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03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1

关键词:基本准则;概念框架;财务报告;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12-02

一、中韩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差异比较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借鉴国际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因而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大同小异。但仔细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一)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

中国2006年新的基本准则在称呼、体例安排和内容表述等方面,较大程度地保持了1993年首次的基本准则风格。由于中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中国具体准则的制定上,因而从其表述的形式上看,更多地体现了法规式的概念框架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韩国概念框架不论从体例结构安排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都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风格,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详尽,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比如,在概念框架第一章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二章明确指出,其定位的会计目标是根据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来的;在第三章又指出,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计及企业对它们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的方向进行。

(二)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

中国基本准则第一章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因为两国都认为财务报告应该同时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两国对会计目标定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韩国概念框架更强调提供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更强调提供以可靠性为特征的受托责任信息。比如,在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上,基本准则将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中,基本准则将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计量的表述中,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而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韩国概念框架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中国基本准则的第二章描述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但并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形式上,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的概念框架特征。

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描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中国的基本准则相比,这些特征的安排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与财务报告目标是相符的。2.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位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可靠性定位为次要特征。其中相关性排在首位,被分解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可靠性排在第二位,被分解为如实反映(又被分解为实质重于形式和完整性两个特征)、可验证性和中立性。3.强调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4.没有明确提出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应当说,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在总体上借鉴了美国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做法,它强调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指出当这两个首要特征出现矛盾时,应该以满足投资人决策的需要为主。从理论上讲,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与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尽管中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主要特征的涵盖面上看,中韩两国财务概念框架还是具有较大共性的。

(四)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

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中韩两国与IASB概念框架之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它们各自之间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更相似。可以说,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别,基本上也表现为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如韩国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和权益变动表要素,而中国没有设置;韩国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而中国也没有设置。但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界定,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只将它们安排为损益表要素,而中国则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五)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比中国多了企业持有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由于企业持有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值,而账面净值就是一种摊余价值。这样来看,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范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别就在于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另外,韩国概念框架中详尽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第七章第150条关于计量基础的选择原则中指出:“计量资产和负债时,选择哪种计量基础,应从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信息有用性,即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进行判断。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照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二、中韩两国概念框架产生的背景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片呼声中、借鉴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各自的经济需求。而除了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外,政治力量、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决定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两者的基本构架以及会计目标理论的导向并不完全相同。

(一)我国的经济背景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监督等方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经济背景是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会计造假普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也不规范,内部治理结构薄弱,政府还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我国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不能完全以投资者为主。因此,从新准则看我国会计国际趋同,则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在对会计目标的考虑上还必须兼顾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二)韩国的经济背景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导致的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因素造成的。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尽大可能地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来增加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提高国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上,韩国的概念框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IASB和FASB概念框架的特点,会计目标以维护职业投资人利益为导向,会计信息比较强调相关性。而中国的基本准则更具有法规式的概念框架特征,会计目标没有明显偏向职业投资人,会计信息更强调可靠性。

三、对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恰当性评价

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比较恰当的。多年来,中韩两国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会计改革,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会计国际化。虽然国际化方案不同,但都起到了推动两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2

关键词:云消费 零售革命 企业 模式创新

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商业零售业多次重新洗牌。先是现代化的百货店取代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供销社,成为零售市场的主流形态。后来是各种类型超市和家电大卖场为代表的专业专卖店崛起,并逐渐成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引爆了零售业的又一次变革,它甚至改变了整个商业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商业的基础和概念。

2012年主打网络超商概念的一号店实现销售额68亿元,较2011年增长250%,由网上超市购买日用品已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城市白领的日常购物选择,网上超市已开始威胁传统超市的生存。数据显示,过去的5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增长了1.8倍,而网络零售总额则增长了19倍。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全年交易额4.5万亿元,增长幅度是GDP增幅的五倍,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已达到8.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27.9%,占中国GDP的比例超过15%。2009年淘宝在11月11日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此后每年“双十一”成为中国网络购物节,当日销售额从2009年的1亿元到2010年的9.36亿元,2011年的52亿元,2012年飙涨至191亿元,2013年已突破了350亿元。马云甚至预言,到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销售额将占中国零售市场份额的50%。以电子商务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一个瞬息变化、发展活力倍增的新的商业时代正在全面发展,我们将其定位为“云消费”时代。

本文试从“云消费”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云消费概念下商业零售业发展环境的新的变化,中小商业企业的新的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零售革命。

“云消费”基本概念的提出

(一)信息化时代社会变革的基础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关于信息化时代社会变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形成了诸如“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商业模式”、“执行客户时代”、零售“全渠道”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概念。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概念,他在《大数据时代》(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书中前瞻性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一份名为《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专题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誉称“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则提出了“数字化商业模式”的概念,认为如何在数字社会中创建持久发展的公司,并建立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是21世纪的创新型企业家面前的最大挑战。IBM公司在《2013年IBM全球首席高管调研报告》中,提出了“执行客户时代”的概念,认为在社交、移动计算、大数据和云计算“带领”下,客户主导权不断上升,企业正在迎接一场从“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主导型企业”的转型,首席执行客户时代已来临。近年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认识到零售业“全渠道”的概念,就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非零售商的角度重新架构、打通商业渠道,使消费者随时随地能够获得充分的消费需求。“全渠道”也成为2013年1月美国零售联合会全球零售大会(NRF EXPO)的主题词之一。上述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人类社会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市场、企业的角度,看到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的新的商机,认识到消费者正从过去的消费客体日益成为主体和中心。在此基础上,以消费为核心,我们提出“云消费”的概念。

(二)“云消费”以“云”为基础

“云消费”的基础是“云”,在信息技术产业专业领域指由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群,每一计算机群包括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就像成片的云连接成大片的云,在庞大的云系统中,用户可以共享资源、软件和储藏设施。以云为基础,在信息科技领域生发出一系列云概念,如云计算、云安全、云存储、云服务、云搜索、云应用、云设备、云处理等。其中“云计算”概念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正如谷歌前 CEO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所指出的,云计算与传统的以PC为中心的计算不同,它将计算和数据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这使得计算力和存储获得了很强的扩张能力,并方便了用户通过多种接入方式方便地接入网络获得应用和服务。其重要特征是开放式的,不会有一个企业能控制和垄断它。自2006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 计划,并正式提出云概念以后,亚马逊、微软、惠普、雅虎、英特尔、IBM等公司纷纷宣布了各自的云计划。目前,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内部80%的业务已经使用云计算。可以说,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巨变,代表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有无限扩展空间、具有大量虚拟化资源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三)“云消费”的三大核心特征

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跨时间、跨空间整合资源成为可能,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使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的成长机理,代表了现代商业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云消费” 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

消费“云内容”即消费突破传统店铺存储、面积、陈列限制,突破线上线下、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一切为了消费者,从消费者出发,消费者所想即所供;消费“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网上商店、交互电视、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消费“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储蓄卡、信用卡、智能公交卡、手机储值卡、支付宝网银账户、消费储值卡等),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现金支付、信用支付、信贷支付一体化,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交易方式变化历程

本文试从交易成本理论入手,探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交易方式的变化。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指“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罗纳德·哈里·科斯,2009)。通俗地说,只要存在社会交往,就会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实质上是体现社会关系的成本。制度经济学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列佛·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认为交易成本主要有六方面的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在这一系列成本中,核心线索是信息的搜寻、获得及契约保障的成本。

应用交易成本理论,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内部交易阶段、外部交易阶段和“云消费”时代阶段。

(一)内部交易阶段企业内部交易效率高于外部交易

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主罗纳德·哈里·科斯(Coase, R.H., 1937)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在交易成本的框架下很好地回答了内部交易时期企业内部交易优于外部交易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在企业内部处理交易,本身就比在企业外部进行交易有更高的效率,因为这样做可以省去中间商的费用,避免销售税费,并且可以保证稀缺的商品有更高的安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交易会固化到企业内部。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为保证企业保证内部价值链高效运作、应对及时的管理结构,会逐渐演变成层级管理制,这时,从外部市场进行采购会更有效率。在这一点上,通过规模扩张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成效会被冲淡,其他的公司将会有能力赢得并控制一部分市场份额,使得公司不得不中止规模扩张。在相对粗放的经济环境下,市场可选择的余地较小,企业内部扩张的成本低于向市场选择对接企业的成本,企业内部交易往往比外部交易具有更高的效率。这也可以解释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产业链相应配套服务不完善,电商企业为了更快、更经济地发展,也纷纷采用大而全的产业扩张模式,通常采取自建物流、自主开发全套应用软件、自建机房以及网络安全系统的方式,来支持电子商务交易的顺利完成。如当当网就在全国11个城市建设了20个物流中心,全国库房面积超过50万平米。卓越网在北京大兴建立了4.5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还成立了自有配送公司(世纪卓越快递)。

(二)外部交易阶段大企业与大企业交易的优势更为明显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3

这是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股市最大的单周下跌,也引发全球“股灾”。

美股城池失火,中国股遭殃

美股城池失火,以互联网为主,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也无一幸免。中国概念股全线大跌,上百只股票跌幅超5%,连新浪、搜狐、网易也大跌8%以上;人人、优酷、当当、畅游等11只个股则暴跌10%以上;而中华网在盘中更是一度暴跌16%,甚为惨烈。空中网、中华网、盛大网络、当当、酷6传媒、侨兴移动、航美传媒等8只股票创下52周新低,不少中国概念股已被腰斩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概念股暴跌,缘于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处于波动下滑之中,世界经济再度面临低迷,投资者对市场失望的情绪迅速上升,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大环境动荡不安,中国概念股难免成为“受害者”。

而作为全球老大,美国就业数据、制造业数据、房地产数据等重要经济指标,近期以来均令投资者失望;同时,美国、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升级,更加剧人们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忧虑;随着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已处于加息上升通道,几次加息令证券市场进一步承压;另外,美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并未如预期启动,令世界大宗商品也失去上涨动力。这些因素,都致使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并给大规模做空中国概念股提供了机会。

美股分析师钟日昕认为,此次股灾,中国概念股比美股遭受更大的打击。一些中国概念股的下跌幅度甚至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还大,中国概念股股价急转直下,溢价、高估值的情况已不复存在,短期内也严重影响到了以IT企业为主的中国企业赴美IPO,境内多只拟赴美上市的企业如迅雷、盛大等都紧急停步。

中国概念股缘何成为“严打对象”?

过去两三年,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概念股一直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宠儿,为何如今形势逆转,股价转眼之间遭到集体打压,在此次股灾中更是不堪一击,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倒下,引起连锁反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总结近期多起中国公司遭遇国际对空基金的做空狙击、股价下跌的案例,可以明显看到:那些通过反向并购借壳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的诚信度,是最常受到诟病和质疑的。据悉,在买壳上市过程中,一些中国企业与美国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联手,粉饰报表、刻意欺诈,引起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层对此进行查处,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心。

从近期数份引发“做空”的研报所引用的证据来看,目前中国公司向中国工商、税务申报的年度财务收益与向美国证监会申报材料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往往成为中国公司遭到质疑的导火索。“两套账”在中国民企中相当普遍,但在美国却如高压线,触碰不得。国内对于不诚信的惩罚力度较弱,违法成本低,很多企业及法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在美国法律下将面临巨额罚款、停牌、退市甚至牢狱之灾。

再者,根据美国证券发行制度,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完全信息披露”,即必须确保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的真实、全面、准确,并对不实陈述所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但有些中国公司不了解美国监管规定,不太适应在美国上市的信息披露要求,不按规矩办事,这也是中国概念股屡遭做空、猎杀的重要原因。

此外,有些公司高管在上市融得大笔资金后,急功近利,有的急于套现;有的随意使用募集资金,变更投资用途;还有的高管不守职责、跳槽换位。

以上种种都给做空基金提供了打压猎杀的机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美国资本市场做多、做空均能获利。此前中国公司在美长期处于“疯长”状态,一些投资机构发现失去做多机会后,即转而大肆做空以实现盈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概念股,不仅在于一些中国企业的良莠不齐,还在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通膨的压力、增速趋缓的挑战和信用制度的差别性。

深刻反思,中概股当自强自救

中国概念股海外集体暴跌、遭到“猎杀”,应当引起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刻反思。

中国企业如何重新评估在海外上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跳出“泥潭”,进行补强,把自己从不被信任的“板块”中“摘”出来,是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今,面对一时间变得“风声鹤唳”的美国资本市场,一些中国概念股公司已开始采取制订回购计划、私有化进程,以新战略、约谈投行、宣传引导等不同措施积极应对,试图在华尔街挽回逝去的高估值时代。

统计显示,有数家中国公司在6、7月宣布回购,通过回购公司股票以提振市场信心。其中,在最近一年内上市的4家公司为创始人或控股股东执行回购,总计达1000万美元;而较早上市的3家企业回购规模相对较大,总计达1.35亿美元。6月17日,当当网决策层俞渝和李国庆表示将使用个人资金回购200万美元的公司美国存托凭证;6月23日,分众传媒宣布,将此前公布的股票回购计划由3亿美元,大幅提高到4.5亿美元,并在此后宣布与人人网签订新战略合作协议。

据统计,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5只中概股宣布了新增回购股票计划,回购总规模高达5亿美元。而早在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中国概念股集体“跳水”时,巨人、盛大、九城、网易等公司也都动用巨额现金进行回购以自救。

除回购自救外,一些不甘愿在美国股市股价过低、估值偏低的中国概念股选择了“私有化”,寻找在其他市场的上市机会。“私有化”通常指上市公司大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从而自行取消上市资格,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罗仕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诸多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如中消安、安防科技、乐语中国、大连傅氏、泰富电气、同济堂、BMP太阳石和中能等,其中同济堂已于今年4月完成私有化。部分中国企业主动选择退出,也有利于提高中国概念股整体形象。

同时,很多中国公司认识到了与美国市场投资者加强沟通的重要性。奥瑞金种业、搜狐、优酷等中国概念企业均通过在相关媒体发表声明等方式,直接说明公司的相关情况来消除误解,并公开表示:并非所有中国概念股都有问题。一些受质疑的公司还邀请独立知名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经营等方面做全面调查,希望用调查结果还自己清白,重拾投资者信心。

摇篮网CEO高翔表示:“在公司治理、财务营收、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规范,促使公司加强治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业绩的稳步增长,提升信任度,重塑市场形象,是摆脱中国概念股现在陷入魔咒的方法。”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信息系统 重构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需要不断整合和优化,才能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最终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用不断提高。

一、SAP R/3设计思想带来的影响

在会计系统的构建中,财务软件设计思想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也需要注重软件的正确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本文主要分析的是SAP R/3设计思想带来的给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带来的影响,其来源于德国的某个方案中,可以支持很多种语言和货币,因此,SAP R/3是一款综合性较强、性能较高的系统集成管理软件。目前,SAP R/3采用的主要是C/S三层结构模式,主要由界面、SAP技术、应用模块、基础系统等共同构成。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中,SAP R/3的功能模块可以实现资产、物料、工作流程和财务会计等多方面的管理,对于实现系统的自动更新功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SAP R/3可以完成应付账款、应收账款、总账等多个精细部分的工作,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得到系统性的管理,从而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开放性设计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物流、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可以最有效利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

根据上述相关信息可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有着紧密联系,而SAP R/3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情况来看,业务流程的重组可以使会计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并不断更新会计业务流程,以在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的情况下,推动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必须注重凭证模板、事件接受器、实时凭证动态会计平台、生成器等共同运行,才能真正保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相关研究和资料可知,在结合SAP R/3软件设计思想、业务流程重组理念等的基础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采用的三层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系统选择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户自定义信息界面的合理构建。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时,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注重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等,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需要加入各种过滤条件、先进技术等,才能避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被随时储存,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用户自定义界面的合理构建中,需要对准则库的建立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采用的XBRL是在充分利用规则库、模型库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有效实现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转换,最终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因此,采用XBRL来进行用户自定义界面的构建,可以确保各种报告内容更加详细、精确,是实现用户需求个性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二是,事件驱动程序的有效构建。目前,事件驱动程序主要包括事件、对象、事件处理程序三个部门,其中,对象是指任务主体、事件是指任务主体所执行的任务、事件处理程序是指任务处理需要使用的程序。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需要对上述三个部分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提高事件和事件处理程序模块设计的准确性、实用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最终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质量。因此,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必须注重先进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设计水平,才能真正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华.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J].会计之友,2014,32:28-30

[2]刘琴安,杨婉君.中国是否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考[J].智富时代,2015,03:131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6-1317-02

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to Establish

LI Yu-lu

(Changzhou,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mpany Power Company Information Center, Changzhou 213003, 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that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structur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the standardized safety systems analysis, which describes the security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various security elem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se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model, in order to guide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of safety standards, the system provides a reference.

Key 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safety standard system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结构的扩展。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的重要性开始引起发达国家关注。如,美国国家安全局(NAS) 20 世纪90 年代公布的国防信息系统安全计划(DISSP) ,是由安全特性、系统组成部分、扩展的IS0 协议层等三维构成,它不仅考虑了信息传输安全、网络安全,还考虑了信息处理安全、端系统及接口安全问题;此外,还增加了互操作性、质量保证、性能等安全特性。2001 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AS )制定了信息技术保证框架(IATF),是从整体、过程的角度看待信息安全问题,它强调以人、技术、操作这三个核心原则,关注四个信息安全保障领域:保护网络和基础设施、保护边界、保护计算环境、支撑基础设施,并在4 个重点技术领域实施诸如应用层护卫、电路、文件加密等多种安全技术手段。再如,美国国防部所属的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1996 年制定了防御目标安全系统结构框架(DGSA V3.0),从系统单元构成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系统中各单元分的安全服务配置框架,目的是要从安全系统结构的高度对信息统的安全保护提出技术上和管理上的规范要求等。

在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理论研究领域,有人提出开放分布式系统的安全结构;有人对网络及信息系安全系统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系统结构和基于智能协作技术的信息系统安全系结构概念模型等。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外己有的安全系统结构和框架都描述了信息系统相关的安全系统结构及模型等安全要素,它们各不相同,实现方法等也并且都不完备。由于研究问题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对安全系统结构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也同,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在概念上、类型上及结构上的不一致,因此,为使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研究和应用共同的概念依据和构建基础,需要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结构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安全结构的类型及特征、构成要素及构建步骤等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引导企业安全系统的建立。

1 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组成要素

实现信息安全系统结构的安全,要从多个方面考虑,通常定义的包括安全属性、系统组成、安全策略、安全模型、安全机制等5 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中,还可以继续划分多个层次;对于一个给定的层次,包括着多种安全要素。

1.1 安全属性

安全本身是对信息系统一种属性要求,信息系统通过安全服务来实现安全性。基本的安全服务包括标识与鉴别、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在1S07498 一2 中对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的对应关系给予了描述。它的核心内容是将5 大类安全服务: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及提供这些服务的8 类安全机制及其相应的0SI 安全管理等放置于0SI模型的7层协议中,以实现端系统信息安全传送的通信通路。这样从安全性到安全服务机制到具体安全技术手段形成了安全属性的不同层次。

1.2 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描述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对于信息系统的组成划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在硬件和软件中又可以进一步地划分。对于分布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信息系统资源分为用户单元和网络单元,即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分为本地计算环境和网络,以及计算环境边界。本地计算环境和网络都还可以进一步划分等。例如本地计算环境可以分为端系统、中继系统和局部通信系统。端系统作为信息处理单元,可以继续分为应用平台和应用软件;应用平台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服务、分布式服务、数据管理等:应用软件中包括消息处理、web 应用等。

1.3 安全策略

在安全系统结构中,安全策略指用于限定一个系统、实体或对象进行安全相关活动的规则。 即要表明在安全范围内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它直体现了安全需求,井且也有面向不同层次、视图及原理的安全策略。其描述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对于抽象型和一般型安全系统结构而言,安全策略主要是对加密、访问控制、多级安全等策略的通用规定,不涉及具体的软硬件实现;而对于具体型安全系统结构,其安全策咯则是要对实现系统安全功能的主体和客体特性进行具体的标识和说明,亦即要描述允许或禁止系统和用户何时执行哪些动作,井要能反射到软硬件安全组件的具体配置,如,网络操作系统的帐户策略用户权限策略和审计策略等安全策略就最终体现为发全功能的各种选项等。

1.4 安全模型

安全模型用于准确描述系绞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安全特性,它反映了一定的支全策略,是引导、验证安全系统开发设计的概念模型要求。对安全策略及形式化模型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军方对高安全级别的计算机系统的需求,它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安全模型通常被认为是经典安全模型。经典安全模型主要由身份标识、认证、授权、审核等4个环节构成。经典安全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引用监视器是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的唯一路径。身份标识与认证的机制是可靠的;审核文件和访问控制数据库本身受到充分的保护。而这些前提在实际的信怠系统中并不一定成立。因此,信息系统安全摸型的描述应反映相应层次和视图上的安全策略。

1.5 安全机制

安全机制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及空全策略的各种措施,具体可以表现为所需要的安全白标准、安全协议、安全技术、安全单元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视图及不同原理的安全系统结构,安全机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OSI安全系统结构中建议采用7种安全机制。而对于特定系统的安全系统结构,则要进一步说明有关安全机制的具体实现技术,如认证机制的实现可以有口令、密码技术及实体特征鉴别等方法。

2 数学模型

把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可看成为一个空间:组成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的这些方面称之为维,层次划分中的特定层次下所包括的安全要素值均是每一维上的具体元素值的体现,通用的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就是具有多维、多层和动态特性的空间(这里只是借用维空间的概念,除了考虑各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外并不考虑维空间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运算)。通过数学描述,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运用:一方面更容易量化,使得描述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新的未知问题的探索,演绎出新的概念或理论。

3 结束语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系统工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开发和实施系统安全结构的设计,安全系统结构理论就是要从整体上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但目前在很多企业对安全系统结构的概念、类型、构建等问题上还没有得到系统化的研究,以上从学习研究的角度对目前国内外安全系统结构和安全系统的研究进行了粗浅的学习分析,通过分析使对整个安全系统结构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清晰化,从而提出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结构和模型。要使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结构适合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全面、准确、可行的要求,同时要适应信息技术及其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安全系统适应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周元.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6

[关键词]企业 信息资源工作 认知范式 Intelligence

[分类号]G350

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信息资源,也即能为企业所用的信息。以何种视角来看待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对象,这是由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目的和具体需求所决定的,同时也决定着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绩效。

传统本体论意义的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从资源的角度,将信息视作一种资源,这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在这里,信息(Information)是信息资源认知范式的基石,也是理解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传统视角。

用“信息”这一传统视角来认知并指导企业信息资源工作,在实践中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面对企业自身发展和所面临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内涵正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已不再局限于关注信息及其所代表的信息内容本身。这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系列的矛盾,最终促使我们基于信息但不囿于信息来思考如何看待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实践。

1 “信息”与“情报”的名实之争及其原由

在中文里,与信息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概念有两个,即:“信息”和“情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这两个概念却以一种近乎等同使用或相互混用的方式同时并存于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甚至在学科名称的英译中,信息科学和情报学也对应着同一个英文概念,即Information Science。

究其根源,我们其实可以从国内对于Information和Intel-Hgence这两个英文单词的中文译文中看出端倪。这两个英文单词的中文译义,各自对应了两个不同的词义(概念),即Infor-mation分别被译作①“信息”和②“情报”两个词义,Intelligence分别被译作①“情报”和②“智能”两个词义;同时,这两,个英文单词又通过一个共同的词义(“情报”)建立了联系。上述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中的①-④代表了4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概念之间中、英文互译关系的发展变迁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Information对应为“情报”。在这一时期,“情报”几乎就是Information唯一对应的中文词义。20世纪90年代初的改名风之后,国内各行业或领域尽管一度将Information改译为“信息”,但在图书情报界却仍保留了“情报”的译法。

20世纪90年代初全本世纪初,Information对应为“信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内各领域曾一度都将Information改译为“信息”,甚至图书情报专业也被“信息管理”的名称所代替。

21世纪初至近年,Intelligence对应为“情报”。随着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规模和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随之而来造成的情报学科的迷失,尤其是实践工作中对有别于“信息”的“情报”的需求,使Intelligence所对应的“情报”逐渐为人认识。

近年以来,情报更多地与Intelligence的“智能”词义相联系。随着人们对于“情报”本质思考的深入以及国内竞争情报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情报”之于“信息”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智能”属性,也即利用人脑活用知识的能力。

上述4个阶段分别体现了国内业界在不同时期对于“情报”和“信息”概念的思考。而不同时期的划分,又与理论界和实践界在特定时期的认知变迁密不可分,如表1所示:

表1可以看出:

由阶段①到②的变迁过程。是导致国内“情报”和“信息”混用的直接原因。在笔者看来,这一结果在当时是未曾料的。业界习惯于在同一个Informataon Science的基础上阐释“情报”和“信息”。两个概念的差别,其结果变成“越想区分却越无法区分”是可想而知的。

由阶段②到③的变迁过程。则多少体现了在概念混用的乱世中拨乱反正的意味,在这一过程中,业界对于“信息≠情报”几成共识,也已注意到了Intelligence这一“情报”的另一英文来源,却仍无法从Information中自拔,因而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两者的混用。

由阶段③到④的变迁过程。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变化过程。尽管这一变迁在学术界尚存在很大争议,但这一过程通过提炼出“情报”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智能性”和“决策性”,也即Intelhgence,毕竟是朝着消除目前业界概念混乱的方向在发展着。

由此可见,造成很长时间内学术界关于“信息”与“情报”名实之争的根本原因,除了在于这两个概念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的密切联系之外,还尤其在于国内外对于不同概念之间在译义方面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2 Information与Intelligence:信息资源工作的两种视角

2.1 与IRM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事实上,英文里与信息资源工作(IRM)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Information Service和IntelligenceService。其中,以Information Service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InformationScience,在西方是和Library属同一学科的,即“Library andInformaUon Science(LIS)”。我们当前所研究的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均在西方Information Science领域的范畴。伴随着现代信息革命的浪潮,Information Science已发展成为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如企业信息化、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信息鸿沟、信息伦理、信息可视化、信息生态和语义网等。InformationScience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产生了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信息法学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群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样,IntelhgenceService在西方则是一个历史悠久、成熟的行业,有相当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情报研究也是个自成一体的领域。在因特网上用Intelhgence Service搜索Google、Yahoo时,搜索到的结果往往与Secret(secudty)、National、Military、Criminal、Health、Epidemic、Market等有关,这说明西方的Intelligence

Service首先是与国家层面的安全、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决策有关系,同时也涉及商务与市场领域。在Sears List ofSubjectHeadings中,Intenigence Service的参见词条是安全机构、反间谍、反情报;与Information Service的参见词条是档案馆、文献工作、信息网络、信息储存和检索系统等。

由此可见,西方的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收集、处理、传递、检索和服务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各自对应的soarce,service和system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英美表达情报的术语是Intelligence,而不是Information。

2.2 Informafion视角到Intelligence视角的演变

信息资源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其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分别是信息源和信息用户(同时也是信息宿)。一方面,作为认识客体的信息源,又包括信息源本身(source)和信息内容(content),而从关注信息源本身(source)转变为关注信息内容(content),这是信息资源管理(IRM)理论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从信息资源的用户主体上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企业用户,其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既包括非组织的信息资源需求(也即企业员工的个体需求),也包括企业的总体信息需求。

图2描述了由本体论意义的信息到认识论意义的信息资源的转变以及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的构成和发展过程。在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信息资源工作关注的对象从信息源本身到信息内容、再从非组织需求(也即企业员工的个体需求)到企业总体需求的逐步转变的过程;还可以看出,对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认识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参见图中双线箭头):

认识论思想的引入。实现了从“信息”到“信息资源”的转变,使企业信息资源工作认知视角的形成及其转变有了基础。

用户主体思想的引入。使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主体实现了从信息客体(即信息源)到信息主体(即信息用户)的转变。

IR理论思想的引入。实现了企业信息资源工作关注的对象从关注信息源本身(source)到关注信息内容(Content)的转变。

通过上述三个过程的转变及相互作用,实现了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由Information视角经由中间阶段的过渡,最终到Intelhgence视角的演变。

3 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Intclligence属性

梁战平等人曾通过对情报学科特点的扼要描述,间接点出了信息科学和情报学之间的区别: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和情报,其基础是信息科学,它的特点在于情报搜集、分析和研究,它的产品是思维、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功能是决策支持、预警、反情报,它的作用是耳目,尖兵和参谋,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吕斌、李国秋也认为,客观知识意义上的知识和信息是information研究的对象,从组织的视角观察到的知识和信息是mtelligence研究的对象。真正意义上的情报学是对intelligence的研究,但它又的确是与对客观知识(information)的研究相联系的。

国内以包昌火、缪其浩、沈固朝等为代表的其他一些学者,以竞争情报的视野,强调情报的Intelligence属性,提出情报与信息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干智能性,即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认为,长期以来业界在“情报学”名义下所进行的研究,其对象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信息科学(InformationScienee),而不属于情报学。用竞争情报的观点来解释情报活动和情报现象,与上文中提及的由阶段③到④的变迁过程基础观点是一致的。尽管这一变迁在学术界尚存在着很大争议,但这一过程通过提炼出“情报”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智能性”和“决策性”,也即Intelligence,毕竟是朝着消除目前业界概念混乱的方向在发展着,也是对人类社会情报现象和情报活动本质的一种回归。

以“智能性”作为“情报”与“信息”的一个本质区别,并强调情报的Intelligence属性,是企业情报工作中的一个全新视角。纵观古今中外对于情报活动的理解,情报活动一开始就与人类的竞争及其相应的决策行为结下不解之缘,只不过它已从最初的军事需要演化成服务于政治、科技、经济等领域的需要。但是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却丝毫没有模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古训所揭示的情报活动的本质,这应是情报学最富生命力的部分和第一推动要素。

在笔者看来,国家和企业是最具竞争性的组织,也最需要决策行为。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情报现象和情报活动往往更多地存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安全、军事和社会关系中,更多地存在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市场、战略和技术关系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情报工作天然地有着Intelhgence属性而不是仅仅具有Informalaon属性。尽管在企业情报工作实践中也离不开信息的搜集、组织、检索等InformaUon Service,但企业情报工作最核心的工作正是将信息经过加工、整合,汲取有特殊价值的部分并使之变成可用于决策的情报。从这N解上讲,企业情报工作的实质是建立在Information Service基础之上的Intelligence Service。相应地,在企业情报工作实践中,以信息的搜集、组织、检索、服务等为内容的Information Service所构成的企业信息资源工作,则是建立在Intelligence service需求之上的基础工作。

4 结语

当前,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开展,同时受至4信息资源本身和信息组织技术两方面的制约。前者表现为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企业自身信息资源需求的不明确性,带来了企业信息资源组织对象的扩大化和组织目标的盲目性;后者表现为过于前沿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组织技术,却由于企业相对薄弱的基础而无法适用。因此,需要我们以全新的Intelli-gence的视角而不是以传统Information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信息资源工作并用于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组织。尽管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仍在争论之中,但在Intelhgence的视野下企业信息资源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开展也有效地实现了聚焦,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以Intelhgence的视野而不是以Information的视野来认知企业的信息资源工作,其结果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企业信息资源工作的研究范式、工作方式方法等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信息资源工作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公共图书馆一类的公共信息资源机构的文献信息服务或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服务,也不等同于市场机构导向下商业化的全社会信息共享,它离不开决策支持这一情报活动的根本目的和Intelligence这一情报活动的本质属性。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7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7]张香兰、王贵珍《虚拟经营: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税收与企业》2002年第4期)

企业信息安全的概念篇8

关键词:物联网;RFID;供需平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物联网及其应用得到不断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科技等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传统的供需平衡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这种简单、静态的供需管理方式已经保证企业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物联网技术与供需平衡管理相结合,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物物感知,追踪产品,能够快速地实现供需平衡,有利于提高社会物流的快速分配。

1 物联网概念及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首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自动化识别实验室在1999年提出。

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对物联网基本可以定义为:通过无线射频识别(FRID)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传输协议,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运用“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3-6]。

1.1 RFID技术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涉及到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制造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是多学科高度交叉、新兴、前沿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大致认为有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上图2是面向供应商的物联网网络拓扑结构,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传感器、数据库服务器及信息系统等构成,企业内部通过建立局域网进行信息传递,RFID标签数据的读写主要通过无线网络完成,而企业间只要通过互联网与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实现信息的共享。在RFID电子标签数据读取方面,可采用固定式和手持式两种读写器,其中手持式读写器采用802.11x无线网络进行通信。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RFID网络与企业局域网在物理上分开,通过交换机相连。

4 物联网发展前景

EPC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供应链和物流、城市公共安全、工农业安全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和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它正日益成为备受全球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EPC物联网及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形态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人为本的创新形态正在显现,实际生活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模式的精髓[7]。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推动物联网健康发展,这将是EPC物联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

参考文献:

[1]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233-235.

[2]张飞舟,样东凯,陈智.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3-57.

[3]杜洪礼,吴隽,俞虹.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03):06-08.

[4]周.物联网概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10):63-64,68.

[5]张铎,姚黎荣.畅想物联网供应链解决方案[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1(03):32-36.

[6]赵红梅.EPC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研究[J].通信技术,2012(04):57-59.

[7]黄广文.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追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赵红梅(1985.10-),女,湖北人,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

上一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 下一篇:保护农村环境的具体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