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10 01:22:26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目标原则

1引言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相关要求,工程性缺水问题及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成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要点。而作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的水利工程,具有参建单位多、工程技术水平高、建设环节复杂等特点。在我国政府加强水利投资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优化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及运行风险,也成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课题。

2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目标原则

2.1特色鲜明及统筹规划

特色鲜明主要针对现代水利工程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需要根据沿线区域特色及工程传统历史特色,保证各个特色和谐展现;统筹规划主要是综合考虑水闸、水道、桥梁等工程布局,对整体建筑物与环境节水、保水及调水功能进行统筹分析。

2.2突出重点及经济节约

突出重点主要是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应严格依据工程自身要求,保证工程重点完整展现;经济节约主要是依据节约型规划理念,将景观设计融入工程各项功能中,加大天然资源及材料的应用,保证工程效益。

2.3持续发展及和谐协调

持续发展主要是根据水利工程不同阶段建筑及环境设计要求的变化,从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体形系数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处理,为工程可持续运行提供保障;和谐协调主要是保证工程功能与景观要求、以往工程与新建工程、新建工程与区域水文环境和谐统一[1]。

3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技术

3.1水利工程建筑平面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平面设计主要是依据水工专业、电气专业等专业特点,确定相关建筑在总体建筑格局中与水利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联系。同时结合建筑空间利用率要求,依据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及水利条件、机泵设备安装要求,将水利工程规范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效融合。

3.2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主要针对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如泵站、闸、坝、管理用房、活动区域、绿化场地等。以泵站总平面设计为例,在泵站总平面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配电房、泵站、职工生活区域、办公区域进行功能分区设计,并降低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叉干扰。同时进行游戏活动场地、绿化场地的合理设计,进一步丰富建筑空间布局。

3.3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主要为建筑整体特征的设计,如现代高科技、粗犷豪放、随意自然等。在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特定水利工程沿线建筑水文环境,将单一建筑物个体差异与统一建筑造型进行有机融合。如在泵房设计环节,大多为简单矩形平面,若需要进一步丰富建筑造型,就需要结合窗户设计、墙柱交错设计等方法,增强水利工程建筑韵律感。

3.4水利工程建筑大坝设计

大坝是水利工程主要建筑物,其主要包括溢流坝及其周边建筑物、拦水坝、溢洪道、栏杆、照明设备、控制室等几个模块。在水利工程大坝设计过程中,基于其多景观元素集成的特点,需要依据安全、经济、协调的原则,从建筑外在造型、材料、质感、颜色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如在拦水大坝、溢洪道等附属建筑设计环节,可尽量弱化附属设备,对其进行简单化处理。同时通过坝顶防浪墙及栏杆设置,结合简洁大方色彩协调的图案设计,为大坝这一主体建筑的突出设计提供依据[2]。

4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质量控制

4.1项目概况

某水利工程建筑总设计长度为53.00km,主线长为33.00km。在该水利工程建筑现有河道扩挖的基础上,结合新开河道设置,形成了全线贯通的分水岭模式。该水利工程建筑沿线配套建筑物主要为4座枢纽、6座泵站。其中每座枢纽及泵站包括检修间、主厂房、控制楼等几个模块,其管理区域内局部还具有生活设施。

4.2建筑方案设计依据

本次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主要依据《**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4.3建筑方案设计现状分析

依据该水利工程沿线环境、泵站建设位置特点,可知该水利工程内每座建筑物均为整体线路的一部分,其每座建筑物均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环境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水文传承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对沿线建筑物相邻模块间关系进行协调处理,如检修间、主厂房、控制楼等;由于特定水文地质环境,在前期建设中该水利工程周边建筑物对外在审美要求并不严格,即整体水利工程沿线建筑外在形象不高。

4.4建筑方案设计质量优化

依据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原则,可确定该水利工程建筑方案设计思路。即依据“水流体”特点,将水平面优化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筑空间布局设计要点,以便促使整体水利工程建筑呈现一种流动变化、随意自然的局面。而为了实现具体物象与意象的和谐统一,就需要利用移步换景的平面设计方法,在整体建筑现代风格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景观的合理变化。在具体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环节,可根据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将其划分为机组泵站景观设计、管理空间立面设计两个模块。由于整体水利工程建筑分布不同,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空间布局设计时就需要采取整体性空间设计方式,将不同建筑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实体。一方面管理泵站设计时,主要选择丁字形状构型,在保证建筑外部整体观感统一的同时,也为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局部提供依据。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管理主要以水面为核心,沿线可设置适当的点缀场所,如运动、步行桥等,创设具有南方特色的园林艺术效果,为后期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在建筑外在形体阶段,可摒弃以往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单一、固定的设计方式,依据沿线建筑类型及功能特点,进行不同施工空间高度差值的设置,通过层次错位为水利工程形态景观优化提供有效的保障。而在外在立体层面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局部抬高、降低设置,依据功能特殊性,进行平面凹凸、局部形体转换设计,进一步丰富水利工程建筑外部空间观感及轮廓,达到一波三折空间流线效果[3]。在具体建筑外在立体层面设计阶段,可首先进行建筑表层设计,直接针对人这一管理主体,将立体层面作为水利工程建筑寓意传递的载体;然后通过窗子合理设置,展示建筑内部虚实变化,结合多种模式建筑窗户组合,可形成更加丰富的建筑立体层面效果。如多种水利工程建筑窗户竖向设计,结合白色建筑柱体,体现水利人拼搏向上、变化求新的精神;而水利建筑圆形窗户设计可从上到下的展现建筑韵律感,展现建筑水文环境的韵律美。最后,在常规建筑立体层面设计的基础上,可在水利工程建筑立体层面局部设计采光窗户,适当减弱大面积屋面导致的屋面内部单调、压抑,提高水利工程建筑通透感。如在该工程设计过程中,影响整体水利工程建筑景观效果的主要为交通桥。上部工作桥、闸门形式、闸孔等。其中由于闸孔闸墩间距离受闸门形式、闸门安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约束,并不能达到大跨度效果,而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板桥结构,促使整体建筑形式不够丰富。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弧形闸门,结合长闸墩设置,达到外在视觉曲线美。同时利用排架竖向线条、空间特定,进行某一特定风格的造型设置,避免上部闸门结构凌乱对交通桥剖面美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建筑外在景观设计阶段,依据经济节约及可持续设计原则,结合建筑设计区域内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及沿线植被、气候环境特点,尽量降低大规模绿化、水景、景观建设。同时将“绿”作为整体景观设计要点,除了在水利工程沿线站点种植一些当地常绿灌木、乔木,还可以配置一些鲜艳花卉、草坪,草根,结合小路、小品、小喷泉的合理设置,可有效提升整体水利工程建筑景观效果。此外,在工作桥支撑结构设计过程中,以往钢架式的支撑结构虽然力学构造较简单,但是整体形势过于单一,无法体现水利工程建筑大跨度美学,因此可采用上承式拱桥形式,最大限度提高建筑几何美。特别是在建筑枢纽夜景设计过程中,需要以水利枢纽整体效果展现为目标,通过不同阶段及季节枢纽夜景专门设计,提高水利工程建筑整体设计效益。

5结束语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2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实施策划;思路及要点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detail the main body of the tall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ideas, the planning of the key point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related standards and precaution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principle.

Key words: Tall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Ideas and key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路线

高层建筑施工前必须首先深入分析工程特点,明确好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技术路线。工程对象不同,施工技术路线也各有差异,但是基本原则是相同的:突出塔楼、流水作业、机械化施工、总承包管理。

1.1突出塔楼

超高层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投资大、工期长、工期成本高。因此必须突出工期保证措施,采取有力措施来缩短工期。在整个工程中,塔楼的施工工期无疑起举足轻重的控制作用,因此,缩短工期关键也就是缩短塔楼的施工工期。缩短建设工期应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特别应重在施工前期。施工前期以结构施工为主,牵涉面小、投入少,缩短工期相对影响面也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因此在施工组织中必须突出塔楼,将塔楼结构施工摆在突出位置。

1.2流水作业

超高层建筑施工作业面狭小,必须自下而上逐层施工,这是其不利的一面,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优点,即可以利用垂直向上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个楼层空间,通过有序组织,使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紧密衔接,实现空间立体交叉流水作业。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建设工期。

1.3机械化施工

超高层建筑施工作业面狭小、高空作业条件差,施工进度要求高,因此必须有效利用当今科技进步成果,尽可能采用机械化施工。采用机械化施工可以减少现场作业量,特别是高空作业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工期,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工厂化先期制作的积极作用,提高施工质量。

1.4总承包管理

超高层建筑功能繁多,系统复杂,参与承建的单位多且来自五湖四海,只有强化总承包管理才能将他们有序组织起来,实现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等的全面管理和控制,确保业主的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总承包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施工中后期,各个分包队伍都进入交叉施工状态,各种矛盾陆续暴露,需要总承包及时协调解决,协调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必须强化总承包管理,才能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 联宇工程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

超高层建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施工周期长、组织难度大,只有加强统筹规划,才能确保超高层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加强超高层建筑施工统筹规划的有效手段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为完成超高层建筑施工任务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制订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所作的规划设计,它是指导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经济文件。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约束条件下,根据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从人力、资金、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超高层建筑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施工,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目标顺利实现。

施工组织设计也是施工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施工资源组织的重要依据,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增强总承包管理的系统性。超高层建筑功能繁多,系统复杂,施工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就可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复杂的施工活动就有了统一的行动指南。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增强总承包管理的预见性。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风险大。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就可以提前掌握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利情况,从而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消除施工中的隐患。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增强总承包管理的协调性。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众多,协调工作量大,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就可以密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和经济、前方和后方的关系,协调施工中各单位、各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行动。总之,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总承包单位可以显著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是超高层建筑施工准备阶段中各项工作的核心,在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

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一项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活动,必须随着工程建设展开而逐步深化。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施工大纲)、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2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要求

作为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2.2.1工程概况

包括本建设工程的性质、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总期限、建设面积、分批交付生产或使用的期限、施工条件、地质气象条件、资源条件、建设单位的要求等。通过深入分析工程特点和难点,明确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

2.2.2施工总体部署

施工总体部署是对整个建设项目全局作出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安排,主要解决影响建设项目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工程特点,优化人力、资金、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等配置,合理划分施工区域,正确安排施工顺序,拟定施工技术路线。

2.2.3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反映的是各项施工活动在时间上的安排,要采用先进的计划理论和计算方法,综合平衡进度,使工期、成本、资源等通过优化调整达到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人力和时间安排计划和施工准备计划。

2.2.4施工平面布置

施工平面布置是施工方案和进度在空间上的全面安排,它把投入的各项资源、材料、构件、机械、运输、工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场地及各种临时工程设施合理地布置在施工现场,使整个现场能有组织地进行文明施工。超高层建筑施工平面布置重点就是构建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并随施工进程实现垂直运输体系的有序转换。

2.2.5主要施工技术方案

根据施工总体部署确立的技术路线,制定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如工程测量、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机电工程、幕墙工程等施工技术方案。

2.2.6总承包管理方案

根据超高层建筑工程特点,明确总承包管理目标、原则、组织和岗位职责,建立总承包管理的程序和标准。

2.3施工组织设计重点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3

关键词:超高;建筑施工;总体规划

1、引言

超高层建筑因造型突出、结构复杂、投资大、建设工期长等特点,造成施工工艺复杂,难度大,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特点要求,因此,必须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前,根据项目设计和周围水文地质、气候特点,做好施工的总体规划,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工程顺利安全快速施工提供有力保证。

2、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与关键技术

2.1超高层建筑的认定标准

超高层建筑又称为摩天大楼(Skyscraper),通常是指层数较多,高度较高的建筑,但具体达到多少层,高度达到多少米才能认定为超高层建筑,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通用的标准。联合国经济事务部在1974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将40层以上,建筑总高100米以上的建筑认定为超高层建筑,日本建筑大辞典将5~6层至14~15层的建筑定为高层建筑,15层以上超高层建筑。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37-87)规定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为高层,但是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建筑不算高层建筑。超过100米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

2.2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超高、规模庞大、功能繁多、系统复杂、建设标准高,因此其施工技术特点明显:首先是超高层层建筑施工规模庞大、工期成本高、基础埋置普遍较深,施工难度大,结构超高、施工技术含量高;其次是高层建筑由于是纵向作业,施工空间狭小,施工组织难度高,高空作业条件差,施工进度要求高建设标准高,材料设备来源广,材料设备垂直运输量大;最后由于高层建筑功能繁多,系统复杂,所以施工组织要求高,投资大、工期长、成本高。

2.3 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和管理难点分析

深基坑是高层建筑施工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技术和施工难点,深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定性,必须提高基坑的施工安全等级和设计标准,建立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同时委托专业机构做好围护结构、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的监测,并根据危险源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和应急救援措施。

空间结构的定位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工作。随着超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上升,施工测量精度除受自然条件、仪器条件等外界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建筑本身产生的摆动影响,因此,为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测量精度,除提高测量人员技术水平,提高仪器自身测量精度外,还需要针对性的设计合理可行的测量方案,运用GPS技术分阶段复核引测,降低因建筑物摆动造成测量作业障碍和误差累积。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安装以及变形控制是工程施工的另一个难点。钢结构在高层位置安装时,由于作业环境小,安全系数低,钢柱体形大,在空间倾斜转向,空间位形复杂,定位与校正难;因此,需要在 GPS 和全站仪等仪器监控下进行区域性整体校正,确保钢柱的空间位形,同时采用采用 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接技术等新的焊接工艺,题设高空钢结构的焊接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改变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之间的变形差异,施工前,采用计算机结构仿真技术,模拟实际施工工况进行验算,并依据计算结果,采取预调措施。

高强混凝土配制和泵送是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关键。目前,对于超高层建筑,一般选用轻质高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60,采用强度不低于42.5 级的水泥和优质骨料掺配,并以较低的水灰比,通过充分振动密实作用制取而成。同时,为配合超高层混凝土泵送工艺,需要对泵送设备的位置预留,提高混凝土的粘性,选用合理管径的输送管,尽可能的缩短布管的长度,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泵送的顺利进行,加快混凝土施工的效率。

3、超高层建筑施工总体规划研究

3.1 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超高层建筑施工是一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周期长,组织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施工总体规划,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任务是从超高层建筑施工环境、工艺特点以及空间约束条件等特点出发,从人力、资金、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五个方面,对工程施工组织进行统筹规划,以提高工程施工的有序性,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目标顺利实现,同时总承包单位可以显著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对超高层建筑性质、内容、建设位置、建设面积、施工条件、地质气象条件、资源条件、总承包单位等工程概况的分析,以及对整个建设项目全局作出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安排,对各项施工活动在时间上的安排,对施工方案和进度在空间上的全面安排,根据施工总体部署确立的技术路线,制定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根据超高层建筑工程特点,明确总承包管理目标、原则、组织和岗位职责等。

3.2 超高层建筑施工流程设计

超高层建筑施工流程设计就是将超高层建筑施工资源转化为建筑工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施工活动集合中的过程。施工流程设计首先需要围绕超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功能区进行施工流水段划分,然后选择平行施工,依次施工和流水施工中的一种或多种施工流水方式提升施工效果,一般在地下工程至±0.00位置阶段的施工采用依次施工,平行施工是超高层建筑主体施工最常用的流水施工方式。

3.3超高层建筑施工平面布置设计

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对于顺利执行施工进度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对现场的文明施工、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总平面布置以方便施工为最基本原则,随着施工进度,分阶段动态管理,同时施工项目部和施工办公用房设施需要一次性搭设到位,设置成独立的生活区,布置在施工场地外,以少移动为原则。施工总平面布置需要对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地上、地下一切房屋、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位置和尺寸进行统一布置,对于超高层建筑,特别是施工机械位置,材料和构配件的堆场、现场加工场地以及现场临时运输道路、消防入口、消防道路和消火栓的位置、临时供水供电线路和其它临时设施进行合理布置,以保证整个施工现场的文明、有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

3.4超高层建筑外装饰施工布置设计

对于外装饰施工,首先要清理施工场地,为施工操作创好条件,然后根据施工图纸的坐标,做好定位放线,同时熟悉施工图纸及变更通知,充分领会设计意图,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结合图纸会审结果提出主要材料、施工机具、半成品等用量计划和劳动力安排计划,同时编制外装饰工程总体预算,第三是根据施工平面布置图,搭设临时设施,架设临时供电线路,铺设临时供水管道,建立施工排污系统,最后编制外装饰施工总体计划,指导工程施工。

4、结论

超高层建筑结构复杂、体量高大、荷载强度高、地基处理及建筑成本高等特点,对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工艺,对施工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在提升建筑施工效率,缩短高程建筑施工工期,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施工组织 [J].建筑施工,2007 ,5.

[2]赵小阳,刘业光.超高层建筑平面控制网竖向传递实践与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J].2010,35(4):

[3]赵伟.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J].钢结构,2007,12( 22 )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4

关键字:建筑设计;总平面设计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office buildings, to create a good working conditions,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working environment,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to Nanling County, the public prosecutor, law, company, quality supervision office building desig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otal plane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reate comfortable offic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otal plan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芜湖市南陵县新区,用地面积53151.41平方米。地块东面是城东娱乐城,南面是籍山东路,西侧是奎湖路,北面是麒麟花园。项目总建筑面积4476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3866.0 m2(计入容积率),地上建筑面积:898.93 m2(不计入容积率),建筑密度17.3%,容积率0.83,绿地率30%,建筑高度45.30米。本地块呈梯形,用地内地势平坦,已达到“一通三平”标准,城市公共管网设施齐备位置显著,交通便捷。

本项目是重要办公楼项目,公检法为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一级,质监和司法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二级。

二、总平面设计

1、流线设计

1.1出入口设置

依据规划要求,基地在奎湖路和籍山东路侧开设机动车出入口;人行主入口设在籍山东路。

1.2道路交通

基地内设有环行车道,车流进入基地后,沿西侧东侧机动车道行驶。最窄处道路宽度为4米,机动车道双向行驶宽度不小于7米,消防车最小内转弯半径12米。同时,在建筑北侧和西侧,道路结合铺装设计为人行广场,形成基地环路,满足消防车通行。非机动车出入口设在次要道路上,非机动车库和机动车库毗邻。

2、停车位指标及停车库设计

本项目设机动车位519个,其中地面停车位464个,架空层车位共计55个。非机动车停车库设在地面及架空层,停车面积1509.5平方米。

3、总图消防设计

本工程严格按照国家设计规范及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

总平面布局上,消防车道沿建筑物四周环通,路宽大于等于4米,转弯半径大于等于12米。高层建筑底边有一条场边落地,在建筑主楼南侧距离建筑外墙7米设置宽度不小于6米的消防车道做消防登高带。

4、景观设计

景观注重沿籍山东路设计,主入口设计中心广场。道路广场采用花岗岩统一铺装,结合花池、花台、绿地、休息座椅统一布局,点缀休闲阳伞,形成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环境。

(总平面图)

三、建筑设计

1、平面设计

本工程分为3个大楼,占地面积:9197.85m2,地上建筑面积42621.36 m2(计入容积率),不计入容积率的面积:架空层面积1264.64 m2,地下建筑面积898.93 m2(计入容积率),其中消防水池面积325.58 m2,

公安办公大楼:

平面为合院形式,主楼放置南面

本工程为重要办公建筑,属于一类建筑。一~三层每层分为2个防火分区,主楼和裙房分别为一个防火分区,裙房设置4个防烟楼梯,每个楼梯之间距离不超过80米,裙房楼梯梯段总宽度为2.6米,主楼楼梯梯段总宽度为2.5米,满足疏散要求。四~十二层每层均为一个防火分区,主楼设置一台消防电梯,两个楼梯出屋面并且相连通。每个房间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m,满足疏散要求。

检察院:

平面为合院形式,主楼放置南面

一层平面:设置办案、讯问以及对外服务用房。有单独的出入口

二层平面:设置侦查监督用房,公诉和审判用房,刑罚执行监督用房以及其他业务用房。

三层平面:设置办公用房、档案室、会议室以及其他业务用房。

四层平面:设置领导办公、办公用房、材料准备室以其他业务用房。

五层平面:设置领导办公、会议用房。

六层平面:设置检察长办公室和接待用房。

法院:

法院、检察院为重要办公建筑,属于一类建筑。法院、检察院有各三层裙房,主楼为十二层,一~六层每层分为两个功能分区,左边是法院办公,右边是检察院办公,单独使用。七层以上均为法院办公用房。

一~三层每层分为三个防火分区,法院主楼和裙房分别为两个防火分区,检察院主楼和裙房为一个防火分区。法院裙房设置3个防烟楼梯,检察院裙房设置2个防烟楼梯,主楼设计3个楼梯,楼梯之间距离不超过80米,法院裙房楼梯梯段总宽度为3.9米,主楼楼梯梯段总宽度为2.6米,检察院裙房楼梯梯段总宽度为2.6米,主楼楼梯梯段总宽度为1.3米,与法院主楼共用一个楼梯,满足疏散要求。四~六层每层均为两个防火分区,通过共用一个楼梯,满足每个防火分区有两个安全疏散口的疏散要求。七~十二层每层一个防火分区,设有两个疏散楼梯,满足疏散要求。两个疏散楼梯均出屋面并且相连通。主楼共设置三台电梯,其中一台为消防电梯。每个房间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m,满足疏散要求。

质监、司法大楼:

本工程为办公建筑,属于二类建筑。一~五层每层分为两个功能分区,左边是质监办公,右边是司法办公,单独使用。六、七层均为质监办公用房。

本工程属于二类建筑,总高度不超过32米,每层分为两个防火分区,两个分区用防火墙隔开,一~五层每层设置三个封闭楼梯间,通过共用一个楼梯,满足每个防火分区有两个安全疏散口的疏散要求,一~五层楼梯梯段总宽度为3.9米,六~七层楼梯梯段总宽度为2.6米,楼梯之间距离不超过80米,满足疏散要求。屋顶两个楼梯出屋面并且相连通。每个房间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m,满足疏散要求。

2、剖面设计

本建筑公检法大楼:主楼12层,裙房3层,局部5层。

质监、司法办公大楼为7层,局部4层、5层

法院裙房一层层高为5.4米,二层、三层为6.0米,公检法大楼一层~二层层高均为4.5米,三~十二层层高为3.6米;建筑总高度45.300米(室外地面至屋面)。

质监、司法办公大楼一层层高4.5米,二~七层层高均为3.6米,建筑总高度26.10米(室外地面至屋面)。

3、立面设计

考虑到本项目的特殊用途,在造型上对建筑的体形体量、各个角度的人视比例进行深入的推敲后,尽量做到立面风格简洁庄重,通过体块前后进退,高低咬合来进行方案设计,使得虚实穿插变化干净利落。建筑形体凸显典雅气质,体型优雅,线条流畅,立面肌理统一融合。

建筑突出了竖线条的优雅特点,实体墙面的开窗形式遵循整体的典雅原则,比例恰当,肌理统一。采用玻璃幕墙和深色真石漆相交接,使建筑更加明了简洁,对比凸出,加强了厚重感,在整个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映衬下,显得更加重要高雅、轻盈、响亮而又颇具时代感,在流动的城市生活节奏中谱写着一个动听的时代乐章。

四、结论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5

1.1基本流程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第一,设计建筑平面。根据专业设备对建筑布置要求设计平面,设备专业性主要由水机"电气与水工等专业体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平面布置模式,主要由专业的建筑与水工人员确定。其中,建筑专业人员应注意对应交通和设计总图布置中的位置,保证设计出的建筑物具有安全"实用"便利等特点,同时还应重视建筑防火设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设计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空间,充分发挥建筑各方面功能。第二,设计建筑总平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物与其他配套设施总平面布局,建筑物主体主要有大坝"泵站"涵闸"溢洪道等;配套设施主要有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房等。第三,设计建筑造型风格。建筑造型风格设计有豪放"恢弘"温柔秀气以及高科技方面。总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不能偏离周围环境特质,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体现建筑韵味。不同设计师设计风格各异,不管是怎样的设计,不能随意想象,必须融合水利水电工程所处位置的环境。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所具有的特点

2.1建筑物制约建筑基础

应以水工专业要求为依据,确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元素,如地理位置"高度"大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无法有效进行创造。

2.2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

水利水电工程与地方经济是相互促进关系,地方经济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不断进步,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建筑品质与质量要求,从而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基调。如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由于加入一系列的创新元素,逐渐走在其他建筑设计前端,而且在时间的推动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与新建筑群完整的融合到一起。

2.3工程设计资金投入不足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图纸设计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思想与有关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投入较少资金在该过程中。工程设计质量与资金投入有直接关系,投入资金少会降低工程设计质量,从而导致工程施工时发生各种问题。所以,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顺利高效进行,必须投入足够资金保障建筑图纸设计质量,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长远发展。

2.4其他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周围往往有山有水,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将这些条件融入其中,从而节省工程开销,使工程和自然和谐统一。除此之外,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安全防护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建筑安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通常位于水中,为保证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设计人员应对这些问题的防护进行详细考虑和合理设计。

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主要注意事项

3.1设计时加强与业主协商交流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和与工程有关的各方面进行沟通,加强与业主协商交流是其中最必要的方面。通常情况下,业主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外观和装饰有一定要求,虽然不能明确提供详细方案,但业主的建议对设计具有一定帮助。设计人员在与业主沟通时,可以了解其喜欢的建筑外观风格以及结构特点,从而有助于设计人员根据周边环境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的方案。业主虽然不是专业的建筑设计人员,但具有一定的审美力,通过共同沟通"参观考察,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使设计出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突出建筑风格,满足业主需求。

3.2不断创新设计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而言,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人们需求。将创新元素融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不仅体现建筑的创新性,还能完善建筑外观和结构。设计人员采用美学与科学规律,制定建筑设计方案,不断进行实验推敲,并综合业主需求,可以使设计方案融合多种因素,并与艺术有机结合,有利于突出建筑特色,展现建筑个性。

3.3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水利水电工程庞大,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特色的追求。所以,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特征,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同时根据业主经济实力与资金预算,最大限度地设计出满足人们要求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为降低工程造价,应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适当位置,设计人员可将某些建筑外观装饰,设计为主要部分,进而将资金投入其中,确保建筑局部设计具有特色。例如:某水利水电工程大坝内坡衬护设计中,在外坡护坡上应用花木草皮拼图,此外将六角型混凝土应用到预制块程序上,不仅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还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

3.4正确看待建筑美观与经济关系

我国建筑主要以(适用"经济"美观)为基本方针,但在实际建筑建设中,美观和经济往往处于对立关系,建筑美观往往代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缺少资金则难以保证建筑的美观性。对于美观与经济这一问题,必须正确看待。水利水电工程通常由国家投资建造,设计人员应以最大限度使用资金为原则,在节省国家资金基础上,采用价廉质优的材料或简易材料,建造出符合设计要求与国家质量标准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同时还要保证该建筑的耐久性。

4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作为我国工业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设计有利于水利水电事业的全面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的进步,设计人员也掌握越来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创新建筑构造。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有机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和大自然,能满足人们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需求。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内容 特点;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得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建筑灾害已成为地震灾害中最具破坏性和杀伤力的毁灭性灾害,因此,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结构工程师必须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

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结构都会部分进入塑性状态,为了满足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功能要求,有必要研究和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当前国内外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是根据对结构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或变形要求进行设计,结构弹塑性分析将成为抗震设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复杂性,在如何进行计算和如何设定具体要求的问题上,各国的做法也有所不同。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 50011-2010)要求高层建筑的抗震计算主要是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小震),按反应谱理论计算地震作用,用弹性方法计算内力及位移,并用极限状态方法设计构件。对于重要建筑或有特殊要求时,要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并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这种先用多遇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再校核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变形的方法,即为所谓的二阶段设计方法,同时规范规定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结构弹塑性分析可分为弹塑性动力分析(时程分析)和弹塑性静力分析(推力计算)两大类。

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特点

第一,控制建筑物的侧移是重要的指标。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所产生的水平剪切力占主导地位,所以建筑物会产生明显的侧移,随建筑结构的高度不断曾加,结构的侧向位移迅速增大,但该变形要在一定限度之内,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使用功能。

第二,地震荷载中的水平荷载是决定因素。水平荷载会使建筑物产生倾覆力矩,并且在结构的竖向构件中引起很大的轴力,这些都与建筑物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故随建筑结构高度的曾加,水平载荷大相径庭。对高度一定的建筑物而言,竖向荷载基本上是不变的,但是随着建筑物的质量、刚度等动力特性的不同,水平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变化是比较大的。

第三,要重视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高层建筑结构随着高度增加,刚度减小,显得更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要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使结构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仍然安全,需要在结构构造上采取有利的措施,使得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3 对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分析

3.1 工程概况。位于广州市郊区,总建筑面积8.02 万m2,包括A、B、C 三栋高层建筑。其中,A 栋高层建筑由20 层、29 层和31 层三个单体连接而成,最高高度为97.35m,建筑面积为5.8 万m2;B 区高层住宅为18 层、高度56.5m,建筑面积2.2 万m2。在功能上,1~5 层为商店和办公用房,6 层以上为住宅,地下一层为人防地下室。

3.2 该工程建筑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10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结构形式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

3.3 该工程一是属于向不规则结构的高位转换,底层大空间层数在地面以上已达到5 层。二是由于其平面为不规则的L 型楼盘,刚度质心与形心不重合。这些都不利于抗震防震,应该进行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抗震措施。

3.4 抗震设计时,在L 型楼盘凹角处,结合住宅建筑立面造型和平面布置,采用加设厚板及巨型边梁的处理方法,使设计特征周期、地震力与震型输出达到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通过合理调整局部上、下剪力墙的数量,来满足结构规范对位移比及转角的要求,使结构刚度尽量均匀,不发生明显的突变。

3.5 该工程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如下:X向刚度比EJd/GH = 5.81 ≥ 1.4 ;Y 向刚度比EJd/GH = 7.64≥1.4。均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3.6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还做了以下分析改进:① 由于本工程高位转换的一些显著特点使配筋面积过大,结构延性相对较差,因此在主要部位如框支柱、框支梁及地下室顶层结构优先使用了三级钢,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 ,使材料特性可以充分发挥作用。② 塔楼穹顶鞭梢效应明显。用钢结构替代混凝土结构,充分利用钢结构轻质高强的材料特点,没有盲目增大突出部位的刚度,而是使其第一阶自振频率、整体结构低阶频率不接近地面运动扰频的方法来实现。

3.7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理念,做好并加强对不需计算的结构及非结构各部分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考虑和分析了以下问题:① 对于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一是应该按轴压比控制,轴压比相差不宜大于0.2 当建筑有要求时,应和建筑协商好该问题。二是柱配筋时,应同时满足配筋、箍筋、主筋、角筋、最小体积配筋率的要求。三是框架结构中主楼梯柱(中间平台作用处)因为该柱为短柱,应该全程加密。② 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一是框架梁高取1/10 ~ 1/15 跨度,应该与建筑协商好净高要求。二是对于一些大跨度公共建筑,梁的宽度应适当加大,应取300 mm 以上。梁的宽加宽后有利于抗剪,符合“强剪弱弯”的原则;宽350 mm 的梁,采用四肢箍筋可以使箍筋直径减小;主梁宽度加宽后有利于次梁钢筋的锚固;尽量避免长高比小于4 的短梁。三是梁配筋应充分考虑梁的锚固长度,特别是次梁,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注意腰筋的设置,单侧腰筋应大于0.1% bhw;采用长高比小于4 的短梁时,全梁的箍筋应加密,梁上部钢筋应通长,梁的纵筋不宜过大。四是主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五是次梁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时,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③ 对大于悬挑梁的设计。一是悬挑梁宜做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悬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做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地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二是要注意加强悬挑梁顶面的钢筋,箍筋全长加密,对于1m 长的挑梁应验算挠度。④ 对于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一是现浇楼板厚度:多层建筑屋面、地下室顶板为120 mm;高层建筑屋面、地下室顶板为150 mm;顶应力楼板为150 mm;一般现浇板80 mm。二是当板内预埋暗管时,板厚不宜小于100 mm;预埋暗管多层交叉时,板厚应加厚以满足要求。三是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的地下室顶板,厚度应不小于180 mm,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30。四是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25%。

4 结束语

总之,在抗震设防区,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安全性及抗震设防质量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因此,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深认识当中,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

参考文献:

[1]吴立.浅谈高层建筑抗震设计[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04)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7

关键词:坡地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坡地建筑是指建于地面起伏较大处的建筑物,坡地是自然界的原生态资源,坡地建筑应该是景观建筑、原生态建筑和人文建筑。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服从坡地自然形态,使坡地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坡地建筑设计的有利条件

1、高度和空间:早在远古时代, 人们就知道“择高处而居”, 以抵御外敌和防洪涝侵袭。坡地建筑的利用空间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甚至相差数十米,空间活动范围较大,空间感比较空旷,从而使心境更加开敞舒畅。另外,坡地建筑的利用空间是发散的,多方向的,动态的,而平地建筑的利用空间则处在同一标高,空间感相对静止,缺少灵活性及空间想象力。坡地建筑设计拥有地形高度及空间的优势,这是平地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2、景观和视线:坡地建筑拥有原生态的山林水榭,“山、水、风、光”是坡地建筑特有的四大元素自然景观,这些是平地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坡地建筑布局能依山造势,显山露水,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居住环境。坡地建筑能追求与自然环境融合,“水随山而行, 山界水而止”、“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布局原则。坡地建筑布局能错落有致,空间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视线开阔,阳光充足,私密性较平地建筑好。

二、坡地建筑设计的几个重点

坡地建筑需服从坡地自然形态而进行创造,由于建筑是建于地面起伏较大的坡地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平地建筑设计复杂,坡地建筑设计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1、总体布局:坡地建筑布局需依山造势,服从坡地自然形态,随着等高线起伏层级而上。坡地规划方式与平地不同,建筑群体因处于不同的标高上,是三维立体的空间概念,而且平坡地、缓坡地较少,陡坡地及急坡地又不宜开发,这就限制了坡地建筑不能像平地建筑那样拥有更广阔的创作平台。坡地建筑群体的布置方式和平地类似,有自由式、平行式和组团式三种形式。

2、建筑形体:坡地建筑需尊重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坡地建筑的建筑风格、立面设计、外形选材需融合到坡地自然环境里面,不能太喧宾夺主,尽量发挥坡地的优势。坡地地形环境的多样性,制约了建筑的创作及表现方式,建筑师不能简单地套用平地建筑的设计思路去进行坡地建筑的创作,坡地建筑的创作既要保持原有地形和植被,避免大挖大填,又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使建筑形体与自然环境共融。

3、道路交通:按建筑规范要求,基地机动车道及步行道的道路纵坡一般不应大于8%,供消防车停留的位置,其坡度不应大于3%,而且坡地地形起伏较大,平坡、缓坡、中坡地面较少,这给道路设计带来了极大限制。坡地道路需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尽量不做过多的挖土和填土,也不做太高的挡土墙,使车行道路蜿蜒在不同高度的坡地上,符合等高线的走向和高差要求。人行道则以缓坡与台阶形式出现在建筑群体之间。坡地道路除受限于坡地地形外,还与坡地建筑群体布局、空间构成以及建筑形象表现密切相关。坡地建筑的路网一般做成自由的路网,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地形的限制,第二个是成本的原因。一般坡地建筑路网组织主要采用主干道加支路的方式,即是从主干线上发出若干的尽端式道路深入到组团,有条件的可将尽端式的道路互相连通,形成环路。

4、成本控制:在坡地上面做住宅,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问题,开发商都非常重视成本控制,并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限制了建筑的的布局及创作。坡地与平地不同,坡地的地形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建筑创作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形的优势,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地形的劣势,这样可有效地降低成本,坡地建筑成本控制包括以下四点。

(1)土方的控制

总图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建筑、道路的相互关系,综合平衡每栋建筑的标高、道路的标高和道路的坡度,确定填挖比例和坡度大小,尽量减少开挖量,避免大挖大填,尽量做到土方综合平衡。

(2)挡土墙的设置

挡土墙本身的造价非常高,挡土墙有重力式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当高度在5米以下时,宜采用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易于就地取材。挡土墙一般高度越高,造价越贵,所以挡土墙最好就是控制其高度,可采用分台、顶部放坡等方法降低挡墙高度。

(3)道路

坡地建筑和平地建筑一样,道路占工程成本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道路越短,成本就越低,所以应对道路的总长度和宽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采用适合场地特点的路网结构和断面设计。另外,路基应尽量放在挖方地带。自由式的路网应与总体布局和场地相结合,采取合理的布置方式控制道路的总长度。

总的来说,坡地的自然景观,若没有经过人工细致的视景组织、建筑群体的点缀等设施的营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坡地建筑依山就势的布局确有一定难度,但建筑布局错落别致,与坡地环境更加相得益彰,坡地环境的制约也只能是相对的。建筑形体虽然受限于地形,但能使空间设计更有发挥的余地。坡地建筑结合地势高差设计,创造出架空层、半地下室、退台等多样空间,丰富了居住形式,同时也为建筑创造了更好的通风、采光及视线环境条件。道路交通设计虽受限于地形及建筑群体,但是蜿蜒曲折的道路交通,既是满足功能及形态组织的客观合理性要求, 又可为建筑师的主观创作欲望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素材。

三、结语

坡地建筑是充分发挥土地最大利用价值以及创造别致建筑风格的理想方案,通过科学的设计构想,研究如何将实际的建筑功能需要跟坡地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如何有效地利用坡地独有的地形分部创造出具有价值的符合地形的建筑作品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起飞,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对坡地的开发日趋受到重视,开发及合理利用坡地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占用耕地,为人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也更是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生态友好型的居住生活环境。

[1] 郭红雨. 山地建筑意义的探寻[J]. 华中建筑. 2000(03)

[2] 林峰. 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技术[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5(03)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特点篇8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高潮,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晨

    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亮点与特色范文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逆向选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