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17:24:23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1

关键词:规划生态学 特色课程 生态学 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39-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5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生态规划为指导进行跨专业人才培养,开设有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开设规划生态学和建筑生态学课程,是国内唯一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院校。2012年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其中《规划生态学》是该立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已有自编的《规划生态学》(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该教材获广西区优秀教材立项和本校优秀教材项目立项,并且该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1 《规划生态学》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课程定位

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学背景,以能力为核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职业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广西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全国各地。《规划生态学》课程涉及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是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1]

1.2 课程目标

《规划生态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中的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规划项目中存在的生态不合理性,详尽系统的介绍怎样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编制符合生态学发展规律的项目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规划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以生态为前提和导向的科学规划。

2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教学内容

《规划生态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在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引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三大部分,共16章,详见表1。

该课程的难点在于生态学的哪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用以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怎样应用。课程结合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后续的传统村落调研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应用规划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编制传统村落修复性规划方案,以体现专业特色,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师资队伍

该门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由1~2名主讲教师和1~2名辅讲教师组成,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方面较为合理。课程教师责任感强、专业知识精通、团队协作精神好,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专业梯队。在长期的教学中,由1名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校年度的教学安排及科研情况,选取1~2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一起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需涉及城乡规划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自导式(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3]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详见表2。

2.4 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目前已有2009年12月出版的自编教材《规划生态学》,该教材是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推荐教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计划项目。虽然已经有自编教材,但是这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于2011年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的需要。[4~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新近案例充实教材中案例部分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新近案例的引入需征得主讲教师的同意,并讨论后选择典型案例,作为以后课程的教授内容,同时也作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2)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北航北海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教师对参考书和期刊征订申请,征订教学需要的参考书和期刊。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和征订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便于教师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规划生态学》作为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相关专业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4)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为纯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在今后相关课程设计和实训中开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规划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北航北海学院在校外一些传统村落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学生的活体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应用实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

学校目前已建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设计室、专业设计室、模型实验室、生态与园林实验室,配备有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规划生态学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场所。

2.5 考核体制

考虑到《规划生态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摒弃以往只用期末考试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形式,兼顾公平、公正,重新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课程论文或设计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规划生态学主要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课程论文或设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两方面的考查,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

3 《规划生态学》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3.1 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已有2006级到2010级5届城市规划专业的400多学生上过这一课程,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认可,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还有不少学生考上香港大学和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研究生。(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4)提升了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工作的毕业生把课程的思想带到了工作中;另一方面,考研继续学习的学生也把课程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带到了学习科研中,这样就把这一特色课程的思想带到全国各地。此外,课程组的教师从事城乡规划项目编制或评审,在区域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3.2 课程改革

虽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成效。(1)聘请城乡规划专家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或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2)开展校园生态规划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规划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学生设计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3)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出国留学打下基础。(4)丰富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该课程目前在其他高校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因此,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以及网络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参考资料。(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建成校精品课程,也为以后广西区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鹏飞,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

[2]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 梁飞媛.教学方法的思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05-107.

[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的意见函[EB/OL].http://.cn/news/shownews.asp?id=232.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物流设施规划;应用建议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立,随后在哈佛大学的法律及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得到成功运用,该教学方式进而在全球教育界得以迅速普及。案例教学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真实情景进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分析与探讨,形成规范完整案例,进而分析解决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优势。例如,推动教学理念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及实践能力。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涉及建筑规划、管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与领域,由于涉及的学科与知识点众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做到让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物流设施规划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属于物流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是在物流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经济、便捷的物流系统以保障企业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的高效运行。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系统的组成与平面布置、设施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搬运与仓储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等。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综合性。在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想构建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必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够完成。第二,实践性。其中,物流设施布置的主要方法以及系统运行效果的检验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过程得来,解决物流系统中多种问题的方法来源于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第三,知识更新快。无论是从种类看,还是从技术方面看,物流设施与设备都属于发展极快的行业,技术与设备更新频繁,导致该课程的教材很难跟上最新科技成果的发展速度。

鉴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仅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传授理论知识,势必晦涩难懂且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做到真正掌握知识。而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堂上结合真实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现实中的物流设施和物流系统有个整体的概念和把握,为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无论是在何种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引用了案例教学法,就要求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真实、形象、贴近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更深的理解,案例展示的实际问题要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匹配。具体到物流工程专业的物流设施规划这一课程中,能够直接供教学引用的案例非常少,所以要想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与准备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新媒体或者杂志的报道,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案例;由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属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如果直接引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可能无法与其中的理论知识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对搜集来的素材进行加工,将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展示。二是通过对类似专业的案例进行筛选,得到能够应用于本课程中的案例,例如,物流经济地理、工业建筑设计等相关课程。然而,应注意到这些案例通常展示的是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如果直接引用,势必无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因此,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地设计与改编,确保所用的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吻合。

从物流设施规划这门课程的要求出发,课程组做出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设置来展示本课程特点,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数理方法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估以选择最佳方案的思维。例如,在对本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设施布置规划进行教学时,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连锁超市配送中心案例,主要讲述配送中心不同别商品的存储、分拣、分货、包装、配送等各环节物流流程与衔接关系。为了体现物流设施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理顺物流工艺流程进行初步规划之后,再考虑各部分的物流量大小,分析各作业单元之间搬运距离和强度,进而将计算出的物流强度与前面的非物流关系密切程度来设定各作业单元的相对位置,按照密切程度高的作业单元靠近布局,反之,应按隔一定距离的原则完成设施布置规划。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辅之以相应的案例展开教学,例如,在设施选址问题中,可以分别以仓库、货运站为例展开教学,在物料搬运系统分析部分,以某公司货物配送中心分拣库的物料搬运系统设计为例展开教学。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将教材知识运用到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上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安排参观学习。由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初,应安排学生深入物流企业现场进行认知实习,了解物流工艺流程安排、设施设备布局、物料的存储、库内搬运、仓库选址等,熟悉各种叉车、堆垛机等搬运设备的用法,认识托盘、大中小型货架、储物容器等物流设备,使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形成直观认知。安排参观学习时,应提前将重点要观察学习的项目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学生手中,参观实习后要安排讨论环节,以确保参观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对案例的理解。教师在安排案例教学之前,应将事先制作好的案例发放到学生手中,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拿到案例后往往会认真研读,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了解,查询资料,进行适当的讨论,并要求若干代表进行发言,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案例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确保学生分组讨论的效果,在本课程的第一堂课中,就应该把学生的分组工作做好。在课下,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小组内每个学生明确分工,各自查阅不同的资料,然后共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再次,案例的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时间范围之内,对各小组探究的案例展开交流,这是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各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讨论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小组代表通过PPT讲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小组内其他成员对此作出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对这一小组答辩结果中的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完毕后,教师针对本节课引用案例的讨论结果作出总结,对学生探讨问题的结果以及学生的努力程度等进行点评,并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不良状态,鼓励与肯定学生中呈现出的积极因素。

最后,结合设施规划软件形成规划方案。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达到提出设计方案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最佳的结果是学生能够提交设施规划方案的图纸。因此,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好能引入Flexsim等系统仿真软件,通过布置任务、建立物流运作模型、模型运行仿真与修正等方式,形成完整的物流设施规划最终实践教学成果。

(三)课程的考核

对于学习成绩的评价和考核,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反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由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与设计成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也应该随之改变。在课程考核打分时,应将学生出勤率、讨论发言的次数、各组讨论方案的科学性、作I完成情况、最终设计成果完成效果等几个方面都考虑在内进行赋分。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分数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案例讨论的成绩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小组整体的成绩,是对学生小组的案例分析准备情况进行量化,对于同一小组内成员,该成绩都是相同的;另一部分是小组内学生个人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每个学生动脑筋、查资料,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将晦涩难懂的复杂理论融入案例,教师点拨,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关键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到锻炼,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王玉芬.案例教学探析[J].教育与

职业,2007(15):118-119.

[2]周剑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

程的案例教学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z1):151-153.

[3]王致民,向号,郑义等.设施规划与

物流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254-256,266.

[4]马成林,李洋,肖生苓等.问题驱动

法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物流与设施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242-245.

[5]刘铁男.物流管理专业的“设施规划

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规划[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88-189.

[6]唐秀英,杨琳琳,陈立畅等.《设施

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改革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物流技术,2015,(4):294-295,307.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11]张华英,谭 丽.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20).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4

【关键词】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新疆农业大学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房地产等城建规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居住区内用地安排、住宅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及综合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目的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专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城镇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体现在需求的“数量”上,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实的庞大需求,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对城建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类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内地高水平大学的规划设计类人才,因此培养本土相关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对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统、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对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发展尚不成熟,教学条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对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实际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新疆农业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综合高等院校。随着地方市场对城建规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逐步开办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专业,其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均作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其中理论课部分为52学时,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规划、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管线规划及综合经济技术等方面;实践课一般安排10学时左右,主要安排对农大周边古城花园、盛世家园等小区进行参观,在课堂对国内一些经典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首先,目前新疆农业大学虽然有不少专业均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但总体来讲教学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助一些案例分析,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快速地系统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但从学生生源结构来看,新疆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新疆的广大农牧区,这些区域居住多以传统村落或牧民定居点为主,因此学生缺乏对现代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的直观认识,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不易理解的情况,而且对所学理论和知识无法应用,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2.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薄弱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一直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地方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目前包括新疆农业大学在内的不少西部地方院校因师资水平、资金、实习场地、实验条件等限制,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抽象概括的理论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虽然辅助一些案例分析,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学生无法对相关理论和知识透彻理解,灵活应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盲从,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了一定的课程实验环节,但分配的课时数太少,仅有10课时左右,以小区参观和分析为主,并没有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等系统的配套材料,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毕业专业实习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讲授———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3.地方特色教学案例匮乏

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但相关案例多是选取一些课本上、网络上的优秀或者经典案例,这对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案例与学生所熟悉区域的居住区状况差别较大,使学生觉得很遥远,很难与实际的例子联系起来。新疆位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的温度特性和全年较干旱的湿度特性,因此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例如与东部地区不同的建筑采光要求,建筑防寒、防风沙要求,绿化植被的耐旱耐寒要求等,同时新疆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例如建筑使用功能、外立面等需反映当地特色风貌,而教材和网上很多案例多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在气候、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因此收集和创建新疆地方特色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库对相关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考核目前主要是通过平时表现与期末笔试考试或者期末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笔试考试学生常采用死记硬背甚至抄袭来应付,课程论文复制撰写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原始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来讲,这种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和提高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教学虚拟化,与社会和市场脱离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些案例,以及课程实验中所给的分析任务大多是理论化、虚拟化的,与新疆现实和地方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的真实规划设计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尚未与当地规划设计企业建立联系,教学呈现虚拟化,与社会实际和地方市场需要严重脱离。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改变教师带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教学,加强课堂交流互动;开展实地调研,现场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和认知,选取学校周边的典型居住小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与讲解;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活跃课堂气氛;依托校园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网络第二课堂,采用翻转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创兴和丰富现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在丰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课时数从目前的10课时提高为3周,即在夏季学期安排专门的课程设计,期间安排2天的认知实习,选取乌鲁木齐市不同类型的典型居住小区,包括多层小区、高层小区、别墅式小区、民族特色小区、老城区传统小区、山地坡地小区等,安排专车由老师带队,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调研踏勘,并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使学生对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有足够的认知;依据地方特点,编制完善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和设计任务书发放给学生,由2~3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2周的方案设计与修改,期间聘请社会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邀请规划公司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评图和答辩。

3.创建地方特色案例库,完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案例资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依托新疆真实的规划设计项目,搜集反映地方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的不同类型的案例,创建新疆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案例库;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特色,收集图片、影像、视频等其他重要的教学素材,完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资源。

4.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的方式与种类,包括平时考勤、调研情况、理论试卷、课程设计图纸等内容,设计图纸的评判采用公开展示评图、作业展评与答辩等模式,在学院醒目位置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将学生设计图纸张贴展示,进行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设计成果具有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特点;此外,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以实际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设计成果与实际工程的差距,并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及感受。

5.增强院校、校企合作,打造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交流平台

改变现有的教学虚拟化、闭门造车的现状,与兄弟院校、校外规划设计企业,例如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佳联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疆内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互相参观、学习,吸取优点,共同进步;同时与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等搭建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学院设立联合工作室,使其成为开放办学的一个平台,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规划设计竞赛,重视对学生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娟,苏阳.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36-37.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111-114.

[3]赵丽艳,汪殿蓓,李国元.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14-215.

[4]路郑冉,孙伟斌,戴锏.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中华建设,2014,(5):104-105.:09:492016-2-14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5

[关键词]移动微课;设计模式;设计流程;移动学习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移动微课研究背景

在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得到众多关注并迅速发展的微时代,不同地区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大量资源来建设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设计模式作指导,同时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统筹,以至于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在质量上良莠不齐,在内容重复混杂,在效果上广种薄收。因此,分析移动微课建设思路和设计方法,探索高校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以合理规划移动微课资源,提高其开发的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移动微课建设思路和设计流程

移动微课是将微课应用于移动终端上,其实质还是微课的建设。胡铁生认为应依据ADDIE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对微课进行设计。梁乐明 等构建了前端分析、微课要素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孟祥增 等提出,微课的设计流程包括:微课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制作、上传、点评反馈和评价7个方面。以上3种模式都忽略了对微课资源的统筹规划,出现了对资源的重复开发,影响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在笔者看来,移动微课资源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目标定位

首先,在明确开发目的的基础上,确定其所针对的目标用户,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定主题,明确需要开发的课程科目与类型。

2.2 整体规划内容与教学设计

在内容规划时要注意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另外,微课一般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解,其内容是日常教学内容的提炼。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对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做到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精炼、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过程最优化。

2.3 开发微课资源

各个地区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应合理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微课资源库,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低利用率。微课资源库大部分是以流媒体的形式呈现,本阶段主要是制作微课视频,解决微课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开发方式,以及资源的保存类型3个问题。

微课视频由课程导入、课程讲解和课程总结这3部分组成。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组织安排讲解的内容;最后做一个恰当的总结或设置反思,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微课资源的开发方式有教学录像、屏幕录制、多媒体讲解、动画讲解和视频剪等。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另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思路清晰、富有感染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微课资源开发后,需保存成相应的媒体类型,以供后面使用。一般采用通用的在线播放视频格式,这样就方便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使用。

2.4 选择开发平台和技术

目前的开发平台主要有:Android、iOS、云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Android和iOS是手机移动端的两大系统,它们无法做到同时兼容,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云服务平台可以将学习资源存储在地理位置不同的服务器上,使“微课”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微信公众平台方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免费、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流量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实现微视频的传送和实时观看。可根据移动微课的开展形式,选择相应的开发平台和技术。

2.5 移动微课的开发和平台的实现

以上4个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编码了。在所选择的平台上,运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移动微课系统,然后进行测试、和维护。学生即可利用手机移动端进行学习。

3 高校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

近三年来,不少学者和专家构建了自己的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如温川雪 等提出的从教学系统设计、平台和技术选择、系统功能结构分析、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设计了一个多平台微课移动学习系统。唐高辉 等提出移动微课设计模型可分为:确定课程名称、分析学习者需求、开发微课、4个部分。田美霞从分析系统开发需求、系统总体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3个方面,完成了基于Big 6模式的微课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综上所述,高校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3.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阶段分为整体规划和目标定位两个部分,主要是在当前资源开发和应用现状下,对区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要开发的资源,适用的群体,授课者对象等,从而对资源进行全面定位。

3.2 内容与教学设计

内容与教学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对知识点进行划分,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后者主要是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3.3 微课资源库建设

要建设微课资源库,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开发平台和开发技术,然后进行微课资源开发,形成资源库。这部分主要是先对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选择视频的开发方式和类型,最后着手制作微课视频。

3.4 移动平台的开发

以上3个步骤,都是为了制作微课视频,形成微课资源库,开发微课移动平台做准备。本阶段主要是按照系统开发流程,从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前端设计和后台开发等方面,实现对移动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3.5 系统的测试、和维护

移动微课平台在学习者使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测试。测试并后,学习者才能随时随地地学习。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对其维护和升级。

3.6 反馈与评价

学习者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评价和提交反馈意见等形式,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前面5个阶段的工作,提供改进意见。

4 结 语

国内关于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开发和低利用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移动微课的设计流程,并构建了一个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模式。该模式希望能为移动微课学习平台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性指导,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田美霞.基于Big6模式的微课移动学习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2016(5).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4]许建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移动泛在学习平台建设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蒋本立.基于“微课”建设的移动云平台的设计[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1).

[6]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 中国远程教育,2014(12).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6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3]刘联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78-80.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7

交叉学科的设置和形成主要依托于交叉课程的建设。本文将以物流管理专业中三门课程为例,初探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中交叉课程的设计思路。

1.1交叉课程之一:《交通运输组织学》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中有一门专业课———《运输管理》,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运输管理的五种基本方式及业务、集装箱运输、零担运输、智能运输等;而课程延伸到《交通运输组织学》后,除了讲授上述基本内容(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内容与《物流管理》、《物流配送》、《物流成本》等课程重复)外,更侧重于交通运输系统及组织设计、交通运输组织方式及规划职能、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组织、交通运输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等实际工作中操作性更强、应用更广泛的内容。后者实际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与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交叉,但又偏向于管理,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的深层领悟和实操能力。

1.2交叉课程之二:《物流运筹学》

一般本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中都会设置《管理运筹学》这门课程,也正是因为该课程为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缺乏了与专业本身的结合特殊性,才使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一方面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应用性差。事实上,在引入《物流运筹学》后,以工程数学建模为基础的运筹学和以规划应用为主的物流系统决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教师和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专业性、目标性都显著增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升。

1.3交叉课程之三:《物流金融学》

《物流金融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课程,它将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可能涉及的金融学知识融合,针对性更强。物流企业离不开金融,物流人才需要了解金融。通过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资本成本和金融结算风险,最终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行质量[2]。

2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们缺乏专业交叉意识、相关教材不足

在进行课程规划和设置时,很多教师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结合物流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因此,课程规划中出现大量围绕物流的若干职能展开形成的传统物流课程,课程内容重复性比较严重,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欠佳。此外,教材缺乏也是交叉课程建设的一大瓶颈,以《物流运筹学》课程为例,市面上单纯介绍运筹学或是最优化方法的书非常多,但是能和物流管理实践的具体案例结合的书却很少,即使有个别教材命名为《物流运筹学》,实际上内容还是重复《管理运筹学》的老一套。教材建设跟不上,物流交叉课程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2.2教学方式陈旧

随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流的教学方式也从讲授型逐渐向参与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但是在交叉课程建设中,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多学科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不断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3考核方式亟待改进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笔试为主,有时辅以论文、调查报告等其他方式。引入交叉课程后,单纯的笔试可能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践能力,需要引入新的考核办法来适应这种变化。

3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建设对策

3.1提升教师意识、深化课程改革

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要求教师在规划课程设置的时候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在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多设置或优化改进原有的教学计划,尽可能打通物流管理课程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关联性,建设一些实用的交叉类课程,例如,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小学期或短课时量开设《物流经济学》课程,让学生将学习过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解释现实物流企业的经济学问题,针对理论,有的放矢。由此,也可以设置物流管理类课程建设的课程群,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拓展后的专业实践课建设成课程群,教师的教学不再“各自为政”,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也将逐步增强。此外,加强教材建设也是提升物流管理交叉课程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规划建设物流交叉课程的系列教材;也可以选择多校联动的方式,集合优质的教师资源,建设物流类交叉课程精品教材;亦可请相关专家评审,为教材的整体质量把关。

3.2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大多数的物流交叉课程都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教学部分,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式逐渐拓展,如采用校企联合、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更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基础教学的效率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交叉课程建设可以增加实践性的创新环节,如结合物流大赛、创业创新项目等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对于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也可以以组建研究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形式深化学科交叉的建设,鼓励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

3.3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交叉课程的建立也促使了物流管理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需改变传统单纯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向至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上来。考核形式可多样化,如现场模拟演示、管理角色扮演、案例设计和分析、培训讲解,甚至可以通过交叉课程实践,拍摄微电影[3]、召开头脑风暴会等新型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势必大大促进物流交叉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

4小结

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对高等教育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专业建设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物流管理类交叉课程建设。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综合了解多学科的知识;这种模式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拓宽了就业之路。希望以此模式为契机,为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篇8

Abstra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the sum of training goal, training standard, basic training method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s reform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emand, follow the rules of ability progressive, but also integrate inner and outer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three phases" ability progress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pplied type course construction,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construc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one main line, two fusion, three layers of docking, four strengthening, five kinds of ability" are highlighted.

关键词: 能力递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ability progress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09-03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作为复合型产业的现代物流业无疑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安徽省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出台《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为服务于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6年设置;2010年4月被确定为校级重点改革专业,全面实行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经8年的“一改三建”,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凸显。

1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始于2009年的课程实习综合化,将多个课程实习综合在一起进行,避免单门课程实习时间短,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能力”核心,突出“应用”目的,即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半通识教育阶段一年半岗位模拟和运营深化教育阶段一年专业综合提升阶段。

1.2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能型师资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关键,安徽科技学院一直以来将双能型师资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意见》、《安徽科技学院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等相关文件。自2006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以“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鼓励教师进行ERP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校企教师“互派、互聘”、教师服务社会等措施不断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双能型师资15人,所占比例79%,外聘教师25人。

1.3 应用型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是大学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1]。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途径。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企业资源,组建课程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分解、优化资源配置、考核方式改革等全过程的管理,突出“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两门课程采取理实交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学生在现场学、在干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1.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①建立个性化发展的校内创业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立了功能多元的经管实训中心和个性化发展的创业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于2011年,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所创办安科笑达快递通过项目论证、创新运作思路,精细化运营,取得了很好的运作效益。该项目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中进入全国20强。②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安徽德力、南京远方、上海日精物流等十多家企业。合作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学生毕业后,部分被合作企业留用,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2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2.1 以行业发展为指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了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9-2015)》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等政策,为满足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等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中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以职业岗位发展为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物流运营的实际要求并参考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以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专业人才就业企业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核心职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即“2+3”课程体系,既坚持学科的基础性,又结合岗位的发展需要。两个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三个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新的课程体系夯实了学科基础、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岗位适应性和拓展性。

2.3 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感性认知、模拟深化、综合提升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及两线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线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训练,一线为管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层次合理、学时比例合理、递进阶段合理,既夯实了实践能力又符合能力发展的规律。

2.4 以强化应用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基础夯实、口径适中、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整合了课程间重复内容,提炼出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仓储》、《运输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和《国际物流学》等八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方法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理论融入实践,企业参与,采用课程有《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完成项目规定的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策划书,并制作PPT进行答辩,教师参与整个过程进行指导,采用课程有《管理学》、《物流刮泥概论》、《商品知识及养护技术》等;案例教学模式:典型案例启发性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理论归纳,采用课程有《管理学》、《物流管理概论》、《商品知识与养护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

2.5 以凸显综合素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形成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科基础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成绩(20%)+实训考核成绩(20%)+期末考核成绩(60%)。学生必须获得双60分以上方可通过课程考核,其中三项综合考核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卷面成绩100分);专业课程考核由授课教师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平时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校外实习课程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企业考核为主,考核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

2.6 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双证书制度 着力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已经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包括物流师、报关员、ERP工程师、ISO9000内审员、营销师等,学生的参与率每届平均达到110人次,通过率达到30%。

2.7 以整合企业资源助推专业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从共建实习基地的低层次合作、到共同承担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到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资源共用、机制互动和成果共享的高层次合作。合作企业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每年定期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的各环节,企业管理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讨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参与理论与实训授课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尝试实现人力资源“互派、互聘”机制,实现才智共用。

3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凸显 经过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历经8年的改革与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在稳步提升,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优质就业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物流管理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一定凸显。一条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两个融合:第1个融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第2个融合是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及校园文化相融合;三层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以及师生与企业进行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四个强化: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强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强化职业拓展能力培养。五种素质: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持续发展。

3.2 物流学科科研实力得到提升 浓厚的科研氛围培育了一支作风扎实,积极上进的科研队伍。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研究,青年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特别是近年来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胡月英教授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向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该方向的选择既符合我省区域经济的特点、又结合了我校农科优势,学科组在课题申报、调研、研究等过程中,提高了整体科研水平,拓展了知识结构和深化了文化内涵,一支具有良好教风、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队伍正在形成。

3.3 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积极主动、踏实能干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合作单位的信赖,在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制定、创业培训、地方政府质量奖评审等方面与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团队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103.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

[4]杨宗仁.论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嬗变[J].江苏高教,2012(1):94-96.

上一篇:生命中的美好范文 下一篇: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