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04 04:54:03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1

2006年1月,财政部、商务部公开征求对《典当业务: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商务部《意见稿》)的意见,标志着监管部门正着力加强对典当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努力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拟在分析典当业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经验,就我国典当业会计制度的框架作些探讨,以期对即将制定的典当业务会计制度有所帮助。

一、我国典当业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典当业产生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典当业被逐步取缔。直到1987年,成都市开办新中国第一家典当行—四川成都市华茂典当行。1993年,典当行作为金融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2000年,典当行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商企业划归国家经贸委监管。2003年被划归国家商务部监管。近二十年来,典当业会计制度因监管部门的频繁变化而不统一,有的执行1997年人行提出的《典当行会计基本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人行典当会计制度》);有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 ;还有的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综合分析,目前典当会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行典当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0年之前,典当行作为金融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1997年人行拟定的《典当行会计基本制度》,把典当行作为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是根据当时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设计制定。由于监管职能的变化和新的《典当管理办法》赋予典当行新的功能,《人行典当会计制度》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典当业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部分核算科目与当前《典当管理办法》规定相矛盾

新的《典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典当行不得与其他典当行拆借或者变相拆措资金。而《人行典当会计制度》和当时的《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同城典当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资金,并设置了有关资金拆借的核算科目。新的《典当管理办法》还规定典当行不得对外投资,而《人行典当会计制度》设置了与投资有关的科目。这些科目的设置显然有悖新的《典当管理办法》。

2.部分典当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不当

《人行典当会计制度》对绝当物品的处理是不管绝当物品的所有权是否转移,而仍视同贷款。绝当产生时,在会计核算上从原贷款科目直接转入绝当贷款科目,过于简单笼统,不能反映绝当贷款的实际情况。而新的《典当管理办法》对绝当的处理是以绝当物品估价金额的大小为标准,绝当物估价金额不足3万元的,典当行可以自行变卖或者折价处理,损溢自负。绝当物估价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处理,也可以双方事先约定绝当后由典当行委托拍卖行公开拍卖。拍卖收入在扣除拍卖费用及当金本息后,剩余部分应当退还当户,不足部分向当户追索。这些新的规定要求必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反映。

3.有些会计报表的设置不尽合理

《人行典当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主要依据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主要设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三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分配表除报表项目外,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还算统一,而损益表把费用明细表的内容也融入其中,与现行制度不统一。

(二)其他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典当行除了执行《人行典当会计制度》外,有的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包括《小企业会计制度》)。无论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对典当企业来说并不完全适用,主要表现在:

1.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无法体现典当业务的特殊性。这是由典当作为一种既有金融性质又有商业性质的、独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决定的。典当金融性业务的会计核算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可以找到规范,比如抵(质)押贷款的发放与收回,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等,但商业性业务的会计核算却无法从中找到规范,况且典当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也不能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一般商业性质的业务核算,却没有规范金融性质的业务。故现行单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不管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都无法满足典当企业的特殊业务的核算要求。

2.会计制度不统一,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典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现行会计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典当业务核算的需要,加上典当监管部门在典当业务会计核算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各家典当行只能自设会计制度。有的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主,有的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主,自行设置核算科目,自行设计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利于行业监管。

二、统一我国典当会计制度的构想

我国典当业的重塑和发展当然包括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在内,这是典当业健康发展和对其有效监管的基础。作为对经济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制度必然要与业务种类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

(一)设计典当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原则

我国除了部分企业仍实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要求逐步过渡实行《企业会计制度》)外,现行会计制度已基本统一,包括《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三种。虽然典当企业经营的是贷款业务,过去也曾被认定为金融机构,但没有被纳入金融企业的范畴,所以不能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包括《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对《企业会计制度》没有规范的典当业的特殊业务,必须制定相应的《典当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加以规范。即典当企业会计制度的结构为: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主,《典当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为补充。这样既不违背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解决了典当业务的特殊需要。当然,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典当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可通过制定特殊行业的特定准则来规范,这也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

(二)《典当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框架结构

作为一种行业的会计制度规范,应当使用比较统一的格式。财政部已颁布多项行业会计制度,如《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等。商务部《意见稿》使用的名称是《典当业务: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其中分两个部分叙述,即: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但体例上显得不够规范和完整。笔者认为,典当公司会计核算制度也应当使用规范化的名称和格式,参照财政部已经颁布的几个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总体框架,《典当公司会计核算办法》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总体说明

主要说明制定本办法的目的和依据;明确典当公司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执行本办法。商务部《意见稿》中缺少这部分内容,建议增加这部分内容,使制度更加完整。

2.增设典当业特有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尽量使用现有统一会计制度的科目为原则。根据典当业的特点,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绝当贷款”、“贷款呆账准备”、“绝当物品”、“绝当物品减值准备”、“综合费收入”、“利息收入”、“绝当物品销售收入”、“绝当物品销售成本”科目。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在商务部《意见稿》增设的11个科目中,除了核算典当特殊业务的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绝当物品、绝当物品减值准备、综合费收入、绝当物品销售收入、绝当物品销售成本等7个科目外(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2个科目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科目一致,其实只有5个科目),其他4个科目建议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上的名称。如:预收、应收综合费可用“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核算,不必另设“预收综合费”和“应收综合费”科目;应付绝当溢价可用“应付账款”核算,不必另设科目核算;其他收入可采用“其他营业收入”核算等。

3.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

(1)典当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至少应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2)典当公司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报表项目基础上增加典当公司增设的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下增加“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绝当贷款”、“绝当物品”、“贷款呆账准备”、“绝当贷款减值准备”项目。

(3)典当业利润表参照金融企业按营业收入减营业支出和营业税金及附加等于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减营业外支出等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所得税等于净利润的分步式利润计算设置。同时在“营业收入”中设置“利息收入”、“综合费收入”、“绝当物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等明细项目。在“营业支出”中设置“绝当物品销售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项目。

(4)典当业现金流量表在《企业会计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设为“收回贷款所收到的现金”、“收取贷款利息所收到的现金”、“收取综合费用所收到的现金”、“销售绝当物品所收到的现金”四项。

(5)商务部《意见稿》对部分会计报表的格式和项目设置不妥。建议采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统一的报表格式和项目,以便于理解使用。

【参考文献】

1.新企业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编写组,《新企业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3月。

2.徐玉德,《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徐玉德,《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实务操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4.北京华融典当研究所,《典当基础知识》

5.商务部,《典当业务: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2006年1月。

6.商务部,公安部《典当管理办法》,2005年2月。

7.中国人民银行,《典当行会计基本制度(征求意见稿)》,1997年11月。

8.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

9.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

10.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2

关键词: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小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会有所增加,为了适应这些行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和维护国家会计制度的统一,伴随着《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终于尘埃落定。相较于原来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无疑统一会计制度体系是一种进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上归会计管理体制,下及单位会计制度或会计工作,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客观地讲,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影响之深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它凝结了全国众多会计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甚至教育了几代会计人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笔巨大遗产。

1.对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解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全国会计工作共同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办理会计事务具有约束力。

在我国,会计制度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会计工作的制度,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二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制度,如企业会计准则。

2.对统一会计制度的认识

现阶段实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管理方式,是同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管理体制、单位会计工作实践相适应的。

2.1 统一会计制度由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3个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进步。最重要的是新的制度体系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原有会计制度体系下,我国企业的会计语言无法与境外的监管机构进行沟通,调整的工作量很大,这不利于我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而简化与方便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则是新制度体系的又一大进步。由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现在的三个企业会计制度,从形式上有一定的简化,便于行业监管,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集团公司内部管理,避免由于集团内部执行不同会计制度带来工作量增加。同时,新的会计制度更注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2 由行业会计制度向统一会计制度的转换是中国客观环境变化后的必然。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的条件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不允许企业做出很多的判断,比如对折旧,准备等。会计与税法的要求基本一致。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另外,当时的会计人员的水平也没有现在这么高,行业与行业之间比较小的分别需要具体地分行业提出来。所以说,在当时,行业会计制度是有它的客观需要的。经过许多年之后,现在中国的会计规则比从前稍微笼统一些,不需要分行业来制定了。另外,由于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行业与行业差别可以由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自己判断。所以说,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很正常的。

2.3 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比较强。国外只有会计准则,而中国既有准则,又有制度。由于中国地方比较大,会计人员太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一,而准则需要更多的判断。每个人对准则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所以,需要操作性更强的制度作指导。这样的制度更符合现实特点。

3.对统一会计制度的探讨

对于已经形成的统一会计制度,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的体系是否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好用是导致新体系遭到质疑的一个焦点。

虽然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形式上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大为简化,也大大地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很多人却认为相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新的制度体系并不实用。

由于我国企业种类繁多,试图用一种或几种会计制度涵盖所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只要将会计准则制定并完善就可以了,不应该用一些具体的会计制度来指导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具体会计制度可交给各行业协会去协调。

新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的缺陷就是还不能照顾到某些行业的特点。金融企业有它的特点,所以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他行业虽然不像金融企业那么特别,但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对于特别的业务,如果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做,一般的会计人员可能做不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财政部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制定会计核算办法来弥补统一会计制度不能兼顾各行业特点的缺陷。会计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特点,对企业会计制度做出的补充。现在财政部已经制订了三个会计核算办法,即《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

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已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以后每个特殊行业都有一套会计核算办法,这与以前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有什么区别?对于多元化的企业来说,是不是还是要同时执行几个核算办法?那么,会计制度这种形式上的改革到底能有多大的意义?

再比如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制度,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财政部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已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上几个方面的会计制度都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小企业有执行会计制度的选择权。小企业按规定可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小企业,不能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不能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3

【关键词】 规范; 会计核算; 提高信息质量

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处理的系统,企业的各项管理和业绩考核,都必须以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企业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并为以后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维框架,提升企业财务竞争力。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反映着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变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人们区分绩效优劣的企业,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促使社会资源的良性流动,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会计人员依据企业经营活动所建立的财务管理成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决策作用。

二、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各类型企业的种种原因,在实际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很多企业存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资料信息不全不实

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在我国,由于会计工作核算基础不一、水平各异。不仅原始凭证填制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很大,而且白条入账等现象屡禁不止。在记账凭证方面,有的企业制作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不能说明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不符合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使相关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企业的成本数据和盈余状况。在账户管理中,“账外账”和“小金库”严重。企业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而且“账表不符”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企业没有使用完整正规的报表报送系统,各表间没有完整严密的勾稽关系。

2.会计信息的采集不完全,各成本费用信息来源比较片面。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有些核算岗位人员不深入基层企业,财务核算缺乏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各核算基础资料没有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要求报送,造成成本不真实,难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作出正确抉择。

3.电算会计资料管理不完善。很多中小企业施行会计电算化后,一些企业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达不到要求,造成电算化会计资料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近年来频繁更换和升级,引起的会计资料得不到有效的保管和发挥应有作用,同时也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长期下去,必然导致会计档案不完整和不安全。

4.民营中小企业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对匮乏,由此也造成很多问题。会计人员、经济事项的经办人在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核算中,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水平不高,法规知识缺乏了解,在对高科技会计设备和网络的应用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会计人员和企业财务领导电算会计知识缺乏或老化,对本企业电算化会计的软件、硬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的组成内容不甚清楚。

(二)制度不健全和执法不严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会计核算中内控制度及其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薄弱。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即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给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可乘之机。有些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无序,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重视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新增固定资产不记账,减少固定资产不冲账等问题相当普遍。

2.相关法制不够完善与健全,现有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法制环境。尽管《会计法》、《现金管理条例》、《税收征管法》等相关法规对弄虚造假者和会计核算不规范行为作了许多规定与限制,但有不少制度法规范围和标准滞后于新的经济形势,远远不能够满足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给会计核算中的不规范行为提供了温床。

3.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陈旧、内部监督不力。在对会计人员管理观念陈旧,会计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抑制了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因此,要真正发挥企业业绩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1.建立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是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明确财务职能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内容庞杂。会计管理制度不仅包括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管理办法、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还包括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以及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管理办法。必须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核算更加明确、简化,业务流程更加优化,运行效率更加提高。

2.实行规范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会计政策不规范会使一个公司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经营分析缺乏合理性基础。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

3.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在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是减少核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规范核算的前提。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因此,应由公司的最高会计管理层依据国家统一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下级企业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级下设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各级企业设置科目的明细程度以满足本级企业的核算管理需要为最低原则。

4.执行固定的会计报告及分析制度。各企业必须对各责任中心的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的因素分析,报告企业的预算管理当局,并具体规定会计报告表格体系,明确向哪些级别的管理者报送哪些明细报表、报告的周期及时限,明确每种报告类型的上报时间。定期举行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具体分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优化经济后果,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1.完善约束治理机制。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能有效地发现会计错误与舞弊,促使会计职业判断准确、公允。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以确保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完善会计监管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管理中堵塞漏洞、强化法律约束,提高造假者的成本。

2.强化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更新观念。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侧重会计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人员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改变过去的习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3.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新的会计核算原则及方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认真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提高职业判断的利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责任的配置和赔偿规则的实施,引导个人行为,增强其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

(三)深入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促进企业信息质量不断提升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广泛地涵盖了企业治理、业务管理等方方面面,既涉及组织机构设置,也涉及工程项目、全面预算,采购、销售等具体业务事项。

企业应当根据基本规范指引的规定,结合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一套内控严格、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的内控制度及措施,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利于会计人员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将内控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相衔接、相融合,确保内控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将各项管理制度信息化,实现对各类业务的自动控制,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要做到各项制度坚决执行、坚持始终。各公司及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总会计师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观念,主动成为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确保本单位会计规范化核算的顺利实施。

(四)完善和健全国家会计法规制度

完善的会计法规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应注意各相关法规的衔接,避免执行的混乱。

1.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强化企业负责人的第一负责人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除要求及时整改外,应严格依法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从而使会计违规违法行为无立足之地。

2.加大外部监督检查力度,各监督部门不仅要对税收情况进行监督,还要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企业也应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自检自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

3.实现会计核算程序的公正性。会计程序制定的公正性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会计结果的公正性。再好的理念和规则,不按其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公正的结果,导致背离初衷,从而造成结果的误差或者错误。现在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的检查和监督,基本上是对会计结果的监督和检查,这种检查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还应对会计核算程序的运行进行检查。

总之,企业归集财务核算成果,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应当履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只有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纳入正常、有序的发展进程中,才能规避会计风险,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甫.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J].财务会计,2009(12).

[2]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财会月刊,2004(9).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4

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内涵的认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其实质就是要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就是企业通过优化会计核算管理手段、深化会计核算管理内容、拓展会计核算管理领域,将会计核算工作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会计职能从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职能向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决策支持职能转变,促进企业增加收益、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水平,促进企业效益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

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内容的分析

(一)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否及时提供准确、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好坏和工作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准。通过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和工作组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为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因此,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为目标。把成本控制到最优,真正做到风险可控、成本最小,效益最大。

(二)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1) 会计行为规范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会计行为更加职业化和标准化。同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核算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过程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2) 会计核算和控制精细化。一方面,企业应详细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和需注意问题,以便会计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规范的记录并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抓住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关键点,将各关键点连接成一个控制网络,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个监控系统。

(3) 会计分析精细化。会计精细化分析主要是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从多个层次去跟踪.以发掘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

(4) 会计考核精细化。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避免执行不力和制度虚设现象,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执行效果。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思考

基于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那么如何针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提升管理效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制度建设与管理层面保证核算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是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要用有型的管理制度规范核算、回避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每项具体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对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整合规范。首先应针对会计核算相关的预算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成本费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算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规范与修订;其次要依据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新的切合实际的规定和制度,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办法、会计委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租赁会计核算办法等,使精细操作标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密有效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标准。

(二)在实践中细化会计核算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会计核算实践中,企业应建立顺畅有序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严格遵循企业会计核算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业务的特点,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报告等进行了连续、全面、系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使精细化管理产生应有的管理效益。

(三) 通过量化考核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执行效率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执行,需要有量化的考核标准与办法。为此,企业应当对会计系统实施量化考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会计质量达标工作。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本着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制度健全、规范管理、素质强化、促进工作的思路,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中应建立惩罚分明,以激励为主的政策。通过这种严格量化的考核体系,形成长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财会队伍管理和会计业务工作的更好完成。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要的有效管理方法。基于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尚未有一定的模式可遵循,因此这要求我们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办法,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爱民编着.精细化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5

《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小企制度》)是根据小型企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规模较小、业务比较单一等特点,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定和内容适度简化而制定的。因此,在对企业发生的某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上,《小企制度》与《制度》相比,其具体会计处理有一定的差别。

《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和实施的相关要求

㈠ 《小企制度》总说明第二条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

本制度中所称“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企业组织(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具体标准可见上述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厅评价函[2003]327号《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㈡ 《小企制度》总说明第三条规定:“符合本制度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按照本制度进行核算,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1.按照本制度进行核算的小企业,不能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不能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选择执行本制度的有关规定。

2.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分属不同规模的情况下,为统一会计政策及合并会计报表等目的,集团内小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3.按照本制度进行核算的小企业,如果需要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如果因经营规模的变化导致连续3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应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前提下执行《小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小企制度》总说明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制度”。

《小企制度》总说明的第四款至第十款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档案的管理、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假设等相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小企业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事项和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相关文件和《小企制度》的规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小企制度》的总说明中未对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对外提供,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编制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规定”,但小企业在开始执行《小企制度》和颁发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报送办法后,应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做好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的全面清查财产核实债务、检查会计期间对交易和事项会计处理的合法性,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数据进行核实和核对,有关责任人员对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依照一定程序进行审查和批准,均应依照相关规定执行。

应注意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九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十条对收入、费用、利润的定义和会计报表的列示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应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分析判定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小企业应严格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

《小企制度》总说明第十一条列示的十三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制度》第十一条列示的十三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在个别条款上根据《小企制度》的制定原则进行了修订和简化。其中:

㈠ 客观性原则:《小企制度》要求为“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制度》要求为“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亦即在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中不再规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㈡ 相关性原则:《小企制度》要求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制度》要求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差别在于《小企制度》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要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必备的内容。现金流量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确定是否对外提供。

㈢ 历史成本原则:《小企制度》要求为“小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应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而《制度》要求为“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另一项差别在于《制度》规定:“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即凡所有资产项目发生资产减值均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小企制度》仅规定“各项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应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两者有所不同(小企业仅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三项)。

《小企制度》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衔接

截至目前的现行十六项企业会计准则,除《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由于公布时间晚于《企业会计制度》颁布执行时间(2001年1月1日),其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未能包括在《制度》之内,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规定基本上已包含在《制度》之中。但根据财政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问题解答》及有关的规定,执行《制度》的企业,在执行《制度》的同时必须执行相关的会计准则。因此,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财务报告的相关规定在执行《制度》的企业已同时遵照准则的规定执行。

《小企制度》是在《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简化,因此实质上也是对现行十六项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

㈠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建造合同两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上市公司执行,为此《小企制度》未对上述事项给予具体规定。

㈡ 现金流量表准则虽要求在所有企业范围内执行,但《小企制度》规定小企业是否对外提供现金流量会计信息,由小企业根据需要决定,因此,现金流量表准则的相关规定含于《小企制度》之中属于选择执行。

㈢ 《小企制度》总说明第十二条根据非货币易准则的规定和要求,对小企业发生非货币易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作出具体规定,总说明第十三条根据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和要求,对小企业发生债务重组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作出具体规定。

㈣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准则,规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范围内执行,但《小企制度》“5101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科目说明第三条第二项第2款规定:“……对于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应增设“5801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并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由上述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报告年度的销售退回事项的处理,按《小企制度》规定进行的会计处理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准则提及的其他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股利和持续经营事项可以参照《制度》和《小企制度》的规定,确定其会计处理方法和披露内容。

㈤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规定在所有企业范围内执行。《小企制度》会计报表编制说明第五项会计报表附注第1款规定:“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包括:

⑴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⑵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小企业执行的各项会计政策,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规章等要求变更,应按相关衔接办法的规定执行,没有相关衔接办法或是衔接办法未予规定,应进行追溯调整。”

虽然《小企制度》中未单独对此相关事项的处理作出明确规定,但根据上述规定,小企业应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

㈥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在所有企业范围内执行。《小企制度》会计报表编制说明第㈤项会计报表附注第2款第(2)条的规定:“未决诉讼、仲裁形成或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是小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应披露的内容。

由于或有事项的发生和存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产生一定甚至较大的影响,为使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且《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或有事项的披露均有具体要求,因此,小企业应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或有事项,特别是“很可能”形成的负债,作出合理的判断,按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

㈦ 租赁准则规定在所有企业范围内执行。《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1501固定资产”第三条第四项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按上述规定计算“未确认的融资费用”按月摊销。

而《小企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1501固定资产”第三条第四项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后的金额作为其成本”。

由上述规定比较可知,《小企制度》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和《制度》相比是比较简单的,因而简化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的会计核算。其他内容的会计核算基本上是一致的。

㈧ 无形资产准则虽然规定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试行,但比较《制度》与《小企制度》的会计核算方法,除了《制度》中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小企业不执行以外,其他核算的方法和内容《小企制度》与《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

㈨ 存货准则虽然规定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试行,但比较《制度》与《小企制度》的会计核算方法,除了对已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日常的会计处理,《小企制度》采用了简化的方法“……除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以外,小企业售出商品时可不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待年末时一并进行调整”外,《小企制度》与《制度》和准则相关规定是一致的。

㈩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其他企业试行,比较《小企制度》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准则的有关规定《制度》尚未修订),为了简化小企业会计核算,《小企制度》除了未按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要求,期末检查固定资产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相关事项未予规定外(减值后折旧的计提、减值恢复的会计处理等),包括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财务处理等均和准则的规定和执行《制度》企业现行的实务操作会计处理是相一致的。

[十一]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在所有企业范围内执行。比较《小企制度》和《制度》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小企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2301长期借款”第三条规定:“小企业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指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在满足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至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以后发生的,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简化小企业会计核算,即不再按准则和《制度》规定划分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和暂停资本化。符合资本化条件期间的借款费用可以全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十二] 收入准则原规定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但《制度》的会计核算有关规定已涵盖了准则的内容。比较《小企制度》和《制度》的内容,其主要的区别是对外提供劳务时,劳务的开始和分属不同会计年度时收入的确认:

《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101主营业务收入”第二条第二项规定:“……如果劳务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在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相关劳务收入。当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时,则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

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以下两种情况确认和计量:

⑴ 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并按相同的金额结转成本;

⑵ 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收入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金额,作为损失;

⑶ 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但应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

而《小企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101主营业务收入”第二条第二项小企业提供劳务的收入,按以下规定予以确认:

(1)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当在完成劳务时确认收入;

(2)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

注:小企业在按《小企制度》对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时,从谨慎性原则考虑,亦应充分关注“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以免形成资产的虚增。

(十三)投资准则规定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试行。对企业有关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处理,在《制度》开始执行以后,财政部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问题解答㈠――㈣中对原规定作出了一些补充和修订。因此,现行执行《制度》的企业对于有关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应当说是按《制度》和相关问题解答的补充和修订执行的。

《小企制度》与《制度》和问题解答的规定相比较,简化的主要内容有:

㈠ 《小企制度》会计科目使用说明“1401长期股权投资”第三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作为投资成本。以现金购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后的差额,作为投资的实际成本……”;第五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账务处理:㈠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应根据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㈡股权持有期间,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按照应享有的或应负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由上述规定可知,当小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时,不再按准则的规定,根据初始投资成本与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计算差额,将差额借方或贷方分别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或资本公积金,而是将上述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后的差额作为投资成本,反映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此后,逐年按规定进行调整;

2.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小企制度》未要求每年年末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逐项检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注:综合前述规定,执行《小企制度》的小企业,按制度应计提的资产减值仅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三项。

(十四) 对于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小企制度》只要求小企业实行应付税款法,未规定要求执行纳税影响会计法。

《小企制度》的会计报表附注会计信息的披露

《小企制度》会计报表编制说明第五项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小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应披露如下内容:

1.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包括:

⑴ 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⑵ 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小企业执行的各项会计政策,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应按相关衔接办法的规定执行,没有相关衔接办法或是衔接办法未予规定,应进行追溯调整。

2.其他重要事项

⑴ 应收票据贴现,用于贴现的应收票据的票面金额、利率、贴现率等;

⑵ 未决诉讼、仲裁形成或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

⑶ 本期购买或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

⑷ 本期内与主要投资者往来事项;

⑸ 其他重要交易或事项,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原价、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对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等”。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6

[关键词] 私营企业会计核算对策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私营企业力量也在迅速壮大。2001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有了明显增长,2009年底,私营企业达到300.55万户,比2001年增加97.7万户,增长48.16%。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企业的纳税额也在同步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企业主本身淡薄意识及会计基础薄弱等原因,使得当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的体制机制的矛盾日益加深,违背会计原则的情况下偷漏国家税款。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势头,也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私营企业主不重视会计核算,或受利益驱使有意阻碍会计规范核算

家族制的私营企业为企业老板的“独裁”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自然人与法人的概念混为一体,由于私营企业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加上其对公司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无法对企业财务运作给予正确指导与有效监督。局限于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了解,使得私营企业主对会计核算难以重视,造成财务管理流于形式甚至出现混乱的局面。另外有些私营企业主为达到偷漏税等不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任意调整增减账面利润,而且想方设法为这些不法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这种行为对规范会计核算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2.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

私营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高度统一,滋生了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造成了很大影响。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对于会计控制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所有者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和控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会计控制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3.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

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一是基于成本考虑,很多私营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而且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办公条件较差。二是我国绝大部分中小私营企业财务主管、出纳等岗位绝大部分由业主家属担任,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使得会计控制不能有效执行,严重扰乱了企业正常的财会工作秩序。有些单位请身兼数职的人定期做账,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由于私营企业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低,会计队伍建设缺乏经验,现有会计队伍也易跳槽,极不稳定。

4. 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机制

私营企业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设置凌乱,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私营企业会计岗位一把抓,不相容岗位的相互错乱,为数众多的私营小企业不专设出纳岗位,经营活动中违规违纪现象较为普遍。私营企业主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加深了舞弊及偷税漏税的可能,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二是财政部门的监管流于形式,致使部分小企业领导者无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审计对私营企业约束性较小,其年度会计报表不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就能报出,有很高的财务执行风险,另外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愿从事私营企业的审计,只靠政府的单项外部监督,注定是失败的。

5. 会计核算水平低,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容易失效,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素质决定着私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目前,私营企业中会计核算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帐簿登记混乱,帐务处理不及时,虚假编制会计报表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企业主对企业前景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如果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不高,就不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有用的信息。此外,会计控制经济活动、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等职能的发挥,进一步对会计核算、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规范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要解决私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加强外内审计和监督力度,还要以企业本身业务特点为主线,增强私营企业主责任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财务核算能力,具体提出以下对策:

1. 政府要高度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涉及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同时加大执法和宣传教育的力度,为私营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创造有利的客观环境。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努力改变企业主重业务轻财务的管理理念,使私营业主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会计核算规范化的工作中来,从而推动我国私营企业的良性发展。

2. 认真贯彻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小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结合新会计准则的立法精神,对会计作假舞弊的私营企业及业主进行处罚,为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保障。尽快建立与私营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阻断因私营企业主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的舞弊通道,从而督促私营业主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管理上做到权责对等,会计控制及核算有序、健康推进。

3.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1)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必须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2)科学设置会计岗位,严禁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当,完善会计核算流程,及时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按实际编制企业财务报表,以便为企业主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另外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主独裁统治形成一定约束,确保私营企业科学长久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推广会计工作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会计账、证、表的处理规范化和会计档案、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同时更可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了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也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就会达到新的高度。

4. 内外部监管有效结合,双管齐下。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应合理依托自身约束机制和内审部门的监督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财政部门、税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帮助私营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税务部门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办理中小企业税务登记证和供应销售发票时,应督促中小企业基础工作规范,对于尚未建账或建账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不予以办理税务登记,不予供应发票,要求到财政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方可办理相关业务。此外还要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对较大的私营企业进行财务报表等的审计,以便发现其核算工作的问题,加以解决。内部监督、外部监管、第三者责任方审计的有效结合,可以防范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不合规现象,规避风险,促进其经营向着健康、良性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付出长期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作为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者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市场游戏规则,为企业提供公平、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以规范企业行为;至于私营企业企业本身,应注重加强会计核算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荣树新杨楚义:民营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8.4:62-63

[2]陈国清:规范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探讨.经济师.2006.11;146-147

[3]王轶男王波:加强私营企业会计基础的认识.会计师.2007.3;41-42

[4]何海钊李翠娟龙烨:小型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浅析.商场现代化.2007.12;324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7

一、企业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开办费”不符合“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规定,不再通过该科目进行核算,允许企业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根据准则规定,“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在筹备建设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而企业在筹备建设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从准则规定我们知道,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属于“管理费用”科目列支核算内容,而不允许在“开办费”里核算,直接在“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科目列支。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管理费用,是指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包含该小企业在筹建期内发生的相关费用,如开办费、业务招待费用……等等。

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我们知道,小企业在筹备建设期间的业务招待费用也不可以通过“开办费“核算,在此规定方面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处理是相同的。

(三)《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但《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并无明文废止,仍然有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因此,筹建期间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根据以上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出结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一样,依然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不允许通过“开办费”核算,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二级明细“业务招待费”科目。

二、税务部门关于企业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相关规定

(一)明确筹建期概念,准确把握筹建期含义

筹建期是指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之日期间。从筹建期的概念可以看出,筹建期的结束是以生产经营的开始为标志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执行。

综上所述,筹建期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从企业被批准筹办之日起至企业取得第一笔收入日期止。

(二)明_最新财税政策,准确理解税法相关规定

目前最新财税政策就是2012年第15号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规定,企业筹建期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额的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筹办费税前扣除。

这条规定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对于筹建期间发生的招待费用,按实际发生的60%计入开办费。而开办费处理则按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处理。即要么选择一次性进费用,要么选择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实际上这两种选择是与会计制度不同的造成的不同处理,即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按长期待摊费用处理;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则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而不能理解为既可以选择一次性摊销也可以一次进费用。

三、企业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纳税调整与税务管理筹划

(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的60%计入“管理费用―开办费”,并按照税法规定,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用在开始生产经营当年计入当期的损益,在企业有经营收入的当期一次性扣除。

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筹建期间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实际发生金额的60%一次性在开始计算损益的年度扣除,不存在5‰扣除限额之说。

(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已经计入“长期待摊费用”,那么应当按照税法规定,在开始经营之日起不低于三年进行摊销。

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筹建期间的业务招待费在开始生产经营年度分期摊销计入当期的费用,与当期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合并计算,受发生额的60%和开始生产经营当年销售收入的5‰双重抵扣限制,按两者孰低计算,超过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三)业务招待费用的税务管理筹划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是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

假设B(business entertainment)代表实际的业务招待费,S(sales)代表企业的当年营业收入,T代表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则T=60%B,且T≤5‰S,要控制税前扣除业务招待费不要超过营业收入的5‰最高限制,那么最高T=60%B=5‰S,则可以得出B=8.33‰S。

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办法篇8

关键词:加强监管;会计;廉政建设

Abstract:Inordertoadvancethefinancialreform,strengthensthemanagement,inrecentyears,ourprovinceeachregionwasthesamewiththenation,carriedonmultiformaccountanttodelegatethesystempilotreformandtopassthroughoneafteranothersummarizes,theguidanceandthepromotionunceasingly,accountantdelegatesthesystemreformtohavethegoodtendencywhichwasontherise.

keyword:Strengthensthesupervision;Accountant;Cultivationofcleangovernment

一、会计委派制开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在国有小型企业可以从解决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入手,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会计上岗资格,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对作风建设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会计学课程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