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8:34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1

(一)课程体系特色1、实施有效的课程置换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证,实施有效的课程置换:职业技能课全部使用考证教材,如外贸业务员证、国际单证员证、外贸跟单员证、报关员证等。考证教材理论够用、实践篇幅多。使用考证教材既教会了学生专业知识,又教会了学生实际操作,同时还获得了就业敲门砖即专业技能证。教学内容与考证机构挂钩,与我校的外贸业务员认证考试、单证员认证考试、报关员认证考试结合,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证,取得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以职业技能抽查标准要求为参照,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操作性强的学生。通过教学改革,使我校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技能抽查,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率大大提高,学生大部分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2、根据外贸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外贸企业岗位是操作性、技能性非常强的岗位,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不高,但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依据外贸企业岗位需求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实行情境教学和项目教学,锻炼学生动手操作技能。3、实行双语教学,成立国际交流处。根据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需要增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环境。例如鼓励学生设置MSN,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校也引进外教,为学生创建英语角,为学生提供外语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例如,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我院迎来七名来自欧美等国的外籍专家到学院进行国际交流活动,外国专家们首先参观了校园,然后和学生老师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为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进行了座谈。另外,学院举办金侨集团承办苏格兰湘潭.经贸教育洽谈会,提升了学生英语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二)实践环节设置特色1、实施专业技能比武,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比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专业知识的平台,通过比武让学生了解工作中的具体单证操作程序和相关技巧,也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2、建立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校内实验的主要场所是国际贸易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网上交易平台,我们在确保做好现有实训室的完善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网上交易平台、多媒体机房的建设。3、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机会。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实施订单培养,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企业、熟悉工作岗位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例如,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有湖南格尔贸易有限公司、湖南迅达集团考查、金侨集团实训基地、盘龙山庄、金源大酒店、和一大酒店等,学生暑假期间,进行实习锻炼,培养了外贸方面或销售方面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但是该专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杂而不精,动手操作能力一般,外语沟通与交流能力弱,竞争力弱。因此,如何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选修课课程不成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专业模块(方向)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朝纵横结合的结构发展,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本校国际贸易专业选修课是固定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很少,难以形成有效的专业模块。

(二)课程设计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高职课程设计是为国际贸易专业设计的,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紧,专业学习口径较窄,外贸业务、外贸单证和外贸跟单等专业课程教学和外贸实训操作分别在每个学期完成,而且基本都是在考试周之前进行,学生要准备复习考试,因此进行实际操作的有效时间不足,只能简化操作要求,对应外贸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模拟外贸实训操作缺乏统筹安排,缺乏适应未来工作需要,学生外贸英语听说能力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实习效果不理想高职学生实习,在外贸企业主要是参观,实际操作很少。用人单位普遍每年只能吸收三到四名外贸人员实习,而兼于外贸行业的机密,只会让实习学生参观,不会参与实际外贸工作,所以实习效果不理想。(四)学生动手能力弱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多欠缺,很多企业都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够招来即用。要求应届毕业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能够实际操作相应的软件,并参与项目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在时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真项目”锻炼其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普遍英语水平弱,对一些实务操作(如国际贸易谈判、外汇买卖)的基本程序和英语沟通能力不够熟悉和精通,在实际工作中无从下手。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针对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对课程设计采取统筹安排。课程基于项目进行教学,安排上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实验室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用一年的时间到有关外贸企业实习(2+1模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根据项目寿命周期理论将项目分为进出口准备工作、合同履约阶段、善后工作三个过程,并以此路线结合所开课程制定基于项目寿命周期的课程设计体系来解决课程设计散乱的问题。整个设计过程以一个共同的真实项目为基础,完成相应课程,强化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可以与学校协调考试周提前一周,或者把课程设计放在考试周结束,来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时间,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通过“真项目”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主要是制单、跟单、报关、报检、货代等国际商品(货物)贸易基础工作。

(二)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行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教育活动模式。集体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对该内容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平,采用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长沙港口;小组活动是由少数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活动,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也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在小组活动中,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根据教师引导文的内容和步骤,教师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完成外贸的各项操作;个别活动是学生单独进行的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教师安排和组织指导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自主的,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给予专门的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的各项专业技能。首先,通过课程设计和相应实习,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假期里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实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实习地点来检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目前我校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通过老师进入金侨集团进行实习。其次,通过组织技能比武大赛和技能抽查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再次,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兴趣很高,结合学生这一心理,我校积极组织相应的考前培训,通过培训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每年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都积极参与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认证考试的考前培训,并在每次考试中通过率都较高。这样学生既拿到进入相关领域的一个证书,同时也系统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应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

(三)校企合作办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实施订单培养,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企业、熟悉工作岗位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例如,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有湖南格尔贸易有限公司、湖南迅达集团考查、金侨集团实训基地、盘龙山庄、金源大酒店、和一大酒店等,学生暑假期间,进行实习锻炼,培养了外贸方面或销售方面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2

一、对外贸易职业技能的内涵

对外贸易职业技能是指在对外贸易业务过程中利用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圆满完成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的岗位技能,这一技能以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较高的个体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

二、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选择

根据对外贸易的工作特点,一笔外贸业务(以出口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等7个模块,可以细分为了解产品、熟悉市场、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预收定金(或催、审、改证)、备货、租船定舱、报关报检(保险)、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纠纷处理、存档备案)等18个递进业务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

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任课教师要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熟悉各典型工作任务的执业要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外贸业务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并指导专业教学;第二,学生要清楚外贸业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个体特点,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强化专业岗位技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专业学习。按照对外贸易业务流程,在企业专家和本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将对外贸易工作大致分为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物流、外贸财会、外贸文秘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

1外贸营销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熟练,能撰写、阅读英文邮件和外贸函电,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2)能够操作电脑,能够运用各类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和办公设备。(3)熟悉公司经营范围,了解公司经营的产品;熟悉外贸操作流程,能单独操作进出口业务。(4)能够运用电脑或通过及其它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业务、多渠道收集客户及产品相关资料。(5)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能够开发和维护客户,具备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6)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

2外贸跟单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2)熟练操作电脑,能运用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3)协助业务员或经理履行贸易合同,打样、产前样确认、产中检查、产后验收。(4)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业务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5)熟悉工厂生产流程,掌握对外贸易企业管理知识。(6)熟练掌握外贸商品学的各种知识。

3外贸单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2)能够运用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缮制外贸合同和购销合同,根据合同或L/C要求缮制各类各类外贸单证。(3)熟悉信用证种类及信用证条款内容。

4外贸物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能独立报关、报检,办理租船订舱事宜。(3)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多渠道了解国际航运行情。(4)有一定的市场拓展能力。

5外贸财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2)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3)熟悉外贸成本核算。(4)能够独立办理国际结算事宜。6外贸文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1)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网络管理知识和电脑、办公软件操作能力。(2)熟悉外贸流程,口才良好,表达能力较强。(3)独立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4)独立组织会议,安排客户的吃、住、行、观。(5)独立办理各种文档资料的归类处理和存档备案。

(二)选择技能培养模式

1课证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

2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

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

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三、完善高职高专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

(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

(三)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

(四)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懂行的专业人士全面协调和指导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系部二级分配管理办法,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五)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3

1.1设计理念《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课程设置紧贴贸易流程,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教学情景紧贴工作环境”的课程开发原则,采用“仿真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创设虚拟的外贸工作环境,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和商务谈判能力。

1.2设计思路《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按照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的流程来进行课程开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如图:

1.2.1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内容的遴选紧密围绕典型的外贸业务活动来选取和组织,从职业工作出发,通过解构职业工作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构课程学习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共设计了六个能力项目和相应的子项目,具体项目内容如下,项目一:开发客户;项目二:磋商交易;项目三:达成交易;项目四:支付贷款;项目五:履行合同。

1.2.2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设计学习情景《外贸英语函电》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坚持“工作过程、校企共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仿真式项目——实务、实训、实战”教学体系,创设虚拟外贸工作环境场景,采用“任务导向”和“情景体验”教学方法。实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专业术语和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实训:课堂仿真模拟、外贸实训平台及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实战: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利用外贸实训平台,设计仿真的贸易交易过程,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技能,而且通过综合实训和赴湖南HEG观摩并操作外贸平台,更加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操作规则,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1.2.3以教学任务来选取教学方法《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技能训练课,每一堂课均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任务导向、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的“能力实训过程”。

1.2.3.1任务导向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Task-oriented)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具体任务,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再现任务情景。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活动都以教学任务为中心。

1.2.3.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去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教学内容,并在最真实的模仿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

1.2.3.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关于申诉和索赔的内容时,教师先提供以下案例供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当前的国际贸易案例和经济类报刊杂志的国际贸易等真实的外贸情景,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

1.2.4以实践性为原则开拓教学资源学院的多功能语音室配备了交互式英语平台和外贸实训平台等特色软件,有效地辅助了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与大学城空间共享案例、视频、练习文件、学习资源链接等,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保证互通信息和高效交流。

1.2.5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考试的弊端,以考核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环节的动手能力为主,综合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与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分为知识考核(占40%)、素质技能评价(40%)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20%)三个方面,其中根据给定的情境撰写相应函电、填写相关单证、撰写合同,采用口头和笔头上的虚拟实训来进行综合评定。

2.课程设计突出的优势

2.1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根据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提取岗位能力、分解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重构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以工作项目为引导,每个项目均设若干个子任务,分步骤地呈现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各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2以“实务、实训、实战”为教学体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协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外贸业务全程实践模块的“实务、实训、实战”的教学体系,即熟悉国际贸易中所包含的每个流程、依据国际贸易流程所设计的实训项目、赴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和我院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的外贸公司的运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了TAPS教学理念。

2.3以实践性、开放性、先进性为原则,创建科学的学习资源平台我院是国家信息化大学试点校园,这给《外贸函电》课程的多方位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程充分利用了本校数字化校园的优势,运用了多媒体、电子书包、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相关教学计划、课件、教案、校本教材、实训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都已上网,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还建立了商务英语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语音室配有交互式英语平台等特色软件。

3.结束语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把外贸流程中复杂的、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按照国际贸易流程的六大项目,分设学习任务和设计教学情境,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外贸英语函电阅读和撰写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4

【论文摘要】 本文在我校三个课堂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和架构下,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探讨了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实践教学 能力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目前我校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和架构已经确立,并已渗透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三个课堂的界定问题,即三个课堂的含义。所谓的三个课堂包含了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指的是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文体、技能比赛.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第三课堂指的是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其次是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问题。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主要是由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所组成。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还应有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等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最后是对联动的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运用的递进过程。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三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部分,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存在这种密切的关联。对于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三个课堂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会的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熟练问题;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实际运用问题。联动的另一层次意思是通过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检验,反过来可以推进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国际贸易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贸函电运用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合同操作能力、信用证操作能力、结汇单据制作能力等。 1.外贸函电运用能力 (1)能在不查阅参考书和字典的情况下,熟悉进出口交易过程中各类函电的内容。 (2)熟练掌握根据业务场景和有关信息,以英语撰写:建立业务关系、进口询盘、出口发盘、进出口还盘、进出口成交、提出/接受/拒绝信用证修改要求、履约状况通知/询问、索赔理赔、业务善后等贸易函电。 2.价格核算能力 (1)了解进出口价格构成要素,熟悉进出口常用贸易术语(FOB、CFR、CIF)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出口商品FOB、CFR、CIF报价计算。熟练掌握根据国外客户报价计算国内销售报价。 (2)熟练掌握还价利润的计算。熟练掌握根据既定利润率及国内外客户还价进行可接收的国内外采购价格/或其他费用的计算。 (3)熟练掌握进出口成交后合同成本、费用、利润的计算。 3.合同操作能力 (1)熟悉进出口合同的格式、结构及基本内容。 (2)熟练掌握主要进出口合同条款(品质、数量、价格、包装、 运输、保险、支付)的内容,能熟练地进行主要合同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3)了解进出口合同其他条款包括一般交易条件的主要内容,能够进行该类条款的英译中操作。 (4)熟练掌握进出口买卖合同的填制。能根据谈判记录、往来函电或其他信息,规范、准确、完整地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缮制或对进出口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修改。 4.信用证操作能力 (1)了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 (2)熟悉信用证的结构。 (3)掌握信用证业务的运作流程。 (4)熟练掌握主要信用证条款的内容及其含义,能够正确解释并分析信用证文本,同时能熟练地进行主要信用证条款的中英文互译。 (5)熟练掌握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及/或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准确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6)熟练掌握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及填制方法,能根据国际惯例及进口合同正确填制或审核开证申请书。 (7)熟练完成根据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对 相关信用证文本的审核。 5.结汇单据制作能力 (1)了解进出口贸易常见结算单据的种类。 (2)熟练掌握根据合同、信用证和国际惯例制作并审核进出口贸易结算单据,包括: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按照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如下: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结构,第一课堂中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强调学生分项能力培养,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等;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强调英语在外贸中的运用能力培养。该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电传和传真,以及其他方式的写作格式,商业、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外贸业务工作能力。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分别是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国际贸易活动是由众多环节所组成,包括备货、托运、报关、报检、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国际商务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贸易各环节中的操作技能。由于贸易活动的各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体现,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特别是单证员所必备的基本功。报关员和货代员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贸易活动中的报关和运输两重要环节,熟练掌握报关技能和国际货运的操作技能是报关和货代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第二类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等。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各项交易条件,了解合同成立的步骤,熟悉合同条款的拟订,了解履行合同的基本程序和法律要求。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习题库软件进行教学。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要求。 国际贸易实训是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操作课程。主要是运用贸易平台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业务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最后的交单结汇善后的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该课程的实践要求是解决学生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主要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的各类技能比赛、社团活动、考证考级等项目,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为学生在第一课堂掌握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单证技能的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只能是使学生掌握能力或技能的会的过程,但要达到熟练程度,光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时数是不够的,在第二课堂通过设计国际贸易操作能力比赛或单证技能比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实践要求,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或分项能力。 第三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或以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集中顶岗实习,是培养和锻炼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 通过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订立合同的基本技巧,合同的履行、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全方位、多方面、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业务与管理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曹屯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城市学院学报,2006.1 祝卫等: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实用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宁波城市学院教务处编印:宁波城市学院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5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标准,合理定位人才的培养结构。职业教育真正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技能的人才,这些学生将来都要到外贸企业和海关单位从事工作。作为要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英语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更好地阅读相关的文献,并且能够从事一定的对外沟通交流工作,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国际国际贸易的特点,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作为外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国际贸易管理和国际贸易准则,能够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贸易准则,开展对外贸易。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和要求开展课程教学。因此,岗位和人才目标定位一定要明晰,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围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特点,并多渠道搜集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制定人才评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还应该提升他们的外贸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

2优化课程安排,突出专业技能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在明确人才培养标准的前提下,应该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高职课程进行优化和组合,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此,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压缩和补充,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又和当前的外贸环境和行业相距较远的课程进行压缩甚至淘汰,同时及时的补充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现状以及国际贸易实际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加新鲜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能够与国际贸易的实际相统一,让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另外,针对国际贸易行业的特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增设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了解国际贸易的准则,不断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应该遵循的流程,提高他们的操作应用能力,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优化,确立合理科学的比例,增加实训课程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现状。将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作为核心课程,同时补充贸易实务平台软件系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内容,积极拓展校外实习教学

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训和实习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熟练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教学中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室参加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开拓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展校外实习教学内容。学校建立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采购安装外贸、单证系统、国际贸易模拟练习系统、报关实训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等一系列的实验应用软件,让学生能够在综合国际贸易实训室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不断熟练国际贸易的相关流程,提升他们的实践和感悟能力。同时,积极拓展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到相关的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体验熟悉各种使技术设备,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流程,充实实践教学经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企业也需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且能够招聘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4强化外语沟通能力,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行业特点,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交际能力。另外,随着国际贸易逐步走向信息化和自动化,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悉各种国际贸易的相关软件的应用。当前国际贸易交流是通过通讯和网络设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为此,国际贸易专业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双语教学,开设既能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又能够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课程,譬如,开设商务英语、外贸致电、外贸口语等,既能够让学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等综合交际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熟悉业务流程。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一定要立足于行业特点,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培养既具理论素养又具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更好地服务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促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 ]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 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 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 2 ] (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 于2007 年7 月1 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 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 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 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 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 r] ,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 年1 月30 日.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7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frontend/index.jsp,截止:2007年3月.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篇8

一、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包括地方民办高校,面临深化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各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共同成长,实现校企双赢、产教共赢的良好的教育产业一体化体系。

新型应用技术本科型大学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为导向,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国贸专业是与实践对接较强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因此,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具备发展潜力和合理的课程安排,针对多方面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在实训课程过程中应当倡导学生边学边用,即教、学同步进行,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与配合,使课程安排取得更好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应用型本科技术大学要实现高质量办学,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确保企业、大学、产业之间有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链。

本文以国贸专业实训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课程性质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国贸专业实训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为例,提出适合当前应用型技术大学实训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实用性、仿真性、先进性和操作性等特点,通过不同外贸业务实训项目,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国际惯例,掌握外贸业务操作环节、操作模式、业务流程,具备基本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培养适应外贸业务实践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实训类课程主要依托外贸实务实践平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仿真度的实训操作训练。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全套流程的实践操作,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和谈判技巧。

多数院校使用的软件是南京世格公司和对外经贸大学研发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包括业务背景的确立、产品的选择、广告推广、进出口商业务交易磋商函电写作、出口产品定价、申请信用证、审核信用证、生产厂商买卖合同的签订、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缮制出口结汇单证、进口付汇、收货等全套业务环节。

三、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本课程建设周期较长,但在传统实训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仅依赖教学软件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完成外贸业务实训都是在封闭的机房电脑前完成的。外贸业务环节众多,流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与不同的行业专家有联系,但教学内容仅仅围绕软件进行,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岗位的脱节。

(一)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新颖性

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团队缺乏行业专家指导。教师实训指导内容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为主,与外贸行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和操作不相符。尚未真正体现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特点,不利于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技能,迅速适应岗位,缩小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课程的考核模式比较传统,对学生技能考核力度不够,以能力本位的考核在实训教学中的实施不到位。实训教学考核不及格现象极少,学生缺少考核压力,技能培养先天不足。

(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落后,行业专家参与度不够

多数从事实训教学工作的老师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外贸行业实践经验。而且教学团队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由本专业理论教师组成,外贸一线专家没有参与本课程的实训教学。尚未建成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授课形式仍以自然班级为主,没有形成团队合作教学氛围。由于缺乏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外贸行业一线挂职锻炼的制度,导致专业教师更新外贸行业实际业务操作知识的难度加大。

四、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模式

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实训类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探索新型教学改革模式。通过任务导向训练,使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流程和惯例,熟练运用交易磋商的各种技巧,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掌握外贸业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并在实训体系实现技能和素养的有机结合。

1.突出行业专家指导,以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支真正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当地优秀先进企业引进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以“双薪制”聘请企业具备专家级技术的精英人才担任外聘教师,或派遣本校教师去代表性企业进行实训,以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训技能,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专业实践要求,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外贸单位、企业进行现场实训。以激发学生从事与外贸行业相关工作的兴趣,并为学生求职或创业提供更专业、更详细的指导。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和行业素养。

2.项目式教学为主线,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创新模式。借鉴德国技术型大学教学模式“Face to Face + e-Learning”混合型教学模式。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成立由外贸一线专业人士和行业专家与国贸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课程专家组,请多年从事外贸工作的一线专业人员担任专家顾问,将本行业发展趋势及变化加进实训课程大纲,明确其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和教学计划,并使它们都围绕其专业流程展开,根据业务流程再细化其实训项目内容,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的实训项目,每个实训模块都有要求掌握的操作技能以及实训目标。实训指导书由学生和实训教师共同完成,学生记录每次实训过程、项目内容及实训体会,教师结合学生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

3.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和外贸企业的第二课堂作用。产教结合是实现大学教育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一线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此举有助于学校将产业需求和行业标准植入日常教学计划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全面提高专业化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其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课堂和岗位统一的实训模式。密切联系实训基地和外贸企业,作为实训教学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对实训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

4.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外贸案例库。邀请教学团队的外贸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的课程专家组成员,以外贸一线实际业务案例为背景,进行实训项目内容设计,根据不同专家提供的业务案例内容,删除商业机密信息,建立本课程案例库。同时,充分发挥学院校友会的国贸毕业生的优势,调动其对母校的感情,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和邮件联系,根据外贸一线岗位实践发展要求和趋势,对案例库进行实时更新、调整优化,便于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贸专业毕业2年的学生进行调查,征求对本课程的建议和意见,调查问卷的设计和问题要细化,仔细推敲,最好由专业机构进行论证和认可,便于征求到最真实的改革意见和教学反馈。

5.以学生为主导,实现方法与应用服务立体化。应用型本科技术型大学强调“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网上实习平台,实现课堂、网络教学一体化。倡导教师掌握案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能力,在处理国际贸易疑难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引导其运用创新思维分析、解决其学习、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举行国际商务案例研讨、电子仿真模拟、场景实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项目内容的讨论,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向教学团队成员咨询专业问题和行业信息。教师要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6.鼓励学生创业,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与产业的合作互动为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为创新注入持久活力。鼓励学生创新,在其进行校企合作平台实训和外贸岗位实习时,结合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改进意见。如果被企业采纳,推荐学生到该公司实习,并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外贸专员感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创业小组,与我校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合作,成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一部分,真正参与到实际外贸业务中来,包括寻找客户、洽谈合作、接收订单、联系供货、后续服务等多个环节,将其在实训课程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真正付诸于实践。鼓励学生组织创业小组和团队,充分开发学生消费市场,满足学生消费需求,积累创业经验,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束语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下一篇:物联网技术就业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