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7:49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1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并且部分研究对该概念的界定有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理解成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二是其培养对象被限定为农村户籍的人;三是其教学内容被局限为农业技术。本文提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域包括城乡两地、培养对象包括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内容包括农业技术与非农业技术,并进一步提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职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三农;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26-03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政府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例如,198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这是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倡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随后,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有着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然而,通过研读该领域的众多文献,笔者发现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不甚相同。例如,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也有学者将其理解成以农村户籍的人为培养对象的中职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模糊不清将阻碍有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对其理论研究的顺利推进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因此,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辨析,并对此概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含县以及县以下)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首先,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农民)聚居地。然而,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可见,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还是城镇户籍的人,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包含其子女),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

非农业技术,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从价值层面分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0):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孙连勇,刘冬,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3(19):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2011(6):27.

[6]黎瑛,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3(8):59.

[7]陈胜祥,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2014(1):56.

[8]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79,507.

[9]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108.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2

论文摘要: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探究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其劳作学校的思想、职业教育的释义、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及文明社会建设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大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公民职业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国家化、伦理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很有建树.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凯兴斯泰纳与其职业教育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是被排斥的.因为有学者认为凯兴斯泰纳是德国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为维护德国帝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提出的.明显地渗透着国家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尽管如此.历史仍无法否认凯氏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贡献.也无法否认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劳作学校

根据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出学校的任务.又根据任务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或者叫学校管理准则.并据此规定了学校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被称之为“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独立获取教育财富的学校.这种获取贯穿精神生命的始终。劳作学校是以培养性格为主的学校组织形式。

劳作学校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为国家的每个人的未来职业做准备;(2)职业教育伦理化;(3)使学生有能力参与的集体本身的伦理化由此可以看出.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劳作学校或职业学校是全民的.是为国家中每个人的职业做准备的.不是以划分公民社会层次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而被全民在思想上所接受。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地位上是低于普通教育的.在人们的认识中.职业教育是培养体力劳动者或简单劳动力的教育.而且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面对的也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而非全民。黄炎培在谈到职业教育时认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全民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应强调大职业教育.因为“大职教观”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不仅应面向学龄青少年.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要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及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等等。

二是劳作学校职业教育的伦理化.即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是伦理的、道德的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多进行的是技术的、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较为缺乏.有些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且不被重视。

三是个人促进所在集体的伦理化职业群体的伦理化是个人道德贡献能力的成果和表现.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这就要通过集体劳动或学校活动、社会服务才能够实现。职业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和考察等活动。在服务、实践和考察过程中形成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等优秀的职业伦理品质。

(二)职业教育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相对宽泛的.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凯兴斯泰纳赞同裴斯泰洛齐认为的“公立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主张.这便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而且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教育与职业的平等我国职业教育民办的较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状况还有待改善.同时应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狭隘化的倾向。逐渐走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即“当一个人的工作对特定的雇主负责.而不是对终极的雇主即社会负责时.才承认他的工作是职业”。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国家化

在如何看待国家的问题上.凯兴斯泰纳认为:“看成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类集团.这一集团应该通过其成员的活动.尽可能地为个人伦理自由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它自己也朝着具有美学特征的文明与法制国家的方向发展.那么.随着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奠定科学基础的同时.也自然产生了创办国民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科学基础”这种个人伦理发展与国家文明、法制发展相互推动的思想为职业学校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对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经济和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人们思想或观念上的认可仍有待加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不只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的、国家的和民族的意义。职业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狭义化对整个教育系统不利.对经济发展不利.对社会民主也有破坏作用特权的文化传统和对现实政治的选择.在职业教育狭义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主社会和多元文化是破解文化、政治特权的因素和路径.国家文明政治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的政治意义之所在。

我国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技术化或学历化。即有极大的功利倾向.这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教育的负价值发生率增高问题是国家把责任和权利赋予职业学校.但是职业学校的觉悟还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管理和责任体制没有完善.责任被架空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应对建立社会普遍意义的价值作出回应。

国家统筹管理的公民教育与地方学校自主的职业教育.都是发扬民主所需要的。关键是目的何在.当为实现“人人参与建设一个负责的、相互支持的和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社会目的时.国家公民教育和民主甚至混同在一起”职业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又是国家的.是全社会的。

(二)职业教育伦理化

职业教育伦理化可以推进国家伦理化和个人伦理化。凯氏指出:“至高至美的外在伦理财富是一种社会组织.他确保每一个个人能按照其天性.发展他自己认为是伦理财富的东西”。因此.国家伦理化是个人伦理化的条件。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一是道德价值多元化。带来了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多元化不是说可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违背良心的理由.创造性不是说可以背离真、善、美的指向,如果个人自由价值思想成为欲望膨胀的理由.就会抑制精神和伦理的生长和效应。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过度的欲望与德行的斗争是与人类永远相伴的.德育成为人类追求甜蜜幸福的永恒形式但我国国民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职业学校存在道德教育形式化倾向.职业教育应使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职业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实效。

凯兴斯泰纳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伦理化的思想,而且强调集体伦理化、国家伦理化对个人伦理化的作用:“国家本身体现伦理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外在的伦理财富),才能确保个人获得至高无上的.内在的伦理财富.才能成为具有真正觉悟的、伦理的自由人”凯氏在对伦理教育作解释时.体现了集体伦理化的思想:“伦理教育最普遍的含义归纳为通过集体的、一般文化财富而培养起来的个人精神生活的、非对立的统一体概念”这是对伦理道德教育内涵的诠释.同时指出了一个正确途径。这就是要避免一种强迫影响甚至教育.让德行行为成为出之于每个公民内心和感情的需要,凯氏指出:“我们从内心感到需要并确认为最高的目标.我们便会为之投入更大的力量。出于纯理智的内心需要.无疑不总是那么强烈”。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但是过于重视技术专业化.这一倾向的危险是“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教育将变成原封不动地永远延续社会现有工作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这种秩序的手段”。这一技术化的职业教育可能不会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甚至会成为消解社会进步的因素社会对专家和人才是急需的。但越是这样.越应在职业教育发展之初.避免从办学理念上忽视职业伦理化和集体伦理化这一层重要内涵.因为“一所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多样化的高造诣的高等学校.是对整体文化不利的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化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根据认识论规律.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实践的.应让学生的学习始于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就其工作问题本身及时加以实践.即职业教育应实践化。凯氏在谈到集体伦理化时指出:“集体生活的道德、正义感等只能通过直接参与集体当中才能获得”这是凯氏职业教育实践化思想在集体伦理获得上的表现。

职业教育的实践应顺应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即先有实践。然后有理论,再用实践证实理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打破现在职业学校教育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的现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尤其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准备。

职业教育原则上应使学生“有超过一般水平的力量。有一种克服困难的特殊能力.乃至养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坚强性格”。即职业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生存、生活的经验、能力、坚强的性格和品质。叔本华说:“经验为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我们摆脱梦幻、遐想、谬见这些乘我们年轻而入的东西。保证青年人摆脱这些东西的困扰.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经验对职校学生是重要的。而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因此.职业教育应坚持实践探究为先、理论教学其次的教育理念。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3

一、目前我国高职数学教育在为专业教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所欠缺

目前,虽然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都具备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底,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高职数学教师在服务于专业教育方面的意识观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还比较落后,与现在日益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相背离。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没有认清高职数学在专业教育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并且常常让自己局限在其原有的数学教育的框架之内,没有很好地将高职数学教育与专业教育模式结合起来,进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还是局限在纯数学理论教学上,而在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专业问题的解决上的教学还比较欠缺。这种纯数学理论的课堂教育,其实很难取得很好的教育成果。

2.高职数学在为专业教育服务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到位

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高职数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必须尽可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不能仅仅只是服从于数学课本的内容的选择。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的选择仍然是沿用高等数学教材,教材选择的重点仍然以数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虽然在难度上有所删减,但是从总体来看,其轻视实践指导的不足仍然比较明显。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很难以内容为突破口,将数学与高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学生仅仅能够通过相关教学内容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提高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其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数学没有多大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3.高职数学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由于高职数学教学意识的局限,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还是延续过去那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教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等。学生大多也能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但是将其所学知识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这方面却做的非常不够。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其基础能力就要差一些,教师又都采取大包干、不分层的课堂讲解方式,这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心态渐渐变为“混过关”就行。

二、改善高职数学教育服务于专业教学的教学改革途径

1.确立高职数学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是高职教育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类似于高职数学等通用性的基础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树立基础学科为专业教育服务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只有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使教师将高职数学教学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从解答专业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高职数学教育要为学生专业教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教师一定要从思想根源上强化这种发展数学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当然,加强数学教学为专业教育的服务,还必须严格遵守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整个教育资源,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服务。

2.积极选取能够服务于专业教育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

新教育形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必须积极倡导先进的教育改革思路,即要以“为专业教育服务为向导,以教学任务的落实为驱动”。高职数学教学要从多个方面积极地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数学教师要对专业教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与相关专业的教师多交流、讨论,积极获取一些有用的专业教学素材,并与数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去搜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知识素材,以此来充当教学实例。此外,教师还要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划分出数学知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知识点,并着力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服务于专业教学的高职数学教育体系,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使高职数学教学能够走上服务于专业教育的新道路。

3.加强对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进高职数学教学的新方法,就是要将引入数学建模以及实验教学等方法予以贯彻落实。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它既能加强学生对一些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通过动手实验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数学建模、解模等过程中去,这无疑是一种快速提高学生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答其他现实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将数学建模引入到高职数学的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让学生加快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利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来为专业知识学习而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小磊.浅谈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张玉成.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育的基地,开展旅游专业可以为旅游业储备优秀的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开展,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旅游专业有着很好的就业空间,职业院校开展旅游专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未来发展,了解旅游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努力学习自身专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求。其次,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规划,明确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可方便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而奋斗。最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要求学生结合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意愿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学生会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兴趣和优势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独立起来,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专业的盲目选择

高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前身。高中教育中,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生毕业后选择高职院校,主要原因在于未取得好的成绩,属于被动地接受高职教育,对于高职教育专业的选择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往往是由家长指定或者咨询他人意见;在高职专业的选择上缺乏盲目性,对于职业未来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学生对职业目标定位过高

通过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存在定位过高的情况,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实际。例如,多数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大城市,而不愿意选择小的地县级市,这主要是被大城市的待遇和基础设施所吸引。学生对于工作的期望较高,对于基础工作的接受意愿较小,导致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工作待遇、休假情况等过于看重,忽视了职业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发展空间。

(三)学生自我认识不全面

自我认识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认识自身的情况,清楚自己的优势,才能做好职业的定位和发展规划。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优势不够了解,无法做到精准定位。甚至还有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长处,自信程度不足,存在焦虑和自卑的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缺乏热情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旅游专业学生存在对专业缺乏热情的情况,由于在最初选择专业时,并非学生自己选择,而是听取家长或者他人的建议选择旅游专业,自己对于旅游专业不感兴趣,以至于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其他与旅游无关的专业。此外,旅游专业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必要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好职业发展的定位,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学生毕业之后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

(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对当前旅游就业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旅游业的岗位分布和需求、旅游业的薪资待遇、旅游业的职业定位等内容,让学生不要盲目追求薪资和待遇,更多的是注重工作中自我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的空间等,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盲目冒进的心理,合理地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

(三)合理设置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

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认识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在学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设置旅游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认识自己,做到精准定位。例如,高职教育有三年的教育时间,在第一年的教育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认识自我。第二年的教育阶段,让学生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第三年的教育阶段,依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实践,来自我定位和规划。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阶段性地让学生逐步认识专业、认识自己,最后做出职业规划。

(四)完善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进行课程和教学人员的设置,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行。首先,教师队伍的设置。教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和就业动向十分了解,而且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应知识。其次,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围绕就业活动开展,同企业合作,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同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进行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快地了解岗位,适应岗位。

四、结语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5

【关键词】实习实训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2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开设在前三个学期,为期半年的高职生实习实训主要是专业的实习实训,没有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与《意见》中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不一致的。

但事实上,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期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佳时机,学生可以将学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在社会现实中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期间,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实习实训的综合教育作用,这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在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是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一个过渡阶段,在专业实习实训期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能力中的思政素养方面的培养,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社会公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对高职生进行这些方面内容的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很多企业把“德”作为招聘人员时考量的第一要素。所以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共同需要。

(二)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追求外延到致力于内涵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也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发展到对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视。高职生在实习实训期间,除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还可以通过了解或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党、团组织的活动,了解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分配方式,进而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并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三)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利完成实习实训工作的保证

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生三年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一个环节中高职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和具体运用。也正因为是专业实习实训,所以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不仅没能贯彻《意见》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要求,也与当今社会接纳高职生实习实训的企业对高职生的要求是不一致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目前企业界通行的用人原则。高职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如果能够较好地了解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履行职业道德,虚心向行业师傅请教,勇于创新,这些是高职生顺利完成专业实习实训工作的保证。

二、在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在高职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思政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高职生实习实训期间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生实习实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全面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由思政课教师依据其对专业课程开设的了解来进行设计。设计的内容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强调高职生在工作中是否能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主要了解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及身边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了解实习单位的所有制构成以及分配方式和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以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相结合,让高职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四方联动”深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生离开学校到社会中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无论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让高职生在新的环境中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好好成长,这就需要“四方联动”来进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高职生实习实训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学生辅导员则通过现代的通讯工具如QQ等与高职生保持联系从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专业指导教师成为和高职生朝夕相处的人,可以通过高职生日常生活和工作总体表现来督促和记录思想政教育的效果。行业师傅负责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通过言传身教对高职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行业师傅互相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高职生专业实习实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如实地反映出专业实习实训中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高职生在结束实习实训时对自己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进行自评,同学、专业指导老师、行业师傅对其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学生辅导员,学生辅导员综合自评和他评的结果给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要根据学生实习实训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平时的出勤以及生产的成果,可以进行定量评价,对于学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精神以及为人处事的表现等,则可以采取定性的方式。合理的评价体制可以激励学生好好表现、好好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专业实习实训对高职生的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实际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同时对高职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为高职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2011C0232)

【作者简介】廖彩云(1972-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6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概述

(一)概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是高职院校,内容是思政教育,客体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是将就业作为思政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终极目标,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以提高就业率为出发点,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关键绩效指标,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高职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理念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培养的人才兼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培养出兼具德育理论与技术操控能力的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有明显优势,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较强。第二,以市场需求性为主。与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不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实践环节比重较大,专业设置比较灵活,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

(二)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拥有核心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的作用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将难以得到创新。把就业贯穿于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接受实际的检验,才能依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创新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毕业生。通过思政教育形塑学生价值观念,通过就业实践环节矫正学生对外界社会的错误认知,从而使其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思政教育与就业相结合,能有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指导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学生德育修养的主要方法。把就业内容引入思政教育,使高职生对就业有更深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其抗压能力,从容面对就业压力。合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目标,通过高职思政教育对就业的指导,可以使高职学生更加明确就业的方向。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就业问题展开,思政教育要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中心,承担思政教育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首先,职业院校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思政教育就业导向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在践行该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得到了广大任课教师、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应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以就业为课程改革导向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和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围绕就业进行,能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使其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进而达到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其次,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下,用人单位将综合考察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定,德才兼备是所有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挖掘思政教育的职业性和市场化特征,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改革模式,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择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在引导高职毕业生就业上发挥独特的功能。最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在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用人单位实际,绝不能脱离这三个实际孤立办学。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借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减少课程改革中的部分障碍;另一方面也是对该办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在就业导向下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实践,首先应转变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环境,引导师生树立就业导向的思政教育思维,突出思政教育的职业性,创造条件让高职学生参加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理解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在实践中树立创业与就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学,突出思政教学的就业导向,在教学中把就业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的职业性融入教学环节。

(二)坚持解决“两个”问题相结合

“两个”问题是指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问题。思政课堂是高职院校开思政教育和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在就业导向下,思政教育应坚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确保思政教育改革在就业方面取得预期成效。首先,任课教师在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时,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可在思政课堂增加讨论环节,让高职学生就道德素养对职业的影响、思政职业化的出路等话题展开讨论,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其次,任课教师应关注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实际需求,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和认识社会,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就业问题。总而言之,在就业导向下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解决“两个”问题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三)建构新型思政教育职业规划体系

新型思政教育职业规划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以理论为导向的职业规划体系而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职业规划体系,是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直接体现。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分阶段开展思政教育,指导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时,教师应通过思政课堂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强化职业意识,使其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端正职业理想,自觉抵制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腐蚀,形成踏实勤勉的学习态度。大二时,在职业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讲解就业形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大三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向学生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市场分析以明晰职业定位,发现自身优势,摆正就业心态,从容走上工作岗位。

(四)建立思政教育的就业心理疏导机制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要建立系统化就业心理疏导机制。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就业心理疏导机制是重要一环。除常规的理论课程讲授外,校方还应成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心理疏导,帮助高职学生排解心理和就业压力,避免高职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而出现过激行为。思政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一环,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把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创新成效努力融入教学实践,利用思政教育创造性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思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纹伽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曹丽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

[2]苏志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2).

[3]李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微[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7).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德育教学;专业课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促使高职院校增设各类专业和扩大招生规模。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影响着高技能人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直接决定人才最终的效用。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曾说过:“所有真正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这句话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尤为合适。

当今社会是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的高新技术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加工型人才。然而,由于当前职校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课程普遍出现学问化倾向、内容安排上不尽合理、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所学专业关系不密切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一、根据本校开设的专业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德育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各所高职院校使用材。但由于各所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同,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授课,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那么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无法直接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本校开设的专业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德育教学内容成为高职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意在强调其授人以谋生技能的特色。因此,德育教学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德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为学生将来工作奠定好的基础。

职业院校主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等。这些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灵活的处理教材内容。例如,本人所教授的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色进行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要着重讲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拟定,《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要着重讲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课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

(二)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教学案例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设置的普遍性与共性导致教材中的案例素材不具备针对性。如我所教授对象的是护理专业学生,纵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本教材,几乎没有一个是针对护理行业的相关案例素材。我们知道,教材中的案例素材是为理论知识服务的,假如不针对专业特点对案例进行适当调整的话,一方面不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离生活、专业较远,学生不感兴趣,也不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根据专业的不同,适当的调整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很有必要。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本教材第一章讲授的是职校启航,其中有一小知识点是“成为业界最棒的人”,这里我们就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选用有针对性的案例,如护理专业我们可以采用南丁格尔的事例,也可以采用本校往届毕业生成功的事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专业前景、帮学生树立自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资源为德育课教学服务

要想做到德育课教学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主动去挖掘专业相关的德育问题,力求自然和谐地与专业零距离接触。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作为德育教师,要结合德育课知识积极的去寻求和专业课相关的德育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如蒋晓虹在对苏医毕业生情况调查反馈中指出:有17.92%的毕业生在职业竞争、收受红包、礼品、职业观念上存在矛盾心理,82.08%的毕业生对不良行为持否定态度。[1]因此,我们在对在校生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应切实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实践仿真教学,把学生放置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性。[2]还可以学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等方式教育学生热爱护理行业,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要具备勤奋、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还可以使学生的心态、自我管理能力、学习习惯等得以提升。

作为校方,要为德育教师提供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如以“导师带教”的形式或“结对子”形式,鼓励督促德育课教师多听专业课教师的课,多了解专业课知识,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的德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专业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以便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三、德育课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增强对专业课的了解

作为职校的德育课老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德育课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对所教授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切实从实践中了解自己所教对象将来所面临的工作细节、注意事项以及体会这一行业中的酸甜苦辣,为自己增加贴近学生专业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本人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到医院护理工作第一线,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护士岗位职责等相关知识,及医院大致的护理人员的学历状况和晋升途径等。其中包括:门诊护士、导诊护士、急诊科护士等岗位职责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内容都是我之前所不清楚的,导致上课时候只能空洞的说教,即使去网上搜集些护士相关的素材,但讲课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对护理这一方面知道的很有限。俗话说的好,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经过这次实践,使我对护理的相关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自己学习了很多知识,而且充实了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深挖专业课资源、增强德育教师对专业课的了解等途径,巧妙地与专业课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既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从而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晓红.从苏医毕业生情况反馈看我院教学和德育工作成效及改进思路[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0).

[2]冯玉梓.有关高职德育教学模式建构之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篇8

一个校长对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长作为办学核心,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统领、协调、示范、凝聚、创新等作用。其办学理念、决策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与未来。热爱教育,对高职教育有深刻体验的专家型校长办学,既是适应高职教育新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办社会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专家型校长办学是高职教育规律使然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无论从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从就读的人数上看,高职教育都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与普通高校旗鼓相当。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扩大导致内部结构的复杂化程度加深,高职办学的开放性使得外部制约因素增多,高职教育的动态变化越来越迅速。在这种情形下,没有真正的专家型校长办学,就会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需要造就一批高职教育专家来引领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以社会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向需求为导向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主要从事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并解决在生产技术与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操作和管理人员。既区别于培养学术型与工程师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培养中等技术或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除了面向职业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个体的人格完善,两者不可偏废。因此,高职教育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和规律。这就要求必须有既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又深刻了解职业成长规律的专家型校长来办学,才能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培养出在职业技能上满足社会需要、在个体人格完善上适应时展的有用之才。

高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需要有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专家型校长的大胆尝试。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来激发办学活力,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这就需要学校有既懂得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又勇于开拓新局面的院校长来筹划、设计和推动。因此,不论是从高职教育的现实要求来看,还是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向来看,都迫切需要专家型校长办学。

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的特质

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是教育家校长的另一种类型。高职教育一方面具有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就业导向的特殊属性,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教育的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相对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内在决定了作为办学者的高职院校长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的特殊性,也是其他教育家不可替代的。要求既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办学育人的规律,又能深刻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职业成长规律;既能在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形成一套体现自己特点的办学育人思想,又能把握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本校的办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学校发展的新观点、新思路。具体而言,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具有懂教育、懂学校、懂行业、懂职业、懂企业五种特质。

一是懂教育。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首先必须要懂教育。所谓懂教育,不仅要对教育本质有充分理解,对教育教学规律有深刻把握,而且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职业人才,其根本任务指向是促进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能力和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遵循受教育者的知识建构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切的手段和方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且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人才,还能够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懂学校。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不仅要有对教育的热情,有献身教育的精神;还要懂管理,有高超的学校管理能力。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掌舵人,但关乎的不只是其个体行为,成功办学还必须依靠师生群体的力量。一位校长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意识、执行能力焕发出来,凝聚起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如何整合、激发师生的能动性,需要采取适当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机制。而且,高职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更复杂,要求校长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资源开发与协调能力,能够基于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创设出有利于学校目标实现的良好外部环境。这都要求有先进的管理思想、适切的管理手段、高效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

三是懂行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的性质、服务对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过程,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行业,需要多方向、多层面、重实效地面向行业深度开放,与行业互动融合、互促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行业为重要依托,搞清楚现实市场及未来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再结合自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设置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紧密联系,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作为高职教育的具体办学者,如果不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不能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就很难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范文 下一篇:目前经济形势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