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0:29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1

[关键词]科技进步;人的发展;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陈瑜,湖南商学院理论课部副教授,湖南长沙410205

[中图分类号]B089.3;B82-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167-04

科学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客观世界的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及所形成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密切联系,二者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科学和技术各有特点,但它们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及其成果,都是人类自身能力的体现。科学技术一旦产生又反过来对人类发展产生影响。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并且随着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科技进步与人及人类命运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类能力和智慧的增长,人的发展也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力量。但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制约人类发展的异化因素。考察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究科技进步给人类发展造成异化的原因,寻求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

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人作为社会化的理性存在物,当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感到自然匮乏,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时候,人们则按照人特有的方式即理性的方式利用外部自然物和自然力,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理性活动的成果就是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越来越高,人类现实需求的范围和层次亦随之不断拓展和提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人类理性活动的科学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作为人类理性活动的成果,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类不断超越现实,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科学技术得以进步的不竭的动力。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见证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科技进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能力发展的结果,因而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曾经把作为科技成果的机器看作“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和“物化智力”。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包含着科学技术成果的“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给人类准备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手段。正是科学的理性、务实求真精神使人类摆脱宗教神学的枷锁,开始人类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进入到机器工业化时代,从此人类文明大踏步的前进。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发现发明都对人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冲击,引发变革。

科技进步作为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成果,在本质上和人的发展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促进。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们是探索和利用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轨道;另一方面又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诸如社会制度、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等影响。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向度认识不全面,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不充分,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后果认识和控制不足,对人类活动成果的分配利用的制度建立不健全,导致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发展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类发展过程的产物,其消除同样需要人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进步对人的发展具有多重效应

人的发展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构成人的本质的各方面的发展。根据马克思的人学观点,人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作为类,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面上,人的本质是劳动。(2)人作为群体的存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面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3)在个体的层面上,人的个体本质是人的需要。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从第一个层面来看,人的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第二个层面来看,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从第三个层面来看,人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人独特的才能发展,潜能的发挥。

科技进步对人的发展表现出多重效应:

在第一个层面上,科技进步在提高人对自然的主体性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对技术的自主性;在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的同时,又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科技进步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人类借助科学技术把自然作为自己支配和控制的对象,使人成为自为的主体性存在。但随着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强大,其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也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越来越强大的同时,在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手段面前却越来越弱小,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技术,日益受到技术的控制而丧失自身的主体性。“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于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

科技进步拓展和深化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使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加强,改变了人类受自然控制和摆布的境地,提高了人类相对于自然而言的生存能力和自由度,成为世界的主人。但在人类不断征服和控制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无以复加的破坏,环境恶化、温室效应、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在第二个层面上,科技进步在丰富了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同时又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在加强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管理的同时也加深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压迫。科技进步如交通、电信业的发达,缩短了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区域范围。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更进一步突破时间的限制,使全球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网络,瞬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切磋观点。网络交往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虚拟交往形式,一改现实中面对面、实打实、确知对方身份的交往方式,使交往者摆脱身份、职业、等级和各种礼节和交往规范的约束,自由选择在线的任何对象进行交往,大大增加了人们交往的自主性和平等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机会大为减少。并且网络的虚拟藏了交往者的身份,使现实中已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因约束对象不明确而丧失了约束力,从而为网络“造假”提供了便利,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造成网络交往的信任危机,更进一步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科技进步尤其是管理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更为理性和富有成效。信息网络技术使政府和企业能够快速便捷和充分的把握社会问题信息和企业内部问题及市场信息,对之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理性决策,迅速作出反应,使社会运行和企业运作更加高效有序。但在有些情况下科技进步也会增强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统治力量,如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把科学技术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给使用这些技术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压迫,“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而事实上,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此外,大量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武器的研制,成为国家间进行军备竞赛的工具和手段,原子弹、核武器的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和平和安全。

在第三个层面上,科技进步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人“非个性化”、“工具化”。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必要劳动时间减少,自由劳动时间增加,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娱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利于培育人们独立的个性、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必然要求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但在科学语境下,人被视为客观对象对之进行规律性认识、分析和管理时,人成为被科学抽象化的无个性的人。如横行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认知加工、行为训练、科学管理等,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抽象存在的前提,抹去了个人性格、感情、意志的差异和变化,把人作为凝固的客观对象加以规律性的认识,进行程序化的加工、训练、管理。工业化现代社会生产要求标准化、程序化、精确化,对人的性格、感情、意志等的要求越来越没有差别。生产过程中的一切都被符号化、数字化,人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人被改造成为物,变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一个要素,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系统的一个工具。

三、寻求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良性互动的途径

科技进步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科技进步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人产生无尽的忧思,甚至有科学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科学技术,停止发展,保持“零增长”。要求人类放弃已有的发展成果是不现实的,并且停止发展不但不能解决已出现的各种问题,还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但像科学乐观主义者那样认为已有的问题只是人类发展过程的暂时现象,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似乎又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人的发展的确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事实上科技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既是其初衷,也是其最高目的,而科学技术的这种初衷与目的能否实现,则取决于其驾驭与应用者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态度,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的发展程度。科技进步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无一不是由于在当时特定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下,人受其发展水平的局限所致。因此,推动科技进步,避免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使之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积极因素,还是需要人类自身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的良性互动。

1.全面关注人类发展的向度。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道德品质的高尚和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过程。人的发展和需求是多层面的,人们不但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样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不但需要思考和解决与人类日常生活有直接关联的形而下的问题,也必须思考和关注诸如人生的意义、幸福、价值,社会的公平正义等形而上的问题。如果只注重人的发展需求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就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当然,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个长期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发展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们更关注对自然界的改造利用和控制,而不太在意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保护;更关注对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追求,而不太在意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世界的追问;因而更关注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关注其在操作层面的功效,而不关心其应用的目的和结果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如果说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过程,但对人的发展来说毕竟是不完整的,其片面性也已为人们所认识:过分强调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将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过分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忽视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丧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的动力,就会成为精神空虚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全面认识人的发展的向度,关注人的发展的各个层面,改变以往纯粹从效用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的功利主义科学观。

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限度,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我们在充分认可和肯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方便与舒适、各种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自身的作用范围和限度。尽管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非常重要,可是只靠科学技术却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社会也不会自动实现公平和正义,还需要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科学是我们的精神中枢;也是我们的文明中枢。她是我们智力的力量与健康的源泉,然而不是唯一的源泉。无论它多么重要,它却是绝对不充分的。”如果只是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与手段,那么作为工艺与手段的科学技术本身,既可以用作善的力量来服务于人类进步的事业,也可以当作一种恶的力量被人们用于恶的目的。但如果不是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实用的手段工具,而是当作一种精神文化事业,通过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挖掘科学技

术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和人文道德蕴涵,可以从科学技术中发现出许多包含人文精神理想与道德力量的因素,从而克服科学技术见物不见人的缺陷。

3.发展更完善、更人性化的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人类不可能因为科学技术给人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就停止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脚步。人之伟大就在于人类总是力求不断超越现实,实现理想人生,面对人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人类不会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应对,寻求解决和克服的途径。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完善造成的,因此,要克服和解决科学技术给人类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还需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之更完善、更人性化。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研究与控制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外,还应充分考虑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能只是从现实的利益来认识,而是以更富有远见的、富含人类文化道德伦理,以及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评价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价值。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应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的向公众揭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让社会公众对科技进步的动向有所认识,并对新的或可能出现的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参与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评价和选择。从现代意义讲,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服自然、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与工具的关系,它更多地反映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人类长远发展的责任意识。人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得益者与享受者,更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与应用方向的责任者和控制者。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2

摘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冉冉升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注可谓前所未有。互联网、克隆羊、人类基因图谱等,都提出了科技与伦理相互关系的一些尖锐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刚才,县科技局局长肖卫东同志总结了全县2006年以来的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科技工作及知识产权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逐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全县科技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各条战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比如在农业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巩固扩大了优质米、灰鹅、茶叶等特色基地建设。在工业方面,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研制了采棉机等新产品。二是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全县掀起了争学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潮,提高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三是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做了大量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全县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没有完全到位,科教兴县战略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成效不甚明显。二是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不浓,一些干部工作之余忙于应酬,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科技素养不高,对科技工作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三是科技投入力度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做好科技工作。一是要结合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趋势,充分认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呈现以下显著特点:科技发展加速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积累了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此前几千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科技活动全球化,表现为研究开发资源配置全球化,科技活动全球化管理以及研究开发成果的全球共享;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与经济日益渗透、融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特别是高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二是要结合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科技具有多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功能。科技的经济功能具体体现在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劳动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变。历史上每一次科学发展之后,必然是技术发展高潮,每一次技术发展高潮之后必然是经济发展高潮。20世纪末期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潮,使人类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三是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今年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等等。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动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突出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企业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科技部门要转换思路,开拓视野,努力发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实际,自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牢固树立科技意识,善于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勇于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魄力,努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水平,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不断更新产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结合*实际,技术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搞好企业技改。要在鼓励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改力度,实现优势企业的扩产增效。二是要大力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在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扩大现有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研制一批。三是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导企业与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联合、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四是要加强夏云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园规模和水平。科技园区是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加快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要把夏云科技园区作为高标准的科技工业园来建设,在继续加强园区软硬件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企业入园发展。

(二)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和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发挥乡镇农业站所等基层农技单位的作用,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推广运用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能人带动、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等新手段,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新技术。二是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从目前农产品市场来看,多数农产品过剩,是品质结构的过剩,优质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因此,要大力实施“优质种苗工程”,抓好优质米、蔬菜、白沙枇杷、茶叶、天麻、灰鹅等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全县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优化农产品品质。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重要渠道。要引导龙头企业依托本地农业资源进行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围绕粮食、肉类、禽蛋、油菜、蔬菜、茶叶、木材等大宗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引导龙头企业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创品牌,以品牌争效益,以名牌占市场。三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农民群众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行先进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高效低残毒农用药品,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抓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旨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分析本地的优势项目和产业,有针对性地推进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发展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在技术推广、示范服务、辐射延伸上下功夫,抓特色,上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真正把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农业新技术的载体,科技与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园,最终成为我县重要的科技品牌。

(四)紧紧围绕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创造能力,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一是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对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对知识产权基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二是要以实施《*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契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要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注重应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环境;同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有效利用。

(五)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是科技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我县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根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用好和稳定各类科技人才,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机制,把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科技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在广大科技干部队伍中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形成“不求所得,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加强领导是保证。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把科技工作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硬化措施,狠抓落实。要认真贯彻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教兴县战略的具体体现。要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力度,实行单位一把手负总责,把科技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纳入工作全局,统筹规划,共同推进;根据区域特点,抓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和应用示范项目,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定期听取科技部门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发展有规划,解决问题有对策,落实有专人。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监督考核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县形成加快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加大对骨干民营企业的科技投入,加大争资跑项力度,组织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科研项目。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4

【关键字】科技管理;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这样,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谋求更好的发展,进而来增强在市场上竞争的实力。与此同时,企业不断的加强科技管理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的素质,使得其整体的运营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当然,实现良好的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分析。实践已经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占有市场,并立足市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一、将科技管理工作重视起来,逐步抓好科技创新管理

在企业当中实现有效的科技管理,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科技管理的重要性放在必要的位置上,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要将其列入整体的战略规划当中,同时也要把它作为重点抓好的管理任务重视起来。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科技管理的主要地位,将它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尤为关键的。与此同时,为了切实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企业应成立由第一把手为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以领导小组为牵头人来进行科技管理,其中我们可以根据科技工作的形势和客观需要,进而来研究分析不同科技研发创新项目的各项投入以及科技人才配备等。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实现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将科技项目进行细分并加强运营管理,不仅舍得投入,每年都组织对科技项目进行研究。落实资金来源,不断投入资金更新设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二、强化科技意识,以市场为主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现科技创新也可以有效的占领市场先机,一方面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更好的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形成客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进行科技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进步和勘测设计成品质量、经济效益的关系应当是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的,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来设计成品,从而使得科技含量得以有效的提高,这样一来成品的质量也会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越强,将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当然,在具体的科技管理工作当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对相关工作进行细化,因为实现有效的科技管理势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物力等,而且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会一时就能够兑现,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一些人为科技投入是一项风险高,甚至回报低的投入。这种思想意识对于我们科技的发展是尤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避免这种矛盾的出现,这时就需要各级领导反复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在科技人员中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让“科技兴企”真正深人人心。同时还需要进一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不能让科技带头人无偿劳动,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认识,做好科技进步的全面规划工作。

三、科学规划,合理的进行科技投入和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有效集合各种有效资源,实现良好的运营和配置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实现科技兴企业,科技强企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科技投入的分析,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此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展开论述,企业要提高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人力和资源的同时,要注重长远利益,避免短期行为。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我们要重点把发挥科技潜力,科技管理要有针对性,找准市场先机,与此同时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把加速科技进步当作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发展战略需求,基于这种认识,企业应结合今后电力发展方向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科技进步发展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提出科技进步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保证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在企业当中开展科技创新还需要权衡各个方面的利弊,对于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运营有相应的预算管理和控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现,能提高企业广大职工的科技意识。我们开展有效的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稳定发展,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当然在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必须结合工程项目开展,科技项目的确定也要同企业的业务发展和运营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科技研发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些都需要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辩证分析的前提下来确定。所以企业的科研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和建设进行,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设计院的科研工作,只有结合工程才能得到上级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在纳人计划上来,科研工作也才能具有扎实的基础。

四、科技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控制要点

前面我们对于科技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其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准备,遵循哪些原则,那么制定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予以落实,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确保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科学的进行调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现权,对于决策也是这样,决策的过程建立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的。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决策之前一定要明确需要决策的分析,做好总的问题设定,进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与此同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目标。决策的目标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科技管理来说,在明确了相关的问题之后,就要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从而确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这也使得决策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因为如果目标选择的不正确,也就会有错误的决策方向和决策要求,决策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科学的拟定相关科技投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其中对于方案的评估一定要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同时最好有相关的数据进行支持,以确保评估方案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5

关键词:科技 伦理道德 矛盾 进步

一次次的科技浪潮,在给世界带来许多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特别是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给我们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给人们的生活以许许多多的方便。而与此同时,这些现代科技的产物也给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如:臭氧层的破坏、日益泛滥的黄色不健康印刷影视作品及逐日增多的高科技犯罪等等。作为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技的现状及其发展进步。这样,在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就产生了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这些矛盾和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一步一步地突现出来。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三种观点:(1)科技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而且对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道德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而社会的存在和维系又离不开道德,要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所以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存在,没有它,也就不存在科学技术了。(3)科技中立说。这种看法认为,对于科技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好与坏。要是科学技术为好人所掌握并使用,会给人类和社会造福,但如果一旦为坏人或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失乃至无尽的灾难。于是就得出结论说科技与伦理道德无关,有关的也只是取决于人的素质罢了。

2、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1)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4.1 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科技、道德伦理约束与法律约束的双重制约机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核技术等涉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就要求人们超越政治制度差异和民族国家界限,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人类的本性更多是讲求合作互助,而不是竞争,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同志明确表示“我们希望与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宽科学合作的渠道,积极参加更多的重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合作项目” 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普遍繁荣,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各国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努力。

4.2 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的主体建设和科技伦理道德的普及教育

科学活动是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认识活动,因此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是科学家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科学工作者是处于活动中心的人群,科学技术的成果及其应用直接来自他们的活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使得他们对可能产生的危害比别人有更清楚的认识,科技伦理要求他们对明显的危及人道的科学问题不参与,对隐含的伦理问题提出警示。如对今天的高尖端的生物技术来说,这项技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就有可能成为他们获取和满足个人私利的手段。此外,政府理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能否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对未来社会非常关键。政府的作用如果发挥得好,不仅能有效控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能使之造福于人类;相反,如果使之处于失控状态,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全民中普及科技伦理常识。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使科技精神人格化,让科技活动标准化。新闻媒体也应在伦理宣传中发挥作用,要灌输知情权原则和公众参与意识。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6

当前我们科技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要与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江泽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兴起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高潮,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高新技术已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同时我们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懈奋斗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营造了“科学的春天”,极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武汉之所以在50年内成为华中的中心城市,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一步论证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他指出“在这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加以深刻理解,自觉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和产生更大的威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最高概括。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明创造与运用,就不可能有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和新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科技发展,以顺利地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加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迎接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抢占高新技术这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立足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他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作为科技大市的武汉要带头响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工作、去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优势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化配置武汉科技资源,构筑武汉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办好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  

2 用科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相联系,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  

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科学文化概念是指我国公民对科学精神的宣传,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与运用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科学文化在人们的全部活动中已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一种前进的文化,体现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所以坚持用科学精神审视传统文化,探索未来文化,可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科技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种理性力量。科学是发现、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其行为就愈合乎道德。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技术,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无疑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文化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地揭示出世界的本质,是当代人们观念变革的强大动力,它引导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江泽民同志在强调理论武装的同时,很强调“知识武装”,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武装”。这是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  

科学精神是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共有价值观念的集体体现,在成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准则的同时,又以一种文化形态注入整个社会,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因而科学也成为人们把握和判断社会事物、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比如“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江泽民要求全党全社会发挥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前,我市要进一步认识先进科学技术对人们思维空间拓展、思想观念转变、道德意识更新的巨大影响,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应用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  

3 加速科技进步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是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前人民要求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所以我们党要顺民意,顺历史潮流,也必须代表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代表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使我们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社会。具体地讲,当代的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科技的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要体现人文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进步要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引导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 ;我国一部分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给反科学、伪科学思潮的泛滥和一些搞迷信和邪教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温床。所以我们要大力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公民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树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我们要通过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懂得宇宙的起源、人类进化、灾害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使大家真正明白科技与财富、健康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宇宙观。  

(2)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高科技,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越高,社会吸纳科技的能力越强,成果转化就越快,从而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突破与创新。目前我国人口素质状况堪忧。据统计,在现有人口中,接受过9年及9年以上教育的只占40%,接受过12年及12年以上教育的只占11%,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仅为3%。这种状况不改变,将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西部大开发的进度。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包括劳动者素质在内的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潮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  

(3)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深化改革, 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具体地讲,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所以我们全社会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保证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7

当前我们科技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要与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江泽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兴起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高潮,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高新技术已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同时我们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懈奋斗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营造了“科学的春天”,极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武汉之所以在50年内成为华中的中心城市,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一步论证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他指出“在这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加以深刻理解,自觉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和产生更大的威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最高概括。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明创造与运用,就不可能有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和新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科技发展,以顺利地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加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迎接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抢占高新技术这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立足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他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作为科技大市的武汉要带头响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工作、去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优势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化配置武汉科技资源,构筑武汉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办好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

2 用科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相联系,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

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科学文化概念是指我国公民对科学精神的宣传,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与运用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科学文化在人们的全部活动中已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一种前进的文化,体现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所以坚持用科学精神审视传统文化,探索未来文化,可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科技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种理性力量。科学是发现、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其行为就愈合乎道德。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技术,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无疑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文化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地揭示出世界的本质,是当代人们观念变革的强大动力,它引导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江泽民同志在强调理论武装的同时,很强调“知识武装”,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武装”。这是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

科学精神是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共有价值观念的集体体现,在成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准则的同时,又以一种文化形态注入整个社会,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因而科学也成为人们把握和判断社会事物、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比如“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江泽民要求全党全社会发挥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前,我市要进一步认识先进科学技术对人们思维空间拓展、思想观念转变、道德意识更新的巨大影响,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应用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

3 加速科技进步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是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前人民要求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所以我们党要顺民意,顺历史潮流,也必须代表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代表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使我们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社会。具体地讲,当代的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科技的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要体现人文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进步要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引导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 ;我国一部分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给反科学、伪科学思潮的泛滥和一些搞迷信和邪教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温床。所以我们要大力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公民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树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建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我们要通过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懂得宇宙的起源、人类进化、灾害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使大家真正明白科技与财富、健康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宇宙观。

(2)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高科技,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越高,社会吸纳科技的能力越强,成果转化就越快,从而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突破与创新。目前我国人口素质状况堪忧。据统计,在现有人口中,接受过9年及9年以上教育的只占40%,接受过12年及12年以上教育的只占11%,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仅为3%。这种状况不改变,将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西部大开发的进度。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包括劳动者素质在内的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潮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2―0;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2-004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信息技术深刻变革西部民族地区农牧区发展方式研究”(10AZD025)

〔作者简介〕文兴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1。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由于这些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等重要思想,并且引导着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故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动力观”。1991年,江泽民同志讲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1994年,江泽民同志写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很鲜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并且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重要动力”、“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可以概称为“科学技术动力观”。对“科学技术动力观”作出有系统的论述,是本文的主旨。

一、“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的社会发展观

人类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自组织系统。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看,一个自组织系统的进化过程,就是该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和有序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沿着这一思路对社会大系统的进化稍作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为实现其历史进化所必需的条件几乎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社会越向前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就越快;后来的社会与先前的社会相比,其主要的差异之一,就发生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不同水平上。例如,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之所以历时千年而变化不大,其生产和消费都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准静态的平衡,就因为那时的科学技术不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也不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后,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近代生产方式的建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把科学变成“应用于生产的科学”,使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使“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讲的这么多“第一次”所指出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科学变成了“应用于生产的科学”而生产也变成了“科学的应用”过程。这样,最终形成了科学技术越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也越发展的正向良性循环。

二、“科学技术动力观”全面地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在古代,科技力量不强,科技社会化并不突出,直到近代,科学技术才显示出其知识的力量。在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生产力功能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即科技社会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强大的历史潮流。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代表时讲道:“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1996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的重要论断。“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这一论断,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

三、“科学技术动力观”完整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多重职能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是科学技术在开发和改造自然的征途上凯歌高奏、所向无敌的英雄时代,也是人类陷入严重忧患和巨大灾难的危机时代: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当今人类生死攸关的全球性问题。科学技术空前放大了人类开发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空前放大了人类破坏生态和毁灭自身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和地球的命运。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结合,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序》一文中,江泽民同志写道:“如果用更多的科技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提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那末,我们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能够更好地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卷。”他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而且明确地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切,标志着“科学技术动力观”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依据“科学技术动力观”,科学技术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就不只是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索取自然,而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人类文明日臻昌盛;只有把科技搞上去,才能不断地保证人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的素质提高了,更多的人掌握了知识,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才能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朝着合理的方向演化。

四、“科学技术动力观”要求树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

“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这个论断,是邓小平1977年就作出的。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道:“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提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

科学是观念地把握对象的特定方式,是通过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对象的特定方式。一般说来,自然科学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变革“物”,实现物质变换;社会科学的功能主要是研究人和社会,实现行为变换。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逐步深化且日益成熟的象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主要不表现为知识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而表现为各门科学之间既分化又综合的对立统一。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原来的一门分为两门或多门学科;另一方面,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出现了一大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又重合在一起。例如社会生物学、生态经济学、人口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等,都是由一门或数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而成。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这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2001年8月7日、2002年4月28日、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先后三次就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既为人们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间,他作出了“四个同样重要”的重要论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以及“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懈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在这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那种认为搞现代化建设只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就可以了、社会科学知识可有可无的想法和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五、“科学技术动力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走向,揭示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过去,生产力一般是指物质(实物)生产力,至于科技和知识生产力,则是直到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后,才逐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明确起来的。江泽民同志从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概括、总结、提升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科学技术动力观”,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科技和知识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物质(实物)生产力,并且最终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速度乃至方向。其实,一切社会创造物都不过是人类智力(或智能)水平即科学知识水平的外化物化。只要我们承认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的历史,那么我们也就必须承认人的科学化知识化水平是最终决定和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水平、速度乃至方向的。当今时代是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所有实践活动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必须给予定位和确认,确认科学实践的社会第一实践的客观地位,确认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的客观支配地位及其主导作用。“科学技术动力观”实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个飞跃,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了一条基本的实践路线。

六、“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既是“科学技术动力观”历史的传承和逻辑的延伸,又是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

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6月,胡锦涛同志作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的重要论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他告诫人们:“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末,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在当代西方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今天所面临的科技异化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着力避免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这就奠定了避免科技异化的政治基础,推进着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

2.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纲推进科学发展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胡锦涛同志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5〕�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个基本方略”及其重要意义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闭幕后,国务院于2006年2月9日、3月20日分别印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笔者认为:以《科技规划纲要》和《科学素质纲要》为标志,党和国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实践着“两个基本方略”,即以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

应该看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深刻地讲道:“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这就是说,我国的科技进步不仅要“顶天”,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而且还要“立地”,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科技、理解科技、运用科技,充分享用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恩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个基本方略,是基于“科学技术动力观”的两个重大的科学抉择。

第一,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是应对知识化的全球竞争新挑战的科学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有自身的政治意愿和战略利益。为了尽快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数万亿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对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不能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满足自身的科技需求,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承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中国能否成功地回应当代科技革命的冲击,成功地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不但对中华民族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景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很显然,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垄断,那就谈不到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直至最终胜利。如何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当代科技革命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始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也是当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着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契合。

第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是追求发展的知识化与人民化相统一的科学抉择。所谓发展的人民化,就是指人民既是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发展的分享者。一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深层学理看,追求发展的人民化理应是现代社会的终极关怀。走创新型发展道路,也就是依靠知识创造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获取新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由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充分使用知识求发展的进程,也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这个进程,不能只是精英在其间,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则站在其外;相反,它必须有利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参与现代生产和交往,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能做到;但是应该看到这个趋势,据此进行战略上的安排与调整。

上一篇:足球教研总结范文 下一篇: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