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2 10:55:37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1篇

教育模式的移植必然经历从模仿到消化的过程。中国法学院引进诊所之初,从理念、操作都几乎照搬美国经验。福特基金会通过资助中国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考察,提供或翻译美国诊所资料及著作,委派美国诊所教师到中国任教,组织中美诊所师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使早期诊所具备了强烈的美国色彩。得益于有效的借鉴和模仿,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阵地上破土而出,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诊所半个多世纪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诊所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都必须经常吸收的营养。但是,美国诊所有其特殊的司法、教育、文化和政治背景,这是中国法学院缺乏的。“法学教育是在一定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对这些问题和背景的把握和理解不足,就会影响这一新试点的实施,削弱其应起到的效果和意义,弄不好还会导致新瓶旧酒,甚至东施效颦式的后果。”〔1〕在中国诊所模仿进而消化美国经验的过程中,以下因素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

(1)与中国几千年的成文法体制不同,美国诊所是建立在普通法传统基础上的。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引下,对先例的遵循成为司法过程的主旨。〔2〕法官和律师沉浸在纷繁的判例中,致力于发掘当前事实与先例的异同。因此,研读案例成为法学院学生的主要课程。尽管在从学徒式到学院式教学的转变过程中,对逻辑和原则的追求已日趋重要,〔3〕但普通法司法过程的经验主义基础决定了案例教学的优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真实案件操作的诊所模式就具备了当然的合理性。但在中国,因历史及日、苏等体制的影响,成文法传统根深蒂固。法学教育强调法律的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科学性和纯粹性,其内容侧重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而非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法律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4〕显然,在这种概念主义教学体系中,以个案操作为特色的诊所课程存在理念和手段的双重抵触。

(2)普通法传统认为,法律是一种艺术,一种实践理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法律的认知。〔5〕“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除经过人为教育而掌握“技艺理性”〔6〕的法律人外,即便是“最明智的国王”也不能胜任法律事务。基于此,法学教育之路主要在于经验和历练,理论解说和原则分析无非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辅助方法。尽管以“法律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兰德尔案例教学法扛起了纯粹理性教育的大旗,但其理论很快被主流所抛弃。〔7〕法院、律师协会、独立报告人均认为纯粹的案例教学法难以让学生适应法律职业,而应以诊所法律教育强化技艺理性训练,并在20世纪70年代掀起一场要求将法学院改为两年制或“两年课堂+一年诊所”模式的改革运动。〔8〕但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学自引进伊始就打上了“科学”的身份标签。“法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具有真理性的普适性命题引进的,而且法学往往成为对这些命题的研究、解说和论证,成为一套具有强烈规范意义的原则或规则体系。这就使得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纯粹理性’的学说,强调其系统性、逻辑性。……在法学教育上,同样呈现出这种强烈的科学主义的、实际是唯理主义的倾向,特别注重对法律原则的分析,然后是对法条的解释。”〔9〕法学教育表现为一种知识教育,对实践理性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训练,而这显然与诊所法律教育理念相冲突。

(3)西方文化倡导主体性教育理念,从苏格拉底到行会教育,再从案例教学到诊所法律教育,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动者,具备强烈的参与性和能动性。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学的通常模式。特别是在诊所模式中,学生通过独立办案学习法律,老师仅仅充当监督、指引的角色。但在中国,饱受诟病的填鸭式教学一直是主流,老师满足于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学生也习惯于台下的恭听和笔记。知识主要是自上而下灌输的,而非由学生自主发掘的。学生成为客体化的知识容器,其任务是听从和接受,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亲自动手去做。显然,诊所课程的引入必将构成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挑战和冲击。

(4)在美国,法学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目的在于塑造既受人尊崇又收入丰厚的优越职业,而学术则仅仅是“针对少数人的兴奋”。〔10〕但在中国,除填鸭式的知识教育外,我们还下意识地倾向于“学术教育”,建设“研究型法学院”。教师的授课常是“英美怎么样、德法日怎么样、我认为应当怎么样”,但对“中国现实中应当如何操作”却所说不够。法学家对于发展和构筑理论科学体系的兴趣要远远超过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他们从事的是对更为深奥的法律真理的探索。〔11〕但实际上,真正能够以学术为业的毕业生总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进入了司法实践部门。在急需实践理性的职业选择面前,偏重学术方向的本科教学显得错位了。(5)诊所法律教育在美国的兴起是以民权运动为背景的。〔1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环保运动在美国方兴未艾,兼之整个西方世界掀起的“接近正义”浪潮,法律诊所的适时兴起既解决了法律援助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也提供给民权运动的倡导者———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塑造的空间。“许多诊所更加关注变革法律,而非仅仅教会学生运用法律。”〔13〕以人权诊所、妇女权益诊所、移民诊所、黑人诊所、环保诊所等形式为特色,诊所法律教育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美国法学院中迅速普及。但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是在“教学方式改革”的旗帜下引进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弥合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之间的鸿沟。由于诊所的本质注定其与法律援助不可分离,所以教改实验的狭隘视角导致诊所难以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支持。(6)与美国式的“JD”(法律博士)主导模式不同,中国法学教育是“以本(科)为本”,十几岁的高中毕业生经过四年课堂学习就直接进入司法实践。但一则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二则因为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化和学术化,致使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而这却是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中国诊所不仅要着眼于职业技能训练,还必须使学生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然后才有资格成为“法律人”。(7)美国诊所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仅已广泛普及,更在理论支持、资金来源、师资力量、诊所运作、外部协调、社会认同等各方面进入了良性循环。中国法学院今天所模仿的美国诊所,实际上是经过长时间发展之后的成熟形式。对一个初学者而言,这种跳跃式的模仿既可能事半功倍,也可能因拔苗助长而适得其反。因此,尽管美国经验是中国诊所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借鉴资源,但由于中美诊所在背景、历史、观念、条件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诊所在吸收美国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修正、磨合,消化美国经验,形成中国风格,推进诊所法律教育由美国化向本土化过渡。

二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双重目标

什么是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在美国,答案是一分为三的:其一,职业技能训练;其二,职业道德训练;其三,促进社会正义。〔14〕诊所塑造的不是“被雇佣的”,而是“法庭官员”,甚至是“律师政治家”。“一名杰出的律师不单纯是一名成功的技术人员,而且还是一名审慎或具有实践智慧的、有个性的、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最高目的是实现超越技术的一种智慧。”〔15〕诊所必须培养有社会正义感的学生,并直接为接近正义运动添砖加瓦,这是诊所法律教育乃至任何优秀的法学教育的核心。〔16〕

美国诊所的目标是与西方大学理念一脉相承的。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开始,到卢梭的“公民教育”、洪堡和席勒的“审美教育”,以及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西方世界一贯追求一种有德性、有责任的人文教育理念。大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型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的尊严,在人的有限性基础上有所建树的人。〔17〕大学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18〕可以说,美国诊所的定位也受到这种以“公民科学”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中国,诊所目的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面临误读的命题。粗略考查中国学者对诊所的定义,更多的是关注“职业技能训练”功能。〔19〕学者们聚焦于弥合课堂与司法实践之间的鸿沟,希望改变传统学生“有理论无经验”、“能动口却不能动手”的弊病,因而对诊所法律教育的技能培训功能青睐有加。而且,诊所一开始即被作为“教学改革项目”引进中国,是“对局限于教室和理论体系内的传统法学教育反思和批判的产物”。〔20〕诊所的口号是“面向职业”、“像律师那样行动和思考”。诊所实践也发现,有的学生最关注的往往不是法律援助效应,也非对职业道德或执业纪律的培养,而是律师业务技巧、经验甚至诡计,〔21〕甚至主要把诊所经历和法律援助作为申请留学的资本,在申请书中浓墨重彩地渲染和强化。〔22〕

诚然,任何价值判断都是语境化的。美国诊所之所以(在话语层面)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是与其民权运动背景和席卷西方世界的接近正义运动分不开的。而且,由于高度依赖社会捐助来维持财务运转,美国诊所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中国诊所的背景是广受诟病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是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反差,以及法学界对教育方式改革的探索。因此,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定位显得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但初始阶段的合理性并不代表诊所法律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相反,若我们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校园以内,不重视诊所的社会功能,不重视对“人”或“公民”(而非单纯意义上的“法学学生”)的培养,我们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基于此,中国诊所在强化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超越技术”,把诊所作为一个心灵涤荡的过程,让学生习得良好的规则意识,学会节制、冷静、宽容、协商甚至妥协,学会理智地对抗和坚定立场,明白“先例和律令仅仅是公众意见的调和,而非投向对方律师的标枪”。〔23〕一言以蔽之,尽管在当前背景下,诊所的首要任务是赋予法学教育更多的“技术”风格,但诊所的重要目标却还在于塑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娴熟的法律“匠人”。

三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转型中国的特色

毋庸讳言,中国教育传统有浓厚的“理想教育”色彩,意识形态化、道德化的真、善、美教育长期占据主流。特别是在带有强烈的“政法传统”的法学教育中,〔24〕对既有制度的正当化解释仍然占支配地位。诚然,对于塑造青年人灵魂的过程而言,适度的理想教育相当必要,因为囿于人类“天生的不完美”,过于现实的目标可能使我们“一开始就被击败”。〔25〕

我们须经由理想教育造就学生对于法治的信仰。但问题是,法治在中国缺乏必要的知识传统和文化、制度基础。尽管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和普法运动,法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符号已基本确立,但“规划的社会变迁”〔26〕不可避免地导致规范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很多时候,课堂上阐述的法治理论或许是福柯意义上的“话语实践”。〔27〕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司法腐败、权力寻租、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等现象突出,而这些都是理想教育语境中下意识忽略的内容。此外,由于城市与农村的高度“断裂”,基于工商社会和都市生活建立起的现代法律体系〔28〕并不必然适合乡土社会。但理想教育大体是以“现代性”为背景来进行阐释的,学生也大多来自城市———或者至少是生活在城市。理想教育视野中的法治世界是一个与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脱节的世界。

但是,将法治“意识形态化”的“传教布道”方式并不一定能塑造信仰。〔29〕一旦学生的法治理想遭遇现实的嘲弄,他可能将理想教育视为“欺骗”,甚至放弃之前的信念。我们应当相信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其在接受理想教育的同时融入现实,亲历真实的生活世界,正视并力争解决社会中的不公正,〔30〕使其在失范的现实面前“经历灵魂的煎熬并最终回归自我及社会的信念、道德和价值观”。〔31〕诊所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与真实世界碰撞的平台,再加之教师以法治话语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发形成规则意识,并进而成为法治秩序的捍卫者。因此,诊所法律教育应当保有开放的心态,正视社会万象,对现实弊病保持必要的敏感。〔32〕学生要全盘了解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理性地评判是非曲直,寻求公平正义,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待处理的“案件”。〔33〕

诊所教师的职责,也并不只是充当法治教化的启蒙者,而是负责任地为学生打开一个真实的世界,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塑造自我。尽管在此反差背景中,诊所学生或许会产生情感焦虑。但讳疾忌医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法律人应当做“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34〕以坚定的法治信仰和点滴着手的实干精神促进社会进步。诊所既可以通过个案操作实现局部正义,也可能经由典型案件促进制度变迁〔35〕(如四川大学法律诊所的宪法平等权案件),甚至直接参与立法进程(如西北政法学院的立法诊所)。用美国学者洛佩兹的话说:诊所不仅要培育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更应当塑造能够改进“法律乃至法律职业本身”的法律人。〔36〕惟有如此,我们才达致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四精细教育与成本控制:绕不开的难题

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模式。〔37〕与传统教学“一个老师教一个班”不同,诊所法律教育要求在极低的师生比例基础上实施“一对一”的直接指导。相比“灌输—接纳”式的课堂传授,“监督—操作”式的诊所教学则要求教师投入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而当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从图书馆走进法律援助中心乃至法庭,都需要法学院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经费保障。因此,诊所教学是精细化、消耗性的,必须建立在更多物质支持的基础上。以四川大学法律诊所为例,据非精确化的定量统计,学生每一个案件,需花费交通、通讯、文印、午餐等费用约数百元。与此同时,维持一个20-30人规模的法律援助中心日常开支则需每月数千元。也就是说,即使在西部地区,一个诊所每年也需要几万元的直接经费,而且还没有将教师工资、必要的硬件投入等计算在内。相比之下,传统课堂教学除了占用教室、电教设备等公共资源及有限的教材外,几乎不需要任何附加投入。

再看教师的工作投入。在四川大学法律诊所,除每周3课时的课堂讲授外,诊所教师还须直接指导6-8名学生办案。以某普通刑事案件为例,指导教师先后与承办学生面谈4次,每次约耗时30-60分钟;电话联系9次,每次耗时3-20分钟不等;E-mail联系3次,每次回信耗时5-20分钟。合计下来,教师须在每个案件上耗时5-8个小时。除此之外,诊所教师还需要经常协调外部关系、处理突发事件等。实际上,占用夜间、中午、周末时间指导学生,对许多诊所教师是很平常的事。从美国诊所的历史来看,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适合大课堂的低成本模式,以致社会大众长期以为“法学院所需要的只是一栋楼、几名教授级的教师和一个小型的专业化图书馆而已。”诊所的起步相当艰难,甚至“常常因缺乏教师或财政原因而失败”。〔38〕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诊所获得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广泛的私人基金资助,比如福特基金在1968年一次性资助1200万美元。〔39〕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对诊所法律教育影响深远的“麦考利特报告”(MacCrateReport)刚一出台,便遭到来自法学院院长们的强烈攻击,靶标直指诊所法律教育的成本劣势。〔40〕

但正如麦氏报告所说,成本消耗不能成为压制诊所发展的理由。“如果法学院不把技能培训与改进法律看得同等重要,那简直就是不合情理。因为法学院收入的86%来自于学生学费,很多学生甚至因此负债。”〔41〕学生需要而且有权利要求法学院提供足够的技能训练以回报其学习成本。学生对学业投资是因为他们对职业前景抱有乐观的期待,法学院不应忽略甚至压制这种期待。成本难题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凸显。高校本来就缺乏国家财政的足够支持,也缺乏民间力量的资助,而近年来的扩招更加剧了财务和师资的双重紧缺。在此前提下,“大课堂+图书馆”的俭省模式尚能使高校勉力维持,而精细化、消耗性的实践课程暂时还不具备普及的条件。因此,中国诊所到现在为止还是一种“精英教育”,诊所教师也大部分是兼职。但从长远来看,普及性的、专业化的诊所法律教育可否、如何成为可达到的发展目标,还是一个值得研究与努力的问题。显然,仅仅依靠福特基金的前期资助不是出路,中国诊所应当多角度努力,包括从学校及法学院获得教学资金,力争纳入国家法律援助基金覆盖范围,并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横向资助,等等。当然,还应当争取独立的教师编制,以促进诊所的持续性发展。

五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实践教学:排斥或互补

在美国,诊所被视为“惟一能将学生带入司法实务的精彩环境”的途径,〔42〕几乎没有类似或替代性的课程。尽管兰德尔发起的案例教学法也能一定程度上接近司法实践,但其核心还是探寻案例中的逻辑和原则。〔43〕因此,在经验主义哲学和职业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诊所很容易就获得了社会认同。但中国不一样:在诊所之外还有几十年的实习传统及近年兴起的模拟法庭、案例教学。〔44〕特别是专业实习,学生大多有机会深入司法实践一线,甚至可能在导师监督下独立操作个案,这与诊所可谓殊途同归。但实习机制面临诸多问题: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投入精力也往往有限;大多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进度安排和实习指导;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介入程度极具偶然性,一些学生的实习就是装订卷宗;在法院、检察院实习的占多数,但只有少数毕业生有机会成为法官或检察官,等等。至于模拟法庭,在一些学校已经蜕化为“让外行人看稀奇”的戏剧化表演,而且也并非真实司法过程的再现。因此,总体而言,尽管实习机制和模拟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诊所理念,但由于实际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其效果往往因人而异、因机遇而异,难以保障多数学生获得足够的专业训练。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法学教育;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81-03

为了提高法律专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近年来,各高校法学专业都增加了法律实践课程,法律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也日益提高。但是,在实践教学开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很多实践课程没有发挥预期作用,流于形式。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弥补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不足,对于法学实践教学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法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实践教育。法学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很多学科不同,法律在实践中发挥着定纷止争的作用,而“纷争”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非但当事人的利益会受到侵害,还有可能演变成,危及整个社会的公共秩序。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多数都是由于个人利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引发的。所以,法学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法学教育一方面应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加强法律实践。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目标,为此,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为贯彻该文件精神,加之近年来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纷纷改革原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法学课程中的比重。

我校从2008年已经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个法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经过五年的努力,如今已经开设了包括毕业实习、法律诊所、法制调查、初高级辩论赛、模拟法庭等七类九门实践课,共42学分,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0.64%。在天津、河北两地的法院、检察院、社保局建立了36个实践基地,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参加到实践基地实习,为每一名同学提供实践的机会。但是,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形式主义。在实践教学的推进中,很多老师的态度比较消极,被动接受任务,甚至不进行有效指导,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践教学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投入更大的精力。以法律诊所为例,在诊所教学中,要求我们使用实践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以律师的身份真实的参与到案件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在各方面经验都不足,所以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指导,包括案件本身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当事人关系的协调,和法院等部门的协调,以及案件调查等实践过程的协调,对各种文书写作的指导,出庭的技巧的培训等等,这些所花精力和时间远远大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突然间的改变必然会受到抵制。同时,现行的评价机制,往往只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考察教师时主要看发表了哪些论文、做了哪些项目,如果教师把大量精力花在实践教学中,影响教师晋升。

第二,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很多同学还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基于种种原因,不愿去实践基地实习,浪费了实践教学资源,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很多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例如法学辩论,需要参加的学生互相配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写作文书资料,还要和团队配合,很多同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一本书来的实际,早早退出比赛。有些实习,需要进入实习基地,参与日常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感到压力很大,选择逃避;还有的同学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应该考研或者考司法考试,为将来工作增加砝码,他们全部的大学生活都要为这样的目标准备,有的甚至大二时就开始相应的准备工作,进入实习基地需要像工作人员那样按时上下班,影响他们复习考试,所以拒绝参加实习或者找种种借口逃避实习。这样,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参加实习或者不认真参加实习,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推进和实习的效果。

第三,缺乏有效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实践课程的组织来看,目前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很多实习单位没有有效的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有些实践课程由于资金、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没有落到实处,需要不断完善。

目前,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工作任务,全部由法学专业教师承担,包括实习前的分配、安全保障、实习中的考勤、安全实习后的考核等,专业教师有自身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还要面临各种考核和评职称等压力,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在实习中,有些实习单位对任务不明确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对实习学生管理松散,不分配实际任务,或者分配那些明显不适合实习生的任务,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锻炼。还有一部分在外地的实习基地,由于距离远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学生在实习期间私自离开实习单位等,这些现象都需要学院和实习单位,进行有效配合,明确分工,切实提高实习效果。某些实践课程没有落实,如法律诊所,缺乏案源,难以落实,变成了模拟法庭。

为了解决当前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法学教学的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现行教学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其中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对法学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本科教育采用了苏联模式的学年制,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在本世纪初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一批高校再次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本导师制。虽然该项制度再次推行已有十年历史,但是至今国内对本导师制的内涵也没有统一的、权威的界定,也没有上升为高校普遍适用的管理或者教学制度,从各个已经推行本导师制的学校来看,本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指导内容也不同,有“生活导师制、实习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学习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德育导师制”[1],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有的是全员导师制,有的是精英学生导师制,有的是入学就配备导师,而有的则是三年级后才配备导师。尽管实践中具体实施时做法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精神就是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建立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的指导关系,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

我校于2011年在09级本科生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配备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任务不仅体现在学习指导,同时还要与学生加强沟通,承担一定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做人”。基本做法是: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然后由学院进行调整,一般每个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十个。由指导老师制定自己的指导方案,实现个性化督导。这种指导方法突破了传统大班上课的局限,使老师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学习、科研指导,科学评价学习效果,这正是解决目前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实践课程无论是低年级的专业感受教育、初高级专业辩论赛、初级社会法治调查、模拟法庭,还是高年级的法律诊所、高级社会法治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大班教学的结果是使很多学生得不到指导,或者逃避实践,实践教学的效果无从实现,所以,通过将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落实指导环节,最大化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做法上就是由本导师直接作为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考核、监督。具体做法如下:

1.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中的应用。毕业论文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和环节,更主要的是深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和分析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目前的毕业设计一般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大约是十五周的时间,在这十五周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选题、资料收集、分析、加工并写作论文定稿的任务,同时,还要提交前期报告、中期报告和外文翻译、初稿等文献资料,而这段时间对于学生来说,还要面临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或者找工作等任务,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任务,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学校很多老师抱怨毕业论文质量太差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提高论文质量,就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去做这件事。

指导老师在二年级已经确定,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相关论题,查阅文献和案例资料,在学期末确定选题。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的选题查阅文献材料,进行文献综述,制订论文写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等前期工作。进入四年级,法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每年九月份有司法考试,会有大量的学生参加考试,所以,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十月份以后,才能继续论文的相关工作,继续搜集资料,写作中期报告,翻译相关外文文献等,跟指导老师进一步深入交流论文写作。在这期间,很多学生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所以任务不宜过重,在第二学期开会后直接开始论文终稿写作,进行反复修改并定稿,参加答辩。这样把原本一个学期的任务,分解开来,减轻了论文写作压力,也能切实提高写作质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2.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实习中的应用。毕业实习是全面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重要方式。现在的教学计划中把毕业实习安排在暑期进行,可以避免和正常理论教学以及学生考研等的矛盾冲突,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但是,在管理上现在由一位老师负责,随机选择几个老师负责外地实习学生的接送,有些实习单位的学生很多,老师很难有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造成实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可以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关于专业实习的监督、评价等都由指导老师负责,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指导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对那些各方面比较认真的学生可以少花一些精力,而对于平时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这样可以实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监督,评价,考核,有利于实现实习的效果。

3.本科生导师制在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中的应用。模拟法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角色感和诉讼技能,熟悉相关法律的学习。我校法律诊所是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与我校学生在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志愿导诉和河北工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相结合,通过真实案件的处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从事法律职业奠定基础,是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两门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模拟法庭是学生模拟案件审判的过程,而法律诊所是实际处理真实案例,这两门课程需要老师对个案进行具体指导,关于专业知识、出庭技巧、会见技巧等,如果是大班教学,很难实现真正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案例,在课程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扬长避短,首先从人数上看,每个指导老师指导十个左右的学生,精力上能够承受,从案件办理的角度看一个组十个左右的学生在分工上比较好协调,而且指导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实现更好的团队配合,有目的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本科生导师制在其他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专业感受教育,主要是参观法律职业设施和法律文化展览;聆听法官、律师和检察官等法律职业人士的报告和讲述、观摩法院庭审等,增强法律职业认识和法律理想崇高感。两次专业辩论赛,使学生形成辩论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两次社会法治调查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法治的了解,形成服务社会、服从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以往的做法是不专门配备指导老师,学生有疑问可以选择找任何熟悉的老师咨询,结果在这几门课程的开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专业感受教育基本上学生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真正的“感受”,法治调查和辩论赛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的规则和内容不了解,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如果由本科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规则,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在课程中会表现得更主动、更专业,才能锻炼其实践能力,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专业感受教育中,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选择参观的地方,听取的报告和参加的庭审,让学生有“感受”的时间和氛围,避免了所有的学生一窝蜂地“只参观不感受”;在法治调查中,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调查的内容,实现调查内容的多元化,全面化;在专业辩论赛中,由指导老师就规则进行讲解,辩题进行解析,辩论技巧进行指导,对人员分工等进行协调,这样才能通过辩论赛锻炼“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在将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几个先决问题。首先,改变传统的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指导实践课程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影响教师在科研上的精力投入,应当将实践课指导计入学时,给予相应的报酬;指导的结果,作为考核和晋升时的成果进行考虑。其次,在一年级应当确定指导老师。目前的做法是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从时间上看略晚。从学生的角度看,刚入学正是他们面临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巨大转变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或者指导和帮助;从学习内容上看,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等基本定型,个别指导对他们的影响较小,而且三年级以后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考研、司考、找工作上,很难进行有效指导。所以,可以在入学时就确定指导老师,这样更有助于本导师制度目的的实现。最后,建立指导老师遴选机制。由于指导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保证指导效果,应当选择那些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上进心,有工作热情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选聘可以两年一次,这样也使指导老师具有一定的荣誉感,激发其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2]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3]王建方,吴文健,满亚辉,胡碧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3).

[4]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3篇

(一)时间的选择

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的需求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即使在诸如美国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外大学也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我国目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稀缺的客观存在,在课程种类的选择上,最为妥当且最可行的选择就是将法律诊所实验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它是在既有模式和资源供应之间的紧张状态下,我国各高校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验证的一个适合中国现有教育状况的最佳选择。法律诊所实验课程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法学的基本和一般理论,学生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地进行诊所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因此,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应该要求学生在三、四年级参加。

(二)地点的选择

作为法学院的一门实验课程,法律诊所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高校校园之内,但由于需要对外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因此在确定法律诊所的地址时,必须考虑到前来求助的当事人。诊所地点难以找到,会给求助者带来不便;求助者不分时间、络绎不绝,也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法律诊所实验必须要有独立的实验场所。有条件的法律诊所,又可将法律诊所在空间上作出接待室、会谈室、资料室等功能化区分。此外,根据法律诊所实际需要,应当在会见室、接待室、资料室的显著位置,将诊所简介、实验操作流程图、重要的规章制度以及诊所的值班人员名单、值班日期等进行适当布置,便于学生、当事人等相关人员及时了解,以保证法律诊所实验的顺利进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进行,离不开必要的实验设备和相关设施:(1)电话;(2)电脑;(3)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4)摄像机等视频技术设备;(5)办公桌、办公椅、档案柜等基本设施以及订书器、文件夹、复印纸、记录笔、实验表格等。

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人员安排

(一)法律诊所主任的选择

法律诊所主任(或法律诊所负责人),是法律诊所的行政负责人、管理决策人,负责诊所的组织、管理工作。诊所主任可以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担任,也可以由不承担授课任务但熟悉诊所教学的教师担任。诊所的人员组成、财政状况、资金调配、工作重点、重大决策,由诊所主任在征求诊所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的意见后做出。国内各高校在确定诊所主任的工作中摸索出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比如辽宁大学在设立法律诊所时,考虑到法律诊所需要学校、法学院、特别是院领导与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因此决定由法学院的院领导作兼职诊所主任,这样可以解决许多诊所面临的如安排场所、保证学生学分、计算教师工作量等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巩固诊所在法学院中的地位。当然还有的高校推选指导教师作诊所主任,这些教师因为熟悉诊所教学、参与指导,同样在诊所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诊所指导教师的聘任

目前中国的诊所教师队伍,几乎都是从原有的法学院教师队伍中产生,但是专职诊所教师很少,兼职教师居多。大多数法律诊所教师在从事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兼一门或几门传统法律课程,继续从事原来部门法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因此诊所教师队伍显得十分薄弱,尤其是专职教师十分缺乏。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体制、教师评定方法与标准、以及教育部对法学课程的设计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难以维护诊所教师对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持续的热情和精力的投入,严重挫伤老师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而这直接关系着法律诊所教育的存续和运作的质量,关系着法律诊所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一问题在短时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相信随着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显著成效,终将影响教育体制与模式的重构。诊所教师的聘任办法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诊所教师的聘任办法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诊所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做出书面的详细规定。在目前情况下,一般专职诊所教师的聘任可考虑由法学院推荐,学校定岗定编进行安排;兼职教师则完全可以由法学院自主决定任免。

(三)行政管理人员的安排

法律诊所应该至少安排一名行政人员,其主要职责就是对法律诊所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国外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实际情况证明,专职行政人员对法律诊所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和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诊所实验过程中,案件的安排,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实验时间的安排与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络,财务状况管理,办公设备的维护,监督各种制度、规范的贯彻实施等,均产生大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除了诊所教师的教学,诊所中的一切事务几乎都与其相关,因此高效率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在诊所的运作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在聘请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酬金和人员编制问题,这需要来自于法学院和大学内部的直接支持。但是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法律诊所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之前,可以考虑由其他行政人员兼任,在增加酬劳方面给予适当的考虑。(四)学生的遴选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由于投入成本高,学生容量有限,必然导致能够被接受加入该课程和申请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之间有着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因此在选修学生的数量方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名额限制。一般认为,诊所教师与学生的理想比例是1:8。一名诊所教师指导8名或者8名以下的学生,既是对教师的承受能力和工作时间付出加以权衡,也是基于对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监督并达到预期实验的效果的考虑。至于具体学生人数的确定,取决于法律诊所教师的人数和工作量、实验场所的空间、设备等方面的容纳能力、配套资金的支持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面对教学资源与学生需求这种供求不平衡的严重矛盾,在确定学生遴选机制时,应当注意解决资源有效性利用和学生参加的公平性平衡问题,必须要做到两个字:公正。如何“公正地选择学生”,似乎是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像诊所教师从不强求“标准答案”一样,诊所教师无法制定“标准公正”。因此具体的遴选标准,相对于选择程序,更趋向于个性化,由教师自己确定。

三、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

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理念,我国各高校在设立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时对于学时与学分安排,总体上差异比较大。一般是32—54学时左右,学分大约在2—4学分之间。以辽宁大学为例,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共34学时(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30学时),每周2学时,计2学分。学生修满课程,经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合格者给予学分。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体系的制约,在法律诊所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对诊所实验课程的学时投入不足和学分偏少的现象。法律诊所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长短至关重要,学时是否充足、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常常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学时保障和一定分量的学分激励,学生则很可能会感到选修诊所实验课因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而将学无所成,或者因学分太少而担心拿不到足够的学分而面临毕业压力,从而丧失选择该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时,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安排充足的学时和合理的学分。此外,还可以考虑制订方案,将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毕业实习联系在一起,规定参加诊所实验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免毕业实习,这样会有利于激发学生选择诊所实验课程的积极性。

四、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的确定,首先取决于不同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设立的诊所类型也有所不同,因此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各不相同,此外,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还要受到诊所教师队伍规模、法律诊所接纳能力、资金支持等教育资源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归纳出最为合理的模式,只能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各具特色的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一般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包括法律诊所基本知识、系统的职业技巧介绍和训练(如何接待当事人,如何参与咨询与调查,仲裁、诉讼和非诉案件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内。实践教学部分,安排在系统的基础培训之后,学生亲身与求助的当事人接触,进行会咨询、法律文书、事实调查、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等具体实验项目。

五、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体制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作为一门只有考验没有考试,只有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因此,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体制与传统教学的期末考试模式截然不同,在实验考核方法的设计方面,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常被认为是较为合理的一种选择。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体制

在得到指导教师的评价之前,学生应当首先给自己做出评价,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价常用的形式是填写自我评价表。在每一个计划与行动完成之后或者一定的期限(如1个月),学生都必须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做出评价,如果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下一步的计划。经常性、习惯性的自我评价,能够使学生放弃对教师意见的期待与过分依赖,养成独立动脑,不断计划、反省、总结的思维方式。其次,我们在每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针对这一学期各自的实验,做出个性化的总的评价报告,并将这一报告归入学生的档案资料。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制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4篇

1、美国法律诊所教育的历史

美国法律教育中,经验式学习的第一种形式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这种 教学法要求学生从司法审判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学会如何通过案例进行推理,学会从特殊情 况演绎出一般原理。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能够教会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设身处地的 去思考问题。在美国法律制度中,这种教学方式同样培养了学生的那种与高智力化的诉讼有 关的法律推理能力。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仍忽略了法律实践中其它领域诸如接待、 咨询、谈判、起草文件等许多基本技能而且也忽略了在判断力、职业责任心以及理解法律和 律师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学生们的培养。

法律诊所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的产物。这一运动促使律师和法学院的学生重 视法律规则。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履行宪法平权和正当程序原则时存在不足。民权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将书本上的法律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为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为涉及民事案件尤 其是刑事案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人们提供法律咨询。由于认识到司法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 在提供法律服务上的不力,美国法律界和法律院校开始更多地思考法律教育在解决这方面的 问题上应起的作用,认识到法律院校不仅应提供法律服务,而且应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为处于 不利地位的一方委托人提供帮助。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法学院设立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在 院校教师同时也是持证律师的监督下,为处于不利境地的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将其工作 成绩计入学生的学分。参见美国 Thomas Geraghty《非洲的法律教育》中“实用法 律教育发展历史简况”(1996.7.8)

法律诊所教育的形式是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的 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式时,法学院保 留了“诊所”称号。

尽管法律诊所教育的发展归因于社会公正的讨论,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确弥 补了苏格拉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在美国,目前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律院校均必须开设此类课程。广义上讲,法律诊所教育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法律职业训练,包括经验式的、实践性的以 及主动性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教授律师从业技能见1996年10月17日国际律师协会在柏林召开的人权问题研究会上Richard W. Wilson的报告:“发展中国家和新近出 现的民主国家增强社会公正性的重要途径实用法律教育”。大多数法律诊所教育 课程直接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但并非必须如此。法律诊所教育不仅重视其为社会提供公 正服务的功能,同样强调其教学、训练的价值。作为法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必 备部分),法律诊所教育在美国法学院校中已占有一席之地。法律诊所教育的宗旨在于教育 方法和教育意义。

2、法律诊所教育方法

法律诊所教授的目标并不在于简单地给予学生毕业前参与法律事务、培养实践技能(我称之为基本技能)的机会。法律诊所教育与暑期工作或毕业实习决不是一回事。相反,它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的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我称之为高等技能)。 在诊所教学中,学生通过扮演律师角色锻炼职业判断力,完成高等技能的培养。当学生们具备了这些专业技能时,毕业后寻找一个机构以便继续他们的职业培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从经验式教学中学到东西并将这种经验式学习能力应用于将来。换句话 说,在接受法律诊所教育之前,学生们一直是以听讲座、阅读等被动方式进行学习的。然而 ,当学生们成为职业律师后,他们大都将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以听讲或阅读的方式学习。 法律诊所教育试图提供给学生一种方法,使其成为更好的、成熟的学习者。学生们不仅应学 会基本技能,具备判断力、职业责任心、法律和社会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学习方法。因此 ,法律诊所教育的目标与那种只能学到一些实践技能的实习截然不同。

法律诊所教育的方法既可以是简单的法庭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复杂的现场法庭辩论同上。前者可以运用于针对律师从业技能训练的课程,或在传统的实体法课程中 使用,后者虽然也要结合课堂教学,但它既可以在校园内的法律援助中心进行,也可以通过 校园外的实习完成。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与传统形式法学教育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法律诊所教 育把学生置于律师角色(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案例)使其能学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和职 业责任心,并能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职业技能。

学生们在有系统的实践中,包括角色的准备中学会如何从扮演角色中学,学会从角色本身以 及亲身体验角色后的反思中学习。除在亲身体验中锻炼了专门技能,学生们还能学会如何准备,如何从其它经历中学到东西。这将训练学生们成为更好的、成熟的学习者。在经验式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方是指导教师这一角色(无论其是法学院的教员或从业律师)。因为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准备角色评价学生的表现,进而帮助学生从其担任的角色中学习。例如, 当学生的角色体验是初次会见客户,以了解基本案情时,这一过程中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 ,学生将为会见做准备并与指导教师讨论面谈方案等;第二步,会见客户,可能的情况下教 师将到场;第三步,学生与教师讨论会见结果,一起分析学生在会见中的良好表现及不足, 以及从此次经历中应当汲取的经验。如果面谈时教师不在场,教师可以通过录象对学生做出 准确的评价。有的指导教师倾向于现场指导,这样不仅能做出准确评判,在出现问题时也可 以及时介入,有的教师则认为学生应该独立工作,因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信赖。

尽管讲授基本的律师从业技能并不是法律诊所教育的唯一目的,但是毫无疑问,通过法律 诊所教育学生们能够学到重要的、基本的专业技能。律师从业技能的范畴包括:解决问题的 能力、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法律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资询、谈判、诉讼、其 他的争端解决程序、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发现并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提供有力辩 护的能力、维护公正、公平和社会道德以及律师职业的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表明, 中国法学学生们普遍认为中国法律教育缺乏对上述技能的训练。过去,上述技能也许并非适 合于中国的法律工作者,然而现今这些技能正日益变得重要。在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开展之 前,学生们同样感到无法在

学校获得上述技能。

法律诊所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目标是职业责任心教育。只有在解决具体两难问题时,职业 责任心问题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讨论,因此与传统法学课程相反的法律诊所教育的确是进行 职业责任心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法律诊所教育中,职业责任心教育涵盖了从如何处理矛盾冲 突和严守保密准则,如何处理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律师技能和职业热情等广 泛的问题。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理想效果是,学生能为之吸引去思索他们在法律制度中以及在 委托人的过程中作用。

律师专业技能和职业责任心交汇点是判断的概念。正如John L. PottengerJohn L . Pottenger, Nathan Baker, May 10, 1995. 指出的那样,从最基本观点出发, 律师提供给当事人的即是他的判断。判断有许多定义,许多人认为,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是 形成判断的基本要素。不管怎样,真正的判断对一个律师而言,最为基本的是要理解当事人 需求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相关事实。正是情况的复杂性和不可避免的道德两难性为学生创造了 提高判断力的机会。法律诊所教育以其处理真实的案件、接受真正委托的形式最好地再现了 现实的复杂性和各种冲突的压力,这是其它形式的法律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传统法学院校里,学生必须熟记法律并可能需要思考法律应该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在 一种虚拟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一套固定的、简单的事实基础上决定如何适用法律。现 实中,律师的作用则颇为不同。首先,法律并不总是非常明确的,律师的工作就在于为客户 寻求尽可能理想的结果。律师当然需要了解法律,但根据情势的变化,律师同样有必要熟悉 如何为客户提供建议并帮助他们分析不利因素,如何做好书面及口头形式的庭辩,如何与潜 在的合作者或诉讼关系人磋商。尤其是,律师必须在事实真相尚不明了并且(或者)不确定 的背景下运用这些技能。在现实中,事实是不断变化的,并非总为律师所知晓。有些事实仅 为对方所知,有些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获知的,甚至于有些委托人非诚实对待律师。寻找真 相、了解事实、运用证据、在真相不明时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律师的重要任务。事实真相的不 确定性是实际存在的,但在传统的法律院校课程里极少提到。

直接委托人的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判断力、理清事实真相的最佳途径 .Pottenger教授指出,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而模拟审判练习、案例讨论等都是可怜的替代 品。但是,在教室里重现某些真实的经历是有可能的。例如,通过不同形式的客户访谈、客 户咨询、调解和辩护角色的扮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处理具体“案件”。在此情况下形成的 “案件”材料与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中形成的与“案件”有关的司法观点是大相径庭的。在 法律诊所教育中,由于所教授的不仅是法律而是整个律师工作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律师 应当具备的要素以及客户过程中应当掌握的基本原理成为法律诊所教育的原材料。这一 过程中每一步所产生的文件能够成为案例文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次会见客户,到有 关书面的法律请求(‘证据’)、与潜在的见证人取得一致意见的备忘录,所有这些文字资 料将有助于形成案例,影响案例的实用价值,同样也决定了律师将如何阐述理由、法庭最终 将如何审判”(J.Pottenger)。这些材料不仅包括笔记,还有照片、病历、商务纪录、已 为律师适用的为对方当事人掌握的文件等等。通过对材料进行筛选并学会如何在律师从业过 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运用,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关于运用证据和锻炼判断力的知识。

总之,在过去的数年中,实用法律教学的合理性和方法论已逐渐形成。经验式学习的教 学方式法中的核心观点是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成人不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他更倾向于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在与指导者的合作努力中学习。同样,法律知识只能使人 们从理论上理解律师的工作。为培养必要的技能,学生必须从事实际工作。正如Richard Wi lson指出的那样,孤立地以讲座或阅读的方式传授律师从业技能,就如同通过阅读汽车操作 手册来学习驾驶技术。

3、法律诊所教育教学的特点

在美国,正如存在众多法律院校一样,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也有多种形式。前面曾提到过,目 前每所注册的法律院校必须开设一种形式的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尽管有些学校仅开设了模拟 形式的实验课程,但是大多数学校向学分制学生提供客户的实践机会。有些学校将该课 程作为校外实习的组成部分,讲授诊所课程的教员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负责指导实验后的课堂交流会,学生需要在公益性律师事务所从事校外实习,在此期间, 由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承担监督指导学生的主要责任。然而,美国法律院校一致认为教员、学 生共同工作的校园准律师事务所是学生获得学习机会的最好场所。在校内,教授同时也是学 生的督导,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教学。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指导性的讨论会外, 法律诊所教学还包括定期的课堂研讨会,为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一起锻炼技能,讨论案例, 互相切磋,解决案件中的各种难题创造了机会。室内诊所教学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一 些基本设施,诸如一个行政助理,一些计算机、复印机和文档等。如果一所学校开设多个诊 所,可以共享这些设施。

出于哲学及现实的考量,不同的法律诊所课程其结构是不同的。例如,有些诊所课程侧重于 角色的扮演和模仿,在教学中仅提供给学生有限的机会客户。这或许是因为学校缺 乏能力指导众多学生进行诊所教学,或者是认为在有组织的模拟环境中学生能够学得更好, 认为学生在接受委托时,需要了解大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另外一些诊所则强调学生工作 本身,不注重角色的扮演和模仿,强调诊所教学的社会功能。在美国,一些教师确信学生通 过完整地处理一个案件就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因此在诊所教学中仅仅要求学生完整地处理一 些通过一个学期就能够解决的非常简单的案件。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能够从复杂的案例 中学到不同的、有用的技巧,在他们的诊所教学中学生们能接触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案件,学 生难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案件的工作。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美国,某些诊所课程是综 合性的,仅分为民事或刑事案件,而有些学校则开设有侧重点、专门性的法律诊所教学课程 ,诸如家庭关系法、业主与住户之间的法律纠纷、儿童权益保护、刑事辩护、民事调解、老 年人权益、移民权益等诊所课程。这

类课程是以相关法律为基础或以某类主体为标志进行划 分的。例如,业主与住户法律纠纷诊所课程仅仅涉及一些房地产法规,而移民权益诊所教学 则与任何对移民生活产生影响的法律相关,其中可能牵涉劳动法、刑法、家庭关系法、移民 法等。法学院设立综合性诊所课程,通常是因为他们的诊所教学大纲太琐细,无法专门化, 或是因为法学院认为通过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件,学生和教师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并(或 者)能更好地满足当事人的需求。而设立专门性法律诊所教学课程的法学院,其基本观点是 ,专业化的教师和学生能为当事人提供更佳的服务。此外,处理相同案件的学生易于互相讨 论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为了使读者对实验法律项目有更强的感性认识,我将具体介绍纽约大学法学院和耶鲁法 大学法学院开设的实验法律教学课程以及它们不同的特点。

纽约大学法学院(NYU)强调基于模拟方式的法律诊所教学。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年,所有学 生必须选修律师工作基本技能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参加一系列的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以 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写作和口头辩护技能。第二年NYU则开设一些主要或者大部分以模拟训 练方式讲授的辩护课程和其它课程。当学生们完成了前两年律师工作基本技能课程后,进入 第三学年,学生们将有机会涉足一些真实的案件,委托人。NYU全年法律诊所课程包括 民事法律服务、公民权利、刑事辩护、家庭关系辩护、青少年权益、移民权益和诉讼程序等 诊所课程。NYU一学期制的法律诊所教学课程包括环境法、行政管理机关民事诉讼和死刑辩 护等诊所课程。大多数教学在校内完成,但公诉诊所课程在校外进行,例如与纽约市和布朗 克斯地区检察官办公室一起完成。

NYU的民事法律服务诊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民事诉讼的机会。学生们在诉讼的各个 阶段直接委托人,包括委托人出庭、听证、上诉等。诊所法律课程是一门全学年课 程,学生们可在上半学年获得3个法律诊所课程的学分和4个学术研讨班课程的学分,在下半 年则得到4个法律诊所课程的学分和3个学术研讨班课程的学分。学校要求学生每周为委托人 工作约20小时,同时每周有一个研讨会分析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并利用模拟案件来培养学生 庭审、诉讼、谈判和咨询的技能。由2位教授负责指导12名学生。

当许多法学院限制在二、三年级学生选修法律诊所课程时,耶鲁法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年就获 许开始参与法律诊所教学。耶鲁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课程包括保护父母与儿童权益、保护残疾 人权益、社区法律服务、房地产及社区发展法律服务、移民法律服务、业主与住房法律纠纷 、法律援助、立法建议及监狱法律援助等诊所课程。教授讲授每门课程,并由一些教学研究 人员和一些正在接受培训以成为法律诊所教育工作者的律师予以辅助。每门课程设立一名学 生辅导员,由第二或第三次参加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担任。学生辅导员的职责是帮助管理新 近采纳的案例、案例的分配、指导课的日程安排等事宜。

业主与住户法律服务诊所课程为处于被逐出困境的贫困承租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这 门课程学时为一学期,要求学生为当事人提供每周约12个小时的服务。修完该课程,学生可 以得到3个学分。在每周2小时的课堂讨论会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讨论 一些悬案,分享见闻和解决疑难杂症的经验,讨论在委托人期间所遇到的由于驱逐事件 而产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除课堂讨论会,学生每周还将参加由教员主持的为时1至2小时的指 导会议。根据案件的需要,学生和教员可以协商增加周课时,在耶鲁法学院,两位教授指导 18名学生,教授们将承担两门实验课程的督导工作。因此教员与学生的比例实际为1比10或1 比15为了推动学生在诊所教育工作,美国许多州制定了学生实践规则。这些规则规范了学生 的劳动,并保证具备条件的学生出庭、与未监禁的当事人会面等。任何情况下,学生在有真 实委托人的法律诊所的工作必须在执照律师的监督下进行,这些律师对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承担最终责任,但是,为了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进入角色。所有律师文件包括递交 法院的报告等,均将有督导员和学生签名。从一开始就将告知委托人其案件将由学生负责, 但是学生会经常与其督导商议。只有在获得委托人同意的情况下,学生方可接手该案。

4、在中国建立法律诊所教育的可行性

下面我将分析中国的法律诊所教育的发展前景。虽然法律诊所教育最初源于美国;而且我也 侧

重于研究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那是因为我对这个国家最为熟悉而已。其实法律诊所教育 已在其它许多与美国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国家生根发芽,与苏格拉底问答法( 一种颇有争议的仅较有效适用于一般法律领域的教学法)不同,法律诊所教育似乎有着更广 泛的应用性。当然,由于可传授的只是一套实验法律教学的基本方法,即老师如何通过指导 教学,学生如何通过体验来学习,而老师所教及学生的实际内容则由于国家间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

在中欧和东欧发展法律诊所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理由是有必要为他们现行的实习方式寻找 一个替换方案。首先,现行的实习对于学生已不再是一个培养律师技能充分有效的途径,因 为实习单位变得越来越忙,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得到充分的指导从事律师实务,相反,他们获 得的是作为文档管理及秘书的工作经验。其次,由于法学院学生人数的增加,法学院发现要 为其所有的学生寻找实习场所正日益困难。

在中、东欧发展法律诊所教育的另一个突出的原因是,对于这个地区无力雇佣律师的人来说 ,其法律需求极其惊人。法学学生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职业律师,但可以在案件诸多方面为 真正的委托人提供非常有效的帮助。

法律诊所教育鼓励学生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学生必须解决许多根源于实际案 件的真正难题。就目前中、东欧正在进行的法律体制的根本性转轨而言,培养大量有创造性 的律师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法律诊所教育之所以得以发展是因为学生们对这种学习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学 生喜欢这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并有机会去帮助他人。参见Ed win Rekosh “ The Possibilitiesfor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未出版)

我认为在中国同样存在发展法律诊所教育的理由。下文我们就分析讨论这个问题。

(1)为什么实习教育需要一个替代方案

如上所述,目前的实习制度似乎每况愈下。在中国,随着人们对法律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攻读法律学位。与此同时,中国可能的实习场所却仅限于法律部门,繁 忙的工作使单位无暇顾及对实习学生的训练和监督。虽然这些部门接纳了实习学生,但往往 希望免除其监督管理职责,忽视了实习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在中国法律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任何基于能力的实习训练,因此为现有的实习制度寻找 一个替代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法律教育的目的的最初并非是培养律师,因而忽略了培养 从业律师应当具备的各种技能。另外,传统的中国教育侧重于熟记正确答案,学生只是被动 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并非注重对法律知识的应用。学生们没有机会去培养律师从业技能 或者对律师角色进行反思。法律诊所教育尤其是真正的委托人,能够锻炼学生的法律技 能。在有真实委托人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们有机会在真实和有足够压力的环境中,锻炼他们 的会谈、咨询、辩论、法律写作等各项能力。无论是苏格拉底式课堂中那种高度对质式的教 学环境还是中国课堂那种等级制的教学氛围,都无法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在法律 诊所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工作,共同学习。对成人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最 佳学习方法是直接体验,而不是被动式接受信息。

(2)创造性思考

在法律诊所教育中,学生们通过实际体验不仅学到实际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批判的 思辨能力。法律诊所教育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能对实践进行批判式的反思。法 律诊所教育方法将学生置于律师境遇,要求学生做出无数个决定。学生们必须学会权衡法律 、当事人利益及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法律诊所课程好比将学生置于驾驶席,而非传统的法 律院校课程置学生于乘客席上,使学生有机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学生们不仅要进 行自我评判,还要对法律制度、社会以及政治范畴做出批判性的分析。

(3)道德规范与职业责任

在中国法律界,道德规范和职业责任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为学 生创造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法律的机会,培养学生强烈的律师职责感和道德观。当学生们陷 入困境时,能够在献身法律教育的教师帮助下,通过有计划的课堂教育,探讨并解决所面临 的问题。

中国的法律职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职业标准及目标正在制定当中。当今 中国律师在决定这一职业的前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应该给他们机会去思考法律职业 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考律师职业的价值和作为律师个人的自身价值。换句 话说,反思型律师业对于当今的中国律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已在美国的法律 诊所教育中得到了重大发展。反思型律师业是指律师通过实际体验,能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 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包括对法律的理解,还包括对律师工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认识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反思还能引发律师对其个人价值的深刻了解。

(4)法律援助的必要性

中国法律援助的发展本身就值得写一篇论文。这里我仅涉及法律援助的必要性,主要观点来 自Benjamin Liebman关于法律援助的论文〖ZW(〗参见Ed win Rekosh “The Possibilities for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未出版)16. 在中国,“法律援助”一词实际上直到1993年仍鲜为人知,如今却成为热门话题,已有上百 篇新闻报道和院校论文探讨其重要性。这些讨论一方面反映了对孱弱者提供法律帮助的迫切 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司法部把法律援助作为深化法律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

近几年,在司法部的努力下,政府法律援助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网络。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 责分配和管理由律师个人完成的,对其具有强制性的工作。虽然法律援助中心制度的建立是 强化法律公正性的重要举措,但是由政府来解决所有问题似乎是不太可能的。首先,中央政 府看来无法向法律援助中心注入大量资金,也无法保证其它资金来源;第二,中国缺少足够 的律师以处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最后,法律援助项目仅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

非政府法律援助中心,包括如法律诊所教育性质的院校法律援助中心,也许能够为加强 法律职业的援助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意识到中国法律援助的供不应求,司法部已鼓励 院校建立法律援助中心。然而这种援助中心仅仅是一种学生组织,很少有教师的参与。学生 们只是作为志愿者在中心工作,将其看作为是一种学术性的、业余的活动。其结果是,学生 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当事人,只能为潜在的客户提供最基本的一次性法律建议或咨 询服务。如果能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工作,并为此获得一定的学分,学生们也许能为社会做 更多的事情。

(5)学生的热情

在美国和东欧,法律诊所教育已部分地将学生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的行为合法化、规范化。 在中国,事实上许多学生组织已经在无人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了法律服务。创造条 件,让这些学生接受实验法律教育,对其进行训练和管理,法律院校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 的积极性,同时能够避免因缺乏训练及疏导,导致学生向社会提供低标准法律服务的现象。 法律诊所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社会提供出色的服务。

(6)促进法律教育进一步发展

法律诊所教育能够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法律公共课 诊所法律教育 法律意识

20世纪60年代,诊所法律教育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至今为止美国绝大部分的法学院中都设立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而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也被称为法学院“最有特色、最有意思、最有帮助”的课程。

一、诊所法律教育概述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概念

“诊所”,顾名思义,是借鉴医学院的学生培养模式。医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上,在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习。法学教育引入了这一教学方式,保留了其内容精髓。通俗地说,诊所法律教育就是教师将真实的案件作为“法律诊所”,根据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并确定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法律职业人员进行法律推理和法律实践,系统性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案例教学法与诊所法律教育虽然都旨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法律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学生参与的维度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本质依然是课堂教学,只是辅以真实案例分析,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者;诊所法律教育则是全方位的参与真实案件的办理和审理,全景式展现法律实践的细节,在参加具体法律工作与实际案件当事人进行法律服务时,学生的身份是准法律职业者。第二,学生得到的训练不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讨,主要提高学生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处理相关法律事实的能力。而在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实际参与案件的过程中,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可以从中得到训练,同时在待人接物中法律行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第三,实践的空间不同。案例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课堂之上,而诊所法律教育则不受空间的限制。第四,产生的影响不同。案例教学法的影响仅限于学校和学生,而诊所法律教育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法律援助服务。

(二)诊所法律教育的模式

根据美国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实践,诊所法律教育的实施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内设式诊所”,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督导下为当事人提供的直接案件服务。如哈佛大学的刑事审判研究所,它要求完成审判辩护和证据课程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从事法律服务,服务的案件范围可以是从机动车违法案件到是抢劫案件的各类刑事案件,而被人则是贫困的少年犯和成年被告。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每个学期5—6个当事人,负责案件调查、起草动议、出庭辩论和法庭审理。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件去体验法律的操作过程,同时这种法律援质的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正义感。②二是“外置型诊所”,是指在大学校园之外,学生在非教学人员的法律工作人员的督导之下从事法律工作。在律师业发达的美国,这个场所通常是律师事务所。学生通过观摩或者具体参与案件的进展进行学习。三是“模拟法律诊所”,是指模拟出一个案件发生的情境,采用法律诊所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法律从业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区别于以上两种模式,“模拟法律诊所”并不发生真实的关系和法律权利义务。

(三)诊所法律教育的作用

法律诊所教育弥补了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法律人才需求的教育方法,在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诊所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和技能方面,将知识和真实的法律案件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学习能力方面,诊所法律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三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义方面,由于学生所参与的诊所教育通常属于法律援助的范畴,能够帮助社会上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到法律服务,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正义,学生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体会到法律职业的尊严和荣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二、我国高校法律公共课的目标与困境

不同于高校法学院的专业法律教育,法律公共课是承担着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当前针对大学非法律专业学生所进行的法学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从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七章之中只有两章为法律知识,着重于对学生法制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养。法律公共课的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上。2014年中共中央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法律公共课必须承担起法学教育应有的功能,为法治中国助力。

(一)我国高校法律公共课的教学目标

法律公共课是大学非法律专业学生接触法律的主要途径,法学作为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其严谨性和思辨性在众多学科中独树一帜。因此,除了将其德育功能作为教学目标之外,法律公共课还应当有以下教学目标。

1.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具有一国国籍的公民对自身法律地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自我认识和心理认同。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以及公德意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中的菁英人才,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成为合格公民,直接影响着未来公民素质。而法律公共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法律公共课必须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首要目标。

2.培养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一种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法律知识,目的是明确法律的边界,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现今大学生求职时的违约现象,正是由于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才导致毕业季大学生违约情况严重。二是掌握法律方法,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大学生需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法律的推理和演绎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参与法律实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社会经验缺失,经常会成为传销、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因此大学生应当提高防范意识,遇到问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成为社会中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二)我国高校法律公共课的教学困境

目前,针对非专业学生设置的法律公共课程主要是2013年修订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这本教材共七章的内容中,只有两章是关于法律知识的,主要涉及法理学、法律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等内容,同时,由于德育功能的目的导向性,在高校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许多教师都是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公共课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附属导致基本的法律教育功能无法实现。《中国青年报》在2008年1月7日刊登文章《大学公共课如何摆脱“鸡肋”困境》,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可,公共课上教师和学生“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原因主要是内容枯燥无趣、离现实太远,教师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互动,考试模式僵化、不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很多高校也在尝试如何进行公共课程创新,使大学公共课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诊所式教学在法律公共课中应用探讨

法律是一门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学科,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也是现代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法律公共课应当响应法治国家建设的相关要求,变革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公共课教学中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高校公共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最终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③因此,建议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采用诊所法学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

(一)选拔法治宣传员,进行法律宣讲

法律宣讲作为法律公共课诊所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适用于法律知识匮乏且缺乏法律思维的入门学生,这些学生平时不关注社会法治动态,对法律缺乏兴趣。通过法律宣传和宣讲,能够使他们主动地接触法学相关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法制意识。

(二)设立公共法律服务部,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由于法律公共课会涉及到专业的法律知识,因此建议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由专业法律教师主导,设立公共法律服务部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适用于对法律有兴趣,了解一定法律知识的学生。公共法律服务部是针对法律公共课的学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自己身边的案件,并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对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解答,现实的需求会使同学们有运用知识的和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也有利于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

(三)接受系统法律培训,面向校内学生进行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适用于法律意识较强,掌握一定法律知识,通过培训能够加以运用的学生。在公共课学生中选拔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并能够进行简单法律援助的学生进行法律培训,让其接触到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对其法律援助的技能进行培训。校内法律援助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民事或者刑事案件。当然,学生案件的身份问题依然值得商榷,还需要制度的认可和法律的确认,不过随着诊所法律教育的普及和应用,未来的应用前景。

(四)推荐进入律所等场所实习

作为法律诊所教育中的最佳锻炼场所,律所是各种法律案件的聚集地,因此推荐进入律所等场所进行实习适用于法律意识较强,具有法律思维,掌握大量法律知识,主动学习能力强、可以将法学作为第二学位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法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意愿修读法律专业学位,甚至有学生可以将法律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针对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律所锻炼的方式对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一步锤炼,从而达到最佳培养效果。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职业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0)03-0248-02

自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后,大学毕业生分配方案也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向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其中有35.8%的人认为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这表明市场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所以构建合理、科学的法学专业职业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毕业生与职业之间的差距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法学专业职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法学专业职业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常,国外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并体现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和最后考核中,特别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熏陶,要求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例如:英美国家要求学生必须在获得其他专业学位后,再经过两年的法律职业教育才能申请法学学士学位,再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而中国现有的法学专业职业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职业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

1.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首先,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种“重知识的继承与吸收,轻知识的突破与创新;重学习的结果,轻学习的过程;重教师的指挥,轻学生的参与”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一切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中心,学生的一切实践活动均服从于教师的指挥和安排。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主动参与性和创新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传统教学方式的内容不包括职业教育,一般情况下试卷就是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依据。其次,中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仍然依附于理论教学。从当前人才需求来看,市场需要的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要素: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现和发展的能力、理论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司法实践中获得。因此,为了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法学职业教育。但是在理论教学内容和招生规模不断膨胀,实践教学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容易受到冲击,给职业教育教学的安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当前中国法学职业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建国以来中国法学教育就存在与法律职业相分离的问题。国家开始实行司法从业资格考试后,各个学校开始重视法学职业教育,但对法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同的理解。大部分学者认为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理论与应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学者认为,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向培养医生一样引进学徒式教育,即四年理论学习之后,再进行一年期的专业实习。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采用的是第一种做法,培养“理论与应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对于如何处理理论学习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做法。这正是中国法学专业职业教育目标缺失的体现。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构建中国法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法学专业职业教学模式的完善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联系岗位,施以必要的理论和技能。岗位难度相差大,职业教育也有层次之分。国外的法学职业教育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型即高校的法学教授,这类人精于理论;二是法官、检察官、律师,这类人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学职业训练,获得职业执业证书之后才能上岗;第三人是法律辅助人员,如书记员等,只需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即可从业。中国法学教育没有这么细致的划分,所以中国当前法学职业教育模式不能像外国那样具体分类,只能从宽泛的角度、广义的法律职业教育的高度进行研究,以求能满足当前中国法学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除了要及时端正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明确中国法科专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外,还应完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学运作机制,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1.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大学新生入校时由学校或者学院统一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尽快接触社会,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能结合自己的特点并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从而确定大学学习的目标。同时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实践能力高低的考核的依据之一。

2.诊所式教学的引进。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拓展案例教学空间,让学生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提高法律实务操作能力,这是对法科高年级同学的最基本要求。诊所式法学教育是“在律师或法学教师监督下,在学生从事实际办案的过程中,培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及职业伦理观念”的一种法律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一般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部分,课内主要是讲授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课外则通过诊所,在具有律师资格的专职老师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真实案件、接触当事人和司法机关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办理真实案件的全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使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前就能通过处理真实案件进一步理解所学的法律知识,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锻炼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还能在诊所中通过法律援助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法律服务,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走出了课堂教学的限制,是一种真正的职业教学。

3.完善模拟法庭。由于诊所式教学需要办公场所,需要有律师资格的指导老师,需要接触真正的案件,因此不是所有的法学院校都能够开展,也不是所有的法学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因此,绝大多数高校的法学职业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庭审模拟。模仿法庭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在可控制的环境下,自主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由于它可以多次重复进行,因此指导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次序地开展教学组织和指导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然而要成功的组织模拟法庭,除了借助多媒体或DVD播放庭审教学片,让同学尽可能多地观摩庭审录像之外,还应该牢牢抓住以下环节:(1)模拟法庭的分组与角色安排。一个模拟法庭可以分为四个组:审判组、公诉组、辩护组、综合组组成。同学可以根据自

己的兴趣选择角色,也可以组成小组后,分组讨论,再确定合适的人选。这样的小组可以长期固定,以利于形成工作的合作与默契,方便将来此类活动的继续进行。(2)案件的选择往往要与参与同学的专业学习程度相适应,应由简人繁,先易后难。先刑事案件再民事案件,先从单个被告人的一审案件;再到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一审案件;再次具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内容的一审案件;最后是二审的案件,以此类推。通过各种典型的案件的模拟审判,达到同学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3)强化模拟法庭的教学指导。首先,老师应该重点训练同学的阅卷及阅卷笔录的制作,从现有卷宗中查看蛛丝马迹的能力,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及时指出阅卷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老师还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法律知识,通过训练,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再次,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同学讨论来补充各方观点,使同学能够及时发现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老师应该将模拟法庭的过程录制下来,并在模拟法庭结束后进行重放,评讲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利同学总结经验,以便下次模拟法庭的成功开展。

4.加强毕业实习的指导、监督力度,严格考核程序,严把毕业生质量关。事实上,由于师资力量、实习场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基本上不了解,实习效果往往依靠学生的自我鉴定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导致有的学生不重视专业实习,实习期内难见人影,毕业实习形同虚设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毕业实习指导,这是当前法学职业教学体系缺失背景下各法学院校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洪萍,颜三忠,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基于江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酿造,2008,(3).

[2]冯云翔,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年会暨中、日、韩高级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EB/OL].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网站

[3]李劲,论法学教育对实践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

[4]张祖明,中外法学职业教育模式研究[EB/OU]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03-26.

[5]罗伯特・科德林.实案法学教育的道德缺失[M].袁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80.

[6]武汉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模拟法庭教学实施办法[EB/OL].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法律诊所 职业技能 法律援助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从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要求直到各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一直都很强调法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模式设计,致使理论与实践处于相对脱节状况。美国法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与课程相配合的法律诊所教育是高校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

一、理工类高校引进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窘迫的市场条件下,理工科大学法学专业如果只是在师资、图书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将无法和老牌政法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法律系相抗衡。所以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关系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生命力的关键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法学教育新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法律诊所教育”后,这种教学模式迅速在世界法律院校广泛开展。这种模式主要借鉴了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手段,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以律师身份办案来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2000年9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的法学院引进开设了诊所式法律课程。2002年7月28日,由11个所院系发起成立了“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隶属于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截至2010年6月18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已达134个,其中82个院校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130个,内容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消费者保护、弱者权益保护、农民工法律服务、农村法律服务、妇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各个领域。

实践证明,诊所法律教育课程无论在教学效果还是社会影响方面度取得了良好的反应。理工类改革法学教育模式,引进法律诊所教育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理工类高校引进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修定为“法律诊所”的设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修改,并有意识地突出了实践环节,如我校2010版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增设了《法律诊所教育》、《科技法》等课程,充实了《法庭辩论》、《中国律师学》、《企业法律顾问实务》及三大诉讼法等实践性课程。这就为“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法学教师具备的社会资质优势为“法律诊所”的设立提供了前提

目前,法学专业教师大多具有社会兼职资质,很多具有律师执照,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同时,各部门法教师齐全,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具备多维的知识结构,这为实施诊所式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另外,法学教师也愿意参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为他们接触更多的法律实务机会,一方面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法律事务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3.法学专业学生对诊所教育的热情为“法律诊所”的设立提供了条件

法律诊所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诊所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当事人以及法律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实施诊所式实践教学,就要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接受诊所训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积极引导,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4.法学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初步为“法律诊所”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案源保障

目前,许多院校已分别与法院、检察院、企业和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一些法院还将我们模拟法庭设为实际审判庭,这些初步为“法律诊所”教学提供了案源保障。同时也能较好地促进与协议合作方的合作。

三、设立“法律诊所”的基本思路

1.建立法律诊所

实施诊所式实践教学,首先要建立法律诊所,通过法律诊所接待法律咨询,同时保证法律诊所的日常运作,为开展各种诊所实践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和基本条件,以此为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传统法学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法律诊所应该建在学校里,或是学校附近。

我国各高校法律诊所建立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以原有的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在原有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法律诊所,有的是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有的是与社区合作,有的是与法院合作,有的高校独立设立……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场所,我院可将“法律诊所”暂时设在模拟法庭会议室。同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话、电脑、图书资料等,从而保证诊所活动的正常开展。

2.挑选法律诊所中的“准律师”――学生

诊所式法律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法律诊所的主体。

(1)对加入法律诊所的学生人数应该限定

一般来说以一个诊所教师指导3~5名学生为宜,最多不得超过8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诊所教师以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办案,以保证案件的质量。

(2)对学生加入法律诊所要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

挑选诊所学生可以采取面试、老师推荐等方法,要使学生加入法律诊所形成制度,以保证诊所式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要有挑选学生的标准

一般来说,进入法律诊所的学生应该首先要求对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比较熟悉,以便从事具体的法律实践工作,对于我院来说,大三、大四的学生较适宜,因为他们大多数已学完或正在学习实体法和程序法。另外,挑选学生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人意志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才等综合素质。

3.选任法律诊所中的指导教师

挑选的诊所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标准:首先,要对法律诊所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再次,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法律职业责任感和严格的自律性。

挑选法律诊所中的指导教师,主要从自己学校正在从事社会兼职的老师中选拔。这些教师一方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自己学生的特点也比较了解,指导起来更加方便、有效;另一方面,他们对法律事务也很了解,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办案。另外,可聘请知名律师做兼职指导教师,这些人首先对法律案件纠纷业务技巧非常了解,对学生进行实案指导有明显优势,而且,他们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4.“法律诊所”教学方式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学生要接受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训练,同时诊所教师也要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贯彻教学意图,使教学产生多种效果。主要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模拟角色训练,一是真实案件。

(1)模拟角色训练

在进行模拟角色训练时,学生并不接触真实的案件,他们在虚拟的场景中扮演律师、法官或检察官,与其他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进行法律咨询、或与其他同学扮演的证人、对方律师、政府官员、法官或检察官进行谈判、辩论或模拟审判。

这一过程主要是在校内或课堂上完成的。学生在模拟角色训练中,学会从角色本身以及亲身体验角色后进行反思,从实际经历中学到更多、更好、更深刻的东西。此外,诊所教师要在这一训练中帮助学生准备角色,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帮助学生从其担任的角色中得到更快的提高。

(2)真实案件

让学生直接真实案件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服务社会,使自身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学生分成3~5人的案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列工作:

接待当事人、受理当事人委托、调查证据和案件事实、分析案情和诉讼标的、检索法律、准备词、出庭参加诉讼等;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填写工作日志;案件结束后,学生要撰写结案报告,记录办案过程,描述办案心得,还有对案件涉及的法律与社会问题做必要的探讨。

学期结束时,诊所老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自我评估和客户评价,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并核定成绩。

参考文献:

[1]甄贞.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诊所式法律教育.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环球法律评论,2005,(3).

[3]石贤平.实施诊所式实践教学积极培养高职法律专业人才.法律诊所网,2008.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8篇

1.1实习单位简介

河北德泽龙医药有限系股份制有限公司,是原河北省医药公司配送中心改制重新成立,是符合国家gsp标准的大型医药批发、物流、配送中心,公司现位于石家庄市裕华区方村工业区石栾路99号,与308国道相邻,交通十分便利。

公司凭借有口皆碑的有效的商品质量管理,良好的经营条件,一流的服务水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步建立起了覆盖河北省地市县的医药经营网络,以及山西、山东、内蒙等外省市的医药物流配送业务,并与全国700多家药品生产企院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往来与合作关系。

德泽龙公司凭借齐全的品种,可靠的质量,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健全的网络,良好的信誉和科学的管理,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省及至全国最具影响,最具规模,最具潜力的药品经营企业之一。为了创造未来我们携手共进!为了超越现在我们将不断努力!!让您满意,是德泽龙永恒的追求!!!

1.2实习目的及意义

1、检验和考察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锻炼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了我们调查、分析、研究连锁企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在其在研究中搜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踏实认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3、通过实际工作中与他人的广泛接触,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

4、进一步熟悉连锁企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职责要求,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二 实习单位 河北德泽龙医药公司

三 实习岗位 销售员

四、实习内容

1、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和战略方针,了解企业制度形式、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

2、了解并分析企业的经营项目和内容,了解企业是否重视市场调查工作,是否建立起科学的市场信息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市场信息的来源渠道是什么,市场环境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3、重点了解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情况、促销情况、定价情况、运营情况,观察并思考企业工作人员遇到问题的解决措施。

4、了解各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控制措施,思考各部门职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5、了解并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困难和障碍,思考解决的措施或方案。通过完成上述实习内容,对企业建立起完整、全面、清晰、深入的认识。

五、实习要求

(1)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实习单位的规定时间上、下班,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

(2)不乱动实习单位物品,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保密制度。

(3)勤学好问,踏实肯干,谦虚谨慎,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

(4)在整个实习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培养自己认真、虚心、勤勉、自强、创新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5)听从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挥,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更换实习岗位。

(6)实习期间,每人撰写实习周记,记录实际的实习情况与主要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将周记附在实习报告后面交由指导教师检查。

(7)有事请假,违者按学院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 实习过程

这次实习,我班分为两个部分,一大部分去爱普医药材有限公司,而一小部分在河北德泽龙医药公司。我们六人很荣幸的分到了德泽龙公司,2011年5月9日,这天,我们这个团队早早的来到了办事处,在赵经理的介绍下,我们六人初步了解了实习岗位和意义,那就是销售药品。缬沙坦分散片,由于我们第一次接触销售业务工作,我们对于销售的产品的功效也不是很清楚,这天下午,经理给我们进行了培训。经过培训,我们深入的明白了销售员的基本操作工作,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具备的条件以及准备,除此外,我们明白了我们销售药品的功能。于是我们开始了三周实习销售工作的经历。我们六人分为三组,每两人一组,我和安琪进行了我们的工作。刚开始,我们去寻找药店和诊所的路线,于是我们商量买了一幅地图,慢慢地我们发现离小区附近有大量的药店和诊所,在这次推销药品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你们的药品给的价位高了,比如,我们这不需要抗高血压的药,比如,你们实习生给我们的信任度等等,虽然开始认为销售不是一个太难的职业,但是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间,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上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取长补短,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我。销售过程中,很幸运我们卖出了几盒,虽然销售的不怎么好,可我们收获了颇多,明白了销售员的工作,也明白了以怎么样的态度面对顾客,也让自己变得能说和体会了以后走上社会的经历。同时,在销售实习的这三周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创业之路做准备。

七 实结

这次的实习,让我懂得了许多,知道了许多,大学文凭其实只是一块敲门砖。进入工作单位后,大家都是从头开始,凡事都要自己去摸索,没有人会手把手教你。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虽说大学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但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却仍是你就业时的重要筹码。首先是学习成绩,用人单位认为成绩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学习能力的强弱,所以,学习成绩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因此,我们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他们看重的就是就是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点就要看我们平时的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的实习,我还发现自己以前学习中所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并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会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这次的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使我们及早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以便以后运用到以后的业务中去。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同时让我懂得交流真的很重要,我知道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加强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在现实的工作中才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9篇

1.1实习单位简介

省医药有限系股份制有限公司,是原省医药公司配送中心改制重新成立,是符合国家GSP标准的大型医药批发、物流、配送中心,公司现位于市区方村工业区石栾路99号,与308国道相邻,交通十分便利。

公司凭借有口皆碑的有效的商品质量管理,良好的经营条件,一流的服务水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步建立起了覆盖省地市县的医药经营网络,以及山西、山东、内蒙等外省市的医药物流配送业务,并与全国700多家药品生产企院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往来与合作关系。

公司凭借齐全的品种,可靠的质量,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健全的网络,良好的信誉和科学的管理,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省及至全国最具影响,最具规模,最具潜力的药品经营企业之一。为了创造未来我们携手共进!为了超越现在我们将不断努力!!让您满意,是永恒的追求!!!

1.2实习目的及意义

1、检验和考察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锻炼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了我们调查、分析、研究连锁企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在其在研究中搜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踏实认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3、通过实际工作中与他人的广泛接触,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

4、进一步熟悉连锁企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职责要求,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二实习单位省医药公司

三实习岗位销售员

四、实习内容

1、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和战略方针,了解企业制度形式、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

2、了解并分析企业的经营项目和内容,了解企业是否重视市场调查工作,是否建立起科学的市场信息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市场信息的来源渠道是什么,市场环境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3、重点了解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情况、促销情况、定价情况、运营情况,观察并思考企业工作人员遇到问题的解决措施。

4、了解各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控制措施,思考各部门职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5、了解并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困难和障碍,思考解决的措施或方案。通过完成上述实习内容,对企业建立起完整、全面、清晰、深入的认识。

五、实习要求

(1)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实习单位的规定时间上、下班,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

(2)不乱动实习单位物品,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保密制度。

(3)勤学好问,踏实肯干,谦虚谨慎,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

(4)在整个实习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培养自己认真、虚心、勤勉、自强、创新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5)听从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挥,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更换实习岗位。

(6)实习期间,每人撰写实习周记,记录实际的实习情况与主要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将周记附在实习报告后面交由指导教师检查。

(7)有事请假,违者按学院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实习过程

这次实习,我班分为两个部分,一大部分去爱普医药材有限公司,而一小部分在省医药公司。我们六人很荣幸的分到了公司,年5月9日,这天,我们这个团队早早的来到了办事处,在赵经理的介绍下,我们六人初步了解了实习岗位和意义,那就是销售药品。缬沙坦分散片,由于我们第一次接触销售业务工作,我们对于销售的产品的功效也不是很清楚,这天下午,经理给我们进行了培训。经过培训,我们深入的明白了销售员的基本操作工作,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具备的条件以及准备,除此外,我们明白了我们销售药品的功能。于是我们开始了三周实习销售工作的经历。我们六人分为三组,每两人一组,我和安琪进行了我们的工作。刚开始,我们去寻找药店和诊所的路线,于是我们商量买了一幅地图,慢慢地我们发现离小区附近有大量的药店和诊所,在这次推销药品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你们的药品给的价位高了,比如,我们这不需要抗高血压的药,比如,你们实习生给我们的信任度等等,虽然开始认为销售不是一个太难的职业,但是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间,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上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取长补短,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我。销售过程中,很幸运我们卖出了几盒,虽然销售的不怎么好,可我们收获了颇多,明白了销售员的工作,也明白了以怎么样的态度面对顾客,也让自己变得能说和体会了以后走上社会的经历。同时,在销售实习的这三周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创业之路做准备。

七实结

这次的实习,让我懂得了许多,知道了许多,大学文凭其实只是一块敲门砖。进入工作单位后,大家都是从头开始,凡事都要自己去摸索,没有人会手把手教你。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虽说大学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但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却仍是你就业时的重要筹码。首先是学习成绩,用人单位认为成绩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学习能力的强弱,所以,学习成绩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因此,我们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他们看重的就是就是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点就要看我们平时的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的实习,我还发现自己以前学习中所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并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会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这次的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使我们及早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以便以后运用到以后的业务中去。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同时让我懂得交流真的很重要,我知道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加强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在现实的工作中才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绩效评价机制

一、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绩效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基于现有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及模糊性,使得绩效评价的作用发挥不足,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对系统评价到具体绩效指标构建及激励与反馈机制的初步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提出对策与建议。

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使法学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合理,壮大师资力量。促使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办学更有特色。

2.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的法律人才培养。使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更专业、实用,使涉外法律人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法律事务,使基层法律人才更具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

3.有利于促进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高校对教师、实务部门对高校、实务部门对学生进行评估,从而形成了一套相互沟通、促进的完整评价系统,成为绩效评价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二、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及绩效评价机制的现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绩效机制构建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一)贵州师范大学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模式

贵州师范大学设有8学分的必修实践课程及两学年共16周的见习课程,并邀请人民法院等多个实务部门到校讲学授课,定期送学生到实务部门实习锻炼。同时对法学专业“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制定考核标准与方式,聘请法官、检察官与学院教师共同考核模拟审判、仲裁,聘请法律诊所指导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考核民事、刑事法律诊所实践等实践课程,并制定了具体细致的量化考核标准。

(二)贵州师范大学近五年法学生实习考核成绩及现状

根据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学管理处提供的2008~2012年学院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人才近五年的实习考核成绩来看,实务部门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评价较高,及格率为100%,在2009年,甚至优秀率达到了100%,但其打分的标准在实习报告中没有体现。实习鉴定报告包括实习单位意见、学院意见、自我鉴定、指导教师评语四部分,从这一评价机制看出目前常规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主观性较强、考核机制不具体的缺陷。

三、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绩效实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贵州师范大学533名法学学生实习或见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考证出法学学生的实践锻炼参与率为24.2%,为129人,而未参与的人数达到了404人,占75.8%,可以看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参与人数过少,实践锻炼的缺失使得理论经验难以得到有效检验。全面普及的实践锻炼将是卓越法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的下一步着重解决之处。

(二)“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绩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法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践锻炼的考核方式以提交见习或实习报告和根据见习或实习期间表现打分并回馈给学校为主,分别占比36.43%和20.93%,但是没有考核的情况也占比34.11%。实务部门就见习或实习成果进行提问或其他考核方式分别占比1.55%和6.98%,以上四种考核方式都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实践锻炼情况的动态记录,且基于实务部门的工作特点这一评价方式的恣意性较明显。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概括式的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实践锻炼效果,对培养机制的促进作用较弱,多元、具体和动态的评价机制将是实务部门构建有效培养效果评价的方向。

根据问卷调查(可多选)考量当前联合培养机制的实施状况,被调查学生认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占比45.22%:实践基地流于形式,占比55.72%;校外教师授课制度不完善、形式单一,占比62.48%;实践性教师缺乏,占比36.59%:其他占比12.76%。从中得出现有培养机制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储备不足:二是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形式化问题:三是缺失完备绩效考核机制。

表1展示了现有绩效评价机制七个方面的问题,问题集中于绩效评估流于形式和绩效评估不公正。现有评价机制有两方面问题:绩效评价机制的形式化使得其对于培养机制的促进难以发挥:绩效指标的泛化和散乱比较突出。

根据对实务部门是否与高校构建了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绩效考核制度的调查,考量联合培养机制绩效考核在实务部门的贯彻程度。根据调查问卷,10个法律部门中仅有4个与高校进行构建了考核制度,可以看出考核机制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

(三)“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绩效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培养机制与绩效评价机制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的缺失使具体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恣意性,导致评价机制侧重于课程学习是否通过,简单的将学习质量与考试结果挂钩,使与学习质量相应的实质性评价机制缺失。

2.评价过程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培养目标实行的是终局性考核而非跟踪式评估,这导致有结果无分析。同时,评估的周期过长使得在培养阶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应对,丧失了其应有的系统性及完整性。

3.绩效指标过于模糊化,现行的培养机制过于模糊,整个体系下具体的培养绩效指标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推动与调整联合培养机制的整体效果。

4.反馈与激励机制的构建不足。绩效考核的结果未得到有效分析,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无法形成研究问题的意识,也就无法调整学习方法,故而考核者会忽视现存问题以至于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必要的激励机制对培养者和被培养者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四、构建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绩效评价机制的对策

(一)设定明确的绩效考核原则

高校与实务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考核的真实客观性。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将学分和学习质量区别对待;2.兼具差异性。相关人员要细心分析研究实际情况并找出高校法律专业学生与实务部门人员之间的异同,针对性地设计制定绩效管理内容:3.要有公开透明性。要让被考评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事宜。4.具备沟通性。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要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制度漏洞。

(二)制定系统的绩效考核流程

第一步,制定“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绩效考核方案,在上一年度考评结束时,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下一年度的绩效考核方案:第二步,绩效考核的实施与管理。高校与实务部门应按照绩效考核方案开展工作,在此期间,高校和实务部门在培养法律人才的过程中要进行相互监督,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绩效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三步,绩效考评。根据事先制定的绩效考核方案,对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第四步,绩效考评结果的处理。在绩效评价结束时,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系统的汇总和分析,研究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生所占比重是否合理,对容易造成评价结果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症结。

(三)构建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实践性课程的质量监控。首先,实践性课程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大纲、日志等将严格规范;再次,在作业、考试的评判上坚持以平时表现作为评分依据,不完全以最终期末考试确定成绩:最后,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最终评分方式由三部分构成:院内教师评分、校外的兼职教师评分、同学互评,从而保证实践性课程分数确定的公正性。校外实习与实践质量评判,评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基地“师傅”评分:实践带队教师评分;实结、实习日志的分数评分。

(四)构建教师综合能力的考评制度

建立和落实有关教学管理体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和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聘请实务部门的优秀人员作为导师到学校开展实务教学,鼓励任课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实习、夯实任课教师的实务经验。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在构建绩效评价机制的过程中,结合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法律人才的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的内容,将绩效评估的项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建立以“法学教育实践基地”领导小组与“校外法学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主的两级监督机构,定期对实践基地和教学运行过程进行检查,开展教学工作的评价和评估。加强教学质量目标监控。

(五)构建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上一篇:实习日志自我报告范文 下一篇:医院实习自我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