是,具体的案例事实,殊少雷同之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务必审思明辨。法律上实例,犹如数学上演算题,不可徒事记忆,非彻底了解其基本法则及推理过程,不足应付层出不穷的案例。实例研究的目的乃在于培养思考方法,去面对处理“未曾遇见”的法律问题。

上一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学历史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