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7 17:03:39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1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各大技术和艺术院校逐渐引入计算机这门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进入本世纪后,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已经和设计类的课程逐步融合,特别是大量具备强大设计功能的设计软件被开发后,平面设计的过程不仅变得简单,而且更具视觉化。所以,面对计算机技术大量运用和普及,平面设计领域正在飞速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计算机能够促使平面设计发生变革,它又能为平面设计带来哪些变革?

1计算机在平面设计领域的优越性

1.1计算机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使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提高结果的精确度。因为计算机可以利用其自身具备的强大的图形绘制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文字输入软件来精确地展现图形,合理地控制图形的大小、尺寸、颜色外观等,这些都是传统人工方式无法比拟的。

1.2计算机的容错性和储存性

由于计算机中多数的图文制作技术软件具备对以前设计和绘制的东西进行复制和储存的功能,它不但可以避免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的数据和信息的丢失;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错误的修改及调整,这避免了传统模式中从头再来的费时、费力。

1.3计算机的丰富性和延展性

由于计算机有强大的信息库,大多数平面设计者可以利用其中丰富的图形资料信息进行组合、变换,这就为设计者们提供了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展示自身的才华和智慧,从而为其设计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资源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

2计算机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1计算机在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来讲,平面设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摄影及图案设计等。在这些基础课程中,计算机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比如,计算机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准确、快速地完成平面构成课中的“重复”单元作业和色彩构成课中的“渐变”作业,不但将渐变的效果和色彩效果准确地展现出来,同时,还使得传统耗时耗力的手绘方式转变为一项简单、快速的工作。再如,在摄影课程和图案与创意图形课程中,计算机也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利用相关软件将复杂、繁琐的暗房技术取代,使得摄影课程的课时缩短。

2.2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来讲,平面设计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包装、书籍、广告、VI以及网页等的设计。在这些专业课程中,计算机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促使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发生着变化,也使得课程的实现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通俗。比如,在书籍设计和包装设计两门课程中,计算机使得设计过程变得简易化。

3加强计算机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3.1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是指能够对信息进行鉴别、判断,筛选出既能合乎自身需要又能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的一种素养。那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库去查找信息,并让他们对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在让学生明白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的同时,培养他们系统、简明处理信息的能力。

3.2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不光要加强一些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先是要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段进行平面设计的课堂教学。其次,要及时地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进行批阅,以便及时地反馈问题。最后,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专题的学习网站来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技能的平台。

计算机设计有传统设计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但打破了以往的媒介技术的限制,使得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大,同时也使平面设计教学变得可以延伸和拓展,使计算机教学工作更加方便、简洁和生动。

参考文献:

[1]梁顺成.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2

双语教学的背景和现状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国内外高校各本科专业均需开设的系列课程,主要包含“C/C++程序设计”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Web程序设计”课程等,部分较为重视计算机编程能力教育的高校还纳入了Python、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信息产业技术的基础与核心,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历来受到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由于信息产业技术起源于美、英等西方英语系发达国家,国际通用的主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完全基于英语进行构造和描述,相关的技术前沿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均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自然语言。国外英语系国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均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非英语系发达国家则早在20年前就已经全面采用“母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讲授,且英语讲授的时间比例已逐渐超过母语。从整个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在这一领域的统治地位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与国外主流趋势相比,由于缺乏同时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能力和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国内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进展较缓慢。目前,在大部分国内院校中,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仍然基本采用中文作为第一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一定差距。然而,出于行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该项工作正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全面开展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明确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强力推动下,当前,双语教学开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众多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顺应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符合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专业+外语”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对于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双语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重视,但具体实施中,由于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较少,影响较小,受众面较为狭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C/C++程序设计”课程基本采用中文授课,所用教材、教辅资料和课件等教学资源也基本由中文进行描述。真正采用双语教学授课的一般仅限于部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非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且这部分课程能否持续实施双语教学并不能得到保证。如果任课教师发生了变化,授课形式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2)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缺乏专业化的评价标准。几乎所有的高校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体系。然而,除去这一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之外,作为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一技术而言,对评价标准体系的专业化也是必然要求。此外,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中文教学的模式,在已习惯于接受中文知识传授的中国学生群体当中进行实践与应用,也应该采用一种更专业、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3)国内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内实验、课后辅导和考核过程中应用较少,与国际主流的“教、辅、考、实验统一化”双语教学模式相比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其双语实施的过程仅局限于课堂讲授环节,而在课内实验、课后辅导和考核等环节,仍然采用中文进行相关工作。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为负面的作用和影响。(4)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缺乏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应该说,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均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较高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授课能力。然而,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在这部分教师群体中仍较为匮乏,“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仍具有相当的市场。(5)学生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的高中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差距,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而言也具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听”和“说”两个重要环节,更限制了双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部分学生对于英文授课存在一定的抵触与抗拒心态,在现实教学中也是客观存在的。

三、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根据前文所述的相关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经历,本文就如何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教师与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对双语教学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远非简单地将英语授课纳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外语为主+汉语为辅”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与提高专业科技英语和日常交流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专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市场与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领先地位。无论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个宏观层面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可,从而在主观上能够更加积极、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双语教学工作中去。(2)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上,中国学生常年处于知识灌输过程当中,对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兴趣与主动,习惯于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学识、能力与魅力,结合市场与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引入部分成熟的成功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属于较为困难的课程,且结合双语教学模式,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上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的工作可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以作者的经历而言,一旦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双语教学的兴趣与热情,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超出单纯采用中文进行授课的模式。(3)双语教学应贯穿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内实验和考核过程等各方面全方位实施双语教学,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环节与国际化标准接轨。在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可将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试题库与资源库建设等同样纳入双语教学建设当中。如有可能,可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前后衔接课程均纳入双语教学模式。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应用水平、专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极为有效。(4)建立专业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如前文所述,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建立专业化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是程序设计语言这门现代技术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中文教学的要求。生搬硬套传统的针对中文授课模式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双语教学工作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且会对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在课题立项、师资培训、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障,从而提高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授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水平与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提高英语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讲授中的应用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遣相关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课程进修与培训,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从业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素质。

四、结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当中,相关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符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然而,在教育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对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必将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潘磊 王逊 张静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霞.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4):88-89.

[2]许雪晶,佘玉萍,林元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22):57-58.

[3]张晓民,张枫.卓越计划下C++程序设计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1):59-62.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3

关键词:课程整合;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一、引言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共开设两门必修课,即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入门性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OFFICE等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属于提高性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这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经沿用多年。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设创新性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一所民族院校,也是唯一一所设在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历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大胆进行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截至2008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了辽宁省精品课程,还获得一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在此基础上,2009年开始,我校又开始实施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程,其主要内容是:①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即将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第二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整合为一门课程;②改革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提高,并融合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之中,将原定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的程序设计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期开始学习;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根据作者面向部分专业讲授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经历介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实践的效果。

二、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民族院校的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民族院校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全国现有民族院校15所,在校大学生20余万人。我校有来自56个民族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1.26%,少数民族学生占65%,生源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入学时刚刚接触计算机,有的学生中文基础比较差。表1是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很大,其中,40分以下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占62%,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

表1 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测试情况

2008年以前,按照原来的课程体系是第一学期先开设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之后在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对基础较差的部分同学有益,但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的起点比较低,已经落后于现代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也势在必行。2009年以后,按照整合后新课程体系的要求,提高了起点,且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到第一学期就开设,使得基础较差的部分同学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传统的课程教学定位不适于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利用一种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正确的程序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能力;课程的特点是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是格式化的记忆性知识,且内容多而散,而编程序时则需要学生能够根据所求解的不同问题进行灵活运用;教学的重点是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难点是求解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建立。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格式化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和学生忙于对大量语言知识单元的教与学,实验教学也是主要针对知识单元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侧重消化和吸收,期中或期末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程序的设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只关注知识单元的理解和单一功能的实现,把本来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割裂开来,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到期末做综合性大项目时缺乏整体观念而感到茫然,根本达不到期待的效果。二是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教师总想尽可能多的布置实验项目,形成一种以量取胜的导向,且总埋怨学时不够。三是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实现单一功能为目的,重在训练学生理解所学的格式化命令运行的结果是什么,缺乏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仍然停留在一种操作技能性的能力培养层面。学生普遍认为枯燥难学,难以形成整体的逻辑思维,其结果是只要题目稍作改变就不知所措。因此,应该将课程教学的定位调整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上来,重点应该是如何训练学生建立求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的措施

1.实施强化辅导,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鉴于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和中文表达有困难的同学,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下面的三项措施:①教师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强化辅导,②学生组成互助学习小组,让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汉语表达方面有困难的同学)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汉族同学一起互帮互学,③学校提供充裕的上机时间供学生练习。实践表明,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能够在较短时期内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4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4-9767-02

Finance Major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ANG Hu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unity colleges and student finan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uter knowledge is gradually increased. I focus on school as a training institution Financial Talents,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eeds of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has been placed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al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courses,mainly in "Computer Culture" and "VFP database and program design" or "ACCESS database application",the main,some professional follow-up to set up a number of related computer courses.The former focuses on software applications,which focus on the teaching of basic knowledge.According to my school reality,this paper explores types of professional computer-based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the computer-based curriculum;teaching reform

1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与定位

1.1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

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财经类各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在大学生人数激增,面临就业困难的今天,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很多专业来说依然比较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财会、管理一直处于领先。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针对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财经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会应用财经类软件、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工具处理财务工作的能力。

1.2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定位

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应该明确我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此背景下,我校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实地考察了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围绕着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的体系的利弊

我校财经类专业大多开设一年两学期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与“VFP数据库及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应用”为主,有些专业开设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后续课程。目前财经类专业中的有些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需要更加紧密地和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有利有弊,我校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设备资源也比较紧张。个别系的某些专业开设的有关计算机课程,要么与专业关联度不大,要么理论性太强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2.2 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由于目前的大学生在校学生多,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不能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造成整个教学计划不能完成。这几年来本人常感觉到,到了后期总是在赶计划,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不能保证,目前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是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4节课,实际教学周数为每学期17~18周左右,实际总课时为64节左右。而有些班级劳动与实习要花去2~3周,那么该班实际周数为12~13周,课时总数减少。

2.3 教学内容滞后、实际应用少

很多学生和老师也感觉的,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在校外的实践中难以得到应用,突出表现在:

1)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版本速度的更新及相应新技术的出现,所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与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不相匹配。“软件技术基础”内容的设置和财经类院校专业覆盖面广的特点不匹配。

2) 和中学时代的计算机教育衔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给教师传授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

2.4 实验授课方式欠妥当,理论与实训课比例不合理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本校的授课方式采用:理论课堂讲解实验课堂练习的实验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可取性,但在某些知识点上,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上机的过程中往往就记不得理论的内容,从而无法体会其中的奥秘,造成在实验的过程中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无从下手。按照大学课程设置要求,一般理论与实验课课时为1:1或1:2都是应该的,但有些财经类专业开设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按照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及教学要求,也按1:1开设,实训课课时过多,学生上机时无事可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浪费了机房资源。

3 财经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改进

1) 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以应用为向导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体现在知识内容的灵活和新颖。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将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有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 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某些地区均已经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导致在部分学生的眼中都觉着这部分知识重复针对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来分阶段授课,个别学校可以考虑根据成绩分班进行教学,或者制订细化的、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内容,并选择专用教材上课。

3) 不定期开展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讲座及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的学术报告;开展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3.2 实验授课方式方面的改革与改进

1) 应以应用为向导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授课方式上。

根据不同应用能力的需求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验课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在次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师提出与专业对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启发式模式。适当结合我校目前的网络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部门正在筹划双向网络教学平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2) 开设计算机专用教室,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合二为一,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的案例、多媒体教学系统,即演示案例、讲解分析、实践操作,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将教学实施大纲与计算机有关证书考试大纲相结合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员工除掌握本身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用人单位开始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员工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各种计算机证书,是学生求职一块有力的敲门砖。结合我校的实际来确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教学实施大纲相衔接,制定一个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能适合学生学习提高操作技能的计算机实施大纲。本人认为,对各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除特殊专业外,应该按照现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两学期开设,这样也能真正按照各专业计划的要求达到计算机等级二级的培养目标。具体安排可分为:第一学期所有专业都开“计算机文化基础”,每周4节,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按专业进行分类分别开设,如财经与管理类专业开设“VFP”或“ACCESS”、理工类开设“C语言”或“VB程序设计”,每周6节,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要求;同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对上机操作要有具体的目标,如第一学期要求打字达到英文100~130字符/分钟、中文30~40字/分钟的及格标准,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新考试汇编每单元考核评分,第二学期按等级考试仿真题要求加以练习考核评分。在后续课程中,减掉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计算机课程或与第二学期类似的课程,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等课程,如CAD、网页制作、商务软件等,确保课程的持续性,可以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以适应毕业后的专业工作需要。

3.4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培训相结合

第一,网络化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开发建立我院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学生的课后自学作业练习疑问解答等,这样既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直接向在线教师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同学们在网上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网上作业布置和网上批改等。第二,课外培训班拓展教学内容。开展计算机专项课题学习班,使有余力又想多学计算机知识的同学能够有学习去处。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3.5 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考核相结合

作为财经类院校,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技能,取消传统的笔试理论考试,对知识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改为无纸化的计算机考试;加强学生技能的考试考核,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考试、计算机自动评卷等考试模式。

4 结束语

总之,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这几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感觉到:改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德民,孟万化.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2):44-45.

[2] 丽娜.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案例/启发式的巧合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8).

[3] 丽娜,康振华,杜枚芳.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创新导刊,2008(6).

[4] 王利,将文科.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向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4(9):16-17.

[5] 骆正华.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思路探讨[J].计算机教育,第24期.

[6] 方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7,04.

[7] 秦嘉杭.加强财经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建议和设想[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2):73-75.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5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实验教学 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05-02

围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导向为推动的高等职业教育主题,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交替,着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思路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建设,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条件。

目前我院有三门课程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有关,其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课程、面向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课程,因面向专业不同,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但三门课程均涉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验教学,因此可共享实验教学平台,原先均安排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开展,因设备陈旧、管理不便等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开展不顺利,建设一个可共享的、开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迫在眉睫。

1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作为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实验教学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对加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室的建设旨在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维修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室中来,以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便于接受理论知识;以直观的方法加深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认识。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对深化课程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能、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技能已经成为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拓宽职业能力训练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专业实验横向结合,建设宽专业技能基础实验平台势在必行。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实验实训室开设的实验均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契机,开发出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对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2 实验教学平台的组成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三个子平台:硬件实验平台、在线模拟选购平台及软件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

2.1 硬件实验教学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硬件部分的实验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合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采用以“软”代“硬”的方式模拟硬件实验环境,采用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大大降低学生误操作带来的设备损坏,减少实验室维护工作量;另一种是传统的方式,以实际的计算机组建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基于真实的计算机环境完成计算机的硬件实验。经过对比论证,最终还是采用的第二种传统的方式作为我院课程的实施平台。与第一种方式相比,学生能够实际触摸到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通过拆装过程,能够更直观的认识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外观和性能参数,认识计算机主板主要器件的分布情况,掌握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安装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当然,在建设实验平台时也重点考虑了如何尽量避免学生误操作带来的设备损坏问题。一是在组建实验室时选择我院其他实验室淘汰的计算机进行建设,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节约成本;二是计算机在拆装后不再通电,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建设成为一个纯硬件拆装的实验室;三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强调各部件的正确的拆装方法及常见的注意点。

2.2 在线模拟选购平台

此平台只为计算机硬件选购模块服务,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中关村在线模拟装机或泡泡网的在线模拟装机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凸显出的优势主要有,使用方便快捷,硬件品种齐全,价格实时更新,可作为实际购买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去实体店进行市场调研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组成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与硬件拆装时了解的一些旧部件的参数形成对比,掌握各部件的速度、容量、处理能力及相互之间的兼容性等指标。

2.3 软件实验教学平台

此平台在课程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基础平台,安装VMware虚拟机软件实施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模块可直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实现,例如常见应用软件的安装、系统的测试与优化等,但有些实验模块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例如CMOS设置、硬盘分区格式化、GHOST备份与还原、修改注册表等,会造成计算机系统数据丢失或无法正常开机,不但影响了其他实验环节的开展,还增加了实验室的维护难度及成本。基于公共实验室搭建软件实验教学平台,因每台计算机实施硬盘还原技术,为保证系统不易被破坏,但部分需要中途重新启动计算机的实验又无法正常实现,在此基础上安装VMware虚拟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虚拟机是指在物理计算机上使用虚拟化技术模拟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逻辑计算机,虽然这些计算机是通过虚拟及软件模拟创建的,但是它们能够实现物理计算机的功能,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科研等领域广受欢迎。

立足于我院现有的实验条件,运用虚拟机技术建设软件实验教学平台,既提高了现有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实验室的投入成本,又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虚拟机技术已在我院的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在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实验教学平台的特点

3.1 共享性

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具有典型的共享性。此平台目前除了为我院的三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的课程服务外,其中软件实验教学平台还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提供了实验操作环境。

3.2 开放性

建设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们的实验平台只做到时间及内容上开放,时间上的开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上的开放明确了学生实验的目标及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结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实用的实验操作环境,不仅能够满足目前课程实验教学的需求、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对培养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此平台主要解决了课程实验教学部分的问题,下一步的要对课程资源库进行完善,基于计算机网络,建设一个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以及实验成果研究为一体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金忠.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时代教育,2007(6):26.

[2] 杨爱梅.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0(7):183.

[3] 闫子骥,夏士雄.微型计算机认识实验平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15~217.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6

1MOOC和SPOC简介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国内称为慕课,一般是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具有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国外主要的MOOC平台有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方面,也涌现出了“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校际的协同创新联盟。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需求也提供了一批小规模定制的在线课程。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在一定程度上MOOC的延续和发展。SPOC的“限制性”体现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课程“小规模”指学生人数控制在几十到几百人,一般是面向某些学校或者某些特定学员开放的课程。SPOC基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以在线学习和真实教室课堂为纽带,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身份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全方面深入了解学生。从本质上来说,MOOC和SPOC都是一种教学的促进手段。MOOC平台加剧了教学资源的聚集与利用,平台越来越多扮演着教师教学支持平台和教学过程数据聚集地的角色。针对MOOC+SPOC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巨大、难以量化的工作量,完善的MOOC平台可以将教师从学生成绩填报、课程考核分析与评价等过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

2“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1+X”体系的第一层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先后经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包罗万象,知识点纷杂又不能深入展开,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前不同程度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上课听讲内容“似曾相识”、导致教学和学生的关注点分离,“上课玩手机”等隐蔽性逃课等现象始终存在。部分高校囿于师资水平限制,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深层次上讲,由于授课过程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退化为计算机培训学校的软件培训课,更无从谈起更高层次的“计算思维”教育。教育部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文件对于构建起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起到了规范作用,各高校通常以“理论知识传授+计算机与常用典型软件的操作”的形式开展。理论课堂上,事实与工具讲的多而思维讲的少,内容宽泛,讲解浅泛,以概念讲概念[1];实验课堂实验类型比例失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比例很低,甚至没有。课程内容没有新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给人留下课程水平低,作用不大,从而加剧了计算机“工具论”等狭隘的错误认识。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课程面临着缩减学时、压缩教学内容等现实问题,受限制于学时等因素教学内容面临舍弃等选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填鸭式教学”不可避免;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之下学习积极性受挫,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另外师资数量的绝对不足和师资水平的局限,面临超额的教学任务,课程成为“复读机”式教学不能杜绝。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水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使得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仍旧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促进手段大行其道,以其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给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接踵而至的SPOC将在线教学和微视频、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弥补MOOC教学“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融合,因此选择采用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来改造“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3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情况

我校“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新生在每年秋季学期开设,每期学员人数五千多人。面向20多个专业学院的80多个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实施MOOC+SPOC改造前,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分A、B两个层次开设。A层次学时设置为56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32学时);B层次48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32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近五年来,我校一直在深化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全部本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1份,掌握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我校综合性院校特点,加强同各个专业学院的调研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以每学期师生恳谈会、校际交流调研、对口支援高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参观考察,为开展混合教学积累经验。从2012年开始,我们按照学科门类从全校选取了20%的有代表性的专业,涉及本科、民考汉、民考民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开展MOOC教学探索试点,通过设置部分自学内容以“专题考核”方式进行。2013-2014学年,在完善教学内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选取40%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MOOC+SPOC教学改革,采用网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的模式进行。2015年SPO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2]进一步深化,通过校级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立项项目形式,从教学方案实施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方法、在线学习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2016年SPOC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以线上自学24学时+线下面授16学时的方式,实施滚动式并行流水化课程开设方法,根据学生人数和师资实际情况分批次独立完成。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习题课建设分别推进,目前经过两轮实践检验的教学视频已经在EOL教学平台上线,配套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也已编写完成,截至目前主编参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实验教材1部,配套教学案例3部。

4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新生刚从中学传统课堂进入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多有不适,学生们依旧希望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思路、讲提纲、讲重点、讲难点、少术语、多示范,多提问、多讨论,通过对学习内容实施指导与引导、辅助以通俗的语言案例讲解、进行问答与互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完全化的MOOC学习,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缺乏,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承认个体的潜能和差异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给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到因学生而异。这种共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需要MOOC平台和SPOC课堂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实施了以资源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过程设计(图1),以及混合教学实施模式(图2)。4.1构建课程资源平台,规范教学内容为便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参考国内“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MOOC教学平台,以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中的名校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展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微课”视频、习题库、测试库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思维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我校EOL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平台,充分挖掘优势课程资源,消化吸收后自主设计、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并完善现有教学案例,结合互联网+大赛,微视频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立项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学时数,通过减少传统课堂授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学时数的形式改造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点播等形式增加学时自主学习时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大学计算机”试点课程学时调整为40学时,线上自主MOOC学习24学时(理论+实验),线下SPOC面授16学时。依据专业学科大类及学生受众不同,动态调整授课方式及教学案例。4.2加强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开展混合教学环节设计和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3](见图1),构建混合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混合学习的难度。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以“讲—节—测—练”为组织架构,以“微课”视频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讲,每一讲由若干节组成,各节之间前后呼应,各讲之间有机结合。每节之后安排小节测试,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即时测验,考察自主学习效果;针对技能型操作内容,提供3-5个同类型的练习作业,为课下自我练习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内容的重构,争取使学生线上学习做到“讲、学、测、练”相结合。3.课堂教学2.在线学习4.学结与评价1.课前准备MOOCTHEOL测试题教师学生教学资料iCourse中国大学MOOC学生资源池练习题图2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大学计算机》精品课程线上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互补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小班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延伸教学内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4.3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线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线上自主学习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多方协同共同营建讨论区,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求助驿站,学习经验的精华聚集区。线上学习由于缺乏线下课堂的教师面授的即视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向反馈,而线上学习讨论区的功能承载了问题求助、课程内容讨论,学习情绪抒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鼓励教师利用口头表扬进行鼓励、对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感受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4.4多方位作业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业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体现。学生作业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具体可结合实际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共同参与的复合式评估等形式的作业评价。无论哪种形式的作业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上的直接观察、回答问题、读书笔记、师生座谈、访谈等教学信息反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的,针对学生作业自评和作业互评,需要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评估知识和教学技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意义、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作业自评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作业互评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审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培养和他人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理解的偏差修正评价目标、方法。适时抽查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及时掌握学生评价倾向,并在需要时提供建议。4.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过程化考核由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于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特点适时实施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形成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学生线上以及课堂学习对课程学习的态度、方式等。通过灵活开放的方式,如课上或课间师生片段性对话,电子邮件,读书笔记,QQ,微信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控,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图3“大学计算机”课程平均成绩对比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评价公式为“总评成绩100%=线上成绩40%+线下面授30%+期末考试30%”。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含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测试,线上讨论等部分;线下面授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侧重于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作业,以应用型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为辅,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为无纸化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Office软件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从课程SPOC实用教程中分模块随机选题,通过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上机作答。图4“大学计算机”课程优秀率对比从近几年学生的课程考试结果中平均成绩(见图3)和优秀率(见图4)来看,其中2011为参照基准,为改革实施前的成绩评价结果;2012-2015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课程总评成绩。2016年A、B层次合并,未列入对比。课程整体平均分稳步上升,优秀率大幅提高。

5总结

经过几年的MOOC+SPOC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通过建立以资源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平台,结合混合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实践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

作者:常耀辉 钟福如 蔡文青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008.

[2]常耀辉.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01):26-32.

[3]白文倩,李文昊,陈蓓蕾.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42-47.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调查;改革

1 调查背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大力推进上海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于2012年3月19日下发了《上海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编制工作的通知。规程编制工作分为13个子项目,其中《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由上海大学牵头编制。在编制之前对上海各高校当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取得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在上海市的包括教育部所属和上海市属各类高校,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大专高职院校(普通职专)以及民办高校(民办本科和民办职专)。向全市64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4份,回收43份,问卷回收率为67.2%,见表1。整个问卷主要涉及计算机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

2.1 学校的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设计中将国家13类专业分成5个专业大类:经管类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理工类包括理学和工学学科;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学科;艺术类包括艺术学学科;医农军类包括医学、农学和军事学学科。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专业分布与教学规模见表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1+x”中“1”(即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要求。在调查“各高校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比例”中,个别高校选择“对部分专业开设”和“其他”,这些高校没有对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从这些学校网站上获取的教学计划中看到真正没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数量极少。

2.2 计算机课程及体系建设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专业进行分类教学,但分类教学总体是按专业大类进行,有进一步细化的可能。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高校只占53.5%,因此这方面需要特别加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有效使用教学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和占学分的比例较课堂授课少,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心偏向课堂理论授课。对上述列表中实验类型的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实验是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类实验与验证类型的实验数量之比约为1:6,明显偏少。对“考核方式”这一项的调查中,92.7%采用统一在实验室上机考试,较少采用提交作品、实验报告、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成绩比重偏向于考试成绩,这与课程实验类型密切相关。

表3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操作基础类的课程,近1/4的高校将该类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多媒体类的课程最受欢迎,占全部选修课程的近1/3;而独立实验课程(有独立课程号和学分的实验课程)明显偏少,不到实验课的15%;各高校的教材平均更新频率约为2.5年;教学研讨会“不定期开展”和“没有”开展的高校超过一半;课后辅导方式中主要是安排面对面答疑和电子邮件交流,有专用网络平台的只有22%。没有调查学生需求的高校超过40%,其中普通职专类学校为70%,在各类高校中比例最高;而对学生需求较为关心的是民办本科类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学校的占66.7%。这几个方面各类高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理工类的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通常采用C语言,而人文社科类和经管类常采用VB(包括)语言。

2.3 独立实验课程建设

独立实验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个技能来实现某个实验目标。这类课程不要求考核理论知识点,往往采用论文、报告或实验结果为考核依据,这对实验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调查发现独立实验的师资力量缺乏,学校对这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开设独立实验难度较大。目前还有42.8%的高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55.8%的学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的计划,见表4。

2.4 创新型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师资培养

大多数学校认为创新型实验不需要对所有学生开设,并认可创新实验中教师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型实验课程极少,师资培养的投入也最少,见表5。超过一半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指在实验室值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这类教师不上理论课或极少上理论课,但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可以迅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5 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硬件建设。

调查数据得出各高校总体的计算机实验设备的规模加权平均约为932台/校。重点高校的设备平均约1111台/校,民办本科排第一位(约1667台/校),第三位是普通本科(约813台/校),下面依次为普通职专(约775台/校)、民办职专(约571台/校)。

各高校可以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平均约为2077人/校,平均人机比约为2.23人/机,在同等的教学要求下,人机比越高,说明该学校的设备使用率相对较高。各类高校人机比分别是重点高校(2.92:1)、普通本科高校(2.08:1)、普通专科高校(1.74:1)、民办本科高校(1.30:1)、民办专科高校(1.92:1)。重点高校的人机比是最高的,高于平均水平,而其他高校均低于平均水平。

从表6中可以发现各校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约为5.24年,而设备数量的满足程度明显高于设备性能的满足程度,说明有的学校设备更新年限相对较长。根据实际情况建议高校的设备(主要是台式微型计算机)更新年限不超过5年。调查还发现超过一半的实验室存在各种隐患,这些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

2)实验室管理。

职专类高校实验室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在8小时以内且节假日不开放,而本科类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明显高于职专类高校,节假日大都开放。同时本科类的高校对学生免费开放的程度较高,大部分学校实行半收费制(即每学期给予学生一定的免费课外上机时间,超出部分收费)。总体情况见表7。

3)专用实验室建设。

普通实验室通常称“机房”,一般配备台式计算机和局域网(或校园网甚至互联网),对所有修计算机课程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安装硬件或软件保护系统来保证不被病毒感染或学生的误操作导致系统崩溃,因此软件安装繁多。这些限制使得普通机房不能满足所有课程和应用,需要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的专用实验室。

专用实验室又称实训室,是需要特殊的设备或配置建立起来为特定的课程或应用服务的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明显区别在于硬件或配置不同。如SQL Server实训室可以采用普通实验室的设备,但是其建立的网络环境是不一样的,需要配置SQL Server服务器才能实现C/S模式管理或直接服务器管理,这时的服务器可能不能加硬件或软件的保护系统,以实现软件的全部功能和教学的需要;又如硬件组装实训室,同样的设备在普通实验室是实现软件操作,而这里是实现对硬件的操作,还配备螺丝刀等工具;再如单片机实训室这类用途更加明确的专用实验室。

表8显示专用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数量之比平均约为1:2.5,相对较小。由于专用实验室规模较小,因此总体上用于专用实验室的设备在数量上相对更少。大多数高校对于建设专用实验室的热情较高,职专类高校已建设的专用实验室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类高校。大多数高校欢迎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近30%的学校已经着手实施。

3 改革措施

调查统计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所执行的“教指委”的“基本要求”制订于2009年,没有完全覆盖实际教学中一些具体操作内容,如学生计算机实验能力的综合评定方法、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具体要求细则等。《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的编制正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在提倡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趋势下,根据上海高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尝试。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3.1 培养稳定、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实验教学还是实验室管理,专职的实验教师培养存在明显的缺口。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各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师的培养进展缓慢,从职业认同、职业发展方向、待遇、培养优先级等方面高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以理论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应用型实验很少,创新型实验几乎没有。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在现行的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培养分3个层次。首先,从现有师资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的进修机会,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其次,在校内实行跨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培养计划,将各.个专业中专业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较强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中培养,实现计算机教育从基础到专业培养的无缝衔接;第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才,注重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3.2 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实验平台

调查中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差异化要求十分明显,以往的“大机房”的实验室模式不能胜任新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生的实验平台是必然的趋势。

开放性是指实验平台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加大开放力度,还需要在管理上实现开放,如制订实验室预约制度、开发网络化实验室预订和管理系统等。

多层次是指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规模大小兼有,通用与专用并重,教学与科研通用。在学校固定拨款的情况下,根据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实验室规模和功能。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本优势结合,实现双赢。

综合性是指实验平台能够整合各个特定功能的实验室,除了能够满足整个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够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和教学研究及管理中提供环境支持。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到教学研究和管理的软硬件开发和配置,如建设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网络化教学、教学质量和评估系统等。同时从社会、学校、部门、学院、系以及学生社区等各方面引入各类大小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些项目驱动类课程属于综合应用型实验课程,以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应用为主,内容不限定,统一称为计算机实践课,由实验平台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对学生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学分。

3.3 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了分类教学,但是在分层教学上实施力度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备。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实验体系为标准。计算机实验体系建设是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是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本次实验规程制订的主要目标,便于高校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从同一类课程模块中选择不同内容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每一模块有其最低要求和能力评估标准。当选定了模块和模块中的课程,所选择的课程集合就形成了符合学校自身教学要求课程体系。这样的设置既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范,也能保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模块化也将指导学校的实验平台建设和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3.4 建立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

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必然包括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用以确定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学习计划的基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能力评估体系是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前提,实现这种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上机实验验证,因此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平台就需要建设相应的环境来适应培养模式的改变。

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是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制订并在计算机实验平台上实现的。课程体系是树状结构,学生能力评估体系与之对应也是树状结构,学生必须通过某课程节点所有子节点课程的评估才能选修该课程。由对应课程的教师组成评估组,可以通过统一标准化机考、提交作品或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估。为了便于操作,提高效率,我们需要在建立评估体系时确定可评估节点,这些节点由实际的教学条件和要求来确定。

4 结语

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课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公共技能;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

(一) 计算机公共技能的作用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也正在蓬勃发展,并且在我国人才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二)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解决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公共技能的要求。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现实困难:

(1)、课程定位不清晰。

(2)、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

(3)、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4)、就业岗位适应慢。

(5)、考试存在很大的问题。

(6)、学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项目建设基础

“计算机公共课技能训练”课题,其内容针对我院非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本课题研究包括课程培养方案、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项目单元设计方案、参考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上资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我院多个专业开设的公共课。该课程主要讲授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日常办公中用到的计算机知识比较庞杂,市面上没有适用的教材;

(2)作为高职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

(3)无法将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专业课,以及就业岗位中;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只学会了操作,而没有学会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力图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求总结出适合此类课程的教学措施,以便于在类似课程中推广。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围绕学生将来可能的工作领域展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从工作中学习,并学会工作。

(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下面分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方面来阐述。

1、教学项目的设计

学校教师(课程设计专家)与资深秘书(行业专家)一起组成课程开发专家组,分析提炼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具体化为实际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锚点,将需要传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锚在项目中。

2、教学项目的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小组实施项目。挑选出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做组长,由组长负责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了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以及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教学手段。

3、教学效果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过程,而项目式教学的评价方式更注重过程。

(1)、过程评价

学生在项目中遇到困难,会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们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互相启发,开阔思路。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应及时作出正面评价和引导,而尽量少用负面评价。

(2)、结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了项目后,教师应该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展示,由小组成员来说明项目实施过程,并对完成情况做出自我评价。老师可以引导大家一起来评论其优缺点,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或提出改进措施。

(五)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革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1、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保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为学生创造了在线网络课程的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开发出了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对于教学计划中有计算机过级要求的课程,学生参加了该种考试,建议学校不再组织相应的期末考试。

4、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的原因是计算机课程知识更新快。正是这个原因,要大力支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达到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目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良好开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64-165

[2] 陈一明.基于ICT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等级、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85-89

上一篇:房屋装修的设计范文 下一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