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0 09:54:38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1

【关键词】双证融通;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学生取得多种证书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在推行“双证书”制的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相互脱节未能融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以示范校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为背景,对“双证融通”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未能实现自然衔接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大多数未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乏对应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内容未能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因此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之间产生脱节。

(二)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双证融通的实施

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不足的问题,包括资金支持不够、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实践环境匮乏。就中职学校目前的状况而言,专业理论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偏向于知识体系的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匮乏,也是职业教育当中的软肋。。

(三)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配套体系,加之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中职学校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完全衔接为目标。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不少比例的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方面没有认定的对应职业,并且没有配套的资格证书考试。

(四)企业对双证融通制度缺乏支持

在大多数企业看来,学校的品牌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他们所看重的,而资格证书只是作用测试和选择人才的一种参考。企业都是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实践能力和业绩来界定学生的薪酬,而很少会按照学生所持有的证书级别去决定待遇。虽然学生取得的证书越来越多,等级也越来越高,但是证书的含金量却日益下降。而且,大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双证融通”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认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中职学校要从双证融通的本质含义上寻找二者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并通过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确定。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采取企业调研、专家指导、教师研讨、学生座谈等形式,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要求一一对应。

(二)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设备

我校2013年4月成为国家第三批示范校建设单位,国家投入1000万资金支持专业建设,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包括充足的实训场地,以及符合生产要求的仪器设备,以设置真实的工作环境。积极与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参观并参与具体工作实践。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聘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增强社会认知,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三)创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

首先,可以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要加强和改进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考核,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可以为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能力要求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其次,可以以证代考。学生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把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变成与其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将学生获得与该课程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作为结课标志。最后,可以采取答辩式考核。

(四)拓宽融通渠道

1.教学与学校生产相结合。我们在实训中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承接生产任务,让学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平面设计实训过程中,承接学校的设计任务;综合布线实训中,承接办公室的布线任务,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训,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锻炼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2.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技能训练、突出技能培养。在“双证融通”的实践中,我们除按教学计划要求的技能训练与实际操作外,还将技能大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一套包括组织宣传、自愿与推荐报名、预选、培训、参赛、考核要求及赛后总结表彰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提高双证融通的权威性和影响度

双证融通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权威相当,继而还应该赢得公众的认可。公众认可包括认可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能获取相当的能力,愿意参与其中,以及认同持证者能达到相应的规定等。我校在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双证率95%以上才准予毕业,这样增加了双证融通的影响力,学生的认识度增强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促进作用。

三、实施“双证融通”的成效

(一)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的理念,为深入开展“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提供思想保证。

(二)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实行“双证融通”,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双证融通”的实施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加了学习、进修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工作中,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经济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适应知识更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双证融通”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近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以“留得下、用得上、能力强、素质高”的鲜明特色被社会认可,毕业生对口率达95%以上。职业教育实行双证融通制度,顺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但是随着双证融通制度的不断推行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日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奇.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2]宇.论学历与资格并重的中职教育模式[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4(1).

[3]周大农,戚亚光.论中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6(2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需要一大批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网络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适时修改完善,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技能训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素质需求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研讨,制定出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见图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清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作为支撑,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并具备先进、实用,体现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的一致性。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将课程分为专业(职业)基础课、专业(面向职业方向的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课,每类课程都包含实验/实训课程。

二、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构建了突出工程训练“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是以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及其维护为中心;四个基本点是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为基本点。

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点,主干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点,主干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

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点,主干课程为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综合布线、Web技术、软件工程、网络数据库开发、网络技术实训,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点,由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目的是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专业技术综合应用五个模块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模块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项技能和专项技术应用着重整体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实用性、融合性,避免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的适应性。

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模块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英语、体育、法律基础、军训、公益劳动。

(二)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模块

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

(三)计算机应用通用技术模块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

(四)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模块

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综合布线、Web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工具、网络技术实训。

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网络设备及对硬件的编程。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模块:本模块是在前四个模块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实施的综合教学模块,由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组成。该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目的是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采用“核心能力建构的逆向工程法”方式构建、整合理论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注重加强高科技应用能力(网络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外语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生存能力,从而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能力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宗旨,注重加强跨专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等高等职业应用能力、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立即上岗,又具备较强的适应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能力。

除在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计划在实习、实训及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理论教学。在第三学年的实践教学中,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每项实践环节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课。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补充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促使学生认识到: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按直觉实践的缺陷与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自觉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正确认识。

(二)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在选好教材的同时,安排专业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

(三)加强基础英语,全程强化专业英语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极快,而最新的知识与技术资料一般都使用英文提示,因此能否学好英语、尤其是掌握相当的专业英语,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由于深感英语水平的提高难以速成,只能靠长期不断的努力为保证,在制订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决定在加强和保证基础英语前提下,采用“总-分”结合的模式搞好专业英语的教学,全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具体做法分两个部分:基础英语方面,保证基础英语的学时,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专业英语方面,采用“总-分”结合的原则,既设置一门专业英语课,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提高

阅读能力,此外各门专业课程,尤其是重要课程中至少有一章内容采用英文资料讲解,这样使学生平时学习专业课程时就不断积累和巩固专业词汇,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

(四)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高职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存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低的现象,我们将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加强同行间的合作,学习发达地区教改的成功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和专家顾问指导,不断吸取教改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同时,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做好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将有发展前途、对专业贡献大的教师送出去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单位的便利条件,采用轮训的方法,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科研和工程项目,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专业教改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本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直接决定了本专业改革能否成功。因此,我们综合了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多次研讨,最终决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确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多方探讨,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案,紧扣能力培养中心,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课程设计一各类实习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一专业综合实训一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在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衡阳市还拥有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式和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和不同岗位,分别受到横向拓宽(接触新的领域与环境)或纵向延伸(专业深度)的培训,真正达到网络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二)实现导师制,开展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实现育人多样化

此外,本专业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各类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参与工程实践和技术服务,介绍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实现培养目标。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已具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同时,我们更注重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领导已经同意将本专业作为学校优先发展的专业,将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拟新建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可接受全套的实践教育和能力培训。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的实用的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分不开,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将通过轮训的方法,经常送出一些教师参加短训班的学习,并积极与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让教师参与他们的实践工作,学习最新技术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准备充分利用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直接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来我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或让教师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接触实际问题和应用,了解社会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专业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因此,教改方案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超过50%”的培养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五)学校开放实验室,开放网络中心

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本专业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平时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实验室、网络中心以及各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自我教育和锻炼,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一步了解网络及网络管理知识和技术,并可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自我学习发展,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促进自我知识更新。

六、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3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充分重视教学改革。本文旨在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文中详细阐述了重构高职课程结构、建立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也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体现高职特点,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四个模块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职业课程设置不应以学科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起来,着重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避免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广泛适应性。

选修课程应结合职教实际向微型化即注重特定技能培养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跟踪21世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和拓宽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切实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实验与检测、实习与实训、工程设计和施工来构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纵向上与理论教学交叉进行,横向上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

3.1整合课程内容,优化体系结构

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全局来看,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的课程设置。针对“学分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减少专业必修课,按照网络工程、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安全三个方向增加选修课。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加综合素质养成需要的宏观性课程,充实新兴的高科技成果和传播宏观、战略思想与观念的课程内容,删除陈旧的课程,减少过时的内容。以体现研究型教学方法,即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使学生存疑求异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达到“讲一练二考三”,如计算机科学知识更新快,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取舍,增加课题性讨论,反映应用前沿的知识,技术精华(如宽带网、接入网,网络数据库等)。

3.2继承传统,强调创新

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各有关院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的改革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实践,但对教学方法上的考虑还有些欠缺,根据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新审视继承下来的教学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建符合研究型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通过控制学生实现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能动地去继承、组合、批评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构建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达到“活学活用”,并有创造。

3.3提炼基础,注重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个“层次”,更不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它也应该在专科、本科、第二学位、以至更高的学历层次上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延伸”也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在培养模式上也应提倡“宽基础”,才能有较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但随着科技进步,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提炼基础性内容,并注重向应用性内容延伸,前期的基础课不仅仅是为专业教学和专业课程服务,其意义在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结合,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凭借它去开辟新的领域,适应新的专业。

3.4贴近就业市场,重视资格认证

加大将行业培训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采用“实践、技术、应用”的案例讲解替代“原理为主”的授课模式。使日常授课达到或接近社会认证的强度和难度,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原来老师授课“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为学生要“适应老师的授课特点与强度”。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综合性,实践性强,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同时,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学生的基础差距比较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一,某些教师知识相对较窄,工程实践少,既不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又不能很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思维,这不但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更难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4.1精讲多练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和目前师资状况,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讲授重、难点及关键知识与课外上机练习,借助教学软件上机自学相结合,并注重上机练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可随时上机。

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应该充分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为以“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为教学四要素的教学模式,建立集课件、作业、答疑、讨论、考试为一体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4.2现场教学

计算机网络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无处不在,网络的设备先进,应用广泛,给我们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在校内有局域网(校园网),在社会有城域网、广域网、企业内联网、企业外联网,以及各大网络公司的先进设备。我们可以超出课堂,带领学生到各现场教学,使学生即学即用,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网络技术及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远远所不及的。

5强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方法更能体现高职的特点,更适合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研究型教学包括理论有启发式,问题的讨论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5.1采用理论启发和问题式方法教学

理论教学中,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采用理论启发和问题式方法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系列课程中有很多概念、名词、定义、定理、规则,对学生而言,几乎每一节课上均要接受数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这显然有很大难度,而且很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中,要分门别类准备各种问题可提前交给学生,讲课中对问题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讨论和回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理解掌握,起到良好的效果。

5.2抽象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许多课程中的概念、定义、规则,教材中对其描述的很精练,初学者感到很抽象,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讲解时,我们可和校运动会的“程序册”和“运动会进程”相结合,使学生既理解了进程的概念,也弄清了程序与进程的关系。

6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用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实验作业、综合练习、课程设计、面向应用和开发服务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调查―分析―综合”和“实践―理论―实践”的逐步深入中,理论基础掌握得到加深,应用能力得到升华。

6.1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选修课,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验进度,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选修课,支持学生创新。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几乎每门课都有大量的实验上机。开设选修实验后,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就保证了实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千人一面”,个性将得到较好的发挥。

6.2大作业与课程设计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对不同的课程门类,进行大作业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综合设计和多环节的综合实践,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从而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3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或它们的结合

毕业设计和结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企事业部门(含校内)的一个实际的开发课题,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重要性、独创性和相对完整性。在毕业实践的过程中,做到五个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相结合;毕业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师生结合;教学相长;毕业实践与就业相结合。

7加强教材建设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编写一批反映教学改革成果,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专业主干课教材。

教材内容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理论、原理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操作技能及安全分析等。突出通俗性、趣味性,适应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体现改革的精神。

教材建设要逐步规范化、体系化。在目前无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要采取自编教材为主,通用教材为辅的原则,逐步形成基础公共课教材、专业方向教材、实习实训指导教材三大系列。

8结束语

只有本着“以人为本、以实训室建设为龙头、以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行业应用为重点”的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专业建设方面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双林.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1).

[2] 岳经伟,张国清.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 朱伟,刘群.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 李振军.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 科技信息,2008,(24).

[5] 闫俊伢. 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 太原科技,2008.

[6] 杨云. 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操作系统[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4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该专业改革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提出了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形成较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共同启动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 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了专业改革。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信息类专业的特点,突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 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的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做到“今天所学,即为明天所用”。该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未出校门即体验到了企 业的氛围,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通过二者的互动,确保IT人才的 培养紧跟市场需求。

    一、校企合作。构建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IT经济、 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推广,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然而经过调研表明,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着办学特色不明显、有些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 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职业教育如何关注企业需求、信息产业的最新动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突出本专业领域的 前沿信息和技术,学历教育如何与证书培训有效结合等问题成为专业建设改革中函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通 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因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最直接也是最能代表当前就业市场的趋势,所以高职教 育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密切关注信息产业最新的动态,及时调 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然后按具体清况开发和编写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由 于企业最能反映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合格,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合理地将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获得被用人单位认可的,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形成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的IT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方法

    在 与国内多家知名IT厂商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洽谈和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基础、学生学习能力、企业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学院以信息工程系为依托,先 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和华为数码网络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依据“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 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出资近130万元,先后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的神州数码实训室和华为3COM网络实训室。这既加强了学院技 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战训练的场所,也使学院成为企业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的平台。学院在依托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 上,选派了四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有两名教师具有华为3COM的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一名教师同时具有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有 两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我院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培养人才根基扎实、企业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培训机构教学方式灵活的特 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两家企业的培训课程置换与整合到专业的教学方案之中;以培训中心课程范型为主进行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开发;运用 案例式、现场式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通过认证考试实施双证书教育,确定了“以取得神州数码认证为合格标准,以取得华为认证为优秀”的标准作为学生学习的 目标。

 二、课程置换与整合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新教学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将企业培训课程简单地替换到现有的课程中,而是按照以下方法,完成课程置换与整合。

1.充分利用网络设备,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实训项目

    实 训项目设计是实训室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实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围绕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初步将实训室划分为八个单元:布线实训单元;网站建设与 维护单元;交换机配置与维护单元;路由器配置与维护单元;路由交换机配置与维护单元;防火墙配置与维护单元;专业服务器配置单元;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单元。 每个单元又包含多个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设计必须以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训项目。

    在实训室的建设与研究中,我们将实训平台定位在应能同时满足四个层次的实训要求: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满足教师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2、优势互补,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

    导致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距离的直接原因就是课程框架与内容的差距。尽管经过不断地课程改革与研究,但高职课程仍未完全脱离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束缚,存在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教育、 轻技能训练,知识更新不够等问题;而企业培训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应用为根本”的基本方针,其课程理论联系实践,更注重学整体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将企业 培训课程直接替换到现有的课程中,则存在着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导致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增加了授课时数;二是由于针对性过强,课程内容不能全面满足专业职业 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基础一定向一专长”的三段式课程,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规划、设计和实施小型局域网能力的培养,对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 置换与整合后,开设了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应用项目三门课程,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递进性和相关胜,实现教学进程阶段化。

    在 课程整合中既有课程的综合化又有采用不同手段对其内容的渗透和补充。所谓的综合化就是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渗透和补充就是课程 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题、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通过教学内容的删繁减旧,充 实新的理论知识,调整内容重点,加强高职课程教学的针对性,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应用为主”,提升了课程的层次和水平, 突出了高职特色,也减少了授课时数;将具体行业的专业技能教学内容置换到相应的课程中,学生学有方向,加强了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表1展示了经过置换与整 合后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单元和教学目标。

从表中可以发现,尽管每个教学单元名称与传统课程中的教学单元名称基本相同,但实际上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与操作内容等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程的教学重 点放在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掌握上,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调试与运行,对网络进行设计和规划,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枯 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的组网实例中,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性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提出问题与展示解决问题多种方案的方法构建,而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 容体系采用按照职业专门或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决定的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职业关键能力要求的方法构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实践经验。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方向;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IT、CT产业链的扩大和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经成为一个普及型专业,目前各层次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目前该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因此,大量学生不愿意报考此专业,大多数院校招生计划缺额现象严重。教育部也非常重视,曾给此专业亮过黄牌。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耦合,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规划引导下一代网络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必然会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工业信息化、商业网络化、产品数字化、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时代主流。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逐渐形成的产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学生又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矛盾。

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四川省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如何办好该专业,为“十二五”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值得深刻探讨。依据我院的现状,提出以下构思:

1 面向岗位群培养的基本思路

面向岗位群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刚开设的时候确定走网络工程方向。确定了网络工程方向职业岗位群,包括售前技术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和商务助理。第二年新增了网络管理岗位。随着网络专业的发展,包括和部分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了联想企业学院,逐渐新增了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联想认证项目经理、联想服务器工程师这几个核心岗位群。2012年学院新增和智翔集团合作,新增了网络优化岗位群。

现在,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与任务分析表如表1:

表1 计算机专业专业专业、岗位、任务分析图

序号 专业 岗位(群)名称 主要职责和任务

1 计算

机网

络技

术 网络管理员 管网,即完成网站开发、网络配置、数据备份、网络优化、信息安全等工作。

2 网络售前/售后/实施工程师[DCN] 建网、用网、销网,即设计或搭建园区网络、商务助理、网络营销工作。

3 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LCSE] 联想集团内部维修服务体系专业服务工程师,主要职责是现场解决客户电脑(PC、笔记本)、网络的软硬件故障。

4 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LCRE] 大型企业客户联络中心服务工程师,主要职责是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等多种方式营运客户联络中心,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或销售工作。

5 联想认证项目经理[LCPE] 联想集团IT服务外包项目工程师,主要职责是运维客户联络中心,并为大客户提供驻场服务。

6 联想服务器工程师

[LCSR] 大客户信息中心服务器工程师,主要现职是对大客户网络中心或数据中心的各类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存储、备份、还原,以保障信息安全。

7 网络优化工程师 网络基础数据收集、网络测试软件、硬件的使用,无线信号分析、使用软件优化网络等工作。

2 平台 + 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思想是采用平台+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ICT产业,企业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要求是一样的,但是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精细和计算机网络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专业方向早已不适应企业现实需求。这也是目前IT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学生薪酬不高的原因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的IT产业已经和CT产业融合,形成新兴的ICT产业,学生在不同岗位就业所需的专业核心技能差别很大。其基础核心的专业课程是很重要且必须的。通过对现在主流的岗位所需基础技能进行梳理,经过多次专家审核,逐渐整理出基础平台课程。平台课程分为基本素质平台课和基础技能平台课。基本素质平台课包括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素质拓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职业综合能力模块课程和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方向不同而不同。所有学生首先学基本素质平台课程,然后学习基础技术平台课程,最后根据专业方向上专业方向课程。在完备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情况下,因材施教,让学生分方向掌握其专业核心技能。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的扩展与其历史发展有关。学院升为高职学院后,计网专业于2005年获得批准,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当时只有应用与技术支持一个方向,即网络工程方向。2007年新增网络管理方向。2008年学院与联想集团展开校企合作,计网专业新增一个专业方向联想LCSE,即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方向。后面逐渐扩展到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认证项目经理[LCPE]、联想服务器工程师[LCSR]等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均有相应行政班级作为支撑。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拓展了计网专业的办学规模,专业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加深了校企双方的合作。2012年学院开始与智翔集团合作,开设了网络优化方向。现在计网专业开设了7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网络优化,联想LCSE,联想LCRE,联想LCPE,联想LCSR。在校班级达到21个,学生数量700余人。并与2011年组建了联想企业教育学院。计网专业的办学规模与办学效果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 多元化订单培养,提升就业数量与质量

3.1 网络专业与联想集团合作,实施多方向企业订单培养。联想(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包括组建订单班、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课程置换等多个方面。订单培养模式从2008年开始,每届只有一个订单班,订单班学生通过企业考核认证后由联想总部参照学生意愿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售后服务站。整个合作过程双方一直比较满意,不少学生已经成为技术主管、服务站站长,解决了联想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大量合格员工需求。同时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品牌,解决了大量学生的高质量顶岗实习和就业问题。合作效果比较理想。于是从2010年开始扩大订单班级规模,2011年成立全国首家联想教育学院,现在每届组建4个校企合作订单班。与联想(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还包括师资培养。在7年的合作过程中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了5个联想讲师和6个专班辅导员。使网络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实训室建设包括,新建了联想雪峰服务站、联想笔记本实训室,改建了微机组装实训室。使专业实训室具备企业元素,符合企业流程,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企业才能真正站住脚并获得较好的发展。

3.2 网络专业与神州数码合作,实施行业订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2009年开始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DCN)进行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课程置换,组建行业定向班。实训室建设包括改建了网络通信实训室,新建了网络工程实训室,后期计划建设信息安全实训室。同时为网络教学团队培养了4名神州数码认证讲师,4名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面向网络行业组建定向班,该班主要由网络产品销售工程师、售前技术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商务助理这4种典型岗位按照3:2:1:1比例组合而成。每届组建一个行业定向班。其中售前技术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是技术类岗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熟悉常见网络设备品牌及主要性能参数。能熟练配置常规网络设备。同时具备针对某个行业或企业设计网络架构方案的能力。网络设备销售工程师、商务助理是网络行业商务类岗位。这类岗位适合对技术不感兴趣或者不是很擅长,但是喜欢与人沟通,崇尚自由、喜欢挑战这类学生。该类合作模式也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了一批行业专业类人才,深的学生、家长、学院的认可。

3.3 网络专业与智翔集团合作,实施网优工程师订单培养。2012年智翔集团与网络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课程置换和,组建网络优化订单培养专班。该定向班面向的核心岗位是网优优化工程师,其主要职责是网络基础数据收集、网络测试软件、硬件的使用,无线信号分析、使用软件优化网络等工作。目前该专业方向合作培养网优优化工程师2名,组建订单班2届。培养学生效果比较好,很多学生就业后很快就能达到5K的薪资水平。

4 结束语

信息类专业与制造类专业有很大的差异,探索信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承认在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不过在IT类专业萎缩和就业逐年下滑的今年,我们能做到了专业规模逐年增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个人认为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行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徐伟.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09).

[2]李桂霞,张一非.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1(05).

[3]张尚先,杨湘洪.基于职业岗位群“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06).

作者简介:杨雨锋(1979.11-),男,讲师,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任信息工程系网络教研室主任,网络实训中心主任,学院双师型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高校网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四川广元 628017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开发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实践专家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28-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开发工作日趋系统性与完善性。尤其对于新开办专业来说,如何确定该专业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的授课前后顺序如何、每门课程需要放置哪些授课内容以及如何进行学时分配,都成为困扰专业负责人的一大难题。

基于上述要求,笔者作为从业多年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为课程设置、课程内教学任务选择以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想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好的途径就是“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对于国内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与市场接轨并成功就业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就业导向”。

想要实现就业导向,对于高校来说也面临着“与市场与企业脱轨”的严峻现状。目前,高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来源于传统教学,或者参考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课。但是,据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明显感觉到动手能力不足,无法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期后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为什么出现上述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在开课前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实际调研,不了解企业目前的真实项目有哪些,更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与素质要求。所以,各专业要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探讨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实现教学与就业的真正接轨。

一、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1.确立会议目的与指导思想,制定会议方案

2.确定主持人

主持人应熟悉众多不同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理念与流程;应具备一定的耐心、组织协调以及决策能力;应掌握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本原则;善于提问(比如针对工作分析,要具体问:这个岗位实际需要做什么?在你们单位这一工种的技术员做什么)。

3.确定记录员

最好选择本专业的教师担任记录员,因为他能够熟悉专业现状,并了解常用的专业术语,要求记录员文字记录速度快、头脑灵活,思路清晰。

4.挑选实践技术专家

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主要参加者除了专业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以外,还应该有6-10名企业实践专家。实践专家的选择标准是:

①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优秀技术工人和技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和基层部门负责人。

②所服务的企业包括不同所有制(国有、民营、合资和外资企业等)单位,企业规模有别,不能一味选择大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践专家,也要兼顾小公司的员工,这样能够采集到比较全面的信息。

5.录像工作人员:全程录像,为课程建设准备素材和佐证材料。

6.材料的准备

首先确定研讨会会议室,会前写好座位名牌,按会议室布置规则摆放座位名牌。准备好白板、白纸、录音笔、横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材料袋(内含会议日程、相应表格、填表说明和典型案例等)。

二、确定主要就业岗位

经过问卷调查或者语言沟通等方式,向参会的企业专家调研主要就业岗位。经过系统而全面的调研,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招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均主要面向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网络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网络综合布线、办公室职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员。依据就业岗位又确定了“网络工程”与“网站建设与管理”两个专业(技能)方向。

三、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依据上述就业岗位,请企业专家帮助确定每个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应用、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

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经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整合,确定了课程名称。

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

请企业专家帮助确定所有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与职业能力。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子任务与职业能力介绍如下:

子任务1.组装与调试计算机

职业能力1:能够组装计算机;

职业能力2:能够安装计算机各类操作系统;

职业能力3:能够进行新机兼容性调试。

子任务2.维护计算机软硬件

职业能力1:能够检测和维修计算机硬件故障;

职业能力2:学会软件更新的操作;

职业能力3:能够维护操作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的子任务即是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需要实践和学习的两个项目,而这里的职业[dylW.net专业提供毕业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即是该项目的能力目标。描述职业能力的语言有较为规范的要求,比如“能够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学会哪些技能”。

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

经过对各专业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归类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拓展训练五大系列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培养与时俱进的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制定素质拓展教学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首岗胜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岗位迁移发展能力。

以上仅是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从业多年来积累的微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 农类高职 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4-02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M,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信息化网络设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现阶段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适岗能力差等问题,亟需破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考核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备理论知识,熟悉主流网络设备的性能,具备较强的企业网络系统设计、集成、管理和运维能力,具备网络设计与管理、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等专业能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服务“三农”第一线的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我们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为目标,通过对农业系统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农业或者涉农企业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分析归纳出专业的定位、就业岗位群、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见表1所示。

二、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三年制的特点,结合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我们把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三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方式,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职业知识教育。主要在多媒体教室或者计算机机房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的要求,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仿真教学等教学手段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能力训练,达到专业入门水平。授课及考核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职业能力教育。主要在网络技术实训室围绕“建网、管网、用网”等典型企业任务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通过真实工作、真实项目的训练和分享,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达到专业较高水平。授课和考核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

第三阶段:职业素养教育。主要由网络中心教师以校园网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真实岗位能力训练,然后到校企合作单位,由企业导师指导进行顶岗实习,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使学生具备岗位素养和能力要求,胜任工作的同时还具备晋升的空间。

三、构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一)理论知识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显农类院校特色,构建以服务三农为特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进阶规律,以够用、能用、会用为原则,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技术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可塑性,设置农业知识基础、学网、建网、管网、用网等五大理论板块,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论教育体系。

(二)实践技能教学体系。实践技能教育体系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专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构建时我们采用“五段渐进式”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即“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新课题)“顶岗实习”。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增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

(三)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由入学教育、品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构成,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快胜任工作,更快获得职务晋升机会。

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华为、思科、H3C等业内著名网络公司的水平认证考试,提倡学生参加劳动部举办的各种类别的OSTA职业资格认证,强调每个毕业生除了完成专业学分的学习外,必须取得一本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或者专业技术水平认证的证书,从而促进学生网络技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为了使考核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准确、有成效,我们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创新考核形式、丰富考核手段、建立有效考核机制等方式,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一定的成效。具体实践与探索如下:

改革考核内容。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要求,以“学网”“建网”“管网”“用网”为主线设计专业考核内容,具体由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系统建设与网络设备安装部署能力、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管理维护能力、网络工程监理能力、网络数据库应用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等方面构成。

创新考核形式。首先,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技能的应用能力,提高过程考核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从而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其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创新考核方法,`活应用各种考核形式,比如期末考试+现场操作考核、课程实训+项目答辩、项目+总结等,结合平时纪律、课程实训表现,得出能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的成绩。再次,提倡以证代考,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网络技术技能比赛,获得名次者直接免考核和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水平考试,比如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也应免考核并直接给予相应的学分。此外,顶岗实习考核由企业导师和指导老师共同组织,以学生完成真实工作岗位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

丰富考核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方法应该突出多样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局限于理论考试,可以采取面试、实验实训、参与项目、小组汇报、实地调查等多种考核方法,也可以考核学生在真实工作任务中的团队协作、岗位适应、主动创新等。

建立有效考核机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制度,侧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形成“能力本位”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时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遵循专业教学体系要求,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确定教和学的方法,得出专业考核方法。在考核过程中,应以能力考核为导向,考核内容不但可以反映学生理论水平,同时也能体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网络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

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学人才的基地,我们应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努力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道路,为广西农业现代化提供高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同时也为高校类似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陆迅.农类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5(47)

[2]冯妍,韩宏,李书琴,耿楠.农林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4)

[3]张海娜.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吴继云.福建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5]于丽.研究型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0)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2014JGB338)

【作者简介】黄 欣(1983―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40―05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其专业的办学层次、人才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环节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等办学的根本问题都处于探索研究、试验改革、摸索规律、总结提高的过程。针对湖南省及周边区域机械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依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工学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了有力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 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1 就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分析

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把制造业信息化列入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实现整个制造业的振兴需要三大支撑――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信息化、推动绿色制造。随着湖南省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湖南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提出:通过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人才3万人次以上;引进、培养制造业信息化开发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1000人以上。建立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成100家制造业信息化年度调查统计工作,组织举办30次以上宣传推广活动,为150家企业提供中介服务。通过对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创智等多家企业的专家指导下,确定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由此确定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与对应的能力要求,如图1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岗位(群)划分示意图及表1各岗位可从事的工作及能力要求所示。

图1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岗位(群)划分示意图

表1各岗位可从事的工作及能力要求

就业方向 从事工作和能力要求

系统网络管理岗 负责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终端和数码设备等硬件的维护和调试;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邮件服务器软件等的管理和维护。

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岗 负责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配置、使用、维护和培训,掌握企业管理流程,了解ERP、CRM等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具备部署企业信息系统的能力。

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岗 负责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开发能力,掌握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常用逻辑语言,理解企业管理流程。

开发商信息系统销售岗 负责为应用信息系统的企业提供咨询、方案设备选型,进行信息系统销售、培训工作。熟悉信息系统有关知识和概念,了解企业管理流程。

开发商信息系统实施岗 负责为应用信息系统的企业提供系统实施、培训服务。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了解信息系统部署技术要点。

开发商信息系统维护岗 负责为信息系统提供售后维护工作。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技巧。

2 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三一重工等装备制造业企业群为产学合作主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即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3 人才培养方案

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为服务方向,设计“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全程校企合作教育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图2工学交替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案所示。

图2 工学交替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校内学习期Ⅰ: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此阶段以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和网络基本应用能力。学生入校后通过参观校办工厂、合作企业一线生产线,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开展相关企业信息化应用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由专职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白自己的能力差距与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产生新奇感,激发学习的欲望。经过该阶段的训练,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2)校外实习期Ⅰ:与岗位技能结合的企业顶岗实习

此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主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企业现场学习信息化在装备制造业中应用和专业技能。为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质量,通过学院成立的产学合作工作站网络将学生(结合学生就业意愿)安排到多家企业单位,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让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顶岗实习过程的每个环节,仔细体会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增强就业危机感和学习的紧迫感,结合学生就业意愿调整个人的后续学习计划,弥补知识与技能的欠缺,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请老师帮助解决。

(3)校内学习期Ⅱ:专业专项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

这是专业专项技能培养的集中阶段,主要在四、五学期中进行。在此阶段,通过对ERP技术应用、企业网站建设、软件项目开发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获得能覆盖相近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让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去寻找解决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以项目课程的方式进行,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工艺人员采用企业工艺实施案例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和进一步学习、应用的能力。

(4)校外实习期Ⅱ: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

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意向,由学院推荐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试用,学生在企业中结合就业开展顶岗实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在企业相应岗位中带薪工作,为就业作好心理和技能准备。基于装备制造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阶段贯穿了职业、实践、开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互相渗透,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德育教育逐步递进,由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实施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依据进行构建,课程教学场所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企业,课程考核以技能应用能力为主要标准。

二 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2][3]

1 构建基于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建设基于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发展导向”[4]为主导的课程建设思路,从制造业信息化岗位(群)开发入手,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程开发方式,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确定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模块;对公共专业课的教学,采用“多岗位视角教学”以节约教学资源,通过“多岗位视角教材”、“多岗位视角课程教学”、“模块化的专业岗位课程教学”来满足企业对各个不同岗位的能力需要,并结合“岗位能力评定标准”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作出评价,如图3基于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示意图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3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示意图

2 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围绕岗位技能培养开展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设计教学组织体系,以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实训室与专业教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

3 建设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的“单元式”项目课程

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核心技能知识进行单元划分来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具体做法为:紧跟新技术、新装备发展,系统分析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相关岗位(群)职业能力要素,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邀请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等行业、企业专家制订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对课程结构进行项目单元设计表,再对课程内容项目设计(即,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要求为指导,重新序化所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将技能和相关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按照认知过程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模块设计)。课程核心技能知识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教学。

4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进行教材建设[5]

以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其它课程教材建设。在邀请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创智等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基础上,以课程结构项目设计、课程内容项目设计为蓝本,共同开发体现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同时研制开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资源库,课外辅助教学软件,形成立体化和系列化的教材建设体系。

三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6][7][8][9]。实践环节方面建设主要包括实训基地等硬件建设、实训项目设计和制度建设等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1 硬件实践环节建设

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训基地建设既要考虑教育与外部的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又要着眼于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我院所属区域特点及专业定位,主要做法如下:

(1)紧跟专业发展,竭力寻求各级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加大实训实习基地的投资力度。

(2)与企业联合建设综合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全真实的综合实训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框架如图4网络工程专业实训室所示:

图4 网络工程专业实训室

(3)校企双方制定相关合约,协商共建,主要是指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我院与美国思科(中国)公司合作建设的培训基地,由企业提供交换机、路由器、访华强等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作为培训和实训基地,除对学生培训外,培训中心还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

(4)加强“双师结构”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师要具备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的能力。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培养: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

2 实训项目设计和制度建设

(1)围绕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生产流程等职业实际活动为主线,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遴选、优化、整合,设计体现网络工程特点的实训项目。在对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技术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验证性实验设计;在对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服务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与企业深度融合充分交流,将企业的案例经过优化引入实践教学,即,进行操作配置与应用类实训项目设计;对于学生专项技能、就业顶岗能力训练时应该根据岗位职业要求出发进行设计类、综合类实训项目设计。

(2)规范管理,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按职业岗位要求,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四 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下企业(工厂)锻炼、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信息管理与实施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强化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建设以“企业技术专家”领军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具体措施有:

1 狠抓培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由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紧跟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紧跟主流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适应计算机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职师资培训是一种既有实际效果又具时效性的好方法。

2 校企结合动员鼓励企业实习、挂职锻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让教师走向企业能使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清晰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自觉地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为专业发展增加动力,同时教师直接参加企业一线工作还能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既丰富教学内容还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了源泉。

3 以点带面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宗旨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带动整个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4 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依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等行业、企业,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有选择地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队伍。

五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

坚持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增强面向社会教育、培训功能,全面发挥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功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通过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兄弟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技能;同时针对湖南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开展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培训和下岗人员培训。发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省级重点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作用,为本省职业院校提供学生生产性实训服务,为劳动者充分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培训服务。――建成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依托我院主管理部门湖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结合我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目标要求,建立起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针对湖南中小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工作。(2)科技服务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建设,主动开展技术咨询、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提高科技输出能力。(3)加强示范专业群的辐射能力建设。派遣教师去合作院校挂职任教或接受合作院校教师来学院挂职锻炼。

六 结束语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依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工学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改革与探索,通过改革与探索,本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水平整体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得到较大提高。以上是我院多年来改革的点滴经验,也希望对兄弟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EB/OL].

[2]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40-43.

[3]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0.

[4]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9): 40-44.

[5] 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EB/OL].

[6] 王应海,史小波,金曦.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9):162-163.

[7] 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48-149.

[8] 曹建平.校企共建实洲基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4-7.

[9] 戴桂荣,张泽.高职院校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的喜与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53-55.

上一篇:电商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