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58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立性与依赖性;实践性与封闭性;开放性与理论性

1.家庭教育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家庭里进行的教育活动。从其定义可知其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祖父母或其他长辈,受教育者大多是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轻人,而其教育环境就是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塑造儿童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模式更适合中国家庭。毕竟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深受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然而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优缺点。

2.比较中美家庭教育模式

中国在家教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家教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中国,所以重新审视家教模式以找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家教模式变得刻不容缓。美国不仅是教育大国,更是教育强国,在家教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比较中美家教模式的差异,有助于中国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中美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独立性与依赖性、开放性与封闭性以及实践性与理论性三方面分析两国家教的差异性。

(1)独立性与依赖性。在美国,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方面,他们认为独立性有助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经济方面,美国家长注重帮孩子树立清晰的经济观念和独立意识。基于这种积极教育理念,美国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了独立的经济意识。然而,中国孩子对父母依赖性较强。生活方面,父母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对孩子过于溺爱。经济方面,父母尽最大努力存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孩子买各种手机、MP3以及奢侈品,这些举措无一不助长了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性。中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由父母包办。

(2)开放性与封闭性。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家教属于开放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决定。父母用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们往往能够原谅孩子的顽皮。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是为孩子分析问题,而最终的选择权及决策权掌握在孩子手中。

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属于封闭式教育即包办教育,家长通常会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要按照父母的计划做就可以。家长认为好孩子的定义就是孩子听话,努力学习,不让父母生气。父母通常会把孩子关在家里,强迫孩子学习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

(3)实践性与理论性。在美国,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探究能力,他们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对不会过多干预。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从不会过多强迫孩子。美国家长注重引导孩子科学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然而在中国,父母尤其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教授理论而忽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他们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集中精力坐下来学习以至于忽视了孩子们的天赋,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们往往会感到筋疲力尽,最终什么也学不进去。

基于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国父母应该取长补短,借鉴美国家庭教育模式中的可取之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做到足够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一味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意愿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李 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配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只是单独地接受两种教育模式的一种,都会让自身的发展产生局限性,个人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当今,家长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学校;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省去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环节,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别人,错误地以为教学程度的好坏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部分家长只是对孩子起到生养的作用,而并不会关注孩子之后在成长之中的性格养成,成为“衣食父母”,最后孩子养成错误价值观,自己才后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回到家中更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任务,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性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或是情商培养,都没有进行关注。

3.家长没有主见

“唯老师是从”两种教育模式有着巧妙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并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极端地认为老师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却忘记了老师也会出现错误。正是因为对老师的过分支持,经常根据老师的想法,就给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对孩子进行一些不被提倡的处罚方法。单纯从家庭教育的这方面讲,当孩子在学生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应该灵活的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安抚,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气,并且在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有所思考,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身缺点。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两种环境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学校更倾向于学生最后取得怎么样的分数。作为家长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与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共同推进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1.家长应正确认识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重复,应该为孩子提供那些在学校无法学习或是疏于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储备知识,家庭教育要着手于孩子的性格发展,要培养孩子特有的个性,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心态,把学校教育体现在实际生活之中,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对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发展。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3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就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为儿童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更是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教育。它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特点,如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但是由于家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面貌、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指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家庭教育越来越科学化。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向城市,在外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层,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

1.1.2家庭不和睦,不健全。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港湾,但夫妻关系不好或婆媳矛盾僵化,家成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战场”,甚至夫妻离婚,儿童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或变得性情孤独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这样的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1.2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和保育的方式,也体现了家长热爱、关心孩子的方式。

1.2.1重养轻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使得家长工作压力大,终日忙于工作,往往只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既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方面的教育,又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问题及个性发展。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因此,只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

1.2.2重智轻德。

家长一味强调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不重视教子女如何做人,不教孩子如何生活,不重视社会公德和保护环境教育,这种教育,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人,无论他的智力多高,只要他的思想品德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且智力水平越高,危险系数越大。

1.2.3期望过高,强行塑造。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使得儿童智力、才能、个性存在差异性,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顾儿童的具体情况,不问孩子兴趣爱好,或是一味追求早期的智力开发,或是逼迫孩子参加音乐班、英语班、绘画班,等等,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和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1.2.4家长管教方式粗暴。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教育,表现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由于缺乏恰当的说服教育,子女感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家庭气氛紧张;当父母以“不许”、“不要”、“不能”等对孩子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时,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1.2.5父母溺爱迁就、过度保护。

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其家庭地位之特殊,使得父母特别疼爱,众人捧着、哄着,百依百顺,而且在生活中一切由大人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依赖性强、遇事没主见的性格倾向。同时“孩子是自己的亲”,家长溺爱纵容孩子,容忍他们的不当言行、不良倾向,使得子女逐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

1.2.6家庭教养态度的不和谐。

家庭各成员学历和职业及经历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如当母亲批评教育孩子时,祖父母就会心疼孩子出来打圆场,孩子一听到要挨打受训就跑向“保卫者”。为了家庭和睦,教育终止了,结果是不仅适当的教育被破坏了,而且助长了儿童的任性、骄横,不利于其是非观的形成,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1.3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受家长知识储备、性格、爱好等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过分侧重物质奖赏。

有些家长经常许愿考多少分就买什么东西,使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讲条件,有时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附加的强化下,也失去了本来的兴趣。据报道有一个小学生在取得双百的好成绩后,家长奖励孩子过百万元的轿车。这种现象听来像传奇,但类似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种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舞,不仅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1.3.2表扬和批评运用不当。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化的形成。但运用不当就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许多家长并不会恰当地运用。有些家长对孩子表扬太多,这就像经常吃蜂蜜一样,久而不甜,儿童视为理所应当,自满自傲。也有些家长表扬太少,孩子干什么都没劲,没有积极性,缺乏信心,渴望关注。

(2)批评的方式不对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国的家长爱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这种变相的批评使孩子抬不起头;或者有些家长专挑孩子的毛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或者发泄怒气的恶言相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及科学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2.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从小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家教质量。我们应该发动各种力量提高家教水平,如:可以通过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普及家教知识,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家教知识,如开设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题频道,发行专题音像教材等。

2.2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创造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家是孩子心灵归属的宁静港湾,良好的生活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和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2.2.1室内环境整齐、干净。

房间的陈设、布置,美观大方,舒适宜人,每天都整理得整洁有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2.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的家庭中,随时感到亲情和温暖。家长教育孩子要一致,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意见不统一时,以商量形式及对孩子的观察作判断。

2.2.3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及生活方式。

家长要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奋好进、勤俭节约,这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好的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家长早睡早起、恰当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闲暇时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养殖等,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2.3改善教养态度,科学施教。

2.3.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挤出时间和孩子谈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及解决办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台湾作家刘墉在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中提到“他女儿为了一门功课得五分竟花一晚上时间而其他两门功课竟未能好好完成”,他教育孩子要适当安排时间。家长就应该像刘墉那样用智慧的思想帮助子女成长。

2.3.2掌握好“度”的要求。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爱子女是家长的本能,可不论什么都应有一个度,适度原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衣食无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化熏陶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过度包办、溺爱就会使子女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不是爱而是害,如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给孩子任何想要的玩具,出现玩具过剩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孩子发展,反而会养成孩子不爱惜物品、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于是“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爱和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4言传身教,树立威信。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标准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的。注重发展子女各方面能力,使子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促进子女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发生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养子女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因此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相部和男.张佶.都是父母的错—对万名问题儿童的研究[M].深圳:海关出版社,2004.

[7]托马斯·里克纳.喻佑斌,罗文盛.美式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家庭教育导读,2005.6,9.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4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上演着许多“鹬蚌相争”的故事。由于孩子少,管的人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部分家庭甚至升级为家庭战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这种现象在重组家庭中尤为突出。在重组家庭中,继子女与继父母的情感关系敏感而脆弱,加之家庭成员间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管教方式等存在差别,常常会带来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这种分歧和争吵造成的教育真空不仅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态度,甚至会影响婚姻质量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本文就重组家庭教育方式的一致性问题展开几点思考。

一、重组家庭中常见的不一致的教育现象

1.对孩子爱的方式不一致

每个父母对孩子爱的理解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有的父母重视物质给予,有的父母侧重提供更好的教育,有的父母在意陪伴孩子左右。重组家庭中,情况更为复杂。除了祖父母和生父母的教育情况外,还需要考虑继父母的教育介入因素。这些家庭中,继父母一方面要和子女培养感情,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又要参与到子女的日常教育中来;一方面要处理与孩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又要处理与配偶、配偶父母及孩子生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不可避免地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要顾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养育习惯。对孩子爱的方式,可能一味地讨好孩子,可能一味地顺从他人,可能冷漠无情,可能客观科学。这使得孩子的教养环境更为复杂。因此,生父母一方不单单要坚持担负孩子的教育重任,还需要调动配偶的教育积极性,使夫妻形成合力共同养育子女。

2.对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致

每个家庭对孩子情感的表达方式都略有不同。有的父母强调严厉的作用;有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调整策略;有的父母情感表达方式开放;有的父母情感表达方式内敛。重组家庭中,孩子的感受可能更加丰富。祖父母和生父母可能更倾向于强调给予和溺爱,试图弥补家庭创伤对孩子的伤害,甚至会纵容和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继父母可能会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在一些复杂的教养环境中,对生父母而言,孩子成为他们的“战利品”,他们将彼此的矛盾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相互争夺对孩子的控制权,而忽视孩子真正的需要;对于新家庭来说,孩子容易成为再婚夫妻矛盾的“导火索”,教育的不一致性常常酿成剧烈的冲突,使得孩子要么谨小甚微,要么任性叛逆。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协调统一,就很难形成和谐的养育环境。

3.隔代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

隔代和父母对待孩子教育态度不一致的现象在重组家庭中既特殊又关键。我们在现实家庭中看到的一般情况是祖父母与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有差异或冲突,重组家庭中除了有相似的情况外,还存在着更复杂的问题。如,祖父母和生父母的教育态度一致,而和继父母的教育态度有矛盾分歧。有些家庭中,祖父母和学校教育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这些情况的存在,难以调动继父母教育孩子的积极性,造成继父母缺乏教育的责任意识。因此,隔代的教育态度在重组家庭中就显得格外关键。

二、重组家庭中不一致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不一致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重组家庭中的这种消极影响更为显著。

1.破坏孩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孩子天生好奇,易受感染,其价值观念的养成与家长的关系密不可分,孩子是非判断的标准更是来源于成人。当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时,孩子的价值观念就很难健康养成。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孩子会钻这个空子,利用成人的分歧和矛盾,或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辩解,或为自己寻找“保护伞”“避难所”,这样,不仅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还会是非不明,甚至误入歧途。

2.威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镜子中的景象和谐温暖,孩子感受到的自己是清晰统一的;镜子中的景象矛盾对立,孩子感受到的自己是冲突混乱的。这种情况在重组家庭中更为严重。家庭重组后,新的家庭结构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再完美,加之没有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孩子内心的惶恐迷惘可想而知。家人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会让年幼的孩子失去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会让孩子为了获得安全感失去自我、讨好成人,孩子会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性格上形成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不大合群、胆怯等个性特征;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家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时而乖巧,时而放纵,进而迫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总是看别人的脸色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不仅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性人格品质。

3.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主动的控制,也就是在没有外在约束的情况下,自己控制和支配自己。家长对于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最佳态度是既合理接受又有原则的控制。而重组家庭中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削弱了家长的权威,阻隔了亲子间的交流互动,这必然阻碍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

同时,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还与父母的控制能力、亲子关系和家庭成员养育态度的一致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在重组家庭中的情况更多样、更复杂,尤其是当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存在种种分歧时,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削弱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当孩子面对相互矛盾的引导方式时,他们的心里更多的充满焦虑、迷惑,他们的行为中更多的体现出拒绝、退缩或是攻击的特点。

只有成人坚持一贯的原则,不做无原则的迁就,孩子才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也只有在成人一致的要求下,孩子才能学会评价和辨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从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关于重组家庭在教育一致性方面的几点建议

1.家庭成员间需要相互接纳与支持

重组家庭在探讨子女教育问题之前,首先要理顺成人之间的关系,祖父母、生父母与继父母之间要秉持为了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多交流沟通,相互消除心理芥蒂,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重组使家庭成员间体验着新的情感,经历着新的融合、新的互动,而且是三代人之间的融合互动。这就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互认同与支持,增进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家庭教育离不开一个“家”字,家庭成员都是家庭教育的一员,要尊重每一位成员的教育成果。总之,家人间需要抱着理性、积极的态度,向经营和建设好家庭的方向共同努力。在这个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才容易达成一致。

2.继父母要明确教育责任,提高教育能力

重组家庭中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性,生父母与继父母要角色清晰,职责明确,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要格外关注,并倾注更多的心血。继父母要在家庭中酿造亲情,提高家教意识,把孩子的抚养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培养高度的使命感。

重组家庭中的孩子面临着适应新环境、与继父母建立互信关系以及与继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挑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配偶间相互支持,多谅解和聆听,继父母需要放下对继子女先入为主的看法,预留夫妻相处的空间,切勿急于建立亲子关系。同时,继父母需要敏锐地判断对继子女教育的介入于何时何地更适宜,并需要学习一些介入的技巧,讲求方法,合理施教。

3.全家总动员,齐心协力教育孩子

重组家庭需要形成家庭合力,步调一致进行教育。孩子是聪明的外交家,如果家长间对待孩子不一致,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教育的效果就会削弱或抵消,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在不同的家长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如何实现一致的要求呢?这需要家庭成员达成一致后,在孩子的参与下,明确地表达某些期望,如制定一些有益的限制、不可逾越的界限以及必须坚持的原则,并尽可能地去发挥这些规则对孩子的教导和约束作用。同时,家人需要知道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会坚持原则,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更需要严格自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

4.关注孩子的同伴环境

孩子融入新家庭需要时间,一般来说,他们对继父母的认识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观察—理解—信任—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观察期),孩子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不是非常频繁,他们可能更愿意和同伴呆在一起,因此家长要注意到孩子的这些细微变化,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过程,循循善诱,弥补他们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孩子的同伴环境,为孩子把好交友关,多为孩子寻找良师益友。尤其是当孩子游离于网络和不健康的书报杂志时,家人更要及时地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通过同伴来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从而在家庭和孩子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一致的教育环境。

5.共同学习教育知识,提高教育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接受教育,才能教育好孩子,重组家庭也如此。重组家庭中教育的不一致,与家人的文化程度、教育知识的多寡及教育理念的交流互动有关,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教育多凭借经验,只继承传统而缺少创新,很难适用重组家庭教育的需要。因此,家庭成员间要形成学习的氛围,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要主动担起责任,向其他家人普及教育知识,同时,可以通过订阅杂志、购买教育光盘、加入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教育知识。总之,家人要积极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让孩子在家庭重组后收获自信。

有责任,有关怀,有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重组家庭必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温暖的环境!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5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家庭不仅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和经受各种挫折的疗养所,而且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在实施各项工作中,对于开展家庭教育这项工作,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搭建起来,以此来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这对于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6

关键词:亲子沟通 幼教家庭指导模式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推广有效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也恳请专家予以指导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身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不断学习家教这门艺术,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家庭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是新教育的真正概念。因此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现状分析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也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也想和子女好好沟通,但在沟通中缺少方法,效果不大。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不懂的孩子的需求,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有些家长文化层次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发展的也好,但由于工作忙,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一起沟通,学习,游戏。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优势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概念。在家庭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让孩子潜移默化的高贵起来,与孩子共同成长乃至性格和谐发展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的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有针对性家庭指导讲座,提高其认识。为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们应根据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家长和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举办不同内容的指导讲座。丰富家教方法的艺术性,符合家长们的心理需求,会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2.积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节日庆祝和联欢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素材。节日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迎新年”,“庆六一”,“夸妈妈”等活动,同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使家长们流连忘返,更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可以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指导方法,了解了教育的内容和层次特点,使家长们从各方面认识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4.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渠道。

5.积极探索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6.还可以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建立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

当然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还会有许多好的途径与方法,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的探索。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7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篇8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状态 教育

一、教育好单亲家庭孩子首要工作是认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

父亲、母亲和孩子,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就像数学中的三角形,是现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模式,代表着和睦美满和坚实可靠,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快乐之源,是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保证。家庭的破裂导致生活方式、抚养形式、人际关系和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面的变异,难免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些单亲家庭中,有不少孩子在家庭遭逢变故时,他们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心理上的创伤长达几年也仍难以愈合。通过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从班级中的单亲孩子身上可以看出这类家庭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心里特征:

(一)心理脆弱,经历不了风浪和挫折

当今我国因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溺爱在一般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通病,而溺爱教育在单亲家庭中尤其突出。在丧偶或离异后,很多家长出于弥补和怜悯心态,并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认为把全部的情感倾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家长都无条件满足,以为这种方式就能抚平家庭破裂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二)心理散漫,严重的出现行为出轨

放任自流式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散漫,行为出轨的主要原因。单亲家庭的父母经历了丧偶或离婚的煎熬后,心力交瘁,甚至连他们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以致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相互推卸供养、教育孩子的责任,把孩子看成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最终谁也不管子女,让孩子放任自流,严重的让孩子自生自灭,甚至让孩子误入歧途,广州6岁“饥饿女孩”跳楼觅食就是典型的例子。有的家长为能撑起单亲家庭,终日忙碌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事情都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待到孩子闯出大祸时才恍然大悟。

(三)个性扭曲,容易走向极端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看到原本最亲密、最相爱的人相互攻击,从中学到了相互敌视、相互讨价还价,同时也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有些父母把家庭破裂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相处中,甚至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经常打骂孩子,让孩子终日处于恐惧和焦虑当中,担心自己成为父母战争中的炮灰。孩子长期处在这样压抑的生活状态,让孩子的内心滋生出强烈的敌对情绪和恐惧心理,现实表现为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烦躁、压抑的精神状态,容易冲动并做出过激行为。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和方式

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特殊的教育,才能慢慢愈合家庭结构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就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和爱的氛围,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一)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学会坚强勇敢面对现实,走出家庭不和或痛失配偶的阴影,重建与孩子融洽和信任的二人世界,真正承担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就需要家长努力去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去弥补孩子心中另一半情感的残缺。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需要养和教两者结合,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和思想动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懂得明辨是非、善恶。

(二)学校应重视与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保证所有儿童都能获得生存发展权力的重要承诺。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任务,也是学校和教师不容推卸的教育职责。

1.教师要维护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尊心,平等对待,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是个体要求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心态。家庭破裂,家庭成员的残缺,让孩子内心产生自卑感,在健全家庭同学面前,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更应该维护单亲家庭孩子所特有的强烈自尊心,要做到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做到把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视同仁,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不能因为同情而表露出特殊照顾造成差别对待。教师在爱护单亲家庭孩子时,也应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犯错误了要给予应有的批评,严爱结合,更利于孩子进步。

2.教师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用鼓励和肯定消除孩子的自卑,及时开解孩子的思想包袱

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卑的根源是不愿被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班主任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让孩子明白大人的事情由大人去处理,孩子并不能干涉问题的发生和处理。教师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意识的让他们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及时给予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教师要教育孩子敢于正视逆境,敢于挑战命运,要自强自立,要勇敢坚强,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多表扬和鼓励。

3.学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互动联系机制

班主任日常要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定期家访,与家长见面,互通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一起分析探讨影响孩子成长的原因和问题,遇到家长对孩子缺乏适当监督或对孩子放任自流,就应向家长提醒,并指导他们基本的教育方法,讲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上一篇:保护环境的活动形式范文 下一篇: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