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8 23:43:27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1

我国医疗服务痛点

《报告》总结出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五大痛点,并探讨了互联网医疗在重塑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国家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保收支结构、医疗关系形态重构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发展的机遇。

痛点一: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的问题反映在医疗机构和医生资源两个层面(图1)。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优质医疗机构多集中在城市,尤其多集中于东部。根据中国2013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统计显示,11.2%的三甲医院资源集中在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而地方各省中多聚在省会城市;东部卫生机构总床位数超过全国总数的40%,西部卫生机构则仅为29%,东部较西部多出近4.2万家医疗机构。

从医生资源数量上来看,医生资源分布失衡。东西部城市的差距则更为明显,一些东部发达城市的医生资源可达到西部城市的3?4倍。另外,优质医生资源向三级医院过度集中。在我国被调查的医院中,三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人数占到总数的55.7%,而非三级医院中的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比例仅为19.8%。

因此,重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未来医疗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诉求。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相继成熟,互联网医疗在医疗资源重塑方面具备了条件和能力。借助互联网超越物理时空的特性,互联网医疗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在重构医疗新秩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痛点二:分级诊疗推行效率低。

虽然新医改提出要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完善体制,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然而,新医改实行至今已有7年,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仍未见明显效果,“抽水机现象”愈演愈烈,“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为突出的问题就反映在双向转诊的推广和实践上。在我国,双向转诊面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导向性差、机构转诊制度缺失、管理割裂和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等困难。

如何能够打破旧模式下所形成的行业壁垒、部门利益、行政区划和专业局限,对各类医疗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已成为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最迫切的需求。我国目前已经开启了多个网上医院分级导诊模式、互联网医联体和借助互联网的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平台的试点,以互联网医疗助推国家分级诊疗体制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痛点三:以药养医积重难返。

目前,医院医疗服务费用低,但是药价虚高和过度使用医疗资源导致医保负担仍然较重,其中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总额的45%。从以药养医到医药分开,医疗服务费相应提高,基层医院可能更需要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以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公立医院可能需要控制大处方和过度医疗,推动医院信息化管理,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互联网介入医药新生态,医药电商重构药品供应链,PBM提供医疗福利管理,可穿戴设备与随之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远程医疗与在线健康咨询均有助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痛点四:国家医保存系统性风险。

首先是医保结构不合理,我国医保以政府医保为主,商业医保为辅。其次是医保收支失衡,支付压力增大。支出逐年增长,未来可能收支失衡;支出总额较大,2012年三保(城镇职工、居民和新农合)财政支出9000亿,2013年为1万亿;收支增长率失衡,2000-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年平均增幅33.20%,而支出年平均增幅为34.39%,未来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此外,从支付管理模式来看,支付不能满足投保人需求,支付制度推高医保开支,造成了小病必须去定点医院,给患者增添麻烦,大病报销额度不足必须自付或者依赖商业健康保险。这种支付模式让患者不能自由使用医保基金,最低报销标准的存在推动了医院和患者的过度医疗,增大了开支。

互联网医保切入商业健康保险行业,使医保分类多样化。以互联网与传统保险业结合,提供在线选择保险种类、保险性价比对照、在线投保、在线保费支付等方式让医保互联网化,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医保方案,减少退保率,让投保与赔付便捷化。投保人主动选择保险种类的方式可以教育市场,提高市民对保险的关注度。并且通过减少医保支出,预防恶意投保行为,提高医保支付便捷度和医保多样化,保证医保行业平衡发展。

痛点五:医院、医生、患者痛点多。医院方面的诸多痛点上面已有分析,总的来说,都集中在医院盈利的需求、职能本身所需的公益性和行政干预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上。就医生而言,特别是上级医院的医生,痛点同样来自于这三个方面。其中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医生收入、医患沟通和医生职业发展的困境,体现的是医生-患者关系、医生-医院关系的紧张。

作为患者,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管理工作,大多公民对医疗知之甚少,不但使医患沟通成本非常之高,也使小病往往发展成大病,导致“看病贵”。医患沟通的缺失再加上目前对医疗纠纷处理的行政流程不够通畅透明、鉴定机构公信力不足,造成的误读和误解加重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医患关系紧张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小病大看”现象的盛行,患者就医首选大医院大专家,将过量的医疗需求集中放到少数医院上,使得“就医难”的问题被指数性放大,也对优质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旺盛的需求下,借助互联网建立新的沟通渠道成为了一大热点,在线医患沟通平台、医医交流社区、患患交流社区等新的尝试层出不穷,互联网医疗在各方关系重构中可望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可借鉴医疗模式

面对我国传统医疗服务的多痛点现状,《报告》总结了美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有可借鉴的作用。

首先从美国医疗保险机制、医生自由职业制度、双向分级诊疗模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现状(图2)。

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强。保险公司可以有效管理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引导患者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就医,引导医疗机构与医生提高服务能力、降低治疗成本,进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患者不想支付高价的保费,就需要遵循医保公司的规定通过转诊的方式就医。门诊和诊疗费报销比例不同,保险公司提供医院和医生列表,患者通过保险公司指定的家庭医生转诊到保险公司签约的专科医生,基本免费;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到没签约的医生,支付少部分费用;不经转诊预约签约医生,支付将近一半费用;不经转诊直接预约未签约医生,支付大部分费用。住院费用高最多报销5天住院费用,患者需及时向下转诊到护理康复类医院。保险公司与医院或诊所签约使之成为定点医疗机构,与医生签约使之进入医保内的医生目录。当患者复发率高致医保花费过高,如是医生原因则可能解除合作,医疗机构可能解雇医生;如是医院场地和器材原因,可能解除合作。

美国医生自由执业、分级诊疗体系成熟。从医生方面来讲,美国医生与医院间不存在人事隶属关系且财务分开,医院只是行医的场所。医生凭借行医执照自由执业,绝大部分医生有私人诊所,治疗需要时向医院提出申请,医生通过付给医院场地费的方式,在院内收治患者、做检查以及租用医院的手术室等设备。财务收入方面,保险公司会向医院支付检查、设备、住院等费用,向医生支付诊疗费用。患者看病时,他们根据医生资料和评价,选择自己医保签约的医生,因此,美国医生会在类似ZOCDOC这类在线预约平台上注册,提交个人档案和空余时间段,方便患者预约,同时提高知名度、建立个人品牌。

诊疗次序方面,患者可能通过双向分级诊疗、急诊就医和非医保直接就医的模式就医。双向分级诊疗模式针对拥有医保的患者,是应用最广的模式。患者通过社区门诊的家庭医生进行首诊,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家庭医生会出具转诊单将其向上转诊到专科医生或综合性医院专家,由专科医生出具治疗方案,需要后期护理者再向下转诊到社区医院或护理医院。急诊就医模式有两类,一类是拥有医保的急病患者,直接预约医保范围内的急诊医生;另一类是没有医保的患者,直接预约公立医院的急诊室。非医保直接就医模式的所需花费全部自理,非急病患者直接预约综合医院专家或专科专家,类似于我国目前的专家预约,但是由于美国医生会选择具有支付能力的人,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的是中产阶层。

医疗主体方面,美国医疗行业与我国不同,营利性的私立医院是医疗行业的主体,包括医学院和医学研究机构的附属性医院,一体化保健组织,大型连锁医院,社区医院(门诊),专科门诊。服务分类齐全,满足从治疗到护理的各层次专业服务,有社区医院(门诊)、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以及长期护理院和精神疾病医院。其中,社区医院是美国医院的主体,提供70%的床位,收治60%的患者,大多数社区医院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二级医疗服务,部分能提供三级服务。社区医院是患者就医时的首诊,只有通过社区医院的转诊,患者才能流向其他医院。社区医院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联合形成医联体,实现医联体内部分级诊疗。其模式有学术中心和社区合作两种,前者是附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医学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后者是附属医院与家庭医生投资成立新的营利性医院。

另外还有责任医疗组织(ACOs),它是2006年提出的新概念,指以初级保健医生为核心的自愿性医联体组织,旨在为联邦医保(Medicare)的参保者提供协同性优质医疗服务并控制医保费用。主张通过医师联盟来衔接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不同医疗机构和服务之前的协调与合作,并因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重复检查和治疗。而在满足了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CMS)制定的服务质量绩效标准的情况下,ACOs可以获得因成本压缩、效率提高而带来的部分节余收入,并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根据CMS的声明,截至2014年1月30日,ACOs已经节约的医保经费超过3.8亿美元。

ACOs模式的推进,使美国医疗市场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革首先反映在药企的营销方式上。通过联邦医保和ACOs组织引导的价值医疗评价体系,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从过去强调价格转变为强调疗效。为了适应竞争,药企由过去的单纯卖药转向提供整体疗效管理服务,纷纷开展了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从而整体上带动了美国互联网医疗业的发展。

《报告》还介绍了互联网深度结合医疗服务模式,并对新兴医疗服务的发展和成果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第一,远程医疗服务发展情况。美国远程医疗发展迅速,一方面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在于政府的合理引导。从服务本身来说,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陆续制定出针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全方位法规,涵盖了远程医疗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信息规范、服务提供者、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监督等。服务的规范化不但避免了医疗资源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的浪费,也增加了公民使用的意愿。

从患者方面来说,美国医疗服务费用较高,远程医疗的方式可显著减少就医开支。同时,从2010年《平价医疗法案》起,联邦医保对远程医疗服务的报销范围和力度就开始逐渐加大,目前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保险报销都已涵盖了远程医疗费用。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患者对在线服务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而从医生方面来讲,传统模式中医疗业碎片化现象严重,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的模式可大大增加各医疗机构之间协调工作的效率,降低行医成本。随着联邦医保引导的价值医疗改革的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可节省大量的医保经费,从而为医生和医疗机构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医生和医院参与动力也较高。在医疗中各参与方的推动下,美国远程医疗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第二,医药分开助力处方电商发展。药品终端市场参与者市场占比依次为连锁药店、医药电商、医院药房以及单体药店。从提供的药品种类来看,医院药房主要提供医院内专用药,其他三类药店主要提供处方药、非处方药、健康用品以及医疗器材等。处方药放开,患者凭借处方单院外购买处方药,电子处方流通后患者可以凭借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在线购买处方药,而且网上购药能医保报销,因此80%的处方药通过院外销售,医药电商销售药品中有50%为处方药。除药品销售之外,美国药店还需要提供药品配制、处方审核、处方药控费,以及常见病和慢性病等诊断和常规诊断服务。

第三,电子病历与电子处方有效结合。奥巴马医改近年谋求建设电子病历系统,运用统一标准、出台法律条文并且使用特殊IT技术传播方式保证信息安全,推动电子病历全美流通。患者只需要在连锁药店注册,提交自己的社保号、电子病历以及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就能建立个人档案,未来患者可以在线购买电子处方内的处方药。电子处方与电子病历方便处方药在线销售,网上药店通过为患者提供慢病治疗的处方药助力健康管理。

第四,PBM协调药品总体控费。PBM模式是介于保险公司、医院、患者及药店、药企间的平台模式,PBM公司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监督及管理服务(图3),一定程度上在降低总体医保开支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患者去医院或诊所就医,医生开具处方后,PBM可根据患者处方信息对处方进行审核,提供医生用药建议,包括药品的用量限制、药品使用权以及可报销药品类别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医生医疗服务水平以防止因为多次就医带来的高费用问题。

最后,在对国外经验剖析的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美国经验对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启示,同时着眼于当前互联网医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包括建立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携带可穿戴医疗设备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的健康管理,并将资料记录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供医生诊断使用。居民看病先去社区医院进行疾病筛查,能治疗的患者留在社区医院诊疗,不能治疗的患者由社区医院转诊到医院治病。

医院则按照服务范围分为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提供专业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拥有专科诊断治疗的器材设备,由医疗级别的可穿戴设备厂商投资设立,实现专科医药-医药-设备检查的专业疾病生态圈,也可以由公立医院的医生投资设立专科门诊,或者成立类似慈铭体检的专业连锁医院;综合医院提供全科目诊断与治疗,由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PPP模式的公立-私立医院合作模式以及公立医院医生走出体制成立的医生集团为主。

另外,独立的社区康复中心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缓解目前三甲医院床位紧张、护工不足的现象;类似美国太阳城模式的专业养老机构模式,对于缓解随着老龄化时代带来的养老资源不集中、专业化不强的问题有较大的意义。

为了实现以上的医疗服务模式,解放医生呼声日起,从医生多点执业开始,到放开医生自由职业,再配合着相应的政策支持能够真正起到医生资源优化的作用。远程医疗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节约了患者就医成本,从医联体范围内B2B模式,到B2C在线医生对在线患者的远程医疗模式,从健康咨询的轻问诊到医生问诊在线化的远程医疗发展,远程医疗有助于均衡医疗服务。医保提供商通过引入医师或者类似于ACOs的方式介入医疗服务提供阶段,通过审核诊断与治疗方案,防止过度医疗、医药浪费控制保费支出,缓解医保支出压力,同时激励医疗机构减少过度医疗行为,与患者建立长期医疗服务降低成本。未来,医保支付方式可能由医保签约医药电商,发展医药电商在线购药医保支付模式。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多样化的医保方案,引导投保人双向就诊。放开网售处方药政策,发展医药电商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购药渠道,提高购药体验。

重构我国互联网医疗关系

着眼于当前互联网医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报告》对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主流商业模式和传统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平台战略作了总结和分析。它指出我国互联网医疗可有效补充传统医疗服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关系重构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核心(图4)。

首先,在互联网对就医、行医、医疗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度渗透的新形势下,关系重构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核心(图5)。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从患者角度出发,提高患者在各就医环节的体验是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所在。以患者为入口的企业主要切入的是患者在医疗信息获取、就医流程和沟通交流方面的需求和痛点。如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服务,对应的是患者逐渐增长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需求;在线问诊服务,它既可向前连接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向后连接导诊挂号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将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线下医院和药店;随着线上社交网络服务的兴起,针对患者的医疗类社交网站也应运而生,如我国的“和你在一起”和美国的“Patientlikeme”都是其中典型。还有在市场方面,药品供应链各环节厂商,如药企、药店和保险等,当前都开始重度参与互联网医疗,产业集中度开始逐渐提升。另外,为提高对医疗保险费用的风险控制能力,保险业目前也在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二是从医生角度切入,打开信息孤岛,联接医生重构医(生)医(院)关系。当前服务以移动电子病历、用药词典、医学文献库等临床决策工具和医医社交网站为两大主流。在传统模式下,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院内邀请、学术会议等方式,沟通成本高、机会少,医医之间形成信息孤岛的困境也制约了整体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立沟通渠道和方式,打破孤岛困境的医医关系将得以重构。

三是从医院角度切入,打通最后1厘米,连接患者与信息化服务。服务主要集中在就医移动信息化和远程医疗方面。就医移动信息化将医院服务与患者的智能终端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在手机上就完成挂号、医患沟通和医保药费支付等操作。在远程医疗方面,由于政策的支持,以医联体和“医院+药店”的远程医疗协作模式正在开展。不管是就医移动信息化还是远程医疗,都离不开医院的院内信息化建设,传统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如电子化病历、电子挂号系统和院内网络建设等,都为当前更进一步的服务提供了基础。

其次,BAT(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巨头的首字母缩写)进一步打造医疗服务闭环。在目前互联网和医疗服务相结合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表现的更为积极和热忱。传统互联网巨头作为行业先行者,都已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做了大量布局,其平台服务的意义已经不能单从患者、医生或医院的角度来单独分析,需要综合考量。

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前瞻

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环境、趋势和方向的调研和分析,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提出了对未来我国互联网医疗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在线问诊导诊、远程医疗、医药电商(图6)、中国PBM模式、智能可穿戴及慢病管理、精准医疗和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重要垂直分支将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以在线问诊导诊举例。在线问诊导诊是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核心作用表现为对医疗服务形式的互联网化,重构医患关系。主要为两种,一种直接对接医生和患者进行实时同步问诊服务,另一种通过邮件或文字信息进行异步问诊。医生通过专业平台搭建的医患、医医网络空间,充分与患者沟通,以低廉的成本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大大改善了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此外,新兴医生集团为在线问诊导诊模式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新兴的医生集团模式,通常为由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进行团体执业(medical group practice)。在团体执业的模式下,两三个医生结合起来就可以团体执业,通过相互抱团来分担风险。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2

移动慢病管理是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新兴细分领域。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慢病市场也在随之发展成熟。

巨大的市场潜力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医改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医改的主要议题有大病医保、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业内专家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重“医”轻“防”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要强调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5.2%,患病人数约2.5亿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约为1亿人。去掉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因素,这两部分人群就接近3亿人,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知晓率和就医率并不高,治疗达标的更是只有很一小部分。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50%没有意识到自身患病,其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有一半人不能坚持治疗,而坚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可以达标。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惊人,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攀升、医疗资源消耗、患病人群年轻化等问题越加显现,引发市场寻求更完备、更高效、更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现状的进一步恶化。药厂、医疗器械厂,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各路英豪纷纷磨拳擦掌,都试图以“互联网+”的手段和速度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5年阿里健康携手卫宁软件、腾讯注资挂号网、益佰制药携手掌上药店、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受资本市场热捧,互联网的战火在医疗健康领域愈演愈烈。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切入点有两个,主要都是围绕慢病的自我管理,一方面有管理工具型APP,另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

在慢病管理APP方面,糖尿病作为人数众多,并且需要时常通过饮食、健身等方式调节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切入口,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以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为例,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中指出,目前糖医生已经形成主要以“服务立体化+服务流程化+监测仪器智能化+患患沟通趣味化”的立体化医学服务体系,具体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实现立体化服务,通过对健康到患病状态的多元化用户预防与控制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流程化;通过“糖+”与主流医疗器械的结合,在为用户节省重新购买智能血糖仪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监测仪器的智能化;通过低糖美食分享、公益活动等患者与患者沟通方式,加强患者与患者间联系,增加患者抗糖意志,实现患患沟通的趣味化。

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是一个长期的生意,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和健身人群很相似,从吃住行购物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慢病管理的生态基本围绕慢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包括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药物、知识获取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慢病管理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协作,包括医院、社保体系、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企业甚至保险企业等等,从患者的生活状态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

对于健康管理或者慢病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健康档案,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一步。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轻松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化验信息、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以及各种智能硬件采集上来的健康数据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够很轻易的将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可延续、可转移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而让慢病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慢病管理需要医院或者医生资源的协作。姜昕蔚认为,中国慢病患者目前的构成是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获取能力低,所以完全自我管理难度大,在这种环境下连接医生,让医生指导自我管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徐峰认为,慢病管理无疑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但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基层缺医少药,这些都需要移动医疗来解决。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帮助患者辅助决策,通过医药电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等等。

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认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处在探索期,互联网医疗沉陷领域细分化趋势,资本大量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来说,前期的盈利是一大问题,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服务需要O2O,而O2O又是行业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慢病管理才刚刚起步,仍处在用户培育过程中,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果说要盈利的话,一个比较快的赢利点就是药物,如果获得了药物社保通路,慢病管理的盈利速度会大大提升,但难度相对较大。”

问题与机会并存

慢病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是在市场启动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数量。如何教育和影响用户的行为,并保持用户的长期参与度,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年龄偏大,对新兴技术接受度相对较低,需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使用的简易和方便性。

其次,如何协调参与各方也是一大难题。比如解决医生参与管理的动力问题,三甲医院的医生有能力和患者信任,但没有时间;基层医生有时间,但患者信任度相对较低。如果选择三甲医院医生来参与管理,可能需要医生助理的帮助。另外,相较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慢病管理并非患者的刚需,常常被患者忽视。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3

相比2015年资本高调进场,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相对低调了许多,虽然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t疗领域373起投融事件比2015年融资金额多了57亿美元。

但是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并不太平,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突然辞世,就医160、寻医问药等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相继被曝裁员,让人不禁怀疑互联网医疗的前景。但是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也更加务实,从线上问诊、医生集团到线下诊所,再到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

“低潮”的表象下,互联网医疗行业依然“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院落地

2015年12月,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并诞生首张“在线处方”,这标志着我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乌镇的这次尝试,主导了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最主要趋势,即互联网医院纷纷落地。

腾讯研究院的《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 年11 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 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 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 家,其他11家在2016 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

互联网医院热,与之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之前激烈的竞争有关。互联网医疗企业多是以问诊或者挂号起家,包括丁香园、寻医问药、挂号网等等。事实上,最初的互联网医疗专注的于解决用户最简单的医疗服务需求,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从用户端发力,用户往往意味着流量和接下来的融资,但是不管如何,这些服务仍然是围绕医疗服务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用户就医环境,并没有触及医疗的核心。在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后,无论是问诊、导医还是挂号,都已经成为一片红海,竞争非常激烈。

腾讯研究院分析认为,在互联网医疗早期阶段,流量基本集中在少数几个应用App 中,而国内包含在线问诊功能的App超过千个。同时,轻问诊在商业模式上一直找不到较合理的变现模式,咨询付费规模小、增值服务等其它收费模式转化率低,完整的商业闭环难以形成,这些问题导致平台无法单纯依靠线上模式来支撑长期发展,亟需找到一种新的延展模式。

现在来看,在问诊、挂号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对当下最大贡献,莫过于积累了相当的用户,以及培养了一定的用户习惯。

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模式,最主要特点是产业链的延展,医药O2O应运而生。春雨医生通过合作方式,将诊断和购药纳入服务流程;平安好医生则通过自建线下诊所,收购药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快易捷,与各地线下药店合作等方式,将诊断和购药服务纳入服务流程;阿里健康今年宣布同第三方检验机构迪安诊断合作,将天猫医药馆并入阿里健康,同各地线下药店合作,开展药品O2O服务,另外,凭借支付宝将支付环节纳入自己服务流程。从核心在线问诊平台近期的动作,可以窥探出在线医疗产业链或将整合,将为用户带来更顺畅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企业,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闭环,但是网上咨询、医患互动、挂号、转诊都是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开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势在必然。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

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医院的概念提出之前,最早出现的是信息化医院,而后是网络医院,现在是互联网医院,未来是智慧医院。这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演进的四个阶段。

信息化医院出现的最早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不大。网络化医院是近些年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国内很多省市的医院对公众开放了部分业务,比如,门诊挂号系统和远程诊疗,但医保报销目前并未纳入到网络医院的体系中来。

2015年底诞生的互联网医院,将主要业务通过互联网开放给公众,打通了“医+ 药+ 险”三个关键产业环节。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医生资源更加丰富,凡是有执业资格证的医生都可以在互联网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另一方面让电子处方和病历管理近一步开放,或可以打破传统医院禁止处方和病历流出的现状。

健康管理

2016年10月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纲要》强调“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

健康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00家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其中有数家已经获得数千万美元巨额投资,而境内外资金预计有超过10亿美元会投入国内的健康管理行业。

同时,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最具活力的健康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深入人心,被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预测,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高达8万亿元。

健康管理,也是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深耕的选择之一。据了解,在丁香园首次的2017患者业务战略里,丁香园在2017年将着力打造大众健康教育、患者管理及服务、健康管理及服务三条业务为主线的“丁香园关爱服务”,首次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精准医疗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强调在治疗时考虑个人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等,基于患者的遗传信息的诊断测试结合其他分子或细胞的分析结果,再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和最佳疗法。

一时间“精准医疗”成为覆盖全球的热门话题,并引得医药健康产业市场风起云涌。此后,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在国内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精准医疗成为一个新的风口。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5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测序相关业务,竞争趋于白热化。

2016年12月,燃石医学获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济峰资本、招银国际,以及联想之星;2016年11月,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招银国际、国投创新及方和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获5亿人民币B轮融资。北京诺禾致源业务覆盖科技服务、肿瘤基因检测及遗传检测三大领域。这是2016年基因领域融资额最大的融资事件。

但有观点认为,国内的精准医疗,存在巨大的泡沫。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曾表示,每一项事业快速发展时期有一些泡沫,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国内的精准医疗仍处于早期,向上爬坡时,泡沫会逐渐被挤压。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4

如此规格的医疗服务,以往普通老百姓恐怕难以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但是今天,一个产业正在让这些高端医疗服务,成为普通人都消费得起的服务。甚至有专家认为,它将颠覆传统医疗产业的格局,影响和加速其改革进程。这就是移动医疗。

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资源正在被智慧地连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的注册医生和护士,就像淘宝卖家一样,对用户非常亲切热情,甚至一次问诊能达到20分钟。”和君咨询分析师丁立朝对《中外管理》形象地描述道。这对于“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的传统医疗来说,体验可谓天壤之别。

然而,人们眼中的移动医疗,似乎还仅仅停留在挂号、支付、咨询的层面。移动医疗,未来能真正为用户做些什么?如何影响甚至改变医疗行业?医方和患者能得到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一切皆可想象。

趋势一:远程医疗让病情前置

如果有一款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有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的患者进行监测,自然可以降低不少发生危险的几率。一般情况下,患者打算去医院疹疗,即使测一下血氧量也要提前几天预约,还要进行各种准备。

2016年3月,橙意家人科技了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鼾症监测仪。这个腕表可24小时记录血氧饱和度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患者可从手机App上查看报告,还能获得后台专家的健康指导。

再比如:目前国内已有医院上线了微信全流程就诊,依托微信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直接通过微信实现诊间支付和医保实时结算,预约、挂号、电子报告、账单查询等都能使用微信随时完成,大大简化了看病流程,节约了就诊时间。

同时,远程医疗体系还可收集到大量的数据样本,分析整理并上传到数据库后,可直接被医院、学校、政府部门等使用。这对医疗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创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移动医疗App已经超过2000款,目前市售的有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不下50种。移动医疗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健康管家”,可提前为用户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更有意义的是,远程医疗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终端,可以为社区医院带来固定的“筛查”人群。

移动医疗将原本封闭的医疗信息打通并连接起来,释放出更多的共享信息、资源和数据源。但远程医疗与“私人医生”模式,还存在着距离,只有和社区医院无缝合作,打通用户与医生之间的“需求不对称”,才能形成医患的双赢关系。那么,接下来必然是线上线下的协同。

趋势二:线上线下的协同

“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将进入2.0时代,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结合应该会成为标配。想用轻资产来撬动健康管理尚可,但要撬动医疗却很难。”丁立朝对《中外管理》说。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它在短短一年间,超越已成立10年的好大夫在线和成立5年的春雨医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背后的顶层设计。目前,平安好医生除通常移动平台的业务外,正在布局500家线下诊所――“万家诊所”。在“万家诊所”的加盟体系里,核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需诊所自有,但平安万家诊所在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基础上,会为加盟方提供包含顾客引流、诊疗支持、药品器械集体采购、转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如果平安将线下部分布局完成,那么意味着在国家控制三甲医院、控制大型医院门诊量(强制分流)的背景下,平安这类企业很可能真正抢占入口。”丁立朝表示,“尽管这个过程还很曲折,但它必将成为传统医疗的有益补充。”目前,除了平安好医生以外,春雨医生也在开设线下诊所。

而对于移动医疗OTO的趋势,微医联合创始人张晓春则表示:移动医疗的第一阶段是纯线上进行,即轻服务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就医流程的改善,由线上部分转入线下,更多在于优化就医流程;第三阶段便是经过线下流程优化后,将适合线上进行的部分重新回归到线上,这也就是团队医疗的阶段。也就是说,已经不再仅仅是线下协作组模式,而是首诊在线下,将诊后随访、复诊等放在线上进行,在跨区域的医生协作组织下进行。

趋势三:从B端入手,再渗透C端

有业内人士说,如果移动医疗应用提供的仅是挂号、预约和支付等简单业务,那么还远未触动行业“痛点”。真正的“痛点”,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医生,大众的健康管理缺乏专人管理。

因此,没有医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本质上依然是医疗,如果不能解决医疗中的痛点,而仅仅停留在移动端的流程优化方面,显然始终徘徊在医疗服务的。

在今年6月,北京中普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功,成为国内“移动医疗运营服务”的第一股。而中普达之所以可以被资本看好,也正因为它触及医疗的痛点和核心。

举例来说,中普达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服务好医疗机构,这与一般重在“轻问诊”“健康管理”的移动平台有本质不同。中普达坚信移动医疗的发展基础,是医疗机构移动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不能与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产生交互的互联网产品,就根本不具备生命力。

而且,作为任何一个平台企业,都绕不开盈利模式问题。在中普达的理念中,只有基于医疗机构自身资源的to C业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医疗延伸服务,比如:“医护通”“移动护士站”等产品都是如此。其中,“移动护士站”已成几百家医疗机构的标配,它帮助医院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了事故几率,弥补了医院信息系统与病房间“20米”信息化空缺。而受益者,一定首先是C端(患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院人数约2亿,而其中约68%的患者有延续护理的需求。虽然,国内有大量基于公有云的移动医疗应用,但出于医疗机构对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参与和信任。那该如何解决这个痛点?

中普达采用了无线广域内网技术,数据只在专网和专线通道中传输,这就确保了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和专有性。同时,通过加载新的应用模块,就可以协助医疗机构便捷地实现院外的多种业务延伸,可以对患者进行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全病程专业医疗服务。同时,这让患者能够切实体验到“分级诊疗制度”带来的便捷服务。

中普达董事长兰云峰认为,移动医疗应该先做“医疗+互联网”,让医疗机构先应用起来,让患者在医疗机构的服务中有所体会和感知,再通过“互联网+医疗”来丰富应用,提升患者体验。这恐怕才是用户愿意主动接受移动医疗业务的重点。

像中普达这类致力于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平台企业,由于实现对患者医疗全过程的服务,已经触及医疗服务、技术服务等层面,可想而知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四:玩转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作为移动医疗,要考虑好互联网的本质,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链条来设计商业模式。如果理解这个本质,你就知道你的利润来源在哪儿。”丁立朝分析,“互联网无非四种商业模式:游戏、广告、电商、社区。掌握好互联网的玩法,结合医疗行业的痛点,仍会有市场机会。”

那么,如何玩转移动医疗?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经验可循,但也有不少市场空白。

首先,游戏。在这个领域,可以说还没有好的游戏项目出来。“我认为未来在医疗里面一定会有。”丁立朝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二,广告。目前,对于在线问诊业务,都是在以广告的模式做,甚至拓展出来一些咨询业务,比如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大数据挖掘。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平台都是在做广告+电商的盈利模式。试想,如果一个平台的活跃用户有10%的转化率,盈利是不是就很可观?

第三,电商。有一家做中药材的电商平台,成立一年就已经做到收支持平,预计年底有望盈利。由于中药材行业有极强的特殊性,比如:资源极度分散、价格不稳定和易受资本影响。尽管中药材市场有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却包含着国家规定的12807个品种,常用的药材也有1200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且要销往全国。因此,这也导致每个单品量都不大,仅一两个亿就可能控盘。像人们熟悉的三七、生姜、普洱茶,多因资本炒作而身价倍增。

目前,全国有17个中药材零售市场。作为传统商业,通常会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囤货以便控盘,鲜有人愿意去做整合。因此,当一个平台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整合,就打破了原有中药材市场的格局。因此,在医疗行业中选准了定位,就使这个平台胜券在握。

第四,做好社区。如果研究一下罗辑思维的模式,就不难看清其典型的社区玩法:通过名人吸引住粉丝,然后进行众筹、做付费的内刊等,有了眼球就会有转化率。因此,只要有平台、能产生出好的内容,其实就不愁盈利问题。比如:在成都已有肾病、肾透析的社区上线,在社区里可以实现医医互动、医患互动、患患互动,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事实上,移动医疗在本质上与其他行业没有太大差异。只要站在管理的角度考虑,真正从解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痛点去思考商业模式,比如信任问题,权威性问题,这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建立平台的品牌形象。同时,结合互联网的手段就可能找到市场空间。”丁立朝特别强调,新创业者的机会更多是集中在细分和垂直领域。

“而未来的3.0时代,应该是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一定要把技术的应用加入进来。”因此,丁立朝认为懂得互联网时代玩法的专业人才,以及懂得医疗行业的专业人才同样重要。

趋势五:医疗与保险的有效结合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看病更多的是依赖于医保,购买商业保险者不足10%。因此,这也是许多移动医疗平台从C端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原因。“谁来买单”一直是困扰平台企业和业内人士的难题。

目前已有商业保险开始通过移动医疗手段,去监测被保者的身体状况。甚至于,当被保者一旦出现亚健康状态,就会为其安排体检等医疗干预,以降低出险几率。就像一个笑话所说:一个明星为自己的臀部买了1000万元的保险,保险公司恨不得雇6个保镖24小时地保护她。事前的防范与预警的投入,通常会比事后赔付要合算得多。这对于保险公司和被保者,无论如何都是极好的服务和保障。试想,如果有这样一款能进行健康管理的保险,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此买单?毕竟,人们买保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放心大胆的生病,而永远是少生病。

“未来,移动医疗与医疗险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丁立朝说,“因为中国的保险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投了6-7万亿,这也是国家现在医改转向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地方政府已越来越无力支撑医保的费用。”

有人说,创业公司最终都难逃BAT黑洞,而丁立朝却很乐观。“事实上,每个企业如果可以基于外部环境和对于自身资源的把握,来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使长板充分地发挥出来,就已非常不易。因此,很难说谁成功谁不成功。”因此,无论是做生态型的大公司,还是做垂直领域的小而美公司,你的门槛能不能守住?你能不能撑住?这恐怕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5

互联网+时代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医疗)积极参与了本次大会,并主办了大会的一场重要分论坛。活动之余,用友医疗总裁陈冲先生和副总裁张崔先生一道接受了赛迪网及数家媒体的采访。

陈总表示,实际上在互联网+这个名词之前,用友就提出来“互联网化”,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互联网化”服务,其本质与核心实际上与互联网+是不谋而合的。一直以来,用友都是面向组织型用户,比如说企业、政府、金融行业、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具体到用友医疗,自然是以极大的专注,用互联网化的思维,服务于广大医疗机构――目前主要还是围绕着医院,这也是当前医疗信息化的关键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服务好医院的管理者、医护人员,以及医院的患者,就是用友医疗的核心诉求。如果按传统的习惯性分法,医院分前台和后台,既服务于医院的前台,也服务于医院的后台,实现医院的前后一体,这个是用友医疗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个主要任务。

在完成这些主业的同时,用友医疗也会在完成医院总体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关注医院局部应用的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化”。比如说,对于医疗后台的O2O平台这样一个管理,以及在医院的对外延展。陈总透露,比如用友医疗跟三星和支付宝等企业的合作,就是基于未来的互联网医院向外延展的一些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张总表示,对于互联网医院这块,用友医疗在产品规划也是很早就做了分步实施的。首先,要把现在医院内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先做实。基于这一方向,未来再逐步延伸到产业链去,做一些互联网思路的业务拓展。最终延伸到个人健康类的服务,这是长远目标。

用友医疗H+ 新时代的扛鼎之作

当天大会的一大亮点,自然是在用友iUAP平台和ERP基础上,基于上一代HIS和HRP已有的上千家医院的真实需求和行业理解,用友医疗倾三年之力,花费上亿元研发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H+。

对于这一产品,陈总认为,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是医院管理与临床管理并重,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临床中去,就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全面集成为手段,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通过构建全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统一的医院运营管理和临床业务数据中心,从临床诊疗、运营管理、决策分析、患者服务、集团协同五个维度建设覆盖全院全业务应用的信息化体系,最终帮助医院解决系统缺乏互联互通、数据分散、前后台脱节、资源管理粗犷、对医疗集团 支持不足等问题,提升患者忠诚度和医院的管控力。

主管产品研发的张总表示,H+的研发背景或者是研发历程,归纳起来还是两方面。第一个,还是源于用户和市场需求,首先用户需要还是内在的驱动。第二,结合用友集团自身的积累和优势,用友医疗必须做一个在行业内有足够影响力的产品。虽然在之前用友曾经也收购过一些公司和产品,也有一批客户和面向数字化医院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但是这些产品从概念上来说“属于上一代的产品”。限于当时的技术和应用架构的设计,前台、后台之间的业务结合上“高度不够”。在围绕上述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用友医疗发现了一些来自医疗行业的迫切需求,而这些在以往的产品范畴内可能根本就解决不了……所有的因素汇集到一起,用友医疗下定决心开发一个具有足够高度、“划时代”的产品解决方案。

张总认为,作为一家产品公司,用友医疗以前传统的解决方案更多偏项目化,这是用友的优势。基于这样的认知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用友医疗在做三年规划时,就坚定地从一体化产品的思路出发,这一产品不光要满足医院内的需求,更主要的是支持医疗集团、医联体这种业务。不过用友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需求爆发得如此迅猛,它的问世既表明用友当时的判断非常准确,也意味着面对当今医院的需求,用友医疗有着国内最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陈总补充道,“一个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一个伟大的产品。”他指出,此前的用友医疗作为新军,在这个行业的探索有的时候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可能并不为过。在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H+之后,用友医疗的拓展将会彻底摆脱这种情况,更多从顶层设计入手,帮助医院将现阶段大家非常重视的运营管理,跟前面的业务之间,进行业务的衔接和联动,实现医院整体业务的一体化,帮助医院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充分提升他们在当前的竞争力。

作为新一代优秀的医院信息系统,用友医疗H+充分考虑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陈总表示,医疗行业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技术应用很深。此前有人认为医疗行业对于大数据之类的应用需求不大,实际上的情况是当时没有好的产品来应对,而现在已经到了嬗变的时刻。

虽然用友医疗H+主要是面向医院,而非区域医疗,但是对于数据联动等需求,用友医疗H+有充分的考虑和预留。假若区域医疗主管机构需要将医院信息与数据联结起来,用友医疗H+可以做到完美的集成。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假若出现了流行病患,区域医疗主管机构可以实时掌握疫情,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到疫情的趋势预警,在最大程度上防范疫情扩大,全力守卫广大居民的健康。

积极打造伙伴生态链

据悉,用友医疗的研发中心在北京总部,在全国分布了六个大区,负责覆盖各省市的业务。推进业务的不仅包括用友医疗自身的团队,也包括了四类合作伙伴:

第一类是产品级的合作伙伴。比如三星、支付宝,以及IBM的医疗卫生事业部等,将来可能还会有健康终端设备等厂商。这些合作伙伴对于完善用友医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类合作伙伴是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帮助用友医疗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方案支持,譬如埃森哲大中华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部,他们更多地帮助医院进行信息化规划。

第三类伙伴是销售类伙伴,帮助用友医疗一起推广这个市场。此类伙伴在各个省市都有,正是他们在前线的打拼,帮助用友医疗在行业内逐渐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医院听到用友医疗的“声音”。

第四类伙伴是资源类伙伴。资源类伙伴,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租赁机构。他们主要是提供资金支持,比如有的医院暂时有资金上的压力,这些伙伴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6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移动医疗应用主要由数据采集及展示层、传输层及平台层组成。 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

需求潜力大。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大。

一是国家卫生管理,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部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采集与发放的建设,进而推动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二是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发展需求大。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作为临床的重要补充有巨大需求,将促进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三是保健与养老,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大。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发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人群通常需要频繁的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温度、脉搏、血压等),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而移动领域移动应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决长期监护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指导。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巨大,进而推动行业应用高速增长。

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突破医疗的地域约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移动医疗将信息技术、无线设备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让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及时诊治,将疾病进行有效筛查,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移动医疗借助无线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有效监控完整的医疗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使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床旁的扩展和延伸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优化临床医疗、护理任务的过程控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帮助解决高素质医护人员短缺的状况,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及医疗管理的水平。如医护人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调阅患者的化验报告和相关资料,从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边记录患者动态信息,减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间来回行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治疗病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影响了医疗信息化的多维度应用,基于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单一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充分发挥了无线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由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众多优点,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在开发移动医疗的业务,在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项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通常与物联网、RFID等技术相结合部署。国内目前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术,但是已有的移动医疗应用,涉及应用的范围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发挥作用。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务人员VOIP、IVPN通讯、母婴管理、病患管理、医院特殊重地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如江苏苏州市推出智慧医疗市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载体,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于一身。市民通过手机短信、WAP软件等登录该系统后,可点选自己欲前往的医院,在网上挂号。各大医院每天会将病人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病人的健康档案,上传到由苏州市卫生部门监控的数据库内,市民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就可查到个人就诊信息、体检报告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治疗,病人通过特制身体检测装置测出健康状况数据后,可通过手机经系统传递给医生,医生就可据此进行诊断。部分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领域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面临收费困难问题。目前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运维盈利模式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网络行医执照问题不清晰。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医疗机构开放度不够。众多IT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受限。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IT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层面,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移动医疗医护、医疗物联网应用的较少。在应用主体方面,目前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医院应用较少。

由于移动医疗标准缺失,使得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困难。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才能实现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规范化发展。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动医疗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移动医疗行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以至于移动医疗产业国内厂商短期内难以与国外厂商抗衡,阻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需求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发展,临床医疗医护与远程医疗结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对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旺盛。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基础牢固。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数千万无法接入固定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随着政府、医疗机构、IT厂商的通力合作,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预计2017年到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市场,营收将达69亿美元。亚太地区和北美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中国的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主要构成来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的65%,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美元左右。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5%,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收入将占整个市场的10%,市场规模达到23 亿美元,当前的应用主要是确保患者遵守治疗安排的服务,如通过短信提醒用户吃药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过去4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设备始终坚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发展,并在硬件、软件、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无线化发展,也推动移动医疗应用的持续发展,并为双向数据服务服务模式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有:移动医疗医护,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以及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的增多。

移动医疗重点环节分析

产业链环节。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主要由软件环节、硬件环节、网络传输环节及终端应用环节组成。

软件环节主要由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方案商组成。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系统方案商主要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众多软件厂商开展了移动医疗软

件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来扩大他们为医院和消费者提供的现有产品组合,并加大对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部署医疗移动软件开发。微软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开发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IBM提出智慧医疗方案。除知名跨国IT企业在移动医疗应用方面投入大力进行软件开发外,我国本土软件厂商也积极部署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现有独立软件商(ISV)300多家进行移动医疗软件开发,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医疗设备厂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医疗应用,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制造了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实现设备向中心信息系统平台发送信息以供监护。迈瑞在2011年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从而使迈瑞的测试和诊断设备通过中国联通的3G网络来实现社区护理。

移动网络运营商将移动医疗作为其为医疗机构服务产品的重要部分。我国三大运营商分别与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子病例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医患沟通平台,推出相关移动医疗相关项目。同时,运营商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移动各行业运用,如基于云计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为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

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其中Vodafone在该公司的全球事业部下建立了医疗卫生专门团队,2009年又组建了新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部门。法国电信旗下Orange 集团以及Verizon无线也已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运营商还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各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术官,组成强大的智囊团队开发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产品。在我国,中国移动已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移动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专注移动医疗的项目小组,目前在超过20 省通过12580、手机WAP、无限城市门户等开展预约挂号。中国联通建立了“云存储”服务平台,用于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和检索,以及移动医疗救护定位、生命体征信号实时传递;中国电信则在国内200 多个医院展开移动医疗试点,并得到大中型医院高度肯定。

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移动医护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应用。这三类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信息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最终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应用环节。移动医疗医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WLAN手机应用等等。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短信服务功能,将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在我国,SMS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缺乏医院、缺少医疗工作者、对医疗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人们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仅可以作为单向的通知工具,还能够成为双向的交流工具。

传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围内爆发,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发展为流行病。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将疾病信息进行跟踪及反馈,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医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行病人床边医疗服务,包括病历查看、书写、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医嘱录入等。

护士进行床边医嘱执行时,运用移动终端扫描病人RFID 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然后再扫描病人药物条码,核对医嘱,给药流程结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记录在HIS 中,便于医院管理查询以及事后的追踪。护士也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病人体征数据等关键信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危机值协同管理、计划任务管理、会诊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疗业务查询等。远程医疗应用中,医生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我国部分医院通过屏蔽移动网络信号限制手机的使用,以保证电子医疗设备不受干扰。通过在医院网络实施基于WLAN语音服务,可满足医生对于移动语音通话的需求。只要是在无线网络覆盖到的区域,医护人员在医院的任何地方,通过一部WiFi手机,就可以随时进行无线通话,把手机变成自己的分机。无线VOIP和WiFi语音解决方案,可以实现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整合,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同时,降低了高额通讯费用,并保证语音和数据业务的安全。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7

讯: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使我国医疗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医疗广告投入从2001年的96.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9的200多亿元人民币,医疗广告投入增长了近两倍多。很多民营医院广告投入非常巨大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多为:缺乏第三方广告效果评估与监测;广告媒体选择单一;广告形式传统互动性不强等。

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网络营销成为21世纪的营销趋势,相继有地产、汽车、家电、机械、零售、医疗等行业选择网络营销,并成为其市场营销的强劲增长点。网络营销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可量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有着日益明显的优势。

对于传统营销思维来说,营销就是竞争。然而,著名经济战略伙伴研究专家詹姆斯穆尔,在他的《竞争的消亡》一书中提出:企业竞争不是要击败对方,而是要联盟广泛的共同力量创造新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在网络营销中显得更加突出。

由百度、谷歌官方授权北京联创思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好媒体——医疗网络广告营销平台”就很好的诠释了“竞争的消亡”,它是由多年丰富医疗网络营销经验的联创思通根据医疗行业的特性,在百度、谷歌强大技术支持的背景下,推出的集媒体投放、咨询应用、效果跟踪为一体的医疗网络广告营销平台。它的推出将有效解决民营医院在网络营销过程中,效果评估与监测难、媒体投放选择单一、广告形式不丰富等老大难问题,更高效、精准的提升了民营医院网络营销的传播效果,实现患者就诊与品牌传播的双丰收。

为此,由北京联创思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2010医疗网络营销高峰论坛》将在2月15日,福建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网络营销专家、网络媒体、品牌推广资深人士以及成功医疗企业代表,对民营医疗网络营销如何发展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并展开互动式的交流,全方位的挖掘医疗网络营销的精髓。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分析篇8

移动医疗蓝海可期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元,较2012增长26%。2012年市场规模为18.6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7.7%。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2023年将冲破2000亿元大关。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和移动医疗本身的优势密不可分。

艾瑞的研究报告说,目前国内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腾讯继巨资收购丁香园和挂号网之后,再次与药业巨头深圳翰宇药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腾讯提供数据接口,共同打造糖尿病慢病健康管理平台;阿里巴巴则把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作为第四个和第五个支柱,想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云平台,提升整个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服务水平。

而美国谷歌公司最近宣布将全身心地专注于一项年营收可达几十亿美元的业务上,该业务将为病患提供有助于一系列重大健康问题的产品,从糖尿病、帕金森病、癌症、心脏病,到延长寿命的普遍诉求。谷歌从不错过任何一个重大商业机会。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决意要让该公司走在回报巨大的健康科技市场几大关键领域的前沿。

但是想要让投资更明朗,首先要明白移动医疗的生态关系。经纬创投汪军认为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的元年,正是2014年的变化才为2015年产业的发展做了铺垫。2014年的一些项目比如挂号网,它在互联网中是底层的,叫入口;有了入口之后,才有了生态;后来微信和支付宝加入到移动医疗的产业布局里,就有了支付;有了支付和入口,这个市场就开张了;开张之后就有人来逛,有人来逛就有人买单。所以这个产业的生态链就成长起来,这跟移动互联网有点像。当投资人进入了这个产业的洪流,就像被绑架上了一辆战车,这个战车就是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把创始人、合伙人、高管和每个从业者都捆绑在里面。当然做投资的人更是和产业的发展捆绑在了一起。

怎样掘金医疗领域

面对如此诱人的前景,作为投资人又该如何在移动医疗领域掘金呢?在一次论坛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对资本如何进入医疗行业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在选择投资时,如果把资产的重量变成资产投入的程度,变成一个纵坐标,然后把需要管理的技术的难度作为横坐标,如果说要构成一个板块,你想要在第一象限的话,那么你就要有大的资本和高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够运行。也就是投到大三甲医院,这个进度是非常难的,门槛也非常高。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也是需要的,无论是诊所也好还是门诊部也好,总有一些病是不会在门诊部看的,也不可能所有的装备都要在门诊部里面去做。所以还是希望有一些对接的综合性的医院来进行合作,来完成医疗服务的流程。这是第一象限。

接下来,看第二象限就是资产比较轻一些,但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的,这种是需要大家去重视的。如果说资产比较轻但是对管理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合伙、合资的方式进入。在上海就有这样的机构,万达和复旦的儿科搞了科研医院,主体投资是万达去投,当然会更多一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会把高的技术的管理和医院运营的管理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组织。

还有一个点是资产比较轻一些的有比较高的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来做。还有两种是低资产的,管理的要求比较低的,这个可能是现在的一个热点,比如说连锁的诊所,连锁的门诊部,这个相对的运行的角度,并没有被社会资本绑架。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样的类型是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相对容易比较获利,也是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也是可行的。

还有就是重资产的进入,管理的要求比较低,那么这里面有一个界限在哪里?你是做财务投资的,你不去做运营,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说分为了4个象限,你要去定位的话要考虑到3个因素第一政策环境、第二资金层面、第三管理水准。那么只有这三个结合好,你再去每一个象限里面去选,那么会更好选一些。这对投资移动医疗的策略应该也有一定的启发。

此外,通德资本投资总监陈华伟曾指出,自己在投资时最看重的是“人”――“管理团队非常重要,有很多好的项目,就是因为团队的问题,或者创始人格局有限,企业没有做起来。”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于莺女士也认为投资是要看人,更要看背后的事情,把人和事结合看。看这些医疗理念和市场结合是不是符合规律?尤其是医疗领域是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追着某个人的影响力去投是不太对的,说白了还是投综合能力,以及它能不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医疗理念能不能发展。

热炒之下还需把握风险

商业模式和应用领域组合催生上百种投资机会,移动医疗“满汉全席”盛宴近在眼前。有分析指出,在移动医疗上百种投资机会中,药品查询+药品购物、私人家庭医生、掌上医生问诊平台、免费信息文献查询+专业指导、药品信息查询、付费慢病管理、以及细分功能医疗产品,六大投资机会的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有缺口,利于新进企业发展,短期内无淘汰风险。但是通德资本投资总监陈华伟表示。“针对火热的移动医疗领域,如果自己都没想明白,冒然进去,对自己和投资人都是不负责。”

移动医疗应用要发展,在叶崴涛看来,无非要抓住两端:一是医疗资源,二是用户资源,并且相对而言,前者的重要性要胜于后者。“因为抓住了医生,特别是好的医生,自然就抓到了病人,抓不到好的医生,病人最后还是会流失。”

那么到底该如何在各细分领域中抓住适当时机,找到价格洼地呢?康桥资本董事总经理赵春林有自己的看法:“新药研发目前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大部分人看不懂,胆量不够大;也不像移动互联网炒这么热,不像医院抢那么热。之前投了医疗器械和医院,我觉得挺便宜,赶紧投。现在突然发现,移动医疗一下子就翻了十倍八倍,太热了,赶紧绕道走:尽管是个机会,但价格偏高。”和炒股一样,已经在一个高位上了,这时候再入也有很大的风险。

上一篇: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范文 下一篇:关于索赔的法律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