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时间:2023-10-09 10:17:17

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篇1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公共图书馆 服务均等化

[分类号]G258.2

2010年1月1日起,广东近3000万流动人口正式告别暂住证迈入居住证时代。新的居住证制度将逐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在广东按规定享有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等由政府提供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喜讯,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标志着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承认,外来务工人员将活得更有尊严,他们不仅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还能享受与拥有城市户籍的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医疗保障。新的居住证管理制度,标志着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公共服务时代,在城市,将对经济、教育和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合理配置,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将共享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内的城市发展文明成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服务均等化的开展,是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界积极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思路、方法。

1 城市发展为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奠定基础

2006年,国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指出,国家将大力完善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此背景下,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保障他们合法的文化权益,为他们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渐成为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时的发展目标。

建设完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和人力支持。城市的发展,为建设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以广州为例,新世纪以来,广州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9年广州GDP总量已经达到9113亿元,2010年的目标是GDP和人均收入同增10%,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广州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又一个跨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2009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以图书馆、文化室等为标志的城市“10分钟文化圈”目标,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厂矿、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将会有更多的图书室、文化室建立起来,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在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异将逐步消失,外来务工人员将方便、均等地享受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2 外来务工人员难享公共图书馆服务

按照国家建设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要求,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近年来,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在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图书馆开始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公共图书馆服务等。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在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难以跟城市户籍人口一样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

由于体制、生活环境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和城市居民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在物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会身份、福利待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在城市经济和文体生活中,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相比,城市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是较少的、不均等的。在就业培训、子女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与城市户口居民相比存在诸多的限制和不便。目前,在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上,基本是依据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的数量、布局、需要去提供各类公共事业服务,而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城市流动人口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则被排除在外。比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城市在规划公共图书馆建设、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上,就缺乏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制度性安排。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上,仍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①图书馆建设布局不合理,外来务工人员难于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广州为例,广州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如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都在越秀区中山路沿线,在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较聚集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厂矿企业,缺少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就近利用的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在一项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调研中,“离图书馆太远,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时间去”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不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之一,调研表明从总体上看,图书馆离居住地越近,利用图书馆的频率越高。②缺少为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安排,城市图书馆也缺少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意识。比如针对城市户口的贫困居民,政府都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措施,但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因为农村户口,则不能享受上述的政府提供的各项便利。由于是农村户口,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像城市有困难的居民一样享受免费办理图书证,进入公共图书馆在网上获取经济、文化、科技、职业招聘等信息。同时,在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图书馆服务需求的错误认识下,城市图书馆普遍缺乏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意识,不注意为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不提供外来务工人员的图书馆利用培训,甚至在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存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心理。上述因素的存在,加上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差距,都使外来务工人员难享公共图书馆服务。

3 以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积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服务

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除了从政府层面上逐步去除外来务工人员与户籍人口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体制障碍外,作为城市公共图书馆,更应该从积极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新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及其利用图书馆的自身障碍,针对外来务

工人员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公共图书馆服务。

3.1 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笔者于2009年6月10日至9月1日在广州白云区、越秀区、黄埔区、海珠区、番禺区对广州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文化信息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15份。调查对象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建筑施工、住宿餐饮、电子电器生产等职业;从年龄来看,以青壮年居多,40岁以下人员有168人,占78.1%;从学历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173人只受过高中及以下的教育,占80.5%;从收入水平看,在215名外来务工人员中,152人的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占70.1%。调查表明,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间长、薪金微薄,但他们一样有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需求,期望得到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如图1~图4所示:

分析还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文化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权益保护”等方面,而从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获得相关信息是外来务工人员认为较适合的模式和途径。

同时,调查还发现,在回答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时,选择“上网”、“权益维护”、“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室”、“电子服务平台”和“电子求职地图”等选项的外来务工人员中,除5人年龄大于30岁外,全部年龄在18~30岁之间,表明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关注自身的经济文化权益和需求,在文化生活的消费方式上也更接近于城市的同龄人,即使普遍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但喜欢上网,能够从网上或手机等处了解各类资讯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这一调查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2007年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针对第二代农民工开展的专项调研活动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结论:专项调研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愿望更强烈。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希望当地有关机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凡有球场、图书馆、网吧或注重企业文化的工厂明显受到他们的青睐,运动、上网吧等时尚休闲活动也已进入他们的生活。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更为强烈。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图书馆服务,应该将服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工作的重点。

3.2 积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服务

3.2.1 平等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去除服务差异为外来务工人员实施服务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首先需要公共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端正认识,在思想上去除外来务工人员低人一等、外来务工人员不需要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错误认识,平等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只有在思想上消除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见,才可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其次,要在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对目前馆内的各项制度、服务项目进行认真对照,去除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户籍人口与外来务工人口的服务差异。诸如没有居住证就不得入馆、外来务工人员借阅存在更多限制,甚至拒绝外来务工人员入馆的各种规定和差异,就需要去除。在此基础上,热情地欢迎外来务工人员来图书馆,获取他们需要的各类知识和信息。

例如,在2008年春节期间,广州市图书馆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节日文化服务,为他们提供休闲、阅读的场所。专门制作“欢迎外来工朋友前来我馆阅读”横幅悬挂在图书馆大门口,亦在钟落潭分馆、沙湾分馆、万顷沙分馆、横沥分馆、黄埔书香街分馆、天河车陂广氮分馆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分馆悬挂“欢迎外来工朋友进馆阅读”横幅,热情的将外来务工人员迎进图书馆,提供各项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外来务工人员,2008年6月30日,广州首家为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在广州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白云站落成,白云区3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可在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并参加服务中心举办的电脑技能培训。白云区外来工图书馆现有藏书1.5万多册,并将不断更新、丰富图书种类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不同的阅读需求。

3.2.2 积极建设社区图书馆,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

距离公共图书馆都比较远,是阻碍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的最大原因,而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工作和居住生活在城市的郊区、城乡结合部和厂矿。因此,积极建设社区图书馆,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更有条件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根本措施。

近年来,广州市为了建设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一体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各级政府和图书馆界都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区图书馆、图书室建设。例如,2009年,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广州“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目标,按照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广州将按照居住区规划容纳的人口千人指标、万人指标配置,建设文化站、文化广场和图书馆、文化室。同时规划增建天河、白云、荔湾3个区级图书馆,并且将三个新区级图书馆都选址在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如白云区图书馆就建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密集的广园路段。与政府部门加大公共图书馆建设相对应,广州市各级图书馆也积极开展分馆、社区图书馆建设,既服务当地居民,也为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带来便利。以广州图书馆为例,从2005年开始,广州图书馆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密集的白云区钟落潭镇、江高镇,番禺区的沙湾,天河区的车陂等地先后设立5个分馆,并开通流动书车,服务厂矿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书到厂。到2010年广州已初步建成了市、区两级图书馆本馆、分馆、联合分馆、图书流通点、村级图书室、汽车图书馆相结合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

3.2.3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开展各项图书馆服务社区分馆的建设和流动书车的开通,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去图书馆太远的障碍。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则是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利用图书馆、用好图书馆的关键。近年来,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城市图书馆积极开展各类公共图书馆服务。比如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图书馆证,或是免费办证;就外来务工人员关心的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权益保护等内容,举办相关专题讲座;设立外来务工人员阅读、上网专区,提供图书馆利用知识培训等。通过这些服务的开展,使外来务工人员愿意利用图书馆、知道利用图书馆和乐享图书馆带来的各项信息服务。

例如,广州市图书馆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钟落潭分馆、沙湾分馆、万顷沙分馆等馆中文阅览室设立“外来工朋友阅读专题书架”,向外来务工人员推荐300多册图书,内容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三农问题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方便的图书阅览服务;在电子阅览室设立外来务工人员上机专区,免费提供上网与影视

欣赏服务。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深圳市,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措施也在积极开展:盐田区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借书证方面实行“特惠政策”,针对非深圳户籍的建设者办理借书证只收取办证押金50元,比户籍在深圳的市民办理借书证的押金少了一半,并且不收办证工本费;在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对学习电脑的渴望后,盐田区图书馆还先后举办了多期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电脑学习免费培训。在龙岗区,为了让留守的务工人员过上一个温馨的佳节,龙岗区图书馆联创分馆在2008年春节期间延长服务时间,每天坚持开放10小时以上,让外来务工人员在节假日期间都有看书学习的好去处。

4 结语

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他们正当的文化权益,使他们与城市户籍人口一样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城市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则应放下歧见,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图书馆服务。毫无疑问,实现普遍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秉持服务均等的理念,政府、社会各界和图书馆一起共同努力,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就可以逐步建成,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也可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鹤,居住证今日首发,广州日报,2010-01-01(A06),

[2]文化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09-

[3]广州今年将进入万亿GDP俱乐部,南方日报,2010-04-13(A03)

[4]黄鹏,广州打造“10分钟文化圈”,信息时报,2009-12-26(A40)

[5]朱力,花菊香,张艳曼,等,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57-458

[6]郜向荣,侯玮辰,王子舟,北京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的调查报告图书馆,2008(4):4-10

[7]第二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现象,中国经济导报,2010-03-23(B07)

[8]广州图书馆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2010-02-20]

[9]广州首家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落成,京华时报,2008-07-08(X21)

[10]广州将增建三个区级图书馆,信息时报,2009-05-18(A8)

[11]李峰,熊军,杨榕,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为来深建设者(农民工)服务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3):33-37

外来务工人员篇2

[关键词]山东省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均衡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成为青岛市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2004年,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青岛市教育局出台了《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市中小学入学的条件、程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的责任等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为深入了解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10—12月,我们对市内四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主要经验

通过与学校领导座谈和市内四区教体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调查组了解到,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从2004年春季开始,青岛市城区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逐步开始免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市就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收费项目、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相同,对家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减免有关费用等办法进行资助;二是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继续升入高中,报名规定、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教学、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经考核合格,由流入地就读学校发给相应的学业、学历证书。

(二)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

青岛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在规定的班额内,有空余学位的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在本校招生区域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于符合入学条件但没有联系到接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保证其入学。为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报名,市内四区教体局坚持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分配、统一收费。各区都建立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如:四方区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指定17所小学就近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李沧区、市南区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采取了集中报名、统一调配的办法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按时入学;市北区提出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门槛”入学,保证其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三)各区、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青岛市市南区莘县路小学、北京路小学、四方区洛阳路第三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专门确立了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科研课题,对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许多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我们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认识到位、责任感强。正如北京路小学王校长所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区教体局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事情办好,对得起这些孩子。”

(四)教师们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意识较强

与其他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放学后的去向和表现;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市南区北京路小学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欠了债,债主到学校跟踪孩子逼债,为了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段时间里轮流值班亲自负责孩子的接送问题。在我们抽样调查的洛阳路第三小学、青岛第六十二中学等学校都有教师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关爱的典型事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薄弱学科(如英语)的问题,各校教师都自发地进行义务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赶班级进度。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岛市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制定的《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颁布以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孩子接到青岛接受义务教育。近年来,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逐年递增,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内四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接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特别是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李沧区,现有学校已无法继续满足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相对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如何确保政策落实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

调查中,我们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长期在青岛市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拿不到工作合同而使其子女享受不到相关政策。二是在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证明中,存在着虚假证明、花钱买证明的现象。许多学校反映,从外来务工人员报名登记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对暂住证的办理疏于管理,不做实地调查。这些问题反映了青岛市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上需要一种公安、社区、学校联动机制,否则会影响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值得关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调查学生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留守期间由老人或亲属照看,造成教育空档,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缺失,纪律意识比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农村孩子”或“外来户”身份而产生自卑心理,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材不衔接、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四是频繁变换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学习的直接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转学经历的达到41.9%,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五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离异、再婚家庭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学生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染上了说谎、逃学、偷盗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混在一起。这些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难度。

(四)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较大难度

大多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小本经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他城市就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学生的去向。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两个为主”实现的根本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入学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这就需要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三是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

第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制度建设。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社区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公安部门、社区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和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人口基数,这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准确数字,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真实需求,科学地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我们可将暂住人口登记与外来工学龄子女登记并轨进行,参照流动人口“暂住证”的发放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流动入学证”,以作为其入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定期了解区域内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登记和定期核对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四,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同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有条件的社区可尝试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站,向社区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二是发展志愿者组织,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年轻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为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其课余生活状况。三是由社区、妇联、民政部门联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特点,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和义务教育政策宣传,提高学生家长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帮助特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学业。

外来务工人员篇3

基层管理单位工作不到位,管理措施与方法等落后,使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管理工作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城乡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导致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歧视,管理部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态度有差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权利保障方面存在差异。

二、关于和谐社会中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的思考

1.转变观念。人的意识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通过各种渠道使本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其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健全制度。政府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要主动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外来务工人员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通常是最底层的工作,制度方面并不是很完善,当其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管理部门要将权益保障问题纳入到工作范围中,为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3.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问题。政府管理部门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通过开展培训等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使其在竞争中具备一定优势。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既要完善相关制度,又要从思想上转变,法律法规完善要跟上步伐。法律法规健全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及权益维护提供保障,避免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用不正当方式来解决,同时也能够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5.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援助工作。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对当地城市生活不熟悉,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解决。管理者要做好相应援助工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提供必要帮助。援助工作可以分为就业、维权、生活、法律等方面,地方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设立各种援助机构,比如在法律援助方面,可以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援助中心。6.加强教育工作。外来务工人员素质较低,为了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要通过各项措施、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在于提升其法律意识。宣传教育资料在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对象特点,确保其能够接受,从而使教育与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结语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现象,人员流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该平等对待。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都要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还要从制度、法律方面来完善,通过不同方面的措施落实,改进现有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

外来务工人员篇4

作者:庞波张蓉刘济中侯婧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经济开发区如春笋般涌现,经济开发区作为引领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使这些外来人员与当地更好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德州经济开发区为例,着重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心理三方面入手,探索在新时代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开发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系,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融入到城市这个大家庭中。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融合;归属感

一、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清楚地了解经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改善经济开发区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等条件,形成一个充满和谐、宽容和谅解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真正的适应城市生活,真正地被视为一个“城市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是地区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本文以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为样本作为研究区域,以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开发区八年来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体会、看法和意见为主要调查主线,这无疑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山东省德州经济开发区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辖4个乡镇,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经过八年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增长极为迅速。预计2007年的项目能达到540家,投资的总额度注册资金能300亿,至今为止GDP直逼60亿。在取得诸多骄人成绩的背后,人们更倾向于关心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封闭的农村进入到相对开放的城市,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工业的工厂工作,这一特定的人生经历将促使他们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帮助他们,使其更快的融入到城市中来。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自身在面对城市融合时在工作、生活、心理上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针对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样本主要采用具有系统、面大和高效率等特点的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同时,辅助采用综合的考察参观方法,包括:阅读当地文献资料、实地/参与观察,使信息之间能够相互印证。本次问卷调查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为总体,采取随机抽样的开发区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10家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此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3份,有效问卷达到92%。同时,全部的问卷数据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频率统计、交叉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1、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1)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技能水平;(2)生活情况:集体宿舍、住房租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3)工作情况:来德州工作的时间、加班时间及工资、能否按时领取工资;(4)企业福利及保障:是否有保险、是否参加文娱活动;(5)对开发区的看法、意见:希望获得何种帮助、与本地人关系是否融洽、对治安环境的看法。

2、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分层抽样,首先对各企业进行抽样,对企业抽样主要是按照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模的企业抽样,共抽得10家企业,然后再对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抽样,由于各企业的生产性质、外来务工人员人数的不同,为了使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抽样方法,主要是等距抽样。

3、调查实施情况。问卷由各企业的主管人员按照抽样所得名单发放到工人手中,在没有人监督和匿名的条件下完成问卷调查,统一收回问卷,在保证回收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问卷内容的真实性。

4、数据分析。所得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办公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1、调查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多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6-25岁之间的占到49%,25-35岁之间的有41%,35岁及以上的只有10%。由于此次调查的工厂以纺织和加工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务工人员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以年轻人为主。

2、外来务工人员学历以高中及中专占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学历高中及中专的占到55%,相对德州本地农民是偏高的,但是相对于开发区的整体要求还是偏低的。其中高中及中专毕业的人最多为55%、初中学历占26%、小学以下占2%、大专学历的有12%、本科及以上的只有5%。提高外来工的整体素质是开发区和企业的一项长远的任务,对开发区的发展和企业的利益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

3、外来工的技能水平以中级工为主占47.3%。此次调查的企业大部分是劳工密集型企业,除了对车间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之外,企业对车间普通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只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就可以了。调查中初级工占25.1%、中级工占47.3%、高级工占14.3、技师占12%、高级技师最少只有3.4%,高级技师主要集中在比较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占,例如以生产空调为主的亚太集团和能源企业皇明太阳能。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

1、外来工大部分住在单位集体宿舍,以省钱方便为主要目的。外来工有41.4%的人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在开发区的企业由于大部分是劳工密集型的企业,工厂里工人比较多,为了统一管理,所以大部分企业为员工提供集体宿舍,只向员工收取少量的水电费,外来工中未婚的占大部分,他们为了省钱方便,选择住在集体宿舍。自己已经购房的占17.6%,租房的占38.6%。住亲友家的占3%。

2、69%的人对居住环境满意。外来工中大部分住集体宿舍,居住面积5平米及以下的占66%,他们中居住为2平米的占34%,集体宿舍多为8人一间,也有6人间的,企业都为职工修建了浴室,有的还修建了活动室和篮球场,开发区的整体环境也很好,里面有几个大型的绿地公园,外来工对居住环境满意的占69%,不满意的占20%,每个企业都是外来工和本地人共同居住,由于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风俗不同,有些外来务工人员不是很习惯。

3、在外租房的外来工近七成租金在100元以下,占工资的10%左右。65.5%的外来工住房租金在100元以下,开发区本地的房价只有最近两三年涨幅比较大,目前大约是2000元/平米,而房屋租金涨幅不是很大,一套100-130平米的房子大约每月需要300-400元,有的外来工是夫妻两个人都在开发区上班,住单位集体宿舍不方便,所以在外租房,租金在400以上的占到7.8%,这部分人大都为企业的管理层,100-200元之间的为14.7%。

(三)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

1、多数外来工在德州工作时间只有2-3年。42%的外来工在德州工作的时间只有2-3年,30%的人工作一年以下,累计在开发区工作的外来工时间在3年以下的占72%,这主要是开发区近三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原因,吸引大批的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办厂,这里的人居环境也比较好,工作3-4年以及4年以上的累计达到28%,这部分外来工大都是企业刚开始投资时,从总部或者其他分厂抽调过来的技术骨干或者管理人员。他们在企业里做的比较好,就介绍一些亲戚朋友也过来工作,在外来工找工作的途径中,有35%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同时在开发区里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工人,他们毕业后便可直接到企业上班,通过学校组织在企业工作的占到22.7%。通过德州地方政府组织的只有2.5%。

2、近50%工资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企业采用短期变动工资制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外来工的工资收入相对于德州本地的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偏上,但是他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却超过平均水平,像开发区的纺织加工企业,工人的工资都是计件工资,一般工人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49.3%的人工资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1200-2000元的占到22.7%,500元以下的占5.4%,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基本上是做一些临时工作。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的收益情况,会经常变动员工的工资,近八成的外来工最近一次调整工资都在一年以内,占到74.9%,最近调整工资的时间在4年以上的只有2.5%。

3、66%人表示加过班,加班工资没有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外来工的加班工资10元每天的占28.8%,10-20元的占15.1%,40元以上的为16.7%,企业给职工支付的加班工资并没有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加班工资相当于职工日工资水平的大约在20-40元之间,达到39.4%。尽管这样,还是有一部分外来工为了能多挣点钱,他们还是愿意加班。

4、65%的外来工基本上能按时领到工资,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很少。外来务工人员有65%能按时领到工资,有时延期的占29.6%,经常延期的只有5.4%。由此可见,开发区的企业的经济收益都比较好,基本上能保证职工的工资按时发放。这也是开发区不断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不仅能够使企业的信用和名誉得到提升,也使外来工的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

(四)外来工的福利及保障

1、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意识薄弱。企业为外来工购买的保险种类中,购买工伤保险所占的比例稍大一些为47.8%,企业大部分为加工制造业,企业员工在一线工作的时候受伤的几率大一些,所以部分企业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43.3%、养老保险41.9%、失业保险27.1%。外来工为自己购买的保险所占的比率却很小,都在5%以下,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有些不能长期的在固定的企业工作,而且如果购买保险的话,他们自己还要负担一部分钱,所以他们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为自己购买保险。还有一部分外来工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每月能实际到手的工资,对企业是否为他们购买保险,保险都有哪些种类,他们并不清楚,这样的人大约在10%左右。企业和政府应该为外来工提供一些关于保险方面的基本知识,鼓励他们购买保险,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员工购买保险,这样对外来工以后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2、企业经常为职工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调查中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67%的人员曾经参加过有单位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说明企业、单位在给了员工物质报酬的同时,也注重了对他们精神层次上的丰富。企业平时的工作强度可能比较大,员工们都比较辛苦,一定量的文娱体育活动不仅为员工们进行了思想上的放松,而且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生产当中去,也一定比率的提高了员工们的生产效率。另外还有21%的外来务工人员从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发区的有些强势企业劳动强度都相对较大,员工在企业中是按计件发放工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个重心都偏重在劳动生产上,对于一些有组织但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文娱体育活动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招工时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占有很大比重,而通常的文娱体育活动都是男性介入比较多的活动,这也是21%的人没有参与过有组织文娱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剩下的还有5%的人参与过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6%参与过社区组织的活动;1%的人参与过管委会组织的活动。

三、结果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在德州开发区的生活、工作状况都比较满意

外来务工人员对开发区的整体印象比较好,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也持乐观的态度。在他们到开发区工作的几年中,生活、工作状况都是一年比一年好,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年年提高,开发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在物质生活方面,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在精神生活方面,企业也为他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生活,所以他们中有大部分希望能够在德州定居。

(二)不同工作岗位的外来工的需求不同

此次调查发现,处于初级工种地位的工人,他们的需求主要为物质方面的需求,他们关心的是每月的工资和企业发放的福利,而处于管理层的外来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德州本地能达到上等水平,所以他们更希望企业和政府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开发区以企业为主,有些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说大型的商场和超市在开发区就比较少。

(三)外来工普遍安于现状

大部分外来工希望能够在德州继续发展,但是他们中想继续读书深造的人却很少,由于现在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更好的工作,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由于他们中大部分是高中及中专学历,而且比较年轻,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和学习,多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在物质上也应该给继续学习的外来工一些资助。

(四)外来工普遍归属感不强,融合度不高

这里涉及到的地方归属感主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在过去一年中的生活满意度、现行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来得以体现。从收集到的资料的表象中不难看出,外来群体在生活状态上都相对比较满意,但细致的分析来看,这部分群体对更多精神上的需求还有待完善,虽然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得不到城市居民的相同待遇,这种差异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更加封闭自己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对外来工的看法的不客观,造成了一部分市民和城市决策者对外来务工人员观念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歧视,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和地位低劣感,这又从社会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阻止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的融合。

另外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这种制度障碍传递到外来务工人员身上,主要表现在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从角色看,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换,劳动方式由务农转变为务工经商,劳动地点由农村到城市,由野外到工厂,劳动性质由纯体力到体力与脑力结合。他们在角色上扮演的是工人,转换角色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但转变身份则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基本像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工作,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制度认可。

四、政策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主动适应城市

1、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当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弱。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可以通过接受再教育等方法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德州经济开发区有很多针对于企业各技术岗位的培训学校,外来打工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些可用的资源,通过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自身社会竞争力,为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这样,不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2、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去融入城市的文化。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当地人存在着一些文化隔阂。这就要求他们主动消除排斥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在工作之余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适应开发区的生活上来中,从而更好的与当地人接触。另一方面,通过革新自我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与当地人形成认同感,从而使自己与环境能更好的融合。

3、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参与活动和合作的能力。在新兴的城市开发区中,外来务工人员分布面广,流动性大,很难建立像社区一样稳定的组织,这时就需要务工人员自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之友”、“打工妹之家”、“同乡会”等类似的组织。通过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树立他们的主体意识、协作意识。

4、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要学会通过专门的法律机构寻求帮助。要相信政府,相信法律。

(二)当地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规范和引导

1、加强民主建设。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上,要认识到他们也是当地生产建设力量的一部分,在意识观念修正的基础上,政府要改变对务工人员的政策歧视和待遇不公,尽可能地使他们享有公民和居民待遇。在政治上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参政资格,把拥有选举权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人大代表选举范围,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不仅有利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将激发他们对“第二故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2、保证利益平衡。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利益,杜绝拖欠工资的问题,同时在经济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标准,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

3、弱化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制度是外来务工人员于城市融合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障碍则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规避制度缺陷,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生活困难。

外来务工人员篇5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外地来京人员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工单位)和来京务工的外地人员,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市劳动局是本市外地人员来京务工的主管机关,负责对全市外地来京人员务工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和监督检查。

区、县劳动局负责对本辖区外地人员来京务工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四条  本市对外地人员来京务工实行总量控制。本市使用外地人员务工的行业、工种,由市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劳动力需求状况,以本市城乡社会劳动力不能满足用工需要为原则确定,并予以公布。

第五条  用工单位需要招用外地人员的,必须按下列规定向劳动行政机关申报:

(一)在京的中央所属单位向市劳动局申报。

(二)市属单位由其归口市主管部门(含市属公司)汇总后向市劳动局申报。

(三)区、县属单位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向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申报。

(四)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合同胞投资企业,按其隶属关系分别向区、县劳动局申报,或者由市主管部门汇总后向市劳动局申报。

(五)个体工商户向经营所在地的街道或者乡、镇的劳动行政机关申报。

第六条  劳动行政机关对用工单位的申请进行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批准其招用外地人员:

(一)本市城乡劳动力不能满足其用工需要;

(二)符合本市允许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和工种;

(三)具备向被招用的外地人员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四)前次批准招用的外地人员合同期满并已离京。

第七条  单位或者个人招用外地人员,必须经过劳动行政机关指定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办理招用手续,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劳动行政机关批准招用外地人员的文件;

(二)招工简章;

(三)证明招工单位资质的法律文件;

(四)招工人员的委托书。

第八条  用工需求量大的系统和单位,应当通过在外地建立劳务基地,按计划、有组织地招用外地人员,实行招收、培训、进京、离京的全过程管理。

用工单位到外地招用来京务工人员,必须经市劳动局批准,并与当地县以上劳务输出机构签订劳务合同。

第九条  用工单位招收外地人员后,必须持下列文件、证件和证明材料,向劳动行政机关申领《外来人员就业证》(以下简称《就业证》):

(一)招用外地人员的批准文件;

(二)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

(三)暂住地公安机关核发的《暂住证》;

(四)被招用人员原籍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签发的《外出就业登记卡》;

(五)育龄妇女暂住地计划生育主管机关核发的《婚育证》;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  对具备下列条件的外地人员,由市、区、县劳动局核发《就业证》:

(一)年满16周岁(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行业、工种除外);

(二)身体健康;

(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四)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

(五)各项证件、证明材料齐全。

第十一条《就业证》是外地人员在本市务工的合法凭证。未取得《就业证》的外地人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招用。

《就业证》由市劳动局统一印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转让。

第十二条  《就业证》实行每人一证,外地务工人员应当随身携带《就业证》,并接受劳动行政机关的检查。《就业证》每年由发证机关进行年度注册。《就业证》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用工单位应当及时向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逾期未进行年度注册或者登记事项与持证人实际情况不符的《就业证》无效。

第十三条  用工单位与被招用的外地人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本市有关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法规、规章签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期满,双方不再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负责所招用的外地人员离京,凭劳务输入地县以上劳务输出机构或者本市职业介绍机构开具的接收证明,方可再招用外地人员。

第十五条  用工单位必须对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从事技术性岗位和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依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第十六条  用工单位应当与所在地公安机关签订治安责任保正书,按照保证书的规定,向本单位招用的外地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住宿在单位内部或者工地、工棚的外地人员的管理,做好治安事故防范,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公安机关。

第十七条  用工单位必须与所在地计划生育主管机关签订外地人员计划生育责任书,按照责任书的规定,负责所招用的外地人员的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和避孕节育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  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服从管理,自觉维护首都社会秩序。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由市、区、县劳动局给予以下处罚:

(一)对招用无《就业证》或者无效《就业证》的外地来京人员的单位或者个人,每招用1人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对伪造、涂改、转让《就业证》的,没收其伪造、涂改、转让的《就业证》;对伪造、涂改责任者按每证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转让与受让双方各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同时对用工单位视为使用无效《就业证》的外地人员,按本条第一项规定处罚。

(三)对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从事违法活动的,吊销其《就业证》,责令用工单位清退;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外来务工人员篇6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悦纳;融合;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26-02

我校位于有着“国际环保城”美誉的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近几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规模逐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学生来源也日趋广泛。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率由2000年的9%骤升至2010年50%以上,目前已达到65%以上,现有近八百名民工子女就读于我校。因此,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成为了我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他们分别来自重庆、湖北、安徽、四川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生活条件、风俗习惯、文化基础相差甚远。这些学生大都是多子女家庭(最多的有4个子女)。他们的父母有些文化程度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平时上班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活动,而且他们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些孩子不同于一般的插班学生,他们在语言、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与其他学生有着诸多的差异,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如何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如何使他们融入新的集体,使这个集体健康而和谐,成为教师们十分关切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下面,是我校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一、大处着眼,营造博爱温馨的集体文化氛围,用博爱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的氛围,使其有归属感

近年来,面对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涌入,学校校舍等硬件已严重不足,为使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政府不惜投入巨资,易地重建了新的学校,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将“博爱”教育作为“博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全校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引导全校师生关爱来自各地的学生,开学第一天便张挂横幅“欢迎加入高小大家庭”;学校也将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列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师德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内,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予以充分关注,要求所有教师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多“问一问”“摸一摸”“拉一拉”“帮一帮”,让外来务工子女真正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另外,为了确保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先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档案。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为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了专属档案和联系卡,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联系,协同教育。其次是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要求班主任教师根据开学初建立的外务工子女档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发送短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进行教育,提升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念,提高他们科学教育孩子的水平。

二、用关爱经营一个温暖的“小家”的氛围,使其有融入感

用班队活动课开展“手拉手共成长”“同在蓝天下”等年级联合主题班会,学唱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中国人》,让大家认识到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是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文化,拥有广袤的疆土,从外地来的同学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制作成视频,使他们了解到高塍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城镇,经济位于全市前茅,而这一切除了依靠本地劳动力外,还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携儿带女,千里迢迢来到高塍工作,为我们家乡经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他们的子女在我们学校读书,甚至有缘和我们在同一个班级就读,我们应该感到光荣,我们要形成一个对他们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同学的关心爱护和集体的作用,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集体中找回了自信,学会了交往。本地学生每天给外来学生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次帮助。结成“一对一”关爱小组,或倾诉各自的忧愁,共同商讨对策;或细致耐心地分析讲解,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惑……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互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消除了学生因来自不同区域间而存在于交往上的隔阂,使其快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三、小处着手,培养健康阳光的新一代少年

有人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称为流动的花朵,然而流动的花朵更需要浇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1. 关注学习状态,师情润泽心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进来后,成绩大多都不很理想,有的是因为他们原来学习的教材与本地教材不同,有的则因父母工作的频繁变化耽误了功课,也有初来乍到不适应新环境的原因,还有他们自身不够努力等原因。上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家乡口音比较重,回答问题时引起了哄堂大笑,看到这种尴尬场面,我们的老师非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普通话不好,还夸他家乡话口音很好听,然后还让其他同学上台“秀”一下家乡话,这样,一场可能引起学生自卑的尴尬就轻松化解了。课后,老师及时纠正他们的语音,提醒他们要经常说经常练,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因而,他们上课更爱发言,下课更爱与同学聊天了。心情好了,自信有了,成绩慢慢好起来了。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他们每个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和班干部一起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成绩上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绩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 提供情绪体验,促进情感培养

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满足、快乐、幸福等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这一点对外务工子女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老师要引导他们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促进其兴趣、情感、意志的形成和发展。一是感受到自己被爱。专门为外务工子女开设心理咨询的信箱、出版“阳光心理”专栏、开辟“心理循环日记”通道,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与社区配合,以“家长学校”为纽带,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学期召开一次“让流动的花朵更鲜艳”的外来学生家长会,班主任每月与家长短信沟通不少于15次,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所有情况,疏导孩子心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一直在“被爱”,家长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是对孩子的爱,老师教育学生也是爱,从而热爱上学、热爱生活。二是学会向他人施爱。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他们向别人施爱,体现人生的价值,感受奉献的幸福。三是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强,激发他们欣赏自己。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向自己赠送优点卡。这样,学生充分肯定自我,树立自信,会扬起成功的风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有义务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呵护。

3. 强化心灵陶冶,塑造健康人格

除了陶冶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德育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每学期开学各班开展“相识结交新朋友”“相知互助共成长”“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主题活动。例如:社会实践、爱心捐款、模型制作、参加社区劳动、进行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懂得感恩、谦让、守信、奉献等。另外,组建一批外务工子女小记者团,专门收集和外务工子女相关的资料和新闻,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发展优势特长,打造精彩人生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南翔少年宫社团”活动精彩纷呈,书法、绘画、象棋、围棋及航模、足球、乒乓球、合唱队等30多个社团百家争鸣。学校大力鼓励外务工子女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小设计师、小画家、小二胡家及小歌手、小书法家、小运动员百花齐放,科技社成员近年连续获得江苏省各类科技竞赛奖项,乒乓球、合唱、书法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活动为丰富外来务工子女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相互协调、团结互助,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从而对未来满怀希望。正如有些家长所说:“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从来没获得过奖状,但参加了社团活动后,又获得了小科学家称号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爱笑了,爱学习了,爱写作业了,回家作业速度快了,会帮着做家务了……可见,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符合需求的发展,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舞台展现了自己的自信与风采,每一位学生用不同的途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了能力的提升。在市级的小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充当了主力军,为我校摘金夺银。

四、结束语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此产生的融合问题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更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进来,与我们同步前行,一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铁道,梁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3.

[2]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王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

外来务工人员篇7

1.1受访者的参保情况

我国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对医疗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本文通过对临安市高虹镇的节能灯生产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如下:60%的受访者参加以户为单位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32%,甚至还有8%不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由此可知,高虹镇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仍未全部实现,并且受访者是以参加新农合作医疗为主,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仍然不高,没有达到50%的参保率,总体来讲,高虹镇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下,没有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1.2受访者的参保意识

情况调查本调查还对受访者的参保意识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66%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医疗保险非常有必要;32%的受访者认为要视情况而定;2%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由此可知,受访者对参保的态度摇摆不定,缺乏稳定性,极易产生“没病不参保,有病急参保”的投机现象。此外,在访谈中还发现有5个受访者曾参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在中途放弃缴费,反映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稳定性。

1.3医疗保障权益诉求渠道不畅

外来务工人员对医疗保障的诉求不能在政策上得到支持,进而造成了他们医疗保障权益的普遍缺失。这主要是因为“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匹配”[1]。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在保障内容上不能兼顾他们的需求,导致权益的缺失。而且外来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缺乏对医疗保障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少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医疗报销的操作流程以及医疗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等并不熟悉,相关知识的缺乏使他们在医疗保障的使用和维权方面处于劣势,从而导致权益的缺失。除此之外,“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看病更难,更看不起病,且农民工的健康风险十分严重,基本没有健康保障权”[2],但是由于权益诉求渠道不畅,很多受访者选择了隐忍,从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2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本文分别从上至国家层面的宏观方面和下至单位、个人的微观层面进行了分析。

2.1国家立法和政策的不统一

“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政府制度设计的缺失,农民工医疗保障缺乏法律保障。”[1]在我国现行的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中,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专门法律,我国立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定非常少而且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强制执行,从而导致侵害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不少地方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政策,但规定不统一,难以统一管理,而且这些法规的保障项目不完整,效力层次较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权益的效用不大。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将农民工大病医保并入职工医疗保险,但这一政策并未全面实行,且各地的实行时间、标准、所获得的经验和效果并不一样,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意味着不能让全体农民工享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难以将全体农民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2.2行业性质的影响

节能灯企业的生产车间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噪声大,粉尘多,容易导致天然气中毒。少部分企业会在生产车间门口张贴类似注意防噪、防粉尘和防天然气中毒的标牌,但也没有强制要求工人戴防尘口罩和防噪耳塞等,从而导致受访者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国家法律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求企业对工人进行定期体检,受访者也不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节能灯企业现有的生产环境和管理制度,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受到损害。此外,一些节能灯企业利用外来务工人员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高的劣势,不愿传达给他们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信息,甚至劝他们不参保,从而导致一部分满足参保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自愿放弃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

2.3文化程度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偏低,主要集中在中学及以下的文化水平。他们对政策不关心,因而对基本医疗保险的险种认识也不足,无法意识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大部分受访者不是举家迁往工作所在地,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来方便户籍地的其他家庭成员使用,二来在他们生大病时,还可以回到户籍所在地享受大病医保,因而导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低下。受访者的月工资大约为2000元~4000元,除日常开销外,他们每月剩不下多少钱。受访者工资的增长跟不上医保所缴纳费用的上涨幅度,从而导致有些受访者不愿意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最初参加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由于经济负担加重而不得不放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此外,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也要延长。缴费费用及年限的不稳定性,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者的人数极不稳定。

3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权益的对策

对策既不能违背全面统筹的原则,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希望既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对医疗保障权益的诉求,又能帮助实现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全民的目标。

3.1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

解决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需要结合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统筹考虑,不能任由各地建立五花八门的制度,以免再次造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制度的不统一、政策衔接难和待遇差异大等问题。因此,我国要加快建成全国地区之间统一的医疗保障政策和计算机系统,促进各省市地区之间的平网,建立全国统一医疗保险支付项目结算代码,使用统一的医疗保障系统。在省内各县市联网的条件下,先实现省内各地区的统筹和各管理部门的联动,在管理上逐步统一,暂时在全省范围内使用统一的异地就医卡,待遇随参保地,政策随就医地。此外,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发展,全国逐渐实现各省之间的联网,最终实现全国医疗保障联网。

3.2整合医疗保障内容,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特定的就医需求

在各个行业中,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处于较为恶劣的生产环境之中,容易罹患职业病,而职业病多为慢性病,很多人对此认识不足,导致职业病不易受人关注。目前,我国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还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再增加40%,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我国人口的健康问题,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飙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提出了加强特慢病①的管理工作,特慢病所包含的病种较少,很多的职业病虽然属于慢性病,但是却没有被包括到特慢病的医疗保障项目中。由于特慢病的特殊性,管理不能随意放开,内容也不能随意增加,因此,通过门诊特慢病项目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的职业病是不现实的。此外,工伤保险在对保障职业病的问题上也存在不足,不少工人在职业病的鉴定过程中,由于提供的依据不足,没有办法证明是因工所致而无法获得赔偿,而一旦罹患职业病,他们的健康将受到终生的影响,不仅增加了就医成本,而且会导致其医疗保障权益缺失。因此,我国要根据行业的性质形成行业标准,通过整合医疗保障内容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同就医需求。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生产环境,不同的生产环境对医疗保障内容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针对各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各个行业的行业标准;整合医疗保障内容,形成社会和政府认可的行业标准,既不影响全国的统筹,又能满足不同的就医需求。例如工程建筑行业的工人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意外保险都有需求,而且以外伤居多,因此可以把简单外伤的治疗、鉴定、报销列入该行业医疗保险的内容,“达到简化工伤申请认定条件和程序的效果”[6],而不是通过工伤险或意外险进行保障。同时,相比于建筑行业按项目参保的方式,整合后的医疗保险不仅可以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还可以避免非法用工单位对工人造成工伤而无法赔偿的情况。此外,把由工作原因导致的、在非工作时间和场所发病的慢性病、职业病排除在外,而对于工作环境恶劣、高污染、有放射性危害的行业,如煤炭行业和节能灯生产行业等,慢性病、职业病的发病率较高,因而这些行业可将工伤保险的部分内容并入基本医疗保险内。[7]预防大于治疗,因此国家要将定期体检列入到医疗保险的内容中,让医疗报销覆盖定期体检的费用。

3.3全国范围内推行电子医保

目前,流动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已在各地执行,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转移接续工作效率不高,因此要简化程序和精简手续,实现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高效性。比如,可以给医保参保者建立个人账户,让每位参保者都拥有自己的个人账号,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个人账户网络,推行电子医保。[8]通过电子医保网络,参保人可以直观、及时了解个人账户信息,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自助服务终端等直接进行个人账户充值、医疗报销和医疗关系的管理。医疗报销的手续可以跟网上银行付款一样简单、便捷,先由医院或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医疗保障政策进行费用减免,再让参保者从个人账户中扣除需要交纳的剩余费用。[9]2电子医保系统可以直接跳过医疗报销中的审核和报销步骤,提高办事效率。为了方便管理医疗保险关系,电子医保系统在转移医疗保险关系的同时可以转移个人账户余额,这样办理手续就不需要到处奔波,只要发送短信代码等就可以实现医疗保险关系和余额的转移。电子医保系统还可以对个人账号进行积分服务,记录医疗保障关系的始末。个人账户积分从医疗保险关系开始建立之日起计算,只要达到一定积分便可享受退休医疗保障的待遇。积分可以对医疗保险关系不稳定的情况有良好的记录性作用,参保人终止医保关系后,若再次开通,积分将继续累加,这样就不会出现由于参保人较长时间内中断缴费,而导致医疗保险关系中断,若再次缴费时,缴费年限又要重新计算的弊端。利用积分来计算缴费时长,要先设置起步积分,随着缴费时间的增加,积分累加速度加快。中途中断缴费的,在重新开始缴费时,继续累加之前的已获积分,新增积分则从起步积分开始累加。

3.4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意识

国家要广泛开展各项宣传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更多的医疗保障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参保意识,减少投机现象。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开设专题直播栏目,宣传参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直播栏目提供参保知识的在线咨询,为民答疑,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相关的医疗保障知识。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维权意识,还能促进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此外,还可以创建相关的短信、微信平台,及时医疗保障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医疗保障的内容,并宣传参保的重要性,同时接受他们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4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需要与医疗保障相联系的各方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农民工自身不断提高知识能力,树立维权意识,还需要各地的努力以及国家对各地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统筹,实现各地之间的跨区域联通。

外来务工人员篇8

关键词 艾滋病 歧视 外来务工人员 调查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44-04

艾滋歧视降低了防治工作有效性,已成为阻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障碍,消除歧视对于艾滋病防治意义重大[1-2]。本研究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以了解该人群艾滋歧视现状,探索影响歧视的相关因素,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8月,嘉定区一大型企业,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外省来沪务工人员,发出问卷402份,收回394份。

1.2 方法

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艾滋歧视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信息、艾滋病知识知晓、艾滋歧视等。选取相对独立、安静的调查现场,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匿名调查,质控员完成现场审核。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x2检验。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394人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在本地居住小于6个月的26人(6.60%),1年以上333人(84.52%);男158人(40.10%),女236人(59.90%);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平均(25.35±6.82)岁;未婚204人(51.78%),在婚171人(43.40%),同居16人(4.06%),离异或丧偶3人(0.76%);汉族391人(99.24%);初中及以下文化178人(45.18%),高中或中专178人(45.18%),大专及以上38人(9.64%)。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识知晓率较高,对非传播途径的知识相对不足,尤其是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的答对率仅为40.60%。根据答对6题及以上(正确率80%)作为知晓的判定标准,知晓率为68.53%。全部正确的比例为24.87%(表1)。

2.3 对不同途径感染患者的容忍力

根据对不同途径感染的感染者或患者的同情程度判定容忍力,对通过吸毒途径感染的容忍力最差,对通过商业感染的容忍力较差,而对输血和(或)献血途径感染的则表现出较好的容忍力(表2)。

以“同情”得分2,“看情况”得分1分,“不同情”得分0分,对回答项进行得分统计,以0~3分为低容忍水平组,4~6分为高容忍水平组,则高容忍组有169名(42.89%)。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在本地居住时间长短等对不同途径感染患者的容忍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2.4 艾滋歧视情况

被调查者对发生直接身体接触或通过物品间接接触的社会活动,明确表现出了歧视态度,对不发生直接身体接触的一些社会活动则表示出较低的歧视。对承载着社会道德张力的一些社会互动歧视较少,如65.4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感染者发病时会协助他去医院(表3)。

以“无歧视”得分0,“看情况”得分1分,“有歧视”得分2分,对回答项进行得分统计,以0~11分为低歧视水平,12~22分为高歧视水平,则高歧视组有255名(64.72%),一定程度说明调查对象中歧视较为普遍地存在。

2.5 影响歧视的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本地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对不同途径感染患者容忍力的歧视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的歧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4, P =0.004,表4)。

3 讨论

研究显示,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识知晓率较高,而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不足,特别是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仅占四成。这说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类似[3-5]。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不同。

本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在一些基本的社会互动活动中存在广泛的艾滋歧视,如不会让自己家的小孩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的小孩一起玩耍、不会购买感染者生产的商品或副食品、不同桌吃饭、不会和感染者握手等。这些歧视的存在可能导致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社会参与度低,变得沉默、孤独、抑郁,尽力隐藏自己的危险行为,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等不良行为,从而增加艾滋病传播的可能与风险[6-7]。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是造成艾滋歧视的一种重要因素,为减少歧视,可通过加强知识宣传的途径进行[8-9]。我们应在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中进一步开展对艾滋病知识尤其是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对重点人群加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努力降低艾滋歧视。

参考文献

[1] 严谨, 肖水源. 艾滋歧视艾滋病防治的最大障碍[C]//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华预防医学会, 2005: 221-225.

[2] 阎志华, 吴尊友. 耻辱和歧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负面影响[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l1(4): 310-311.

[3] 张爱莲, 董海原, 康丽娜, 等. 山西省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歧视态度的对比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29(3): 172-174.

[4] 田秀红, 张铁军, 杨瑛, 等. 上海市闵行区工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信行及自愿咨询检测意愿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10): 802-804.

[5] 石福艳, 裴泓波, 樊景春. 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 5-6.

[6] 张爱莲, 王艳军, 董海原. 农民工对HIV感染者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4): 416-418.

[7] 严谨, 肖水源. 艾滋歧视研究进展[J]. 中围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1): 102-104.

[8] 厉靖, 倪销. 对艾滋病患者歧视问题的思考[J]. 社会医学杂志, 2006, 4(9): 2-4.

[9] 李现红, 何国平, 王红红. 艾滋病相关羞辱与歧视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 78-80.

上一篇:英语四级分数范文 下一篇:就业形势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