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综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7 16:53:24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2月辽源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结核病人三大登记本包括:门诊登记本、病人登记本、痰检登记本,统计资料同时与病历、月报、季报年度的网络报告核准。期间市区综合性医疗单位发现肺结核病人及转诊到位统计资料。

政府干预:每年的3月24日结核病宣传日由卫生局组织各综合医疗单位开会,总结上一年结防工作情况,对完成结核病防治工作如病人发现、转诊、督导及追踪较好的单位予以表彰。

实施转诊方法:由结核所防疫科人员向综合性医疗单位下发转诊三联单(1式3份),发放到医院门诊、发射科,对可疑结核病人填写转诊单,病人拿着转诊单到结防所门诊就诊,每月结核所防疫科人员将病人带来的转诊单搜集后,向转诊医生发放10~15元的奖励费,对未到位的病人,根据网报的病人信息采取电话和上门追踪,使病人能及早到结核所治疗。

对各医疗单位实行归口管理:每月结核所防疫科专业人员对各医疗单位进行归口管理检查,一旦发现收治肺结核病人,及时上报卫生局,给予处罚。对危重肺结核病人合并其他疾病的可由各医疗单位先行收治,病情稳定之后转到结核所进行规范性治疗。

结果

辽源市区可疑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与转诊情况见表1,辽源市区新发肺结核登记人数见表2。

讨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实施吉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以来,依靠政府的承诺,取得了卫生主管部门及财政经费的支持,加大了行政干预的力度,切实落实了结核病的转诊制度及管理制度,积极调动各综合性医疗单位在病人转诊及发现病人的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传染性肺结核的发现率。我市区新发肺结核病人数由2002年的230人升至2006年的309人,增幅达134.3%,较好地完成了省里下达的指标任务。

我市区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在结核病转诊及归口管理工作中,健全了各种制度的落实,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每周派防疫科人员到综合性医疗单位门诊、放射科、保健科核对可疑结核病人的转诊情况及住院病人出院转诊到位情况;核对门诊病人登记本、放射科病人登记本、保健科网报病人登记本等,落实追踪病人到位情况,提高对肺结核病的重视,积极发现传染源,提高治愈率。

我市区通过这几年对肺结核病归口管理及转诊制度的执行,使各综合性医疗单位在肺结核病转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肺结核病的复发和耐多药的产生。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外来人员的转诊工作,由于他们在转诊后有可能返回原籍,途中可能传染他人;对个别家庭困难病人适当提供交通补助的问题,由于无钱而不到结核所就诊,降低了转诊到位率。

今后在结核病项目实施中,要认真执行落实肺结核病的转诊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在督导规范治疗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信息网络等督导病人服药,提高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率、发现率、转诊到位率、治愈率,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元森.惠洲市区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与转诊评价.中国防痨杂志,2007,29(5):468-469.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感染; 防控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发作的高发期,在人群高密度交流与聚集的地方是呼吸道传染病扩散与传播最密切的区域。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防控和医疗保障的范围,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sup】[1]【/sup】。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AI)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都在告诉人们,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在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与治疗中,综合性医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的患者,在首诊之时总是选择综合性医院而非其他的非传染性专科医院,所以综合性医院扎实地做好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医院中可能传播的感染防控工作十分关键。要力争在患者就诊之时,就能够尽早的发现传染病,并且尽早报告,做出诊断意见,安排隔离,提供早期治疗。及时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路径,避免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对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强化部门监管,确保规章的实施。

规章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指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所在医院专门针对传染病的防控设置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实施细则》、《传染病疫情快速报告制度》、《消毒与隔离程序》、《医务人员防治传染病流程》《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等规章制度。这些都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病院内感染的基本保障性制度。

医院内部要制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对一些重点管理项目,如临床预防及降低医院感染等。必须要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实施。

2 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做好医院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因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的呼吸道传染病诊疗工作是由感染性疾病科来负责,当疫情爆发或是疫情预警升级后就需要建立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如建立与卫生行政部门、CDC、急救中心、传染病专科或者是其他定点收治的医院之间都要有协调工作的机制。

3 提升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标准

3.1 硬件改造 对于发热门诊就要设立独立专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要做到合理规划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挂号收费窗口、诊疗室、放射检查室、检验室、出入口等区域要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人员误闯。

建立严重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SARS等)专用ICU病房。只收治重症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以上防护标准。配置非手接触式洗手装置、手消毒装置和脚踏污物桶。每床配用的诊疗设施都是专用。增加加盖容器,对排泄物和分泌物随时消毒。

3.2 人员培训 所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最新的流行病学、感染性疾病诊疗、医院感染控制与信息汇报系统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与过硬的政治敏感度。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员,包括行政、后勤、物流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掌握一定的防控防护知识,以适应工作需求。

4 加强重点病患的检测和控管

4.1 加强对发热患者的检测和管理 由于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对于发热病患的预检、分诊流程的优先控管,可以尽早发现呼吸道传染源,减少其对周围的污染及接触人群,做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扩散。

4.2 标识醒目 在医院所有的出入口明显位置要悬挂发热门诊路线标识图。除发热门诊外其他普通门诊分诊台、挂号处,都要求体温超过37.5 ℃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发热门诊就诊。

4.3 明确告示发热患者就诊流程 发热门诊入口要设专人分诊,提供口罩,并测量体温。对患者及时介绍就诊须知,并且要负责咨询、引导,协同陪护人员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留观患者要做到一人一室,并且戴好口罩,并不得擅自离开留观室。禁止患者之间的相互接触【sup】[2]【/sup】。

对于没有经过发热门诊排查直接到专科门诊就诊的发热患者,在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者存在其他适合转运的情况下,专科急诊医生要在收治患者时,就准备好相应的防护设备,并且将患者放置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仔细查询流行病学史,如有必要可以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协助诊断病情。

4.4 对流感样病例的检测和报告 加强全球性的流感检测系统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对于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是动态了解和掌握我国现阶段流感活动状况与分布以及流行动态的变化规律,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是对流感疫情的预判和预警的基础。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是发热(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医院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根据流感样病例的定义,每天针对科室所登记各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由医院主管科室收集、汇总后,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4.5 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不明原因肺炎”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概念。是在SARS流行之后,卫生部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类似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对具有一定传染性的肺炎而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但是作为筛选SARS、人禽流感等具有一定特殊临床表现和一定传染性的肺炎,提出“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并能够及时发现可疑病例,早期发出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早防范是很有意义的。

临床医务人员在发现有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之后,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组织院内“不明原因肺炎”专家组进行会诊与排查。如不能明确诊断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疾病控制管理中心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

5 结论

目前综合性医院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形势严峻,关键是要做好隔离与防护。首先,感染性疾病科在收治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病区,应该独立设置,医务人员、病患、污物运送通道等不得交叉;确诊患者出院应有专门通道;在挂号、收费、检验、放射科、药房等区域都要相对独立区。其次要求家属和陪护人员都要戴口罩、发热门诊区要提供口罩给家属。护士在接诊病患时,要征询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对于高度可疑的患者直接引导进入隔离留观室,并通知医生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对于留观的病患,在没有确诊前,每个留观室只能安排一名患者,留观室内的诊疗仪器要保证专人专用,其他患者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sup】[3]【/sup】。严格对留观患者的管理,适当限制活动区域,不得随意离开留观室。在此期间要对陪护家属做好适当的情绪管控,说明情况,要求家属配合管理,不要随意的活动。

同时还要做好防护工作,医务人员要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来执行,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可能的感染风险做好防护措施。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途径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部分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要重视呼吸道防护和黏膜防护。防护等级可以分为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对患者的防护上要求配戴外科口罩,这样可以降低因说话和咳嗽所排出的细菌对环境的污染【sup】[4]【/sup】。面对呼吸道传染病,作为卫生界最重要的力量,综合性医院要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面对压力只有迎接挑战,在疫情没来的当下,必须尽快规范相关的制度,从人员培训和物资贮备等软硬件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一场有准备之战,这是所有有远见、有责任的综合性医院管理者以及所有医务人员所要面对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206-225.

[2] 石海鸿,王力红,张京利,等.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58-360.

[3] 易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8-69.

[4]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的通知,2007.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大型医用诊断设备;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设备综合使用率

对大型医用诊断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是医院设备科学合理管理的最重要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改善就医条件、提高医疗综合质量水平、促进国家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1]。本文将结合自我多年工作经验,对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的科学管理和综合使用效益分析进行认真分析。

1 大型医用诊断设备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设备配置量增长速度过快 据一些文献资料表明,在不完全统计情况下,我国现有CT设备已经高达3.55台/百万人,而MRI设备则已达到0.80台/百万人,已大大超出了全国相应医疗设备配置要求,导致很多大型医用诊断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用的功能特性,引起巨大的设备资源浪费。

1.2 设备综合使用效率较低 各级医院为了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在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前提下,就盲目购置大量大型医疗设备,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的短缺导致没有专门技术人员操作该类设备;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评估病患的综合承受能力和医院的综合实力,导致很多大型诊断设备出现闲置情况,设备综合使用效率较低。

1.3 管理措施不完善 大型医用诊断设备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以及盲目配置等是各等级医院在进行CT、MRI等大型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规范,使实际工作中对大型设备的综合维护力度不够,出现设备资料调度混乱、设备综合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在日常管理中,由于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夹杂,使得管理“有违规、但无处罚”等现象在实际设备管理中经常出现,习惯性违章操作大大降低了设备工作性能水平和综合使用寿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却经常出现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无监管等现象。

2 提高大型医用设备综合管理水平措施

在全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医院为了解决由贵重大型医疗诊断设备在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同时,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间的矛盾问题,除了要以国家相关规范及新医改政策更新其综合管理理念外,还需要构筑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措施,并增大其实际管理中的监管力度。

2.1 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加大医院规范化监督管理力度 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大型医用设备动态管理数据库,对各类大型医用诊断设备的使用信息、运行质量性能信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信息、以及一些不良应用事件等信息进行动态监控,通过建立预告报警系统、可追溯数据库系统、应急处理系统等,使医院所有大型设备的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为大型设备信息共享,以及区域大型医用设备信息化平台的构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数据信息基础。建立完善的大型医用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可以优化医院设备监督管理流程,实现全院各科室大型设备信息的动态共享,同时可以通过构筑局域网络,提高医院大型设备监督管理效率,实现整个医院乃至区域范围内大型医用设备信息的及时更新、及预警,通过合理调度和功能间相互匹配提高大型医用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2]。

2.2 健全不良应用事件报告体系,提高其综合使用服务效率 医院要根据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的实际情况,健全其不良应用事件报告体系。如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实际照射剂量偏离规定剂量范围、设备防护措施出现损害等造成工作人员、病患出现非自愿异常照射等事件。对于出现上述异常不良应用事件时,一方面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和控制措施,防止不良事件的扩大和蔓延,另一方面要对出现该类事件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及时查找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不足,在保障大型医用诊断设备工作人员、病患、以及公众健康权益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大型设备综合管理水平,全面完善高水平优质设备管理工作措施方案。

2.3 提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在医院中,大型医用诊断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其性能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先进复杂的高自动化设备对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素质水平的要求也提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大型设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经国家相关考试获得对应上岗资质后,方能上岗,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知识,并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技能素质水平,使医院大型医用诊断设备在实际诊断治疗工作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性能水平,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更科学、更合理的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高水平优质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陶琳.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医疗装备, 2008,23(6):1-4.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性改进

为了全面实现关于“以病人为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目标,硬抓医疗的质量管理、保证护理安全、逐渐的规范考核标准过程、重视持续改进一种管理理念,口腔专科护理的质量考核准则应与时俱进,紧跟调整的步伐。具体根据口腔专科医院的“大门诊小病房”特点,我院口腔护理部重新调整了质量考核标准,具体如下。

1重建护理部门的质量管理

护理部门需要设立专职护理管理监督小组,各尽其职,分别对病房及门诊护理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同时,门诊部及病房应落实到个人,如护士长、各科室的护理骨干等负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

2严格要求护理管理

不断调整与修改关于口腔专业特点护理的质量管理标准,完善口腔护理的制度。落实护理部门人员的职责,如护士、护师、主管护师、主任护师、护士长及整个护理部领导的职责等。不断健全与完善护理部门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门诊护理、住院部管理、抢救护理、护理员的专业培训、整体护理等一系列专业护理制度。

3对不同级别人员制定相应培训计划

对于本科生,需要培训五年的培训时间,在入院期间,要经过不同科室的转换2年,门诊部及急诊均1年。在专科过程的所有待遇有医院承担,护理部对具体的培训计划的实施全面负责。在培训期结束,根据其、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考核,对其今后的工作合理地、具体地做出安排[1]。对于合同期护士,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主要集中该部分人员的岗前培训。在业余休息时间,护理部门要对所有科室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规范整个专科口腔医院的消毒灭菌过程。针对实习生及进修生,制定针对性的培训。

4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在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下,口腔医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完善口腔护理的专科标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因此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主要包括:计算机水平、学历教育、口腔专业水平、外语交流水平、护士长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合理分配护理人员资源,根据需要对护理员进行调整[2]。

5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根据我市的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需要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在不同病房的比例。同时,严格执行关于口腔专科器械的消毒灭菌标准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消毒管理制度:护理质量检查、急诊室服务、门诊系统服务、手术室服务等规范检查标准,对护理操作的标准度进行考核评分。

6确保及时的信息反馈[3]

为确保使口腔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的改进,一定需要评价系统的监督检查,发生问题时做出及时反馈:有实际措施、有改进、有批评、有表扬、有奖惩等制度。抽查并记录病房和门诊的护理质量,通过检查组人员进行汇总,随后反馈到各级管理员,在反馈表提出需采取的措施,总成绩与奖金相联系。

7持续质量改进(注重过程)

建立完善的护理流程,包括护理的标准操作流程、护理岗位及口腔专业护理等。各种工作应该有相应的记录,如:培训笔记、会议记录、护士长手册、健康护理的教育资料及对现场护理的卫生宣传。

8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给予优秀护理员多种培训机会,包括学术交流、参加高水平的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机会,使其水平得到提高[4]。为各级护理员创造晋升及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学习外来技术,善于各种交流。另外,护理部要为不同护理人员提供表现自己的平台。如:优质护理服务的演讲比赛、护理高技术操作比赛、护理论文的交流等。

9门诊部护理的综合管理

门诊部每天人员流动频繁,容易造成门诊部的杂乱。所以,门诊部候诊厅必须清洁整齐、秩序井然,合理布局诊室及消毒室,工作分配遵循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分诊台护士必须提前上岗,做好准备[5]。分诊台需要有卫生宣传资料,岗位职责标准及健康宣传等材料。同时,该类护士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较强的交流沟通协调能力,以便可以更好的处理突发状况的发生。诊室护理人员应积极互相配合,尽量不影响到病人的治疗,配合提示在治疗后的需要注意事项。访谈在场患者,进一步了解护士直接服务的情况。随时提问护理员常用药的相关知识,出现紧急病情时的处理程序。门诊部应该随时根据所需,合理安排护理各岗位工作。规范护理的相关技术,及时纠正发生的护理的问题,修正护理缺陷的管理制度,要求科室的相关护理员熟记于心。实现每个制定科室科研及推进教学计划,护理部以应该每年举办不同种类的各项讲座。同时,对各级人员进行口腔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科室需要小讲课(主要关于专业知识),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讨论,有规划地培养本科护士进行学历教育,增加其专业知识,并要求每科室的护理人员发表规定的论文数量[6]。

10体会

口腔专科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护理管理多种材料和原始记录,护理质量,以及持续改进的方法和过程。重点是是服务与质量持续改进、质量安全、着重改进过程的原始记录,每项标准和制度的建立都应该有根据,突出医护配合治疗过程中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和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学宁,黄亮,赵硕辉,等.加强口腔器械的消毒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2):196.

[2]刘学宁,孙伟.口腔科诊疗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619.

[3]沈显军,林海升,罗旭明,等.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在改善口腔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1):1004-1006.

[4]黄华,罗维,林田,等.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建立——以口腔预防教研室为例[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98-899.

[5]何咏群,李楠,陈军,等.银连含漱液在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254-256,264.

[6]陈进文.口腔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718-720.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应对措施

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室可以说是救死扶伤的重要科室,所面对的问题与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急诊科工作的护士,其工作压力更大。护士是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却充满艰辛,而且随社会发展,护士所面对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急诊科室的护士所面对的突发事件比较多,工作量大,医患纠纷也比较多,所以急诊科的护士需要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承受更多压力。作为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管理人员,应当了解护士压力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1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来源

1.1工作内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特点构成急诊科的护士相对其他科室更加突出的压力源[1]。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约50%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者认为工作的负荷过大。面对病情变化多样且来势凶狠的患者,作为临床抢救工作直接执行人员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者,要求护理人员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最熟练技能与最有效措施配合医生对病人生命进行抢救,这无疑会给护士带来较大心理压力。而且随急诊医学发展,各种设备与抢救仪器也不断引进,尤其急诊的管理理论与模式创新,这些都会给护士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1.2家属行为在急救过程中,由于患者或者家属对疾病、环境、创伤等突发事迹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大都存在各种情绪的变化和精神紧张,因交流不够、时间紧迫,家属与患者在对治疗的效果不满意时,往往会迁怒于护理工作者,或在急救的过程中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与服务监督,或在病人死亡之后对工作者的抱怨,都会使护士感受到极大心理压力[2]。

相关资料指出,约48%急诊科的护士认为没有得到患者和其家属支持,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护士因为职业要求需要克制情绪,假如情绪长期受压抑,不能得到正常宣泄的话,就有可能造成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降低。

1.3护士年龄与综合素质有研究调查表明,年轻护士在抑郁焦虑、强迫、偏执、恐惧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综合医院的急诊科特殊工作性质造成护士队伍普通年轻化,年轻护士因为工作的年限短,对于复杂病情判断、特殊的事件应急处理方面,能力欠缺,同患者和家属沟通技巧较差,不能很好的协调各类不同的患者,往往会使一些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进而导致患者与家属不满,甚至引发纠纷,这会给护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2压力源的应对措施

2.1加强管理层支持,提高护士职业防护

2.1.1尊重和关爱护士作为管理工作者,一定要为护理工作人员创造出一个同事间能够友好合作、良好沟通的氛围,合理安排护士值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护士进行培训,使护士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工作,进而减轻其工作压力[3]。

2.1.2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加强自身的防护严格相应的技术操作流程,使护士熟练掌握器械操作技术,同时进一步的强化护士法律意识,并完善医院的感染预防监督机制,以便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职业损伤对于护士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

2.1.3适当提高护士待遇,争取获取社会支持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经济分配的时候应当考虑技术要求、风险与工作压力等综合性的因素,对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待遇适当提高。还应当通过多种社会舆论,来宣传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重要性,以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2.1.4加强沟通、改善护士和患者的关系急诊科的护士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应当注意关心患者,及时履行告知的义务,以便取得患者和其家属信任。在突况出现时,应当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对患者耐心做好疏导工作,以免发生冲突。

2.2安排班次要合理根据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工作特点,应当适应的增加护理工作者的编制,对繁忙时段的护理人员力量应当加强。可以通过护士轮岗等方法充分发挥物力、人力最大工作效率,以减轻护士体力消耗,使其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缓解[4]。在人员的安排方面,应当注意新老的相互搭配,使得他们相互间能够取长补短、医院管理阶层应当给予人力等多方面支持,以使护士长能够根据工作情况进行相应排班,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2.3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应当建立起以群体护士组成的支持系统来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该支持系统是建立在同事间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可以增加护士关注效率健康的一个渠道。另外,可以通过提高急诊科的护士自我成就感等来减少其情绪障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使护士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健康人格、乐观精神,提高自身的应激能力。

3讨论

概括起来说,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其压力源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患者的,也有来自社会的。面对多种压力源,医院管理层应当加强对护士的关注,提高其应对压力的素质,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多种条件为护士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护理工作者应当多学一些有关护理的知识,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正确面对急诊科的突发状况,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以保证医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玉珊.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广西医学,2009,31(2):294-296.

[2]李琼.山区基层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1,30(17):148-148,150.

[3]吕冬梅.工作压力源类型及程度与急诊科护士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6):3301-3303.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6

【摘要】:目的:通过对产妇保健的管理和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加强妇产科的服务效果。方法:对产妇保健之前的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改革,改变以往存在的漏洞,建立社区产妇保健新模式。结果:通过建设新模式,加强产妇保健工作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妇产科的服务效果。结论:产妇保健管理改善后,社区妇产科服务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产妇保健;社区;妇产科;服务效果

引言: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生活一直密切相关。就如同用来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三个指标中就有涉及到孕产妇的死亡率一样,另外两个分别是人均的期望寿命和婴儿死亡率,这三个同样是社会综合发展的指向标。产妇保健工作重点强调保障卫生保健的质量,重视并实施好这个工作,不仅可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促进作用,更能保障全民的身体健康。

1.分析产妇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显著问题是不注重孕妇孕前的保健工作。据统计,现在出生婴儿的缺陷率呈上涨趋势,在普及健康常识时,相关人士会给予孕妇一些科学的意见,让大家提高孕前的保健意识,尽量控制那些对胎儿和孕妇身体健康有害的因素继续发展和恶化。就我国目前的形势而言,孕妇孕前的保健工作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婚前需要强制检查的制度取消后,很少有人会主动前往医院检查。尽管,相关部门让育龄的妇女学习优生优育知识,可是大多是利用视频教与学,无法为她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针对流动孕妇的保健管理措施不完善。社区妇产科与专科或者综合性的医院联系不够密切,在社区进行妇产保健的孕妇大多属于流动人口,她们的信息不固定,无法进行统计和记录,但属于本地户口的孕妇一般都选择大医院展开保健工作。产生这种现象第一是因为医保政策。它规定孕妇产检的费用报销只有在指定医院消费时才实现,在平时社区妇产科不能使用医保卡。第二是因为综合医院与社区诊所之间联系不密切,上级医院不承认基层诊所的检查报告。假如孕妇的保健工作从社区换到专科医院,那么她们之前的化验全部报废,需要重新花时间和金钱进行检查。第三是因为社区诊所的检查设备不够先进,医护人员的技术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需要进行保健的孕妇会对此产生疑虑。第四是社区诊所会为在这里展开保健工作的产妇建立一个保健档案,可是由于不够系统,不能对全面地检查出潜藏在她们身上的危险,因此当她们要转到综合或专科医院时,相关档案会有系统漏洞。

再次,制度不够人性化。就目前中国对于产妇保健的管理模式而言,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透入到医疗机制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综合医院的分布点不多,许多孕妇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地点都离医院特别远,在需要就诊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尤其像堵车状况频发的大城市更甚。第二个体现在像综合医院它的业务量大,孕妇前来就诊挂号排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第三个体现在产妇与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多方面,往往产妇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前来就诊,可是真正与医生交流却只有几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孕妇根本不能在医生那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

最后是流动人口的问题。同计生部门的矛盾,让许多流动孕妇不能按正常程序生育,害怕被计生部发现,他们不愿意前往大医院就诊,而是选择一些医疗设备过于落后的不容易被发现的诊所进行产检,潜在风险太大。

2.如何改善产妇保健的管理

为了给产妇提供一个舒心安静的环境,我们应该对产妇的保健制度加以改善,从而提高社区妇产科服务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有效分流产检孕妇。首先应完善医保政策,将医疗设备相对先进、医护人员水平较高的基层诊所纳入到可以费用报销的行列中来,能够报销的费用继续按相关比例划算。其次,将那些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孕妇服务项目实行医疗保险。孕妇选择产检的地方不再因为医保政策而过于局限,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对孕妇进行有效地分流。

第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社区妇产科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点,而社区服务也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将社区各项服务落到实处做到更好,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且投入一些资金。资金方面。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孕妇保健工作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因此,工作经费不能少。而对于一些生活条件差、贫困的孕妇应该给予资金扶助,让她们顺利完成生产。政策方面,计生部门应该制定人口统计工作以及落实优生优育教育宣传工作,为社区孕妇保健工作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一起努力。

第三,让社区和基层诊所同综合或专业性强的妇产医院联系紧密起来。基层诊所的医护人员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前往高一级的医院学习充实,高级医院也应按时对社区诊所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使基层诊所与上层机构能够联系更为紧密,向双向的转诊机制过渡。

第四,应该加强对社区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监察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让母婴的安全更有安全保障。社区诊所的医疗水平和医护技术是产妇产检工作安全有序的保证,因此,在批准社区诊所成立和诊所招纳医护人员的时候,要求应该更为严格,只有获取技术和医护资格证的人员才能有资格展开医护工作,而且应隔段时间便对他们进行考核和检查,确保其技能和水平继续达标。

第五,医护人员在对孕妇展开产前教育的时候,应该因人制宜制定出适合每个孕妇身体的孕期保健方案,双方间多多进行交流。而对于孕前的保健教育工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特别是新婚夫妇的保健意识增强。

第六,对社区诊所服务进行合理规范,对那些非法接生的部门进行打击,保证母婴生命安全。另外,孕妇产后的保健工作也应该落到实处,不容忽视。

3.总结

产妇保健工作一直是社区妇产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实施和落实与社区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目前保健管理制度还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完善制度和落实实践进行完善,让产妇保健工作能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社区妇产科服务效果,提高社区民众对社区妇产科服务的满意度,使社区环境更融洽。

参考文献

[1]冯美玉.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在产妇保健中的作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12).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统计信息;医院管理

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越来越依赖于医院的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统计既充当着管理者的“耳目”,又是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在医院管理者的各项决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我们医院的一些具体认识和做法与大家探讨。

1 统计信息是制订工作计划的基础

现代医院管理的特征是以信息支持为前提的,而统计信息能直观地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医院的运营状况和出现的问题,是领导者进行决策的基础,是指导工作和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和保证,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符合本院管理工作需要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本院是一所部级三级甲等医院,我们除了按卫生部规定完成的卫统1、2、3、4、5、9表等调查任务以及完成市卫生局要求上报的报表,还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符合医院管理需要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如《临床科工作完成情况表》、《门诊各科工作完成情况表》、《危重病人抢救情况表》、《各科诊断符合情况表》、《手术情况统计表》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医院的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并对各种统计资料和统计报表的登记、收集、上报、下发都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和制度。

2 依靠统计信息加强医院质量控制工作

认真做好日常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依据每天收回的门诊、急诊工作日志、病案工作日志、出院卡片等各科室的统计信息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整理,最后录入计算机形成综合统计信息资料。根据医院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治愈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日、无菌手术感染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使各科室明确任务指标,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的综合讲评,使各科室随时了解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各科室提供业务达标方向和查找未完成指标的症结所在。通过统计信息进行终末质控和环节质控,确保医院质控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统计信息也是对科室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评功评奖的重要依据。此外,要强化信息质量管理意识,随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全面性、准确性和奖罚挂钩,真正把医院统计室由过去的“单纯数据输出库”变成了“综合资料智囊室”,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起到了参谋助手作用。

3 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决策的依据

一个优秀的医院领导者,对医院发展所做的决策必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就是各种统计信息,反映出的医院运营和管理的客观情况,“求是”就是对统计信息认真分析,并确定和调整医院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医院竞争力。医院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统计室每月把《门诊工作完成情况表》、《住院工作完成情况表》、《医技工作完成情况表》及时发给各级领导和各科室手中,使他们及时了解各科室工作完成的情况,查找未完成指标的症结所在,做出努力的方向。我们广泛收集本地及外地市医院的各种信息,了解其他医院的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纵横向对比分析,使统计资料充分再利用。例如,我们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时,发现本院住院人数与前三年比,与同级医院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而门诊诊疗人数,与前三年比有小幅下降。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本院正在建新门诊大楼,旧门诊楼有几个科室已经被拆掉,被拆掉的门诊科室有的被搬到医院大门两侧开诊,有的科室合并在一起工作。这些因素影响了医院的就医环境,从而使就医病人减少。我们把这些情况及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及时地反馈给院领导,院领导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依据统计信息开发和利用有效资源

医院管理者可根据医院各种数量指标来确定科室规模和发展目标,有效地开发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制定灵活的调配计划,统筹安排,使之达到既合理又高效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不断提高综合效益。一是根据门诊量逐年上升的趋势,适当扩大门诊规模,根据就诊病人的疾病分类情况,确定加强哪些重点科室建设。二是根据本地区卫生资源分布、设备配置和利用情况来决定是否购置某些大型医疗设备,避免资源浪费。三是通过财务统计信息,及时了解单位财力情况,合理安排资金投入,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重点建设和重要发展项目上。从而不断使医院适度发展和改善医疗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诊所综合管理制度篇8

摘要:实施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病种限价和农合、医保病人利润微薄,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的获利空间相对缩小。医院为了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医院在辖区内外相继开设了多个综合门诊和专科门诊,以增加医疗收入。但加强院外办门诊的规范管理尤为重要,一是开办院外门诊应首先报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二是开办院外门诊要具备房屋、设备条件:三是制定合同要实事求是,积极可靠:四是明确管理体制,使国家各项政策、法令、经济措施的宣传、贯彻得以落实:五是会计人员应由医院指派。会计、出纳应同时配齐:六是完善分配机制:七是严格医德医风考核。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才能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院外办门诊对医疗卫生事业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外办门诊;存在的问题;管理对策

0引言

随着全民医保政策的推行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困难,医院的获利空间相对缩小。医院为了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医院在抓好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学科建设、增添医疗设备、注重开发医疗市场外,为了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收入,各医院在辖区内外相继开设了多个综合门诊和专科门诊。这些门诊大都实行一院两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合同管理,其目的是寻求提高收入的新途径,开辟财源,多方筹措卫生资金壮大医院实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外办门诊如何做到有偿服务、科学经营、依法行医,这也是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加强医院外办门诊的管理,谈点粗浅的认识。

1院外办门诊存在的问题

院外办门诊,一是指在当地党政机关所在地开设的为了方便领导就近就医的门诊;二是指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保健质量所开设的专科门诊。如:美容门诊、减肥门诊、康复门诊、性病门诊。三是为吸纳病人所开设的综合门诊等。医院开设的门诊大都是与医院签订承包合同,根据经营情况定额向院方上交管理费,但经营管理五花八门,规范管理尤为重要。

1.1 各种门诊负责人既是医护人员,也是管理人员与医院订立的承包合同经验不足。一是合同期限时间不等,短的一年到三年,长的也有10年的,每年的形势变化很快,签合同时无法预见若干年后事业经营活动发展变化到什么情况,有的合同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己明显不合理,但因未到期也不便变动。二是对医疗市场前景估计不足,开始订立合同时在一个起跑线上,经营一段时间后悬殊很大。有的门诊给少数人先富带来了“机遇”,如:美容门诊、性病门诊。造成了医院本部医务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其他综合性一般门诊有的走入了困境,直至关门,未达到初衷开办的目的[1]。

1.2 门诊内部控制、监督、自我约束乏力合同双方旨在拓宽服务,提高效率,增加医院的收入,而不是只让少数人发财,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如:美容门诊越开越旺,最后办成了美容中心,个人收入年10万元以上,前景看好,有的甚至于给医院本部解除合同,解除了组织关系。双方自签订合同起,一般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其成员由主任组阁,人们称科主任为“个体户”、“包工头”,科主任拥有法人代表的各种权利,但内部缺乏各种监督机制,个别门诊负责人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只向钱看,忽视医务人员的教育,淡化了医德、医风建设。药品、材料准入失控,内部管理随意基本丧失了合同的约束 [1]。

1.3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济开支门诊负责人全权“一支笔”,收入不入账,而是随意存入另户头的卡中,会计监督有名无实。作为一个院外所办门诊的医疗经济实体,一般应有行政负责人,财务机构及其内控制度,以相互牵制,使各项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达到合理与合法的最佳吻合,使各种门诊在法制的轨道上经营。这些门诊既未设会计,也未设出纳,收费员由护士担任,收入款项由负责任人抱回家里保管,支付款项凭负责人一个人意见,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开支上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收支透明度差,私事公办,巧立明目提取“折扣”等,还有个别医院学科带头人兼院外门诊的负责人,社区门诊和本部对应科室收支混淆,管理也有些分心,给社区门诊健康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导致院外办门诊兴衰的两极分化[2]。

1.4 内部分配不公,透明度差社区门诊一般都是挂本部某医院某某门诊,借医院本部的品牌行医。内部职员劳动所得分配缺乏政策依据,不能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原则。由于分配上的透明度差,凝聚力和向心力低下。

2加强院外办门诊管理几点建议

2.1 开办院外门诊应首先报卫生主管部门批准,颁发行医许可证,完善各项开业程序后,方可筹备开业。

2.2 开办院外门诊要具备房屋、设备条件。要分析就医人群和就诊流量,评估开办的意义和效益。生意好要控得住,生意差要扶得起。

2.3 制定合同要实事求是,积极可靠。实事求是就是要充分论证现实情况和潜在的因素,使其积极可靠。通过多方测算、认证后,确定应上交医院的管理费,在合理合法收支的前提下,既要保障医务人员付出人辛勤劳动应获得必要报酬,又要积极上交核定的管理费。为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全局观念,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承包期内年上交管理费,不实行固定数,应科学的确定比例,逐年递增,以防失控。同时,对脑体倒挂的合同,应从速修订和完善。

2.4 明确管理体制,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令、经济措施的宣传、贯彻。应按照二级科室的标准看待外办门诊,门诊的法人只能以医院内部临床科室负责人的身份存在,队员张负责医院的各种会议都应参加,并对国家的各项卫生法规、政策,以及院领导的决策意图积极领会和贯彻。外办门诊的医疗活动不仅要接受医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还要受到医院内部审计的监督,医院财务部门有权对其会计核算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对那些承包以后就脱离医院管理的现象进行纠正处理。院外门诊的设置属于医院扩大服务的模式,所以不能以摆脱所有舒服机制的独立服务活动存在。外办门诊医务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性待遇,最后还得靠医院解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很好兼顾。

2.5 社区门诊的会计人员应由医院指派会计、出纳应同时配齐,以达到钱、账分管的基本要求[2],门诊一方不得任意变动。门诊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素质,更新观念,主动参与经营决策,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对门诊负责人负责;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自身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经营情况,做到既对患者负责,又对合同双方负责。

2.6 外办门诊的服务对象应与医保农合政策同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民医保已将实现,在医保农合病人管理、费用控制上应与医院本部在政策上同步,参与医疗费用总体控制目标,实施质控奖惩。

2.7 增强法制观念,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各项开支实行负责人“一支笔”,负责人应努力学习《会计法》和各种经济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健全财务制度尤为必要。各门诊都应根据《会计法》和国家财经制度,结合门诊实际,制定出财务管理、经费收支具体规定,做到科学管理,合法经营[2]。

2.8 提倡奉献,鼓励敬业,同时也要贯彻优劳优得、多劳多得的原则,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9 外办门诊医疗业务方面要归医院医务部门领导,严格医德医风考核。经济核算方面要归医院财务部门管理,每月按时向医院财务部门报送收支明细表,并保证数字真实、准确、完整。

医院在辖区内外相继开设多个综合门诊和专科门诊。一方面可可以获利和以解决小病到门诊,缓解大医院看病排长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院外办门诊的规范管理,才能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院外办门诊对医疗卫生事业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总之,加强院外办门诊的规范管理,对门诊从业人员、对患者、医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颉茂华,陈关亭,祃晶琦等.财务管理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418,1028-1366.

上一篇:幼儿艺术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强迫症的心理疏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