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6 11:32:12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为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中小学、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统称学校)的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学校安全管理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

第四条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三)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五)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责任追究等。

第五条各级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法履行学校周边治理和学校安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

学校应当按照本办法履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安全。

第二章安全管理职责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

第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状况,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三)及时了解学校安全教育情况,组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四)制定校园安全的应急预案,指导、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安全工作;

(五)协调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组织学校安全工作的专项督导。

第八条公安机关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了解掌握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指导学校做好校园保卫工作,及时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

(二)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三)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

第九条卫生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指导学校卫生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二)监督、检查学校食堂、学校饮用水和游泳池的卫生状况。

第十条建设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加强对学校建筑、燃气设施设备安全状况的监管,发现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责令立即排除;

(二)指导校舍安全检查鉴定工作;

(三)加强对学校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发现校舍、楼梯护栏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应责令纠正;

(四)依法督促学校定期检验、维修和更新学校相关设施设备。

第十一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学校特种设备及相关设施的安全状况。

第十二条公安、卫生、交通、建设等部门应当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与学校安全管理相关的社会治安、疾病防治、交通等情况,提出具体预防要求。

第十三条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应当对校园周边的有关经营服务场所加强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者,维护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学校安全教育职责。

第十四条举办学校的地方人民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应当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保证学校符合基本办学标准,保证学校围墙、校舍、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生活设施和饮用水源等办学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

(二)配置紧急照明装置和消防设施与器材,保证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师生宿舍等场所的照明、消防条件符合国家安全规定;

(三)定期对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的,及时予以维修;对确认的危房,及时予以改造。

举办学校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障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者应当为学校购买责任保险。

第三章校内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当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

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者验证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学校门卫应当由专职保安或者其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和危房报告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对学校建筑物、构筑物、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检验;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或者更换;维修、更换前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者设置警示标志。学校无力解决或者无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当及时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学校应当在校内高地、水池、楼梯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或者采取防护设施。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对于政府保障配备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其能够有效使用,并设置消防安全标志,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畅通。

第二十条学校应当建立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或者按照规定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发现老化或者损毁的,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与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检查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第二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置于实验室显著位置。

学校应当严格建立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的购买、保管、使用、登记、注销等制度,保证将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存放在安全地点。

第二十三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购置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保障对学生常见病的治疗,并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立卫生(保健)室。

新生入学应当提交体检证明。托幼机构与小学在入托、入学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学生定期体检。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

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以及有吸毒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做好安全信息记录,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第二十五条有寄宿生的学校应当建立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住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学校应当对学生宿舍实行夜间巡查、值班制度,并针对女生宿舍安全工作的特点,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

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

第二十六条学校购买或者租用机动车专门用于接送学生的,应当建立车辆管理制度,并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接送学生的车辆必须检验合格,并定期维护和检测。

接送学生专用校车应当粘贴统一标识。标识样式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校不得租用拼装车、报废车和个人机动车接送学生。

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

第二十七条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

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日常安全管理

第二十八条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教学规范,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集体劳动、教学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

学校以及接受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九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应当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一)成立临时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安排必要的管理人员,明确所负担的安全职责;

(四)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配备相应设施。

第三十条学校应当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学计划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并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必要的保护和帮助措施。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应当避开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大型学生活动,必须经过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的,应当事先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并落实安全措施。

第三十一条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第三十二条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应当有负责人和教师值班、巡查。

第三十三条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等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爆竹、有毒化学品等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第三十四条学校不得将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学校不得出租校园内场地停放校外机动车辆;不得利用学校用地建设对社会开放的停车场。

第三十五条学校教职工应当符合相应任职资格和条件要求。学校不得聘用因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担任教职工。

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

第三十六条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七条监护人发现被监护人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应当及时告知学校。

学校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生理、心理状况异常不宜在校学习的学生,应当休学,由监护人安排治疗、休养。

第五章安全教育

第三十八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第三十九条学校应当在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

第四十条学校应当针对不同课程实验课的特点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的安全防护教育。

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寄宿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侵害。

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

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和体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和逃生自救的能力。

学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到江河湖海、水库等地方戏水、游泳的安全卫生教育。

第四十二条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

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第四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协商,选聘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

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应当协助学校检查落实安全制度和安全事故处理、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等,其工作成果纳入派出单位的工作考核内容。

第四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负责安全管理的主管人员、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第四十五条学校应当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第四十六条学生监护人应当与学校互相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被监护人的各项安全教育。

学校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第六章校园周边安全管理

第四十七条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听取学校和社会各界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八条建设、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边建设工程,在校园周边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四十九条公安机关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地区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处置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十条公安、建设和交通部门应当依法在学校门前道路设置规范的交通警示标志,施划人行横线,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减速带、过街天桥等设施。

在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学校上下学时间,公安机关应当根据需要部署警力或者交通协管人员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第五十一条公安机关和交通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地区交通工具的监督管理,禁止没有资质的车船搭载学生。

第五十二条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五十三条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查处学校周边制售含有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十四条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校园周边饮食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取缔非法经营的小卖部、饮食摊点。

第七章安全事故处理

第五十五条在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教育等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第五十六条校园内发生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时,学校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

第五十七条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时,学校应当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等,及时实施救助,并进行妥善处理。

第五十八条发生教职工和学生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学校应当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属于重大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

第五十九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书面报告上一年度学校安全工作和学生伤亡事故情况。

第八章奖励与责任

第六十条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对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视情况联合或者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十一条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不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监督与管理职责的,由上级部门给予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部门和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学校不履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学生和教职工伤亡的;

(二)发生事故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瞒报、谎报或者缓报重大事故的;

(四)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五)拒绝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执行。

第六十三条校外单位或者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的,或者在学校安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造成学校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2

一、学校门卫是学校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完备制度,责任到人。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和学校安保人员岗位职责互相联系,各有侧重,要规范操作,有利于学校监督,使学校门卫管理逐步实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学校门岗实行24小时有人值班制度由专职安保人员负责管理其它时间段及固定假日由学校派员职守。

三、学校门卫肩负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师生安全的重任,在岗人员要遵纪守法,坚守岗位,严格把关,文明值勤,努力将学校门岗建成展示学校良好形象的窗口。

四、新冠肺炎期间,学校门卫必须严格执行学校校门出入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校。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校园,确实需要入校的,来访者出示相关健康证明或身份证明,并按照规定进行体温检测和消毒。体温超过37.3°C或有干咳症状者禁止入校。入校人员须进行登记,填写相应信息,写明进出校的时间与事由,由门卫电话联系

,经确认可以接待后方可入校。

五、新冠肺炎期间,任何入校人员都须由学校专人陪同,避免其在校园内到处走动。对不服从管理的人员学校可以采取立即报警处理并报当地主管部门。

六、学校门卫应严控学生课间擅自离校,因特殊情况需出校门的学生应持有离校证明方可放行。上课期间禁止家长和社会闲杂人员,精神病患者,来历不明人员随意进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处置。

七、学校门口要严把货物、车辆进出关。货物出校门,需凭相关部门证明(出门单)经确认后予以放行。本校及上级部门机动车辆进校,应指引其到指定停车区停放,不随意进入学生活动区、教学区。校外机动车辆一律不准入内(特殊情况除外)。自行车、电动车进出校门时,必须下车推行,并在指定地方停放。

八、学校门卫要做好安保巡视工作,特别要加强夜间巡逻。要正确开启警报装置,一旦发生情况迅速查明原因,积极保护现场,协助警方处理。

九、学校门卫要有完整交接班制度,门卫接班时,必须互相询问情况,移交值班记录,巡视相关场所。门卫人员请假需事先办理手续;经有关人员批准并安排好替代人员方可离岗。学校门岗严禁串岗,脱岗现象发生。

李边小学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描述如图1: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2]孙承军,尹晓嵩.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的探讨[J].丹东师专学报,2000,(9):37-38.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管理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高水平的管理密不可分,而高水平的管理,得益于底蕴深厚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则能有效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管理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管理中融入文化,是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管理理念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现代管理中的管理文化,是指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思想中最核心的成分。高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高校管理需要与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学校深层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精神旨向和办学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高校管理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且共有的价值准则、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体现在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其中,价值文化是高校管理文化的核心。高校价值文化是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基础性的、有引导意义的价值,如办学理念、校训等。高校价值文化一经确立,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呈现,制度文化是高校管理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约束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高校行为文化是高校管理文化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确立核心价值并用规章制度予以呈现后,就需要全体师生的具体执行,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就转化为高校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高校管理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会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贯穿于高校发展之中,影响着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性、学术性、创新性是大学的重要属性,没有文化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和精气神。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指出,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若干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融于一体的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一所大学办学精神与校园氛围的集中展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便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目的是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大学校园,可以让广大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这些物质基础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体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最为集中且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一个学校精神的集中反映。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设立与完善,可以从制度、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与保障系统,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历史结果,是大学的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的统一体。大学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无形的熏陶作用,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相同,密不可分

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很大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相同。无论是高校管理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所服务的主体都是在校师生,这也是高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最大差别。二是根本任务相同。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为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接班人,都是为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三是建设的出发点相同。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都有文化二字,文化也是两者的核心和灵魂,而大学经历了若干年的办学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校训等,这些也是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

(二)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依存,相因相生

管理基于文化,文化需要管理,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是彼此依存,相因相生的。在高校管理中植入校园文化元素,能大幅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让高校管理运作起来更有底蕴,更有内涵;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管理的理念,将高校管理的经验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更为系统、更为科学。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依存性是两者之间更为深层次的联系,我们不能脱离管理孤立地去做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脱离文化孤立地进行高校管理,缺少高校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缺少科学性的,缺少校园文化的高校管理文化是没有灵魂的。

(三)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途径各异

尽管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服务对象、根本任务、建设基础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两者也是有区别的。高校管理文化更偏重于管理,更为宏观,校园文化建设偏重于实践,更为微观。高校的管理是以文化为核心来开展的,重点还是落在管理二字上。高校管理是高校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将学校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的根本任务。相较于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高校管理更为复杂和多元,高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高校自己,也就是说,高校管理就是高校对高校进行管理,高校管理不仅要做好对老师、学生等“人”的管理,还要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校园建设等“事”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则是一个通过具体实践来开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这些建设都是围绕文化而生,也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实践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更重具体的实践,为学校发展助力,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在侧重点和具体实践上有所差别,但两者的核心与灵魂都是大学文化,两者都是为了高校师生服务,都是为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在高校发展历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时代高校发展要坚持四个回归,即回归尝试、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回归梦想指的就是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将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融合发展,正是四个回归在高校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四、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路径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1]。首先,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在人才培养中的领导地位,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其次,高校党委要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坚定高校文化自信;最后,高校要将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将文化融入高校管理之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做好富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做好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发展的历史多次证明,越是高水平的大学,越是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注重将大学文化融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为此,高校应坚持“以师为本”原则来制定管理制度,以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目的,为学校的高水平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且卓有成效的制度供给。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以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解放思想,创新和发展大学文化。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体系,做好文化载体、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增强大学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也要不断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和行业的先进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赋予校园文化新的特征与内涵。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个复杂且持久的过程,既要在全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在院系层面做好执行落实,既要发展学校文化的既有特色,也要引导院系创新发展个性文化,把大学校园文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推进。

(三)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长知识、强意识、善管理、压事故、保平安。

三、活动内容

(一)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

“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

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

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

“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

(二)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要按照隐患程度分门别类建立台帐,跟踪整改,把握动态,定期排患。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6

高校管理层要认识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和谐校园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并加大资金投入,适当增加教学设备和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高校管理层要深入了解和谐校园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把和谐校园建设纳入高校管理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特色的和谐校园构建整体目标、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具体来说,各部门要以高校整体发展规划与各部门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师生共同参与和谐校园建设为主要手段,制定行之有效的和谐管理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目标,真正建成自由开放、团结友爱、和平共处、充分活力的和谐校园。其次,高校管理层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管理方针,积极主动深入到师生之间,了解师生的想法、困难和心声,尽可能的满足师生的合理要求,为师生排忧解难,让师生对校园有认同感和满足感,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高校管理层要加大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添加教学设备、实验室和基础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重视学生职业教育问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化面积,适当的布设桌凳、假山、鹅卵石小道等,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高校管理层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此纳入和谐校园建设体系中,根据校园发展情况执行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首先,要把现代社会发展重要思想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理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师生(特别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修养。其次,充分利用高校校报、刊物、广播站、图书馆、校园微博、BBS、宣传栏等加大和谐校园宣传力度,为和谐校园构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物质环境建设,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重的校园。最后,开展各种活动,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高校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举办,如各种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开朗、积极向上,加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举行一些比赛,如专业技能大赛、技能创新比赛、择业观辩论赛等,形成活泼、开放、自由的校园风气。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高校管理层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其人格魅力去感染师生,同时要重视管理要素间的协调、统一和有序发展,建设合理、有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其次,保证校园管理的公平、公开和公正。让师生参与和谐校园管理,让其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和谐校园建言献策,特别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一定要让其知晓和参与谈论建设。最后,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校园中的不和谐事件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纠纷等,让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共处。

4.健全高校和谐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和谐校园建设的正常开展,必须建立健全和谐管理规章制度,让和谐校园建设有章可循。如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工作责任制度、考核及激励制度、顶岗实习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等,且各规章制度间不交叉,各司其职。同时高校管理层、教职工、学生等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提高和谐校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总而言之,构建和谐校园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而且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入人才。高校管理层要重视和谐校园建设,从明确和谐校园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述和谐校园构建具体措施,希望给相关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7

一、校园文化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可以从校园文化的表现、特征以及有效的学校管理中,总结出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管理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对校园整体和校园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社会所确定的目标。校园文化之所以会有导向功能,是因为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追求与学校发展趋于一致,并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一种趋同性心理特征。当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学校教学标准产生悖逆现象时,校园文化将发挥导向作用,使学校内部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保持一致以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有利于学校成员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比较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感受,这是校园文化凝聚和激励功能产生作用的基础。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借助校园文化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势样,团结和吸引学校的师生员工通过一致的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真挚感情,在学校内建立起高度和谐、相互理解、信任、尊重的群体关系,并达成对真理和学校目标的共识和追求。在这种共识和追求中形成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校园精神风貌。[1]在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下,师生员工们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有自身价值,就会有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高效地完成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三)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有利于降低教育管理成本

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指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对人们行为具有重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它是学校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校风和学风,内化在学校肌体内,对校园人而言是一种非常强制的规范教育。“学风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育人的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2]使校内成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的硬性管理带来的学校成员的逆反心理,使学校成员朝着学校要求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育管理成本也会提高其管理效果。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的负面影响

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根源是校园文化的惯性问题,校园文化的惯性问题是指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很难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还会在组织发展中得到强化。

(一)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障碍

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学校管理者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的变化,为了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不断的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然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文化,非常容易形成一种思维与行动的惯性模式。当教育内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动态变化时,学校内部长期形成的稳定性的组织文化可能成为学校改革创新的阻力。如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根深蒂固的校园文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体制转化的障碍

高教园区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区,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集约化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一种可行途径。同时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学校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结构调整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以便适应于外部坏境变化的需求。但是在校园合并和学校体制转型过程中,往往对文化因素考虑甚少,而学校未合并和学校体制未转化之前的惯性文化也将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兼容性差的学校组织文化将会对新的组织带来影响甚至危害。

(三)校园多元文化对学校管理的滞后性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校组织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校园内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正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产生了校园的多元文化。不同年龄、民族、宗教、地域、性别的人,往往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而组织文化对全体成员具有一种规范性、一致性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拟制了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学校人员流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后,学校组织成员的多元化结构趋势更加明显,稳定的组织文化带来的惯性也将可能成为学校实现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障碍,造成内部冲突或管理失效,从而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如何发挥校园文化作用推进教育改革

(一)建立开放性氛围的校园文化,进而推进教育改革

开放性氛围的校园文化的特征是合作性,在开放性氛围校园文化中校长乐于倾听和听取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正是由于校长和教师两者之间的行为是开放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高,责任心强,在高度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时,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对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课程改革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同样对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参考性的价值。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和行为导向功能,进而推进教育改革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导向功能,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学校针对课堂内外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制度文化的导引下,青年学生形成核心校园文化内容—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塑造自己的人格特征,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从而在这种氛围下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当学校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了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力可以制约着教育组织向组织的目标方向进行改革,从而使组织在新的环境下实现育人目标。

(三)吸取惯性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推进教育改革

高校校园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惯性的特征之一。因为教育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特征,使得弥漫在高校环境中的大学文化首先是历史文化的“储蓄所”、“中转站”。高校的文化环境,总是在继承和发扬高校本身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尤其是校风、大学精神、校园精神更具有继承性。[3]而今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文化环境的多校区性体现得尤为明显,更需要传承与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吸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将老校区长期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移植到新校区中,使得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进而可以推进高教改革。

学校校园管理制度篇8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校园是孩童的向往:校园是师生的家园,校园是人才的摇篮。为加强校园管理,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安排、制度严明、勤于瞥查、奖惩分明”一十•六字管理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管理与育人的双丰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及介人素质都得到较大提高,师生人人养成丫良好的工作、学习、_卫生、遵章守纪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各项制度‘规定及要求深人人心,内化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真正达到了“管是为一J一不管’的最高管理境界。

一、科学安排促管理

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人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全员参与,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管理理念。为了加大校园管理的力度及维护的力度,_匕到校长、校委会成员一F到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千、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学校将校园的每一处细化到科室、班.再细化到个人,哪怕是一片地、一棵树、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玻璃都指派到人,包干负责,一管到底并接受检查组的检查、评比、考核,从而达到各负其责、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效果,消除了出现问题互相推谬、相互扯皮的现象。由于科学安排、全员参与、各负其责,学校的各个处所、各件物品皆有人时刻关注、看护与监管。因而校园内能长时间保持干于净净,物品能长时间保持完好无损。

二、制度严明促提高

为有效管理好校园,学校制定了《校园管理制度冬.要求师生把学校当成自己合爱的家一样去爱护、去保护,决不损坏;制定了截物品摆放使用制度》.要求物品摆放有序、整齐一致、方便使用、用后放回;制定了徽物品损坏赔偿制度》,要求分清损坏物品的性质再根据情节予以批评教育,并要求赔偿;制定了《优秀教师、学生评比制度》,采取一票否决制对不认真管理、维护分管的处所、物品,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参评;制定了《师生“六个一’‘标准》,要求师生:(王)出门一照,看穿戴是否整齐;(2)到校一看,看分管的处所、物品是否完好;(3)上课一视.看课前准备、物品摆放是否一致齐全;(4)下课一拾,看卫生区是否有废物丢弃,有则拾起来;(5)放学一查,看是否完成责任区的保洁工作;(6)每天一比,看谁的管理最有效、最满意。此举天长日久,促进了校园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勤于督查促到位为有效落实

校园各项管理制度,学校、班级分别设立了监督岗、流动哨,督促各项管理落实到位,并采取‘日查、周结、月比、期评(期末总评)”制,以督查评比捉管理到位,以督查评比促管理水平的提高,以督查评比促良好习惯的养成。另外,学校、班级还设立了“道德银行账户”,侮人一户,账户上积蓄着各自的道德存款,反映了每个人的行为表现。此举有效地规范约束了每个人的言行,使养成教育扎实深人开展

四、奖惩分明促发展

上一篇: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学习指导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