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33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1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从当初更多地局限于人员的一般往来,到如今进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地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吸引著名跨国公司独立或中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的新阶段。合作内容也在最初比较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广泛的产业研究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新世纪呈现了更加开放的崭新形象。建立了主体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引导合作,构筑平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研发机构,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通过执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对促进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公共安全、农业科技、防洪减灾等方面技术进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及先进理念,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事半功倍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十五”期间,我国在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引进境外的优秀技术人才及先进理念,通过我方专业技术人员与境外专家的合作共事,促进本民族的智力开发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技术改造,开发出先进适销产品;引进境外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城市或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收益。

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自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更新了理念,少走了弯路,节省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成本,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2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力推自主创新品牌,高新技术产品瞄准国际市场

按照科技兴贸工作思路和计划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别是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各类展会为载体,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通过展览演示和洽谈交流,使企业、研发机构的供需信息直接见面。集招商引资、项目合作、软件外包、技术引进、产品促销与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会已经成为开展经贸合作、创造无限商机的专业平台。通过这种形式,还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企业、科研单位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备及相关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外向型科技与经济发展空间。

各类展会和洽谈会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舞台,牵线搭桥,开拓合作空间,缩短了境内外企业间的距离,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及技术产品产业化的环境氛围,使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能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1.3 引进研发机构,发挥积聚带动效应,提升整体自主创新水平

在引进技术和人才、开展项目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大公司在国内成立研发机构。已获得了多项专利,一些成果也已通过国际认证。这些研发机构的引进还为培育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形成生产投资和研发投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后劲。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研发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积聚和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通过这些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管理模式传导,帮助相关行业提升了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

2 影响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

2.1 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识有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很多企业的兴奋点至今仍然集中在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上,而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则关注较少,这与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向单纯引进上倾斜、逐年递增外向型经济考核指标不无关系,只抓引资引技的结果在客观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2.2 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素质技术人才多、研发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及机制灵活的特点,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因为他们更接近和了解市场需求,更容易判断创新成果的有效性,更容易使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并带来直接收益,因此企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然而,实际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企业而言反倒成了自主创新主体,很多应该由企业来做的创新工作都被高校和科研院所取代,创新主体严重错位。

2.3 企业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企业开展外向型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近年来,科技外事部门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专项经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许多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下,积极致力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仅靠政府的引导资金进行有限的尝试,自有资金的投入极其有限。企业必须自发地意识到该项工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加大经费的投入,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2.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导致自主创新缺乏原动力。除了产业结构和科研体制方面的因素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角色错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最接近市场和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因研发实力的薄弱而难出成果,而相对远离市场的科研部门却拥有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科技成果,其科研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相左,同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还会受到诸多瓶颈限制,这种尴尬局面自然难免。

2.5 缺乏外向型的创新人才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境外人才和智力为自主创新服务,是一条捷径。但是,一些管理和技术人员仍然不得不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外向型经济工作指标而疲于奔命,在引资和引进技术上,更多的是忙于事物或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创新,特别是通过与境外专家合作,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意识的强化及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新的进程。

3 国际科技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增强科技外向发展、服务自主创新的意识

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

要发展趋势。要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合作规模,继续增多合作渠道,采用灵活合作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重点在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意识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3.2 加大引进境外人才为我所用的工作力度

事实证明,借助发达国家人才的智力,采用技术指导、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手段实现自主创新效果显著。政府和企业在引进人才时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要依靠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执行来寻找、发现和引进人才,更多的还要靠企业自身通过民间国际交流合作来引进更加适合企业自己的特定人才,把引进人才工作列入自主创新发展规划中。

3.3 鼓励有针对性地走出国门

选派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人员赴境外考察学习,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及技术,促进自主创新,开发出先进适销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政府应该继续大力提倡这种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强力支持,在境外渠道安排和考察学习的实施上提供指导和优质服务。

3.4 加强外向型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好一支科技外向型创新队伍,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灵活驾驭最新知识和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新型人才。除了企业自主培养人才外,还应该借用发达国家的专家等师资力量,组织行业性、专业性、定向性、规模性的人才培训,提高创新人才的专业素质,保障自主创新所需的充满活力的人才。

3.5 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经费投入

政府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应以政策导向为主,资金支持为辅。企业则应该保证足够的自有资金投入,尤其是要保障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充足的创新经费支撑,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先进技术的高起点上,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促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再提高,把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自主创新服务落到实处。

3.6 政府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更多机会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信息,在现阶段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开展外向型自主创新是比较困难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充分意识到企业的需求,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性展览会、洽谈会、交流会,为企业提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捕捉商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寻找自主创新的源动力,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4 结语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外向发展工程,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自主创新服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迈出新步伐。特别要加快建设软件出口服务体系,开拓软件出口和外包市场,提升软件产业外向度,要把引进海内外研发机构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机构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并逐步引导其总部经济在国内发展。印度、以色列、爱尔兰、韩国的软件领域,美国、以色列的电子信息领域,瑞典、德国的生物医药领域和俄罗斯的民领域,以色列的农业领域等将是“十一五”期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突破和支持的领域。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要按照面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外事工作的核心位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推动作用,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2

本报讯(记者王立文)日前,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学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传达贯彻作出了具体部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指出,这次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会议。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会议认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突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自主创新这个主题,对于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会议认为,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时展的高度,全面判断我国的战略需求,深刻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形势,精辟论述了科学技术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强调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大政方针,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篇讲话,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是新世纪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行动指南,对于我们掌握战略主动权,构筑发展新模式,科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这次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体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张立昌在讲话时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大量事实表明,一般技术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也可以引进,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张立昌指出,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要在更大范围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必须在自主创新上走在前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天津经济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始终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张立昌强调,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实施《规划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科技意识,及时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好科技的“后勤部长”。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紧密配合,制定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3

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各企业科协负责同志交流了2011年的工作体会和2012年的工作打算,并对沈阳市科协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全面总结了2011年沈阳市企业科协工作,安排部署了2012年企业科协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当前已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企业科协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央书记处明确要求科协组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做好企业科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工作者成长提高;加强企业科协专兼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创新团队。2012年全市企业科协工作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抓好已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提档升级,加强跟踪指导,动态掌握工作站进展情况,提供有效服务。同时,紧密围绕沈阳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中小微型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征集工作,分门别类建好项目需求库,筛选重点项目,搞好项目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对接工作,为企业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推动群众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水平服务。2012年“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科学发展求创新、转变方式促发展”。各企业科协要围绕主题,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在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不断扩大“讲、比”活动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讲、比”活动内容,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适合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企业领导欢迎、科技工作者认可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注重工作经验总结,选树先进典型,加大舆论宣传和激励表彰力度,年底将表彰一批在“讲、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动“讲、比”活动纵深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保护,会同沈阳市科技局适时开展知识产权巡讲活动,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按照沈阳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围绕沈阳市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难题,动员组织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高校院所的科技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百名科技专家服务百家企业”活动,帮助中小微型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其竞争力。

四是积极开展企业科普和学术交流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各企业科协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企业科普活动作为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载体和有力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同时,加强科普资源、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科普书屋、开发科普挂图和科普图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企业学术交流工作,围绕企业科研、生产的发展需求,精心策划举办小型、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学术论坛、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以及学术论文评选等活动,为科技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五是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能力。大力开展企业科协“建家”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企业科协规章制度,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成长,积极推荐企业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科技人才奖项评选,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健康疗养、体检保险等活动,建立科技工作者诉求反馈机制,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意见建议,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把企业科协真正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开展不同企业间“建家”工作交流,加强工作指导。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和科协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推动企业配齐配强企业科协专兼职干部,不断壮大企业科协队伍。适时举办企业科协干部培训班,提高企业科协干部的业务能力,推动企业科协工作上水平、出成果。(沈阳市科协企工部 张莽 编辑:扶勇华)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4

在成都市“十二五”规划中,依靠科技创新来把成都市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已提上议事日程。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已是未来成都的发展方向。加快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全市今后科技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一建设必将要求推动科技与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当前,成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既需要系统总结多年来在实践中已经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也要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国外的科技创新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国外金融业发达,有完整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它们的风险投资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做法对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一些参考价值。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也有了初步研究。从国内理论界来看,江世银(2005)也进行了存在风险条件下的资本市场投资预期收益模型研究,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王磊、王淼(2009)进行了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云(2011)进行了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研究;郭庆平(2011)提出了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对策建议。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很值得参考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但必须要在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上深入研究、实现突破。从实践来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个新问题,国内外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符合科技企业创新特点的信贷模式相继涌现,服务于科技企业创新的各种金融机构方兴未艾。特别是诸如一大批适合科技企业创新特点的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创新相继出现。可以说,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些对于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广东、江西和四川都进行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北京市科委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借助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以满足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使资金要素在北京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在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科技信贷结合、科技金融与科技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省科技厅分别与珠海、中山、东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金融综合试点市项目合同书,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道路。江西通过的《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就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四川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都市进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参考这些做法,如广东大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机制,北京市从多方面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联姻等,但成都市不可照搬。这需要各界共同研究并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性的对策。

三、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历程

近年来,根据科技和金融发展基础,成都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抓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四川仍至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国内,成都市从理论上率先提出了具有创新探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实践方面来看,成都市不仅初步搭建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而且不断健全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和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一)初步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成都市积极探索各区域的金融资源共享模式,旨在提升各区域企业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方面利用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可以说,成都市初步构建了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例如2010年3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县区签署了合作共建的框架协议,如《关于彭州工业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框架协议》、《成都高新区—郫县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等。事实上,这些协议就是在为科技创新而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与彭州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签署的《推进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彭州市和郫县作为金融服务的拓展试点区域,以推进双方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科技创新。成都市还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服务公司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11年,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增设了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首期投入2亿元,今后逐年增加。成都市还成立了成都技术转移服务(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并提供项目中介和投融资等综合配套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创新企业创业投资体系

成都市设立了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成都市还率先在国内设立了创业投资风险补助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股权资金支持力度,改变了政府单一的投入格局,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融资新格局。作为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还与四川鑫和实业有限公司等签署了《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框架协议,成都市充分发挥了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和市场化运作优势,通过对园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担保融资,大大促进了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使中小创新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中小创新企业创业投资体系的完善带动了成都市各市县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三)不断完善中小创新企业的梯形融资体系

自2005年以来,成都市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针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纽带功能,初步构建了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组成的梯形融资体系。成都市不仅整合了以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为代表的科技银行资源,而且也实现了它与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对接。2009年,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首发。到2011年底,成都高新区不仅协助1600多家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上百亿元,而且还帮助上百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贷款30多亿元。获得了融资和风险投资贷款的中小创新企业因此加快了创新步伐。此外,成都市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设立了15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帮助96家企业完成股改。其中,已有23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成功发行上市,约占成都市上市企业的一半。与此同时,成都市还依托高新区全资公司——高投集团,对30个初创期项目进行创业投资3亿元,对1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进行产业投资54.5亿元。梯形融资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四)着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成都市非常重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全力打造的西部一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集政策、产品、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于一体,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针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条件,成都市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优势,努力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和创投等资源。通过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多层次的科技银行体系、科技担保体系、科技保险体系、科技创投体系。通过集合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和集成创新金融产品,为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提供了一站式、个性化的融资服务。作为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在金融服务企业、金融服务产业、金融服务发展方式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打造的“盈创动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与200余家投融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吸引60余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30亿元,完成了上百个投融资项目的成功对接,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应用示范基地。成都市科技金融的服务机制、服务体系特别是服务平台方面的积极创新是一种较好的探索。(五)建立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了建立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都市加大了财政投入,有效引导了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成都市设立了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了打造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产业载体而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通过制定出台金融产业优惠政策以此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平台职能和金融服务体系功能,建立了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它为扶持全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发展、推动成都市自主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总之,成都市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和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对其他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四、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科技、金融改革力度,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如组建了成都科技银行,建立了成都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创业投资等。可以说,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金融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二者结合的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目前,成都市所引进的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总规模还不大,专利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步伐缓慢,适应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融资渠道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一)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体系

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大,仅靠单一的投资主体和渠道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风险较大,政府由于支出有限不能加大投入,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国有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特别是上市融资的企业较少,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收益风险机制

科技创新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成都市还没有找到解决这种创新不确定性与金融安全性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如何让金融资本分散企业创新的风险和分享创新成果还需要建立相配套的收益风险机制。成都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仅缺乏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而且也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正是如此,目前由于各种金融资本还难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所以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没有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而缺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有了这方面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收益风险机制,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三)缺乏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由于科技创新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融资都是较为高深的经济管理活动,所以就需要具备这些知识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复合人才。对于地处内陆的成都市来说,许多科技领域的经营管理者不懂金融语言,而金融领域的经营管理者又不懂科技创新,他们没有很好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自在自我的系统中运行。目前成都市十分缺乏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更没有形成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四)缺乏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投资者创办科技创新企业的流程不熟悉,对相关政策掌握不够,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不知申办各类金融服务的条件、类型、内容和承办的机构,缺乏科技金融企业的跟踪服务,也没有相应的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这些都制约了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正是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体系,缺乏有效的收益风险机制,缺乏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缺乏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处于建立和完善中。如果从现在起就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那么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必将获得飞跃发展。

五、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成都市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和更好地利用科技产业园区等重要平台,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有效整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资源,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融资难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建立吸引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第一,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开拓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化发展新路。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有计划地推动成长性好的企业获得国有资本的支持是促进成都市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第二,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成长期科技企业实现向成熟期顺利过渡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拓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债权融资渠道,有计划地推进成都市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推动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及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政府尽量为它们多融资搞好服务。第三,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政府既要引导各类股权投资、科技小额贷款、银行、保险、信托和科技担保等机构的广泛合作,又要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创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等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投联动”等创新服务。第四,积极扶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型企业投入。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引导私募股权基金规范发展,制定和实施鼓励风险资本直接投资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提高而努力把成都市建设成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集聚区。有了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成都市的自主创新就会获得较快发展。总之,通过完善各项融资服务体系,包括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和搭建企业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获得多样化的资金提供金融支持。

(二)加快完善科技金融配套政策体系

第一,建立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协商决策机制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优选优育科技企业资源,政府重点围绕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引导,奖励科技金融创新企业,补偿科技金融创新企业的信贷风险。建议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负责对高新科技企业提供直接性资金投入、财政性资金补贴、政策性风险担保、优惠税收政策等科技金融辅助工作。第二,发挥财税对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强财税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税优惠政策的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研究制定贷款贴息办法,设立成都市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处于探索阶段的科技信贷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直接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税政策扶持。建议制订《鼓励科技金融发展的奖励政策》,重点对新设立的科技贷款机构给予重奖;对新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给予一定奖励;对创投企业投资于中小科技企业项目给予适当奖励。第三,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新增科技贷款风险补贴比例。建议制订《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的有关政策》,对成都市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放小额科技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按照其经认定的信贷投放损失额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大力支持和积极指导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核销科技创新类贷款损失。第四,成立专门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建议市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局,提供担保贷款,直接贷款,协调贷款,解决科技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难的困难。适当放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条件并不断提高其补贴比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参保投保。第五,创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良好环境。强化创投项目的专业评审,控制投资额度。信贷投放要更多依托投资机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股权投资的基础上跟进;要强化信用体系的应用,培育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三)建立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既要培养又要引进。第一,加快培养成都市急需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与人才培训机构合作,对经认可的股权投资人才培训机构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成都市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尽快培养相关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切实加强各商业银行专业化科技信贷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科技创新又懂信贷管理和服务的人才。中小科技企业成立高端的金融专家顾问组,培养这方面的经营管理者,开拓投资者眼界。第二,大大引进成都市急需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在积极落实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股权投资领域的管理人才,着力壮大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和投资管理队伍。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5

企业职代会倡议书模板【一】

全体职工同志们:

肩负重托,满怀激情,我们光荣出席了市电力局六届一次职代会暨年度年工作会议。为贯彻落实好本次大会精神,实现大会确立的各项目标,我们倡议:

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当前,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团结一致,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科技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圆满完成XX年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自我加压,苦练内功

我们要切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度落实年活动中,深入学习,自觉执行各项制度,提高执行力。在标准化建设中,认真总结经验,持续优化流程,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用心干事,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持勤俭办企业,将节约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入开展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寸导线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节约习惯,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全面降低成本,做节约增效的模范,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勤奋学习,提高素质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加全员教育培训,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在工作中比学习、比创新、比业绩、比贡献,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全局形成岗位成才,敬业奉献,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四、扎实工作,建功立业

我们要深入贯彻执行本次会议的决议,立足岗位,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重任面前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充分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和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做出积极贡献。

同志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风险考验着我们。让我们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效率,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新中国成立*周年献礼!

企业职代会倡议书模板【二】

公司全体科技人员:

此次科技工作会是公司推进科技强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给我们广大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为了不断提升武钢自主创新能力,早日实现把武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的目标,大会向武钢全体科技人员提出如下倡议: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争做创新型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广大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牢把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勤奋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刻苦钻研技术,努力掌握创新技能,勇于挑战,敢于攀登,争做创新型人才。

二、立足岗位,忠诚奉献,争创一流业绩和水平

武钢是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水平,这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广大科技人员要面向市场、立足现场,紧密结合武钢生产实际,在各自岗位上,求真务实,忠诚奉献,积极实现产品的创新、工艺的革新,向创新要质量、要成本、要效益。我们要把本职岗位作为奋斗和奉献的舞台,努力提高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业务水平,创出一流的业绩,为武钢的发展壮大作出更大贡献。

三、团结协作,敢为人先,建设创新型武钢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围绕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发明、技术创造活动,赋予企业以无限的自主创新活力。广大科技人员要与公司全体职工一起,团结协作,善于总结,富于创造,敢为人先,积极投身于武钢的自主创新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武钢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建设创新型武钢。

面对当前钢铁行业激烈竞争的态势,全体科技人员要发扬武钢人争优、争先、争一流的精神,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居安思危,居危求变,以报国兴企的远大志向、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勤奋创新的开拓精神,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把武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作出更大贡献!

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

xxxx年x月xx日

企业职代会倡议书模板【三】

全体职工同志们:

承载广大职工的殷切期望,肩负神圣的使命和职责,我们光荣地出席了国家电网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XX年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公司在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我们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充分行使职工代表的民利。当前,公司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通过听取审议刘振亚总经理的工作报告等会议文件,我们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推动公司科学发展,我们倡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向着两个一流目标团结奋进。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为公司十二五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创建两个一流是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目标和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本次会议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个一流的公司愿景上来,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和更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公司改革发展的事业中去,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为创建两个一流作出积极贡献。

二、坚持战略引领,全面深入推进两个转变。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6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2-0014-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提出,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当前,我国已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区域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格局,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意义深远。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

近年来,京津冀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认真落实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多层面、多领域、多渠道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三地政府互动日益频繁

京津冀三地初步建立了协同联动和项目对接工作机制,互动步伐加快。京津先后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人才工作合作协议(2014―2017年)》等,京冀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等,津冀签署《共同打造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等,京津冀共同签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三地政府积极推动,在重大项目落地、示范区建设、重点产业合作等方面做出部署,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产业协同发展有序推进

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正从传统的农林、化工、机械等部门,逐步向金融、科技和商业等领域扩展。首钢和北汽整车等一批转移承接重点项目有序实施,首农、金隅、京东方等一批京企跨区域合作不断推进,初步探索出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共建科技园区等多种产业对接模式。创新项目有力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2014―2015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分别投资项目865个、6 431个,投资额2 403亿元、5 686亿元。仅2015年,河北就引进京津项目4 124个、资金3 459亿元。

(三)创新载体共建成绩斐然

围绕区域发展需求,三地共建的园区、基地、联盟、平台等创新载体日益增多。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沧州北京现代企业产业基地、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建设进展良好。石墨烯产业发展联盟、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相继组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涌现,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创新资源共享初见效果

三地通过互联互通建设,在软硬件资源方面,初步实现了区域内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特别是,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对津冀科技辐射力度不断增强。2015年,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3 475项,同比增长9.4%;成交额111.5亿元,同比增长34.2%。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各成员单位服务河北企业1 088(家)次,与河北企业签订各类服务合同总额1.13亿元,年度合同实现额6 019.43万元。

(五)重大项目合作硕果累累

京津冀围绕当前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科技合作,在大气污染治理、粮食丰产、生态修复、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如在科技部支持下,京津冀科技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治霾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推动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家重大战略定位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京津冀在地区间的政策协同、产业合作、要素流动、利益分配、推动落实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成为当前阻碍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政策f同不足

京津冀三地创新政策落差明显,存在梯度差异。北京有中关村示范区,天津有自贸区和示范区,河北既无示范区,也没有自贸区,三地在先行先试、科技人才资源流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技术新产品区域采购等方面的政策难以有效衔接。具体表现为: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难以在河北科技园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市场相互开放不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未能实现互认等,直接影响着协同创新效果。

(二)产业协作不强

三地产业转移有序进行,但阻碍产业协同创新的因素依旧存在。三地产业梯度明显,北京以服务经济为主,天津以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研发制造为主,河北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异构明显,客观上增加了产业对接和科技合作难度。而在产业规划方面,三地产业定位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加之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对接融合不够充分,尚未建立起高效的产业和技术梯度转移对接路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较为突出。

(三)要素流动不畅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但分布不均衡,北京富集、津冀匮乏。由于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障碍,造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加之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北京高福利、高收入等原因,产生的“人才虹吸”效应短期内难以消除,区域资本、技术、成果、人才等难以有效流动,严重影响三地深入合作。

(四)利益分享不明

在现行税收体制和分别独立考核的制度框架下,京津冀三地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目标不尽相容,创新收益和协同红利难以在彼此间实现对等共享,创新资源高密度地区不可能突破“一亩三分地”的自利考量,也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其他地区,很难实现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在地区间的转移流动,制约了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推动落实不够

中央与三地联动的推动落实机制还没有完全确立,再加上责任主体不明确,后续监督考核跟不上,影响了落实力度和工作进度。同时,中央已经明确京津冀功能定位和协同发展总体布局,但落实创新布局缺乏具体的协调和操作机构,三地在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细化,以便操作落实。

三、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六点建议

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需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抢抓“全创改”契机,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以加速创新要素流动为手段,加快弥合发展差距;以产业优势互补合作为纽带,贯通产业创新链条;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重组区域创新资源,加快推动三地实现政策同向、产业同链、载体同建、要素同用、利益同享的协同创新格局。

(一)强化统筹推动落实,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搞成三地发展规划的大拼盘,有必要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定期举办跨部门、跨区域联席会议,研究决策区域协同创新重大事项,推进三省市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统筹联动。同时,建立年度工作计划和审查机制,由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计划执行情况开展评估、跟踪与分析;建立推进落实巡查制度,完善相关激励与考评机制,形成倒逼制度,强化闭环效应。

(二)启动区域层面立法,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针对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省级行政区域各自组织实施制约区域整合发展的现实问题,建议由国家法制部门牵头或指导京津冀三地法制部门进行区域性立法创新,对制约协同发展的行业监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调整,消除地区间的政策差异,实现相关法律和政策在京津冀的一体化实施,如研究制定区域内统一普惠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政府采购等创新支持政策,逐步统一区域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互认等执行标准,以便更好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三)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力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实现产业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首先,根据三地产业特点和资源分布,从总体上编制京津冀协同创新带动产业调整的中长期规划,理顺产业链条,绘制产业对接和协同创新路线图、时间表,形成梯度合理、有序分布、错位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格局。其次,加大项目投入力度,以若干创新项目为纽带,促进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重大科研、技改项目在区域转化落地,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最后,共建一批产业创新载体,支持三地构建高新区联盟,共同新建一批科技园区和创新社区,跨省市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创新战略联盟,最终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

(四)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共同体建设提供载体支撑

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是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主要抓手,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载体支撑。建议在河北建设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或自贸区,同时,全力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除积极争取和推进部级创新平台建设外,还应加强区域性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建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以及全国股权交易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推动共建区域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完善科技信贷、创业投资等多功能、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五)构建统一要素市场,激发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活力

京津冀创新要素富集,但区域内资源统筹困难,协同创新步伐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一的创新要素市场建设滞后。一是加快建人才流动共享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柔性机制,尽快出台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法,协调平衡三地高考录取制度、户籍制度、社保衔接等问题,推动人才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共建区域统一权威的人才网站,促进三地人力资源信息互通共享。二是加快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平盟、京津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联盟,推动基础科技资源实现全面开放共享。构建网络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网,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券在京津冀互通使用办法,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地科技资源。

(六)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动力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7

青岛市科协学会部部长苏为民表示,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团体,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多年来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立足青岛、结合实际、针对青岛科技经济领域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团结动员广大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工作者,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等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推动我市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委市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许多已经进入决策程序。隋映辉对2012年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12年学会围绕青岛市委、市府重大决策,以《青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课题为切入点,为本市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组织开展了两次专题学术沙龙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学会还组织开展了相关专题调研,承担若干决策咨询活动,对青岛企业创新、科技转移、技术中心建设、园区转型等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学会应邀为青岛市及有关城市作了多场专题性报告,围绕国内外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学会还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和媒体合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提升了学会的影响力。

隋映辉提出,2013年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要将继续扣紧学术调研、沙龙研讨、专题研究、专题报告、筹备换届等方面的工作,搭建平台,促进“府产学研资介媒”合作,为服务大局、服务会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咨询活动。

会上,青岛聚大洋海藻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吴仕鹏作了“提高海藻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强企业”的主题发言。吴仕鹏重点向与会者介绍了海洋海藻资源的重要性、聚大洋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占有率等,介绍了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实施8大海洋科技项目投资的规划等。提出了全面实施以建立国内外最大原料基地为龙头,以扩大销售、提质满产、优化供应、绩效管理、技改创新、深精研发为龙身,以实施肥料、饲料、食品、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尾的龙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徐胜教授作了关于“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机制”的主题发言。徐胜说,应从金融支持切入点、路径、目标、效应等方面解决金融创新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问题。通过金融创新机制,建立起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和小企业补充的多层次的投资开发模式,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深化蓝色经济区建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子峰作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思考”的主题发言。王子峰在分析了中科院海洋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之后认为,目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着政策系统性差、适用范围窄,研究成果成熟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与产业化项目扶持、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不健全等问题。他建议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建设、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中试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项目的投入。青岛橡胶谷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总经理封红雨就“知识资本促进产业升级研究与实践—以化工橡胶为例”进行了专题发言。他从橡胶谷技术专利资本化、运营与合作模式、公司业务范围等方面向与会者阐述了橡胶谷知识产权公司的实践,介绍了橡胶谷如何聚合行业人才、技术、市场、资源、信息、资本、物流等要素,通过产学研资介链接聚集效应,形成产业关联要素集聚区的化工橡胶服务平台,实现创新突破。青岛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与管理所吴净助理研究员作了“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的主题发言,吴净主要介绍了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等。

对科技创新的建议篇8

xx市长提名我为xx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局长人选,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xx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局长,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恪尽职守、努力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职责,重点做好以

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我市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集群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方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战略产业。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培育高档数控机床、光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二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载体,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三是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节能减排和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等科技示范工程。四是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全面构建以孵化器、二次孵化基地和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创新孵化网络;加快中科院xx科技创新园建设与发展,形成我市新的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导其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向创新活动高端延伸。五是全面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建设海外软件、ic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引进高端研发机构与风险资本,使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二、以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为核心,打造廉洁高效服务型机关?

我将与全局同志一道,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和发展意识。一是不断增强科技队伍凝聚力与战斗力。努力建设和谐机关、效能机关和服务机关;倡导“任人为贤”的选人用人导向,形成选贤任能、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继续开展“创新科技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工作,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廉政建设。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三、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推进科技管理规范化

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一是贯彻和完善科技法律法规。深入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普法》、《专利法》和《xx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xx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等科技工作法律法规,规范执法主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二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对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定期向人大汇报,坚决执行人大常委会决议;在科技法规和制定政策过程中,认真听取人大的意见与建议;积极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对科技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三是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并以建议办理为契机,注意查找和纠正工作和政策上的偏差。

上一篇: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足球培训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