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入门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1:32

计算机入门技术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1

影响分析

云计算技术将对政府机房建设、政府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政府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机房建设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省市政府各部门一般自行建设机房,导致大量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各部门累计的运行维护费高居不下。如果建设统一的大机房,根据各部门业务量统一采购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统一进行运行维护,可以大大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硬件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并便于管理。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云计算技术,可以使大机房成为政府云计算中心。此外,以前每个单位的机房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人员,而采用基于云计算的统一大机房建设模式,可以减少机房工作人员数量。目前,许多部委已进入数据大集中阶段,云计算在建设大机房、数据中心方面可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对政府网站建设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省市政府各部门一般自行建设本部门的网站。这种模式的缺点:一是政府网站建设、管理、运维等方面的费用较高;二是不利于部门网站与门户网站的信息交换;三是各政府部门网站风格不一,难以树立政府统一形象;四是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网站管理人员。如果采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政府网站群建设模式,政府网站平台在政府云计算中心运行,对各部门网站进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则可以显著降低政府网站建设成本,实现部门网站与门户网站信息同步更新,统一政府网站形象,减少政府网站工作人员。随着政府门户网站访问量快速增长、网站内容多媒体化,使网站的计算量、存储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云计算的技术特性正好切合这一需求。

对政府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影响。经过“金字工程”等电子政务重大工程的建设,垂直管理部门的纵向电子政务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国务院、各省市政府的横向电子政务比较滞后。因此,政府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电子政务的重点和难点。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给政府信息资源横向整合带来了契机。例如,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OA系统,使之具有网上办公、信息、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信息归档等功能,各部门可以定制自己的业务流程,并实现跨部门业务流程在各部门的对接,就可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对政府信息安全的影响。采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可以促进信息安全从单部门的分散管理走向某级政府所有部门的集中管理。统一购置网络安全硬件设备及防火墙、防病毒等信息安全软件,降低保障政府信息安全所需成本。不过,云计算也带来了新的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由于我国在CPU、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落后,在传统电子政务模式下,某个部门出现信息安全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部门,信息安全问题是局部的。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信息安全问题是全局的。为了确保我国下一轮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突破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对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影响。传统电子政务模式下,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电子政务系统分散建设、分散管理、分散运维,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高投入低效益等。采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政务模式,统一采购软硬件设备,对政府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维,不但可以减少政府财政投入,而且便于信息资源整合,发挥电子政务的整体效益。随着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传统分散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必须向集中管理方向发展。

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发展势不可挡,电子政务工作者必须正视新技术带来的新变革,积极推进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

一是正确认识云计算。目前,云计算概念五花八门,并存在概念泛化等问题。一些厂商把IDC、服务器集群等包装成云计算产品或解决方案。一些地方政府在没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始建设所谓的云计算中心、基地。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云是一种私有云,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云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建云计算中心不是简单的盖楼和买服务器,一定要面向需求。政府云不只是技术问题,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二是抓住历史机遇。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即将面临更新换代。要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考虑规模效益和专业人才,在省、自治区、建制市一级政府建设云计算中心,区县一级政府一般不需要建设云计算中心,由所在地级市或设区市统一建设。2012年党的十召开以后,根据以往惯例又将进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议编制部门在设计三定方案时,设置电子政务集中管理部门,负责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

三是选好切入点。对于国家部委,推进垂直系统的数据大集中,扩建机房和数据中心,并把机房和数据中心升级为云计算中心;推进各类业务应用系统SaaS化,供下属单位使用,避免重复开发或采购。对于地方省市政府,推进机房大集中和通用软件SaaS化,实现软硬件统一采购、统一运维;加快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大OA系统、政府网站群,促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四是坚持“以用促业”。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云计算应用效果。如果云计算技术应用的确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应用需求的大量兴起,云计算产业自然而然就会快速发展。虽然政府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云计算产业的支撑,但拔苗助长式地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而不深入思考云计算的应用问题,就显得本末倒置了。云计算正好切合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开展政府云计算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带动产业界的云计算技术应用,进而带动全社会的云计算技术应用,是促进我国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计算机技术;改革与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的最根本意义,在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类。伴随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进步,档案管理过程所需涵盖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给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为能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与时展相契合,进行海量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和归纳,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人员认为,应在档案管理过程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得到创新,在减少工作失误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1计算机技术引入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优势分析

相比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和理念来说,计算机技术引入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文将对计算机技术引入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优势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1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实际上对专业技术层面进行考量,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并无太过鲜明的专业壁垒,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内容已无需工作人员有太高的专业技能或技巧,但相应工作十分琐碎且繁复,同一项工作需进行无数次的重复,只有如此才能完成整体的档案管理任务。因此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花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工作人员没有充足的耐心,则无法很好胜任该类工作。但即便是专业素养最佳、工作完成熟练程度最佳的工作人员,也无法保证每次进行日常工作时,都能以最佳的状态和最清晰、明辨的思路使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都会出现起伏,因此在工作中很易出现失误。但如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使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状况则会大为改观。计算机程序的预先设定,能帮助工作人员有效进行低技术含量、高重复率现阶段档案管理计算机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焦海勤(驻马店市卫生计生监督局驻马店463000)工作任务的完成。由于计算机技术不会出现状态起伏等现象,因此会一直以高水准的方式完成基础的档案管理工作,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减轻负担,与此同时降低工作人员在日常档案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1.2有效地简化工作程序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中,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不同类别的档案信息进行基础性的归类与整理,然后对应进行存储的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和重新归纳。最终确定档案存储的位置,并通过目录统计的方式,对不同档案存储位置进行详细记录。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参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便可根据其所进行的目录与统计,为有档案查阅需求的用户提供档案查阅或档案使用服务。但需注意的是,这一档案查询或使用过程需耗费较漫长的时间,工作效率较低。但如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档案归纳和整理,工作人员便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分批次对大量的档案进行统一的归纳管理,并通过计算机本身自带的目录生成程序,一键生成目录,这样一来,工作人员耗费在目录统计和编写过程中的时间就能节省出来,这一目录生成步骤也能得到有效简化。而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分类和目录编写后,工作人员便能及时为有档案查询需求的用户提供必要的档案查询服务。由于信息技术的加持,因此工作人员无需自主通过目录进行档案的手动翻阅,而是通过关键词查询的方式,轻松找到其所需要调取档案的存储位置。因此繁琐的工作程序得到进一步的简化,日常工作效率也能由此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是计算机技术引入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呈现的最主要优势;

1.3进行档案资源的有效共享和革新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档案资源共享的任务。而事实上档案资源共享是档案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一旦工作人员接到档案资源共享的工作任务,就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共享档案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并以纸质化档案运输和传送的方式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交流。这一过程存在档案遗失、损坏的风险,且需一定的准备时间。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及时传输和及时共享。但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则有所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工作人员能进行纸质化档案的电子信息输入和存储,这样一来,一旦工作人员接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任务,便可直接通过局域网的电子化信息传输,随时随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档案信息共享效率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且档案信息不易出现损坏或遗漏的风险;此外,工作人员还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这能有效减轻工作人员在档案资源革新方面的工作量,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2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问题的分析

虽然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能有效改善现阶段档案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信息化革新进程不存在任何问题。

2.1领导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缺乏必要的重视

由于档案管理无需过于复杂的专业技能和技巧,只需工作人员不断重复繁杂且琐碎的工作,因此在许多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识中,档案管理工作本身不存在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方面的问题,相较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能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花费在档案管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投入资金并不值得,因此许多领导者和管理者都不愿主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引入。由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并非一线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因此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能起到的实际效用缺乏深入的认知。且有些领导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并不能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其它方面发挥优势,而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软、硬件设备购买所需耗费的资金成本,要远远大于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耗费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很不值得。正是由于领导者对引入计算机技术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现代社会,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仍未能进行有效的变革,这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该问题值得引起领导者们深入的思索;

2.2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未经历较为漫长的时间,因此大多数在企、事业单位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者大都尚未经历或正在经历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对大多数工作人员而言,之所以从事管理工作,或许由于其本身具有专业的档案管理素养,但其中大多数员工并未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专业素养。因此面对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革新,会显得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革新,都先从硬、软件设备的更新与购买开始。这给予在岗人员充分的网络信息技术学习和新型硬、软件学习和了解的机会和时间。但仍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坚持以固步自封的方式进行日常的工作,不愿进行自身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与革新。这很易导致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与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发展趋向相背离,最终非但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影响到档案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间的和谐相处和业务往来。有些企、事业单位为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会借调其它部门具有专业网络技术素养工作人员,参与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这虽能有效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创新速度,但由于借调来的工作人员本身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专业素养,因此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并不了解,在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素养的情境下,很难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3信息安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即便企、事业单位领导已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引入的重要性,且工作人员本身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素养,但如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使用,却并未考虑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革新将无法得以延续,并取得良好效果。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意味着工作人员可通过无纸化办公手段进行档案信息的及时传播和区域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提升员工的日常工作效率,但也加大信息泄露和信息被恶意篡改的风险。纸质化档案的传输和共享有专人进行传输和护送,除可能存在的档案遗漏或损坏问题外,并不会存在大批量档案信息恶意泄露或篡改等问题。但若企、事业单位虽已进行信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却未能针对档案信息共享这一工作环节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那么信息技术使用下的档案资源共享、安全性能,并不见得会高于传统的档案资源传输,这是工作人员务要重视的问题。

3档案管理计算计划过程措施分析

3.1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由于大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较为专业的计算机使用素养,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难以跟上硬、软件设备更新的步伐,并进行新型工作理念的运用和工作模式的展开。为避免出现这一问题,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领导人应有计划地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计算机技术引入之前就通过必要的讲座交流和职业培训进行工作人员工作方法和理念的改革。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是大势所趋,想要使自身的职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务必要进行专业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学习与深入认知。而在硬软件设施购买和使用、计算机系统平台构建的过程,相应部门领导人可定期引导工作人员参与计算机技术培训,根据新型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制订出与之相匹配的规章管理制度,让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有条理、更具逻辑性。在规章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下,工作人员自身也会有较为明确的专业素养提升意识,会不由自主进行个人能力的革新与完善。在这一基础上,领导者还可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关联部门工作人员与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友好交流,促进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网络信息系统的构建;

3.2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引入档案管理工作后,档案管理的资源传输会存在安全问题,除与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加持安全保障措施有关外,还与在岗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然的关联。换句话说,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本身并不具备较为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因此在进行信息传输和档案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会有效地规避可能出现的信息漏洞或信息安全因素。这给予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相应的档案信息资源随时存在泄露或恶意篡改的风险。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应有意识地强化在岗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在岗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威胁信息安全因素的规避。参与计算机技术引入和使用的工作人员,不妨对信息传输和档案资源共享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进行必要的统计和分析。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虚拟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专用通道的开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工作人员还可通过密钥的使用,进行重要档案资源的共享和传输,使信息安全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3.3有效解决电子档案的保存问题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所需进行信息收集和归纳的对象是纸质的文件材料,但在信息技术引入后,工作人员需通过计算机进行电子档案的建设,并通过磁盘文件存储的方式进行相应档案信息的保存,相较纸质信息材料而言,电子化的信息材料更易进行相互间的传阅与共享。但需注意的是,电子信息档案很可能由于磁盘更新或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性事故,而出现无法进行长期存储或存储信息丢失现象。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技术使用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维护工作人员进行电子信息管理并以更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在岗工作人员工作流程的规范,对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要通过拷贝存档等方式进行二次存储,避免电子档案由于信息安全问题或存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影响,出现被修改或遗失的现象。而对只需进行保存,无需进行数据共享或再次革新的文件档案,工作人员可将已经归档的电子文件设置为只读属性,这能有效地规避电子文件档案被篡改的风险。当然,上述各项措施虽能有效解决电子档案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却并不一定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因此在岗工作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应重视起电子档案保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针对不断发展与革新的各项疑难问题,进行有效应对措施的全面开展。

4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的现代社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和理念的革新已成大势所趋。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改善档案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既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实现高质量的档案资源共享和传输,这是档案技术研究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园园.基于计算机的档案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11):146-147.

[2]周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1,(21):27-28.

[3]高晓波.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信息记录材料,2020,(11):86-87.

[4]夏哲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08):84-85.

[5]侯欣妤.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20,(07):106.

[6]张经纬.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外企业家,2020,(12):150.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档案管理;信息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我国企业的档案管理必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国有企业为主体,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局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企业档案数量急剧增长,形式和载体也更加多样化,分类也愈发复杂。而面对数量庞大的档案信息,其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艰巨。尤其当档案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明显、直接的贡献时,档案管理工作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因此,在应对日益增多的档案信息时,如何实现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利用的现代化,以降低档案馆管理成本、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直至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增加经济效益成为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传输的基础,网络系统的开发也代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方向。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推动社会发展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社会发展将更加依赖信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必将被一种新的模式所取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管理档案也将成为我国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优势,从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解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2企业实现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企业档案信息的处理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载体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提升处理速度与效率;二是档案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需要提高档案利用率,满足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决策需要,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实现国际共享,管理工作需要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来支持。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档案管理与经济生产分开进行,档案信息未能充分发挥其功用,亦未能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在经济社会中,信息即等于效益。要实现将档案转化为可利用的信息,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目标,就必须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档案管理。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总体而言,实现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服务社会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有利于档案信息及时归类

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平台,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资料收集,直接将数据信息输入到档案管理数据库,可以随时将电子档案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从各部门的专用文件夹中收集数据。这样既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了收集和归类,又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在传统的归档模式下,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在次年开始收集当年的档案数据,所以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保存的最新档案是去年的,而当年的最新档案分散在各个部门,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的档案信息总是滞后的。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使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及时收到最新的信息,确保企业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地提供档案信息。随着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的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日益增多,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企业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

在传统模式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工作程序也比较复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以更快速度和更少的程序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档案资料、数据信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劳动成本。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重复劳动,更节约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企业来说,管理成本是其内部经营管理所发生的各种成本的总和。管理成本的发生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收入为目标。档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构成管理成本的一部分,其本身的降低便会对企业的管理成本形成节约效应。而通过档案管理工作降低企业其他方面发生的成本,甚至促进了企业经营收入、经济效益的提高,则会有助于企业发展步入“优化成本-增加营收-提高效益”的良性轨道。

3.3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

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存在保密性差、协调性差、适用性差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局域网、广域网实现部门间、企业间、行业间乃至跨国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能实现对材料信息和档案资料的排序,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检索所需的档案资料。而在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以前,材料检索只能通过手工来完成。通过精准查询,工作人员可以收集有关档案利用率和档案利用成果的信息,准确了解档案的利用情况。通过网络管理,公司的信息可以完全由员工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效能,大大提高现有档案的利用率,进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3.4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

信息服务社会化时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企业档案管理部门本身也是信息行业的一员,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检索信息、查阅资料;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及时沟通协商,行业内以及行业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为企业档案管理打造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网络信息平台,丰富档案资源、简化交流程序、促进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对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使档案信息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更有利于企业间的交流,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生态圈。

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4.1实现档案管理一体化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对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的信息均可实现大批量、高效率处理。各部门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档案管理部门发送电子文件,或者直接将数据信息输入到档案管理数据库;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从各部门的专业档案夹中收集数据,既方便高效,又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传统的档案管理,从档案的签发到归档需要很长时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档案归档的周期,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的档案处理和档案管理是相互分离的。文件只在处理后归档,要用各种载体转移到档案部门要花费很长的工作周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文件资料的起草、审核、定稿、编排以及发送,档案部门可以在生成文件后对档案进行分类和归档,实现档案管理一体化。

4.2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

要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就需要打造计算机网络平台,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网络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局域网,二是广域网。前者即企业内部网络,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后者即互联网,需要通过运营商接入,以实现跨企业、跨行业乃至跨国信息传输。信息传输网络化是资源共享的前提,也是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条件。计算机网络将原来独立的、零散的信息个体连接起来,并以网络节点的形式为每个个体分配地址、角色并设置功能,通过统一的网络传输协议进行规范,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与可解读性。实现信息网络化传输,还应建设网络安全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传输的保密性,以确保机密、重要资料信息不泄露。

4.3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

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通过软件和硬件设备来处理、开发和创造新的信息产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纸质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发展成为信息产品和电子档案信息,更利于协调开发利用。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数字档案更容易保存、查询、修改,通过网络传输也更加便捷迅速,可以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方便、快捷、高效。档案信息数字化能减轻档案人员文件数据录入工作,并将档案保存的工作转化为信息处理,档案管理员只需要添加和编译相应的文件编号,便可进行数字化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入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和使用信息。4.4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企业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应基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打造信息服务社会平台,进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档案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向企业和部门以及社会公开,将档案工作从被动服务转为积极服务,从内部企业转移到社会,从封闭空间转移到开放区域。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他们需要的档案信息,也可以下载和打印信息。这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方便,而且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生产服务。同时,用户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已保存档案的利用效率,与其他组织或公司展开信息交流、挖掘商机,促进生产经营业务的发展,最终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5结束语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4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环境监测 应用 问题 措施

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起到确保当地部门的环境污染现象与提高当地环境的质量,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在环境检测中计算机技术得到各地普及的应用。现阶段,环境问题在逐渐的严重,造成环境部门身上的压力是日益加重,因此,环境部门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此来提高环境部门监测工作的效率,及时的改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环境的质量。

一、处理环境监测程序

1、分析环境监测与计算机技术在实验室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就是对环境监测在人员工作之前完成的监测数据,并且接受给分析仪器的监测为相关的人员提供数据进行分析,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控制环境监测中的各个程序。专业人士通过对计算机专用气象的色谱作为例,在环境监测的内部设置上计算机技术,与分析仪器进行连接,相关的监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只需在人机的页面上按下控制的按钮,通过计算机的技术方式就能完成处理环境监测的步骤程度。

2、环境监测过程需要采用专家的计算机系统。专家计算机系统能够产生实施多个环境监测的方法,选取最优化效益的目标进行具体的处理与实施,在计算机技术的前阶段对收集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后,充分的运用系统使得监测信号与化学之间实现相互转化,将转化的化学信息纳入环境监测的步骤中。以这样的计算机技术能够使环境监测达到稳定的程度,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

3、进行处理环境检测的数据。计算机技术在处理环境监测的规模方面需要根据要求在进行扩大,在处理监测数据的过程中,计算机的高端技术需要与人造卫星、光导通讯等进行整合,计算机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数据的统计,还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统计环境检测的实际状态。现阶段,专业人士通过对环境的检测获取到原始的数据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处理之后数据可以提供给全国共享,通过应用专家计算机技术可以处理环境污染的程度、蔓延应用具备科学进行监测的数据。业内人士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化的处理环境监测数据,确保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检测工作处理后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环境监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与有效的解决措施

1、计算计技术需要关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检测环境中存在的特殊性质,在检测的过程中,处理h境监测的中心需要与自动检测设备进行直接接入,在这样的基础中,必须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控制环境监测之下,确保自动检测设备输出双向衍生的信号,这样不仅能确保控制环境监测中心,还能传递到污染源的控制中心。

2、计算机技术需要关注控制中心数据接收存在的问题。环境监测信息只有具备延伸性与扩展性才能进入稳定的运行状态,环境监测在接受数据的过程中,只有在IP静态的情况下接受数据,才能促进环境监测的准确数据合理的传送至接受数据中心。

三、提升环境监测部门工作质量的建议

1、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环境监测要想确保准确性与可靠性,需要在后续的监测工作中,加强提高环境监测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对我国相关环境监测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工作人员的所具备的工作经验及时的给予更新,促进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都能量获得掌握专业知识,整合环境监测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还能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与工作效率。

2、环境监测部门的资金方面进行合理的使用。环境监测部门想要提升环境监测的范围,符合实际的提升工作方面的准确程度,需要政府部门在资金方面提升投入,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将检测中运用的设备及时的更新或换代,还可以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让从事检测工作的相关人员进入国外学习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法,促进我国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与综合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3、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监测部门人员方面的管理工作,环境监测工作产生的业绩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有直接的联系,需要在部门中制定赏罚分明的制度,只有相关从业人员在工作效率上不断的提升,才能激发出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热情。将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改善,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质量,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长远性的发展。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5

安省高中课程(包括计算机课)设置的理念

“致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职业规划”是安省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教育部门将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未来的可能选择,有的学生可能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学生可能进入学院学习专业技术,也有人会直接踏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哪种选择,安省都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符合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规划和课程选择指导,并为高中学生开足各类课程。这一理念贯彻到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具体体现为:为将要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提前选修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提供其职业所需应用软件课程,“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课程”成为安省计算机教育的一条原则。

1.普通课程设置

在加拿大高中9~10年级的课程以公共课居多,开设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11~12年级课程被称为定向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需要而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例如,中学IB课程或AP课程的设置,是为高中11、12年级学生设置的大学预科课程,允许学生在高中时期提前选修大学水平的课程,为学生进入大学或学院学习并取得国际学士学位证书做准备。而木工、摄像与编辑、烹饪等课程,是为需要进入职场的学生准备的。

2.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计算机技能的学习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学生未来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其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例如,选修商业的学生在商业课中将结合办公软件Office进行学习,这样商业课上进行的价格统计、文档制作、演示展示都可以用到了;选修通信技术这门课的学生,要兼顾学习网络知识以辅助其专业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渗透AutoCAD软件的操作学习,在这些非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充分体现计算机学科的工具性。

3.选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果未来致力于向计算机专业进修或进入计算机职场的学生,才能够真正选修“计算机学习”这门课程。此类学生就不仅仅要求使用常用应用软件了,而要学习系列计算机专业课,所学课程堪比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各种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矩阵等大学专业设置的课程,这一类知识通常是为以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设计的。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团队,根据孩子未来的需要而进行选课指导,介入学生人生规划,真正考虑学生未来发展、职业生涯而制订选修课计划。

安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

1.加拿大高中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

近距离观摩体验了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其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高中课程中与计算机有关的分为两类,包括“广域基础技术”和“计算机学习”两大部分。“广域基础技术”包括通讯、建筑、设计、旅游、制造、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需要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诸如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将被融合到相应课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学习”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两项内容,相对来说,学习内容更偏重于专业性,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或从事相关职业学生而开设。

2.计算机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安省高中拿到毕业文凭需要修满30学分,其中18分必修和12分选修,必修学分设置如下表。

仔细观察上表,18学分的必修中,计算机只占到1学分,就这一点来讲计算机学科在必修课程中似乎并不处在一个重要位置。通过安省教育部门人员介绍,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许多非计算机学科的必修科目学习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没有相应软件应用水平是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也必然修不到这些课的学分。因此相应课程的教师会将计算机技能融合到自己学科中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由此可见即使在必修课程中计算机没有被列为独立一门课,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应用范围还是相当广的。12门选修学分课程包括会计、经济学、市场营销、商业、电子学、电脑、视觉艺术等,这里的电脑课就是为以后有意向从事与计算机有关工作或进入大学院校进一步深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准备的,开设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专业性。

3.课程开设具体案例

以Harbord Collegiate Institute这所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为例,9年级开设的技术课程包括木工、电子电路、摄像与编辑课、Java编程等四项内容。高年级开始有计算机选修课:十年级有编程与机器人;11年级有组装电脑与传感器;12年级的编程采用混合式教学,一部分内容网上自学,另一部分内容课堂教学,程序语言有VB和Java,学生们自己编写程序,测试通过后,可以装到街机上供人们游戏。

以David Suzuki Secondary School学校为例,其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情况如下:9年级融入到商业课程里学习基础的知识;10、11、12年级有计算机与技术这门课,但并非只包括计算机专门课程,还包含汽车、烹饪、木工、电子、技术设计等领域。在计算机课程领域内的授课内容,专业性非常强,如数据结构、安卓应用等。

关于硬件设备配备和使用

走进多伦多中学的机房,不一定满眼尽是整齐划一的新电脑硬件设备,相反,当我们进入商业课的机房时,看到的是由联想、Dell、HP等各种品牌组成的“杂烩”机房,更意外的是大而笨重的CRT显示器还在广泛使用中。计算机教师表示,商业课学习几乎都使用Office,这批电脑可正常开机且能满足上课需求,不能随便淘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我们走进学生电视台、摄影图形课堂时,看到了宽屏幕液晶显示器、高性能的苹果电脑,教育者认为图形处理、视频编辑、动画制作这些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的科目需要配备高性能的电脑。在加拿大的高中遵循着“一般需求配备一般电脑,特殊需要配备高性能电脑”配置原则,每一台电脑资源都不轻易浪费,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实在是值得称道。

正在推广实践的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项目,是校方鼓励学生携带自有终端电子设备在学校使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操作系统的软件支持和网络接入,并做好了在校的硬件使用管理工作。我注意到在编程课上大多数学生使用学校提供的台式机,有几位学生使用了自带的笔记本,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无需再把已编写了一半的程序复制到U盘或保存在网络上带回家,实现了家庭学习与学校学习之间的无缝对接。在多伦多有67%的教育创新项目注重使用移动设备学习,表明移动技术在支持、扩展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改善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6

当人们还在把“地球村”当成一种概念来面对的时候,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借助互联网环境的支持,让“地球村”真正的融入到了民众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计算机智能生活概念的推出,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一些传统工作与生活方式。

2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在应用中的广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因为其中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一些调查发现,其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过度强调经济效益

参与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虽然较强,但是对于科技知识的实际价值认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失,过度强调计算机技术创新引领技术革新的意义较重。再加上一些可能存在的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些相对并不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在还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面向市场实施规模化推广。纳米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2.2科技技术概念性炒作情况比较普遍

不可否认的是,涉及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门槛较低,一些小型的团队甚至是个人在物质基础相对充沛的情况下就能够开展一些技术革新工作,因此也导致了大量的专业与非专业人才涌入了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队伍中,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一些团队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刻意迎合一些商业化的炒作,而片面的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局部性效果,从而让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体系出现了缺失。多核处理器的研发就是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3节能型创新技术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创新团队大多都将技术革新的目标对准了“快”这一目标,因为这样能够给受众带来最为直接的体验,很容易让市场所接受。而作为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能技术研究问题,因为涉及项目初期投入大、技术参数不稳定、实验室运行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除了一些大型的计算机核心部件生产厂商之外,几乎很少有商业性团队来介入这一领域。这种现象对于计算机技术保持一个长期且稳健的态势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3有效加快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措施

虽然查找出计算机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相对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其中一些问题属于外部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的,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解决并非易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减少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目前有效加快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最佳措施。

3.1从宏观上对科技成果转换加以政策扶持

在计算机技术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国家在宏观的层面上对科技成果的转换予以政策层面的支持,在首先解决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将其以流程化的形式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就可以让科技成果转化更为贴近实际应用。最为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社会效应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这对于专业科研技术人员来说是精神层面的鼓舞与认可,能够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

3.2规范计算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利用概念进行炒作纯属是商业行为,对于严谨且规范的计算机技术创新而言是绝对不适用的。针对个别从事计算机技术创新的人员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部分研究内容进行炒作的行为,国家要在立法上予以关注和完善,最大限度的确保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相关利益。对那些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是剽窃他人科技创新成果的,应该追究在追究其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一种涉及“源代码共享”的情况,由于其源代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给创新技术的专利认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极少数人员也利用这种情况肆意夸大一些所谓的创新技术效果,给民众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尝试开展“市场准入”制度,把计算机技术的验证与推广增设一个检验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象加以改善。

3.3加大对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虽然计算机新技术并不是所谓的战略性资源,但是计算机在国防及基础民生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对计算机新技术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针对有些课题可以采取合作或者是帮扶的性质来予以支持。另外,在计算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入一些社会资源的支持,那么势必会提升资源利用的有效率。

3.4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的相关功能与新技术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应用为主,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并不多。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大与专门的科研院所之间的配合,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创新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下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创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如果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商业性机构或者是社会性团体有倾向性的加大这方面的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实用性,更是为计算机创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换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就可以了,过度的参与其中不仅有可能影响到资源的适用效率,还可能会间接挫伤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4结束语

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计算机技术创新过程中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变化,会根据客观条件的改善而适度的做出一些调整,但是科研工作者凭借坚忍不拔、孜孜不倦的意志,完全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作者:马雪妮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翟健.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安全防御[J].青春岁月,2011(16).

[2]冯航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今日科苑,2011(04).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7

各国政府都普通重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更为突出。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http://

一、政府对计算机发展的支持

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1)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2)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联邦政府为产业发展培养大量人力资源和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良好的设备和设施。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二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3)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4)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方面。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

二、政府在计算机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1)上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三、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总结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1)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2)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代理机构的作用。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代理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代理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代理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另外,资助来源的多元化:①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②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③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有利于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3)加强统一协调。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这种体制既发挥了专业代理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4)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还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

转贴于 http://

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http://项目。此外,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5)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美国计算机产业界已经增加了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的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而由于80年代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对美国的计算机产业震动很大。因此,围绕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目标,政府和产业界联合起来,加大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

四、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计算机入门技术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机械制造 机械管理

一、引言

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日益深入。尤其是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当中,计算机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创新辅助技术,促进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扩展到与机械制造与管理行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以及生产环节当中。在国内的一些较为有名气和规模的机械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以及促进企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保障。

二、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相比起其他的集中性制造行业,机械的制造与管理是一种离散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中,需要生产设备同时具有集加工和包装配送的功能和性质。由于机械的制造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械产品种类比较复杂,而且在构件的结构以及生产工艺上都有着一套特定的步骤以及生产流程。其中还要涉及到所需的机械加工设施以及器具等。这就给机械企业部门提出了这么一个技术要求。就是在新的机械制造和管理中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加工设备上也要同时具备一定的质量。那么,根据机械工业的种种特殊要求,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机械的制造与管理中。其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网络数据库组成的信息集成。第二个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发展基础上,由机械行业的不同企业的经营以及贸易过程中所构成的贸易集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机械制造与管理实现了网络化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机械行业间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而难以保证机械制造与管理过程中都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从而给机械企业的生产以及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机械装配程序不完整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机械制造与管理是一个工程量巨大而且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很多的机械企业单位在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机械的正常的装配步骤以及正常流程。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在进行机械设备的交接过程中,并没能很好的进行协调等工作,导致了这样的一种不良状况的出现:一些已经出现损坏或者是需要维修的机械设备没能及时被交接单位发现并进行检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投入高负荷的作业环境中,机械设备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样一来,就会给机械的制造与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对于一些维修无效,需要重新购买的机械设备,企业没能很好的查出需要负此责任的单位,给机械设备的管理造成了资金的漏洞,也给企业单位的资金存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机械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对引入计算机技术的意义认识不足

机械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引入意义认识不足的,其只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的机械设备的创新意识不强。要知道,国内大多数的机械单位都是属于中小规模的。引入计算机这一技术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对于机械企业来说,在技术上接受计算机技术的融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就更加深入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意义不被重视,是机械制造与管理领域的一大瓶颈。

(三)缺乏机械设备的维护以及管理

由于一些机械企业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中,为了一味追求眼前比较短暂的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机械产品在制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保养以及维护。虽然说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得机械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企业单位就可以忽视机械生产设备的维护以及保养了。在机械的制造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急功求成的现象并不鲜见。这种长期超负荷的作业状态,不仅给作业人员带来高强度的工作,还会导致机械设备的质量的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相关的建议以及应对措施

(一)培养机械设备管理的专业人员

近几年来,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国内大部分的机械企业都开始设立了自己的机械管理部门。并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机械制造与管理的人才。然而由于受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机械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流动方向极其不稳定。因此,机械企业虽然建立了这种所谓的机务管理部门,但是该部门在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应用发挥的作用不大。对于这种情形,相关的机械企业应该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然后对部门或者单位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由于机械企业在这方面的培训欠缺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进行培训授课。举个例子,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机械企业可以向学员授教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的意义,并就此展开其应用现状是什么。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可以对学员解释一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机械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步骤等。另外,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机械企业可以灵活安排培训的时间以及地点。由于不同的企业员工对于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认识尚且不足,那么相关的培训人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让员工认识并掌握机械在制造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机械制造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完善机械制造与管理制度

一个完整的机械装配程序对于一个机械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转,就必需要具备一个健全的机械装配程序。由于一些机械企业在计算机技术操作人员的欠缺,以及一些机械设备在制作与管理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设备的设计设计上,或者是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外皮磨损老化等缺陷,机械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相关的工作人员欠缺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导致在机械的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中没能具备一套较为完备的程序以及操作系统。对此,机械企业应该有的放矢,采取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有效的判断。由于计算机技术在机械企业的应用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机械制造与管理的流程能够顺利进行,机械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对策,来达到有效保证机械设备的质量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准确的计算机测验以及数据记录,总结出有效的设备数据信息,从而帮助专业人员准确判断出机械设备的问题,以此维持机械的制造与管理正常工作秩序的进行,提高整个机械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实质上就是一种机械企业创新意识的有效体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机械制造与管理有着非同小可的发展意义。尤其对于一些数控技术来说,不仅成功摆脱了传统的数控机床的制作工艺,而且还有效帮助机械企业避免了不少人为作业所出现的失误,为机械企业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机械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么一个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对机械的制造与管理起到一个十分科学并且合理的管控作用,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趋向于一个井然有序的生产运作流程。通过加强企业在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在机械行业的进一步融入程度,还可以提高机械企业在机械需求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机械企业应该在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提高并改进企业的机械设备的性能?正是这类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帮助企业实现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层面。在平时的机械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向一些较为闻名的机械生产国家学习并借鉴机械制造与管理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例如德国的机械行业就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对象。通过借鉴他们的生产以及管理的行业经验,总结出规律,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在机械行业市场的力量。

五、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当代机械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计算机技术因为拥有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操控功能,成为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与管理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机械企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是推动了整个机械行业的有力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与管理的过程中,机械企业应该在机械制造与管理制度,相关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以及企业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下功夫,切实为国家的机械制造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波;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1997年06期

[2]秦鹏;平面盘型凸轮机构智能设计和仿真系统的研究及开发[D];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

[3]周新建;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一代制造模式──敏捷制造[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上一篇:基本礼仪培训范文 下一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