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范文

时间:2023-11-21 11:32:21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1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前言

新颁布的课程改革要求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应当做到充分整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全国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条件,让学生们和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开发地域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提取物质和非物质课程资源,对历史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提倡整合利用乡土历史资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和供学生学习的高中历史课程。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习惯表明: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标准和社会良知,缺乏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传统的教育注重开发智力,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人文素养为重,注重培养学生有意义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上完必修一中有关民主政治的重大事件后,再让学生回顾对“民主”的理解,学生还是只能停留在对重大事件进行陈述这个层面。我们历史组便精选了一些文章进行讨论和解读:《什么是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民主概念与基本条件》《自由的精神》《法》《民主是法的理想》《论四大自由》《世界人权宣言》等等,并模拟美国选举总统的程序,让学生理解人类为什么需要民主?怎样来体现民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2、乡土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对学生而言,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莫过于身边历史的关注。比如浙江历史以及我们浦江县乡土历史,浙江省浦江县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我校历史组和语文组曾经开发过《江南第一家的儒家思想》。今年地理组和历史组还共同开发了《浦江上山文化》,被省里评为精品选修课程。例:

此外,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该遵循互补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原则。

三、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措施

1、以地方实际为根本,自主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自主性是校本历史选修课的最大特色。选修课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没有设定统一的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没有教学成绩的压力,教师可以发挥更多地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们可以精挑细选,重新构建,形成主题,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参与者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和社会环境,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敏锐的分析问题,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学生知识面因素,不断收集和累积相关资料,清楚认识学校的物质资源、办学环境、办学理念和办学历史等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资源,及早确定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题。

2、可以综合开发。

作为校本课程,不一定要体现专门学科的特点。可以进行文科学科之间的渗透,也可以进行文理学科的渗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面。班主任也可以把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行交叉渗透。作为历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材料很多,可以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校的生活,加强培养实践研究能力,提高历史教师的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建设学校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库,加强教师合作,认真钻研思考,进而为其他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素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有效促进高中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登明.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历史教学,2006(2).

[2]吴敏娥.浅谈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界,2011(9).

[3]薛亚湘.浅谈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课程(教师版),2010(7).

[4]薛杰.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6).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2

[关键词]大学生;历史文化传扬;“蝴蝶效应”;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也称三江平原,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冲击而形成的平原。三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它最原始居民是肃慎人,汉魏时期的主人是邑娄人,它更是满清的发源地,女真人的故乡,也是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有“东北小延安”之称,更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的故乡。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大学生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就是这个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如果大学生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并有极强的归属感,而且随着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轨迹而传扬出去,不仅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会为三江地区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即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从这一点来说大学生就是三江地区未来发展的人才后备军和潜在动力。

一、“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动力――大学生的流动性

“蝴蝶效应”的产生依赖的是大学生的流动性。大学生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域流动性和文化流动性。地域流动指的是大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毕业后都将离开母校及其所在的城市回到原籍或是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一年都会在本地区和其他地域之间相互流动,但也有一些只是单一的流向其他城市;文化的流动性则是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并不是仅仅看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更注重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而这个文化内涵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发展来诠释,组成学校的灵魂又是学生这个团体,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形成可以说与该地区学校学生对该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当这名学生离开这座城市后,带走的不仅仅是在学校受到的高等教育,更是这种地域性的特别的文化,进而使各种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从而产生文化的流动性。大学生的“流动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够认真的对待它,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该地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地,若有关部门对此加以重视和利用,它将会产生一系列好的“蝴蝶效应”。

二、佳木斯大学学生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调查分析

佳木斯大学学生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扬能否为佳木斯大学和该地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两大方面。虽然这一效应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但是我们现在做这样的工作还为时不晚。为此,我们对佳木斯大学的所有在校生(包括留学生),在不同学院、年级、专业之间进行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课后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完成了1000余份问卷。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同学普遍拥有了解当地文化的热情,但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了解不多,但却希望借此机会对三江地区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同学们包括留学生都有很高的热情。但从不同专业来看,文科专业比理科专业的学生了解的程度要高,就问卷整体结果来看,文科类学生的正确率在52.3%左右,理工科类学生的正确率约为30.5%。其中,历史、旅游专业的同学尤其突出,正确率高达90%,因为在其专业内容上有关于黑龙江地方史的相关内容。而艺术生同学出现了极端现象,认识层次参差不齐,这与他们的专业学科内容和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可能有一定关系。

2.生源地不同了解程度不同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学生生源地进行了区分,希望从生源地异同上了解分析其差异。然而在中文问卷中我们发现生源地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对其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不是很高,但还是有所区别,外省学生要比本省学生了解的多,外省的正确率是49.5%,而本省的正确率在43%左右。外省同学85%愿意去更多了解三江历史文化知识,本省仅为70%。这可能是由于外省同学在来佳木斯上学前都会在网上查阅关于佳木斯这座城市的相关信息,而本省同学却很少有主动去查询本省的历史文化的。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多数本省学生缺乏对该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使本地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产生一定的局限,因此扩大本省学生视野,增强本省学生“家乡文化归属感的”意识,将会使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播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学生年级不同了解热情和程度也不同

从入学年份来看,在2011级学生中,有99%的本省同学在入学前不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有89%的外省同学不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有33%的本省同学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有22%的外省同学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在2013级学生中,有56%的本省同学在入学前不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有89%的外省同学不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有77%的本省同学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有55%的外省同学想多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说明绝大部分的同学在入学前不了解佳木斯地区的历史文化,而新生对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的感兴趣程度要高于老生。新生更有意愿了解,比老生了解的意愿高3%。加强对新入学学生历史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迫在眉睫。

从回答的内容上看,大多数同学都知道三江地区有赫哲族和满族,但对其具体文化比如赫哲族的说唱文学、满族的萨满教、八旗制度具体指哪八旗并不了解。对于三江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知道的也很少。

4.留学生了解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程度低

佳木斯大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也门等国,他们主要攻读自然科学。我们采用的是英文问卷,发现留学生们态度不仅友好,而且愿意做问卷,对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也非常感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在来之前对三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基本没什么了解,只有5%的人有少量的了解。他们只知道中国的几个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当被问到有“东北小延安”之称的问题时,他们出现“不知道延安,延安是西安吗?”这类的疑问。他们知道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但是不知道萨满教。他们不知道满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但他们知道汉族。从问卷回答的正确率看仅为15%,95%的留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佳木斯地区的文化。事实上,外国留学生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当地的历史文化但是却缺乏途径和平台。

三、宣传措施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宣扬三江历史文化,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佳木斯,了解三江地区,进而扩大宣传,为佳木斯地区的旅游和开发做好舆论准备,我们课题小组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1.制作宣传网页

将三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制作成一个单独的网络展示系统,和现在的佳木斯大学网站制作相结合,使想要了解我们学校的新生及其家长可以在登陆大学网页后可以直接了解佳木斯历史文化。为此,我们小组成员分别对三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娱乐景点、特色小吃、特色民族文化、美丽的风景图片等进行系统的整理,作为建成该网站的基本资料,并将于不日在佳木斯大学相关网站上进行展示,以此倡导和希望更多的同学来了解三江地区,把它当做自己真正的“第二个家”,推动三江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2.制作宣传手册

我们把三江地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特色民族和旅游等资料以中英文双版形式,制成宣传手册,并随机在校内发放,重点向外国留学生进行了宣传。

总之,通过调查实践,已经部分的普及了相关知识,使学生有了了解三江地区历史文化的想法和激情,虽然范围小,就当前而言效果不会很明显,但若长久的坚持下去,将会在不久产生一系列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三江地区发展的巨大的“蝴蝶效应”。

参考资料:

[1]姜波,李思英.闵志慧.略论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建议.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02)

[2]徐志英.大学文化与其所在地的连带效应--浅谈辽东学院成立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3]夏建刚.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4]金广.转变观念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Z1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3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2

引言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历届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将向着 “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且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和潜能的培养与挖掘的方向发展。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和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这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是符合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这些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客观,且每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都是在总结以往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回顾建国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建设史,我们可以发现目标的历史性、阶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

1、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界定

目标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目标又具有激励作用,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目标一旦确定则不能轻易变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又可进行调整。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体育教学目标是由体育教师参照体育教学大纲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指导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活动定向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教师单纯靠经验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体育教师急需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其体育教学活动,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则成为其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学校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2、我国历届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与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演进过程

现将我国历届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演进过程与体育教学目标历史背景的演进过程及对比情况统计列表如下:

3、我国历届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历史背景对比分析

通过表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是相符合的。笔者认为,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明确、具体、客观,且每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都是在总结以往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各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明显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追上时代潮流,教学目标的制定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形式和特点,每一个历史时期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匹配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教学目标的内容均是以当下的健康教育情况为前提的,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从“培养道德品质”“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发展基本能力” 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每个阶段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每个教学目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不同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反映着那个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型,同时也逐步反映着学校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4、结语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4

新课程标准的精义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但是,要想严格实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设备。而农村中学一般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够,硬件设施和配套设备极不完善,再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搞好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是摆在所有农村中学专职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有了点滴的经验与体会。在此,愿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我的做法是,把这一过程细化为几个具体的步骤:

一、在课题酝酿阶段,要多积累资料,可通过查阅书籍,做一些相应的卡片储存资料。

通过上网,下载一些资料,也可向同行专家请教,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设想不断完善和丰满。

二、在课题准备阶段,要大力争取学校领导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要尽力争取课题的立项。

学校领导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挤出一些研究经费,供专制历史老师进行课题准备和研究,同时,要大量放权,授权历史老师牵头组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并且做到要“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尽力满足课题组织者对人员和资金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可召开专门会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准备工作和实施细节进行讨探讨;必要时聘请专家对课题组实行必要的指导。

三、在课题实施阶段必须做到以下几项

1、做到每堂课都有较为新颖且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和生活的实际,精心设计课中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都配置游戏(如卡片对接――由学生将卡片贴到挂图相应位置或连线搭配;“畅想天地”――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跃历史的时空,重新回到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进行情景体验;“编演历史小剧――由学生饰演角色,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并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每堂课都尽可能的准备一些音像资料,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同时,可在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历史知识抢答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

2、课外活动。(1)组织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可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的能力;(2)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以历史知识为主的手抄报、板报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村特别是自然村落展开民情、民俗调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历史古迹访问了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方言差异,到附近的几个村了解道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道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还组织学生就近访问历史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去寻找古董、临摹碑帖,并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识别文物的方法。

3、尽可能每学期政治组织一次外出参观活动,去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相对较多,对中国历史产生一定影响的地方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为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这一活动,必须尽可能的多筹措一些资金,我的做法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与其他老师合作,带领学生“变废为宝”(带领学生去瘦一些废品,如废书、废纸、旧报纸、废铁等,就近卖给废品收购站,筹措部分资金);指导学生“上山取宝”(主要是上山挖一些野生药材,就近卖出,筹措资金);所筹措资金由学校财务设立专用账户管理,收支情况由学生代表代为掌握。此外,本着自愿的原则,也可以由家境好的学生自发筹集部分资金。如此,可使绝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这一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和一定的成就感、自豪感,并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传统和优良传统教育。同时,也能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走进历史。

4、建立师生互访的历史教育网站,师生共同研究商议确定几个专题,由老师提供专题的背景资料,然后师生互访,通过讨论,甚至网上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如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创建五四专题网,确定网上讨论专题等。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从技术层面上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和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影视、录音、录象类资料也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如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是重点利用的音视资源,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整合

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为新课程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和活力。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许多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也遇到了整合实效性不高的困境。

2010年,我作为历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广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有效整合有所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初步认识到以下几个有效整合的途径和一些应避免的误区,贻笑大方。

一、提高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主要途径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史料繁多,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学校必须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有效整合提供基本条件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技术与系统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硬件建设切实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我校是全国、全区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后装备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语言学习系统、电子白板、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开通了局域网,电子图书已达20多万册,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个人微电脑。学校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设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舞台,也为师生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没有这些坚实的基础,没有相应的教学环境条件,整合只会是纸上谈兵。

2.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激励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必须开足开好。学生没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无法支持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课程整合就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3.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著名教育学家何克抗说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由此可见,学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不仅仅是领导检查和其它单位参观的摆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同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已扩展为一个新的课题,应鼓励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以示范课带动学习、交流,共同探索有效整合的新途径。

(二)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教师要自觉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更新教育理念。任何一种教法,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才能发挥作用。

2.勇于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走进历史。

(1)运用信息技术,关注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使用多媒体CAI,能拉近历史时空距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对历史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也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

(2)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运用媒体不仅仅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而是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能直观地根据材料查摆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不断拓展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有价值的历史教学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机会。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整合,体现了建构主义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历史的空间,这是网络教室的最大教育价值。

1.利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为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的、有趣的知识平台。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初步感知历史。

2.构建"以学为主 任务驱动"的网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网上探究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用教材教”。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要提高有效性应先从教材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现实的学情进行专题知识结构化重组,用史实材料充实教材内容。充分用各种媒体类型的充实。我们浏览各大网站可以发现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在电视剧中、传奇故事中、金庸武打小说里,都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的精心筛选,将服务于整合创设“历史情景”,“史料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感悟历史。

2.高度重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这是实现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课改中教师感受最深的就是课程资源的短缺。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提到,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教师必须甄别好的资源并留心收集,如教材配备的教学光盘、网络课件、剪辑电影片段建立历史影视库等;科组要抓紧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师生用DV记录乡土历史、聚焦家庭史,考察太平天国起义旧址撰写小论文等;还可利用Q群、博客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合作,共享课件、试题库等资源;学校也应该购买相关的资源,如我校就公费推荐教师登陆“第二教育网”等。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效整合应避免的误区

1.对课程整合浅尝辄止。部分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演示工具,或只在参加示范课、研究课时,偶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某节课而“整合”。

2.美其名曰为增大容量而运用信息技术。部分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尽量使用多媒体,整节课就是播放、叙述课件,把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电灌”,板书都没有,出现了向学生展示过多信息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课堂教学有预设却很难生成。个别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不考虑学情,什么课都用课件或直接用下载的课件,导致课堂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忽略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要关注对今天有影响的事情,但历史是枯燥和抽象的,有些教师只想用新奇的媒体形式演绎教材,却往往没有教师设疑、点拨,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缺乏师生的情感与心灵的交流共鸣,忘却了情感、知识、价值观三维目标,脱离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初衷。

4.科组成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个别教师连基本的多媒体操作都不熟悉,只懂上网浏览新闻、看电影;对相关的培训热情也不高,学习计算机技能只是为了职称考试,影响了科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体推进及实效,更谈何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6

论文摘要: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继承和扬弃?这些素质与意识的培养需要一种环境来促成它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情景教育对人的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例?对人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对受教育者身心产生深远的意义。

历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一学不仅记载和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还积淀着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承载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历史教育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及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部有关在全国高校设置历史学课程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历史情景教育是一种直观性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某种特定的历史情景,使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景相互作用,培养发展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探索历史真相的同时,能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共鸣,提升受教育者的鉴别能力、决策水平、推理意识。之所以在教学中推广历史情景教育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实践性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一般来说,现有的历史教育模式基本以教师灌输个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为主,学生仅仅以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出现。这不仅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而且助长了懒惰习气,.造成其思维僵化、死板,难以应对社会角色的转变。这值是历史工作者长期以来被称为“老古董”的症结所在。为此,《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再者,高等教育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模式才能取得成效。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对事物有很强的置疑性,喜欢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进行思考,探究现象的本质及原因。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历史情景教育以实践为手段,在教学中用口述式或者利用虚拟教材,创设历史事件的背景,由学生对事件的发展方向、缘由、后果做合理的解释。一系列的亲历所为,既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提高其.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大学生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单一的课堂教育、说服教育的效果显然是杯水车薪。只有自我教育方是授人以渔的正确引导方式。而且,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较重,自控能力又有所加强,因此利用实践性的探索活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理应有水到渠成之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途径。“德育的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实现”}}1。实践出真知,历史情景教育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在思维层次上能充分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而且在心理层次上也必然会有巨大的震撼,充分理解“说着容易,做着难”的意境,从而与历史人物产生强烈共鸣。再通过对照鉴别正一面人物与负面典型,在学生的思想矛盾斗争中,转化为行为表示,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一般的说理感化相比,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更明显更持久。重要的是,大学生是最终要跨出学校步人社会的,教师不可能紧随其右,自我教育的意识却可伴其一生。

其次,客观性与思维多元化并存。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大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许多理论和学术流派。这些理论学术派别常常互为矛盾或互不相干,各自从不同视角解释同一问题,这就需要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何况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其就业的趋势以教师为主,而“教师的专业化知识,不仅仅要求绝对忠于客观现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2]专注于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盖棺论定的教学方法,不可避免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极易对事物的认识发生狭隘性与片面性。历史情景教育正是通过让学生多方收集资料,掌握足够丰富的感性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抽丝剥茧式的论证过程,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其定性研究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故而其公正、客观性显然要高于盲从他人观点。

为了达到客观性,学生的思维角度必然要多样化,需要从一般原理原则出发,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也即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探求多种答案思维”。C}历史专业研究没有确定的答案,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揭示,只能是无限的接近,而不是等于。而且历史事件是错综复杂环境下的产物,并非简单的事实累计,研究者只有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多角度、多层次深人地调查分析,才能更为客观、公正地给与历史现象以评价,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宽容他人,特别是对那些不为传统和习俗所认同的一些行为和现象,能够较为客观、全面、批判地对待。

再次,学术性与职业性兼容。

大学研究活动的实质尤其 彰显了学术性,反之,学.术性又成为大学的灵魂。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它致力于知识的保存,系统化知识的增加和大学生的培养。”[41“通过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研究活动,保持高校教育的学术水平并使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可以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播和深化,形成高深的理论。”[5]学术性是大学教学与研究活动过程中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学科,历史教育尤其要站在学术前沿,以保持其优势。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能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投入到较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中去。历史情景教育正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由学生自主创造,继往开来,推动学科发展,使其前瞻性、超前性充分呈现。

教育的目的主要通过受教育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来完成,随着高等学校逐步走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生活中,高等学校日益受制于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这使一部分固步自封的传统专业大受冷落。大学是走向社会的大门,大学生对“现实我”的关注要超过对“理想我”的关注,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为此,1989年“面向22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北京)提出了培养人才成功的标志:每个人持有“三张通行证”或称“三张国际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事业性的和开拓型的。要想与市场接轨,就必然要变革,创新教育方式。历史教育尤其要摆脱“老古董”的教学方式,方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进来学习,培养更多的人才到市场中去。历史情景教育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上做了有益探索,在不失学术研究的氛围中,更注重强调培养个体的个性发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等,为其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7

为了庆祝光荣的中国共青团建团8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83周年,今天,我们全校团员青年,欢聚一堂,在此隆重集会,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同时,在今天的大会上,我们还将表彰一批校级先进集体和个人。

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团员青年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他们是……我提议,用我们共青团员最热烈的掌声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共青团的崇高敬意!!

同学们,长期以来,我校各级团组织牢固确立“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团的中心工作”的思想,在“永远跟党走”的宗旨指引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了共青团的先锋作用和青年的骨干作用。全体团员青年和各级团干部工作积极性高,主动性强,一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组织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共青团工作形成了全面活跃的新局面。在工作中,团组织注意发挥组织优势,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本,从青年特点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积极围绕新时期的共青团事业发展和青年成长成长体系展开了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探索。

回顾过去,共青团工作积累和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具体来说表现为“四个始终不渝”:一是在任何历史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以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世界、开展实践;二是在任何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共青团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追随党,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政治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现代化不懈奋斗;三是在任何历史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履行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职能,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造就青年,在生动的实践中把青年培养成堪当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在任何历史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照顾青年特点,代表青年利益,有效地服务和团结青年,不断巩固和壮大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

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共青团8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践运动的结晶,是一代代共青团人奋斗牺牲的经验总结,必须牢牢把握、代代相传。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历史探究、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高中新课程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

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提供的师生互动平台,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所能比,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理想工具。我们要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享受学习历史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就以《第21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科探究性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探究性教学中充分、科学、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做到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探究课程的整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理论依据:

1、“主导——主体”理论:

“主导——主体”理论的总体思想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策略影响学生,并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空间,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探究中,“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重在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源库和交流区,使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交流。教师通过网络教室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立的交流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利用网络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

2、信息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历史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与一般的信息传播不同,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传播过程,因此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中的信息传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和点拨,学生完善探究成果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困难,继续寻求教师的帮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资料,学生深入探究后反过来对这些资料进行甄别和补充,并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地思考;学习的合作伙伴将其建议或研究成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传播给同组的学生,学生在接受到这些信息后与伙伴进行交流并加深其对主题的探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传播过程。

3、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团队中工作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单个学习要好的多。因为在团体中学习,学生之间会彼此激励、互相帮助以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要仔细研究课程内容以取得最好的成绩。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与普通的学习过程相比,由于学习的任务更加艰巨,学习的过程更为复杂,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同一小组的每个学生都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责,合作建立网页、集体交流、初步形成本组的探究成果。在各组探究的基础上,由全体学生合作对探究的主题进行最终的整合。

三、课前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包括历史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

(1)、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的知识,①、熟悉十月革命前俄国是社会状况,记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②、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认清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的俄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③、通过对十月革命胜利进程的了解,逐步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④、通过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能力目标:

①、熟练运用FrontPage网页设计的基本功能;②、信息搜集、处理能力;③、学会根据需要到网上查询、筛选、类比信息,利用旧知识判别其可靠与否,以作初步考证与质疑;④、初步掌握规范的专题研究过程、主要步骤及要求;⑤、初步掌握运用历史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⑥、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发现和学习成果向小组、全班同学进行演示与汇报;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能共同分析、讨论所收集的信息,利用网络手段异地协商解决问题。

(4)、德育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在上网过程中能够自我约束,能体现出一个现代网民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②、端正使用电脑和网络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游戏的更是学习的工具和平台,自觉克服“网瘾”;③、增强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与技巧,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并分享成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十月革命必然爆发、新政权的建设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6)、素质目标:

①、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历史学习的信息素质;②、网络是知识的海洋,又由于发表渠道的简化导致很多假知识、劣质信息未经过筛选即于网上,具备质疑意识尤为重要,使学生逐步具备最大限度从网络中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③、鼓励学生在校园网站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独立思考、探索与自我开拓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培养了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气质,又锻炼了历史专题研究的技巧。

2、设计自主探究主题:

①、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②、俄国十月革命有什么特点?③、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④、与西方资产阶级政体相比,苏维埃制度有什么特点?⑤、十月革命 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有哪些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3、查阅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或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报刊资料,或调查访问………,广泛搜集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资料。

4、制作校园网站:

汇总学生的资料,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挑选和综合,制作校园网站,并模拟历史博物馆的形式,分设几个展览厅和留言厅,通过几位解说员的解说或对话,营造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分组合作探究: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课前,教师布置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对学习步骤、准备要开展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量规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每位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初步的培训,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通过同伴之间相互帮助,使大多数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搜集信息及制作演示文稿;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阅读有关材料。(也可以从教材、课外读物、调查访问中搜集材料。)重点搜集、阅读相关的最新观点及研究成果等文章;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完善各自的认识。

6、交流与互动: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在校园网站上的“留言厅”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作品,进行互动交流;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将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站或互联网上,供大家交流学习,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

7、课室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交流合作,学生转到能上网冲浪的电脑室上课,按小组分区就坐。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历史: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到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情境。上课后师生共同点击校园网站,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资料片段,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再现历史画卷,介绍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第二阶段,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板书)一、原因——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踊跃发言。(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板书)1、资本主义发展落后。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板书)2、社会矛盾尖锐。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板书)3、一战加剧了矛盾。

教师通过校园网站补充材料:沙俄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工业的发展水平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落后的。从经济布局上看,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按人均计算,截至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仅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5。

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1914年的东普鲁士之战,俄军伤亡25万人之多;1915年的春夏大战中,俄军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教师提问:上述两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回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教师: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1905年革命后,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上述三点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它国家或是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

(板书)二、过程——‘阿芙乐尔’的炮声:

(板书)1.二月革命: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1500万壮丁被强征入伍,饥饿席卷全国,沙皇统治日趋虚弱,资产阶级也左右不了局势,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沙皇专制制度上。在国际上,有力量镇压俄国革命的英、法、德三国正厮杀得难解难分。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专制制度被。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结束了。

(板书)2. 《四月提纲》:

教师: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列宁回国后发表的《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因为武器在人民手中,列宁认为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但是,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板书)3.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师播放从网络下载的视频资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片段,介绍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十月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认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在近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 11月6日晚 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校园网站还向学生展示有关十月革命的图片、照片、幻灯片。)

教师提问: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发言。(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列宁①《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②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③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板书)三、影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发言。(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发言。(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钢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发言。(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这一阶段的学习,一是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网上资源,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个人对问题的认识,这样便体现了学习个性化的特点。二是学生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通过校园网站留言厅与老师交流,教师也到每个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学生也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小结,要求老师给予指导。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教学真正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三阶段,全班互相交流,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师提问:①、俄国十月革命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③、与西方资产阶级政体相比,苏维埃制度有什么特点?④、十月革命的胜利的中国革命有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1:展示自己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总结出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其次在于它走的是一条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发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则是由农村包围城市)。再次就是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学生小组2:展示自己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探究“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略)

学生小组3:展示自己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析出苏维埃制度的两大特点(与西方资产阶级政体相比):①、苏俄的政治制度不同于欧美国家,她实行立法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②、实行。

学生小组4:展示自己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略)。

老师总结、评价学生活动成果(略)。

这一阶段,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展示学习成果,如建议各组发言的同学要注意表达要清晰,要史论结合;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质疑,但不能冷嘲热讽,要注意团结;在评价时要注意客观公正等等。

第四阶段,延伸课堂,完成探究作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师生可以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

参考资料: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本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制工作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 着,吴洪健、倪男奇译,陈琦审校:《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Teaching with Technolog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初探》,北京师大附中 冯 健

5、马兰编着:《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股票理财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