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唯心主义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4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1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在党的领导下开始由自发变为自觉。中国共产党主办了《向导》、《新青年》季刊、《前锋》、《中国青年》等理论刊物,建立了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陆续出版发行了马克思主义丛书,还把上海大学改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培养干部的基地。中国共产党在该校设立社会科学系,许多共产党人担任主讲教师.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在这次高潮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更为全面,不再限于仅仅介绍唯物史观,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传播和理解,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受日本理论界的影响很大。日本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解并不全面.通常把马克思主义体系概括为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当时中国大多数学者,无论是赞成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都受到日本理论界这种观点的影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较深的李大钊也不例外。李大钊试图用进化论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把马克思主义体系整合起来,这同日本理论界三大部分平列的观点相比,要深刻一些,但李大钊的说法毕竟不够准确,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际。瞿秋白精通俄文,在苏联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多年,从另外一个渠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似乎没有受到日本理论界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比李大钊等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

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之概念》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互辩律的唯物论,二是历史唯物论,三是经济学说,四是科学社会主义,这四部分不是平列的关系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理论体系。同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瞿秋白十分重视互辩律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方法总论,总合各科学的方法而说明人类知识能量的认识论”。至于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总起来说,互辩律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总的宇宙观和统一的方法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是其在具体研究领域的展开,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标。瞿秋白提出这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得到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词的正确概念,不至于认为马克思主义就限于唯物史观及其经济学说”。

瞿秋白所说的“互辩律唯物论”(有时他也采用音译“第亚历克蒂”),是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称谓。他不喜欢“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从日文套用过来的译名。想创立一个新的译名。无奈“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流传开来,成为约定俗成的通用哲学术语.已很难再作变更。因此,瞿秋白的互辩律唯物论的提法,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事实上,瞿秋白的四分说同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分说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也许是针对中国理论界存在的忽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倾向,他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单独突出来。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对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之统一的观点,统一的方法。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及社会观是统一的呢?因为他对于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象,都是以‘现代的’或互辩的(Dialectic)——即第亚历克蒂的唯物论观点去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曜秋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纠正了李大钊三分法的缺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鉴于中国理论界对唯物史观已有所了解,而对辩证唯物主义还不十分熟悉,瞿秋白便担负起了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担。瞿秋白写了许多讲义、文章,出版了许多译着,堪称是在中国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绍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他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撰写了《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等教材。《社会哲学概论》从“哲学之唯物论唯心论”讲起,论及宇宙的本原及其演化、生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现代社会学》更为具体地绍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并详细论证了“社会科学中的根本方法就是互辩的唯物主义”他翻译了多篇苏联学者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论文.还翻译了郭列夫着的《新哲学——唯物论》一书。在此书译本的附录中,有瞿秋白撰写的《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一文,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瞿秋白还发表《自由世界和必然世界》、《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等文章,参与“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实用主义、自由意志论等资产阶级的学术观点,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影响。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侧重于以下几方面内容。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往往重卢卡奇轻葛兰西,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哲学立场(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评判,以及对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研究方面,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往往把它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理论观点来研究,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理论支撑来论述。所以,有必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对葛兰西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人手,探寻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葛兰西在其代表作《实践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葛兰西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以适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最高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总称。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信仰,一种表现在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并使它们统一起来的社会集团的社会意识(思想)。他指出:“在这里,人们可以说‘意识形态’,但得以在世界观的最高意义上使用此词为条件,就是说它默默地表现在艺术、在法律、在经济活动和个人与集体生活的一切表现之中。”

葛兰西还在各种意义上区分并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提出“有机的意识形态”和“任意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对二者作了区别。他指出:“人们必然把历史上有机的意识形态,就是说,那些为一个特定的基础所必需的意识形态,同随意的、理性化的或‘被意愿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在意识形态是为历史所必需的范围内,它们是‘心理学的’;它们‘组织’人民群众,创造出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获得对于他们所处地位的意识,进行斗争的领域。而在意识形态是随意的范围内,它们只创造个人的‘运动’、论战和如此等等(虽然甚至这些也并非完全无用的,因为它们像一种同真理相对照、证明真理的谬误那样地发挥作用)。”可见,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意义宽泛的中性词,而且研究得更为细致与深入,这与马克思多在否定意义上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在他那里,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意识,不再是单纯消极和否定性的,而有可能根据它的革命性而成为积极和肯定性的,或者说,意识形态依照其阶级性而区分为进步的与落后的。”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发展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那时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指唯心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也多是在否定意义上指称这种意识形态,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葛兰西对意识形态进行思考时,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处于低潮,斯大林主义在俄国开始兴起。”所以,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化、宽泛意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更适合并适用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更具有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

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在瞿秋白以前,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缺乏了解。瞿秋白改变了这种状况,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首次明确地表述了哲学基本问题。他在《社会哲学概论》中指出,最初的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称.“随后知识渐渐分类、综合、组织而成系统,就发生种种科学,——从哲学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仅仅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分工的结果,使哲学仅仅能成为综合一贯的智识,有统率精神物质各方面的智识而求得一整个儿的宇宙观之倾向:更因科学进步而智识系统日益严密,于是,哲学——所谓‘求宇宙根底的功夫’愈益得以深入。然而初民哲学与现代哲学仍旧同样是人对宇宙的认识”。囝他明确地指出,当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人若想哲学问题,——就是他想组合一更稳固的‘宇宙念’(ContemplatiodcM0nde)——他立刻就遭到的难题:‘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凡以客观为出发的,——只要他是一贯的思想家,有这勇气一直推究下去,——他必成唯物论中之一派。而以主观为出发的,——便是唯心论中之一派”这里所说的“我”与“非我”、认识与实质、灵魂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

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瞿秋白把各种哲学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他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哲学理论。他指出,有的唯心主义者纯粹以个人主观意识的“独在论”(唯我论)为出发点,提出主观唯心主义学说。有的唯心主义者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提出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他们的共同本质都是认为思维或意识为第一性的,而存在或物质为第二性的,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除了我的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者虽然“超个人意识”,还是把物质世界看成精神的派生物。“超个人的意识之学说,最巩固的就是黑智耳(黑格尔)和塞林(谢林)的学说,他们的‘绝对精神’就是一种超个人的意识,——其中似乎能包含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自然界。然而塞林的见解以为宇宙只是这一精神的‘自念’。黑智耳的哲学系统里所谓‘绝对的’逻辑过程很重要,所以宇宙是这一‘绝对精神’的‘自想’——逻辑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

瞿秋白还对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他认为,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两重原因。其一,历史原因。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形成唯一主义的错误认识。在人类初期。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为有神灵在支配着世界“既然信仰宇宙为某一神灵所创造,即此便是以主观为出发点的各种哲学系统之基础,而这种信仰本来就不期而然地引导到‘客观之存在受主观的规定’等类的学说。”因此,“凡是与唯物论相对抗的哲学,都是由初民的万物有灵论里出来的”。其二,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生活现象十分复杂,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得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于是形成唯一fl,主义的错误认识。“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各社会间交通日益繁多,往往骤然暂时归之于神归之于上帝。”“一民族之内的斗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以及通商事务里,常常发现以前所引为不可能的事,而大家所期望的事反不能实行。这种状况更可巩固对于‘天神力量’的信心,而增长依赖天力援助的倾向。”

从上述瞿秋白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绍述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把握得比较到位: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他对唯心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某些合理的内核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分析;对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得也不够深刻。事实上,唯心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因就是把认识上的曲线简化为直线.把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加以夸大,导致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

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瞿秋白特别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的唯物主义立场,着重绍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他指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全宇宙只是统一的物质之种种组织或混和的方式。”整个宇宙就是物质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各种物质并且经常地在变动、转动、变化之中。物质并不消灭,也不发生,只是时常改变自身的组织形式罢了。这就是物质不灭的原理。”

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瞿秋白对生命和意识或精神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他指出,生命是物质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凡有生命的必有蛋白质体;凡蛋白质体不再溃败的过程中必发现生命。当然还必须其他的化学成分,才有持久的活的机体;然而单为生命之发现,却并不需其他成分:其他成分的需要,只在于变成蛋白质而持续此生命。最低等的生物实在仅仅是蛋白质球,然而他们却已有生命之表现。”至于意识或精神,则是物质长期的、高度的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特别组织的物质”的属性。“精神不能外乎物质而存在;物质却能外乎精神而存在,物质先于精神;精神是特种组织的物质之特别性质。——物质当然是宇宙间一切现象之根本。”“自由人的脑经(一种特别组织的物质)能思想。没有这种物质,便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无论什么样的思想,决不是一个人的创造或想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外物所给的经验得来的,就是纯粹抽象的算术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在瞿秋白之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比较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与现实政治斗争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希望从中得到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思想武器,而对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之类抽象的理论问题,则关注不够。瞿秋白纠正了他们的这一不足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抽象、最远离现实生活的内容之一.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从瞿秋白对这一原理的绍述可以看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已有相当大的提升。瞿秋白还力图把这一原理转换为思想方法,他说:“以物质基础的考察.实际情况的调查,来与我们的理论相较,是非正误立刻便可以明白。因为精神现象发生与物质现象.而物质是可以实际按察的。”在这里,他已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立了基础。

总之.瞿秋白的物质观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总体上突破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原意。但是,他毕竟是第一位绍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领会尚不够深刻。他比较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性质,而没有突出其辩证法性质,没有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外,他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准确志处,例如,他说:“物质不过是‘电’的种种表现而已。电子的各种结构,形成各种元素之原子;各种元素原子互相结合而成各种不同的组合,构成各种物质之分子。人身大地星球及宇宙,无不是这些原子分子所组成——分子原子之于宇宙,正犹砖瓦之于房屋。”显而易见,他的这种理解,容易混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界限。

四、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尽管瞿秋白没有做到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他对马克思的辩证法还是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他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做了比较系统的阐发,是中国绍述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的第一人。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瞿秋白指出,其基本意思是说事物的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这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原理”。他说:“物的矛盾及事的互变便是最根本的原理,——没有矛盾互变便没有动:没有动便没有生命及一切现象。’“所以‘斗争’与‘矛盾’(趋向不同的各种力量互相对抗)——足以规定变动的历程。”可见,他已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在运动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至于矛盾如何相互转化以及如何引起运动发展并且规定运动发展的方向,瞿秋白还未来得及做进一步的论述,这表明他的理解还是初步的。但是,这种理解毕竟突破了朴素辩证法的局限,上升到普遍规律的高度。他把对立统一规律看成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为毛泽东后来将此理解为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提供了思想前提。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瞿秋白看来,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展开。他指出,在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下,事物向前发展有两种形式或状态.一种是数量的变化,一种是质量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宇宙及社会里的一切发展,——就是数量变更的渐渐积累,而数量的变,到一定程度,必定突变为质量的变。”瞿秋白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质变理解为“连环不断的否定”,不过他没有展开论述质量互变规律是如何进入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瞿秋白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尽管比较简单,但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意。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把三大基本规律平列起来,而是视为完整的体系。他说:“宇宙的根本是物质的动,动的根本性质就是矛盾——是否定之否定,是数量和质量的互变。’’他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也是深刻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进一步发展了瞿秋白的这种观点。

综上所述,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对于中国人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有很大帮助。但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瞿秋白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间不长.并且承担着大量的工作,这使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难以深入。毋庸讳言,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了解还是初步的,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应当承认。瞿秋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往往局限在历史观领域。而瞿秋白则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推进了理论深度和广度,这是“承上”;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介绍.为李达和艾思奇系统、全面、规范地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基础,这是“启下”。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2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乾元性海和创造根源。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人类禀受于天的性德日益开发弘实,智慧之光照耀全宇,天地万物无不开发利用,则本体含藏的无限可能性逐渐现实化,这就是以人能成就天道。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被看成是宇宙大生命刚健生生、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逻辑必然和最高现实,修身自强是出于自立的本愿,也是宇宙大生命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自强自立中创造了世界、创造了自己,被看作是宇宙大生命自身逻辑的显现,则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合太和,所以说天人本不二,亦必不二。

解放以前,熊十力只是一般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他不仅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具体建议,而且积极进行改造新唯识论和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新易学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易学强调本体具有复杂性而精神主导物质,蕴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立意,是熊十力谋求以新儒学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服务的有益尝试,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应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

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

二、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1、复杂本体说

2、体用不二论

3、心物不二说

4、生命与心灵不二

三、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

1、为道日损与默识求仁

2、返己尽性与不违仁

3、爱智格物与致良知

4、天人不二与人能成天

四、新易学人生论的历史地位

1.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言

2.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献策

3.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儒学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熊十力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其突出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发展为解放后的“新易学”。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心”为宇宙本体,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范畴;新易学把宇宙本体规定为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具有调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性质,从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上看,应划入“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范畴。新唯识论比较重视本体论和宇宙论,而新易学最关心的则是人生论,具有更浓厚的儒家色彩。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从“由儒入佛”到“出佛入儒”的心路历程

1918年,熊十力的第一部论著《熊子真心书》发表,书中载有“数荆湖过客,濂溪而后我重来”的词句,说明熊十力当时已有开创“现代儒学”之志了。我们知道,周敦颐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太极图说》和《通书》都是衍《易》名篇。熊十力后来果然成了现代新儒家的核心人物,而且成为“港台新儒家”的直接启导者。熊十力还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易学大师。他多次声称“余之学宗主《易经》”,晚年直接把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命名为“新易学”。

《熊子真心书》的首篇为《船山学自记》,其中说:“忽读《王船山遗书》,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斯乃衡阳之宝筏、洙泗之薪传也。”[1]这段文字对儒学精髓的概括,说到底只是四个字:“体用不二”。这正是熊十力终其一生所坚持和阐发的核心思想。文中所述“即人见天、有我凝道”的思想,也表明熊十力对传统儒学人生论的高度重视。此外,在《答李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昔者宣圣盖忧名教,特于《易》言‘精义入神’,孟子以‘集义养浩然之气’,立本焉尔。”[2]这里不仅表现了熊十力对孔孟之道的推崇,而且强调“精义入神”的易理对儒学立本的重要性。后来的熊氏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3]看来绝非偶然。

1920年,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据其义以造论”,以护法吸纳众流,折中为宗,而成《唯识学概论》一书。熊十力刚刚学佛就欲“造论”,不仅表现了很强的哲学创造欲,也说明他对旧有的佛学是不甚满意的。象宋明诸儒一样,熊十力研究佛学,多少带有“出入佛老而汇归于儒”的性质。

1922年,又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入北京大学任教,接替梁漱溟讲授佛学唯识论,所用讲稿即其早已起草的《唯识学概论》。讲着讲着,熊十力逐渐对佛教唯识论的学理发生怀疑,“忽不自安,遂辍讲。”乃悉焚其旧稿,并“融《易》以入佛”,另创《新唯识论》。《新唯识论》直到1932年才定稿出版,它以《心书》中已萌芽的“体用不二”思想为基础,“杂引《易》、老庄、宋明儒之语,虽未显标为宗,迹其义趣,于彼尤近……盖杂引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遂摭拾唯识师义,用庄严其说,自如凿枘之不相入。”(刘衡如:《破〈新唯识论〉》)[4]从而引起佛教界人士的普遍反对。

其实,熊十力本人如何吐呐百家、自为新说,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他袭用了佛家“唯识论”的招牌,并声称“本书于佛家元属创作”,严然以佛学大师自居,这就不能不引起佛教界人士的关注了。更有甚者,《新唯识论》首章《明宗》开宗明义说:“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其理论对象既不是教界高僧,也不是一般佛教徒,而是学术界的“诸究玄学者”。也就是说,熊十力是以哲学家中的一员用《新唯识论》来与哲学界讨论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这等于把佛家理解为一个以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为主的哲学派别,而漠视了其宗教信仰意义和修持实践的价值,这又与当时佛教界的一些学者所谓“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观点相矛盾了。由此导致的理论风波,促使熊十力做更为深入广泛的哲学思考,于是便有了1942年和1943年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出版。

1942年,《新唯识论》语体本上卷出版,熊十力在序言中说:“中卷申明体用,因评判佛家空有二宗大义,而折中于《易》,”[5]明确表示本书只是借评判佛教空有二宗大义来阐发《周易》体用不二思想的哲学著作,而不再是为佛教创作的新论。1943年,《新唯识论》语体本全部印行时,熊十力在《印行记》中写道:“有问:此书非佛家本旨也,而以《新唯识论》名之,何耶?曰:吾先研佛家唯识论,曾有撰述;渐不满旧学,遂毁夙作,而欲自抒所见,乃为《新论》。夫新之云者,明异于旧义也。异旧义者,冥探真迹,而参验之此土儒宗及诸巨子,抉择得失,辩异观同,所谓观会通而握玄珠者也。破门户之私执,契玄同而无碍,此所以异旧义而立新名也。”[6]这就是说,《新唯识论》已不是持门户私执的佛学著作,而是广采博征、自抒所见的哲学论著。

这么一来,熊十力便名正言顺地被佛教界人士剔出了“佛门”。于韬在《世间解》上撰文说:熊十力“不但要以佛释儒,而且还要以佛附儒”,他根本不是什么“新法相宗”,而是“新儒家派”。与此同时,熊十力也受到了哲学界、尤其是儒学界的热烈欢迎。贺麟在《当代中国哲学》中说:熊十力“得朱陆精意而融合儒释”,“为陆王心学精微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7]从此,熊十力便算是以“新唯识论”鸣世的“现代新儒家”了。

关于《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哲学归趣,熊十力在序言中说:“识者,心之异名。唯者,显其殊特。即万化之原而名之以本心,是最殊特;言其胜用,则宰万物而不为物役,亦足征殊特。《新论》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反之此心,是故以唯识彰名。”[8]以本心为万化根源,以返求本心为立论归要,真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这一概括亦可看出,《新唯识论》的重心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用熊十力自己的话说,是“境论”,而作为传统儒学核心内容的“人生论”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44年,熊十力又创作了《读经示要》一书,这才是一本典型的新儒学著作,但也可看作是对《新唯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全书共三卷:一、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二、读经应取之态度;三、略说六经大义。熊十力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有些问题须作新的诠释,然其中确有恒常不易的大道在。他说:“夫经学者,旧云圣学,其为道也,以见自性为极,以会物归己为本,以反身而诚、乐无不备为功修之实,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极乎裁成辅相、参赞化育为功修之盛。圣学广大悉备,未始遗知能,而实超过知能之境。此其所以别于宗教而为哲学之极旨。”[9]这可谓熊十力正式确立其新儒学人生论思想的重要标志。他还说:“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其说具在《易》、《春秋》二经,余经皆此二经之羽翼。《易经》备明内圣之道,而外王赅焉;《春秋》备明外王之道,而内圣赅焉。”[10]可见熊十力已把内圣学与《易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其新易学人生论思想已渐趋成熟。总之,《读经示要》概论儒学历史和内圣外王,最终确立了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牢固地位。

熊十力在四十年代前期创作的《新唯识论》(语体本)和《读经示要》,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直接启导了“港台新儒家”群的崛兴。但熊十力本人的思想却并未就此止步。随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到来,熊十力思想继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完成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的转变

与《新唯识论》(文言本)主要招致佛教界的反对不同,《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发表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关注。这种关注有来自儒学界内部的称赞,也有来自唯物主义方面的批评。如杜国庠撰文说:“熊先生跟佛家一样,否认物质宇宙的存在,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无’,都是‘乍现’,都是人们的‘妄执’。进一步,连我们认识事物的意识也作为‘妄执的心’,说为空的而加以破斥,因而否定了‘知识’的价值。”[11]周谷城则说:“熊先生所谓本体,是遮拔万有而觅取的;如要返本,则必遮拔科学,使我们的行为赶快退到纯一寂净的空无。”[12]这种尖锐的批评和攻难,又一次激发了熊十力的哲学思维。就象他过去因佛教界的批评而反思和改造《新唯识论》(文言本)一样,熊十力现在也因为唯物主义者的批评,而不得不开始反思和改造《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工作。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熊十力的哲学生涯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创造阶段。中国历史的巨变又一次引发了熊十力对“古今之变”的沉思,激发起他对儒家《变经》(他喜欢这样称呼《易经》)的强烈兴趣。他说:“余晚而喜《易》,恒潜玩爻象,以求圣人之意。”(1952)[13]又说:“《大易》一经是五经根本。汉宋群儒以易学名家者,无一不是伪学,其遗毒甚深,直令夏族萎蘼莫振,余实痛心。久欲讲明易学,复兴孔子之道,而神经衰弱太甚,未堪述作。新运肇开,余得闲居养性,又重玩五经,深念孔子六经是内圣外王一贯之大道。治《易》而不遍通群经,何可悟《易》乎?”[14]新中国安定的社会局面和火热的建设高潮,为熊十力的哲学创造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土壤,使他有可能站在更广泛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进行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于是,到1952年,《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诞生了。

《新唯识论》语体本原有37万字,经熊十力重新删定后,只剩下18万字。这次删定标志了熊十力思想的又一次飞跃,这个飞跃最集中地表现在作者为本书撰写的《删定记》和《赘语》中。在《赘语》中,熊十力说:“本论谈体用,实推演《易》义。”[15]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以《易》为宗”的蕲向。在《删定记》中,熊十力详细考察了夏、商、周“三易”的哲学思想,并指出:“详上所述,孔子力主知周万物,与成物、开物、备物、化裁变通乎万物,何曾有一毫遗物、绝物等弊!但知周万物之知,究是主动,此其首《乾》而不首《坤》也;然首《坤》唯物之精神,固已尽量发挥矣。”[16]于此可见,熊十力接受了唯物主义者先前的批评,并已深受其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之高扬“唯心胜义”,转变为“心物兼顾”了。《删定记》还说:“本体说是物固不可,说是心亦错误。心、物以对待立名,要皆就本体之流行而假说。然于心可以识体,以心不失其本体之德故。《新论》以唯识立名,而释之以‘唯者殊特义,非唯独义。’可知《新论》与一般唯心者截然殊趣。此乃三易相传血脉也。”[17]从原来的主张以本心或仁心为本体,到现在的强调本体非心非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1954–1956年,熊十力又完成了《原儒》一书。此书实际上是在《新唯识论》(删定本)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旧撰《读经示要》的改作。其内容主要有《原学统》、《原内圣》和《原外王》三篇,被公认为熊十力新儒学思想的代表作。书中把中国文化的起源上溯到伏羲时代,认为“伏羲初画八卦,是为穷理知化,为辩证法之导源,可称为理智派”[18];“尧舜至文武之政权等载籍,足以垂范后世者,可称为实用派”[19],孔子会通这两派,集其大成,而创立内圣与外王兼备的儒家学派。孔子之学又分前后二期:“孔子早年当无革命与民主等思想,他还是承唐虞三代群圣之遗教,而欲得君行道”[20],这是“小康学”;“孔子晚年(学《易》以后)其思想确突变,始作六经,发明首出庶物,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乃至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群龙无首、天下一家,可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1],这是“大同学”。熊十力认为,小康学只是尚处于形成中的孔子,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扶植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是“伪学”;只有大同学才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大道,是真儒学,而他的新儒学正是这种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这实际上是在为他的新儒学思想“原学统”。在此基础上,熊十力终于确立了其以《周易》为基础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当熊十力在新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最终确立其新儒学体系之后,他又感到原来的《新唯识论》已远远不能适应《原儒》体系的要求了。于是,他对原来充当《读经示要》哲学基础的《新唯识论》进行了第三次重大修改,以使它适合《原儒》体系的需要。于是,就有了1958–1959年间《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发表。

熊十力对《新唯识论》的第三次改造,不仅删去了与作为《原儒》哲学基础无关的内容,而且对其余部分也进行了重大修改。首先,熊十力删去了原《新唯识论》中《明宗》、《唯识上》和《唯识下》三章,把全书更名为《体用论》。其次,对于《体用论》中仍保留《佛法上》和《佛法下》二章,熊十力在《赘语》中交待说:“此书佛法上下两章,衡论大乘学,于空宗尤详……余之思想,确受空有二宗启发之益。倘不由二宗入手,将不知自用思,何从悟入《变经》乎?此书于佛法较详,所以自明来历耳。”[22]在《明变》章末尾,熊十力又说:“余之宇宙论,主体用不二,盖由不敢苟同于佛法,乃返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积渐启悟,遂归宗乎《大易》也。今将论及佛法,实即综括大乘空有二宗性相旨趣,而平章之耳。”[23]这就是说,《体用论》之谈佛法,只是衡论与平章并藉此以明来历而已,并不表示自己仍然苟同或借重于佛法。这实际上等于把《佛法》(上)(下)这两章也“删除”了。这样,《体用论》实际上就只剩下《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了。对于这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尤其是单独发行的《明心篇》,不仅篇幅大增,内容得到很大充实,因而成为熊十力晚年加强其新儒学人生论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学人生论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学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尝试。

在《体用论》(包括单行的《明心篇》)印行时,熊十力特加《赘语》说:“此书实据旧撰《新唯识论》而改作……此书既成,《新论》两本俱毁弃,无保存之必要。”并解释说:“《新论》语体本草于流亡中,太不精简,前所以印存者,则以体用不二之根本义存于其间耳。今得成此小册,故《新论》宜废。余之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就用上言,心主动以开物。此乾坤大义也,与佛氏唯识之论根本无相近处。《新论》不须存。”[24]总之,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已不再是“新唯识论”,而是“体用论”了。

1959-1961年,熊十力又完成了《乾坤衍》一书。关于本书的旨趣,熊十力在自序中说:“吾书以《乾坤衍》名,何耶?昔者,孔子托于伏羲氏六十四卦而作《周易》,尝曰:‘乾坤,其《易》之蕴耶?’又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孔子自述其述作之本怀如此。可见易道在乾坤,学《易》者必通乾坤,而后《易经》全部可通也。衍者,推演开阔之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是谓衍。余学《易》而识乾坤,用功在于衍也,故以名吾书。”[25]本书以衍《易》的形式阐发《原儒》和《体用论》(包括《明心篇》)中的新儒学思想,并最终把它们完全纳入了易学传统的轨道。在本书的末尾,熊十力写道:

有问:“先生之《新易学》,盛张乾道主变导坤之论,其犹有唯心主义之色彩与?”余答之曰:吾子何有是言乎?西学唯心唯物之论,本在宇宙基源处横行割裂,各执一性说为本体。唯心论者坚持将实体的内部所含有之复杂性而割去物质性,乃说唯独有一性,字曰精神,是为本体;唯物论者反对唯心,却将实体的内部所含有之复杂性而割去其精神性,乃说唯独有一性,字曰物质,是为本体。唯心唯物所以分途,其主因在此。孔子之《易》明明无此事,吾子谓吾说《易》有唯心主义色彩,果何所据乎?

余书发明《大易》体用不二义,本以现象为主,此是吾书根柢,须识得此意。(吾书不承认有离开现象而独在的实体,只收摄实体以归藏于现象,说为现象之内在根源,故曰现象为主。)乾为心灵,坤为物质,乾坤皆现象也。现象有心物两方面,而不可拆裂为各各独立之两物。物的方面有力引起心;心的方面有力主动,以符合于物则,而动不失宜。如汝步行市区街道,望见汽车奔跑而来,汝心即于此时主导起来,测定汽车行动之规律,同时指导两足迅速移步道旁,决不乱撞汽车。据此而论,汝心主导于物,即是乾主导坤,事实分明,何可否认!……其可以唯心主义之污名胡乱加于老夫乎?[26]

这里,熊十力不仅高度概括了其新儒学思想的哲学内涵,以示与一般唯心主义体系的区别,而且正式把他的学说取名为“新易学”,标志了熊氏新易学思想的最终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作“衰年定论”。他在临终前的随笔中还说:“余之学自是归本《大易》,详在《乾坤衍》等书。”[27]

转贴于 熊氏新易学的人生论,又称为“哲学的心理学”或“儒家心理学”。它虽然借用了现代“心理学”之名,实际上与之有重大区别。所谓哲学的心理学或儒家心理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它实际上是熊氏新易学的人生哲学,是传统儒家心性学或性理学的现扬。熊十力说:“追惟孔子传授,有尽心之学,其要旨在究明本心、习心之大别,毋以恶习害其本。易言之,吾人固有良知良能,常与天地万物周流无间,当尽力扩充之,俾其发展无竭。”[28]又说“哲学的心理学,非必以研究与解释精神现象为能事而已。其所努力不敢稍懈者,唯在返己察识内部生活之渊海,是否有知是知非之明几炯然常在,是否有千条万绪之杂染暗然丛集。于此二问,皆得明白正确解决,各明来历。存养本明,转化后起之染垢,人生便上下与天地同流,不至蔽于小已以失其性也。”[29]可见,熊十力所说的心理学,其实是现代的心性学和性理学,也就是熊氏新易学的人生论。

关于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熊十力说:“如哲学上之体用义,是儒家心理学之所依据。”[30]又说:“首申三大义:一曰宇宙实体具有复杂性,非单纯性;二曰体用不二;三曰心物不可分割。此三原理原本《大易》,今兹阐明心理,根据在斯。”[31]综合熊十力晚年著作对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多种论述,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来阐释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

1.复杂本体说

熊十力的本体论思想,在解放前与解放后有重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基本停留在“新唯识论”的水平上。《新唯识论》和《读经示要》都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坚持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熊十力的思想发生了飞跃,逐渐由原来的“新唯识论”转变为“新易学”,基本上放弃了原来的唯心主义观点,建立起圆融唯心与唯物的新哲学。

新易学的本体论,既反对唯心,也反对唯物,主张宇宙本体是某种兼含神质二性的复合物,可称为复杂本体论。1952年,熊十力在《新唯识论删定记》中说:“本体说是物不可,说是心亦错误,心、物以对待立名,要皆就本体之流行而假说。”[32]1956年,熊十力又在《体用论》中说:“精神物质二性,皆实体所固有也。不直言物质而言翕者,从功用立名耳,质非固定的事物,元是实体流行现似凝敛之一方面;不直言精神而言辟者,亦从功用立名,所谓阳明、刚健、向上、开发而不肯化成物之一方面。神质二性,是实体内涵相反之两端,相反所以成,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33]1959年,他还在《明心篇》的自序中说:“宇宙实体具有复杂性,非单纯性(哲学家或以为实体唯是单纯的精神性,或以为实体唯是单纯的物质性,皆逞臆成说,与实体不相应也)。”[34]新易学的这种复杂本体论,可以看作是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某种结合,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发展。

新唯识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个方面,并主张这二者是一齐产生和共同发展的。熊十力一再强调,物质与精神绝不相似,决不能把精神看成是物质的副产品,因为凡物皆以类相生,如麻种生麻、豆种生豆然,所以沉坠锢闭的物质绝对无法产生出刚健炤明的精神来。按照这种逻辑,则精神也绝对无法产生出与自己决不相似的物质来。那么,被新唯识论奉为本体的本心或仁体固然可以产生出精神现象,可它怎么能产生出物质现象来呢?可见,新唯识论实际上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发生问题。新易学把新唯识论的仁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正是从理论上化除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不同的本体观,必然引出不同的人生观;或者说,不同的人生论,需要有不同的本体论来支持。新唯识论“即万化之原而名之以本心”,把宇宙本体看成是纯粹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它的人生论也是“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反之此心。”[35]因此招来了唯物主义者这样的批评:“熊先生跟佛家一样,否认物质宇宙的存在。”[36]“熊先生所谓本体,是遮拨万有而觅取的;如要返本,则必遮拨科学,使我们的行为赶快退到纯一寂静的空无”[37]。新易学认为宇宙本体是复杂性,“神质二性是实体内涵相反之两端,相反所以相成,实体以是变成大用也”[38],所以它的人生论也是既要求“返己察识内部生活之渊海,是否有知是知非之明几炯然常在”[39],又要求“发其智于实事实物,通于万有而不隔,行于现实而无系。”[40]熊十力说:“孔子日新之学,敦仁以立其大本,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41]主张道德与科学协调发展,日损之道与日益之学相辅为用。这正是其新易学复杂本体论的必然结果,或者说,这样的人生观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复杂本体观。

2.体用不二论

熊十力哲学中“体用不二”的思想萌发甚早。早在1918年的《熊子真心书》中,熊十力就认为:“道器一元,幽明一物。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42]这种道不离器、幽明不二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熊十力后来所说的体用不二原理。基于这样的本体观,便有这样的人生观:“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43]这也正是后来被熊十力视为新易学人生论之究竟的天人不二原理。这种被称为“衡阳之宝筏、洙泗之薪传”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熊十力一生学术追求的核心所在。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毕竟还很模糊、很抽象、很单薄,而且也只是一鳞半爪,不成系统。

三四十年代,随着《新唯识论》文言本和语体本的相继行世,体用不二的思想逐渐展开和丰富,成为熊十力哲学的基本原理。如1942年,熊十力在《论体相》一文中说:“夫体之为名,待用而彰,无用即体不立,无体即用不成。体者,一真绝待之称;用者,万变无穷之目。”[44]《新唯识论》(语体本)说:“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所以说,他是用的本体,绝不是超脱于用之外而独存的东西。因为体就是用底本体,所以不可离用去觅体。”[45]但就总体而言,新唯识论的体用不二思想还基本上停留在概念思辩的水平上,尚未有力地贯彻到人生论中去。

新唯识论“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返之此心,”固然有强调道德修养的意义,但它强调更多的似乎是认识论而不是修养论。熊十力一直把他的新唯识论体系规划为境论和量论两部分。所谓“量论”,主要应理解为一种认识论,而不是人生论。在传统儒学中,认识论是从属于修养论的,而新唯识论却大有把修养论从属于认识论的倾向。“港台新儒家”谋求与康德、黑格尔的结合,论证所谓智的直觉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倾向的继续和发展。此外,新唯识论固然也讲体须就用上认取,但它的重点还在体上,在很大程度上用只被看作是藉以显体或识体的凭据而已。新唯识论毕竟没有从根本上给予物质世界以应有的位置,这最终导致了内圣修养与外王事功的脱节。“港台新儒家”大讲所谓“道德形上学”,却始终无法解决道德良知与科学民主(所谓“新外王”)的连接问题,这不能不说与新唯识论的片面影响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熊十力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新易学的研究中去。他不仅把理论重点从本体转到了功用上,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体用不二思想,并把它们贯彻到人生论中去,体现出以人生论为核心的儒家本色。他在《乾坤衍》中说:“余书发明《大易》体用不二义,本以现象为主,此是吾书根柢,须识得此意。(吾书不承认有离开现象而独在的实体,只收摄实体以归藏于现象,说为现象之内在根源,故曰现象为主。)”[46]以现象为主,所以把物质性赋予实体,主张复杂性本体论;以现象为主,所以不再投入精力去完成“量论”,而是把大量时间用于内圣外王和人生哲学的研究中,于是就有了《原儒》、《明心篇》和《乾坤衍》。

1957年,熊十力把《新唯识论》改造为《体用论》,便正式宣布:“余之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这不是以本体为主的体用不二,而是以现象为主的体用不二。他说:“此书之作,专以解决宇宙中之体用问题。”[47]并函告朋友:“昨有一书,平生吃苦所究之一大问题在其中,有此而《新论》可废。”[48]从《新唯识论》到《体用论》,是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最终完成的标志。《新唯识论》的宗旨是“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49]《体用论》的宗旨则变为“本论以体用不二立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不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种种原理,皆禀《大易》辩证法。”[50]

不管熊十力自己怎么说,《新唯识论》把本体看成是反求实证的非知识的内心境界,终究有体用分离之嫌。《体用论》否定了仁心本体,而代之以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并把这种复杂性收摄于现象之中,说为现象内部所含“相反所以相成”的“两端相反之几”,才是真正的体用不二。把体用不二论彻底贯穿于人生哲学,便有了《明心篇》中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是熊氏新易学的人生论。《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3.心物不二说

基于上述体用不二论,熊十力认为宇宙万象不妨概括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类,但不可把它们看成是各各独立的东西,心和物只是同一本体之两面,而不是两体。用熊十力本人的话说:“心物本不二,而亦有分;虽分,而心为物主,究不二。”[51]心物不二的观点,可以说是熊氏新易学宇宙观的必然结论。

熊十力曾说,新易学的宇宙论“以翕辟成变为枢要。”这一理论主要解决宇宙运动的根源及其发展变化问题。对此,熊十力主张,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本隐之显”和“相反相成”。所谓本隐之显,是说本体是隐微无形的,现象则有相可循,宇宙万象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要到隐微无形的本体中去寻找,因为有形的事物必然是从无形的事物中逐渐产生的。“否则,显可睹而隐难知,如不推显至隐,将任意见以宰割宇宙,吾未知其可也。”[52]所谓相反相成,是说运动必然是由矛盾引起的。“因为说到变化,必是有对。易言之,即由实体内部含有两端相反之几,乃得以成变,而遂其发展。发展绝不是单纯的事情,单纯哪得有变化?然若两端对峙,惟互相反而无和同,即令此伸彼屈,而此之独伸亦成乎亢穷,则造化将熄矣。所以说,变化决定要率循相反相成的法则。”[53]那么,这隐微无形的本体中所含的两端相反之几究竟是什么呢?熊十力认为是翕和辟。

熊氏新易学认为,本体是一种每时每刻都处于生灭灭生、变化密移中的东西,因而可以称之为恒转。“恒字是非断的意思,转字是非常的意思。非常非断、刹那刹那、生灭灭生,故名恒转。此乃即用显体,以立斯名。”[54]恒转至无而善动,刹刹相续而不已。“此种不已之动,自不是单纯的势用,每一动恒有摄聚之一方面,”[55]那就是翕。翕的结果是产生无数“小莫能破”的微细质点,称为小一。小一和集而成群,小一群再经若干次和集,便成为物质宇宙。“然而当翕势方起,却有另一方面的势用反乎翕而与翕同时俱起(二势非异体,更无先后次第,故说同时俱起)……此一方面的势用是刚健自胜而不肯物化,正与翕相反”,[56]这就是辟。辟势是恒转的自性显发,故能运于翕之中而自为主宰,因以显其至健,并最终转化翕而使之与己俱升,其结果便使物质现象从一开始就同时具有了精神性的一面。物质与精神和同而为一体,而心在物中主导并转化物,这就是《周易》所谓“保和太和乃利贞”的状态。这样,熊十力就通过恒转内部翕势和辟势这两端相反之几的矛盾运动,说明了宇宙万象的运动根源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发生及其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产生以后,又是如何发展和进化的呢?熊十力仍然用翕势和辟势的相反相成来说明。按照熊十力的理论,翕势和辟势是同时俱起并达到保合太和的,所以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应该是同时产生的。但就实际情况看,由小一和集而成的物质现象毕竟先呈现出来,而心灵现象则直到生物出现之后才逐渐有所表露。对此,熊十力解释说:“夫心作用未出现,只是隐而未显,不可说无。隐显与有无,是截然不同之两义,万不可以隐而未显便谓之无。”[57]他指出,宇宙泰初,蒙然大荒,连物质现象也未呈现,何况心灵呢。翕势与辟势同时俱起,物质与精神便同时产生。此后,物质现象不断演化,精神现象也与时俱进。而且,物质的演化和精神的创进其实是同一过程,正因为精神潜驱默运于物质中并不断地主导和转化之,才导致了现象世界的进化。

随着物质的进化,精神有了日益精密的资具,也就渐渐地显发了出来。他指出,生机体经过三大改造,不断趋于完善,这种进化绝非偶然。“既非偶然,则不能不承认宇宙泰始以来,物质与精神是浑然为一之洪流,不能不承认精神对物质方面本有主动作用。”[58]当无数小一未凝成各种实物时,物质只以潜能的形式轻微流动于太空中,这时物且未著见,精神未有凭藉,无从显发。小一和集成各种实物后,渐失其轻微流动之本然而趋于凝滞,所以一切无机物皆有锢闭与沉坠性,精神也不能马上从中显发出来。但精神毕竟时刻都潜移阴帅于物质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物质必然从之俱化。到一定时候,精神的主动力终将显发出来,引导物质之构造,并改易其形式,从而使无机物发展为生机体。生物出现后,又不断进化,其机体构造日益完善,则精神的发展也日益便利。至高等动物乃至人类出现,精神有了良好的资具,终于吐出盛大光焰,如旭日方升,而光芒万丈。

从实体内部翕势和辟势同时俱起而辟主导转化翕,到精神与物质同时产生、共同发展而精神主导转化物质,再到人类崛兴而心灵主导转化肉体,乃至人类精神生活内部本心主导转化习心,始终贯穿着一条对立双方矛盾运动而主体统御客体的基本原理,这就是熊氏新易学“乾道主变导坤”的易理法则。这一法则不仅与“心物不二”的新易学原理密不可分,而且直接为强调觉性主宰的新易学人生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4.生命与心灵不二

熊氏新易学把宇宙万象划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方面,在此基础上又把物质现象分为物质和能力两方面,而把精神现象分为生命和心灵两方面。与此同时又认为物质与能力不二,生命与心灵不二,然后总括为心物不二,以全宇宙为一个心物互含而心主导物的大生命。在此基础上,根据体用不二原理,又提出“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本来不二”,并且主张“宇宙论与人生论不可判而为二”,要求“尽己性以尽物性”,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圣学境界。[59]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在吾人生命和宇宙大生命中,物质和能力如何不二?生命与心灵如何不二?以及后者如何能主导转化前者而达到“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圣学境界?

关于物质和能力不二,熊十力说:“近取诸身,自吾有生之始,以迄少壮老衰,日常吸收动植诸物质,经胃力消化,即变成种种能力,此等能力复新生吾之体质,此则质可变为力、力可变为质之明证也。外取诸物,水为流质,受阳光之热则变为蒸气上升,即由质变为力;及遇冷气,则凝成雨点下坠,力复变为质也。此等事例不可胜举,若质力是二物,何可互变?《易大传》曰‘坤以简能’,又曰‘坤化成物’。按《大传》云物者,即物质之省称;其云能者,即能力之省称。据此,则《易》以坤为质力,是其不以质力为二物之主张已极明白。”[60]在他看来,物质和能力皆属物质现象,其基本性质是阴暗、沉坠、锢闭、趋于凝滞,是宇宙间基本矛盾的消极和被动方面,是人的习染、知识、私欲、恶念等的宇宙论依托,是宇宙大生命和人生运动中被主导、被转化的客体方面。

关于生命与心灵不二,熊十力说:“余所体会,生命与心灵殆无性质上的区别。惟生命未发展到高级,即心灵不能显发盛大;亦可说,心灵不曾发展到高度,即是生命发达之条件犹未具备故。如生机体之组织未完善,则生命、心灵皆不获发达也。余以为生命、心灵不妨分作两方面来说,而实无异性,实非两体。《大易》以乾为心,而赞其曰‘大生’,曰‘大明’。先圣烛理入微,从切实体察得来也……离生命而言心灵,心灵其为空洞的镜子乎?离心灵而言生命,生命其为佛氏所谓迷暗势力乎?”[61]又说:“生命、心灵本来不二,而有两名:特举其生生不已之德而言,则曰生命;特举其炤明无暗之德而言,则曰心灵。名虽不一,而其所指目者非两体也。”[62]总之,所谓生命与心灵不二,其实是用生命的生生健动义充实心灵,以强化心灵的创生性质;同时,也是用心灵的炤明刚健之义规范生命,以强化生命的合理性和至善性。生命与心灵合一,为刚健奋发、积极进取和崇尚理性主宰的新易学人生论提供了有力的哲学依据。

生命与心灵是何性质?熊十力说:“余以为同有生生、刚健、亨畅、升进、炤明等等德用。生生,言其大生广生,常舍故创新,无穷无尽也。刚健,言其恒守至健而不可改易也,故能斡运乎物质中,终不为物所困。亨畅,言其和畅开通、无有郁滞也。升进,言其破物质之锢闭,而健以进进不坠退故,俗云向上是也。炤明,言其本无迷暗性,《易》云‘大明’,是乃最高智慧与道德之源泉也。如上诸德用,皆是生命、心灵所法尔本有,而不可诘其所由然者。惟人独能努力实现生命、心灵之一切德用,此人道所以尊也。然人与万物本为一体,人乃万物发展之最高级,则人之成功即万物之成功已。”[63]他认为生命与心灵的这些性质,刚好与物质和能力相反。相反所以相成,乃主导、开发和转化物质与能力,并使之与己俱升,达到“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至善状态。生命与心灵的这些德用,使它们必然地成为宇宙大生命和吾人生命的主体方面,从而成为宇宙生命运动和人类生活实践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因而也是宇宙大和谐、人生大圆满的动力根源和终极保障。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3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 质料 形式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赞他为“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好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中是最高层次的,因为它是“本体之学”或者“本体论”。关于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就在于,他把存在论深化为了本体论。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把存在看做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太过于笼统,自己则从事物内部的结构来分析,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地则象一个圆筒或圆盘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据亚里士多德解释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做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它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喂滋养料,或者是因为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都是潮湿的,而水是潮湿的东西的本性的来源。①另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主张气为万物的始基。他的著作残篇说:“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 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之所以把气当做万物的本源是因为他看到气息是无所不在的。赫拉克里特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本原的理解更加深入。他认为,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万物的本原或者始基也是一样的,这个始基就是“火”。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是燃烧着的火,不是静止的,是不断燃烧变化着的。③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从火产生又重新分解成火的,这个过程包括“上升的运动”和“下降的运动”。火通过空气浓厚起来变成水,水又凝结成土,这是下降的运动,然后土又溶解变成水,水蒸发成气,气干燥后又成为火,这是上升的运动,如此周而复始就是万物的转化。

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模仿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或者德谟克利特等拿水、火或者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而是提出了四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了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这四因,才能得以产生、变化和发展。所谓质料因,是指事物的“最初基质”,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④这一概念被西方的哲学称为第一个物质概念。如构成桌子的木头,或者烧制成砖瓦的泥土,。质料没有特定的规定性,只是单纯的原始质料,没有能动性。质料所表达的事事物为什么要存在,物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以及事物在运动变化中为什么会继续存在等问题,这也就是说事物变化中运动中不变的是质料。所谓形式因,就是指事物的形式结构,如房屋的结构。形式因要回答的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原因,木头为什么成为了桌子,又成为了凳子?因为木头成为了具有桌子的才有的功能、性质的事物,变成凳子是木头成为了具有凳子的功能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之所以能变成什么是形式来决定的。是潜在的东西被实现了,变成了现实。一个房屋之所以成为了现实的房屋,而不是潜在的房屋,是因为形式让这变成了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把唯心主义的很多东西都包含了在里面,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片面的,而四因说恰好弥补了二者的缺点。动力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指事物之所以能运动的原因,比如,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争议最大的一因,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因就是解释事物为了什么要运动变化,而目的也变成了运动、变化的归宿。

应当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上,是在寻求自然规律的表现,他吸收了质料是一个事物的基质这一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四因说”里,亚里士多德指出形式和质料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没有没质料的形式,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质料。但凡存在的个体,它都是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体,把形式与质料分离开单独来看,就会倾向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还指出,质料和形式是相对的,一个事物到底是质料还是形式得看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决定,对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完全消极的、被动的,形式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形式让质料成为了某物。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夸大了形式的“能动性”,忽略了质料在一个事物中的基质的作用,从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在提出以上四因之后,又进一步认为这四个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质料因和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可以包含在形式因里的。目的因追求的最后目的,也是形式因实现以后的事物的结构。动力因指事物变化的原因,而事物的变化都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这样动力因又可以等同于目的因。在《形而上学》里,亚里士多德又强调说形式是最终实体。因为决定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就是形式。木头这一质料之所以能成为桌子还能成为凳子,最根本上是因为,它们分别具有了桌子和凳子的形式,形式才是决定了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真正原因。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才是第一实体。

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就背离了个体是第一实体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趋向柏拉图式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了。因为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实际上也是指事物的本质,它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同一个词。⑤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所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是强调要与质料相结合的,而柏拉图的理念,是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存在于两个世界中的。这就表明了,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完全的唯心主义,而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来回摇摆,试图要在唯心与唯物中找到一种介于二者中间的观点。

参考书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3章983b20-3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6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8页

[3]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43,《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3页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5卷第2章1013a25

[5]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84页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4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问题/研究空间/思想创新

如何评价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热烈议论的话题。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往日的繁荣,日益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什么?哲学家本人自然要对此负责,但“人是环境的产物”,依我看,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的环境有关。这些年来它一直生活在夹缝之中,哲学家的人格被扭曲,空间也因此而被压缩,研究陷入困境并不在情理之外。造成困境的原因虽然有客观的一面,但走出困境的希望却在哲学家主观努力之中。从夹缝中走出来,天地宽阔。

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天”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地”是指中国以及世界当前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研究天,也要研究地,研究它们的结合——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为解决现实问题作贡献。这是它的主要任务。但是今天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这几个方面做得都不够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时代提出的任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义语,而且对此深信不疑。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此很快提出质疑。上一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兴起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讨论,许多哲学家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其中已经包含着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见物不见人的批评。80年代中期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崛起,并且很快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基于实践唯物主义新教材体系构想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面目一新。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固然与西方国家以及当时苏联哲学的影响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呼唤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则需要并培养着中国人的主体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中计划经济建设的产物。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控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它的规律,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成功。时代需要新的、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适应这种需要,张一兵教授1999年提出的“回到马克思”成为获得普遍反响的口号,哲学家们纷纷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但是,至今已有八年过去,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的面貌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模糊了。以马解马、以恩解马、以西解马、以海(海德格尔)解马、以中解马,不一而足。还有完全根据自己的想象解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生存论者马克思,甚至存在主义者马克思、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发展者马克思,令人眼花缭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起码是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迄今众说纷纭。人们各说各话,甚至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所谓“讲坛哲学、论坛哲学”),互不交锋,似乎重新深入理解并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这一任务根本就不存在。更让人感到奇怪和不安的是,当前有不少论著名义上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实际上很少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引用的文献主要来自西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与此相关,其中的观点很少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依据,与其说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如说是属于广义的西方哲学或者只是作者的“私家哲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在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评价中,一些学者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是脱离实际,脱离了当前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他们对此提出批评,有的意见还很尖锐。如孙麾:“我们的哲学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启迪与理性穿透力?可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的哲学还有精神焦虑、还有冒险精神吗?以至精神力量能否推动和影响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这些问题的提出多少应该对贵族化、经院化的哲学家有所触动,拉开纯学术的幕,使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从书斋走向外面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贵族化、经院化”倾向,问题够严重了。

不论我们是否同意孙麾的具体说法,但他所说的问题,哲学界的确是存在的。

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哲学家享有以往难以想象的自由。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所谓“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关注现实问题的人越来越少,即使研究现实问题,也基本上是简单地套用哲学教科书上的常识对照、解释现实而已,很少有显出“精神焦虑”、富有“冒险精神”的佳作。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成果,几乎都是纯粹学术性质的。人们的注意力普遍放在了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一些著作专业性、学术性太强,只有为数不多的“圈子里的”哲学专门家,才能读懂。所谓的“贵族化、经院化”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哲学与宗教一样,属于距离生活实际最远的意识形式。学术性、理论性是哲学的特点,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一批人从事纯学术的研究。即使从事实际问题的研究,哲学也要保持自己的理论特色,与具体科学有所区别。但是这不能作为哲学家逃避现实问题的理由。哲学的形式是抽象的,它的理论指向却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它应该为整个社会以及个人认识与解决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从世界观方法论方面提供启示或者指导。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改变世界为宗旨,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今天的现实生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能不能持续,中国这块土地将来还是不是适合人类居住?全球化带给人类的究竟是什么,中国能不能和平崛起?值此物欲横流之际我们的精神家园应该如何安置?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当中国社会从上到下正在为这些问题而焦虑不安的时候,如果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躲进象牙塔,置身局外,显然是不妥当的。关注现实问题是一切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责任。

天与地本来是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使命就在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为民众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积极参与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一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哲学家就可以在天地之间上下不受拘束自由翱翔。自由是很自由,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和学者的社会使命,都淡化了。它被边缘化,不可避免。

二、在夹缝中生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今天的状况,从客观方面看,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政治,第二是市场经济。

自古以来中国主流文化中就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经世致用是读书人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是知识分子。从改革之初发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到提出实践唯物主义,都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学以致用干预生活的传统。积极干预生活必然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然而生活是复杂的,政治是复杂的,中国的民主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改革与稳定在中国缺一不可。知识分子从理想出发更多地强调改革,政治家立足现实,在积极改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保持稳定的重要。把握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需要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极高的智慧,远非读书人所能做到。正因为如此,一些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以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遭受了挫折。这在两个方面影响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一,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刻意压制自己干预现实的冲动,退回书房。上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我国流行,人们说这是处于前现代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超前消费”。其实,这只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落与灰心在抛弃大话语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那里找到知音,得到安慰。“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表明大量知识分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告别政治回到了书房。应该承认,在中国,注重理想的知识分子与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之间的张力仍将存在。这也是中国社会在稳定中发展所必要的。从政治的角度看,知识分子干预现实的空间只能一步一步地扩大。

第二,政治是知识分子无法逃避也无法越过的客观存在,它的影响在纯哲学的理论研究中也有体现。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学术问题,但出于政治稳定和宣传教育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起相关讨论事实上已经终止,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哲学家们可以“各取所需”相安无事。然而不讨论,没有思想交流,不可能形成学术界的共识。今天我国哲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混乱与此直接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影响最大的不是政治,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但压缩了学术空间,而且通过这一改变扭曲了哲学家的人格。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批判才能知不足,批判才能有所改变有所前进。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普列汉诺夫、列宁、、西方马克思主义,无不以批判现实为己任。但是这个特征今天在大多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身上不见了。以往我们在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时,看到他们批判发达国家的物化、支配、单向度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等等现象,总感到那是在说别人的事情。现在不同了,这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事。从上一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整个中国社会迅速地单向度化了。在这种变化面前,大量知识分子患了失语症;面对众多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他们丧失了创新的冲动与勇气。

一些人把责任归于政治干预,这是不公平的。如前所说,哲学家与政治家、理想与现实总有张力存在,来自政治的干预和限制,哲学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难以摆脱。但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影响不可能造成人的单向度化,单向度化是人自觉地完成的。西方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失去批判向度是因为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在限制他们的自由使各种关系物化的同时,不断地为他们提供了他们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物质享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物质享受的满足使人在技术理性的支配面前自动缴械了。

人的单向度化在中国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时代政治挂帅,大批唯生产力论。在他的鼓舞下,一些人提出“穷则变、变则富、富则修”的荒唐逻辑,提出“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口号。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正是长期的突出政治造成的国家危机和人民难以忍受的贫困,引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这种脱贫致富的急切心情,产生了对时代均贫富、大话语流行、人人关心政治把解放全人类时刻放在心头的政治狂热的反动。空头政治无视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教训刻骨铭心。这使得中国人很容易自觉地把发展生产力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文学家们最早向世人发出人文精神失落的警示。工程技术院校门庭若市,人文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技术理性至高无上,技术与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被自觉接受,因为它的确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迎刃而解,人文社会科学家关心现实问题已属多余。这种单向度化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恶化,资源趋于枯竭,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视现实生活的需要只是中国人单向度化诸多表现之一。

技术理性对人的支配,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哲学研究被当作技术工程来管理,gdp挂帅在这里变成学术成果挂帅。要求哲学家像工人每天生产多少件统一标准的产品一样,每年必须发表多少文章,至于这些文章是否有个性、有创新,则不予考虑。而且文章的数量与哲学家个人的职称、收入、地位,以及他所在的院系甚至学校的级别、名誉、获得经费资助的多少,直接挂钩。出于各种原因,哲学家事实上接受了这种现实,留给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少。对哲学家而言,在思辨王国自由驰骋自然要比研究实际问题和理论创新省力而又安全得多,或者说“效益”要好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有了产业的味道。人们批评哲学家浮躁,在当今中国,哪个不浮躁?

社会稳定的需要通过政治为哲学家的活动划出明确的界限,限定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而扩大,时而缩小,但不论什么时候,哲学家的社会责任都使他不能不接受当时给定的边界。另一方面,哲学家的单向度化又使其往往自觉自愿地放弃了自己相当多的理论空间。十几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就生活在由这两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夹缝中,太不容易了。

三、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出路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怎样才能振兴?简单形象地说,就是要克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况,一方面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研究整理,另一方面下大力气研究中国的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不统一的,甚至是混乱的、相互矛盾的理解,与作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建构新的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社会主义大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前面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度重视客观规律性的产物,是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建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表明被现实生活摆在首位的不再是科技理性、客观规律,而是与人的生存及解放相关的各种问题。它要求我们从新的角度出发重新阅读、理解、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与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未过时,但它已不适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我们在二十年前曾经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弘扬人的主体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但是,它是不是准确全面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还有待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与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哲学家们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曾经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讲坛哲学”、“论坛哲学”,形象地说明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巨大分歧。这里所说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事实上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这种局面不应当继续下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哲学家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站在时代的高度,在阅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上下大功夫,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

研究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重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必须研究重大的现实问题。在讲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时,陈先达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和研究家,一切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想真正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必须立足现实,以我们正在做的问题为中心,把问题中的哲学变为哲学中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崭新的问题,例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球化等等。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这固然是在说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但也是告诉我们,一种理论有没有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完全取决于它能不能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不面对生活实际,不能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任何哲学都将最终被社会抛弃。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边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解决生活实践提出的上述任务中发挥应有的与人们的期待相适应的作用,没有以人们普遍关心、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在不少人那里,哲学成为哲学家们的游戏。近年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哲学等日益成为我国哲学生活的中心,政治哲学迅速崛起,这些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贴近生活是重要一条。

陈先达先生的话是说给“一切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听的。他指出,要有出息必须创新,要创新必须立足现实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一切工作最后要落实在创新上。只有提出了新思想,帮助人们解决了现实问题,哲学才能得到人们肯定,充满活力。不能创造新思想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是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充其量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解释者、宣传者。就个人而言,有没有出息是哲学家自己的事,就整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有没有出息就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兴衰。

振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求大家人人争做“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面向生活实际,大胆理论创新。这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出路。这与重新解释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为现实中的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理论工具、思想资源;反过来看,在解决新的现实问题中产生的对新的理论工具和思想资源的需要,又为人们重新理解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角度、新的启示。只有立足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创新,才能创建出新的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面向现实很重要,但不能要求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都投身到现实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复杂的系统。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基本原理研究、马哲史研究、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甚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都有必要。但是,第一,不论在哪个领域,理论创新都十分重要;第二,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处于中心的,应该是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思考。最有才华、最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思考上,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命运所系,是庞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杂系统的目标与最后落脚点。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5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深信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成功,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践也充分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我深信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将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

目前,我坚持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思想上有了极大进步,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建立在这一世界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理论,是肩负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指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立党立国的根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今天,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决不是无的放矢,而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唯心论、有神论包括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假借科学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气功健身之名传播、蔓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这种现象面前分不清是非,不但不能进行抵制和斗争,反而成为这些错误东西的俘虏。有的把一些江湖骗子、江湖骗术当成大师、大法顶礼膜拜;有的热衷于求仙、算命、看相、占卜等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对所谓超物质、超自然、超人深信不疑。

从中不难看出,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根本的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这样,才能打牢思想基础,不被任何错误的东西所迷惑。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按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努力学习现代科技以及历史、法律、经济等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提高识别、抵制各种唯心主义的能力。

共产党员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什么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推动的,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入到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的实践中去,才能够深刻体验自然、物质、社会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及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也才能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高。远离实践、消极遁世,希望通过个体修炼、闭门养性来求得社会的进步、个人精神的升华,是根本不可能的,反而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甚至走火入魔,做出于己于社会都不利的蠢事来。共产党员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还会在思想上、精神上变得软弱无力,遇到矛盾、困难、挫折,就容易陷入各种宿命论的泥潭,往往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力量,而是把个人的吉凶祸福、前途命运寄托于某种所谓神灵、运气,企求本不存在的神秘力量的保佑、恩赐,成为各种唯心主义的俘虏。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选择题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15道)

1.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一代伟人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2014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中介

4.有人指出: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5.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A]世界是多样性[B]世界是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D]一切从实用出发

6.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

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

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

7.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8.2014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

[A]将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B]对事物的纯粹否定

[C]对事物的纯粹肯定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反映论[B]先验论[C]不可知论[D]可知论

10.201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1.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

12.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B.时代性C.历史性D.社会性

13.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全方位控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IT行业也已经走过了泡沫、疲软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关系、信息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属于经济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基本关系

[B]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

[C]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14.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A]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15.公元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3万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摆脱了俄罗斯军队和哥萨克骑兵的追击。经过半年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并付出的巨大牺牲后回到了中国。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各民族间的交往

C.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D.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

二.重点多项选择题(15道)

1.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下列对黑格尔、朱熹以及柏拉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A]都属于唯心主义[B]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2.“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5页)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有

[A]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树上一支不结果的花

[B]旧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

[C]聪明的唯物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只要存在聪明的唯心主义,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论

3.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的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A]牛顿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B]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无关的

[C]牛顿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牛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4.大家都知道在太阳系这个空间内有九颗行星在围绕太阳运动,天文学家们也准确算出了所有行星自转和公转的时间。而当我们面对广袤的宇宙时,才发现宇宙的时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天文学家根据天体恒星光谱渐渐向低频端(红光端)移动的现象(红移现象)及星系间的距离在逐渐增大的现象,指出宇宙在膨胀。远在1亿光年处的星系,离去的速度达每秒1500公里。60亿光年处的星系,退行速度可达每秒9万公里。当星系飞离速度加速到光速时,我们将看不到它的光辐射了。这说明

[A]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

[B]宇宙的膨胀是无限的,无法测定其有限性

[C]任何有限的星系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

[D]超出时空有限即趋向时空无限

5.中国时期党中央提出了1959年钢产量比1958年翻番的口号,于是全民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各地出现了许多土高炉,并大量砍伐树木用作燃料,这个口号和与之相应的措施使得1959年钢产量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这些钢却有近一半质量不合格。这件事情反映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要正确发挥这种能动作用必须

[A]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

[C]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D]不顾一切完成党提出的高指标

6.孩子:“爸爸,小华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会呢?”

爸爸:“小华的爸爸总是吃鱼,所以就会游泳,爸爸我不常吃鱼,怎么会游泳呢。”

孩子:“可是,爸爸你总吃鸡,你会下蛋吗?”

这则笑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联系是客观的

[C]主观想象的联系不能够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D]并不是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

7.时期,许多生产队长向上级领导汇报水稻亩产量时,相互攀比,四川某公社生产队向上级汇报时甚至说他们生产队的水稻亩产达到创记录的13万斤;改革开放以后,水稻专家袁隆平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在袁隆平的指导和广大农技人员的努力下,2014年,我国栽培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表明

[A]提出“水稻亩产13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B]袁隆平提出的目标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转化的关系

[C]“亩产过吨”的目标与“水稻亩产13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可能性

[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8.地球是由无数个循环系统组成,例如地球水循环系统:水被蒸发,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来,不听反复。水生生物循环系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鱼的排泄物为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强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B]结构性

[C]层次性[D]开放性

9.伊拉克与美国的各种矛盾冲突持续了多年,2014年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美伊之间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局是萨达姆政权的,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这反映出来的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A]使伊拉克国家军事实力下降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

[D]支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10.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D]追求真理也是为了创造价值

11.《春秋·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人将国家的职能概括为祭祀和战

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职能也日益丰富和复杂。下列选项属于现代国家职能的有

[A]我国政府与越南政府完成北部湾海域的划界工作

[B]商务部决定将进口光纤反倾销调查延期6个月

[C]工会组织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D]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反侵销调查

12.鉴于“”等组织残害生命、牟取钱财,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我国运用法律手段,取缔这些非法组织,并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其展开斗争。个别国家却以“人权”“宗教自由”等理由横加指责。无独有偶,对类似组织的打击取缔活动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近年来发生的美国“大卫教派事件”、瑞士“太阳圣殿教事件”、日本“东京地铁沙林事

件”等,也确确实实让欧美日发达国家感到了“”的严重性,各国纷纷运用法律手段,

甚至借用武力来铲除这些“毒瘤”。这一现象说明

[A]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意识状况比较复杂

[B]不同社会制度中落后的、旧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打击的对象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

[D]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和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13.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大部分国家以摇头表示否定,以点头表示肯定,而阿尔巴尼亚人则以摇头表示肯定,以点头表示否定。绝大部分行握手礼的国家都伸出右手,但印度却相反,如果要握手必须用左手。许多非洲国家有的以啃咬来宾的右耳垂来表示热烈欢迎,甚至少数国家还有以箭毒涂在来宾的手背上来表示欢迎的礼仪。这些都说明

[A]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基础

[B]文化的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C]文化多样性本质上是人们风俗习惯多样化

[D]文化统一性在于它具有客观性、可解释性和可转换性

14.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讲过: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我自己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他的话说得不错。近100年来,电视、尼龙、塑料、青霉素、飞机、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发明,人类的科技只能用突飞猛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直接改变生产方式[B]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C]直接改变思维方式[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15.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发的表现……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下对这种说法的评价正确的有

[A]错误地认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仅仅来自人性的要求

[B]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人的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C]没有看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才是自我实现的标准

[D]看到了人性的要求才是人发展的根源、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是个人发展的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1.B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2.B“坐”,表明的是一种静态,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人即使“坐”着也能“日行八万里”,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C、D都是正确的观点,时间和空间都能无限延展,但题干并无此含义。

3.D本题考查对于实践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实践由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和中介构成。中国载人航天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全体航天科研人员,客体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手段是载人航天飞行器。

4.A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是不同主体意识的主观差别,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5.C本题主要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建设之前就没有客观地考查这项工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的实际问题,因而导致后来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的关键就是我们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从而建造了这个存在诸多潜在问题的水利枢纽。AB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6.A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首先排除C项。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因果联系,是先有地表干燥才有沙尘暴,沙尘暴不会转化为地表干燥,两者不可能相互转化,故而B项也被排除。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有很多,题干提到了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地表干燥、土质疏松、大风等部分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表明产生沙尘暴这个结果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以D项不正确,而A项符合题干要求。

7.C本题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电灯作为新事物,是必然要战胜油灯这个旧事物,因此其哲学依据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8.D本题考查对辨证否定原理本质含义的把握。辨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的本质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D是正确答案。B是题干中提到的第一种专家意见,C则是题干中第二种专家意见,这两种意见都是对辨证否定的片面理解,因此被排除。A是对辨证否定本质含义的歪曲理解,故而要排除。

9.C这段话说明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惠施的观点就表达出一种不可知论倾向。按照这种说法,人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质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认识了,这种看法就是不可知论。

10.B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而A项被排除。C、D项都是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性,所以也被排除。

11.C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但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条件性,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A项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二者是有条件的对立。

二者的转化是有条件的,B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相互的,D项认为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也是错误的。

12.C从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所代表的生产力,到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再到当前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及其表现形态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历史性。此外,生产力还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社会性指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两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时代性也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因此A、B、D错误。

13.C本题考点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A、D都是错误的。B项错误在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非生产关系。

14.B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首先排除D项。从“作用于心灵”可知爱因斯坦说的是抽象方面,而非生产、生活等具体层面。所以,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15.A本题考查一个民族作出选择的直接动机。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其中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对于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直接制约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排除B、C、D项。

二.重点多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1.AC不论是“绝对精神”,还是“理念世界”或“理”,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更不是标志客观实在的抽象物质,因此,它们既不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也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个基本的派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当做是主观感觉或者意识的产物,认为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等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由于“绝对精神”、“理念世界”、“理”都属于客观精神或原则,因此,黑格尔、朱熹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而且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2.ACA说明的问题是唯心主义有其深刻的根源,同时也对唯物论的产生有积极作用的;B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正确的,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庸俗化;C,“聪明的唯物主义”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聪明的唯物论是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聪明的唯心主义”向“聪明的唯物主义”转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

3.BC牛顿虽然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这句话包含着明显的绝对化主张,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AD是错误的。

4.ACD宇宙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宇宙事物(包括星系)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宇宙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宇宙时空的有限即趋向宇宙时空的无限,因此ACD项符合题干要求。宇宙的膨胀虽然是无限的,但膨胀过程中却有其界限,只不过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无法测定到这个界限罢了,任何只承认无限性,否定有限性的观点都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因此B项被排除。

5.A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有: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BD虽然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但是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发挥,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错误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如题干内容就是例证。

6.BC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想

象中的联系不能代替或者取消对象自身的客观联系,题干中认为总吃鱼就会游泳,吃鸡就会

下蛋,不常吃鱼就不会游泳,主观地、人为地制造联系,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因此B项正确。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才形成的,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人为联系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题干中正是以主观想象的联系去取代客观事物的联系,故而选项C也正确。这则笑话没有提到联系的普遍性问题,所以A项被排除。选项D的观点显然错误,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

7.BD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

能性以及好的或坏的可能性。时的“水稻亩产13万斤”根本就是无视自然规律,不

可能实现,谈不上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问题,因此A、C项表述错误;袁隆平提出亩产吨级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而2014年栽培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则是一种存在,具有现实性,也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8.ABCD本题考查系统的主要特征。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四个,即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地球的循环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大系统都是这四个特征的结合体。

9.ABC本题考查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美伊之间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国不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力量,不断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美国通过战争瓦解萨达姆政权,实现伊拉克国家政权性质以及美国在伊拉克地位的质变。D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本题矛盾斗争性的一方所坚持的依据而不是作用,因此这个选项要被排除。

10.BCD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相一致的哲学范畴,价值就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大目标。追求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基础,实现价值是追求真理的目的,二者统一于人类实践中,并且都要由实践来检验。但是,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如题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11.AB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完成北部湾海域的划界工作、商务部决定调查延期都属于维护国家政府及其部履行国家职能,维护国家利益。工会组织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反侵销调查,由于企业并不属于国家机关或其派出机构,属于企业行为,不是履行国家职能。因此,CD不对。

12.ACD社会意识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能超前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意识状况比较复杂,不同社会意识所起的作用不同,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由于现实世界还存在两者社会制度的斗争,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还存在若干矛盾,因此,一种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并不一定会得到相异社会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或阶层的支持。中国与“”展开斗争,个别国家却以“人权”、“宗教自由”等理由横加指责,就是典型表现。因此,B选项错误。

13.ABD文化的统一性首先在于它的本质即人化,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文化的统一性还在于它的社会性质,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它不依赖于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中介形式,如物质工具形式、语言符号形式、社会关系形式等,因此,文化具有客观性,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转换性,因此,D项是正确的。文化的多样性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人们风俗习惯的多样化只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风俗习惯多样化不能反映文化多样性的本质,所以排除C项。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文化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基础,而文化的统一性又以多样性为前提,因而A、B也是正确的。

14.AB现代科学技术直接或间接使生产力的结构要素发生质的变化,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产方式的四个要素,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是,科学技术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方式却是间接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因此,CD错误。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7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科创新与对子论

任继愈自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他在晚年回忆道:“我过去一直是儒家的信奉者。新旧中国相比较,逐渐对儒家的格、致、诚、正之学,修、齐、治、平之道,发生了怀疑。对马列主义的认识,逐渐明确”①。在建国后的十多年间,任继愈写了《老子今译》(1956)、《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1956,与汤用彤先生合著)、《中国近代思想史》(1956,与石峻、朱伯崑先生合著)、《墨子》(1961)、《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1963)、《韩非》(1964)等著作,发表《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1955)、《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1956)、《禅宗哲学思想略论》(1957)等论文多篇。1963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当时组织者要求,既要注意政治性和革命性,又要注意知识性和科学性,并使两方面较好地结合起来②。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的分期、主线、内容、方法和原则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既集中了编写者群体的意见,也体现了主编任继愈的学术思想和哲学史观。

这部教科书把中国哲学史分为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三个时期。封建社会又分为确立时期、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建立和发展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分裂门阀地主阶级统治时期、统一封建国家重建与地方割据时期、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和巩固时期、没落时期六个阶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一斗争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奴隶社会表现为唯物主义“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反对宗教迷信、天命观和为之论证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斗争。在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出现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各派各家之间有继承、有批判、也有发展。荀子和韩非的学说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其他阶级的最后清算。直到秦汉统一,政治上中央专制集权的王朝巩固后,才把孔子思想定于一尊,加强了思想的统制,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地主阶级在与奴隶主阶级反复斗争中不断壮大,反映地主阶级利益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在与唯心主义反复斗争中得到发展壮大的③。两汉今文经学解释经文有严重的迷信思想,到了西汉末年,今文经学与谶纬迷信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神学经学。与今文经学对立的古文经学具有反对谶纬迷信的特点。由于今文经学是官学,国家的太学中经常有成万的学生学习那些充满了宗教迷信思想的经典;古文经学是私学,不为朝廷所承认。

到三国时期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才告一结束。魏晋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地主阶级中寒门庶族与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南北朝时期,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阵地转移到佛教与反佛教的斗争。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唯心主义体系,在隋唐时期有所发展,形成影响广泛的佛教宗派。隋唐时期的唯物主义仍然没有超过王充、范缜以来的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在宋、元、明、清中央专制集权主义的条件下,产生了理学。理学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家完整的哲学学说,它是我国特定时期的哲学史断代的统称。理学是地主阶级的哲学,理学的不同的学派分别代表着地主阶级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阶层的世界观④。这种分期显然基于他对哲学史的特定认识,是紧扣全书主线的。从篇章内部结构看,该著将各家哲学一般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历史观四个部分论述。全书坚持阶级性,党性,斗争性三个原则,深入分析各派哲学的阶级属性,坚持哲学的党性,坚定站在唯物主义一边,对唯心主义进行揭露和斗争。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贯串其中的主线,这种哲学史体系被习称为对子论,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史领域的主流观点。

《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力求以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突破了此前影响很大的胡适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研究与冯友兰以新实在论为指导的研究,使本学科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正如任先生所讲,“马克思主义是过去一百年中最有影响的时代思潮。马克思主义方法是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一种崭新的工具”。“马克思影响新中国,靠的是他的学说的真理性,靠的是辩证法。这用在史学上作用也很明显,自从有了唯物史观这一观察社会的新的工具,史学(研究)面貌就大不一样了。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出现了一批改变了中国历史学术的杰出人物”⑤。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普及的情况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术语解读了中国哲学史,这对于人们能初步读懂中国哲学,对中国哲学发生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次,不是孤立地考察哲学史,而是注重哲学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发展的联系,特别注重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寻找哲学产生的根源。任先生指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从文化的整体、社会的整体看问题,而不是孤零零地看一个问题,从整体、全局看局部,跟站在局部看局部不一样”⑥。第四,继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的做法,着力挖掘了一些历史上不为人重的“异端”哲学思想,彰显了他们的价值,同时,也挖掘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中长期被淹没或忽视的那部分内容;最后,不囿于历史成说,不照搬前人,对原始材料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哲学史界包括任继愈反复检讨了“对子论”的不足,主要有:对当时作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特别是把苏联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日丹诺夫的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定义⑦作为研究哲学史的唯一指导方针,不允许讨论商榷⑧;把唯物和唯心的定性本身当作价值判断,唯物主义就表彰,唯心主义就批判和否定⑨,把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成果作为错误荒谬的唯心主义加以否定,由此将之定为反动腐朽的剥削阶级和没落阶级的思想进行批判,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资产阶级偏见作了否定,对之只讲斗争,不讲吸收,以实现文化上的“彻底决裂”,怕背离了阶级斗争这个“纲”,会挨棍子⑩;在方法上,仍然采取“反向格义”瑏瑡,即把涵义丰富的中国哲学概念简单转换成西方哲学概念,如气是物质,道是规律,理是原则,心、性、情是意识等等,很不准确,造成误解,实际上并没有走出以西方某一种哲学为范式的初始研究阶段。以笔者管窥,该书的局限性有:第一,历史背景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这类叙述和分析集中于阶级关系,忽视了其它社会内容,篇幅虽大却不全面,写的像是“阶级斗争决定哲学的历史”。第二,有些论述,缺乏对历史上学者的思想作整体、深入的探讨,割裂中国哲学原著,使之就范于自己构筑的框架。第三,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公式来套,缺乏对社会关系和哲学的真实联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对魏晋玄学分析说,门阀士族地主阶级代表统治阶级的上层当权派,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哲学是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取得政权后,开始走向堕落的世界观瑏瑣。贵无论崇尚虚无,“以无为本”,是由于他们坐享剥削的成果,用不着费一点心思。类似这样的分析书中不少,往往流于牵强附会。时代局限性即时代对人的规定性,是任何时代的人都无法避免的,能否随时代前进而实现自我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者的学术态度与人生态度。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子论与圆圈论结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眼界渐次开阔,思想获得解放,学术研究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呈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任继愈宝刀不老,与时俱进,写了《老子新译》(1978),主编《中国佛教史》(八卷,已出三卷)、《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已出四卷)等著作,发表了《论儒教的形成》(1980)、《儒教的再评价》(1982)等论文。这一时期,哲学界对日丹诺夫的定义进行了反思。尽管还有人坚持他的定义,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之取否定态度,主张以列宁的哲学史定义取代它。所谓列宁的哲学史定义,即《哲学笔记》中讲的,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并认为“全部认识领域”,包括“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加上“心理学”和“感觉器官的生理学”,“这就是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根据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瑏瑧,人们将其称为圆圈论。圆圈论者主张哲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由此,研究的时代上限也不应再是阶级社会的产生。

任继愈提出,哲学史是认识史,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这两个说法本来是互相补充、并不排斥的。他采用两者结合的定义,把对子论与圆圈论结合,主编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与人类认识史相统一的哲学史体系建构思想。

新的体系是对原有体系的突破和匡正,是很大的历史进步。任继愈作为对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没有完全坚持自身的原有观点和体系,采取了自我突破的正确态度,并非偶然。早在1957年,任继愈就委婉提出,日丹诺夫“定义”有三处“不够全面”:哲学史仅仅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就会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留下了空白点,因为照目前一般的理解,社会历史观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主义;遗漏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这个对子;没有给唯心主义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他当时还提出:唯物主义学派经常反映进步的阶级,唯心主义经常反映没落阶级的利益。但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往往出现了例外。比如老子、庄子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但他们是没落的阶级;孟子、荀子都反映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一个是唯心主义,一个是唯物主义;墨子本身是同情劳动人民或接近劳动人民的大思想家,但他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这样一不小心,就会使哲学思想(特别是世界观方面的根本分歧)和进步或落后的阶级利益发生脱节的现象。也有的哲学思想家,像宣扬“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学派,就很难找出他反映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他甚至说,很可能我们分析了的思想家,说他代表某阶级,而将来历史证明这个“阶级”根本不存在。因此他主张对子论与圆圈论结合,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中国哲学发展史》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突出表现在:第一,原来的大量被批判斗争的对象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肯定,中国哲学中丰富的宝藏得以展现,使人们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哲学智慧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提供文化资源,得到很大的克服;第二,分析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再仅仅集中于阶级斗争,而是从生产力发展、民族大融合、地区大开发、文化大交流,思想大开放等多角度展开与深入;第三,把中国哲学发展作为一个总的过程考察,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探寻中国哲学认识发展的规律。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也较快地发现了该著的不足,例如,由于论述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由集中于阶级斗争扩展到其他方方面面,务求全面详尽,使背景分析所占篇幅更大;按照列宁定义,哲学史是认识史,于是原始社会也就有哲学,该著第二卷(秦汉卷)共十五章,其中有七章明显地不属于哲学史范围,书中所介绍的政治思想、宗法思想、史学观、自然科学,属于中国认识史的研究范围,但把哲学史简单地等同于认识史,这些内容就都被塞进了大哲学史的体系中。笔者认为比较明显的还有,该著坚持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具体科学作为哲学进行理论升华的基础,为此罗列了不少具体学科的知识,却没有寻找出二者深刻的内在联系;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解得过于刻板,哲学当然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但据该书所示,哲学家提出其哲学思想,是自觉地、直接地为政治服务,把哲学这种离基础较远的、间接对基础发生作用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直接进行政治活动的政治谋略。

任继愈的新著推出前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者,大多走向以列宁的“哲学史是认识史”为指导。肖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以列宁的指示为指针,努力去探索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所固有的圆圈”瑐瑢,成为圆圈论的代表;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1983)、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1987)、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1989)、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1989)等则另辟他途,根据列宁“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瑐瑣的论述,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的范畴,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学术成果。任继愈在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的八十年代,老当益壮,以《中国哲学发展史》展示了新的学术成就,表现出决不固步自封,勇于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可贵学术品格。

三、对后学的启示

任继愈穷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对中国哲学、文化的振兴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后学以多方面的启示,择其要者有:

第一,早在1957年,任继愈已对日丹诺夫定义提出质疑,为什么他最终还是严格按照日丹诺夫的“对子论”主持编写了《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呢?后来黄平深入研究过这类现象,指出,50年代以后,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进入逐渐在他们自己不同程度地参与下建构起来的新型体制之后,由于单位制度与思想改造而被纳入了双重的非知识分子化的制约性转换之中,而且,也是同样重要的,他们仍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有意图有目的的互动行为,加入到规则的确立和遵从、话语的主导与认同之中的瑐瑤。从长时期来看,当时的主持者虽持宽松态度,后来却被斥为,为修正主义集团作舆论准备。当时的知识分子包括任继愈身处其境,不可能感受不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氛围。

第二,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任继愈研究中国哲学史始终坚持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必须正确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才不至于把日丹诺夫一类人的观点不加怀疑地当作货真价实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任先生并非没有怀疑,并且提出过自己的质疑,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坚持日丹诺夫的观点,在当年,这种思想无疑占了上风,加上学术与政治混淆,深入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成了难度很大的事,必须具有巨大的理论勇气。

第三,研究中国哲学史,要从中国哲学的实际出发,要立足于对文献资料的解读,要充分把握中国哲学固有的特点,发掘出其自身的思想蕴含,而不应该从定义出发,不应该把经典作家对西方哲学的结论照搬到中国哲学,不应该削足适履地将其纳入先行设定的范式、框架。1950年代曾有人提出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具有重大不同,受到了任继愈的驳斥,说“这种看法,表面似乎认为中国哲学有它特定的范围,但实质上却是认为中国哲学有它特定的对象;结果,这就会引导到怀疑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哲学的对象的问题”,“这样就会由于强调了中国哲学史的特殊性,以致脱离了哲学的轨道,走入歧途”瑐瑥,这导致了割裂中国哲学以就范于西方哲学模式。后来,所谓列宁定义又遇到了新问题,“哲学史就是认识史”,把大量的非哲学的认识拉进了哲学史。特别是很快又有学者提出列宁未发表的《哲学笔记》并非是给哲学史下定义,列宁定义原版翻译不准确等问题,使找到的新“定义”又引起新的麻烦。而另有研究者则开始从中国哲学的实际出发,探寻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使中国哲学的研究实现了新突破,进入了新阶段。

量子力学唯心主义篇8

命题趋势: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虽然本专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涉及基础知识的重要考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从内容上看,哲学的含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都是本专题的重点;从命题的切入点上看,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微观切入;从考查的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灵活,以选择题为主,兼顾其他题型。

应对策略:2015年复习备考,从知识层面上要把握:①一条主线,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力量。②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③五个关系,即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从联系实际的角度看,学生在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联系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的实际,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际运用;联系古今中外名言名句、诗词、典故等,分析其包含的哲学道理;联系实际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分析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等。

【重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哲学的功能

①从方式上看,哲学的指导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②从任务上看,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从性质上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促进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果。肯定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但并不是说哲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也不是说离开了哲学人们就无法生活。

知识拓展:在考查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时,材料有时侧重强调哲学离不开生活,有时强调哲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2.正确把握哲学的内涵

①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拓展:①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在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也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②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意识的制约。上述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讨论人和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给出明确的回答。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①含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②分歧:从分歧上看,二者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③基本形态:唯物主义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拓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纳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考查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要重点掌握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成就和局限性。

9.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拓展:在对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派别进行比较时,关键是要弄清楚哪些属于主观精神,哪些属于客观精神。

10.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②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能会有正确或错误的反映。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从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②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③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④从哲学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⑤从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把自己看作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12.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①从哲学的基本原理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关心那些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现实历史和社会,关心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苦及人的解放。②在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种政治、文化现象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人类的生产实践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由生产实践引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观中。③从认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结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复归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典型例题】

1.(2013・江苏)现如今,转基因食品已经非常普遍,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和民间组织对此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人为地改变生物的基因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从中可见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②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导③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的作用和影响价值判断的原因。对转基因食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导,也说明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故选②③。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科学,①与题意无关。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2014・山东)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辩论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故选C。A、B与题意不符,题中不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D与题干的指向不一致,题中不涉及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C

3.(2013・福建)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演进。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④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顺序应是:③②④。①是唯心主义观点,应排除。

答案:C

4.(2013・天津)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中的“新发现”说明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A符合题意。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合题意。题干不涉及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故排除C。D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不是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答案:A

5.(2013・重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解析:日本的侵略历史是客观史实,安倍晋三的言论否认了客观史实,所以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B、C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英雄创造历史的意思,排除D。

答案:A

6.(2013・福建)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你们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解和应用。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这也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故选④。支配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性而不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排除③。

答案:D

7.(2012・江苏)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这些理念属于世界观;一些人接受了该理念并影响了自己的行动,行动属于方法论,材料大意体现的哲理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选A。哲学来源于实践,B说法错误。C与题干的指向不一致。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概括和升华,不能认为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故D错误。准确把握教材基础知识,正确排除错误题肢非常关键。

答案:A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读表,回答问题

几种文明状态对自然界的伤害程度告诉我们

①自然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注重统筹协调,把握力度节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说明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②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③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④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14年5月30日,刘延东主持召开“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哲学社会学工作者要聚焦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这说明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学了哲学,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C.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问,又是方法论的学问

D.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学习哲学

5.在十七世纪,数学统治了哲学,因而产生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巴斯葛;心理学统治了哲学以后,产生了贝克莱、休谟、孔狄亚克和康德;到了十九世纪,在谢林、叔本华、斯宾塞、尼采和柏格森等人的著作中,生物学家成了哲学思想的背景。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具体科学的进步限制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的发展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

D.具体科学的发展以哲学的进步为基础

6.当前,我国面临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禁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2014年6月25日,对加强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强化重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遏制问题蔓延势头。这体现了

①思维和存在密不可分,相互依赖②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③存在决定思维④物质决定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下列说法中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8.2014年6月29日,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郝解贺教授主持的“扩大经蝶人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项目在太原通过专家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9.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A.对侵略历史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C.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D.辩证法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错误的

10.据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某县,耗资千万元建造办公“风水楼”。“风水楼”附近建有“聚宝盆”“牌坊”“龙眼”“怪兽”等。该事件被媒体披露后,政府主要官员被免职。从材料中看出,这些被免职的官员的思想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11.漫画(右图)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

①片面性②客观唯心主义③主观唯心主义④诡辩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下列说法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事物不过是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B.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C.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14.2014年5月7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知识分析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伤害程度告诉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认识到几种文明状态对自然界伤害程度不同,体现了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故选②③。①与题意不符。④说法错误。

2.B③④正确解释了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符合题意。①是世界观的观点,不体现二者关系。②说法错误。

3.C材料中第一层意思是增强大局意识,树立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第二层意思是周密安排部署,注重统筹协调,把握力度节奏,精心组织实施,体现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故选C。②说法错误。④颠倒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A高校哲学社会工作者应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等作贡献,体现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说法错误。D说法绝对。C与题干的指向不一致。

5.C材料说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即哲学的发展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A、B、D说法均存在知识性错误。

6.B针对我国面临的禁毒形势,强调,要强化重点整治,坚决遏制问题蔓延势头,这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故选③④。①说法错误,因为存在不依赖思维。②错误,虽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说法正确,但思维不具有客观性。

7.BA的两个观点都是唯心主义。B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C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题意无关。D前者强调重视实践,后者是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8.A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符合客观实际,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故选A。B是唯心主义观点。C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

9.C承认客观事实是唯物主义观点;否认客观事实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A、B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D与题干的指向不一致。

10.B搞封建迷信的政府官员,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1.C细读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本应该西行,但由于向东走顺风,所以要向东走;因为右边的话好听,所以把左边的耳朵放在右边。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生活中某些人坚持片面看问题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故选①③。该做法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的表现,排除②④。

12.C材料观点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C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此一致。A、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均与题意不符。

13.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②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支配,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青年要从现在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

1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上一篇:体育赛事的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