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25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1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关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课程,有其特殊性,在课程建设上还面临着诸多任务。还要应对社会思潮的各种变化,还要面对新教师、新教材等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统筹规划,建立课程的创新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最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2

【关键词】 地方院校;教学质量;质量工程;现状;问题;措施

一、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继“211 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联合推进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教高[2007]1号文件中“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六方面。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中将“质量工程”简称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方面,建设内容不断扩充。

二、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现状

包头师范学院结合学校教学内部改革、建设和管理现状,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以“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于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由学校拨专款进行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建设自治区级、部级项目培育点,学校投入培育经费,培育点与学校签订任务书,力争在自治区级,部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取得好成绩。目前,基本形成了校级、自治区级、部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项目级别低

因升本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生源质量低,教学经费投入少,导致学校申报项目竞争力弱。“质量工程”项目多锦上添花的倾向于重点高校,据统计,目前部、委属院校获得了总项目数近70%的部级建设项目,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与申报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重复立项,一人多项现象较多

不同类型的项目时常同时集中于同一学院的同一专业中,一个项目主持人,往往担任多个项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应是以点带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但在申报立项过程中,申报单位目标是为了取得立项,而未更多的考虑项目建设是否可以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申报单位围绕少数优质项目反复作文章,导致内容相同项目重复申报;申报过程中,由于申报条件要求限制,使项目主持人往往承担多个项目,造成一人多项,项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3、重立项,轻结项

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学院和教师个人对于项目申报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均能按照要求积极申报。但是一旦立项之后少数项目就出现了建设停滞现象。有些项目重评前的形式包装,评后建设没有新的内涵和改革深度;部分项目多年没有进展,资金投入没有效果回报;有些项目只建不用或建而无用。“质量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表面工程、形象工程、虚假工程。

4、立项成果不能有效推广应用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出版著作等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相当一部分成果为教学服务的功效还没有充分发挥。只有把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取得的开发、利用才能实现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5、未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现有的“质量工程”共享资源网仅有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上传的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申报时的状态,为了应付申报而上传的资料,没有及时更新。而其他“质量工程”项目尚无资源共享平台,立项单位和个人也无相互间的经验交流。

6、“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

由于学校是教学型院校,自我创收能力弱,导致大多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使项目在师资队伍、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严重制约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和成果的取得。

7、“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

“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质量工程”项目成果的质量要求未有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对“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的检查和验收缺少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教学效果的实地评估和全面验证,对教学质量进行抽样调查或较大规模普查不多;全程监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不够。

四、“质量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层级

结合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工作安排,立足本校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各项目、各级别的合理布局,重点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自治区级和部级建设。

2、加强“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

建立完整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以及不定期检查监督管理机制,和校、院两级的质量监控体系。中期检查、结项验收不仅凭检查表所填流于形式的过关,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建设量化标准,严把项目质量关。

3、优化“质量工程”优质资源共享

目前学校资源共享只有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校级优秀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和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资源已经实现共享,但“质量工程”其他项目还未建立相关网站,应建立“质量工程”资源体系网站,所有项目均在此网站上传资源,便于学生教师学习交流。

4、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投入

大多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使各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讨交流、实验耗材采购等方面受到限制,学校要保证项目经费足额按时到位,更要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投入,与此同时要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质量工程”资金使用办法,严格资金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支出。

5、规范“质量工程”项目管理

学校要根据办学特色和自身发展,宏观上统筹规划,制定规范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学院和学校二级管理权责,使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2] 朱永江.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5.

[3] 谢艳娟,邓维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高教论坛,2010.10.10.

[4] 洪辉煌.关于新建地方性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26.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 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4]杨华,华巍.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于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1,(5).

[5]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林业教育,2001,(4).

[6]傅松玲,白明生,许军等.林学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生产率系统,2001,(2).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4

【关键词】高职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行标导向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80-0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面向报关企业、报检企业、国际货运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和对外贸易经营企业培养报关、报检、货代和制单人才。由于企业的报关报检工作直接与海关、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接,这些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定性和严肃性,因此,探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改革,推行“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员执业管理办法》、《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关报检从业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和报检从业资格,未依法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报关报检业务。国家对报关报检从业人员的特殊规定决定了报关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紧依托报关报检行业标准,充分挖掘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关协会、报检协会、货代协会、报关报检货代龙头企业等各方面的有利资源,走“行标导向、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学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按照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标准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行标导向”是指以报关报检货代等行业标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四位一体”是指学校、海关、检验检疫等行政管理部门、报关报检货代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的专业人士共同出谋划策,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专业教学事务。

二、“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报关行业和货代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关、货代服务已经形成了有专门的市场和技术含量、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的公共产品,承担了全国90.7%的进出口报关和货代业务。但就整体而言,有关报关与货代服务运营却规定散落,标准的执行力度不高。随着《国际货运作业规范(GB/T22151-2008)》、《国际货运业务统计导则(GB/T22152-2008)》、《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GB/T22153-2008)》、《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GB/T22154-2008)》、《国际货运企业资质和等级评价指标(GB/T22155-2008)》、《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海关行业标准(HS/T 32-2010)》等行业标准的陆续出台,标志着中国报关和货代行业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与标准化,推动了报关与货代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高等职业学院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行业标准,有利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对推动行业的发展,最终与国际标准接轨产生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专门培养货代员、报关员、制单员的对口专业,为了与行业接轨,为企业培养技能高、适应岗位能力强的人才,在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行业标准,让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就掌握相关行业标准,对于毕业生顺利找到对口工作以及就业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熟悉和掌握行业标准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缺少引入行业标准有关,因此,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熟悉和掌握行业标准的专业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当前需要面对的重任。

三、“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行业标准是服务作业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一线的服务作业,服务作业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是行业标准。报关报检货代行业标准是规范统一报关报检货代服务作业流程和质量的标准,其制定依据来源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国家监管部门对报关报检货代工作的相关监管规定,如《海关行业标准(HS/T32-2010)》对报关服务作业流程规范为: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退还单证。报关服务作业的这个流程不仅符合报关行业的标准,也符合海关对报关企业的管理规定。行业标准不仅可以约束、规范企业工作,而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受到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因此,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培养学生,既可以与全国的报关报检货代等资格考试接轨,提高通过率,又可以和企业具体工作无缝对接,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

(二)“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四方合作多方受益。作为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和单证员的培养方,学校的培养水平很大程度依赖于“政、行、企”三方的热心合作,四方合作顺利,学校的培养水平就会提高,培养对象的工作质量也会提高,他们工作质量的提高会直接拉升企业的经济效应,直接推动作为监管部门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管理效率的提高。而行业协会作为管理、维护、改善市场经营秩序的民间组织,直接负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考核、颁发考核合格证书。行业队伍素质以及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行业协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校、政、行、企”四方合作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三)“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深的现实基础,可操作性强。目前,我国的报关、报检和货代等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成熟。2002年至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中国国际货运协会陆续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管理规定》、《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物运输作业规范》和《报关服务作业规范》等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企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是“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扎实理论依据。此外,“校政行企”有共同合作的社会利益基础,可操作性强。

四、“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建设和改革时,以行业标准作为导向,按照行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使用或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评价课程效果;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囊库”作用,通过聘请行业协会负责人,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资深关员、质检员,龙头企业优秀报关员、报检员和货代员等专业人士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综合实训指导、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等工作;站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高度推动“校政行企”四方合作,选定报关协会、货代协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外运、港务集团等单位作为合作方,“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建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基地。

(一)构建“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学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四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按照行业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的报关、报检和货代等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成熟,“校政行企”也具备共同合作的社会利益基础,“行标导向、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

(二)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建设专业主干课。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建设报关实务和国际货运实务等专业主干课。

1 按报关行业标准建设报关实务课。在建设报关实务课程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业标准――《报关服务作业规范》和《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以海关对报关员的标准来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可要求任课老师先考取报关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教学内容的组织以报关服务作业流程为主线: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一退还单证,建设与海关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报关实务课。

2 按货代行业标准建设国际货运实务课。在建设国际货运实务时,引入《国际货运作业规范(GB/T22151-2008)》、《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GB/T22153-2008)》、《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GB/T22154-2008)》等国际货运行业标准,由获得国际货运职业资格证书或师资培训证书的教师任教该课程,教学内容以国际货运作业流程为主线:揽货-订舱-做箱-报检-报关-装船-提单缮制,建设与国际货代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国际货运实务课。

(三)“校政行企”四方合作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学校、行政主管、行业、企业四方合作,由学校以项目形式申请建设资金,提供实训场所、实训师资,由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行业发展的政策顾问、技术支持,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实训指导、管理制度、操作业务环节、流程、单证资料,“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共同制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制定建设“校政行企”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四方合作的分工与职责,建成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可以作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更可以成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主管部门宣讲政策,培训学校、行业、企业员工的场所。

(四)“校政行企”四位一体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资以内部塑造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多渠道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内部塑造方面,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重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创造去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学习的机会。外部引进方面,充分发挥“校政行企”四方合作的平台,从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聘请资深关员和质检员来学校开办讲座、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引进报关、报检、货代等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多渠道塑造“双师型”教师,打造多元化兼职教师队伍。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概念;建设;评审指标

一、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教学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学,不同时提高教师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课受益面积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

精品课程虽然分层次,多样化,但不意味着不要标准。既然是精品课程,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的精品课程就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一门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是适合其高水平重点大学教学需要的高标准,若将之机械地搬到一般大学或高职高专,很难称其为“精品课程”。反之也如此,一个高水平师生群体使用的教材,挪到其它水平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可能会失去了精品的示范指导性和适用性。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博士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1.教学队伍20分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8分)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4分)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8分)

2.教学内容22分

1)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10分)

2)教学内容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6分)

3)实践教学: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6分)

3.教学条件20分

1)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8分)

2)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的实验并选用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6分)

3)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统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6分)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 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 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多少和维护、升级情况适度调整支持额度。

五、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在于造就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2.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又不能单纯关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 (套)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一本教材统治高校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特别应该加强大学生对原著的学习,因为教材是编者对原著的归纳,不同的编者归纳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但由于教材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而不为人知。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比如,精品课程建设中要不要照顾西部地区?实施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专家学者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国际化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

5.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在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贯主题,也为各高等学校所重视。比如,教育部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在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从编写出版质量看,总体上体现了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高校所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考虑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要进一步加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人课程教学。比如,著名科学家黄昆先生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是,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具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

7.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教学规范,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家学者认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比精品课程建设或者某某工程建设还重要。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某某工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政府

都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这就能够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杜绝政策的不稳定和长官意志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8.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术自主与政府干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学者自身的事情,行政干预应该掌握“度”,不能用行政手段取代和过度干预学校内部学术事务;二是处理好自发与人为的关系。精品课程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哪个人自封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的自我建设原则,不人为拔高、不人为干涉,要自然成熟。另一方面,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加快其成长成熟的步伐;三是处理好评估过程中的软件硬件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硬性指标,但不能过于僵化,要有弹性和柔性,否则,过于刚性,对精品课程建设,对创新是不利的。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项目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84-03

项目教学课型的研究,对促进中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效地实施新课改,开展有效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一、项目教学课型研究的背景

项目教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来自社会生产实践或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工作的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正积极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课堂,将工作以组织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接轨,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步缩小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差距。

2008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与商贸专业教研会开展了不同主题的课例研究,中职财贸专业课型研究主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三个维度开展,以职业性、新颖性、普适性为原则筛选出9种特色课型,项目教学课型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内容。在该实践教学中,教师按照“就业为导向,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进程与工作进程一致,并把业务训练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项目教学课型的理论基石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项目教学课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

2.“做中学”原则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即知与行的结合。项目教学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完全符合行为导向教学的要求。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合作讨论、归纳提升,在做中学、做中问、做中悟,使学生动态地、开放性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项目教学课型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1.项目教学课型的内涵

项目教学课是把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教学,学生以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集职业性、普适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教学课型。

2.项目教学课型的基本结构

项目教学的选择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职会计教学在新课改下围绕会计岗位任务开展,重视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要求,培养服务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中职会计专业项目教学课的基本流程包括: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分工合作、制定工作计划、完成任务、成果展示、评价交流。

四、项目教学课的探究与实施

1.巧妙设项,明确任务。

教师是项目的策划者、组织者。项目的设立应与实际工作有直接的联系,是典型的工作任务。定位采用项目教学课,教师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深入了解行业岗位如何实施此项目,将工作组织形式引入课堂教学,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岗位要求,设计出适合中职学生的项目教学课。

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不同,可按工作流程合理分解为多个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或本阶段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任务的设计应注意难易度,尽量分散难点,不把多个难点集中在一个任务中。在下达任务初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已有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能明确地描述和表达预期获得职业任务的结果,能与同伴沟通并清晰所完成的任务。

例如:“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项目,属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此进行整合、补充,通过创设仿真的职业场景,以工作任务引领,设置工作岗位,进行纸质申报、电话语音申报和在线网络模拟申报,将企业会计的纳税申报工作搬进课堂,任务设计见图1。

上述任务的设计弥补了原教材的不足,只是介绍相关税费的计算,学生学完该教学内容后,毕业进入职场实习、工作,还是觉得学校学的与实际工作差距很大,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完成纳税申报的工作,以致用人单位经常反映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操技能不过关,学习缺乏实用性。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真正体验到职场会计人员纳税申报的全过程,做到“课堂学的就是企业做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目标性。

2.制定流程,分工合作。

教师根据项目的设立制定工作指引、工作流程、分配角色。学生接到任务后,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要求,熟悉岗位流程、体验岗位要求,掌握专业技能,组内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有分工有合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7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渐渐由过去注重单独的授课向注重科研方向发展,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不做科研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不做科研高校就无法更好的获得进步,因此高校科研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课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每个高校每个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实验课,但很多课程的实验课都是在重复上课的内容,很少有教师专门研究如何将实验课与市场相挂钩,如何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一大目标,而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将其以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让更多的教师从这一研究方式出发,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高校实验室课改提供更多的发展路线。

一、组织立项团队,选择研究方向

为了确保实验室课程改革项目的顺利开题,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建立三级论证审批制度,先从制度上制定出一定的课题申请要求,同时将课题申请相关的事宜以及奖惩措施确定好之后,将课题申报要求下发给全校教师手中,然后采用公开招募的方式组织立项团队,实验室每年年底可以根据各自教研室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师提交相关的课题立项题目,随后上交至立项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进行题目的探讨,从而确定最终课题名称。所选课题根据教师上交数量和质量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最终有多少团队能够进入到整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当团队教师和整体方向确定以后,团队项目领导应组织团队成员开会进行探讨,将确定好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分,制定相关的研究内容后,设计相关的研究方向,组织探讨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及研究内容,同时对课题研究的研究创新点进行探讨,最终对该课题的研究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探讨过程中,应该围绕实验室课程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有的团队最终确定课题名称为:“高校实验室走进车间课题研究”,将实验室与车间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

二、制定研究目标,探讨研究流程

当团队制定好相关的课题方向以后,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团队应该按照课题方向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以及相关的研究流程。首先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项目研究团队应该根据相关课题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研究目标,比如上面所制定的那个“高校实验室走进车间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应该讲研究的目标放在如何将实验室与车间进行结合上,目前很多高校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理论验证,对学生与未来就业关心程度不够高,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也无法很快的找到相关的工作。为此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将实验室学习与车间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感受到以后就业的氛围,从而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制定好相关的研究目标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探讨研究流程,所谓研究流程指的是在进行课题申报过程中,通过探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一般来说实验课改的项目研究流程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课题题目的确定,进一步的制定相关的研究内容,为后期更好的进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是课题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实验课改内容进行收集,并制定相关的计划和预算,随后组织项目建设,并根据项目建设的内容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制定相关的课题研究策略和方针,并按照计划实施这些方针,当整个课题结束以后,应对课题项目结果进行验收,最终将整个研究结果上交后归档,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

三、加强过程监督,建立沟通机制

依据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供求双方之间的关系应该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因此为了更好地节省经费的之处,立项项目的实验设备、基本设置的建设都应该采用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通过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条款,约束双方的行为规范。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实验课改项目的建立与管理,高校必须制定相关的采购管理办法,规定学校预算内部与外部资金的数额,并在团队成员进行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沟通机制,建立定期报告的制度,定期与小组人员进行沟通与协商,共同探讨整个课题的开展情况,并根据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供阶段性工作业绩,汇报课题开展的情况,同时如果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内容也应在沟通过程中及时上报。另外作为项目负责人不宜在交流过程中鼓动其他成员发泄情绪,告知小组成员有问题可以间协商,但工作一定要积极的开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课题申报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篇8

一、依托课题研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

1.区域龙头课题引领发展方向

西湖区教育行政领导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的理念,围绕区域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区域龙头课题并亲自组织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西湖区教育局领导牵头的课题就包括“内驱外引:区域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策略研究”“构建孩子想象的现代学校的实践研究”“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等。这三项课题的成果均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出版了2部专著。这些课题不仅提升了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在区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2.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立足区域实际,在调研中提炼研讨主题,共同解决学校发展难题。以钱局长主持的省重点课题“传承・共融・创新: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和黄志元副局长主持的省规划课题“促进区域高位均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为载体,分别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交流”“合作组有效学习的策略与评价”“特色课程建设”“美丽学校建设研讨”等,这些研讨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有利于西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围绕主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为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出调研报告。2013年,_展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2014年,开展了西湖区中小学课改实验学校的现状调研;2015年,组织开展西湖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调研。实践证明,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提出更多符合实际的建议,更好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4.积极培育学校核心课题

要求校长在每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段内,除了要自己承担1个课题研究外,还要推广1个课题成果,开发1个新课题。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的课题要有适切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开发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创造性和校本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省市级课题研究或独立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

二、创新科研实践,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教科研活动

1.组织开展学术节活动

西湖区教育系统学术节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目前第三届学术节也已进入尾声。每一届学术节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高层次的理论引领、精彩的课堂展示、名师论坛、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等。学术节由开幕式和主题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和北京市翠微小学许培军校长分别作了关于课程改革的主题报告。主题活动,包括“课程改革研讨活动”“课改课堂节展示活动”“创建新优质学校研讨活动”“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等。

2.开展教育科研大讲堂活动

近两年,西湖区分别在翠苑中学、竞舟小学、求是教育集团等学校组织了十余次科研大讲堂活动。科研大讲堂活动形式多样,有课堂展示、圆桌论坛、观点报告、专家讲座等。科研大讲堂在规范学校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区域教科研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组建同类课题研究群

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统计,把研究领域相近的课题整合成课题群,如,课程建设、美丽学校、智慧教育等课题研究群。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指导活动。

三、优化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研制“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

近两年,我区逐步完善了科研成果(论文)评审机制。成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委员会,同时,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设立若干个评审专项组;按学科类别,分别建立初评委与复评委专家信息库;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论文(成果)立项课题的评审标准;成果(论文)评审工作“背靠背”,同一类别初评、复评和同一组杜绝同校专家,防止个人学术权力蔓延;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国知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我区第28届教育教学论文拟获奖名单(一、二等奖)进行了,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净化了学术风气。

2.开展“条块结合”课题申报

“条”上集合广大教师的智慧,各中心、各部门、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度,提供课题研究申报目录;“块”上我们以区域重点课题为基础,延伸出了众多的子课题,同时列出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供教师研究。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立项课题的方案质量。

3.进行“线上线下”成果推介

一是分学科分类整理获奖科研成果的电子稿,并及时上传至网络FTP上,方便全区中小学教师学习,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区域层面综合推广、分学科、分类推广;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优秀成果推介活动,各学科整合、校内外结合、共同体融合、地区间联合等。

4.创建“量性结合”的科研评价

创建并完善了《西湖区教育科研考核评价指标》。西湖区教育科研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自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我们既评价科研业绩,立项率、参与率、结题率、获奖率;又评价科研态度、科研过程,分别从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机构的健全程度、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科研成果的推广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加强科研指导,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质量与水平

1.加强各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导

一是制定课题申报目录。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分门别类的制定课题申报目录。二是跟踪指导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区级立项初选的基础上,与课题负责人沟通,按照申报要求,从技术层面对各级课题申报方案进行逐一审核,严格把关,保证课题方案的质量。

2.加强课题过程化指导

一是开展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以“培训研究人员、规范研究过程、交流研究经验、提高研究质量”为目的,通过教科专家引领、“本土”专家观点报告、优秀成果推介、分段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二是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定期到基层学校对各级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加强课题的过程化指导。三是实施课题记载手册管理制度。申请结题的立项课题,记载手册必须接受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的检查,通过后方可结题。四是开展“点面结合”中期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省市规划课题与区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中期监测。

3.重视对课题成果提炼的指导

一是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定人、定时、定向的帮扶原则,对相关课题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尤其是对部分未在区获奖的课题成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是网上交流,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还要深入到一些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指导。三是定期开展省、市规划课题结题成果集中交流活动,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指导。

4.强化对科研室主任的业务指导

我们非常重视科研主任会议,不仅有工作上的布置,业务上的指导,还会针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穿插一些专题性的小讲座。如,10月份举行专题论文评比;9月初的科研室主任会议上穿插讲“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3月进行科研成果评比和课题立项,会上穿插讲“课题申报与报告撰写”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区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教师观念的转变,从对科研的畏惧到主动参与科研;科研内容的转变,从单一的课题研究到以普及科研知识方法为主的培训活动,以强化过程管理为主的中期交流活动,以展示成果为主的展示活动,以成果为主的推广活动;活动形式的转变,有交流观摩、现场研讨、网上论坛、科研导等。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专业引领、全员参与、校本特色”的教育科研新格局。

上一篇:谈话技巧与口才范文 下一篇:常见的物联网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