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范文

时间:2023-09-23 20:37:17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1

关键字:会计政策选择 博弈 寻租行为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2)中《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定义为:“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揭示》中会计政策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者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之分(黄菊波等,1995),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制订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微观会计政策即企业会计政策指的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表现形式

目前许多人对会计政策选择存有偏见,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以损害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道德败坏行为,其实不然。从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及其博弈分析来看,会计政策选择的表现形式或结果可分为效率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会主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纵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三类,它们对企业、社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一)效率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合作博弈和正和博弈,它可以激发管理者的生产性寻利行为,从而促使各利益主体的财富同向增加。William R.Scott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的管理者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它会促使管理者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东、债权人等为了防止管理者的败德行为,会与其签订相应的契约,以期共同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合作博弈,它通过彼此各方签订契约而进行相互约束。合作博弈是有效率的,因为它使各博弈主体所达到的纳什均衡是“帕累托上策均衡”。“帕累托上策均衡”给所有博弈方带来的利益,都大于其他纳什均衡带来的利益。在各种契约的约束下,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同时还会积极进行生产性寻利(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技术和制度安排的创新、与开发活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等等),会把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增加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生产性寻利行为在有秩序的市场结构中会造成外在经济,用庇古的术语来说,就是寻求利润的社会边际产品,超过私人的边际产品(即正和博弈)。它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这样,企业管理者通过增加企业的实际盈利来获取报酬,企业价值增大从而股东财富也增加(因为股东财富等于增加的市场价值,而增加的市场价值等于公司的整体价值与全部资本之差)。这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为效率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它可以激发管理者的生产性寻利行为。

同时,根据分红计划,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者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此时,企业的管理者会竭尽全力地经营好企业,尽量增加企业的利润。他们的行为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使股东财富、政府税收及社会财富总量有所增加,从而对企业来说具有正向外部效应,是一种正和博弈(即博弈各方的得益总和为正数)。各博弈主体(管理者、股东、政府部门等)通过博弈达成的纳什均衡是“帕累托上策均衡”。奥尔森在1992年为森德勒《集体行动:与》一书的前言中指出:经济学第一定律是“有时,当每一个体只谋求他或她自身的利益时,群体的理性结果会自动产生”,亦即“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好”,并将其演化成奥尔森第一定理。在某种情况下,只要某个人意识到参与集体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时,即参与集体形成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分散的个人行动便会汇成集体行动,集体的理性结果会自动产生。通过契约的签订以对博弈各方进行约束从而进行合作博弈,可促使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化。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参与企业这个集体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时,也就是他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觉得预期效益会大于预期成本,就会实施理性行为(进行效率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并积极地进行创新寻利,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给股东等带来财富的增加。

管理者的效率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的外部性,除激发其生产性寻利行为从而增加企业实际盈利外,还可通过调节企业当期收益进行合理避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适当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帮助大规模企业减轻政府管制,降低风险;通过合理范围内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向其它利益相关人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利润平滑可以减少企业长期借款的违约风险,降低财务风险(下文所说的利润平滑是常和博弈,是纯粹从博弈各方实际获得的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角度出发的)。

(二)机会主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寻租行为与常和博弈,从长期来看,它对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不会产生影响。尽管管理者与股东、债权人分别签订了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以使大家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总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非正常手段来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这样,所签订的契约对管理者就可能失去一定的约束力,合作博弈也演变成了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低效率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率的,此时达成的纳什均衡不是“帕累托上策均衡”。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可将其称为机会主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机会主义政策选择,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寻租行为,即非生产性寻利。这时,管理者的创新欲望有所减弱,他们与其竭尽全力地去增加企业的实际盈利,然后再根据管理报酬契约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还不如通过进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得轻松便捷。但是,这种博弈只不过是各博弈主体对企业既得利润的分配,总得益并没有改变,因此是一种常和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博弈各方的得益总和始终是一非零常数。从前期来看,管理者在寻租过程中会给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一定的损害。管理者的报酬增加,而股东的财富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降低。但是,从后期来看,资源会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重新分配,管理者早期寻租所取得的利益会转移到其他利益相关者手中,股东的财富又逐步增加,政府的税收入也逐步回升。因此,从整个期间来看,各利益相关者各自实际获得的利益总额并没有发生改变。管理者早期多获利后期少获利(假设管理者在整个期间都在此公司任职),股东和政府早期少获利而后期得到补偿。正如魏明海教授所指出的:“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它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

在机会主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利润平滑。当期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有将企业的未来收益提前的动机,以期获得高额的报酬。而对于企业而言,其真实的收益是没有增加的,反而还要多付给管理者报酬,所以股东的财富实际上相对有所减少。对于政府部门,由于企业利润的虚,它获得的税收收入也相对要高。在后期,由于管理者将后期的收益提前确认,后期所能确认的收益变少,这样管理者所获得的依据管理报酬契约所分配的奖金就会有所减少。但对于股东而言,企业的真实收益相对并没有减少,而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变少,则股东的财富实际上相对有所增加。政府部门则由于企业利润的虚减而获得较少的税收收入。这样,在整个期间内,企业的总收益并没有变化,进而股东财富总额不变,管理者获得的总报酬不变,政府部门获得的总税收也没变。

(三)操纵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寻租行为与负和博弈,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操纵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利益,通过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或其它,人为地调节企业利润的行为。它超出了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它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操纵企业的会计政策,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纯粹是一种寻租行为。在此条件下,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欲望消失殆尽,唯一的动机就是如何通过不正当的会计政策选择来虚增或虚减利润,以获得个人最大的报酬。根据前述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说,企业的管理者是自私自利的人,有损人利己的倾向,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操纵利润,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却是极大的损害,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样一来,它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外部不经济,给其它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而且不可逆转。操纵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使得管理者获得的报酬(租金)是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更大损害为代价的,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减少,浪费了社会资源。在这种博弈中,博弈各方的得益总和为负数,是一种负和博弈很明显,也是非合作博弈。

三、结论

以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或有害的,在管理实务中,应当提倡效率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抑制机会主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严禁操纵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其关键则是完善契约以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和保护以及制度创新,并建立有效的博弈规则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行为,约束其不良倾向。

[1] 黄菊波 ,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J].会计,1995,1:1-5

[2] R.L瓦茨, J.L.齐默尔曼. 实证会计[M]. 商业出版社,1990中译本:173-222

[3] 龚光明,李晚金. 会计政策选择:理论逻辑与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 ,2004,7:24-29

[4] 申香华.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与治理创新[J]. 经济体制改革,2005,3:17-21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2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企业)会计政策之分,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订和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 “所谓会计选择行为,即指前述利害集团(指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贝多广,1995)。从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缺席安排。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稀与妥协的产物。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看出,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准则渊源颇深。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分析

1、使会计准则的制订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政策的选择受会计准则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倘若会计准则事无巨细充分准备,其制订成本将是无法估量的。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订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而会计准则制订机构本身也是有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为了使其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它必然要在各利益相关方求得平衡和制订、执行、摩擦成本最小化之间进行选择,其结果正是放宽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给企业管理当局留有一定灵活掌握的空间。所以,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使得会计准则的制订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促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

经济后果是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Stephen.Zeff,1978)。

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最有利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的提出,使人们更加关注会计准则及其制订过程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能力,进而使得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成为其与会计政策选择不断博弈、不断优化的发展过程。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一般来说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已有的的准则,令企业的会计报告更加有利于相关决策人的决策;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不断复杂化,管理当局总能发现新的途径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为其自身谋利,使会计准则的约束机制“失灵”,于是更新更优的会计准则将在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博弈中产生,来代替已“失灵”的准则,会计准则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就会再次引发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这样,会计准则在与会计政策选择的不断博弈过程中发展,逐渐接近于最优化。

尽管如此,会计政策选择的弊端仍是显而易见和不容忽视的。

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等诸环节构成整个会计过程。而会计政策变更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迈克尔.查特菲德,1989)。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会计准则的制订尚未经过“充分程序”,与会计政策选择相博弈而不断优化的过程尚未完全展开,再加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和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使提供不充分甚至虚假信息,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进一步规范交易和事项的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仍是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一项基本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作用,促使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选择相互博弈而不断优化的过程全面展开,积极面对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参照国际惯例,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会计准则。

2、通过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信息披露的范围等途径,促进市场的进一步有效调节,以此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而谋取利益的机会。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3

1.1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有机会主义倾向

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然而,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譬如,为了降低税务负担、规避法律法规管制、粉饰企业业绩等而选择实际上并不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会计政策。

1.2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不注重组合优势,缺乏整体优化

在企业的整个财务信息系统中,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为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的。然而,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适用的会计政策是不尽相同的。我国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缺乏整体性,往往从单一的目的出发选择会计政策,忽略了会计政策的组合优势,很难达到会计政策选择的真正作用。

1.3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和作用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没有科学的选择方法和程序,通常是随意地选择简单的会计政策,这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某些方面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

1.4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比较单一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选择简便易行的会计政策,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企业所得税核算选择应付税款法等,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比较单一。

2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原因

2.1会计规范体系自身存在缺陷

首先,在某些领域,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相应的滞后性。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根据社会经济、法制环境等相适应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会计实践的总结,所以必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然而国家的经济建设、法制环境、文化环境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则是在变化之后的总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涵盖所有新的情况,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给企业留下钻空子的余地。其次,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自过大。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强调相关性,对部分同类交易允许企业自主采取会计政策,这使得企业具有更灵活的理财自,但同时也为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以调整不同目的的利润而留下了空子。

2.2我国会计法规对财务报告中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相对较差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给予了企业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但我国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理性选择合理会计政策的意识。

2.3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

首先,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不完善,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其执业过程中难以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立场,这势必会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其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较少,部分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职业道德观念还需加强、风险意识不够。再次,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比较激烈,审计市场不规范。

3解决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对策

3.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责任

首先,我国目前的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没有涵盖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业务,应进一步完善。同时,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存在互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其次,应建立由学术界、企业界、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等多方利益关系参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委员会,使制定出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被各利益相关方普遍认同,尽可能地消除不同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不同会计核算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情况。最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有适当的超前性。也就是说,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既要符合现实经济业务,也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相关部门应科学、超前地分析会计环境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以避免新会计事项出现后企业的无章可循和盲目选择会计政策。

3.2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让会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新经济业务、掌握最新会计法规制度,丰富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采取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培养会计人员敏锐的职业眼光和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

3.3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环境,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水平

加强外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督力度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企业最有力的外部监督。首先,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更独立、公正、客观。其次,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更有力、更准确。再次,对企业管理者等市场参与者开展诚信教育,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4

[关键词] 自愿性会计政策 寻租理论 博弈分析

一、寻租理论

寻租是由美国经济学教授克鲁格在1974年提出的,寻租理论应用的领域很广,将它运用在会计中则称之为会计寻租,而在我国用寻租理论来解释会 计问题始于2000年。会计寻租的定义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即经济收益)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或者 影响行业规范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求利益的活动。

会计天然地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变更就天然地具有寻租功能。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改变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就可以改变会计信息,进 而改变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决策结果。企业寻租通常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以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引导或促进会计准则朝 着有利于该企业的方向发展,在默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既有权力的前提下,寻租者可能寻求的则是准则具体事项中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二是企业管理当局以经济人 的身份,通过具体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缓新准则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后者即被可以看作是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寻租行为。

会计活动与相关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从理论上讲,企业就有适应环境变化而重新选择会计政策的必要性,这也就是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这种自愿性会计政策的变更改变其真实收益以取得不应得的资源或财富。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真正动因是否如准则中规定的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不得而知,但鉴于自愿性会计政 策变更所具有的寻租功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应是极易发生盈余管理的领域,企业管理者会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改变财务报告收益来达到其寻租的目的,实现财富的 非生产性转移。

二、博弈分析

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与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不同点在于博弈论中,个人的效用函数除了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还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1.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博弈的前提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人们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的几种可能性的反应,此时所做出的决策可能比单独思考自己 的需求更具有价值。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中买卖双方各自拥有不同的信息,双方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就会采取不同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利,由此便产生了一 系列的博弈过程。

2.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博弈的要素

(1)博弈双方——政府作为博弈甲方,上市公司经营者作为博弈乙方。

(2)博弈规则——会计规范体系。

(3)裁判——注册会计师。裁判是一个中立的角色,他通过接受委托服务于博弈的一方,公正的做出评判。

3.博弈过程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其公开信息时,就要了解政府在此信息公开后会做出的反应及对策。而政府在做出决策时,也需要考虑上市公司通过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实现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博弈分析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如表1的博弈矩阵 :

其中:e——上市公司不采取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

o——上市公司采取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

a——政府采纳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

u——政府不采纳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

表中各组数据代表政府及上市公司分别在不同情况下所得的好处。那么首先我们分析ae(9,6),看它是不是均衡点。如果政府选择采纳(a)的 策略,则上市公司通过比较(e)与(o)的好处就会选择(o)点,去获得最大的利益8,也就是会采取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变更,所以ae(9,6)显然不是 均衡点。同样,我们对ao(4,8)及ue(4,3)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都不是均衡点。而在uo(5,4)的情况下,政府采纳(u)的策略,上市公司 通过比较(e)与(o)的好处就会选择(o)点,去获得最大的利益4,也就是会采取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变更,歪曲披露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当上市公司采纳 (o)的策略,政府通过比较(a)与(u)的好处就会选择(u)点,去获得最大的利益5,就是会做出不采纳的决策,从而该博弈的均衡点为uo(5,4)。

这种双方都采取消极方式对待问题的僵局的出现,显然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上市公司适度公开会计政策变更情 况,既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又要以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等不可公开的信息为限,这便是博弈的一个新的“均衡点”。这样上述博弈均衡点持 续发展下去的唯一结局就是最终会导致上市公司采取机会主义会计政策变更下所得好处减少为零,我们重新得到一个新的均衡点ae(9,6),即上市公司采取效 率型的会计政策,真实公开财务信息,而政府据此做出采纳的决定。如表2所示:

以上我们简单的探讨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中存在的博弈现象。其实如果想真正地运用好博弈论,就不仅仅是接受这一均衡的结果,而是通过 了解这一均衡的形成过程来创造条件达到这一均衡。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理想的均衡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的。就好 比会计中各种准则、制度、契约就是在不同的博弈各方多次博弈之后逐步形成的。其具体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了破绽和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谋 取利益,政府一旦发现后便会完善旧准则或制定新准则加以堵截和防范,政府和市场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的社会博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一时的 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旧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就会再次引发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就是达到新的均衡。 博弈次数越多,程度越完善,博弈各方之间的关系便越接近“纳什均衡状态”。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各种会计准则、制度、契约就会成为整个社会普遍接纳的“市场 规则”,任何市场主体若为了暂时的收益而违反规则,必然会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大的代价。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情况的公开还没有达到既能披露更多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同时又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等不可公开的 信息的双重要求,说明我国的各种会计准则、制度、契约仍处于博弈的初级阶段,要想达到“纳什均衡”还需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在这长时间的博弈过程中我们要 正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机会主义问题,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得政府、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多次博弈的结果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也只有这样,我们 才会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纳什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 杨久利.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价值及股东、经理人利益分配的影响[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5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核算体系;思考

一、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将会计政策定义为“在编制会计报告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法规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主体一种有目的的、在会计政策中进行挑选的行为,它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会计政策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即对以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同时,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即没有规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之处,也属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此时企业拥有完全的选择权。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各个关系集团之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影响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会计规范制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因此,会计规范是规范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协的基础上暂被利益各方认同的准则。

2.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在不断地博弈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从而不断完善修订准则。因此,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二、会计政策选择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在我国,会计政策一般是国家或政府为规范会计运行,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从而达到在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合理地调节和分配社会收益,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所有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意志,各个会计主体必须严格地遵循宏观会计政策的原则和程序,做出符合其规范的选择,不能超越国家规范而滥用会计政策。

(二)公允性原则

企业自的扩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益协调而不是损人利己。

(三)一贯性原则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也要灵活理解和运用,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应该从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四)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操作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考虑自身经营特点和基本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谨慎性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该抱有投机心理,而应采纳谨慎的态度,合理的核算企业的或有事项,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风险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38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涵盖除小企业外的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另外,新准则体系下的许多理论和做法与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务实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在新理念的贯彻和执行下,新准则中的一些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产生了相应变化。这些账务处理的变化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与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和会计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新的任务与考验。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现实中如何选择、如何计量,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变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包括一系列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包括:资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同收入的确认方法等。

四、会计政策改革的思考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会计政策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因此,会计准则和制度往往是在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业务特点,逐步建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并不断完善现有会计规范体系。而由于我国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大,加之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整体素质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到较高标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物水平,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在遵守合法性原则和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同时,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准则与制度的配套和自身的完善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该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另外,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定尚不成熟,仅有的38条会计准则并不能涵盖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如退休金会计等很多领域都没有出台具体的准则规定。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的缺陷之一就是对法律责任的关注不够,不是处罚太轻就是处罚条款模糊。如果对经济犯罪加大惩罚力度或者更加明确惩罚条款,这样一来,在相关责任人有犯错的企图时总会首先考虑到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当他的成本相对较大时,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负面行动,从而大大降低经济事件的犯罪率。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规范会计政策选择。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充分、准确的信息公开可以有效遏制管理当局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会计政策操纵企业利润,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因而,应该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特别是会计政策的选用、变更应予以充分及时的揭示。

参考文献:

[1]刘叔申,王林.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政策[J].会计研究,1996,9.

[2]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3,7.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6

【关键词】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微观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的含义

对于会计政策,目前常见的定义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告时所采用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这是从会计政策最终作用的角度给出的定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一制定政策的主体一般被理解为是企业,即企业是制定会计政策的主体,似乎一切会计政策都是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也就被狭义地认定为企业的会计政策了。但是在学术界,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之说。对于此种情况,在一些论述中两者往往是混淆的,或者只提企业的会计政策不提宏观的会计政策。据我们了解在一些西方国家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的会计准则不具法律效力,是一种指导性规范,只有在被企业所接受时才能体现它的作用。即当企业接受了会计准则,也就成了企业的会计政策。但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德国等,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些国家的会计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或政府设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的,并具法律效力,就明显地体现为宏观的(政府)会计政策了。因此把会计政策理解为企业的会计政策,显然是错误的。

二、会计政策的分类

会计政策据其制定主体应分为宏观的会计政策和企业的会计政策。宏观的会计政策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但从一些西方国家成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看,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以克服企业自行制定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故就其实质来说,也具有宏观会计政策的性质。

此外,在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中虽无宏观会计政策的提法,但相近似的提法也是有的。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5月发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辑中指出:人们所作的各种会计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委员会所作的抉择,或其它有权做出规定的机构所作的抉择,要求企业按某些特定的方法提供报告,或从反面来规定,禁用他们认为不适当的方法。第二个层次是“……各种抉择还在个别企业这一层次上作出。随着公布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个别企业抉择的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狭。但是编制报告的企业在会计上总是有许多决定要做的,包括未颁会计准则时,在各种可行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在奉行准则时,在各种允许方法中作一抉择,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里第一个层次的抉择显然是属于宏观会计政策的范畴,而第二个层次的抉择即企业的抉择则属于微观会计政策范畴。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增强会计准则的法律效力或约束力。如有的国家已改组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逐步确立政府部门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的地位,或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的国家通过设立会计准则的审查机构,审定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以增强其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既然会计政策存在着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两个层次,故而对会计政策作出不同层次的定义:

(1)宏观会计政策,是指政府或有权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通过制定和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的规范。

(2)企业会计政策,是指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后选择的最能恰当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

对会计政策作出如上的分层次的定义,有利于人们正确理解会计政策,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运用会计政策。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及特点

“会计政策”重在指政策内容(原则、方法或程序)本身,而“会计政策选择”则侧重指政策的形成、修正及调整的过程,即任何会计政策都是政策选择的结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指在既定范围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特点,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选择不是个别原则、方法的简单汇集,而是一种整体优化。即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各组成部分应有内在一致的目标,受统一的政策思想指导。2)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的最初确立需要做出选择,而已有的政策变更也是一种选择。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包括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对其进行的后续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对会计政策进行恰当地选择,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必然的,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1.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每个企业的成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建立、发展、衰退。在这三个阶段企业的目标各不相同,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以下是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

河南省的一家铝业公司,以生产铝板、铝带、铝箔为主,成立之初,由于公司规模小,流动资金并不充足,生产能力也相当有限,为了使企业能正常的运转,公司仅生产一种单一的产品铸轧卷用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转。有时也接受大企业的加工业务,赚取加工费。很明显,该铝业公司成立之初选择的政策方针风险小,大部分是现金交易,慢慢地资金链也开始正常运转,公司的业务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过一年多的成长,该公司现有的规模已不能满足公司的业务需要,为此该公司进行了扩建,安装了新的机器设备准备生产铝板成品。公司进行扩建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虽然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成长赚到一些钱,但是并不能满足扩建的需要,公司准备通过银行借款筹资,这一举措必然会带来较高的经营风险,经过公司管理层的仔细研究,最终决定通过了借款筹资的方案。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铝板刚投产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技术性问题也有人为问题。经过半年的奋斗公司步入了正常的生产轨道。现在该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了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并且准备上市。上面这一实例表明该铝业公司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与该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是紧密相连的。试想,如果该公司在扩建时并未选择借款筹资的方案,该公司的发展将如何呢?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企业成立之初,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生存,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会选择风险性较小的经营方针以确保企业的正常成长;在发展阶段,企业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往往会选择收益性较高的经营方针,高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例如,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通常希望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风险。企业一旦进入衰退阶段,许多企业都会选择稳健经营的方针,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财务政策、税收政策的协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政府部门都在努力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财务政策如此,税收政策如此,会计政策也如此。新财会制度实施以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会计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与其他经济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财务政策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前面我们将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企业会计政策,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这将有助于明确会计政策、财务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各自分工,并在三者间实现协调与配套。

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我们还应当明确财务政策、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关系:会计政策既受到财务政策、税收政策的制约,同时又是财务政策和税收政策实施的保证。一项税收政策、财务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来贯彻。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产品的成本影响不同,从而影响到国民收入在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我们过去在财务制度上规定统一采用直线法,现在分行业的财务制度综合考虑企业的技术进步要求,折旧政策衔接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一是对分类折旧的年限进行了大的改革,二是规定某些行业的企业经批准后可实行快速折旧。很明显,这是一种宏观的财务政策,但它需要相应的会计政策来加以实施。再比如,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因计算口径和计算时间不同而产生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对这两种差异,在会计核算上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就需要在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之间进行协调。

总之,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当正确处理会计政策、税收政策、财务政策的关系,使企业稳健的发展。

四、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数是私营企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仍处于低层次,如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或为了有助于筹资。为了达到前一目的,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企业往往粉饰财务报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完善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今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朝规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趋向于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需要。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等,他们都做出了特殊投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从中获取最适当的会计政策。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将越来越注重整体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强。可以预见,在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有关部门与机构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提出新的要求。

4.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将越来越规范。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随着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披露规范的不断完善,今后我国企业将在遵循其他报表信息揭示的一般原则下,更加注重企业会计政策揭示的重要性、明晰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公正性,使企业会计政策的披露越来越规范。

参考文献

[1]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唐松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0(3).

[3]段文清.管理报酬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1(11).

[4]曲小辉.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J].会计研究,1999(2).

[5]陈立军.企业会计政策及择定原则探析.人大复印资料,2000.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7

【关键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归集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276.44/F273.1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企业所得税里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中的其中一种,由于实操时比较复杂,在日常进行研发活动时会计核算上已需要归集相关费用,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而往往被企业忽视,错误的认知使企业放弃办理税收优惠,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实际上国家为大力扶持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鼓励企业创新,逐渐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令受益的企业面更广。国家税务总局已在2015年11月2日起废止了2008年颁布的关于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旧政策通知,并与财政部、科技部联合了财税119号(2015),即《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新政策在原有旧政策上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项目、费用具体范围以及适用企业等作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并自 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执行。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比较新政策与旧政策的不同要求,并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分享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供企业参考借鉴。

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阐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税前扣除费用的计算与旧政策一致。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则,加计扣除50%本年度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金额;若已形成无形资产则摊销150%无形资产成本,且均在税前扣除或摊销。在研发活动的具体定义方面,在新政策中对研发活动作出更加明确清晰的定义,简单地说只有获得创新技术知识、或创造性运用知识以及有实质性改进产品技术工艺的,才能被认可为研发活动,才可享受税收优惠。此外,新政策对适用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增加了一项,除了旧政策要求的企业必须会计核算健全和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外,必须是实行查账征收的居民企业才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二)新政策中研发费用具体范围的分析

此外,新政策也明确了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等。每项费用都有相关清晰的解释,帮助企业办税人员和财务人员判断实际发生的费用是否属于研发费用税收优惠的范围。新政策与旧政策对比,放宽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例如,旧政策要求必须是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人工费用才能归集为研发费用,但在新政策中,除企业内的研发人员以外,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也可归集为研发费用享受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政策中明确规定了若企业委托从事研发活动的是境外机构或个人的,产生的研发费用哪怕符合规定的范围,也不能享受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在新政策的特殊事项处理中,明确提出企业的创意设计活动发生的费用也可按照规定进行税前加计扣除,实际上也进一步扩大了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可看出政府对新兴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新政策对创意设计活动进行了详细且明确的定义,创意设计活动的覆盖范围较大,从动漫行业的设计、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到工业设计等均有涉及,受众面较广,企业可自行参考政策中的创意设计活动要求,只要符合新政策中的创意设计活动的定义,其产生的相关费用,则可进行费用归集,办理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3.新旧政策中研发费用适用企业的对比

与已废止的旧政策比较,新的的政策里也明确规定了享受优惠的适用企业。旧政策的要求相对较简单,除非居民企业、核定征收企业以及财务核算不健全,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外,均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但新政策在旧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不能享受优惠的企业所属行业要求,主要包括烟草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税务机关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 -2011)》判断企业是否属于上述行业,若属于上述行业,企业将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因此,建议企业有意开展研发活动前,可先自行查阅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的适用企业范围,若不符合则不需考虑后续研发费用的归集等办理税收优惠备案的其他要求问题,节约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实际操作需注意的问题

(一)研发费用的核算

旧政策要求对研发费用进行专项核算,新政策的要求是设置辅助账,目的都是把研发费用与其他日常费用加以区分,也方便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也便于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和核实费用情况。不同研发活动项目分别区分归集,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对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并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本年度实际发生额,使研发费用开支一目了然,便于相关机构核对检查。由于企业日常的费用较多,可利用现今财务软件的便利性和灵活性设计出符合企业日常会计核算的辅助账。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建议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科目中增加辅助核算项目或备注项目,在制作研发费用相关的凭证时,若确定所产生的研发费用符合税务局政策规定的范围,则可以用相关的项目号标注,以此与其他日常费用加以区分,不同的项目号代表不同的研发项目,待需要时再运用财务软件根据已标注好辅助核算项目的分录生成相应的辅助账,补充并完善有效凭证,提高财务人员的办事效率,便于企业根据不同的研发项目归集费用,便于企业查询研发项目的具体费用情况,也便于主管税务机关了解和核查企业的研发费用情况。

(二)研发活动的界定

旧政策对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也有严格的界定,但新政策中详细列举了不能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只要不在其所列活动清单范围内,都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不能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创新知识有限,设计创意欠奉的活动,如产品的常规性升级、售后支持活动、简单改变产品材料或工艺流程、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等。由此看出,企业必须是稳扎稳妥地从事真正的研发创新和创意设计活动,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简单的产品升级或工艺改良并不符合政策的要求,绝对不能成为研发费用加计税收优惠政策的受惠对象。

(三)在税务机关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备案

税务机关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备案的办事指引非常清晰,企业可以在税务局办事大厅、税局联系电话以及网上办事大厅查阅相关的办事指引,只要企业前期的研发费用归集做得准确和清晰的话,只需按指引要求准确提交相关资料和填写相关表格,税局办事人员可现场办结业务,节约企业办税时间。企业取得税务局确认的优惠备案回执后,则可以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加计扣除此项研发费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必须与税局的备案回执一致,不可多也不可少,金额不一致的话申报时税局系统则不予通过,也将影响企业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四)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流程的简单总结

三、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应对方法

(一)研发项目的鉴定与税务机关的后续核查科技部门的鉴定

新旧政策中都没有规定需取得科技部门鉴定后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旧政策中明确提出若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项目有异议时,需科技部门回复相关意见,新政策中提出税务机关有异议时转请科技部门出具鉴定意见。但在以往的惯常操作中,主管税务机关人员都建议企业先取得科技部门的鉴定批复才申请办理税收优惠手续,因为若办理相关研发项目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后,科技部门才认定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不符合政策要求并不予通过鉴定的话,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后将要求企业补交税款并予以罚款,所以先备案再申请鉴定的做法,容易使企业蒙受极大的税务风险,新政策中亦然,若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研发项目有异议,且科技部门也鉴定研发项目不能享受优惠的,企业将面临后续的补交税款和罚款。为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以往做法都是企业先行在相关的科技部门提交研发项目的申请,申请通过后才到税务局办理相关备案手续。以广州的企业为例,在以往年度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即广州市科信局)每年3月20日至4月20日都会在网站开放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技术鉴定的申请通道,企业只需按科信局网上的要求准确上传和提交相关资料后,科信局将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所提交的研发项目情况进行鉴定,若鉴定通过科信局将出具相关的鉴定报告,而且鉴定报告一般都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出具给企业,此外科信局也会把相关的鉴定结果适时反馈给相关税务机关。但新政策的要求是税务局有异议的话转请科技部门出具鉴定意见,并不是企业自行去申请鉴定,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办理税收优惠的成功率,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降低对企业相关的要求。建议企业仍然和往年一样,按照科技鉴定部门备齐资料,以防税局核查,新政策中也明确主管税务机关要对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检查面不低于20%,若税务机关检查后发现企业申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不符合通知规定,也将对企业处以相应罚款。建议企业可留意相关科技部门的网上公告,若也有可供企业提前鉴定研发项目的机会,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先行进行鉴定,获得科技部门的鉴定报告后再办理税收优惠备案,便于应对税局可能的后续核查。

(二)研发费用的归集与核算

在新政策中明确规定了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费用都难以归集或者无法取得税务机关要求的费用凭据,此情况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突出严重。但在现今经济发展中,中小型企业是创意设计和创新研发活动的中坚力量,国家也正大力支持和衷心希望其迅速发展和进步,研发费用加计扣税税收优惠政策也主要为这些企业减轻税收负担而努力完善和有效实施,但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各个方面例如政策敏感度、财务管理能力和资源协调分配等远不如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所以能够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的中小型企业在现今阶段还是比较少。建议中小型企业合理和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自身负担。在实际操作中,中小型企业可从较容易归集的费用着手,如企业人员人工费用、模具开发费用和新品检验费还是比较容易归集,相关的费用凭据也较容易取得,中小型企业可在日常工作中对此类费用进行核算,设置辅助账来以此区别其他费用。申请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尽管归集的费用可能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税费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三)错过时间没有及时办理优惠备案

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发现企业原符合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但没有办理优惠备案的,或者资料未准备齐全错过办理时间的,企业现无需再为错过了享受税收优惠的机会而懊悔。在新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若企业符合规定中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以予以办理备案手续和追溯享受优惠,追溯期限最长为3年。此外,企业可充分利用此宽松政策,若部分研发费用是预付费用,未完全确定费用的最终金额的,企业可待费用确定后再到税务机关办理优惠备案,追溯享受优惠,不用再为跨年或未完全确定的研发费用而苦恼其处理的办法和是否被相关税务机关认可的问题。

创意设计和创新研发活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一直致力于扶持和鼓励高新科技产业和创新创意企业的发展,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希望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帮助相关产业和企业减轻费用负担,节约企业资源,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运用到研究开发新产品中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正是诸多优惠政策的其中之一,也是最直接地减轻企业税务负担,帮助企业能够节约资金和费用成本。所以,中小型企业不能以实操复杂为由放弃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应充分把握和利用此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费用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此外,高新科技行业和创新创意产业均主要以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其中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会计核算不完善,而且财务管理能力较弱,所以不能准确和完整归集研发费而没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中小型企业需加强财务管理,和多了解相关的税务政策知识,积极办理税收优惠。此外,相关的政府部门可针对中小型企业多做相关的优惠政策宣传或者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使享受税收优惠的实际受众企业数量更多,使相关的优惠政策更好地有效实施到位。最后,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企业积极充分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更有利于企业做好纳税筹划,更有利于企业节约费用成本,更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喜.创新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应用[J].会计,2010(10).

[2]凌海菱.我国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及应用[J].财会研究,2012(7).

[3]薛丽琴.论研发费加计扣除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困境[J].投资理财,2015(3).

[4]程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风险提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0).

[5]薛薇.由国际经验看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完善[J].国际税收.2014( 11).

[6]王再进.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3(1).

会计行业的最新政策篇8

一、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方面

新准则由总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披露共五章、十八条组成, 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义方面的变化:新准则在定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对原有术语的名称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一些新定义,主要有:

1.取消了“会计估计”、“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定义,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增加了 “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 的定义。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重估和调整。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2)前期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也就是说新准则不涉及本期发生的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都是针对前期发生的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2.修改了“会计政策”的定义

原准则第三条规定,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wwW.lw881.com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所称的会计政策,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宽泛,实质上包含了会计的基本假设、相关原则、核算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甚至还包含某些非会计假设。

(二)账务处理方面的变化:

由于本准则主要是对发生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三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处理和披露进行规范,因此,准则在这些情况下分别对采用的“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三种会计方法进行定义,并规定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

1.当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选择: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适用范围: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未来适用法,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2.当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时,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3.当企业要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时,应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处理。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表1 会计方法选择情况表

具体方法

适用情况

方法选择原则

追溯调整法

会计政策变更

变更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需计算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

未来适用法

会计政策变更

确定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

会计估计变更

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影响数在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影响数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前期差错更正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

追溯重述法

前期差错更正

发现前期差错

(三)信息披露方面的变化:

新准则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需披露的信息作了较详尽的要求,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1.会计政策变更披露:新准则增加了要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等信息。

2.前期差错更正披露:新准则增加了要披露“前期差错的性质”、“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等信息。

表2 信息披露要求情况表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

(一)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

(一)前期差错的性质。

(二)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

(二)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

(三)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三)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三)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二、三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区别:

1. 追溯调整法:

采用这种方法需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若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计算出的留存收益大于按原会计政策计算出的留存收益,则累积影响数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①追溯调整法的处理步骤:

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其他数据

附注说明

②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的计算

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确定以前各期的税后差异;

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举例1]

如企业2003年1月1日起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由于新准则的颁布,需要改为加权平均法,假设该企业2005年1月1日变更会计政策,05年1月1日的存货账面余额为10万元,这是在后进先出法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如果采用追溯调整法,则假设该企业自2003年起就使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成本,从而计算出累积影响数,并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确定期初留存收益数额以及调整后的存货余额,最后调整相关报表数据。

这样处理后,使得企业即使改变了存货核算方法,通过追溯调整,也使存货核算达到前后一致,使会计信息资料前后可比,满足会计信息可比的质量要求。

2.未来适用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需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也不必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只在变更当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新准则要求,对于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核算。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改变;变更坏账计提比例等。

2.

[举例2]

如企业2003年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由于新准则的颁布,需要改为先进先出法,假设该企业2005年1月1日变更会计政策,05年1月1日的存货账面余额为10万元,这是在后进先出法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如果采用未来适用法,存货余额不变,只是在05年1月1日以后采用先进先出法即可,也不用考虑对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

这种处理简化了会计追溯调整带来的麻烦,工作量大大减少,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适用于实际操作上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情况,如历史资料短缺、毁损等。又由于会计估计受交易事项当时的环境条件所影响,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原会计估计的不准确,为使会计信息满足客观性、相关性等质量特征,在新的环境下采用新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因此,不再进行追溯调整,而在变更后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即可。

3.追溯重述法:

采用这种方法需计算前期差错影响数。

[举例3]

a公司2005年12月31日发现2004年有一项固定资产漏提折旧,数额为10万元,所得税申报中也未包括这项费用。税率33%,盈余公积15%,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计算影响数:2004年折旧费用少10万,所得税多交3.3万,税后净利多计6.7万,盈余多提10 050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 000

上一篇:税务筹划与税务风险范文 下一篇:农业的经营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