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4:08

排球教学案例

排球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口令;规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73-01

一、案例描述

在一节篮球课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口令如下。口令1:“在我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一个比赛,至于比赛的方法和规则老师等会告诉你们,下面请同学们全体向右转,跑步走……”分析:既然已经上课了,同学们都已经站好了,这个口令和队伍调动就显得多余。教师可以让学生集合在某一个区域,直接对比赛规则讲解就行。口令2:“同学们站好了,下面我们让同学们了解一下比赛的规则:首先两列纵队一组,第一排站在篮球架的右侧,第二排站在篮球架的左侧,第三排也站在篮球架的左侧,第四排站在篮球架的右侧。”分析:教师的这个口令里面有两个明显问题,一是口令可以讲得更简洁些,不要讲得这么哆嗦。比如,可以这么讲:第一排和第四排站篮球架右侧,第二排和第三排站篮球架的左侧。二是在教师下达口令后,应该进行队伍的调动。但是教师不是按口令调动队伍而是去说比赛的规则,在讲完规则后进行队伍调动然后分组练习。口令3:“同学们集合,下面,请第三排和第四排后退三大步,第一排和第二排向前跨一大步,然后请第一排和第二排向后转。”分析:教师这个口令语言重复了。口令4:“下面,先请同学们往左右两边分开一点,第三排向后面退一大步,第四排也向后面退一大步……”分析:教师这里面的口令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口令很含糊,不能讲往左右两边分开一点,应用专业的体育口令术讲:请同学们左右一臂距离两边散开。在让学生进行后退的时候,可以把第三排和第四排的口令同时一起下达,这样就避免了重复。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体育课堂教学中口令和队伍调动重复出现,而且口令下达不准确,虽然问题不是很大,但不符合体育课堂教学规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去摸索和尝试,熟练掌握一些规范用语和规范策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二、规范策略

(1) 明确规范概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口令及队伍调动为什么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没有明确口令和队伍调动规范概念。教师在发出正确的口令之前应该先要掌握正确的口令以及口令的规范下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只要学生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就行,至于口令是否正确无关紧要。因此,教师对自己不熟悉的口令或者下达不正确的口令应该事先去进行备课,先自己熟悉和掌握,不能一知半解的教给学生。

(2) 研究优秀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去学习一些案例,从案例和课例中学习正确的口令和队伍调动技巧,多去模仿他们的口令和队伍技巧。这样的案例和课例是很多的,很多优秀的公开课和示范课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教师在上课之余应多去学习和观看这些优秀案例。教师也可以多去参加一些课外课,并多去参加听课,利用听课观摩学习这些教师的口令下达。

(3) 讨教优秀教师。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向一些优秀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在口令和队伍调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有这些特长的老师,通过向他们学习,能让自己掌握和熟练口令和队伍的调动。平时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也可以随时向他们讨教,这样日积月累,自己不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少,慢慢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4) 课余自我练习。在平时的教学和培训中,有些体育教师注重的是一些技术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口令及队伍调动这方面的技能。如一些教师在课后练习打篮球、踢足球、舞蹈等,很少有教师在课后对口令和队伍调动方面进行练习。教师除了观看优秀案例和学习优秀老师外,还要多加强自己的课后练习,通过课后练习熟练这些口令的下达和队伍的调动。

(5) 课中正确运用。一些教师上课时口令和队伍的调动很随意,缺乏专业性,也不能体现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一是学生上课感到很吃力,听不清甚至听不懂老师的口令调动;二是课堂秩序显得很混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正确使用口令和队伍调动,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听得明白,看得清楚,体现出体育老师的专业性。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练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多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规范使用口令和队伍调动。同时,教师要多去了解口令与队伍调动技能的相关知识和锻炼的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针对自身的优势与薄弱环节,加强训练,促进口令与队伍调动技能的快速发展,从而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胡建华.体育教学生成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

[2]刘海元.学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志平.简析将微格教学引入体育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1).

排球教学案例篇2

案例一:在课堂准备活动中的设计:巧过“轰炸区”游戏。

方法:两组学生在相距15米的平行线两外侧站立,每人手上拿一只软排。游戏开始,另外两组学生从中间快速穿过再折回,拿软排的学生必须正面双手持球在头上再把球砸向里面穿过的同学的腰部以下,计算被砸中的人数。结束两组交换游戏。比一比哪队中弹者少为胜利。

分析:在课的正式传授前,利用游戏,明确投掷的方法(正面双手头上)。在达到热身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建立这种投掷方法的概念,把实心球的基本投掷方法和相应的补偿性体能练习(投掷排球)相结合,学生对用力顺序、挥动手臂等技术有所了解、体会;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相关身体用力部位的协调性;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相关的身体力量。利用排球的轻、易拿、易投等特点,加上游戏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案例二:在练习实心球的投掷过程中,安排了三个练习,让学生去体会:

1.坐在地上投;2。跪在地上投;3。躺在地上投(合理组织、强调安全)。练习结束让学生说出三种投法的不同感受,分辨出它们不同的用力部位,总结出哪些身体部位在发力?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力?

分析:学生进行了三种不同的身置的投掷体验,可以说是实心球投掷的分解练习,更可以看成实心球投掷对身体相关部位所提出来的力量、柔韧、协调的要求。三种练习方法的动作技术与实心球投掷技术相关,并互为匹配。把技能学习与相应体能练习针对性的结合起来。属于补偿性体能素质身练习,从效果上讲确实补充、完善和发展实心球投掷技术技能,有助于正确动作的形成。

案例三: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身体素质练习:增加腰腹部队力量练习、正面双手头上牵引皮条练习、双手头后屈臂上举哑铃练习、正面双手头上掷排球砸篮板练习等。练习方式是自主选择菜单式练习。几个练习内容同时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去选择练习内容。可以每一个内容都尝试一遍,也可以选择部分,而弱点非常突出的可以就盯着一个内容上狠下功夫。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和帮助。

分析:体育教师根据本课学练实心球投掷的要求和特点,在结束部分设计出与实心球投掷动作技术相关的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把技能学习与对应的体能练习有效结合,目的就是通过这类针对性较强的身体素质练习,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挥臂速度、顶宽收腹及由蹬地开始的连贯动作的协调发力能力。促进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练习方式采用的是内容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有目的选择练习内容,补充自己在某类某部位的体能弱点,也可通过练习进一步发展自己在实心球投掷方面的体能素质。通过练习完善和提高投掷技术技能。达到练习效果最大化。

排球教学案例篇3

一、引入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上课讲比较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学生总会显得没精打采,提不起精神,这样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了。而当讲到学生熟悉的、有体会的、新鲜的、有趣的生活事例时,学生会特别感兴趣,聚精会神听讲。从他们目光中,我看到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我们因十分注重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人仅是其中―个环节,但却十分重要,是课堂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在新课导人部分引人生活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利导人到新的教学内容中去。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讲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用图瓦卢岛国的举国迁移导入;讲环境污染时,可用近期发生的某一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导入;讲洋流时,可以用二战德国潜艇案例、漂流瓶等事例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去关注教学内容,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会烘托出一个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应趁热打铁,始终吸引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吸引住学生呢?教学方法的好坏固然是教师制胜的法宝,而学生则更喜欢年轻有为、善于讲故事、幽默且见多识广的教师。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地理意识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而学生又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理解教材中出现的相关理论问题,就可使这些理论知识由抽象变形象。在学习地球章节的时候,经线和纬线讲起来比较抽象,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突破这个难点。可以把西瓜假想为地球,其纹理假想为经线,把瓜蒂假想为地轴,西瓜的横剖面假想为赤道面。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以我们熟知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原型,教师加以改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区分太阳日与恒星日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请三位同学进行表演,分别代表恒星、太阳、地球进行模拟运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可以排为单位,第一排为赤道,第二排为北纬30度,第三排为北纬60度,第四排为北纬90度,然后请代表高压的同学站起来,低压带同学用手示意气流运动方向。

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善于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三、结合案例探究,尝试学以致用

地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应学会应用地理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现象用地理的视角去审视。通过教学活动贴近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生活实例,把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实际案例,我们应利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于案例的探究性学习,我总结出了―条学习思路:学生自学案例材料―学生总结案例材料(多名同学总结)―教师点评汇总一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情景―学生对比案例进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参照案例中的解决方案,总结归纳)。

在学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就运用了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教材中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参考鲁尔区案例,对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的改造献计献策。在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总结出鲁尔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和综合整治措施,然后引导学生对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区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分析鲁尔区的思路讨论辽中南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原因中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用案例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显示出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了地理思维方法的同时,还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学以致用。

排球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国际商务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3-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速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以传统贸易实务操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国际商务》这门课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熟悉国际商务的理论和实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统上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从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角度入手设计培养目标和方案,未能从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国际商务》这门课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化视野,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全面看待国际商务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和理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国际商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原版教材正是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体现。因此,选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可以迅速与国际接轨,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比如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Charles Hill教授撰写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该教材自1994年出版以来,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已成为国际商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著作,被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该书每章从开篇案例开始,体例清晰,内容充实,适时插入management focus,并在章节结尾增加implication for managers专栏,每章后还附有research task 和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总的来看,本教材内容全面,案例丰富,难度适中,十分便于学生学习。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对本门课安排了36或48个学时,而《国际商务》这门课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和相关理论,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又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部分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有所重合,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必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强化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突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对重合的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同时引入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并与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辅以观看网络视频资料。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分组找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pt并向全班同学介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此外,合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不仅提高可以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本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教学文件、试题库、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平时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教学建议的搜集等工作也通过该教学网络平成。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由于本门课实践性较强,通过卷面考试很难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本门课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总评成绩可以按照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课程结业报告占50%的比例来确定。平时成绩主要有课后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构成,其中课后作业要求必须由3-4名同学组成的小组完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作业。要求学生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独立完成课程结业报告,并鼓励用全英文撰写。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仍然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如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克服。

参考文献:

[1]牛芳.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8):25-28.

排球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空心和实心钢球案例;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杨智勇(1976-),男,河北保定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韩建民(1960-),男,山东青岛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D09-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76-02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先修的“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厚基础、宽方向、适应性强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该课程既要加强讲授材料成型基本理论,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掌握零部件毛坯成型方法和工艺、结构工艺性设计和毛坯选用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以往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知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足;[1]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强、课堂教学过程欠活跃。[2]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同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

本文采用空心和实心钢球作为案例教学实施对象,针对不同成型方法,开展了案例教学的设计,并在“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某个工程对象或案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开展研究和讨论,实现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具有活力,教与学也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其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发生变化,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针对具体工程案例,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再次,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变化,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4]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学生在完成一个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会非常专心,乐此不疲,从而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也相应提升。

二、“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选择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材料成型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要求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液态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的工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和设计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在选择实施案例时,应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选择的案例应为同学所熟知的,这样可以避免他们花费太多时间去理解零部件的结构,把主要精力用在知识学习和工艺设计方面;选择的案例要求覆盖的工艺内涵丰富,有足够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选择不同的成型方法,实施创新性设计,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善工艺方案设计。

基于以上原则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选取空心和实心钢球作为案例教学的工程对象,实施了金属材料的液态成型、塑性成型(锻造成形、板料冲压)和焊接成型案例设计和教学内容。

铸造空心钢球作为液态成型案例,具有结构简单、成型方法多样、涉及工艺内容广泛等特点,适于开展案例教学。该案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钢的成型工艺性能,掌握分型面选择、浇注位置选择、型芯使用、浇口冒口设置、收缩率、公差和加工余量、工艺卡的制定、工装设计和铸件防护等工艺内容。

实心钢球为锻造成型案例,涵盖了自由锻和模锻两大基本锻造方法,学生对钢球也比较熟悉,适合案例教学。此案例要求学生掌握锻造毛坯结构的工艺性要求、金属材料的可锻性、常用锻造方法、坯料计算方法、加工余量、锻造比、锻造公差等工艺参数的含义及确定原则等内容,以及一般的锻造工艺流程。

焊接空心钢球作为板料冲压和焊接成型案例,涉及板料冲压中分离和变形两工序,还涉及材料的焊接性能、焊缝布局和焊接顺序、焊接变形等基本工艺内容,工艺内涵丰富。该案例能够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冲压件结构的工艺性要求、常用冲压工序,排样和板料计算方法、焊接结构的工艺性要求、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

2.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的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案例作业题目、任务布置、分组实施、课堂报告及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完善报告、教师评分及反馈等七个方面。下面以空心钢球的铸造成型为例说明案例教学的设计。

(1)案例作业题目。案例教学题目应给出完成某项工作或工程的目标,并提出一些基本背景和条件等,针对铸造空心钢球对成型质量的要求不同,所考虑的工艺细节和所采用的成型方法也会不同,教师必须提出必要的工艺约束条件,使学生聚焦思考,但同时又不能约束得太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中规定材料为45号钢,直径为Φ200mm,壁厚为15mm。成型后,钢球表面光滑(允许打磨,但不允许实施补焊),造型方法为砂型手工造型。

(2)任务布置。提出完成案例题目的有关要求,应包括技术要求和教学安排,如完成铸造空心钢球成型工艺设计可以采取任何工艺措施,但不能在球外表面进行补焊,可以打磨等;设计出铸造工艺方案,画出铸造工艺图,并制定工艺卡;学生自由组合成5人一组,确定组长,确定各自的任务和分工;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在相应章节课堂讲授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铸造成形知识完成案例作业;时间为两周等。

(3)分组实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有关知识,查阅资料,充分思考和讨论,集思广益,组长把各位同学的研究成果汇总成案例报告。

(4)课堂报告及讨论。在课堂教学课时中专门安排1个学时,报告会由任课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组长采用PPT的方式报告各自完成的案例,教师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及时提出质疑,要求本组或其他小组思考并回答质疑。

(5)教师点评及总结。任课老师根据各组的报告,积极肯定学生正确的报告内容,指出错误的概念、方法和工艺,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总结出要求同学们自学掌握的一些知识点。

(6)学生完善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对本小组的案例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最终报告提交任课教师。

(7)教师评分及反馈。任课老师查阅学生提交的最终案例报告,给各个小组的报告评分并撰写简要评语,将评分和评语反馈给他们。

案例教学中,在说明案例题目和任务布置过程中,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方式,预先提出案例的难点和问题,激发学生对案例题目的兴趣;实施过程要强调自学和查阅资料,鼓励在科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软件表达工艺思路、方法和设计,如采用Solidworks表达工艺思路、方法,以CAD绘出工艺设计图等。案例教学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教师熟知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等。

三、铸造空心钢球案例教学实践

1.案例作业题目及任务布置

以液态成型案例教学为例,总结案例教学实践内容。

案例作业题目为采用铸造成型的方法制备空心钢球,外径Φ200mm,壁厚15mm,造型方法为砂型手工造型,成型后,钢球表面光滑(允许打磨,但不允许实施补焊)。

该案例的教学目标是巩固课堂讲授的液态成型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学生以该案例为载体自学课堂上讲授枯燥、但又需要掌握的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工艺规范和工艺卡等知识,加强对他们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完成了液态成型教授内容后,提出并布置该案例题目,强调在不采用任何焊接方法条件下,只采用液态成型方法制造出空心钢球的技术难点,以此激发同学们的思考热情和积极性,淡化材料种类、钢球尺寸大小等与案例教学目标关联不密切的内容,同时说明按照小组报告质量,同组成员获得同样成绩的集体评分方法。

2.分组实施及撰写报告

案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针对空心钢球的技术难点,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思考,通过自学和查阅资料,分析讨论,能够准时完成教学案例报告。此外,在集体荣誉感的推动下,小组成员积极投入案例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课堂报告、讨论及点评

铸造空心钢球是一个开放式案例作业题目,无标准答案,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尝试。教师在评定学生课堂报告时,要注意把握工艺方法和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工艺设计的技术经济效果,基本理论运用,技术内容以及工艺细节的规范性。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课堂调控能力,及时并积极肯定学生细小的合理创新想法、方案和技术细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案例教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鼓励同学们解答质疑,引导深入思考和学习,活跃课堂讨论,达到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效果。

空心钢球铸造工艺方案之一是采用金属型芯和芯撑工艺措施,见图1。这两项工艺措施在教科书中是没有的,课堂教学也不讲授,但学生带着“如何形成空心”和“如何保证壁厚均匀”两个问题查阅资料,是可以找到类似的解决答案的。一旦有学生在报告中体现类似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积极肯定他们的方案设计,还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效果。如果同学们的报告中没有金属型芯和芯撑工艺措施,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报告内容,质疑如何做出空心和保证壁厚均匀这两个问题,或引导其他同学提出有关的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学实践表明,同学们是可以提出解决方案的,并在该过程中会出现活跃的课堂讨论。

4.评分和评语

为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报告、讨论及点评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和点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案例教学作业,对提交的作业评分,同时给出简要评语,学生查看评语后,会进一步提高有关知识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双向的教学形式,有助于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军书.浅析案例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以哈佛案例教学为实证[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54-255.

[2]任国强,罗啸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85-86.

[3]丁国锋,李云华,刘同刚,等.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2):306-308.

排球教学案例篇6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技能一般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动作技能主要是肌肉运动。它表现在外部行动上。心智技能又可以分为各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是在某种专门的认识活动中形成起来的。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认识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它具有比较概括的特点。技能训练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练习方法、方式、手段等使学生习得某项运动技能的过程。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特征

1、心理特征:高年级学生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能掌握大多数技能性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在技能学练过程中常表现的没有低中年级来的乐于和大胆,害怕失败、挫折,怕学生嘲笑。

2、身体素质特征: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将进入青春期,步入青少年时期,所以力量素质也明显地高于低中年级,体能也相对的比低中年级的学生要来的强,速度、耐力、协调等多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有所发展和提高。

三、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1、教师应科学的把握运动强度、密度和运动量

在设计学练过程时,需要有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分别设计不同量和强度的练习手段和形式的预案。在考虑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量时,要思考的问题:设计的强度、密度和量是否适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对他们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会有什么变化?

2、教师要重视和保护学生的学练积极性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练积极性,鼓励学练,给予信心。特别是对少数学困生,更要加倍关注。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相互促进提高技能掌握能力

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他们对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在指导质疑时要掌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准时机,循循善诱,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案例剖析:

(一)目标设置应双线推进技能掌握和体能提高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师赖以生存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中一般注重技术动作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动作。但对于动作表现能力的要求偏低,一般不施加给学生更高的能力要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技术动作和动作表现能力(运动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表现动作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

【案例1】目标教学缺乏全面性。一堂五年级的篮球课上,内容是原地运球,其中有一个女生控球能力特差,教师发现后,就主动上去指导,可一去就足足有十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不停的练着,此时已有部分学生开始聊起了天,玩了起来。

【案例2】目标技评缺乏针对性。某教师在六年级的一堂篮球课开始部分中,先安排学生进行抛球击掌练习,要求抛起后击掌一次,根据掌握的熟练度而增加相应的击掌次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球性、增加球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练习还是比较感兴趣,因此不用教师督促,大家都积极地开展练习了,当然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生一味最球击掌次数而导致篮球落地现象的发生,看到这种现象之后,该教师鸣哨停止练习,同时大声说道:“同学们,如果不行,就击掌两次。”第二次练习开始了,落地的现象还是继续会发生。随着时间慢慢地流逝,该教师也草草收场,进入到开始部分的练习。

【案例3】目标教学缺乏科学性。在一节教坛新秀的展示课上,一位教师上“山羊分腿腾跃”时,在紧张的35分钟基本学习结束后,教师安排了“瑜加”进行放松,观摩教师均认为,授课教师会动脑筋,想出如此方法让学生方法……课后,大部分学生都反应“学瑜伽,手臂很酸。”

【案例4】目标教学缺乏实效性。在一堂六年级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教学环节中,教师随机安排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做徒手操练习,因为学生没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教学,所以喊出来的口令和动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问题。领操的学生马马虎虎、流于形式地带其他学生做了几节徒手操后,体育教师顾于进入课堂的下一环节,也不假思索地发话了:“好!做得不错,大家用掌声鼓励他”。领操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嬉笑和鼓掌中红着脸跑回了队伍。

【技能指导】【案例1】目标教学应有全面性。以上教师看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他关注的方式方法过于偏激,过分的把时间花在了个别学生身上,放失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果此时,教师完叫停,请好的学生演示,观摩、再把问题放在一起作比较。这样不但能让所有学生加深运球技术动作的印象,还能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动作的方法和动作的要领。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学练兴趣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案例2】目标技评应有针对性。技术性的内容需要技术性的语言去解释,如果以上教师在发现学生击掌接球,无法正确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应立即考虑到学生抛接球的手型和身体姿势。 做出相应的提醒和及时的示范,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案例3】目标教学应有科学性。以上展示课,教师采用瑜伽确实新颖,给观摩教师很大的启发,但放在本堂课的放松部分不妥,在放松部分学习瑜伽不仅不利于放松,而且加重了手臂和神经的负担。究其原因,教师只关注评委和观摩教师的反应,忽视了放松。

【案例4】目标教学应有实效性。该案例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语言从表面上看,似乎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达到了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可是仔细分析其过程,不难发现这种激将式的激励评价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其技术动作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样的激励语言对领操学生来说,心理上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心浮气躁,甚至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努力的方向。这是大家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值得关注。

排球教学案例篇7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体育与培养师范生应急处理能力关系研究

篮球锻炼对普通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调控

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对成绩的影响分析

浅析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秩和比法对26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各球队进攻能力的分析

2010-2011年度CBA联赛国内前锋与外援前锋技术比较分析

对足球训练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高校学生在篮球比赛中防守技战术的特点分析及问题研究

2011年全国女子垒球锦标赛技术统计与分析

竞技健美操操化动作与技巧啦啦操操化动作的异同点分析

我国竞走运动员基础业余身体素质训练研究——以王浩为例

浅谈少年业余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对黄石市U-13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普通高校足球选修课学生的足球意识存在问题分析及培养途径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考评办法初步研究

西北五省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

龙舟项目专项特点和制胜规律初探

“癸卯学制”中的体育教学内容研究

脏腑经络检测仪在健身气功社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秀排球运动员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探析

试析高考体育立定三级跳远项目的第一跳

对竞技网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再认

浅议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研究以及运用

乌鲁木齐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态度的调查分析

再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设计——兼论实施“精讲多练”到“精讲、诱思、活练”的教学模型转变

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

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

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催化剂”效应研究

行动研究:对我校高中体育动态分层教学的尝试——基于“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耐力跑”的教学案例

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套路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健身价值的实验研究

跆拳道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与制约因素

新科世乒赛女单冠军丁宁的技战术分析

关于世乒赛报道内容对比分析——以《中国体育报》三届世乒赛报道内容为例

浅谈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养生作用

新疆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成因透视与对策研究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对赛前紧张和焦虑的认识与分析

体育教学在构建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优势研究

跆拳道实战中的防守反击

论身体“重心”在田径运动项目中的作用

高校运动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有效运用

对我国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再认识

2010—2011赛季CBA季后赛各球队攻防能力的研究

建立田径运动员训练监控系统

吉首市城区中小学乒乓球课余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26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各球队防守技战术指标的分析

2012奥运会我国女子铁饼选手李艳凤成绩、名次预测分析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从理念出发,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高校体育选项课设置“过程激励评价”的实验研究——“联班升组”在游泳教学“过程激励”中的运用

排球教学案例篇8

一、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地理案例的选择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选择首先要有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项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是地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紧密有关。

(二)地理案例的运用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

1.提出地理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有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学生描述、多媒体展现、模拟实际情景、现场参观考察等。案例提出的动机有提供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究,或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或引发学生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解决问题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彻底获得“自由”,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便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学生根据个人价值和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造的天地,充分发挥地理案例的教学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3.评价地理案例――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这是地理案例教学的概括和升华

教师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问题;也可以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我评价;或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

(一)选择“以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从地理教学内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索和解决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能更好地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从而也培养了兴趣。

(二)设计“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案例教学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和不动脑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使教师“教”的活动完全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行探索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并进行拓展”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和创造。

(三)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中,通过启发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讨论使真理愈辩愈明。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有关《京都议定书》的一则案例来说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

第一步: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做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后,确定探究主题。

(1)论通过《京都议定书》的环境背景?为何二氧化碳增多使全球气温升高?

(2)二氧化碳增多原因?为何规定主要是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削减?

(3)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4)对全球变暖的事实,你认为人类应该给予怎样的态度并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步:讨论,解决地理问题。

学生个别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最终达成共识。如问题(3)可组织学生扮演美国政府、专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角色进行辩论,从而展示学生才华,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环境观和全球观。

第三步: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观点列举略)。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

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范文 下一篇:体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