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设计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17 11:33:22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1

关键词:“东方设计”;东方智造;活化

1 东方设计引领下的东方智造

中国美术学院原名国立艺术院,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其设计教育与实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当年的图案科。在80多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由东方传统图案为原点,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持续改革、锐意创新,拓展为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当代设计学科。21世纪前十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博采传统工艺、当代艺术、国际设计之长,适时提出“东方设计”的重要概念,逐步建立起以造图、造物、造境为专业界域的独特的“东方智造”设计体系,以传承和弘扬本土的、传统的、当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东方设计文化为己任,有组织、有机划、有意识地发掘东方地缘文化的本质,并以创新的国际化设计语言诠释和传播东方文化,引领了中国设计教育和实践的新气象。

东方智造承袭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和“道内器外”的传统造物观,核心目的是以具有东方智慧的设计服务于全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东方设计理念的务实践行和物态呈现,也可以解读为中国美术学院对东方设计的一种实践性尝试和阶段性成果。

2 东方设计中的活化

东方设计源于古代东方的造物活动,其中包含东方先民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美学技艺,以及西方现代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在长期融合与发展中,东方设计围绕生活需求,形成了一系列有立场、有思考、有判断、有追求的设计观念和技艺,并通过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式表达出来。然而,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令大量优秀的东方传统造物思想、技艺和形式濒临消亡。现代化的开发和全球化的冲击甚至使部分传统文化成为绝学,使当代文化无以为继。这不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当下东方设计的遗憾。因此,结合当代生活时尚元素,对东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之持续发挥致用价值,成为东方设计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其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东方设计不是简单狭隘的地域文化概念,而是在保持东方本土文化基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世界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沟通性和共享性的国际语言。所以,当代东方设计不是东方传统符号的机械克隆或简单再造,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创造性的变化对传统与当代物质和精神价值进行辩证诠释与批判重构,使之兼具本土国际的诉求性和传播力。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借用化学动力学词语,首次将这种针对濒临消亡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创新行为加以引申,称为“活化”。

在设计语境下,“活化”是面对正在消亡的传统思想、技艺和样式所采取的一种抢救性研究和实践的措施,是指在理解传统核心思想和技艺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形态中提炼活力因子,注入体现当代生活需求和意识形态的新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产生致用于大众生活和适用于时代需求的价值。这里的“活”是形容词,表示积极、健康、适用之意;而“化”字在甲骨文中,由两个相互倒置的人形组成,一个头朝上站立,一个头朝下入土,表示由生到死的转变,引申为自然之造化。《黄帝内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者,质变也,指新事物的生成,即渐变之成;变者,量变也,指旧事物的发展。可见,“化”含有动词和名词双重词性,表示事物的变化及其结果。从东方设计的角度上理解,活化的目的并非一味地恢复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和技艺,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后,就其核心思想和技艺进行客观的鉴赏与解读,并根据当代的生活需求和意识形态,将时尚元素注入其中或与之结合,把握传统与当代精神之间的生态性关联,找到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的价值交集,借助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力量解决当下问题,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东方设计中的“活化”,寻求的是国际化、民族化、生活化的时尚,而非流行。流行指当下热门及泛滥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看,流行虽得到大众的追随,但却是一种很可能随着量变而质变为庸俗的事物;而时尚指该时代所崇尚和追求之物,具有未来性、前瞻性、价值性、革命性、趋势性,是东方设计关注的方向,也是成就“活化”的必要因素。

3 东方设计的教学建设

建院80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类学科以图案学研究为基础和脉络,承袭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优良学术传统,谱写了东方设计的学理与文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持续探索中,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东方设计教学思路和体系,下设东方营造(综合设计系)、东方织造(染织与服装设计系)、东方视觉(视觉传达设计系)、东方智造(工业设计系、设计制造业文创中心)四大专业板块。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四大板块在教学、实践、展览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专业独立性,又不断寻求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通过人才创意和技术资源的互动互补而实现高效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重要特色。

4 思考与展望

在充满变革的信息时代,东方设计在历史、文化、民生等方面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立足本土现状,面对国际挑战,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曾提出一系列有关东方设计教学建设的思考:

第一,定位理念思考。定位和理念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事物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东方设计的理念思考是与时俱进的常态性自我审视,主要包括如何在知识网络时代坚守大学独特的精神?如何站在中国历史文化角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科体系?如何站在中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提升设计产业的发展?如何站在互联网时代构建独具特色的东方设计教育体系?如何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思考中国设计学科的未来?

第二,进化关系思考。人类的进化使得设计引领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化是提升东方设计教学水平的前提。东方设计的发展涉及一系列关系的思考:东方设计的学科与科技协同创新的进化关系,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进化的关系,学科设置与国家发展进化的关系,教育特色与文化进化的关系,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进化的关系,知识纵横与跨界的进化关系,教学大纲与社会发展的进化关系,课程设置与价值进化的关系,课程要求与方法的进化关系,教师团队与教学成果市场转化的进化关系,教学标准与价值评判体系的进化关系,教学质量与学科整合进化的关系。

第三,创新技术思考。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所依靠的方式和手段。东方设计的教育与实践离不开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持,对技术的探究是当代东方设计的重要命题,如如何在当代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核心技艺?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数据的保护、管理和传播?如何将传统技艺与当代科技有机结合?如何研发与东方设计项目配套的创新科技?何为当代东方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实践的科学流程和方法?如何整合跨界专业技术以服务于特定设计项目?如何面向世界宣传和推广当代东方设计的理念和产品?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2

在当代设计中,图形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视觉语言在信息沟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的过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设计在国际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设计师通过艺术创作,把民族特色与西方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学习的目的是吸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淹没、所代替。而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图形的“临摹”,对传统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发展,对传统的样式要进行时代的变革。我们在设计构思时,除了吸收国外的先进设计成果,更要注重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站稳脚跟,才能将传统图形中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在我们的设计中准确运用,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文化,这就是中国风设计的必要性。

一、东方美学——中国风设计

中国作为东方美学的代表,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以制作精致、用料贵重为特征的宫廷艺术到以讲究格调和文化内涵为特征的文人艺术,还是以追求宏大、虔诚、奉献为特征的宗教艺术到以追求自娱自乐、美化生活为特征的民间艺术,东方美学无处不在的散发着它的东方魅力。

在当代的设计风格中,中国风的设计已经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风格,中国风的设计源泉来自于中国多种多样的传统艺术门类,采用哪种艺术门类作为中国风设计的切入点,决定了设计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做好现代设计,首要的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研究与分析,结合现代的审美法则,创作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新时代设计。

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古人用一个极其简单的图式概括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经过岁月的沉淀,太极图包含的涵义得以不断的丰富发展,直到现在,仍有大批学者孜孜不倦的钻研太极图,探究它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限意义。宋代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用最简单的图形对我们讲述着古老哲学。人、社会、自然、宇宙无一不是处在点、线、面的交织运动之中。太极图就是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最简约的概括,“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明一暗……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互相矛盾对立的、运动着的、一分为二而又生生不息、永远在发展的生命力的表现。”阳被阴吸收,阴同时被阳融汇,双方相互运动,产生永无止境的流动涡旋。既无极又有极,是所谓“物”生两仪,并阴阳而成大千世界。太极图是使表示“阳”的白和表示“阴”的黑相互交织而形的,白中又有黑,黑中又有白。从符号学的角度,太极图是由抽象的点、线、面整合的,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完美的图形符号,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形观念中,可以说“太极”是非常重要的母题。联合国正是因为认可了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所以选定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在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的会徽,希望世界各国能在互相支持、互相包容的环境下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

二、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

语境一词源于语言学,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话的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等环境因素。图形作为无声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我们暂且把图形的交流也看做是一种对话形式,便有了图形的语境。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它们的图形所存在的语境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太极图来分析一下东方美学的语境:

1.单纯而不简单

太极图是天地人生命架构及其美学运行法则的宇宙平面图形。《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这里的“道”是万物之本,是美的源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总结的代表东方美学观的出发点。事物有生有灭、有虚有实,在不断变化,而艺术创作正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矛盾同一体。

太极图用最简练的图形语言对我们讲述着复杂的规律。从美学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对此石涛说:“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脱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表现在画面上的语境使人感到深邃的哲理和东方美的韵律。

简单的回归是追求最原始的自然美,虽然简单,但并不影响多义与含蓄,这样的“少”能更直接的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而不仅仅是具象的造型或是大量的图形装饰等。这与当代的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很相似,强调在无设计中体现强烈的设计感,以无形的形式体现有形的传神的美学语境,极简主义就是要简到极致,说到极致。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者采用中国的“中”字和“圆形方孔钱”为设计原型,既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汉字,又有和经济相关的古钱币形象;既体现出是中国的银行,又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东方美学理念,整体设计简洁明了,但是其中的涵义是深远的。也就是说单纯是指图形的简洁洗练,而美学语境绝不能简单。(图1)

2.内力的驿动

太极图的设计源于易经,易经中的“易”为变易、不易。所谓变易是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相互作用是永恒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谓不易是指易经所揭示的宇宙自然法则是不变的真理。

太极图用最简练的视觉语言诠释了变化之美,从无极到太极,从太极到阴阳相生相长,太极图是使表示“阳”的白和表示“阴”的黑交织成形的,它是由抽象的点、线、面整合的,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完美的图形符号,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形观念中,可以说“太极”是最重要的母题。其构成形式是:外圆“s”曲线分割为阴阳交互的两部分,这两半对立的阴阳面,若以黑白两色来区别,通常称白色阳面的黑色小圆体为“阳中阴”。称黑色阴面的白色小圆体为“阴中阳”。太极图中的黑、白两个图形始终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的相互吸纳,相互转变,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在变化中显现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有内在动力的设计是有生命力的,它充满生命的动感,仿佛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活生生的和我们对话,唤起欣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引起对设计作品的共鸣。这正是设计作品更深层次的表达,能更好的引导欣赏者对设计作品的二度思考,使设计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原型选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凤凰,成功的运用现代设计的造型手段进行创新设计,采用与太极图同样的“喜相逢”构图形式,一凤一凰共用一冠,双双展翅高飞,铿锵和鸣,意为站在最高的角度将最前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将作为媒体传播的职责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借凤与凰的阴阳交汇,借喻荟萃东西、融汇南北的文化理念,体现出凤凰卫视生生不息的内在发展潜力,体现强烈的民族特色,且不失时代风格。(图2)2008申奥标志的设计也是一个鲜明的典范,设计师将代表五大洲的五环巧妙地组合成代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中国结”,这个中国结形似一个正在打太极拳的人的动感姿态,简洁的线条充满着内在的动力,象征着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不断地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图3)

3.对比的力量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到阴阳对立,从阴阳对立到相互转化,最终相互转化而成了大千世界。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概括为阴阳的相互对待(离合),相互依存(互根),相互消长(升降),相互转化(生长)等四个方面。

有学者认为太极图是哲学图形,太极图腾通过图形语言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太极图内含阴阳两仪,是对矛盾学说的直观表达。“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太极图对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阐释精准而有力,阴阳作为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其目的是达到平衡、和谐、共存的目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求“和”这一根本目的。

矛盾是产生美的源泉,相互矛盾的对立面产生了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强调和相互衬托,突出整体中各个局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各个局部的固有特征显示的更加强烈,形象更为突出。任何一个形象单独的存在,都没有和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更能突显自身的特点,而抓住特点来表现事物正是设计美学要达到的目的。例如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标志,在色彩上用红、蓝的对比色调进行设计,代表经济发展的兴与衰,而中间的虚形用汉字“半”来分割,又是象征人民币的符号——“¥”,图形的创意与栏目的目标定位相吻合,以意造型,构思巧妙。这样两个矛盾的对立面就更加明显了,突出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重要性,兴衰在“半”的分割下互相依存,并相互转化。(图4)再如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标志,标志中的设计元素是中美两国国旗,构图上采用经典的太极图形式,将两国的国旗进行鲜明的对比,

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在保持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两国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图5)

我们在现代设计中不仅要借鉴太极图所展示的图形之美,更要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使我们的“中国风”设计不再是是对传统图形的复制与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积极探索既具有文化气息,有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理念,从而使中国风的设计更加完善。

三、结语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3

 

关键词:人文化 审美性 个性化 情感化 

 

相对于工业发展初期的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的众多作品有着更吸引人新东西,那就是代表当代文化和生活特征的人文的东西,表现为设计成为一种对人性自由的诉求方式。其实,企业形象设计也经历过设计纯粹功能性的“现代主义设计”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追求标准化的CI设计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它可以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化的标志、标牌设计也可以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设计语言。但如果这种风格成了世界统一的标准和纯粹功能性需求的话就远远脱离了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设计不能只是技术标准和功能需求,它还应当表达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 

企业形象设计发展到现在,其战略已经成为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设计规划,并体现为企业的人文化进程,包括以企业自身为重点整合员工的意识,强调人文化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等,体现社会的文明成果和进步要求。从文化的广义上说,人文化的CI设计就是强调设计的文化理念,并通过外在文化符号的合理运用,展示企业形象的文化品位和对文化的传承。从以人为本的人性角度上说,CI设计人文化围绕人的需求展开,体现为以人的自我发展为核心,给人以极大的关怀,关注人的共性与个性,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的审美性、个性化、情感化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审美性 

 

工业时代表现出来的忽视人类情感和审美要求的态度正在接受社会的反思,人们呼吁人文的回归,并声称人类的审美方式不能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而应该转化为一种生存方式,审美的东西应成为人们生活中自上而下不可或缺的东西。企业也在这个呼声中将审美要素自觉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视觉形象的设计表现还是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我们处处能够感受的到。 

企业形象设计的审美性体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其中,MI是企业审美性的内容,表现为企业崇高、美好的价值追求。如百事可乐公司从“新一代的选择”到“渴望无限”一直在倡导年轻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代表了公司新颖独特、积极创新的价值追求。BI是企业审美性的活动形式,表现为企业行为中的道德美。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道德风尚是长久支撑企业的精神力量,良好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美的体现,如麦当劳公司用一套行为准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小到洗手消毒的程序,大到管理手册,严格保证行为规范的贯彻。VI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表现为和谐、优美的视觉美,是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企业视觉形象要素按美的形式规律加以组合,以其美学艺术价值唤起公众丰富的联想和美好的情感。 

从美学的角度讲,CI战略就是一种企业美学,是企业按照美的规律对一切外在可视因素进行美化,对一切内在经营理念进行美的提炼,整合成企业美好的形象,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是一种美,企业形象也是一种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审美性是合乎客观规律、合乎人本思想、合乎形式美法则的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它既体现在企业对产品形象的设计上,也全面地体现在企业识别符号、服务、广告等等各个方面,表现为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事实证明,CI向审美性的方向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它可以减弱企业作为经济性质的社会单元带来的以利为先的效应,并且可以作为载体更广泛地传播精神文化的特质。所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既属于经济学范畴,也属于美学范畴,它所做的是将经济与美完美的结合起来,是企业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体现。 

 

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个性化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4

【关键词】 东莞职教城 理工学校 景观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

东莞职教城位于东莞市横沥镇(东莞生态园旁),由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东莞市高级技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东莞市职教城公共服务区组成。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位于职教城东北角,南侧为职教城共享中心,西侧隔东引河河道与东莞市高级技工学校职教城校区相对。

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新校区项目选址在东莞职教城的东侧。基地北侧为已建成的东部快速干线,可连通莞谢路、规划中的环莞快速路、莞从(东莞至广州从化)高速路等快速连接东莞市区及广州市等地;基地东、南侧的横沥镇环市北路、水边路与骏马路等横沥镇骨干道路,能快速连通生态园、石排与企石等地,交通十分便捷。未来主要通过东部快速路石排立交转环市北路或东部快速路横沥立交转水边路进入职教城。

2.项目规模

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新校区占地约27.01公顷,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944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约为66400平方米,广场面积约为64000平方米,湖区面积约为6500平方米。总招生规模为7000人。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及长远发展需要,三年制中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比例按1:1设置,既大专生3500人、中专生3500人;中短期培训规模根据学校培训现状及发展规划暂定为3000人/年。教工规模分为大专、中专两部分进行,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教职工总人数为766人。

3.用地内现状情况

现状基地原为水塘和农田,地形平坦、低洼,主要标高在2.0~3.5米之间(85高程,下同)。经过初次填土,地块标高填至6米左右。

4.自然条件

横沥镇位于东经113°55'至114°10',北纬23°至23°4'之间。属台丘平原埔田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台地区,中南部为连片的平原埔地。

横沥镇属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年均气温22℃。河流主要有寒溪河和东引河。

二、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创造优美、雅致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充满盎然生机的校区环境。

2.绿色生态校园

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学校结构,绿化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校园环境

校园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公共事业项目,其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在设计中实现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既能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4.高科技与高感情的平衡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操的平衡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体现在空间结构上,就是对学校主体的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形成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通过空间组织既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又保证每个人的思想独立性,促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绿洲。

三、设计理念及布局

1.设计理念

人水共融 天人合一 生命之源 生生不息

2.总体布局

东莞职教城以城为名,引入城市中的核心、内环、外环等元素加强四个地块的整体性。在规划上设立核心绿化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绿色核心在中心区域凝聚起各个地块,增加了空间向心力。同时,作为中心园区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各地块的实训、教学、行政等功能建筑构成了城的内环区域,日常教学生产管理等在内环进行。城市外环由生活区、体育区组成,内外环之间一水相隔,暗示了内外环之间的空间转化,也促成内外环之间的景观共享。通过广场、环的概念,整合了各个地块,体现了城市应有的整体感。

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景观设计核心价值源自理工学校的学科特色-理性、自由、融合、综合,所以本校区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母题定位是线性、几何、联通、交叉。根据大的设计指导原则和设计理念,结合建筑围合出的功能空间进行多层次的景观设计,营造一个开敞空间大气简洁,围合空间轻松精致,视觉景观和体验景观完美结合的景观氛围。

在中心广场处结合建筑设置大片的叠水及静水水面,倒映四周优美的景观空间和校园建筑。同时在水系周围进行景观变化,做到有水可观,有水可亲。中心广场留出足够的集会和活动广场。在主入口至主教学楼处营造一条生态绿化廊道,强化这条主要景观轴线。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在其周边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做到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完美结合。如食堂前以活泼有变化的铺地和休闲设施进行景观空间营造,而实训楼内庭院则以丰富多变的水面和绿化给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结合周边的景观空间营造多层次的景观体验。

考虑到学校的功能性和使用人群的景观需求性,所有的建筑内庭院都以简约、轻松、休闲为景观空间的营造指导原则,每个建筑内庭院都会做不同的景观变化,缓解教师以及学生因繁重学习任务而造成的紧张感,让所有的景观空间成为使用者放松体验的最佳场所(图1)。

四、铺装设计

整个校区绿地由园路、各个休闲广场及观景平台串联而成,园路人行步道主要采用高压透水砖,并搭配各色花岗岩等其它材质,使道路看起来既清爽整洁,又可体现材质间的变化,使园路走起来不会过于单调。各个休闲广场及出入口特色铺装均以透水混凝土材质为主,强调空间的界定,用简洁明快的直线条加以划分,使广场更显大气鲜明。

五、植物设计

东莞职教城环境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思想以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为指导,依据总体规划设计构思和现有的校园环境景观现状,将地域性、生态性、教育性三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环境景观设计的始终,力图在校园环境景观中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空间。整个校园景观设计清新自然、开阔疏朗、生态和谐、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追求以透见大、以景见深、以绿见美、以古见悠、以境见长的意境。打造岭南风情、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配合各个景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区,做到“春花浪漫,夏季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1.主要景观区

分布在主入口和广场处,规则式配置高大乔木及观赏花灌木,形成林下空间,具有景观标志性。主入口广场沿中轴线以斜面的树池对称布置,像是翻开未合上的书本,寓意“走进知识的海洋”,进入学校就走进知识的殿堂。树池采用高大雄伟,姿态优美,四季常青,树干挺直的大王椰子做主景树,给人挺拔向上的视觉感受。通过主入口来到“树人广场”,象征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办学精神,广场上挺拔的樟树代表着“和谐”。在主入口至主教学楼处生态绿化廊道,采用大王椰子做主景树。通过这三组大乔木左右呼应,支撑整个入口立面景观效果。选用配置红花紫荆、美丽异木棉、木樨榄(球)、红花继木(球)、龙船花、勒杜鹃、黄榕等,为整个校区添色加彩。

在理工学校的景观水系中,运用水翁、落羽杉、水生鸢尾、千屈菜、再力花等水生或湿生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空间变化有序的水生湖岸景观。并具有蓄水涵养水源的功能,还能为野生鸟类提供栖息地。

2.生活区

主要集中校区内宿舍楼,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以芳香植物为特色,选用白兰为主景树种,也是东莞市树,白兰花叶片青翠碧绿,花朵洁白如玉,香如幽兰,具有很高的观赏假植;再加上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开。白兰花代表着报恩,学生报答老师教育之恩情,这正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选用配置肉桂、琴叶榕、桂花、澳洲鸭脚木、希美丽、米兰等。

3.教学学习区

为校区的教学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植物功能上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氛围。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因为树冠有很强的消音作用。并且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在校园平视或在楼上俯视,都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选用竹柏为主景树种,竹柏叶形奇异,细长而尖,有韧性,终年苍翠;树干修直,树态优美,叶茂荫浓,为优美的常绿观赏树木,寓意“坚韧不拔”这正是学生们应具备的精神。设计以林荫观赏乔木为主,选用配置铁冬青、肉桂、桂花、九里香、希美丽、米兰等。

4.体育运动区

作为整个校区绿化的基调和主要景区的绿化背景,支持着整个校区的绿化骨架。提供绿荫、减少水面蒸腾、吸收粉尘、降低噪音、改善陆地小气候。主要植物有桃花心、海南蒲桃、秋枫、樟树、国庆花、腊肠树等。

5.开花乔木的应用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5

关键词:中外文化;设计;对冲;交流;融合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利用人文来对人进行教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鼻祖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曾说到:“所谓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随着文化的发展,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这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且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计是一种文化整合过程,它既要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又要以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依据。

一、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格局的转变,文化本身的世界化与多元化已变得不可逆转,这种不同的文化的冲突及交流对于设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增强作品的创新力,也有可能因为文化的冲突而造成设计的失误。目前我国的设计,一方面盲目的抄袭中国传统信息,忽视西方一些优秀的设计艺术,使得这类作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有些设计放弃了传统文化,完全地追随发达国家的建筑思想和形式,使得产品设计面目雷同。因此,如何在中外文化中寻找设计中的结合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的话题。

二、中外文化在设计中的融合

设计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它透过设计物探寻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根源。设计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设计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推动了设计的发展,而设计的理念中也一定具有文化的内涵。交流是一种相互的活动,中国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输出到西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2007年12月12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设计营商周” (Business of Design Week)上,TCL多媒体全球设计总监杰拉德•沃尼奥(Gerard Vergneau)谈到工业设计的中西结合时说到,现在是全球化工业时代,工业设计面对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中国设计的出路在于中西结合,在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为产品赋予文化价值。”①这里的中西结合正是目前在我国的设计中采用的“融合”方式,融合就是要把自己本国的文化和别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既要有自己本国的特色,也要融入到别国的文化中,这样既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和本国文化特色,也让别国的消费者接受产品信息,也接受了企业乃至国家文化。

1.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中国具有渊源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古老而又神秘。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越来越为显著。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关注。新世纪伊始,“中国风”更是成了设计师们热衷的题材。在巴黎、纽约时装节上都能看东方色彩浓郁的设计作品,从面料或款式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些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在里面,诸多西方设计师正是利用其敏锐的设计嗅觉发掘了中国古老而浓重的历史文化基奠。通过借鉴我国的文化的精髓,达到一种“稳重”“内敛”“写意”“大气”的状态。如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家赖特的落水别墅着力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继2008奥运之后,青花瓷成为经典时尚元素等。

2.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

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全面,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元素很久以前便已经对中国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清代的家具一改明代崇尚的简约,近似于巴洛克式的流于表面装饰效果,追求极度的奢华与地位身份的象征作用。中国的设计要吸收西方设计精华,但外来文化的吸收不代表本土文化的丧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说到:“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②中国的设计在发展历史中一直体现出一种超强的包容性,不仅融合了中国自身文化,还不断吸收外域文化,这种融合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能量。历史上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一度使唐朝社会风貌发生巨大变化,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应尽可能吸取精华,不断地为设计注入新的内容,使我们的设计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如近几年荷兰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楼、瑞士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背景奥运主体育场“鸟巢”以及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蛋壳”等都体现了国际间设计的交流与合作,这正顺应了时展的要求,也必将促进世界设计的发展与繁荣。

三、中外文化在设计中的对冲

各国文化在相互吸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碰撞,从而破坏一些旧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正在形成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生机的转型阶段。本文对其具体的一些对冲表现进行了整理,如下:

1.传统文化冲突

归根结底,中西设计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内涵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由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新文化的起点。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崇尚群体的国家、民族至上的思想,认为人类和自然世界中的一切,凡人与神灵之间都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都要和谐。但是西方则强化了人的力量,崇尚个人中心、个人至上的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和“征服自然”,主张“天人对立”,他们认为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也就是要征服自然。

2.核心价值理念冲突

在东方,主要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念的差异,造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心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如中国人比较重视吉利,看重吉祥如意、发财致富等,而西方人这些观念比较单薄,他们常常突出个体,体现个体的个性。

3.设计理念冲突

内心的冲突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是创造力的动力,西方的思维和竞争都是其创造力的源泉。东方的和为贵,不利于鹤立鸡群。西方的设计重创意,东方的设计理念不强,并且大多设计创意强的作品是出自西方人之手的。

4.审美观念冲突

西方设计讲求唯美、明快和简洁,中国的设计过于讲求精神内在物质的存在理由,而忽略其余价值的存在以及实用性,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中国设计出来的作品较为死板,这与中国素来有着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就使得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给人留下凝重的整体印象;而西方设计诙谐幽默、热情奔放,追求强烈的表达速度、人性化的设计,没有过多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注重于作品夸张的表现。总体来说,西方追求个性美,东方追求和谐美。西方人重视个体性,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西方人更重细节,东方人处理问题从大处着眼。

例如,西方园林认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而中国园林设计中,却没有把自然美和艺术美明确分成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灵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在植物的应用上,西方是对这种自然材料人工化,中国是对它拟人化,即自然的人格化,达到“园林之至理在于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5.设计目的冲突

西方的设计目的一般是为了商业目的,设计就是为了得到商业价值,而中国设计的这种商业性较弱,更多的是为了欣赏。如中国动画片多为教育性思想性的影片;西方动画片充满趣味性、娱乐性,商业运作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的。

6.哲学观念冲突

西方把哲学作为文化的母体,其美学自古以来就是和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同步发展相互渗透。从15世纪起,西方的艺术也和自然科学密切结合在一起。达•芬奇是一个大艺术家,又同是一个大科学家,他把艺术看作再现自然之真与美的一门科学;赫拉克利特把对立视为美的根源,狄德罗、黑格尔重视冲突,叔本华和尼采欣赏的是绝望和毁灭。他们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因此,西方艺术更加偏向于理性科学,重视客观求真、分析、综合,并且其虚构也是要接近事实的,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天人合一”,通过直观体验,消除主客观界限,力求达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它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7.冲突

中国的较多,存在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中,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人认为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可以膜拜,尊崇的。而西方则是基督教的天下,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之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这两种教所传达的思想是不同的,佛教重心中无为,基督则重心中无过,在这两种不同的信仰下,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设计,西方更加重视功效、理智,而中国重视道义、感情、和谐。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设计中出现误读的现象,如一则日本霸道的汽车广告:霸道广告中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这就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而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对于中国人来说,卢沟桥又象征着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愤怒。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误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人,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要想让自己的产品被所在国的消费者接受,就应多多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因为文化的力量永远大于产品的力量。作为现代设计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真正处理好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设计中表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个性与内涵,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民族文化的产品。

结束语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融合与交流使中国了解了世界,也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也难免有碰撞和冲突。融合与冲突的中间存在宽泛的模糊界限,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多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与国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进行了阐述,认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设计理念、审美观念、设计目的、哲学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只有从这几方面冲突的角度来提出一定的方法,就可以使得两种文化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还葆有它特有的魅力,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意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优良成分,将其精髓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这样传统民族文化既能保持住特色,又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生命力。

注释:

①.cn 中国质量新闻网

②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78.

参考文献:

[1]华佳.冲突与融合的边界――关于设计的文化思考[J].南

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1):142-

143.

[2]姚艳梅.从广告语言透析中西文化的差异[J].宝鸡文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99-102.

[3]张娟,云双庆.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文化的

差异对设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6,(S1).

[4]杨伟明.中西文化融汇的创意[J].广东建材,2007,

(11):190-191.

[5]刘玲.中西文化元素与中西文化交流[J].语文教学与研

究:综合天地,2008,(2):18-19.

作者简介: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6

关键词:无印良品;平面设计;美学

原研哉2011中国展,把“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近距离的展现在中国。无印良品源于日本,是一个日本本土杂货品牌。寓意没有品牌的优质产品。产品类别扩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日常用品为主。产品的设计从以人为本、环保、纯朴天然等为设计理念,在产品的包装上也是秉承着无品牌的理念,用色也很干净、单一。从护肤品、储物盒、笔记本、食品、家具、厨房、CD机、灯具到服装等各个生活的基本用品都有所涉及。最近也开始有探索别的产业类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经济低迷,当时消费者希望所购买的商品在价格低廉的基础上也有好的品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无印良品诞生了。无印良品崇尚包装简洁,它的产品设计免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在一定程度的上降低了成本,让物有所值每个人都能买的起。自身所倡导的自然简约是无印良品最大的特点之一。产品和产品的包装的色彩主色调以白色为主,走进专卖店里,除了红色标识的MUJI,几乎看不到任何鲜艳的色彩。虽然极力淡化自己的品牌意识,但是自身统一理念设计下的产品形象让人从无到有的产生深刻印象。

1983年,在东京青山开设了第一家无印良品旗舰店。现在无印良品在中国也遍布了很多家的店铺,让我们不出国门就能使用、购买来自日本的极简主义商品。在包装样式上多采用透明或者半透明包装,从形式上从简,但是在商品品质上一点也不马虎,利用了很多环保天然材料。在八零年代泡沫经济侵蚀日本的时候,无印良品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无品牌的理念,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当今社会里,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打上了各种标签,这些标签背后所涵盖的虚荣心理和阶级观念经常掩盖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渴望。有报道说,很多人买不起LV、COACH、CHANEL在当今中国市场所谓的奢侈品,而去选择几百块的印有这些LOGO的纸袋装一下午餐、日用品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无印良品的理念恰恰相反,抛弃了外在的束缚,在形式上不断简化,降低了产品包装设计的成本,只剩下产品本身,把物品还原到最真实的面貌,从根本上把到达真我的状态。无印良品的理念让我们在这个浮华的世界感受到了一点点本我,没有束缚的真实。

那么从日本无印良品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解码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无印良品的海报设计也基本上是遵循同一理念,2003年的广告系列用地平线的照片作容器,地平线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东西,这个地平线的容易可以容纳一切东西。为了能给予我们一个终极画面,于是,无印良品团队出发了,从东京驶往玻利维亚国然后到达了胡胡伊,乌尤尼等几个地方,那里有干涸的盐地,眼里只有三百六十度的天空和地平线。其实无印良品团队这种不远万里去拍摄海报的精神,和它所设计的产品理念完全是一致的,把最真实最天然的东西还原给大众。

那么这种极简主义也对日本的平面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就像日本的国旗,除了大面积的白色,中间是一个圆的几何图形,白色是不是也像是地平线呢?虽然很简约,但是红日符号深入人心。在现如今,平面设计覆盖面很广的,具有很大的应用性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平均审美。书籍装帧、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VIS、海报设计等等这些以平面媒体为基础的设计通常人们把它称为平面设计。对平面设计的解读,同时也是对自身审美价值的探索。在亚洲乃至世界,日本的平面类设计都是屈指可数的,浮世绘是日本传统的的风俗画、版画,与中国传统的年画一样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浮世绘所描述的内容大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彩色的木版画,其实也是存在手绘的形式。那么这种形式之后也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将浮世绘的覆盖元素与现代的手段相结合。其实早在有些设计师中就有利用线条的形式与传统民间的手法将日本传统的平面类设计和现代的构成元素尝试的结合起来。

设计界从日本战后50年代开始就对欧美的现代设计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其中运用的元素逐一解读,并且在传统中对图像进行了再加工,把繁杂的图形简洁化了。日本的设计之所以有他其自身的特点,跟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日本的饮食文化也影响着设计,食品的包装中也处处渗透着日本身后文化的传统美感。极简主义注重环保材料,特别是天然的材质,对材料最原始的部分加工,保留自身的特质,并把这种真实的感受传递给消费者。MUJI无印良品产品在包装上没有使用花哨的纸张,常常使用可再生的纸质进行商品的包装,强调环保的同时又展现了材质本身的质感。那么,受到包豪斯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招贴设计一般都使用简练的现代方式,比如第18届在东京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平面类设计中,夺目的红色太阳与奥运五环组合在一起,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但是又特别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日本与奥运会的象征性。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经济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随着经济的稳固,也出现了一批思维激进的设计师,独立的设计师快速涌现,表达的作品反应了当时所处社会的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形式上不会像传统的设计突出主题,而是模糊概括主题情节,只传递艺术精神,以张扬自我而设计的作品。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设计也是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自我放逐的时代,很多可能我们捕捉不到它的特点,没有规律性可言。综上所述,日本和中国都有着深厚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而面临信息时代冲击的全球化重组,日本的设计怎么才能继续的汲取西方的现代主义优点又保留传统的名族精神,确立自己独有的设计风格,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由于日本是一个人数众多但是占地面积缺很狭小的国家,日本的发展基本上是借鉴外来文明,所以日本人很珍惜他们发现和借鉴的文化,这也和日本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一种辩证的具有高度弹性的哲学观念。一种求同存异的具体稳定机制的传统观念,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的平面设计发展,对我们中国的设计之路也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把传统与时尚融为一体,但是又不做华而不实、虚无的设计。就像无印良品的理念,“我们不需要追求好的设计,需要的就是“正确的设计”!”无印良品所映射出的理念就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常年累月的坚持下去,做到极至。(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河南;新乡;453007)

参考文献:

[1] 《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 山东人民出版社

[2]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靳埭强 上海文艺出版社

[3]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7

近日备受瞩目的第七届广州国际设计周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盛大启幕。历经七年锤炼,广州国际设计周不仅成为设计潮流与趋势的风向标,更逐渐成为国际设计商贸对接的大舞台,多维度、全方位打造产业链交流合作的直接通道。《凤凰生活》记者也亲临现场,为你带来更多精彩点播,并与大师直接面对面对话。

广州国际设计周公益性打造了金堂奖和CDA中国设计奖(红棉奖)两大公益奖项,同时,从设计研讨、国际交流、城际设计互动、趋势、地产风向等角度,举行了IFI峰会、城市面孔-2012中国城市概念空间展、装饰艺术趋势会、房地产年会等多个大型综合活动。专家云集,顶级设计师亲临现场,共吸引41个城市组团参加,每天参观人数达到30000多次,几十场设计商务盛事隆重举行,让广州国际设计周,真正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年度设计商务盛事。

全产业链设计商贸平台

广州国际设计周以D+B(设计+选材)博览会为平台,以全产业链的视角打造世界级的设计专业及营商平台。本年度分为绝对设计展、创新材料展、广东工业设计展、装饰艺术趋势展四个展馆,展览面积达到50000平方米。2000多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年度中外竞选作品,6130款展品。来自设计、业主甲方、建筑、设计机构、材料商等产业链的行业精英八方云集,超过5万名的专业观众参加此次博览会。

峰会论坛宾客云集,设计、软装、地产年度对话

2013装饰艺术趋势会,嘉宾阵容空前强大,新装饰主义代表、亚洲著名设计师邱德光带来了“时尚·中国”演讲;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带来“新东方主义”;现代主义风格大师、全球著名设计师梁志天带来“1+1>2”主旨演讲,并与台下观众展开深层次对话。《凤凰生活》记者也特别采访邱德光、叶锦添两位大师,看看他们对于设计与艺术有何独特见解。

大师对话

P=Phoenix Lifestyle

叶锦添:新东方主义

P:你除了做电影美术指导,像《卧虎藏龙》、《夜宴》、《一九四二》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你还涉足了哪些领域?

叶锦添:我的从业生涯已经有20多年,也涉猎了很多领域,除了电影,还有服装、舞台、室内设计等等,我的兴趣很广泛。

P:在创作过程中,你是如何推行你的“新东方主义”的?

叶锦添:我觉得可以从中国的资源里挖掘,我会做很多古代的研究,寻找中国元素,然后重新改变成新的东西。《夜宴》就是以抽象的方法诠释,通过不同的空间分布,寻找新空间的传达方式,在戏里摸索出新的可能性,但又不能忽略中国的传统工艺。可以在戏里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即使是在古老的社会里,也能体验到新的生活感受。

P:那你觉得推行“新东方主义”有什么意义呢?

叶锦添:通过寻找与现实不一样的细节,在创作中寻求更多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唤醒我们的民族记忆,并创造更多可能性。这也是为中国古老的东西找出新的出路。

P:那最后再和我们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想象力”的吧?

叶锦添:想象力就像中国画里面的“留白”,虽然没画,但是这部分是最有想象力的东西,里面充满了不确定形态,随时可根据周边事物的影响,以体现它不一样的状态。

叶锦添

中国香港

叶锦添工作室艺术总监,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

最早在全世界推行他的“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

让世界了解到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最重要的艺术家。

邱德光:时尚即当下

P:时尚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名词,您觉得设计该如何与时俱进呢?

邱德光:我这次讲时尚是用了一个名词,事实上就是当下,我们要设计现在的设计,像巴洛克或东方这些不同的元素,看起来都跟你息息相关的,这是我一直主张的,我不希望我做出来是一个古董,给外国人做的,我希望是给当下中国人做的。

P:您是新装饰主义的大师,轻装修,重装饰也成为一个潮流,以往的装饰理念跟现在有区别吗?

邱德光:以往的装饰,比较没有人居的思想,缺乏生命力。新装饰主义就是要包含人文味,就像我择偶,一定要有思想交流的才能在一起,同样的道理,空间里面的陈设就是我的伴侣,它要让我喜欢。

P:目前内地的设计跟台湾这些设计相比有怎样的异同?

邱德光:两种设计环境趋于成熟,风格也是百家争鸣,你可以看出市场上的家居品牌,简约家具占20%;像巴洛克、美式家具占80%,因为市场在告诉你,消费者的需求不一样。我希望不要只会做一种设计。

P:现在来说,很多不错的设计师涌现,怎样可以让新一代设计师有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邱德光:传统教育只教你做设计,很多事情你是需要经历,再成长,最后才能游刃有余,这个路是很漫长的。你要让消费者喜欢,就要进入他的喜好,他的生活,才能继续发展。

邱德光

中国台湾

邱德光设计事务所主持人暨总设计师,开创新装饰主义大师,

成功塑造当代东方都会美学与21世纪时尚多元的生活型态。

设计周精点播

东方生活智慧 哲品

第七届广州国际设计周活动现场,各展位都以自己的方式夺取观者的眼球,而哲品的展位,则静倚一隅,仔细端详,才能品得其中一碗、一筷、一杯、一茶摆设的精致韵味,研发部总监刘启明则将哲品的东方文化思想为我们娓娓道来。

他希望哲品能以含蓄的内在意境,暧昧半透地唤醒东方人的潜意识记忆,并传达美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生活和谐美好。哲品的品牌价值是信赖、设计、正面、友善,以当代东方精神为核心,倡导新东方生活理念;以创新设计生活用品承载东方的生活智慧,提供适合现代人的全套家居生活解决方案;致力将东方生活方式承载发扬,成为最具“东方生活智慧”的知名国际化家居用品公司,并升华为更高标准的“东方礼器”。

创意路上汤物臣·肯文十周年

汤物臣·肯文已是广州国际设计周多年的老朋友,期间,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的董事兼设计总监谢英凯也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十年“这10年,我们坚持了美好的梦想,我觉得十年这个十字也是一个加号,代表了我们对梦想的一种追求。10年前我们还是一个果核,到现在我们经过很多人的努力、交换,培育出来一个小苗,我们认为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小苗,我们的希望就是种出很多很多创意的苹果。用创意的方式,我认为我们还能种梨子、雪梨、甚至鸭子,虽然我们走了十年,我坚信设计师还是保持一种状态,虽然走了10年,但是我觉得这条路没有边界。”

大众生活的新势力众产品

众产品(People's Industrial Design Office)由中国建筑师何哲、臧峰与美国建筑师兼产品设计师沈海恩携手创立。产品与建筑的双重设计经验和教育背景直接决定了其设计方向与方法:在空间中思考并设计产品,而非独立看待产品本身。

东方美学设计理念篇8

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广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令很多国家羡慕的宝贵财富,中国的艺术设计带有着一种历史的底蕴。中国的平面设计业表现出特有的风格特点,设计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显示出独特的东方神韵,充斥着一种神秘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世界平面设计的内容。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许多著名的中国设计大师运用巧妙的方式、方法使文化传统中独有的灵性与韵味在作品中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营造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意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技法,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本土化又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形式。

二、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双重冲击

(一)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影响的现状对比中国当代美学范式遵循着工艺美术的底蕴,可以说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由于这种底蕴需要很深的艺术造诣,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进去的,可以说是一种脱离大众生活的设计方式。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大众化与通俗化,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就使很多人开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设计行业,而且有种泛滥的趋势,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艺术设计师,他们不想让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付之东流,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肤浅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秽的表现手法,他们认为那些设计是对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设计的耻辱;另一方面是全盘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设计人,他们认为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应当回到社会大众中去,不应该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阁,所以他们充分结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轻松、简单地产生设计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二)西方美学范式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在中国平面设计方面的融合当全球化这一概念形成的时候,融合就是一个大的态势,在现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不变就会被时代唾弃,固守陈规将会失去发展的好时机。中国的平面设计业也是如此,西方美学范式不可阻挡的进入,认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点,将它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充分融合,扬长避短,使其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现代主义理念融合到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中国平面设计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应当开始探索将两种美学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两者中权衡利弊,从西方美学范式中学习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设计者不再唯单一的主流设计风格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设计模式、表现手法,更加积极地寻求艺术设计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设计的未知领域,为艺术设计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多媒体技术使设计工序越来越便捷、简单,使平面艺术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并且还扩大了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当代设计师认为平面设计不单单是对良好的技术和功能的追求,而且还要表现丰富的个性和形式的多样。在探讨西方美学范式的同时,审视中国传统美学范式,寻求两者结合的黄金点,使两种美学范式有机结合。

四、结语

总之,当代美学范式的概念和界限越来越模糊、不确定,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诠释全部艺术风格的设计理念,没有一种艺术范式可以凌驾于其它艺术范式之上,当代平面设计应当是大量设计观念、态度、知识、思维、理念的交融,设计手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出其不意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应当是碰撞、破碎直至融合。因此,今天的纠结与矛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