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与公害

时间:2022-06-24 03:39:26

外来物种与公害

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引入或移居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的物种对引入地区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造成威胁或破坏。由于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益便捷,世界上任何地区都可能遭受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名列四大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现在把外来物种入侵和栖息地丧失、传统化学污染、气候变化共同列为当今全球四大环境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中国环境和经济已造成严重破坏。

中国环境部开展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共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46.3%已经入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另外,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中国就有50种。同时,根据IUCN的报告,外来入侵物种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中国公众最为熟悉的外来物种可能要数原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该物种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为花卉;20世纪50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来在中国各地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大量繁殖的水葫芦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等等。

水葫芦的大量繁衍更造成了中国的经济损失。全国每年仅仅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亿元至10亿元,由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当然,中国遭遇的外来物种入侵并不只是水葫芦。广东的福寿螺、西双版纳的飞机草、新疆博斯腾湖的河鲈、东北的三裂叶豚草、各地引进的宠物巴西龟、加拿大的观赏植物一枝黄花、美国白蛾等,都是外来物种入侵中国造成损失的典型。同时,国外其他地区也深受外来物种入侵之害,如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等。

外来物种为何成为公害

从分类来看,外来物种入侵可分为: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为何外来物种会造成生态和经济的巨大灾难呢?总体而言,任何一个地区经过多年的进化和发展都会形成相对平衡的生态体系。但是,如果有外来物种引进,则有可能造成三种情况。一是引进的物种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中,不对当地生态造成威胁和破坏。第二种是引进的物种水土不服或受到当地生态体系的排斥,难以融入到当地的生态体系中。第三种则是引进的物种适应引进地的环境,并在自然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远远超过了当地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繁衍能力,并成为排斥当地其他物种的一霸。上面的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就是如此。

外来物种入侵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物种移居到引进地后会由于当地天敌的减少而成为环境灾难。例如,美国康乃尔大学生态和进化生物系的科学家米切尔和鲍尔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土生地上一些植物会受到473种真菌和病毒,即天敌的感染(寄生),使它们的生长和繁衍受到相当多的限制。但是,这些植物移居到美国后却成为有害的入侵生物。原因在于这些物种移居美国后受到同样的真菌和病毒感染比欧洲减少了77%。其他生物制衡约束减少后,这些植物便变得强大起来,从而成为入侵物种。

同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海洋科学研究所和生态、进化和海洋生物系的托钦等人研究了26种不同的动物移居到新地方的情况,从软体动物,如普通的海螺,到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黑鼠。结果发现,在原来的出生地上,它们的平均天敌有16种,但是到了新的移居地,它们的天敌就减少到了7种。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它们都成了新地方的害虫。

外来物种有自然入侵、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三种。自然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例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等都是靠自然因素入侵中国的。

无意引进虽然是人为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问被引入的。例如,松材线虫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有意引进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全世界大多数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此外,生物的入侵性强弱也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5月IUCN在一份报告中列出了100种入侵性最强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这些入侵者有家猫、北美灰松鼠、尼罗河鲈、水风信子、家褐蚁、灰鼠、印度鹩哥、亚洲虎蚊、黄色喜马拉雅悬钩子和直立仙人果等。

预防是第一要素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如同人类的疾病防治一样,预防胜过治疗。现在,相当多的生物、环境和法学专业人员认为,预防外来物种入侵首先是要建立防火墙,立法是第一步。

目前我国现有的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及条例有18部,包括《农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这些法规中都涉及到了对外来物种管理的具体条文。但由于这18部法律分属多个不同部门,大都是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的职责、权限和业务范围而制定的,权限一旦交叉,就会出现漏洞。现在,中国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正在修改和论证之中。

不过,现在《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草案)》已于2010年9月在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并提交给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有望在今年成为国内首部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地方法规。根据这项法规,湖南省拟对外来物种管理实行“外来物种名录制度”,按照不同危害程度,将其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禁止引进的,二类是允许引进的,三类是其他外来物种。有特殊情况需要引进外来物种的,必须严格报批,实行备案许可制度,并采取防范措施和长期监测。

立法当然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第一步,但立法是否得当,能否切实执行,这又是下

一步的问题。而且,湖南立法中阐述的按外来物种不同危害程度分为三类进行管理的法规,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和科研新成果的保障,即首先在专业上要明确什么是可以引进的物种,什么是未来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而不宜引进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尖端的科学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也都在探索之中。

例如,美国圣母大学的大卫・洛奇(David Lodge)等人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模型,以评估向五大湖区引入多种鱼类而带来的风险。他们建立的评估模型的依据是,从文献中收集到的一些生物的生活史特征,如繁殖成功率和该生物其他成员过去的入侵情况。另外,他们还把生物入侵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来评估,包括引入、定居和扩散。

通过这些模型,洛奇等人对以前的物种入侵检验时,预测入侵成功的准确率达到94%。同时,他们又检查了66个可能入侵五大湖的物种,确认其中16个物种如果引入就会迅速蔓延。而在这16个物种内,有5个物种可能已经成为令人讨厌的入侵者了。

从这种情况来看,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根基在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果没有科学手段和结果支撑,则在评估外来物种是否可以引进和不可引进时就会缺少依据和说服力,因而预防外来物种入侵也是一句空话。

治理不可或缺

外来物种进入引进地后并不是立即成为危害当地生态的霸王或侵略者的,它们会经过适应、繁衍并改进自己的特性,在种群上形成一定规模后,才会威胁其他物种甚至人类的生存。因此,引进外来物种时的评估也许并不能完全显效,在引进一些物种多年后,它们的危害性才会显现。这时,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理。

生物和环境方面的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有多种,如利用入侵生物天敌和高科技的不育方法。今天,高科技手段,如生物遗传工程的发展同样为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正在利用遗传工程中的转基因来治理“兔满为患”和“鼠满为患”。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奥斯汀引进了24只兔子,为打猎而放养了13只。于是兔子在澳洲便如鱼得水,因为这块土地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已繁衍出数亿只。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千米的植物啃光吃光,导致其他野生动物面临饥饿,许多野生植物也存在绝种的可能。

面对头痛的兔子,澳大利亚在20世纪60年代就利用一种称为免疫避孕的生物技术进行除害,而且取得了很大效果。研究人员选择黏液瘤病毒作遗传改造,成为一种转基因病毒,并释放到野兔身上,使得野兔的数量急剧减少。

遗传工程病毒的作用原理是使动物的雌性不育。因为在病毒中增加了一种或数种额外的基因。这种基因为一种围绕卵子厚厚的包围层,即透明带(ZP)的蛋白质编码。如果雌性动物感染上了这种转基因病毒,就会产生抗自身卵子的抗体,后者可以损坏卵子并阻止受精。这个过程就叫做免疫避孕。

几十年来这种方法颇见成效,而且未对人和其他生物及环境造成危害。不过,慢慢地,野兔对这种转基因病毒变得具有耐受性,澳大利亚的野兔又慢慢多起来。如今研究人员又选择了对野兔最可能起作用的三种透明带基因中的ZPC基因,插入到黏液病毒中,让兔子感染。研究发现,新的转基因病毒对兔子的避孕率达到70°以上。按照生态平衡统计,如果这种病毒能使70%~80%的雌性野兔避孕,那么澳大利亚野兔的数量就会降低到像目前欧洲那样的密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上一篇:远古时代星空什么样? 下一篇:中美禁欲型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