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2:37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1

关键词:森林资源综合监测 研究进展

1、森林资源监测的内容和建设构想

我国现在各方面的监测体系很多,林业部门除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体系外,还有沙漠监测、生态定位观测、森林病虫害观测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还提出了森林环境监测体系。各种调查监测体系如何协调配合,从而实现跨部门、多学科共同监测国家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目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 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是建立我国林业科学监测体系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首先必须对监测对象的现状有科学的认识,认识监测对象发展的科学规律。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和任务正发生巨大的转变,一是由单一林木蓄积调查为主的资源调查向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转变;二是由资源现状调查向动态监测转变;三是由以地面调查为主向地面调查与应用科学技术全面结合转变;四是由单独的技术调查向技术和执法性相结合的调查转变。为了适应林业工作向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性转变,监测工作必须首先实现战略性转变:从单项的监测向综合的、动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监测向宏观监测、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并重转变;从以地面调查为主要手段的监测评价方法,向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监测评价方法转变;从单纯搜集信息向信息更新与管理,为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服务转变。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内容组成部分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荒漠化监测体系、林火监测体系、湿地监测体系、生态工程监测体系、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其他监测体系。基于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一林业发展总体战略思想的认识,我国提出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确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为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新技术

2.1 3S技术

3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这3项的全称缩略,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身,具有快速、实时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是构成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柱产品和技术,也是应用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3S技术中,GPS主要被应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利用其定位功能,快速准确地测量控制点坐标,辅助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RS用于实时或准时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具有快速机动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为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可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进行最优化决策,是3S技术集成的基础平台,3者的结合与集成已成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该技术不受气候、日照影响,能穿透云层并能全天候工作的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林务局就在资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管理监测中广泛推广GIS,GPS,RS技术和计算机等先进手段,目前美国已突破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范围,渗透到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森林保健监测(FHM)研究,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建立大范围的森林生态图和森林健康指数图,对森林的生物和环境因子,森林的健康状况进行连续和动态的研究与监测。我国也是开展3S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对3S技术的研究,一直都把遥感技术、GIS作为优先发展的技术,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也把遥感技术及3S技术的发展列为重点加以资助,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实用的集成模式。

2.2抽样技术

在动态监测体系中,除3S技术外,传统的抽样技术必不可少.基本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二阶与多阶抽样、系统抽样在林业资源调查及监测中都有所应用.应用抽样技术与3S技术相互协作进行调查和监测,可充分展示现代科技赋予现代林业的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美国林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阶抽样方法研究,先后设计出3种HPS/PPS抽样方法,20世纪90年代设计出的第3种方法,即第1阶为水平点抽样,第2阶为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样本限制在第1阶样点内,样本选取是按与直径平方成比例的概率进行,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的总体调查,而且对树龄较大的天然混交林更呈现出它的优点.国内在林业抽样方面的研究也较深入,如在森林资源清查中应用2期抽样方法进行动态监测,另外还有PR抽样、角规点抽样等方法,且仍在不断探索准确、高效、费用少的抽样方法。

3、展望

3.1提供更有时效的重复观测能力

即有较短的重复观测周期,并能较快地得到数据。这对于许多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灾害的监测,常需要1天以内甚至数时小时的重复观测时间才能有效地监视和评估灾害,及时采取措施。

3.2进一步细化波谱分辨率

以期提高缩小波段波谱长度,获取监测对象中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体的信息。增加波段总数,为研究同一对象提供了更多的波段选择。

3.3多数据源综合分析和利用

目前卫星遥感主要有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两大部分,两者各有特点。光学遥感技术成熟,谱段所含信息丰富,数据容易理解,但很难探测云层覆盖下的区域,而微波有穿透能力,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但信号处理复杂;光学数据能描述地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微波则适于反映地形及表面结构特征。充分利用两种遥感的特点,取长补短,能得到更好的监测效果。

3.4推广应用遥感技术

提高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小卫星来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增祥.我国资源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进展[J].中国水利,2004, (11).

[2]王晓海.现代遥感卫星应用及商业化发展[J].中国航天, 2004,(2).

[3]肖化顺.森林资源监测中林业3S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林业资源管理, 2004, (2).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2

【关键词】GPS;林业工程造林;森林资源;定位精度;应用

GPS技术在森林资源资源调查中应用是以提高GPS定位精度为研究重点,解决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因总体样本单元空间定位有误而产生有偏估计的问题;GPS定位精度的提高,使先进的遥感(RS)技术与现有的资源监测体系通过数学手段联系起来这一构想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监测总体的估计精度。其意义在于将GPS这一先进定位仪器引入到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提高定位精度,使监测对象准确无误,使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导航、定位工作具有时代的先进性;通过数学双重比估计手段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与现代遥感技术(RS)相结合,使各地类面积估计精度达到专题要求的精度,使传统的监测体系得到充实和发展;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研究,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管理更加可视化、动态化,结束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只有数据没有专题图的历史。

1.GPS的参数中央经线的确定

在应用GPS测量之前应先知道本地区中央经线(将当地经度的整数部分除除以6,再取商的整数部分加1,再将所得结果乘以6后减3,就可以得到当地的中央经线值),投影比例(该数值为1),东西偏差(该数值为500000),南北偏差(该数值为0)。只有输入了正确参数,测得的资料才能准确,GPS在导航和定位时才能精确,其它设置,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确定。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理论框架,对GPS技术运用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进行的研究。GPS的应用旨在通过计算确定GPS的校正参数,提高定位精度,确定连续清查监测样地空间位置,解决判读样地与固定样地的一致性,提高监测的工作效率。

目前,对于森林资源监测的重点问题是估计系统有偏,其中监测样地现地设置偏离理论正确位置,是造成森林资源有偏估计的原因之一,复查时样地因丢失而改设是现有监测体系有偏估计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提高手持式GPS的定位精度,使之能够满足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样地的设置要求,从而消除由于监测样地设置不准、复查困难等原因引起的监测系统有偏估计。研究重点是提高手持式GPS的定位精度,使固定样地设置、复查精准化。

2.测量面积

在实际应用当中,经过多次对比实验,用GPS和罗盘对多种面积地块分别测量、对比,在面积越大,两者差距越小,面积越小,两者差距越大。综合对比,面积在1公顷以下的地块,用罗盘或测绳求积精度较高。对不规则地块测量面积,用GPS的航迹测量方法比较得当。对规则地块,适宜用航线测量(GPS测出的是由这几个点为顶点所围成的一个多边形的面积,每个航线一超过50个航点)。航迹方法使用起来较方便,而且求得面积较快。对很规则地块,往往不易直接到达的转点测量面积时,用航线方法测量较方便,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情况下,林业工程应用中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充分发挥GPS的功效。

3.测距

在测量防护林的林带长度时,我们可以运用GPS的导航功能测量林带长度,首先在林带的一端定点,如果林带是一直线,我们在林带的另一端对第一点导航,则可以测出距离。若是事先测完的GPS数据,只要数据不丢失,我们随时可以根据两点的位置,用测尺工具,量出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免除重新测量的辛苦。

4.在工程造林项目检查中的应用

以往检查时拿着造林卡片和规划图到现地核实,该方法弊端很多,被检查单位可以以次充好,不想让检查者检查所抽中的林班(或小班),陪同人员往往把检查者引导到另外的地块,或多次重复检查同一块造林地,从这个地块南侧检查一次,再从这个地块北侧检查一次,检查者不可能对每一块地域都熟悉,给一些造假者可乘之机。利用GPS就可以避免该现象的发生。检查者利用GPS的导航功能,现地定位,把输入的点坐标与现地相比较,就可以完全避免人为的主观干扰,检查出造林的真实情况。

5.防火工作中的应用

利用手持GPS进行火场定位、布兵,火场面积的测量、火灾损夫估算,精确度高,安全性强,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测定火险位置和范围,为防火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6.对固定样地点的监测

应用GPS的定位和导航功能,对国家一类固定样地和重点生态林资源监测点进行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导航准确,误差小,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76年建立,截止2005年共计进行了七次连续清查(六次复查),为及时掌握我省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和林业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全国森林资源监测提供了详实数据。在多年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遥感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遥感技术与传统监测体系相结合,遥感图像与固定监测样地的空间配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技术的全面应用研究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基础。

7.测量资料的打印输出

GPS外业测量结束后,可以真接通过数据线或内存卡,与电脑连接,利用电脑软件mapsource进行后期编辑和管理。比如:编辑航线、打上造林地块姓名、加上标志性图标、测量任意一段航线的距离等等。通过测量得到的转点,可以配合其它电脑软件,如:方正智绘,山海易绘,CAD等,对地块图形进行编辑,以用于作业设计,存档。在与电脑相连接时,应注意,GPS的参数应与电脑软件mspaource中的参数一致,这样在电脑输出的才是正确的测量资料。

8.结论

如何提高GPS手持机定位精度,如何将新技术同传统监测体系相结合,提高各类土地面积估计精度;进而提高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构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信息的动态管理平台。通过对“GP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通过GPS应用的研究对全省54坐标系及80坐标系统一进行坐标转换求取参数,使手持式GPS定位误差由原来60多米,降低到5~7米。解决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因监测总体中部分样本单元空间位置失控而产生有偏估计的问题,使样地复位率达到100%。通过GPS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应用研究中经综合计算、比较、分析、确定提高工作效率30%左右,大幅度地降低体力劳动强度。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3

关键词:德国森林资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德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健康调查,该项调查从1984年开始每年进行。二是全国森林清查,周期为10年,1986-1988年原西德开展过一次,2001-2002年开展了东、西德合并后的第一次真正全国范围的清查。三是森林土壤调查,1987-1993年开展第一次,2006-2008年第二次,周期为15年。从抽样框架上看,德国的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以高斯-大地坐标系为基准建立的系统性网状抽样(16km×16km,8km×8km或4km×4km密度)的监测样地体系,称为大规模森林状态监测体系,简称水平I监测体系;第2个层次是在典型的森林地区建立固定观测样地进行的森林生态系统强化监测体系,简称为水平II监测体系;第3个层次是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一般问题,由一些集中的研究组织和研究场地构成。

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德国的森林调查始于1878年,初期是通过询问作为纳税的基础,各地做法各异不便进行比较,逐步发展成比较系统的森林经理调查,这项工作主要在国有林、集体林和大的公司林中定期进行,小林主的森林一般不进行正规调查,因此,常造成整体森林资源不清问题。西德1971年对巴伐利亚进行全州森林资源清查,1976年开始讨论全国森林清查问题,直至1984年修改联邦森林法,明确规定用抽样调查方法,全联邦统一程序进行清查,必要时应定期复查。从1986年到1988年各州进行了森林资源清查,最后由西德农林部汇总分析,于1990年印出报告。森林现状的解析基准日为1987年10月1日。调查由各州独立进行,利用GIS进行全国汇总。这次调查,联邦森林面积计算误差为±10万hm2。目前德国正在酝酿进行新一轮的森林资源清查,这次调查将涵盖所有15个州,面积约35万km2。

2.森林健康调查

森林健康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大气和土壤污染引起的森林损害趋势和程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开始大气和土壤污染对森林损害的研究,到80年代整个欧洲发现森林落叶和颜色发生异常,尤其是中山地带的针叶树更为突出。初步研究结果可能是空气污染所致,于是欧洲成立了“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有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参加。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1次森林损害调查,参加国统一布点,在地形图公里网上每16km×16km布置样点进行观察并呈报成果,用于对整个欧洲进行监测,这个组织到1992年发展为23个欧洲国家,4456块样地,94699株样树,每年进行1次监测调查。

德国森林健康调查始于1984年,是在4km×4km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上进行的,为了避免对森林清查工作的影响,将损害调查样点向北移200m,从样点中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引25m为观察点,每个观察点上选择附近6株样树进行观察。森林健康调查不包括林木的损伤。主要是观察树冠颜色和落叶情况,参照标准照片进行对比,落叶分健康、轻度落叶、中度落叶、严重落叶和死亡5个等级,树冠颜色变化分健康、轻度、中度和严重4个等级。每个样树还要记载国家、样地号、观测点、海拔、坡度、坡位、土壤类型、土壤水分、腐殖质、树种、虫害、火烧、真菌等。野外调查每年夏天由各州进行,约用6个星期,共调查4464个样地103422株样树,为分析欧洲大气污染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只有采用非常合适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不同水平的综合配合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在几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监测强度和水平的组成结构。因为在大范围内对大量样地的监测,会揭示森林受害症状的大尺度和长期的发展;而在小范围内对少量样地广泛深入的强化监测会得到因果关系,再基于大尺度监测的数据就可能将这种因果关系外推到更大范围的地区。欧洲的监测项目(ICP)在德国体系的基础上也构造了3个水平的监测层次:水平I:不同森林类型的基本参数的大尺度调查。它主要对(林冠健康情况、土壤条件、叶片和针叶的元素含量)的基本参数调查;主要目的是获得与森林健康状况时空变化有关的结果。通过不同密度的国家网格和欧洲网格的系统抽样样地的低强度监测来完成。水平II:目的是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关键因素和过程的强化监测。这主要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在其分布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永久监测样地进行监测来完成的。水平III:对特别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影响的因果关系、途径,建立一些适合于详细研究生态系统内所有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永久样地,并进行有关研究(例如包括生态系统的平衡)。

3.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

德国每15年要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森林土壤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或因土壤养分不平衡所引起的森林病虫害及森林退化,为绘制森林立地图提供资料,并与森林健康调查相结合来分析工业污染情况,评价地下水质量。全国采用8km×8km网格系统样地,为了与森林损害调查相结合,在16km×16km网点上,与森林损害调查的中心点重合,每一样地,要记载样地情况,挖土填坑、记载土壤结构,并取土样、收集样树叶,目测树冠损害情况。全国共1700个样地,原西德自88年开始调查,原东德部分的调查始于1990年。采集主林层的样叶,阔叶树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收集,针叶树一般在非生长季节采集。云杉采集第7轮枝的1至3年生叶,松类采集自树顶向下第2轮枝的1年生针叶,阔叶树一般采树冠上部的树叶。为了保证土壤分析的质量,在全国土壤化验室之间进行了一次“环形试验”,即将同一样本分送到各个土壤化验室进行分析,各化验室将结果报中心研究院,对结果进行比较,对差异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再试验,直到达到精度要求。最后将分析方法、所用材料严格规定,才由这些化验室对土壤调查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化验分析。

4.典型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点

由于森林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的监测离不开森林资源的监测,因此,德国森林资源的定位监测是和环境的定位监测结合进行的,所建立的监测网点都是综合性的。主要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点有:

(1)联邦环境局的测量网:监测空气污染是联邦各州的任务。总计在联邦共和国大约有500个空气测量站。当然,装备不完全相同,量测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各州的量测网外,联邦环境局有一个空气测量网,主要服务于测量大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确定跨地域的损害物的传输以及观察偶然的特别污染。

(2)欧共体设立的监测:为确定大范围流动的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在国际合作框架下欧共体设立了在欧洲范围内的广泛的环境监测。1990年联邦环境局同其他单位一起在巴伐利亚国家森林公园开始了该研究。研究地段(大约70hm2)选设在由挪威云杉和欧洲山毛榉覆盖的佛热嫩巴赫集水区。该集水区可使损害物质输入输出达到平衡。人类造成的损害物主要来源于大空间跨越的空气污染物。测量来自降雨、土壤、地表水、下渗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区系的污染物。

参考文献

[1]马景义,吴喜之.德国的概况[J].2010

[2]杨学兵.张俊.西欧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07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4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1)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2)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3.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

3.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它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4)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5

森林经营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称,可分为森林培育与森林管护。森林经营管理除了针对森林经营全过程的管理之外,还包括森林调查和规划设计、林业资金和劳动力的分配与安排等。森林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制定需要依据业务数据、森林资源数据与经营活动中的人、财、物数据,因此对这些数据的监测、搜集、获取、分析与管理,是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关键内容。本研究在中国知网、Webof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以森林经营业务为主题,以“系统”为关键词的组合形式对森林经营管理系统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得到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

1.1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森林资源数据是制定森林经营方案、制定合理的林分经营措施的根本依据。我国森林资源数据来源众多,包含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固定样地调查数据。近年来各种科学有效的工具不断应用于森林经营实践中,以实现森林精准经营,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深入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在国外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王雪军,2013),美国、奥地利、芬兰、法国、瑞典等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在21世纪以来取得飞速的发展,利用遥感监测、航空摄影测量配合地面调查技术建立了多尺度、多技术、多方法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随着组件式GIS软件SuperMapObject等出现,MapInfo、ArcView、MapGIS等GIS平台在林业得到广泛应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全面转向采用MapObject,ArcEngine进行二次开发(李春干等,2015)。建立了林业资源环境网络数据库与支持多维数据的数据库,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陈端吕,2001)、森林资源小班数据更新(高飞,2011)、森林资源外业采集数据的上报(朱煜,2014)等功能,近年来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史洁青等,2017)的加入使得森林资源能够得到更精细化的监测与管理。

1.2森林培育管理系统

森林培育主要包括造林规划设计与施工、森林抚育与森林采伐等环节。造林作业设计是造林施工的依据,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造林决策可以自动化、科学化、合理化地进行。学者应用GIS(高志强等,2010)、ArcGIS(岑敏强,2012)、移动GIS(汤荣明,2009)建立造林规划设计系统,处理分析造林立地信息。国内外学者采用GIS、ES、DSS开发了造林决策支持与专家咨询系统(RoberGDavis等,1993;吴保国等,2009)。还有学者利用PDA(庞丽峰等,2011)、ArcGIS(周克瑜等,2015)采集造林作业设计数据,以造林工程视角开展系统研究(黄晶,2016)。在造林质量评定检验方面,通过研发造林动态信息统计系统对造林实绩进行统计分析(李丹等,2012)。森林抚育是指在造林到成熟龄之间,为保证幼林成活、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木组成和品质采取的各项措施。李宇昊(2014)依据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开发森林抚育诊断决策系统,诊断现有林“是否需要抚育”及“如何抚育”;王建明等(2017)运用空间分析和遗传算法对抚育小班的智能选择进行研究,解决了“在哪里抚育”的问题。为及时掌握抚育实施情况,高旗(2015)基于IOS、ArcGIS开发森林抚育检查验收数据采集系统与森林抚育检查与评价系统,周敏等(2018)对森林抚育成效监测进行可视化的研究。森林采伐指从伐区中获取木材的生产活动。魏鑫(2007)研究了森林采伐量测算系统,段劼(2010)引用了美国的FVS-BGC研究了森林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罗子淇等(2016)针对“采多少、采哪里、怎么采”的采伐决策进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1.3森林防护管理系统

森林防护管理包括对森林病虫害与森林火灾进行管理与防护。国内外学者在病虫害监测、诊断与预警等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病虫害的监测主要依托遥感技术、传感器(齐建东等,2010)、TM影像(胡敏华等,2013)、高光谱数据(潘洁等,2015)等技术;病虫害智能化的诊断主要基于专家系统(S.Kaloudisa等,2005)、自然语言理解(WangNihong等,2008)、Agent(YanrongZhang等,2010)等技术;病虫害的预警系统主要采用RS与GIS、WMS/WFS空间信息服务(常原飞等,2011)等技术。许多国家对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行为模拟与损失评估进行了研究。在森林火灾监测方面,红外线传感技术、微波技术、无人机系统(LuisMerino等,2012)、无线传感器(田仲富等,2014)等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预测火灾行为方面,主要有野火行为预测(TomàsArtés等,2014)、火灾危险性预测模型(HuangFang等,2000)、火灾热点发生区域的可能性(KhairilAmri等,2015)、森林火灾危险区域绘制(Rajendran等,2016)等研究;在火灾损失评估方面,学者应用MODIS数据对火灾破坏进行评估(PauloBarbosa等,2006)与面积估算(郑伟等,2011)。

1.4森林经营辅助管理系统

目前,森林经营辅助管理主要是针对森林经营人员、资金和财务的管理,大多没有与森林经营业务结合开展研究。人员管理方面,学者对人事工资(刘代明,2000)、森林火灾扑救人员(颜桂梅等,2013)开发了信息系统。资金财务方面,有林业财务管理系统(马骏等,1990)、基于网络的林业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钟凤英,2006)等研究。森林经营的日常管理主要综合管理森林资源数据与日常经营数据,引入GIS后实现了对林火防治、木材运输管理、林业病虫害防治、林业档案的管理(聂芹等,2008)。

2新型信息技术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解这新型信息技术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在中国知网、Webof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以“林业”为主题,以“商务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云计算”“大数据”为关键词,对新型信息技术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文献检索,并进行相关研究。

2.1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为有效管理海量的森林资源与经营业务数据,实现数据有效集成与多维分析,数据仓库技术被引入林业数据的处理中,建立基于二类调查数据(陈昌鹏,2004)、火险因子(肖云丹等,2012)的森林资源数据仓库,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加载,形成森林资源多维数据集,并开展多维数据的在线分析(杨卫民等,2007)。还有学者为森林资源经营活动信息的存储建立了空间数据仓库(王育英等,2006)。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运用在森林资源管理(李广水,2010)、森林管护(齐少群等,2007)和林业生产与经营服务(江林升等,2011)中。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学者对种质资源(段旭良,2008)、立地因子(巩茵熙,2013)、树种适宜性(张宗艺,201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造林设计中,采用关联规则、决策树算法挖掘造林技术措施之间的联系(姚山,2008);在森林防护中,采用粗糙集(张艳荣,2012)、关联规则(杨露,2013)、粒子群(DieuTienBui等,2017)等算法进行病虫害预测与森林防火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林分生长模型与森林成熟进行模拟与预测(刘荣其,2009;李金铭等,2009),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森林生态站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张正,2016)。

2.2大数据与云计算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能够利用分布独立的计算资源,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为林业信息服务的集成动态管理提供可能。李珺(2012)建立林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侯瑞霞等(2016)搭建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体系架构;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进行森林管护的研究:诸如基于位置服务的自然保护区智能管护云平台(马琰等,2015)、森林防火大数据的存储与分析(曹梦鸽等,2018;曾志强等,201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充分利用大数据、虚拟化、云计算、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开展林业信息资源组织、知识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建成了林业科技大数据平台。

3文献述评

3.1结论

本文结合森林经营业务总结了森林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现状,对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主要得到2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和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建,已经实现森林资源数据的定期监测与获取;在森林经营业务的基础上,研建了造林、森林抚育、森林采伐、病虫害防治与防火等森林经营业务系统,各类业务系统已经形成了海量分散化的大数据基础。海量多源的森林资源与经营业务数据已经实现了森林经营业务的数据化,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林业大数据的基础,而其背后隐含着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经营决策信息还有待挖掘,以期实现数据信息化,进而可以指导森林经营业务。(2)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大数据处理方法被广泛应用,建立了众多以森林资源为主题的数据仓库;将数据挖掘的模型与算法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经营业务环节的辅助决策、森工企业生产管理与人员配置等方面;云计算用于建立林业资源信息云服务体系,大数据广泛用于林业资源监测管理、远程诊断等领域。这些新型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分析处理关系复杂的海量数据,还能挖掘隐含的信息与知识。尽管信息技术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已经呈现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其中还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1)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和经营业务系统自行研发,缺乏全面、系统、一致的规划,使得获取数据的方式、粒度、时间等存在差异,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杨卫民,2005),造成数据的存储分散、共享程度低,存在大量冗余和垃圾数据等问题。同时这些数据没有直接从森林经营业务环节抓取,不能及时反映森林经营业务进展情况,数据源的分散性容易导致数据疏漏、数据造假等数据质量问题。(2)尽管森林资源与森林经营数据已经初具规模,但这些数据没有做到有效集成。业务系统对各类数据没有统一规范存储模式(蒲莹等,2013),缺乏数据类型之间的协同性与集成性,更缺乏从多维度、多粒度对森林资源数据和森林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现,造成林业大数据中蕴藏的极大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集成,从而造成支持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低。(3)现有的对林业大数据进行的数据仓库的建立主要针对二类调查等森林资源数据,没有融合森林经营业务、人力、财务数据和统计报表数据。数据挖掘也多围绕森林资源、林木生长预测等方面,有关人员、财力、物力的数据挖掘分析十分有限。(4)依据现有的林业数据仓库,数据可视化能够呈现的主题仅局限于森林资源在不同信息维度的分布情况,没有结合森林经营管理主题进行业务分析,无法提供管理者关心的森林经营关键指标,无法及时把控森林经营生产活动,是现有研究中的缺憾。

3.2未来研究方向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6

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也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一切林业工作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业部把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作为深化林业改革的一件大事来抓,为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尽快地消灭资源“赤字”,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要决策。各级林业部门在深化林业改革中,紧紧围绕发展森林资源,实行“加快资源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四管齐下,综合治理,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开始走向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标志着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量大于采伐限额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过伐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及其产品的需求超过森林资源的承受能力。(l)用材林可采资源继续下降。1984一1988年全国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26.2亿m3,1988一1990年期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减少了约1.2亿耐,年均减少4千万m3,下降了1.5%。(2)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继续下降。1988一1990年期间比1984一1988年期间减少96.。万hm,,年平均减少约32.0万hmZ,下降了3.0%。(3)单位面积蓄积持续下降。2984一2990年期间降至78.om3,下降率为1,5%。(4)有林地面积损失严重。根据1988~199。年清查统计,每年由有林地转变为其它地类面积约250.0万hm,,其中由于采伐、经营管理不善致使有林地变为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无林地约200、o万hmZ,被非法侵占的约50.0万hmZ。

造成我国森林资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致有的单位产生“砍的多,报的少;造的少,报的多”的情况,无证采伐、无证运输、乱砍滥伐现象越演越烈,国家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层层加码,乱批条子开口子超限额采伐;各级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各项规章制度尚不配套。尤其是基层检查、监督、执法机构不健全,力量非常薄弱,林政装备简陋,未统一着装,调查设计手段落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林业发展和深化林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指导思想和目标

针对目前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解决。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是关系到林业改革和林业发展全局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当前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就是要:(l)紧紧围绕着控制资源消耗这个主线,建立完善体系,加强资源监测,强化管理监督,严格控制消耗,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森林资源数据和消耗动态;(2)配备林政人员的执法装备,解决统一着装,强化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依法治林;(3)大力加强对现有林的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促进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同时,对不合理的消耗要严格控制,有效地控制资源消耗量,调整消耗结构,促进资源增长。首先要稳定地达到森林资源消长平衡,然后达到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大于总消耗量,最后达到森林资源用材林总生长量大于用材林总消耗量。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九五”期间至本世纪末,森林资源予计可达到如下目标:

3依据和措施

达到以上目标的依据:消耗量下降,1988年全国总消耗量为3.28亿耐,1989年为3.01亿m3,1990年为2.97亿m3,1991年为2.93亿m3,1991年与全国消耗量最高年份1985年3.54亿m3相比,下降500。多万m3;生长量大于消耗量,1984一1988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全国总生长量为3‘29亿m3,总消耗量为3.45亿m3,年消耗量超过年生长量16。。多万m,,而根据1988一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全国总生长量已上升到3.66亿m3,消耗量则下降为3.24亿m“,我国森林资源生长与消耗量大体在1988年出现了持平局面,随后每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约5000万m3;有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1988一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有林地面积为1.31亿hm,,比1984一1988年期间增加627.0万hmZ,森林覆盖率从12.98%增加到13.63%,即年均增加有林地面积156.0万h耐,森林覆盖率增加约0.15%;活立木总蓄积量逐步增加,根据1988一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9‘。亿m3,比1984一1988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增加约2.0亿m3,年均增加5000万耐。

3.1为达到以上目标,应加强如下各项措施:(l)巩固、完善、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在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基础上,继续巩固、完善、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积极采用新技术,进一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及时、准确、高效地提供各种数据,为领导决策和检验经营活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自1994年,全国开始进行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至1998年结束,1999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成果在复查间隔期间,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更新和预测,数学模型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要加强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县、局、场完成二类调查和资源建档工作,形成国家一区域一省(区、市)一主要林区县、局资源信息通讯管理系统,实现国家与各省(区、市)资源监测机构联网,做到资源监测数据计算机管理。

3.2实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科学经营森林。国有林场和东北、内蒙古国有林业局实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进入正常的运转阶段,做到较好地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在增加森林面积、蓄积,提高森林质量,调整与优化森林结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制定自然保护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原则规定,完成重点林业县的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在审批后及时贯彻执行;继续摸索、总结一般集体林区县(市)和少林县(市)编制与执行方案的经验,并逐步贯彻执行《集体林区县(市)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实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的法律地位,刻不容缓。

3.3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合理配置森林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努力提高森林资源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手段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同时通过森林资源消耗管理,促进在幼林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生长量。到“九五”期末,全国森林年采伐限额管理范围同口径的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3.0亿m,,实现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用材林的生长量。在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上转移到以伐区管理为主,初步做到资源消耗管理与森林经营的密切结合,建立正常的森林资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并把它作为采伐限额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落实森林资源消耗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奖惩兑现。通过限额管理促进中幼林的抚育,使达到抚育年龄应抚育而未抚育的人工中幼林全部得到抚育。同时加强基础工作,划定林种,落实各林种和经营目标,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按林种经营,在政策上实现分类指导。对森林采伐要以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森林经营方案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伐区管理为基础,实现森林资源消耗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总体上,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

3.4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体系建设

(l)加强对木材流通领域管理监督,是控制资源过量消耗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要坚持在全国实行木材运输证制度,凭证运输木材。木材检查站是管理木材运输的基层行政监督和执法机构飞目前全国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确认的木材检查站为4200个,对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差,检查手段陈旧,急需加强建设,改善通讯设备和检查设施,解决执法交通工具。全国4200个木材检查站,其中有1680个重点站,应尽快建成标准站。

(2)加强林地管理监督是关系到发展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保证国务院批准的《1989一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的重要措施。林地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纳入了林业工作轨道,但仍是林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职能不清、关系不顺,管理规章不健全,无法可依,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要切实采取措施,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对林地进行有效的监测,严格地管理,有效地控制住有林地向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无林地逆转。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7

【关键词】森林;防护;防火;行政执法

作为地球的天然氧吧,森林对改善气候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森林如今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 严格林地林权保护管理,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实施征、占用林地核查制度和林地预审制度,加强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和主管部门管理林地的职责权限;依法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重点推动所有的灌丛和灌木林的流转;加快林权证的登记、审领和发放,特别是变更后林地的确权发证,依法保障林权权益人的权益;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木材生产计划和林木采伐许可制度,按照法定程序审报。

2 森林防火重于一切,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要逐步完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和林火信息指挥通讯系统,加强林火监测系统的建设,使全场望覆盖率达到90%,重点区域要建立观察哨,以提高半专业消防队的扑火综合作战能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加强扑火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加强防扑火应用技术开发和林火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防火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切实提高森林防火的科学化水平,建立森林防火标准化体系。力争不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和群死群伤事故,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

2.1 在抓责任落实上狠下工夫,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县政府每年与乡镇政府和指挥部成员单位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的单位职责;实行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系乡镇制度,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防火工作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包片责任人的责任,把防火工作的好坏与干部实绩考核挂钩,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防火责任,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2.2 在抓火源管理上狠下工夫,做到群防群治、看死盯牢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在防火期内严格实行用火审批制度,对防火期内未经批准就擅自在防火区内用火的要依照《森林防火条例》进行处罚;坚持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和专(兼)职巡山员制度,加强巡查监管,落实火源监管责任。

2.3 在抓火情监测和处置上狠下工夫,做到提前响应、未雨绸缪

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加强火情分析,随时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向乡镇和成员单位火情分析报告,提出具体要求并做好应急准备,并结合上级森林防火监测网络的信息和本地实际情况加强火情监测;气象、通讯等部门紧密配合,以短信等形式适时森林火险等级预告;在抓火灾处置上狠下工夫,做到科学指挥、速战速决。在县、乡镇分别建立了专业的扑火队伍,并开展预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灾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 严格规范林地流转行为,使流转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程度

稳定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关系,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的引导,切实维护集体林权流转秩序,禁止强迫或妨碍农民流转林权,使流转工作达到群众满意的程度。

4 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执法队伍的交通和通讯建设,提高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严厉打击毁林犯罪行为。根据道路网建设发展的变化情况,结合重点林业建设工程的实施,对重点林区建设临时木材检查站和进行必要的通讯网络建设,形成木材运输过程的网络化体系。

4.1 加强林业法制建设,落实建设现代林业的法律法规

林业建设是一项地域广阔、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的长远建设事业,涉及很多方面的权益、关系与行为,因而,必须落实国家《森林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林业建设管理规范和保障,通过这些规范把林业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确保现代林业建设的有序进行和顺利实施,从而促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

4.2 强化林业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

内部普法按照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的原则,重点抓好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和重点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同时,还要抓好向社会普及林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工作,营造依法治林的良好社会环境。

4.3 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

落实和完善执法责任的考评、考核制度,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案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评议、鉴定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执法扰民、执法不公、以罚代法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4.4 严格实施林业行政许可

对省政府已经确认的林业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要以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公示,强化对林业依法行政的监督。除了抓好内部监督外,还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网络等公共渠道及时公布林业法律法规、行政许可、代缴收费和其他行政管理的相关内容,接受社会监督。重视各级人大、政协对林业行政的监督,对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要及时办理落实。进一步畅通群众的来信、来访渠道,落实件限期办理制度,对林业行政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及时进行整改。

4.5 收集材料,填写记录

严格开展巡护监测工作,每次巡护监测都要使用GPS定位,并在终点悬挂标志带。巡护监测一定要到位,要按技术要求认真观察和搜集野外重要信息,准确填写巡护监测数据表、巡护日志和巡护记录。

5 结语

总之,要健全和完善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认真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对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搞好森林资源监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的管理,及时调整资源变化动态,使森林资源的消长情况能及时得到更新。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态建设的成效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谢振球,董国华.简析森林保护工作的现状及措施[J].民营科技,2012(09).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篇8

关键词:林地;一张图;森林资源;利用

一、林地一张图的建设

国务院于2010年7月25日正式批复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要求:“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加强林地档案管理,在国家(省)级宏观指导或控制下,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定林地范围,逐块登记造册,建立林地地籍档案”。

国家林业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林地一张图”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技术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在国家之前二类调查成果的基础之上,利用最新的遥感影像技术来获得全面数据,同时在现有数据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加上必要的现地调查数据。这次的数据建设是以县域单位为主体,争取实现能够收集到每个山头和地块的林地情况及其利用状况,首先建立起县级的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然后再以省为单位向国家逐级提交,最后汇总全部数据,形成全国“林地一张图、一个库”。

此次“林地一张图”的数据库建设,不仅在技术上有许多创新,在内容的规划上更是创举,包括了与森林资源相关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林地内容,包括“地类、土地退化类型、林地质量等级”。

第二是基础内容,包括“省(森工局)、县(林业局)、乡镇(林场)、行政村(林班)、小班、面积、坡向、坡位、坡度、地貌、土壤厚度、土壤名称、交通区位等”。

第三是管理内容,包括“土地权属、林种、森林(林地)类别、工程类别、公益林保护等级、公益林事权等级等”。

第四是林分内容,包括“起源、优势树种(组)、郁闭度(覆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灾害类型、灾害等级、生态功能等级”等。

第五是规划内容,包括“否为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主体功能区等”是。

以上五个方面,内容全面又丰富,可以说包括了森林资源的方方面面。可以设想,等到全面建成全国“林地一张图”后,我们就能够一眼看到所有的林地状况,政府部门做出森林资源方面的相关决策时就能够如同现实的场景中进行布局,充分提高了全国的森林资源监管的效率,让政府的宏观决策有更加充分的数据支撑,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应用性。

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新发展

森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提出来的却只有两百年多年,主要是在17世纪,欧洲普遍开始了工业革命,木材便成了生产工业加工的主要原料,那时的林木都还是私有的,林木主为了保证自己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于是就进行“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思考。

并且随着现代林业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在新的时代下页有了更加广泛的内涵。联合国的粮农组织表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法律、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科技等方式的科学行为,是一项有计划的人为干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及其各种功能”。

它不再仅仅要求森林资源具有一定的规模数量和质量,而且在在地域上要有合理的结构,在龄级上要有合理的布局,能够在全国的范围内实行全面的经营。除此之外,还要能够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对象,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严格地控制好木材的砍伐数量,在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前提下,来实现森林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挥。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新内涵,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中更是强调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以某种方式,一定速度,在现在和未来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实际自我恢复的能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同时又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

由此我们知道,“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宗旨就是,让森林的生态环境系统在保持结构完整性、森林功能稳定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再生的大前提下,尽可能持续发挥森林资源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生态功能,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三大功能效益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

三、林地一张图的应用价值

在建设“林地一张图”之前,我国目前有关森林资源的政府决策主要都是以之前获得一类、二类数据为依据。即,“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这两套独立的监测体系,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的数据支撑,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就是“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与“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分开独立运行,因此就会在诸如时效性、统一性、应急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缺点。

而且,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林业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性,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时代背景下,相关问题也不断出现,成为普通大众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如何科学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地球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此,尽快改进现有的不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探索新的森林资源新“一体化”监测体系,势在必行。可以说,全国“林地一张图”的基础数据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迫切需求的北京下应运而生,采用最新遥感大样地抽样调查方法,从而快速高效地获取全国森林资源状况及其变化的数据,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各地森林资源“一体化”的体系。

森林资源若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建立起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在森林资源供需方面出现矛盾,许多商家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随意破坏森林,从而造成森林资源大量的流失。

据无完全统计,在逝去的一万年时间里,世界森林资源其中有一半是在过去80年中流失的,而在这80年中又有一半森林资源的流失是发生在过去30年中。根据199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记录,全世界只有20%的原始森林保持着原貌,而到了2006年,仅剩的20%数据也在迅速下降,只剩下10%的原始森林未受到人类的破坏。森林资源流失的速度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这更加让我们感受到建设“林地一张图”的紧迫性。

全国“林地一张图”的建设,将有效实现我国对森林资源进行“以图管地”的想法,在现有的森林资源数据基础之上,叠加上最新获得的高分遥感影像数据,从而,能够实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尺度,对宏观森林资源区或者是典型森林资源区的变化动态进行实时监测。

更加方便便捷的是,能够对强行占用征收森林资源,或者是非法破坏森林资源等等一系列违法事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山头,使政府对森林资源的监管更具有针对性、做出判断决策依据更加充分、采取补救动作更加迅速、达到的效果当然时候更加显著。

森林资源在实现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下一步便是如何更好得科学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再生,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可以说,森林防火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从1950年至今,中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3067起,受害的林地面积高达653019公顷,因为火灾伤亡的人数有580人。如:福建省的端溪村在2009年突发森林火灾,由于当时风大,火势迅速蔓延,七个村庄被烧,烧毁了山林2000余亩。同年的四川省的泸州市中有九个乡镇相继发生了森林火灾,被火烧过的面积达到1150亩,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可胜数,造成了巨大的人财损失,森林资源也未得到有效的保护。

如何能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进行森林资源火险安全监控、迅速计算森林资源受损的火灾面积、对森林资源损失进行准确评估,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这也正是“林地一张图”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价值的地方。

“林地一张图”在现存的森林资源防火系统的基础之上,建设了服务端对接口,只需要在网络的环境下,就可以从全国“林地一张图”服务平台中直接调用最新的森林资源数据,不仅仅极大地减轻数据的制作成本,也提高了数据生产的效率。

上一篇:口腔健康意识范文 下一篇:汽车电子行业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