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28 10:35:25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1

一、“间接出口”税收政策的几个阶段和海关的管理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加工、装配出口征免工商统一税的通知》(国税发[1992]146号)第二条,首次提出了“间接出口”的概念,是指外商投资企业用进口料、件加工成产品后不直接出口,而是转让给另一承接进料加工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再加工、装配后出口。该文件的第三条同时规定,对“间接出口”实行免税的税收政策,即“加工报关出口不离境产品的外商投资企业,可持凭海关出具的‘出口报关单’,并附送与承接进料加工的外商投资企业签订的供货合同(订明专供再加工、装配出口产品的数量、金额等),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免征生产环节工商统一税手续。”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原征收的工商统一税改为增值税、消费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及生产销售国际中标产品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39号)第二条再次对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间接出口”业务作出规定:按国税发[1992]146号通知的精神办理,免征生产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按文件规定,当时的“间接出口”免税政策适用于所有外商投资企业。

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并且为了打击和减少出口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23号)第六条对“间接出口”的税收政策又进行了明确规定国税发[1994]239号中的有关规定仅适用于老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开展的间接出口业务。后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免抵退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8]432号)第三条,对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间接出口”免税的企业范围进行了重申,规定这一政策仅适用于1993年12月31日以前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这就是现行“间接出口”货物的税收政策,即老外商投资企业之间“间接出口”实行免税政策,其他出口企业之间,(包括新、老外商投资企业之间、新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外商投资企业与外贸企业之间)开展的“间接出口”业务,都应当视同内销,照章征税。

为此,笔者专门了解了海关对“间接出口”的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二十三条对保税货物的监管作了规定,其中指出,对成品结转出口的保税进口料件,海关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单证核销或下厂核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意见的通知》([1999]35号)第五条明确规定,要严格转厂深加工管理。加工贸易企业以结转的保税产品开展深加工复出口业务,须按商品分类管理的规定,凭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结转手续。对限制类商品和c类企业需深加工的,由海关按转关运输或计算机联网办法实行监管,不具备以上管理条件的,由海关收取转厂深加工保税产品税款等值的保证金。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料、件不得直接转厂加工。在实际操作中,海关对企业结转采用计划备案制度。承接国外进料加工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料件保税监管,加工成品转给国内另一承接进料加工的企业再加工、装配时,第一家企业可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保税货物结转深加工申请表》向海关申报转出计划,经海关同意后,可分批办理结转报关手续和进料加工手册的核销。同时,下一家企业应到其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并到海关以进料加工形式办理进口手续,海关再纳入进料加工保税监管,依此类推。海关对上述报关出口但未离境的产品,出具加盖“不作海关出口统计”戳记的“出口报关单”。如果加工货物是国家规定的限制类敏感货物,海关要办理严格的转关手续进行监管。

二、现行“间接出口”货物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海关和税务机关对“间接出口”的政策不一致。

由上可知,海关对“间接出口”是按照出口办理报关手续的,只是不作为海关的出口统计,而且下一家企业取得料件时,海关仍当作是进口料件予以保税监管。而现行“间接出口”税收政策是除老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开展“间接出口”业务实行免税政策外,其余企业则视同内销,要征税。

(二)税收上对非老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政策存在明显的税负不公。

在海关管理上,进料加工“间接出口”不以加工企业性质区分,适用同样的监管办法。而税收上要按新、老外商投资企业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特别是非老外商投资企业之间“间接出口”,由于海关对进口料件保税,下一家加工企业照章征税时,基本上没有进项税金抵扣,税负太高,企业难以承受。

(三)老外商投资企业由出口免税改成出口退税办法后将面临新的政策不一致问题。

从1999年11月1日起,国家允许老外商投资企业选择继续实行出口免税或者实行出口退税办法。江苏省申请2000年继续实行免税办法的老外商投资企业有689户,占老企业总数的36%。经调查,大多数是因为原来从事“间接出口”业务较多。但到2000年底老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免税政策停止执行后,“间接出口”税收政策将面临新的不一致的问题。

(四)税收上容易产生偷、骗税行为。

一种情况是,由于对其他企业之间的进料加工深加工结转要照章征税,当有的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生产的产品无法出口时,为了免受补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处罚,同时结转出口货物免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降低税负,就与国内需要其产品的企业达成协议,通过海关办理结转手续将货物转出,核销进料加工手册,作为外销处理。还有一种情况是,进口农产品(如棉花、猪皮等)的企业容易造成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和转入方企业多退税现象。从转出方企业来讲,其进口农产品生产的产品无法出口,为免受补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处罚,就与其他企业达成协议,向海关申请结转手续,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转入方企业;同时,为减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销项税增加的税负,有的转出企业会对进口农产品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提进项税金,骗取进项税款抵扣。从转入方企业来讲,如果属于外贸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核销手册,另一方面可以凭转出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进项凭证全额退税,形成了多退税款;如果属于生产企业,其进口料件一方面能取得进项凭证抵扣,另一方面由于进料加工可以按照海关组成计税价格虚拟进项,实际上是重复抵扣进项税,侵蚀了国家税收。

三、对“间接出口”实行不同税收政策的利弊分析

为了鼓励进料加工贸易的顺利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对“间接出口”实行不同税收管理办法的利弊深入分析,以达到统一税收政策,公平企业税负的目的。下面按照3种具体办法探讨对进料加工“间接出口”的税收政策。

(一)视同内销,道道征税,深加工货物报关离境时按现行一般贸易的规定办理退税。

这是现行的税收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货物内销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实行税款抵扣制度。其中又有以下二种意见:

1、认为第一道环节货物销售给下家企业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全额征税;第二道环节货物销售时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凭前道环节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最后一道环节货物报关离境出口时,作为外销处理并按照“先征后退”或“免、抵、退”办法办理退(免)税。

从税收原理上讲,这种办法是行得通的。但也存在缺点:(1)第一道环节进口料件保税,没有进项,税负太高。(2)道道征税,失去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海关保税的意义。(3)最后一道如果适用“先征后退”办法,全额由中央库退税,金额很大,中央财政负担相对加重。

2、认为第一道环节货物销售给下家企业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按照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实行虚拟抵扣办法计算征税;第二道环节往后实行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最后一道环节按照“先征后退”办法办理退税。办理时,如果出口企业能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税收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7]14号)规定划分清楚使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则可以按最后第二道环节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的金额乘以退税率抵扣退税,视同进口料件扣除。

这种办法并不可行,其问题在于最后一道环节,办理货物报关离境的出口企业实际负担了第一家企业模拟抵扣的税款。

此外,上述两种意见还存在一个问题:从出口企业的角度讲,货物出口到保税区一般都是按照海关的规定按出口销售处理的,开具给下一家加工企业的发票是外销发票,收取外汇并办理收汇核销;而现在税收上要求视同内销,必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二)视同出口,道道免税,深加工货物报关离境时按现行的加工贸易规定办理退税。

承接进料加工的第一家出口企业,应先凭《进料加工登记手册》、进口料件进口报关单、进口合同等到其主管退(免)税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待加工货物结转第二家出口企业进料加工之前,再凭出口外销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货物收汇核销单(目前,外管部门对间接出口不论收取外汇还是人民币都出具收汇核销单)到其主管退免税税务机关开具《进料加工间接出口货物免税证明》办理免税手续。最后一道环节的出口企业实行退税办法,具体按照财税字[1997]14号文件第二条现行加工贸易办法办理退税。

这种办法,政策上比较顺,而且手续简便,可操作性强。其问题在于,海关是否能严格进料加工“间接出口”货物的监管,堵塞漏洞,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间接出口”免税的货物走私或者偷骗税。

(三)视同出口,道道结转,道道按照现行加工贸易的规定“先征后退”。

在每道环节,出口企业在财务处理上均作为进料加工货物复出口销售处理,并开具外销发票办理结算。在税收管理上按照“先征后退”办法,从第一道环节开始,就按照财税字[1997]14号文件第二条有关规定办理,征税时对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予以虚拟抵扣,退税时按退税率扣除。

这种办法使得“间接出口”的海关管理与税收管理趋于一致,每道环节的税负也比较合理,从出口企业的角度看是比较可行的。但也有缺点,(1)目前海关仅传送最后出口离境的报关单电子信息,而国内结转环节的报关单上海关不加盖“验讫章”,不签发出口退税专用联,而且没有相应的电子底单记录,无法进行报关单电子信息的“二次核对”,这样前道电子信息无法核对,难以准确把握其贸易的真实性。(2)道道“先征后退”,手续繁琐,办理征、退税的税务机关工作量都会相应地增加。

四、几点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3种管理办法的利弊,笔者建议:

(1)从统一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公平企业税负的原则出发,建议采用第二种办法,即视同出口,道道免税,最后退税。但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间接出口”免税政策偷骗税,税务机关和海关必须紧密协作,加强信息交换。海关应完善和强化对“间接出口”货物手册结转的监管和核销,加大打击利用深加工结转“飞料”走私等违规操作的力度:税务机关应健全“间接出口”免税的审核、审批手续和制度,加大专项检查和打击偷骗税的力度。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2

目前海关对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物品监管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物品的规定》(**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年12月1日海关总署,以下简称《规定》)和《外国驻中国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物品报关办法》(**年12月1日海关总署,以下简称《报关办法》)。十几年来,《规定》和《报关办法》在规范海关对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物品的管理,以及方便使馆和使馆人员办理物品进出境业务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使馆、使馆人员进出境物品的品种和数量均发生巨大变化,海关在对外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及其人员进出境物品的管理中遇到一些新问题。为此,海关总署制订了《办法》,对相关规定予以明确和细化,同时废止了《报关办法》。

二、有关《办法》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

(一)关于《办法》适用范围问题

《办法》适用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公、自用物品。外国驻中国领事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机构及其人员进出境公自用物品,由海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国已加入的国际公约以及中国与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的协议办理。有关法规、公约、协议不明确的,海关参照《办法》有关条款办理。

(二)关于公自用物品进境数量问题

为了增加海关执法透明度,《办法》规定了使馆和使馆人员进出境公、自用物品应当以海关核准的直接需用数量为限。此外,《办法》还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对烟酒、机动车辆等重点物品的免税进境实行量化管理,明确了使馆和使馆人员免税进境公自用烟酒及机动车辆的限量。如有关物品超出上述范围,海关将不予批准进境。

(三)关于进境物品转让问题

《办法》规定,使馆和使馆人员免税运进的公自用物品在海关监管期限内不得转让。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转让的,应当报主管海关批准。未经海关批准,擅自将已免税进境的物品转让、出售、出租、抵押、质押或者进行其他处置,再次申请进境同类物品的,海关不予同意。对机动车辆的转让,《办法》规定,使馆和使馆人员免税进境的机动车辆,除使馆人员提前离任外,自海关放行之日起2年内不得转让或者出售。超过2年,需转让或者出售的,应当向海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按规定转让给特定的受让方。其中需要补税的,受让方应当补交税款;受让方同样享有免税运进机动车辆权利的,予以免税,但海关在该机动车辆的剩余监管年限内实施后续监管。

(四)关于外交邮袋的进出境问题

《办法》明确了外交邮袋须以装载外交文件或者公务用品为限,并符合中国政府关于外交邮袋重量、体积等的相关规定,施加使馆已在海关备案的封志;同时明确了各种渠道进出境外交邮袋的具体手续和要求。

(五)关于机动车辆的监管年限问题

《办法》规定公用机动车辆的监管期限为自海关放行之日起6年,自用进境机动车辆的监管期限为自海关放行之日起3年。其中对于使馆公用车辆,采用了与其他免税进口的机动车辆相同的6年的监管年限;对于使馆人员自用车辆,考虑到使馆人员在华任期大多为3年左右,结合国外海关的有关做法,《办法》规定自用车辆的监管年限为3年,方便了使馆人员办理相关手续,也便于海关监管。

(六)关于有关物品不予进境问题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当前新形势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创办的中外合作大学就是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模式。

一、中外合作大学的涵义

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其核心是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种类型。根据2003年3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根据2004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此类项目不设立教育机构。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又分为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和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两种类型。按照有关条例规定,只有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实施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设立的实施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才可以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则需具有独立校区,并颁发中外双方文凭。本文所论及的中外合作大学,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在过去10多年中,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取得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8月11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340个,其中有机构157个,项目1183个。[1]

本文将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与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分析中外合作大学办学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二、两所中外合作大学概况

(一)宁波诺丁汉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于2004年5月,是我国第一所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合作双方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该校2004年首届招生仅260多名,目前在校生已达5000余人,其中有国际学生160余人。

中方合作者浙江万里学院是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而成立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被定为公办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外方合作者英国诺丁汉大学创建于1881年,是国际顶尖研究型大学团体U21的创始成员之一。

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由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担任学校理事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教授担任校长与法人代表;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前院长尼克·迈尔斯教授担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

在院系及专业设置方面,学校现已建立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和理工学院三大学院,下设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国际传播系、国际问题研究系、英语研究系、经济系、计算机科学系和工程系。

申请就读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的学生,须达到高考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且高考英语成绩为115分以上。目前,学校通过高考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

在科研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同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并设有一系列研究机构,包括亚太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所等。

(二)西交利物浦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创办于2006年5月,是经我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该校2006年首届招生仅100多名,现已有注册学生近7000名,教师400余人。另有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及海外交换生100余人。

中方合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成员、“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此外,西安交通大学还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7所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外方合作者为英国利物浦大学,成立于1881年,是英国“红砖大学”之一,也是著名的罗素大学集团和N8集团成员。

西交利物浦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长由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担任;副董事长由英国利物浦大学校长纽浩华爵士担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部级教学名师陶文铨教授担任;执行校长由西安交大原副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担任。

在院系及专业设置方面,西交利物浦大学目前共设有8个系(包含19个本科专业,24个专业方向)和4个教学中心,主要院系有:生物系、计算机科学系、电气与电子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系等。

从生源来看,申请就读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的学生,要求达到高考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目前,该校通过高考从全国30个省市招生。

在科研方面,学校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网络及通讯、人工智能、金融研究、金融数学、城市化及中国环境下的管理为主要研究领域,整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已经建成以生物科学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一系列高水平研究中心。

三、两所中外合作大学办学经验

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建校时间都不长,然而在短短几年内,两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办学经验概括如下:

(一)多样化的经费来源渠道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创建初期,宁波诺丁汉大学总投资达6亿元,其中有浙江省政府拨给的专项资金、宁波市政府拨给的专项资金以及由万里教育集团提供的经费。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建校过程中,苏州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在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并给予学校项目建设资金补贴等。当前,西交利物浦大学正在打造“五根支柱”的财务支撑体系,即学费收入、研究经费、教育发展基金会、地方政府支持和国家支持这5方面的支撑。

(二)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推动学校向高水平的国际化大学迈进

宁波诺丁汉大学明确其发展定位为: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规模不唯大,学科不唯多,追求特色与卓越,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在引进和借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宁波诺丁汉大学注重与中国国情的紧密结合,致力于创办以工商管理为主的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把学生培养成熟悉中西方文化,熟练掌握和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国际化思维与视野。

西交利物浦大学明确定位为非营利性研究型理工科大学。2008年起,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作为合作双方,以董事会纪要的形式约定不从西交利物浦大学拿走一分钱的利润,并已将其载入大学章程[2]。此外,学校还以整合中外教育资源及模式、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为发展方向,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

(三)围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结合国外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宁波诺丁汉大学结合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科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现了面向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例如,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管理、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学科专业,都是为了满足我国“入世”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宁波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需求。

西交利物浦大学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了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城市规划、电气与电子工程等专业和课程,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管理服务。

(四)实质性地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体系,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革

宁波诺丁汉大学引进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但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科三年制改为了四年制,加入中国元素,利用第一年强化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方法和西方文化的学习。此后便采用英文教材,实行全英文教学。同时,学校引进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使用从英国诺丁汉大学引进的教材,共享英国诺丁汉大学网络和教学资源,以确保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相一致。

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完全学分制。本科教学学制为四年,学生修满180个学分,并获得第三年暑期在工厂企业实习的3个学分即可毕业,颁发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专业课程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自主开发,经英国利物浦大学认证并授权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学校现有专业均可按照英国利物浦大学入学标准招收博士研究生,且实行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双导师制,学生完成英国利物浦大学规定的博士研究生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西交利物浦大学还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以及校外监督机制。同时,学校结合国情进行了改革,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学科导师,有高年级同学担当学友;在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学校还会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做校外导师。

(五)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通过建设高水平国际师资队伍,实现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是两所中外合作大学的一项核心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现是由高水平的国际师资队伍来保证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师全部由英国诺丁汉大学选聘,大致由3部分组成:英国本部的教师、面向国际社会招聘的教师以及中国的教师。所有的教师必须持有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要有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学校共有教职员工400余人,分别来自于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引进和配备教师队伍。学校有教师近400人,分别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其中80%为外籍教师,50%为非华裔外籍教师,他们都毕业于世界各大名校,拥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有海外教学经验,并经过利物浦大学的入职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

四、几点启示

通过中外合作大学引进和“嫁接”国外知名大学的品牌、先进的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优化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资源,还可以创设新的教育门类、专业和课程,迅速填补国内高校在一些学科上的空白;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学校还能获得更加宽广的研究视野和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合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专业、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部将这类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境内外)合作开办的院校归在民办高校的范畴内。因此,中外合作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模式和经验,对于建设高水平的中国民办高校,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必须构建多元化财务支撑体系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高校在建设高标准的校园与实验室、引进国际师资以及大学运营等方面,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学费收入很难维持。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以学费收入、研究经费、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政府财政支持等为来源的多元化的财务支撑体系,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要特别注重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从而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科技局、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2011年9月17日在宁波签暑协议,6年内将投入1.7多亿人民币共建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博士创新研究中心。该中心充分利用英国诺丁汉大学在能源技术和数字经济两个领域的优势,搭建一个服务于宁波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平台,并力争使这两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3]

高校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种非常好的筹资形式。2011年7月,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该校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接受记者访谈时称:“我们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吸引热爱教育、关注教育的有识之士捐资教育,吸引未来有潜力的校友们捐资办学。假如我们把这个非营利教育基金会规模做大,通过专业人士的运营操作,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学校长期发展起到财务上的重要支撑作用。”[4]

此外,当前公共财政尚未惠及中外合作大学,国家应当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给予直接财政资助,促进其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发展。

(二)明确定位、重视评估、控制规模是学校提高质量和形成特色的重要保障

大学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宁波诺丁汉大学谋求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创办以工商管理为主的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西交利物浦大学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将自身定位为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并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在人类面临严重生存挑战的领域开展研究,旨在建成一所“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此外,两所中外合作大学都整套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以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为了保证学校一流的教学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两所中外合作大学还对学生人数进行了控制,目前,宁波诺丁汉大学有在校生5000余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有在校生7000余人。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动辙有上万甚至几万人的在校生规模。如此这般,难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三)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应当双管齐下,做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大学必须要有“大师”,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会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更须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国际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双管齐下,做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一方面要按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采取提供高薪、高福利,建立高科技研究所和国际一流实验室等优质工作条件来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教授;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本土师资的国际化,通过提供出国进修、学习机会,增强与国外大学的教学科研合作等,使本土大学教师具有国际意识、高水平专业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研究方法。

(四)董(理)事会管理模式是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实现教授治学、学术自治是大学“去行政化”的良药

在学校管理上,中外合作大学引进了国外大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西交利物浦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关键,对于提高大学管理效率至关重要。

特别要提及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法人治理方面堪称典范。董事会主要负责投资、筹集资金、掌握资源、制定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学校构成了一个以学术领导、学生自治、学校引导与服务以及专业化支持为特色的治理体系。学校的行政与学术是分开的。学校设有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委员会,形成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

不讨论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成绩,则无法论证国内普通高校必须向其学习。

(五)清除并突破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政策,为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营造更有力的支持性政策环境

中外合作办学还面临着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首先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界定和分类不够明确,一些定位为研究导向型、非营利独立法人机构的中外合作大学无法以事业单位法人资质登记注册,本应投入持续发展的盈余却要缴纳税款,对于这些大学无异于釜底抽薪;其次,中外合作大学在教育上的平等地位问题尚未引起重视[5];此外,还存在中外合作大学招生自不足、产权尚不明确等问题。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划和要求,必须清除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研究和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营造更有力的政策环境。

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敢于突破政策,大胆探索“中外股份合作制办学”的创新模式。股份合作制学校是指多元化投资主体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主要以股份形式界定产权归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校[6]。中外股份合作制学校的投资主体包括中外教育机构和国内外的投资者,这种新的教育投资形式,是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办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还应以多种形式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与国外知名大学共同建立按新机制运行的中外合作大学或学院;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国外大学签订相关协议,引进其优势学科与专业,开展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五、结语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开放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尽快缩短我国和世界教育强国的差距;通过开放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7]。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设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是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模式,其经验值得推广。两校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对我国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今后开办更多的中外合作大学亦是很好的示范。下一批已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将于2013年秋季开始招生。我们期待,中外合作大学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运用[J].江苏高等教育,2012(1).

[2][5]黄蔚.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可持续性: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最大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2-07-11(4).

[3]宁波诺丁汉大学将建“国际博士创新研究中心”[EB/OL].http:///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38415,2012-01-08.

[4]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校长:西浦不仅仅要回归大学的本质[EB/OL].http:///news/201245151850.htm,2012-04-05.

[6]顾美玲.对民办教育立法中校产归属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9).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4

细览各地各级部门的相关法律文件,对业主委员会筹办者的设置不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在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监督下,由业主自行选举;二是在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监督下,由开发商组织筹办;三是由住宅小区的前期物业管理单位来组织筹办。而这三种方式都存在各自的漏洞。现逐一试析如下:

1、 由业主自发筹办。由于①购买同一房产项目的业主素不相识,流动性大,相互联系极为不便;②开发商不可能自动提供可用于业主集会的公共场所;③业主作为普通消费者,对筹办业主委员会的程序了解甚少;④业主委员会的筹办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由业主们自行筹办业主委员会的方式难以行通。

2、 由开发商筹办。由于①筹办业主委员会并不能给开发商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反而要承担一定的费用;②由于历史问题,大多数开发商开发房产项目时,都再注册一个全资的物业管理公司,对自己开发的项目进行前期物业管理,而往往这些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并不高。这时,倘若新成立的业主委员进行招标重新聘请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自己出资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难以中标,将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会成为开发商的负担;③即使前期物业管理公司不是开发商自己组建的,而是外聘的,但由于开发商一般与其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也都不愿筹办业主委员会,都采取拖延的办法。

3、 由住宅小区的前期物业管理公司来筹办。这在笔者看来是最不合理的方式。因为①筹办业主委员会并不能给负责前期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反而要承担一定的费用;②业主委员会一旦成立后,负责前期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就要面临被解聘的危险,倘若它与业主们在前期物业管理工作过程中有些许矛盾,它就极有可能在业主委员会成立后被解聘。据此,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它又怎么有可能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诚然,各地制定的法律文件也都规定了开发商或是负责前期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筹办业主委员会的时限,并对逾期不履行的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大多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真正依此执行的难度相当大,其原因有二:①逾期的起算时间难以量定,各地制定的法规或是规章一般对该起算时间有两个标准:一是住宅区已入住的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五十;二是房屋交付使用满二年。而最致命的是,此两项标准所指的“入住率”与“交付使用”十分不明确,开发商和开发商选定的负责前期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筹办义务的履行始期也就无从起算;②开发商和开发商选定的负责前期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长期不筹办业主委员会的情况相当普遍,行政管理部门也根本无暇依照所制定法律文件的规定去执行,至多是口头催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种方式存在无法解决的固有缺陷,一盘散沙的业主们只有在遇到共同的房产纠纷或是物业管理纠纷时才有可能自发筹办。而后两种方式中所设置的筹办者与业主委员会存在利益冲突,故这三种方式都难以行之有效的解决业主委员会筹办难的问题,这样导致的必然后果是业主委员会极度难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今已成立的业主委员会恰恰多数是由业主自发筹办的。这些业主作为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在与开发商或是前期物业管理公司发生了纠纷且得不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妥善解决之后处于无奈的境地,只得自发筹办依法享有一定权利的自治机构-业主委员会,来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求与开发商或是前期物业管理公司抗衡。

那么如何设置业主委员会的筹办者才合理且切实可行呢?笔者认为,面对开发商和前期物业管理公司对业主委员会的筹办漠不关心甚至有抵触心理的情形,要解决业主委员会难产的问题,方案有二:

一是必须明确开发商或是前期物业管理公司筹办业主委员会义务的起始时间,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需严格执法,加大对不履行筹办义务的开发商和前期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管力度。至于起始时间的计算标准,笔者建议对于开发商或是前期物业管理公司筹办义务的起始时间最好不要以“入住率”为标准确定,因为一来该数据完全由开发商或是前期物业管理公司掌握,二来容易被篡改,导致行政部门无从确定起算时间。对此,笔者认为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能掌握的商品房销售合同的登记情况为标准比较适宜,易于操作。而以“交付使用”为标准的则应明确“交付使用”的含义,建议以第一个业主实际入住的时间作为“交付使用”的时间,而不宜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评定验收报告的签署时间为准,否则由于普遍存在众所周知的开发商未验收就交付的情况,将不利于对业主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二是由行政管理部门来担任业主委员会的筹办者,对于业主这样的相对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协助是必需的。这样就解决了开发商与前期物业管理公司因各自利益的驱动对筹办业主委员会一事久拖未决的问题。那样业主委员会的筹办进度便将只是行政部门办公效率的问题。当然,这种方案不可避免的会消耗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5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洋山保税港区。它的诞生不仅是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也是推进区域整合的需要。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和功能,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发展水平最高和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管理制度和通关监管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优化,管理更加规范,被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誉为“海关保税监管制度的新的应用典范”。保税港区已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改革开放的新亮点,它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其他区域发展的方向。

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模式,既不同于“港”也不同于“区”,而是兼有“港”和“区”的双重特性。单纯适用现有“港”或“区”的管理办法,将港口作业、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相互隔离,必将影响保税港区“区港一体”优势的有效发挥,削弱其整体的竞争力。另外,由于各保税港区的地理位置、形态不一,海关必须根据其特点制定一部专门的管理办法,从一开始就将保税港区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规范企业运作和海关管理,依法行政,统一执法,指导实践。

该《办法》出台使得国家赋予保税港区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巩固了海关管理制度创新和监管模式改革的各项成果。《办法》根据国务院批复,规定了保税港区税收、贸易和产业等政策实施的要求,不仅为海关执法提供了依据,也保护了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制定保税港区的监管模式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也是推进区域整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办法》的制定为将来的法规整合和监管模式整合奠定了基础。

此次出台的《办法》主要侧重实体性规定,共分为6章47条。由于保税港区的审批属于国务院事权,不纳入行政许可项目,而且审批和验收主要依据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委联合制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所以程序性规定内容较少,实体性内容规定占了95%以上。

《办法》充分汲取了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多年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了近年海关通关作业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管理制度创新。此次立法采用了监管模式和管理制度二维一体的形式,监管模式和管理制度同步设计、论证,监管模式的优化成果被抽象出来,提炼成为法律条文,管理制度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同样被细化为监管模式。《办法》从研究起草到出台,用了1年半的时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存在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体现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改革成果,如集中申报、一次验证、以备代报、以查代核等。

海关总署在启动此项立法工作时,恰逢贯彻落实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推进区域整合工作,因此在定位上将《办法》作为将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法规整合的蓝本来制订。在起草过程中,区域整合的最新思路和成果被吸收到《办法》中,如《办法》对于保税港区定义、功能和通关监管模式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保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不同点之一,就是涵盖了码头作业区。《办法》吸纳了交通部和管理相对人的建议,对此进行了明确,如对港口企业、航运企业,要求“保税港区内港口企业、航运企业的经营和相关活动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海关监管的规定。”对码头作业部分,《办法》第五章也作了明确规定。

《办法》的创新条款较多,受篇幅限制,本文重点从保税港区的定义、功能、政策和监管模式方面进行解读。

定义和功能

《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一定义涵盖了保税港区的性质、审批权限、区位、功能等四个要素,是统领整个《办法》的核心条款。

保税港区性质上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海关采取“物理围网+信息围网”的手段,《办法》对硬件和软件要求进行了规定,如“保税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保税港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海关监管所需的其他设施。”(第4条)“海关对区内企业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区内企业应当应用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供海关查阅数据的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应用的软件接口,按照海关规定的认证方式和数据标准与海关进行联网,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有效。”(第10条)“保税港区的基础和监管设施、场所等应当符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第7条)

保税港区的审批属于国务院事权,程序上由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设立申请,经海关总署等10个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办理意见后报国务院审批。

选址设定在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属于保税港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保税港区主要设立在沿海、沿江和边境城市的对外开放口岸,尤其是海港。这种区位优势是其他任何区域无法比拟的。《办法》第45条还有一个新名词叫“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主要设立在内陆地区,与保税港区区位选址要求是不同的,不受第2条区位规定限制。在《办法》制订过程中,曾试图将综合保税区的区位要求并入保税港区的定义中,但在概述功能时由于内陆地区并不具有“口岸”功能,从而影响了保税港区定义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权衡之下把综合保税区的区位要求舍弃,在第45条中单独规定:“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综合保税区,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要功能。其实保税港区的功能不止三项,定义主要针对保税港区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功能于一身的特点,采用了概括性写法。由于立法技术的原因,无法在定义中将所有功能一一描述,而是在《办法》第8条对功能进行了详细规定,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

优惠政策

保税港区享受的政策源自于国务院对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即“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办法》按照保税港区“减免税、保税、征税、退税”的税收政策排序,在第二、第三章作了相应规定。

另外,《办法》在放宽保税港区贸易政策的同时,也在产业准入方面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产业导向。保税港区是新型的特殊监管区域,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成部分,应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区。《办法》第14条提高了保税加工的准入门槛,禁止区内从事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当初设置保税港区的加工功能时主要并不是为了发展传统的加工贸易,而是利用保税政策鼓励发展临港加工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因此,各个保税港区在开发建设中应明确产业定位,抛弃低端产业。

通关监管模式

如果说保税港区的政策是最优惠的,那么海关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同样优于其他区域,体现在:

“一线”实行电子化通关。进出境货物虽然仍使用备案清单,但H2000系统将实行电子化审单,系统自动审核确认。系统在进行贸易管制条件的逻辑判别后自动发送回执信息,不再实施审核、放行等相关海关批准作业,通关手续比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简化。

实行集中申报。《办法》第25条规定:“经海关核准,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实行集中申报的区内企业应当对1个自然月内的申报清单数据进行归并,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在次月底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手续。集中申报适用报关单集中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集中申报不得跨年度办理。”这比保税物流园区和口岸的管理规定,前进了一大步,十分方便物流企业实行VMI和采购配送。

企业可以选择申报地。《办法》第15、21条对此规定:“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应当在保税港区主管海关办理海关手续;进出境口岸不在保税港区主管海关辖区内的,经保税港区主管海关批准,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海关手续。”“区内企业在区外从事对外贸易业务且货物不实际进出保税港区的,可以在收发货人所在地或者货物实际进出境口岸地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重新明确实行“一次验证”。《办法》针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现存的“双重验证”弊端进行了改革,实行“一次验证”。《办法》第20、21条分别规定:“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区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境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属于配额、许可证件管理商品的,区内企业或者区外收货人还应当向海关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境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区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从而简化了手续,切实体现贸易管制的初衷。

入港区货物予以签发出口退税报关单。对出口加工区而言,这不是新的政策,但这一政策运用到港口,意义完全不同。其他的港口码头,都是在货物办结出口手续,装船离境后才能办理退税手续。现在,不管是什么贸易方式,即使是转关运输货物,进入保税港区,主管海关接受报关,核实车辆到位信息后即可签发出口退税联,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至少比其他口岸提前4-5天。

实行以查代核。《办法》第31条吸收了海关总署开展的加工贸易监管作业“流程再造”和特殊监管区域“以查代核”的课题研究成果,规定“海关对保税港区内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海关根据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施核库、核查,为保税港区率先实现“以查代核”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另外,保税港区虽然是我国目前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通关最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与国外的自由港或自由区、自由贸易区相比,还是有很多区别和差距,不能称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时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背景资料

保税港区是伴随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而诞生的。随着洋山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深入,以及“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航运枢纽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正式提出,如何汲取我国港口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年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构建一个具有全面保税功能和政策的载体来承接贸易、航运、物流和临港加工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成了一项重要和迫切的议题。经过深入研究论证,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特定经济区域和海关监管模式应运而生。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大连大窑湾、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相继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6

为了贯彻落实ISO900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公司内部各种生产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扩大企业对外宣传起到广泛的作用,调整好各部门的协调能力,规范各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现拟定《企业基本设施管理制度》:

(一)生产设备管理。为了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提高公司生产的安全管理,保障各种设施的良好运转。由行管部建立《设备档案》,并制定现推行电子设备及机械设备管理办法,包括电子显示屏、电脑、电视监控、发电机、空调、总电表箱、消防管网、厨房设备、公共厕所设备、办公设备等。1、电子显示屏、电视监控、发电机、总电表箱、消防管网、厨房设备、公共厕所、办公设备等,由专人负责管理,推行谁管理谁负责的保管责任制度,2、空调、电脑等由使用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3、各级负责人不得将公司财务擅自挪为己用、外借、出租等不正当行为。4、负责人应遵从公司的规定使用以上生产设备,严格遵循设备的使用办法,如出现违规使用导致设备损坏或不能正常运行,由负责人承担责任。5、各级负责人在借出以上设备前,需要经公司行管部主任同意并配备说明外借缘由等必备内容,以书面形式办理外借手续。

(二)企业网站维护及更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外宣传,企业需要一个自主的网站,公司现指定专人负责企业网站和电子显示屏维护及更新,并制定管理办法。1、网站负责人根据公司要求维护公司网站和电子显示屏,保障不出现人为或其他原因导致网站不能打开。2、负责人根据要求刊发公司发展、改革、服务、理念等相关内容及图片信息。3、负责人根据要求对网站外观、版面等要及时更新,准时。4、不得刊发与企业不利的消息及反动文章。5、网站及电子显示屏只为公司所用,不得刊发其他信息。6、负责人根据要求对电子显示屏内容及时更新,准时对外宣传。

(三)后勤物资保障。公司后勤物资应有充分的准备,由行管部指派专人负责购买、库存、发放。1、公司后勤物资包括票据、文具、墨盒、食品等材料物品。2、负责人应按照需求或者按照需求向公司提出要求及时购买所需物品。3、负责人应当出示所需物品详细并以文字及票据等形式注明,注明内容应当清晰可见,易于识别。4、所需采购物品需要行管部批准确认。5、负责人对外来票据等应能得到识别。6、按照公司规定,所购物品应合理予以库存,倘若储存不善导致物资不能使用等由责任人按照公司规定予以赔偿。7、按照规定发放物资时,负责人应当有物资走向的证明、类别以及数目等项目记载,并以书面形式标明。8、后勤管理人员不得将公司物品挪为己用、外借等违反公司规章的行为。9、公司各类财税专用票证由财务部负责购买、保存和发放。10、交付使用后,负责人对后期的预期用途应该有详细的了解。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7

《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所称的木质包装是指用于承载、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木质材料,如木板箱、木条箱、木托盘、木框、木桶(盛装酒类的橡木桶除外)、木轴、木楔、垫木、枕木、衬木等,不包括经人工合成或者经加热、加压等深度加工的包装用木质材料(如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以及薄板旋切芯、锯屑、木丝、刨花等以及厚度等于或者小于6mm的木质材料。

《办法》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进境货物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办法》要求,进境货物使用木质包装的,应当在输出国家或者地区政府检疫主管部门监督下按照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要求进行除害处理,并加施IPPC专用标识,且除害处理方法和专用标识应当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和标识要求。

《办法》规定,进境货物使用木质包装的,货主或者其人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检验检疫机构视不同情形作出不同方式的处理。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形及其处理方式,以下面这个表格作描述:

检验检疫机构对未报检且经常使用木质包装的进境货物,可以实施重点抽查。经抽查确认未使用木质包装的,立即放行;经抽查发现使用木质包装的,按照上面表格所列的情形进行相应处理,并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对木质包装违规情况严重的,在报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同意后,监督货主或者其人连同货物一起作退运处理。

《办法》规定,对木质包装进行现场检疫时,对有昆虫为害迹象的木质包装应当剖开检查;对带有疑似松材线虫等病害症状的,应当取样送实验室检验。要将货物运往指定地点实施检疫或者除害处理的,货主或者其人应当按照检验检疫机构的要求,采取必要的防止疫情扩散的措施。集装箱装运的货物,应当在检验检疫人员的监督下开启箱门,以防有害生物传播扩散。需要实施木质包装检疫的货物,除特殊情况外,未经检验检疫机构许可,不得擅自卸离运输工具和运递及拆除、遗弃木质包装。《办法》还确立了对进出口商和输出国家或者地区木质包装标识企业根据其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管理的制度,这种动态管理机制将有效提高对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来自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货物使用木质包装的,参照《办法》的规定执行。《办法》还对经港澳地区中转进境货物使用木质包装和未使用木质包装的情况下分别需要履行哪些手续作了规定。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未经检验检疫机构许可,擅自拆除、遗弃木质包装的,或者未按检验检疫机构要求对木质包装采取除害或者销毁处理的,或者伪造、变造、盗用IPPC专用标识的,《办法》明确规定将由检验检疫机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外来物种管理办法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鼓励激活增收节支,严厉杜绝铺张浪费,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全局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相关财经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收入管理

第二条规范农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局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含县行政服务中心收费)和行政执法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条有不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收费而自行收费或执罚的站、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到局计财股申领财政正式票据。收费执罚后五天内应与局计财股结算,并将所收款项全额缴入国库。

第四条各站、室取得各项收入,应开具合法票据。票据上必须详细填明收款日期、收入项目或事由、收费标准、

收费金额(应同时用中文大写字填写清楚),并加盖收款单位公章及收款人签章等。

第三章支出审批报销

第五条各站、室取得各种支出报销凭证必须手续合法、票据合法。

第六条各站、室申请报销差旅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等各项费用,应按照县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填报。

第七条各项支出费用报销前,须先由经手、验收或证明人在票据背面签字,并送局计财股审核,再经局主要领导“一支笔”审批后,方可报销。

第八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向单位临时借款时,借条应经局主要领导审批,方可借支。借款人于事后应及时按文件规定办理结算和报销手续等。

第四章公用经费管理

第九条局统一订阅的报刊杂志,由人秘股负责分发管理。

第十条局办公用品由计财股统一采购,人秘股专人管理,实行领用登记制度。

第十一条局统一负担局领导、减负办、人秘股、计财

股电话费用,局领导干部话费补助标准严格按照县廉政办审批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局文件、材料打印坚持节俭原则,严格申报审批管理。各站、室的文件、材料,局打字室能完成打印的,必须在局打字室打印;确需由营业场所打印的文件、材料,各站、室负责人提出打印数量申报,报人秘股审核,经局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批后,再交指定的营业场所打印。

第十三条局业务招待费严格贯彻执行*党发[20__]16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的若干规定》之规章制度。一般情况下,同城不吃请。对于确需招待的外地及上级来人,应在局主要领导的交办下,视来客对象限额招待。

第十四条规范局公车使用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节约车辆维修费、保养费、燃料费等使用经费。局公务用车一律实行ic卡定点加油制度。车辆维修和购置零配件也一律在本县维修厂进行,如遇特殊情况,确需在县外维修和急需更换零配件的,必须报请局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不论何种情况,维修更换的坏零配件一律带回本局存查。

第十五条自来水费除能源办、种子公司等办公室或营业场所按表交费外,全部由局统一负担。

第十六条电费除能源办、种子公司等办公室或营业场所按表交费外,全部由局统一负担。

第十七条局公用、营业性用水电使用量及交费额,应由局水电管理员专职管理,建立专门台账,定期收缴。

第五章财产物资管理

第十八条局机关财产物资由计财股统一采购,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按国家管理部门之规定,建立起明细登记账册。凡价值在2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财物,一律作固定资产入户列账。

第十九条因工作需要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或低值易耗品时,应经局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并具办领用手续和按时归还。

第二十条建立起定期清理盘点制度。对本局所有的财产物资,应每年进行两次清理盘点。盘点中发现短少或损坏的财产物资,除正常原因外,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六章专项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局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申报、审批、验收和审计监督制度,管好用活专项资金,严禁挪用专项资金。

第二十二条各类专项资金到账后,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经集体讨论、研究、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专项资金实施项目完成后,必须上报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领导小组,接受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局每年对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各类专项资金使用到位、管理到位,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严格执行本办法的站、室、个人,年度总结中,给予评先、评优。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之规定,视情况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如与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相抵触的,按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上一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