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工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10-08 16:50:25

新职工管理细则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的精神,以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管理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细则》的重要意义,把贯彻实施《实施细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强化公共场所经营者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减少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的发生,着力在全市建立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工作任务

(一)切实提高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对于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健全卫生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做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二)抓紧开展《实施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学习、宣传《实施细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具体工作安排。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宣传工具,通过电视宣讲、公益广告、悬挂标语横幅等方式,以组织开展《实施细则》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实施细则》宣传活动,普及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监督员全面掌握《实施细则》的内涵,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要督促、指导公共场所经营者加强《实施细则》学习,组织开展行业自律教育,引导公共场所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三)依法履行卫生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方案。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需要,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队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体系,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抽检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督促公共场所经营者切实承担起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任务,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评价等工作。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整体工作效能,提高监管水平。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宣传培训阶段(月1日—月20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开展《实施细则》宣传和培训活动,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月21日—月15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依照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开展公共场所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和评价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月16日—月15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自评,并形成书面总结于年月20日前报至市卫生局法监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实施细则》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的落实《实施细则》的实施,细化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认真学习,注重实效。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岗位职责要求与法律赋予的新职能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学习,深刻领会《实施细则》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熟练掌握,实施后能立即履行新职责的要求。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2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现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已由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向质量提升方面转变,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纷纷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指将管理责任细化、具体化和明确化,旨在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精。精细化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是对现有工作精益求精的一种表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重视管理过程及质量。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指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照教学管理的客观依据,结合相应教学目标、管理原则及方法程序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在于要求教师具备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明确工作目标及具体岗位职责,以及优化工作流程;“细”在于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并将规则系统化和细致化,以将工作、管理及流程做细;“化”在于要求整个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重在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数据化和信息化。

2.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转变管理观念

意识决定行动,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首先必须转变现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这样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开展。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学校所有人员都肩负着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第二,将精细化管理与学生培养相互结合,实现学生每个阶段的精细化管理,细化并落实教学管理的各个目标,同时有意识提升整个学校的执行能力,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管理。

2.2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和标准,若执行力度不够,就算制度制定得再好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制度不复存在。因此,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不断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成果,以不断改善现有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次,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管理制度措施,以优化现有管理制度,使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符。再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对教学管理创新起推动作用。最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加强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学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3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的建立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能有效、顺序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首先依据学院及二级职能部门的教学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各类人员的教学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教学日常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教学培养方案、考务及认证、教学档案、教学监督、教研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目标;其次依据目标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使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更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4构建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

为避免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盲目性,任何教学管理行为都需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各类数据找到适当的管理思路,而不是依靠经验或主观臆断。再者,精细化管理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内容较多,且需处理的事项较多,数据及信息的真实和有效直接关系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实际工作当中,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保证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推动教学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并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所以,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效率提高。首先在教学评价中引入先进的科技,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汲取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学校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2]。

3.结语

精细化管理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当中不仅可加强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度及管理精度,还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因此,平时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应重视精细化管理作用,并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以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顺利开展,并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谭慧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翔.浅谈高职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2):53-54.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3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

一、新常态下基层事业单位提高职工

工作积极性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多次就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出重要论述,指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转变认识,认清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实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形势,基层事业单位如何更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凝聚改革共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方式势必面临各种挑战。

(一)面临由重经验向重管理转变的挑战

一些单位的工作往往以经验管理为主,忽视科学管理;以一般号召为主,忽视量化考核;以单项管理为主,忽视系统管理,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与单位业务职能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面临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挑战

有的单位管理方式方法笼统、简单、粗放,对于激发职工积极性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抓抓停停,冷一阵热一阵,效果不理想。

二、广西计量院运用绩效管理激发职工积极性的探索实践

广西计量院高度重视新常态下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问题。全院以现代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以“三个转变”为目标,扎实推进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干部职工创业干事的积极性,确保忠实履行各项职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公正、准确、满意、高效的计量检测服务。

(一)工作任务目标化,职工积极性由“虚”变“实”

调动职工积极性需要有好的评价系统,使职工明确标准,让员工与标准进行比照,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进步,达到标准要求。以目标管理为主要方式,广西计量院研究制定了每年度各项工作的量化考核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明确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借助信息化的监管手段进行量化考核,实现过程监督,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考核指标规范职工行为,有效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也让职工在顺利完成工作目标的同时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作制度长效化,职工积极性由“少”变“多”

调动职工积极性需要有稳定的和可预见的规范和制度,才能使职工能够安心、积极地工作,从而使员工产生长期的归属感。广西计量院出台了多项与绩效管理有关的工作规范和精细化管理制度,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努力推动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三)思想工作专业化,职工积极性由“跟”变“领”

思想工作做得好,可以起到凝心聚力、感召引领、塑造提升的作用。广西计量院把抓好思想工作作为基础工程,坚持常规化学习制度,通过定期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道德讲堂、质监业务讲堂、拓展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职工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造就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清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职工队伍,进而带动更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

三、构建基层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基层事业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整合。

(一)细化量化绩效指标,实施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在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体系中,履行职能是硬指标,思想文化建设是软指标。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中要将软指标和硬指标结合起来,以“指标量化、项目细化、流程规范化”为原则,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化“虚”为“实”,形成衡量职工实绩的“工作标尺”,才能有效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二)抓住关键要素,实施过程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抓好过程控制。因此,各级组织应遵循“过程创造结果”的原则,不局限于定期的绩效考核,部门领导应和职工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以人为本,及时了解职工工作和家庭的情况,在沟通中发现完成绩效存在的问题,并协助职工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在过程控制中持续改进,达到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目标。

(三)健全评价改进体系,实施绩效考评管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工作流程,对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坚持定期开展检查,对运行环节加强控制管理,努力做到执行必记录和考核必有效,为实现管理的预期效果奠定基础。同时要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针对问题制定改进计划,执行整改措施,形成闭环整改过程,逐步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德智.把精细化管理融入思想政治工作[J].青年记者,2011(7).

[2]傅学磊.南宫积极推进绩效管理[J].中国监察,2012(19).

[3]于刚.基层企业党委推行党建工作绩效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N].山西政报,2010(13).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4

国家对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准则做了修订,其中很多内容的定义范围发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能够对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管理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一定影响。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内容的明确,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核算依据,使企业职工薪酬核算工作透明化。企业职工薪酬管理做好了,能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更加明确企业成本的投入。

1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内容

1.1 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范围有所扩大

新会计准则与之前的准则内容相比,职工薪酬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在旧的会计准则职工薪酬核算的基础上,将其定义和内容做了一些扩展。比如“工资总额”、“福利费”这两个定义,之前它们包含的内容范围比较窄,分类也不多。新准则将职工薪酬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其所包含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明确的将社保费用、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等归在了职工薪酬中。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范围扩大,能够清楚、真实的反应职工获得的劳动报酬和应得的福利。而且新的定义和内容使得核算方法和结果更加准确。

1.2 职工薪酬会计处理发生变化

新的会计准则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上做了一定要求。如果企业和员工要解除劳动关系,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一定补偿。并且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收益对象,将这一部分补偿算进企业成本中。或是将这些补偿直接算入当期损益。这种职工薪酬处理上的变化,不但会对企业的利润额造成影响,使利润额减少,还能影响企业的损益情况。旧的会计准则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一级科目设置的过于复杂,这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没有太多助益。新的准则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做了一些改动,进一步明确了职工薪酬的范围,把各类报酬和福利都纳入了职工薪酬中。我们可以根据新的准则设置一级科目,把工薪、福利、和各种保险费用以及带薪休假的费用设置为一级科目。将应付工资、应付社保、应付住房公积金等作为二级科目。将原来准则中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等从一级科目中去除。

2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的影响

2.1 企业的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更加精确合理

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会计核算的的标准更加统一,便于企业展开更加准确的职工薪酬核算,而且核算的结果能够更加全面反应职工薪酬的状况,一改之前会计核算内容不确定为企业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结果更具合理性和说明性。明确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的范围,能够帮助企业对职工福利费用等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使企业能够按照一定模式将生产成本投入纳入薪酬核算中去。职工福利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规定,能够帮助企业在管理职工福利的工作上越来越有效率。同时,这种明确也能使职工福利尽快落实[1]。职工福利落实到位,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职工的各项利益。

2.2 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薪酬管理

明确企业职工薪酬的内容和管理规范,能够为企业相关的战略管理工作增加动力。企业可以根据员工自身状况和公司的发展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薪酬标准。这样做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在职工薪酬管理工作方面的水平,同时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职工薪酬核算标准,从职工利益的整体出发,规范了企业职工薪酬管理范围,为企业提供更为明细的成本支出情况。职工薪酬费用能够反映人工成本。以往的职工薪酬较为分散,不能够很好的反应人工核算情况,新的职工薪酬更具整体性,能够使职工薪酬状况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反应,让人工核算变得更加透明。

新的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标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表现。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会计核算的水平,为我们国家的企业提供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规范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标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明确的人力资本投入数据,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2]。

2.3 对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要求层次高

新的会计核算准则对职工核算内容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也使职工薪酬会计核算信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核算信息披露要求提高,能够为企业提供统一的职工薪酬核算标准,为企业的所有职工提供了监督管理的可靠依据,也为企业职工带来了更多的责任感。企业根据职工为公司所做的贡献以及职工付出的辛苦劳动来核算职工薪酬,核算时还要依照职工职位的不同来确定薪酬。支付给职工的薪酬,应该算入企业经营成本中,它是企业当期资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2.4 调整了企业财务的核算方法

新的会计核算准则规定,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企业对职工的各类薪酬要统一核算处理,核算时应该以职工为企业提供的劳动为依据,支付职工相应的薪酬,而且辞退补偿被看成当期费用的一部分。其他的费用一律要根据受益对象的具体情况将当期费用计入在内。新准则能够使企业在职工薪酬核算工作方面越来越科学,使企业在财务处理工作方面更加明细。长期运用这种核算方法,能够让企业在人资管理上不断增加自身的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为企业相关的人才战略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3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

3.1 非货币性福利的会计核算

新的核算准则没有对非货币性福利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主要是非货币福利的确认和具体使用情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核算非货币性福利时,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别。就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方面存在的差异,使用何种方法进行处理,新的准则也没有进行规定[3]。而且公允价值的使用情况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企业把自产商品作为向职工发放福利的一种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就牵扯到了视同销售的方法。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涉及到企业把自产的已经滞销的或者贬值的商品当作是职工福利发放的内容。企业的这种做法,会损害职工的获得福利的权利,但是这也为企业自产的产品提供了一个流通渠道。

3.2 福利费的会计核算

我国税法已经做出明确规定,职工薪酬中的14%将会作为应付的福利费用。但是在具体核算情况中,企业在货币性福利会计核算、福利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4]。我国目前发挥效力的会计准则中,对职工薪酬中应该提取多少的具体数值没有进行明确规定。企业主要是根据之前记录在册的各项有关数据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应付职工薪酬进行预计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3 辞退福利的确认

新的会计核算标准对企业辞退员工的补偿有了一定规范。企业与职工签署的用工合同到期之前,如果企业辞退了职工,就应该对职工进行一定补偿,而且这种补偿会被看作是企业预计负债的一部分,是企业当期损益的一种反映。但是我国在会税方面仍旧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在处理辞退福利的相关问题时,由于各种因素使得核算处理过程和核算结果存在一定困难。

4 结束语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5

【关键词】 车间 业绩考核 绩效管理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着大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对生产一线的车间管理,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车间面临从业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生产任务紧,精通技术的熟练工人短缺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既要确保产品装配质量,又要提升车间生产产能。在统一思想、行动一致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加强车间内部管理,提高车间生产能力与交付能力一直是管理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作为车间管理者,如何积极探索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职工间协同工作,努力提高车间生产能力,改善车间组织管理效率,加强职工业绩考核,实现车间绩效管理的提升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高效管理要绩效。首先要考虑车间的技术发展方向:培养一批精通产品装配相关业务,技术熟练,技艺精湛,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技术骨干队伍。其次考虑车间的管理思路,既要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又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挖掘车间生产潜力。再者是车间要实施合理具体管理方法。车间实行两级负责制,一级是车间主任,主要负责整个车间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同时对各个班组的任务质量和进度进行考核。二级是车间的生产班组,主要领导班组全体人员对一个具体项目或任务负责,生产班组的组长负责项目或任务的人员和时间具体分配,他对车间主任负责。车间管理者根据每个员工实际操作和装配水平的高低,采用领导分配兼员工自愿组合的原则,将一线员工分成几组。每组都有一个技术骨干,同时有一个普通技术工和一个新进学徒工,技术骨干通常为每组的组长,负责班组具体工作任务分配,并向车间主任负责。这样分组分人可以实行多任务同时工作,符合车间实际生产情况。车间班组之间存在竞争,有利于提高员工技术水平,调动班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后,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同时努力确保公司经济合同的正常履行。

建立与车间实际相符合的的绩效管理办法,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车间对员工业绩合理有效考核。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热情,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促进员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车间基层领导深入生产一线,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新特点,把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作为基层领导管理的首要任务,提出业绩和效益综合考核措施,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管理力度,着力打造技术强、作风好、业绩佳的坚强领导集体。在没有实现业绩考核之前,职工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不够高,生产周期长,生产管理效果差,职工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就要求车间必须营造一个争先学技术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员工收入与自己劳动量挂钩,员工工作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员工学习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样使那些技术骨干有优势发挥,年轻员工能看到希望,员工的收入也稳定,人员流动就相对减少,从而使技术队伍逐渐壮大,员工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上升到理论角度,就是通常所讲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就是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

1 绩效管理的方法制订

绩效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和长效管理。它即有当前的要求,又有长远的规划,而且绩效管理不完全等于奖金考核,它是一种将每个员工进入公司后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列入考核的综合考察,因此必须制订详细的考核内容。

1.1 考核要素的确定

要让每个员工知道什么样的员工,才算是优秀员工。可以根据本部门的情况制订标准,让员工能区分出优秀员工、较好员工、一般员工、较差员工。年龄、身体状况、工龄、勤奋程度、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都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1.2 考核细则的确定

根据标准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进入公司后自己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自己要努力争取,要有量化指标,细节考虑周全。

2 绩效管理的制定准则

2.1 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在制订标准和考核细则过程中,作为部门管理者可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标准和考核细则,要考虑到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细节内容,即有重点要求,又有一般要求。但也要考虑员工的接受程度,避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部门需要阶段性地完善,由低向高逐步提高,或者抓住机遇、典型事例进行修改。切忌制订达不到的要求或目标太远的要求。

2.2 要体现员工主人翁精神

在制订行为标准和考核细则中,一定要体现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把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各种积极性纳入考核细则中,作为加分内容,避免对员工只罚不奖。比如说,在重点项目完成过程中,鼓励车间技术骨干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摆正位子与关系

领导要端正思想、坐正位置、做好长远构思的工作思路方法。时代的步伐在向前,要加强职工业绩考核,实现车间绩效管理,离不开思想上的潜移默化,更不是一层不变的陈旧的框框条条,要与事物发展的前进相一致。对于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的产品,车间必须以优秀员工为重点,考虑任务的繁重程度,派遣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学徒配合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产品装配质量和生产进度,同时又可以锻炼一批新技术及能力强的员工。另一部分技术水平高的可以从事别的生产任务,实现合理分工,人尽其才。这是采用了符合职工意愿的考核办法,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空前发挥,

2.4 员工的认可

在行为标准和考核细则实施前,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反复征求员工意见,在没有原则问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达成认识的统一。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既是员工学习的过程,又是员工自我提高、统一认识的过程,非常有意义。在达成认识统一的基础上,要在部门公示,让员工有再次学习和认识的机会。

3 结语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6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范围上有大幅扩展,也将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财政部新修订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给职工薪酬带来的新变化,在分析准则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用工和薪酬管理的实际,进一步阐述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带来的影响,并初步提出细化和强化薪酬管理的几点应对措施。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的三个背景

一是原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未完整反映企业人工成本的真实含义。从本质上看,人工成本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人工费用总和。目前,国有企业劳动用工主要采用劳动合同工、劳务派遣用工和业务外包三种方式,2006年《会计准则第9号》中职工薪酬的范围和内涵较以前有了一定拓展,但略嫌狭窄,不能完全反映人工成本的设定理念。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迫使财政部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会计准则。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保护劳动者权益,陆续出台了《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与劳动者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劳动关系短期化、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加大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势必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核算准则,以准确计量和反映与之相关的企业人工成本。

三是薪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持续趋同。遵循国际会计通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企业与职工之间因职工提供服务形成的关系,大多数构成企业的现时义务,将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形成一项负债,因此只有对未来可能要发生、会引起企业现金流出的人工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人工成本。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的三个主要变化

一是职工薪酬范围扩大,新增了离职后福利,明确了其他长期职工薪酬的内容,并将企业给予职工受益人的福利也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内。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明确: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嘱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而2006年准则只涵盖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内容。新修订准则中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将其定义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明确了其他薪酬的内容,原准则中其他薪酬仅列举了长期利润分享计划,新准则中还列举了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职工薪酬的范围更接近于人工成本的设定理念。

二是明确界定了职工概念,涵盖了向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人员,全职、兼职与其他用工等薪酬均纳入职工薪酬。新修订准则原文中明确界定了职工的概念,针对颇具争议的劳务派遣问题,除了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外,新修订准则明确“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展到全部用工,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的趋同方向。在职工薪酬核算中,以上人员所发生的支出都要纳入职工薪酬核算,而原准则中对薪酬的核算仅包括了订立劳动合同人员的核算,对于其他用工形式的薪酬核算并未明确。

三是细化和规范了薪酬项目。新修订准则除了增加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收益计划等离职后福利及其他长期福利外,还整合了此前仅见于准则应用指南的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的确认与计量规范,明确了将未来应付义务在会计期间进行处理,规范了职工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各类形式报酬和福利的提供,使企业对职工离职后预期发生的薪酬进一步可控,也充分体现了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影响

第一,薪酬面临的监管进一步严格。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薪酬的界定更加明确,监管趋严,职工薪酬的范围从“职工”内涵到“薪酬”内涵都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国有企业薪酬核算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统筹薪酬管理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企业用工和薪酬政策面临着较大的法规限制。

第二,薪酬总量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变化。在传统薪酬管控模式下,国有企业薪酬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预算和计划管理,按照“两低于”原则,严格控制职工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对于其他用工形式未进行过有效和系统的管理。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涵盖了各类用工的薪酬,为国有企业用工管理和薪酬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薪酬核算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用工管理。薪酬核算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变化,国有企业薪酬核算范围的规范将影响其人工成本和经营利润,在国有企业现有的业绩考核模式下,将迫使其下一步优化和调整用工管理策略以确保业绩考核指标的完成。

第四,薪酬核算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特殊人员薪酬管理。国有企业用工情况多样复杂,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带薪缺勤、离职后福利及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加强对这些特殊项目和特殊人员的研究,细化对以上工资项目的管理。

对于新准则的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对所有职工薪酬项目的规范核算。新准则对传统的薪酬管理理念和薪酬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国有企业人资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协同配合,加强对所有职工薪酬项目的分析、规范和核算,在薪酬具体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合法,确认和计量上进一步真实精准,人工成本管理进一步透明和市场化。

二是做好各类用工基础数据整理。根据新准则的变化,需加强对各类用工历史薪酬数据的梳理,依法全面规范各类用工工资、福利、保险等人工成本支出,重点做好外部劳务费等人工费用有效管理,逐步实现对各类用工和各项薪酬管理的全覆盖、全管控,使企业薪酬总额管理范围与薪酬会计准则口径相一致。

三是建立标准化人工成本体系。国有企业要对各类用工的人工成本及离职后福利进行有效管理,健全人工成本控制制度,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并将人工成本管理与业绩考核工作紧密结合,参照市场化劳动力成本,逐步建立标准人工成本体系,通过薪酬核算的变化控制用工总量,盘活存量,实现控制人工成本总量、提高人工成本效率效益的目的。

四是细化特殊项目和特殊员工的薪酬管理。企业应当加强对特殊和特定员工的薪酬管理,及时细化对年休假、病假等特殊情况下薪酬支付的管理制度,规范各单位离职后福利相关制度,参照历史发生水平、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和贡献积累因素,合理确定和平衡离职人员的福利计划和水平。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7

管理人员工作细则一来书屋看书、借书是村民的基本权利,管理员一定要保证,但同时村民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为积极配合管理员工作,按照制度规定借还图书,从而使书屋的图书减少丢失、损坏,使书屋能够长久地运转下去。参考相关规定,制定《村民借阅制度》如下。

一、村民有阅览和借阅图书的权利。

二、借阅图书需登记,每人每次可借3本。

三、每本书的借书期限为1个月,可续借。

四、借阅者要保管好图书,不要丢失,不要损坏,不要涂写乱画。

五、过期不还,或损坏、丢失,要适当赔偿。

管理人员工作细则二一、农家书屋须悬挂湖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颁发的匾牌,并在醒目位置张挂管理员职责及出版物借阅管理制度。

二、农家书屋所有出版物及配套设施设备要分类登记造册,并作为村财务公开内容定期向村民公布。

三、认真做好农家书屋防火灾、防偷盗以及出版物防潮、防虫、防尘等各项工作。

四、农家书屋由所在村委会负责管理、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爱好学习,乐于助人,有为公益事业奉献的精神。

五、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提供较好的照明条件出版物摆放整齐,分类清楚,每周开放不少于3天的借阅时间。

六、建立农家书屋信息反馈机制,将村民的读书和学习需求及时反馈,以增强配供出版物的实用性。

七、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活动。

八、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扫黄打非工作监督岗和前沿阵地的作用,坚决抵制非法违禁出版物,严禁向读者提供非法违禁出版物。

九、具备经营出版物条件的农家书屋可申请办埋出版物零售经营许可证,增强农家书屋的自我发展能力。

十、接受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检查和所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村民的监督。

管理人员工作细则三(一)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

2、新到书刊及时登记、验收、分类、上架、建立相关台帐。

3、保证每周向农民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天(农忙除外)。

4、书刊丢失率全年不得超过1%。

5、开展多种形式的书刊宣传、推荐工作。

(二)内部管理制度

1、书刊实行分类排架。

2、接收书刊后要及时上架,保证新书刊迅速投入借阅。

3、书刊每年清点一次,并做好注销登记工作。

4、印制、发放借书证,对持证读者进行年度复核验证,并根据农民的需要经常发展新读者,不断提高藏书利用率。

5、做好图书借阅归还的记录

6、保持室内整齐、清洁。

新职工管理细则篇8

关键词: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对于党群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党群组织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做好党群工作,对于维护企业稳定,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群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策略,可以保证工作领导的全局性,强化微观管理和细节管理,确保党群工作有效进行。

一、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和水平,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诚如我们所知,党群工作不仅涉及党务的组织建设工作,也与企业的群众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路桥企业党组织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带领企业职工创新思维方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控制和管理,同时引导企业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职工生活,从而带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去。如此一来,企业的项目开发水平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实现稳步增长。

(二)加强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战略和措施。正如上文所述,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在路桥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安全建设、形象塑造与知名度提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路桥企业的党群工作面临不少挑战,这是我们在探寻加强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战略和措施时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塑造企业形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效率主义成为主流的今天,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在保障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企业的职工在精细化原则的指导下,一直把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作为工作基础,把自我业务知识研究的提高作为提升手段,他们通过精细、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路桥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尽可能地保障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增加了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

二、党群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把握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党员开展精细化管理。基层党员和职工是企业项目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企业的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基层党员和职工的需求和需要,以更好地保障路桥开发与建设的精细化。

具体说来,党务小组的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职工的基本需求和需要,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情况、当前的思想状态,因时制宜地开展适当的引导工作。与此同时,党务小组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展开调研,秉承“精细、严谨”原则,从企业基层职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提升的角度出发,建议和指导有关部门加大生产环境投入,提高职工体面劳动程度。此外,通过完善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薪酬福利、津贴补助、职位晋升机制,将职工的工作表现的精度和强度与这些机制实现精细的对接,以更好地提高职工投身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住“三个重点”,发挥“三大作用”。在企业党群工作中,抓住“三个重点”,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做到:其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对党务工作队伍进行完善,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其二,抓好支部建设,本着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等基本原则和标准,对党员干部进行精挑细选,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保证党支部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三,强化管理教育。要加强对于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党群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融通。融入企业的生产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建设的安全生产,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首先要强化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企业职工中培养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

具体说来,一方面,党务小组要充分发挥先锋模仿作用,把安全生产理论学习作为建设企业项目开发的必修课,在深入了解企业建设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与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党务小组还应该关注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学习,让职工懂得如何在生产建设中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进而培养严谨、精细的工作作风,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生产之中。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效果十分明显。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新转变”。一是实现了管理机制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通过四卡闭合考核,班组管理更加自主自治。二是员工素质由“粗放型”向“文明型”转变,展现了严谨、细致、扎实的作业精神和思想作风。三是管理人员由“坐等型”向“走动型”转变。通过开展走动式管理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使管理人员“零距离”接触员工和工作现场,解决了管理人员听汇报不深入现场的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矿井环境由“工厂型”向“生态型”转变。各单位都能以“五精、十美‘为标准,对办公区域环境和工作现场环境进行彻底改造整理、美化和更新改造,消除了卫生死角。五是管理范围由“单向型”向“覆盖型”转变。各项精细化的管理考核标准渗透到每一个“缝隙”,走动式管理实现了无死角、无缺漏的现场流程控制。

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企业飞速发展的现在,党群工作是强化企业管理力度,优化企业管理方向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引起党务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通过精细化管理策略,可以确保党群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优化党群关系,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辉.关于电力企业党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99-199.

[2]詹壮奎.基层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探析[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8):54-54.DOI:10.3969/j.issn.1003-5400.2014.08.047.

[3] 王涛.国有建筑企业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1):283-283,279.DOI:10.3969/j.issn.1006-656X.2014.01.277.

上一篇:基层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的要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