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储存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6 06:55:14

计算机储存技术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1

关键词:计算机;存储技术;存储平台;二进制

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在人们生活及工作等领域内应用,数据信息也就成为社会发展建设重要资源。企业在现代化发展建设内,信息数据所起到的作用越加显著。为了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内竞争力,企业就必须提升信息技术利用效率及质量,积极推动信息储存技术发展,加强信息数据资源利用效率。

1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形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建设内,企业所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数量显著增加。信息数据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别,分别为数值型数据与非数值型数据。计算机主要通过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二进制可以表示汉字,也同样可以表示数量值。由于二进制所表示的数据不同,进而二进制所存在的含义也存在差别。计算机信息技术储存也就是计算机存储设备内,实现信息数据储存功能。计算机内所具有的存储设备主要用途就是储存数据信息,包含四种存储设备,分别为光盘、软件、内存及硬盘。存储设备在存放数据信息内,依旧以字节作为基础单位。每一个计算机所具有的内存容量存在差别,主要受到计算机系统主存总字节数量表示。现阶段,最为先进计算机外部存储容量已经可以超过几十吉字节。

2计算机存储技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应用计算机存储技术,通过计算机存储技术开展内部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工作人员及内部运营信息采集整合,最大程度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而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别,进而对计算机存储技术要求也不同,造成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应用内存在一定问题。计算机存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工作人员及内部信息管理效率,企业管理水平也就可以提升。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在设计内,基本上都采取e-r模型。计算机存储技术在研发内,e-r模型是关键内容,可以有效拓宽存储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原因是由于e-r模型可以精确了解用户要求,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按照实际需求划分针对表格,同时根据不同需求点针对分析。计算机存储技术开发内,广泛应用e-r模型,可以增加不同实体之间关联,构建属性及关系集,保证存储平台结构逻辑关联,提升e-r模型完整性。e-r模型不同实体之间属性,菱形表示不同实体之间关系,矩形表示不同实体。

3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设计流程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需求设计

计算机信息存储平台开发设计内,设计阶段最为基础内容就是需求设计,并且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技术开发基础条件。主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在设计之前,必须真正了解用户实际需求,进而保证后期设计工作处于正轨下。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需求设计分析内,必须客观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同时按照用户实际需求完善平台细节,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和用户实际需求相吻合。

3.2具体设计及开发流程

需求设计实际上就是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需求还处于探索阶段,也就是这些需求稳定性得不到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在实际设计内,设计人员需要将这些抽象概念定义化处理,同时了解不同概念之间关联,进而真正确认需求关联。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概念理解水平,对于平台设计十分重要。该阶段工作实际上就是归纳整合用户要求,了解不同模型之间差别。在这个过程内,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在开发及应用内,还涉及到其他环节,例如计算机存储技术养护、计算机存储技术逻辑设计、计算机存储技术物理实现,这些流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开发内都具有重要意义。

4计算机存储技术开发和应用

计算机存储技术在每一个阶段设计内,每一个阶段都具有针对核心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在开发阶段内,计算机自身必须可以存储数据信息。计算机所应用的存储技术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承担数据信息记录责任,同时对针对数据信息完成存储,数据存储阶段内,数据必须经过精确审核,进而完成数据存储功能。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实际应用内,数据在正式录入之后,需要提升对数据存储录入重视度。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存储数据内,应该加强不同数据信息之间整合,同时进行数据备份。计算机存储技术核心作用就是数据存储功能。一旦数据存储功能出现偏差,计算机存储系统正常运行也就受到影响。计算机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内,防止用户个人信息出现泄露情况,正常情况都将计算机文件存储形式设置为不可读。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应用内,必须设置管理人员权限,进而有效保证用户个人数据信息安全,防止数据信息出现丢失问题,造成个人出现不必要经济损失。

5结论

计算机技术正在转变人们日常生活,同时也产生大量数据信息。企业在现代化发展建设内,需要提升对计算机存储技术关注度,借助计算机存储技术提升数据信息利用效率及质量,充分挖掘数据信息潜在价值。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遥主开发内,需要深入了解客户实际需求,保证逻辑关系设计合理,最大程度发挥计算机存户技术优势。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京.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201-202.

[2]杨波.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开发以及实际运用[J].经贸实践,2016(08):234.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 信息存储 安全威胁

计算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信息存储技术对计算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每一重大进展均使计算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有极大的提高。是否可以说,MPP系统的关键在于算法和系统结构的匹配,这在当前体现在两者之间的接口即并行编译技术上,其着眼点在信息存储系统。因此,存储系统的设计成了系统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计算机的信息存储格式与压缩方式介绍

计算机信息多种多样,信息的存储格式也多种多样.对用户而言,计算机存储的信息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用户通过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创建并保存文件,这个过程便建立了保存文件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一个“关联”,该关联链接着文件和应用程序.所谓的“文件格式”是指文件中保存的数据类型和保存的方法,与特定应用程序的文件关联直接相关的便是文件的保存格式(存储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便表征了这种“关联”。由于图形文件的数据信息量大,占用的存储空间很多,为了节省有限的计算机存储空间,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在保存图形信息时常采用一种或多种数据压缩方法对信息进行压缩存储。目前常用的压缩方法有行程编码压缩(RLE)、霍夫曼(Huffman)编码压缩、串表压缩(LZW)、JPEG压缩等方法.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格式有几十种,压缩编码方法也有许多种,文中仅以doc,bmp,gif 3种典型格式为例进行分析与实验测试.文本文档(doc格式)在一般的文字性报告材料中应用最广;二元位图(bmp格式)经常应用于较小的图形图像处理,方便灵活,兼容性强,其他多种格式都可以转化为该格式,不进行压缩或采用RLE压缩;图形交换格式(gif格式)普通用于多图像、交错屏幕绘图的存储与显示,采用LZW压缩。

二、MPP及其有关存储管理

1、MPP的I/O体系结构。MPP的发展,使计算速度和I/O速度的相对平衡成为此类系统的一大难题。这里追求的是:I/O结构的可伸缩性,这将取决于可伸缩数据互联网络的进展;I/O的存储能力,这将取决于如何处理好计算能力与I/O存储能力之间的关系;I/O资源共享,这将取决于I/O设备之间能否互访、结点能否与所有I/O结点通讯。总之在处理机与I/O之间实现无瓶颈通讯是理想目标。

2、MUMA存储体系结构。在MPP中有一类结构称之为:SMP(共享存储并行机),在这类结构中,对现实分布的局部存储进行全局统一编址,形成一个逻辑上由结点机共享的全局存储空间,目的是为软件开发和移植提供方便、有效的支撑环境,促进MPP的应用与推广,这就是当前热点之一的NUMA(No uniform memory)存储结构。这里的一大难题是Cache的一致性机制极其优化。

3、MPP的存储管理。在MPP中,多任务并行程序执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在实现时,多任务存储分配和动态存储管理是关键的关键,这其中,环境冲突的处理是一大难题。所谓环境冲突,即如果两个任务与子程序的可调子程序集合的交集不为空,则对变量的访问将引起混乱,这种环境冲突的真正解决依赖于多任务的动态存储管理。

三、盘存储

1、盘文件系统。盘文件的组织,在可移动头磁盘中,访盘时间大量消耗在寻道上。近年出现的Log文件结构,使文件的映像块在盘上位置不固定,盘空间被视为一个顺序编址的连续区,文件在盘上的唯一表示形式是Log尾部添加连续记录块,对写操作不需要进行寻道操作,而对读操作则与传统文件有相同的响应时间。它和磁盘缓存结合,将可能使盘的读/写操作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这一文件结构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尤其是存储信息量大时,更是如此。

2、光盘。为实现光盘的高密度信息读/写,采用光盘预格式伺服槽母盘制作工艺、注塑成型复制技术,使光盘在记录信息前已具有连续螺旋伺服沟槽和记录在相邻槽间的格式数据,使用户不再需要精密的进动机构且保证了光盘在不同的驱动器内读/写的一致性和光盘的互换性。这是一项学科综合性很强、十分前沿的工作,海量存储学组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

3、固态盘。固态盘以其存取方便、可靠性高、速度快、组态灵活、适应恶劣环境等优点在未来将会有很大发展。在经常随机存取少量文件、具有大量调页和交换文件、接收大量突发性数据的实时系统这样一些场合,固态盘有其明显的优势。无论是ROM盘、RAN盘抑或FLASH盘,都将得到发展。它的普及与它的控制硬软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高的性能价格比,在这一领域有大量的工作。

四、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是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对重要数据必须定期备份,防止由于信息存储设备的物理损坏或者非法访问信息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破坏。

1、信息备份方案设计。根据备份的数据量的大小、网络的负担情况、对备份时间窗口的要求以及服务器的负载情况,来决定备份架构采用LAN (局域网)方式或者SAN(存储域网络)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数据要保留的时间、备份的频率来制定备份的策略。信息备份采用的介质通常为磁盘阵列和磁带库。根据以上方式科学地制定自身的备份方案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通过网络实现UNIX系统和Windows NT系统的共同备份,节省备份系统费用。

2、建立数据信息备份记录。通过建立详细的数据信息备份记录,比如:资源名称、级别、存贮位置、备份时间、备份人员等各种详细信息,防止备份错误导致数据信息的不安全。

参考文献:

[1]Kuhn MG, Anderson J R. SoftTempest: Hidden DataTransmisionUsing Electromagenetic Emanations[A]. Engineer Pamphlet EP 110-3-2[C]. Hyattsville: U 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Publication Depot, 1998. 469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3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计算机;安全存储

1云计算技术的内涵与意义

云计算技术指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添加、使用和交付而衍生的动态、可扩展和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的应用是计算机领域用户端自转换以来的一项重大革命,不仅结合了众多传统或新颖技术,例如网络存储、效用计算和热备份冗余等,而且具有范围广大、高效、费用低和功能众多等特点。现阶段,云计算包括基本设备、软件和平台三种服务方式。

1.1云计算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存储的意义

云计算技术将给计算机数据安全储存带来一场新革命。目前,信息储存方式有两种,一是U盘拷贝或移动设备,二是电脑硬盘直接储存。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弊端,第一种易于丢失和难于保存,电脑硬盘则存在病毒问题。云计算技术可以直接通过注册和登录,实现URL或PC存储访问,节省了空间,减少了许多风险[1]。

1.2计算机安全存储问题

尽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给大数据时代信息存储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但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黑客就是其中之一。黑客是法治社会的一块灰色地带,计算机存储的数据信息在这种具有专业计算机能力的人面前往往无所遁形,当他们借此谋取私利时,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

2云计算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强化云计算信息库的防火墙设备

设置防火墙是保证计算机系统信息存储安全的重要举措。软件易于复制,如今盗版软件横行,其间穿插的各种广告和病毒不胜枚举,防火墙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阻挡计算机病毒的恶意入侵,而且可以借助辅助装置将计算机软硬件自动纳入保护范围,全方位立体保护计算机网络。因此,加强云计算技术的防火墙功能非常重要。加强的措施除了防火墙的研发与进步外,还可以将保护措施应用于不互相关联的计算机,形成终端保护监控,并使其处在多位管理员的相互监控下,最终达到监督计算机安全存储的目的[2]。

2.2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信息系统

计算机技术达成跨领域、多平台和众多技术的联结合作,形成一个发挥中心控制作用的云计算信息系统是一个重要举措。它需要工作人员设立一套统一、多元的信息机制,便于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它会随着现实问题的不断解决和发展编入程序,成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云计算技术在网络存储后优化、更新问题,是云计算技术的一大进步,而且为计算机存储的安全贡献了力量。

3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的应用路径

只有得到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支持,云计算技术才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灵活应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可以是文档、视频、图像和声音文件等,同时,这些文件可以进行可扩展性与稳定性存储,直接为客户提供按需付费的服务。云计算技术在网络存储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让人们感到困扰,提升云计算技术在数据存储方面的安全可靠性非常重要。采用副本冗余与编码冗余的方式对数据执行存储操作,并备份数据,防止故障不能修复时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

3.1可取回性证明算法——M-POR

可取回性证明算法的基本原理是依靠“挑战-响应-验证”机制进行运算。其引进了冗余纠错编码的概念,可以直接让需求用户验证云计算中的数据状态,同时,当用户需要查询数据时,可直接向云端发起挑战,云端接受挑战后会直接响应。验证云端的响应信息后,归档信息的安全状态被证明,但如果出现验证没有通过的情况,归档文件可能已遭受破坏,此时可以对文件进行尝试性恢复,采用的恢复方式可以根据受到的破坏程度进行选择。如果破坏值在阈值范围内,可直接利用编码的冗余信息恢复原始数据,同时,引入副本冗余保障安全存储,提升错误数据恢复的几率。这种算法的特点是验证云数据的完整状态时,可以直接精确确定错误,同时,结合更为专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处理措施。这种算法下,使用RS纠删码可以让原始数据得到冗余编码处理,进而专业恢复原始数据获。如果此时数据错误与丢失问题的阈值在一定范围内,那么可以通过冗余数据对其进行修复与分开放置,提高归档文件的提取速率,进而从整体上提升系统的应用功能便捷性[3]。

3.2MC-R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存储时,可以直接使用MC-R的不同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比如,用户端的MC-R策略或者云端的MC-R策略,提高了数据安全控制与管理的水平。

3.2.1用户端MC加密算法应用

数据隐藏与数据伪装较差,是云计算技术在网络安全存储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使用的解决方法是基于用户端的MC加密算法,构建数据伪装模块、数据隐藏模块与数据标记模块。虽然这三个模块各有特点与功能,但是可以在协同状态下,解决云计算技术的安全储存应用问题[4]。

3.2.2云端RSA应用

云计算技术的计算能力较强,不用对所有数据都执行计算步骤,直接对核心隐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后,可有效规避云端RSA数据大量消耗。一般情况下,这种加密与解密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需求用户必须在系统指导下生成RSA公私密钥并保存。第二,对MC加密算法进行数据处理操作,并与密钥一起传送到云端,此时云端会对数据进行再加密处理。第三,需求用户下载条件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下载加密文件,此时配合密钥对数据进行解密处理。第四,为了提供模块标记水平,可直接使用云端数据执行操作,寻找到隐藏的数据撤除伪装,进而有效恢复与利用初始数据。

4结语

为了让计算机技术安全高效服务,应用云计算技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储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除了通过防火墙设备加强和完善中心系统外,应用云计算技术中的身份确认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等都是可行措施。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可扩展和多功能优势,会给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安全。

参考文献

[1]牛霞红.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7):35.

[2]黄晔华.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的云计算技术[J].科技资讯,2018,16(34):20-21.

[3]翟丽娜.试论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8(14):79,84.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4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可信;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91.9

1 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概述

所谓的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是指改变物理存储实体与存储逻辑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1]。不仅能够将二者进行分离,同时还能够将不同存储设备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抽象层的形式将其放置在物理存储设备和访问设备之间的客户端中,这能够有效的降低存储的难度,将计算机的存储功能简化,同时还能够将各种不同存储设备的优势集中到一个整体之中,使抽象存储层具有更多的功能。

2 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构成

2.1 计算机主机的存储虚拟化

计算机主机的存储虚拟化,是指在主机上安装能够实现虚拟化模式的特定软件,使主机能够具备提供与存储网络和存储资源之间相互分离的存储空间,并且这一存储空间是基于一个服务器范围之内的独立的组成部分。主机的存储虚拟化能够同一个单一的服务器来对多个磁盘进行浏览,并且需要逻辑卷管理软件来对主机虚拟化模型进行管理[2]。

2.2 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

由于主机的虚拟化是建立在同一服务器对不同磁盘的浏览基础之上的,就促使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应该实现多个不同的服务器对同一个磁盘的浏览。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是建立在列阵控制器的基础之上的,能够将一个磁盘的阵列容量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存储空间,并且实现列阵的缓存、整合、数据恢复等功能[3]。

2.3 计算机网络的存储虚拟化

计算机主机虚拟化和计算机存储设备的虚拟化都是通过“一对一”模式来进行存储的,应用的范围较小,这就提出了一种范围更加广泛的“多对多”存储方式,即将存储模式建立在多个服务器对多个磁盘空间的浏览基础之上。基于此,就产生了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的虚拟化模式,即计算机网络的存储虚拟化。而计算机网络的存储虚拟化又可以分为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两种模式。带内虚拟模式是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二者之间的通道上建立起虚拟化的存储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难以实现存储的最优化。这也是人们将存储的眼光放置在带外虚拟存储模式上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实现带外虚拟存储的同时还要求实现这一模型的可信性[4]。

3 可信理论概述

所谓的可信理论,是指在保证硬件结构和操作系统二者的安全性前提之下,实现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保证存储虚拟模型的安全性的一种理论技术。简单来说,可信技术就是指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和方式来完成的设备行为[5]。将可信技术综合而形成的平台被称之为可信平台。可信平台是实现信息和信息接收的主要途径,是由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综合在一起,并且建立在可信模块TPM之上的,融合了安全系统和密码技术,被作为整个计算机信息存储系统的核心结构。

4 基于可信计算的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实现

4.1 环境自识别模块

如图1所示,为环境自识别模块(ESR)结构图,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环境自识别模块包括策略的定义和执行模块,以及扫描模块三部分。首先,扫描模块是用来为服务器中的通讯软件提供配合的,主要功能是将安全信息收集之后再将其传输给策略定义模块。其次,策略定义模块是指对扫描模块中传输过来的安全信息进行风险性定义的一个模块,其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策略定义模块中设置一个对风险进行评定的措施表,能够对安全信息的风险系数进行分析,并且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第三,策略执行模块,简单说来就是指一种将扫描模块和策略定义模块中给出的任务进行执行的一种模块,并且通过对通路的控制将执行任务发送给存储设备和多个服务器[5]。

4.2 环境自识别模块的设计

首先是准备阶段的设计,要将信息作为风险评估的目标来进行评价,并且是在一定的风险范围之内来进行评估,并且根据信息的不同来确定进行评估的方法,将可信性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和依据。随后进入到威胁识别的阶段,这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阶段,整个服务器的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对威胁的识别。威胁识别能够对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威胁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危险的系数,不仅能够找到危险的来源、确定危险的属性,同时还能够对威胁出现的频率进行复制。最后是风险计算的环节,通过环境自识别模块中的风险解决措施表中的应对措施对风险值进行计算,将风险的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6]。

4.3 对虚拟化控制器启动的设计

达到存储虚拟化网络的可信性的目的,建立可信根是基本,因为可信根是作为整个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可信性的基础的,通常选取TPM来作为可信根,并且在开机时就能够实现对可信根的建立,这就凸显出开机启动在建立可信存储虚拟化模型中的重要性。在启动时,程序首先要进行上电的自检,之后再执行程序,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就能够建立起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之间的通讯通道,这时,基于可信计算的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已初步实现。接下来的可信工作,主要是通过TPM芯片来完成。

5 总结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能够总结出,计算机存储的虚拟化技术中将以实现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可信性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因为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具有更好的系统性能,同时也是得益于其良好的扩展性能。实现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的可信性,将会给带外网络存储虚拟化模型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给计算机用户带来更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迪,孙海龙,郑礼全.基于网络存储虚拟化技术的海量GIS数据存储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11(23):308-31.

[2]孟晓,那文武,朱旭东.一种采用外带虚拟化技术的网络存储系统[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11(15):45-56.

[3]那文武,孟晓,柯剑.BW-VSDS:大容量、可扩展、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网络虚拟存储系统[C].第十五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会会议论文集,2008.

[4]刘朝斌.虚拟网络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极其心能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2011,11(15):69-78.

[5]林伟兵.智能网络存储系统(INSS)存储虚拟化技术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1,5(01):88-96.

[6]彭维平.基于可信平台的数据泄漏防护关键技术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2012,11(09):103-110.

作者简介:段宁(1980.5-),男,北京人,运行工程师,研究生MBA,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5

关键词:计算机;特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260-02

1 计算机特点介绍

1.1 计算机运算处理速度快

运算速度作为衡量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计算机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64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台计算机以5000次每秒的运算速度,将人们带入了计算机的时代,在后来的将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大致经历电子管时代(1946年―1958年)、晶体管时代(1958年―1964年)、集成电路时代(1964年―197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电子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而且造价高昂、功耗极大;晶体管时代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达到了10万次/每秒,功耗、体积以及系统的可靠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再到后来的集成电路时代,计算机的速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百万次至数千万次/S的数量级,模块化、设计标准化产品逐渐出现;如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计算机运算处理速度达到了几百万次到几千亿次,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处理复杂计算,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计算机急速飞跃的处理速度,就不可能有计算机如此广泛的应用,因此,计算机运算处理速度是计算机最为重要的特点。

1.2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数据存储能力

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介质从速度的快慢来划分,通常是这样的寄存器、高速缓存、内存、外部存储设备,其中高速缓存作为解决CPU运算速度和内存速度不匹配的问题而产生的,其容量相对较小,数据存储量较少,并且寄存器、高速缓存以及内存中数据断电丢失,不适合长期存储数据,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与CPU配合完成计算机任务,通常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都指的是外存。常见的外村设备包括硬盘、光盘、可移动磁盘等,现代技术使得计算机的外部数据存储量以及存储有效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存储量上来讲,计算机可以提供海量的存储能力供用户的使用,其中网络云盘以及磁盘阵列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数据存储可靠性、存储量的问题;而数据存储质量也是也来越强,信息可以有效地保持几年至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位数据的可维护性和可用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计算机数据存储能力,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也是计算机重要的特点。

1.3 计算机具有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能力

现代计算机除了具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还具备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可以根据人们的计算要求,被设计为各种计算精度,计算机数据处理类型既包括常见的整数类型计算和浮点数类型计算,同时还具备了逻辑运算能力,如果说整数型和浮点型数据的计算主要运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通常对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可达到的计算精度可以达到小数200万位的∏值,这基本上满足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过程中,那么逻辑运算则为计算机具备逻辑判断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得计算机可以进行智能的分析判断,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计算控制,这也是近年来智能设备和应用出现的技术基础。总之,计算机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计算机非常关键的特点。

1.4 计算机进行自动化任务的处理

现代计算机都是基于“存储程序”原理的冯诺依曼体系设计的,首先人们将预设数据和程序存储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可以根据任务步骤进行自动的处理,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原理。正是因为现代计算机具有高度自动化控制和任务处理过程,计算机才得以在工艺控制、辅助设计、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广泛的作用。以最前沿的物联网技术而言,其技术核心在于将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设备所捕获的不同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过程来实现计算机对于“物”的智能化控制。因此,计算机自动化的任务处理能力同样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重要的特点,更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2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场合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可或多或少的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场所,按照不同的处理内容,通常将计算机的应用场所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下文将简要的介绍计算机的不同应领域:

2.1 算领域的应用

计算领域的应用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计算。计算领域不仅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计算,同时还包括一些复杂数学模型的计算过程(以自然环境下,天气情况的计算而言,在过去,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计算存储能力,人们所构建的复杂计算模型无法得到快速的计算结果,而无法进行即时的天气预报,再比如生物研究中,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需要高速计算机发挥举足轻重的计算存储作用)。常见的复杂计算包括科学研究方面的计算、自然界与人类复杂问题的计算分析、高难度的工程计算等等,这些行业需要计算机提供可靠的、持续的高速计算能力,从而为破解计算难题提供准确的计算结果。总之,计算机在计算领域的应用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应用领域,更是计算机得以诞生最重要的原因。

2.2 信息的加工处理应用

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根据用户需求,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处理的过程。基本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都是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无论信息表示形式是数值数据、文本数据、影音视频数据还是其他二进制形式的数据。此处的信息加工特指对信息收集、整理、再处理以达到用户特定需求的这么一个过程,常见的数据存储处理手段可分为文件系统存储、数据库存储以及更高级的DDS,其中文件系统存储主要是根据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将文件存储在磁盘上的过程,这是最初阶段人们对于文件管理的主要形式;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复杂关系的应用,简单的文件系统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存储处理需求,应运而生的就是数据库存储,数据库存储主要是将数据进行格式化存储、并且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加工变换,一方面极大地节约了用户数据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用户对于数据的操作处理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数据的应用效率。再次,就是DDS数据信息处理,这是数据处理更加高级和智能化的应用,人们根据数据特点,依托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再构建数据模型以及操作方法,利用软件形式智能化的分析处理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当前流行的WEB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等信息加工处理应用都有广泛的应用

2.3 计算机的辅助技术

辅助顾名思义帮扶的意思,而人则是处于主导地位,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是在人操作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相关任务的完成。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辅助制造、辅助教学、辅助工艺规划、辅助设计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试、辅助质量控制等等。 以常见的辅助教学为例,这种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多媒体处理技术,进行教学过程展开的应用,教学过程无论是教授内容的展现方式、教授过程的互动性都达到了传统教学过程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于现代意义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再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通过将产品的各个参数、形态结构以及功能要求等相关数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 CAD)的帮助下进行电子化设计,充分发挥辅助设计软件高度智能化以及计算优势,实现快速设计和高质量设计的要求,辅助设计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工业、汽车制造、建筑、家居设计等相关行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自动化设计、生产过程,企业通常将辅助设计、制造、测试等技术相结合,进行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控制。总之,辅助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在产品生产、设计、制造等领域重要的应用。

2.4 工业控制管理应用

工I控制管理应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过程,工业控制管理与各种传感设备的应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传感设备的飞速发展就没有工业控制管理现代化的应用。以常见的生物品产生产过程为例,通过各类传感设备将生物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温度、湿度、PH环境以及各种有机质含量的实时监测,并根据生物产品的生产需求进行智能化控制,使得生物产品过程高度精细化,对于提高生产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工业控制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运行环境相对恶劣,可能出现高温、高压、PH环境影响严重等非常严峻的环境,对于计算机以及周边设备的应用可靠性和应用持续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处理能力的强弱划分,当前工业控制管理计算主要分为单片机处理和以ARM为代表的的核心处理器处理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工业控制必将朝着更加稳定、智能化管理过程大踏步地发展。

2.5 智能模拟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智能模拟又被称为人工智能(AI),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人的智力活动进行模拟的一种应用。该领域包括机器人的设计、自然语言识别、图像处理、专家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而言,智能模拟技术成熟度较低,但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品成果主要集中在人机博弈、模式识别、知识工程等领域,计算机高度智能化地模拟了人的感知、理解、学习和对问题的求解过程,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模拟应用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度。

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在智能家居、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基本上只要是人类涉及的行业,都能够发现计算机应用的身影,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计算机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无论是传统的数值计算、信息处理、辅助设计,还是当前流行的人工智能、工业控制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相信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挥在那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魏宏玲.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8-29.

[2] 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3):76+78.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6

关键词:云计算;分布存储;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04-01

云计算本身具备着数据处理效率较高、数据存储量较大的特点,但由于其本身的数据缺乏实时性,这就使得云计算的实际效用发挥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云计算在分布存储技术中的应用就能够较好化解这一影响,这样云计算就能够更好实现自身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1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晰这一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认知,本文将这一基本结构划分为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三类。

1.1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

对于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来说,这一结构通过网络线路实现服务器网卡的相连,服务器就能够由此实现同一网络体系下的互联,Cam Cube数据中心网络结构就属于这一结构的代表。在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中,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本身的结构较为简单,这就使得树型结构中单点瓶颈问题往往较难出现,不过以服务器为中心结构常常出现的线路运行补偿影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却必须引起我们重视[1]。

1.2 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

对于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来说,这一结构本身属于传统型分布存储技术,不过虽然该结构具备着结构简单、连接便捷的优点,但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已经不能较好满足使用者需要,这就使得近年来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基本结构中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数量不断下降[2]。

1.3 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同样属于典型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基本结构,而结合上文中对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结构、以交换机为中心的结构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结构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而为了保证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效用得以实现更好发挥,两种结构开始了结合的尝试。对于服务器与交换机相结合的结构来说,该结构在可扩展性、路由费用、网络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强的优势,这些优势就使得该结构能够较好实现工作流程的简化、存储工作效率与质量提升、系统运行效益的提高[3]。

2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应用

2.1 数据容错技术

数据容错技术本身属于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实现系统设备可用性、海量信息数据访问率的大幅提升,这就使得云技术分布存储将在数据容错技术的支持下始终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由此可见该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数据容错技术来说,其本身可以细分为纠删码容错技术与复制容错技术,其中纠删码容错技术本身属于借助信道实现传输的编码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实现对信息数据块丢失的容忍实现数据容错,不过该技术很容易引起数据失真问题,这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而对于复制容错技术来说,该技术主要通过相同模块的创建实现数据容错,这一技术本身具备着简单易用的特点,但这种技术本身对于存储空间提出的较高要求需要引起我们重视[4]。

2.2 节能技术

节能技术同样属于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存储系统能耗,其本身可以细分为软件节能技术与硬件节能技术两类,其中软件节能技术主要通过云计算环境下的闲置计算机自动化关闭状态进入实现,这自然就使得各方面的能耗率由此实现较好降低;而对于硬件节能技术来说,这一技术主要运用高性能设备取代低性能设备的方式实现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节能,而全面替换高能耗结构并应用新型体系结构,就能够极大程度上实现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的节能目标。

3 结语

在本文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的基本结构与具体应用,而将结合这一系列论述内容我们能够发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取得是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关键技术具体发展目标,而相关技术人员也将由此认识到降低系统设备的故障发生率、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益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赵鑫.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5:211.

[2]查杨.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2:190.

[3]吕书林.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6,05:185-186.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7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思考

前言

硬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硬件技术的发展决定着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水准与完善水平,对国内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看,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是主要构件,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对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其技术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知识内容后,我能够对该技术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1计算机硬件的构成及作用

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是构成计算机的重要部分,以硬件为例,其构成也相对较为复杂,对计算机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运算器,能够对计算机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借助控制器,可以与存储器之间相互转换数据信息。这是CPU的重要部件,对数据计算发挥着重要影响,也是决定计算机运行效率的关键。其次,控制器,相当于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指挥中心,与运算器共同组成中央处理器,可分析系列指令,并根据指令而发出控制命令信号,促进计算机各部件的协调工作。可见,控制器如同人体的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发挥重要作用。再次,存储器,相当于记忆装置,能够对用户的保存信息读取。通常,存储器是由主存、辅存两部分组成,计算机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信息内容大多在主存储器中存储。最后,输入和输出设备,是实现计算机与人交互的重要部件[1]。

2计算机硬件技术分析

2.1开发技术:当前,开发技术主要表现在嵌入式硬件平台开发方面。该平台为嵌入式微芯片提供工作场所,借助处理器和系统设备,使其能够正常运作。对于嵌入式的计算机硬件,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组成,可将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效率提升层次。其中嵌入式控制器发挥重要作用,其在单片机的内部芯片中具有诸多功能,如集成总线、脉宽调制输出等,不仅能够降低控制器的成本,而且其体积下,有利于计算机朝着为控制的方向发展。在计算机开发技术水平提高中,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对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开发力度,缩小其体积,同时也加强其工作能力,达到提升计算机硬件整体性能的目的[2]。

2.2加速技术:近年来,计算机硬件加速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能够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加速技术主要有:Huffman算法、XML、像素光照计算、CUDA等硬件加速技术,利用硬件模块代替软件算法,能够发挥影响速度快的优势,对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快速处理,达到提高计算机工作效率的目的。计算机硬件加速技术研究中,可借助芯片、处理器等硬件元件,用以解决CPU的诸多问题,减小CPU的压力,使其能够运行其他程序。就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看,硬件加速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技术人员能够在该方面有着突破性进展,有利的促进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3]。

2.3硬件存储技术:从存储技术看,是计算机得以在社会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支持,伴随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存储技术也逐渐实现突破。目前,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存储技术主要包括:首先,DAS技术,其存储设备在连接装置的作用下,可以直接连接计算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性能良好的优势和安全性低、扩展性差的劣势。其次,NAS技术,这是专门为网络数据的存储而开发和研究的新型服务器,具有独立的PC服务器,尽管其扩展性能良好,但数据传输速度并未达到理想标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单点故障相对较多,对计算机正常运行有影响。最后,SAN技术,可以形成存储网络,其扩展能力较强,而且数据信息的传输速度十分快,但应用该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

2.4故障诊断技术:在计算机硬件运行中,可能发挥故障,相关人员应对故障加以合理的定位及检测。为能够及时开展故障诊断工作,可设置自动诊断的程序,只需要在数据生成系统、诊断控制系统的条件下,方可实现。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构建故障模型,进行硬件数据测试,并输入精准的数据,在计算机硬件内部创造“词典”,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时,则启动自动诊断程序,针对相关数据而形成一份初步诊断报告,供技术人员参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跃发展,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但其构件越趋复杂多样,增加故障诊断难度,通过发展故障诊断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工作的效率,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利[4]。

2.5运行维护技术:运行维护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开展计算机的维护工作,能够使计算机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就计算机硬件的元件看,主板、显卡、内存、硬盘比较容易出现故障,一旦故障产生,则影响计算机的运行,因而用户应定期检测故障,对硬件部件开展必要的检查、保养工作,可延长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例如,对于风扇部件,应定期对其进行清洁,避免灰尘积累过多而影响风扇的转速。另外,机主还应定期检查内存及做好杀毒工作,为计算机硬件设施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

结论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硬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力的推动着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进程。我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计算机硬件技术有更多的理解,有助于为我以后学习计算机知识内容奠定基础。国内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道路上,必将以硬件技术知识为依托,从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国内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创造有利的条件。该技术未来发展中,开发技术、加速技术、存储技术、故障诊断技术、运行维护技术也将占据主导地位和发挥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方方,谢志英,陈静,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8):12-16.

[2]程启明,黄云峰,徐进,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功能开发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97-98+102.

[3]黄云峰,程启明,王莉,等.“计算机硬件技术”重点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79-81.

[4]蒋小艳.特殊学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践中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6+24.

计算机储存技术篇8

【关键词】计算机 数据储存 应用 案例分析

计算机数据的管理与使用,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技术资源操作。在实际的办公操作中,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几乎遍布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并且随着数据的电算化进程越来越深入,有了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方式。本文重点通过案例进行对于数据储存的一些分析,以数据库技术为基本主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模式。

1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分析

数据处理一直以来是办公以及企业单位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产与生活中,数据处理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主要的业务数据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处理开始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从而实现电算化的阶段。计算机自身的运行与操作,就是一种数据层面上的处理。因此,为了能够加强数据的处理效率,保证数据的调用效率和使用效率,数据处理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化。

1.1 关于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分析

由于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子数据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形式,让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于数据的处理也开始了较大的转变。其中,原始的书写数据逐步被计算机的数据统计所取代,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呈现了突破性的优势,从而在数据世界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生活。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数据时代的发展与数据处理技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据处理技术开始得以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软件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数据处理的技术软件有以下两种:

数据库处理软件,数据库是一种专门针对数据的一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调用以及修改和查询等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入的认可。其中,关于数据的查询和调用等两大功能,最经常使用,并且与传统的数据查询相比,快捷,高效。数据库软件,实际上就是一个数据的集成体,在数据库可以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满足用户的各种不同需求。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数据的存储空间,实现数据的有效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需要进行调用和查询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调用和查询函数,进行查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操作效率。

数据办公软件的应用;数据办公软件在使用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企事业单位最习惯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其中,表格数据处理软件,在进行数据汇总以及数据查询的操作中,能够体现出非常大优势,从而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保证企事业单位的高效工作效率。

1.2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效率分析

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相比较,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子数据处理,其优势非常明显。在现代社会,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时代和社会的主流。在工作与生活中,都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电子数据时代开始,并且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数据时代。那么,对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效率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数据存储更加方便快捷,存储空间大;由于是电子数据,所以采用计算机的硬盘存储,不仅仅节省空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存储和处理的效率。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一定的数据操作处理,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方式。

第二,数据查询高效快捷;采用数据库为基础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在进行查询和调用的过程中,非常方面,与传统的数据查询相比,更加智能高效。

第三,数据修改更加方便实用;传统的数据修改非常麻烦,并且会涉及多个层面的数据关联问题,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数据处理困难。而使用电子数据,对于数据可以进行随时修改操作,实现了数据处理的可控性。

2 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应用案例分析

依据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对数据存储进行分析,了解计算机技术平台的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解析现代数据处理的高效性。

医院的医患资料数据的存储与保护;对于医院的治疗记录而言,是非常珍贵的临床经验。经过不断的治疗与对患者的诊疗观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非常珍贵,并且需要恰当的存储和保护,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医患数据进行存储与对比分析,采用数据库的存储方式,最为安全与保障。通过医患数据库的建立,按照不同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从而在不同的分类下进行对应数据的存储。这些数据采用数据库的存储方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存储的效率,更能够实现长期高效的调用使用。在需要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时,通过数据库的管理方式,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因此,采用数据库的管理模式,不仅仅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更是在存储的层面上,提高了数据的存储安全性。并且通过分类的储存模式,让数据管理更加安全便捷,进入电子数据管理时代,利用先进的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实现智能化存储,也同样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模式,以及对现代社会计算机数据的常用处理方式,将现有的数据处理模式进行分析,在进行数据存储的过程中,采用数据库的的存储方式,不仅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储存效率,更能实现对于数据的调用和对比以及查询等操作的使用。总之,计算机的数据存储方式,更加安全高效,并且改变了传统的数据存储模式,为数据的处理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翠梅.基于SQL的数据库访问控制安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04):31-34.

[2]韦晨艳,杨键鸣,姚斯立.SQL数据库中存储过程、触发器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06):59-60.

[3]喻洋,赖冬寅,叶玉堂,刘平,基于SQL数据库的网上阅卷软件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 2011(09):142-144.

作者单位

上一篇: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范文 下一篇:会计核算的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