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10 21:22:25

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范文第1篇

从比较优势论可知,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从而使双方都能从贸易的交换与分工中获利。

虽然中越两国的劳动力都比较充足,都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两国在边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资本已有一定规模,加之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资本与技术方而,相对于越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工人工作条件、待遇的改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劳动力的价格上,越南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中越两国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原料、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原料、燃料;粮食、食品、水果类;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正因为双方的互惠互利贸易,使中越贸易额快速增长,前景可观。

2基于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应进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市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中国不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而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中国还是应侧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毕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优势并不比越南强多少。而且一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素的丰裕度应与一国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越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不足且技术较落后。但劳动充裕,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在越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无更大发展的潜力,中国无效率地使用资源,已经让中国走进了资源进一步匮乏的困境,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会加剧资源的错误配置进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此,若想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大力发展高科投产业,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国,以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基于中越地理区位的分析

一国地理区位的分布,会影响该国工农业的布局,从而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国际贸易具有经济地理效应,即:当一个国家通过国际分工而参与国际贸易时,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集聚到离国际市场最近的边界地区,也即所谓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的具体表现是:假如该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并且有良好的港口条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向国际运输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集聚;假如该国是一个内陆国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在靠近邻国的边界地区大规模集聚。

中越两国陆地边界线长1347公里,有许多对开的口岸和通道,包括两国已经开放的七对部级陆地边境口岸。漫长的边界线、跨境而居的多个民族、人文、亲缘等关系,为中越双方开展边境贸易,抑制屏障效应,发挥中介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越边境充分发挥边界的正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越两国加强对其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无疑会促进中越边境地区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加速经挤的集聚效应。这不但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越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4基于政治因素的分析

政治从来都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政治。中越两国邦交时好时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但目前,中越两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疆土广阔,边境安全问题自然变得复杂和棘手,积极发展与越南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同时,中越都是杜会主义国家,加强两国的政治亲密关系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需要越南,团结起来一起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越南也需要中国,挖掘中国的市场,促进自己经济的腾飞。总而言之,中越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共生体,实现经济的大规模增长。

5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互动性是边境贸易长期发展和持续稳定的前提,中越边境贸易需要两国的积极配合、交流与合作。因此,了解和掌握越南的有关情况,并对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越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决定我国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边境贸易的相关资料,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资料的共享,及时、适时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效率,促进和推动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要实现中越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5.1完善边境贸易政策法规

制度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才能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的便利,中越贸易才会走向繁荣。

5.2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大和最主要的出海大道。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的业务联系,扩大贸易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可以预想,随着海陆联运的便利化及泛亚铁路的完善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在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5.3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

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市场,放宽出入边境地区的限制,提高边境管理水平,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将中越口岸建设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管理水平高、专业化的友好通商口岸。

5.4加强文化的融合

中越两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等特点,两国间具有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通过对旅游景点的双向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因此,可以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经济、贸易、旅游合作平台为轴心,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中越友好关系的活动,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

论文关键词:中越边境贸易;多元化;分析;前景

边境贸易范文第2篇

一、防城港市边境贸易的优势 1.地缘优势 防城港市地处中国大陆和海岸线的最南端,南频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一座新兴的海滨港口工业城市,人口约80万,是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最便捷的主门户和桥头堡,与越南山水相连,地理相邻,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通的城市。 2.人缘优势 防城港市与越南的边界线从竹山的北仑河口至峒中的北岗隘,全长230多公里。两地边民习俗相似,语言相通,民族相近,文化相融,朝去夕回、赶圩购物,经商买卖,走亲访友,谈情说爱,通婚生子,自古往来十分频繁。 3.资源优势 防城港市的海洋、矿产、旅游、农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集“山、海、边、港、民”于一体,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滨海风情、边关风情、异域风情、民族风情浓郁;森林覆盖率高达59%,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部级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全球GEF①红树林国际示范区。 4.港口优势 防城港市拥有5个部级口岸,防城港、东兴、企沙、江山是国家一类口岸,峒中是国家二类口岸;拥有东兴、杨屋、垌中、滩散、里火5个边民互市点,白沙万码头1个海关临时监管点。防城港是我国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是我国西部第一大港。 5.政策优势 防城港市是我国连接东盟的主门户和桥头堡,是我国西部省区的重要城市,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城市,可享受自贸区、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等多项优惠政策。 6.后发展优势 近年来,防城港市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全市有23项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多项经济指标总量或增幅全区第一。全市GDP高达317亿元,增长20%,增速居全区之首。人均GDP高达3.7万元,居全区首位。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高居全国294个地级市之首。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已成为广西第三个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地级市。 二、防城港市发展边境贸易的措施及成效 1.用足用活政策 ①关税政策调整。国家规定从2008年11月1日起,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调整为8000元人民币以下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我国与东盟贸易90%以上进出口商品享受零关税待遇。防城港市边民从关税政策调整中获得了实惠,从事边境贸易的热情空前高涨。②人民币跨境结算。1993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越南国家银行签订双边结算与合作协定,广西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实现了人民币跨境结算。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对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结算范围从边境贸易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目前防城港市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重达95%以上。③人民币结算全额退税。2011年3月,财政部、国税总局下发《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补充通知》,规定边境地区出口企业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海关实施监管的边境口岸出口到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人民币结算全额出口退税解决了边境贸易无退税、比例低问题,刺激了防城市边贸小额贸易企业从事边境贸易的积极性。④政策支持资金。防城港市积极发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边小企业扶持资金、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资金,将扶持资金及时兑现给企业。2010年,共有72家企业申报226个项目。经自治区商务厅下达核准,年度中小国际市场资金使用额度460万元,经防城市财政局审核,同意62家企业申报的185个项目。2011年上半年发放边小企业扶持资金105万元。此外,防城港市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扶持企业部分尽快全额返还企业,减少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2.开辟边民互市贸易区(点) ①东兴互市贸易区。东兴互市贸易区位于东兴市中越界河北仑河东岸,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隔河相望,于2011年3月正式建设,总用地770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它是中越边境最大的互市贸易区。②里火互市贸易区。里火互市贸易区位于中越边境广西1344号界碑处,与越南广宁省河海县北风生口岸隔江相望,占地面积130亩,总投资约6500万元,于2009年12月封关运行。③垌中互市贸易区。垌中互市贸易区位于防城区西南125公里处的垌中口岸,是个老互市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防城港市把峒中口岸1平方公里范围都划为互市贸易区。④杨屋互市贸易点。杨屋互市贸易点位于东兴镇楠木山村,占地66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992万元。2011年3月底和6月初,通过了防城港市商务局、口岸办组织的预验收。待通过广西商务厅、海关和检验检疫局的正式验收后便可投入使用。⑤恢复滩散互市点。滩散互市贸易点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隔河相邻,于1979年因边境保卫战中断。目前,防城港市相关部门正在协调该互市点恢复使用的各项工作。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防城港市通过积极向国家、自治区争取口岸建设资金、本地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驻企业融资等途径,加大对防城港、东兴、企沙、江山、垌中5个口岸和东兴、杨屋、垌中、滩散、里火5个边民互市点及白沙万码头1个海关临时监管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通关环境。重点建设联检大楼、专业边贸市场、码头、货场、仓储、物流中心、码头监控系统、道口、堆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立独立封闭监管区域和安全保障系统、出入通关卡口、电子监控系统。加快广西电子口岸海运物流服务平台(防城港)的建设进度。积极与航监、渔政、海事、交通等部门协调研究解决航道狭窄、港池较小等问题,理顺各方关系,为边境贸易开辟“绿色通道”。#p#分页标题#e# 4.鼓励边民从事边境贸易 防城港市出台地方性边境贸易扶持政策,吸引企业落户,鼓励边民特别是返乡边民从事边境互市贸易。2010年下半年以来,防城港市新增200多家边境贸易私营企业。目前常住东兴从事边境贸易的外来人口超过6万人。每天从东兴口岸出境到越南的“跨国经商族”有6000多人次。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企业100多家。直接从事互市和为边境贸易提供劳务的边民超过20000人。 5.口岸升级及搬迁 ①口岸升级。峒中口岸是国家二类陆路口岸,与越南平辽县横模口岸仅一河之隔。防城港市千方百计将峒中口岸建设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升格材料已报国家口岸办。②口岸搬迁。江山港边地贸口岸位于防城区江山半岛,是广西最大进口煤炭集散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加快,江山港边地贸口岸与越南鸿基等地的煤炭贸易不断升温。由于码头规模小、监管设施落后,该口岸已不能满足货物进出口卸装的需要。2008年底防城港市决定将江山港边地贸口岸搬迁至江山乡珍珠养殖联营场,距现址3公里。 6.建设经济合作区 ①边境经济合作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它的开发建设扩大了边境互市贸易规模,提高了出口加工水平。②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市与芒街市是中越边境线上两座距离近、交往密切、发展快的边境口岸城市,共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越“两廊一圈”②海陆交汇点,是中国与东盟“一轴两翼”③区域合作的核心地带。为了主动融入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和多区域合作,发挥两市独特的地缘优势,防城港市积极推动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2010年9月,东兴市与芒街市签署《共同推进建立中国广西东兴-越南广宁省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协议》。 7.建设国家重点试验区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加快及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2010年6月,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建设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1年1月,东兴市出台《关于先行先试推进东兴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在对外贸易、产业布局、制造加工、融资、投资等方面鼓励大胆先行先试。 8.发展边境加工贸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数千种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加工贸易比单纯的边境贸易利润空间更大。防城港市因势利导,调整企业角色,以口岸建设为中心,以沿边公路为依托,合理布局和发展边境贸易、出口加工、口岸物流和旅游,对接东盟产业开发,形成新的加工出口基地,实现由通道型贸易向加工型贸易转变,涉及服装、海产品、工艺、塑料制品等领域。目前,仅东兴市就有70%左右的贸易企业实现了向加工出口贸易业转变。 9.加强部门协调,营造宽松环境 防城港市加大与口岸联检部门的协调力度,主动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边检、边防、航监、海事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边贸工作的作用;坚持“抓大不放小”管理理念,加强对鲜活海产品的管理;强化服务边贸意识,实现部门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努力实现贸易便利化。10.加大管边控边力度,维护良好贸易秩序防城港市积极配合边防、海关、边检等部门加大管边控边力度,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引导边民既积极又合法地从事互市贸易;采取“堵”与“疏”结合办法,协助边防、边检、海关加大对非法通道、口子的打击力度,对乱开码头、通道的不法分子进行有力的打击,防止走私行为的发生;及时出台优惠政策、管理办法,大力整治和规范边境贸易经营秩序。 三、关于防城港市边境贸易的几点讨论 1.政策是基础 防城港市边境贸易要发展,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好政策是前提基础。防城港市边境贸易企业应加强政策研究,吃透政策实质,用足用活国家、自治区和本地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先行先试出台大胆优惠政策。尤其要把《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自治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快重点边贸市场建设工作方案》和东兴市《关于先行先试推进东兴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措施贯彻到边境贸易实际工作,把潜在的政策叠加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防城港市应尽快出台全市性鼓励边境贸易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2.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防城港市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随着科技进步,技术和技能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被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劳动技能是人力资本,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劳动技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则能提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率,提高投入与产出比率。防城港市的边境贸易需要大批拥有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解决人才问题需要引培并举,双管齐下。引进是解决人才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高薪是成功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只有高薪,才能吸引人才。双聘制(多头打工)是解决高薪的有效措施。人才的取得还靠培养。防城港市的大中专学校乃至整个广西的大中专学校,应开设边境贸易或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关课程、班级、专业或方向,尽快设立防城港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边境贸易研究所、东盟研究所,大力举办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多方培养边境贸易人才。政府应以提供资金和师资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培养人才。可与越南边境省市在边境经济合作区共同设立人才培训机构,跨国合作培养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应先行先试,打破常规,在创业、就业、户口、待遇、编制、升迁、流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大胆的照顾,大胆选拔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满腔热情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服务和保障,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p#分页标题#e# 3.服务业是方向 服务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晴雨表。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变化会改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的分配,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转型升级。国际贸易最直接接触世界市场,能最先体察到世界经济的转型升级。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轨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重心必然转向服务业。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服务业产值就超过了工业产值,这是世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中,服务经济支配着整个市场经济,一些国家服务经济所占的比例高达80%。在目前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据60%以上。我国服务业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到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7%。防城港市是广西第三个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地级市,要实现边境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优先发展服务业。防城港市应发挥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利用大通道和大物流定位,继续发展建筑、运输、旅游、饮食、酒店、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讯、文化、计算机、信息、金融、保险、会展、专利使用、特许经营和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贸易,转变边境贸易增长方式。 4.加工贸易是突破口 2011年越南人均GDP为1300美元,2011中国人均GDP高达6000美元,2011年防城港市人均GDP也高达5830多美元。越南的改革开放起步晚,工业化程度低。越南经济落后于中国经济30~50年。防城港市与越南北部边境广宁等省份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在资源、产品、技术、消费上优势互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零关税的实施,国家农产品加工贸易扶持资金和边小企业扶持资金的申请,不仅使得防城港市边境贸易经过加工增值后利润空间更大,更使得越南北部边境省份成为防城港市边境加工贸易的资源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要做大做强防城港市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加工贸易无疑是突破口。利用从越南进口的农林、矿产和海产等资源,在防城港市各口岸及互市区(点)相近相邻之地,重点建设橡胶、松脂、水产品、矿产品等专业加工贸易基地,大力发展化工品、纺织品、机电产品、农产品为主等出口加工业,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土地使用规划,建设一批集内外贸一体、投资贸易一体的边境贸易专业加工市场,发展边境加工贸易。加工成品一可返销越南,二可远销欧美等国。可成立边境小额贸易集团公司或边境互市贸易合作社,抱团作战,走集团化道路,不断提升边境加工贸易档次和实力。 5.效益为先 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经济效益而进行。赚钱才是硬道理。利润最大化是商人的共同追求。近两年防城港市边境贸易增速均超过了20%,但效益偏低。防城港市应适当放缓边境贸易增速,稳中求进,坚持效益为先,努力提高贡献率,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建设专业出口加工基地,通过深加工,使产品升级增值,是提高边境贸易质量和贡献率的最有效途径,可提高价格和利润率,带动就业,推动城镇化进程,调整边境贸易结构,转变边境贸易增长方式,使边境贸易真正起到“富民、兴边”作用。 6.三管齐下 边境贸易包括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服务、技术、资本、劳务和设备材料输出为一体。多年来,防城港市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高速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却十分有限。作为带动资本、设备、劳务、技术输出的综合载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若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增加1亿美元,则中国GDP增长3.15亿美元,即对外承包工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度为3.15。以边境贸易形式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向越南市场输出劳务,积极承包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空间也很大。

边境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俄;边境;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对于边境贸易的定义是“两国边境地区居民和企业在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地带从事的贸易活动,其目的是便利边境线两边的人民互通有无。”我国对边境贸易的界定是“相邻国家在两国接壤地区(一般离边境两侧各15千米地带),由边境贸易商、边境贸易机构或边民所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

一、中俄边贸贸易特点

中俄边境贸易在中俄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并渐趋国际化的前提之下,经历了从不规范到初步规范、不稳定到基本稳定、徘徊不前到加快发展的过程,并且加快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对其目前总体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贸易主体

中国对俄边境贸易主体进一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对俄贸易的生力军。中国边境地区对俄贸易企业的经营实力正在增强,对俄贸易逐渐转变先前依靠群体优势!积少成多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形成了以一批骨干企业为支点的集约式专业化发展模式。

(二)贸易方式

2000年以来,随着两国金融领域合作,特别是银行间合作的加强,正在为边境贸易提供了国际标准的贸易操作和结算方式,也为现汇贸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03年,易货贸易基本退出边境贸易,逐步让位于现汇贸易!补偿贸易和转口贸易,体现了边境贸易逐步国际化和边贸企业经营手段逐步规范化的过程。现汇贸易的发展也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的边界口岸绥芬河、东宁、黑河等地也不再仅仅是最初以货易货的交易通道,加工贸易正在取代原始的贸易方式成为时下新的发展趋势。绥芬河市和毗邻的东宁县是我国与俄罗斯的两大互市贸易区,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都建在互市贸易区内,产品在口岸经过自由贸易,可通过俄方的互市贸易区直销俄罗斯腹地。

(三)贸易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中国对俄边贸出口主要为粮食、果菜、服装和日用百货以及家电和电机等产品,出口商品质量逐步改善;进口中仍以化肥、钢材、木材和石油等传统商品为主。同时,随着国内对能源需求的旺盛以及房地产行业的高涨,加之2004年俄罗斯放开了对中国出口废钢的限制,进口商品中原油、钢材、化肥的比重不断增加,2004年,中国对俄最大的陆路口岸一一满洲里口岸(包括公路和铁路),进口货物构成中木材、原油和钢材进口也位居前三位。

此外,在合作领域方面。随着边境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扩大和升级,中俄边境贸易逐步由普通贸易向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转变,并在投资!科技及能源领域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二、中俄边境贸易发展障碍

中俄贸易发展迅速,边境贸易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仍然有一些因素阻碍着中俄边境贸易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边境贸易发展规模小,出口结构不合理

中俄双边境贸易易规模直接决定了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状况,受制于中俄双方经济发展阶段和主要进出口商品种类,这直接导致了中俄边境贸易规模偏低。一方面,这是由边境贸易自身特定决定的,边境贸易主要在边界口岸双方进行,以交换日常用品为主,这导致双方交易规模较小。但更重要的是中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导致了可交易商品类型受到限制,贸易基础发展受到影响。反映到现实情况中就是双方贸易商品中,中国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而俄方出口商品中以资源型商品为主。虽然近年来中方对俄出口中机电商品比重逐渐升高,但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依然较为缓慢。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产品一直以资源型商品为主,出口商品升级更加任重道远,资源诅咒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中俄继续深化边境贸易往来,会使中俄边境贸易陷入增长瓶颈。

(二)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中俄边境贸易规模提升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力不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俄方铁路货运换装能力和货物通过能力建设更加滞后。满洲里公铁货运能力最强,对俄边境贸易量也最大,有效地保证了中俄边境贸易开展。黑河是唯一的公水两路边境口岸,但以水路运输为主,冬季可以开展冰上运输,封冻期实际70天左右,这直接影响了运能,限制了黑河开展对俄边境贸易,这也导致了黑河对俄贸易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输能力和方式先天不足无疑是制约黑河对俄贸易的最大瓶颈。在绥芬河乃至整个对俄陆地边境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加工基地,边境地区企业在对俄边境贸易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很多对俄边贸企业仅仅充当一种中介和过货的作用。边境地区在发展对俄贸易中没有充分发挥地缘等优势,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基地,也没有充分利用对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边境战略产业经济带,使得自主发展能力有限,严重制约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三)俄方贸易政策壁垒

与我国接壤的主要是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包括阿尔泰、赤塔州、滨海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等6个联邦主体,这些州区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方面并不一致,如前几年曾规定从我国进入俄的旅游者携带的包裹不得超过50公斤,但在执行时,各地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地区将货物严格控制在50公斤以内,有些地区则根据携带者是不是俄罗斯人进行区分,俄罗斯人有时可以携带80公斤以上的货物。另外,俄罗斯的经贸政策非常不透明,中方企业只能从贸易实践中了解到某一类商品的税收、管理政策,对其他商品则无法知道。俄罗斯政策多变,一旦政策改变,企业往往措手不及,给正常的经贸活动带来困难。

(四)边境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中国边境贸易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业务发展受资金规模限制。而规模较小、信誉等

级偏低的边境贸易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取贷款。当前,各个商业银行对边境城市分支行的授信资金额度都很低。正因为如此,很多边境贸易企业和银行本可达成的贷款协议,往往受到资金额度的限制而无法实现。此外,边境贸易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根源于其经营方式本身。事实上,近年来边境贸易的发展使边境城市积累了相当多的居民储蓄,但是由于边境贸易企业在银行贷款难,大部分储蓄便通过省级分行转移至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区。只有打通银行与边境贸易企业之间的贷款渠道,解决这种储蓄和融资的不对称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边境贸易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

(五)边境贸易结算方式不便捷

目前,中国边境贸易主要以现钞和转汇两种方式进行结算。现钞结算风险较高,且不利

于加强中国对外汇的管理。而转汇结算由于必须通过第三国银行,又面临时差等不便捷因

素的影响,直接导致结算速度慢、结算费用高等阻碍边境贸易企业发展的问题。在解决边

境贸易货币结算问题上,中俄双方的态度一直十分积极。俄滨海边疆区政府文件中提出解决边境贸易货币结算难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建立区域性的俄中联合银行。但是,由于中俄两国银行体系差异较大,当前并不具备建立联合银行的条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境贸易通过第三国货币结算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中俄双方都积极推进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并且本币结算已经由贸易领域逐步向旅游领域扩展。但是,以本币结算的边境贸易发展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

三、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潜力

尽管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这并不能妨碍中俄边境贸易合作和深化的继续,给两国来的的互惠互利。中俄边境贸易的前景是广阔的,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本文主要从经济方面来说明:

(一)中俄经济的互补性

中俄经济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一般产品的互补性。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占了两国贸易额的50%80%,中方出口日用消费品、轻纺工业产品、食品、水果、小型拖拉机、工具、电瓶等,在这一方面,中方的生产水平今后仍将领先于俄;俄方出口推土机、挖掘机、采煤设备、仪器、轻型轿车等优势产品,而这在我北疆也有广阔的市场;二是原材料产品的互补性。我北疆盛产大豆、玉米、稀有金属等,而俄有大量的化肥、木材、钢材、铝等。双方可以互换有无,两国都在建立开放的市场竞争体系,因而都必须融入国际大分工的洪流,在产品结构,生产技术上都可以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域辽阔,农田广袤肥袄,粮食产量却远低于中国,而且粮食经常歉收,食品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蔬菜水果价高质差。我北疆居民有冻土种植的丰富经验,完全可以象韩国人那样就近租赁土地,然后从中国国内请来技术人员、雇佣当地或中方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或水果蔬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初和最一般的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但它有许多前提条件:成熟的市场体制、密切的经贸关系、相近的文化传统、便利的交通运输等。而东北亚显然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故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另一方面,正由于该地区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使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对利益较多,前景颇为壮观。因此,六国尤其是中俄两国正致力于扩大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中俄两国特别是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历史联系悠久,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十多年的贸易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实践证明,中俄合作的一些举措己构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俄边贸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现成的借鉴。可以认为中俄边贸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骨干、桥梁和纽带。

四、中俄边境贸易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加强立法,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争端

国家应当完善立法立法不完善,法制不统一,是当前困扰边境贸易争端解决的一大障碍。我国有着广阔的边界,与众多的国家相互毗邻,妥善解决好双边贸易的争端,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和交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俄两国的边境线最长,与俄罗斯联邦许多共和国都接壤,中俄两国的边境贸易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完善中俄两国边境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国家应明确中俄边境口岸法院对边境贸易纠纷的司法管辖权,对什么是边境贸易纠纷以及边境贸易纠纷案件的范围加以界定,而且应将“边境贸易”,定义为是指在中国边境城镇中,依法注册登记并享有外贸经营权的主体同对方边境城镇之间同样的主体之间的贸易,以及两国边民之间的互市贸易。以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诉讼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解决此类案件的争端。

(二)加大边境贸易的政策扶持

加大边境贸易的扶持应该从如下方面做起,其一,在税收政策上,要减轻边境贸易企业税收负担,将减税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严厉打击非法偷漏税行为,鼓励合法使用税收规则。其二,在产业政策上,要配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出台相应产业升级配套政策,鼓励边境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质量。其三,在科技政策上,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工作,继续加大对农畜牧业科学技术、抗冻耐寒应用技术、生物技术等符合当地切实需要的重点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其四,在外贸政策上,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边境贸易,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打消俄方部分群众对中俄边境贸易的消极看法,争取俄方同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东北亚经济合作大局。

(三)加强边境贸易的金融管理

在金融管理方面,简化贷款手续,适度增加信贷投入,支持边贸发展;对业绩好、信誉好的企业降低开证保证金比例、提高预付货款额度;允许贸易的外汇收入汇入国内账号后再解汇,解决第三国结算的不便及携汇入境的风险;并采用更灵活的核销方式;另外加强与俄方沟通,争取使用美元、人民币、卢布直接通汇,解决结算障碍。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投资力度,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在边境贸易配额分配上,考虑到通过边境贸易进口的多数是能源、矿产、木材,非常有助于弥补我国自然资源的不足,在配额分配上应给予边境贸易企业一定的优惠。目前,中央切块、地方分配的方式无法做到对边境贸易企业的倾斜,可以考虑由边境贸易企业直接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领配额,主管部门在发放进口许可证时对边境贸易企业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在加大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边境贸易发展基金,帮助其开拓俄罗斯市场。

(四)推进互市贸易区建设

以推进互市贸易区建设为切入点和启动点,进一步扩大边境贸易规模,目前,北美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边境贸易的最高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它们在初始阶段也经历了互市贸易区、经济合作区等发展阶段。其成功经验表明,这是一种发展边境贸易行之有效的方式。建议选择边境贸易规模大,发展基础好,口岸设施健全、地缘和交通条件优越、资源富集的地区辟建自由贸易区。实现“境内关外”自由贸易的发展模式:由邻国进入自由贸易区的商品不征交关税,也不办海关手续;除国家规定的商品外,均可进入自由贸易区;进区商品可以按工业和商业处理后,重新出口,海关不予监控;进区商品运进国内则需报关,缴纳进口关税和办理其它相关手续;区内各种货币可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贸易区要有相当的面积,可以一次规划,分阶段执行。

参考文献:

[1]王文举,查弦.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8)

[2]王振南.浅议中俄边境贸易发展[J].民营科技,2009(06)

[3]王兆国.中俄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

[4]王志远.关于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05)

边境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边境贸易;SWOT;云南

1. 引言

自古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各地区的边境贸易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一直都是我国对外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维护了边境地区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有利于贸易国之间经济的发展和互补。

2.边境贸易的优势

云南的地理区位是其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优势,云南省拥有4060公里国境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业、南亚近邻,是中国唯一可以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具有东迕黔杜通沿海,北经川渝进屮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云南省2011年进出口总额是1605亿美元,其中边境贸易总额是2005亿美元,占比为1249%,在2009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进出口有所下降,但是边境贸易还是稳步的发展,2009年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是1261亿美元,较200年增长5%,2010年和2011年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是17。36亿美元、20。05亿美元。同时因国际环境的好转,2010年和2011年云南省的对外贸易逐步恢复到快速增长的轨道上,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13368亿美元。

3边境贸易的劣势

云南省对外出口主要的亚洲国家分别有缅甸(2010年出口总额为1110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为14亿美元)、泰国(2010年出口总额为333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为401亿美元)、越南(2010年出口总额为789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为973亿美元)、印度(2010年出口总额为516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为694亿美元)、马来西亚(2010年出口总额为211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额为248亿美元),可以看到和云南省交界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从云南进口的总额2010年为2002亿美元,占2010年云南省在亚洲国家出口总额的3915%,2011年为2477亿美元,占2011年云南省在亚洲国家出口总额的4011%可以说着3个与云南接壤的国家是云南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是可以看到这也正是云南省发展边境贸易的主要劣势。这3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这就限制了云南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发展边境贸易的机遇

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培养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不断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国家也将出来更多优惠条件鼓励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云南省必须利用好国家层面的战略和各种政策,努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桥头堡建设现已经成为云南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这为云南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5.边境贸易的挑战

从宏观上看,贵州的进出口总量在西南地区是出于最低水平的,这种情况到2011年底还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云南省的情况变化较大,在2000年,云南省的进出口总额还处于第三位水平,比重庆市高1776万美元,比广西省低12121万美元,还整个西南地区还处于中有水平,说明云南省的整体对外贸易还是有竞争力的。在西南地区,四川省的对外贸易总量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和其他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2011年,四川的进出口总量为4778000万美元,比重庆市高出1856200万美元,比广西高出1855300万美元,比云南高出3172700万美元,比贵州高出4289600万美元:重庆在最近三年的对外贸易中表现特别突出,从2009年的770900万美元,到2011年的2921800万美元,增长了38倍。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是6119%,13514%,在西南地区是增长最大的。广西的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是2444%,3152%;四川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是3527%,4614%;贵州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是3602%,5564%,云南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是6688%,1953%。

因为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西南地区的进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是在2009年个省市都在逐渐恢复,2011年西南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最大的是重庆市,其次是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其中云南的增幅是最小的,只有1953%。可以说最近几年重庆市的发展对云南省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川原本就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工业体系健全,人力、物力也相对充足,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相对便利:广西利用自身靠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东盟贸易,经济实力大幅增加,贵州因各种因素,发展要落后于云南,但是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大。可以说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正在受到周围省市的巨大冲击。

6.结束语

对云南省发展边境贸易做了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云南发展边境贸易也面临这内部和外部错综复杂的局面,需要云南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使在面向西南开放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努力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更好的转化成经济优势。一方面对于云南和周边国家来说是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长期稳定,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颂文.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扶贫丌发及其法^保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边境贸易范文第5篇

从比较优势论可知,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从而使双方都能从贸易的交换与分工中获利。

虽然中越两国的劳动力都比较充足,都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两国在边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资本已有一定规模,加之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资本与技术方而,相对于越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工人工作条件、待遇的改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劳动力的价格上,越南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中越两国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原料、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原料、燃料;粮食、食品、水果类;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正因为双方的互惠互利贸易,使中越贸易额快速增长,前景可观。

2基于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应进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市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中国不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而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中国还是应侧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毕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优势并不比越南强多少。而且一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素的丰裕度应与一国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越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不足且技术较落后。但劳动充裕,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在越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无更大发展的潜力,中国无效率地使用资源,已经让中国走进了资源进一步匮乏的困境,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会加剧资源的错误配置进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此,若想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大力发展高科投产业,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国,以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基于中越地理区位的分析

一国地理区位的分布,会影响该国工农业的布局,从而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国际贸易具有经济地理效应,即:当一个国家通过国际分工而参与国际贸易时,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集聚到离国际市场最近的边界地区,也即所谓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的具体表现是:假如该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并且有良好的港口条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向国际运输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集聚;假如该国是一个内陆国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在靠近邻国的边界地区大规模集聚。

中越两国陆地边界线长1347公里,有许多对开的口岸和通道,包括两国已经开放的七对部级陆地边境口岸。漫长的边界线、跨境而居的多个民族、人文、亲缘等关系,为中越双方开展边境贸易,抑制屏障效应,发挥中介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越边境充分发挥边界的正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越两国加强对其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无疑会促进中越边境地区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加速经挤的集聚效应。这不但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越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4基于政治因素的分析

政治从来都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政治。中越两国邦交时好时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但目前,中越两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疆土广阔,边境安全问题自然变得复杂和棘手,积极发展与越南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同时,中越都是杜会主义国家,加强两国的政治亲密关系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需要越南,团结起来一起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越南也需要中国,挖掘中国的市场,促进自己经济的腾飞。总而言之,中越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共生体,实现经济的大规模增长。

5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互动性是边境贸易长期发展和持续稳定的前提,中越边境贸易需要两国的积极配合、交流与合作。因此,了解和掌握越南的有关情况,并对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越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决定我国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边境贸易的相关资料,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资料的共享,及时、适时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效率,促进和推动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要实现中越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5.1完善边境贸易政策法规

制度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才能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的便利,中越贸易才会走向繁荣。

5.2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大和最主要的出海大道。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的业务联系,扩大贸易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可以预想,随着海陆联运的便利化及泛亚铁路的完善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在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5.3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

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市场,放宽出入边境地区的限制,提高边境管理水平,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将中越口岸建设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管理水平高、专业化的友好通商口岸。

5.4加强文化的融合

边境贸易范文第6篇

中俄边境贸易概况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业产品的严重匮乏契合了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双方边境贸易增长迅速,1993年达到高峰,但是在暴利驱动下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大地破坏了我国产品的信誉,造成对俄边境贸易下滑。近年来,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有所回升。

中俄边境贸易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方始终处于逆差地位。其次,由于贸易双方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俄边境贸易又是在跨境民族之间进行,因此,双边贸易还兼具加强民族沟通的作用。

中俄边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经贸政策与措施的瓶颈

中国是WTO成员国,俄罗斯正在积极争取加入WTO,然而中国对俄边境贸易的一些做法不符合WTO的要求。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是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自然遭到与俄出口产品有竞争的其他国家的质疑,因为这违反了中国对WTO作出的平等对待所有贸易伙伴的承诺。另外,中国边境各省对于中俄边境贸易的相关政策也缺乏统一性。

俄罗斯方面经贸政策与措施的多变、不规范和不透明,给双边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困难。例如:俄罗斯的关税有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形式,对从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俄罗斯海关在征收时,往往不按规定,而是按高的征收方式计收,致使中方企业纳税金额无端提高。另外,由于俄方高税收和大量的漏洞并存,,出现了一批有背景的所谓清关公司,以包机包税的方式,高值低报使商品以远低于法定的税率进入俄罗斯市场,或者打通海关关系,不办理任何手续直接将中国商品运进俄方。这不仅给俄罗斯国家财政造成损失,也使在俄华商成为海关和执法人员勒索敲诈的对象。这种“灰色”清关目前占中俄民间贸易的30%,到今年2月俄罗斯以缺少结关单据为由查抄“艾米拉”批发市场里的中国货物3000万美元,华商已累计损失上亿美元。“灰色清关”是建立中俄正常贸易秩序的绊脚石。

2.金融制约因素

首先,中国对边境贸易企业资金支持不足,贷款困难;其次,信用证抵押金要求100%,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负担,且由于预付货款的额度低严重束缚了边境贸易规模;再次,外汇核销制约了边贸的发展;另外,中俄边贸不能直接通汇,结算必须通过第三国转汇,时间长、速度慢、费用高,给边贸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些公司携带现钞进行交易,不仅给资金带来了风险,甚至还对人身造成危险,被抢被杀事件屡屡发生。

3. 交通障碍

俄罗斯亚洲地区经济不发达,俄罗斯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新兴工业更是集中在西部。辽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基础设施不发达,交通和经济联系主要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于这条铁路运输有限,难以满足两国不断增长的货运要求。而中国,长期以来有限的铁路建设资金被优先用在了缓解发达地区运力紧张以及西部铁路的建设上,加上原有的铁路及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两国边贸的发展。

相关的对策建议

1. 政府应着力扶持边贸的发展

首先,中央政府应该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谋划和推进中俄边境贸易。经济全球化是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来的,而相邻两国,特别是边境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方应该做好预研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要求俄罗斯增加经贸政策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俄市场提供平等待遇。另外,中国应该根据WTO规则,修订现有的边境贸易政策,改变针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优惠政策,以特殊经济区为背景实行优惠政策,而这样是符合WTO最惠国待遇的例外规定。如果两国的边境贸易在WTO的规则和框架内运行,双方可以获得扩大贸易额的均等机会;边贸主体得到优化,有实力、业绩好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贸易政策放宽,透明度加大有助于杜绝“暗箱”操作;出现贸易纠纷也可以援引WTO条款处理。

其次,在金融管理方面,简化贷款手续,适度增加信贷投入,支持边贸发展;对业绩、信誉好的企业降低开证保证金比例、提高预付货款额度,鼓励企业做大边贸;允许贸易所得外汇收入汇入国内个人帐号后再解汇,解决第三国结算的不便及携汇入境的风险;并采用更灵活的核销方式;另外加强与俄方沟通,争取使用美元、人民币、卢布直接通汇,解决结算障碍;针对边境外汇黑市问题,可以调整银行现钞买入卖出价格,并允许商业银行在规定范围内浮动,以此打击外汇黑市,规范边境外汇市场秩序。

第三,各边境省份或地区地方政府应该统一扶持力度,构建或形成共同的贸易平台和载体。在与俄罗斯接壤的四个省份中,黑龙江这几年的边贸成绩显著,除了占据地利优势外,还因为拥有自己的贸易平台和载体,如:黑河市有大黑河岛和布市批发市场互为呼应,绥汾河市有青云商场和乌苏里大批发市场内外呼应。其他省份应该加紧构建这样的贸易平台并争取形成联合。

另外,中俄两国关系越来越好,不仅上层领导经常会晤,相互交流,而且地方政府间更应该交往频繁,提升相互信任度,积极谋求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发展。各省份的相关部门与俄方的对口部门也要加强联系。业务量大的部门应该建立相互间协调机制。使得彼此间成为朋友,培养良好的公共关系。

2.执法及服务机构应大力配合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贸促会、国际商会等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中国加入WTO后,贸促会等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的职能日益加强,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从事对俄边贸、开拓俄罗斯市场,不可避免地要充分利用这些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灵活性以及其市场敏感度高的优势。那么这些机构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外交态势的研究和跟踪,加强对俄罗斯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的研究,加强对俄罗斯经贸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事实:许多到俄罗斯经商的中国企业是在对俄罗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去开拓市场的,运气好则一切顺利,而多数人是遭受损失,就连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是如此。在对俄罗斯市场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的情况下贸然进入,风险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和“咨询”所起到的作用,加强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促进中俄边贸的良好发展。

其次,我们的执法机构肩负着维护边贸市场秩序的重任,不仅要切实保护在中国境内合法商人的利益,还应该加强与俄罗斯执法机构的交流与沟通,联手严厉打击境外边贸市场黑帮欺行霸市、杀人越货、跨境流窜等犯罪现象,从而为中俄双方边贸有序、正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营造安全的经商氛围。

3.企业和个人

边境贸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边境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4-0045-04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边境贸易是指相邻两个国家边境地区企业和居民在距离国境线15公里以内范围从事的贸易活动。中国的相关法律将边境贸易的区域限定在距国境线20公里以内。从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的实际情况来看,中俄边境贸易包括边境居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以及边境地区经济、科技合作。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陆路边界线长达4300多公里。地缘条件的便利与经济结构的互补优势,成为两国边境贸易稳步发展的基础。

一、中俄边贸的历史与现状

1982年,中国与苏联恢复了自1966年中断的边境贸易。当时的贸易规模较小,1983-1987年,中国对苏边贸额仅为6.2亿美元,主要采取易货贸易的形式。1988年,国务院为中苏边境贸易制定了八条优惠政策,两国边境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两国边境贸易额为3.3亿美元,1993年达到18.9亿美元。1993-1999年,由于中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俄经济陷入混乱状态,两国边境贸易额出现较大下降,年边境贸易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下徘徊。2000年,中俄边境贸易额重新突破10亿美元,达13.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此后几年,中俄边境贸易额连年以较大幅度增长,至2008年突破100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俄边境贸易额有所下降。2002-2006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占双边经贸额的比重始终略高于20%。边境贸易已成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

中俄历史上传统的边境贸易形式主要是边民互市贸易,其主要交易商品是日常生活用品,进行贸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边境地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边民互市贸易规模小、层次低、交易品种单一,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改革开放后,中俄边境贸易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导,以边民互市贸易为补充,交易商品品种日益丰富。中方对俄边贸出口以服装、家电、鞋类、纺织品、粮食、蔬菜、水果等商品为主,中方从俄方进口以原木、石油、化肥、钢材、纸浆、橡胶、铁矿砂等商品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单一的易货贸易基本退出中俄边境贸易,现汇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转口贸易在中俄边境贸易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中俄经贸合作机制日益优化、层次逐步升级,从产品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金融合作、经济技术合作;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技术合作成为中俄边境贸易中新的增长点;旅游贸易凭借灵活便利的优势,成为中俄边境贸易的新形式。

20世纪80年代,对俄边贸主要靠群体优势。对俄边贸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但数量众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缺乏规模大、实力强、资金雄厚的骨干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对俄边贸骨干企业,已成为对俄边贸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对俄边贸的重要主体。2003年,黑龙江省曾经组织百家私营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私营企业开始成为对俄边贸的新兴力量。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有经营业绩的企业有1336家,其中私营企业有1136家,私营企业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的87%。

二、中俄边贸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俄边境贸易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贸易规模、贸易品种、贸易方式已经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边境贸易在增加国家税收、拉动地方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结构,制约着中俄边贸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俄方设置贸易障碍

俄罗斯一直对进口商品实施高关税政策,尽管近几年平均进口关税略有下降,但是俄仍对部分进口商品征收25%以上的高额关税。此外,俄还对中国对俄贸易大宗商品(如纺织品)实施歧视性关税政策(对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仅征收6%~7%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则征收11%以上的关税)。由于俄关税较高、通关手续繁杂,导致中国对俄边贸出口商品大量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市场,而俄在整顿“灰色清关”过程中大量抄没华商货物,给华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增加了中国企业和商人从事对俄边贸的风险。2008年9月11日,俄强力部门对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采取强制行动,抄没华商货物总值近20亿美元。此外,俄对外贸易法规和政策多变,也为中俄边贸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俄方边境口岸建设本来就严重滞后于中俄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俄方借口整顿“灰色清关”,又进一步削减中国商品通关口岸,并对中国商品实施集中管理。俄与中国接壤各联邦主体对华经贸管理法规、政策不统一,政策实施不规范、不透明。俄远东地方政府及官员对中俄劳务合作采取消极和抵制态度。在民间贸易方面,俄方规定,俄居民须先办理签证才能进入中俄边境互市贸易区,这一规定明显违背了1998年和1999年的中俄政府换文。俄对中俄边境旅游贸易也采取诸多限制措施,对俄居民旅游购物严格限制“数量”与“频次”。俄罗斯曾一度将居民可携带免税商品的数量由50公斤降为35公斤,俄海关还对俄居民旅游携运的商业性包裹实施退运,并将过境次数由原来的每人每周一次降为每人每月一次。以前通过俄居民旅游购物形式通关的大量中国商品,已经无法再通过旅游贸易的形式进入俄市场。

俄方还不断提高其原料物资的出口关税,加大了中国相关企业的进口成本。例如,原木是中国边贸企业从俄罗斯进口的大宗商品之一,2007年7月,俄罗斯将原木出口关税提高到20%(原来为6.5%),2008年4月,再提高到25%,2009年1月,更提高到80%。俄方这一做法对中国木材进口及加工企业造成很大冲击。2008年,满洲里口岸从俄罗斯进口原木722万立方米,总金额为9.5亿美元,同比下降近14%。2009年6月,满洲里口岸原木进口量降至48.9万立方米。同比下降近42%。

(二)边境贸易产业基础薄弱

通过中俄边境贸易进入俄市场的大部分中国商品产自内地而非边境地区,中方对俄边贸出口中转口贸易占相当高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对俄边贸出口商品总量中,只有不足25%的商品原产于边境地区。中国对俄边贸出口商品的物流成本在出口商品成本构成中占有较高比重。在中国沿边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出口加工基地。企业的外向型生产能力不足,在对俄边贸中的参与程度较低。与传统制造业相比,

沿边地区服务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薄弱,对俄边贸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后劲不足,对俄边贸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与技术合作转型缺乏相关产业基础。很多对俄边贸企业仅仅充当对俄边贸过货和销售的中介。沿边地区在发展对俄贸易中,没有充分发挥地缘、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农副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对俄外向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沿边战略产业经济带。沿边地区没有组建和发展吸引资金和技术流入的核心产业链,对内地商品和俄罗斯市场的依赖度很高,自主发展能力有限。

(三)边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存在问题

边境贸易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产业升级。中国现有边贸企业专项支持资金大多面向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对纯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较少。数量众多的中小型边贸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能靠有限的自有资金维持生存,难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边贸业务税费种类较多,涉及的主要税费有增值税、报关费、关税、海关增值税、口岸建设费、交易费附加、边检监管费、城建税、印花税等。企业在进口报关时以海关定价为准,海关定价往往高于企业合同或协议定价,导致企业缴纳税费数额增加,税费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企业经营积极性下降。中国对边境小额贸易中的部分商品进口实施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企业在进口相关商品时往往由于配额问题而蒙受经济损失。在金融管理领域,由于人民币兑卢布汇率机制不健全、居民出入境携带人民币规定限额较低、本币现钞结算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创汇补贴政策难以落实、非贸易结算没有纳入本币结算范围等,导致中俄边贸以人民币进行本币结算存在障碍。国家虽然在宏观政策上规定开放外汇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和执行环节仍然存在实际障碍,企业在外汇核销上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三、发展对俄边贸的对策建议

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立足于经济互补优势,通过边境地区企业与居民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拉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两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俄罗斯对发展中俄边境贸易有所保留,并刻意设置某些障碍,致使中俄边贸发展经历了一些曲折和起伏,但是,从总体来看,中俄边贸还是处于快速、平稳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应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克服障碍,推动中俄边境贸易规模和层次迈上新的台阶。

(一)以政治互信促进经贸合作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与发展为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两国政治上的互信合作对推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规划(2006-2010年)》以及“国家年”活动的开展,为中俄经贸合作机制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的各种沟通、协商机制,就中俄边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俄方展开对话,妥善解决贸易壁垒、贸易秩序、贸易服务、舆论导向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两国边境地区地方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中俄之间友好、互信的政治氛围,发挥在边境贸易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建立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政府间合作、交流机制,增进两国政府间与民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友好、互信关系的长期发展,为民间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搭建平台。应该在中国省与俄州、边疆区层级建立地方政府领导人与政府部门定期会晤、协商机制,在边境市、县政府及省、市、县外贸相关部门与俄对应机构之间建立遇事协商机制。加强与俄地方政府、外贸、海关、旅游等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扶持边贸企业发展

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边贸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对边贸企业的信贷规模,简化信贷手续,为其提供更加优惠的信贷条件。对于一些经营业绩良好、富有发展潜质的中小型边贸企业,政府应该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设立中小边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解决中小边贸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国家应该对边境贸易中进口商品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适度放宽进口商品数量限制,解决边贸企业进口业务面临的配额限制问题。经过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在征求边贸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不合理边贸业务税费种类应该予以削减,对税费计征标准明显偏高的应该予以调整。在金融管理领域,中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俄方开展协商与合作,完善人民币与卢布的汇率管理机制,完善人民币与卢布的汇率计算方法,增加金融服务机构人民币与卢布兑换网点。边境贸易中的外币现钞管理应该逐步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对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中明显过时、已不能适应边境贸易快速发展需要的条款应予以修改,放宽居民携带人民币出入境的限额,鼓励居民在境外使用人民币进行消费。将边境旅游、贸易服务等项非贸易结算费用纳入本币结算范围,满足非贸易类正常结算需求,为边贸业务扩大本币结算创造条件。鼓励在边境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允许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人民币对中国从事证券交易和实业投资,使境外人民币能够合理、畅通地回流中国。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应该在具体操作和执行环节上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切实解决边贸企业外汇核销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出口业务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应该与出口创汇同等看待,享受相同的出口退税、出口创汇补贴待遇。并在具体的管理层面和操作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程序和规则,避免国家相应政策难以落实。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边境贸易发展规划,整合地区资金、资源、技术、人才、政策优势,引导边境贸易的产业化发展和科技升级。由政府牵头,发挥整合优势,组建对俄边贸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对俄边贸出口产业链,推进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境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农产品基地建设。应设立对俄边贸专项扶持资金,对边贸重点企业、项目、产品给予资金扶持与奖励,并通过多种信贷、融资渠道解决对俄边贸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应设立对俄边贸出口本地产品的奖励基金,扶持与促进本地产品对俄出口。

(三)重视产品质量、规范贸易行为

中国对俄边贸企业应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速发展名牌战略,适度提高广告宣传力度,提高中国商品在俄市场的信誉度与知名度。应该立足于中国商品拥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行业,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巩固与发展中国名优商品在俄市场的占有率,实施规模化与长期化的市场营销战略,塑造企业形象。中国质量监督、检验及相关政府机构应该严把对俄出口商品质量关,建立对俄出口许可证制度,下大力气解决对俄边贸商品的质量问题。边境省、市、县(特别是口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作为对俄边贸产品质量监督的政府主管单位,应该建立高效运转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将对俄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在中国境内予以解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俄市场,重塑中国产品形象。

边境贸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关税壁垒;贸易渠道;边境贸易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2000年迄今是中俄边贸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背景,首先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尤其是实现了政权的稳定交接。普京总统执政以来,由于俄罗斯稳定的政局加之强有力的中央干预,促成了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复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外汇储备增加。持续回升的俄罗斯经济,为中俄贸易(包括边贸)创造了加速发展的基础。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2003年中俄的双边贸易和中俄的边境贸易有所减少外,其他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2002~2006年,中俄的边境贸易在中俄的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近两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俄贸易比重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中俄边境贸易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促进两国毗邻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对稳定边疆、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中俄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长期以来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势头,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是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的。

(一)经济政策与措施的瓶颈

1、俄方的问题。(1)中俄通汇渠道不畅,多数交易的结算是以现金或第三国银行完成,严重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2)俄方设置高关税壁垒。俄罗斯对进口商品普遍征收高关税,尤其是对从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如纺织品、鞋、皮革等;(3)俄方经贸政策不统一、不规范、不透明。与我国接壤的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包括阿尔泰、赤塔州、滨海地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等6个联邦主体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方面并不一致。另外,俄罗斯的经贸政策非常不透明,中方企业只能从贸易实践中了解某类商品的税收、管理政策,对其他商品则无法知道;(4)出入境手续复杂。在1994年之前,我国公务人员持因公护照赴俄罗斯是可以免签证的,但由于当时地方对因公护照的管理不严格,造成因公护照泛滥。从1994年1月开始,俄方取消了签证优惠。现在去俄罗斯的公务签证不但费用较高,而且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一个月,而且到了俄罗斯必须在三天之内到警局注册,如果是从发出邀请的地方转去其他地区,在另一地滞留的时间也不能超过3天。

2、中方存在的问题。(1)对边境小额贸易配额管理限制边境贸易进口。这种做法使得企业在进口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的商品时,往往因为配额未下或无法领到配额而遭受损失;(2)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在存在的专项资金多是支持境外加工贸易的,而缺乏对纯贸易行为的支持;(3)外汇管理虽然开放,但在执行中仍有障碍,企业核销依然困难;(4)有些政策已过时。如1992年的《边境贸易商品检验》,如果按照新的《商检法》,对外贸易的商品的检验就会无法正常进行,现在边境口岸的做法是以《商检条例》为基础灵活掌握。

(二)我国相关政策导致本币结算难

1、没有制定和形成明确的对俄汇率机制。虽然外汇管理部门允许和鼓励外汇指定银行对卢布和人民币进行挂牌交易,但由于卢布币值不稳,收购容易卖出难,使银行不敢挂牌经营。而办理卢布与人民币兑换业务时的汇率,主要参考外汇黑市行情、俄罗斯官方和民间比价形成,层次低、内涵因素少、缺乏科学性,因而容易受外汇黑市的操纵和控制。

2、本币现钞结算的核销政策还存在一些弊端。由于相应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创汇补贴政策没有落实,用美元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可以得到地方政府1美元补贴0.05元人民币的奖励,而用人民币办理核销则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

3、非贸易结算未纳入到本币结算中,影响了本币结算业务的扩大。目前的本币结算只限于贸易范畴,非贸易结算并未纳入到本币结算范畴中来,而在对俄贸易中,非贸易结算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这些都不能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双边本币结算,限制了本币结算业务量的拓展。

三、解决中俄边境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合作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1、逐步开放经营权。赋予各类国内企业外贸经营权,推动企业实现平等竞争。

2、逐步放开经营范围限制。国家应对边境贸易在进口商品政策上给予支持,要进一步减少商品数量限制,使边境贸易进口商品增多。

3、保持政策稳定。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给予边境贸易的“例外”优惠待遇原则,建议国家将边境贸易政策进一步优化规范。

(二)不断调整和完善我方相应的货币管理政策

1、完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和出台边境贸易外币现钞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放宽对出境人员携带人民币的限制,多提供便利,鼓励居民在境外用人民币消费。

2、完善人民币的核销办法和退税政策。制定和完善出口贸易收取人民币的核销办法和退税政策,对边境地区出口贸易收取的人民币,经审核无误后,可以为其办理核销,并且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和相应的政府补贴。

3、鼓励在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和个人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一般贸易中双向使用人民币结算。

4、解决好人民币的回流问题。允许周边国家或地区用人民币购买我国政府债券或以人民币直接投资,积极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问题,使人民币能通过畅通的渠道回流到我国。

5、制定好非贸易本币结算政策。放宽非贸易本币结算政策,满足非贸易项下的正常需求,如边境旅游团费、劳务费和贸易从属费等纳入到本币结算范畴中来。

(三)以政治促进经济,提高中俄贸易的互信程度

1、两国政府、企业及经济团体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中俄要共同努力,加强和改善对外宣传报道,特别要恢复两国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减少在俄罗斯流行的“中国”。

2、努力提高商品质量,以质取胜。实行名牌战略,树立商品的质量观念,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加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使伪劣商品没有立足之地;第二,要加强立法和监督,实行出口许可证制,确保出口商品的质量;第三,对一些名优商品要加强广告宣传力度。

3、各地政府应为增加两国互信架起桥梁。各城市政府要以推动民间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作为主要工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建立两国友好、互信的持久关系,为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四)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中俄边境贸易后劲

1、政府应着力扶持边贸发展。(1)中国中央政府应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出发推动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我方应该做好预研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要求俄罗斯增加经贸政策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俄市场提供平等待遇;(2)简化贷款手续,适度增加边贸的信贷投入。对业绩、信誉好的企业降低开证保证金比例、提高预付货款额度,鼓励企业做大边贸。允许贸易所得外汇收入汇入国内个人账号后再解汇,解决第三国结算的不便及携汇入境的风险,并采用更灵活的核销方式。另外,加强与俄方沟通,争取使用美元、人民币、卢布直接通汇,解决结算障碍。

2、从企业和个人来看。(1)企业应转变观念,扭转向俄罗斯大力推销低档库存的做法;(2)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并积极在俄建立常设办事机构,以便及时了解动态,掌握信息,适时把握商机。

3、组建企业集团,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去”。必须转变经营策略,实行集团化经营,真正实现对俄贸易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4、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对民营企业加以引导和扶持,培育和壮大民营企业出口队伍,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问题,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建立包括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育等功能在内的服务体系,使他们不断提高对俄经贸合作的档次。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刑广程.对近期中俄关系的几点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1.

[2]姜红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走势及对策[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7.

[3]夏义善.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1.

边境贸易范文第9篇

边境贸易纠纷解决难的直接原因

纠纷解决途径缺乏实效性是边境贸易纠纷解决难的直接原因。现有的解决中俄边境贸易纠纷的法律途径主要有仲裁和诉讼两种。

1.从仲裁这一途径来看,在法律规定层面,中俄两国相关法律文件较为完备。中国和苏联于1957年签订了《中苏交货共同条件议定书》,并于1990年3月13日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其附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交货共同条件》(以下简称《交货共同条件》)对中俄贸易纠纷的解决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与合同或合同有关的一切争执,如果双方通过谈判或信函未能解决,不应由一般法庭管辖,而应通过仲裁解决,办法如下:如果被诉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贸企业和组织,则由设在北京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的规则进行仲裁;如果被诉方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企业和组织,则由设在莫斯科的苏联工商会仲裁庭(现为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国际商事仲裁院)根据该庭的条例进行仲裁。”仲裁机构的决定对双方有约束力并且是终局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宣布继承苏联政府签订的所有国际条约。《中国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关于商事仲裁的合作协议》(1996年7月15日,以下简称《关于商事仲裁的合作协议》)也强调了《交货共同条件》继续适用于中俄双方。且在仲裁实践中,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国际商事仲裁院(以下简称“俄罗斯国际商事仲裁院”)的裁决也证明《交货共同条件》具有法律效力②。从两国的国内法来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05年)》和《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都对涉外商事仲裁有专门规定。另外,我国和苏联曾分别于1987年和1960年加入《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在双方承认和执行生效的仲裁裁决上亦有法律文件予以支持。问题在于,《交货共同条件》规定的仲裁解决途径需要通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的规则进行仲裁,或由俄罗斯国际商事仲裁院根据其仲裁规则《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仲裁,而这两个仲裁院分别设在北京和莫斯科,这样仲裁双方的当事人就需要从边境地区去两国首都进行仲裁,纠纷解决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对于小额边境贸易来说,采取这种方式是非常不经济的。同时,仲裁时间较长,一般都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这也增加了当事人的消极心理,而且如果中俄双方签订合同时,没有约定仲裁,则不能适用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

2.从诉讼这一途径来看,无论是从两国的国内法,还是从两国签订的条约上讲,通过诉讼解决贸易纠纷都是有法可依的。中俄两国于1992年6月19日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以下简称《中俄司法协助条约》)。该条约规定:双方应依本条约规定的条件,在各自境内承认和执行本条约生效后在缔约另一方境内做出的下列裁决:(1)法院的民事裁决;(2)法院对刑事案件有关损失赔偿做出的裁决;(3)仲裁庭做出的裁决。同时,该条约对这里的“法院裁决”做出了明确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系指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决定和调解书;在俄罗斯联邦方面系指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决定和法院批准的和解书以及法官就民事案件的实体所作的决定①。该条约还界定了中俄司法协助的范围:“缔约双方应相互根据请求送达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询问当事人、证人和鉴定人,进行鉴定和勘验,以及完成其他与调查取证有关的诉讼行为。”问题是,对于该条约是只适用于中俄两国司法机关相互提供的司法协助,还是也适用于自然人和法人的经济纠纷,现在尚有争议,最高院也没有就此进行司法解释,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该条约在适用上的问题还在于,根据该条约规定,司法协助应通过两国的中央机关进行联系。在我国指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俄罗斯指俄罗斯联邦司法部及其总检察院,联系过程较为复杂。以向俄罗斯送达一份涉外法律文书为例(见图1),按上述规定,需要从我国口岸基层法院转到省院外事科,再由省高院外事科送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外事局,然后再送至司法部,最后通过外交部转到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通过其外交部转俄罗斯司法部再送至滨海边疆区仲裁法院②,两个“翘首相望”城市基层法院的法律文书送达要经过这样烦琐冗长的程序,延长了诉讼时间,也浪费了司法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过长的送达期限可能致使案件超过了诉讼时效,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送达方式上,涉外民事诉讼送达文书应当优先适用《中俄司法协助条约》规定的送达方式。从两国司法实践来看,较为快捷、便利的送达方式应当是公告送达,但是,该司法条约规定法律文书的送达可以同时采取多种送达方式,并没有明确公告送达为唯一或同等情况下优先的送达方式③。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公告送达是在通过公约、外交、诉讼人、代表机构或者邮寄等途径不能送达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长期没有确认送达结果的,一般要在6个月以上时,人民法院方才可以适用公告送达。这样一来,法律文书如果先按司法协助程序进行邮寄送达,走不通时再公告送达,就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最后,在执行环节,中国法院的判决书在俄罗斯的确认和执行也存在一定困难,在此不赘述。可见,在审理边境贸易纠纷时,如何便利司法,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边境贸易纠纷解决难的深层原因

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难的深层制度障碍还在于两国边境贸易纠纷解决司法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到目前为止,中俄双方只签订了司法协助条约,而没有建立边境城市贸易纠纷解决的专门机制,虽然在双边司法协作方面,刑事司法合作取得了较快进展①,但民事和经济纠纷解决方面还比较滞后,双方对接不上,没有相应的机构,诉讼审理、文书送达过程亦无捷径可走。受国家制度、外交方面的要求以及两国司法体制的限制,尚未有正式文件来处理证据、判决书的确认和便利送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没有专门针对边境地区司法协助的规范性文件,而外交部、商务部的文件又不具有法律效力。互换案件机制没有纳入中国法律,虽然有互换执行的案件,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准确的条文规定。这样,在实务中,案件审理的“互助”基本上依靠双边地区法院的友好往来甚至是法官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边境地区的司法协助机制不好建立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司法协助,包括相互代为送达司法文书、调查取证、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等事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司法,需慎重处理授权事宜。根据我国《宪法》,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法定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国务院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立法法》第八条规定,涉及国家的事项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的有关规定,与外国谈判缔结司法协助协定只能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或者经国家或政府授权的机关对外签署,并须报请国务院审核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据此,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出专门通知,重申地方法院无权与国外签订司法协助协议,终止地方法院与国外地方法院司法部门司法协助协议,强调各地方法院遇有相邻国家有关地区提出谈判缔结司法协助协定事宜,应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②。此后,各地对于两国地方之间的司法协助问题都比较谨慎。绥芬河市人民法院曾打算和滨海边疆区仲裁法院建立司法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此项通知,也受到制约,因此,在最高人民法院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这种正式的合作关系还无法建立。

二是中俄两国的司法体制不同,这主要表现在:1.俄罗斯各仲裁法院之间关系平等,如俄罗斯最高仲裁法院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仲裁法院之间就是平等关系,而我国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要受上级法院的监督。2.俄罗斯司法系统较为独立,司法系统与行政系统各自完全独立,受到的干预较少,而我国是司法行政体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在对外贸易方面,外交部、商务部也都参与对外经贸往来的管理,意见、通知,这样就造成了外交部、商务部与法院权力范围的交叉,甚至权力行使混乱的局面。3.在俄罗斯,俄罗斯仲裁法院可以办理商事登记,如受理合同的登记,包括贸易担保合同的登记和备案,在我国,法院不能接受合同的登记和备案,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争议需要先经过立案、审查等一系列程序。4.在俄罗斯,公证事务可以由经过注册的私人执业者独立完成③,公证业务办理范围较广泛,俄罗斯国内要求办理公证的事项也较多;我国《公证法》虽然没有对公证机构的性质进行明确规定④,但是现阶段,我国公证机构属于受司法部门监督的执行国家公证职能的事业单位法人。在商务活动中,办理公证的情况较少。司法体制不同是中俄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难以顺利建立、衔接的重要原因。

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建立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司法合作机制问题未给予充分重视。原因可能在于:现有的法律机制中诉讼途径有两国的司法协助条约,仲裁有上述《交货共同条件》、《关于商事仲裁的合作协议》,公安、出入境机构内都有外事部门处理涉外事宜,从表面上看,解决两国贸易纠纷具有法律依据和负责部门,因此,缺乏建立司法合作机制的迫切需要。在2009年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涉及两国司法合作方面的内容仅提到了“积极开展规范通关秩序、提高海关监管效率、打击走私违法等方面的合作是中俄海关部门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加强中俄海关执法合作,加大中俄海关贸易统计合作力度”,对于司法合作的其他方面,该公报并没有提及。2010年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对此也没有涉及。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国政府尚未意识到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性。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没有授权给地方法院,边境省份地方法院在双边司法协助上的努力很难取得实质性结果。牡丹江市政府和牡丹江市中院都比较重视边境地区的司法协助,在2006年年末至2007年年初曾下文要求“加强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司法交流协作”,希望以司法协助为基础促进绥芬河、东宁的口岸经济纠纷解决。2007年8~9月,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俄方法院代表人员来我国会晤,双方就两国法院间情况沟通、信息交流、代为取证、送达法律文书、代为执行生效裁决、指导企业和公民在本国参加诉讼、学术交流、定期会晤等问题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备忘录,依据这次达成的共识,绥芬河市人民法院委托俄方法院代办法律事宜,得到俄方法院的积极配合,但并无进一步发展。对于中俄两国的边境地区的司法协助问题,2007年夏天,俄罗斯最高仲裁法院院长伊万诺夫曾为此联系过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2007年11月11日,俄罗斯举办中俄司法论坛,向我国外交部发了邀请函,由于中方与会人员没有得到签订法律文件的相关授权,在此次论坛上双方并没有签订具有实质意义的文件。赤塔仲裁法院也曾多次向满洲里市人民法院发出邀请,就边境的贸易纠纷问题进行交流、洽谈,但没有形成对双方有约束力的文件①。

构建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的几点建议

建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能为贸易双方当事人扫除后顾之忧,也能促进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建立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常设纠纷咨询及投资服务专家组

在中俄两国边境口岸城市或者边境地区省会城市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将其建设成兼有预防、咨询、法律服务职能的相对稳定的常设纠纷咨询和解决机构。工作组成员可由两国选派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其日常工作可包括:研究两国国内经贸法律法规及其适用上存在的问题;对双边贸易可能出现的贸易和投资纠纷提出预警、提供预防方案;为中俄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纠纷当事人选择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对中俄两国贸易和投资纠纷解决进行评价并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等。以往的经验证明,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增加了中俄贸易的成本,而其中又以法律制度、司法程序方面的规定对贸易能否顺利进行影响最大。对从事对俄贸易的国内企业和经济组织来说,虽然专家组的工作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其工作能够给这些企业提供重要的法律信息和服务。例如,《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规定,向成员国当地法院提交仲裁裁决的境外承认和执行的申请,需按照该公约提交符合要求的相关法律文件,包括仲裁裁决和仲裁协议原件或其正式副本,若仲裁裁决和仲裁协议的文字不是承认和执行国家的正式文字,那么申请执行人需要提供经过公证或宣誓的翻译员或外交、领事人员认证的译本。如果不清楚该项规定,认证形式不符合要求,在申请执行过程中就很可能由于提供的文件不符合规定而耽误裁决的执行。

(二)建立边境联合调解机制

调解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政治争端和经济争端解决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对于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来说,现有的比较权威的专业商事调解机构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设立的调解中心,其下又设中美、中意、中英、中韩等调解中心,调解中心根据当事人之间的调解协议受理案件,在没有调解协议时,也可以经一方当事人申请并征得他方当事人同意受理案件。在中俄边境联合调解机制的机构建设上可以考虑以下两种途径:一是依托该中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的分会设立中俄调解机构,解决对俄贸易纠纷;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行政机关或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设立专门的调解组织。如建立上述常设专家组,也可以考虑在专家组下设专门的调解机构,进行商事调解,当然,具有商事调解职能的机构在一个边境地区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案件受理混乱、各调解机构争夺案源或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我国曾有学者提出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俄罗斯国际商事仲裁院联合制定中俄商事仲裁调解合作规则,在中俄商事仲裁中推广我国国内的仲裁—调解简易程序①,建立中俄商事纠纷联合协调组,将其分别设立在两国边境省份仲裁代表处内,协助诉请境外仲裁的本国企业,联合对争议双方进行调解的方式解决边境贸易纠纷,也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两国签订边境区域法律合作协定

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一直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机制涉及双方司法,法律合作的相关事宜均需先经两国司法部门的授权。从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在对俄边境司法合作方面尚无专门授权。在法律层面上,边境地区法律合作协定的签订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由其授权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的特殊性,拟定边境地区法律协作文件,与俄罗斯联邦主管机关进行磋商,尽快将达成共识的司法协作方面的原则和程序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起草边境地区法律协作文件,与俄罗斯主管机关磋商后,交由国家权力机关审查批准,从而为中俄边境法律合作提供权力根据和法律基础。而在边境贸易纠纷解决采用的具体措施上可以借鉴我国国内仲裁和法院民事诉讼的简易程序,缩短送达司法文书、调查取证、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方面的时间。由于近年来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越来越多,涉案数额越来越大,中俄司法工作者也对边境地区的司法协助问题给予了较高关注,在上述中俄司法论坛上,中俄两国专门就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进行了会谈,并就边境区域在司法协助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上,双方共同商定,两国法律文书的送达可采取两条路一起走的方式:即在走正常司法程序的同时,由两国口岸法院直接送达法律文书。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还与俄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仲裁法院共同约定:确保中国企业、公民在与俄经贸往来中得到俄方法院保护,进一步提高两个区域法院的司法协助效率,缩短国际诉讼的时间与审限,缩短在俄诉讼时间②。可以说,如果上述建议得以实现,在建立两国边境地区法律协作机制过程中,将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进步。但是笔者认为,双边地区稳定有效的法律协作制度的确立还有赖于两国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授权,这样才能保证两国在平等、互利、法律尊严不受侵犯、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建立具有两国承认法律效力的、长期的合作机制,否则,一旦两国地区间的相关协定与其他法律文件相抵触,就很可能使已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

(四)建立口岸法庭

中俄两国可以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在边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建立口岸法庭,专门审理边境地区经济、贸易纠纷案件,而在现有的法律文件中也能够找到为建立口岸法庭提供法律依据的规定,《中国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关于商事仲裁的合作协议》(1996年7月15日)第1条第2款规定:根据双方协议,仲裁案不仅可以在双方所在的仲裁机构常设地开庭审理,也可以在便于进行仲裁程序的中俄两国边境城市开庭审理。如果能够建立口岸法庭,那么,两国法律文书的送达也可考虑采取法庭直接送达、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备案的简捷方式。

(五)形成定期汇报和不定期询问机制

为了使国内其他边境省份在处理边境贸易纠纷案件时有所借鉴,提高边境地区两国贸易纠纷案件的审结效率,可以考虑成立定期汇报和不定期询问机制,由边境省份司法行政部门或高级人民法院每年定期向司法部及最高人民法院汇报边境地区法律纠纷解决情况,咨询法律适用中遇到的问题。如有重要事件,或法律尚无规定的情形,可不定期地向司法部征求解决意见,由其制定相关文件予以解决,为其他省份类似情况提供法律依据。除了上述几种途径外,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边境贸易经济合作区,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和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目前,俄罗斯已经起草了《俄罗斯联邦边境合作法(草案)》,我国商务部对此与俄罗斯没有原则性分歧。此外,当前两国的边境贸易以“互市贸易区”为主要形式,对贸易范围、免税物品数量、可随身携带现金的数额都有较大限制,不利于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商务部也在准备建立“中俄边境经济合作区”,争取在中俄口岸开放城市实现不限额免税出入。

构建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联合调解这一纠纷解决途径的法律效力问题

上述《意见》明确了经由调解达成调解书的法律地位,也可以作为认定联合调解法律效力的重要参考依据。1.无论是在上述常设专家组下设调解机构,还是依托中国国际商会设立的边疆省份调解机构,其调解后达成的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都视为以民事合同的形式确定了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2.如调解后达成了具有给付内容的协议,当中方当事人为债务人时,双方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中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俄方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3.当债务人为俄方当事人时,中方当事人可就调解协议申请人民法院做出民事裁决,然后根据《中俄司法协助条约》向俄方当事人所在地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

(二)利用委托调解制度,处理好诉讼与调解的对接问题

在建立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机制的方法中,诉讼这一途径程序较为规范、严格,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调解,而我国民事诉讼也提倡调解先行,那么,在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解决过程中,怎样处理诉讼、诉讼过程中的调解与非诉讼调解的对接问题呢?我国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确认了协助调解与委托调解的效力,结合该规定,在解决中俄边境贸易纠纷过程中,可通过两种途径处理诉讼与调解对接的问题:1.诉讼与调解的对接程序及其关系问题。贸易纠纷当事人至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在主持调解过程中,可以邀请常设专家组中的专家、本文上述调解机构中调解人员或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进行调解工作。如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常设专家组、本文上述调解机构对案件进行委托调解,并依法对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确认,使其具有法律效力。2.调解机构与人民法院工作衔接制度、程序的规范化问题。人民法院针对贸易纠纷主持调解时,既可以邀请调解机构协助其进行调解,也可以委托调解机构独立进行调解,一旦调解不成,应由调解机构提出申请或人民法院主动行使职权,立即恢复诉讼程序。此外,如果案件是由当事人申请调解而未经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经调解未成,调解机构应当告知申请人可以选择的其他途径及相应权利、注意事项等,以便于案件的进一步解决。2010年年初开始,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调解中心在其先后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与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与人民法院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合作备忘录》、《关于调解中心接受人民法院委派、委托调解纠纷的操作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诉讼与调解对接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等。当前,诉讼与调解对接合作已在30多家地方调解中心与当地法院之间展开,在2010年和2011年贸促会调解的案件中,“诉调对接”的案件均接近一半,充分证明了“诉调对接”的可操作性,也为进一步夯实“诉调对接”的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构和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问题

边境贸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滇越;边境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49-03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边界线长4 060公里,中越边界线长达1 353公里。云南省与越南山水相连,双边边境贸易历史悠久。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GMS、CAFTA以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开展,云南省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07年以来,越南始终保持云南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地位。特别是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老成员国(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初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2011―2015年,中国对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新成员国(越、老、柬、缅四国)的商品亦将实现零关税,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关税的逐步削减降低了云南省边贸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云南与越南山水相连,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自 1992 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云南省与越南的边境贸易额呈现不断上涨趋势,边境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省与越南不论在边境贸易还是一般贸易方面,除了2008年有小幅波动以外,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由于国家对资源型贸易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的出台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云南与东盟资源型贸易成本大幅增加,贸易门槛不断抬升,多项加工贸易终止,双边贸易额一度陷于停滞状态,外贸出现整体下滑,自2009年后双边贸易保持着相对较为稳定的增长形势。

(二)云南出口越南的商品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滇越边境地区资源的禀赋差异,为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越南矿产资源与农产品资源丰富丰富,种类多样,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木薯等,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咖啡、橡胶、腰果、蚕丝等。云南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以农产品及矿产品为主。近年来,机电产品的进出口也在日益增长,随着云南与越南之间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滇越边境贸易结构也有所改善,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云南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与电力等逐渐在滇越边境贸易中占有一角,云南省与越南市场互补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2011年滇越边境贸易商品结构中,云南从越南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金属矿砂、农产品、化工产品、木材及制品,2011年云南从越南进口的资源性产品持续扩大,金属矿砂同比增长70.39%,占云南省对东盟贸易同类产品的33%,其中,铁矿进口0.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占云南对越进口金属矿砂总量的87%;农产品进口同比增长127.21%,成为滇越贸易中对越贸易的重点,其中,木薯进口0.23亿美元,同比增长49.43%。2011年在云南省对越南出口的大类商品中,农产品、机电产品与电力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增大,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2.61%、85%与6.28%,磷化工出口增长缓慢,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品出口大大下降,增减幅度分别为6.45%和-77.14%。

(三)贸易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在滇越边境贸易中,参加边境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边境居民等,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作为云南省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走出去”步伐稳健,成效显著,而东南亚国家是云南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传统市场。截至2013年9月,云南省民营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立投资企业共计258家,占民营企业在境外成立企业数的81.4%。以云南通往越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进出口货运量连续七年排在云南省口岸第一位的河口为例,2012年经审批及备案并通过河口口岸走出去的企业共11家,其中10家均为民营企业。而且,从对外投资与工程承包的区域来看,全部集中在邻国越南。

(四)人民币成为滇越边境贸易最主要的结算工具

2003年,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河口支行、麻栗坡支行天保办事处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边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开创中国国际间人民币出入境调运业务先例,2004年11月中央正式批准云南边贸企业可以用人民币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2010年7月29日,云南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已成为滇越边境贸易边贸选择的最主要结算工具,其中95%以上通过人民币结算。

云南省边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既有利于巩固人民币的信誉和促使人民币周边化,又有利于减少企业换汇风险和成本,对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据统计,2013年河口边贸企业在河口国税局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有66户,其中,以人民币结算实际办理退税业务企业有54户,共退税款3 136.5万元,同比增长5.8%。

二、滇越边境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过境通道建设不能满足区域性合作带来的巨大货流量与人流量的的通关,造成停滞时间长,无法按期交货,而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能导致贸易方的损失,影响后续的合作。边境口岸除能满足边境贸易货物转运等基本需求外,对于实现货物的仓储、物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仍无法完成。此外,电子口岸建设缓慢,影响通关便利化。

(二)边境贸易成交产品附加值低

尤其是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边境贸易成交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边境地区经济与技术相较于大中城市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技术优势,无法很好地完成边境地区资源的开发,所以进出口商品档次低、规模小,其形式也较单一,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贸易方式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三)边境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滇越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多为民营或私营企业,其注册资本偏低,加上边贸企业发展空间不能相比于城市中大型企业,经营能力比较弱小,无法满足银行的基本贷款条件,商业银行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条件苛刻及风险控制严格,导致边贸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发展缓慢,影响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的不同步性导致部分贸易转移到东盟国家

CAFTA的建立,使得东盟老六国成员的关税在2010年就已基本实现零关税的优惠政策,而对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新四国,在2010―2015年才能完全实现零关税的局面,原先借助云南边贸优势出口到越南的外地货源对云南边贸出口的依赖性会大大降低,可能避开云南边贸而转向一般贸易渠道直接出口到东盟,以获取自贸区的零关税优惠,进而导致云南边贸出口下降。同时,东盟老六国优势产品更容易以零关税进入云南,在此期间,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仍会受到这一发展阶段的制约。

三、促进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所遇到的问题,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GMS、CAFTA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的时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滇越边境贸易现状:

(一)加强滇越边境口岸设施建设与管理

健全的口岸、良好的环境才能保障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在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这一优良契机,配合跟进国家优惠政策,加强口岸硬件设施建设,改善边境口岸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口岸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完善口岸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满足滇越边境贸易中越来越大的物流量要求;加强边境电子口岸建设与国境通道建设,实现通关便利化,保证货流量与人流量的顺利通关;加强滇越边境口岸及边民互市点的管理,为边境贸易的发展营造一个秩序优良的环境,保障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二)调整滇越边境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施行招商引资政策,引进新的技术生产提高滇越边境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在边境贸易中比重,改善贸易形式单一的局面;利用新技术加大边境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深入挖掘边境地区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发展滇越边境特色产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三)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

出口企业如选择用美元结算,100 万美元每年有 3%~4%的汇率损失,在汇款时每笔还有1 000 元的手续费,而用人民币结算,银行是不收取手续费的。对出口企业来说,用人民币结算大致可以节约 3%~5%的成本。这可以提前锁定成本和收益,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换汇或融资成本。滇越边境部分地方城市应积极响应云南省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的支持,拓展地区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减少边贸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换汇成本,增加利润,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四)加强滇越边境地区年度交易博览会交流合作

中越(老街)国际贸易交易会与中越(麻栗坡)国际商贸旅游交易会的举办加深了滇越双方的交流合作,带动了云南省边境地区与越南的项目投资。边境地区应进一步丰富交易会的内容与形式,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升级。此外,在举办年度交易会基础上,边境地区还可以在边境口岸举办口岸论坛,以此加深滇越边境双方口岸的合作,实现双方通关便利化,促进滇越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

(五)建立专门信贷制度,为边贸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为滇越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建立专门的边贸企业信贷制度,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松边贸企业的贷款条件,使企业有更多的流转资金来开展边境贸易项目。政府也应该加大招商引资政策与制度的实施,引进外商投资项目,帮助边贸企业的扩大发展,提升边贸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古小松.越南国情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赵青.中越经贸合作充满机遇―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一席谈[N].经济日报,2010-09-11.

[3] 郭碧环.中越贸易分析[J].宏观经济,2011,(5):82-83.

[4] 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6-183.

[5] 石峡.发挥边界经济地理正效应,拓展创新中越边境贸易[J].中国与东盟,2007,(1):29-33.

[6] 王国平.论加强中越两国的互信与合作[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4):7-11.

上一篇:贸易经济范文 下一篇:经济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