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污水处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5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1

一、总体目标

围绕“美丽南江·宜居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村面貌。到2021年底,力争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50%以上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有效管控;村内需改建户厕应改尽改,实现村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所有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50%以上的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完成涉改村厕所建设,农民群众如厕条件明显改善、文明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

二、重点任务

(一)补齐农村“厕所革命”短板。一是核准已部分实施项目涉改村改厕基数。进一步核准已部分实施项目涉改村厕所短板需求、建设数量和改厕农户,建立数据台账,明确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方案,确保改厕对象精准、项目实施精准。二是加快补齐已部分实施项目涉改村户厕短板。建立数据台账,明确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方案,巩固提升已实施改厕项目涉改村,重点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新(改)建,推动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到2021年底全面补齐该类涉改村户厕建设短板。三是分步推进未实施项目涉改村农村厕所革命。围绕还未实施改厕项目的涉改村,突出重点村、特色村、中心村,从2022年起,每年按照上级计划推进未实施改厕项目的涉改村厕所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镇涉改村基本完成农村厕所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四是统筹实施涉改村农村公厕建设。聚焦还未建有独立农村公厕的涉改村,以地方为主,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聚集程度、人口多少、人员流动等情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农村公厕建设数量及地点,实施农村公厕建设。五是继续推广农村厕所革命“333模式”。三定标准:一定厕所改建标准、二定改建对象标准、三定财政补助标准。三类模式:对于单户,通过新建或改造厕所,安装污水收集管道和修建三格式化粪池。对于多户,在建成卫生厕所后,根据粪污量共建三格式化粪池。对于城镇近郊户,居住在城镇周边的农户,通过管网将厕污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三项监管:准入监管、质量监管、运营监管。

(二)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一是加快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以村(社区)为单元统筹规划,对垃圾设施建设滞后的村按照农户分布情况和便于投运、清运的原则,规划前段收集点(站)布局和建设标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力争到2021年全镇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二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炼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模式,逐步向全镇所有村铺开,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整合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推动升级改造并形成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率。三是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科学设置村庄垃圾收集点,优化布局垃圾转运站,合理配备垃圾收运车辆,调整优化收运线路,规范运行管理,提高收运效率。四是完善村庄保洁员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完善清扫保洁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和稳定村庄保洁队伍,各村(社区)按照标准配1名保洁员,明确保洁员在垃圾收集、村庄保洁、资源回收、宣传监督等方面的职责。鼓励采取聘用贫困户、留守妇女或村内招标竞争等方式确定保洁员。到2021年底,全镇所有村保洁员配备实现全覆盖。五是继续推广农村垃圾治理“234模式”。两次分类源头减量:一次分类引导村民分类投放指定垃圾桶,二次分类由村组保洁员把每户垃圾再次分类收集;三级联动转运处理:一级转运由村组保洁员将垃圾集中收集转运至勾臂式垃圾箱内。二级转运由镇将村垃圾集中收集至乡镇指定收集点,三级转运利用压缩式垃圾车收运至垃圾焚烧发电站或其它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四个到位长效治理:保洁队伍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管理督查到位、民主评议到位。

(三)注重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一是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两改”后的行政区划,科学编制(调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根据常住人口、实际污水排放量等科学确定处理设施设备建设规模,确保到2021年,全镇100%以上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二是全面摸清现状。全面摸清农村生活污水产生总量和比例构成、村庄污水无序排放、水体污染等现状情况,2021年底前全面梳理现有处理设施数量、布局、运行等情况并建立相应台账。三是研究推广适宜治理技术模式。严格执行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考虑不同村条件、人口聚居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离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较远、人口密集且不具备利用条件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对其他不能进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的村庄生活污水,鼓励就地建设集中型、区域型、联户型、单户型生态化污水治理设施;对人口较少、地形地势复杂的村庄,可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是强化运营维护。根据辖区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数量、分布情况、处理工艺等,因地制宜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未能正常运行的,要查清停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补其短板;对已开展农村连片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要进行农村污水治理情况“回头看”,督促村庄治理到位,确保正常运营。

(四)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一是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继续推广“321模式”。三分离:粪液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两利用:畜禽粪污堆肥利用、粪液厌氧发酵沼气利用。一循环:种养循环。建立健全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监管机制,因地制宜出台地方粪肥还田利用标准,加强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置建设,加大更换(改造)老旧、损坏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确保到2021年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93%以上。二是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同步开展“一控二减三基本”行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不断提高化肥、农药使用效率,实现化肥、农药用量的零增长;建立健全秸秆收运储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到2021年底,全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全面控制。三是加大生物防治和科学施肥用膜技术推广。持续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的“两个替代”工程,大力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开展农田残膜和农资包装物回收示范,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实现农膜使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减量化、无害化”。到2021年底,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残膜从耕地移除比例达到80%以上。

(五)持续提升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一是继续推广“351模式”。落实“三长”:“塘库长”“公路路长”“院落(户)长”。治理“五乱”:乱修乱建、乱扔乱倒、乱堆乱码、乱砍乱伐、乱采乱挖。综合提升。健全村级组织“1+6”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村民文明习惯素养。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加大卫生防疫、健康生活宣传,激励引导农民培养良好卫生意识。二是规范农村建房行为。坚持“户有所居、一户一宅”原则,明确符合分户条件后新建、原宅基地面积不达标扩建、因自然灾害和项目实施另建、迁入落户新建、提升生活水平改建条件方可申请建房。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按照农户申请、小组讨论、村级复核、部门核实、乡镇批复、备案建档等规范建房流程。严格落实规划选址、定点放线、竣工验收“三到场”,实行签署意见负责,同时要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利用和住房建设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三是推进涉改村风貌改造。加强古村落、古名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将改善院落环境和发展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

三、工作措施

(六)加强队伍建设。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建设“美丽南江·宜居乡村”的重要意义,各村(社区)支部书记要亲自部署、亲自动员、亲自推动,切实推动具体实施工作。要选优配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干部队伍,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基层有人负责、有人落实、有人管理。村支部书记作为涉改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七)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微信、抖音、村村响、公示栏等,大力宣传“美丽南江·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进展成效,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卫生习惯养成、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同步进行,通过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道德银行,实现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整治互促互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美丽南江·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实现共建共享。

(八)强化机制创新。调动农民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鼓励和引导联建单位、企业、成功爱心人士等各种社会力量出资、出力支持建设管理工作,倡导采取志愿者、义工等形式开展长效自我管理,有效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护效率。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In the past, China's concentrated pollution control direction is 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becoming a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now.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related management work progress is not optimistic. Based on the author's living area, Shijia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henomenon, causes, manifesta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of all sort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approach of domestic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anagement dire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of Shijiazhuang City.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石家庄市;对策

Key word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Shijiazhuang C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38-03

0 引言

非点源污染是针对点源污染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由于造成非点源污染的因素比较复杂,涉及方面广泛从而成为各国治理环境污染的重点难点;在我国,农业的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比其他的农业国家普遍要低,同时我国的农业耕作管理类型属于粗放型,所以因农业而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已相当严重,特别是对于石家庄这样的中等城市,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非点源污染认识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在广大地区还缺乏必要的治理措施。非点源污染已经开始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亟需引起足够重视。

1 非点源污染的构成和危害

1.1 非点源污染的构成

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又被称做面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径流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把大气、地面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汇入收纳水体(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洋)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过程。非点源污染主要有两种污染形式,一种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的自然因素污染;一种是人为因素导致污染,主要表现为农田氮素、磷素向水体、大气的转移,目前由于我国过于追求粮食的高产量,导致我国农药使用不当,有文献表明目前我国的氮、磷化肥的损失每年至少1314.5万t和506万t[1],通过径流、淋溶、反硝化、吸收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从而污染环境。

1.2 非点源污染的危害

1.2.1 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体的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湾和海湾等封闭性水域,以及某些滞留河流水体内的氮、磷、碳等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的异常增殖。水体富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有城镇生活污水,含氮、磷的工业废水和农田氮、磷肥。其中,农田的氮、磷流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种危害:细菌微生物的繁殖造成水体耗氧量增加;水中藻类死亡使厌养细菌大量繁殖;无机氮的富集可使一部分水完全变为腐化区;生物多样性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大大减少,生物量减少有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恶性循环。有文献表明,石家庄市富营养化趋势明显。[2]

1.2.2 对人体的危害

特别是水净化能力比较弱以及农村等缺水少水并且水处理能不强的地区来说,非点源污染早成的水源影响比较巨大,在河流中不但因富营养化而使水体难以利用,同时水中含大量的非离子氮以及亚硝酸盐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饮用将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

各种形式流失的氮、磷素均可进入水环境,不仅仅是对地表水还包括地下水都造成污染。检测分析结果表明[3],石家庄市地下水硝酸盐氮含量在持续升高,2011年度超标率为9.47%

2 石家庄市非点源污染状况

2.1 农业非点源污染

2.1.1 化肥

当前农民在农作物施肥上存在误区:认为施用化肥越多,作物产量越高。经统计[4],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石家庄市的氮肥施用量还不很大,但到了2012年,石家庄市化肥总用量达171.83万吨,化肥施用量达850.97kg/hm2,其中氮肥用量达93.8万吨,磷肥47.1万吨,化肥投入增加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一部分肥料又会损失,这部分肥料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质造成水资源非点源污染。对氮肥的施用方式不合理,大量氮肥流失,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2.1.2 农药

石家庄市的农作物在2012年总播种面积已达100.95万公顷,农田用药量也较大,2012年农药用量达13718t,耕地亩均为0.67kg。在杀虫剂类农药中,以久效磷、1605、3911、1059、六六六、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用得最多,但是农药的长期大量施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从全国来看使用的农药有80%直接进入土壤,导致现有耕地1/7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的不当施用使用已经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5]。石家庄市在2012年农药施用总量(有效成分)就达到8217t,这些农药在土壤中残留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引起土壤中微生物、动物种类、数量改变,如蚯蚓等一些有益动物大量死亡。

有研究[6]发现,敌敌畏、敌百虫、六六六等农药使用后,若一星期内发生降雨,则导致流失量较大;若降雨推迟,农药流失将大大降低(一般只有施用量的0.1%~0.2%),同时空农药瓶随意丢弃在田间、沟渠,也给水资源带来了污染。

2.2 水土流失

在农田灌溉时不免发生少量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的影响及区域的地形特点,水土流失时有发生,也会引起水资源的非点源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有[7]:水土流失通过径流的搬运过程使泥沙吸附的化肥、农药及其它有机物和有毒物质进入各种水体,对水资源形成污染;水土流失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沙量及悬浮物;水土流失加重了地表水的营养化;水土流失也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以上四中危害是非点源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调查[4],石家庄市2012年初耕地面积为535364km2,年末减少了4509km2,其中除自然流失外还有因保护不利而产生的水土流失。据河北国土资源数据集提供数据可知,石家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004.67km2,占总面积的23.04%,总重达613万t,其中石家庄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60.74km2,占总面积的28.91%,总重达16.30万t。

2.3 城市非点源污染

城市非点源污染主要是城市中汽车和工业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石家庄地区的大气状况,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2013年大气环境在74个重点城市中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5]。大气中的悬浮物,如烟尘、车辆废气等的干沉降或经降雨(溶雪)的淋溶和洗刷作用产生的湿沉降,不仅会增加水体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还会在降水中随雨水降落到地面,进而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再次,城市中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不当使污染物积累的数量过大,直接影响非点源的污染负荷。

3 石家庄市非点源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针对石家庄地区所存在非点源污染的各种情况,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措施,对各种不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取得治理效果和效益的双重收益。

3.1 对于石家庄的农村地区

3.1.1 针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

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应该针对农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提出措施解决农业中产生的化肥、农药施用不当以及家畜养殖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发展生态农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态农业技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它使物质在生态系统内多次循环,废物产生最小化,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6]。根据气候、土壤、生产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许多不同模式。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

石家庄以农业为主,同时有传统畜牧业,2012年石家庄市大体形畜生合计675600头[4],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行养种结合,定量调控结合链环的饲料配置,粪尿投放,制沼和塘淤返田,提高了系统产力,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非点源污染。在处理农村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生态技术有现代堆肥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沼气技术、垃圾熟化技术等[7]。

3.1.2 针对城市周边广大农村地区

对于市区周边的农村地区,因为其靠近城市,因此与其他的农村地区的污染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有很大不同,对其治理应采取不同于城市以及其他农村地区的方式方法。

对其的治理方向可以采取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地区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来。通过起靠近城市的地理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在推进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落实非点源污染治理的配套设施,将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8]。

另外一方面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只有经济进一步发展才有实力将其控制。只有在资金、管理、技术和提高环境意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投入,只有这样,农业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双赢。

3.2 针对城市地区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废水造成的径流污染是主要的非点源的来源,现在我国为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各个城市都对环境污染进行了严肃的治理,但是由于城市居民个人环保意识薄弱和环抱部门对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忽视,导致其成为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管理好工业污染的同时加大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同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工作,通过综合途径来进行解决。

对石家庄市治理方向和措施要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变:从注重水资源量向同时注重水资源量和质转变;从控制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向控制工业和生活点源、农业面源与其它非点源污染相结合转变;从控制外源污染为主向控制外源与内源污染相结合转变;从注重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向注重城市与农村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转变;从采用比较单一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向采用综合性的水污染防治措施转变。

4 结语

随着石家庄市点源污染控制的加强,其治理已经走向正规,而非点源污染问题由于没有引起足够会越来越明显。石家庄市近年来大力推广生态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粪、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序管理的现状。在鹿泉符家庄村,该村一是着力推进并完善“改厕、改厨、改圈”,并根据村里具体情况修建户用沼气池和科学堆肥。经统计,全村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3.6t,农药使用0.43t,可以减少向大自然排放氮、磷等元素,取得治理效果和效益的双重收益。二是优先推荐将村中污水混入沼气池进行就地消纳处理。经测算,在未采取沼气池处理污水时,全村每年共产生生活污水3300吨,绝大部分直接排放至环境中,经采用该方法处理污水后排放量降低了60%.三是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用、县处理”的方式,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该种方法有效降低了非点源污染。

参考文献:

[1]徐谦.我国化肥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状况综述[J].农村生态环境,2009,12(2):39-43.

[2]夏斌.海河流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及污染物入海通量[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12(36):33-38.

[3]赵若楠,王博.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 煤炭与化工,2014,2(2):148-149.

[4]2013年石家庄市环境质量公报.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

[5]李俊然,陈利顶,郭旭东,等.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6):506-510.

[6]张淑荣.农业区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的一种方法[J].水土保持学报,2009,15(2):56-59.

[7]韦保仁,石剑荣.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趋势分析[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9,12(3):35-40.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3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要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的安排部署,为深入推进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工作,全面提升我镇农村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动员全镇33个行政村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二、工作原则

----成立专班、多方参与。坚持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成立以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专班,分管领导为“一线总指挥”,各服务区主力配合,做好村庄清洁行动部署动员、督促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

----村为单位、农民主体。以村为单位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培养形成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保持村庄内部清洁。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治理模式和技术,合理设定行动目标,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特殊贫困村和规划拆迁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实施整治,坚持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渐次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教育引导、移风易俗。坚持整治环境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创新机制、长效运行。结合各村实际,创新环境整治工作方式方法,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学习借鉴菏泽市单县刘土城村“三位一体”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等外地经验做法,推动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清洁行动长效机制。

三、重点任务

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全面清理村内生活垃圾、塘沟、私搭乱建、残垣断壁、畜禽养殖粪污、秸秆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

(一)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柴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

(二)清理村内塘沟。推动农户节约用水,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等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三)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村生产废弃物,严格按照规定处置,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规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减少养殖粪污影响村庄环境。

(四)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各村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工作中,要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进展不平衡、内生动力激发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工作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等实际开展“自选动作”,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科学利用农村闲置房屋等其他相关工作,推动村庄清洁行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力量从面上提升全镇农村卫生环境水平。

四、工作方法

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保持村居卫生环境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村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主动入位、主动对标,因地制宜借鉴吸收成功经验做法,制定任务书,落实路线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

(一)广泛宣传。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广泛宣传、群策群力,掀起全民关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热潮。上下联动、扩大声势,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不断改进的良好氛围。编印群众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宣传标语,让村庄清洁行动深入人心。

(二)明确标准。根据村庄现状实际,明确村庄清洁行动目标任务和整治标准。主要通过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等形式解决脏乱差问题,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标准。各镇街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容更为丰富的整治活动,达到环境改善、美丽宜居等标准。

(三)集中整治。坚持问题导向,镇专班要对辖区内卫生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找清影响村容村貌的各类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一是对排查的各类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指定专人靠上集中清理整改。对于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清理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清理整改的,要制定下步整改计划,力争尽快整改到位。二是要抓住春节、五一、十一等关键时间节点,以“三清一改”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冬季战役,对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四)持续推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当前工作,也是长期性任务,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和民俗特点,由易到难,有序安排,扎实推动,促进村庄清洁工作常态化。鼓励对推进工作较好、完成质量较高的村庄,给予适当奖励。

(五)示范带动。以开展“清洁村庄”创建为抓手,挖掘树立一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先进典型,创建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清洁村庄”示范村,按照评估细则全面整治,以点带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4

论文摘要:为了保护水资源,北京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内的污水治理,建成了一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对其中几个主要关键的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农村污水治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小流域 污水处理设施 建设 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4637(2009)增刊2-0032—02 2006年以来,随着北京水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北京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以水源保护为中心,采取21项工程措施,实现“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将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作为小流域建设的中心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不断推进,污水治理作为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已有100多个村进行了整体污水治理。目前山区小流域治污取得了重要成果。截至2008年底,村级及分散点源污水处理设施超过400处。这些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保护水环境,改善村庄居住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北京小流域建设中的治污工作将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1 污水处理必要性及主要对象的确定 在目前社会经济水平下,水源保护是根本目的,进行小流域治污是实现水源保护的重要手段根据对水源的危害程度,分类对待,优先重点治理排污量大、污染物浓度高、对水源(河、湖、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源)产生直接影响的污染源。 根据目前北京水源保护和污染源的实际状况,对以下几类污染源作为重点治理对象。 (1)养殖废水。设置于山区沟道中或沿岸的鱼池废水、养殖场的冲洗废水。 (2)旅游业产生的污水。民俗旅游村、集中接待区由于旅游人口较多,产生的污水量也较大。 (3)邻近地表水源区的村庄生活污水。有的村庄距地表水源较近,排放点泻水常年形成污水径流,直接进入地表水体,对水库与河流的水质影响较大。 对于山区水源地的治污应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村庄都有紧迫的治污必要,距离水源较远,人口分散、排污量少的村庄可以利用自然净化消除污染。 2 污水治理模式的选择 城市污水处理的一般模式是铺设覆盖整个城区的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管道,将污水集中汇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或者进行回用。但是在现阶段,结合北京农村的村庄布局,城市污水治理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村庄,在农村不建设统一的管网而进行分散处理可能是更为适宜。第一,农村房屋间隔距离近,难以挖槽埋管;第二,有的山区村庄为岩石地质,施工困难;第三,与分散处理相比成本过高,且部分村庄路面已经硬化,重新破路埋管成本还会增加。 与城市集中治污相比,分散治污具有其特定的优势。第一,工程量较小,易于实施且降低工程费用,避免管道堵塞;第二,可以利用农民每家每户的土地分散处理,实现污水就地回用;第三,省去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简化运行管理,避免形成集中污染点。因此,今后农村治污中,应优先采用分散治污模式。 3 污水处理标准的确定与回用 农村污水处理应达到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结合是否回用来确定处理标准。在北京,污水处理后如果直接排放,就需要遵守北京市的地方标准(《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307—2005)),该标准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于山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要求更为苛刻。如果要达到这样的处理标准,其所选择工艺较为复杂,运行成本较高,不太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农村污水处理回用主要是用于农田、绿地的灌溉,农田灌溉的水质标准相对较低。尤其对难以处理的氮、磷要求更低。此时对污水进行简易处理即可达到要求。当然并非所有的治污村庄都有污水回用的需求或者条件,也可以考虑利用土地的自然净化作用对处理后的出水进一步净化,适当降低氮磷等难处理物质的出水标准,简化处理过程,降低处理成本。 4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从21世纪初开始,截至2008年底,北京在小流域治理和新农村治污中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约有l0余种,包括厌氧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MBR)、接触氧化、氧化塘、SBR (含CASS)、人工湿地、AO+土地处理系统、三格化粪池、生物转盘、土地渗滤等。这些污水处理工艺各有其特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5

关键词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39-02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DONG Wen

(Bengb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40)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destruction intensified,the monitoring of our rural environment was strengthened.The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monitoring;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环境污染程度随之加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各地市环境监测能力也逐渐加强,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却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到农、畜、水产品质量,直接危害到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及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包括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等)、氮磷营养物质、畜禽粪便、农膜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通过降水或人工灌溉等自然及人工行为,对农村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农业面源在整个污染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农业源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3%,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占排放总量的43.7%。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农业土地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主体,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933.34 m2,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533.34 m2的警戒线以下。全国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2亿hm2。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国际安全使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土壤残留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使得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造成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致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废氮、废磷随着土壤淋融、地表径流等进入湖泊、地下水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危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大量的农药有机、无机残留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中国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已占世界化学氮肥的1/4,且研究表明,主要的温室气体N2O的排放量与化学氮肥的施用量紧密相关。

农膜的推广使用,致使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耕地土壤结构,使土壤孔隙减少,降低了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土壤含水量,影响植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致使作物产量降低,破坏了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4]。

虽然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章和标准,但因为农村地域广大,县级环境保护部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部分畜禽养殖场建成后,畜禽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1.2 工业企业污染

乡镇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但环保投入偏少,甚至有的企业未采取任何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大。一些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从城市迁入郊区的工业园区,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的农村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大量城市垃圾在郊外堆埋、堆放、焚烧,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巨大。

1.3 居住环境及饮用水源污染

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自来水普及率有所提高,建成一批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农村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有许多村庄的居民并不使用管网自来水,仍旧饮用水质难以保证的地下水,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已建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因为无人维护,设施运行不正常甚至停运,生活污水依然乱排,生活垃圾缺乏集中堆放、处置设施和场所等,这些依然会对农村居住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2.1 已开展的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2001年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2个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国57个“菜篮子种植基地”、15个污灌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开展调查,内容涉及土壤、灌溉水、环境空气和农产品等。

2006―2010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项活动,建立了全国土壤样品库和数据库,基本摸清了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及污染状况。2011―2013年开展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

2009年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各省级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监测范围包括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和土壤,从2009年每个省份至少监测3个村庄,发展为2013年各省至少选择10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试点监测,同时在典型区域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村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逐年扩大。如安徽省从2009年的9个村庄扩大到2014年的16个县48个村庄。

2.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指标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具体指标见表1。

3 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数量偏少,代表性不足

虽然农村环境监测的试点村庄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监测村庄数量已达798个,但是相对于我国60万个以上行政村来说,这个数量还是偏低,代表性明显不足,覆盖率较低。

3.2 农村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农村环境监测的内容涉及到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多方面,监测任务重,但经费极为有限。农村面积广阔,县级环境监测站应为农村环境监测的主体。随着国家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部分县级监测站依然没有配置适用于与农村环境监测的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等基本仪器,有的县级站虽然配置有相应的仪器,或因为人员有限、无相应的技术人员操作仪器,或无相应的场所放置仪器,仪器设备只能搁置不开箱。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依然由省、市监测站完成,每次采样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路程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5-6]。

3.3 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

空气连续监测相对于手动监测数据更具有代表性,而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

3.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奖惩措施有限

缺乏有力的宣传,农村居民没有深入了解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无法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对生产生活、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有限的奖惩措施无法提高农村居民对保护环境的觉悟和积极性,乱排乱放现象依然严重。

4 农村环境监测对策

一是扩大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的范围,对监测能力有限的地区,可适当调整农村环境监测指标,逐步投入提高其监测能力,进行阶梯性扩项,最终达到全分析能力。二是根据各级监测站的特点合理分配省、市、县级监测站的工作重心,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县级监测站人员、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县站逐步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能力要求。三是增加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四是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建立垃圾集中处理中心,合理堆放、有效处置。五是加强对“农村综合整治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制订奖惩措施,加强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六是加强对农村周边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控制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七是增加各种经济鼓励措施,使农民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减少对农村水、气、土壤环境的污染。八是增加宣传力度,使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及管理工作,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大事,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变被动为主动,承担其日常监督职能。

5 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保护农村环境、保持农村生态平衡,是人类正常生存的基本保证。农村环境监测刚刚起步,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开阔思路、勇于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和措施,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尽责尽力。

6 参考文献

[1] 赵晓军,王晓雯,孙聪,等.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12):128-133.

[2]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6):1-4.

[3] 张雪稠.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4] 吴岩,杜立宇,高明和,等.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1):64-67.

[5] 朱荫湄.施肥与地面水富营养化[C]//施肥与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40-44.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6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下达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文件,随着文件的出台,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也被提上了日程,文章在对江苏省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践经验,对农村环境保护及综合整治进行一系列的探索。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源;体制规划;综合整治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具有以下特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等,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江苏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再一次敲响了警钟,除去全球气候的反常,农村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村生活污水的不处理直接排放等,造成水体中磷含量的增加,也是导致蓝藻的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江苏省各地方政府已把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 经验总结

1.1 领导重视,责权明确。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中,地方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淮安市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农村新五件实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由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根据环境整治的职能,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问题,协调整理过程中的矛盾。

1.2 试点探索,及时反馈。选择合适的村庄或地区进行改造试点,并及时地反馈经验教训,便于其他地区借鉴。例如无锡市树立了水墩上模式的村庄整治新典型,在宜兴市率先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分级管理模式。泰州姜堰市的河横村早在20世纪90年就已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作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1.3 部门分工,责任到位。在整治工作中,各项专项工作进一步细化责任主体,保证工作能够有效、有序的进行。例如由环保厅负责工业污染治理,提高排放标准,建设厅、环保厅、农林厅、卫生厅负责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利厅负责河道清淤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缺乏。苏中、苏北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前期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整治需要投入大良财力物力,但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资金问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的瓶颈。苏南经济发达,但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也存在不小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村与城市的资金分配不均,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在整个建设大盘子里的定位有关。

2.2 宣传力度不够,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误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很多领导干部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畏难心理,工作上消极应付,重形式、重当前、轻长效,工作进展不明显,还有部分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考虑实际能力。此外农村干部、居民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的缺乏,也给农村环境保护的维护造成很大困难。比如部分地区村庄改造后,经常会出现建成后垃圾收集点收不到垃圾,而河道垃圾成山的景象。

2.3 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撑。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费用高,必须探索出适合农村情况的污染物治理方法。以生活污水为例,按照城市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前期投入和后续成本都难以承受,而传统的应用较广泛的化粪池又难以满足处理要求,因此需要找到新的使用技术。

3 几点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江苏省部分地方农村环境整治的经验,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改造措施和意见。

3.1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破解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政策问题。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建设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省、市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负起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农民为主体就是说农民作为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受益者,要克服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富裕自己,以担负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3.2 重视规划,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一批农村示范点进行集中改造。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在对规划保留的村庄进行农村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挑出一批有特色、改造见效快的村庄,制定和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等,规划批准后,多渠道投入资金,积极落实整治,重点打造,建成农村环境整治示范点,避免出现以往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对村庄建设改造的对象过于分散的情形。

3.3 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的技术和模式。苏南、苏北的农村经济基础、居住模式、污染特征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地方情况的整治模式和整治技术。就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为例,苏南地区由于现状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生活垃圾产量大,应积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苏中地区,基础设施尚不到位,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难度大、费用高,但由于其地处里下河水网,养殖业较发达,对环境保护要求又较高,因此,需要村庄应加大保洁力度,在各自主要乡镇逐步建立统一垃圾转运设施,县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积极向“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靠拢,但必须分阶段逐步进行。苏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垃圾产量小,可采用“村收集、镇村转运、相对集中处理”的模式。

3.4 加快农村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中,将考评与领导人业绩挂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可由省政府牵头,建设、环保、水利、卫生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3.5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3.5.1 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电影、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利用村、厂板报、画廊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

3.5.2 各级会议层层发动。通过各级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农民环境保护与政治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整创标准、工作要求等,大力倡导全体区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参加农村环境整治义务劳动,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5.3 开展专题活动。通过各种主体活动,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全社会动员,倡导人人珍惜环境,自觉保护环境,关注健康,关爱生命,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7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调联动,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着力改变农村地区的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从解决区域性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入手,把位于重点流域和区域、国家重大工程和政策实施区、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存在环境问题的村庄连片地区作为主要整治示范对象。

2.示范先行。选择有工作基础、具备实施条件,通过连片综合整治,能够真正起到示范效果、提供经验的项目区域,率先开展整治示范。

3.确保实效。把突出环境问题是否解决、区域环境状况是否获得改善、农村环境管理能力是否提升,作为衡量连片综合整治成效的主要标准。

4.整合资源。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各部门涉农资金在连片项目区进行整合。

5.逐步深化。在先期示范、总结经验基础上,按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支持重点,逐年扩大整治范围,逐步达到片片相连、整体改善。

(三)时限划分。全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时限为—年,3年示范成效评估基准年为年。我市示范成效评估基准年为启动示范工作的上一年,按照年、2012年、2013年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每年市进行项目成效小评估,3年省进行成效大评估。

二、示范区选取和项目设计要求

(一)示范区选取的原则。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11号)明确的重点地区基础上,优先将以下地区作为示范区:

1.15个中心镇试点、5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沿线和北汝河、颍河橡胶坝以上等重点区域流域,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交通干线沿线。

2.存在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连片村庄同步治理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村”集中分布地区。

3.已有一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包括已经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等),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在1—2年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

4.环境问题相类似,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可使多个村庄同时受益的地区。

(二)示范项目设计的要求

1.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要满足以下3个基本要求:

(1)示范项目区原则上应在同一县级行政区范围内;

(2)示范项目受益人口原则上不低于2万人,具体可视当地情况而定;

(3)拟开展治理的连片村庄存在同类环境问题或影响相同的环境敏感目标,或通过建设集中的大型污染防治设施可以同时辐射受益。

2.优先支持的示范项目:

(1)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和解决与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的连片村庄污染治理项目;

(2)在不出现重复投资的前提下,与国家在重点流域、区域开展的重大环境保护工程实施进度一致的村庄连片整治项目;

(3)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目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内容的地区的项目。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年连续3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二)具体指标

1.改善示范区环境状况

(1)自来水普及率≥90%,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2)保护目标水体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

(4)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60%;

(5)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6)村容村貌:村有卫生保洁人员,清扫保洁到位。柴草、杂物、畜粪等分类堆放整齐;无乱搭乱建、残墙断壁、乱涂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

(7)群众满意率≥95%。

2.提高示范区农村污染防治能力

(1)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处理率≥90%,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处理率≥70%;

(2)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

(3)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

(4)户外道路硬化率≥90%;

(5)林木覆盖率≥40%;

(6)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

3.建立健全示范区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乡镇建立完善环保监管机构,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行政村配备环保专干人员。

四、连片整治范围、整治重点、技术规范和实施计划

(一)整治范围。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连片村庄统一综合整治。优先治理中心镇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逐步向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农村建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循环经济试点村、村容村貌试点村、市级以上生态村、迁村并点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移民迁安村)、交通枢纽和工矿企业周边、风景名胜区等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推进。

(二)整治重点。按照国家、省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主要支持内容,我市的整治重点为: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拆除、截污及隔离设施建设、标志设置等。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加快固液分离、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设,强化畜禽养殖小区及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4.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对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农村工矿污染进行治理,特别是对工业企业“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导致的周边农村地区水源、居住区、农田污染进行治理。

(三)技术规范。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包括对现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的清理整治,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改造等。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4章“给水设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包括通过管网将污水收集到大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土地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和单户或联户通过化粪池、小型湿地、发酵池、沼气净化池、MBR(膜生物反应器)、净化槽等对污水采取就地处理的分散处理模式。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7章“排水设施”、《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第5章“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和省环保厅即将印发的《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包括就地填埋和资源化利用(沼气、堆肥利用)等方式。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5章“垃圾收集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第6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涵盖选址要求、场区布局、清粪工艺、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及固体粪肥利用等方面,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及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达标排放及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具体技术规范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等。

4.其他指标。户外道路硬化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8章“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林木覆盖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户用卫生厕所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6章“卫生厕所类型选择”及“厕所建造与卫生管理要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技术指标参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质检总局令第12号)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67号);村容村貌整治标准参照《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指导标准(试行)》(豫建村镇〔〕16号)。

(四)实施计划。全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重点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启动整治示范项目,以15个中心镇试点、5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沿线和北汝河、颍河橡胶坝以上等重点区域流域,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交通干线沿线为重点;第二期以具有一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础,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在1—2年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为重点;第三期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全面推广示范经验,扩大示范成果。争取通过3年的连片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全面提升农村环保基础水平。

整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明确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的实施进度安排,列出工程量进度与时间对照表,作为项目实施进度后期考查依据。

五、资金管理

(一)专项资金来源。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同意将我省纳入第二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省的复函,中央财政将在三年内向我省投入专项资金9亿元,其中年2.5亿元、2012年3亿元、2013年3.5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按1∶1的投入比例。省、市、县三级资金配套比例为3∶4∶3,财政直管县省、县两级资金配套比例为5∶5。市、县级配套资金由市、县级财政解决,鼓励县级增加配套资金。另外,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加大对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投入力度。按照省政府要求,全市7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综合整治工作要在3年内全面完成,各乡镇要制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积极申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未获得上级资金支持的,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筹措资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2013年年底前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并接受省政府检查验收。

整合涉农资金。市直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职责,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片区,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沼气、电力、通讯、绿化等设施建设资金向农村环境整治片区集中。要集中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合部门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扩大综合整治成果,真正形成规模效应。

(二)使用方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点面结合、示范先行的原则,优先支持中心镇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和生态移民等重大工程和政策的实施区开展集中连片综合整治。鼓励支持经济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作用强、有一定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方积极性高、资金配套有保障的地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要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示范先行的原则安排项目,项目布局应相对集中。

(三)资金拨付程序。省财政厅在中央资金下达20个工作日内,按照安排,先行全额下达中央资金预算指标。在市、县(市、区)资金到位后,由市级财政、环保部门向省财政厅、环保厅提出申请并提供市、县(市、区)配套资金预算指标文件、资金到账凭证等资料,经省财政厅、环保厅审核确认后按资金配套比例下达省级专项资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实行县级报账制、核算制和分期分批拨付制,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和项目完成进度分期分批拨付项目资金。由项目施工单位向乡镇政府提出报账申请,并附有效报账凭证;乡镇政府根据实施进度提出申报意见,经县级环保部门审核,由县级财政部门核拨给施工单位。乡镇政府在项目通过验收15个工作日内对项目进行决算,报县级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向县级财政部门申请拨付项目尾款;县级财政部门在项目决算审查通过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尾款拨付给施工单位。

(四)资金监管。市、县两级财政、环保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市财政局、环保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日常监督管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要按政务公开的原则予以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六、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审批。按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财建便函〔〕17号)的具体要求,坚持逐级上报、专家审核、层层筛选的原则,确定项目总数及投资额度。项目由县(市、区)政府组织申报,市财政、环保部门审查,经市政府同意,报省财政厅、环保厅初审,经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环保部备案,并下达各地市组织实施。

(二)项目实施。乡镇政府在省财政厅下达资金预算20个工作日内,将经省辖市财政、环保部门审核同意的项目实施方案报省财政厅、环保厅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报省环保厅备案。项目一经批准,申报单位不得擅自调整、改变建设内容,不得降低目标要求、压缩投资规模。如确需调整,须经市级财政、环保部门审核同意,报省财政厅、环保厅批准。项目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由市财政、环保部门视当地情况统一安排招投标,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具体项目施工。市环保部门在项目实施30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设计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工程预算书、工程施工合同等材料报省环保厅备案。市财政、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指导、督促和考核验收,并在县(市、区)政府提出项目工程竣工验收申请1个月内组织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开展验收,市环保部门在项目通过工程验收40个工作日内将工程竣工报告、项目决算书等报省环保厅备案。省环保厅对验收合格项目进行抽查。省直管县、财政直管县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环保厅依照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三)实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公示制。各级财政、环保部门要及时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布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及验收考核情况。乡镇政府要会同村委会将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在村庄张榜公布。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承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分管副市长和副秘书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统一领导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对组织实施的领导。

(二)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务求实效。具体工作分工如下:由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卫生局配合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由市城管局牵头,市环保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由市农业局、畜牧局牵头,市环保局配合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道路整治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配合负责乡镇绿化工作;由市卫生局负责农村改厕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畜牧局配合负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局、环保局配合负责农村清洁能源普及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环保局配合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环保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农村地区矿山企业周边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城乡规划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环保局配合负责乡镇及村庄的规划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配备农村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工作。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开展帮扶支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党政机关挂钩共建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督导。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市、县各级政府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工作制度。各县(市、区)财政、环保部门于每月月底前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并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项目实施情况报市财政局、环保局。市财政局、环保局将情况汇总后及时上报省财政厅、环保厅。项目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效,资金到位和安排使用,后续管理措施与制度的建立等内容。市财政局、环保局对工程管理、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分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先进经验,确保项目在既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 资金筹措与使用

Abstract:To construct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is the key to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only get through the advanced plan conception and the measure to prot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might build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might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2020.

Key words: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the planning of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to raise and allocate money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107-05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瑶村所在的蓬江区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中心城区,区内农村位于城市近郊,是市区工业化、城市化扩张的前沿阵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全区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密结合蓬江区实际,确定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即:围绕党提出的20字总目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实施“五新一好”工程,建设蓬江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瑶村位于江门市杜阮镇的东部,近年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加快工业发展、发展集体物业作为村委会工作的中心,于2001年在杜阮北路东段成功开发了瑶村工业区,发展前景良好。作为蓬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示范村之一,村委会从村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确立了“工业立村、物业稳村、商业强村”的三大发展战略,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详细分析了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特殊意义。他认为,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完成村村通电、通水、通公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村容整洁”的目标就可以达到;同时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的生产发展才不至于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农民的收入可以随着生产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会高;村村通电视、广播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公路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市场体系中,才会有适应于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以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为龙头,以配套建设交通、文体、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治理村庄环境“脏、乱、差”为关键环节,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2公共基础设施分类探讨

随着2007年5月1日《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实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同时废止。而《镇规划标准》仅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乡规划,并不适用于村庄规划,因此,对于村庄规划的相关标准将有待新的规范出台。

在没有正式国家标准指导的前提下,寻找一种适合村庄规划的用地分类很有必要。以下就村庄规划的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类,参考《镇规划标准》及广东省《村镇规划指引》作探讨。

2.1 《镇规划标准》及《村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

《镇规划标准》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及绿地。

《村镇规划指引》中并没有明确的用地分类,但根据其对各类用地的控制要求,总结出五大类的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别为公共建筑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公用工程用地及环卫设施用地。

两者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类基本一致,但在用词方面稍有不同,且前者在工程设施用地中增加了防灾设施用地,而后者的上位规范则为已废止的《村镇规划标准》。

2.2 村庄规划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类建议

建议参照以上标准,根据村庄用地的具体实际进行分类,使其分类更具可操作性。其中公共设施用地可先分为管理性、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市场性公共设施用地后再细分,这样更利于土地的管理。具体见表1:

3瑶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

3.1 项目概述

规划地块位于江门市中心城区杜阮组团东部的边缘,西与江门市新城市中心北新区相连,东与杜阮中心区相接,周边有配套完善的大型居住社区(灏景园和碧辉园)及席帽山风景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总体格局清晰,各类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使用。未建用地约占规划用地的48.99%,有利于统一安排土地开发、设施配套等。

3.2 公共基础设施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道路系统现状存在问题

现有道路不成系统,各级道路普遍偏窄。现状对外交通道路仅为6m,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杜阮北路加油站侧到西和里的道路为泥土路,路况较差且狭窄;村内道路衔接不通畅,断头路较多;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靠。

3.2.2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村内的村委会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规模太小,设施不完善,发展受限制;村内的体育设施篮球场较残旧,且周边环境较差;村内缺少商业网点及集贸设施,没形成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村内无医疗卫生设施及文化设施。

3.2.3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村内排水一般为明渠,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且不成系统,污水无处理设施;村中乱拉电线的现象较重,存在火灾隐患。

3.2.4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垃圾缺乏管理,部分村民在房屋之间的空地乱堆放,造成道路狭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村内的环境卫生质量;部分村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3.2.5景观环境质量

各类用地布局混乱,工业生活混杂;住宅建筑新旧参差严重,布局零乱、风格各异、环境脏乱差、缺乏公共空间,村庄呈现出“散”与“拥挤、混乱”的两种情况,人居环境恶化,村庄的景观形象较差;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不规整,绿化较差,垃圾较多。

3.3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3.3.1 村庄道路规划

配合完善城市道路建设,确保出村道路的畅通。完善村内部道路系统建设,各道路均需进行硬底化处理,两侧设置排水沟渠。环村主干道、新景大道及杜阮河北侧规划路两侧均需设置绿化带。村内主要道路均设置路灯。

3.3.2 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完善

行政管理设施;瑶村村民委员会更址新建,治保会则保留原有设施;教育机构设施:保留原有瑶村中心幼儿园;文体科技设施;整治原村委会前闲置地,新建老人之家并完善老人院设施;文化站则结合瑶村篮球场设置在瑶村老人之家的东侧;保留瑶村文武殿及子礼区公祠;维修、翻新旧宗祠及更楼,周边空地设置休闲广场;翻新篮球场,结合周边用地设置舞台、健身小径、健身器械等;医疗保健设施:新建卫生室,设置在原村委会内;商业金融设施;按照相对集中原则逐步把商业网点建在新景大道的两侧,形成一条商业街,作为村民购买物品的主要场所,创造环境优美的商业环境。在杜阮北路边建设部分商业金融设施,作为工业区的配套服务设施。集贸设施:在杜阮北路边建设瑶村中心市场和其他配套设施。

3.3.3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3.3.1 给水工程规划

保留原有给水干管,将部分树状管连接为环状管网,巷道内支管采用树枝状布置。新建管材统一采用聚氯乙烯给水管,并增加设一处市政接水点。沿规划道路及靠近十字路口的地方按规范设置室外消火栓。

3.3.3.2 排水工程规划

近期:瑶村排水规划保留村内原有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管网末端设污水处理站,净化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或排入杜阮河;远期:旧村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新村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现有排水主渠用来排放新村雨水,污水通过新建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经污水处理站净化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或排入杜阮河。

3.3.3.3 雨水系统规划

近期规划不设置独立雨水收集系统,对村内东侧现状排水明渠改造成暗渠。旧村各巷道及建筑物内雨水直接进入排水沟,初期雨水与污水共同进入污水处理站,超出容量部分雨水将溢流出杜阮河。新村其他地段雨水就近排入污水管道。为防止现状暴雨时有雨水溢流的问题,建议现状污水沟做盖板前要对其进行清淘,使其过水断面尽可能大。

远期规划旧村的排水沟用作排雨水专用,新村的雨水用雨水管收集至现有排水主渠里面,排至杜阮河。

3.3.3.4 电力工程规划

保留瑶村现状的一、四站变电房,增加一处变电房,位于规划瑶村市场。

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敷设,在条件许可时亦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或架空与埋地相结合的方式敷设,敷设位置可沿道路、居屋骑楼、屋檐等,建议电力、电信线路同杆架设。

在工业区四周及村内主要交通要道沿路设置路灯。

3.3.3.5 电信工程规划

在新建瑶村村民委员会首层设置远端用户模块房,容量为1000门。原有通信线路改为沿规划路网敷设,线路敷设方式基本以架空为主,可与电力线同杆架设。

3.3.3.6邮政规划

在新建瑶村村民委员会设一邮政代办点。

3.3.4环境卫生规划

在新村的公共绿地内新增一个公厕。垃圾中转站结合工业区原有的垃圾中转站设置,尽量减少对村庄的污染。推广垃圾的分类收集,沿主要道路每隔150m设一个垃圾箱,在村内设垃圾收集点。

3.3.5村庄绿化整治

村庄绿化应点、线、面相结合,使村庄绿化与周围鱼塘,农田等融为一体。

点式绿化:指集中的公共绿地。规划在工业区配套生活区、新村及旧村的中心均设置有公共绿地。各公共绿地宜设置亭、台、花架、置水、叠水等园林,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植物种植模式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坪,进一步丰富绿化空间。

线式绿化:村庄内道路两侧及河岸线都规划有绿化用地,采用乔木+灌木的种植模式,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

面式绿化:利用村民住宅屋前屋后的边角用地布置绿化用地,同时结合公共绿地和道路河岸两侧的绿化,形成有机体系。

4资金筹措与使用探讨

4.1 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建议采用全方位筹措的方式。由于村庄建设涉及到许多村民私人投资的市场性项目如商业金融设施,这就需受益的村民应有部分出资,才能积极推动村庄规划的实施。建议采取“一个为主,五个一点”的做法,落实村庄建设资金投入。即以村民劳动、出资为主;政府财政补助一点;政府各部门对口帮扶一点;企事业单位赞助一点;本村外出经商者资助一点;其他途径解决一点。

4.2 资金使用

建议以村委集中资金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部分如道路、河冲、河塘、公共绿地、市政设施等,涉及到的私人项目建议由村委会引导,出资对优秀私人项目进行奖励。

5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现有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一个为主,五个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由村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督实施,这样才有可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能在2020年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10).

[2] 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2006(5).

[3] 江门市蓬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棠下、荷塘、杜阮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2007(1).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范文 下一篇:对学校保护视力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