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02:38:21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1

关键词:均衡股票市场理论非均衡市场政府行为理性投资者

均衡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均衡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本文对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要点加以介绍和评价,并试图运用均衡股票市场理论,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非均衡性,寻求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途径。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如同“无形之手”支配着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市场价格能够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不断从非均衡状态趋向均衡状态。自亚当·斯密起,经马歇尔、瓦尔拉斯以及现代经济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均衡理论日臻完善,成为描述市场运行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均衡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均衡股票市场理论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尔科维茨(HarryMarkowitz)发表了题为《资本选择》的论文,运用均值一方差分析方法,确立了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形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的思想。该理论被认为是运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资产管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夏普(William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与莫西(JanMossion)以资产组合模型为基础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模型)。该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单个投资者在理性选择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市场均衡,用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和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场的实质。但是,由于CAP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Ross1976)认为,在平均分散的竞争市场中,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在实证中是不可能测定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斯创立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简称APT模型)。与CAPM相比,APT放松了假设条件,认为影响股票收益的不是一个因子,而是多个因子(因子模型),投资人会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寻找不同因子对相同股票产生不同影响的投资机会。因子模型表明,承担相同因素风险的证券应是有相同的收益,当股票价格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产生套利机会,投资者通过套利活动使被高估或被低估的股票回归其价值,股票市场就会再次达到均衡。

如果说资产组合理论解决了均衡股票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那么,作为均衡市场的又一支点的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ManetHypothesis简称EMH)则解决了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早在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尔(Lo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价格的随机波动原理,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对其未来价格的无偏差估计,商品的现在价格等于其未来的期望价格。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股票的内在价值是由未来股利的折现所决定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完全信息及理性预期判断股票的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反映市场的信息。1959年,英国统计学家坎达尔(Kendall)研究发现资产价格的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股票未来的价格独立于当前的价格,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特定的规律。这一发现说明市场本身是有效的。法玛(Fama,1970)在对过去的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法玛给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

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现代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基石。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各种“异象”的积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场分析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了挑战。其中,均衡市场理论关于投资者完全理性及公开信息的假设在理论上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质疑。安德瑞.史莱拂(AndreiShleifer,1996)认为投资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理学规律,而不是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投资者心态”是基于心理学的启发,而不是贝叶斯理性的概念。在实证方面,席勒(Shiller,1981)发现股票价格波动不是简单地用“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就连法玛也承认,基于股票过去收益所做的预测与早期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并非存在完整的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并非总是均衡的市场。因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并不能保证完全的理性,人们的投资行为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均衡股票市场理论在既定的市场制度、投资者理性和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得出了均衡股票市场的结论,均衡市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者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投资者能对股票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对收益和风险能够做出权衡,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投资决策。(2)股票价格能够体现公司的资产价值,反映公司当期与未来收入——现金流的变化,使股票市场成为社会资本寻找最优投资机会的平台,经营业绩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本支持,投资者也能从中得到更高的回报。(3)投资者所得收益与承担的风险成正比例的关系。证券市场的收益由无风险投资收益(如债券收益等)和风险投资收益(如股票收益)组成。在均衡的市场,要得到更高的收益,就必须投资更多的风险证券,但同时要承担更高的风险。(4)股票市场的价格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化。均衡股票市场充当着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当经济从低谷开始走向复苏时,股票价格上涨;实体经济达到顶峰并转向衰退时,股票价格就开始下跌。(5)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可做出完全的反映。在均衡股票市场,任何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都会迅速被市场消化,股票价格是市场信息的完全反映,因此,所有股票价格变化在时间序列上是相互独立的,投资人无法通过所谓的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6)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当股票当前价格高于或者低于预期价格时,投资者就会卖出或者买入股票,市场向均衡方向运动。即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会使股票的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7)股票的收益成正态分布。在均衡的股票市场,大部分投资者能够获得平均的期望收益,也就是说,投资者获得平均期望收益的概率远远大于获得高于或者低于平均期望收益的概率。(8)“噪声交易者”不影响均衡股票市场的价格。在均衡股票市场,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资者,由于他们之间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且非理性投资的作用互相抵消,股票价格不会受到大的或者长期的影响;同时,非理性的投资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们会在市场中遇到理性的套利者,理性的套利者会消除非理性投资者对股票的价格影响。(9)非均衡理论是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均衡理论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对证券市场“异象”的原因进行探讨,进一步丰富了均衡股票市场理论。正如贝纳西所说:“非瓦尔拉斯方法并不是反瓦尔拉斯,相反,它只是在更为一般的假设条件下运用瓦尔拉斯理论最成功的方法”。实际上,非均衡市场理论并非排斥均衡理论,它只是在舍弃基于完全信息的理性选择条件下,对均衡理论的修正与拓展,使之更接近于现实。

均衡股票市场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均衡股票市场理论揭示了股票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论证了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即在以完善的市场制度为依托、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济当事人具有贝叶斯理性并能无障碍获得市场信息条件下,股票市场能够实现均衡;均衡的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2)均衡股票市场理论所揭示的不是一般均衡理论所描述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而是其功能均衡,即均衡条件下股票市场的“晴雨表”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3)在均衡的股票市场,所有投资者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且,大部分投资者能够获得平均收益,投资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效用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4)均衡股票市场的价格呈布朗运动(o,市场价格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使得操纵市场、误导投资者的行为不易发生。(5)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均衡股票市场主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其运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作为股票市场的管理者——政府在市场中应发挥有限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规范经营者及中介机构行为、健全交易程序和强化市场监管。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只有在市场失效时,政府才应利用法规及政策手段加以调控。

回顾已运行了16年的中国股票市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为例),从第一次到1500点算起,到目前已有14年。在这14年中,我国的上市公司从不到100家上升到1000多家,国民生产总值由2002年2万多亿元人民币上升到近20万亿元人民币。目前的上证指数虽然在政策的支持下上升到2000多点,但对多数股票来说,现在的2000点只相当于过去的1500点,甚至更低(由于超大型国企的发行上市),多数股票价格仍在底部,或者说大多数的投资者仍然是亏损的。按照均衡市场理论,股票投资者应能够获得超过无风险利率的期望收益,可我国的股票市场却逆之而行。究其原因,我国股票市场不是均衡的市场,股票市场的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

为解决股票市场的问题,我国对证券市场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以全流通为目标的股权分置改革,将为我国证券市场进入良性循环打下基础。(1)股权分置的解决可以减少非流通股在定价与流通问题上的不确定性。(2)股权分置解决后,同股、同权、同价使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3)股权分置的解决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委托一经营机制、改进公司治理效率,为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创造条件。

但是,仅有股权分置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套规范企业、投资者、政府行为的市场制度,才能形成均衡的股票市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组织生产与提供劳务,创造价值,是股票市场价值增值的源泉;投资者按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推动股票的价值与价格的一致,使股票市场向均衡方向运动。有效的市场制度,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规范的上市公司和理性的投资者是均衡股票市场的必要条件。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部分缺陷,但影响市场均衡的其他问题仍然存在。建立均衡的股票市场,必须从规范政府行为、改善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素质、培育理性投资者等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股票市场的宏观环境。均衡市场的宏观环境主要取决于政府行为与政府政策,取决于政府如何干预市场。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是保证市场的均衡性;干预的手段是运用市场机制。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干预的手段和频率都超出了市场的承受力。市场价格和投资行为都受到政府政策的驱动,市场机制的作用淡化了。王春峰、贺强等运用实证的方法,考察了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1996年后,中国股市一度与经济周期背离,政策周期运行决定了股市周期的运行;(2)政策干预是驱动中国股市流动性变化的直接原因;(3)政策及政府言论是中国股市异常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股市对政策存在过度反映。因此,我国均衡股票市场的运行有赖于规范政府行为,有赖于改善股市运行的宏观环境。

第二,改善股票市场的微观基础。股权分置改革试图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原先存在的同股不同权的矛盾,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市场活力创造了条件。但是,从微观层面讲,健全的企业制度与规范的企业行为是形成均衡市场的前提条件。股票市场的载体是上市公司,市场竞争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融资,投资者则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以形成资本的增值,两者能否有效结合,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制度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企业的公司治理与经营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公司经济效益低下,股票市场失去价值增值的源泉,投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其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诸多问题:产权约束不力;政府对企业管理层干预过多,无法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转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独立性不强、监事会的作用得不到切实发挥;缺乏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小股东利益得不到切实保证等等。因此,要解决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在矛盾,必须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

第三,培育理性的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市场脱离贝叶斯均衡的原因在于“噪声交易者”的非理所致。“噪声交易者”的行为并非脱离了均衡理论所描述的贝叶斯理性,而是由于心理及信息方面的原因,使投资者的活动脱离了股票的价值区域。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所说,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具有有限理性。由于人们受到知识与信息的限制,难以预测到各种可能的结果,而且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的言行也会影响投资人的决策。因此,培育理性的投资者,除了提高投资者自身的素质以外,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为市场提供全面、公开、透明的信息,杜绝“内部消息”、虚假信息和暗箱操作,使投资者对市场前景形成理性预期,能够客观的把握股票的真实价值,形成反映市场信息、符合均衡市场运动状态的证券价格;二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应该具有稳定性,连续性,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减少投资人的非理性冲动;三是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的频率,避免投资者因对政策的过度反映而产生的“羊群效应”,使其投资行为偏离市场理性。

主要参考文献:

1.Faraa,Marketefficiency,longtermreturnsandbehavioralfinance,JournalofEconomics,vol.49,p.p.283—306.

2.席勒:《非理性繁荣》,廖理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西蒙:《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b版。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2

关键词中国股市政策效应制度缺陷制度创新

1中国股市政策效应研究述评

中国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人们普遍接受的“政策市”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股市的运行,这是一种不带价值评判的中性认识;二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过多地干预了股市的运行,导致股市频繁波动,这种认识带有“批判”色彩(胡金焱,2002)。“政策效应”是指政府、投资者、投机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政策市”特征引起的市场结果,刻画了股票市场对政策出台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潘伟荣、梅雪(2002)、胡金焱(2002)通过研究沪、深两市的异常波动事件,发现股指的异常波动几乎都与政策出台相对应,其中政策以52%的比例位居影响股指原因的第一位。彭文平、肖继辉(2002)通过对比政策事件公布前后15天和公布后15~30天的日平均超额指数收益,发现60%多的政策会造成市场较大的波动。众多研究趋向的统一结论是:中国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政策是导致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在对中国股市“政策效应”具体表现的研究上,人们发现政策对股指的波动有显著影响,一个政策的导致的短期日平均超额指数收益为正常水平1.671倍(彭文平、肖继辉,2002);政策对股指的影响幅度呈收敛趋势(潘伟荣、梅雪,2002);股市效率低下(存在“政策反应不足”或“政策反应过度”),股市对利好、利空政策反应不一致并且存在明显的预期政策反应(胡金焱,2002)。有关学者关于“涨跌停板”制度(吕继宏、赵振全,2000;张剑、王一鸣、吕随启,2002)、“降息”政策(唐齐鸣,2000)和“国有股”减持政策(曹红辉,2002)对股市影响的实证结果也支持了上述一般性统计结论。中国股市“政策效应”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已有的研究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股市的“政策效应”,却很少分析中国股市的“政策效应”从“反应过度”演变到“反应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本文试图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股市“政策效应”发生演变的深层次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完善中国股市的几点建议。

2中国股市政策效应演变的原因分析

2.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的逐步弱化是中国股市政策效应演变的根本原因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表现为一种股票市场制度创新过程,即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演变过程。其产生与发展选择了赶超式发展模式,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提供制度变迁的方案并具体实施和控制证券融资的组织化、制度化进程。政府主导型证券制度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将股票市场制度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以行政性长期契约关系降低信息成本与资本搜索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非对称性和谈判问题,弥补了有缺陷的市场结构。但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股票市场内在的运作规律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差异表现为中国股市非社会化、非市场化的制度缺陷。中国股市非社会化、非市场化的制度缺陷导致了股市的定位缺陷。中国股市的定位缺陷即为国企服务、对政府负责和以融资为本,导致了中国股市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质量低下以及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和股票投资者的短期投机行为,这些是中国股市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另外,中国股市的定位缺陷也导致了中国股市政策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和效率低下。因此,每一次宏观政策过后,市场真正获利的只能是机构投资者,而受损的恰恰是处于信息劣势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政府为“稳定”股市而采取的“打压”政策,不仅不能实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的却是股市的持续下跌,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导致了严重的“政策风险”,使政策效率大打折扣。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完善,中国股市逐步从“融资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转化,股市的发展逐步由“政府强制型”向“市场诱致型”演进,中国股市的制度缺陷逐步弱化,这是中国股市政策效应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

2.2中国股市政策的制度缺陷是中国股市政策效应演变的直接原因

中国股市政策的制度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干预市场往往是从稳定股市的愿望出发的,但是由于股市运行规律的特殊性,政府的干预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股市的动荡。政府干预往往造成政策随意性很大,政策“朝令夕改”,使投资者无法合理预期政策走向,产生盲目投资或失望情绪退出股市,加大股票市场波动。特别是中国股票市场在成立初期缺乏一套规范证券市场健康运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对稳定、具有政策连续性的监管制度,相当多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都带有很强的临时性、易变性,使市场难以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不确定性强,政策风险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中,政府总在不断地制定新办法、新政策、新措施,导致股市管理政策多,出台频率高。这一方面使股票市场经常地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并因每一次政策的出台或制度的改变而带来股票市场的剧烈价格波动;另一方面是宏观政策逐渐成为一种长期左右股票市场运行趋势的因素,形成了市场围绕政策转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了市场运行质量,宏观政策的威信和政策效率也因此而大大降低。

中国股市政策的制度缺陷在股市建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中国股市初期对政策反应强烈的原因。从2001年开始股市的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有了方向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弱化融资功能、强化资源配置功能、弱化随机干预、强化制度制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比如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核心,建立了“事前立规、依法披露、事后追究”的监管制度,建立了上市公司诚信评价体系以及“辖区监管责任制”等等。同时,类别股东表决以及新股询价制度的实施也加快了股市的市场化进程。

2.3中国股市的逐步规范化是中国股市政策效应演变的内在原因

中国股市逐步规范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1990年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只有8只股票,到2006年2月底,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已有1374家上市公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的迅速扩容使得市场对政策的敏感性降低,政策效应减弱有其必然性。

第二,投资理念更加理性化。2001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操纵股市和上市公司造假的行为打击力度空前加大,同时以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壮大,加之QFII介入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为引导中国股市的主流。价值投资关注的是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成长性,而短期政策面的支持并不会立即改善公司的基本面。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机构资金不会因为一则单纯的利好政策出台而盲目大幅度做多。中国的股市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面对经济从繁荣到调控下的回落压力,政策的推出虽然给出了更为有效的制度设计,但却无法给出股市价值短期向好的预期,这不是政策的无效,而恰恰是市场化的政策手段对政策市的弱化和对市场化投资行为的认可。

第三,股权结构更加合理。股权分置给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带来了许多危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将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中国股市的股权结构也将更加合理。股权结构合理化也逐步减弱中国股市“政策市”色彩。

第四,法律法规更加完善。随着新《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中国政府治理股市的新理念已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另外,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以及股票市场体系的多层次演进,都体现了中国股市的规范化。

3政策建议

3.1完善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议——制度创新

中国股市又一次走到了“瓶颈”区。正像以往数次股市所面临的困境一样,市场呈现出严重萎缩态势,股市的“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不仅没有显现,直接融资功能也严重弱化;而且市场参与者亏损严重,信心受重挫,相当多的证券账户已成了死账户。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到今天出现的问题应该说是体制性的问题或者说是制度性的问题,并不完全是政策性的问题。因此,中国股市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制度创新(曹凤歧,2003)。对当前股票市场的制度创新来说,要消除制度缺陷,提高股票市场的效率,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治本就是解除政府对股票市场的隐性担保契约,将本该社会承担的风险从政府手中分散出去,实现市场风险社会化;治标的措施是降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利益主体的预期寻租收益,提高寻租成本,从而化解其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即为了保持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弱化中国股市政策市特征,首先要减少行政性手段对股票市场的干预,加大运用经济政策调节股票市场的力度。其次,建立和强化各政府主要经济主管部门之间政策沟通和协商制度。最后,规范政府政策制定程序和政策信息披露制度,对重大政策实行听证制。

3.2完善中国股市政策的建议——股市政策与宏观政策相协调

弱化中国“政策市”特征并不是说中国股票市场不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控。成熟的股票市场依然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控,中国股票市场是转轨中的新兴市场,更需要政策的调控。我们既不要“政策市”,但是又不能离开政策的相应配合和支持。政策应协调、支持股票市场的发展(屠光绍,2003)。市场对“利好”越来越挑剔,表态性、象征性的动作逐渐不起作用。要想在低迷的股市中注入强心针或是在一路走跌中力挽狂澜,必须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才能振奋信心、激活股市。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不仅是股市的问题(萧灼基,2003),因此,国家在制定实施股市政策时要注意:

①国家在实施股票市场宏观政策时应当遵循审慎性原则;②股票市场的政策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依法监管市场;④政府应当建立动态化的市场监管机制;⑤政策出台的侧重点致力于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改革。简言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需要的不是短期的物质刺激,而是长期发展的基本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华生.中国股市的经济学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曹凤歧.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成思危.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韩志国.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韩志国.股市决策何以一错再错[J].证券市场周刊,2004(11)

7沈小平.我国股市宏观调控观点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4(10)

8项韶明,王方华.中国股市的政策特征和诱因.[J].当代财经,2004(3)

9乔桂明.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之博弈分析.经济科学,2004(2)

10徐磊,张云.行为金融定价理论及政策市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4(1)

11沈小平.优化股市政策.化解股市失灵[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3

关键词:股票市场;经济增长

一、理论综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即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近年来,大量的经济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比如流动性,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以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等。这样股票市场通过影响这些方方面面进行起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和提高流动性的作用,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从而不利于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例如杜启明(2006 年)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股票融资每增加1%,产出只增加0.109%,从而论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二、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

经验上来说,股票市场的发展主要通过股票市场的规模及其流动性表现出来。根据levine和zervos(1988)提出的理论,用市场的资本化率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大小,表示为capitalization

市场资本化率= ,资本化率越大,则市场的资本化程度越高,说明该市场动员资本和储蓄的能力就越强。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则主要是通过交易率和换手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的。

由于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前瞻性,当市场与其未来经济形势走强时, 就会导致当期股票价格的上涨, 股票交易活跃, 因此交易率升高。这就会造成即使没有交易数量的上升或加以成本的下降, 交易率也会上升。股价上涨同时也会导致资本比率增大。为了度量股价影响作用, 就必须同时考察资本化率和交易率指标。

除此之外,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背景,本文在分析中引入股票市场依存率,它是用股票市场筹资额与gdp的比率来测定经济的增长对股票市场的依赖程度,用dependant来表示。

2.回归分析

拟合多元回归模型:

拟合结果如下表。由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所有的解释变量都是统计不显著的。

调整r2=0.3780,f统计量=2.5196,f统计量的p值=0.1497

由于所有的解释变量都不显著,根据经济计量学的建模原则,对上面的模型进行修改。故拟合如下模型:

得到的回归结果分别如下表2,3,4所示:

3.实证分析

由上面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到:

(1)股票市场的总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其适应模型的调整拟合优度仅为37.8%,并且所有系数拟合得到的参数值的t检验都是不显著的,联合检验也不显著,这就说明中国的股票市场从总体上来看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非常弱。

(2)市场资本化率与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则表明股票市场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3)作为体现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指标,换手率与gdp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另一指标交易率却与gdp的增长率之间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4)综上所述,中国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而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对经济的增长有着负面的影响,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截然相反。

三、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的原因探讨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表现出不利于经济增长这一特殊性,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转型中,其功能定位,市场结构还不完善,市场效率较低,因而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没有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根据2004年的数据,国家股占总体股份的46.8%,法人股和其他股占到37.2%,流通股(包括a股和b股以及h股)总共占到不到4o%。由于国家作为股权持有人,由谁来行使这个权力十分不明确。这种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及实际权力人的缺位使得国有股权很难实现其分散和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的功能。综上所述,占股票市场近一半份额的国有股不具有优化公司治理的功能,股票市场的优化治理结构功能大打折扣,从而对经济的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完善股票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要完成我国股票改革的大业,首先必须明确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我国股票的改革进程。其次要深化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这一变革终结了股市的漫漫熊途。然而,一轮牛市疯狂之后的现在的股市又陷入一种僵化局面,制度设计的缺陷性再次暴露无遗。再次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以及监管制度。任何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都有自己成形完备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股票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最后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优化股票市场结构,从而更好的发挥股票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evine,ross.stock markets,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37— 558.

[2]韩延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01.06.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4

由于具备指标意义的上证指数在2010年欲振无力、乏善足陈,因而倍受诟病,认为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风景这边这独好”的中国经济的面貌。特别是在年终以跌14.3%收出年阴线,表现排全球倒数二三,更是一片哗然,“A股大盘走势不正常、非理性”之声乃甚嚣尘上。

指责者的逻辑,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推论基础上的: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是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理应与经济发展同步。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高达10.3%,位居世界前列;股指涨幅排名却险些垫底当“副班长”,两者相较判若云泥,如此背驰不是“不正常”、“非理性”又是什么?

听似在理,却欠全面与准确。确实,按照传统的、经典的理论,作为虚拟资本的股市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在整体上,在总的发展趋势上两者是同步的,这一点没有疑问。但这种同步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阶段与时期内它们的运动方向都保持一致。恰恰相反――正如A股二十余年的历史所显示、所证明了的一样――在很多时候它们的走向并非同步,甚至背驰。这种不同步与背驰并不仅仅是由于两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造成的(实证研究表明这是可能使它们产生不同步与背驰的原因之一),而主要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股价运动并非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换言之,股市已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的范畴,是一门综合了政治、哲学、天文、气象、心理学、博弈学等等诸多意识形态部类的交叉学科或行为科学。这就使股市除了经济学的特性外还具有众多非经济学的品质,从而在很多场合与时段中独立特行于经济走势之外,表现出与经济因素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学和博弈学的元素,在压缩经济因素的影响,放大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方面更是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规律的支配地位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而心理学与博弈学的规律则在一定的条件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直至取经济规律而代之在左右股市升跌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之下,经济规律则显得无关重要了。庄股的炒作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助推股价的动力主要依赖庄家的资金优势与市场的羊群效应,而不是个股的基本面――尽管庄股都无一例外的打着高成长性或资产重组题材带来业绩超常改善的幌子。2010年小市值股的局部牛市与大盘蓝筹的无所作为同样是出于上述原因。

明乎此,对于2010年A股表现与中国经济所呈的巨大反差就不应该感到迷惑与奇怪了。但是2010年A股走势之所以与宏观经济出现明显的背驰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这一年中国股市驶上了高速扩容的快车道。这一年共计有349家公司在沪深交易所融资,总额高达约5,000亿元;若再加上各种限售股的解禁流通,全年股票供应量首度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而达至10,067亿元(中金统计数据),在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亦居全球之首。至此我们应该彻底明白为何在国内外流动性极端泛滥、非常有利于股市走牛的大环境下,A股大盘竟然不涨反跌、位居榜尾了,答案是供求失衡、资金已不足以撬动不断扩容的市场。别看2010年上证指数在2800点上下300点的区间徘徊,流动市值早就超过了6124点,换手率却大大低于2007年。与牛市绝缘,只能炮制局部行情是必然的,哪管经济形势看上去有多么美。据估计,2011年新股发行量仍与2010年相当,再加上“新三板”与国际板渐行渐近,而货币政策趋势与上年度相比料将只紧不松,供求失衡的格局是否能有大的改善不容乐观。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5

关键词:GDP;股权分置改革;流动性过剩;适应性预期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083-03

一、前言

截至2007年5月11日,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已经突破4 000点大关,建立起了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又一座里程碑。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以高于10%的比例增长,逐渐开始出现投资过热的势头。关于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学者之间也有着相当大的争论。让笔者感兴趣的是,在GDP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股票市场到2006年才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只有不到15年的历史,所以笔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中短期内的市场,对中短期内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宏观因素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对于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研究,近期的包括吴晓求[1](2006),比较了英美等各国的情况,认为在中短期内资产价格会脱离实体经济增长,呈现出某种发散关系。王志洋、马里(2005)从实证的角度进行检验,得出我国股市与经济增长并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刘恍松(2004)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我国股票市场有较大影响。此外,还有大量学者做了许多类似的实证分析。

三、问题的提出及初步分析

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股票市场和一国GDP的关系,并且在相关论文中对美国1953―1987年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活动存在显著相关性。

对于国内的股票市场与GDP的关系,也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实证[2]和理论分析,根据以下图表,其中大部分学者得出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的结论,对此现象的解释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市场不健全说,即认为我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因而未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好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背离论,即认为我国投资者素质低,不成熟,导致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背离。

之前的研究多是建立在2007年以前的数据之上,在以上图表中加入2007年的预测数据后,就会得到以下图表:

从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尽管我国上证指数的波动率显得比较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最终还是向GDP指数收敛的,因此,我们无法草草得出实体经济增长与我国股票市场不相关的结论。

然而如果我们对股票指数和GDP做一个相关分析,就又会发现新的问题。上证指数与GDP的相关系数只有0.499,即便是加上2007年的预测数据进行修正以后,其相关系数仍然只有0.69,与美国1929―1969年的数据所得到的相关系数0.954相比,仍然显得太小。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指明一点,由于历史长短的原因,大部分实证分析通常只包含15个左右样本数据,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样本,得出的结论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也无法像拥有100年以上历史的美国市场一样作一个长期分析。因而本文的定位是对于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宏观因素的中短期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由特定国情决定,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宏观因素不仅仅包括GDP,还包括一些其它的因素。

四、因素分析及其解释

(一)GDP因素及其解释

从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在中短期内,股票指数与GDP显然仍然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不仅可以从实证中找到痕迹,更是具有其理论依据。根据戈登[3]的经典股票定价模型,P=D1/(i-g)(其中:P为股票价格;D1为预期基期每股股息;i为贴现率;g为股息年增长率),股票价格是由预期的未来每股股息决定的,而股息又与公司的赢利能力息息相关,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股指就应该与宏观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关于这一因素,由于已经有大量学者做了充分研究,在此并不展开讨论。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中短期内GDP所未能解释的那部分波动。

(二)货币供给因素及其解释

2006年以来的股票市场上扬与货币供给大幅增加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以递增的速度逐步增加,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的同时,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这就引发了近年来讨论得比较多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我们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名义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之差作为衡量国内市场的流动性情况,将其作为一个衡量是否存在过剩流动性的近似指标,然后考察其与上证指数的关系,会发现1996至2006年间,国内市场过剩流动性与股票指数同向变动。

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股市上涨还可以从一个比较直观的角度理解。2006年我国M2增长了15.67%,而相比同期CPI只有1.5%,名义GDP增长是10.7%,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加法,把10.7%当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增长量,而余下的还有15.67%~10.7%约5%左右,可以看作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增长量,而CPI只有1.5%,那剩下的3.5%去了哪里?流入了资本市场。由于CPI并未衡量资本市场的价格上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妨把这种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看作一种资本市场的“通货膨胀”。

关于货币供应量增加为什么会导致股票市场上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货币供应量加速增长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除了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以外,FDI以及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以2007年一季度的数据来说,外汇储备增加了1 357亿美元,是上年同期增加额562亿美元的2.4倍,扣除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尚有700多亿美元,大致可以看作是热钱流入。而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2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9.81%,1-3月累计净投放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而这些钱流入我国以后,大部分投入了我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大量资金追逐于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带来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上扬。

其次,除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以外,国内企业由于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在货币投放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产生了某种“积累效应”,也就是说当人们的财富增长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就会想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在我国的存款利率相对较低,债券市场又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就显得相对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外汇储备增加并不是2006年才出现的问题,从2003年到2006年,外汇储备是加速上升的,货币供应也是稳步增加的,而再看看图2的上证指数,我们发现2003―2005年我国股票市场基本上是下跌的。既然货币供应量是影响股市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何股市的上涨在2006年才出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影响我国股市的下一个因素。

(三)制度因素及其解释

2005―2006年间,在股票市场有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变化,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在原来的市场制度下,由于大部分股票无法流通,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涨受到压制,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产品市场计划经济下的价格管制,尽管2005年以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就已经提出,但是由于股票无法全部流通,过剩的流动性就无法在股票市场上有所作为。这种压制性使得中国股市在近10年的发展中表现平平,即便是1999―2001年小幅上涨,由于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后我们面临着的仍然是长期的下跌。

2001―2005年之间的股市下滑趋势一方面与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2001年股市下跌所带来的阴影有关,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提到。这长达4年的股市不景气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股市在这几年间被低估了。

制度性因素所导致的低估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2006年以来会有大量国内外投资者尤其是国际上大的投资机构投资我国股市。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看好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但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情,GDP近20年来一直都保持着9%以上的增长速度,投资者为什么现在才开始看好中国经济呢?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新兴市场风险都比较大,作为成熟的投资机构极有可能正是看到我国市场被低估的情况,国际投资机构才会放心进入中国市场。

2005―2006年间,我国大部分股票都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胡援成,龚剑锋,胡宁[5]等人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2005―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改的963家A股股票股改前后的股价表现,研究得出:股权分置改革对于市场产生正效应,股权分置改革只是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间的一次财富分配。也就是说,股改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没有重大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它不应该成为我国股市上涨的原因,那又该如何解释股改后的上涨呢?二者之间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我国股票市场的价值2006年以前的确被低估了,那么即便股全分置改革没有改变公司的赢利能力,而其仅仅作为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价值的一种“启动机制”,使得我国的股票市场价值得到体现,那么股改后的上涨仍然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股改能够成为这种“启动机制”?这就要从股改的作用说起了。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有助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格局发生变化。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逐步恢复并不断完善,资产价值将从注意账面值过渡到盈利能力;市场有效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场对实体经济反映的敏感度会有所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资本市场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型,从“货币池”转为“资产池”。这就使得投资者开始逐渐建立起对于市场的信心,参与市场成为可能。

其次,股权分置改革将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6]。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股票全流通,促使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有效的股权结构,从而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股改前,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相互交织。股权分置的解决,缓解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基础一致,定价机制统一,股票价格成为两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

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我们所关心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了我国股市低估价值的回归,那么又是什么因素支撑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持续上涨?

(四)预期因素及其解释

从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上证综合指数从1 641.3点涨到4 030.26点,涨幅为145.6%,涨幅巨大。同时,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截至4月底,在我们的图上绘制出的上证指数已在GDP线之上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目前我国股市被低估的价值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正确反映,并且由于某种原因,目前已经有了被高估的风险。换句话说,我国股市可能已经存在泡沫了。

是什么因素支撑着股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持续上涨呢?仅仅是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吗?在短短的一年以内,预期能改变得如此之快吗?

再回到图1,我们会发现在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年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预期。明显的非理性的年份出现在1999―2001年之间,也就是第一次引发了股票市场泡沫讨论的年份,其次就是2003―2005年,这几年的下跌,我们可以据此解释为由于2000―2001年的股市下跌所带来的投资者适应性预期,从而造成的市场低估。而2006年以后至今的持续上扬,我们也可以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解释:GDP增长是股市上涨的支撑线,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股市价值的逐步体现及股市价值的初步增长,适应性预期以滚雪球的方式成了这种上涨的推动器,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为上涨提供条件。

一方面,这种适应性预期可能成为价值体现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它也是导致股市非理性的罪魁祸首。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7],经济中的泡沫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陡然涨价,使人们形成远期价格将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主。这些买主中,大多属于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的投机者。但是,资产价格上升通常伴随着预期的反向变化并带来价格的暴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可见,非理性预期在资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

五、结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中短期内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宏观因素归纳为以下等式:

Index=α*ΔGDP+β*ΔM'+γ*ΔInsti+δΔE

其中,ΔGDP表示实体经济的变化,ΔM'表示货币供应量的纯粹增长,ΔInsti表示由于市场制度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变化,而ΔE代表宏观预期因素。由于其中部分因素目前无法量化,因此,对于此模型的检验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晓求.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之间的相关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6,(6):56-65.

[2] 王志扬,马理.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5,(1):98-100.

[3] 冯玉明.流动性过剩推动股市上扬[J].银行家,2007,(2):76-77.

[4] David Roman.高级宏观经济学(第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胡援成,龚剑锋,胡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3);118-124.

[6] 郑江绥,袁宁.股权分置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兼评股权分置改革[J].特区经济,2006,(1):100-102.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6

___位于___省中部,——年底建立地级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经济规模扩张。怎样管理好城市,使城市更好地发展,就成了市委、市政府的一[文秘站:]个新课题。

集体资产改制的动因

进行村级集体资产改制是进行城市社区化建设的前提,以原有的行政村为基础,以街道为界限,吸收所属地域其他单位的居民组见一个社区,无论是村、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纳入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经过民意调查、资产清核、享受资产人员界定,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0__年2月组建程故事商贸有限公司。此后,其他村居借鉴程故事的成功经验,分期分批进行了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截止20__年下半年,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在市区全部完成。

集体资产改制的主要内容

先摸清净资产总额,并将其分类,界定分配人口,将资产股份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进行资产评估。委托有资质、信誉度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该村的资产状况、债权及债务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出该村的净资产。

2、资产分类与后续管理。按使用性质的不同,把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就是原村集体或所属企业经营、能给村集体带来效益的资产,如机械、厂房、沿街楼等。对原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净资产数量较大、质量较好的,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经营性资产数量较少、质量较差的进行剥离,成立资产管理中心,待条件成熟后予以解决。公益性资产就是对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福利性质的资产,如学校、幼儿园、敬老院、村集体办公设施等。这部分资产归原村民所有,社区居委会成立后,由社区居委会管理使用,为社区居民服务,如果进行处置,收益归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源性资产主要指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土地,村改居后,依法收归国有,由村居集体资产改制公司或集体资产管理中心使用,不得随意处置,国家征用后,土地补偿金按有关规定补偿给原村民。

3、设置股权。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营性净资产,折股后按持有者不同,股权分为集体公益股和原村民量化个人股。集体公益股与个人股的持股比例因村而异,集体股大致占经营性净资产40左右,个人股占60左右。

4、量化个人股持股比例的确认。第一种情况,按年数为权数计算股权,设置某一年度为起点,资产改制年度为终点,计算出某一村民享有分配股权的权数,享有股权的全体成员的权数总和去除应分配给成员的净资产数额,就得出一个股民一年所享有的股份,再乘该股民的权数,计算出他享有的股份总额。第二种情况,按月数为权数计算股权。设置某一年的某一月为起点,改制年度的某一月为终点,计算出某一村民享有分配股权的权数、该村民一个月享有的股权数和股权总额。服兵役人员、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业前如果在股权分配期内,仍享有该村资产股份。

5、股权的处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后,股东享有所有权和分配权,但对集体财产没有处置权,股权实行相对静态管理,原则上不随人口增减而变动,如确需调整股权享受人员,必须有董事会研究并经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调整。

制订公司章程,成立组织机构。资产改制以后,把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资产改制过程基本完成。在市、区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协助下,有原村委会、党支部主持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会,制订董事会章程,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推选出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并通过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责。

集体资产改制的意义

资产改制后,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出资人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自己对集体资产的管理权和决策权,通过监事会行使监督权,避免了经济上一出现问题就去找政府的现象,而且居民在公司中充分享有法律保护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会因居委会班子的换届而受到影响,这给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居民吃了实实在在"定心丸"。

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为后来的社区居委会建设打下了基础,理清了社区与公司以及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关系,董事会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运行,公司专心经营,使资产保值、增值,以便股民分得更多的收益,居委会则专心处理社会事物,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7

摘要:农地流转一直以来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两股一改”是成都市温江区创新的一种新型农地流转改革模式,开创了农民持股进城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通过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的方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地整改重组,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关键词 :农村土地;农地流转;“两股一改”;成效创新

一、温江“两股一改”模式的背景

温江区位于成都西面的二圈层,是成都市九大城区之一,也是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试点区,在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监测中位列二圈层首列。全区土地面积277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土地面积占5.24%,农村土地面积占94.76%。经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全区土地面积41.42 万亩,其中:农用地23.69万亩,建设用地16.19万亩,未利用地1.54万亩。根据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16.25万亩,农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74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低于14.99万亩。①

二、温江“两股一改”模式在探索中的主要做法

温江“两股一改”农地流转模式,简称“两股一改”,是指在不改变农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两股化”(即,集体资产股份化与集体土地股份化),与“一改革”(即,改造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措施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两股一改”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以生产队或组为单位,以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和“农龄”为计算依据,对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进行股份量化;二是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以生产队或组为单位,以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计算依据,对集体土地收益权进行折股量化;三是改革完善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在“两股”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则,将原有农村集经济组织改造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合作社。②“两股一改”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步骤:一是制定方案,二是清产核资,三是资产量化,四是界定成员资格,五是股份股权设置,六是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自2007年“两股一改”农地流转模式开始试点实施以来,改革有了较大的成果。(见表1)

三、温江“两股一改”农地流转模式的成效与创新

通过对“两股一改”农地流转模式的深入调查与研究,总结并提炼出农地流转各单项工作(单元)之间的关系(见图1),以及成效与创新之处,即: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过程中“坚持三大原则,构建二个基础;把握三个环节,搭建一个平台;做好政府引导,促进城乡统筹。”

1.坚持农村土地流转的三大原则

⑴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近几年实施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农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温江区作又为试点先行者,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⑵实现现代农村规模化生产的原

则。“两股一改”在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以实现现代农村规模化生产为原则,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努力做到农地经营权的科学合理流转,并以此作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步骤和基本条件。

⑶有利于城镇工业化的原则。一方面,“两股一改”为当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铺垫道路,城镇工业化后需要大量劳动力,也使得工业化进程得到延续。另一方面,将温江农地进行合理流转,尽可能地减少农地荒废、农业空心化的产生,同时壮大了温江的农业支柱产业——花木产业。

2.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的二大基础

⑴以现代农业企业机制为目标,健全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制。“两股一改”建立了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体系,它为农地的合理流转、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该体系独立于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以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为目标,引进股份制原理,创新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

⑵以杜绝农地非农化现象为目标,创新农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温江区在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的改革过程中,建立耕保补偿机制,设立“耕保基金”,每年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给予补贴,并与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耕地保护合同,以确保农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

3.把握农村土地流转的三个环节

⑴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和确权颁证工作。一是对集体资产、集体债权和集体债务认真进行清理、补偿。二是对每宗农地的土地权属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三是对农地确权结果进行三次公示并确认,即:公示,修改;再公示,再修改;最终公示,全体确认。四是做到“五个一致”,即:土地、台账、证书、合同、耕保基金相一致。五是做好每个步骤资料的归档存档工作。

⑵在民主原则基础上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温江区在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过程的中以农民民主参与为重要原则,按照现代企事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⑶处理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集体资产、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只负责对其进行引导与支持,两者真正做到了政经分离、互不干预。

4.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中介组织

2008年5月,温江区率先建立起成都市首家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③,为农户在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经济组织股权等产权流转交易过程中提供评估、担保、抵押、保险、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为农地流转供求双方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交易平台,推动了农地科学合理流转。(图一)

引文注释

① 数据来源:《温江年鉴2012年》, 温江区地方志办编.

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成都“试验区”建设中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创新——以成都市温江区“两股一改”为例[J]. 农村经济, 2009(9): 3-7.

③ 新华网.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温江探索”[EB/OL].news.xinhuanet.com/banyt/2008- 12/12/content_10493972.htm, 2008-12-12.

参考文献

[1]郭晓鸣.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曾敏.中国·四川·成都(温江地区) 土地制度沿革[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四川大学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12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篇8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 股市与宏观经济 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

一、引言

股票市场作为一国主要的资本市场,其最基本的作用之一是“经济睛雨表”,即证券市场价格的整体走势反映了宏观经济的状况且其走势能对未来经济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然而,当股市制度不完善,股市投机过度等情况发生时,股市往往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但是只有当股市的信号真正反映投资者根据各种新信息对未来的预期时,这种信号才是有效的。然而由于过去我国股市股权分置的存在,我国股市所发出的信息并不真实可信。首先,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交易相互割裂,定价机制关联性不强,市场难以据此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正确决策;其次,持有不同类型的股东之间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利益关切,股东内部的利益不一致必然导致股市信号波动的矛盾性和失真性;、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倾向于虚报瞒报,从而导致了流通股股东对于非流通股股东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又进一步转化为对公司的质疑;最后,由于信号往往矛盾甚至失真,股市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功能往往不能发挥。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为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后一个更加健全的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的2007年开始的月度数据对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尽管我国股市建立时间不长,但是对股市和宏观经济的研究较为集中且获得的结论各异。赵志君(2000)通过相关分析,认为我国股票市值与GNP的比值和GNP增长率严重负相关,证券市场根本不能起到“晴雨表”的作用。钱正鑫、迈夫(2008)选取实际GDP数据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作为变量,运用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91年至2006年的GDP季度数据和股票市场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比较弱,从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苏艳丽和庄新田(2010)使用1997~2007年的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对股市走势和经过通胀调整工业增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弱的正向关系。舒建雄(2012)对宏观经济增长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李佳蔚(2012)通过将我国股价价格指数、月末准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五类经济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股价指数和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张培源(2013)运用经验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周期的角度对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经行了分析,发现在1996年至2005年5月间,股指与宏观经济一致合成指数基本呈背离态势,在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股指与宏观经济背离程度缩小。薛华林(2014)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每月末上证收盘指数和用工业增加值推算出的月度GDP进行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票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即GDP增长不能构成证券指数走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增强。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联系的观点各异,既有认为两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观点,也有认为存在着弱相关关系的观点,还有认为两者相互背离甚至不相关的观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情况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出现如此结果众多的结果的原因在于数据的选取,从前人研究及股权分置的各种弊端我们也可以看出,股份制改革前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联系不紧密,也起不到预测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权分置。从上文可以看出,前人对于股市和宏观经济相关性的研究或没有区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不同情况,或即使区分了不同的情况,但是研究的变量过于简单。为了更好的反映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选取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的2007年1月起至2016年3月的月度数据对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由于目前距离股权分置改革刚过去11年,季度数据较少,不满足VAR模型至少50个数据的要求,因此本文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3月的8种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广义货币供给量(m2)、出口数据(export)、房地产投资额(estate)采购经理指数(pmi)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每月末的一年期shibor利率报价(rate)来自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官网;每月末上证指数收盘价(szzs)来自于wind数据库。在数据处理时,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我们对广义货币供给量M2、出口数据、上证综合指数指数收盘价、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变量lnm2、lnexport、lnszzs、lnestate。此外,由于根据以往研究表明,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故本文仅采用上证指数进行研究。

四、上证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我们要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实现前两者的条件是各个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相同,故在此采用ADF检验法对各个时间序列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二)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Johansen以及Juselius分别在1988年和1990年提出了一种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检验的方法,通常称为Johansen检验,或JJ检验,是一种有效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本文将用此方法对我们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首先,我们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eviews8.0中提供的滞后期检验方法,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3期。协整检验滞后期应选取为VAR模型滞后期减1,故选择滞后2期对7个研究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从第一个协整方程我们可以看出,在长期,我国股市的繁荣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pmi指数的上升,符合传统理论的观点。此外,股市的繁荣也会导致和cpi的上升,这也是符合现实的,即股市的上升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可以拉动整个经济的消费,进而拉升物价指数。然而,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长期来看我国股市和我国对外出口之间保持反向的关系,这一点和传统理论或者观念不同,反映出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背离的一面。

第二个协整方程式说明了我国货币供应和出口、房地产、pmi及cpi的关系,可以看出我国货币的超发不利于我国的出口,因为我国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内物价的上升并不能有效影响汇率,因此货币超发将引起国内货币的贬值,导致物价上升,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将不利于我国的出口。此外,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货币超发将助长房地产市场和制造业的发展,并导致通货膨胀,这和传统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股市和一些宏观经济数据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尽管在对一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反映上,我国股市与经典的理论结论产生了背离,但是本文实证检验也表明股市的走势能对未来的经济数据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可以说我国股市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消除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东之间同股不同权等等不公平的现象,有利于股票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调节宏观经济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D].管理世界.2000(3):126-136.

[2]钱正鑫,迈夫.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6,21(5):56-58.

[3]舒建雄.中国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关联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4]苏艳丽,庄新田.中国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12):129-134.

[5]李佳蔚.股价指数与经济指标先行性和滞后性的相关分析[J].商情,2012,(26):64.

[6]张培源.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上一篇:规范经济学研究范畴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月安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