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步骤范文

时间:2023-10-11 17:38:23

案例教学法步骤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1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灯具设计;实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3-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主要不是从事科研,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知识应用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专业技能,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灯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新课程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一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的项目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首先对新课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新课程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训练项目。项目设计由易到难,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逐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传统的《灯具设计》属于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项目式教学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二、课程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台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台灯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和CAD结构图。最后,还要能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进行项目提案。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初步掌握灯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为:①能针对企业、产品、市场、用户、环境进行灯具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②能撰写灯具调研分析报告;③能进行前期创意设计,绘制创意草图;④能按照灯具生产的安全规范与环保要求进行灯具材料与工艺的选择;⑤能进行灯具结构的设计;⑥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出灯具材料工艺结构图;⑦能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⑧能陈列展示灯具设计作品。

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为:①掌握灯具设计调查方法;②掌握灯具创意设计方法;③掌握灯具设计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方法;④掌握灯具设计结构特点;⑤掌握灯具设计安全规范及行业标准;⑥解灯具设计作品展示陈列方法。

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为:①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具备奉献精神;②自我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③自我展示能力: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④信息处理能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⑤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培养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能力。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以一个台灯设计的大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新课程,让学生全流程链地实践了真实的设计过程。项目包含四个子任务,通过不同阶段的子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复杂度和综合性逐渐加强。

1.子任务一:台灯创新设计调研。

(1)竞争对手调查。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竞争对手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2)技术调查。能力目标:①能用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收集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3)用户使用分析。能力目标:①能用观察访谈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②能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观察访谈法;②了解情境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4)发展潮流趋势分析。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与潮流趋势相关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5)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能对调研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②能将调研分析结果制作成PPT格式文件。知识目标: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②PPT软件应用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学生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6)阐述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讲演的能力;②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知识目标:讲演的技巧要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逐一上台讲演;②教师适当点评。

2.子任务二:台灯创意设计方法。

(1)用仿生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分析仿生的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仿生设计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2)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创意设计。能力目标:能运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特性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3)用缺点列举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缺点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4)用形态分析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形态分析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形态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5)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灯具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头脑风暴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法。

3.子任务三:台灯设计方案深化子任务。

(1)材料工艺选择。能力目标:根据设计效果选择恰当的材料工艺。知识目标:①了解不同种类金属、塑料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②材料选择的适应性系统。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小组讨论材料选择的适应性;②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法展示不同材料特性;③师生讨论互动。

(2)台灯结构设计。能力目标:①掌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②能根据产品的属性特点设计、设计出合理的灯具结构。知识目标:①了解灯具的结构形式与特点;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②小组交流讨论,成员单独设计;③绘制灯具结构草图;④教师点评,辅导、总结。

(3)灯具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能力目标:能设计出符合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的台灯。知识目标:了解灯具设计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将学生的设计拿出来全体讨论;②教师归纳总结;③学生改进设计。

(4)灯具设计工程结构图的绘制。能力目标:能绘制出符合制图规范的CAD工程结构图。知识目标:①灯具制图规范知识;②CAD软件的操作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②归纳总结。

(5)定案效果图制作。能力目标:①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效果图。知识目标:①CoreIDRAW灯具效果图制作技法;②3DMax灯具效果图建模与渲染技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示范、演示、讲解;②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③教师点评,总结。

4.子任务四:设计提案子任务。

(1)设计排版。能力目标:①会设计构图;②能编排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构图技巧;②掌握编排设计的各种版式。训练方式及步骤:①设计构思,草图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③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2)撰写设计说明。能力目标:①能有针对性的将设计的创新点展示出来;②能清晰地阐述设计的理由。知识目标:了解创新设计理念。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点评,总结。

(3)设计提案。能力目标:①能面对企业提案;②能根据企业的建议对原灯具设计作品作出修改。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提案的方法;②了解面对企业的礼貌礼仪。训练方式及步骤:真实面对企业,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形式、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2.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10%、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完成情况20%;终结性考核内容为可展示的结果与课后作业。

3.考核成员:企业代表、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职业教育新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新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新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灯具设计》课程整体设计以一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挑战性。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口语交际;投诉处理;中职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地位,也越来越被广大一线教师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口语交际是“人们出于某种社会交往的需要运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教学的口语交际应该是“为全体学生提供系统的机会来锻炼思维方法并学习社交技巧”。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以其独有的教学优势,越来越成为一线中职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中最好的选择。本文将以投诉的处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为例,剖析案例教学的多元运用。

一、出示案例,进入情境

从具体案例导入情境,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具体案例设计:热水呢?某晚八点,王朋和家人入住某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前,酒店服务员告知王朋,因为锅炉出现故障正在维修,一个小时内没有热水供应。由于一家人玩了一天,浑身是汗,但也不想再折腾换酒店,表示愿意等一个小时。谁知等到晚上十点,仍然没有热水。“你们是什么破酒店!热水呢!”王朋打电话给总台。服务员说:“锅炉没修好,我也没办法。天热,冷水洗澡也行的。”王朋愤怒道:“冷水?!我等那么久就是为热水!你自己怎么不用冷水洗!我孩子要是洗冷水澡生病了,你负责吗?”他来到总台大吵,还砸了总台桌上的花瓶,要酒店给个说法。服务员生气回复:“不住就走!”王朋非常生气,打电话向酒店经理进行投诉。酒店经理张佳迅速赶到大厅,将王朋请到了办公室。

二、简析案例,明确步骤

根据情境导入的案例“热水呢?”,请学生简析案例,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假设自己就是经理张佳,该如何处理此投诉。对学生的处理语言进行概括,根据学生所言,明确三个步骤:(1)倾听;(2)分析;(3)处理。走近案例,由畅谈到明确,帮助学生明确投诉处理的步骤,对投诉处理有完整的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处理投诉的方法和技巧做铺垫。

三、详析案例,寻找方法

结合步骤,请学生自选角色对案例进行情境模拟,其他学生观察,寻找亮点和问题。围绕投诉事件,结合书本,寻出科学方法,即倾听:弄清事实、暖语安慰;分析:探明症结;处理:兼顾双方。1.倾听,可选择优秀投诉处理的视频案例,梳理视频里的语言,如“您先请坐下来慢慢说。”“您能不能先告诉我怎么了?”以语言为依托,学习何为暖语安慰。2.分析,即探明投诉事件症结。分析全面,从事件双方找原因。以案例“热水呢?”为例子,请学生全面分析,并试着劝说。口语交际的关键在于“交际”两字。动口分析,让口语交际真正落在“说”上。3.处理。明确倾听、分析都是为处理问题铺垫。问题处理要关注顾客急于解决的点,协商处理,兼顾双方利益。

四、全新案例,举一反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了如何处理案例,明确了步骤,寻找到了方法,就要真正去实践。给出全新案例,让学生运用方法尝试独立解决投诉。让学生结合先前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投诉的处理,真正学以致用。同时,结合评价标准,科学测评,如下表:结合案例,多实践,参照评价标准,能独立解决投诉,懂得处理投诉的真正意义,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9).

[2]李明洁.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及其特点[J].语文建设,2005(8).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复习课效率 教学过程 反馈法

总结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不外乎意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几大类,因此教师可以从总结命题规律、梳理知识要点、分析题型特点、指导解题方法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传统的诗歌鉴赏复习方法往往是先审读题干、定位题型,后介绍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再举典型例题分析,最后练习巩固。在分析练习时,更多的是教师“满堂灌”――教师先分析诗意,然后根据题目出示答案。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实际上,教师在给学生指导解题方法时,如果能适当运用反馈法,可以充分激活诗歌鉴赏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古诗鉴赏的复习效率和答题的准确率。

反馈教学法是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控制)学生进行系统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颖科学的,集各种教学法的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始终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及时调控教与学,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法的特点是:把学习结果返回教师和学生,从而调整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所教内容。这种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等;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改进教法。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法,能使师生的信息相互及时传递使信息量得以控制,取得最佳效果。”①反馈法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可放在课前

在授课之前教师可先布置典型的预习性作业。从作业批改中初步掌握学生诗歌鉴赏的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例题,组织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程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可以用学生的答题情况导入对诗歌鉴赏某一题型模式的解题分析。

例:事先要求学生分析唐代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我从学生作业中选取了一份典型错例,他是这么回答的:诗中塑造了一个脱俗的隐士形象。我给这份答案评了1分。然后问学生,这个答案为什么只能得1分?从而导入对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思路和模式的介绍:步骤(1)明确诗歌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类别);步骤(2)结合诗句概括、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或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步骤(3)点明形象表现出的意义(诗人的情感态度)。因此上述答案只回答出了一个步骤,只能得一分。

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我不仅了解到学生不清楚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步骤的信息,从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对答题步骤的介绍和落实,另外在课堂上,还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自己的作业得分设疑,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迫切的求知欲望。巧用作业反馈的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二、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也可放在上课过程中

上课时要勤于捕捉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法和讲课内容;问答中能因势利导,随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评价,对学生全体或个别给予帮助,并随机提炼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当然还可用当堂练习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看大多数学生是否确实接收并储存了信息,具备了某种技能,从而能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修整教案,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找出适当的对策,使教学适应大多数学生要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评价”,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问,严密精确地回答学生的质疑,公布课堂练习答案,或让学生相互评点或自我评定课内作业的质量,学会自己纠偏。

例上课开始我先分析了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后,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一);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二);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步骤三)。

然后请学生简要分析2004年浙江卷李白《菩萨蛮》中对“玉阶空伫立”中“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利用投影出示四份答案:1、“空”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2、“空”字写出了空荡荡的,无人。写玉阶孤寂地伫立着,鸟儿急着飞回巢中,描绘出孤寂、悲凉的场景,体现出作者不知归程是何时,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孤寂,对家乡的思念。3、“空”为独自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浪子情怀,对前途的迷茫,“天下如此之大,却没有我容身之处”。4、“空”解释为“白白地、独自”,玉阶上只有一个人独自站立着,仰望鸟急飞归家,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之后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们的优劣,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1、笼而统之,以空对空;2、字面理解,任意发挥;3、无中生有、盲目拔高;4、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最后再出示学生中优秀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其规范性。

这样通过出示正反例子和相互讨论品评,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答题不足的学生能从中找到差距,改正错误,促使自我激励;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更进一步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习热情,增强了自信心。

三、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也可放在课后巩固中。

有针对性地拟定一些典型习题或这一类型题目的变体让学生能对课堂知识进一步明理、巩固、深化。例如在上课介绍了意象类题目和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并作适当的当堂练习的基础上,肯定还要布置两三道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再作巩固强化,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或全体或个别的讲解。教师还可在学生牢固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答题步骤后,有意识地出几道这类题目的变体,诱发学生自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寻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改进完善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4

【关键词】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案例法 演示法

装饰画是以一定材料、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绘制而成的图画。装饰画的理论知识包括装饰画的起源与发展;装饰画图案的变形技法,造型、构图、色彩设计;装饰画的技法,在这些理论知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演示法这些教学方法。

一、讨论法

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识、想法、观点。讨论步骤:1. 介绍:把讨论的目的和方法向每个小组做出说明;2. 讨论:小组成员就讨论话题发表意见,互相交流;3. 结束:由各小组对讨论结果作总结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在装饰画的起源与发展中,讲述了有国内装饰、国外装饰、大师作品的风格流派,国内装饰包括彩陶时期、青铜器时期、汉代画像石、宋代陶瓷时期、唐代壁画、剪纸、年画;国外装饰有古埃及壁画、古希腊瓶画、日本浮世绘、非洲木雕;风格流派包括:洛可可风格、分离派、野兽派、立体主义风格、巴黎画派、超现实主义风格、抽象风格,在讲解这些理论知识时,先讲述一种最早彩陶时期的图案风格特点与当时时代的结合,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时期或流派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上网收集资料,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离题太远,及时指出,保证达到讨论的目的,最后每个组请一位同学讲解自己这一组的意见(每次讨论后请不同的同学发言,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如果讲解有错误,老师及时进行纠正错误,进行补充,如古埃及壁画,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屏幕图片,直观了解古埃及壁画图案的特点,1. 人物的造型特征:人物脸是侧面,眼睛是正面的眼睛,上身呈正面,四肢呈侧面。2. 人物服饰美、人物大小位置的安排反映了当时的古埃及严格的等级制。3. 壁画画面有象形的文字与图案结合等等,通过讨论法,能激发学生思考,对讨论的问题印象更深刻。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写成剧本,要求学生在剧中扮演特定的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接近真实生活的状况,如何处理实际问题,表演结束后进行讨论,让学生给建议,分析怎么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角色扮演法步骤:1. 准备:写大致的内容;2. 介绍:选出愿意参加演出的学生,其他学生充当观众;3. 表演;4. 结束:将结果与课程的教学目的结合起来。角色扮演法至少需要2人进行表演,在装饰画的分类中有植物装饰画、动物装饰画、风景装饰画、抽象装饰画,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室内环境中,客厅沙发背景墙、餐厅背景墙、书房、卧室一般摆放什么类型的装饰画,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老师扮演业主,学生扮演家装设计师,业主家装修完后,各个空间需要装饰,咨询业主:“我家是现代风格,在客厅、餐厅、书房、卧室都需要摆放装饰画。” 设计师:“您家沙发是什么颜色,客厅贴的什么图案的墙纸,客厅的面积,层高,帮助你选择是摆放多幅还是单幅装饰画,装饰画规格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室内色调风格考虑装饰画的色彩与风格。”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三、案例法

案例可以介绍在制作装饰画过程中怎么绘制,绘制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案例法步骤:1. 介绍案例;2. 分析案例;3. 总结。通过实际的操作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了解装饰画技法,如:纸浆画、沥粉贴金、沥粉画、嵌丝画、粘贴画、漆画、砂画等,将每种技法所需要的材料,制作过程播放给学生观看,并对每一种技法的重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要点,如纸浆画有三个步骤,分别是1. 构图,将自己喜欢的图案绘制在画板上,注意画面简洁饱满。2. 将卫生纸泡好后与丙烯颜色搅拌,然后填进画好的图案中。3. 可以在画面上制作肌理效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制作过程,更直接,更清晰,一目了然。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上首先将制作方法操作一遍,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操作一次,学生遇到其他问题,老师及时辅导解决,在课堂上指导教会学生,演示法步骤:1. 老师演示,讲解重难点;2. 每位学生操作;3. 老师总结。

装饰画有一种技法是沥粉贴金,有7个步骤,分别是裱板子、刮腻子、打磨、拓稿、沥线条、填色、凃金线,每个步骤都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在7个步骤中沥线条是关键,首先演示将立德粉与白乳胶按照3∶1的比例在小桶里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0分钟左右,搅拌到无颗粒,达到饱和状态,为了检验沥的线条是否断裂、塌陷,先做测试,用工具从小桶里挑起沥一段放到板面上,线条干后,观察线条是否断裂、塌陷,如果断裂,说明白乳胶多了;如果塌陷,说明水多了,需要再加入立德粉进行搅拌。实验的线条不断裂、塌陷后将其放入蛋糕袋,蛋糕袋口的大小与画面线条的多少有关,画面线条多,沥的线条细,蛋糕袋口小;画面线条少,沥的线条粗,蛋糕袋口大。沥线条要注意用力均匀,老师要演示沥线条,掌握沥线条的技法,开始沥线条时用力手会发抖,熟练后可以控制力度及线条走向,保证线条的粗细一致及流畅弧度,在沥线条中如果2根线条交叠,那是错误的。老师演示结束后,总结要点,让学生接着自己操作沥线条,学生遇到有什么问题,老师要及时解决并在课堂上总结。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实施策略

1.引言

随着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尤其新课程制度的推行,各地区及各学校加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新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作出一定的贡献。

2.案例教学概述

2.1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广泛[1]。主要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讨论、解决及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真实、典型性的问题、事物或者现象作为教学的情景,并通过这些问题、事物及现象引起学生的讨论,而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要传授的一种学习过程、方法及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其实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但是又结合了探究法、讨论法等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能力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及长远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2.2案例教学的发展历史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就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了[2],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涵及其运用的方法及范围,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法律规则。之后,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慢慢地在美国所有大学的法学院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德海姆教授接任了哈佛商学院院长的职务,于是他极力主张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商学院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中广泛推广的序幕由此拉开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学、商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且不断推广。现在,案例教学法几乎可以说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

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景的描述,引起学生对案例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之间并不存在内涵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在概念的外延上有所不同,地理案例教学法界定案例的选取范围。具体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3.1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分析

从新课程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对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地理之所以给学生一种艰涩难懂的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地理的教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认知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讲授已经成为理论的地理知识,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分析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4],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以学生朋友及伙伴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因此,案例教学要以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收集一些相关的地理案例,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一些知识点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理论化。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3.3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全面性分析

地理案例教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地理案例涉及的肯定不止一个知识点,通常都是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重点展开的,但是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全面。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比较全面的[5]。首先,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案例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4.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是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我主要结合案例教学及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对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4.1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值得强调的是对地理案例教学步骤的设计,主要是为其实施提供一个借鉴,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也可以将有些步骤省略或增加。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第一,案例展示。案例引出可以采用发放资料、口头描述、视频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为案例讨论做准备。第二,引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感知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并最终引出案例讨论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尽量从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实际中引出,并逐步深入。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直接引出讨论的主题的话,很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这样会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第三,小组讨论。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研究当中。第四,班级交流。在各个小组讨论出案例的结论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而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可以由教师做出,也可以由学生做出,再结合教师评点。

4.2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给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首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的讨论围绕着主题进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者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讨论与主题偏离的现象。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如果学生不积极,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达不到对知识的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不愿教、学生也不愿学。同时,案例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尽量选取一些与学生关心话题相关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与学生都要对讨论过的案例做出反思与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头脑风暴的影响,对问题的认知很容易受其他观点的影响。学生进行课后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及相关知识点。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总结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累与总结教学经验,这对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全面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采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有可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阻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且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J].地理教育,2011(1):45-46.

[2]袁平.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2010(9):49-50.

[3]陈皆兵.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11):76-78.

[4]罗士成.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探[J].中国学术研究,2009(1):56-58.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36-03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所以称为“文化”,是因为它具有广泛性、传递性和极为深刻的教育性。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可以断言,再过几年,该课程必然下放到高中学习阶段。根据大纲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较为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达到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重上机实践操作这一教学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蓝本,教师一项一项地讲解计算机操作的各项操作步骤,然后学生上机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学习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机时总认为教师所传授的操作步骤过多,且每个步骤听起来比较简单而不屑一试,但真正让学生独立做出一项完整的任务却又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往往使得上机操作课的效果无论是从教学组织还是从教学效果上看都不十分理想,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组的成员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来改革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2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所学知识的可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突出。由于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型人才,这些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4.2 案例教学法适应“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技能:一是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三是能高效灵活地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工作、学习提供服务。要掌握这些技能,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途径来实现。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对于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做出统一的要求并指明操作的详细步骤,学生会感觉枯燥,大大降低学习的兴趣;另外,计算机操作步骤的不唯一性也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完全告诉学生操作的各个细节。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可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3.1 突破传统教材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我院近几年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虽然有不同的版本,但其内容编排大同小异,涉及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操作系统介绍、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网络基本知识等内容。前几年在介绍这些内容或操作过程时,偏重理论的灌输,在操作技能上着重介绍操作的步骤与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将各知识点和操作过程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操作技能,却没有独立维护计算机系统、用计算机办公、用计算机学习、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恰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

目前,社会上对各类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要求不外乎也是这几种基本能力:一是能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二是能用计算机进行熟练的文字办公;三是能高效地应用网络进行办公、学习和交流;四是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辅助设计。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这四类能力为原则,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解。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解的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规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每一个案例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这个案例所掌握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并能做什么?二是要完成一个案例,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技能?三是学生学完一个案例后应该制作出什么样的作品?要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教师除了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充分准备之处,还要在课堂上简洁明了地讲述清楚这三个问题。本文以表1所示的案例3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3是用Word制作政府公文,在这一案例教学的课堂上,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用Word办公软件制作政府公文,也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个案例所学的是Word办公软件;接着提出政府公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即使知道了格式,在Word环境中如何编辑排版?因此,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第二个核心问题:我们要完成这一案例,需要了解政府公文的排版格式(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格式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的),同时还要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接下来,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制作一份政府公文的全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强调公文各个要素的格式,而忽略如何设置成某种格式的步骤,最后,向学生展示一份完整的政府公文,也就是告诉学生:你们在完成这个案例后,要能制作出同样的或者更好的作品。通过案例教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引入案例教学法,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要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备课,尤其是案例的选择、批改作业等环节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开发高效实用的作业批改系统,二是在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上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2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能会与现行的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出现冲突

进行教学改革后,由于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机操作辅导模式等与传统的教学要求有所变化,如果用现行的教师管理办法、能力考核办法进行管理与考核,很可能影响教学环节的实施和教师实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协调,以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卓然.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 XP与Office XP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扬树新.案例教学法初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1).

[3] 王纪中,等.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 蔡家树.各行业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基本要求[N].电脑报,2005-6-15.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投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 刘萍(1968-),女,青海同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与应用。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7

0引言

 

科学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分析活动是研究型学习过程的关键步骤,对于科学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或步骤;另一种是通过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习得科学知识。科学课程探究学习的结果是客观的、真实的,所以其结果具有唯一性。网络的开放、资源共享等特点,使其为科学课程分析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网上学习活动主要阶段往往是呈现问题、布置任务、提供目标导向,以及可能利用的网络资源。[1]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对分析的支持,且学习也往往是在无法获得指导的条件下进行,这种形式对于开放性研究结果的课程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有确定规律或结论的科学课程内容学习是不适宜的,即科学探究中指导是必不可少。

 

本文提出的科学课程分析活动设计,强调科学课程中的“分析”是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强调网络学习环境对“分析”活动本身的技术支持,即在网络平台上可实现学习内容呈现、可利用资源链接、分析归纳结果、反馈评价、交流互动等学习活动,强调分析过程中“指导”对科学分析的重要性。

 

一 科学课程分析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现实情境中完成真实性任务,更容易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教学设计在于创建一种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真实环境。网络环境可以创设具有“教学真实”的情境,它具有现实的复杂性,所需要的工具和条件隐含于情境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隐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科学课程分析活动是一种分步探究学习,是按照一定的步骤或规则解决问题,属于智慧技能中高层次的学习类型。对科学课程分析活动的设计是由要精心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及科学分析的方法步骤构成,指导学习者分步骤观察和思考每一步的方法和结果。

 

分步探究活动要具有指导功能,指导学习者按照分析任务的要求,有步骤地分析数据,判断它们的有效性、趋势和隐含的规律。这种活动要帮助学习者把无用的信息和有用的信息分离开,从分散、混淆和具体例子中发现一般原理和结论,学会把数据转变为信息,以及知识。指导表现在任务分析、形成问题、内容呈现、操作规则、获得反馈等各个环节。

 

因此,指导的科学课程分析活动设计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不是分析方法和结果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尝试探索的引导者。

 

第二,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提供复杂的、一体化的、可信度高的学习环境。

 

第三,注重协作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2]

 

第四,提供充分的资源。使分析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必要的信息支持。

 

第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支持分析、提供指导。

 

二 指导的科学分析活动步骤与过程

 

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是:确定问题、呈现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归纳分析结果,其中指导的分析活动步骤如表1所示。

 

第一步,发布分析任务。教师将设计好的探究问题发布在网络环境中。该步的“指导”强调教师将学生探究的内容与探究方法巧妙地结合在“分析任务”中。学生探究选择的媒体是教师发布分析任务的网页,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或现实中的讨论组来确定完成分析任务的基本方案。

 

第二步,收集数据。学生根据第一步确定的分析方案,借助课程网页或教师提供的数据资源,收集相关数据。该步的“指导”强调提供充分的、一体化的、可信度高的学习环境及资源。

 

第三步,运用分析方法。应用一定的分析方法研究收集到的有效数据。网页或表单既可以提供材料,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在分析过程发现数据不足,可以继续收集。该步的“指导”更注重用技术支持和引导分析。

 

第四步,抽象或概括。学习者借助一定的应用软件,对分析的科学任务进行抽象或概括其趋势、模式或规则。这里要注重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必要条件。

 

第五步,验证或修正规律。学习者在新数据基础上通过与网页交互和获取反馈,验证或修正自己总结的规律。

 

第六步,提交报告。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因此学习者可以将经过小组讨论的探究结果进行简明的总结,阐述发现的规律,并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

三 指导的科学分析的应用案例

 

科学课程中,指导的分析可以应用于两种目的,基本的目的是教授科学严谨的分析过程和方法,包括计算或估计数据的值,按照步骤对项目分类、比较、排序等,要强调技巧和步骤。这种活动还可以教授通过分析数据揭示规律,也即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分析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习者发现从未注意的规律或不确信的趋势,因此,这时科学分析活动中,过程和方法要简单,主要是让学习者关注规律。

 

1 注重学生掌握科学分析技能

 

案例一:土壤结构分析

 

图1是土壤结构分析的网络课件界面。[3]学生利用右侧土壤结构三角图中的数据,把左侧的土壤样本(Soil samples)与土壤结构(Soil texture)匹配起来。每个样本对应土壤成份的一组数据,如土壤样本(20%Clay,23%Sand),学生必须从结构图中排除其它比例的成份找出这组数据,以及对应的土壤结构(B)Silt loam(淤泥性沃土)。

 

该案例在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时,网络环境提供了分析的科学材料,包括图1右侧三角形图表,它既是分析的对象,又是完成分析任务的依据,以及左侧提供的真实的土壤样本数据。该环境还提供了分析指导,隐含在土壤结构的定义、三角形图形样式、任务要求以及反馈信息中。学习者要得出正确的结果,必须对图1右侧三角图中所给的数据和土质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学习者个体或小组通过分析掌握土壤结构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案例二:火山石分类分析

 

图2是对火山石分类的网络课件界面。学生根据岩石的质地和岩浆的类型,把右侧的岩块拖放到左侧对应的格子中。

 

该案例如果从所呈现的任务来看,类似于图1案例。但是,该案例的学习者欲完成学习任务,必须通过网络环境提供的必要链接资源来了解每一种火山岩的形成条件,仔细观测、对比、辨别岩石的质地和岩浆的类型。案例是通过问题的二维形式及反馈信息指导学习者分析的。 案例三:美国建筑风格的分析与层级排列

 

图3是对美国建筑风格的分析与层级排列的网络课件的主要界面。案例三与案例一、案例二相类似,都侧重于学习者对科学分析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学习者的每次尝试都是假设和验证过程。

 

该网络课件为学习者提供40多种美国建筑风格的详实材料来支持学习者学习分析。案例是让学生把美国从1600年到1940年的建筑风格,按时间顺序和属性关系排列为层级。图的左侧是无序列出的风格(Styles)名称,学生用鼠标点击,把选中的风格排在右侧表单中。学习者在任务指导要求下,首先必须了解美国从1600年到1940年的建筑风格,以及其每一种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年代背景等,如先了解Victorian(维多利亚式)、Gothic Revival(复兴歌特派)、Carpenter Gothic(木结构歌特派)等风格建筑的特点、及主建年代、分布等,之后比较、分析、综合每一种建筑风格的多方面因素,才能将其正确排列在界面右侧的表单中。该例是通过建筑风格名称和表单的层级样式引导学生分析的。

 

2 注重通过分析发现科学规律

 

案例四:两物体之间热流量与其温差、热传导系数、接触面积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分析。

 

图4是该内容学习活动的网络课程的主要界面。该案例的侧重点是,通过分析两物体之间热流量与其温差、介质热传导系数、接触面积、以及介质厚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发现热传导的规律。

 

网络课程在界面的左上方说明(Instructions)部分给出任务及要求,让学生按照右侧数据表(Data表)中的接触面积(Area)和热流量,把代表一组数据的6个圆点拖放到坐标图中,数据表(Data表)下面每带序号的小圆点分别代表数据表中的相同序号的一组数据,如小圆点代表数据表中的第二组数据,即4.1205(接触面积为4.1平方毫米,相应热流量为205)。图中间的说明框(Specifications)中列出的是这组数据对应的热交换物体的温度、介质热传导系数、介质厚度等条件,当拖放正确时,形成一条曲线,然后课程界面上显示另一组数据和条件。重复多次以后,学生通过观测、对比、分析、归纳,发现热流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客观规律。

 

案例教学法步骤篇8

关键词:区间数多属性决策 TOPSIS法 实验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74-01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最基础的考核工作。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也是高校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的一项常规工作。目前管理学院经管类专业教师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够规范,有必要构建一套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本系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1]。

近年来有学者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估进行研究[2~3]。由于每个教师的实验课堂教学千差万别导致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专家很难对各项评价指标给出确定的数值通常给出区间数形式的评价信息。本文将运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TOPSIS方法[4]建立一个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1 区间数高校实验教学评价模型描述

给定一个教师集,和相应于每位教师的课堂评价指标集,以及每个评价属性的权集。

对于方案按第个属性进行测度,得到关于的属性值为区间数从而构成区间数决策矩阵。

2 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TOPSIS方法的原理

运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TOPSIS方法[4]进行排序的决策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1)、(2)式将决策转化为规范化矩阵。

(1)

步骤2:利用(2)式构造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 (2)

步骤3:确定正理想点和负理想点

,其中:

,.

步骤4:计算距离。每个方案到正理想点和负理想点的距离分别为:

(3)

(4)

步骤5:按式(5)计算每个解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

(5)

步骤6:根据对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

3 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与实例应用

通过调查分析结合本学院实验教学经验,确定了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因素分别为u1-教学大纲、u2-实验教案、u3-实验课前准备、u4-教学内容、u5-教学方法、u6-教学效果。

例:现随机抽取本学院四位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测评统计数据如表1。

(1)由式(1)和(2)将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即

(2)运用专家提供的因素权重,由(5)式算得。故有。

4 结语

本文运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TOPSIS方法原理构建了一种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用算例演示了区间数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求解流程。

参考文献

[1] 陈红.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59-167.

[2] 陈凤姣,徐正华.模糊评判法在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0(4),152-156.

[3] 李蜀娴.SPSS在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9(1):108-109.

上一篇:模拟电路设计原理范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