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就业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02:44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1

论文摘要:目的为了解北京市药剂专业中职毕业生社会需求情况,使我校药剂专业教育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方法采用问卷、个剐面谈、座谈会及深入企业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结果药剂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岗位群是:药品零售企业、社区医院或诊所、医院药剂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结论建议药剂专业细分为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学服务3个方向。

为使北京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我们于2006年9月-2006年12月对北京市药剂专业中职毕业生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调查目的

北京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突出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现代医药知识、熟练实践操作技能、较高职业素质的药学技能人才,为北京市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高素质医药卫生队伍建设服务。通过调查,找准市场,确定就业岗位群,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药剂专业教学计划,指导课程设置,逐步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

2调查形式

为使我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调查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深入到企业、医院、药店等单位中,从宏观上把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药剂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提出药剂专业改革的建议。

调查内容:被调查单位总体情况(单位名称、地址及邮编、性质、职工人数、现有我校毕业生人数、人才结构现状)、药剂专业各岗位和岗位群社会需求与学历需求情况等。

调查方式:问卷、个别面谈、座谈会及深入企业访谈等。

调查范围: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和各级各类医院或诊所。

3调查人员

药剂学科全体教师,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工段长、车间主任、营销人员、各企业和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以及各企业和单位负责人沟通,与医院各岗位药学工作人员和药剂科主任沟通,完成调查任务。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填写访谈记录5份。

4调查结果

4.1被镧查卓位总体情况

4.1.1被调查革位种类及教量(见表1)被调查单位种类覆盖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详细情况见表l。

被调查药剂科的医院包括:三甲医院1个,三乙医院2个,二甲医院l4个,二乙医院6个。被调查的社区医院包括:一甲医院8个,一乙医院74个,卫生服务站29个,个体诊所17个,其他医院5个。

4.1.2被调查单位区域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单位覆盖北京市18个区(县),区域分布广。

4.1.3被调查单位性质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被调查单位性质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占总数的35.54%,其中社区医院或诊所最多,占总数的21.39%;其次是个体(药品零售企业和社区医院或诊所),占总数的22.59%;再次是集体(主要为药品零售企业和社区医院或诊所),占总数的22.29%。

4.1.4被调查单位有我校毕业生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在医院药剂科工作的最多,占我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8.97%;其次是药品零售企业,占我校毕业生总人数的19.87%;再次是社区医院或诊所,占我校毕业生总人数的18.90%。这说明我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以医院药剂科(主要是2002年以前)、药品零售企业和社区医院或诊所为主。

4.1.5被调查单位职工学历情况(见表5、表6)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单位职工学历以中职学历为主,其次是大专学历。

4.1.6被调查单位职工专业技米职称情况(见表7、表8)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被调查单位职工专业技术职称以初、中级为主。

4.2焉利专业近三年社会需求情况(见舂9、表l0)

从表9可以看出,药剂专业各岗位社会需求由多至少排序如下: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店调剂员、质量管理员、收银员、医药商品储运员、药品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疗机构调剂员、医疗机构库房员、医疗机构制剂工。从表10可以看出,药剂专业各岗位群社会需求由多至少排序如下:药品零售企业、社区医院或诊所、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剂科、药品批发企业。

4.3蒋剂专业各岗位和嵩位群学历需求情况(见表l1、表12)

从表11可以看出,药剂专业各岗位学历需求由多到少排序是:大专、中职、本科、本科以上。药剂专业各岗位中职学历需求由多到少排序如下: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质量管理员和药店调剂员、药品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疗机构调剂员、医疗机构库房员、医疗机构制剂工。从表l2可以看出,药剂专业各岗位群学历需求由多到少排序是:大专、中职、本科、本科以上。药剂专业各岗位群中职学历需求由多到少排序是:药品零售企业、社区医院或诊所、医院药剂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

5调查结果分析讨论

5.1被调查单位从业人更基本情况分析讨论

药剂专业目前从业人员学历基本情况是:中职、大专、本科、本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38.36%、30.40%、25.63%、5.61%。具有中职学历的从业人员最多,其次是大专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较少。这说明中职学历人员最受被调查单位欢迎。

药剂专业近三年目前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基本情况是: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者分别占44.34%、36.11%、9.71%,执业药师占9.84%。初、中级职称占80.45%,高级职称占9.71%。这说明药剂专业从业人员多为具有初、中级职称的一线人员,而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是主力军。

5.2北京市中职菊学人才近三年社会需求情况分析讨论

药剂专业近三年各岗位社会需求从多至少排序是: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店调剂员、质量管理员、收银员、医药商品储运员、药品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疗机构调剂员、医疗机构库房员、医疗机构制剂工。药剂专业各岗位群社会需求从多至少排序是:药品零售企业、社区医院或诊所、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剂科、药品批发企业。综合以上情况,药剂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店调剂员、质量管理员和收银员,岗位群主要是药品零售企业和社区医院或诊所。特别是药品零售企业,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由于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使北京市药品分销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对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有较大空间。

5.3北京市药剂专业各岗位和岗位群学历需求情况分析讨论

药剂专业各岗位和岗位群学历需求由多至少排序是:大专、中职、本科、本科以上。虽然大专排序在中职前,但二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大专学历人才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但中职学历人才也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

药剂专业各岗位中职学历需求由多至少排序是: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质量管理员和药店调剂员、药品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疗机构调剂员、医疗机构库房员、医疗机构制剂工。药剂专业各岗位群中职学历需求由多至少排序是:药品零售企业、社区医院或诊所、医院药剂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尽管目前用人单位用人趋于理性,主要还是看能力而非仅仅看学历,但中职药剂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6我校药剂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6.1蒋剂专业培养目标应与行业需书相适应

汇总调查结果和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后,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和过硬职业技术相统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药剂专业中职毕业生岗位群是:药品零售企业、社区医院或诊所、医院药剂科、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建议药剂专业方向体系结构为一个专业、三个方向、强调实践、培养能力。药剂专业可细分为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学服务3个方向。在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资源(模拟gmp车间、模拟药房、药品物流配送中心、药品质量检验中心)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6.2专业锞程馥置应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根据岗位需求,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中专层次的药剂专业社会需求主要是药品零售企业和社区医院或诊所。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面临教学计划的改革,既要保持药品零售企业所需课程,又要增加社区医院或诊所所需课程;其次,要开发新的实习和就业市场,以满足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要求;最后,要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改革,以满足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需要,建议确定适应岗位需求的3个专业模块,即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学服务。完全打破传统“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模式,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或纯实践课等模式代之,形成符合专业特色、突出现代职教理念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同时,应结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专科;就业

韶关学院医学院座落在广东省粤北山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招生始于2007年,专科班招生始于2002年。一直以来我们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也一直把立足粤北,面向广东,服务各级医院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目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也应该认清当前专业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检验技术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对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来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学生共141人、专科学生共125人。现对本、专科就业情况进行如下统计分析:注:镇级、社区、县级、地市级分别指相应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包括独立检验机构及其它公司。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如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达88%以上,本、专科相差不大,但是收入方便,据调查本、专科稍有差距(本科人均3240元、专科人均2650元),虽然与学生期望值有点距离,但任何医院检验科的奖金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就业转正以后情况就会好起来的。从就业方向可看出:检验本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专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乡镇、社区医院检验科及独立检验机构(如广州金域检验中心),这说明学生的就业面广,就业方向稳定,就业前途理想,基本上能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建设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良好,但是如何加快培养适合临床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出发,立足粤北、面向全省,服务各级医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造粤北地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达到上述办学目标,促进学科建设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首先我校医学检验本、专科专业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满足医学检验专业一般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专业老师可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专业培训的综合要求出发,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补充、综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次结合临床实际,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临床检验中心可通过实验室开放或者见习的方式,熟悉或掌握医院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日常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设专科层次的病理检验技术方向和输血检验技术方向,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临床医院病理科做技术员,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医院血库及各级血站检验科工作,这样既顺应了临床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总之,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希望我们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满华,刘新光,孟庆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30-1233.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3

关键词: 高等医学类毕业生 江苏省 就业结构 优化建议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需要进入人才市场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比上年增长近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空前的68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但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的增幅并不明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以上,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本科毕业生依然是用人单位需求的主要对象,但是,不同类别的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硕、博士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一般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录用本、专科毕业生。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和机械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医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具有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学习时间长、学业任务重、专业目的性明确、职业倾向性具体、实践性强、临床实习时间长等特点。随着医学院校的迅速扩招,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

2.江苏省高等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2.1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概况

江苏省目前具有本科以上培养层次的高等医学院校主要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和扬州大学等九所。这九所高等医学院校中有三所独立设置,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徐州医学院,另外六所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属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两所(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一所(苏州大学)。

江苏省2010年医学类本科生招生人数为11812人,比上年增加472人,增幅约为4.2%;在校生人数为52918人,比上年增加815人,增幅约为1.6%;毕业生人数为11131人,比上年增加859人,增幅约为8.4%。[1]这些数据表明:我省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要想使高等医学教育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医学教育大省向医学教育强省转变,就必须优化高等医学就业结构。

2.2江苏省高等医学就业结构现状

就业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就业人口的构成状况。一般就业结构包括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结构等。影响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就业政策,以及相应的投资结构、社会消费的趋势等。[2]笔者通过调查,收集了我省九所高等医学院校2008-2010这三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有关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反映我省高等医学就业结构的有效信息。

2.2.1层次结构

首先考察层次结构,这三年高等医学类毕业生分学历层次就业率统计如表1。从表中数据来看,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均在95%左右。博士毕业生2009年就业率为各学历层次中最高,说明社会对于最高学历层次医学类毕业生的青睐程度很大,需求旺盛;2008年就业率之所以仅为82.2%,可能与博士生中相当一部分为在职人员以及选择出国继续做研究的比例相对其他学科较大,从而未及时将就业数据上报有关,这种情况在后面的两年没有发生过,而且综合其他途径的信息,医学博士毕业生极少有未就业的情况。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略降的现象,即就业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略有降低,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98.7%和97.7%的高值,这与其毕业生总量较少和专业定位紧跟就业单位实际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表1 2008—2010年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2.2.2专业结构

如表2所示,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为护理学类毕业生,最低的为法医学类毕业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呈逐年略减的趋势。医学院校所举办的非医学类专业规模呈现较为恒定的态势,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左右,处在相对稳定而且较高的水平。

表2 2008—2010年不同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2.2.3地区结构

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发现,江苏省九所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高度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时优先选择留在江苏省内,其中在苏南就业的比例最高,占到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苏北和苏中,到西部就业的比例最低。

表3 2008-2010年各地区就业分布情况统计表

2.2.4性别结构

通过表4可以看出,这三年中各年份女性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并且,就业率的差值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出总体上医学类女生较男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好一些,更符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对护理等女生占绝对多数专业的持续旺盛需求也推高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指导教师

一、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

2011年,广西中医学院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对医学院校500名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有关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3份。以本次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当前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如下。

(一)消极就业心理普遍存在

在回答“您认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是否普遍存在消极心理?”时,选择“存在”的占69%,选择“不存在”的仅占3%。在回答“您认为良好心理素质对医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否重要?”时,70%的毕业生选择“非常重要”或“重要”。表明医学毕业生认为就业普遍存在消极心理,并且认为良好心理素质对就业有重要作用。

(二)消极就业心理的主要表现

1.良好情感体验少,消极情感体验多。医学生在寻求职业过程中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择业情绪心理.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通过各种不正常的择业情绪表现出来的。在回答“在就业过程中,您有以下哪种情感体验?(多选)”时,选择“紧张兴奋”占37%、“忧郁烦躁”占40%、“消沉失落”占37%、“热情积极、坚韧执着”仅占32%。由此不难看出,医学生就业过程中积极良好情感体验少,消极情感体验多。2.消极心理倾向明显。焦虑急躁是医学毕业生常见的消极心理.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过度的焦虑急躁会产生较严重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就业过程中有这种心理倾向的毕业生占53%。2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依赖心理倾向,希望学校、家庭帮助解决就业,甚至寄希望于托关系、走后门。2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自卑倾向,就业没有自信,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与此相反,2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工作挑剔自负,过于自信。3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幻想心理倾向,希望有一天伯乐能够发现自己。22%的毕业生对就业感到怯懦害怕.2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过程中彷徨无奈.1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容易受别人影响,常常虚荣从众。认为没有这些心理倾向或不清楚的只占11%。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认为医学生消极就业心理倾向明显.表现也较为复杂。

二、医学生消极就业心理的成因

医学生引发消极就业心理的原因有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其特殊的一面。

(一)就业体制深刻变革和医疗用工制度较为僵化

自主择业作为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医学生虽然在心态上已经接受.但要很快适应这种变革显得非常吃力.导致对前途迷惘、悲观、失望,从而产生各类消极就业心理。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机构多为事业单位.用工制度较为僵化.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走后门等不正常现象,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环境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从而挫伤毕业生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心理。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态势

医学毕业生就业总量巨大.据卫生部最新统计.到2010年中医学类毕业生达到119万人。医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专业结构看,中医学等专业总体供大于求,临床医学、部分卫技专业需求略大于供给。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需矛盾突出。从地区结构看,大中城市需求萎缩,县及县以下需求较为旺盛。从需求的性别结构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男性,女性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医学生极易遭受心理挫折,引起消极心理。

(三)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引发心理危机

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逐步从“学生角色”变为“社会角色”的过程。在这个关键时期,医学毕业生要突破原先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与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而他们没有就业经历和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给医学毕业生带来诸多不适应,这些都会增加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从而引发消极心理。

(四)社会、家庭、医学生自我的期望值较高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医学生的培养仍然不可避免的要采取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对于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个人而言.对自我的期望远远高于其它专业大学生.难以树立务实的择业观,导致就业渠道越来越窄,从而挫伤自信心,引发消极心理。

三、医学类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现状及队伍建设素质要求

医学类院校具有专业性强的显著特点.关注其就业指导教师的现状可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充公认识到优势及不足之处.便于调整和改进就业指导。

(一)机构设置及工作情况

目前各高校都已经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或部门.虽然名字各有不同,但其工作人员职能都大体一致,基本上承担了本校的全部就业工作。当中包括学校就业部门的计划及安排、联系用人单位、就业信息、就业数据录入上报、档案转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等。种类分散,而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无法达到高校教师对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质的要求。因此,各高校普遍以讲座的形式,一次性地集中大批量同学进行就业指导。

(二)队伍结构特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所包含的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性的学科。作为医学类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还要熟知医药类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状况。而在目前医学类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中所出现的情况:一是因专业性强的特点导致教师严重缺编,供不应求,已不能满足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需要:二是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主要来自学生工作系统.尽管每天面对的是学生.但通常没有受过就业指导相应专业的培训,缺乏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其在日常事务处理中已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因工作需求还要兼任就业指导教师,可想而知,就业指导课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队伍建设素质要求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影响,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各医学院校的重视。高校就业指导是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职业岗位,发挥他们的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1]。大学毕业生是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社会需求和岗位的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自我,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调整就业心理和观念,解决就业信息不畅[2]等不利因素对学生就业产生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造成学生的盲目择业。

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扩大招生,导致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自2003年起大幅增加,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时代,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人员的需求。但社会上各个医疗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人数并不是同步增长,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遭遇了就业困难的窘境。计划经济时大学生就业的“统招统分”早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虽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较多,却不能说明我国医学人才过剩。现阶段医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严重的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从近二年我院实习前学生就业意愿抽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首选就业地域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经济发达城市,其次是省会及各省主要城市,然后才是西部,最后有极少部分同学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县城及乡镇医院。学生选择就业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更直接加剧了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形成了城市医院一岗多求,而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同时解决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妥善安排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矛盾的问题。

二、我院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表一 我院07-0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表一中看出,07年至09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显逐年减低趋势,待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其中灵活就业、合同就业率每年均占30%左右,09年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去掉升学的毕业生以后实际就业仅为48.6%。

表二 我院2009年各系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表二可以看出09年我院毕业生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际就业率较低,护理本科就业率最高,同时可以看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考研比例较高。

总体看来,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且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于普通专业,由于我国研究生逐年扩招,所以本科学生的考研比率也有所增加。

三、对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地方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应同时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针对各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具体地说,就是根据近三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方向及就业技巧方面的专题讲座,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的盲目性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尽量发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进行专题讲座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针对特殊学生的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好高骛远等特殊情绪进行及时纠偏,引导他们正确分析、评价自我,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调整就业心理和观念,让学生更加顺利就业。

3.2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工作热情,督促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培养他们对人才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准确判断力,主动开展就业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自主改进和加强就业管理工作,使学生充分就业取得最佳效果。

3.3医学生社区化、乡村化将是未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传统的医学生就业观念导致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单一,大多以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主,产生了毕业生在发达地区比较集中,竞争压力相当严重,而偏远地区及地市及以下地区医生明显不足。相对于国家 “二一一”工程的医学院校及国家一类重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地方性医学院校毕业生竞争的弱势显而易见,所以相对于竞争压力强大的发达地区三甲以上医院来讲地方性医院及社区医院将是未来地方性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社区医院我国在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猛烈,社区医疗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社区医疗的人员缺口较大,是地方性医学院校毕业生较好的就业选择方向。另外,对于医学人才缺口较大的乡村医疗体系来讲,部分学生分流至乡村医疗也是以后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不错选择。

四、小结

总之,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需要社会全部门、各环节、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3],并且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教育、管理、指导、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者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途径,而医学生社区化、乡村化将是未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准确判断形势,及时抓住机遇,统筹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实施,为学生营造最佳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国茜.中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19

[2] 张敏,张启水.论高校就业状况的问题与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25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6

【关键词】医学专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复杂化、心理危机日益凸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各类压力,医学本科生能否合理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

1 调查内容

1.1 调查对象:对湖北医药学院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2012年4-11月,随机抽取23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涉及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66人,护理专业70人,药检专业26人(药学专业13人,检验专业13人),麻醉专业18人,口腔专业54人。

1.2 调查项目:按职业心理调查研究问卷的项目,参照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人基本情况和调节能力,如: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目标等(2)心理健康状况项目,共涉及20个基本知识,可客观地评价个人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及调试能力。评价打分:不符合0分,符合1分。

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结合了问卷调查和文献法。调查问卷当场发放,由被调查对象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将数据用SPSS15.0软件处理,并采用Ⅹ2检验,统计分析医学生心理状况和受影响因素。

3 调查结果

统计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压力、个人目标等基本信息。问卷第二部分应答总得分为20分,最高项目为“善于找出自身优点(自信心)”,平均0.84分,最低项目为“制订了职业规划并严格的执行”,平均得分0.36分。得分占总计分的50%为7个。表1

除护理和麻醉医学等其他专业学生,多数人都对考研问题关注热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就业与考研的两方面平衡上:一方面毕业生考研而放弃的实习,耽误了业务的掌握;另一方面应聘单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看重,因而又有一定程度焦虑感,这样的情况对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因而,针对就业状况的多样化,心理问题的复杂化,有高达95%的医学生的承受压力也会升高,甚至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多数具有该状况的医学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压力较高的原因[1]。

4 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集中:面对生活学习、学历需求、招聘指标等,诱发焦虑指数升高,并且心理问题增多;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平衡的较大的压力;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究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4.1 就业与社会环境: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其专业就业过程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1社会环境因素: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2]2培养机制因素: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与社会因素有关,也与学校行为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系。[3]

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考研,但多数由于五年的生活中没有做或没有做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存在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变化要求,就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调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4.3 个人经历与期望值: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4]。应届毕业生都有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与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

5 建议

5.1 调整个人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当前,高校急剧扩招所引起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要谋求理想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并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进行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5]。

5.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合理的教学。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刚入学的新生应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宣教,保障良好的就业心理,并注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对各年级组织定期检查,对焦虑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和引导。同时学生自身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要有高度的重视度。

5.3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重视高效的培养。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高等院校多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适当的调整就业的模式,以便他们更好的就业;改革医学生培养制度,争取达到高效地培养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学生的目的。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不局限于提供给学生文化知识,还通过个人的选择、内化,并最终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医学生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关系的和谐,更关系到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米绍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探讨[J].校园心理,2012,4,10,2:23

[2] 夏甘霖.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院,中国市场,2010 35,129

[3] 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6,134,69:10

[4] 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J] 吉林,,教育与职业,2011,2,95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重和复杂[1]。医学专业比较特殊,学生的职业有更强的定向性,所以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医学院校的学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也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胜任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比其他专业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医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工作的责任很大,而且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医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时也要具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给病人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专业程度更高,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重,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经过系统的临床训练,保证自己可以获得足够的临床技能[2]。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从技能上成为医生,也需要从心理上成为医生,让学生逐渐转变角色,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医生而言,必须要保证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够对病人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行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理性,客观地分析病情。同时,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具备足够高的道德素质,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病人。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情况的影响

医学院校需要给社会培养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要从事医疗服务,而且还需要同时进行医学科研相关的工作。为此,医学专业都会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科目繁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同时,由于医疗岗位是一种特殊的岗位,服务对象也十分特殊,在专业课程种类繁多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结合,所以医学院校的学生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并且要不断培养自己和病人交谈的能力、应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这方面和医疗服务相关的能力,并且也需要保证自身具备极强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所以,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国内的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都是五年制,而且对于医学教育的要求也非常高,学生会有很大的学业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考试压力上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学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调整身心的相关活动。在比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多付出一年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人际关系导致心理问题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比较单一,通常都只有医学专业及与医学专业相近的专业,和其他的综合型学校的专业设置很不相同[4]。在综合性大学中,学生能够和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学习角度。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学生接触到的教师和同学都是和医学相关的,这就导致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医学相关的内容。虽然学生可能会获得很多的朋友,但是从人际关系结构而言,依然是十分单一和狭隘的。随着课业的繁重,学生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而且医学专业的课程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课程都不能松懈。很多医学院校的期末考试都需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足见医学院校学习任务的繁重。这种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人际关系上,首先,学生巨大的压力会导致他们容易情绪失控,更容易由于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其次,学习压力也会让学生在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产生人际关系的畏惧感,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十分不利。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体现出来,这种差异会使有些学生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人际关系会变得不和谐。而且,不良的情绪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

学习医学的学生需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所以学生通常都会有比较认真的做事态度。但是,这也导致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学习能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等,有的学生会因为出身和家庭情况对自身的未来更加担忧,无论是先天的情况,还是出身的情况,都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使其否定自己[5]。所以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绩,或者由于家境的问题导致他们存在人际交往的负担。还有的学生正好相反,由于成绩很好或家境优渥,导致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在医学专业这种课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在取得了成绩之后,学生更会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追求自我利益,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就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自身前途问题上也会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医学院校毕业生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在职业竞争上的压力。为了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多数医院都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才能够在未来进入医疗岗位。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却面临着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这些地区的医疗岗位也是学生未来可能工作的地方。对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能够进入水平比较高的三甲医院,并不愿意去落后的偏远山区。所以,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非常大。和其他专业不同,医学院校学生很难转行,相比理工类不同专业的通用性来说,医学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的转行机会很少。因此,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往往其他专业更加严重。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意义。医学院校有四、五年制的大学生,也有七、八年制的学生,为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要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确定心理教育的目标,保证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结合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设置如下目标:第一,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第三,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四,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建立心理辅导策略,而且心理辅导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除了目标的明确之外,也需要保证教学的内容、过程、方式、评估和教学管理同样完整。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教学。比如,在大一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大二、大三以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为主,大四、大五时主要针对就业和面试心理进行讲授,并且对学生进行行为测试和训练。这样做的原因是大一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更加阳光向上,对心理辅导的需求并不是太高,所以要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6]。在学生进入大二以后,由于比较清楚医学的就业方向狭窄,并且专业难度的提升让学生面临着一些学习上的挫折,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始爆发,在这个阶段开展自我认知等教育,可以教给学生调整自我的方法,并且解决当前的问题。进入大四、大五之后,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学校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的求职更加顺利。

(三)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8

1.1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我校护理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82人、2011级专科毕业生127人作为调查对象,共209人。

1.2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2)基层就业意愿情况;(3)对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率100.00%。数据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2分析与讨论

2.1毕业生对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缺乏了解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虽然我校近年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但调查显示,有41.46%的本科生和40.16%的专科生对国家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不完全了解,本科生和专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就业指导作为连接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桥梁,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完善其工作体系,开展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宣传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成果及医疗卫生工作良好前景,让毕业生真正了解就业形势。学校要鼓励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2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基层医院就业意愿不高,本科生和专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有45.12%的本科生和44.09%的专科生愿意去基层医院就业,但仍有54.88%的本科生和55.91%的专科生不愿意去基层,可能与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基层医院认识不够、没有基层医院工作环境的体会、个人期望过高、没有认识到基层医院是锻炼自己的重要途径、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认识不清等因素有关。近几年,乌鲁木齐等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优厚、专业发展更广阔,吸引了大批护理专业毕业生。但如果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会导致大型综合医院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陈晨等研究发现,护理人才集中涌向大型医院,导致中小型医院护理人才缺乏,不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我校课程设置没有较好反映农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较少到基层和农村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农村医疗状况了解不够,缺乏服务农村意识;(2)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差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乡镇卫生院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建设,不断改善医疗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医生待遇;(3)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多安排相关讲座介绍国家政策,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2.3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我校不同学历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的原因,主要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家里不同意,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占40.00%、37.78%和26.76%、25.35%;其次是福利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等因素,本科生和专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很重视今后的个人发展,说明他们认识到今后社会需要大批高层次护理人才。大部分学生就业时考虑父母意见,说明他们自主性不强,内在社会环境认识、父母及家人的意见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这与梁辉、吴彩霞等的调查结果一致。为此,学校应对毕业生开展基层医院认知教育,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深入宣传《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帮助其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同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大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帮助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使毕业生就业期望趋于理性,避免人才浪费。

3.总结

综上所述,我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个人发展空间、家庭意见以及待遇等因素使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因此,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我校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医院就业,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