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有机化学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2:55

医用有机化学

医用有机化学篇1

关键词: 医用有机化学 创新教育 教学 探索

创新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医用有机化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中临床、护理、检验、影像、制药工程、药剂等医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不仅要为生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应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1]。近年来,笔者多次承担了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期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适时介绍化学科学发展成果,相关探索为今后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提供前期经验总结。下面是笔者在多个章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育的几个实例。

一、共轭二烯烃的第尔斯-阿德尔反应

顺式共轭二烯烃与具有碳碳双键的含吸电子基的不饱和化合物发生第尔斯-阿德尔反应,简称双烯合成或者周环反应。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引入自愈合复合材料的概念,讲述目前第尔斯-阿德尔反应来制备自愈合材料的原理及其利用材料自我感知能力引发自我修复的机制。即二烯烃和烯烃(或炔烃)在加热的情况下能进行可逆的第尔斯-阿德尔反应[2]。如果在高分子主链上引入可以发生第尔斯-阿德尔反应的基团,则可通过该反应形成交联高分子。第尔斯-阿德尔反应生成的单键键能较小,在外力作用下该单键断裂,发生逆第尔斯-阿德尔反应,材料就会产生裂纹。但只要对材料进行加热,使裂纹处重新发生第尔斯-阿德尔反应,即可愈合裂纹。通过这个内容的介绍,激发大家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

二、外消旋体的拆分之选择吸附法

外消旋体是由等量的一对对映体混合而成的。选择吸附法利用某种旋光性物质作为吸附剂,使之选择性地吸附外消旋体中的一种异构体,从而达到拆分的目的。这部分一直是本章的难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个教学课时中,我们可以留出5-8分钟时间列举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扁桃酸或甲基氢化肉桂酸等手性药物的例子,讲解其在药物分离和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后,从仿生化学的角度科学家们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合成抗体空间识别位点的大胆设想。为了创造具有类似于“锁孔-钥匙”关系的分子识别体系,分子印迹技术先将模板分子与选定的功能单体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复合物,再在交联剂作用下形成聚合物,最后用一定的手段去除模板分子后,获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就留下了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结合位点[3]。这个例子把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的启示与有机化学精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同学们从生命活动的本源中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唤起了大家踊跃发现新想法的热情。

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蛋白质是由多种α-氨基酸组成的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根据化学组成又可分为简单蛋白和结合蛋白。其中,结合蛋白按辅基不同分为糖蛋白、脂蛋白、磷蛋白、色蛋白和白。蛋白质与人类多种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介绍硼亲和技术用于人体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的选择性分离富集与检测技术。甲胎蛋白作为糖蛋白的一种,具有顺式二羟基的特殊结构。是指基于取代硼酸和顺式邻二羟基化合物之间的共价结合配位作用。硼亲和技术作用机理是:当环境pH为碱性时,取代硼酸的硼原子与顺式邻二羟基化合物的邻二羟基共价结合,生成五、六元环酯;当pH变为酸性时,五、六元环酯解离,顺式邻二羟基化合物则被释放出来。由于共价键作用力的选择性是最强的,因此基于硼亲和的特异性识别和可控释放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糖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专一性识别与检测[4]。通过这个科学成果的介绍拉近医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关系,使同学们能在坚定学好基础知识的信心的同时,产生利用多个渠道解临床实践的需求,树立为医学事业创新发展的信心。

通过对医用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探索,笔者成功尝试了在课堂上适时引入前沿科技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这一举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学生自觉的需要,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田梅.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29-30.

[2]王经逸,贾红兵,房尔园,蒋静,蒋琪.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自愈合研究进展[J].合成橡胶工业,2012,35(4):247-253.

[3]彭友元.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2007,25(4):50-55.

医用有机化学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课堂讨论式教学;协作学习

0 改革的背景

0.1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回顾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深入地研究医学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下文将简单回顾20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之前,大学中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逐步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如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机教育就成为了高校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于1990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又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155号文件,全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2004年,国家教育部又以指导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白皮书”,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按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开展计算机的教学。

2006年,“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编撰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为2l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0.2 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开始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将在全国的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接受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教育,这将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0.3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尤为密切。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已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当前国际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医学信息化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电子病历、药品信息、医学护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医学观念和理论如循证医学等正在崛起。这些变化给传统的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统计、护理医学、医学技术、药剂、康复等方面,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对医学院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具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高速度、高效率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在高专(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医学高专(高职)人才是医学教育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

通过考察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多数内容,没有体现医学特色;

(2)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需要,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3)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高专(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学知识是医学高专(高职)学生必须补充的新知识。

1 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是将不同起点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教学进度上课,最后组织统一的教学考试,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综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1 教学管理

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是带领新生参观医院,了解计算机在医院中的作用,了解作为跨世纪高层次、高水平的且具有创造能力的医学人才今后的工作环境。通过网络让学生寻找计算机与医学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制定后教师将帮助学生完成。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会有新的计划,教师将继续给予帮助,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辅导。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一份教学大纲、一份教学授课计划;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提供:一份教学大纲、一份导提纲、一份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一份教学实验一体化实施计划。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学期末举行统一的教学考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按学习目标组织各种考核,主要是能力考核。

1.2 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计算机基础和医疗信息化整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中考虑问题。

我们将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分为6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检索资料、如何应用模拟医生工作站写电子病历、如何统计、整理电子病历。

第2个层次为初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浏览医学图像(图像的局部放大、去噪、提高图像质量)。

第3个层次为中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养生、保健、防病的知识栏目的创立)。

第4个层次为高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 开发或改善电子病历处理系统(开发一个模拟系统或一个专病病历分析)。

第5个层次为超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具有医学特色的系统(制成一个辨证的数据库。广泛收集历代文献资料和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及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整理为“系统方案”。在应用时,由计算机辨出证型)。

第6个层次为专家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一体化系统。

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医院参观、网络平台讨论后与教师一起制定在校期间的计算机个性化学习计划,但本科生毕业前必需达到第2层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其他层次的学习。

1.3 教学方式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精神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为主打的局面,让课堂集中授课面变得少而精。

(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变师教生为生教生,生生互动。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人们的学习是立足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

(3)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应本着“之因原则”即因制宜,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1.4 教学方法

(1)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提供文字、音像、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

(2)运用的辅导资料、实验、示例、案例式练习四段式教学模式。

(3)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言教室,小组活动室。

(4)提供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

(5)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见图1)。

1.5 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小填鸭”。

我们则采用“多元法”教学,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结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亲密接触导学提纲,使学习更自觉更有计划性;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安排,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导学、助学,集中辅导、协作学习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以及考核、作业、实验环节;通过在线研讨,构建学习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的平台。课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找答案,组织学生对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初步记忆新学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简单设计完成“照葫芦画瓢”,即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在总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改、完善原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验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 进一步改革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设想

2.1 明确医学信息学含义、研究范畴和了解国外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

医学信息学的含义:医学信息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的领域:由于医疗卫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于度量、以及复杂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医学信息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化中,其研究范畴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学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医疗效果、效率、效力并降低医疗支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以及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法国,医学信息学是一种医学专业。1993年开始设立了这一新的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教师协会推荐,在医学院校的二年级学生中讲授30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此建议得到大约三分之二医学院校的响应。

在德国,职业学校和大学提供很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大多数医学院校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一般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来进行。海德堡大学和Heilbronn技术学校设有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他院校也提供有关的信息学教学,例如LIibeck学。医学信息学培训由大学、私人的教育机构和新建立的医学信息学学院提供给医师和医学信息员。

在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阿姆斯特丹大学提供4年的医学信息学课程。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这些教学计划主要面向医生。高级职业教学机构也已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在荷兰,由大学、高职教学机构以及私人教学机构提供这些课程给医疗管理人员、护士和医生。

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培训董事会(National Heal ServiceTraining Directorate)iE在建立适当的教学和培训计划以支持实施有关信息处理和信息科技的新的IT基础构架。

在丹麦,技术性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提供生物医学技术的培养机会。Aaiborg大学、丹麦医院协会、丹麦卫生和护理研究学会正在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学教学计划框架。此教学计划成为“开放大学”的课程,主要运用远程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越来越普及。学生可在大学后几年的课程里选修医学信息学。从70年代末开设,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供专门的医学信息学选修课程,希望得到医学信息学专业培训的学生可在NIH利用几个星期的实习时间完成这些课程。医学信息学课程也提供给其他医务工作者,例如牙医、兽医、护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放射学技术员。护理信息学学术团体也在积极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数据处理和数据决策的运用。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

2.2 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

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医学高专(高职)学生是特殊的对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必须按医学教学模式,即:“理论――见习――归纳――实习”进行。

医学高专(高职)学生的专业方向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必须分层次、分模块,从实用出发,缩短工作岗位与学校教学的距离。

医用有机化学篇3

关键词: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研究

医学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计算机课程的影响,缺乏对医学信息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医学信息教育一直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一般软件应用上,不能与临床医学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教授医学信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出自计算机专业,并未受过医学信息学的相关培训,教学方法和视野受到限制。医学信息专业教师与医学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存在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单一,实践环节薄弱。大部分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有较大差距,数字医学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技术的实践环境尚未列入建设计划。缺少医信技术所需的实验环境。各院校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等问题。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实施及现代医院信息化的步伐加快,需要更多的医学信息化人才。很多医疗卫生单位由于缺少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没有统一规划和科学化的管理,导致投资不断增加,但信息化建设总是停留在收费和药品出入库管理等低层次上。在医学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既熟悉信息系统,又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国内和国际医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新医疗改革方案的推行实施。

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研究

1.探索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对学生职业取向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开设了《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办公软件,信息系统安全,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系统,社区卫生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区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救治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等。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校在申请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考点后,为学生获得医学信息资格证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获得多种技能认证,满足了就业多样化的需求。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在塑造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我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坚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我校建立了设备较先进、软件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实验室,充分利用定点实习单位的医疗资源,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例如,我校与四川九阵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医疗信息化数字模拟场景与案例教学的研究科研课题,通过合作,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模拟场景学习,学生深刻领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原来打字练习文件编辑等简单的办公应用转变为刻苦钻研医学信息的各方面应用领域,如在护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中,学生对护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熟悉。护理信息记录着每天的查房,医嘱、患者的住院病情变化、药品物质的流动配备使用等。在护理信息系统中以护士工作站为主,包含了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控制、整体护理、护士技术档案、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士人力安排(排班)等应用系统。通过实践,学生熟练掌握转抄医嘱单、打印领药单、打印查询输液卡,打印检验、检查申请单,查询打印每日耗材及药品清单,费用查询统计,床位管理,转床,转科等日常工作技能。在学习中获得了各部门信息管理的日常操作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自我的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

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采取亲自演示、现场提问、帮助指导、上机实操等模式进行授课,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了“收益于课堂内,受益于课堂外”的效果。

3.考核环节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效、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为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采用了四种考核方式:①平时学习表现和平时实训。②单元综合测试。③创新设计,结合案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做出自己的作品。④通过MILC考试进行期末综合考试,突出两个特点:实际操作考试与题型采用完整的仿真案例形式,考核重点为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4.新课程改革成绩显著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注重实践,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做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用较短的时间学到了非常实用的技能,同时从理论上让学生们了解了医疗信息学的重要性。[2]学生普遍反映,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MILC课程相结合的培训非常有收获,认为通过考核、拿到证书不是目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校组织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工作于2012年1月起开始进行,截止到目前已有近1000名同学参加了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考试成绩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为MILC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的组织、考核鉴定及在学院各专业全面推广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

结语

医用有机化学篇4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网络畅通运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能为整个医院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可靠、准确的数据,同时也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有效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目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阐明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中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结果医院计算机网络对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效率、优化流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医院信息建设的可靠保障,也是数字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信息建设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5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88-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其技术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几乎覆盖了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被形象的称为“筑路工程”。只有“道路”畅通了,才能保障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高速、有序的运行。

1.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与医疗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医院对医疗数据需求的不断变化,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

不断复杂化,建立、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的环境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医院信息化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结构,高度的开放性和可维护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3]

网络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它使医院信息化管理由过去的传统手工模式逐步过渡到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优化了流程,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4]由于医院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一旦系统正式投入音视频信息的运作,必须保证每日24小时,每周7日不间断地、实时处理各种信息,任何网络技术上的漏洞和缺陷,都会造成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就医秩序混乱的局面,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象征,数字化医院实现的前提,对网络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重视的不够,使得网络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更有甚者网络瘫痪、系统崩溃的任何情况都会使医院重复投资,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医院信息网络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2]

2.计算机网络技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高科技领域、医学与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重点领域,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世界发达国家已将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及医学图像存储传输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进来,并在医院普及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促进医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1]

2.1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医疗诊断。远程医疗诊断是医疗发展的需求,也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以及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音视频信息的采集、编码、存储的计算机化和音视频信息的网上实时传输。任何一台连接在网络中的计算机,只要安装了相应软件并赋予了权限,即可接收医疗现场的信息,进行远程会诊。病人在医院做完检查后,诊治医生可以通过网络调出病人的临床信息,如:病案首页、病程记录、医嘱信息、检查结果及报告、护理信息等以及PACS的影像信息进行网上会诊,再依据病人的病情及经济状况,拟定恰当的治疗方式。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使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其它方面。建立医院E窗网站,病人可以通过电脑随时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需要到医院就医时,可以通过网络挂号或预约医生。

除了医院通常的网站功能外,建立网上图书馆和查新站,各科室无论是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进行科研选题、资料检索都可直接在网上进行,不仅方便了医务人员,也增加新技术、新业务、科研选题的新颖性。

建立完全数字化医院的技术特色:如①病床带有联网的显示屏;②电子医疗记录存储,数字影像取代传统X线胶片;③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查看病人病史;④全新的智能化医院模型,减少人为错误,简化繁琐工作,使保健专业人士有更多时间与病人交流。等等方面。

医院信息化建设从早期的财务收费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逐步发展到CT、MRI、DSA(数字减影)、ECT(核医学成像)、US(超声扫描显像装置)、CR(计算机投影射照像术)等临床检查应用、以及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以及管理层等各个层面的工作,尤其是高速计算设备、网络通讯及图像采集、处理的软、硬件技术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医学图像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及有效利用提供了现实的数字技术的准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

3.结论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设备互联标准化、信息标准化、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处理、图像数据处理等多项高新技术手段,构造全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把医院的各种信息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统网络,使医院众多的部门、科室甚至病人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取得需要的信息,或输入必要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1]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是医院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实施新的管理方法和优化工作流程的一种重大变革。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现代化医院运行必备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将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人力,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了服务质量;实现了信息采集储存与传输应用手段的自动化,信息综合分类与加工处理方式的集约化,综合反映了卫生经济和保障效能,促进了医院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万松,金桂秋,胡子荣,等.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07.

[2]周文杰.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探讨.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4年12月第1卷第3期:38~41.

[3]马海英.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

医用有机化学篇5

关键词:医疗器械;人机工程学;医院;提高

人机工程学是近年来新兴词汇,国际人机工程学会为人机工程学做出明确解释: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应用相关理论、原理、数据等方法来设计,最终达到优化人类和系统效能的科学。人机工程学注重人的价值,能将人的价值作为工作研究的首位。针对我国医疗器械中的不足,人机工程学与医疗器械的融合已迫在眉睫。

一、在医疗器械中实施人机工程学的意义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系统科学,将人的人体科学、安全科学等因素完美的结合起来,进一步上升了人的高度。人机工程学以研究人与机械等外部环境的关系,完成对人的进一步阐释。

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的使用工具,在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机械不同于人类,毫无情感可言,不利于医院实施人性化服务。在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的情况下,会把人作为研制医疗器械的主要依据,保证相关机械性能好、操作简单、服务更人性化、医治效率更高,保证医院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活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医院医疗器材种类繁多,在研制、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我国现代医院中,医院的消耗品超过50种类别、2000多种分支,医生在使用相关物品过程中,势必会保持高度的紧张感,使治疗过程更加死板。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医生开展治疗工作,也会降低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在医疗器械中应用人机工程学,会把使用医疗器械的过程简单化、舒适化,缓解医生工作压力,提高患者对医院评价,方便医院开展更深层次的治疗活动。

二、在医疗器械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措施

在医疗器械中应用人机工程学,要把人作为工作的核心,从中分析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具体措施。

2.1以人为中心

人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在医疗器械中应用人机工程学必须要把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在应用以人为中心过程中,要保证要坚持三点原则:第一,要确保医疗人员能参与到医疗器械设计环节中,方便医护人员能根据日常治疗、护理行为,为改进医疗器械提出更多的建议;第二,合理分配医护人员分工,保证在医疗过程中能科学有效的使用医疗器械;第三,及时对护理人员和患者反应回来的信息作整理总结,针对反应结果实施对医疗器械的改良改进工作,方便医护人员能更高效的使用医疗器械,保证患者能接受到更方便的医学治疗。

医院护士呼叫器是医院最常见的医疗器械,保证患者24小时能在病床上呼叫护士。护士呼叫器具有声音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能保证护士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服务。但患者的需求具有突发性,如果护士正在处理医疗设备,护士呼叫器突然响了,会使护士受到惊吓,影响护士工作效率;在夜间护士呼叫器的弊端更为明显,如果护士站离病房较近,护士呼叫器很可能影响到其他患者休息,影响治疗过程。在以人为中心进行医疗器械改进过程中,可以将呼叫声音制作成音乐,或对响铃过程进行设置,让响铃前两秒的声音降低,保证护士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将坚持四个方式:第一,详细说明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第二,确立医疗器械解决方案;第三,根据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进行评价分析;第四,详细说明相关医疗器械的具体使用范围。上述四点能有效保证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的规范性,确保医护人员能科学的使用相关仪器,在相关医疗设备出现出现故障时,医护人员也能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医护工作能合理有效的进行。

2.2简化操作界面

医疗设备操作界面复杂,是我国医疗器械中的通病。德国Sturgart设计中心曾为评判医疗器械操作难度制订了5方面标准:第一,医疗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外形和用力特点是否匹配;第二,医疗产品是否顺手好用;第三,相关操作人员在操作器械过程中是否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第四,各个操作、显示单元是否清晰可见;第五,相关医疗器械是否方便保养维护。我国医疗设备或多或少的不符合上述五个标准,有些医疗机械体积大、精密度高,不利于保养维护;一些器械指示灯过多,导致医护人员无法清晰的分析指示功能;一些医疗器械使用不顺手,影响正常的医疗过程。

在简化操作界面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合理性原则。操作界面是医护人员操作机械的基础,因此要保证系统设计具有合理性和明确性,将相关信息能完整的、科学的呈现出来,保证有效的进行操作活动。其次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动态系统方便操作管理,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将动态原则融入到操作界面中,能降低操作界面的操作难度,使相应管理范围一目了然的出现在视野中,简化了医护人员操作程序,使相关医疗器械更具灵活性;最后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医疗设备设计范围很多:电磁、超声波、放射线等,不能科学操作相关医疗设备,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在简化操作界面过程中,要明确医疗器械的危险性,对相关注意事项作特殊标记,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结束语:人机工程学是有效提高医院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机工程学能改善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障医疗器械提供更人性化服务。人机工程学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期间,需要设计研究人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参与协作,减少医疗器械中的不足,提高医疗器械功能的可行性,提高医疗器械为患者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殊秩,钱省三. 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设计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8):45-48

[2]李震,张金海. 人机工程在医疗器械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与制造.专题,2013(12):78-83

[3]崔云. 医用器材中的人机工程学问题[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4(1):105-106

[4]仲恒平. 人机工程学在医疗空间与设备中的应用[J].南京科学发展报,2013(11):91-93

医用有机化学篇6

摘要:目的:研究在国有公共医疗机构如何正确有效实施激励机制。方法:制定符合国有公共医疗服务机构的激励体制,优化薪酬管理,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结果: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结论:科学合理制定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应用于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管理中,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更好为人民服务,对医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国有公共医疗机构 激励机制 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因社会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促使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管理方式只有在改革更新中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一种运行机制,才能求生存,共发展。现代医疗机构的管理首先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医务人员受激励的程度决定了工作效率和主动性,也决定了医疗机构得未来发展。故建立有效、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医疗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对医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符合国有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建设的激励体制

国有公共医疗服务机构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作用,激励机制建设,需要保证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公益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利益需要。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可行,符合医院的长远发展,才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优化薪酬管理

保证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传统的考核机制因其僵化,降低了公平和透明性,易引发员工的消极情绪,唯有不断优化薪酬管理制度,保证薪酬和个人能力、业绩高低相对应,增强分配的合理性,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在国有制的大环境中,很多员工关注的不是薪酬绝对值,而薪酬的公平合理,以此来判定自己是否被公正的对待。

三、多元化激励体制

尊重医务人员的个体化差异,根据个体因素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管理中要考虑到年龄层次、个人素养、不同的心理诉求,在物资和奖金激励的基础上,可实行职称激励、荣誉激励,从精神层次出发,提升医务人员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以此获得心理满足,达到激励的目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把医院的整体发展和自身发展融为一体,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具有使命感和归属感,是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体现人性化管理,不要单一和片面,实施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对完善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

加强责任落实和绩效考核,为各医疗岗位量身定制科学、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设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内容,考核评估的结果和薪酬对应,以此激励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建立考核的反馈机制,鼓励参与考核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结果做出真实的反馈,使考核机制越加完善。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奖惩依据,把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相结合,不仅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实现国有公共医疗机构和职工的效益目标双赢。

五、讨论

激励机制是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医院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的素质,有助于留住优秀人才。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可以使员工智力和体力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管理人的艺术,要有灵活的制度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发展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所以医院不要忽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要根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元化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相结合,更新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特色,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满足员工需求的科学激励体系。从而优化国有公共医疗机构的人事管理,实现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巧,才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强社会竞争力,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孙雨. 激励机制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J ] . 生产力研究,2015(3):114-116

[2]郑小玲.关于激励机制在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9):225

[ 3 ] 刘雯婧. 论激励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J ] . 现代商贸工业,2012(2):149-150

医用有机化学篇7

关键词: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引言

当前,伴随新医改政策和“十三五”医疗规划实施的大潮,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却始终面临着医学信息人才缺失的挑战,培养一大批既懂医疗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不仅是加强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推进新医疗改革方案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医学专业人才中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并不是很多,计算机类的信息人才如果要进入到医药卫生行业工作,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熟悉与适应的过程。作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信息化人才的摇篮,我国各医药卫生类高校日益重视医学信息化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医学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而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跟不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当前乃至未来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不具备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综合技能的医技人员很难适应现在乃至未来信息化的工作环境。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授课教师缺乏医学背景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与开发等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并没有经过医学信息学知识的相关培训直接上岗。授课教师对医学信息技术特别是医学方面的知识缺少较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停留在仅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的应用上,只满足于医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没有和医学专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高职院校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是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基本程序设计等应用技术,会导致医学生不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家庭中笔记本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也已普及,中学信息技术类课程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多省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设了信息技术的考核,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果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再不进行改革,不仅与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而且更难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新形势。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经验,结合国内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减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大纲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将高职院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上来。

(三)缺少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截止目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举办了五十余次,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已相对完善,且已开发技术非常成熟的模拟练习软件和考评软件,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较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授课所用教材与教辅资料等就非常少,网络学习资源几乎没有。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部分的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实践锻炼。而学生在进医院实习前,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等医学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实习和工作后就很难适应现代医院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三、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医学素养,建立高标准教师队伍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应用,还应了解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最大程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学习最新的医学信息理念和技术,提升授课教师的整体医学素养。此外,健全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的制度,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可以分批次对部分信息技术类的授课教师进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培训,报考并获得医疗信息化办公员、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医药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医疗网络管理(安全)员、医疗网络管理(安全)工程师、医疗网络管理(安全)高级工程师等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岗位技能水平考试证书。另外,教师还可以参加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只有建立高标准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培养更多的医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医学特色课程群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在具体安排授课时,坚持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结合专业的原则,同时还需兼顾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得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医学生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二是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各个医学专业基本一致,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的内容为主;而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医学专业特色,如护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围绕护士工作站开展模拟场景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岗位的任务进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的工作内容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医院每个科室信息管理的流程,同时对护士的护理工作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感,提升了自我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为了体现不同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建议构建有医学特色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群,设置的课程名称可以由统一的《信息技术》加上医学专业的前缀,如《护理信息技术》、《药学信息技术》、《检验信息技术》、《临床信息技术》、《影像信息技术》和《卫生信息技术》等。

(三)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开发完善教学资源针对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围绕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走访调研医院专家、行业专家、高职院相关医学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对原有的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当地删减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增加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的应用为核心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如对于检验专业,可考虑加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要介绍与检验相关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录入及传输、管理等,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数据核准等。在重新设计并优化课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多个模块和多个工作项目,将整门课程的逻辑性知识框架重新整合为过程性技能框架。基于工作导向开发符合职业化的教学案例,与专业的技术团队合作研发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慕课、职教云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师生自主学习。另外,要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为各院校医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本极具实用性的授课教材,对各院校的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本教材多次改版,推旧出新,更具有实用性,更符合当代医信人才培养的特性,期待不断增加和更新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类教材,为各医学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结论

医用有机化学篇8

近20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国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对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规范化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其经验的总结[1],而中医医案则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临床资料,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思维的指导下去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医医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中医医案的价值及现代中医医案存在的问题

中医医案是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疗效、预后等中医临证资料的如实记录,它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记载了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他的创新超越之处。历代医案所记录的真实确切的临床疗效也正是中医学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对于挖掘中医宝库、研究医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升华新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章太炎先生曾给予中医医案很高的评价:“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今天,现代中医学正处于转型时期,其名词术语、药物计量单位、治疗范畴乃至临床规范、思维方式都与古代有所差异,中医医案亦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医案的书写由古代的实录式、追忆式演变为病历式医案,运用了现代医学病名、吸收理化检查资料以及疗效客观化等,使医案全面清晰、贴近现实、更为实用。但中医医案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即所谓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生命,这一观点给予临床中医师极大的临床发挥空间,然而过大的发挥空间是不能规范的空间,也是没有确切依据的空间。因此,现代医案存在以下问题:①中医的病名、证名、证候名称比较混乱,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由于其外延、内涵等概念比较模糊,故与西医病名做对照时,存在着实际操作上的困难;②中医收集病史资料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四诊,主观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中医诊法中两大特色的舌诊和脉诊,从而影响了辨证的准确性;③选方用药等也有一定的出入。中医方剂的组成根据药物作用分成君、臣、佐、使,对药物用量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尽管组成的药物相同,但用量比例不同,其主治功效也就大相径庭,名称也不同。在现代医案中,对方剂的命名、药品名称、用药剂量、比例以及药物计量单位的应用多不规范、不统一,变化多端。

此外,现代的中医医案多注重记录和整理各医家个案证治经验,忽略了中医医案规范化建设,医案书写格式、内容、诊治标准、研究管理等方面出现了混乱和不统一的状态。过于注重个性,则不利于共性的把握,这也是导致现代医案概括结论可重复性甚小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医案规范化的研究是现代中医文献研究的热点,科学规范的书写、收集整理、利用医案是今后中医师和医案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2中医医案规范化的意义

美国哲学家库恩认为:“规范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其涵义包括下列意思:首先是指基本假定、理论和定律以及把理论和定律应用到各种情况中的标准方法,必要的仪器和技术;其次是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某些成规、条例,持有相同的对科学成就评价的约定(价值观);最后是这种规范必须得到共同体的拥护与认可,它是共同体的信念、价值和方法的集合,决定了这一共同体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2]。

从对现代中医医案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事中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生,对于医案所包括的中医基本理论,如证候的命名、概念和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规律,以及中药学的基本知识等,无统一的认识,甚至基本观点也不统一,几乎是有一个医者就有一种理论,相互间缺少共同认可的成规、条例、信念、方法和价值观,使现代医案呈现散射、无序、混沌状态的反复重叠,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即使取得了成果,也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与推广。可见,中医医案的规范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规范化的中医医案更能客观地记录医家用药证治经验、学术思想;规范化的整理研究医案,可以更加科学系统的从个性中寻求共性,由偶然到必然、特殊到一般,有据可依地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使中医学进一步完善、发展。

3中医医案规范化的设想

3.1树立并提高规范意识

实现中医医案的规范化,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规范在中医医案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中医医案的规范化能更充分地体现中医医案的严谨性、科学性,也能实现“经验医学”逐步向“实验医学”的过渡,并能严肃科研与临床工作的作风和纪律。其次,不断地提高规范意识。有了规范意识,大家在科研、临床中都能心照不宣地遵守公认的模型或模式,采用公认的方法,依据共同的条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突破。

3.2顺应时展,完善规范标准

3.2.1中医术语的规范化

中医术语有它的独特性,进入21世纪,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成为中医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进程之一。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投入,还需要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术语。在医案规范化的过程中中医术语的规范化也成为关键性问题之一。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包括:①疾病命名、证候分型的相对规范化。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为蓝本,采用经全国名词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进行规范。尽可能使中医病名、证候分型相对稳定化、标准化、规范化,并尽量与现代医学相同或相近的疾病作以参照。②药名和药量的规范化。医案中的药名应该使用药典上的法定药名,以避免用药不清或混淆用药。对于有使用区域限制的地方用药,应对其主要功效进行特殊标注。另外,由于古今度量衡的标准不一致,且折算方法又比较复杂,有必要把医案的药量进行统一处理,按现有的计量习惯一一标出,这样便于掌握和应用。

3.2.2医案格式的规范化

医案书写格式的规范化是提高中医医案质量的重要一步。具体可包括以下内容:①书写格式。当代医案应包括固定部分和正文部分。固定部分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住址、就诊时间。正文部分有:病史、病证(包括西医阳性体征和各种检查报告)、病机、诊断(中西医两种诊断)立法、组方用药、治疗经过,结果及按语。②书写要求。现代医案的基本要求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医案描述客观真实、资料可靠、记录完整详细,从选题、正文至按语,自始至终遵守逻辑学规则。同时在理论上、方法上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临床、教学有指导意义。要重点突出,立题新颖,与同类医案相比,采用的方法、技术、效果都具有优越性。按语务求对客观事实作出学术上的评价,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论述,对于独特理论、经验应予明确提出,给予重点阐述。自我评价要恰如其分,不可过高。

3.2.3医案研究方法的规范化

医案是承载医理的宝贵资源,中医理论要继承和发展,研究医案是一切实可行的道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计算机等技术都不断被引入,客观分析方法中的频数统计、相关关系等分析,从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的结论更科学,更有说服力。计算机技术中文本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利用,更深层次地挖掘隐藏在大量医案后面的规律。面对这些医案中海量数据的时候,要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深度挖掘其中的知识内涵,为中医理论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研发的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和统计方法[3],以VisualFoxPro6.0为开发平台,编制中文操作界面及相关数据库,用国际通用的SAS6.12统计软件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统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3.2.4医案管理的规范化

医案管理包括管理标准、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的规范化:①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对医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过程进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在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先进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并的一套实用而有效的管理标准,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科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医案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曙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大加强医案的管理力度,提高医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中医医案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可大大增强医案的信息性、实用性、科学性,而且还会给查询资料、科研、教学等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对医案的规范化管理,具体的做法可按流程分为收集、整理、装订、编码、录入、归档、供应等基本环节,把多个组织结构的工作流程进行组合,并进行编制计算机医案管理系统和实现网络医案管理。③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医案的规范化工作还包括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可设全国性的“中医医案规范化领导监督小组”,具体负责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工作的协调、检查、督促、评审等工作。

3.3建立和健全规范机制

各种规范化过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流程,按工作流程进行任务分解,从而建立和健全规范机制。这种规范机制建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结构要合理、健全,人员要广泛,运作要到位、有序、实效。这种机制建设可分为管理和制定两类。管理系统包括规范化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检查、督促、评审等,负责制定、规划、论证、完善本专业的规范内容。管理和制定是机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要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确保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4结语

中医的发展需要规范,规范又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医案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性、先进性、多元性、实用性和严肃性为基本原则,要符合中医学的理论,紧密结合临床,尊重中医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汲取西医、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能够为规范所用的一些成果,使规范真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一种途径。中医医案的规范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深化和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学的完善和发展,促进其与国际接轨,实现中医学的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岱波,陈家旭,鲁兆麟.浅析DME方法学与中医方证研究思路的联系[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46.

[2]TS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19.

上一篇:酒店管理方式范文 下一篇:高等教育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