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学范文

时间:2023-02-24 20:13:30

量子物理学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1篇

本书是玻姆力学的几位追随者,在他们几十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为推广和普及玻姆力学而撰写的一部专著。作者们认为,玻姆力学是纳入了隐变量概念的一种精确的物理理论,一种对于自然界量子描述的客观理论,一种没有量子哲学的量子理论。它坚持了量子理论必须描写客观实在。其基本思想是粒子被一个波导引,在物理空间中运动,这个波的波函数满足薛定谔方程,而粒子在组态空间的运动由依赖于波函数的速度通过引导方程确定。本书从这两个联立方程出发,详细地阐述了玻姆力学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它的相对论推广以及如何获取人们所熟知的量子力学规则。

全书内容在第1章引言之后分成3部分,总共12章:第1部分为量子平衡,含第2-4章:2. 量子平衡和绝对不确定性起源;3. 量子平衡和量子理论中算符作为可观测量的作用;4. 量子哲学:鸟瞰科学推理。第2部分为量子运动,含第5-8章:5. 通向经典世界的七个步骤;6. 关于穿过表面的量子概率流;7. 关于玻姆力学中速度的弱测量;8. 从玻姆力学导出的拓扑因子。第3部分为量子相对论,含第9-12章:9. 超面玻姆-狄拉克模式;10. 玻姆力学和量子场论;11. 没有观察者的量子时空:本体论行为和量子引力的概念基础;12. 实在性和量子理论中波函数的作用。

这是一部对近20年分布在各种期刊和书籍中的相关文章修改补充而成的高水平量子理论专著。作者选择的内容尽可能做到了全面和广泛,概念准确,推导简洁。全书自成一体,很便于有一定量子力学知识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阅读。对量子理论的深刻含意和量子哲学感兴趣的所有的教学及研究人员,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本书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丁亦兵,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Ding Yibing, Professor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2篇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结果正式揭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

这两位物理学家用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单个粒子动态系统可被测量和操作。他们独立发明并优化了测量与操作单个粒子的实验方法,而实验中还能保持单个粒子的量子物理性质,这一物理学研究的突破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瓦恩兰的研究团队都成功地测量和控制了非常脆弱的量子态,这些新的实验方法使他们能够检测、控制和计算粒子。

单个粒子极难俘获

在基本粒子所处微观层面上,单个粒子一方面难以与周围环境分离,另一方面是一旦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即失去量子特性;另外,如果两个粒子相互作用,即使两者分离,互动作用会继续存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也认为,单个粒子很难从周围环境中隔离观测,一旦它们与外界发生交互,通常会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质,从而无法观测到量子物理学中很多奇特现象。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量子物理学理论所预言的诸多神奇现象,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直接“实地”观测和验证,只存在于研究人员的“思维实验”中。

评委会认定,两位诺贝尔获奖者“开启量子物理学实验新时代的大门,显示不必损毁量子粒子个体,就可以直接观测它们”。

两位获奖者的实验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瓦恩兰困住带电原子或离子,通过光或光子来控制和测量它们;而阿罗什却让原子通过一个陷阱,从而控制和测量被困光子和光的粒子。

微观与宏观世界有何不同

物理世界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是人眼能见到,能够操纵的现实世界,而微观层面则由极小无比的量子构成,在微观世界中的量子,有着宏观世界无法想象的特性。

对此,物理学界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薛定谔的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的体论。其中,猫相当于微观世界里的量子,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状态中,如“死”与“活”,只有进入宏观世界时,这种状态才会被打破。

在量子世界中,量子可以同时处于A地和B地,但在宏观世界中,一个人无法同时存在于左边的屋子和右边的屋子里。

目前,获奖的物理学家就在挑战这种极限,试图在微观和宏观之间挂钩,物理学家们的想法是,把微观的系统尽可能做大,先控制一个离子的叠加状态,然后控制几个,再几十个,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足够大到进入宏观层面。

如何在微观世界“捕粒子”

法国与美国的这两位科学家一同得奖,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性,即能够操纵微观世界里的单个量子。戴维·瓦恩兰所做的工作,是用激光冷却带电的离子,令其处于温度极低的状态,能量也降到最低,这样,原先能量和状态极其不稳定的离子就被“囚禁”了,然后就可以用激光操纵这些单个离子的内部状态。

戴维·瓦恩兰做的系统称为“离子井”,就好像把离子陷在井里一样,目前他在这项研究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而获奖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即微波为主,激光为辅的方式来操纵单个原子的量子状态,其系统被称为“微波枪”。

阿罗什与瓦恩兰的研究成果能够检测、控制和计算粒子。以前,粒子被测量和操作只有理论上能够办到。毕竟单个粒子很难从周围环境中隔离观测,一旦它们与外界发生交互,通常会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质,使得量子物理学中很多奇特现象无法观测到。

两位获奖者通过实验,能够直接观察单个粒子却不对其产生破坏,开辟了量子物理学实验领域的新时代。

量子光学研究向应用发展

量子光学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迅速发展。塞尔日·阿罗什和戴维·瓦恩兰两位获奖者在这一领域均研究多年,两位获奖者首次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让新一代的超级量子计算机的诞生有了初步的可能。

科学界认为,下一代计算机将是建立在量子层面的,它将比传统的计算机数据容量更大,数据处理速度更快。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彻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实现对当今的经典计算机“史无前例的超越”。

这些研究也在极端精准的光子钟领域有着重大贡献。光子钟是世界上最精准的钟,比目前的最精准的铯原子钟还要精确好几百倍。这种精密测量技术将对未来的“时间”概念提出新的标准。

这些研究成果还将在航空航天、GPS导航和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现今,我国的量子光学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实现了量子层面较远距离的“瞬间转移”,但采用的技术总体上还较为简单,不过有些大学已经开始引入“离子井”这样复杂高尖端的系统。(摘编自《新京报》)

档案:

塞尔日·阿罗什是法国人,现居巴黎,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1971年他从法国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兼量子物理学会主席,同时他也是法国、欧洲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阿罗什的获奖,使法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达到了55人。阿罗什主要研究领域是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

戴维·瓦恩兰是美国物理学家,1944年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1970年,他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瓦恩兰现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离子储存组组长。

链接: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3篇

因而在量子物理学中,时间的引入导致了许多重要而有趣的现象,光谱区域、共振和平衡态,量子混合,动态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和“时间之箭”均与量子物理学中的时间衰变有关。这本书致力于为量子物理学中的渐近的时间衰变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提供清晰而准确的阐述。

本书内容共6章:1.单粒子量子力学的数学和物理背景知识;2.自由波包的传播和渐近衰变:静态相位方法和van der Corput方法;3.类时间衰变和光谱特性的关系;4.一类稀疏势模型的时间衰变;5.共振和准指数衰变;6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连接:无限自由度的量子系统。

本书作者均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本书适合于学习数学物理或量子理论的学生和相关研究人员。

杨盈莹,助理研究员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量子物理学; 中医药学; 科学性

1 超因果联系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物理学[2]揭示出来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联系则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一个几率波能够与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发生联系,且不管它们之间相距多远,作用之间都没有时间间隔。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的结论,约翰•贝尔却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数学证明,并把它叫做“贝尔定理”。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又用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这个结论使得已经摇摇欲坠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最终彻底崩塌。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见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学给予第四个启示:人所受的影响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疾病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复杂到无法测定的程度,并且总有医疗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学者不应该去向建立在已经彻底崩塌了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上的“科学”俯首称臣[1],也没有必要再用这种科学去解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去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应该承认西医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检测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病因也和通过“望、闻、问、切”所发现的病因一样,远不是导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过于迷信那些没有思维的仪器,也不能在审症求因的缜密思维过程中过于武断和粗疏,因为中医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师承有别,流派各异,或温热,或寒凉……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误之诊。如何参佐为用,这不仅与医者能否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中医典籍烂熟于心有关,还与医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现在,中医已经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走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一对一师承关系“化”成了班级授课制的中医学院,传授了知识,丢掉了意会,遗失了自己的传统和精华,培养了一批会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的实际上已经不能再被称作是中医的中医师。如果目前这种情况再持续十年,现有的能够按照中医思路看病的两三万中医大夫都退休,中国也就没有中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的中药也就变成了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目前中国中医的状况是何等的危急。

2 能量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从量子物理学中涌现出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象磁铁的磁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一样。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3],它们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或吸收能量,构筑起一张统一的、连接着整个宇宙的原子关系网。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则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原子关系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物理学给了第五个启示:应该从“场”的角度来理解医药。医药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这个能量场中,对靶点的直接阻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阻断或消灭

的只是一个靶点,对于存在于整个能量场中的导致这个靶点出现的、现在还无法知道的种种因素,是无法将其一一阻断或消灭的[4]。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构成新的靶点,这也就是西医常说的病灶转移。中医虽然也没有从能量场的高度来认识人的生命过程,但它的经络学说是不是与能量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经验使然?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别说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远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质”还只是一种猜想,就连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都还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现在就要对积五千年经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学说进行科学阐释,也许是为时太早了。现在不得而知,留待未来的科学去证明吧。当然,也没有必要轻信他人的毁谤而忍痛割爱。中医药学千万不能重蹈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覆辙,闹出“因为笑才高兴,因为哭才伤心”这样的笑话来。

3 全息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杰出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把场看作是宇宙之海中的漩涡,提出了用“全息场”来解释量子事件的非局部关联理论。他把不可见的隐藏的现实称作内含或者“折叠”的秩序,而把外部实在称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5]。在他看来,正是“感知透镜”在不断地变化,才有折叠秩序中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伸展开来。

全息图是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光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分辨图形,只是当一束激光穿过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才出现的一串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不管这个盘子破成多少片,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物理学给予了第六个启示:就象“盲人摸象”这个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中医的耳针疗法,在过去看起来,也许近似天方夜谭,现在从全息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也许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为西医只承认可以检测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绝承认现在还无法检测到的“折叠”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宁愿“舍症从脉”的中医更盲,也更不科学。

一言以蔽之曰,西医是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让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彻底崩塌了,学者没有理由再相信它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论体系,20世纪以前从未受过经典物理学的影响,它很可能与量子物理学和未来科学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6],中医研究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医药学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别人的多嘴多舌。

参考文献

[1] 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

[2] 阿莱斯泰尔•雷.量子物理学:幻象还是真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 戴维•林德利.命运之神应置何方.吉林人民出版社.

[4] 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5] Mark D. Youngblood. Life at the Edg of Chaos,creating the organization.Texas,Perceval Pub,1991.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量子力学 教学改革 物理思想

“量子力学”作为学习“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激光原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物理学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程之一。20世纪,“量子学说”被作为物理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性贡献,引起了广泛地重视。通过对量子学说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尽管如此,但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空洞、抽象,对学生学习造成阻碍,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很难熟练掌握量子学说课程的要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但是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了广大教师很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模式,综合长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教学现状,在“量子学说”教学方面,整理出一套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量子力学’’教学内容的改进。量子学说的理论与以往所学的传统物理体系大有不同,重点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但是却又与传统物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量子学说中很多的概念和理论都来源于传统的物理学说。这就要求在学习量子学说的同时,既要摒弃以往学习物理形成的固有思考方式,又要遵循某些与传统物理中相通之处的原理和学习法则。然而,这种思维上的反差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除此之外,量子学说较强的理论性也误导学生陷于数学公式推导的烦恼中,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根据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有益改进。

(1)知识条理化,强化知识背景,增强趣味性。量子学说从诞生到最终建立,每一步的发展都经过了缜密、细致、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通过介绍量子学说的发展背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明确量子学说与传统物理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在发展历程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解释某些理论和原理时,可以穿插讲述其历史背景,方便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区分量子学说与传统物理的区别[1]。

(2)重在物理思想,压缩数学推导。数学在其相关学科的运用,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在物理研究中也不例外,如果过分强调数学的地位和作用,只会本末倒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和蕴含的区里实质,而不能将物理思想埋没在数学公式之中,应把重点放在物理意义和实际运用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

2.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量子学说的理论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被学生接受,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学。如此一来,必然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促进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笔者在教学模式上,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有着更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讲解完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设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另外,还可以通过以问题的形式结束未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课下利用课外资源寻求答案;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团结合作,对感兴趣的物理理论进行探讨分析,并完成相关的小组论文。

(2)注重构建物理图像。由于物理理论都比较抽象,不利于理解,所以构建图像很重要,它不仅能够完整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能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图像简洁、清新的特点,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物理图像的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促进作用。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1)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课,可安排小组内讨论,然后是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辩论进行点评和更正。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全部粒子组成波函数,有的学生认为是经典物理学的波。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和量子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最后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另外布置课外论文和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都是不错的方式。

(2)坚持研究型教学方式。教学中不再单一地只讲授课堂知识,而是把科研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动态,向学生介绍所学的原理在其相关领域中的运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3)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量子概念诞生于1900年,它首次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引入;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完善了量子的概念;1913年,玻尔将量子化概念引入到原子中;1924年,德布罗意通过量子的概念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由此可见,物理学史上,力学从诞生到发展所蕴含的创新思维是迄今为止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比拟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量子力学的发展之路,让学生了解到量子力学的魅力所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考试方式改革。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平时的考题测试,复习章节内容,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答疑,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课程最终的成绩,不再是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还要依据平时的变现情况,综合进行评分,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考试模式更能测试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相对公平。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墨子号;量子卫星;量子纠缠;量子密钥;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 TN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00-2

0 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一种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大至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的质量、运动形式和规律等内容。量子卫星可谓是物理学中极大的天体物理和极小的量子力学理论的综合应用,意义重大。下面我想从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的全球首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来谈谈对物理学中量子物理发展的一些思考。

1 “墨子号”的由来

作为全球三大古老逻辑体系之一的墨家逻辑中的经典著作《墨经》中提出的“光学八条”中描述了墨子对光线的认识,并成功设计了朴素的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中国光学研究的基础,所以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以纪念墨子先生。

2 为何发展量子通信技术和通讯优势

我们知道,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刚刚被奠定的时候,它带给人们一种启示,虽然它会时常使人感到困惑,因为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里已经打败了经典力学古老的确定论,反复的讨论可能性、可能结果的叠加。

我们假设一个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所以我们常用量子去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例如“光的量子”是光的基本单位光子。当然,所有可量子化的物理量其最小单位是特定的,而不是任意值。20世纪的前一半时期许多物理学家将量子力学视为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论,发展出了量子光学、量子计算等不同专业领域来研究。

量子计算领域利用量子效应来控制和处理信息,它具有惊人的潜力,因为经典数据的二进制“比特”一次只能取一个值,而量子的“量子比特”能够在给定范围内代表任意及所有可能的取值:在被测量以前,它以所有的可能太的“叠加”形式存在。量子计算特别适合用于解决今天只能依靠“强力”处理器能力来解决的特殊问题―比如,几十个量子比特阵列就能够存储超过太字节(万亿)的传统数据量。[3]

因此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前景广阔。

3 “墨子号”工作的理论基础

1917年G.Vernam提出了“一次一密”(One-Time Pad)密码体制[1][2],C.E.Shannon于1949年用信息论证明了该密码体制是无条件安全的[1][2],这是目前唯一被证明是绝对安全的密码体制。

由于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如果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纠缠光子再穿透整个大气层后仍然存活并保持其纠缠特性,人们就可以在卫星的帮助下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此次发射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突破了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光学收发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将在轨开展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密钥网络、量子纠缠分发、量子隐形传态、星地告诉相干激光通信等科学实验。

潘建伟研究小组在2003年开始研究自由空间量子通信,他们在实验点制备出成对的纠缠光子,再利用两个专门设计加工的发射望远镜将容易发散的细小光束“增肥”后向东西相距13公里的两个实验站送出,两个接收端用同样型号的望远镜收集。

量子卫星和地球通信是双向的。卫星和地面站都拥有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含单光子光源和光束整形系统,接收端包含单光子探测器和成像系统。光束整形系统和成像系统把点光源变成平行光并将其汇聚到焦点上。发射端和接收端是靠激光联系,它们之间有个大气层――它是目前较大的麻烦。

经过研究人员的种种努力,在如此远距离的传送中,虽有许多纠缠光子衰减,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夫妻对”能存活下来并有旺盛的生命力,经单光子探测器检测,分居东西两地的光子“夫妻对”即使相距遥远仍能保持相互纠缠状态,携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能完全满足基于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要求。

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进一步利用分发的纠缠光源进行绝对安全的量子保密通信。13公里不仅是目前国际上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的最远距离,也是目前国际上没有窃听漏洞量子密钥分发的最大距离。

4 我国量子通讯发展历史和量子卫星的前景展望

英国《自然》杂志中关于“量子太空竞赛”中指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发展成现在的世界劲旅,中国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可见我国量子通讯发展速度飞快。1995年,中科院物理所吴令安小组在实验室内完成了我国最早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演示。2000年,该小组又与中科院研究生院合作利用单模光纤完成了1.1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演示实验。2002年至2003年间,瑞士日内瓦大学Gisin小组和我国华东师范大学曾和平小组分别在67公里和50公里光纤中演示了量子密钥分发。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利用诱骗态方案实现了安全距离超过100公里的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09年,该团队又在世界上率先将采用诱骗态方案的量子通信距离突破至200公里。2013年,潘建伟团队又在核心量子通信器件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成功开发了国际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室温通信波段单光子探测器,并利用该单光子探测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通信,成功解决了现实环境中单光子探测系统易被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了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系统的安全性。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的全球首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既是中国首个、也是世界首个量子卫星。

在我国,量子通信技术从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迈进,面对国际上科技巨头,如IBM、Bell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公司等都纷纷投入量子通信的产业化研究之时。我国将利用量子通信技术的产业化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实现,作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通信安全的关键技术,而量子密钥极有可能会进入普通家庭,服务于社会大众,成为电子商务、电子医疗、军事科技等各种电子服务的驱动器,为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提供基础的安全服务和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我国未来还将发射多颗量子卫星,预计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届时,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也将建成,2030年左右将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随着量子通信网络的发展,量子通信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有人预测,国内量子通信短期市场规模在100亿至130亿元左右,长期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5 量子技术的应用对物理学发展的一些思考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基础是物理学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21世纪是要把微观和宏观整体地联系起来。这种结合对应用科技影响深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目前的科学发明在19世纪末都是很难想象的!没有20世纪初基础物理科学的发展,21世纪的科技应用和开发也无法迅速发展,那么,发展好当代物理理论研究应该对今后的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ASSCHE G V.Quantum Cryptography and Secret-key Distill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 SCARANI V,et al.The Security of practical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J].Rev.Mod.Phys.,2009,81(3):1301-1350.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7篇

Casimir力对纳米量级微型器件设计的影响引起了普遍重视。当距离小于几十纳米时,和其他力相比,Casimir力占主导地位,变成了强吸引力,使本来可移动的部件粘结在一起,对微纳系统的结构造成了巨大破坏。因此,人们希望开发具有零或强度大大降低的卡西米尔力系统。

2009年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宣布测量到了Casimir排斥力。他们采用了金、溴苯和硅组成的系统,在材料的光学误差范围内得到了与理论一致的结果。这表明,只要适当选择材料的光学性质,可以克服微型器件的粘附困难,甚至可以得到具有零Casimir力的纳米系统。

迄今,关于Casimir力及真空能量相关的专门和技术性文章有很多,但大多不易理解。而关于Casimir物理的书极为罕见,能够见到的也只是一些论文集。考虑到写这样一部书的难度很大,且Casimir物理的研究进展迅猛,物理学家们都很不情愿写这样的一本很快就会过时的书。编著者决定由4个国家的8位活跃于该领域的学者合作,撰写一部入门性的导论著作,介绍Casimir物理。本书是一本培训手册。它令人耳目一新地阐述Casimir物理,给学习Casimir和Van der Waals力基本物理学的学生和非专家介绍所需要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及许多理论方法,解释了相关的实验证据。期望他们会对这个迷人的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全书内容分成6章:1. 简正模式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真空及其推论;2. van der Waals和 CasimirCPolder 耗散力;3. 真实材料中Casimir应力;4. 宏观QED和真空力;5. 测量Casimir 现象;6. 截断边缘处的Casimir力。

本书将对物理学、材料科学的研究生和寻找在该领域研究方向的新入门的研究人员是非常有用的,也可以作为研究生和暑期学校课程的基础。

丁亦兵,教授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8篇

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日前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关于“单光子量子态远程克隆”的研究成果榜上有名。这是继2004年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再次被美国物理学会选为国际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

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利用国际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多光子纠缠的量子态远程克隆,随后日本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实现了基于连续变量的量子态远程克隆。这两项工作一起被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2006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我国一体化虚拟仪器问世

近日,由重庆大学测试中心秦树人教授承担的《虚拟仪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于2006年12月16日通过国家863项目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说,这项成果表明我国在虚拟式仪器方面走出一条与欧美技术线路完全不同的自主创新路子,并成为国际上嵌入式一体化虚拟仪器研发的先行者。

秦树人教授主持研发的“一体化虚拟仪器”是一种不同于欧美虚拟仪器的新技术,它综合了虚拟仪器与硬件化、智能化仪器的特点,将虚拟仪器与传统硬件化仪器相结合,形成嵌入式的一体化仪器系统。一体化虚拟仪器的支撑平台由通用的计算机改为嵌入式CPU系统,基本硬件平台包括LCD、数据采集器、特制键盘和旋钮等。由于集成了采集设备、调理设备和人机交互装置,简化了计算机及其外设的电源系统、采集设备和调理设备的繁琐性,有利于在测试现场和工厂车间使用。和通用虚拟仪器系统相比,一体化虚拟仪器可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校正,达到很可靠的高精度,具有更强的防止电磁干扰能力。

荧光RT-PCR技术可测知狂犬病

近日,由北京检验检疫局张鹤晓研究员主持研发了一种荧光RT-PCR技术,这种技术可在4内小时内通过分析活体犬猫唾液样本检测出是否感染狂犬病病毒。

据了解,用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至少要2天,而该技术在国内首次将TaqMan快速荧光RT-PCR检测技术用于动物源性狂犬病病毒的快速检测,4个小时就能得到检测结果,为及时发现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争取了时间。同时,这种检测方法可检测样品中极微量的病毒。与传统的普通RT-PCR检测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的灵敏度可提高100倍左右。此外,这种检测方法还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中对犬猫脑组织切片实施检测导致的方法繁杂、灵敏性差的弊端。

专家称,该检测技术的建立,为我国狂犬病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对于狂犬病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6000吨压力数控折弯机问世

近日,压力达6000吨、世界最大的数控折弯机能在我国自主开发成功。此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数控折弯成型机,集成创新特点显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关专家说,企业技术人员在这一装备研发中,开展了深度集成创新和部分原始创新,在国内如果将长达12米的钢板送入折弯成型机,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又长又粗的钢管。首创的6缸电液伺服同步控制技术,其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指标。6000吨折弯机的问世将打破外国企业在这一重型数控装备领域的垄断局面。

高效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研制成功

有关媒体报道,在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欧盟《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对中国的电子电器产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数据显示受直接影响的出口额将达三百多亿美元。东北林业大学李斌教授带领课题组创新研制成功可在电子电器中使用的高效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成为可以应对欧盟禁令的替代物。

李斌教授带领相关人员历经3年艰苦努力和不懈攻关,创新性地提出了适用于玻纤增强尼龙66的无卤阻燃剂的分子设计,合成了金属离子改性聚磷酸蜜胺盐(M-MPP)新型高效无卤阻燃剂。该阻燃剂具有针状的晶型结构,能明显提高阻燃材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效果好,利于切割。据悉,这一课题被列为黑龙江省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

2006年12月8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发射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86.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卫星重约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用于这次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4次飞行。

我国已培育2000多个小麦新品种

截至目前,我国采用传统育种技术已育成小麦新品种2000多个,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在此间举行的全国矮败小麦育种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世界上同类生态区相比,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品种的品质、抗性也取得明显改进。

据悉,“十五”时期,中国农科院培育出以“轮选987”为代表的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轮选”系列小麦优良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项重大自主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属国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兴通讯推出HSDPA终端产品

近日,作为中国最早投入3G的企业之一,中兴通讯近日推出全系列HSDPA终端产品,这标志着中国本土企业在3.5G终端技术研发上已与国际巨头齐头并进。

HSDPA,即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又被称为“3.5G技术”,是目前全球建设正酣的WCDMA3G技术的升级版,它可以在不改变现行网络结构的情况下,把速率提高到10.8兆以上。

作为全球3G终端领域的主要厂商,中兴通讯近日展示了全系列HSDPA终端产品,包括三模手机和全球第一款支持AHSDA和DVB-H技术的电视手机。至此,中兴通讯已具有全系列的HSDPA终端。

业内人士认为,中兴通讯3.5G手机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手机企业在技术上已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欧美巨头一起走在行业前列。

江民杀毒软件KV2007上市

2006年12月,国内最大的计算机反病毒厂商江民科技宣布,经过紧张的研发,兼容VISTA版本的江民杀毒软件KV2007已研发成功,江民杀毒软件由此成为国内首家支持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VISTA的杀毒软件。

据微软称,VISTA是微软从2001年即开始研发,共计投入6000名软件工程师研发推出的重量级产品,安全性是VSTA的最大亮点。VISTA安全中心集成了WindowsDefender等安全组件,并且应用了一种PatchGuard的内核保护技术,这一技术能够阻止病毒和木马对内核的修改,同时也成为杀毒软件进入VISTA内核的一道门槛。正因如此,国际上一些杀毒厂商对于微软不能提供足够的技术资料的行为表达了不满情绪,因为这将影响他们的杀毒软件在VISTA内核的工作。业内人士表示,VISTA将把一些技术实力薄弱的小型反病毒厂商阻挡在大门之外。

二氧化碳造影输送新装置面世

由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与输送装置”,日前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已在临床成功应用。

据课题主要负责人、著名介入放射专家、中大医院介入放射治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介绍,将二氧化碳气体用于血管造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这对储存与输送二氧化碳的装置有着很高的要求,国内市场一直缺乏此类产品,国外研制的装置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所以该项技术很难在国内广泛开展。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研制的“一体化二氧化碳气体储存与输送装置”,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主要由二氧化碳单向阀门的进气端、二氧化碳密封存储袋等组成。

第四代燃料电池汽车样车研制成功

记者从第二届IEEE国际“汽车电子及安全”会议获悉,由同济大学、上燃动力公司、上汽工程研究院、新源、神力燃料电池公司、苏州星恒公司等共同开发的第四代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已于2006年12月12日装车成功。

据介绍,第四代燃料电池汽车运用上海市的工业副产品――氢气,不但节能环保,而且与使用普通内燃机的汽车相比,燃料费每百公里可节省20元左右,新能源汽车的前景非常光明。据悉,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将于2008年参与奥运会,并将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期间与人们见面。

中日科学家发现记忆玻璃合金

日前,在美国的《物理展望通信》上报道了中日科学家发现形状记忆玻璃合金科研成果。是由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的传感物理组负责人任晓兵与西安交通大学融合材料研究中心合作研究而成,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变形玻璃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果和超弹性效果,这一发现了学术界几十年来对形状记忆合金必需条件的认识。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量子物理;物理学史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是20世纪初在大量实验事实和旧量子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成就使得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基础。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量子物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另外,量子物理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怎样将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引力作用)统一起来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弦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希望,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横、纵向思维和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量子物理的教学内容。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叫人无法理解,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好量子物理呢?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掌握其核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实现启发式教学,而非纯粹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学。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物理学史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非物理专业大学生学习量子物理的需要

即使是物理专业的学生,多数人在学习量子物理时一直如在云里雾里,虽然知道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知道不确定原理,了解原子的轨道理论,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一方面是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一些教材对这部分的介绍也较少。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入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量子物理的概念和思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深刻体会量子论的伟大,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与物理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学习量子物理时难度更大。这是由于物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许多物理专业课,如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学史等课程,为量子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的掌握难度增大。如果能适当加入量子发展史的介绍,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就更突显出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介绍量子物理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2]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理论,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客观实在性理论。一些实验和理论斗争的介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好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的工作只是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完善。但当时物理学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一朵是“以太的绝对参考系”,另一朵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线灾难”。前者导致了相对论的建立,后者导致了量子物理的建立。

对量子物理三大基石的掌握,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是量子物理的三大支柱。大学所学的量子物理学是基于这三个支柱的。这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去讨论为什么,只能是是什么。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物理的量子部分教学不同于物理专业学生的量子物理教学。大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等素质教育,重在方法而非纯理论教学。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介绍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持续了300年,光的波动理论和微粒理论艰苦卓绝地斗争了300年。量子论就是在这种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菲涅尔的圆盘衍射等实验形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体会到光的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实验、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实验等实验的介绍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光的粒子性;德布罗意电子波及实物粒子波理论的介绍及戴维逊和革末关于电子的实验,电子通过镍块时展现了X射线衍射图案,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由此人们认识到了光及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部分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看似毫不相干的量实际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波动性和粒子性原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漫画中教皇善与恶的两面,虽然在每个确定的时刻只有一面能够体现出来,但它们确实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从中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人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部分历史的简单介绍还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长期的斗争过程。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实验的描述或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康普顿实验的讲解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康普顿的分析过程,而非纯理论上的推导分析。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散射出来的X射线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和原来的入射射线波长相同,而另一部分却比原来的射线波长要长,具体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着函数关系。如果运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散射应该不会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才对。但是怎么解释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呢?康普顿苦苦思索,试图从经典理论中寻找答案,却撞得头破血流。终于有一天,他作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引入光量子的假设,把X射线看作能量为hν的光子束的集合。这个假定马上让他看到了曙光,眼前豁然开朗: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是因为光子和电子碰撞所引起的。光子像普通的小球那样,不仅带有能量,还具有动量。当它和电子相撞,便将自己的能量交换一部分给电子。这样一来,光子的能量下降,根据公式E=hν,E下降导致ν下降,频率变小,便是波长变大。这样,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然后再进行理论推导,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解决该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还锻炼了物理思维能力。

3.求实精神的培养

通过大学物理量子史部分的教学,介绍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4.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量子发展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如玻尔的互补原理的提出过程。当海森堡完成“不确定原理”后向玻尔请教,两人就“不确定原理”是从粒子性而来还是波动性而来展开了论战,从而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在一起,作为电子的两面性被纳入一个整体概念中。这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连同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终极认识。讲解过程中应形象生动地描述海森堡和玻尔的讨论过程及他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思维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分析能力。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过程就借助了思维实验及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EPR思维实验等。

5.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学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如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提出体现了敢于向旧观念、权威学家挑战的精神。而创新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的。

6.科学美感的培养

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例,描述麦氏方程所表现出的深刻、对称、优美,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玻尔兹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吗?”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美。一直到今天,麦氏方程组仍然被公认为科学美的典范。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它的魅力折服,并受它深深的影响,有着对于科学美的坚定信仰,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简洁优美要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来得更为重要。依此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能力。

7.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在追求着大统一。许多科学家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比如弦理论的提出。讲述其发展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科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是建立在前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的。牛顿都说:“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以史为鉴,才能少走弯路。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分歧,但也很可能是最难以调和和统一的分歧,即量子物理和引力理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前辈所创造的财富,才能找到解决物理大统一的有效道路,才能实现物理学的梦想。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有可能实现。很多人正在为之不断努力,这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理想。

量子物理学范文第10篇

这是一部对于量子力学教科书很有价值的补充教材。它对当代物理学的一般理论框架给出了独特的介绍。这种介绍的焦点集中于概念性的、认识论的和本体论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追求如下一些问题的答案来发展理论:什么使物质实体一旦形成则既不会坍缩也不会急剧膨胀?什么使得由不“占据空间”的客体(例如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夸克和胶子)组成的“占据空间”的客体成为稳定的?如此表现出的物质的稳定性成为为什么物理学定律具有它们现有的特殊形式的理由。这些问题是本书关注的中心问题,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是:量子力学。

全书共分3部分23章。第1部分,概述,主要介绍通向薛定谔方程的两种途径:历史的途径和费曼的路径积分方法。为理解相关的理论概念,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必要的数学,包括狭义相对论等,力求让读者熟悉基础。含第1-7章:1.概率:基本概念和定理;2. “旧”量子论的简略历史;3. 数学的一些插叙;4,“新”量子论的简略历史;5. 通向薛定谔的费曼途径(第一阶段);6. 狭义相对论简介;7. 通向薛定谔的费曼途径(第二阶段)。第2部分:深度探讨,从稳定客体的存在导出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含第8-15章:8. 为什么要量子力学; 9. 经典的力:效果; 10. 经典的力:原因;11. 再谈量子力学;12. 自旋;13. 复合系统; 14. 量子统计; 15. 相对论粒子。第三部分:含义,含第16-23章:16. 缺陷; 17. 评价策略;18. 量子世界空间的方方面面; 19. 微观世界; 20. 物质问题; 21. 表现形式;22. 为什么物理定律恰是如此;23. 量子(quanta)和吠檀多(vedanta)(古代印度哲学中一直发展至今的唯心主义理论)。书末尾有一个附录,给出了挑选的一些习题的解答。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印度给大学生讲授侧重于哲学的当代物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书包括某些概念上新的陈述,尽量做到使这种陈述自成完整的体系,而且尽可能的简单,以适合广泛的读者使用。

这是一部从哲学观点讨论现代物理学诸方面问题的专著,作者叙述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但已经尽可能地简略。对于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及相关方面的研究人员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丁亦兵,教授

上一篇:天体物理学范文 下一篇:高能物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