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09-28 17:20:46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1

关键词:外贸英语;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新的职业和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而需要更新更高素养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就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职业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在企业看来,职业道德、诚信、服从意识、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身份等职业素养内容成为他们在聘用人才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本研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进行探索,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便于培养更高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1理论综述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包括一定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在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综合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综合品质。[2]构成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根据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各异。[3]有的研究者将核心要素分解为若干一级要素,各个一级要素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要素。具体的核心要素会有所不同,或内涵一致而核心要素具体表述不同。陈再兵将职业素养首先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一级要素,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操守、职业义务和职业职责等二级要素。[4]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的一级要素除了包括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2]其中,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人们看得见的,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是职业素养最根基的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是隐性职业素养。[5]这两类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裘燕南[6]则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还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划分标准不一致,因此有学者强调要将职业素养核心要素与具体特定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专业或职业特点。[7]

(2)需求分析。根据Brown的观点[8],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亦作needsassessment需求评价)是指系统收集和分析所有客观以及主观的信息来解释和确认合理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能满足学习要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9]需求有不同的观察角度。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的理论:即需求信息主要由教师觉察的需求、学生觉察的需求及公司觉察的需求三方面组成。[10]Berwick则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以自身认知的需要或愿望为依据而建立的需求。[11]他强调需求也应包括学生以外相关人员如教师以及潜在雇主等所觉察到的需求。因此,有研究提出除了学习者自身认知的需求外,还要把教师和企业雇主等那些与学习者学习休戚相关的人对于学习需求的感知情况考虑进来,以增加研究的全面性。[12]需求有不同的种类。Hutchinson&Waters提出将需求分为三类:①需要(necessities),即学习者为能有效使用所学东西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愿望(wants),是学习者面对特定场景而想要学习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的主观学习意愿;③欠缺(lacks),即学习者学习的目标水平和他们现有水平间的差距,是学习者认为自己存在的不足。[13]RichardMead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这三类需求可以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14]在外语界,需求分析理论最初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12]Richterich于1972年第一个提出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15]在此后的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的依据。[16]在设置一门外语课程时,需求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成为首要条件。[17]无视需求分析而进行的外语教学活动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具有误导性。[18]要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施行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了解需求。要培养出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从特定职业的角度来具体讨论才有意义。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外贸相关职业,从实际出发弄清楚他们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需求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针对性,可以为相关的教学培养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1)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确定。本研究通过特尔菲咨询法确定针对外贸英语专业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19]。在具体的操作中,组成一个由20名外贸专业学生、10名外贸专业任课教师和15名外贸企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小组。研究者设计好咨询问卷,发放给咨询小组成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职业素养要素进行初步筛选、聚类和归并,得到咨询意见相对集中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5大第一核心要素以及与各第一核心要素相关的第二核心要素。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一项问卷调查,以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在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教师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考察。

(3)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类和Hoadley-Maiment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来搭建调查问卷的框架,同时参考童山东的研究[20]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

3结论

本研究详细调查了学生、教师和企业认为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首先,不同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不同,同一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也不相同。学生对职业素养需求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引导也要多样化,既要兼顾最欠缺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又要考虑最应该提升的职业素养以便有助于学生以后职业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最希望提升的职业素养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对于学生该掌握哪些职业素养,学生、教师和企业存在较大需求差异,因而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把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的需求考虑进来。本研究主要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外贸专业的学生,不同类型大学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需求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以后的研究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大学作更细致的需求调研。同时,在了解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具体需求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展对应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更好的提高职业素养培养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2

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充分准备。然而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前的精英教育中,是否具备生产劳动能力并没有进入教育的视域,并且这种精英教育观念至今仍对教育理想与实践发挥着或明或暗的重大影响,是职业启蒙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重要根源。事实上,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对学生健康整全的发展都具有巨大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职业启蒙教育是养成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必由路径。职业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既指特定职业的劳动能力,也包括对职业的合理认知与积极认同、职业选择与转换能力、对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体认等丰富的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必需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问题解决”这一关键词,意在弥补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缺陷,但并未上升到职业素养的高度。职业素养既不是纯粹的知识,也不是单纯的工作能力,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学习中逐渐习得,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院校的教育,都无法独力完成这一任务。因此,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获得基本职业素养、夯实职业生涯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

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深度学习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学校教育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遵循这样一种认识论逻辑,即知识是思维的结果,学习主要是发生在认知或思维过程,与身体活动无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各种认知活动都受身体和身体感觉运动图式制约和塑造,身体在认知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要求重视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职业启蒙教育要求整合心理与生理、思维与身体活动,连接校内知识学习与社会系统中的职业或工作,强调身体不仅是承载头脑的器官、认知的工具,更是个体在场学习的有效平台,为知识学习指明实际目的,并提供知识理解、应用的情境。因此,职业启蒙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深度的知识学习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职业启蒙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既具有个人特质,又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反映,只有在长期、真实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德素养才能有效形成。职业启蒙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相对简化或虚拟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职业世界的D景,让学生从事真实的职业劳动,完成固定的工作任务,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活动虽然与成人的实际工作有距离,但保留了真实工作的基本元素,尤其是对品德形成极有价值的元素,对于打破我国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扎根于劳动世界的美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3

一、职业素养及其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养,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科专业与职业道德素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仅出现了期货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还出现了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在大学生进行就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素质,提高择业与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职业素养是人在社会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和要求,个体行为总和即职业素养,行为是表象、素养是内涵。对于职业素养而言,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和技能,其中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典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职业典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正能量。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特色鲜明,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性非常的强,因此应当加强实践,通过树立典范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建议借鉴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老师走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培训路线。老师在结束一段教学以后,就去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当前旅游管理现状、社会发展和市场动态需求,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人才职业素养培育需求。

(二)科学考评,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当与就业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对现行考评机制进行改革,既要加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又要注意学生职业素养的考评。比如,建立诚信档案,尤其对学生对规章制度遵循、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旅游从业方面的认识和诚信意识等,进行严格的考评,而不是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在此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职业素养培育反馈机制,由毕业生、企业、实习生以及在校生构成调研组织。在此过程中,定期对上述信息收集,不断改进培育方案,经专家审定,用以教学计划方案的调整参考。

(三)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基础和得以提高的保障,职业素养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分三个阶段,即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们全面认识旅游管理行业;采用SWOT法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让学生全面自我认知;在上述基础上,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认识。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每年将有超过100万旅游从业人员,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与培训,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老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行业介绍,让学生们初步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了解。(2)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老师可通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对旅游职业要求、晋升以及职场规则等,深入了解。

2.自我了解。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应当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然而,对自己的全面了解并非易事,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辅助。首先,引导学生对旅游行业进行初步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SWOT法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尤其是外在体貌形态、气质、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剖析。其次,在上述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机会以及威胁等因素的全面分析意见和建议,指导和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后,经过实践锻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会有更深入的认知,此时老师再给予他们一些建设性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在清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职业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3.自我成长。学生的自我成长是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让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的根本目的,以此来形成职业目标。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认识职业和自我定位以后,帮助学生进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辅助学生做好详细的职业规划书,并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三、结语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4

一、借助体验式教学,推进德育课职业素养渗透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1]。职业素养既是企事业单位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又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一些中职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非专业能力欠缺、行为习惯偏差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应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才”的训练,即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二是“德”的培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体现为爱岗敬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团队精神、法纪观念、正确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教育。

中职德育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体验、感悟、实践和逐步完善。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中职德育课培养职业素养的最有效方法,它是一种以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作为体验来源,采用各种方法诱发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强化感受和反思,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将其合理运用,有利于中职生主体性人格的塑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德育知识内化为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体验方法,推进德育课职业素养的渗透

中职德育课借助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就是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德育教材中职业素养的教育元素,结合中职生生活实际,创设体验情境、职业场景,引导学生看、听、做、想,最后用心去感悟。德育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体验方法,避免方法的僵化和单一。教师可将生动幽默的语言、鲜活典型的事例,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将枯燥、沉闷的德育课堂变成职业训练的舞台,切实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1.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指在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素材,有目的、科学地创设生动具体的职业场景,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便于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标,同时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指德育教师根据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性格、阅历和认知水平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体验角色所处的职业环境,体察角色的经历,体会角色的情感,收获自己的感悟、道德认知和职业能力等。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好就业准备”这一课时,笔者开展了一场招聘服装设计师的面试活动,让不同学生扮演公司副总、设计部经理、人事部经理、应聘者等角色,学生兴趣浓厚,踊跃参与,之后师生畅谈看法和感悟。在体验中,学生掌握了面试技巧和技能,并深切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辩论体验。

辩论体验指德育教师根据中职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结合德育教材中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选择适宜的辩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材料,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地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辩护。双方思想碰撞、智慧交锋、情感激荡,在针锋相对中深化职业认知,丰富生活经验,拓展技能素养,培养多种综合能力。

4.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指为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德育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或实践活动中学习,在亲历中有所知、有所悟,内化为信念,从而促其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过程是由行到知,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过程。同时,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了职业素养。

笔者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劳动奉献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指导学生设计“关于职业幸福感的问卷调查”,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不同的人对职业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并总结出一般性结论,在课堂上交流。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总结、交流分享,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之路。正确职业价值取向在体验中自然形成,同时沟通、应变、实践等职业能力得到训练。

三、实施体验教学,推进德育课职业素养的渗透

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无论借助何种体验方法都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体验情境、问题为机制,以学生亲历、感受、反思为核心,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完善为目的,配之以适时引导、探究分析和实践验证。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贴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唤醒职业意识。

德育教师应根据中职生的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学专业和对应职业群的特点,挖掘教材中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内容,并收集身边有价值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教学资料,创造性地设置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观察、参与,主动置身于可感知的职业环境中,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唤醒职业意识。

在导游班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这一课时,笔者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的感人事迹创设情境,先用生动的语言简单介绍吴斌平凡的一生,并配以悲情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情境,引生入境。接着播放吴斌生命最后的76秒视频,在遭遇飞来横祸、身受重伤的生死时刻,他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岗位职责,呵护乘客安全,用生命践行了“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体现出过硬的职业素养。之后笔者展示了一组导游推销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有偿服务、强制消费等行为的图片或视频,他们为一己私利,严重损害游客的利益,背离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求。在音乐、视频、图片的渲染下,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对比,学生的情绪完全被感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同时增强敬业奉献、诚信从职的职业意识。

2.探究问题,参与体验互动,获取职业技能。

体验式教学应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中职德育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结合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准确把握德育教材所要传递的信息,在有目的地创设职业情境的前提下,向学生提出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通过主题宣讲、角色扮演、竞赛活动、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参与体验互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寓教于乐,在体验中获得职业知识技能。

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自主创业,选择成功”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或访问本校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创业史,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分享,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接着笔者提出几个有针对性、开放性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发现市场需求、并准确把握商机的?他们具备哪些基本的心理素质?假如你选择自主创业,应考虑哪些因素?自身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每组代表发言。通过这一体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职业知识,而且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等得到了训练。

3.分享感受,完善体验经验,内化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备的核心素养,包含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3],它是隐性的。体验是个人的,它虽然生动具体,富有个性,但带有主观性和狭隘性。因此,在学生实践或经历活动获得感悟后,德育课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与教师双向交流,另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在不断反思中完善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内化为职业信念。

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理想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用了两个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体验活动,学生获取了职业理想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由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题为“理想开启美好人生”的演讲比赛,分享自己对职业理想的感悟,展望符合本人实际的梦想,畅谈如何追梦、圆梦,促使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认知内化为执著追求职业理想的信念。

4.延伸应用,回归体验实践,完善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情境体验获得认知,但这些要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性,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和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让学生融入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真切感受职业气氛。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升华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自身已形成的职业认知和经验交互,反思自己,才能发现问题,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回归实践。

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幼校专业学生到幼儿园社会实践两周,到三年级下学期还要顶岗实习三个月,实践内容包括听课、上课、评课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生将所学的幼教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将形成的职业素养外显为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习惯,并通过内省达到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和完善职业素养的目的。每次社会实践回来,笔者都要求学生及时总结交流,让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碰撞,最后撰写成实践报告,以便指导下次实践。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5

理论上对职业素质特性认识不足

由于对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教师普遍对职业素质缺乏关注和研究,对其特性认识不足,导致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欠缺系统地考量,甚至存在误区,影响了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等特性。职业性,说明职业素质要与具体的职业联系起来,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会有不尽相同的具体要求;内在性与稳定性,说明职业素质乃职业意识等经过内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品质,需要通过反复不断地训练、积累而习得,是内在品质在外在行为上的一种稳定表现,内在性是稳定性的前提,稳定性是内在性的结果;整体性,说明职业素质是一种综合表现。针对职业素质这些不同的特性,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培养,方能达到效果。

操作上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脱节

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素质教育”归“学工团队”负责,“专业教育”归“专业团队”负责,两类团队分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归口管理,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两张皮”现象,客观上增加了管理层次与协调难度,不易形成合力。而“学工团队”,通常由年轻的非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在专业背景与职业历练上或尚有欠缺,往往一个辅导员(或班主任)还要管理好几个专业,因此难以使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与专业、职业很好地结合。再加上对职业素质特性认识不足,提到“素质教育”,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开设课程”,把素质作为一种知识或观念,通过“我讲你听”进行传授或灌输,而非依照职业素质的特性、按照职业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长期细致的引导、规范,使之逐渐内化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培养效果可想而知。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系统设计

基于当前机电类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设计了一套在现有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下,依照职业素质特性、体现职业工作要求,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系统方法,并在焊接、数控、模具等机电类专业进行了实施。

1辅导员归属“专业团队”,克服日常管理“两张皮”的弊端

辅导员归属专业团队,是指把辅导员相对固定地划归某一个专业。辅导员平时要参与业团队日常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方面,同时接受专业团队的指导。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则由专业负责人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教学进行综合设计、统筹安排,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分工合作,在日常不同的教学与管理环节具体实施。由于辅导员归入专业团队,并参与专业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使之随时保持与专业的密切接触,一方面使他们能不断获得对专业、职业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使他们能与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之间自然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利于及时沟通、解决平时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持续改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和安排,则使专业负责人对人才培养的的考量不再仅仅限于“专业”,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素质培养亦成为必须。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克服了专业教学和素质培养的“两张皮”现象,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不再是相互独立、缺乏关联的两个体系,而是服从于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制度化、常态化并落实到专业、职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2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体现“职业性”

职业素质是职业意识、观念等经内化成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之后的综合表现。职业素质的优劣,在职业岗位工作中自然具有最为直接、准确的体现。高职在校学生,尚未从事职业工作,但其学习过程,正是要建立与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能力、职业素质的过程。因此,平时的专业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获得职业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首先落实到平时的专业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设置了《职业认知》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最迟在第二学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在不同企业的一线岗位上,首先建立对职业的认识,并把对职业素质、企业文化等的了解与认识作为重要的教学与考核内容。

另外,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实训课程或理实一体课程)中,明确规定对职业素质的教育与考核要求。比如焊接专业理实一体的《焊接结构零件制造技术》等课程,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的时候,即根据焊接结构生产过程每一工序涉及的不同岗位,明确其对应的职业素质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一同提出要求、一起实施教学并予以考核。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即得到切实开展,并与专业以及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落到“职业”的实处,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教学”,而是上升到“职业教育”的层次与高度。

3及早实施,实行全程立体化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不但在职业工作上,在其他非职业工作上也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因此,在有限的学制周期内,对学生的训练开展得越早,效果越好,并且职业素质的培养,自然不应仅限于平时的专业教学上,而应该扩展到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为此,我们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行“及早实施,全程立体化”培养。除了《职业认知》以及其他专业教学环节以外,我们设计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中,即向他们灌输职业素质的观念,向他们说明职业素质对职业成功的意义,使他们在头脑中及早建立“职业素质”的概念;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的要求,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营造实训基地的企业生产与文化氛围,从环境条件上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与引导;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教师、学生中持续开展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活动并进行评比,6S活动一直覆盖到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中,并创造一切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之外,尽可能多地协助教师参与到专业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工作意识、行为习惯,并建立工作能力,从学习、工作到生活、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立体化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要求,使职业素质的培养真正体现职业素质的特性。长期随时随地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逐渐内化成稳定的品质,优秀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结束语

以上的设计,从教育教学思想到管理构架的确立,时间周期上从入学到毕业,空间上从教学、工作、生活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层面从辅导员、专业教师到学生自身,形成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各方通力合作,依照职业素养的特性,秉持“训练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的理念,着重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生角色;关系

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与其他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一样的,同样是教师与学生。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明确师生之间新的角色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教学。

一、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教师角色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与智慧型的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当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产业化等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教师要迅速适应新趋势的发展要求,以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为指导,体现教师新角色。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角色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意识和道德行为上稳定特征的综合,是教师形成价值观的基础,具有价值取向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第一,忠诚于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成人成才为本,这是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首要的角色要求。第二,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依据相应的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第三,了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才能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走向社会作好充足的准备。

(二)职业教育教师的文化专业技术素养角色

为了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教师还要扮演重要的文化专业技术素养的角色。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其他素质与能力的解础。其次,职业院校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教师在扮演本角色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本专业职业分工的变化与调调,掌握相近专业或多种专业知识,苦于知识更新,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第三,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以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第四,要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种能力。第五,要具有市场经营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教师要扮演社会市场的角色,懂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经营意识和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素养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的层次呈多样化。教师来源广泛,既有专职也有兼职,既有只懂一般专业技术而不懂教学规律从教的,也有只懂教学而不精通专业技术发展的从教的人员。因此,首先,职业教育教师除了扮演普通教育教师的角色外,还要扮演探索职亚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者的角色,不断学习和创新,学习相应的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心理学,掌握适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示范能力。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必须准确运用,并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职业院校突出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扮演具有较强的操作示范者的角色。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院校教学丰富,教学场所宽泛,既有课堂的,也有课外的;既有校内的教学和生产实习,又有校外“真刀真枪”的实干和广泛的社会服务,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要扮演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既懂得校内的教学,又要适当了解社会企业的管理。

二、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学生角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所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期和技能型人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索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就要以这一培养目标为核心,明确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角色,包括在知识接受、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三方面角色的扮演。

(一)知识接受角色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知识接受角色方面包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范围广泛,学科门类广,有人文的、社科的、自然科学的以及方法论知识的接受。第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着重于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各种人类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和定向性。上联着科学,下联着生产,是职业教育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

(二)能力提高角色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与知识相比,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中。

第一,专业能力的提高。这是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目前,“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第二,方法能力的提高。这是一种发展的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科学的思维和基本技能,科学的思维有助于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技能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所具备的技能。第三,社会能力的提高。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基本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最终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

(三)素质培养角色

素质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职业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素质培养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主要培养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科学文化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因为相对而言,职业教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一般,专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素质,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色。第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这不单纯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国主义情怀等,还指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第三,身心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职业教育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以及胜任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保障。

三、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长期探讨的一个话题,在职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师生交往二个方面。师生关系主要指的是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既包括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也包括满往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教师与学生的复杂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上的一对范畴,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的主体性主要指独立性、能功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师生的主客休关系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的,这样的关系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选择,对认同的教师和教学课堂给予肯定和接受,对不认同的教师予以排斥,如不听讲、恶作剧或打瞌睡等;二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主体性选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选择、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和教学信息,并且运用原有的知识和认知对教学指令和教学信息中不熟悉的内容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状态,与原有的知识和认知打通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三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批判性、创造性、发展性乃至超越性,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与发展。比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教学信息的质疑、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对实践操作中新产品的发明等。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一是塑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培养,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二是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时地反思和自我总结,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中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以及分析、选择、判断、评估和处理信息的技能。同时着重培养职业教育学生对知识运用、知识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施开放式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参与性,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车间,走向社会,从多渠道采集教学内容;加强合作式和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二)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师生交往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一人”关系,师生人际关系具有直接性、交互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主要表现在: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也是影响学校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首先,遵循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平等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教育民主平等的气氛,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真诚地赏识,认真地倾听。二是尊重性原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办学的宗旨就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就不能做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三是个性化原则,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7]艾华,蒋一玮,赵建磊,等.龚廷贤《万病回春》对当当代医德与医患关系的借鉴[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62-63.

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篇8

【关键词】高职生 人文素养 对策

广义上,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狭义的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而本文中所要谈的就是狭义的人文素养。

一、高职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笔者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从高职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了解,对人文素养在个人和社会意义上的认同感,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实际投入等方面设置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涉及电子学院、冶金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生物系共计4个院系,11个专业的高职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53份,回收率88.2%。本次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客观的反映出我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高职学生在人文素养认知方面的情况

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人文素养是比较了解的;85%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3.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11.7%的学生不清楚究竟对自己的成长是否重要。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只能达到一般水平,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文素养在自己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人文书刊的阅读,60%是不经常读;对劳动者的义务有36.7%的人了解;认为古代的唐宋诗词对现实生活有影响的只占26.7%,5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18.6%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当被问到“你知道多少首中外名典并会鉴赏时”10首以下的占到66.7%,这其中学生对中外名典只限于知道,至于鉴赏怕是极少数了。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在学生心目中人文素养很重要,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高职学生在文明修养方面的情况

46.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文明礼貌,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方面做得很好,51.7%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一般;而被问及身边同学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时,觉得做得好的只占30%,一般的占56.7%,认为做得差的为11.7%,这说明在学生心中还是有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衡量标准。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规范也在一般的水平内,人的行为规范是受思想支配的,要想达到行为的文明,就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熏陶。

(三)高职生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情况

在被问及“你认为专业课中有必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时,有7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11.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15.%的学生不清楚;在被问到“在工作岗位的持续发展上,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哪个更为重要”时,35%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重要,15%的学生认为专业素养重要,50%的学生认为一样重要。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视自己内在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渴望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教育。

(四)高职生在课余时间对人文素养投入的情况

在被问及“举办演讲、辩论、报告等活动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时,有46.7%的学生认为是,36.7%的学生认为不是,16.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是不是。在被问及“在接受人文知识的途径中,你赞同哪种”时,29.3%的学生认为是实践活动,10%认为在于课堂教师的传授,17%认为是在图书馆自己翻阅图书,22.3%依赖于网络,14.3%的学生认为是讲座。有30%的学生认为校园内用雕塑、宣传标语来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很有益,63.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益,只有3.3%的学生认为无益,3.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些学生这样的回答说明他们平时就根本不关心校园的变化,缺乏集体荣誉感。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比较认可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提高人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内容和功能,所以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而且要在探索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方面走出适合我院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课程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不是单纯的文学或哲学、史学课程,而是一个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民俗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统称。

高职生的学习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也较重,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开设大通识教育,应适当提高人文课程在高职生所修课程中的比重,它不仅仅是设置几门人文选修课或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讲座就能了解的,而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结构体系、校企合作、校园环境等方面来综合思考。在内容上既要防止随意性,又不能重复,更不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就高职教育而言,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为目的的,它与大学本科的大通识教育不同,而重在人文素养的提升,建议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课开设以下课程: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礼仪、名著导读、心理学等课程,做一些尝试,若效果较好,则相应的增加其他课程。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素养文化的传递,教师是一个院校灵魂的载体,这个院校的人文底蕴有多深厚,与这所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有莫大的联系。高达73.3%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是有必要的,因此提高广大教师对认为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十分重要。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向学生传递和弘扬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问卷调查显示看过或喜欢看红或电视剧的只有41.7%,而不喜欢看的有56.7%。可利用电影展播、名家讲座、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拘一格的针对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活动。调查显示93%的学生都认为校园内用雕塑、标语等形式彰显人文精神是有益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

【参考文献】

[1]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上一篇:环境卫生整治措施范文 下一篇:环境问题整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