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6 16:48:52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1

关键词:提高认识 ;激发兴趣 ;营造氛围 ;树立榜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及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培养其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呢?我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提高教师自身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有部分语文老师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很多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默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他们认识不到课外阅读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认为只要抓好了书本上的知识,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还有部分老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有部分老师认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系统的引导。因此,作为一线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美妙的童话故事,任何童话故事中都有它现实的成份。”故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增强孩子记忆的添加剂,更是孩子想象力的源泉和语言发展的激素。

我充分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个故事。孩子的天性富于幻想,动听的故事一旦进入心中,将幻化出神奇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我准备了那些篇幅短小,主人公是小动物的故事先读给学生听,不需要他们明白故事的寓意,只要喜欢听就足够了。当一个故事读完时,学生眼中有了期待,期待老师再读一个,那么我就鼓励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阅读。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下,有的学生逐渐喜欢上了阅读。

(三)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由于班里没有专门的书柜,我想办法未班级做了一个书柜。书柜做好后,我就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我带头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拿到班里补充班级图书角,学生看见,老师也在给班级捐书,他们捐书的积极性更高了。很快,我们班的书柜里就有了150多本图书。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酷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想要让孩子多读书、爱读书,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两年多来,我利用晨读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我要求学生每天早到十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书。每天我也会提前进教室和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一开始,总有几个学生心静不下来,老想找周围的小朋友讲话,但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在认真读书,不愿意理他,时间长了,也慢慢的被这种读书的氛围所感染了。

二、在家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提高家长对阅读的认识水平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禁止学生看与课程无关的书,害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让家长明白,加强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发展学生智力,从而促进各科知识的学习。

在每一次的家长会上,我都会用生动的实例给家长讲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余时间利用网上论坛、书信、校讯通等方式指导家长一同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多大的影响,从而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每周我还会留一个特别的作业,如让家长带孩子去书店看书,只有家长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才会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一定的保障。 2.根据家庭条件,设立家庭图书角。

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家境都不是太好,有的孩子别说是有一间书房了,连一个书桌都没有。我建议家长在家里给孩子找一个放书的空间。书要放在显眼位置,孩子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小柜,一个纸箱等。这一地方必须是开放的,干净的,新鲜的,让孩子感受到轻松自在舒适,光线不要太强;摆上孩子喜欢的图书、小本子、纸张等学习用品。有了这个角落,相信肯定能吸引孩子关注的目光。家长还应及时为孩子更换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书籍,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摆放书籍,明白哪些书适合自己看,书便成了他们的朋友。

(二)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其实,想让学生长久地喜欢读书,还有其他许多的方法,其中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就是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为稳定的阅读习惯需要父母的参与和支持。

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欢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孩子阅读。本学期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建议家长在家里要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足够数量的儿童读物,在孩子手能所及的地方放置注音配图小书让孩子随兴翻阅;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只顾自己看电视要求孩子看书,建议与孩子共读一本书。由于低年级学生最初的识字量小,家长也可以把文章读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2

【关键词】阅读环境 物质环境 人文环境 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兴趣、情绪、专心度有极大的关系。当然,阅读的兴趣不仅取决于场所,它和读什么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以及是否被打扰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以上所说的“阅读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如果我们期待学生成为深爱阅读的读者,就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阅读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阅读的人文环境,这也是我们通常容易忽视的地方。人文环境,主要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去建构。

一、物质环境的有效创设

所谓物质环境就是阅读的场所,作为孩子阅读的指导者和陪伴者,我们要从图书的准备、陈列和阅读场所的布置等诸多方面为孩子考虑。

(一)图书准备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一书对于买书选书有以下三种建议:

其一是以班为单位讨论,由选书委员会整理清单,进行选购。

其二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根据出版信息,列出清单,进行选购。

其三是由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出版商列出清单,进行选购。

(1)课前5分钟讲故事推荐读物。在班级中,要给学生学自己推荐读物的机会,每天语文课前的5分钟可以留给学生轮流讲故事,在这5分钟里,讲故事的孩子在讲故事的同时又向其他孩子推荐了读物,这其实是一种有效又便捷的阅读唤起。

(2)老师的积极推荐不容忽视。除了学生自己推荐阅读之外,作为老师也给孩子推荐一些书,这些书的推荐,是在老师自身阅读、参考专家的建议下,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制定而出,要适合本班的情况。利用家校交流平台和家长讲明阅读的重要性,倡导家长自己购买或到图书馆去借阅,同时也鼓励孩子们自己相互借阅。

(3)多种多样的图书交流活动。如:“图书漂流”活动。每个孩子购买一本书,然后全班轮流阅读这些书,40个孩子可以拥有40本书。另外,每个星期,还会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班级里的孩子到学校的图书室里去看书、选书。

(二)阅读氛围的营造

要让孩子真正爱书,就必须营造一个充满浓郁读书氛围的环境。在班级环境布置方面,可利用班级书柜,开辟并布置班级读书角,向学生推荐介绍必读书等优秀的读物,记录学生阅读的过程,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场所。要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一定要让他们置身在一个与读有关的环境中。

二、人文环境的创设

人文环境,主要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去建构。

(一)是创设学生在校的阅读环境

在学校,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展示阅读效益搭建平台。

针对儿童喜欢刺激、挑战性的心理特点,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展示阅读效益搭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一而终”下去,实现阅读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1)开展每天讲一个故事活动

每天语文课课前的5分钟,可以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提前准备自己所读课外书中的小故事,前一晚在家里表演好,以更好地吸引众多的观众。这一活动不仅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可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去读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书。

(2)确定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

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读或中午到校前的时间带领孩子们一起读自己喜欢的书,大家都是自由读书,不受约束,当然老师也是读书参与者。孩子们看着老师在读书,自己读书的热情也就渐渐增加了。

②在学生还没有阅读兴趣时,教师要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品尝到阅读的乐趣。

③每周一次的图书馆时间。每个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班级里的孩子到学校的图书室里去看书、选书。讲一些选书的方法,或推荐一些书,但更多的时候是不打扰孩子们,让他们静静地看书。

三个时间段相结合,既有硬性的规定,又有孩子自己选择的余地,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3)课内和课外结合,培养阅读兴趣。在预习课文时,为了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除了能更好地为理解文章而服务,还可搜集到书本介绍以外的知识。

(4)坚持做阅读笔记

坚持记录、交流阅读笔记能激发学生持续地阅读,学生将因此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也将因此更明白这么做的理由,并持续地做下去。不要强迫学生写下他们对书的评语,这只是一份简单的阅读书目记录,不要把它当成一项作业。有些孩有必要去更正他们。不过,我们得注意,不能将这份记录沦为无关紧要的琐事。

(二)创设学生的家庭阅读环境

最完备的教育方式是学校——家庭教育,顺利实施阅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故事,讲故事。要求每一位家长都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给孩子布置一个独立的书房,陪孩子到书店买一些孩子爱看的书,有计划地为孩子逐步积累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库。阅读时,家长要和子女阅读、讨论、互相提问,教学生放声地朗读精彩句段,适当地做摘抄笔记,写写读书笔记……然后,利用“阅读记录卡”,做好阅读记录。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3

关键词:习惯;阅读兴趣;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精选丰富的阅读材料,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读书的热情,所以阅读的材料一定要和儿童的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最初的阅读,一定要是“有我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对于儿童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儿童来说,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因此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

我教过一个孩子,他的母亲自己没念多少书,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觉得孩子上学了,应该以学习为主,应该看与学习有帮助的书,如日记、作文,名著甚至还有伟人的故事,给孩子买了不少。但孩子自己不愿意读,对文字就是没有兴趣。后来母亲改变了策略,她听我的建议,陪着孩子观察蚂蚁,逛动物园,还特地给孩子买了动植物方面的图书,孩子看到这样的书,眼前一亮,开始了自我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在好玩、没有负担的阅读中,书和文章里的养料才能被愉快吸收,自然地转化为他所拥有的东西,激起儿童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坚持开展“日有所诵”活动 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儿童时期认字少,应该以儿歌、童谣、童诗、三字经等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作为孩子的朗读读物。经过一番挑选,我把《日有所诵》(薛瑞萍编)作为我班孩子共读的班级读物,人手一本,43个孩子,同在一间教室,共读一本课外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半小时作为诵读时间。我的原则是决不批评,只有鼓励和引导。每天读两首,孩子们很喜欢。因为是课本以外的,极大的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再加上好玩,多种形式的读,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你看,我跟孩子一起来,加上动作做引导。孩子很聪明,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加上的动作更自然,漂亮,让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因为孩子已经融入到其中。我丝毫没有难为情,因为我们班上谁秀谁就是老师,我还时不时地伸上大拇指,孩子们更带劲了。读到好玩的地方我笑了,孩子们也咯咯地笑起来,有时碰上顶针式的童谣还打着节拍读。读熟了,边打节拍边闭上眼睛,那个投入劲,让我看了忍俊不禁。中午的时间经常使我和孩子们非常享受,很舒服。什么作业统统放一边,这个时间就是读书,这是我们班级独有的默契。

有老师说我班上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好,词语丰富。我想这些都得益于每天日不间断地诵读啊!丰富多彩的诵读,日不间断地记诵,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兴,也是定力和静气。

三、关注后进生的读书习惯 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完成课本上的学习任务已经很吃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其实这些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多读书。

苏大师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一位学者研究出: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正因为功课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

开学初,我发动孩子每人带一、两本课外书,每周一、周五各交换一次,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孩子能看三、四十本,多好啊!班上的王潇磊,这个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上学期每次考试应用题错不少。这学期我发现他对阿凡提的故事很入迷,我从这里入手开始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后来我发现他经常课间沉浸在课外书中。再后来,他的应用题出错少了,理解力提升了,思维也开阔了。有些孩子学习不出色,一个学期不到,就发现上课表达能力变强了,会思考了。阅读是能力表达的基石!我借此多多表扬,给孩子建立自信。

四、师生读书互动,保持儿童的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老师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我经常让孩子看到我手里拿了一本与教学无关的书,让孩子知道老师是个爱书的人。我还经常把孩子们的课外读物拿过来读一读,跟他们交流,孩子们会兴致大增。我发现《卡梅拉》这套书很多孩子都爱不释手。我也经常拿过来读,还跟他们交流其中的情节。孩子们你传我,我传他,在班级中掀起了一场“卡梅拉热”。这套书很值得赏读,极大地吸引了孩子,孩子们百看不厌,其乐融融。

五、提倡亲子阅读,促使阅读兴趣成为阅读习惯

首先,发动家长做个爱书的人。家长会是个好机会。上学期的家长会我做了鼓动和引导,很多家长都深表赞同:不要抱怨没有时间,如果真是为了孩子,肯定能挤出时间来读。从本学期的表现来看,很多孩子进步了,都应该说是因为读书,是因为有了会读书的爸爸妈妈的带动。

其次,在陪孩子去买书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常常会选择自己读过的书。如:已经借读过了或看过电视。家长会觉得再买同样的书很浪费。于是要孩子另选其他的书。其实孩子们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仅知道内容,也知道书很有趣,所以才会想再读一遍。孩子们就是这样,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反复读几遍都不会感到厌倦的。

最后,家长带着鼓励和赞赏的态度来配合老师督促、检查孩子的诵读。急功近利最大的损失就在于:孩子可能渐渐不喜欢读书了。如果跟孩子一起诵读,更能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

总而言之,兴趣是儿童阅读的精神支柱。丧失了兴趣,就好比断了水源的池塘,怎么可能养出越来越大的鱼呢?老师和家长影响孩子,发动家长督促和检查都是纤绳,有一天,孩子不用提醒,自己能在课外阅读的大海里远航了――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金梅. 采取多种方法激发阅读兴趣[J]. 吉林教育:综合, 2011, 第3期:76-76.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4

一、提供平台――拓展阅读视野的基础

我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比教师还要紧张,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阅读的时间。

我提倡启动“每日读书10分钟”工程。如果每分钟读200字,那么,10分钟就可读2000字,一年就可读73万字,六年就可读438万字,这样就可很容易地超过课程标准所定的目标。实施这一工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可以在课堂上进行,30分钟上新课,10分钟用于课外阅读;2.教师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读10分钟,向师性和可塑性会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兴趣;3.减少作业量,为学生提供时间进行阅读;4.父母监督孩子读10分钟书,这需要家长转变育子观念,树立大语文观,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教材、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社区及公益图书馆。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除了教材外,他们拥有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我曾与许多家长作过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大学,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高分作保障,必须多做题;家长在孩子们的吃、穿、玩、买习题集方面舍得花钱,但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的并不多。可见,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而在美国,个人藏书不计其数,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犹太家庭的藏书平均3000册。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可见,“家庭藏书量甚微”“学校有书不能读”等现象,使得学生阅读资源溃乏。

因此,在保证学生有足够阅读时间的基础上还应为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书,建立一个大阅读的平台:1.学校有计划地抽出一定的资金,逐步完善图书馆建设,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大力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2.引导学生进行图书消费,号召学生节约零钱买书看;3.建议家长为孩子添置图书,把买习题册的钱花在课外读物上(提倡一学期最少给孩子买两本课外读物)。

二、生成,张扬个性――拓展阅读视野的核心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读书亦如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需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创设读书的氛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如我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汇报会、主题读书会、“最美的诗篇”朗诵会、“向你推荐一本书”推荐会、课本剧表演、阅读沙龙、“书”的辩论等,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收获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有条件的话每天可设10分钟作为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我读过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的事迹,他们十分得意的事情往往就是为全班同学朗读过整本书,而学生对老师记忆犹新的也多是那本书,影响着学生成长的也是老师在班级中大声朗读的那些书。从这些教育家的案例中,我们应该感受到这一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读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开发和挖掘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分成三个层面:1.基本层面:教材中选文的阅读;2.核心层面:名著课程,这部分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名著和学生能接受的文学名著,旨在使学生接受基本的文化熏陶;3.紧密层面:推荐目录中的100种文学名著,以儿童文学为主,旨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弹性空间。在这三个阅读层面中,学生最喜欢的首推童话故事书,而男生的阅读喜好更明显,大部分男生都很喜欢科学、自然、侦探方面的书。所以,我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适当考虑性别差异,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把握,根据自身情况,或进行了解性阅读,或进行美文赏读,或进行批注阅读,或进行探究性解读或进行批判性解读,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指导,优化评价――拓展阅读视野的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起始阶段重在激趣,学生可以随便看什么书,教师不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亲近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逐步让学生读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可以用规定的时间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作限定。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动作用。

读写要科学结合。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我们不能只陶醉于固定音乐的旋律中,却放弃对大自然声音奥妙的追索。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学生阅读,又要教会学生捕捉信息,使他们学会阅读,做到读写结合: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积累灵感的过程;要让学生努力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心得、谈感受;师生可以共同交流读书情况,这样教师的楷模作用就为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展示读写成果,事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读书的成果,比如笔记、习作之类装订成册,然后展示,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5

    一、斟酌阅读选择、激发阅读欲望

    如何处理学生爱好和阅读需求的矛盾?也就是要读什么书。我在给学生推荐读物的时候反复斟酌,多方比对,尽量给孩子们选择可读性强,孩子感兴趣,而且能让孩子无论在心理、知识等方面都会受益颇多的书籍。我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不但在网上查找大家极力推荐的,适合本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目,还集思广益,深入调查孩子们的爱好和阅读需要。所选择的书籍颇受学生欢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这学期阅读了《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小狼小狼》这三本书。其中《夏洛的网》这本书是在网上反复比较读者评价才选择的。《小狼小狼》这本书是上个年级纪学生极力推荐的,孩子们对这两本书尤其感兴趣。下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议论的重心是看到哪了,哪最有意思。孔拓涵看到小狼最后的结局时哭了,天真可爱的高义可以和我说出文中一大段的描述。在阅读品析课上,孩子们对小狼的特点给出了那么多不一样的见解……在阅读这几本书的时候孩子们的状态达到了如饥似渴,这是书的魅力。也说明了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书籍。

    二、创设阅读氛围、增加阅读乐趣

    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还要给他提供交流的空间和群体。比如“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品读鉴赏”“个性感悟”“阅读竞赛”等等阅读方式都可以利用。我一直提倡家长和孩子同看一本书,这样就可以针对这本书和孩子产生共同语言,这样平等的交流会激发孩子表述的欲望和阅读的成就感。我建议孩子们读的书我都会去读,而且在各种时间都会看似无意地和他们去聊这个话题。在读《小狼小狼》这本书的时候,一到课间我就会问问这个,打听打听那个,读到哪了?最喜欢那一段故事?还会和孩子们分享我的阅读体会,也对他们的讲述评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把谁读得多,谁记得清楚,谁的理解透彻看做了一种可以享受赞誉的标准,所以他们就会乐在其中地去读,津津乐道地去交流。

    三、开展各种活动、养成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读书。在读每一本书之前,我们都会上一节阅读的推荐课,就书的内容、书的成功之处、大家对书的评价等做简要了解,让学生不会去看热闹,盲目地读。例如在读《夏洛的网》时,我给孩子们做了“阅读记录卡”,有封面,有正文,表格里有针对性的设置项目。孩子们针对阅读记录卡来读,就会更加有目的性,也可以提示孩子哪里作为重点来理解。孩子们完成了阅读记录卡,书也大致读透彻了。在读《小狼小狼》的时候,我又换了一种方式,把阅读记录卡升级为“研究报告”,让孩子在阅读中日渐完善对小狼的评价。我们这次阅读研究报告的主题为“我眼中的小狼”,在一次阅读的品析课上,关于“我眼中的小狼”这个话题我就听到了诸如“聪明”、“团结”、“自尊”、“智慧”、“集体意识”、“坚忍”、“不放弃”等等的评价。在每个学期,我都会针对所读的书目开展阅读竞赛,获奖的学生会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这样无疑对孩子们是具有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在班级树立了很多这样读书的榜样。我还鼓励孩子们个性阅读,也就是除了大家共同读的书目外,还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也会给孩子们推荐和语文学习相关的书籍。学生们把自己读书多、积累多,看成是一种荣誉,是一种快乐。同样这部分孩子也会成为同伴眼中的小明星。

    积极的阅读体验逐渐进化成阅读习惯,孩子们由开始的被动布置变成了主动要求,经常有孩子或者家长就会告诉我:这本书已经读完了,或者已经读几遍了,要求再帮助推荐。有了这样的丰富阅读体验,有了大量个性化的阅读,就有了个性体验,就有了独特的视觉,也就会培养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阅读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在书中得到的快乐和感悟。这就是日渐丰厚的语文素养。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6

一、培养阅读兴趣,播下“好读书”的种子

每年刚接手一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孩子至少准备一至两本带拼音和插图的课外书。早读课上,我准备了许多精美的书签作为奖品,只要放下书包就知道拿出课外书并大声朗读的孩子,我都会面带笑容来到他的座位旁,摸摸他的头,好好地夸他几句,并把书签夹入他的课外书中,奖励他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更别说是得到奖品了。半个月下来,不用我刻意提醒,孩子们很快就养成了早读课大声读书的习惯。

二、选择适当读物,滋润“爱读书”的心田

现在的图书市场,各式各样的儿童读物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书海茫茫,如何才能让那些刚刚喜欢上读书的孩子们能尽快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呢?在这一点上我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开学初,在让家长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读物时,我就充分利用校信通这一平台,向家长们推荐一些适合低年级阅读的书目,如《一年级的小朵朵》《小猪稀里呼噜》《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笨狼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等,避免家长出现盲目选择的现象,并给各位家长提出建议,为了能尽快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先暂时不要给孩子选择一些如《写话起步》《作文起步》之类的书籍,以免打消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一定要选择一些故事情节较为有趣,语言生动活泼,贴近儿童视角的书籍,帮助他们尽快驶向读书的轨道。

三、师生家长共同阅读,营造“读好书”的氛围

和低年级孩子待久了,其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他们思想单纯,常常会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为了更好地融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我常常会静下心来和他们一起读书。当孩子们认真阅读课外书时,我会悄悄来到其中一个孩子旁,也向他借一本书,坐到讲台前和大家一起阅读。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天真可爱,他们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我读过的那本书很快就会成为他们争相阅读的书目,过不了几天就会出现在很多孩子的桌上。另外,每周的队会课上我还坚持为孩子们读一则小故事,并利用班级的图书柜设立“图书角”,倡导孩子们带自己喜欢阅读的书进柜,组织师生相互借阅并形成习惯,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低年级孩子识字不多,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让他们独立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引领作用,家长能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读物,并和他们一起阅读,共同探讨,这无疑把孩子带进了一个崭新的课外世界。每年的家长会上,我会特别留出时间,和家长一起交流亲子阅读的益处,呼吁家长们能在家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并倡导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以便于掌握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对孩子在阅读中遇到的情况和困难稍加指导。学期结束评选出班级的“读书明星”和“书香家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提倡“终身学习”的概念,因此,课外阅读不仅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也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好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梦想,为了这一梦想,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和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路上都能一路书香!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7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在此前的“两会”上曾提出“义务教育免费工作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之所以有这样的提法,是因为他认为“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是覆盖城乡义务教育段内所有学生并包括学费、杂费、教科书费以及贫困生伙食补助费在内的免费”。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免费的群体要由现在的农村适时推进到城市、免费的项目要由现在的免学杂费推进到免教科书费、补助贫困生伙食费”。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全免费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

1.义务教育全免费实行的时间应提前

中央应制定新时间表,将原定2015年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提前到2009年,至迟从2010年开始启动,以与现已调整的2007年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计划相衔接,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

2.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内涵应拓宽

除免学费、杂费外,再加上免教科书费,并补助贫困生伙食费。现在我国的免费义务教育仍处在有局限的、初步的阶段,还不是真正普惠的、全面的、有质量保证的免费义务教育。按国际通行做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就是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免收其学费、杂费和教科书费,并对贫困生补助伙食费,简称“三免一补”。

我国近期颁布的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学杂费,但仍要收教科书费。我认为,这一条应予修改,在今后修改时应改为“免教科书费”,与国际惯例相一致。

3.义务教育全免费实施范围应扩大

我认为,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应分三步走,即从农村592个国定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到全部农村家庭学生,再到全部城市家庭学生。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第一步目标正在实现之中,目前正在向第二步目标过渡。鉴于国家完全有财力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2007年全国所有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到2009年,至迟2010年,全国连同城市地区一起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事实上有条件的北方和东南部若干城市已经从2005年和2006年起开始启动义务教育全免费),最终达到普遍的义务教育全免费。

4.为了做好此事,除“分步实施”外,还应坚持“分类承担”原则,即明确责任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地方为主。在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下,还要实行“分类承担”的政策。这里所谓的“分类承担”,即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合理划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具体而言,即对现有的592个国定贫困县,应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不包括国定贫困县)则建立由“中央和省共同负责,以中央为主”的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对于中部地区,实行以“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以地方为主”的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对于发达地区,则实行“以省市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教育财政投资体制。还可以考虑根据各地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对现有的不发达的592个国定贫困县的义务教育,即处于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之下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拨款为辅来解决;对较发达的地区,即处于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中线左右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为辅拨款来解决;对发达的地区,即处于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之上的,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决。

实践:今春开始,湖北省有615万农村孩子受惠于新机制。今年改革所需的21.09亿元资金中,湖北省承担了7.05亿元,占地方应承担资金总量的90%。春季开学前,所需资金都已经预拨到校。湖北省政府还明确要求,新机制资金必须全部用新增财力解决,改革前已经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不能减少,坚决杜绝“挤出效应”。

――从2003年开始,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委员每年“两会”都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之所以坚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他认为 “当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水平堪忧”,而“学校中的应试教育是导致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真正的阅读被排挤,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享受到阅读之乐就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

把阅读进行到底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

2003年、2004年、2006年和今年,我连续四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连续五年提交关于读书问题的提案,似乎有点小题大做,甚至有人说是故意炒作。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对四个重大问题的紧急回答》一文中甚至写道:“与旧时代文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认为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为什么比我们伟大?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到我们的万分之一。我们当代人的脑子已被文化垃圾塞满,即便拥塞的全是精华,也必然导致交通堵塞、营养过盛的死疾。比尔・盖茨曾说他早已读过一些最基本的书,今后不会多看书,我很理解。因为当代太忙,第一线的创造者们不会有时间写书,写成了书就不再是最前沿的了。”

我能理解余先生对信息爆炸的今天“灾难性阅读”的忧心,但我仍想在此厘清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应强调何种阅读

我们这个时代是被“三屏”包围的:既有电视的“大屏”,还有电脑的“中屏”,更有手机的“小屏”。余先生谈到的当代人的“阅读量”,其中很大比例是这种“读屏量”。读屏,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观屏,它不是严格意义的阅读状态。读书是“深”阅读,观屏则是“浅”阅读和“轻”阅读,相对于图书阅读来说,观屏更多的是一种点览、浏览状态。在客观的生理学指标、行为规律上,这两种阅读差别是很明显的。“浅阅读”的盛行造成的后果不仅是阅读美感的失落,更重要的是图书阅读习惯的丧失,甚至产生“青少年阅读不能症”。我们重视阅读,正是对治于这种“浅阅读”的泛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人们的阅读量是急剧萎缩的。

二是阅读将带给我们什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是尊重并且非常赞成这种传统的。但这里需要仔细分辨的是,现实世界指的不仅是我们外在的物质世界,还有我们丰富的内在世界,我们去考察、去游历,是靠什么去体验、靠什么去创造?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身内在世界的现实性的话,我们看得再多,走得再远,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知识和经验,是很难培养一种理性的洞察力,也很难开启生命的智慧。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也。我们的“身”在游历,实际上是“心”在体验和创造,而真正的阅读是帮助我们走入这种内在的现实世界的。在书本里,我们可以遭遇到最伟大的灵魂,他们指引我们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促使我们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不仅没有浪费生命,它还以一种美丽和快乐的方式创造你自己生命中的经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坚持认为,阅读是这个民族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从书香校园建设开始,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社会。

实践:阅读的习惯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因此,“两会”一结束,苏州新教育实验的团队就与灵山基金会合作,派出研究人员去贵州,在那里进行“晨诵、午读、暮省”的实验,推动儿童与教师的阅读。苏州市还准备在今年的9月28日,在全国5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开展校园阅读节,在苏州等城市开展阅读节等活动。

――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少数民族界召开了联组会议,与会委员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纷纷发言,尤其是就西部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大家均建言献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步伐,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关键”,这是马玉祥教授和许多有识之士对发展民族教育和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共识,也是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目标任务。

多方位扶持西部教育发展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马玉祥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上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从资金、设备到师资队伍的配备等方面对西部的各级各类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发展。“十五”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对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计划,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各类学校给予了扶持和优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西部民族教育发展仍然滞后。

缩小中西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应当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说到底是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资金上的倾斜与投入。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校舍,提高教师待遇,制定西部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师资培训基金。另外,解决当前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大学生支教的方式加以解决。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光谈艰苦奋斗是不行的,要考虑他们支教后的就业出路问题,提高他们的支教待遇。这样,大学生支教活动才能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这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关于教育经费的筹措,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外,还应当要求设在西部地区的各类大型企业,尤其是资源开发型大企业承担对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扶持责任。西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的条款。在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企业在开发利用西部资源的同时,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支持当地的教育发展,培养优秀教师,将人才留在民族地区。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活条件不如城镇优越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多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民族中小学任教。另外,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虽然从表面上看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但教师提高学历的途径基本上是函授、成人高考等形式,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存在调换专业提升学历的现象。教师虽然获得了比以前高一级的学历证书,但本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因此,有计划地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基础工程。

――来自南京的人大代表、全国特级教师、基础教育专家朱善萍老师在“两会”江苏团的小组会议上,围绕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等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建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朱老师表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历史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朱善萍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和我们共同的世界的未来。因此,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我们重视孩子的成长。只有拥有了健康、活泼、聪慧、具备全面素质并能积极创新与创造的下一代, 一个民族才可能谈未来的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二次大战后经济上的崛起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才作出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并学会积极地创造呢?我认为首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和孩子自身都要思考为什么教育孩子和孩子为什么受教育。现在的孩子都快淹没在题海里了。孩子不是为了做题目考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是为了生活、创造,为了享受生命的阳光而来到我们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的,所以,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并快乐地学会创造。我们应该关爱他们的身体、关爱他们的心灵、关爱他们的情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在享受生命的爱的过程中学会去爱,在充满灵性、创造、积极和互动的氛围中培养灵气,学会创造。

2.重视学习策略培养,重视学习规划

学习的过程就像打仗一样要讲究战略战术,要有终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有详细的规划和行动步骤。每天、每周、每个月、每年都应该有规划;每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突破重点,并且要培养孩子的审慎风格。

3.制定合理的课程菜单

学校的课程也要有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现在教育部的“一纲多本”的基本原则和高考命题自的下放与分散,以及新课程标准中为各学校的课程设置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采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结合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可与本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双语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课程超市、南京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启东中学的理科竞赛课程等。另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不要重复或断档缺失,要有“一条龙”的链状规划。

4.改革评价制度

对于孩子不能要求千人一面,要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此,考试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毕业生升学途径更加多元化。高等学校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试是值得推荐的。因此应该增加比例,以便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弹性,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

5.鼓励创新创造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建议篇8

一、提炼主题,整合资源

“整体性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选怎样的文章组成“整体”?这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编排了八个主题,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而仔细研究,文章与文章之间还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核心语词,即小主题”。这就为教师研究文本的内在联系,提炼主题,整合资源提供了帮助。

如,当孩子们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朗读着想象着“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沉醉其中时,老师过渡到“我们村子也有一眼清泉――珍珠泉,想去看看吗?”进而走入阅读课文《珍珠泉》,去欣赏“水是那样绿,又是那样清……”,这样两篇课文自然而然融到了一起,孩子们在朗读中发现两篇课文的描写方法:静态和动态的结合。

二、找准切入,指导方法

研究每篇课文呈现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不难发现有些课文在单元主题下“表达方式”“描写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然后指导方法。

1.读,读中感知,感知中质疑

读课文,怎么读?“比较”是整体性阅读运用最多的方式: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较异同。在整体性读中,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教学取向。就如蒋军晶老师说过“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由于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

2.悟,悟中促思,思考中延伸

从“悦读”开始,以“悟读”起兴,靠“多读”促成,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阅读中的“悟”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的呼应,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一种诗意情境的浸入,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漫游,一种妙不可言的内心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解读文本,要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语言,就像桥梁和渡口把我们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要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自己的独到感受,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就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

3.议,议采,抛砖中引玉

“议”即议论、讨论,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指向性地聊书,议书。由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会程度不同,所以同一问题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

4.用,学以致用,实践中见长

继续以专题组织教材,加强阅读,重视综合性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通过学生长此以往的阅读,由课内的单篇到多篇,再延伸到课外的群文阅读,从而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炼文章的主题,找到文章的共性,与文本产生共鸣,提高写作能力。

三、加大容量,丰富阅读

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给学生呈现多篇文章,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同时建构自我。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让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1.神话引路,以“讲”促“读”

神话对中年级学生有吸引力,所以从神话入手,能激起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自主地去阅读。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由教师讲述。利用每天早读课的前五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内容包括该神话的来源、表达的意义。第二步,安排10名学生成立讲神话故事小组,轮流为大家讲,具体内容由这十位同学自己决定。第三步,按学号顺序读古希腊神话,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线索,串起故事。

2.爱心为线,串起一个个故事

在单元主题“爱的教育”下我们整合了课文《可贵的沉默》《他是我的朋友》《妈妈的账单》,孩子们感受了“爱与真情”的同时,让孩子们走进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整本书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爱的真谛”。

上一篇:医药营销技巧和营销方法范文 下一篇: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