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时间:2023-09-18 16:39:24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

关键词:儿童;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防治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6-01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2]黄广文,马敏,张建华,等. 长沙市两个行政区2-6岁儿童睡眠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初步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42-44

[3]陈颖智.小米粥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48例[J].新中医,2008,40(11):86-87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2

摘 要:睡眠是一种自然功能,我们通过睡眠完成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过程。然而,失眠或其他形式的睡眠障碍在现代社会呈现持续存在并上升趋势。对睡眠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睡眠障碍不仅因生物学因素产生,而且也由文化差异导致。本文对国内外睡眠障碍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作简单介绍与评价。

关键词:睡眠,睡眠障碍,文化因素,综述

引言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帮助恢复健康,大部分人每夜都需要7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睡眠才能最好地恢复体能。正如莎士比亚借麦克白之口所说:“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的盛宴上主要的营养。”

然而睡眠总是被忽视,在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昼为夜”。这样的结果便是――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病,除了那些做“睡眠生意”的人,没有谁是赢家。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10% ~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睡眠障碍的高发病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

睡眠障碍概述

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在睡眠期发生了怎样的特殊生物化学变化以解释其恢复健康的功能,但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睡眠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图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睡眠的生理过程正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过程,通常每晚个体都要经过3-4次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正是在正中交替过程中,人类完成了生命中最神奇的变化。

关于睡眠的机制,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解释:一种认为睡眠是由于从脑干上升到大脑皮质的醒觉冲动受抑制而引起的,认为由于外来刺激被隔断,不能使大脑皮质保持醒觉的兴奋状态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睡眠是一种被动存在;另一种认为睡眠是由某一特定部位所发生的特殊性中枢抑制作用产生的,这个特定部位就是所谓的“睡眠中枢”,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抑制现象。还有学者认为,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开启通向诱导区(中缝核、孤束核)和觉醒诱导区(如蓝斑头部),并通过上行激活或抑制系统利用特殊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或异化,从而产生睡眠或觉醒。

沈晓明在《发育和行为儿科学》一书中指出,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在DSM诊断系统中,所有那些引起明显的个体苦恼情绪或致个体的社会、职业等角色功能受损的极为严重和频发的睡眠问题被归类为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大多数学者对睡眠障碍的概念都定义为: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各种障碍。

最早有关睡眠障碍最突出的研究是Economo关于“昏睡病”观察的记录和巴甫洛夫在条件反射实验期间观察到的狗陷入深睡的现象。1880年,Gelineau首次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是第一个描述这一综合征的人,1916年Henneberg也使用“猝倒症”命名了那些发作性睡病症状中的情感性肌无力患者。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开始对发作性睡病进行探索和研究,Vogel首次正式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睡眠始发的REM现象。1965年Fishgold出版了《夜间正常睡眠与病理性睡眠》,开始了临床工作者对于睡眠问题的研究。Manaceine在1894年对狗完全睡眠剥夺的研究,与Patrick和Gilbert在1896年首次对人睡眠剥夺的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睡眠剥夺对于多项心理生理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睡眠障碍的分类

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联合会颁布了《睡眠和醒觉障碍诊断和分类》(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and Arousal Disorder,DCSAD)是国际上第一个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它将睡眠障碍分为四大类: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称为典型的失眠症(insomnia)、过度嗜睡症(hypersomnia)、睡眠醒觉周期紊乱(disorders of sleep/wake schedule)、睡眠行为障碍(parasomnia)。这种分类方法是以失眠症状为基础的,使用起来较为容易。但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某些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监测标准未被包括在内。而且,“周期性腿动”既可导致睡眠障碍又是过度嗜睡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造成临床分类的混乱。

1997年,美国睡眠障碍联合会制定了《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以及睡眠障碍的《诊断与评分手册》。ICSD将睡眠疾患分为三大类:睡眠障碍(dyssomnia)、睡眠行为障碍( parasomnia )、继发性睡眠障碍(secondary 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按病因学再进一步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和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三型。内源性失眠是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性失眠,外源性是由于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是由于睡眠调节障碍所致。睡眠行为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行症和梦魇。通常情况下,睡眠行为异常不会导致严重失眠。继发性睡眠障碍多与精神、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ICSD包括84种睡眠疾患,其中43种疾患可导致失眠,主要是指睡眠障碍和继发性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病因及诊断

睡眠障碍的病因

1.生物学因素

睡眠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原因、生物易感性等几个方面。

这些因素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睡眠障碍,但这些易感条件会和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

2.心理社会因素

对导致睡眠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睡眠期待:失眠者对其睡眠需要的时间期望不现实,如“我需要睡整整8小时”,或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如“如果我只睡5小时,我就不能思考,不能工作”。

(2)文化差异: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主张婴儿独床独睡,而在许多其他文化中则有所不同,如东方,孩子在头几年与妈妈同房间,有时则同床而眠。他们认为不能对孩子的哭喊充耳不闻。而美国大多数儿科医生建议父母忽视婴儿夜间的哭喊。文化规则可对睡眠产生负性影响,美国就是这样,儿童要求得不到满足则导致压力,最终会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

(3)内心冲突:很多患者在出现失眠之前的睡眠就处于正常人的边缘状态,比如有些由浅睡眠者发展而来。那些在正常人群中可能自然发生的、偶见的夜间睡眠较差现象,对于失眠患者,则可能强化其习得性阻睡联想(learned sleep-preventing associations),并使得这种习得性阻睡联想不随时间的迁移而消失。

(4)不良睡眠习惯:Adan及同事的研究发现,夜间频繁醒来的孩子常常在父母在场时睡得很好。父母在场成为孩子睡眠正常的强化物,一旦这种强化物没有出现,孩子就容易出现失眠。而且如果这个孩子脾气相当坏,父母就更有可能为了照料入睡困难的孩子而出现在孩子的身边。

(5)错误的认知:许多患者对夜间失眠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当经过一段时间仍不能入睡时,患者的情绪会变得焦虑,并伴随相应的负性认知活动,如对睡眠绝望和自责等,这些负性的思维活动会进一步提高其焦虑水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3.应激与环境因素

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因素。诸如考试、预知的重大事件发生前等急性应激事件往往会在短期内干扰我们的睡眠。临近期末考试的大学生往往多少会出现一些入睡困难或整晚无法入睡。Gross和Borkovec(1982)进行了一项研究,睡眠好的实验者被告知第二天必须进行一次演讲,结果发现实验者的入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急性应激所致的睡眠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环节睡眠失调。除非那些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失眠患者才会觉得有必要去看医生。生活方式等长期的应急事件也会干扰睡眠,如退休或缺乏有规律的活动会导致日间睡眠过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睡眠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会逐渐提高。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温度异常等改变均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喝茶、吸烟、喝咖啡、看恐怖电影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规律,如过度的夜生活、熬夜工作、“三班倒”等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

睡眠障碍的诊断

1.诊断方法

睡眠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所提供的病史,其次需要借助客观检查方法。目前经典的方法是采用多导睡眠图(PSG),它综合了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眼动图(EOG)、肌电图(EMG)和呼吸描记器等多种生理检测仪,可收集睡眠中的各种生理变化。有研究表明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和PSG相应指标间的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时仍保持一定水平的信息和记忆加工过程,从而使睡眠与觉醒的区分显得模糊不清而出现主客观不相符。肢体活动电图(actigraph)是记录睡眠时手臂移动的次数,将其转入电脑中,以确定睡眠的长度和质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FNE(第一晚效应)的影响。其他检测方法还有夜帽和微动敏感床垫等。

2.诊断标准

目前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各有不同,但主要以DSM-IV和ICD-10为主,下面的表3是对两者简要的对照:

睡眠障碍的治疗

对睡眠障碍治疗的研究集中在针对失眠的药物治疗上。目前常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有苯丙胺、哌甲酯、莫达非尼、氟西汀等。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方法,辩证施治的中医理念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是否可以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手术与物理治疗研究更多的是体现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学者Kuhlo的气管切开术,开创外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先河。1981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ulli.van首先报到了使用CPAP(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成功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结果,之后进入利用电子设备治疗的新时代。美国最大两家CPAP呼吸机制造商年销售额可以高达4.56亿美元。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认知治疗能帮助患者重建功能失调的信念和态度,有助于逐步减少睡眠用药,达到完全康复。大部分学者也都肯定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关键是要选择适合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对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很多方面,如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等仍是谜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Jeffrey S. Nevid, Spencer A. Rathus, Beverly Greene 著,吉峰,杨丽,卢国华等译.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A・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赫罗尔德,费策著,强朝晖译.睡商 : 清醒的头脑来自健康的睡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 熊吉东主编.睡眠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5例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浩疗组23例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取神庭、百会、大椎、神道、至阳为主穴,同时内服抗抑郁药物;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汉密尔顿(HAMD)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HAMD量表分值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PSQI量表分值仅在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和PSQI量表分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

[主题词] 抑郁症/针灸疗法;失眠症/针灸疗法;督脉;@督脉导气针法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临床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症状表现为人睡困难,眠浅易惊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可伴有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据报道,61.8%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1]。虽然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流方法,但其对躯体症状的改善,包括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尚不十分满意,有的抗抑郁药物甚至有引起失眠的副作用[2]。为此,笔者应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并与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2005年1月-11月确诊为抑郁症的住院患者。按人院日期随机分组,为单日的患者人治疗组,为双日的患者人对照组。治疗组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8.37±12.83)岁;对照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3~65岁,平均(50.12±16.04)岁。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制定的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CMD-3关于抑郁单次或反复发作的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HAMD)量表17项评分≥18分;③年龄≥18周岁,<75周岁。

1.4 排除标准

①免疫功能紊乱;②严重心、肺、肾疾患;③年龄≥75周岁,<18周岁。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方法:取神庭、百会、大椎、神道、至阳为主穴,行导气手法。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配以辅穴,心脾两虚者加内关、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胆俞、神门;肝气郁滞者,加太冲、三阴交、内关;气郁化火者加风池;痰热内扰者加丰隆、三阴交。

医者手持毫针,缓慢、反复地提插捻转从而使患者产生柔和的、舒适的、持久的针感。就医者而言,其手法宜缓和,做到低频率、小角度、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即频率每分钟约60~100次,角度小于90°,幅度不超过1~2 mm,均匀和缓地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应均匀,幅度、频率应相等,始终如一而有连续性。行针时间每穴需2~3分钟,顽固性病症可酌情加减。每日1次,共治疗4周。

(2)内服抗抑郁药物:单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服用舍曲林,起始剂量为50 mg/天,4~7天后增至100 mg/天;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选用万拉法新或米氮平,万拉法新起始剂量为75 mg/天,效果不明显者增至100 mg/天;米氮平起始剂量应为15 mg/天,如疗效不显可逐渐加至45 mg/天。共服用4周。

2.2 对照组

单纯服用抗抑郁药物,服用方法和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2.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抑郁状态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按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量化标准。PSQI量表由23个条目构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各域分相加为PSQI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量表简单易用,信度和效度高,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已成为国外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4]。

2.4 统计方法

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t检验。

3 治疗结果

见表1。

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AMD量表分值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均P<0.01);治疗组PSQI量表分值在治疗后也有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PSQI量表分值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和PSQI量表分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

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情绪抑郁大都呈正相关,一方面,睡眠障碍的难以缓解甚至加重进一步导致了患者情绪的恶化;另一方面,解决好患者的睡眠障碍也能有效改善其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可导致头昏、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身功能失调,如胃肠功能紊乱,明显消瘦,疲乏无力等。据郭克锋等[5]对89例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多数患者认为睡眠障碍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同时,睡眠障碍的改善程度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

4.2 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传统中医辨治失眠多从五脏论治,尤责之于心肝,盖“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常将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归咎于“心神失舍”;又肝主疏泄,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或气郁不舒进而化火都可扰动心神从而导致失眠[6]。而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一般的失眠有所不同。抑郁症是由于情志失调,心情压抑不得条畅,阳气不达,气机紊乱,脑失所控而产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由此看出,脑失所控是病变基础。由于脑调节人体精神活动及全身脏腑功能失常,一方面产生精神异常改变,另一方面导致全身气血阴阳失调及相关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甚至顽固性失眠。简言之,脑阳气不达、气机紊乱(功能失调)是导致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关键所在。现代医学也认为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大脑的功能及结构异常有关。据D.S.Charney and H.K.Manji[7]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与大脑局部血流异常及脑额叶前部皮质异常改变有关。金海鹰等[8]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 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同源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徐虹等[9]研究证实针刺能够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督脉导气法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4.3 督脉导气法的特点及优越性

基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定发病机制,笔者将督脉导气针法作为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大法。督脉通过主干及其分支与脑发生了直接与间接的联系,成为与脑联系密切、与各脏器联系广泛的经络。若阳气不达,督脉运行不畅,甚则脉络瘀阻,经脉之气不能上注于脑,或阴气偏盛,浊阴不降,气机逆乱,则可能出现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通过针刺通调督脉之气,达到通阳活络、养脑安神之功效。而导气法的应用,更能加强这种功效。导气法最早见于《灵枢・五乱》,其适应症为气机逆乱。“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既非邪气盛的实证,也非精气夺的虚证。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实证或虚证表现,其神志异常也是一种气机逆乱的表现,故导气法的应用能促使逆乱的清浊营卫之气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从而达到调神之举,由此改善睡眠状态。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仍以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为主,近年来又涌现了5―HT/去甲肾上腺素(5―HT/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类的新药,尽管这些药物对抑郁状态的改善比较满意,但对睡眠障碍的改善不尽如人意。本研究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的疗法不仅能显著改善抑郁情绪,更能有效地改善睡眠障碍;而单纯的抗抑郁药物虽亦能缓解抑郁情绪,但对睡眠障碍的改善不够理想。因此笔者认为,督脉导气针法结合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比较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案之一,由于本组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

5 参考文献

1 亢明,郑永泉,卢月兰.34例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4):213

2 祁雪丹,屠树滋,王秋娟.治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10

3 Buysee DJ,Reynolds CF,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Psychiatry,1988;28:193 4 Nierenbery AA,Adler LA,Peselow E,et al.Trazodonefor antidepressant-associated insomnia.AmJ Psychiatry,1994;151(7):1069

5 郭克锋,关菊香.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康复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2

6 陈丽芬,王翘楚.失眠“从肝论治”浅议.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10

7 Charney D S.Manji H K.Life stress,genes,and de―pression:multiple pathways lead tO increased risked andn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rvention.Sci STKE,2004;16(225):5

8 金海鹰,崔庶,王宏,等.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1):23

9 徐虹,孙忠人,李丽萍,等.针刺治疗抑郁症及其对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中国针灸,2004;24(2):78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4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针刺治疗;调阴阳五脏;中医症状

中图分类号:R743R255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15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1004103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后除残存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还会伴绪、认知、睡眠等多种功能障碍,20%~40%脑卒中患者会并发睡眠障碍[1]。目前的临床研究认为,单独进行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临床学者也致力于寻找更为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分析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索其规范化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脑卒中中医诊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且西医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要点》[3];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30)》[4];脑卒中后(1~4)周出现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超过17分;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无智能及言语障碍,能基本独立完成各种量表的测评;病情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签署知情同意书。共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35岁~81岁(62.45岁±3.54岁);病程6个月~12个月(8.56个月±2.14个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法为对照组,在标准化方案,基础上给予“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的为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病程经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标准化方案对脑出血和脑梗死进行基础治疗,同时进行简单的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由两位中医师共同辨证,确定五脏虚实,制定手法。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捻转,捻转角度180度,30次/分,手指用力轻,持续捻转2 min;捻转泻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逆时针捻转,捻转角度360度,60次/分,手指用力重,持续捻转2 min。午前治疗的患者对大椎、申脉穴行捻转补法,关元、照海穴行捻转泻法;午后治疗的患者对关元、照海穴行捻转补法,大椎、申脉穴行捻转泻法;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隔俞根据五脏虚实情况,分别施捻转补法、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判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分为治愈(症状消失、睡眠正常)、好转(睡眠延长、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3个等级。

1.3.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越高,睡眠障碍越严重。

1.3.3负面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

1.3.4中医症状评分参照潘集阳[6]《睡眠障碍临床诊疗》,选取出现频率最多的 10 个主要临床症状,分别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晨起困倦、心悸易惊、神疲倦怠、健忘、烦躁易怒、易汗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并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计0~3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检验,疗效等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做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2.2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治疗后2周时,观察组患者的PSQI指数、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2周时,观察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晨起困倦、心悸易惊、神疲倦怠、健忘、烦躁易怒、易汗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是脑卒中的基本病机,而卒中后睡眠障碍继发于中风病之后,故中风后引起的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生的重要病机所在[7]。卒中后睡眠障碍常见症候主要有不寐、多寐、鼾眠、梦魇、梦惊等。阴阳不和,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则心神浮越,魂魄妄行,可致惊惕健忘、失眠焦躁或嗜睡鼾眠;神魂不宁,下焦水道失调,可致失眠、多梦、心神难安[8]。目前,对于卒中后睡眠障碍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西医的治疗方法由于其诸多副作用及疗效不稳定而使治疗变得棘手[9]。因此,寻找新的稳定可靠的治疗方法就成为改善这类患者预后的关键[10]。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治疗睡眠障碍,可能与针刺对大脑皮层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通过改善皮层功能,调整皮层的兴奋抑制状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11]。阴阳失调、五脏功能紊乱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主要病机及病理基础,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就成为针刺治疗该病的主要治则,而兼具调节昼夜阴阳节律及调理五脏功能的“调阴阳五脏”针法就成为临床上治疗睡眠障碍的针刺大法 [12,13]。“调阴阳五脏”取主穴大椎、申脉及关元、照海以调节昼夜阴阳节律。《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具调节一身阳气之功;关元为任脉之要穴,与足三阴相交,任脉为阴脉之海,有统摄人体一身阴气之效。八脉交会穴中,申脉通于阳跻、照海通于阴跻,针刺可调理阴跻、阳跃二脉阴阳之气。阴跻、阳跻脉主阳动阴静,司眼睑开合而调节睡眠[14]。

宋日新等[6]研究发现,调和阴阳法针刺治疗失眠症可以取得比安定治疗更为确切的疗效。尽管针刺治疗睡眠障碍取得了很大成绩,展示了祖国医学在治疗睡眠障碍上的巨大前景,但临床存在选穴繁杂,方法众多,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这也妨碍了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法的大规模推广[15]。本研究分析了“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首先,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观察组PSQI指数、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中医症候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晨起困倦、心悸易惊、神疲倦怠、健忘、烦躁易怒、易汗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调阴阳五脏”针法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睡眠治疗,并改善中医症状。

“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缓解负面情绪、改善中医症状,是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Hack W,Kaste M,Bogousslavsky J,et al.Euripean stroke initiative reommendations for stroke managementupdate 2003[J].Cerebvasc Dis,2003,16:3113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3]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3)[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61.

[5]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6]潘集阳.睡眠障碍临床诊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036.

[7]王娇,梅丽,孟会红,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4):281285.

[8]李刚,张义,罗亨勤.针刺联合艾司唑仑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6):641642.

[9]Sharma S,Srijithesh PR.Sleeping over a sleep disorder Awarenes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A survey amo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medical students[J].Ann Indian Acad Neruol,2013,16(2):151153.

[10]苏丽,刘智艳.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J].中医杂志,2013,54(11):942945.

[11]杨来福,刘建武,和青松,等.“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J].中国针灸,2013,33(7):591594.

[12]林红霞,叶关泉,廖辉雄,等.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9(1):8485;88.

[13]叶仿武,徐亚林,陈俊伟,等.针刺百会穴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5):2122.

[14]宋日新,姜国红,常宝忠,等.调和阴阳法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4):5455.

[15]聂容荣.针灸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2,7(2):147151.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5

关键词:中西医;失眠;睡眠障碍;抑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失眠患者越来越多[1]。已往对于失眠患者主要采取西药治疗,但其临床效果并不显著。我院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收治的50例失眠患者采取中西药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100例,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睡眠不足,入睡困哪,易醒。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8±3.5)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2.5±0.6)年。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6.4±4.0)岁,病程0.6~4.2年,平均病程(2.7±0.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口服脑蛋白水解物13mg,3次/d,治疗周期大约4w。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前1w口服脑蛋白水解物13mg,3次/d。同时结合西医治疗,①针刺疗法:此方法应用广泛及久远,其应用毫针刺,可分为辩证取穴或特定取穴法。②推拿疗法:此类方法比较普遍,主要配合针刺疗法,对人体头部穴进行按摩。③耳穴疗法:主要用于耳穴贴或耳穴针刺法,按压4min/次,按压5次/d,睡前按压时间可稍长些。西医进行治疗4w。4w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抑郁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睡眠障碍及抑郁情况。睡眠障碍及抑郁评分分别采取睡眠障碍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根据量表评分细则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障碍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评定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第5d、第10d、第15d评分分别为(10.2±5.6)分、(7.9±4.8)分、(8.2±6.0)分。对照组患者第5d、第10d、第15d评分分别为(13.7±6.3)分、(11.3±5.0)分、(12.4±6.1)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5d、第10d、第25d睡眠障碍评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抑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为(38.5±5.0)分,对照组患者评分为(45.5±4.3)分。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对照组相比,#P>0.05,*P

3讨论

西医认为失眠主要与生理及心理因素有关,主要是指患者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持续的睡眠状态,导致的睡眠不足,不能达到正常的生理需要而影响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2]。患者主要以难以入睡、易醒、多梦、疲倦及白天困倦等症状。以每周发生3次,以持续1个月以上即可确诊[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长期服用药物,但相关研究发现,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其长期的临床效果并不显著,且易对该药物产生依赖性及耐受性,甚至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及记忆力[4]。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与自身的情绪、饮食及心胆虚怯等其他因素有关。其主要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身体的阴阳失调,其发病部位主要是心肝[5]。在中医方面治疗失眠患者,其方法有很多种,如:针刺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电针疗法、耳穴疗法、熏蒸疗法等等。其可以选择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改善患者是睡眠状态。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5d、第10d、第25d睡眠障碍评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降低抑郁评分,提高其治疗效果,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75.

f[2]王雷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46-57

[3]刘连续.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67-170.

[4]周艳丽,杜彩霞,高希言.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40例[J]中医研究,2009,22(4):56.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6

摘要: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苦碟子注射液和舒乐安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治疗期间睡眠障碍量表(SDRS),以判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苦碟子注射液对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疗效明显,并能改善睡眠质量,其有效率为75%,其总体疗效高于舒乐安定组(有效率为71.7%)嗜睡、乏力、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及反跳性失眠明显少于舒乐安定组。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有良好临床疗效,疗效优于舒乐安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睡眠障碍; 老年病; 中医药疗法; 苦碟子注射液

根据“老年多淤”“久病多淤”理论,笔者于200306~200512,应用具有活血化淤镇静作用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中医科住院病例。随机数字表采用SAS软件模拟产生。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6±24.5)岁,病程0.5~22年,平均病程(6.8±2.8)年。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4.8±26.2)岁,病程1~24年,平均病程(6.6±2.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2-R)失眠症的标准。(1)即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症状,其它症状继发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病例排除标准:除脑动脉硬化以外有心脑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酗酒或镇静催眠药药物依赖;有精神、生活及其它因素干扰。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苦碟子注射液(通化华夏药业生产)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应用舒乐安定1 mg,1次/d ,睡前服。若睡眠无改善舒乐安定可增至2 mg。均连用3周,3周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1)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2周及1个疗程结束后睡眠障碍量表;(2)观察嗜睡、乏力、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2.3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以SDRS总分治疗前后的减分率作为疗效指标。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减分率>75%为痊愈,50%~75%为显效,25%~49%为改善,<25%为无效。痊愈与显效之和为有效率[1,2]。

转贴于

3.2 治疗结果 治疗前后及各阶段两组SDRS评分变化比较见表1。表1示治疗前(基线总分),治疗1、2周,一疗程结束两组SDR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DRS总分治疗前后减分差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各阶段SDRS总分与基线总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按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有效率为75%(45例),对照组为71.7%(4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治疗前后及各阶段两组SDRS评分变化比较(略)

与同组基线分比较,P<0.01;n=60

3.3

不良反应两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见表2。表2示治疗组嗜睡、乏力、口干、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症状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2例肝功能ALT轻度升高,停药后渐恢复正常。两组血、尿、便常规及肾功能、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变化。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n=60

3.4 反跳症状分析根据睡眠障碍量表总分第28天评分判断反跳性失眠的发生。治疗组有5例出现反跳性失眠,发生率8.3%,对照组有7例出现反跳性失眠,发生率11.7%。

4 讨论

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是老年常见疾病,西医目前多采用非苯二氮卓类短效药物治疗。因其方便、快捷、疗效确切而易被患者所采用。但笔者发现,临床众多病例往往是因为西医控制不良或停药复发或副作用明显影响生活、工作而要求中医治疗,所以往往患者病程较长。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多与中枢神经介质系统失衡、老年脑动脉硬化有关[3]。据临床观察患者多具有明显的血瘀指征,有研究表明,本病与血淤密切相关,辨证分型中血淤型最为多见[4]。符合中医“久病多淤”和“老年多淤”理论。苦碟子注射液是从天然植物抱茎苦荬菜中提取的药物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黄酮和腺苷,是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常用药物,具有活血祛淤镇静作用。通过治病求本,在改善脑动脉硬化的同时患者睡眠得到改善。临床观察表明,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少见而且反跳率低,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靖平,陈晋东,张鸿燕,等.扎莱普隆治疗失眠症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18(2):87.

[2] 周立君.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分析[J].湖南医学,2001,18(3):218.

[3] 姜寅光,赵英娟,李 隽.更年宁心胶囊治疗老年功能性失眠40例[J].中医杂志,2003,44(5):367.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7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医学中心成立于2013年11月,于2014年1月正式运行。是北京市中医睡眠诊疗中心的一部分,中国睡眠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之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睡眠专业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空军总医院联合中西医结合诊治睡眠障碍培训与协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基地,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睡眠障碍临床诊治协作实验室。

1中心致力于建设全睡眠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基地,以临床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异态睡眠的中西医诊疗作为出发点,开展睡眠医学的全方位服务。

中心有标准睡眠监测室5个,配备中心控制室及医务办公室、值班室等配套房间。同时配备门诊及治疗室。中心同时配备有动态血压监测、精神压力分析仪等配套检查措施。监测环境舒适、整洁、安静,可以保证实验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中心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多套多导睡眠监测仪,包括Alice5、EmblaN7000、CompumedicsE、便携式监测系统、还将引进相关的红外功能监测仪等,检测仪器技术参数符合国际通用标准。此外,还有成套的无创气道正压治疗压力滴定系统和系列治疗用无创正压和辅助通气治疗设备供病人选用。

南区睡眠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面向全院各科室的全病种临床睡眠中心的模式,建立了初步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健全,人员职责明确,实验室各种诊断与治疗试验流程科学、规范,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其睡眠图判读规则严格按照《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其相关疾病判读手册:规则、术语和技术规范》实施。目前已开展的监测项目有: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同步检测脑电、眼电、肌电、呼吸、心电、血氧及二氧化碳、肢体运动等多项生理参数),便携式睡眠监测,多次小睡试验,动态视频睡眠行为监测,睡眠期间性功能评价,睡眠期间氧与二氧化碳监测,生物节律监测、精神心理与认知功能评价,拟开展各种模式的气道正压滴定治疗等。

2中心致力于开展多层次的专业服务,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周到、细致的服務,力争成为中医诊疗睡眠障碍的特色单位。

目前已经开展了睡眠呼吸障碍、睡眠行为异常、睡眠运动性疾病、失眠与睡眠节律紊乱、儿童睡眠疾病、女性睡眠疾病、老年睡眠疾病等常见睡眠障碍的临床诊疗工作,重点围绕异态睡眠(睡惊症、睡行症等)发作性睡病与嗜睡开展相关临床工作,自开业以来每月增加20%的门诊的人次,月门诊量达到500余人次。

中心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中心的技术指导,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孙书臣主任医师主管;特聘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刘艳骄主任医师出任特需专家。初步形成了特需门诊、专家门诊、普通门诊相互协调的诊疗系统。

中心拥有一批专业的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睡眠及其相关疾病诊疗医师队伍和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导睡眠监测技术人员团队。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2人,护士1人。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医师2名,护士1名。

中心常年向全社会开放,采用南北区联合的形式开展睡眠及其相关疾病专科门诊和睡眠疾病实验室检查等医疗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外地患者就医难的问题。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兴丰大街二段138号广安门医院南区5号楼3层睡眠中心(睡眠医学科)

联系电话:010-60280382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8

关键词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抑郁 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13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是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组疾病,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1]。脑卒中后患者除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外,还常有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抑郁将使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增加3倍[2]。脑卒中后抑郁(PSD)障碍程度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紊乱、早醒、食欲丧失、体重减轻及对自身缺乏信心等。程度较重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现象及躯体不适[3]。本研究对PSD患者实施的康复治疗、康复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抑郁症状,使其主动接受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2010年收治患者65例,所有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符合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者65例中,男44例,年龄43~86岁,平均65.98±9.70岁;女21例,年龄44~84岁,平均69.77±9.30岁。患者神志清楚,肢体有不同程度残障,排除既往有精神病病史、智力障碍及明显失语者。

方法: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分管床位的住院医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作为初评,平均康复治疗1个月,出院前该医师再为患者做上述评定,作为末评。①治疗及康复训练: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供血、治疗并发症;物理治疗(PT),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提高平衡步态等训练;作业治疗(OT),上肢精细动作、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语言治疗,改善失语、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理疗,提高肌力、减轻肌痉挛、关节疼痛、肿胀的辅助治疗等。②康复护理:向患者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足下垂等并发症。指导正确的坐、卧、站、行走的姿势,将患侧肢体保持在最佳功能位置。与治疗师同步,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主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护理,护士应向患者宣教有关药物的性质、用法、剂量及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③心理护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及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护士要关心、爱护和尊重患者,鼓励患者表明自己的想法,减轻心理压力。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发病机理、危险因素、病程进展、治疗、预后等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及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康复训练过程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对其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及鼓励,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44例男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护理前后HAMD抑郁总评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迟缓、睡眠障碍较严重,经康复后评分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21例女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护理前后HAMD抑郁总评分明显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经康复后评分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PSD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状改善起很大作用。结果见表1、2。

讨 论

脑卒中作为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发病较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躯体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自理困难难以接受,加上对预后的害怕和担心,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绝望等心理反应[4]。患抑郁症的脑卒中患者往往绝望、抑郁、缺乏主动性,生活上过度依赖他人,对治疗丧失信心,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应该配合医生加强护理。

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了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后,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可能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后,脑神经功能改善,残障肢体功能逐步提高,抑郁状态也得到改善。笔者认为PSD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状改善起很大作用。本研究显示,男女抑郁症患者症状均有改善,HAMD抑郁总评分明显下降;其中,男性脑卒中患者以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迟缓、睡眠障碍较重,经治疗后有显著好转,女性脑卒中患者体重减轻、睡眠障碍较重,经治疗也有显著好转;脑卒中男女性抑郁症患者症状有不同特点,康复心理护理要有针对性,康复中男性患者要注重焦虑躯体化、饮食、迟缓、睡眠障碍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女性患者应加强睡眠障碍、饮食护理。我们认为睡眠障碍、饮食护理在PSD中是心理护理干预重点。

体重减轻是脑卒中后抑郁的一个显著变化。脑卒中后部分患者可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假性球麻痹症状,以及悲观失望、自卑、自责等抑郁情绪,可使患者拒食,甚至拒绝治疗。所以,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对策,必要时给予喂食或鼻饲,以保证热量供给。本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加显著,这可能与脑卒中患者中独自生活的老年女性缺乏照顾者有关。护士对女性患者饮食上的照顾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宜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了解其口味及喜好,给予饮食上的指导,以保持充沛的体力,积极投入康复训练。

本研究还显示睡眠障碍是常见症状,以早醒多见,常伴有睡眠不深与多梦。护士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积极帮助其解决失眠问题,建议患者午后和傍晚适当运动以促进夜间睡眠,睡前不宜多想令人压抑和担心的事情,保持轻松的心情,睡前听音乐、看书对睡眠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为观察性的临床调查研究,康复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评定由分管床位的医生进行,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足可说明PSD患者的症状特点。笔者针对上述症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并与医生配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康复效果。据此今后还可做进一步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忠.缺血性脑血管病[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9.

2 何小英.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方法的探讨[J].现代康复,2001,5(8):34.

3 祈琪君.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2):124-125.

上一篇: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比较范文 下一篇:社会经济调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