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2:08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1

一、行政处罚仅仅是违法行为人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中的一种责任。

《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是:(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而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则很多,除行政处罚外,还有承担民事责任、给予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强制措施、责令纠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撤回或无效、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执行罚等法律责任。因此,行政处罚仅仅是违法行为人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中的一种责任,或者说是一部分责任,而不是全部法律责任。

以《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的部分法律责任为例。

1、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土地管理法》第73条、第81条):“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土地管理法》第73条)、“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土地管理法》第76条第1款)、“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土地管理法》第77条第1款):“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土地管理法》第76条第1款)、“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土地管理法》第77条第1款):“罚款”(《土地管理法》第73条、第74条、第75条、第76条第1款、第80条、第81条):“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管理法》第37第1款、第65条第1款第2项[1])。

2、承担民事责任:“恢复土地原状”(《土地管理法》第73条、第76条第1款):“责令限期治理”(《土地管理法》第74条):“承担赔偿责任”(《土地管理法》第78条第2款)。

3、行政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土地管理法》第73条、第74条、第76条第1款、第78条第1款)。

4、承担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土地管理法》第73条、第76条第1款、第78条第1款)。

5、其他法律责任[2]:“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2条第1款第4项):“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2条第1款第5项):“责令限期改正[3]”(《土地管理法》第74条、第75条、第81条):“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4]”(《土地管理法》第76条第1款、第77条第1款):“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5]”(《土地管理法》第67条第1款第4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2条第1款第3项):“责令限期办理[6]”(《土地管理法》第82条):“批准文件无效”(《土地管理法》第78条第1款):“缴纳闲置费”(《土地管理法》第37条第1款):“缴纳土地复垦费[7]”(《土地管理法》第42条、第75条)。

二、以“违法责任”公开代替“行政处罚”公开更为符合我国立法和执法工作实际

如“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土地管理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土地管理法》第76条第1款中,共涉及追究五种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一是行政处罚(拆除、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罚款),二是责令纠正违法行为(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三是承担民事责任(恢复土地原状),四是行政处分(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五是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情况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普遍存在,即对某种具体违法行为应追究的各种法律责任,写在同一个条款中,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责任。这种表述,不仅方便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违法行为的各种法律责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只公开“行政处罚”而不公开“违法责任”所带来的弊端:如果只公开其中“行政处罚”的内容,有关法律条款就会支离破碎、不完整,同时还会造成行政相对人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不全,不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利于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发生的目的;如果整个法律条款公开,又似乎超出了“行政处罚”的公开范围。

此外,由于我国的《行政处罚法》本身对“行政处罚”并未作出定义,在法学界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究竟包括哪些处罚,以及行政强制措施、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撤回等由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广义”的行政处罚仍在争论的情况下,只公开“行政处罚”的难度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三、建议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打造“透明政府”的具体措施,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总要求,也应当以“违法责任”公开代替“行政处罚”公开,不能仅因《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而只公开“行政处罚”事项。事实上,一些行政机关在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往往标题是“行政处罚”公开,而实际公开的内容则是“违法责任”。

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和行政机关在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应将“行政处罚”公开更改为“违法责任”公开。

注释:

[1] 在《土地管理法》第65条第1款中规定了三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情形,只有第2项属于行政处罚。

另:《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等规定了多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情形,其中既有作为“土地违法案件”给予行政处罚的“收回”,也有作为其他法律责任的“收回”和依法定事由(如为社会公共利益、依合同约定)的“收回”。

[2] 其他法律责任是指行政处罚、民事责任、行政处分、刑事责任以外的法律责任,而不是《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1款第7项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3][4][5][6]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3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行政机关作出这四种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追究土地违法行为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但不属于行政处罚。

[7] 土地复垦费属行政收费,但依照《土地管理法》第42条、第75条缴纳土地复垦费,属追究土地违法行为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但不属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胡建淼:《“其他行政罚款”若干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2005年第1期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2

关键词:财政违法行为;责任;法律后果

Abstract:Thisarticlehasevaluatednewreleasing"FinancialIllegalactivityPunishmentPunishmentRule"inthefinancialillegalactivityresponsibilityandthelegalconsequencesaspectstipulation,throughwith"theStateCouncilaboutViolatesFinancialLawsandregulationsPunishmentTemporaryprovisions"thecomparison,pointedoutthatnew"Rule"inresponsibilitywayclassification,legalconsequencesaspectscienceadjustment,simultaneouslyhasalsoanalyzedtheneglectthirdpersonofbenefitquestionwhich"Rule"exists.

keyword:Financialillegalactivity;Responsibility;Legalconsequences

一、引言

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已于2004年11月公布,并即将于2005年2月1日开始施行,198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将同时废止。《条例》对《暂行规定》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容、执法机关、审查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而作为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条例》与《暂行规定》的核心即在于对作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范。本文将集中分析、比较《条例》与《暂行规定》对于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规定,讨论其思路与依据,并指出《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

法律责任主要由两方面要素构成,即责任主体与责任方式,也就是由什么主体来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与《暂行规定》相类似,〈条例〉中规定的责任主体主要是两类,即实施了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由单位和个人作为承担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首先源于财政违法行为本身的特性。财政行为的作出大多以国家公权力为基础,从广义上来说属于国家行为,因而财政违法行为通常是以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的名义作出的,如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国库机构、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等,这决定了这些单位是承担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另外,《条例》中将企业、事业单位的某些行为也归入调整范围,但同样这些行为也是以法人的名义作出的,单位自身应当是责任主体的一部分。

但同时,尽管我国立法实务中采用法人的独立人格论,认定法人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行政处罚、处分的性质与普通的债务、侵权责任等民事责任不同。民事责任基于主体之间的平等,以对价或补偿损失为原则,目的在于实现对等的利益或恢复原状,责任的承担方式最终归于财产;而违法行为的责任则带有追究性质,以惩罚、警诫为目的,责任的承担不仅以财产为基础,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惩戒。因而民事责任可以由单位独立承担,而行政处罚、处分的责任则要归于以单位名义作出违法行为的个人。

但具体分析,《条例》对责任主体的规定与《暂行规定》又有着根本的变化。《暂行规定》中认定的财政违法行为基本上均属于国家行为,除公务员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一项外,均为特别的国家财政机关才能实施的行为。而《条例》中则增加了很多普通企业、事业单位的也可能从事违反国家财政法律法规的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第十七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即所谓的“小金库”问题,另外还有企事业单位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骗取财政资金、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等行为。应当说,将这些行为一并规定在《条例》中,适用同样的审计、监察制度,对于加强对此类的行为的监察强度有相当的益处。

对于承担责任的方式,《条例》和《暂行规定》均混合使用了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手段。具体说来,《条例》较《暂行规定》在单位的在单位的责任方面基本一致,行政处分主要是警告或通报批评,行政处罚为罚款;而对个人则很大的转变。《暂行规定》对个人的行政处分分为记过以下处分和记过以上处分,分别适用于同类违法行为的不同严重程度,同时处以相当于若干月工资的行政罚款。而《条例》则将个人的违法财政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国家机关作出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这一类个人由于并不直接从违法行为中获利,因而只处以行政处分,通常规定为“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另一类则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违法行为或个人从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对这一类个人则只处以行政处罚并直接规定罚幅,如果同时是公务员则并处行政处分。这样的区分显然比《暂行条例》要明晰科学,尽管国家公务员以国家机关名义从事财政违法行为必然是为获得某种利益,但毕竟不是通过其行为本身直接获得而是通过其他途经收受非法财产,应当以其他规范公务员行为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而不应与财政违法行为混淆处理。

三、财政违法行位的法律后果

《暂行规定》的一个严重漏洞在于,只规定了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而没有规定这种行为导致怎样的法律后果,也就说,规定了如何处罚违法者而没有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行为造成的问题。

《条例》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对于各项财政违法行为均规定了事后处理的方法。如对于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要“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要“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违反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要“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等。

尽管《条例》对每项违法行为均作出了规定,相对《暂行规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条例》的规定还是存在重要的弊端。问题在于,《条例》只规定了追回、退还国家被非法侵占、使用的财产,而没有考虑这些财产于发现违法行为时所处的状态,更进一步说,考虑了违法行违法者与国家两方的问题,而没有考虑潜在的第三人。例如,《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要“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却没有考虑,如果已经有第三人善意的取得了该“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又该如何处理?国家或者该违法行为人是否有权向第三人主张该财产的返还?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又如《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擅自提供担保的”,要“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却没有规定该担保是否有效?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案例,企业出于对政府信用的信任才接受其担保作出投资决定,事后发现该担保行为属超越职权,投资的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强调信赖保护原则,政府作出的行为即使存在错误也不能轻易改变,即使因重大的公共利益而改变也要给予相对人以合理补偿。而由于法律法规往往有意无意忽视第三人这个重要的问题,只规定国家追回财产的绝对的权力,而不规定对第三人的补偿方法,实际上造成第三人因政府的过错行为而遭受损害却又无法通过复议、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结论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3

【关键词】财政违法行为,责任,法律后果

【正文】

一、引言

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已于2004年11月公布,并即将于2005年2月1日开始施行,198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将同时废止。《条例》对《暂行规定》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容、执法机关、审查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而作为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条例》与《暂行规定》的核心即在于对作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范。本文将集中分析、比较《条例》与《暂行规定》对于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规定,讨论其思路与依据,并指出《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

法律责任主要由两方面要素构成,即责任主体与责任方式,也就是由什么主体来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与《暂行规定》相类似,〈条例〉中规定的责任主体主要是两类,即实施了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由单位和个人作为承担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首先源于财政违法行为本身的特性。财政行为的作出大多以国家公权力为基础,从广义上来说属于国家行为,因而财政违法行为通常是以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的名义作出的,如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国库机构、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等,这决定了这些单位是承担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另外,《条例》中将企业、事业单位的某些行为也归入调整范围,但同样这些行为也是以法人的名义作出的,单位自身应当是责任主体的一部分。

但同时,尽管我国立法实务中采用法人的独立人格论,认定法人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行政处罚、处分的性质与普通的债务、侵权责任等民事责任不同。民事责任基于主体之间的平等,以对价或补偿损失为原则,目的在于实现对等的利益或恢复原状,责任的承担方式最终归于财产;而违法行为的责任则带有追究性质,以惩罚、警诫为目的,责任的承担不仅以财产为基础,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惩戒。因而民事责任可以由单位独立承担,而行政处罚、处分的责任则要归于以单位名义作出违法行为的个人。

但具体分析,《条例》对责任主体的规定与《暂行规定》又有着根本的变化。《暂行规定》中认定的财政违法行为基本上均属于国家行为,除公务员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一项外,均为特别的国家财政机关才能实施的行为。而《条例》中则增加了很多普通企业、事业单位的也可能从事违反国家财政法律法规的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第十七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即所谓的“小金库”问题,另外还有企事业单位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骗取财政资金、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等行为。应当说,将这些行为一并规定在《条例》中,适用同样的审计、监察制度,对于加强对此类的行为的监察强度有相当的益处。

对于承担责任的方式,《条例》和《暂行规定》均混合使用了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手段。具体说来,《条例》较《暂行规定》在单位的在单位的责任方面基本一致,行政处分主要是警告或通报批评,行政处罚为罚款;而对个人则很大的转变。《暂行规定》对个人的行政处分分为记过以下处分和记过以上处分,分别适用于同类违法行为的不同严重程度,同时处以相当于若干月工资的行政罚款。而《条例》则将个人的违法财政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国家机关作出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这一类个人由于并不直接从违法行为中获利,因而只处以行政处分,通常规定为“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另一类则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违法行为或个人从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对这一类个人则只处以行政处罚并直接规定罚幅,如果同时是公务员则并处行政处分。这样的区分显然比《暂行条例》要明晰科学,尽管国家公务员以国家机关名义从事财政违法行为必然是为获得某种利益,但毕竟不是通过其行为本身直接获得而是通过其他途经收受非法财产,应当以其他规范公务员行为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而不应与财政违法行为混淆处理。

三、财政违法行位的法律后果

《暂行规定》的一个严重漏洞在于,只规定了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而没有规定这种行为导致怎样的法律后果,也就说,规定了如何处罚违法者而没有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行为造成的问题。

《条例》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对于各项财政违法行为均规定了事后处理的方法。如对于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要“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要“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违反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要“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等。

尽管《条例》对每项违法行为均作出了规定,相对《暂行规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条例》的规定还是存在重要的弊端。问题在于,《条例》只规定了追回、退还国家被非法侵占、使用的财产,而没有考虑这些财产于发现违法行为时所处的状态,更进一步说,考虑了违法行违法者与国家两方的问题,而没有考虑潜在的第三人。例如,《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要“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却没有考虑,如果已经有第三人善意的取得了该“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又该如何处理?国家或者该违法行为人是否有权向第三人主张该财产的返还?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又如《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擅自提供担保的”,要“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却没有规定该担保是否有效?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案例,企业出于对政府信用的信任才接受其担保作出投资决定,事后发现该担保行为属超越职权,投资的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强调信赖保护原则,政府作出的行为即使存在错误也不能轻易改变,即使因重大的公共利益而改变也要给予相对人以合理补偿。而由于法律法规往往有意无意忽视第三人这个重要的问题,只规定国家追回财产的绝对的权力,而不规定对第三人的补偿方法,实际上造成第三人因政府的过错行为而遭受损害却又无法通过复议、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结论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4

"初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的罚款。

初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万元的罚款。

再次或多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或多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旅行社及其分社、旅行社服务网点未按核定的服务范围经营旅游业务(旅行社超范围经营;分社经营范围超出设立分社的旅行社经营范围;旅行社服务网点从事招徕、咨询以外的活动;旅行社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代表处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相应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的;(二)分社的经营范围超出设立分社的旅行社的经营范围的;

(三)旅行社服务网点从事招徕、咨询以外的活动的。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旅行社的办事处、联络处、代表处等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罚。"初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到2倍的罚款

初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到20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到5倍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万到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旅行社转让、出租、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条例》第四十七条旅行社转让、出租、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2-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受让或者租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条例》第四十七条受让或者租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没收违法所得,停止非法经营,处10万到2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没收违法所得,停止非法经营,处20万到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停止非法经营,处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旅行社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存入、增存、补足质量保证金或者提交相应的银行担保的《旅行社条例》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存入、增存、补足质量保证金或者提交相应的银行担保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旅行社未投保旅行社责任险《旅行社条例》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不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旅行社变更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等登记事项或者终止经营,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原许可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换领或者交回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条第一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变更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等登记事项或者终止经营,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原许可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换领或者交回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处3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处3000到10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罚款10000元

8设立分社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分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旅行社及其分社、服务网点未悬挂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登记证明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条第二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二)设立分社未在规定期限内向分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旅行社及其分社、服务网点未悬挂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登记证明的,由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处3000元的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罚款10000元

9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经营和财务信息等统计资料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条第三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三)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经营和财务信息等统计资料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处3000元的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罚款10000元

10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旅游业务,《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旅游业务,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到2倍的罚款

初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到20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到5倍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万到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二次以上违规行为,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二次以上违规行为,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1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组织旅游者到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之外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一条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组织旅游者到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之外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到2倍的罚款

初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到20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到5倍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万到50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二次以上违规行为,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二次以上违规行为,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2旅行社为旅游者安排或者介绍的旅游活动含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为旅游者安排或者介绍的旅游活动含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到5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到10万元的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3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在旅游合同约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偿服务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在旅游合同约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偿服务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1万元到2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2万元到4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4万元到5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罚款

14未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一)未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元到4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4万元到10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5与旅游者签订的旅游合同未载明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事项《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二)与旅游者签订的旅游合同未载明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事项;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元到4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4万元到10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6未取得旅游者同意,将旅游业务委托给其他旅行社《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三)未取得旅游者同意,将旅游业务委托给其他旅行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元到4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4万元到10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7将旅游业务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或者为接待游客选择的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企业,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或接待能力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四)将旅游业务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旅行社为接待游客选择的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企业,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或接待能力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元到4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4万元到10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8旅行社未与接受委托的旅行社就接待旅游者的事宜签订委托合同《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五)未与接受委托的旅行社就接待旅游者的事宜签订委托合同。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元到4万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4万元到10万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19旅行社组织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不为旅游团队安排领队全程陪同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组织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不为旅游团队安排领队全程陪同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初次违规团队运行良好的责令改正,处1万到3万的罚款

初次违规对游客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令改正,处3万到5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责令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0旅行社委派无证导游和领队人员带团《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委派的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未持有国家规定的导游证或者领队证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旅行社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到6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6万到10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的罚款

21旅行社、导游、领队未尽合同约定义务的(包括旅行社及其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以拒绝继续履行合同、提供服务相威胁的行为)"《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一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旅行社,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

(一)拒不履行旅游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旅行社及其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拒绝继续履行合同、提供服务或以拒绝继续履行合同、提供服务相威胁的,由县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处罚。"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10万到2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20万到3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2万到4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30万到5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4万到5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2旅行社、导游、领队非因不可抗力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二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旅行社,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二)非因不可抗力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10万到2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20万到3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2万到4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30万到5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4万到5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3旅行社、导游、领队欺骗、胁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需要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的《旅行社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三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旅行社,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三)欺骗、胁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需要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10万到2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20万到3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2万到4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30万到5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4万到5万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4旅行社操作没有支付团费或过低团费的旅游团队《旅行社条例》第六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或者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到3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3万到8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8万到10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的罚款

25旅行社向导游、领队人员收取接待旅游团队相关费用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或者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万到3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3万到8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8万到10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的罚款

26旅行社违反旅游合同约定,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一条旅行社违反旅游合同约定,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1万到2万的罚款依据本条的处罚可能涉及旅游和工商两个部门都有处罚权,故采用“谁先立案,谁处理”的原则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2万到4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4万到5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7旅行社不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一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一)旅行社不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停业整顿2到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8旅行社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二)旅行社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停业整顿2到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两次以上违规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29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接待不支付或者不足额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旅游团队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三)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接待不支付或者不足额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旅游团队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停业整顿1到2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停业整顿2到3个月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两次以上违规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0发生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情形,未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及时报告旅行社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旅行社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处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

(一)发生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情形,未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及时报告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2万到4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4000到1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4万到1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1到3个月,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2万元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1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旅游者非法滞留境外,旅行社未及时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信息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二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旅行社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处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二)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旅游者非法滞留境外,旅行社未及时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信息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2万到4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4000到1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4万到1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1到3个月,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2万元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2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的旅游者非法滞留境内,旅行社未及时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信息的。《旅行社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三项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旅行社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处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三)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的旅游者非法滞留境内,旅行社未及时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信息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2万到4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4000到1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旅行社4万到10万的罚款,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1万到2万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1到3个月,对失职导游或领队处2万元的罚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3旅行社为接待游客选择的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企业,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或接待能力的《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旅行社为接待游客选择的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企业,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或接待能力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3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3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3000到1万元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1万元罚款

34"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旅行社要求旅游者必须参加旅行社安排的购物活动、需要旅游者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或者对同一旅游团队提出与其他旅游者不同的合同事项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要求旅游者必须参加旅行社安排的购物活动、需要旅游者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或者对同一旅游团队的旅游者提出与其他旅游者不同合同事项的,由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3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处3000到1万元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责令改正,处1万元罚款

35旅行社未妥善保存各类旅游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保存期不够两年,或者泄露旅游者个人信息《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未妥善保存各类旅游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保存期不够两年,或者泄露旅游者个人信息的,由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1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3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3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3000到1万元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1万元罚款

36"导游人员未经旅行社委派,私自承揽导游业务,进行导游活动的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九条导游人员未经旅行社委派,私自承揽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直接承揽导游业务,进行导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到10000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0-20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000-30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其导游证并予以公告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7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该导游人员所在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

"初次违规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对导游责令改正,对旅行社处以警告处罚

初次违规造成恶劣影响或两次以上违规吊销导游证,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38导游人员未佩戴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未佩戴导游证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处100-300元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300-500元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500元罚款

39导游人员擅自增加或者减少旅游项目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导游人员“擅自增加或者减少旅游项目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4个月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4-6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导游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0导游人员擅自变更接待计划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导游人员“擅自变更接待计划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4个月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4-6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导游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1导游人员擅自中止导游活动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导游人员“擅自中止导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4个月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4-6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导游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2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30000元罚款。

43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欺骗、胁迫旅游者旅游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警告处罚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停业整顿处罚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30000元罚款,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停业整顿处罚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导游证,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停业整顿处罚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4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的,或者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的,或者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警告处罚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停业整顿处罚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30000元罚款,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停业整顿处罚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导游证,并给予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停业整顿处罚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5旅行社向导游、领队人员违法收取费用《**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五条第一款旅行社违法向导游、领队人员收取费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并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退还的,暂扣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责令退还,处20000-30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责令退还,并处30000-50000元罚款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退还,暂扣《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46旅行社使用未取得导游证的人员从事导游活动。"《**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五条第二款

违法使用未取得导游证的人员从事导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警告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警告,并处1000元到10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警告,并处10000到20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警告,并处20000元的罚款

47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未签订书面合同、未制定旅游团队运行计划、单方面变更书面合同、旅游团队运行计划内容。《**省旅游条例》第七十六条旅行社未签订书面合同、未制定旅游团队运行计划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可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再次违规的处3000-5000元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处5000-10000元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处10000元罚款

48旅行社未经旅游者书面同意,单方面转、并旅游团《**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七条旅行社单方面转并旅游团队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初次违规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5000-10000元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10000-20000元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20000元罚款

49旅行社因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单方面终止旅游团队运行或滞留旅游者《**省旅游条例》第七十八条旅行社单方面终止旅游团队运行或者滞留旅游者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改15日至30日初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并处10000-20000元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并处20000-30000元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15-20日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并30000元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20-30天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并30000元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30天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0旅行社租用无旅游客运经营许可单位的车辆、船舶承接旅游团队《**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九条旅行社违法租用汽车和船舶从事旅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并处50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50000-80000元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80000-100000元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1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委托未取得出国、出境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签订出国、出境旅游合同或者办理出国、出境旅游手续;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组织出国、出境旅游活动,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报有关部门审验。《**省旅游条例》第七十四条违法从事出国、出境旅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再次违规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暂停其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2伪造、涂改、买卖、转借旅游从业证书。《**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二条第二款伪造、涂改、买卖、转借旅游从业人员证书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

二次违规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00-3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3000-50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5000元的罚款

53擅自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二条违法使用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5至20日初次违规积极配合执法检查的责令限期改正,处3000-10000元的罚款。

初次违规不配合执法检查的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到3万的罚款

再次违规的能及时纠正的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建议责令停业整顿5-10天

再次违规不能及时纠正的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建议责令停业整顿10-20天

54导游人员在从事导游活动中,违反所委派旅行社与相关旅游经营者签订的合同,而向旅游经营者索要业务促销费的《**省旅游条例》第八十条导游人员违法索要业务促销费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并处以违法所得3倍至5倍的罚款,可以暂扣导游证3至6个月;违法索要业务促销费用在三次以上,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初次违规的责令退还,并处违法所得3-4倍的罚款,暂扣导游证3个月

二次违规的责令退还,并处违法所得4-5倍的罚款,暂扣导游证3-5个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退还,处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并暂扣导游证5-6个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退还,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5旅行社设立门市部未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旅行社门市部设立分支机构,以门市部名义签订合同,聘用、委派导游和领队人员。《**省旅游条例》第七十三条旅行社门市部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初次违规,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0-2000元罚款

初次违规,有违法所得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000—30000元罚款

经责令改正后再次实施违规行为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6旅行社逾期不缴纳保证金、逾期不补缴保证金差额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第三十条旅行社逾期不缴纳保证金、逾期不补缴保证金差额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整顿或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分。受到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处分的,该旅行社的行政主管单位和法定代表人三年内不得再申办旅行社。逾期10个工作日的警告

在警告处罚后10日内,还未补交的停业整顿15天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在停业整顿期满后30日内,还未补交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同时该旅行社的行政主管单位和法定代表人三年内不得再申办旅行社。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7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入境旅游业绩下降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组团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部门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

(一)入境旅游业绩下降的"年经营额连续三年下降50%以下或连续五年下降30%以下的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年经营额连续三年下降50%以上或连续五年下降30%以上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8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因自身原因,在1年内未能正常开展出国旅游业务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组团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部门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二)因自身原因,在1年内未能正常开展出国旅游业务的;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一次书面告知提醒后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二次书面告知提醒后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59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因出国旅游服务质量问题被投诉并经查实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组团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部门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三)因出国旅游服务质量问题被投诉并经查实的;因旅行社原因导致投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因旅行社原因导致投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0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有逃汇、非法套汇行为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组团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部门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四)有逃汇、非法套汇行为的;初次违规的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1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以旅游名义弄虚作假,骗取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或者送他人出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五项组团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部门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五)以旅游名义弄虚作假,骗取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或者送他人出境的;初次违规的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再次违规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2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认定的影响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秩序的其他行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六项组团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部门可以暂停其经营出国旅游业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六)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认定的影响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秩序的其他行为。

"由于尚无实际案例,故建议以国务院的认定的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为依据进行处罚。

63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不为旅游团队安排专职领队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组团社不为旅游团队安排专职领队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多次不安排专职领队的,并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初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5000-10000元罚款,

三次实施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10000—20000元罚款,暂停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三次以上实施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20000元罚款,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4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对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未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或者未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组团社或者旅游团队领队对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未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或者未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组团社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旅游团队领队可以暂扣直至吊销其领队证;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承担赔偿责任初次违规造成旅游者轻伤或2人以下重伤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暂扣领队证

再次违规造成旅游者轻伤或2人以下重伤的责令改正,处5000-10000元的罚款,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吊销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二次以上违规造成旅游者轻伤的或2人以下重伤的责令改正,处10000-20000元的罚款,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吊销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初次违规造成旅游者死亡,或者3人以上重伤的责令改正,处5000-10000元的罚款,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吊销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5取得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旅行社或者旅游团队领队未要求境外接待社不得组织旅游者参与涉及色情、、内容的活动或者危险性活动,未要求其不得擅自改变行程、减少旅游项目、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额外付费项目,或者在境外接待社违反前述要求时未制止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组团社或者旅游团队领队未要求境外接待社不得组织旅游者参与涉及色情、、内容的活动或者危险性活动,未要求其不得擅自改变行程、减少旅游项目、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额外付费项目,或者在境外接待社违反前述要求时未制止的,由旅游行政部门对组团社处组织该旅游团队所收取费用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对旅游团队领队暂扣其领队证;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组团社取消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对旅游团队领队吊销其领队证。初次违规处收取费用2倍的罚款,暂扣领队证

再次违规处所收取费用3倍的罚款,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暂扣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处所收取费用的4倍罚款,暂停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暂扣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或虽然没有达到三次以上但造成恶劣影响的处所收取费用的5倍罚款,吊销其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和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6擅自经营或者以商务、考察、培训等方式变相经营出国旅游业务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经营或者以商务、考察、培训等方式变相经营出国旅游业务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初次违规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罚款

二次违规的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4倍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67旅游团队领队与境外接待社、导游及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向境外接待社、导游和其他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索要回扣、提成或者收受其财物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旅游团队领队与境外接待社、导游及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向境外接待社、导游和其他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索要回扣、提成或者收受其财物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索要的回扣、提成或者收受的财物,并处索要的回扣、提成或者收受的财物价值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吊销其领队证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3倍罚款

二次违规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4倍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4-5倍罚款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吊销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8领队人员伪造、涂改、出借或转让领队证,或者在从事领队业务时未佩戴领队证的《出境旅游领队人员管理办法》第十一条领队人员伪造、涂改、出借或转让领队证,或者在从事领队业务时未佩戴领队证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人民币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暂扣领队证3个月至1年,并不得重新换发领队证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次违规的责令改正,处3000元-5000的罚款,暂扣领队证3-6个月

二次以上违规的责令改正,处5000元-10000的罚款,暂扣领队证6-12个月,并不得重新换发领队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69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时未佩戴讲解证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一)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时未佩戴讲解证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二次违规的处100到300元的罚款

实施三次违规行为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三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0"讲解人员未经讲解服务单位委派,私自承揽讲解服务业务或进行讲解服务活动的;

""《**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二)讲解人员未经讲解服务单位委派,私自承揽讲解服务业务或进行讲解服务活动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1讲解人员擅自减少服务项目或终止讲解服务活动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三)讲解人员擅自减少服务项目或终止讲解服务活动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2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时,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言行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四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四)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时,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言行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300元罚款,暂扣讲解证3个月

再次违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3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像旅游者兜售物品或索要小费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五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五)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像旅游者兜售物品或索要小费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4讲解人员强制旅行社或旅游者接受讲解服务,或者排挤其他讲解服务单位及讲解服务单位及讲解人员公平竞争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六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六)讲解服务单位或其讲解人员强制旅行社或旅游者接受讲解服务,或者排挤其他讲解服务单位及讲解服务单位及讲解人员公平竞争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5讲解服务单位或讲解人员拒不接受景区景点管理机构或县级部门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七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3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并可根据情节暂扣讲解证1至3个月或吊销讲解证:(七)讲解服务单位或讲解人员拒不接受景区景点管理机构或县级部门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的。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6讲解人员在讲解服务中,对涉嫌欺诈经营的行为和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情况,未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或明确警示,造成旅游者损害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讲解证并予以公告,并对委派讲解人员的讲解服务单位给予警告:

(一)违反第十四条规定,未尽真实说明或明确警示义务使旅游者遭受损害的"初次违规,未造成较大损失处500到2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未造成较大损失处2000到5000元罚款

两次以上违规的吊销讲解证并予以公告,并对委派讲解人员的讲解服务单位给予警告: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发生一次违规行为,造成游客损失严重的吊销讲解证并予以公告,并对委派讲解人员的讲解服务单位给予警告: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7讲解员在讲解活动中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讲解人员进行讲解服务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讲解证并予以公告,并对委派讲解人员的讲解服务单位给予警告:(二)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初次违规责令改正,处200元罚款

二次违规的暂扣讲解证3个月

实施两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吊销讲解证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处罚书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抄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78无讲解证进行讲解活动或超越讲解证核定的服务区域提供讲解服务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无讲解证进行讲解活动或超越讲解证核定的服务区域提供讲解服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处500到2000元罚款

两次以上违规的处2000到5000元罚款

79讲解服务单位委派无讲解证的人员从事讲解活动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讲解服务单位委派无讲解证的人员从事讲解活动的,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

再次违规处500到2000元罚款

两次以上违规的处2000到5000元罚款

80转借、涂改、伪造讲解证的"《**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转借、涂改、伪造讲解证的,责令限期改正,收缴违法物品,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收缴违法物品,处1000到2000元罚款

再次违规责令改正,收缴违法物品,处2000到5000元罚款

两次以上违规的责令改正,收缴违法物品,处5000元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5

第二十五条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违法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或者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触犯刑律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涂改、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含有的内容的信息,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门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上网消费者有前款违法行为,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6

员工奖惩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目的)

根据国家职工奖惩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深圳市政府有关的劳动法规和政策,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2条(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公司所有正式员工。

第二章责任与权限

第3条(责任与权限)

3-1对在公司生产经营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给予荣誉称号鼓励和物质奖励;对违

反公司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及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给公司造成损失和侵害公司利益的员工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3-2此规则的解释权归行政及人力资源部。

第三章运营程序

第4条(奖励)

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员工应当给予荣誉称号鼓励和奖金奖励。

4-1在完成生产、经营和工作任务,提高产品产量、质量,拓展销售渠道,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特殊贡献的或发明创造取得显著成绩的。

4-2提出合理化建议或通过技术革新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公司资财和能源等方面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

4-3保护公司财产,防止或挽救事故,使公司免受重大损失的。

4-4为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和治安环境,勇于向破坏行为作斗争,有显著功绩的。

4-5因其它特殊贡献应当给予奖励的。

荣誉称号和奖金分为以下三等:

等级奖金额

一等1500元-3000元

二等800元-1500元

三等300元-800元

4-6对有特殊贡献的集体也可以采用集体奖励的办法。例如采用集体记功的形式予以奖励

4-7有特殊贡献的也可在给奖金的同时辅之以晋级奖励。

4-8奖励人员由所在部门申报书面材料,对可以直接计算出经济效益的,给予荣誉称号和奖金,提奖额应与创造的效益额挂钩,各部门申报的材料交人事部核准,由人事部提出意见,报总经理批准。

第5条(处罚)

对有违纪行为的员工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的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直至辞退。

第6条(处罚细则)

6-1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违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造成产品降级、报废、返工或设备损坏事故的,视其一次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按以下规定给予处分(一次损失金额较小但一个月内多次发生的可以合并计算)。

直接损失价值处分种类

100元-500元书面警告

500元-1000元书面严重警告

1000元以上解除劳动合同

6-2工作严重失职或违章办事,在公司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活动中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视其在事故中所应承担责任的大小,责令其赔偿全部或部分损失,并根据其损失金额按以下规定给予处分:

损失金额处分种类

100元-1000元书面警告

1000元-20xx元书面严重警告

20xx元以上解除劳动合同

6-3不服从公司的正常工作调动,公司下达调动通知后过期二天本人拒不到岗的予以书面严重警告。书面严重警告后无悔改表现三天内仍不到岗的予以辞退。

6-4员工违反下列规定之一的,由人事部或主管级以上人员对其进行相应处罚:

1)不按规定佩戴劳动安全防护用品者,罚款50元。

2)在上班时间睡觉者,罚款50元。

3)上班时间看与业务无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影碟者,罚款50元。

4)在非吸烟区内吸烟者,罚款50元。

第7条(处分)

违纪人员由所在部门(涉及治安管理的由保安部门)向人事部申报书面材料提出意见,经人事部研究处理。

第四章附则

第8条员工受奖励或处分的有关材料由人事部整理装入员工人事档案,作为考核员工的依

据。

[1]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7

一、劳动教养措施产生的背景、性质和作用。

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11月29日经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作了补充规定。公安部在实行过程中在内容上也先后作了补充和修改,但基本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制定劳动教养措施的根据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性质是对违反法纪,罪行轻微,但不宜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劳动力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安置就业的一种方法;劳教的对象是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劳动教 养的批准机关是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管理、教育、改造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

劳动教养措施始于1957年。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义未了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

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与此同时,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首先依据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任务和原则,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令。如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政权建设、社会治安,财政金融,生产建设,文教科卫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包括劳动教养措施的实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维护国家法纪,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虽然制定了一批法律、法规,但还很不完备。尤其是当时还处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期,在群众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政策而不是法律,整个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较小,民事、刑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法律还未能建立起来。加上劳动教养措施从实行到1976年经历了我国法制过程的法制停顿时期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时期。不可避免的痕迹和创伤,势必给现在的法制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劳动教养措施的利弊,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取消劳动教养措施的理由

(一)经济、政治、法制形势发生了变化。

1957年以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是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建设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民事法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基本法律,同时制定了相当数量的经济法规和行政法规,使  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有了法律依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反之就会制约影响经济的发展。劳动教养措施实行45年来,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制制度的变化,自身却没有多大变化,势必对现在政治、经济、法制造成不利影响。

1、劳动教养措施制定的根据是54宪法第一百条规定: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而我国宪法从54年到现在经过三次修改,82宪法之后又经过三次修正案,已删去54宪法第一百条的内容,修改为“制裁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宪法的内容变了,劳教措施的存在失去了的宪法依据,况且劳教是对违法违纪,不宜刑事处罚的人进行强制教育改造的措施,劳教的对象不是犯罪分子;因此不符合新宪法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规定。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该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   罚的种类中没有明确包括劳动教养措施,因此劳教措施在设定,实施等方面,不受行政处罚法制约,所以劳教措施的实施没有依据。

(二)劳教的对象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劳教措施也应改变。如:

1、《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对罪行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反革命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实行劳动教养。然而新宪法和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改为“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对长期拒绝劳动…… ”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不服从工作的分配和就业和转业的安置的……实行劳动教养“。现在由于经济体制,国企改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允许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双向选择,不让国家分配和安置,自谋出路,所以涉及劳动问题的劳教对象,已不适应改革的变化。

3、劳动教养容强劳和收审统一。由于收容审查存在很多弊端。在制定、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已被取消。

(三)劳动教养的实质是强制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存在着实体上不合理和程序上无保障的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1、劳动教养规定的期限不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的对象是危害社会治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人。治安处罚拘留的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从《刑法》规定的处罚对象是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刑罚主刑有五种,其中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不收监,在居住地执行,接受监督;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劳动教养处罚的对象是违法违纪,构成犯罪,但罪行轻微,不宜刑事处罚的行为,也就是说劳教对象的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和治安处罚对象的行为相等或稍大,比犯罪刑罚危害程度要轻要小,但劳教的期限是1年至3年甚至可待延长一年,限制剥夺自由的时间却长于犯罪刑罚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起点刑期,虽说性质不同,但实际上劳教也剥夺人身自由,受到的处罚比犯罪还要重,不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劳教人员是不公平的。根据这种情况会产生两种现象:一是被劳教人员宁可严重犯罪接受刑法处罚,刑期可能比劳教期限短,而不愿被劳教,从而加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公安执法机关,为了加重对违法犯罪人的处罚,报劳教而不报送公诉、审判处以刑罚,从性质上混淆了罪与非罪,不利于打击犯罪,同样也影响到执法的公正;

2、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劳教人员逃跑、重新犯罪与劳改犯逃跑、重新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相同——从重处罚。劳改犯脱逃按脱逃罪追究刑事责任,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先加后减”判处刑罚,刑满释放后五年以内再犯罪的是累犯,从重处罚,劳教人员逃跑的,延长劳教期限,解教后三年内,逃跑五年内犯罪的从重处罚。

3、劳教对象的责任年令是已满14岁不满16岁;而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8种严重犯罪时才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劳教人员的责任年龄要低于犯罪的责任年龄。将面临着1-3年的劳动期限。

4、《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9条规定“劳动教养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以收容劳动教养”。劳教措施作为普遍适用的法制规定,应该做到人人平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劳动形式,劳动观念的改变,劳教对象只适用城市而不适用农村是不公平的。

5、劳动教养措施没有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的法定情节规定,不利于区别对待,“罪刑相适应”,不利于劳教人员的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由于他人胁迫或诱骗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刑法也规定了涉及年龄,生理缺陷,残疾人,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方面的法定从轻、减轻、免予处罚的情节。劳教的性质重于治安处罚,轻于刑事犯罪处罚,没有法定的从轻、减轻、免予处罚的规定,是不合理的。

6、劳动教养的措施介与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之间,在其他法律规定中作为单处措施,甚至在实际中又作为并处措施,成了“不管部”的万能措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成为滥用劳教的根据。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卖淫、嫖宿暗娼、制定、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相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处15日以下拘留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刑法规定,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重的可以单处劳教,对违反刑法的行为,在免刑  罚的同时即可予以行政处罚-劳教。同样可以限制,剥夺1-3年的人身自由,笔者接触到一个案例,一个无证经营中巴车的被告人,因违章两次治安拘留,这次又因不服管理,阻扰交警执行职务,被治安拘留拘留15天。交管部门认为被告人屡教不改,性质严重遂又在其拘留期满后对其实行劳教一年的处罚,这样重复处罚,满足了公安机关的打击心理,却加重了处罚,实际上使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影响。

7、宪法规定只要没有剥夺政治权利的18岁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劳改的罪犯按照有关方面的解释劳改犯有选举权其被选举权在劳改期间暂时不能使用,这是犯罪方面的特殊规定。然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教期间,劳动教养人员停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劳教同劳改一样对待,混淆了不同性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区别对待,使劳教人员的政治权利不完全,实质上是剥夺了政治权利。

8、劳动教养期限长于3年,超过了治安处罚和刑罚管制,拘役的期限以及有期徒刑的最低刑期,是一种比较重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虽然三者之间处罚对象的性质不同,但实质是相同,都是剥夺行为人一定时间人身自由的处罚。刑法、民法有刑诉法、民诉法规定的审理辩护、陈述、合议、判决、上诉、申诉等程序,来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并经公诉机关当事人、辩护人、人的多方质证,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目前仲裁,交通事故都相继采用听证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做到公开、公正。劳动教养的处罚是公安机关一家决定,没有公开审理、辩护、陈述等程序,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没有程序法作保证,虽规定不服劳动教养的决定可以申请复查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复查程序简单不足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提起行政诉讼,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所以劳动教养措施,没有程序做保证是草率的,不严肃的,容易出现  冤、假、错案,扩大打击面,加深和扩大人民内部矛盾。

(四)劳动教养措施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劳动教养的对象不光适用中国人也适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在国际上司法制度没有劳动教养的措施。当前我国已加入WTO;经济贸易同世界接轨,司法制度是经济贸易的保证,也应逐步同国际司法制度接轨。因此改革司法制度,取消劳动教养措施是国际形势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权的国际化维护人权也是我国法制的目的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劳教措施的弊端有碍人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劳教场所是国家财政拨款,管理人员属行政事业编制,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国家负担,不利于当前的体制和人事改革。由于劳教所在生产上是企业管理,列地方计划,在实际上存在着劳教人员当作免费劳动力,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改造的现象,加上劳教场所的环境,管理措施不尽完善,个别劳动教养人员把劳教所当作犯罪见习所,解教后重新犯罪率比较高,已成为社会治安一个重大隐患。

综上所述,劳动教养措施,引起司法制度的混乱,不利于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扩大了打击面,加深了社会矛盾,已成了法制建设的桎梏,应该象收审免予起诉一样,予以取消。

三、取消劳动教养措施后的对策和建议。

(一)搞好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取消劳教的中间环节,对轻微犯罪行为不宜判处刑罚,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的行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给予刑事处罚。可以适当增加行政处罚的,内容包罗过去劳教措施中必要处罚内容,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增加对个别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延长行政拘留的期限,建议最长期限为30天,对屡犯行为给予从重处罚。以解决取消劳教措施后打击不力的问题。《行政处罚法》是行政处罚的程序法,在进行行政处罚时要严格遵照执行,建议将行政拘留的处罚纳入行政处罚法的听证程序,切实维护被处罚人的合法权利,确保公安机关依法行政。

(二)做好取消劳动教养措施的善后工作。劳教场所可以改做治安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场所,可改善上述场所面积不足,人满为患的状况,劳教管理人员进行分流,充实到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场,或者治安刑侦第一线,减少编制,节约开支,减轻国家负担。

(三)鉴于戒毒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保留强制戒毒所,进行特殊管理,但要进一步规范。

公务员处罚处分条例篇8

一、非法经营保安业务刑事案件争点

试举一例。宋某系某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曾从事保安工作,具有二级保卫师资格。从2008年以来,宋某及其所经营的物业公司在未取得保安许可证的情况下,先后与12家公司签订保安服务合同。然后自己在社会上招聘保安人员,同其签订劳务合同,不经专业培训即派驻相关招用单位,从事日常门卫执勤、巡逻、安全防范等保安业务。宋某及其物业公司向招用单位收取保安服务费,非法经营数额近200万元。

对于宋某及其物业公司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能否入罪、构成何罪、如何处刑的问题,实践中存在以下认识分歧:(1)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否定者认为,宋某及其物业公司的行为虽违反相关行政法规,对保安服务行业及市场秩序产生一定的危害,但尚不足以运用刑事手段打击,完全可以用行政处罚予以遏制,所以不需要将其入罪;肯定者认为,此种“黑保安”的行为严重扰乱保安服务市场秩序,而且危害社会治安,有的案件社会影响恶劣,公众舆论反应强烈,因而有必要将其入罪予以刑事惩治。(2)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否定者认为,宋某及其物业公司的行为违反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4号)第15条“自行招用保安员的单位不得在本单位以外或者物业管理区域以外提供保安服务”的规定,但该条例第42条只有行政违法的罚则,并没有规定相对应的刑事罚则,所以,其行为只能作为一般违法行为处理。肯定者认为,宋某及其物业公司的行为并不属于上述《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的情况,而应该适用该条例第41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从事保安服务”的规定。该条款明确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表明其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3)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否定者认为,尽管宋某及其物业公司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社会危害较大,但由于现行刑法及司法解释并无明确将该种行为界定为非法经营罪,如果任意适用《刑法》第225条的兜底条款,则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因而只能作无罪处理;肯定者认为,可以引用《刑法》第225条第4项,认定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属于“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从而构成非法经营罪,这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在肯定说的基础上,有人主张,在适用此条款时应进行严格限制,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2条规定的一般违法行为类型排除在外。(4)应否予以刑事处罚?否定者认为,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已经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对于宋某及其物业公司的行为应首先考虑行政处罚,只有行政处罚不足以遏制该种行为时,才有必要予以刑罚处罚。肯定者认为,非法经营保安业务活动之所以严重泛滥、危害社会,行政处罚不力、法律监管缺位是其重要原因,根据行政刑法中的“刑事优先”原则,首先动用刑罚手段予以惩治是有必要的,或者说,刑事处罚不必以行政处罚为前置条件。

以上认识分歧显然不利于对“黑保安”违法犯罪的刑事惩治,而要正确认定对非法从事保安服务行为,关键在于对《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理解和把握,以下予以详析。

二、对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理解

《刑法》第225条第4项被视为非法经营罪的兜底条款,其所描述的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非法经营行为。根据《刑法》、刑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已有11种行为被认定为“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包括:非法买卖外汇,非法出版,非法经营电信业务,非法传销或变相传销,生产、销售添加“瘦肉精”的饲料,非法经营食盐业务,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行为,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经营业务,擅自发行、销售等。应当说,上述规定大都符合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涵义,但将非法传销或变相传销行为以非法经营罪论处显属不当。对此,《刑法修正案(七)》设立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这样,只有从事组织、领导之外的其他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的,才构成非法经营罪。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刑事判例更是在司法解释之外扩张了非法经营罪的内涵,如“高利贷非法经营案”、“黑开发商案”、“倒卖奥运门票案”、“买卖人体器官案”、“买卖人骨案”、“擅自制作网络游戏外挂并出售牟利案”、“超越经营范围销售神龙数码卡案”等。可以说,非法经营罪本来是为了瓦解投机倒把罪这一“口袋罪”而设立,结果却变异为一个新的口袋罪。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扩张适用不断遭到学界诟病,实践中也陷入了尴尬的司法困境。有学者指出,在越权司法解释和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共同作用下,非法经营罪从扩张走向变异,背离了《刑法》第225条规定的原旨,逐渐变成笼罩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口袋罪”。① 如果一个罪名被指斥为“口袋罪”,可以囊括违法性质不同的行为,那就意味着其与罪刑法定原则、尊重保障人权的冲突。②基于对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适用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担忧,有人提出了分解此罪,③有人提出废除此罪,④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废除,只是应严格解释。⑤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1)该兜底条款的存在是基于刑事司法的现实需要。正如有学者指出,非法经营罪沦为“口袋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脱序行为日益严重与经济规制手段单一、措施落后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的过程。⑥ 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经济管理政策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而刑事法律相对稳定,不可能随时更改。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非法经营行为,刑法条文不可能完全加以罗列或类型化,借助兜底条款立法技术,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列举式立法的不周延性,也可以赋予司法者灵活行使裁量权,使刑事法网更趋严密,适应打击经营失范行为的需要,因此,其现实合理性是无可置疑的。(2)该兜底条款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立法禁止模糊性,要求规范的确定性,但兜底条款的模糊性并不与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明确性截然对立。

刑法的明确性不是绝对的,模糊性的刑法规范在人们合理预期的范围内是可以存在的。同时,罪刑法定原则是一项司法原则,刑法条文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条文字面的含糊性并不足以导致“口袋罪”的出现,是否成为“口袋罪”的关键在于司法中如何理解“其他”的范围,如何信守罪刑法定原则,如何根据条文的内在涵义和逻辑进行解释。①因此,对于非法经营罪既不能废除也不能分解,更不能废除其兜底条款。当然,兜底条款的不确定性必然会给刑事司法带来适用上的困难,也为司法裁量权的滥用留下了缺口和漏洞。所以,对该兜底条款必须以罪刑法定原则为标尺,进行合理而必要的限缩解释,将非法经营罪的适用限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要在可能的语义范围内来理解“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同时,解释适用的结论必须符合国民的一般预测可能,避免造成破坏罪刑法定原则的消极后果。

三、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定性

对刑法中兜底条款的适用解释,应当遵循体系解释中同类解释规则,即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之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要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解释,②《刑法》第225条列举的非法经营罪行为方式各不相同,但其均属于违反特定行业的经营许可制度、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营行为。根据同类解释规则,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中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应当指向那些除了《刑法》第225条规定以外违反国家特许经营制度、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判断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是否属于《刑法》第225条中的非法经营行为,应当以此为标准。

(一)保安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经营行为

从语义上看,非法经营罪的“经营”属于一种营销活动,刑法设置非法经营罪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管理制度,尤其是专营专卖制度、经营许可制度,保障市场交易正常有序运行,不能将非法经营罪视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类罪的兜底罪名。那么,能否将保安服务看作是非法经营罪中的“经营”活动?笔者持肯定观点,理由是:

1.保安服务是一种经营活动。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保安服务”是指:保安服务公司根据保安服务合同,派出保安员为客户单位提供的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安全风险评估等服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从事的本单位门卫、巡逻、守护等安全防范工作;物业服务企业招用人员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开展的门卫、巡逻、秩序维护等服务。从解释学的角度,将个人或单位从事保安服务看作是一种经营活动,从而将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纳入非法经营罪的“非法经营”范畴,并不违反国民的一般预测可能。

2.保安服务属于国家特许经营的经营活动。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三章的规定,保安服务公司必须向公安机关提供申请,取得保安服务许可证才能经营;自行招用保安员的单位进行保安服务须向公安机关备案,并不得在本单位以外或者物业管理区域以外提供保安服务。由此来看,保安服务不是一般的经营活动,而是必须经行政许可才能经营的特殊行业。如果保安从业单位或人员没有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证,从事保安服务的,其行为就违反了国家有关保安服务的特许经营许可制度,与《刑法》第225条列举的非法经营罪行为具有同质特征。

3.保安服务是关系到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经营活动。保安服务的职责就是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如果对这种经营活动不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黑保安”的非法活动不进行严厉打击,难以想像社会公共安全会得到保障。实践中,一些保安从业人员名为“保安”,实为保镖、打手、“炮子”,经常实施非法搜查、拘禁、侮辱殴打群众,非法扣押、没收当事人证件、财物等侵权行为;有的保安从业单位或人员参与追索债务、采用暴力或胁迫手段处置纠纷,侵犯客户单位或公民个人的隐私,泄露在保安服务中获知的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等;还有的保安从业单位或人员以保安身份为掩护,为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掩护和帮助,如从事容留、介绍妇女,组织开设聚众,为犯罪分子转移买卖赃物、提供藏匿窝点,为吸毒人员提供场所和看门放哨,纵容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不仅破坏保安服务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公众舆论反应强烈,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因此,非法从事保安服务行为不是一般的非法经营活动,是一种违反国家特许经营制度、扰乱保安服务市场秩序、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特殊经营活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其社会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

(二)非法从事保安服务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1.保安服务行政法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罪中的“国家规定”?非法经营罪是一种典型的法定犯,“违反国家规定”是其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根据《刑法》第96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决定和命令。“国家规定”的立法主体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的命令、决定等均不属于“国家规定”,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更不在其列。同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通常对关系社会民生、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市场实行准入制度。作为非法经营罪特定前提条件的法律法规,应限于与国家特定经营许可制度内容,包括实行专营专卖及限制经营、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两方面,而保安服务经营许可制度也在其中。因此,《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所规制内容为保安服务经营行政许可制度,当然可视为非法经营罪中的“国家规定”,非法从事保安服务即为“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2.如何理解保安服务行政法规中的刑事罚则?《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1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从事保安服务、保安培训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并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43条规定,保安从业单位有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客户单位明确要求保密的信息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第45条规定,保安员有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侮辱、殴打他人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上三个条款针对保安从业单位及责任人员、保安员违法从事保安服务行为规定行政违法罚则的同时,均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刑事罚则。与此不同的是,第42条对于所列举的保安从业单位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类型,只规定了责令限期改正、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法律责任形式,并没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文字表述。那么,能否因为第42条缺少追究刑事罚则的对应性规定,而排除第42条对所列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从而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此问题,理论上存在一定争议:(1)肯定者认为,行政法规中没有规定相应刑事罚则责任条款,可以依照刑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非法经营行为,即依照刑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非法经营行为,并非一定要有行政法规的照应性规定。① (2)否定说认为,如果行政法规针对情节严重的非法经营行为没有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便无法在其中准确选择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非法经营行为,如果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其结果势必造成非法经营罪入罪的非法经营行为过于宽泛。②笔者倾向于否定说,主张对非法经营罪采取严格限制解释的态度。如果行政法规对某种非法经营行为只规定了行政违法罚则,而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刑事罚则,这表明这样的非法经营行为即使情节严重,只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即可,而没有必要又动用刑法来干预。实际上,《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已经对保安从业单位及责任人员、保安人员违法实施何种保安服务、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作了明确的列举性规定;对非法从事保安服务、但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也通过第42条加以确定。因此,对于该条例第42条所列举的违法行为只能予以行政处罚,而不能认定为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前述案件中,宋某及其物业公司从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同时,实际上已经不再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活动,其行为不属于该条例第15条中“自行招用保安员的单位不得在本单位以外或者物业管理区域以外提供保安服务”的情形。因此,不能因该条例第42条针对该种行为没有刑事罚则的对应性规定,就不将其作为犯罪处理,而是应当适用该条例第41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从事保安服务”的规定,认定宋某及其物业公司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非法从事保安服务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是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的核心,明确“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内涵是划定兜底条款规制范围的关键。

1.非法从事保安服务行为扰乱了保安服务市场秩序。“扰乱市场秩序”揭示了非法经营罪所保护的法益。市场秩序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秩序、市场交易和竞争秩序、市场退出秩序以及市场管理秩序等,非法经营罪所扰乱的市场秩序主要是其中的市场准入秩序。目前,我国的保安服务业是以各级公安机关成立的保安服务公司为主体、以物业保安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保安服务业务为补充的保安服务体系。① 保安从业单位是一种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化安全服务的经济组织,对其应当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严格施行“准入制”,并明确保安服务范围;而违反这种“准入制”、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必然会严重扰乱保安服务市场秩序,使正规保安服务公司难以正常经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市场环境,并危及社会治安稳定,公众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情节严重”是对“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罪量因素。由于非法经营罪是以获利为目的的经济犯罪,犯罪数额是认定行为危害程度的首要标准。判断非法从事保安服务“情节严重”的数额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非法经营数额,即行为人非法经营物品、货物的价值数额,表明非法经营行为的规模,以及与此相应的扰乱市场经营管理秩序的严重程度。与其他非法经营犯罪行为类型一样,非法经营保安业务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也主要反映于非法经营数额大小;二是违法所得数额,即行为人非法经营行为的获利数额。一般地,违法所得额与社会危害程度成正比,违法所得额越大,社会危害性程度也就越高,非法经营保安业务也不例外。在认定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时,应以行为人非法经营数额为主要根据,综合考虑非法所得数额和其他情节,其数额标准应由司法解释做出具体规定。

此外,虽然非法经营数额没有达到较大的标准,但如果具备其他情形,也可认定为“情节严重”,如多次实施非法经营活动,曾因非法经营活动受到过行政处罚的;非法经营造成严重后果,导致市场严重混乱的;社会影响恶劣,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等。

四、相关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

前述否定者认为,对于宋某及其物业公司的行为应首先考虑行政处罚,只有行政处罚不足以遏制该种行为时,才有必要予以刑罚处罚;而肯定者认为,根据“刑事优先”原则,对其行政处罚须以刑事处罚为前提。

这种争论涉及到相关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问题,以下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刑事处罚不应以行政处罚为前置条件

在苏某及其物业公司尚未接受行政处罚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用非法经营罪的刑法规定进行刑事处罚。理由是:(1)司法机关不应将刑法谦抑性精神等同于刑事司法适用准则。在刑事立法层面,对某种行为应否入罪,应强调刑法的谦抑性,即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抑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亦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② 但在刑事司法层面,行政机关对违法者作出行政处罚,并不是司法机关审理行政犯罪案件的必经程序。从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衔接角度考虑,必须遵循“刑事优先”原则,当同一案件既是行政违法案件又是行政犯罪案件时,原则上应先由司法机关按刑事诉讼程序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再由行政机关依行政处罚程序解决行为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2)将行政处罚作为刑罚处罚的“前置程序”,不仅违反“刑事优先”原则,而且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以罚代刑”的弊病。不可否认,在我国行政执法大量存在着“以罚代刑”的现象。我国各级政府实行罚没款项返还制度,形成了地方财政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双赢局面”,成为行政执法部门“以罚代刑”的动力。违法企业或个人往往在被处以高额罚款后,行政执法机关就以行政处罚结案,也不再移交给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实际上,非法从事保安服务的行为之所以如此泛滥、危害严重,行政执法机关处罚不力、监管缺位是其重要原因,因而,对于非法经营保安服务行为情节严重的,首先动用刑罚手段予以刑事惩治是有十分必要的,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以罚代刑和权力寻租现象,实现行政处罚与刑罚适用的衔接。

(二)行政法规的刑事罚则须依从刑法规定

我国许多行政法规都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罚则。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行政法规中规定的违法行为是否都存在着“构成犯罪”的问题;第二,在可能“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中如何划定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界限。① 笔者认为,从《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41条的立法语言逻辑上看,似乎罚则部分所列举的违法行为都可能构成犯罪,但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能仅仅依据行政法规中是否有相关刑事罚则来判定,而应当结合刑法规定来认定,所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就只能是针对与刑法中的规定相吻合的违法行为而言。对于《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罚则部分所列举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要具体分析该种违法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相关犯罪的实体标准。如果该违法行为不符合刑法规定的实体条件,即使危害严重或者情节恶劣,也不能将其作为犯罪来处理。

(三)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标准应相互衔接

上一篇:最新财政政策范文 下一篇:财政支农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