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法律法规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02 17:14:29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1

一、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

边民,指的是生活在沿边境地区的人群,他们的身份特征是居住在沿边境一侧的国民。边民的概念界定对于滇越边民跨境通婚问题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边民之间的通婚不同于其他跨国婚姻,通婚双方在地缘、语言、民族、风俗习惯乃至经济状况上存在相似性和联系性,很多都有亲友关系,了解彼此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而且在婚后双方家庭会互相走亲访友,与近年媒体报道的有组织的越南新娘跨国通婚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的探讨,仅厘定在边民通婚的范围内。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的边民跨境通婚基本上是仅存在事实婚姻状态而未经婚姻登记的非法婚姻状态,所以本文是在现象描述而非法律界定的意义上使用跨境通婚一词。

(一)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数量

滇越边境线长1407千米,跨越红河、文山、普洱三个地市级行政区域。根据红河州民政、边防部门调查统计的数据,截止2010年11月,入境与红河州边民通婚的越南籍人士共1075人,入境越南人几乎全部是妇女,婚后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境内定居和谋生。文山州的情形也差不多,截止2012年7月,未依法登记而滞留境内与我国边民通婚的越南妇女达3251人,文山七县一市均有分布,其中尤以边三县人数众多一一马关1368人,麻栗坡1243人,富宁421人。普洱市中越边境线仅67公里,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乡辖区,该地因大量种植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中国公民经济上普遍较为富裕,对结婚对象比较挑剔,加之该乡同时与老挝接壤,在中越战争期间又曾经作为战场,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当地仅有少量跨境通婚存在且大多数是与老挝籍边民通婚,笔者调查所遇仅有的3例跨境婚姻还都是缔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在相对贫困的沿边村寨木噶村委会,则因为以河为界,两边又是大山,交通往来不便,所以也没有发现越南妇女入境通婚的情况。

仅从绝对人数和占地区人口的比重来看,入境通婚越南妇女的数量似乎并不大,然而考虑到滇越边境地区多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人口密度不高的贫困山区,仅一县之内就有达千余人的跨境通婚,还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从更小的边民社区来看,在有些紧邻国界线的村寨,跨境通婚人口的比例更为惊人,例如富宁县田蓬镇庙坝村委会打腮村,该村距离中越界碑仅1.5公里,距离越南河江省苗旺县龙兰社龙兰街仅3公里,村民共36户138人,男性84人,其中就有12人与入境越南妇女通婚,比例达14.3%。另一个同样紧邻边界线的村寨龙哈村委会牛棚村,距离界碑0.5公里,距离越方同文县同文社马路村、岩脚村约2公里,该村60户259人,男性164人,其中17人与越方入境妇女通婚,比例占10.4%a,周边其他村寨的情况与此相类,男性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是跨境通婚,可以推断,如果仅统计适婚年龄的男性人口,那么跨境通婚人口的比重将更加惊人。

(二)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类型与特征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现有的滇越边民跨境通婚做如下分类:

1.族内婚与族际婚

依据通婚双方是否为同一民族,可以将跨境婚姻分为族内婚与族际婚。滇越边民的跨境通婚多为同一民族的族内婚,在这一地区民族多为跨境而居,许多民族有族内通婚的传统,加上共同语言、服饰、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和亲友社交网络促成的交往,使得边境两边的同族男女更易达成族内跨境通婚,尤其在紧邻边界线的民族村寨,基本上都是族内婚。以对富宁县田蓬镇边境村寨的调查为例,在走访的48个村寨98户通婚家庭中,族际婚仅有8例(中国汉族与越南苗族通婚),其余家庭均为族内(苗族)婚,即使在汉族、苗族杂居的村子,也基本上是苗族族内跨境通婚。滇越边境地区为数极少的中国女子嫁入越南的情况,也是受族内婚习俗的影响,如红河州绿春县平河乡瑶族村寨上平河村和新寨村,遵循纯正瑶族传统的村民只与本民族通婚,因周边瑶族村子有限,所以位于越南境内的瑶族寨子被纳入通婚圈内,强大的民族因素使得这个地方出现了不同的通婚流向一一中国女子嫁入越方通婚(近十年来有十余例),调查中当地老人说:即使那边穷,我们的姑娘也愿意嫁过去,瑶家找瑶家,这是老祖宗的规矩。族际婚指的是通婚双方分属不同民族的跨境婚姻。受云南省内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特征的影响,同一地域内可能居住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国家教育的普及打破了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语言障碍,经济的发展也紧密了村寨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的族际交往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奠定了基础。

2.同龄婚与差龄婚

根据通婚双方之间的年龄差距,可以将跨境通婚分为同龄婚与差龄婚。依据中国的习俗,以男大女4岁为较好的年龄差,在此范围内都可以视为年纪相仿的同龄婚。以此为基础,年龄差距在4一岁的婚姻被视为可接受的年龄差,超过8岁则可视为年龄差距较大的差龄婚了。根据笔者在滇越边境多地村寨调查掌握的情况,滇越边民的跨境通婚大多数是同龄婚,存在一定数量的差龄婚,且差龄婚分布与地理区位、民族和经济因素相关。族内婚基本上是同龄婚,地理区位接近的村寨相互间通婚也多是同龄婚,同龄婚考虑经济因素较少,相对比较有感情基础。差龄婚主要出现在异地、双方经济条件相差较大和族际的跨境通婚,男方通常年龄较大且多为汉族,此类跨境婚以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基础,感情基础和婚姻的稳定性都比较差。

3.自成婚、介绍婚与拐卖婚

依据婚姻缔结的方式和过程不同,可以将滇越边民的跨境通婚分为自成婚、介绍婚与拐卖婚。自成婚指通婚双方在日常交往中结识并经自由恋爱而结婚。这一类跨境通婚一般是发生在具有稳定社交网络的同一地域区间内,双方自小认识或者通过劳动、赶集、民族节日、亲朋宴请等方式结识并恋爱,多为族内婚、同龄婚。介绍婚指婚姻双方经人介绍认识而缔结婚姻的跨境通婚,介绍人为亲戚、朋友或外出务工结识的人,其与自成婚不同的地方在于双方并不是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相识、相爱,而是经由介绍人的介绍才相互认识,与自成婚相比,介绍婚的双方不一定存在地缘上的联系和共同的亲友社交网络,通婚不再限于族内婚和同龄婚。介绍婚在跨境通婚中有很大比例,介绍人往往可以依照风俗获得一定数量的经济酬谢,但主要是礼节性的表达,与拐卖有着本质区别。拐卖婚指婚姻一方是以拐卖方式被骗入境与收买方结婚,但婚后因已生育子女、生活条件尚可等因素的考虑,接受该婚姻状态并安心生活的跨境通婚。拐卖婚主要出现在非边境地区的农村,在边民的跨境通婚中很少见。

4.地缘因素影响着跨境通婚

在边民这一特定人群的身份设定下来观察,地缘因素对跨境通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通常直接位于边境一线的村寨通婚多些,有出入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的地方通婚也较多,而乡镇政府驻地周边的村庄比其他更靠近边境的村庄通婚人数要少。交通条件也影响着跨境通婚,在道路条件恶劣,往来不便的地方,通婚人数较少,在江城县曲水乡的木噶、土卡河村,中越以河为界,且两边皆为大山,没有桥梁连通,在该紧邻界碑的村子里竟没有发现滇越跨境通婚家庭。

二、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影响

婚姻组建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稳定和发展,边境沿线是国家领土内的特殊区域,边境的稳固关乎国家的安全,也关乎边民的民生,日益增多的非法跨境通婚,已经显现出对边境社区和边民生活的诸多影响。

(一)从国家视角看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影响

对影响的研究是中越边境跨境通婚问题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现有的研究多从国家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这种跨境通婚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影响,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层面和角度:

1.国家行政管理和法治层面的影响

从国家管理和法治的层面来看,滇越边民非法跨境通婚的影响多是消极的,既妨碍国家行政管理事项的实施,危及国家政策在边境地区的顺利推行,又有违国家法律,损害法的权威。如有学者指出:(非法跨境通婚)势必引起边境地区未经政府认证而与越南公民通婚引起的黑人、黑户现象的增多,并进而给户籍登记、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社会救济、民政救助、医疗等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曰还有学者认为:边民涉外事实婚姻的大量存在,淡化了人们的法制观念,损害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川甚至有学者声称:(跨境通婚)严重危害中国边境城乡的社会治安。

2.社会融入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影响

大量的越南妇女入境与我国边民通婚并形成非法同居关系,参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并养育子女,势必会催生对户籍、土地和其它经济利益的诉求,对边境地区的社区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影响着边境地区的社会管理。如有学者指出,(跨境通婚)不利于边境社会的管理,入境者无法通过户籍、身份证件等进行管理,不利于防范和应对某些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现有的以遣返为主的处置方式,又会影响边民家庭的稳定,引发我国边民的抵触情绪。曰其次,入境妇女及其子女在社区生活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有学者认为跨境婚姻所生子女存在着国家认同的断裂、政治认同的冷漠和法律认同的迷茫。有学者从入境通婚者作为无国籍女人的身份出发,探讨入境通婚妇女在国家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上的危机。也有学者颇有见地地指出,跨境通婚家庭既不受制于国家认同,也不受制于民族认同,而是超越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社会认同。

对这些影响的研究引发了学界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跨境通婚问题的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立足国家、法律、社会等宏阔的视角,比较欠缺从作为具体个人的边民视角出发的研究,笔者认为,从边民的视角出发去认识边民跨境通婚的影响,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探寻问题解决之道必不可少的努力。

(二)从边民视角看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影响

边民是边地真正的主人,边地的稳定首先是边民民心的稳定,鉴于特殊的地理和政治区位,国家的治边之策不能够仅从国家的宏观视角出发而缺乏对边民需求和愿望的关注,否则要么导致为实施政策付出高昂成本,要么使得法律和政策在当地被架空,催生出许多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的潜规则。后者正是目前滇越边民跨境通婚治理的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实际上即使在非常偏僻的边境山村,当地人也知道跨境通婚难以被国家承认和保护的现实,跨境通婚边民中不少人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对国家法律有一定认知,加上当地干部的宣传,他们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与越南边民跨境通婚要完成合法登记,取得合法结婚证明很不现实,绝大多数都是非法同居的状态,入境通婚的配偶不能获得中国边民享有的权益。那么,为什么他们明知不被国家法律所保护仍然做此选择呢?其中有地缘、经济条件、人口比例、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个在实际上发挥着重大影响力但是却往往被忽视的因素一一边民的生计问题,滇越边境沿线的自然状况比广西段边境要恶劣得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边民大多从事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并且可用耕地数量少而且呈零星分布,只能以人力手工耕作为主,经济收益低,在此种生产方式下,家庭成为维系生计的关键,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和协作直接决定着当地边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存。家庭在农业社会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单位,是生产劳动组织单位,是劳动产品分配和交换单位,又是消费单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在生产劳动和家庭生计中,家庭尤其是夫妻之间的生产合作必不可少,来自上辈的帮助或可在一定时期内应对需要,但并非长久之计,所以,女昏姻是当地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必需选择,在不能找到中国妇女作为结婚对象时,只能从境外寻找,对于边民的生活实际来说,不结婚的风险远远高于非法婚姻的风险。

这一现实解释了边民为什么明知(跨境通婚)非法而为之,也由果及因地揭示了跨境通婚对边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边民婚姻的稳定进而影响着边境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仅从违法性去评价边民跨境通婚的影响而无视现实的情况,不仅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根源所在,还可能导致应对方法上的错误,引发新的问题,例如多年来针对非法入境通婚者的强制遣返措施,就是一种仅从表象出发,简单粗暴的应对之策,结果不仅没有减少非法通婚,反而使这部分边民的生活陷入困难,引发反感和抵触,危及边境地区的稳定。

三、对策思考

对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治理,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修改法律,简化通婚手续,使之合法化,笔者认为,在现有国家统一法律体系下,这一思路恐怕只会使边民一再遭遇障碍。婚姻成立只是由法律确认了婚姻关系,基于该婚姻关系,入境通婚的一方获得申请中国永久居留权和加入中国国籍的资格,入境一方要实际享有永久居留权或者获得中国国籍,还需要符合相应条件并经过一系列申请和审批手续,这些手续的办理与法律规定的跨境通婚手续一样,远远超出滇越边境地区跨境通婚边民的智识和经济能力,甚至还要更困难(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国籍法》的相关规定,此处略)。所以,解决跨境通婚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如何使该婚姻成立,而在于如何解决跨境通婚边民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治边的大局出发,构建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治理对策。

(一)加强中越政府间的双边合作

造成当前滇越边境大量非法跨境通婚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滇越边境长达1407公里的边境线多为陆地边界,跨境通道数量众多,难以设置物理边界予以阻隔,边民往来方便而频繁,多是从就近的通道出入境,边防管理难度极大,加上边防管理部门人手、设备和技术上的限制,客观上难以做到完全堵截非法入境人口。越方对入境的监控极其严格,对出境的控制则相对松懈,导致越方人员可以方便地进入我国,非法务工、非法居留进而出现众多非法跨境婚姻。虽然现在滇越边境县基本上都与相应的越南地方政府建立了定期会商、会晤等机制,但尚未形成日常化的人口跨境流动管理的合作机制,反应滞后,难以起到遏制越方人口非法进入我国的效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充实信息沟通和双边合作的日常工作机制,将对人口跨境流动的管理纳入双方的常规性协作中,从源头上减少今后越南妇女入境通婚的数量。

二是当前中国法律的规定与实践脱节,导致现存的跨境通婚难以获得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而沦为非法的事实婚姻关系。《中国边民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办法》是规制边民通婚的主要法律规范,依照该办法,边民跨境通婚需要由男女双方共同到中国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登记时,中国边民需要出具身份证、户口簿和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接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毗邻国边民需要出具能够证明本人边民身份的有效护照、国际旅行证件或者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和所在国公证机构或者有权机关出具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该国驻华使(领)馆认证的本人无配偶的证明,或者所在国驻华使(领)馆出具的本人无配偶的证明,或者由毗邻国边境地区与中国乡(镇)人民政府同级的政府出具的本人无配偶证明。以上文件要求,对于中方来说可以很方便地出具,但对越方来说提供起来就很困难,入境通婚的越南边民大多来自贫困闭塞的越北山区,文化程度较低,根本没有办理护照或国际旅行证件的可能,即便边境通行证也很难办到,笔者调查中曾访问几名来互市点的边民,他们表示都未持有通行证,也曾到当地公安屯办理,但去了数次也没办到,越南实行军管体制,公安屯作风霸道,腐败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状况都不是普通边民所能应对。至于要求提供的使领馆证明,对边民来说更为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连县城都未到过,逞论到使领馆办理事务了。因此,现存数量较大的跨境通婚要获得解决,与越方的信息沟通和法律对接必不可少,中国政府应该在明确对中越跨境通婚基本原则态度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越方法律和规定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和行政措施。

(二)国家法框架下少数民族地方自治权的可能变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十分突出,虽然都为边民,生活的情境却可能千差万别,一部效力及于全国的《中国边民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办法》难以应对所有边境地区的实际,所以需要在国家法框架内探寻应对地区差异性的方案,德宏州的尝试就是值得肯定的创新。2010年9月9日,德宏州公安局和民政局在征求外事、计生、劳动、卫生、教育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并《德宏州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管理规定(试行)》(简称管理规定),按照管理规定,与德宏州常住户籍人口按照中国法律办理了结婚登记,或者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并居住在德宏州行政区域内的缅籍边民,应当办理《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持该证可以在德宏州行政区域内居住、经商、务工、通行,并享有中国法律法规以及德宏州地方政府给予境外边民的各项权益,《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由中国籍申办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免费办理。

德宏州的做法从当地实际出发去制定解决跨境通婚问题的规定,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婚姻法》中都能够找到法律依据,发挥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优越性,虽然效力仅及于该自治州境内,但是对于跨境通婚家庭来说,已经足够,并且对限制入境通婚妇女弃婚迁徙起到了一定作用,更有利于边民的安居乐业。滇越边境跨境通婚的主要地区红河州、文山州也同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完全可以借鉴德宏州的做法,在国家法的框架之内,构建对边民跨境通婚的管理机制。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2

【关键词】边防部队;管理;对策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海陆大国,与诸国接壤或隔海相望,可以说有着世界上最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加之边境地区地理状况复杂、意识形态不一,对边防部队的管理工作要把握好重点,一是加强制度管理,二是将强个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1. 现象分析

在新时期背景下,首先从兵源角度讲,现在的士兵多出自八零后、九零后,即所谓的“独生兵”增多;其次是关系兵加入,单纯的当兵保家卫国思想减少,希望依靠当兵方,便专业后工作安排,入伍动机复杂;最后是警惕意识不强,在和平时期,从思想上弱化对自己的要求。

从环境背景角度讲,边防管理受到国际大环境、国内小环境以及边防管理机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国际局势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从整体上将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放松。其次,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得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充满迷惑。物质的诱惑不断地袭扰着边疆守卫者的思想,重视实惠和利益,轻视奉献和牺牲。最后是边防部队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漏洞,边防部队不像普通作战部队一样,受部队自己管理,而是受到公安机关的直接领导,边防部队需要配合公安机关,直接参与社会层面的管理,实际上受地方机关领导性很强,自然也要受到地方上的干扰,地方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弱化部队紧绷的状态。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部队日常秩序管理

部队的日常秩序管理,可以从行为上起到规范作用。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部队保持良好作风和优良习惯的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适用。秩序管理,上到机关首长,下至普通士兵,要一致平等,不搞特殊化。职责规范,加强绩效考评。良好的行为规范,可以促进思想教育。加强部队日常秩序管理,优化军人姿态,有效遏制地方行为思想的渗透。从军事角度讲,秩序规范,才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加强部队日常秩序管理,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纠正错误习惯,进而纠正错误思想。

2.2 加强行政层管理

部队行政层是一支部队能打仗、会打仗的核心骨干力量。训练出一支有着高水平管理能力的行政层是部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行政管理关键在两方面工作的落实。

首先,从党委班子建设角度讲,应切实把党委班子建设成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核心。这是确保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带有坚定地理想信念,自觉参加根本宗旨、民主集中制和反腐倡廉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教育,无论任职时间长短,都要始终以国防建设为年,不断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通过“认知由期限,事业无穷期”来自尊、自励,牢固树立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到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其次,带头强化党性观念,强化大局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不断提高组织纪律观念。

其次,加强干部队伍将建设。要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提高部队质量建设效益,关键要有一只坚实可靠的干部队伍。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党管干部”力度,认真落实事务公开制度,增强处理敏感事务的透明度。在人才选拔上,要坚持正确用人思想,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边防基层锻炼成长,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2.3 加强后勤管理

后勤保障工作是部队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后勤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和装备管理方面。在信息战条件下,加强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装备设备。加大对边防部队的政策关怀力度。古代军事思想中,战事起,粮草先行。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后勤保障好,部队才能安心训练,装备管理好,才能攻必克,守必坚。

2.4 加强依法治军思想转变

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下,越是要严明军纪,依法治军。应当养成依法抓落实的习惯,法规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我军法律法规、料理条令等,就是我军官兵智慧的结晶,是我军数十年来探索完善的行动准则,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制度的制定反映了规律,结合实际,公平合理。养成依法抓落实的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构成中,我们习惯用行政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这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干部骨干应当跳出这种惯性思维,转变为依靠法制抓工作。坚持按职负责,按职尽责,依法按职实行层次领导,,一事当前,首先明确的是法律规章。常读法规章程,知道如何要求做,该如何做,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再规章制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勇于用法制的权威客服人的权威,在实践中拿起法律武器有利有节的抓工作、解决矛盾;应敬畏法律,除去私心,依法办事。

2.5 加强安全管理

部队安全,不仅包括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信息安全,应做到常教育、有监督、会应对。边防部队不仅对外部势力做到防卫得当,对内也应做到安全稳定。保证不会出现祸起萧墙现象。直接的与外部武装冲突,是部队的常规训练,发生几率不多。新时期,更多的是防止部队自身在安全上因为疏于管理而造成损失,同时加强保密思想教育十分重要,做到不给各种渗透势力有机可乘。

2.6 加强兵员管理教育

士兵从祖国各地来到边疆,是捍卫边疆的主体。一方面,从制度上,依法治军,严明军纪。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爱兵、护兵。部队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引导战士,教育战士,心甘情愿的服从组织领导,不畏困难,保家卫国。除了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外,还应从生活上、思想上经常关心战士,落实实处。基层内部实现互帮互学制度,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有问题及时反馈,有迷惑及时劝解,充分让每一个士兵感受到集体归属感。

3. 结语

加强边防部队管理工作要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来讲在于制度规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在制度规范上,强调依法治军;在思想教育上,注重引导。总之边防部队的管理工作,要学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及时根据国际国内局势,加强思想教育建设,管理工作要勇于创新,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星.边防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303-314

[2] 刘志生编.外军军官能力建设概况.北京:出版社,2005,2-282.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3

论文关键词:TRIPS;ACTA;贸易自由;中国

边境措施是各国海关普遍适用的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它可以及时阻止侵权商品从货物进出口环节进入一国流通领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极为有效的行政救济方法”。《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公约》(TRIPS)虽然规定了各成员普遍采用边境措施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但是其规则比较原则性。这样的多边规则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通过边境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因此,在《反假冒协议》(ACTA)中,对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做出了比TRIPS更详尽的规定,突出了边境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功能。那么,这些规定相比于TRIPS怎样强化了对权利持有人的保护?新规定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会遭遇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1 ACTA边境措施对权利持有人保护的强化

1.1 边境措施适用范围的扩大

首先,在强制适用的知识产权种类方面,ACTA比TRIPS增加了对著作邻接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强制适用。

其次,在两者都适用的商标权和版权方面,TRIPS只针对假冒商标和盗版行为,而ACTA则针对所有侵犯这两种知识产权的行为。在此基础上,ACTA将判断货物是否为侵权的依据从进口国法律扩大到程序实施国的法律。程序实施国与进口国不同的部分主要是过境中的货物。过境中的货物指的是在海关过境中或者在转运过程中的货物。此时货物虽然在该海关领土内经过或者转运,但并不意味着在该海关领土内流通,因此通常不认为过境国为其进口国,如果海关依据海关所在国的法律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过境货物采取措施,就是依据程序实施国而不是进口国法律。

最后,ACTA将边境措施从TRIPS的进口扩大到进出口。通常情况下,因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利用海关措施来制止侵权产品的出口“可能是有困难”的。而要求一国海关了解一知识产权在其他国家的获权情况无疑会给该国海关的执法增加的负担。ACTA则突破了TRIPS的顾虑,强制要求各缔约国对出口也实施海关措施,这是对知识产权执法水平要求的一大提高。

1.2 可享受边境措施豁免的货物范围的缩小

ACTA将小件托运物品和行李的边境措施从进口扩大到进出口。而对于小件托运物品,ACTA再次强调了“应当将小件托运中的商业属性之货物包含入本节之适用”。而至于小件托运物品中的非商业属性之货物,ACTA不置一词。

1.3 海关依职权执法的要求的提高

ACTA赋予了海关自行采取行动的权力。TRIPS不强制要求成员方提供海关依职权行动的权力。而ACTA则要求对于进出口货物海关应当有权依职权采取行动,对于过境中或者其他情况下的海关控制下的嫌疑货物,海关可以有权依职权采取行动。同时,ACTA还增加了非强制性的权利持有人主动提供信息的权利。这也是便利权利持有人的手段之一。

1.4 权利持有人申请程序的完善

首先,ACTA要求申请人提供的信息更合理。ACTA不要求申请人提供“有关该商品的足够详细的说明”,只要求提供“可以合理期待为其所知范围内的、充足的信息”。同时,ACTA对“信息的要求不得无理阻止援用程序”。这两项要求都使权利持有人获得申请更容易。

其次,ACTA扩大了权利持有人可申请的货物的范围。根据ACTA第17条(2),若一缔约国采纳或者维持过境中或者其他情况下的海关控制下的嫌疑货物的程序,则缔约方可以赋予权利持有人申请中止放行或扣押海关辖区包括多种运输中和海关领土内任意地点内的所有嫌疑货物的权利。这一突破虽不是强制的,但是体现了ACTA严格的执法特征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向。

1.5 更有利于权利持有人的担保制度

在申请人提交担保的形式方面,ACTA新增保函(bond)的担保形式,是ACTA对权利持有人的要求的进一步放松。同时,ACTA也规定了更严格的被告交保获释条件。TRIPS第53条为工业设计等的货物规定了详细的交保获释的条件,使其在符合一定程序的情况下,存在交保获释的可能。但是,ACTA几乎完全否定了交保获释的可能——“除例外情况或依据司法裁决”才允许交保获释。这是对权利持有人的又一次倾斜。

1.6 对权利持有人更有利的救济方式

首先,ACTA中侵权货物应以销毁为主要处置方式,改变了TRIPS对于侵权商品销毁或者排除出商业渠道并行的处置方式。销毁使得侵权货物彻底从物质形态上消灭,比排除出商业渠道的对权利持有人的救济更彻底。其次,ACTA对于假冒商标货物的处理更严格。TRIPS第59条只是要求侵权商品不得“按照原封不动的状态重新出口,或者以不同的海关程序处理该商品”。而ACTA第20条要求“除例外情形外,简单地去除非法加贴的商标不足以允许放行该货物进入商业渠道”。“去除非法加贴的商标”相比于“原封不动”的是一个更实质的改变,可见ACTA对放行假冒商标商品进入商业渠道的要求更高了。最后,ACTA增加了在裁决货物侵权后,主管机关可以对侵权人进行行政处罚的规定。这是对侵权的更严厉打击,对知识产权权利持有人的更好维护。

1.7 海关信息披露的权限的扩大

ACTA从可以进行信息披露的时间、强制性和范围三方面扩大了海关进行信息披露的权限。首先,TRIPS规定货物已被裁决侵权后才能进行信息披露;ACTA则规定除在货物已扣押或裁决侵权后进行信息披露外,还规定在发现阶段和裁决中也可以进行信息披露。其次,ACTA将TRIPS非强制的向权利持有人进行信息披露的义务改为强制的在已经扣押或裁决侵权后的信息披露义务。最后,范围方面,除发现阶段外,ACTA规定可以披露包括但不限于TRIPS规定的发货人、进口商和收货人的姓名和地址及所涉货物的数量。获知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于权利持有人制止侵权行为当然是有益的。

1.8 其他有利于权利持有人规定

ACTA还增加了关于边境措施费用无理阻止对边境措施的援用的规定,以保障边境措施为权利持有人正常援用。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CTA通过边境措施的强化适用大大提高了对权利持有人的保护,但这只是其对权利持有人利益保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ACTA也因其对进口人等利害关系人救济程序的缺失而间接突出对权利持有人利益保护的强化。首先,ACTA未纳入TRIPS中的进口人在货物被中止放行后获得通知的权利,被告在救济措施采取前和司法诉讼中获得复审的权利以及进口人和货物所有权人获得赔偿的权利。这就造成了ACTA本身正当程序的缺失,使程序双方之间权利的失衡。虽然短期来看,目前ACTA的签字国都是WTO的成员,这些未保留条款仍然存在于各国的国内法中,但是对于今后成为ACTA缔约国的非WTO成员,ACTA的边境措施可能会带来负面的立法范例。其次,现有国内法中救济规定的存在也难以平衡ACTA新增的权利持有人权利和公权力干涉,使进口人等利害关系人相应的程序救济出现空白。

2 ACTA新规定的影响

ACTA现处于等待签字国批准生效阶段。若ACTA生效,则其规定就会成为各缔约国立法的基础;若其不能生效,也会为各缔约国的立法提供范例。而ACTA对知识产权提供“有效充分的保护”的倾向则必然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生冲突,具体来看,笔者认为,ACTA会从如下两个方面影响国际贸易自由化。

2.1 贸易便利化程度降低

贸易便利化通常是指通过简化程序、协调法律法规等方法清除或减少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的障碍,提高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和开放的过程。海关措施作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法律手续,是贸易便利化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ACTA边境保护范围的扩大和更便利权利持有人获得中止放行的程序都会使海关措施便利化程度降低,不利于贸易的便利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边境保护的范围来看,首先,ACTA的新增客体均为侵权特征不易侦察的客体,这与边境执法中,“物流时间高度浓缩,……边境当局很难依据……‘表面理由’或者货物所呈现的外在特征去快速判定……有较高判定难度的侵权形态”的特征不符,从而会增加执法的难度,降低执法的效率,不利于通关便利和贸易便利。其次,ACTA要求各缔约国控制侵权货物的出口,并可以对过境中的侵权货物的监管的规定将给各缔约国海关加大执法困难,提高成本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通关障碍,与各国边境执法的旨在通过通关便利化而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另外,ACTA在申请中止放行的各个环节给予了权利持有人最大的方便,使货物更容易被中止放行。这就会使国际贸易中货物流通的效率降低,从而不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开放。

2.2 新的国际合法贸易的壁垒出现

ACTA对海关信息披露权限的扩大固然有利于权利持有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帮助主管机关执法,但在发现侵权货物阶段和裁决货物是否侵权的过程中,货物尚未定性,如果最终货物被裁决未侵权并进入商业流通,那么在此期间的信息披露就会造成货物商业秘密的泄露,给货物的进口人、所有人等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这一程序若为一国政府滥用,则可以通过向国内相关权利持有人披露进口货物的信息这一法律手段来打击他国货物,制造合法贸易的壁垒。

3 ACTA对中国的影响

3.1 中国加入ACTA的可能性

ACTA的目标是最大化保护知识产权。而这一目标必然是以高昂的执法成本和知识产权使用人利益弱化为代价的。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现阶段的利益诉求不符。中国现阶段“很多产业还处于知识产权原始积累阶段”,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窒息而非促进创新,因而加入ACTA,接受其严格的执法措施目前不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不应加入ACTA。

3.2 ACTA影响中国

然而,即便中国不加入ACTA,中国也会因其贸易伙伴的加入而在对外贸易中受到其影响。

首先,中国作为国际社会假冒与盗版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商品会面临更多的中止放行的情况。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2009年11月的统计数据,中国是国际社会的假冒与盗版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因而也是假冒与盗版商品的最大“嫌疑国”。中国商品必然会在新增的可以中止放行的领域和环节遭遇新的中止放行申请。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4

共产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追求境界、守住边界,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党性修养的应有之义。境界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边界标示党员干部的行为尺度。一个党员干部应当不断追求高远境界,始终守住底线边界。

党员干部的境界在哪里?就在信仰信念里、在理想追求里、在责任担当里。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以坚贞的信念、坚定的理想、坚韧的意志,以高昂的斗志、高尚的精神、高洁的情操,筑起了共产党人的大境界、赢得了全社会的大尊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用大义凛然的生命绝唱,演绎了信仰之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用常人难以理喻的“傻子”精神,传扬了奉献之美;冲破美国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用科学报国的赫赫功勋,诠释了爱国之美;“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用带领兰考人民战内涝、抗风沙、斗盐碱的顽强毅力,书写了公仆之美。危难关头检验一个人的境界,日常工作体现一个人的境界。境界中见本色、见品行,见党性、见原则。岗位上见境界,慎独时更见境界;腾达时见境界,清苦时更见境界。正如所说,一个党员干部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自觉追求志向高远的境界、实干为民的境界、情趣健康的境界、淡泊名利的境界。

守住边界是党员干部的底线要求、本分所在。当今社会,开放度高、利益驱动强、诱惑因素多,党员干部尤其要有强烈的底线意识,清楚地知道做人、做事、做官的边界在哪里,始终扼守住政治生命线、思想防线、道德准线、纪律红线、法律高压线。忠诚是党员干部首要的政治品格,守住政治生命线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忠诚。常言道:火心要空,人心要忠。党员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对组织忠贞,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信仰是最坚实的屏障,守住思想防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与侵蚀,筑牢主心骨、建好防火墙。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守住道德准线最根本的是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必须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道德修养、引领道德追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为民、务实、清廉中昭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纪律和规矩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守住纪律红线最根本的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拧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做到心中有党纲、有党纪党规,当好政治上的“明白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守住法律高压线最根本的是要提升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法无授权不得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政干事,做尊法、敬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五根线”,划定了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的边界,既是警戒线、也是保护线。突破底线、跨越边界,就要出问题,就会犯错误。

追求境界、守住边界,刻画了党性的基本维度,反映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边界筑得牢,境界才能升得高。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广泛开展。“三严三实”,严字当头、实字当先,严为要求、实为要义,锤炼的是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夯实的是党员干部的行为边界,鲜明回答了共产党人要追求什么样的境界、如何守住边界等事关党性的重要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对标“三严三实”,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查精神境界之缺、补行为边界之漏,建设高尚境界、筑牢安全边界,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5

论文关键词 传统知识 TRIPS保护 知识产权

传统知识是指特定地区的居民,为生存和发展,依其生活地域、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而获得并传承的与该环境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发达国家以现代手段将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转变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知识形态的商品,并享受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而依现行知识产权法的一般理论,传统知识却并不在保护之列,这就使得作为传统知识“发源地”的国家或民族对传统知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间接剥夺,实为不公。因此,创建一个完善的传统知识国际保护法律制度,使发达国家能依合法途径对传统知识加以利用,发展中国家亦可从发达国家对其传统知识的利用中分享所得利益,实为必要。

一、传统知识的内涵及特点

传统知识,是相对现代知识而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其界定为: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和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其他一切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由智力活动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和创造。“基于传统”是指其知识体系、创造、改良及文化表达,乃一个民族或地区固有的,世代相传的,且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较之现代知识其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基于传统”的创新性,传统知识虽是千百年来,人们基于自身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探索和积累的关于利用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和其他维系环境和生存所必须的知识,是对社会生活或生存经验的一种积累,但其却并非是古老的、落后的、一成不变的,其通常都随客观环境等的改变而改变,更衍生出新的知识。二是主体具有群体性,传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通常并非个人所能为之,而是当地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由民族全体所共有,或原本由个人创造,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逐渐成为全民族的财富。三是具有特定的区域性,传统知识产生和发展于特定民族或地区,与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离开特定环境,则难以存在和发展。

二、传统知识国际保护的南北之争

当前,就传统知识是否应受保护,国际社会并无异议,但就如何保护,南北国家出现严重分歧。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WTO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希望能在TRIPS框架内对传统知识加以保护,他们要求修改TRIPS协定,明确制定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规则。相反,WTO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则对这一主张强烈反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更将谈判场所转移至双边谈判或有限的多边谈判框架内,企图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单独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有限的多边协定的方式,在谈判中对发展中国家施压,迫使其签订条约,以条约义务的方式放弃其一直坚持的传统知识保护主张。

三、传统知识国际保护问题的分析

尽管国际社会对于如何保护传统知识颇有争议,但争议焦点落在:应在多边协商的环境下建立一个各国普遍遵守的国际公约,还是应由各国在双边或者是有限的多边环境下,就传统知识保护问题自行协商签约,制定各自满意的保护规则。笔者认为在广泛的多边环境下保护,即将其纳入TRIPS框架内并创建一套特有的保护制度为佳。

(一)在TRIPS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更具有正当性

1.传统知识应属于TRIPS保护的客体

如前所述,传统知识不同于TRIPS所保护的典型的知识产权客体,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基于传统”的创新性、主体的群体性和特定的区域性。反对将传统知识列入TRIPS框架的国家认为,TRIPS规定受其保护的知识产权本质是“私权”,其权利主体应该是“一个可以确认的作者、发明者或其他创作者”。如此,传统知识主体的群体性特征就使得其成为公共知识而被排除在TRIPS保护范围之外。当然,这种观点既与理论不符,也有悖TRIPS规则。

理论上,“私权”并非是个人权利,而是相对于公法意义上的“公权”而言的,是私法意义的一个概念,即为私法上的权利。因此,界定“私权”、“公权”并非单纯的看权利的归属,而是看权利的背景。罗马法将法律按照其主体地位的不同划分为调整命令服从关系的公法和调整平权关系的私法,沿用至今。照此划分,公法以国家或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为主体一方或双方,强调公共秩序上下有序,凸显国家介入和干预的强制性;而私法则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私法领域,国家等公权力主体并无特权,而与其他法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私权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和独立,强调自由意志下的支配和处分,只要在自由、平等的法律关系之中,私权的主体不仅可以是自然人个人,也可以是法律拟制的人,如法人、其他组织,甚至于国家。因此,私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而私权既可是个人权利,也可是集体权利。

TRIPS协定承认其保护的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但并未界定私权乃“个人化权利”。而在受TRIPS保护的著作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中,集体作为权利的主体并不罕见,如在著作权保护中,著作权的享有者并不一定是自然人个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商标权的保护中的集体标志以及地理标志,其权利的享有者也并非个人;再如专利权保护中的“职务发明”和“雇佣发明”,其保护的权利主体也都是集体而非个人。

2.在TRIPS框架内保护传统知识更能保证公正

公正是法的价值要求,是法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没有社会对公正的需要,法将没有存在的必要。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TRIPS框架内,更有利于保证公正。

首先,有利于各种知识产权的平等保护。按照CBD的界定,传统知识包括农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知识,医药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名称、标记及符号,以及其他未固定的文化财产。其与现代知识同样是智力劳动成果,TRIPS将利用传统知识产生的现代知识列入保护范围,却把原创性的传统知识却被排除在外,这恰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合理的体现。虽然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有所区别,但其本质仍然是知识产权,其应该与其他知识产权一样,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有利于平衡各种利益主体,特别是南北国家间的利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根本目标就是平衡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这也是TRIPS确立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目标。对于传统知识而言,那些利用传统知识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的人是使用者,而拥有传统知识的国家、民族或地区是创造者,但现今的情况是传统知识的使用者从传统知识的使用中获得了巨额的利益,并且可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而其创造者非但无利可享,甚至还无门可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难以维护其权益。这从根本上违背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的初衷,当然也违背了TRIPS确立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初衷。虽然“多哈回合”将传统知识保护列为TRIPS理事会优先审议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TRIPS的缺陷,但其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缺失状态仍然无法扭转。

3.在TRIPS框架内更能有效保护传统知识

TRIPS可以说是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最广、保护标准最高、执行效力最强的知识产权条约。TRIPS有如下特点:首先,其规定除非各成员方同意,不允许任何一方对本协定的任何一项规定作出保留;其次,其将以往独立的保护知识产权条约规定的实体内容完全吸收和包容,其保护水平均以各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约确立的保护标准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新的或更高的保护标准;再次,其强调在各成员之间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规定适当有效的方法,规定和执行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保护;又次,其规定了迅速有效的争端解决程序,以多边方式防止和解决政府间的有关争端;最后,其对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过度性安排,使其逐渐达到协议规定的保护水平。因此,TRIPS协议更能有效保护传统知识。

(二)应该在TRIPS框架内发展一个新的保护传统知识的规则

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立法,不仅关乎一国自身利益,也事关国际协调机制的运作。所以建立一个切实可行,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方案则事关重要。

传统知识虽兼具知识产权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特质,也属知识产权的一种,但较之典型的知识产权其又有自己的特点,若给予其一般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难达理想效果。首先,传统知识通常由集体创造、改进和传授,其主体具有集体性特征,而现行知识产权法以保护个人财产权为基础;其次,传统知识的形成通常需要漫长时间,或世代口传或经文献化保留下来,难以满足典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要件的要求;再次,传统知识的主体具有集体性,则很难以确定个人或团体为权利人申请知识产权;最后,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保护期限有限,而传统知识源远流长,其利用价值不可估量,若以现有的有限保护期限加以保护则难以给予传统知识最好的保护。

鉴于此,笔者认为传统知识是与一般知识产权和有形财产权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新的财产权类型,所以,应该将其定位为知识产权整体框架下的一种形式,即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并列的一种新的权利种类,将其纳入TRIPS框架保护,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以保护,而应创立一种新的符合传统知识特点的专有的保护制度。

(三)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

1.善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理论上,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南北国家争执不下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有充分的介入机会和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潜力。这是因为,各类传统知识保护多边谈判场所都不同程度上允许非政府组织参与,且在过去的实践中,非政府组织在传统知识保护的南北国家之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尚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发展中国家应该积引导非政府组织在此问题中发挥作用。

2.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区域合作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6

论文关键词 边境地区 明细产权 林业执法

森林公安机关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的守护者,在边境地区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各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狠抓队伍建设和“三基”建设,对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较高的警惕度,切实维护林区社会持续稳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相关理论探析

(一)林业执法的概念

新的《森林法》于1998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适应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需要完善森林法律制度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有效保护、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鼓舞和调动全社会力量造林营林,加快林业发展的有力法律武器。与此同时,建立了林业公安、林政为主体的执法队伍,初步形成了较好完备的林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

林业执法主要是指林业的执法主体依照相关的法律,为了维护林业的安全及林区的治安秩序,依法对辖区所进行的管理和对相关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它包括林业行政许可、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行政确认、生态安全保护、林业行政检查、林业行政处罚、林业行政管理、林业行政强制等。

(二)森林公安的工作职责

首先,森林公安应依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林业部门有关森林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指示,研究、部署、指导开展本县辖区森林公安工作,负责抓好县森林公安队伍的教育管理,不断加强森林公安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

其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开展森林刑事案件、林区治安案件、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治安秩序,保障林业生产建设顺利进行。

最后,掌握信息,分析预测辖区林区治安形势,处置林区突发事件,组织开展林区治安重点整治,推行林区治安综合治理,组织落实森林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指导、检查、监督森林派出所的执法等业务活动。

二、云南省边境地区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

森林公安作为涉林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最重要的主体,其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更加繁重了,森林公安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云南省边境地区森林公安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执法和保护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具体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难题和困惑。

(一)林业执法中存在的法律空白及漏洞

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司法解释滞后,就会造成形成法律上的“真空”。由于林业执法的特殊性,其中存在大量的交叉型案件,法律依据分布于林业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规和环境法律等多方面,这样多方法律竞合会引起概念、术语、解释和条文规定的不明确或相互矛盾,影响了森林公安机关对林业执法尺度的准确把握。

1.零星林木的概念不清

《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山、自留地种植的木,归个人所有”,《云南省森林条例》第三十五条对归个人所有的林木规定为“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承包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由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何为“零星林木”无法把握,因为缺少量化标准,零星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房前屋后”的地域也同样没有量化,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面积较大,树木较多,但是也不办理采伐许可证,这给森林公安的执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树木移植缺少标准

对于树木移植也同样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移植树苗时树苗的大小,生长年限,树种等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很多时候存在移植树木时,森林公安缺乏法律依据进行处罚。城镇园林部门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对其填写格式是否规范,许可证版本是否合法,以及采伐限额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对其未按规定填写发放的采伐许可证的行为,以及采伐量的统计,是否醋政主管部门去管理,法律和法规方面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国家应出台对园林主管部门采伐以及城市内林地的管理方面之有关法规制度。

3.处罚方式不明确

执行过程中对于已经存在的违法情形的处罚也存在难题,法律中规定了对于破坏森林后恢复原状的处罚,但是恢复原状一词过于抽象,难以具体实施。恢复原状的方式方法不明,在村民已经毁林开荒后重新种植的作物无法处理,恢复原状就要铲除非法种植的作物,但是又于法无据,这给森林公安执法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并且这些林农和执法部门的矛盾也会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安定团结问题。

(二)森林权属问题

如果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林业也就无从发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因此,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管理是林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豍云南自2006年起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地方林业权属,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云南省的省情而言,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

1.自然保护区和原林地权属出现重合

就云南省的具体情况而言,存在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后,很多农用地和集体或者个人林地被划归到自然保护区内,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内的所有树木均不能毁坏,核心区更是不得进入,但是对于这部分后期划入保护区的林地或者农用地,村民享有合法的采伐证或使用许可证,如何才能协调这两者间的矛盾成为了难题。

2.“林下造林”造成权属新问题

目前,云南省边境林区“林下造林”问题十分严重,很多村民进入山林并不破坏已经成材的树木,仅仅把较矮的灌木砍伐,继而种上喜阴的树苗,待树苗成材后,整片树林的权属问题就存在了问题,林木间混成一片,难以区分权属,则很多村民直接占用了该片树林。这一问题目前有扩大化的趋势,但是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给未来林地权属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也给林业执法人员带来了难题。

(三)执法标准未能统一

边境地区大多国际往来频繁,很多是普通边民的日常小规模经济互易行为。但是由于各国间的国情不同,相关的法律规定不一,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边境森林公安执法的难度。如云南省河口县,很多越南边民在中国贩卖国家保护动物,由于国情不同,很多在越南不算违法的野生动物贩卖活动,在中国要按照刑法对其进行定罪处罚,越南边民常常以不知道该动物在中国是保护动物为由逃避处罚。因为国情及法律规定不同,确实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给予部分确实不知道所售动物为保护动物的边民严厉的刑事或者行政处罚,这样就造成了具体的处罚方式和定罪标准出现困难。

三、对边境地区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思考

本次调研,通过走访和问卷的方式了解了一线林业执法部门和人员,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动态趋势,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河口县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能够解决地方林业执法难题。

(一)填补法律空白及漏洞

目前,《云南省施行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云南省绿化造林条例》和《云南省林地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虽然已经颁布,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尤其对于林业执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概念的确定化方面,在未来应当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具体的执法问题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填补法律真空,避免出现无法可依或者法律竞合的现象。

(二)明晰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明晰产权的意义在于确定所有权归属,保护所有人的权利,只有产权确定后才可以在此条件下进行有序的流转和处分行为。

首先,针对“林下造林”行为,应加强和规范森林权属管理问题,明确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权属有争议的山林。只有林地权属明确,才能更好的规范侵权行为。对于已经确定权属的山林,不因“林下造林”行为而改变权属,针对恶意栽种树苗意欲混淆权属的行为及时给予制止和处罚。其次,针对自然保护区和原林地权属出现重合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实地进行调查并及时变更权属,及时回收采伐和使用许可证,并给予村民经济赔偿或补偿。

(三)加强林业宣传,严格执法

首先,要明确口岸地区的野生动物的检查、检疫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关系极大,然而,这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大的工作,有关人员必须掌握动物分类知识,也要有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海关、边检和野生动物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对边境地区居民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宣传破坏森林动植物资源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常识及法律法规。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7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治安安全单位”等创建活动。提出了“以人为本抓治理,抓好治理保教学”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管好自家的门,做好自己的事”入手,使“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健全管理网络,抓好队伍建设该校成立“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组建了由镇政府司法员、学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生活教师组成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队伍,聘请了镇综治专干田忠担任“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联络员。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认真制订“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年末认真进行工作总结。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他们层层落实“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岗位责任。每期开学,都要和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与完小各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签订《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责任书》,在每个教室张贴《学生安全常识》,公布学校校长、主管的电话。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例会,在例会上认真总结本月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部署下月工作。充分利用两操集会时间,值周行政和值周教师结合本校安全、文明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常抓不懈。

该校行政管理人员每周轮流值周,参与一天管理的全过程;两位值周教师负责督查学校的纪律、卫生、勤学;班主任管理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每一个环节;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指导学生睡觉、起床、就餐等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学校巡逻队对学校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防范,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通宵巡逻、值班。这样保证了网络管理机制的顺畅、运行协调,使学校提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及安全检查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靠大家,安全工作人人抓。”该校动员,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共尽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思想。在每周召开全校教职工例会,该校行政都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部门对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文件、指示,通报各地周边环境治理事故的典型,使警钟长鸣,增强教职工安全意识。对学生,除了班主任经常加强安全教育外,该校行政经常利用校会、升旗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定时地检查学生宿舍、走廊、楼梯、过道的防范工作,如有疏忽,及时提醒。为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治理氛围,今年4月,该校投入了7400元的校园文化宣传经费,订制了铜制的校训、八荣八耻及办学思想理念、办学思想宣传牌。更新了班牌,布置了办公室、教室等,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今年5月制作了“明德小学”宣传DVD光碟,用优美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项项教育成果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珍惜学习机会。该校开通的校园广播室每天两次播音,以宣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为主,营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的氛围。每期进行1次少先队园地建设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周进行1次班级流动红旗评比,鼓励先进班级;每期期中、期末各进行1次法制、安全教育,平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安全、法制教育,使安全教育经常化;每期组织教师进行1次家访,宣传学校的办学情况,协调学校周边关系,让社会、家庭、群众理解学校、重视学校、热爱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落实过程管理,确保校园和谐按照“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益”的指导思想,该校逐步推行集中办学,现已实现了全学区三至六年级集中,学生的生活、安全管理难度增大,校园安全、稳定是集中办学的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1、理论学习,依法执教。该校规定,教师必须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依法执教。他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指导教师学会用法律武器武装、保护自己,依法执教。要求教师每月写字数在800字以上的政治学习笔记2篇,严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教育厅十条禁令》,严肃处理体罚或变现体罚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收费,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提升教育形象,构建和谐的周边关系,营造全民重教的氛围。

2、管理网络,网络管理。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们对学生实行网络化教育管理,形成了“学校行政—值周老师—班主任—学生”的网络管理。值周行政负责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督促,并于每周例会上进行小结。值周教师负责学生一日常规的检查落实,并把检查结果在学校一日常规公布栏上按天公布,每天利用集会时间进行小结。少先队负责利用校园广播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法制辅导员和学校综治专干负责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3、生活老师,指导生活。他们选派了两位工作细心、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任

三、四年级学生的专职生活老师,专门管理他们的安全、纪律、健康、生活及文明教育。两位生活老师24小时轮流值班,与学生同吃同住,从早上学生起床、食堂打饭监队、中午时间巡逻到晚上安排学生就寝,从周日学生踏进校园的大门到周五学生离开回家,都能得到生活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确保了家长安心送子女上学,享受优质的服务。

边境法律法规常识篇8

关键词:中缅边民;涉外婚姻;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054-04

临沧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下辖临翔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县、耿马县和沧源县。其中镇康、沧源、耿马三个县直接与缅甸接壤,特别是与缅甸掸邦北部的果敢、佤邦和滚弄地区接壤,国境线290.79公里。临沧属边疆多民族聚居区,民族众多,有2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临沧边民与缅甸边民多属同一民族,两地村寨相依,边民世代跨境而居,同根同族、血脉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同,风俗相近,因而跨境通婚历史久远,涉外婚姻现象普遍。

长期以来,在临沧的边民涉外婚姻中,婚姻当事人通常都没有按照我国婚姻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要求以及程序去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结婚,习惯上只是按照本地婚俗习惯结婚,久而久之,形成大量的事实婚姻,而这些事实婚姻实际上是得不到我国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的,特别是缅籍一方因无法取得中国国籍,合法权益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其子女落户也异常困难,形成了临沧边境中的“黑人黑户”边缘群体。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临沧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所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居安思危,探索和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改善和有效提高临沧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的管理。

一、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概况

临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民族文化使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之间的涉外婚姻源远流长。

(一)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登记机构和登记现状

婚姻登记是一项传统的民政工作和重要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临沧现设有1个涉外婚姻登记机构和3个边民婚姻登记机构,分别承担着临沧公民与外国公民结婚及中缅边民结婚的婚姻登记业务。除镇康、沧源、耿马三个边境县(以下简称“边三县”)可以直接办理边民婚姻登记手续外,其余五县区(含凤庆县、云县、永德县、双江县、临翔区)的涉外婚姻登记手续都需要到临沧市民政局办理。据统计,2009年12月以前,临沧市有边民婚姻3 888对(到中国定居的数据),其中: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1 605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 283对。在3 888对中,边三县2 605对(领取结婚证900对,未领结婚证1 705对),其他五县区1 283对(领取结婚证705对,未领结婚证578对)。2010年1月至6月,临沧市共办理边民婚姻登记手续286对,其中:边三县134对(镇康100对,沧源26对,耿马8对),其他五县(区)152对。[1]由此可见,临沧边民涉外婚姻中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和领取结婚证的婚姻当事人不多,结婚登记率低,合法婚姻少,非法婚姻多,主要以事实婚姻为主。

(二)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特点

1. 涉外婚姻人数逐年增多。中缅两国长期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特别是随着临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增强。良好、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缅甸人通过涉外婚姻进入临沧。因此涉外婚姻在临沧也随之逐年增加,特别是2009年8月缅甸果敢事件发生后,由于缅甸果敢局势动荡,政局不稳,出现大量缅甸边民入赘、嫁入、定居临沧市的情况。前来中国境内申请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人员也大幅增加。据临沧人大的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临沧市共办理本市公民与缅甸边民结婚登记手续108对216人;2007年为126对252人;2008年227对454人;2009年则增加到278对556人。[2]另据临沧市镇康县民政局统计,仅2010年上半年镇康中缅边民跨国通婚高达106件,同比增长2倍。[3]

2. 涉外婚姻呈现从边境一线向内地县区蔓延和扩展的新趋势。在临沧三个边境县边民涉外婚姻逐年增多的同时,临沧内地五县(区)与缅甸边民通婚人数也日益增多。从边民涉外婚姻的登记情况来看,临沧内地五县(区)2006年办理21对,2007年办理63对,2008年办理123对,2009年办理160对,2010年1-6月办理152对。[4]由此可见,与临沧边三县一样,临沧内地五县(区)的涉外婚姻数量也同样在逐年增加。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呈现从边境一线向内地县区逐渐蔓延和扩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这就在无形之中扩展了临沧涉外婚姻的管理面,同时也将会形成更多的涉外婚姻问题,加大了临沧涉外婚姻的管理难度。

3. 涉外婚姻对象多以临沧边远贫困山区村民为主。从婚姻登记情况看,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对象多以临沧边远贫困山区村民为主,男青年居多,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90%;缅方女青年则80%左右为文盲,15%左右为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的不到5%,目前登记在册的还没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中方男青年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到缅甸务工、经商、探亲、访友或经媒人、熟人介绍,娶缅甸一方女子为妻。这当中,尤其以镇康县勐捧镇、耿马县孟定镇河外村、沧源县忙卡镇、永德县勐板乡、凤庆县勐估镇居多,占临沧全市涉外婚姻通婚总人数的72%。另外,也存在极少数缅甸男青年入赘临沧的情况。他们的文化程度也普遍不高。

二、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结婚登记率低,事实存在的非法婚姻多

从现有统计数据看,2009年12月以前,临沧市有边民婚姻3 888对(到中国定居的数据),其中: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1 605对,办证率仅有41%,剩下的2 283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属事实存在的非法婚姻。造成非法婚姻多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是办理结婚证难度大,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根据国务院《婚姻登记条例》《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和《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办理结婚登记的外国人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的国际旅行证件,所在国公证机构或者有关机关出具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该国驻华使(领)馆认证的本人无配偶的证明,或者所在国驻华使(领)馆出具的本人无配偶的证明。由于中缅两国的行政管理以及婚姻管理手段不同,缅方很难提供我方需要的完整而规范的证明材料及相关证件。其次是通婚人员多来自临沧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困难。虽与缅甸相比,临沧人民稍富裕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全国其他省份、其他市州相比,由于临沧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导致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3月公布的最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显示,临沧市所辖7县1区,有6县1区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以即使婚姻当事人有办理结婚证的愿望,因为交通和经济原因,也造成了依法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证的人较少。最后是婚姻当事人多数文化水平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对婚姻登记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主动登记结婚的意识。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了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中事实存在的“非法婚姻家庭”有增无减。

(二)外籍人员落户困难,黑人黑户增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办理落户手续过程繁杂,外籍人员要首先取得中国国籍方可进行落户的申办。涉外婚姻当事人即便依法进行了结婚登记,外籍人员还是落不了户,这就造成了嫁入或入赘临沧的缅甸人员绝大多数没有落户,属“黑人黑户”群体。根据国家规定,对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结婚的外籍人员,一经发现都要遣送回本国。作为三无人员,嫁入或入赘临沧的缅甸人随时都有被遣返回国的危险。而以事实婚姻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非婚家庭”,其子女属于非婚生育,无生育证,也难以落户。所以在土地、入学、就业、疾病防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他们均无法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给边境管理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三)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难

临沧边民涉外婚姻中,因为“非婚家庭”较多,致使非婚生育情况较为严重。另外,早婚早育现象较为突出。由于中缅婚姻习俗不同,管理不同,缅方难以提供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的户口簿、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造成其真实年龄无法核实。现实中大多数没有达到我国的法定婚龄,早婚早育现象较为突出。此外,超生、逃生、躲生现象较为突出。有部分涉外婚姻家庭在缅甸生活多年,生育多个孩子后带回中国居住。而部分涉外婚姻家庭一旦发生超怀孕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为逃避制裁,经常走边境小路逃回缅甸偷生躲生,涉外婚姻当事人生后又带回中国,给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困难。而超生、偷生的后果不利于奖优免补政策。由于子女落不了户,没有身份证明,给计生部门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带来了不便,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资格认定、网站录入等业务工作难以操作。同时,非法涉外婚姻的增加对中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带来冲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至今,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基层工作者努力,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随着涉外婚姻逐年增多,这种无序的人口流入将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四)涉外婚姻家庭暴力突出,贩毒、艾滋病感染几率高

嫁入临沧市境内的缅籍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部分缅籍妇女通过非法买卖婚姻嫁入临沧。由于生活习俗差异,语言交流障碍,她们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常被当作生育工具和劳动工具,容易受到长辈的责骂,丈夫的打骂。另外,临沧临近世界主要产地金三角地区,且缅甸因贫穷历来有种毒贩毒的传统,临沧中缅边境地区的这些涉外婚姻家庭普遍地处偏远,生活困难,多属贫困家庭,导致缅甸的少数女人或男人嫁入或入赘中国后仍然从事贩毒活动。吸毒、贩毒、贫穷、文化素质低、卫生医疗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往往又给艾滋病提供传播的土壤,所以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家庭艾滋病感染情况不容忽视,应加以重视。

(五)中缅边境地区边民出入境管理难

中缅边境线临沧段长达290.79公里,国境线无天然屏障,无语言障碍,大小通道、便道遍布其间,双方边民非法出入境现象屡禁不止,出入境管理难。再有缅甸部分边民认为在中国可以寻求到更好的生存环境,通婚的动机即为入境寻找更好的生活。但他们的通婚对象多为临沧农村边远贫困山区的居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为生计他们居无定所,时而在中国,时而在缅甸,给公安机关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当事人的法制宣传教育

公安、计生、外事、民政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紧密合作,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在临沧市涉外婚姻家庭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增强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国界意识,不断提高广大边民遵守法律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加大对《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民法通则》《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关于驻外使领馆处理华侨婚姻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国籍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当事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婚姻登记管理,使其知法懂法,学法用法,遵法守法,按婚姻登记和户籍管理规定主动办理婚姻登记和进行落户。

(二)尊重事实,采取措施,简化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当事人的婚姻登记、落户程序

鉴于临沧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的特殊性、复杂性,建议民政、公安等部门在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已形成事实婚姻的家庭,特事特办,简化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当事人的婚姻登记、户口落户程序。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的原则,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简化涉外婚姻登记手续,特别是简化婚姻登记所需证明材料问题,临沧内地五县(区)的涉外婚姻登记可以由临沧市民政局到县区集中进行现场办证。对于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事实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可以先由计生部门给予适当处罚和处理,在适当处罚和处理的基础上,再由户籍管理部门按相关户口管理政策,对长期生活在临沧,无任何违法犯罪记录、有住房、婚姻稳定和有正当经济来源的涉外婚姻当中的缅籍人员给予办理落户。

(三)就近设置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登记机构,搭建方便边民的涉外婚姻登记平台

考虑到临沧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边民经济比较困难,边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缺乏等现状,当地政府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便民、利民、为民措施,通过就近设置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登记机构,搭建方便边民的涉外婚姻登记平台,切实降低涉外婚姻登记成本,减少这类人群的非法婚姻,提高中缅边民涉外婚姻登记率。镇康、沧源、耿马等3个临沧边境县的边境一线乡(镇)民政所可以考虑给予其履行婚姻登记的代受理职责,并让这些边境一线的乡(镇)派出所履行临时居留申请、永久居留申请和入籍申请的代受理职责。同时,还可由上述机构负责本地区的涉外婚姻日常清查清理工作,健全涉外婚姻家庭信息资料和管理制度,使涉外婚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或者由上级相关业务办理部门采取定时下乡、定点受理、流动办理等措施。

(四)集思广益,尽快出台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管理规定

涉外婚姻管理是一个政策性强,牵动面广,影响面大的问题,其处理妥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地区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与临沧市毗邻的云南省德宏州,同样面临日益增多的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涉外婚姻问题,该州已于2010年9月9日《德宏州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管理规定(试行)》。按照管理规定,公安、民政部门将对德宏州境内居住的缅籍入境通婚边民进行彻底的清查,与德宏州常住户籍人口按照中国法律办理了结婚登记,或者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并居住在德宏州行政区域内的缅籍边民,应当办理《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持该证可以在德宏州行政区域内居住、经商、务工、通行,并享有中国法律法规以及德宏州地方政府给予境外边民的各项权益。办理《边民入境通婚备案登记证》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受理申请的机关是中国籍申办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5]所以,临沧市要集思广益,在充分征求公安、民政、外事、计生、劳动、卫生、教育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尽早制定符合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实际的管理规定,对入境通婚边民的权益、登记管理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科学分工,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有效加强、改善临沧中缅边境地区涉外婚姻管理。

参考文献:

[1][2][4]临沧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临沧市人大常委会调研临沧市与毗邻国边民婚姻情况[EB/OL].http://,2010-08-13.

[3]李壮玲,陈雷.镇康县中缅边民通婚独具风彩[EB/OL].http://,2010-08-13.

上一篇:医药制剂市场前景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