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7:06:56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1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 语文课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瑾(1972- ),女,天津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蔡文秀(1971- ),女,河北霸州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96-02

一、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二者共同构成个体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提出“冰山理论”后,这一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指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代表表层特征,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是内在的,是难以测量的部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能真正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据此,个人职业素养也可看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部分,这些可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是显性职业素养。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隐性职业素养。

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如八分之七支撑着冰山的雄伟壮观一样,隐性职业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决定、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从用人单位角度讲,选拔人才时也不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往往还要从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很难从根本上增强其就业和职场竞争力,只有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真正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加强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显性职业素养的提高。可见隐性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可行性

1.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功能与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具有较大一致性。语文课的主要教育教学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培养和发展智力、锻炼思维的功能。语文课要求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如阅读分析文学作品、写作、说话训练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胜任一项工作的基本要素。(2)传承文化、积累知识的功能。语文课涉及的古今中外名家经典,是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文化底蕴、增强和发展民族意识、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此外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文史哲、数理化、农工商、科技、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可包括,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对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很有帮助。(3)德育上的导向功能 。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名言警句中的人生哲理、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教学内容,都能在认识上给学生提供参照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4)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较,语文课对学生审美情趣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学生被传统文化所熏陶、被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感染、被清新优美的文字所打动、被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所吸引,久而久之,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审美训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隐性职业素养中包含的个性、人格、情趣等人性的因素,与文学审美的关系很密切。

2.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一致性。从总体上讲,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使学生由对事物的认知向相应能力的迁移、向内心情感的转化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熏陶渐染的过程。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在环境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一种心理结果,同样需要潜移默化,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正如紫砂茶壶的保养,需要品茗者在长期的品茗过程中精心滋养,才能使其蕴香育味,焕发出浑朴的光泽和油润的手感。

上述两点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思路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雕刻着“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做是最高智慧。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高职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在其《选择职业》一书中阐述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表明了认知自我是做好职业心理调适的基础,是打开职业成功之门的钥匙。职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一个面临求职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弱点等都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完善自我、明确目标、获得成功。正确认识自己一方面要防止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估计过高会使人傲气十足、自命不凡、眼高手低、浮躁、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就是避免过于低估自己,过于低估自己会使人怯懦自卑、悲观抑郁、缩手缩脚、优柔寡断。清楚自己的优点能够增加自信,勇敢面对缺点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才能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他人既是个体的心理需要,也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所有职业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他人,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又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合作、竞争,个人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和他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他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认识他人不但要认识到他人是自己,也就是认识到他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和自己一样有情绪、情感、意志需求等,一样需要被理解、尊重、关怀、帮助、同情、鼓励、赞美。也要认识到他人是他人,他人有他人在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杜威强调,职业教育的目标最终是让学生获得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的机会,并使个人的才能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所以,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使高职生在全面发展中适应社会,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社会的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要求高职生必须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科学地认识社会,建立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心理。在选择岗位时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由于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科学性学科、专业性学科的教学,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任务;或认识到了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片面地认为这一任务只有德育课程才能承担,从而使高职语文陷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当务之急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学校长远利益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全面认识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充分认识隐性职业素养之于高职生的重要意义,清楚认识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要树立这样的观念:高职语文是高职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奠基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持久发展的一种需要,高职语文对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要有一定的课时和教学资源予以保障。

2.加强培训,优化师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优化较重视,而对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课教师队伍的优化存在较大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增强对语文课之于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学识渊博、教学得法,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在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会被学生逐渐内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良好品格。

3.转换模式,整合教材。作为课程的具体化形式,教材应该体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高职语文教材应围绕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做法,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特别是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这一特点。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相对陈旧,针对性不强,职业特点不突出,所以,开发适宜的校本教材是有必要的。教材的编写要切合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关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专业课教学,融入适当的行业元素和更多的隐性职业素养元素。具体讲,可以打破原有的选取范文编写的模式,构建口语交际、演讲辩论、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文学欣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内容模块。利用这些模块,融入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关内容,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4.积极探索,改革教法。一是高职语文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改变教学方式,力求切实有效。避免灌输和说教,多用相机诱导、讨论谈话、创设情景、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味出道理、感悟到真谛。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带领学生参加与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堂变成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课堂。三是改变评价方法,力求科学合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只以一张试卷为依据的做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全面发展。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还应是动态的,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将过程性核查与终结性核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这些都符合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明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2

[关键词] 企业视角;经济管理;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多元化、全球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人才价值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职业化程度。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基于企业视角下的职业化程度更多是指超越学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所以对于以技能为主体培养内容的高职教育,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和培养。而这一点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管理类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是在长期的与人、与市场、与社会的相关的管理接触中予以体现,因此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高低成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人才选择标准。而本文所指的“企业视角”正是以企业对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及认同状况为依据,来研究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此理论将一个职业人比作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将职业素养分为露出水上的部分和潜在水下的部分。职业技能是露出水上的部分,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属于潜在水下的部分,正是潜在水面之下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人的显性素养部分,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

二、企业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需求及认同状况分析

1、企业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课题研究团队对所在学校近三届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走访和调研,发现企业在招聘、录用、培养和重用经济管理类学生过程中,将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视为重要的选择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内涵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内容,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意识、诚信意识、职业认同感、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敬业精神、表达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等。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岗位,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具体内容的要求存在着隐性的“层次性”。笔者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基础层指适应岗位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包括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纪律观念、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服从意识和忠诚度等。提升层指胜任岗位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表达写作能力、职业认同感、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社交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拓展层指能独当一面并获得较大发展空间时必备的职业素养,包括较好的执行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需要指出的是“分层”不意味着前一个层次的职业素养队后一个阶段的发展不重要,而是说明要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必须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

2、企业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认同状况分析

课题团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家企业下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1份。问卷主要是针对企业对高职经管类学生隐形职业素养的认同状况进行调研。

经过对281份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反映出企业在“基础层”包含的职业素养中,对学生的纪律意识、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满意度在87%以上,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的满意度分别为55.7%和64.7%,服从意识的满意度为52.6%,而对诚信意识的满意程度仅为31.2%。在“提升层”包含的职业素养中,企业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满意度为72.4%,而对写作能力(即基本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的满意度则为33.6%,对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社交能力等几项的满意度均在70%以上,对职业认同感、敬业精神两项的满意度分别为55.7%、52.2%,而对抗压能力的满意度则21.7%。在“拓展层”包含的职业素养中,企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执行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四项的满意度均在34%左右,而对创新能力的满意度仅为5%。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和引导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但是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还有距离,尤其是在在“提升层”和“拓展层”中所涉及的部分职业素养更是差距甚大。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体面就业,拥有更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从企业的视角来思考和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1、建立以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相统一的思想教育体系

“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安利中国公司人力资源股总监张玉表示,每个企业都希望招聘到有才能的人,但是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人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于“人品”的定义,不仅要求员工具备普通的公民应有的公民道德,同时要求他们应具备一个行业或职业应有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因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因此高职院校学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始终坚持将学生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育人的核心地位,通过有效地形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敬业意识、团结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企业。

2、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有效性的落实必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和平台。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求全求大的课程设置体系,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下新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了解分析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对专业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对课程的内容或数量作出合理的整合、增减、修改或更新,可将课程分解为经济管理类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提升学习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从而真正实现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

3、搭建以显性职业技能和隐性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职业环境中培育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最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巩固,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练就职业技能,领悟和体会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和职业礼仪的真正内涵,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以显性职业技能和隐性职业素养为内容的社会实践平台。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如勤工助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懂得包容、参与竞争与合作,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引导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参与合作企业的市场调研、主题活动宣传策划、横向课题的研究等专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打下基础;再次积极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实践平台,并加强其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规则要求、纪律制度,培养学生认真、守纪、积极主动的良好的职业态度,从而更快地适应企业需求,顺利实现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4、建立校企文化共融的育人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所蕴涵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道德风尚等,作为一种文化氛围而弥漫于师生之间,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而企业则是道德教育实践本质与职业素养培养一致性体现的最佳场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企业的文化资源,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立校企文化共融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分析企业需求,对于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公共职业技能,可主要从“听、说、读、写、管”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其中“听”是指学生能做到耐心有效倾听,并能准确把握对方表达中心意思和要点内容;“说”是指学生能准确有效地与人沟通、交流,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读”是指学生能正确理解所读文字资料;“写”是指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撰写财经类应用公文;“管”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并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们可将这些有效地融入到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不断强化和训练,从而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公共职业技能。其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如辩论赛、社团文化艺术节、女生节、重大纪念活动等,引导学生主动策划、组织、参与,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开展企业名人系列讲座、校企联谊、参观企业等活动,让学生在接触企业、认识企业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家成功的艰辛历程,知晓企业的纪律和准则,缩短学生潜意识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地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5、提升教师的职业性,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渠道

职业素养教育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职业素养教育的成败。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必须提升教师的职业性,包括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知识结构等,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大师、实施校企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学生现代职业素养教育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付晓容 浅谈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08.5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教育.职成教育研究.2007.8

[4]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5]李岚,周劲松.高职院建设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吕祥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

[7]李亚民,陈向平.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5

基金项目:此文系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1-2012年度科研规划立项项目《企业视角下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135。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转贴于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4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就业;职业素养;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四项是内在素养,而职业技能是外在素养。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共同作用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哈佛大学一项关于劳动者能否成功的调查显示,85%取决于内在素养,15%取决于外在素养[2],而香港某市场调研机构成功访问了372家企业,其中97%雇主表示在甄选应聘者时最关注其“工作态度”,在美国进行全国性雇主调查中,雇主最看重的特质同样是“工作态度”,这里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内在职业素养的概括,因此,企业在衡量一个人所具备职业素养时,通常内在素养所占比例较大。

二、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养边缘化。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消极态度。按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毕业生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院校重技术技能传授,轻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的内容无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理论知识和训练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很难找到职业素养的落脚点。

(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不健全。部分院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课程架构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不健全仍是普遍现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关于职业素养课程的课是少之又少,往往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要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清、不能客观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所致。一方面院校大多以一些抽象化、理想化的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缺乏具体的职业活动平台,多数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缺乏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的调查。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围绕社会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逐渐意识到社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更新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和认同“本科职业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取得工作经历,在模拟工作和实际工作环境中,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积累和转变,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在课程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原有思想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结合自身情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理性的从业观念;另一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专有课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大一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做好职业探索,大三学生结合专业实习,做好学生职业沟通和职业合作等相关培训,大四学生做好职业道德和各种就业培训。形成本科四年职业素养教育不断线,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态势。

(三)围绕学生需求,“思教融合”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为“思教融合”提供了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勤工助学、体育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提高职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79

[2]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3(8):36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训;实习;职业素养

一、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内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环创建设。学院要求校内所有实训基地,除了配备专业设备外必须做好环创工作,要求教师到企业车间认真学习其管理制度、企业目标、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并将其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中,营造出带有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教育,感悟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真正的工作人员、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素质。其次,在学校各项赛事中加入企业文化元素,例如:在学校举办的第四届科技创新杯技能大赛中,“西餐服务礼仪竞赛”、“会计信息化竞赛”、“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比赛”等赛项加入了企业文化元素,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规范。另外,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学校的兼课教师,并定期到校内实训基地上课,让学生在实训中感知和体验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认识。数控实训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实现了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训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其目的为了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科学组织校外实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调查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要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的人,一个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人。当下,在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滑坡现象很严重,给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尤其给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

㈠调查对象

笔者选择了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其中计算机专业45人,商贸专业38人,服装与艺术专业人40人,机电36人,共计159人。发出160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回收率为99.3%。

㈡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从人文知识、人文态度、行为表现以及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㈢调查结果

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

人文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108-职业技术VOCATIONALTECHNOLOGY专题研究史学、艺术、民俗学和哲学六个方面,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两方面进行汇总,得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获取知识渠道的状态。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有关知识,有70.3%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而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世界历史”分别有66.7%、66.1%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可见,在中职学生看来,课堂教学是最能获得有关人文知识的渠道。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是能够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的。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程度多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状态,缺乏深度,例如,对“艺术”有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只有8.5%的学生“熟知”,有29.7%的学生“了解”,55.9%的学生“略知”,还有8.47%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只有10.2%的学生“熟知”,有37.3%的学生“了解”,43.2%的学生“略知”,还有1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对于一些人文知识的了解是贫乏的。在几项基本知识中,中职学生对于“语言学”、“历史”、“民俗学”有些方面了解较多,对于一些“艺术”、“哲学”有关知识的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于“哲学”的了解很少。

2.关于人文态度方面的调查

(1)关于“选择所读专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影响学生选择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和志向,其次是就业的压力,因为志向所在而选择本专业的并不多。(2)关于“对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一些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的调查表明:43.4%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很有利,16.8%的学生认为在校时间少,必须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范围窄,不得不这样,没有学生认为可以忽略人文知识。37.2%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都很重要,6.2%的学生认为人文知识可以增长见识,促进专业发展,8.9%的学生认为重视人文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3)关于“你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是什么”的调查表明:57%的学生明确表示“知道”,有40%的学生“不十分清楚”,还有2.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4)关于“人文素养的作用”的调查表明:认为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占77.9%,认为可以“拓宽知识面”的占9.8%,认为可以“获得精神动力”的占13.3%,对于这个问题“说不清楚”的占9.8%。(5)关于“对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主观评估”的调查表明:对自己人文素养水平认为“满意”的学生占5.1%,认为“有待提高”者占81.1%,认为“无所谓”者占8.8%,还有5.0%的学生“说不清楚”。由此可见:对于“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关系”,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比人文知识重要,仍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可见对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作用较为明确,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

3.关于行为表现的调查

(1)关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实施”的调查表明:学生比较关心时事,对自己的品行修养要求较高。(2)关于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表明:对于“你的人生支柱”这一问题,54.9%的学生认为是“知识”,这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但选择金钱、爱情总比例超过24%,超过奉献的比例,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个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另外,从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有利于今天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的调查来看,64.6%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一定的认识。(3)关于中职学生“课余阅读”的调查表明:在中职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中,阅读最多的是报刊、杂志、随笔、与专业相关的书,文学名著、历史、艺术、哲学类书籍读得最少。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人文课余阅读量都是很少的。从表12还可以看出,结合阅读写一点读书笔记和感受的学生很少。由此可见:中职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同学,但是参与社会活动不够。一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诸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倾向。一些学生虽然能认识到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在课余时间里接触人文书籍的学生并不多,而且,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获取往往浅尝辄止。

4.关于中职学生所在学校的人文教育的调查

(l)对于“人文课程的设置”,31.9%的学生表示“满意”,59.3%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还有7.1%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认为“很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是“几乎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大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合理的设置。(2)对于“选修人文课程的目的”,有17.7%同学是为了“拿学分”,68.1%的为了“提高人文素养”,“对它感兴趣的”的有14.1%。对于“感兴趣的人文类课程”,35.4%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其次是文学、艺术、哲学等课程,最不感兴趣的是口语类课程。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人文选修课持积极态度,认为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对自身的提高及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3)对于课程考核方式,27.6%的学生表示“满意”,56.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4.2%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这说明目前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检测出广大学生的学识水平。

5.关于与教师相关的方面调查

(1)对于“专业课老师人文素养”的看法,78.8%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好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2.7%的学生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就行,有没有人文素养无所谓”,认为“人文素养不好的老师不受欢迎”的占23.9%。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出色的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2)对于“人文类课程老师的人文素养”的看法,21.2%的同学表示“很满意”,表示“基本满意”的占64.6%,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6.2%、1.8%。对于“你所认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问题”,43.4%的学生认为“都有体现”,38.9%的学生认为“只有一部分体现”,14.2%的人认为“很少体现”,还有2.7%的学生认为“都没有体现”。(3)对于“你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要重视的问题”,61.1%的学生认为应该是“教学方法”,10.6%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个性”,16.8%和17.7%的学生分别认为是“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关于“教学方法”,8.9%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比较满意”的占了69%,有22.1%的学生表示“满意”。调查得知,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所学科目的兴趣。(4)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流”和“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老师讲解为主,讨论热点问题为辅”,而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老师讲学生听”基本上没有人认同。

6.关于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相关的方面的调查

(1)对于“所在学校的人文氛围”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1.1%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较差”的占11.5%,有0.9%认为“很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人文氛围不能很有效的影响和帮助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发展。(2)对于“所在学校的校园网络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经常查看、浏览”的学生只有11.5%,表示“偶尔看看”有45.1%的学生,有27.4%的学生认为“不清楚”,还有9.7%的人“不想了解”。这一结果表明,中职学校的网络建设还很不完善,内容不丰富。还有9.7%的同学“不想了解”校园网络,可见学校的引导、宣传不到位也是一个因素。(3)对于“所在学校的人文类图书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的问题,调查中有18.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有54.9%的学生“很少去看,不清楚”,只有24.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需要”。这一结果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人文类藏书不足的问题。(4)对于“听人文讲座的原因”的问题,有36.3%的学生去听人文讲座是因为“话题有吸引力”,“想长见识”的占46.9%,因为“讲座者的影响力”的占15.9%,由“同学的推荐”的占7.9%。由此看来,话题的吸引力以及讲座者的名望与水平比较重要。(5)对于“你最喜欢哪些人文活动”,53.4%的学生认为是“艺术类活动”,“书画展、邮票展、寝室装饰之类”占29.2%。,“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之类”占15.9%,“人文讲座”占13.2%。可见,中职学校学生对艺术类活动、书画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之类的活动的喜爱程度较高。(6)对于“所在职业学校是否有必要建造一些人文景观”的问题,被调查者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了73.5%,22.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还有5.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建造一些人文景观。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缺乏,首先与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国的小学、初中教育,受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使得在初中阶段本来文化基础不好的中职学生成绩每况愈下;其次与进入职业学校后所受的教育不无关联。

㈠中等职业学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不很合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调查显示,31.9%的学生对“人文课程的设置”表示“满意”,但还有7.1%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认为“很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是“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衡”以及“专业课程的全面设置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从调查中还得知,当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还很不完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老化,知识不成系统,学生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甚至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

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

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是课堂教学,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现状还不太能满足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为了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注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教师人文素养、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然而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是很高的,正如有些学生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只可惜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师资情况离学生的期望还存在很大距离。

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由上述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表明,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重视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未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天资、气质、性格、趣味、知识水平、审美倾向都不一样,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师只能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匠”和“机器”,要想实现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而己。

㈣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郁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太满意。从调查数据来看,中职学校在网络、图书、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方面,还不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上有着品位不高,环境氛围、人文气息不浓厚,文化活动少,有意识的引导更少等弊端,从而让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无味,认为学不到真本领,从而放弃了主观努力。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不得力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也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植。

㈤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方式不科学

从上述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只有27.6%的学生对课程考试方式感到满意,14.2%的学生感到不满意。以语文考试为例:一年或一个学期的语文考试全部体现在一份试题上。只重视每次笔试的分数,不重视平时学习过程。学生只需应付考试内容即可,自然也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其它方面了。可想而知,中职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许多缺陷不日就会显露出来,最终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当然,造成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观点,例如图书网络资源的不足,教材的编写缺乏校本特色等方面,都可以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那么培养出来的仍然是一批批虽有一技之长,但在精神上出现真空、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人才”。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7

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素质基础和职业技能两部分。其中职业技能是学院必开的科目,学生也非常重视,而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亟需通过校企合作、实训等方式获得。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本领、职业心态和职业精神、职业文化。为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现状,我们团队设计了《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问卷。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客观、准确、较全面地覆盖和说明职业素质涉及的全面内容,避免各个问题重复、交叉,力求问卷设计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地反应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二、调研结果

本次调查涉及63家大中型企业,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缺乏责任感,依赖性较强,但是职高学生的优势是动手能力,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录用上手快的高职学生。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成本高,好不容易培养成为娴熟能手,很多职业意识和素养不高的员工一旦自身素质和经验提升了就会跳槽,导致企业花费大量的心血培养的人才流失,这让企业感觉到“头痛”,所以企业希望学校能够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实践技能。

1.单位录用应届毕业生最看重哪些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录用员工看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人品与敬业精神”、“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责任意识”方面,其中选择“人品与敬业精神”占调查人数的50%,“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占调查人数的40%,“责任意识”占调查人数的9%。

2.目前的毕业生在求职前,除专业技能外,欠缺的职业素养。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认为毕业生欠缺的职业素养主要集中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其中选择“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占调查人数的58%,“自我管理能力”占调查人数的45%,“职业道德”占调查人数的18%。

3.单位选聘大学生时着重考察的方面(本题可以选择三项)。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单位选聘大学生主要考察“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和“实践经历”,其中选择“工作态度”占调查人数的80%,“专业技能”占调查人数的67.5%,“发展潜力”占调查人数的52.5%,“实践经历”占调查人数的37.5%。

4.用人单位主要看中大学生哪些个人品质(本题可以选择三项)。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单位主要看重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包括“诚实、责任心强”、“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其中选择“诚实、责任心强”占调查人数的90%,“合作精神”占调查人数的77.5%,“吃苦耐劳”占调查人数的50%,“勇于创新”占调查人数的45%。

5.招聘时对专业对口的看法。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45%的用人单位认为招聘时能力与专业同等重要,35%的用人单位认为优先考虑能力,能力比专业更重要。

6.现在的毕业生存在的不足(可多选)。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认为现代大学生的不足主要有“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团队意识不强”、“基础知识不足”,其中选择“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占调查人数的62.5%,“团队意识不强”占调查人数的45%,“基础知识不足”占调查人数的25%。

7.用人单位希望我校对大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可多选)。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希望我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指导有“专业出路”、“职业道德”和“应聘技巧”,其中选择“专业出路”占调查人数的27.5%,“职业道德”占调查人数的25%,“应聘技巧”占调查人数的20%。

8.学校开展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否有必要。

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85%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开展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三、调研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知识技能而言,用人单位更看重一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也提出学校加强这方面教育的希望,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

1.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脱轨。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专门型技能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的改革,然而,真正实现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改革却很少。企业一再强调招聘困难,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我们的毕业生也感叹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不协调,衔接性差。

2.学生自身素养的匮乏并缺乏正确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很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到学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没有明确的兴趣和爱好倾向,甚至逃避,厌倦学习,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导致学生安于现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过高,真正择业时会发现落差很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艰苦,他们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时也曾拼命发奋努力,却因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四、调研结果的启示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重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劣势、适合职业等,会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能够逐渐完善。

2.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认识企业、接触企业的必经之路。那么学校就更应该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与其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如直接接触企业,留足够空间去亲自感受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的职业素养是否符合现在的企业招聘人员的要求。

3.加强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执行力。

学校、教师应该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项目。教师在带领学生做项目的同时,可以培养职业素养、增加课外收入、增强实践能力,所以课程改革非常有必要做。很多课程仍然以分数高低来量化学生的价值,而企业最看重的能力都是不能靠分数测出来的。由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多在企业一线,对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适应力、抗挫折能力和执行力等要求较高,学校各育人环节要关注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的教育,关注学生人格养成教育,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工作主动性、吃苦耐劳精神、勤奋度等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要做事先做人。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篇8

1.职业素养的概念。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部分,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敬业精神指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到最好,对于细小错误一定要及时更正,敬业不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项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积极的、负责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等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2.卫生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卫生事业单位参与社会事物,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且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它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既是其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又是单位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其所在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例如廉洁自律意识如果不强,那么职业技能越高,隐含的法律危险越大。所以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稳定发展。

二、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包含的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其职业素养的外在表象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应由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忠诚、奉献、乐观等关键词组成。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职业荣誉感,热爱并敬重本职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保密守信,不能为利益所诱惑,谨慎执业,信誉至上。

2.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既影响个人的择业和就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应明确个人的择业和就业目的,积极认真的工作,具备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等基本的职业道德。

3.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如果要让正确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反复的练习,直到成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做好某项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就不同。因而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关注自身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保持高效的执行力等,不断的提升职业技能。

三、目前影响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几大因素

影响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千方百计或者不择手段的谋求经济利益,从而滋生出腐败和舞弊的毒瘤。卫生事业单位更是因为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的消费群体,经济效益可观,吸引了众多的逐利者。面对着新形势下的“糖衣炮弹”,部分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无法抵挡经济利益的诱惑,逐渐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个人犯罪或团体犯罪屡见不鲜。

2.法律意识不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为规范。部分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后,没有把已经接受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显性的职业素养真正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当面临领导威压、人情债或利益诱惑时,这些会计人员置法律风险于不顾,放弃了自身的职业道德,违背了一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差。为了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卫生事业单位不断进行着改革。在此过程中,部分单位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人员定岗定编制度、预算制度、资金使用制度、工资薪金发放制度、资产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或者虽然涉及了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但是其内容不完善;或者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力差。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使得会计工作流程不规范、随意性强,错报、漏报、舞弊、贪污等现象成为可能。

4.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会计信息记录了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都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人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部分会计人员不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就是对本单位收入来源和成本费用支出流程不熟悉,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报销、记录、核算,不能起到监督作用。

四、多方位提升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职业素养:

1.培养职业意识。针对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应深刻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角色,明确岗位目标,充分了解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坚定职业信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认真的工作。

2.坚守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前,已经进行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完成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显性的职业素养培养。走上会计岗位后,会计人员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内心,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自我教育,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的职业素养,并把隐性的职业素养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3.增强法律意识。任何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尤其是卫生事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行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因而作为其行业中的会计人员,应及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遵法守法,依法从业。

4.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由单位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卫生事业单位应由法定代表人牵头,组织会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人员更应努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本单位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结合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模式和本单位的行业特殊性,设计一套规范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强又符合本单位实际经营情况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上一篇:法律知识解读范文 下一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