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0 11:59:45

外贸年终总结

外贸年终总结篇1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抓好党建工作

今年来,局党组围绕提高党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以学习、讲座、电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理想宗旨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树典型、学先进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学习教育上,着力在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主要有以下活动:

1、组织好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继续坚持领导干部的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的周二学习制度,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精神,做到人人学习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大家通过深入学习十六届全会精神,更加认识到反腐败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加强廉政建设,我们党的前途才会光明、远大。

2、坚持和落实党员读书活动制度。通过读书、交流,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了统一。

3、认真组织党员及积极分子观看电教片。局党组组织全局党员及党外同志观看了《责任的呼唤》、《父老乡亲》、《郑培民》电影,进一步唤起党员同志的责任意识。

二、以“十7大”、“三个代表”精神为指导,促进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

1、组织全局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十7大精神,用最新理论武装人。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以保持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进一步学习《文选》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党的十7大精神,制订了干部理论学习和党员教育意见,安排布置学习的内容、重点和专题,提出了具体贯彻的要求,加强对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指导。通过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专题辅导等多种学习形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潮,真正把十7大精神落到实处。

2、局党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教育。根据县纪委和县直工委的部署及时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是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党的形象有了新面貌、党群关系有了新的改善、基层党组织有了新加强、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注重学习新知识。积极鼓励党员干部进行各种学习、培训,引导大家学习现代经济、政治、科技、法律法规和对外开放业务知识,促进机关党员干部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精通本职业务。

3、局党组积极组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在结合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的同时完成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任务能及时组织各种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级组织的形势任务报告会,做好释疑解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

4、局党组进一步落实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加强学习制度的督查考核,认真落实各项学习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好个人自学、理论辅导、撰写学习心得,增强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端正学习,切实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穿于机关党建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使全体党员、干部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奋发有力,进一步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三、深化目标管理,争创优秀党支部

1、局党组在扎实开展思想好、作风好、工作好、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上下功夫,将创建优秀党支部活动与完成本单位新一年工作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健全和完善“”、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等党内基本生活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党内基本生活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能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按时收取和上缴党费;认真抓好了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加强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组织好了退体干部党员的学习和活动,认真听取了意见和建议。

2、局党组在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局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进工作作风,搞好团结协调。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及时向党组织反映,逐步形成一种有问题及时向组织汇报,有困难找组织解决的氛围,以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3、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局党组定期分析了党员队伍的思想情况,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和关心党员干部的思想情绪和实际问题,能及时帮助指出、化解矛盾、改正缺点、增强团结。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员干部在学习、工作、团结、遵守纪律等方面起了表率作用。继续深入开展“一学三带头”爱民活动,完善了“两访五送”活动的长效机制。能继续坚持完善爱民活动八项制度。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

驾御风险的能力

1、局党组在继续抓好廉政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党的优良统教育的同时,加大党风党纪教育的力度。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纪委的两个条例和省市县纪委有关党风党纪等有关制度规定,认真开展廉政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从严治党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效地防范和减少违纪问题的发生。

2、局党组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教育、管理和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党内监督的形式和方法,按照条例的要求,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和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性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今年来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党建工作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先进单位比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局党组加强班子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观念,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变观念,加强服务,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发挥班子积极作用,艰苦创业,团结务实,与时俱进,带领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有新的成绩,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外贸年终总结篇2

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按照实现“两个率先”的总要求,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趋利避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1、利用外资再创佳绩。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1家,新批注册外资22.52亿美元,到帐外资12亿美元。

2、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额100亿美元,内资企业外贸发展迅速,实现进出口1.7亿美元。

3、外经合作创出新高。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5527万美元,完成对外营业额6184万美元,外派人数508人次。

(二)外向型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1、招商领域有效拓展。新批注册外资中,台湾项目13.77亿美元,占56%;欧美项目2.92亿美元,日韩项目1.74亿美元,分别增长130%和98%。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6个,3000万美元以上42个,累计分别达到758个和261个;新增超亿美元项目4个,累计达到27个。

2、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新增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项目260家,注册外资9.02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44%和37%。一批研发型、物流型、服务型项目先后落户昆山,有效地提升了产业层次。

3、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出口7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98%;新增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内资外贸企业100家,累计达到156家,其中65家已正常运营,全市逐渐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龙头”、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为新增长点的外贸新格局。

4、外经合作取得突破。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经商务部批准,取得对外合作经营资格,可经营承包境外建材行业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推动全市外经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园区开发全面推进。开发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各项工程开工量达30亿元,实际完成工程量20亿元。新批注册外资8.38亿美元,占全市的34%;出口加工区初步实现全天候通关,进出口总额达到55.5亿美元,增长166%。吴淞江工业园、昆山高科技工业园、京阪科技工业园、国际商务中心、昆山软件园、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临沪产业带启动规划,进一步拓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

2、乡镇招商成果显著。各镇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工业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载力和对外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有7个镇新增注册外资突破1亿美元。

二、外经贸工作主要做法

回顾总结全市外经贸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抓”:

1、迎接挑战,突出重点抓招商。一是招商引资任务早明确、措施早落实。二是积极做好赴香港和南方、日韩招商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全力以赴组织开展金秋经贸招商活动。四是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的审批质量和成功率。五是积极发挥市政府驻南方办事处的作用,为全市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2、诚信优质,一心一意抓服务。一是抓好30家重点在建外商投资企业督查工作。二是抓好100家重点投产三资企业、20家出口大户的跟踪服务。三是抓好外商投诉的协调处理工作。四是抓好审批手续简化工作。五是抓好外语中心建设。六是积极开展调研工作。

3、锲而不舍,勇于开拓抓市场。一是扶持重点企业。二是开展业务指导。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奖励政策。四是培养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

外贸年终总结篇3

二、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做好公务员法宣传教育工作。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辅导、宣传橱窗、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公务员法,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奖励、辞职辞退、职务升降、调任、转任、培训、非领导职务设置等单项法规规定的学习培训。二是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按照作风建设活动的要求,严格对公务员的管理,抓住实施公务员法的有利契机,着力解决对在公务员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促进公务员道德建设。加强督查考核,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手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履职能力。

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把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形象的重要环节,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不断开拓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注重把政治理论、思想道德、语言文字、公文写作、法律知识、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网络信息、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充实到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方法上我们采取了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督查考核。坚持机关学习日制度,按计划要求遂一抓落实,按照五五普法纲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队伍中有37人多次参加了市人事局组织的公务员公共管理基础课程培训,有8名公务员分别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类知识学习班;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公务员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培训,突出提高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四、加强对外贸企业业务人员的培训

针对进出口贸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别组织对外贸、外资、外经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辅导培训,累计人数达到800多人次。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新形势下外贸人才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研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机关的业务学习抓得还不够紧,有时紧时松的现象,学习质量不够高,知识面不够宽。

年人才工作思路:

1、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年工作要点》,按照“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外经贸系统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并逐条逐项抓落实,确保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2、继续抓好《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荐优秀公务员进党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班,使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行、党性修养、业务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

外贸年终总结篇4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45-05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且出口市场也较集中。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出口因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制裁而中断的案件层出不穷,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实现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安全,我国应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出口权和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贸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东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全球贸易空间布局。

(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外贸年终总结篇5

开启研究:研读英文资料 重新看待世贸

谈起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世贸研究之路的,薛荣久打开了话匣子。1974,他借调到外贸部国际组,为邓小平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准备发言稿材料,由于英文有些基础,第一次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关于GATT英文资料,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改变原有在大学、研究生时期和前接受的观点和看法。

“我认为GATT定位为‘富人俱乐部’不够准确,对IMF和IBRD也改变了看法”。这也使薛荣久开始深入思考GATT的起点,隐约意识到中国应该重新看待GATT。

1976年,他回校后继续借阅书籍,加强对GATT的认识和研究。1979年,薛荣久受邀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正确认识关贸总协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演讲,并陆续在学校《国际贸易问题》杂志上撰写有关文章。

1982年到198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进修时,他又看了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回校后在国际贸易教材中对GATT进行了介绍,加强了对GATT的认识。

筹建组织:为中国“复关”入世奔走努力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6年7月,中国向贸易协定正式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的申请。由于薛荣久长期关注和研究GATT,成为中国“复关”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的答疑,深入了解中国“复关”的背景、条件和中国工作组对中国关注的问题,从学术研究转向中国如何“复关”的研究,深感到中国“复关”前途光明,但不容易。

基于上述看法,1991年,薛荣久担任国际贸易系主任后,在学校支持和外贸部批准后,筹建对外经贸大学关贸总协定研究会,并担任会长。这是国内大学首建的研究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完全取代关贸总协定。1996年,该研究会也随之更名为世贸组织研究会,薛荣久担任会长。

与此同时,他倡议、谋划,由外贸部批准,在香港华润公司沈觉人董事长赞助下,与国家专家局合作下,1996年“中国与世贸”大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世贸组织的30多名代表参加,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大型企业领导人500多人参加。

2000年,对外经贸大学世贸组织研究中心成立,薛荣久担任主任。2000年8月该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中心。

2003年后,他与中国“复关”和“入世”首席谈判代表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等筹建了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成为商务部主管的从事世界贸易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薛荣久被特聘为副会长。

通过这些组织,他对全国高校、中央和地方官员与各类企业宣讲世贸组织,为迎接中国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

培养人才:推动经贸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

在筹建上述中心和学会的同时,薛荣久还在中国经贸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入世谈判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当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薛荣久深感人才急缺的紧迫性,因此加紧了这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薛荣久向学校建言,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领域为基础,进行经贸教育改革,虽然没有全部被采纳,但是敦促学校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薛荣久努力培养WTO方向的博士生。1993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际贸易博士生导师后,开始招收世贸组织方向博士生,培养了博士生30多位。

他骄傲地说:“这些博士现在均已经成为我国世贸组织研究的后起之秀、教学和公职骨干。”其中,中国第一个WTO专业博士刘光溪自始至终参与了2003年中国复关/入世的谈判工作。

另外,薛荣久还在大学创建了WTO课程。为提高学生素质,2003年后,在对外经贸大学本科创建新课《世贸组织概论》,并撰写出相应教材,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出《世贸组织专题》课程。

关于今年中国关注的热点――“替代国”价格条款按期终止的问题。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的做法应当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有些成员借口中国没有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不想按期终止这个条款。

薛荣久认为,到今年年底15条条款必须要终止。若不终止,中国就可以根据世贸组织的法律维权。“我认为不能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该条款按期终止挂钩,不要与不愿按期终止该条款,有意混淆二者之间关系的成员和媒体纠缠。因为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市场经济概念和定义,而且一些成员还把这个内容政治化”。在薛荣久看来,中国根据本身发展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确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吸收国外市场发展好的经验和做法,也抛弃市场经济下的失灵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把无形手与有形手有机结合,防止市场失灵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效益显著,使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仍然保持高中位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

当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此而言,薛荣久认为入世15年后,中国有些政府部门对WTO规则尚未充分掌握,在决策中考虑不够;此外,中国企业对世贸组织的规则利用、了解,充分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主动性不太足。他建议,应该让中国企业界变成中国入世以后各种多边贸易谈判的载体,包括中国入世谈判方针的确定应该多考虑中国企业本身,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言。

总体评价:WTO是中国参与全球经贸治理的理想平台

“中国入世是对外开放的新起点”。薛荣久认为,中国入世后作用是全面和整体的,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法规意识的增强、政府职能的转化、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的转换、国际影响力的加大等。正是入世15年带来的巨大发展,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中国入世最大的收获是规则意识加强,但规则意识薄弱仍是最大问题”。而中国在规则意识方面的进步对于今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十分有利。薛荣久建议,“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大多数国家的贸易规则并不完善,中国可以参照世贸组织的规则,积极参加多边贸易投资协定的谈判。这样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赢得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外贸年终总结篇6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正式诞生,全面代替了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and Trade,简称GATT)。WTO作为独立的当今世界国际贸易领域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有效地涵盖了与贸易相关的几乎所有领域,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实施、管理与运作组织成员之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促进公平贸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与摩擦;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是否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以及该成员的承诺。世贸组织的存在,推动了国际贸易能够公平、合理、透明地展开。

要获得WTO成员资格,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种途径,是作为世贸组织的创始成员成为WT0的成员,这主要针对世贸组织的前身——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的情况。要想成为WTO创始成员,就需要在《马拉喀什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生效之日(1995年1月1日)前已经成为GATT缔约方,接受该协定,并且已经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做出被所有GATT缔约方所接受的减让承诺。例如,美国、西欧各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等均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创始成员。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例如,中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首先,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主体必须是任何国家或在对外贸易关系以及本协议和多边贸易协议所规定的各方面享有充分自治的“单独关税区”。例如,在目前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欧盟、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都是“单独关税区”。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符合该要求之后,就可以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本文将着重介绍的主要介绍这种情况下加入世贸组织的步骤。

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主要包括六个阶段的工作:

一、提交官方的入世申请

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或地区,首先需要由该国或地区的政府正式向世贸组织提交书面申请,世贸组织总理事会将相应成立一个工作组,该工作组的职责是调查申请方的加入请求,最终向总理事会提交工作组报告,以供总理事会判断是否批准该国的加入申请。该工作组成员的资格对世贸组织全体成员开放,即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作为该工作组的成员。

二、提交该国(地区)外贸制度的备忘录

申请方政府向总理事会提交涵盖该国(地区)全部贸易及法律制度的备忘录,工作组对申请方政策和规章的审议就是基于申请方提供的备忘录进行的。工作组审议备忘录之后,请各成员提出疑难问题并汇总,由申请方对这些问题作出口头或书面的答复。这一环节应该说是申请方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前的一个热身过程,以便于所有对该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感兴趣的成员全面了解该申请方的国内政治经济和贸易情况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为下一步双方提出出要价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进入多边和双边谈判阶段

在充分调查了申请方全部现行贸易及法律制度之后,工作组将进入实质性的多边谈判阶段。这一谈判将起草申请方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部相关法律条款,包括加入法律修改条件、关税和服务总体减让表等。

与此同时,申请方将与有兴趣的工作组成员进行双边谈判,谈判的内容主要为两国间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准入特别承诺。这些双边谈判结果最终将整合成为一揽子的最终“人世文件”,并根据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将所有双边谈判结果适用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除其他成员认可的例外条款以外)。

四、提交最终入世文件

申请方整合的最终入世文件,将包括前一阶段中申请方与WTO成员之间的双边及多边协议,具体包括了三个主要文件:一份工作组提交的包括申请方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一份申请方的加入工作组的报告以及一份申请方与WTO成员达成的货物和服务市场准入承诺减让表。

五、最终入世文件批准程序

当加入工作组报告草案、申请方加入议定书、申请方与WTO成员达成的货物和服务市场准入承诺减让表达到工作组成员的要求,包含上述文件的最终人世文件将递交给工作组在最终正式会议上进行讨论。

当工作组正式会议通过后,这份最终入世文件就将递交给世贸组织总理事会,或部长级会议进行表决。如果在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上得到世贸组织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该申请方将可以成为WTO的正式成员,申请方须在加入议定书上签字。

最终文件主要包括以下两份文件:一是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决议;二是新加入成员加入工作组的报告,该报告中需包括该成员加入世贸组织的减让表以及该成员的加入议定书等。

六、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当申请方的入世申请获得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通过后,申请方须将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决议交该国(地区)议会批准。通常,这一国内核批过程需要三个月以上。一旦申请方国内批准程序结束,该国(地区)即可向WTO秘书处发去正式通知,在通知发出后30天,申请国正式获得WTO成员资格。

外贸年终总结篇7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11.31亿美元,占贸易总出口额的5.14%,增加到2008年的2967.36亿美元,占贸易总出口额的47.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作为另一种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一)因变量的选择

对于经济总量增长的衡量,笔者认为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最为合适,因为它不但可以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应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富。

(二)自变量的选择

郭芳和冷洛在《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中将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人民币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最为自变量。根据其分析结果,笔者将选取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一般贸易净出口额,加工贸易净出口额作为自变量。

(三)模型设定

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C+*X1+*X2+*X3+*X4

Y-----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X1----最终消费支出(亿元)

X2----资本形成总额(亿元)

X3----一般贸易净出口总额(亿元)

X4----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亿元)

(四)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1985年至2009年每项变量每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以及CSMAR数据库。对于自变量X3,X4,由每年净出口总额(亿美元)乘以当年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得到。

(五)模型确定

1.初步回归

可以得出,该模型R^2=0.999672,-R^2=0.999603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14481.30,明显显著。但是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查表得,当n=24,k=5时,t=2.093,因此,X3不显著。

2.多重共线性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从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个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多重共线性的修正

a.采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做Y对X1,X2,X3,X4的一元回归,其中X2的-R^2最大为0.993156,以X2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经比较,新加入X1的方程?R^2=0.999294,改进最大,而且个参数的t检验显著,选择保留X1,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在X2、X1基础上加入X4后的方程?R^2增大,而且各个参数t检验都显著。加入X3后不仅?R^2略有下降,X3参数的t检验也不显著,说明X3引起严重多重共线性,应将其剔除。

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Yt=97.61626+1.074190*X1+0.723868*X2+1.945420*X4

3.异方差

(1)异方差的检验

由White检验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

显著性水平=0.05下,得临界值x20.05(9)=16.9190nR^2=22.7449,因此模型存在异方差。

(2)异方差的修正

对于异方差的修正,笔者考虑将模型变换成如下形式:

Y=C+*lnX1+*lnX2+*lnX4

对于小于0的样本观测值,舍弃同年的数据,因此模型的数据从1989年至2008年。

再次使用White检验,此时,nR^2=16.6179显著性水平=0.05下的临界值x20.05(9)=16.9190,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修正异方差的回归结果为:

^Yt=0.814964+0.599546*lnX1+0.351711*lnX2+0.048024*lnX4

4.自相关

(1)自相关的检验

采用DW检验法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

DW=0.864609

在显著性水平=0.05,n=20下的临界值:DL=0.998 DU=1.676

所以0DW=0.864609DL=0.998,模型存在正相关。

(2)自相关的修正

笔者考虑一阶差分法对模型的自相关进行修正。

lnY=C+*lnX1+*lnX2+*lnX4

回归结果:DW=2.042217

在显著性水平=0.05,n=19下的临界值:DL=0.967 DU=1.685

所以DU=1.685DW=0.8646094-1.685,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修正自相关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lnY=0.006349+0.768275*lnX1+0.213429*lnX2+0.020681*lnX4

二、模型分析

lnY=0.006349+0.768275*lnX1+0.213429*lnX2+0.020681*lnX4

Y-----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X1----最终消费支出(亿元)

X2----资本形成总额(亿元)

X4----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亿元)

由最终的模型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的净出口额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由模型中的三个系数:0.768275、0.213429、0.020681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远远小于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效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国内自身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不是主要靠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西方国家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到发达国家。同时,也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加注意如何提高最终消费的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芳,冷洛.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2008,(3).

[2]宣烨.我国加工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8,(2).

外贸年终总结篇8

关键词:反倾销调查反倾销最终措施反倾销强度指数

对策是,中国行业企业应积极获取行业市场经济地位,以降低被反倾销的风险;应构建行业协会倾销与反倾销信息平台,加大统一应诉和的力度;应拓展多元化的贸易格局,实施以进口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

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中国在保持对外贸易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却遭受到来自主要贸易体的一系列反倾销贸易摩擦。据WTO统计,1995-2008年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677起、最终措施479起,分别占到世界总数的19.8%和21.9%。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单个年度来看,1995-2008年中国被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87起、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66起,分别占到美国反倾销调查的20.8%、美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24.6%,均位居美国对外反倾销的第一位,且位居WTO成员方对华反倾销的第二位。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为2775.2亿美元,占到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7.7%,因而美国对中国产品频繁反倾销势必对中美贸易产生严重的破坏影响。为此,本文拟探究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现时的格局及产生的贸易影响效应。

一、WTO框架下美国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体反倾销格局

据WTO统计,1995-2008年美国对世界共发起反倾销调查418起,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268起。其中,被美国频繁反倾销调查排在前12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北、德国、印尼、南非、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和巴西。同期,被美国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排在前12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中国、日本、中国台北、韩国、印度、墨西哥、巴西、印尼、南非、泰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如表1:相比来看,WTO框架下被美国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最为严重的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都最为严重,列在第一位,分别为87起和66起,占到美国反倾销调查的20.8%,占到美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24.6%,远远高于美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体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如同期美国对第二大反倾销对象日本的反倾销调查33起、反倾销最终措施21起,仅为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的1/3。再考虑到美中双边巨额的贸易差额,因而美国对中国频繁的反倾销行动定会给中国对美出口产生非常不利的贸易影响。正如White和Jones(2000)指出,美国反倾销税指令对美中贸易施加了特别的负担,目前,美国至少有42个反倾销税指令生效,涵盖来自中国的各种进口产品,美国进口商和在华加工生产对美出口的企业越来越发现其经营遭受到美国反倾销税的破坏。

二、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历史演进与现时格局

在美国,反倾销调查及裁决是由两个独立的机构依据两套标准做出的,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ITA)裁决是否提名的中国企业或产品正在倾销,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决是否美国国内行业遭受实质性损害,或者面临进口原产地实质性损害的威胁。前者进行倾销调查,后者进行损害调查。只有当ITA和ITC都做出最终肯定性裁决时,才会签发反倾销命令,征收反倾销税。这样,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每起反倾销事件都存在着两个机构不同的调查开始期和最终裁定期。在这里,我们选取ITA和ITC两者较早的调查开始期作为每起反倾销调查的开始期,选取两者较晚的最终裁定期作为每起反倾销裁决的最终裁定期。据此,将美国对中国产品提起的每起反倾销按照反倾销立案调查开始期和反倾销最终措施裁定期(年份)进行纵向比较。见图1和下表2: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产品对外低价出口才有可能招致对方的反倾销行为。为此,我们选取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时间跨度为改革开放后的1978-2009年。依据表2和图1,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154起,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101起。从图形上看,无论是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还是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都呈现出大幅波动态势,不过,从整体趋势线来看,样本期间内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都呈向上增加态势。其中,1994年是一个大幅跳跃点,当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达12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究其原因是1994年人民币进行了汇率并轨改革,从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一下贬值到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人民币如此一次性大幅贬值50%,使得中国对美商品出口出现了大幅增长。据美国普查局统计,中国对美商品出口由1993年的315.4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87.9亿美元,增幅23%。这其中由于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很可能造成中国对美部分产品出口过于低价而招致美方的反倾销行动。并且,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在中国保持对美商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也有了大幅地增长。

1978-1994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55起、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30起,而1995-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99起、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71起。也就是,在WTO现时格局下,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呈阶段式提高。

资料来源:同图1。

根据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件时间统计,一般来看,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立案开始调查到最终裁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其期限大致为一年,这样,考虑到美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裁决滞后期,我们再将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和滞后一期的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进行历史比较。见图2:图形上比较发现,滞后一年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最终措施的变化波动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的变化波动保持着很强的一致性。这表明随着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的增加,则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也在同步增加,并且图形上也呈阶段式提高。

理论上,反倾销调查行动意在反对涉嫌不公平贸易实践的国内进口商和国外出口商,但是,随着使用反倾销调查数量的急剧增长,已越来越难以声称增强反倾销调查的使用仅仅是发出不公平贸易实践上升的信号。实际中,Aggarwal(2004)研究发现,反倾销是一种保护主义工具,与外国企业不公平贸易实践是无关的,一旦提出反倾销申请,国内企业便会获得更高概率的保护,即使最后证实没有倾销,发起反倾销调查本身也会导致进口下降。据此,反倾销调查可能存在政府当局利用反倾销调查来达到威慑“倾销意图”,进而为本国生产商提供贸易保护的作用。具体到美国来看,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在同步增长,滞后一年后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已占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数量的71.1%。因此,对于美国企业和政府当局来说,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对国内进口商和国外出口商的威胁作用,现时的格局是已通过课征反倾销税的形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贸易保护工具。美国反倾销调查已对中国对美出口的154种产品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调查效应,而对其中的101种产品课征反倾销税,已造成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

三、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行业产品分布

在改革开放后初期(1978-1981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很少发起反倾销,只是在1980年才对中国产品提起首例反倾销调查———化学品薄荷醇事例。但是,其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地增长,而且涉及的行业产品分布在不断地扩大。1980-1994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涉及到10个行业产品,按照先后顺序为:化学产品、纺织制品、蔬菜产品、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矿石及矿物燃料、机械电气设备及部件、家用电器、车船运输设备及部件,以及预制食品与饮料。1995-2009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又扩展到塑料与橡胶制品、纸及纸制品,以及建材与玻璃制品行业上。结果,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已涉及到13个行业产品。相比而言,美国在1983年才首次对中国产品裁定反倾销最终措施———纺织品印花布和棉毛巾事例。1983-1994年美国对中国裁定的反倾销最终措施涉及到8个行业产品,按照先后顺序为:纺织制品、化学产品、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矿石及矿物燃料、机械电气设备及部件、家用电器,以及蔬菜产品。1995-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最终措施又扩大到塑料与橡胶制品、车船运输设备及部件、预制食品与饮料、纸及纸制品,以及建材与玻璃制品行业上。结果,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最终措施也涉及到13个行业产品。

总的来看,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增加很快,分别从1978-1994年的55起、30起增加到1995-2009年的99起和71起。并且,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主要分布在13个行业产品上: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杂项制品、机械电气设备及部件、纸及纸制品、纺织制品、预制食品与饮料、塑料与橡胶制品、矿石及矿物燃料、家用电器、蔬菜产品、车船运输设备及部件,以及建材与玻璃制品。

具体来看,如表3所示,按照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涉案行业产品的高低程度,我们发现,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是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最为集中的两个行业。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贱金属及其制品反倾销调查52起、反倾销最终措施32起,分别占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反倾销最终措施的33.8%和31.7%。也就是,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行动的1/3左右是集中于贱金属及其制品之上,对该行业产品对美出口构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期,美国对中国化学产品反倾销调查45起、反倾销最终措施31起,分别占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的29.2%和30.7%。两个行业涉案产品合计占到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63.0%、反倾销最终措施62.4%。也就是,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对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两个行业的贸易影响最大。并且,美国对中国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的反倾销数量增加很快,反倾销调查分别从1978-1994年的17起、19起增加到1995-2009年的35起、26起;反倾销最终措施分别从1978-1994年的11起、9起增加到1995-2009年的21起、22起。

四、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涉案贸易金额比较

仅从涉案行业产品反倾销数量视角分析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影响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某一行业产品遭受美国反倾销数量的多少尚无法反映其实际遭受的贸易影响。考虑到每起反倾销涉案产品的贸易金额差异较大,因而需要进一步探究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涉案行业产品的贸易金额状况。在这里,我们以反倾销损害调查涉案金额为基准,来考察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涉案产品的贸易效应。

根据USITC(2010)统计,如图3和下表4所示,1995-2008财政年度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涉案金额超过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是:(1)木制卧室家具(杂项制品),涉案金额9.579亿美元,被课征198.08%反倾销税;(2)钢钉(贱金属制品),涉案4.86亿美元,被课征118.04%反倾销税;(3)圆形焊接碳钢管(贱金属制品),涉案4.2亿美元,被课税率85.55%;(4)碳合金钢丝条(贱金属制品),涉案3.409亿美元,无损害;(5)新充气工程机械轮胎(橡胶制品),涉案3.057亿美元,被课税率210.48%;(6)冷冻罐装暖水虾(预制食品),涉案2.953亿美元,被课税率112.81%;(7)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器),涉案2.711亿美元,被课税率78.45%;

(8)铜版纸(纸制品),涉案2.238亿美元,无损害;(9)自行车(车船运输设备及部件),涉案2.213亿美元,无损害;(10)圆形焊接碳钢线管(贱金属制品),涉案1.814亿美元,被课税率101.10%;(11)圆形焊接奥氏体不锈钢加压管(贱金属制品),涉案1.548亿美元,被课税率55.21%;(12)复合编织袋(塑料制品),涉案1.532亿美元,被课税率91.73%;(13)格记录纸(纸及纸制品),涉案1.318亿美元,被课税率258.21%;

(14)滚球轴承(机械电气设备及部件),涉案1.28亿美元,无损害;(15)聚乙烯手提袋(塑料制品),涉案1.257亿美元,被课税率77.57%;(16)聚酯人造纤维(纺织制品),涉案1.116亿美元,被课征44.30%反倾销税。

比较一下,从超亿美元涉案产品贸易金额来看,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损害调查涉案金额合计最大的行业产品是贱金属制品,涉案金额达15.83亿美元;其次是杂项制品,涉案9.579亿美元;塑料与橡胶制品位居第三,合计涉案金额5.846亿美元。总体上,这16类涉案产品总计涉案金额达45.085亿美元,其中,资料来源:USITC(2010)。在这里,对USITC未公布涉案金额的产品没有列示。

终裁被课征反倾销税的涉案产品金额达35.946亿美元,占到79.7%,无损害结案占20.3%。

同期,见表4,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其他涉案金额不足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有:柠檬酸与柠檬酸盐、圆形焊缝非合金钢管、淹渍蘑菇、定尺碳素钢板、钢丝衣架、石油专用管材、汽车挡风玻璃、刹车鼓与刹车转子、冷轴碳钢、薄壁矩形钢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片和条、小龙虾尾肉、纯镁、非冷冻浓缩苹果汁、薄绵纸、蜂蜜(单一)、钢制螺杆、结构钢梁、镁、蜂蜜(多重)、小直径石墨电极、柠檬酸与柠檬酸钠、玛钢管件、钢丝绳、精炼褐色氧化铝、合成靛蓝、钻石锯条及部件、冷轧钢材、电解二氧化锰、漆刷、六聚偏磷酸钠、手推车、铸造焦炭、熨衣架及部件、聚乙烯醇、画布、圆形焊接碳钢线管、铁钒合金、非锻造铸铁管件、折叠礼品盒、金属锰、糖精、未加工橡胶磁、阿司匹林、油毡卷钉、螺纹钢筋、皱纹纸、电解二氧化锰、硫酸锰、碳酸钡,以及亚硝酸钠等51类产品。这51类产品总计涉案金额达12.291亿美元,其中终裁被课征反倾销税的涉案产品金额为8.888亿美元,占到72.3%,无损害和终止结案占27.7%。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我们对USITC未公布涉案金额的产品没有统计在内。

五、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

基于反倾销强度指数分析为了揭示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影响效应,我们选取1995-2009年度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99起案件,以及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的71起案件,来考察各年度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影响效应。在这里,我们通过测算各年度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强度指数来揭示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影响效应。

依据表5,从美方视角来看,1995-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99起、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71起,分别占同期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的22.6%、美国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的25.3%。年度反倾销数字显示,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各年度变动很大。

不过,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都有了显著地提高。另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美国报告的数据显示,1995-2009年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在显著地增加,从1995年的485.1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3563.0亿美元,只是在2009年因遭受次贷危机滞后影响效应而出现进口下滑。相比来看,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占美国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不断地上升,从1995年占比6.3%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19.3%。据此,如图4美国对华反倾销强度指数显示,1995-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指数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指数在波动中呈不断上升态势,其中,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指数除了1997、1998年之外都大于1,表明除了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外,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给美国从中国年度贸易进口都产生了显著不利的贸易调查效应。并且,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最终措施指数除了1998、1999年和2002年之外都明显大于1,这表明除了反倾销调查的滞后期因素和中国入世因素之外,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给美国从中国年度贸易进口(或中国对美贸易出口)也产生了强烈的贸易破坏效应。

六、主要结论及对策

本文通过对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现时格局与贸易效应问题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WTO框架下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都最为严重,远远高于美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体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考虑到美中双边巨额的贸易差额,美国对中国频繁的反倾销行动已给中国对美出口产生非常不利的贸易影响。

2.在WTO现时格局下,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最终措施数量呈阶段式提高。对于美国企业和政府当局来说,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对国内进口商和国外出口商的威胁作用,而是已通过课征反倾销税的形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贸易保护工具。

3.1978-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主要分布在13个行业产品上: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杂项制品、机械电气设备及部件、纸及纸制品、纺织制品、预制食品与饮料、塑料与橡胶制品、矿石及矿物燃料、家用电器、蔬菜产品、车船运输设备及部件,以及建材与玻璃制品。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是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最为集中的两个行业,也是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贸易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

4.从涉案贸易金额来看,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损害调查涉案金额最大的行业产品是贱金属制品,其次是杂项制品,塑料与橡胶制品位居第三。并且,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终裁被课征反倾销税的涉案产品占到72.3%以上。

5.1995-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指数和反倾销最终措施指数在波动中呈不断上升态势。

除了个别年度外,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指数都大于1,表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给美国从中国年度进口产生了显著不利的贸易调查效应。并且,除了个别年度外,美国对华反倾销最终措施指数明显大于1,表明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终措施给美国从中国年度进口也产生了强烈的贸易破坏效应。

政策建议是:

1.在国家层面解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没有实质性突破美国和欧盟两大贸易体条件下,现阶段,中国行业和企业应积极争取获得行业市场经济地位,以降低被反倾销的风险。可喜的是,2010年5月24-25日,中美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方已表示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鉴于美国对中国反倾销主要集中于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两个行业上,而在WTO下反倾销已成为美国采用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贸易保护工具。这样,中国应对反倾销的举措应落实到加强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上,构建行业协会倾销与反倾销信息平台,及时反馈给会员企业,并通过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机构加大统一应诉和的力度。同时,增进与美国商会和行业协会之间信息沟通和了解,以便通过事前协商来化解部分的反倾销冲突。如当前需要统一协调和加强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产品、杂项制品、塑料与橡胶制品等行业协会建设,以降低这些行业被诉的风险。

3.鉴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强度指数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的态势,而中国对美商品出口集中度过高,2009年达18.4%,同期美国对华商品出口集中度偏低,2009年仅为6.6%。这样,中国一方面需要拓展贸易市场,形成多元化的贸易格局,以改变贸易出口方向过于集中、进出口结构较大失衡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应实施以进口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如中国保持从日本、韩国大量进口的同时,应增加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利用进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规模优势来促进互补性产品的贸易出口。现阶段,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要从根本上应对和降低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贸易摩擦,就必须降低过高的对美贸易依存度、降低过高的对美出口集中度,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Aggarwal,A.(2004),“MacroEconomicDeterminantsofAntidumping:AComparativeAnalysisof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WorldDevelopment,Vol.32,No.6,pp.1043-1057.

[2]USITC(2010),“ImportInjuryInvestigationsCaseStatistics(FY1980-2008)”,usitc.gov/trade_remedy/documents/historical_case_stats.pdf

[3]White,Y.andK.Jones(2000),“TheSunSetsonUSAntidumpingOrders”,ChinaBusinessReview,Vol.27Issue3,pp.34-43.

上一篇:医师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质量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