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2:23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1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防御建议;北京密云

中图分类号 S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44-02

1 密云县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密云县地处北京市东北部,总的地形特点是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密云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境内相对高差近1 700 m。具有冬季冷、雨雪少,春季风大、湿度小,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大风、寒潮与霜冻等,其中春末夏初干旱和夏季局地暴雨是密云县发生最为频繁,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最大的气象灾害。

2 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导致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最终造成产量下降[1-2]。发生在作物水分临界期的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影响密云县的干旱灾害可分为春季干旱、春末夏初干旱、夏旱。春季干旱是密云县发生最为普遍、概率最高的自然灾害,主要由于春季降水稀少,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湿度小,土壤水分丧失快造成,有“十年九旱”之说;春末夏初干旱是5月下旬至6月发生的干旱,特别是由于雨季来临明显推迟,造成从春季至夏初持续大旱,往往造成农业严重减产;夏旱是7―8月降水稀少造成的干旱,7―8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水分蒸发快,而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因此危害较大。为避免、减轻干旱的影响,要科学、合理进行农业布局;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2.2 暴雨洪涝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超过50 mm的降水过程。密云县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年际间降水差异显著等特征。降水量的74%集中在夏季,而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又常取决于几场暴雨,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是水库蓄水的主要来源,在久旱无雨年份,一场暴雨可解除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3-4];但夏季暴雨也易使粮田发生内涝、淹死作物,也可引起河流泛滥,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云县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 d左右,年暴雨日数最多为5 d,也存在无暴雨日的年份;暴雨最早出现在6月上旬,最晚出现在10月下旬。汛期来临前应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汛期注意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检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警惕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发生,注意避开危险地段。

2.3 冰雹

冰雹是夏半年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圆形(扁圆、椭圆等)冰块。冰雹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强、季节性明显、来势凶猛、持续时间短的气象灾害,还因伴有大风、暴雨,常给农牧业生产,尤其对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带来重大损失。根据对冰雹观测记录统计,平均每年出现冰雹天气1~2 d。其中出现冰雹天数最多为6 d,有的年份无记载。从时间来看冰雹主要集中在5―9月,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其中6月出现的冰雹天气最多。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把农作物或即将收获的庄稼、果品、蔬菜砸坏,极易砸伤人畜、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在收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根据现有条件,采取相应措施,防御冰雹灾害,对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2.4 大风

气象上把大于8级(17.1 m/s)以上的风称为大风。大风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影响很大。影响密云县的大风有2种:一种是可现在9月至翌年4月,伴随强冷空气活动的偏北大风,该类型占全年大风日数的80%;另一种是出现在夏季,伴随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雷雨大风,该类型虽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强。要注意收取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采取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等措施。

2.5 寒潮

日最低气温24 h内降温幅度≥8 ℃,或48 h内降温幅度≥10 ℃,或72 h内降温幅度≥12 ℃,而且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或以下,称之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寒潮一般都伴有大范围的大风天气,大风之后,严寒便接踵而至,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应注意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防风、防低温的准备工作。低温来临时,可采用覆盖法、灌水法、喷水法、加热法等措施,改变局部小气候生态环境,减轻低温危害。

2.6 霜冻

当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0 ℃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叫做霜。密云县平均无霜期为175 d,最长达到195 d,最短为144 d。霜冻则是指地面(或叶面)的温度突然下降到农作物生长温度以下时,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各种农作物遭受冻害的温度指标不同,但大多数农作物当地面(或叶面)最低温度降到0 ℃以下时会遭受冻害,霜冻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在作物成熟前期发生霜冻,直接影响产量,受灾后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很难挽回损失。特别是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使作物、陆地蔬菜受害。防御霜冻危害,可采用合理进行农业布局,调整播种期,使作物在霜冻前充分成熟,避开霜冻等措施;另外可采用灌水法、遮盖法、施肥法、风障法等防寒措施,以减少低温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3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局地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服务,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多个部门联合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也是高效、扎实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前提。

3.3 提高信息传播覆盖面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解决信息传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增加预警方式,提高信息传播覆盖面,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方便偏远山区群众能够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3.4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当前气象灾害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民参与。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展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采用讲座、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陈正洪.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5):68-71.

[2] 李红梅,范建忠,李星敏.近51a来陕西农业干旱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3(6):9-12.

[3] 王小笑,傅群.资溪县山洪灾害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11(2):130-133.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2

论文摘要:山洪是山丘区特殊的洪水,在山区,山洪已成为影响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自然灾害。如何减少山洪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保证可靠供电,成为电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三门峡市卢氏县7.30山洪灾害情况,对山洪的成因及对电力设施的危害及其预防做探讨。

一、卢氏县及7.30洪灾概况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属洛河上游,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自西部入境,北面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由南至北呈扇形向东展开,并逐渐下降,山脉水系相间排列,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季节性变化鲜明,具有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小气候多等特点,加之境内沟壑纵横,极易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天气。

进入2007年7月份,罕见的强降雨袭扰卢氏,当月降雨量362.7毫米,为常年一年总降水量的61%。7月29日凌晨1点至30日10点,卢氏县先后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第一次发生在29日凌晨1点至2点,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11个乡镇;第二次发生在30日凌晨零点至2点,降雨量集中,降雨范围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一小时内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毫米,最大的地区一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45毫米。短时间的强暴雨使卢氏县境内大小河流洪水暴涨。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山区电力设施损害极大。以卢氏电网为例,卢氏电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全县1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供电中断,全县13座35kV变电站中有9座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围墙倒塌、设备区进水。35kV里汤、里双、里瓦、T新四条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造成35KV的两座变电站全站失压。8座水电站厂房和设备区进水,引水渠道大面积塌方,泥石流造成部分渠道堵塞,全部中断发电。由于县城中低压电力线路也大都按百姓居住习惯顺沟、傍山、沿河而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10kV公用线路48条,故障跳闸39条,停电28条,全县10kV线路倒杆断线416公里,严重损毁138公里;400V线路倒杆断线1032公里,严重损毁320公里,配电台区不同程度受损253台,严重损毁103台,损毁电杆3790余根。电力设施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三、洪灾的成因分析

从卢氏洪灾的形成可以看出,洪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这也是受灾严重的卢氏西部山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形式。

2.森林覆盖。大范围树林植被覆盖,汛期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气,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卢氏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其中,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夏季山区小气候形成的降雨较多。

3.水源。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一是短时间的强降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山顶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下面的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的压力剧增。当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积;致使原有土体平衡破坏,土体和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冲破表面覆盖层,瞬间从山体中上部倾泻而下,造成山洪和泥石流。如卢氏县7.30洪灾,强降雨造成山体土层行水量迅速饱和,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范围山洪暴发。

四、山洪灾害对电网设施损害的预防

1.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对于危险区,在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应避免在其范围内建设供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特别是不能建设涉及大范围供电的主要供电设施,现已存在线路的,必须尽快迁移。对于警戒区,应减少避免规划和建设电网设施,如确需建设的,应尽可能选择分支供电线路延伸方式解决。

2.建立洪灾预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针对县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汛预案,要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防汛职责,确定了响应级别和处置原则,组建专业抢修队,使抢险队伍常态化,随时保证能够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是要严格防汛值班,要制定出严格的防汛值班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坚持进行24小时值班。

三是完善物资储备。购置抢险用发电机、抽水泵、现场照明灯具、雨衣等抢险物资,增加抢险车辆,为变电站、供电所等重要部位配发照明灯具、铁锹、编织袋、铁丝等防汛用具,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力金具、瓷瓶、导线等线路抢险材料,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举行防汛演习。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防汛预案,明确了各级人员的防汛责任和分工,在洪灾发生时,抢险工作要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县里及各乡镇组织的防汛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电力部门要与县防汛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明确联络人,可以以短信形式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与气象部门签订信息服务协议,由气象部门随时提供降雨量预报和实际降雨量报告,提供预警服务,为抢险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3.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电网设施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这一指导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单纯拒山洪于门外转变为使电力设备线路远离山洪,真正做到主动避灾,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相应为满足其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供电设施也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还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山洪影响区的电力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静怡, 高洪章, 董权. 五大连池市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1)

[2] 王国强, 肖川. 98凉山洪灾的反思与今后的措施[J]. 四川水利, 1999,(03)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3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理;防治方法

    针对泥石流防治的来讲,除了要考虑泥石流的条件、性质、发生趋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需要从全球的角度,以实用,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泥石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单个的具体的预报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个措施的结合,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应急求助、灾前防治、灾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结合。目前,针对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经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软硬防治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宣传预防、紧急抢救和治理重建等众多环节,因此,如何以系统的理论来统领整个泥石流的防治,把各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个阶段,以到达安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防治方法

    1.1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2防治方法

    经过上面分析讨论,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基本手段为在构筑强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为主,尽量有效避开泥石流灾害的软性措施。

    一方面对于硬性措施来说,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预防体系,能有效强制性的对泥石流形成进行限制,也就说更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发生源地,从而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灾害的暴发频率,能够减小规模或者消减灾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时,这种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对于重点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因而难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对于软性措施来说,就是从过相关监测工作,来研究泥石流的气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动态变化,来分析泥石流的发展变化,从而更为有效的对于泥石流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处理,同时更为有效对于人畜进行疏散,从而安全能撤出灾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科学决策,对于划分泥石流危险区并指导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避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针对实际工作情况,对于我国泥石流灾害现状及治理方法探讨,重点从3个方面探讨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开展。

    1)重点在于预防,软性措施为先

    预防为主的策略主要对于对潜在威胁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利用软性措施为先的方针,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影响,节省资金进行重点地段的整治工作,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说明如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根据流域危险区划制订防避方案;铁路、公路、航道、水渠、电力及通讯等线路工程,在勘测选线和运营阶段,做好通过具有严重危险泥石流沟的绕避方案和线路通过泥石流活跃地区的选线绕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方式。

    2)应该把单项治理普遍化

    对于我国铁路、公路部门来说,包括排导工程程、分洪工程、拦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运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谓的单项治理,主要是指,将泥石流与保护对象实行隔离,或将泥石流拦蓄停淤,或将泥石流疏导排泄,具有工程简单,功能可靠,造价节省,容易维护等优点,而不是直接在发源地对于泥石流进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其防灾减灾的效益较为有限,也就说它不具有、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3)重点地段应综合治理

    针对不同泥石流地段,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区、形成区,下至流通段、堆积区,可以选取不同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对于泥石流形成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目前,这也是我国城镇、工业矿区泥石流的防治处理主要方法。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预报报警的、行政与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种,措施多样,功能互补,覆盖范围较宽的多种措施。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设备故障,设施缺陷,管理维护不当引起的错误判断,从而能保证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周期长(3年-5年或更久),需用人力和经费较多是这种方面的局限性所在,还难以普遍展开英勇,而仅限于重点实施。

    2结论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对台风暴雨和植被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微观机理还不太明确,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的反复作用下,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崔鹏.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4

关键词生育期;自然灾害;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突发,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使水稻产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1]。纵观水稻整个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低温冻害、内涝灾害、高温热害、台风冰雹灾害和雪灾等。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属南北冷暖气候交汇区,因而四季有时不太分明,会出现倒春寒现象;雨量充沛时可能一夜成涝灾;夏秋季交替不明显,秋后高温天气持续;亚热带台风虽不直接危害水稻生长,但其过境后的威力也很强大,为迁飞性害虫提供有利条件;冬季提早来临或下雪天提早,这些反常的季节表现都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早稻、单季稻和双晚稻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也有所不同[2]。现就芜湖地区水稻生育期和自然灾害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措施。

1自然灾害类型

1早稻

芜湖县早稻播种一般在清明以后或谷雨前,7月中下旬收获,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有低温冻害和内涝灾害。

(1)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播种后的四叶期。由于低温、阴雨、冷害、深水灌溉,使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营养物质失调,造成烂秧,并可能诱发病菌的侵染,使病害更严重。

(2)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正值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现在一夜成灾的现象时有发生,低洼稻田绝收现象也常有。另外,暴风雨可提早带来稻飞虱的危害。

1.2单季稻

芜湖县单季稻一般是在5月上旬播种,在6月中旬移栽。单季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内涝灾害和高温热害。

(1)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单季稻正处在分蘖期,是大田有效穗形成的关键期。若这时稻田淹水3~5 d,单位面积有效穗不足,难以达到高产。

(2)高温热害。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值单季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 d),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日平均温度30 ℃以上就会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3-4]。孕穗期如遇35 ℃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 ℃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3)台风灾害。台风虽然不直接危害当地水稻生长,但一般从芜湖县过境时形成大风和强降雨,一般发生在8—9月,以9月上中旬台风危害重。此时单季稻处于灌浆成熟期。台风过后,造成水稻倒伏,损失一般3~5成,严重的达7成甚至绝收。另外,台风可带来迁飞性害虫的危害,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和稻曲病。

1.3双季晚稻

芜湖县双季晚稻是6月上中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双季晚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台风灾害和低温雪灾。

(1)台风灾害。一般发生在8—9月,此时台风灾害会带来迁飞性害虫,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稻瘟病。

(2)低温雪灾。一般发生在10月底,双季晚稻进入收获期。低温雪灾造成双季晚稻倒伏,时间长引起烂谷,因而增产不增收。

以上所述是芜湖县水稻生育期中遇到的几类主要自然灾害。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有的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切不可大意。面对自然灾害,首要的任务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减少自然灾害。

2防治方法

2.1预防措施

主要是通过加强水稻的栽培管理来达到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5]。首先,要适时选购优质种子,早稻要选用早熟抗寒耐涝的品种,单季稻选用抗倒耐高温抗病品种,双季晚稻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其次,培育壮苗,适时栽培,芜湖县早稻一般是在5月15—20日移栽,近年来早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早稻直播应选择清明后气温相对平稳上升的时候抢播,避开低温冻害天气,另外,采取地膜旱育的技术培育早稻壮苗;单季稻应控制在立秋后抽穗,也应避免立秋后气温转变期的影响,通过水肥管理和适时收获也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水肥的管理可以提早成熟。如单季稻后期遇稻飞虱的暴发,可选择收割早熟的品种,在低温雪灾来临时,应选择收割早熟的双季晚稻。

2.2治理方法

首先,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加强田间管理可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如单季稻遇到高温热害天气时,可以对稻田灌溉深水,改变田间小气候,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对发生内涝的稻田,除及时排水外,要清洗叶片上的泥土,适当的增施氮肥,加强养分以促进生长;另外,要适时烤田,控制好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对倒伏的水稻田块,可以用人工扶持的办法使水稻直立生长;对台风带来的迁飞性害虫和病害的暴发,可以提早用药防治。

总之,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搞好田间管理,以减小因天气变化对水稻生长进程的影响,发挥水稻的最大增产潜力。

3参考文献

[1] 邱新法,曾燕,黄翠银.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3):356-360.

[2]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 汪寿康,汪更文,汪又佳.2003年水稻高温热害情况的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1):27,35.

[4] 杨太明,陈金华.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530-8531.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5

关键词:鹤岗市;自然灾害特点;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7-2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对农业影响严重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飑线、雷电、雪灾、冻雨、冻害、霜冻、低温冷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霾、连阴雨、渍涝、干热风、凌汛、酸雨、气象地质灾害、赤潮、风暴潮、作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大气污染共28类。

我国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和滑坡泥石流等5种,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至90%。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我国是农业大国,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1951-2006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2246.3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灾、成灾面积均趋于增加,2000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最大(4054万公顷),旱灾损失粮食600亿公斤。

据预测21世纪我国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直接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冰川显著退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人类生产生活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 鹤岗市自然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总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地处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缓冲地带,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山区,东南为平原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过分集中。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短促而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常有霜冻发生;冬季漫长、严寒干燥。

由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损失巨大。主要有干旱、洪涝、风雹,其次有低温寒潮、连阴雨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和干旱危害最大。因5至6月降水量较少,易发生春旱;7至8月降水量较大,占全年降水量70-80%,易发生洪涝,局部暴雨或大暴雨多数出现于夏季。

1.1 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气候现象。中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大范围干旱,在1990-2005年中平均每年有8.9 亿亩农田遭受干旱灾害,其中3.9 亿亩农田遭受严重干旱灾害;在我市主要有春旱和夏旱。

1.2 洪涝

洪涝是指某一时段内由于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产生的洪灾和涝灾,其中洪灾指河流泛滥和山洪暴发,涝灾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使农田积水成灾。暴雨洪涝是我国最重要的灾害,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的历次大水(如1954、1969、1975、1991、1993、1994、1995、1996、1998、2003年)都是由致洪暴雨造成的,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在我市,7-8月是洪涝灾害高发期。洪涝灾害发生后,将导致作物叶片变黄,根系发黑、腐烂,生长减慢,植株软弱。

1.3 连阴雨

持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成为连阴雨,我市常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季连阴雨对作物播种影响较大,秋季连阴雨主要影响秋种和秋收活动。连阴雨持续时间长的,将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1.4 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是指作物和果蔬在晚秋和早春,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而引起的植物体冰冻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物体死亡或部分死亡。近些年以“倒春寒”为主的低温冻害频繁发生,所有作物均难幸免,尤其是对经济作物的影响最大。

1.5 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是指持续出现超过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损害。

1.6 大风

瞬时最大风速17米/秒的大风,可以造成作物叶片损伤,茎秆折断,植株倒伏,自理脱落,农业设施损毁。一般6级以上大风就能造成风灾。

1.7 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高大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冰雹季节性明显,破坏力强,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5-8月是冰雹高发期,我市绥滨县易发生冰雹灾害。

2 防御自然灾害的具体对策

2.1 干旱

(1)根据干旱规律,调整农业结构;(2)兴修水利,合理灌溉;(3)平整土地,深耕改土;(4)抗旱播种。春旱主要是影响作物出苗,因此要特别注意适时播种,获得全苗。

2.2 洪涝

(1)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2)修好田间排水沟;(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4)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防涝栽培等。

2.3 连阴雨

(1)掌握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2)修好田间排水沟,及时清沟排渍,搞好田间管理;(3)提倡薄膜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实施育苗移栽。

2.4 低温

(1)掌握低温规律,调整农业布局;(2)利用和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3)运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冻害。如地膜覆盖、合理施肥等措施。

2.5 高温

(1)种植抗性较强的作物;(2)套种高秆作物,遮阴降温;(3)适时浇水,通过蒸发散热降温;(4)覆盖遮阴栽培;(5)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落花落果。

2.6 大风

(1)营造农田防护林,减轻作物受害;(2)合理布局,使作物生长关键期避开大风高峰期;(3)大棚蔬菜产区尽量搭建骨架式蔬菜大棚,增加压膜线。

2.7 冰雹

(1)人工消雹;(2)大力种草植树,改善气候条件,减少冰雹发生频率;(3)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准备;(4)一旦发生雹灾,及时补救。

3 防御自然灾害的宏观措施

农业以前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除了不断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外,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等,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3.1 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积极和气象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业灾害如洪涝干旱灾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积、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并及时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3.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危机应对者的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3.3 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在国外农业发展上作出很大贡献。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慢、规模小、范围窄、尚未有效调动农民、保险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以政府为主体,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

参考文献

[1] 孙玉亭,等.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气象出版社,1986.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6

关键词 雷电;种类;灾害;防御;优势

中图分类号 P42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19-01

雷电是发生在自然界大气层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同时也是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同时,虽然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其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仍可以避免或减轻其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普及防雷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同时规范性安装避雷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测,这对避免或减轻雷电造成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雷电种类及危害

1.1 雷电种类

根据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不同,雷电可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4种。其中,直击雷会在云体上聚集大量电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球形雷较直击雷威力偏小[1];电磁脉冲主要能够形成电磁感应,对电子设备影响较大;云闪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小。

1.2 雷电危害

根据气象知识可知,雷电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因为积雨云中通常产生发展旺盛的强对流,因此当雷电发生时常会伴有强烈的阵风或暴雨,甚至冰雹或龙卷风等恶劣天气。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1万kW。在放电过程中,空气温度会骤增、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强烈的雷鸣、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导致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击毁、供电系统崩溃、通讯系统中断等[2]。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超压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体被雷电击中时,电流迅速通过人体,受电流直接作用及超压作用,可造成心跳、呼吸停止,导致脑组织缺氧而休克甚至死亡。另外,雷电产生的高温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伤。

2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2.1 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一般来说,土壤的电阻率较小或者电阻率变化非常明显的地方容易发生雷击事件。例如,山坡与稻田接壤处、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低洼地区等。另外,铁塔、烟囱等高大建筑物,也容易遭受雷击。户外,由于树木比较高大,容易受雷击。室内,水管、暖气、家用电器等金属体导电性强,所以容易造成雷击。没有连接避雷设备的室外太阳能热水器也很容易造成雷击事件。

2.2 防御措施

根据气象防雷技术理念,对雷电灾害的防护应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具体采取以下5种防护措施。一是等电位连接。就是把各种金属物用粗的铜导线连接在一起,使各种金属连成一个整体,使得金属表面电位相等。由于各金属体处于同一电位,所以不存在电位差,就像站在高压线上的小鸟,不论这些金属物电位升得多高,附近行走的人都不会有危险。二是安装避雷针。避雷针是一个接地的金属装置,低端与接入大地的地网相连,最高点要高过所在建筑物顶端,且最好是针状,这样可以在雷雨天气中吸引雷电,而雷电通过避雷针将电流传到大地,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的防雷电作用。三是避雷器分流。把室外多条导线并联一种避雷器后再接至地线,其作用是把传入的雷电波在避雷器处经避雷器处理分流入地,从而达到防雷效果。四是接地。接地是防雷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的接地设置是上述3个措施成功防御雷电的基础,因此接地成为历来防雷技术别受重视的项目。五是用金属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即阻隔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

除了以上对建筑物等固定地方的防护外,人类自身的防护意识也非常重要。雷电灾害天气来临前,人们应关好门窗,尽量减少外出,同时在家也尽量不用电器,特别是电子设备,避免接打电话,远离金属设备,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等[3]。

3 雷电的优势

雷电的发生虽然常给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灾害性后果,但是雷电并不是只有害处,也有其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优势。

3.1 农业方面

雷雨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会给其来充足雨水。同时,在雷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和氮会产生电离,合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被雨水溶解,落入大地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成易被植物所吸收的氮肥,给农作物补充所需的营养。

3.2 环境方面

雷电影响空气质量,可以净化大气环境。雷电过程中,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可以是空气中部分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臭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同时产生的降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使得雨后的空气更加清新。

3.3 能源方面

雷电发生是由于不同带电云层的碰撞,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次放电能量可达1亿~10亿J。土木工程和各种放电加工行业,借助放电时产生的强大的大气压的冲击力进行相应工程应用。

4 结语

雷电这种壮观而又令人畏惧的自然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灾害,因此要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强雷电方面的知识与雷电防御,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雷电的优势减少其危害,使之对社会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4-6]。

5 参考文献

[1] 许小峰.雷电灾害与监测预报[J].气象,2004,30(12):17-21.

[2] 刘佼,肖稳安,陈红兵.全国雷电灾害分析及雷灾经济损失预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4):21-26.

[3] 张宇翔.对城市雷电灾害的认识与防护[J].灾害学,2005,20(3):65-67.

[4] 孔宁宁,王建全.聊城市雷电活动规律及灾害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227-228.

[5] 咸立仁,吴亚娟,李俊有.宁城县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7.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7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近几年投入业务使用的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

1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干旱,洪涝居第二,其次是风雹。

1.1 干旱 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我国发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

1.2 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洪涝发生具有类似性、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

1.3 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我国台风发生具有季节性、登陆地点不定、旋转性、损毁性、发生时伴有灾害性天气、不可抗拒性。

1.4 冰雹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性气象灾害,冰雹来临时常常伴有大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局地性、历时短、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大、发生区域广等特征。

2 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2.1. 暴雨 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内黄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2.2 冰雹 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2.3 连阴雨 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内黄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4.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2.4 寒潮 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

掀棚。

2.5 低温冻害 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3 降低气象危害程度的对策

3.1 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气象部门必须不断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灾害发生之前必须一系列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在灾后实施跟踪调查,撰写灾害影响评估报告。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种水产等类别的气象服务产品。三是加强气象决策服务。应统筹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

研究。

3.2 健全工作有效运行机制 政府部门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强化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地做好气象灾害的应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的工作。二是统筹部门行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协调行动。三是完善应急机制。为做好气候灾害应急工作,要将气候灾害应急工作纳入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统一整合防御力量,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篇8

关键词:华阳;暴雨;副热带高压;山洪暴发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13-02

1引言

华阳景区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一五”十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地属汉中市洋县北部的华阳镇,距县城76km,海拔800~3071m,境内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朱q、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在这里繁衍声息,被誉为“动植物天然资源宝库”。华阳古镇在秦汉时期形成集镇,唐、宋均被设为县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之称。华阳地处秦岭南麓,是洋县的暴雨中心,暴雨造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常给景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影响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2010年8月13日、2011年7月29日华阳大暴雨天气过程(下称“8.13”大暴雨、“7.29”大暴雨)及灾害进行分析,以期为景区暴雨天气预报和暴雨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

2华阳景区暴雨特征

华阳景区气候多变,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2008年开始景区内先后建立了吊坝河、板桥、华阳、卡房水库4个自动气象站,年平均气温11.0℃,极端最低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35.0℃。分析近5年的自动站降水资料,可以看出华阳是洋县的暴雨中心(图1),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华阳站为例,汛期(4月1日至10月15日)平均降水量1035mm,多于汉中市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出现在7~9月,年暴雨日5.6d(景区内有一个或以上站出现暴雨即为一个暴雨日)、大暴雨日1d,暴雨特征表现为历时短、强度大,且大都出现在夜间。

3“8.13”、“7.29”大暴雨天气成因

汉中盛夏大降水的产生和暴雨落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紧密相关。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减弱东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台风活动等,配合西风槽、高原槽的东移影响都会给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汉中带来大降水。。

这两次暴雨发生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较强,汉中处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蒙古及以北地区为宽广的低槽区,后副高东退,蒙古槽东移南压,其底部影响关中和陕南,低层700hPa关中地区有人字形低涡切变生成,其纵切变直接影响陕南,加剧了幅合上升运动发展,对华阳大暴雨的产生非常有利。

暴雨的产生需要充足的水汽供给。“8.13”大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低层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7.29”大暴雨水汽同样来自南海,在南海生成的热带风暴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其北部的偏东气流带来的水汽沿着副热带高压向北输送至暴雨区。

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的必要条件。分析暴雨开始前最近一次汉中站的探空(20时)TlogP图,两次过程汉中上空均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存在,湿有效对流位能都在2000j/kg以上,K指数大于40℃,沙氏指数小于-1℃,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随着北方冷空气侵入触发强对流产生。

华阳多暴雨,地形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地处秦岭南麓,来自南方的偏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堆积强迫抬升,加剧了垂直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是华阳暴雨多的直接原因。

4“8.13”、“7.29”大暴雨灾害分析

2010年8月12日晚到13日凌晨洋县北部、佛坪中西部出现强对流天气,华阳是大暴雨中心,降水从12日21时开始到13日09时停止,卡房水库站12h雨量176.3mm,华阳站121.4mm,1h最大雨量66mm。大暴雨造成洋县北部4个乡镇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房倒屋塌,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水利设施毁损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华阳景区受灾严重,古镇东西河堤多处冲毁,猴山滑坡、十里亲水长廊多处毁坏,景区道路严重塌方,直接经济损失6576.6万元。

2011年7月28~29日汉中的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洋县的华阳再次成为强降水中心,华阳景区降水从28日21时开始到29日9时停止,华阳站12h雨量达141.4mm,小时最大雨量41.3mm。大暴雨造成多个乡镇受灾,华阳镇灾情最重,29日凌晨山洪爆发,致使东河河水暴涨,景区西风雨桥、东河大桥、县坝虹桥被洪水冲断,6座铁索桥被冲毁,河水涌入古镇,主街道积水深达1m,大量房屋进水倒塌,电力、通讯中断,29辆观光车被洪水冲走,2000名游客和群众被迫转移,景区内各景点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华阳两次大暴雨均出现在晚上,降水从21时开始,雨强逐渐增大,0时前后达峰值,后雨势减弱,早晨7时雨强再次增大出现次峰值,9时降水停止,小时雨量分布如图2。

5暴雨灾害防御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森林资源。清理疏通河道,加固水库、河堤、桥梁。

(2)重视旅游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危险地段设立洪涝灾害警示,禁止暴雨期间旅客进入森林峡谷。

(3)做好气象服务,及时暴雨预警。旅游和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在景区安装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媒体设备,畅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传送。气象部门做好天气预报服务,特别是汛期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注意做好短临预报、及时暴雨灾害预警,避免气象灾害损失。

6结语

华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西的重点旅游项目,也成为了盛夏的暴雨中心。华阳的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高压东退、西风槽或高原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直接影响系统是关中地区的人字形低涡切变,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堆积强迫抬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当地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趋利避害,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气象部门重视旅游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做好暴雨、大暴雨天气预报,及时预警信息。确保景区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J].大气科学,2003(6).

[2]赵彩萍,荆肖军,李艳红,等.城市暴雨内涝预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

[3]汪郁渊.江西景德镇市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2(1).

上一篇:服装设计要素范文 下一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