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5-05 11:08:35

股市投资理论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投资 安全边际系数 投资标准

一、从价值投资理论去理解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稳固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点上下波动,而内在价值可以用一定方法测定;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当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

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就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

安全边际作为价值投资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巴菲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战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而言,买入一家优秀的股票是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公司未来十年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买入价格过高,即使是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难获利。

因此,安全边际理论就是告诉投资者一定要稳健投资,不要冒风险。在每次做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一定要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尽力从每次投资活动中都能取得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投资者理想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市场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波谷。在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不必要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应该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如2至3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也就是说,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总会带来价值低估和较高安全边际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投资者入场的时候。如果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长期来看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二、安全边际系数的估算方法和投资标准

市盈率公司股价与该公司每股税后收益的比率,即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在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波谷,股价下跌幅度要大于每股收益下跌幅度,市盈率开始走低。低市盈率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它的投资回收期较短,风险就会较小。低市盈率的股票,如果现金流量比较好,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比较稳妥的现金分红回报率,即安全边际较高。当市场走向波峰时,情况正好相反。

决定个股市盈率合理水平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公司的增长率。关于市盈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即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它的股票定价合理,该公司的市盈率应该等于公司的增长率。举例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年增长率大约是15%,15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而当市盈率低于增长率时,你可能找到了一个购买该股的机会。一般来说,当市盈率只有增长率的一半时,买入这家公司就非常不错;而如果市盈率是增长率的两倍时就得提高警惕。

我们根据上述市盈率与安全边际的关系提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测算安全边际系数。即MS=MV/IV

其中,MS代表安全边际系数,MV为股票市场价格,IV为股票内在价值。

IV=每股收益×预期;争利润复合增长率×100。

如果MS=1,则安全边际中性,如果MS>1,则价格高估,安全边际低,MS

上述方法重点在于计算股票现价的安全性和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的确定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静态市盈率pe和安全边际系数ms。投资股票的时候我们对价格的唯一要求就是便宜。那么股价是否足够便宜,需要我们考察一下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增减情况,保守一点的话可以考察每股收益eps的增长率,因为总是扩充股本的股票会稀释eps。得到eps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后,就可以计算安全边际系数。假设一只股票现在的pe是50倍,上一年年报净利润增长率是40%(保守的话可以用近5年算出的eps年平均增长率的数据),此时的安全边际系数就是50/40%×100等于1.25大于1,此时的股价就有高估的嫌疑,不值得买入。也就是说如果静态pe(50倍)和ms(大干1)都显示高估的话,就不要买入,此时投资的风险会比较大。对于成熟行业的成熟企业来说尤其适用,如金融业、资源行业等。

(2)趋势投机,成长性使你的买价获得安全边际

对于成长趋势较强的公司来说,要更关注买入价所对应的动态pe和ms。在牛市里做一下趋势投机来获取高收益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怎么用这一方法来判断趋势呢?在买入一只股票后的持有阶段,我们要关注公司的季报和年报,如果业绩增长很快,如招商银行2006年净利润增长了87%,如果你的买入价对应的市盈率只有39倍,2006年底的ms=39/87%×100:0.44

(3)关于动态市盈率的估计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未来收益的确定性,我们不可能等到年底公布年报后再确定投资的对错,所以预测下一年年报净利润的数量就至关重要,如果象股票软件上(比如一季度)直接用一季度的每股收益×4的算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公司每个季度的收益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尤其遇到经营受季节影响很大的公司就更没参考

价值了)。这个方法适用的前提是投资的是一家增长快速稳定的好公司,并且又很了解它,可以用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加上上一年后三季度的每股收益来预计和更新现在的市盈率,但这样的计算偏保守(对增长确定性大的公司来说),若结果一旦好于预期,就是意外的更大的安全边际和收益。

(4)关于公司的年增长率。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长期增长率概念,意思是不能看公司一年甚至半年的数据,而要联系几年的数据一起观察。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避免的一个误区是,并非ms值越小就越是好公司,因为计算ms时所用的增长率,是过去三年平均指标这样相对静态的数据,实际上,决定上市公司潜力的并不是过去的增长率,而是其未来的增长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目前ms较小的公司并不代表其今后这一数值也一定就小。在这些ms数值很小的公司中,有一些是属于业绩并不稳定的周期性公司,但真正有潜力的公司其实并不在于一时业绩的暴增,而是每年一定比例的稳定增长。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其实,只要ms数值在1以下的上市公司,都是有潜力并值得投资的。

(5)如何计算复合增长率。复合增长率是指一项投资在特定时期内的年度增长率。计算方法为总增长率百分比的n方根,n相等于有关时期内的年数。公式为:复合增长率=(现有价值/基础价值)^(1/年数)-1。这个概念并不复杂,年增长率是一个短期的概念,从一个产品或产业的发展来看,可能处在成长期或爆发期而年度结果变化很大,这就导致单看某年度的增长率难以了解真实的增长情况。而如果以“复合增长率”来衡量,因为这是在长期时间基础上计算得到的数据,所以更能够说明产业或产品增长或变迁的潜力和预期。另外一个概念是年度平均增长率,它是项目期内的每年增长率的简均数,这对于评价投资项目的增长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没有复合增长率真实。复合增长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安全边际系数在价值投资中的实证检验

(一)采集样本行业的代表性公司如下表所示

我们以2008年12月31日为标杆日期,计算上述各个行业所选取的样本公司的安全边际系数,其中,股票市场价格以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准(经过前复权处理),每股收益以2008年年度静态收益为准,在计算公司利润复合增长率方面,我们以招商证券数据库里可以查到的过去4年每股收益为准,计算复合增长率方法如下:复合增长率=(现有价值,基础价值)^(1/年数)-1。在本例中,公式为:05-08年度复合增长率=(08年每股收益/05年每股收益)^(1/4)-1,现对每个行业的数据库进行整理,得出的安全边际系数如下表3、4、5所示。

(二)安全边际系数的分析

我们仅列出了金融、有色和能源行业的安全边际系数,却没有列出运输地产行业的安全边际系数,这是因为地产行业的收益从2005年开始更多表现为递减,无法通过上述公式估算复合收益增长率,运输由于仅列出两家企业,且受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影响很强,所以也没有去估算增长率,可以去参考同类的石化公司。

在表3、4、5中我们发现,金融业的安全边际系数均小于0.5,到了2008年年底价值都被低估了。其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可以称得上是高安全边际的公司。有色行业的安全边际系数相对于金融业要高,其中中金黄金具有高安全边际。用友软件则是高估值,不值得买入。从能源行业来看,西山煤电和大同煤业都是低估值公司,大同煤业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安全边际系数超过了1.5,投资价值偏低。

四、2009年投资操作实践对安全边际理论的验证

按照上述安全边际分析方法,可以对各个行业进行分类。相对来说,金融行业的安全边际程度高,能源行业的煤炭业安全边际程度较高。各个行业中的中小盘股比大盘股安全边际高。价值显著低估的公司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中金黄金和大同煤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买入这些价值低估的公司股票是否一定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呢?我们通过对上述所有样本公司的同期投资收益进行比较来验证安全边际理论。

我们有两种投资思路:一是在2009年初(2009年1月建仓),按照2007年股价达到最高峰时的4折向下分3次均等建仓和2次均等建仓(间隔每下跌15%),持有日期到2009年12月31日,计算收益率。二是按股价达到最高峰时的2折向下分3次均等建仓和2次均等建仓(间隔每下跌15%),计算收益率。根据统计结果区分行业和大盘股、小盘股(一、二、三线蓝筹股)的实际收益情况,并与前面的安全边际系数分析方法对比。以下是这些股票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表。

对每个行业的大盘和中小盘股票收益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煤炭、有色、运输等行业的中小盘股收益均高于大盘股收益,但在地产和金融行业却出现相反情况。如工商银行的收益甚至超越了兴业银行,万科的收益超过了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和华侨城。但是实际上,工商银行股价并没有下跌到2折水平,也就是工商银行的股价波动幅度并没有其他股票波动幅度大。因此,总的看来,中小盘股的收益还是超越了大盘股的收益。典型的如江西铜业、焦作万方的收益是中国铝业收益的3~6倍,大同煤业的收益是中国神华的4倍左右。

在上一部分里通过安全边际系数分析方法重点推荐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中金黄金和大同煤业在两种投资模式下确实获得了超额收益,尤其是兴业银行和大同煤业,在两种投资模式下都收益丰厚,证明了安全边际系数方法的有效性。从行业角度来看,有色行业虽然有所收益,但不及金融产业。值得注意的是,焦作万方和用友软件的安全边际系数都偏高,从理论上来讲都不值得投资,但其2折3次均等和2次均等建仓的收益达到了140%、123%和137%、120%。这可能是前面对复合利润增长率的计算产生了偏误,如果能够采取更科学的方法去测算复合增长率,应该不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五、结论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风险管理理论、资金流动理论、公平竞争理论、金融监管理论和市场发育理论。理论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很有必要,但是需要创造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金 投资 股市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理论讨论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试从理论上寻求决策的依据,从逻辑上分析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一问题答案的可靠性。

风险管理理论

同样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却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禁止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大于银行向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放贷款的风险;而主张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效应,并且,股票投资的风险,未必大于发放贷款的风险。

股票投资与发放贷款,究竟哪种行为风险偏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风险主要有股票价格风险和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当股票价格跌到银行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以下时,银行投资资金就会缩水。股票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变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率变动、股票市场周期波动、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股市投机的影响、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判断失误或操作失当、银行股票投资决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道德进行恶意操作等等。上述风险有的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非系统性风险,例如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风险;有的则不能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系统性风险,例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有的需要通过严密监控才能防范,例如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道德风险。当上市公司退市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银行就会发生资金流动性与资金缩水的双重损失,特别是如果上市公司破产,银行资金损失就会更大。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主要是贷款本息部分或者全部收不回来的风险。从风险来源看,银行贷款风险主要有来自于银行内部贷款决策者的道德风险和智力风险,国家政策变动和政府干预的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风险,市场利率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产品销售市场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风险等等。

从风险来源看,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与发放贷款的风险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大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在股票流通的条件下,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从而使股票投资的损益具有显性化与短期波动幅度较大的特点,因而对人的感官冲击力较大,风险感受比较明显,而银行贷款风险由于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贷款风险小于股票投资风险的幻觉。

其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观察,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要比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其一,股票投资风险管理要比发放贷款风险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因为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卖出股票的方式进行止损操作,而贷款的收回周期比较长,甚至难以收回。其二,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要大于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因为在操作适当的条件下,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何时变现股票、收回资金(虽然变现率取决于市场状态),而贷款本息能否收回,银行能否止损,银行的决定力往往小于借款人。其三,银行卖出股票的程序、手续要比催收贷款简单的多,风险管理的效率更高。其四,股票投资的信息收集成本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成本低,股票投资信息收集数量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数量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成本要低于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

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允许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等于为银行增加了一条分散经营风险的渠道,便于银行进行较大范围的资产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股票投资的灵活性、简便性也蕴含着投资操盘人员的道德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投资过程的严密监管。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资金投资于股票的风险要小于发放贷款的风险,但银行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监管。

资金流动理论

维持资金的安全性、追求资金的效益性和力保资金的流动性,这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往往互相矛盾,不可兼得。当三者互相矛盾时,安全性为首选,其次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资金流动性则是为安全性和效益的,其功能主要有四点。一是在资金安全性出现问题、资金可能收不回来时,立即将资金变现。二是当资金出现亏损,其亏损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大时,果断将资金变现,保护已有的资金运用效益,维持资金的效益性。三是当出现效益更高的投资项目时,将原投资资产变现,改投新的项目。四是当债务到期而无力偿还时,将投资资产变现,以用于还债。在多数情况下,资金如果失去了流动性,其安全性和效益性反而无保障。例如,如果某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银行又不能转让其债权,那么银行的贷款本息余额就极有可能收不回来,安全性和效益性无从谈起。可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运用项目主要有放贷、贴现、债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金银投资、存入中央银行等。这些资金运用项目的流动性均不及股票投资。当然,此处所说的股票是指流通市场或称二级市场中可以交易的股票。股票投资的流动性之所以最强,是因为股票交易程序简单、手续便捷、交易速度快、交易手段先进、投资者集中。股票投资流动性的强弱,还取决于股票市场的状态、股票交易的活跃程度、股票买卖委托量的大小等因素。贷款由于是有约定期限的,而且存在收不回贷款本息的可能,所以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差。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大量的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实际上这些贷款的流动性已经非常弱,而对于成为死账的贷款而言,其流动性已经丧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的流动性增强,但其流动速度不及股票投资。票据贴现的流动性与贷款的流动性类似。债券投资的流动性因债券的流动性而异。有些债券是不能上市交易的,其流动性比较差,因而该类债券投资的流动性也比较弱。投资于可流通的债券所形成的投资资产,其流动性强于不流通的债券的投资。债券投资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低风险低收益,在人们偏好于股票投资的情况下,可流通债券投资的流动性要弱于股票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的流动性与可流通的债券的投资的流动性相似。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流动性因基金的性质而异。封闭式基金由于可像股票那样进行交易,所以封闭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较强,但由于封闭式基金是有期限的,而且其交易量一般不如股票,所以封闭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不及股票投资。开放式基金可以反复被申购和赎回,所以开放式基金投资也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成交量的限制,而且大多数开放式基金是通过柜台进行赎回的,所以开放式基金投资的流动性也不及股票投资。金银交易的投资者不多,交易量不大,信息披露也不如股市,所以金银投资的流动性弱于股票投资。在中央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除外),其资金流动性强于股票投资,风险也较小,但是从全社会来看,这部分资金被闲置起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因此,从资金的流动性来分析,应该允许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

公平竞争理论

根据公平竞争理论,同业竞争的各方应该使用同一竞争规则,在市场中的同类主体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负有平等的义务,否则这个市场就是一个带有歧视性规则的市场。当然,权利平等不等于权利一样,因为各主体的条件不一样,只能说在同样的条件下享有同样的权利。所谓的条件,主要包括最低的资本规模、必要的经营场所、基本的内部治理规则、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均具备从业资格等。无论是市场准入,还是经营范围的界定,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歧视。具备的条件不同,享有的权利亦有差异。各主体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也未必违背公平原则,只要其市场份额不是靠行政力量的帮助,也不是靠武力强占市场,而是消费者自愿选择的结果,那么各市场主体拥有不同的市场份额也是正常的。

从理论上说,所有经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其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因而应该享有一样的权利,遵循一样的竞争规则。

我国内资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基本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执行同一部《中华人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同一竞争环境下进行经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在境内开展业务时,应该遵循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规则,但是如果外资银行投资于中国境外的股票市场,或者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分机构通过其在中国境外的母公司向境外股票市场投资,我们是无法阻止的,在此情况下,从全球的视野看,外资银行实际上是实行混业经营的,其业务范围要大于我国境内的内资银行业务范围,因而实际上在业务经营范围方面,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存在不平等之处,这与公平竞争的理论相冲突。另外,我国内资银行已经向外资银行开启大门,允许外资银行参股我国内资银行,这实际上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进行股权投资,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是不允许内资商业银行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还需提及的是,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上市公司(包括上市银行)的股票全流通,这样,外资银行就有可能进入我国股票市场进行股票交易。所以,根据公平竞争的理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进行投资也是必然的趋势。

金融监管理论

此处所说的金融监管不是指政府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而是指政府对商业银行投资股票市场过程的监管和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的自我监管。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具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减弱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金融监管、银行资金直接进行股票投资、金融危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金融监管能够及时发现银行资金在进入股市进行股票投资时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纠偏,从而避免引发金融危机的后果;如果监管不到位,则银行资金就会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银行体系会遇到支付困难,由此引起存款户的恐慌,引发挤提狂潮,迫使银行关门,并导致一些企业资金链条的中断。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时,外部监管的内容主要有:银行体系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比例;银行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安全及增值情况。需要内部自我监管的内容主要有:银行负责股票投资的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察;股票投资盈亏情况;资金账户内资金的去向等。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时,外部监管的形式主要有监管机构的设立和监管人员的责任界定、法律法规约束、行政监督、股市规则的指引、投资情况跟踪监测等;内部监管形式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设立和监管人员的安排、制度约束、投资情况跟踪监测等。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状况还不足以支持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因为从外部监管看,既缺乏相关的规则,又缺少先进的风险监测跟踪技术;从内部监管看,银行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说明银行内部的监管效果并不佳。因此,从金融监管方面分析,目前尚不具备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条件。

市场发育理论

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需要有发育成熟的股票市场。

任何市场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发育过程。有的主体可以在市场刚产生时就介入其中,伴随市场一起成长,有的主体则需要在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时方可介入其中。在股票市场,证券交易主体是投资者和发行者,劳务交易主体是证券公司、咨询公司、投资者和发行者。从谨慎原则出发,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进入股票市场时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条件之一就是股票市场发育成熟,因为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者。一般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之外不经营货币,其投资股票的盈亏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而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存款与贷款,其存款和贷款业务涉及社会公众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如果一家银行因股票投资而亏损甚至倒闭,则会波及许多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对国家或地区经济整体影响较大,所以商业银行要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应该把股票市场发育成熟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不是全部条件),以减弱商业银行的股票投资风险。当然,商业银行股票投资风险因素有多种,股票市场发育程度只是其中的一种,商业银行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换言之,成熟的股票市场可以减弱商业银行遭受股票投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但不能保证商业银行不因其他原因而遭受股票投资风险损失。

不能否认,国外商业银行曾经在股票市场发育不成熟时介入股票市场,但是,国外商业银行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又恢复混业经营的过程,恰恰说明商业银行应该在股票市场发育成熟时再进入股市进行投资,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国外的实践经验,本文的市场发育理论正是建立在国外经验教训之上的。

衡量股票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市场主体的守法率、守规率和守约率、市场规则完善率、违法违规违约案件及时发现率和公平处理率、市场主体合法利益保护程度、政府政策合理化程度及变化频率、披露信息真实程度、信息公开率、信息披露效率等。相应地,成熟股票市场的标志就是大多数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和承诺,少数主体虽有违法违规或违约行为,但都能够及时得到公平的处理,市场主体各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完全有效的保护,市场规则严密、完善,得到公认,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够较充分地表达多数主体的意志,且长期稳定,所披露的信息是真实的,应该公开的信息均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详细地披露。

从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看,虽然股票交易手段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整个市场依然是一个发育不全的市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则不完善而且多变,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和不真实,违法违规违约现象频繁出现,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而充分的保护等方面。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之中,股票市场行情低迷且动荡不定。所以,从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尚不具备允许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条件。

依据资金流动性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有必要及早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理论也为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提供了依据,但也警示我们要慎重决策;金融监管理论和市场发育理论则告诉我们,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尚需时日,需要政府部门加紧研究对策,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

作者简介: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价值投资是股票市场上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目前运用广泛的投资策略之一是价值投资策略。本文以苏宁电器为例,选取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为研究时段,通过长线持有该股六年后的投资收益,论证价值投资理论。

关键词:价值投资策略 价值投资 股票市场

国内对价值投资策略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金融理论界没有太多相关研究,对价值投资策略的研究集中在投资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胡关金等所做的《中国股市价值投资策略研究》。在该报告中,胡关金等利用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来挖掘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价值高的公司;检验在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策略能否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林斗志通过不同年份统计结果的对比,观察股票市场价格与基本面的相关性,以期对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的表现有更准确的认识。沈洪博验证由每年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净资产前五名的公司组成的投资组合,对比市场指数平均收益率是否有超额收益,来观察中国股票市场走势反映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程度。

价值投资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所谓的价值投资是指以影响股票价格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行业发展、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要素为分析基础,以上市公司发展潜力为关注重点,判断股票内在价值为目的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股票的经济分析,发现有价值的潜力股,以期获得超过大盘指数增长率的超额收益。价值投资是股票市场上的一种重要投资理念,是利用一定方法测定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并以该股票同期的市场价格作比较,从而作出投资决策的一种投资方法。即集中投资优秀的企业,以大大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

1934年,格雷厄姆首次在他与多德合写的《证券投资》中提出了价值投资理论。19世纪20年代,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只需要很低的保证金,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股市,使股票价格的上涨远远超过股票的实际价值。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股票大跌,股票市场损失了140亿美元,格雷厄姆与合伙人的投资在这一时期也遭受重大的损失。这场经济危机促使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进行重新认识。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格雷厄姆提出了价值投资理论,并以巴菲特的实践闻名于世。

价值投资理论是把公司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指标等作为研究对象,把该股票价格分为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两部分:内在价值是分析的基础;而市场价格则主要由股票市场上资金的供给所决定,同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谓内在价值是指由收益、股利等未来现金流以及管理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股票的现在价值。价值投资者首先通过评估某一金融资产的基础价值,并将其与市场价格相比较。当价值超过市场价格的部分越多,则代表投资越安全,相应的获利能力越强,此时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该只股票。当价格高于价值,此时应放弃购买股票。总之,只要获得足够大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可以买入相对应的证券。

价值投资策略共同点是按照股票的内在价值来确定其是否有投资价值。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价值投资策略的分类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将价值投资策略主要分为两种: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价值型投资策略主要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关注企业的过去和现状,寻找低市盈率、高股息的股票。成长型投资策略是寻找未来有良好发展前景、生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的企业。本文按持股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不同认识,认为在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时,除了取决于财务报表和数据以外,还要关注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从公司各部门获取的信息。也就是说资产价格不仅包括持有的现金、流动资本、固定资产、现有资产净值,还应包括不动产、设施和设备,甚至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客户关系、员工素质等无形资产。在具体的投资策略中主要表现为集中持有和长期持有两个特点。他们认为将资金分布在少数几只股票上比分散在上百只股票上更能分散投资风险,主张选择少于十家公司的股票,并且按照公司的管理水平、盈利水平、主营业务增长率等指标选出重点投资的公司,将资金按比例分配在这些公司的股票上,并把大部分资金投资在重点选择的公司股票上。价值投资策略的另一个特点是长期持有,在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变得很差的时候,不轻易改变投资对象,通过长期持有减少分析公司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成本等,从而更有效地分析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

但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并未把价值的具体衡量标准明确提出来,只是提出了进行价值投资的基本要求和步骤。用安全边际法确定自己的股票观察池,用安全边际法选出来的股价都远低于公司流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再根据一些选股标准进行投资组合的选取。其主要标准有:收益率至今是信用评级为AAA债券的2倍;股价利润比例是以往5年最高数字的40%;股息至少是AAA级债券利息的2/3;股价最好是净流动资产的2/3;货款不应超过账面净资产;流动资产应2倍于流动负债;所有债务应不超过流动资产的2倍;过去十年的利润成长率至少为7%。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变化,现资者判断价值投资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从一般意义讲,把具有较高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B/M)、盈利/股票价格(E/P)、分红/股票价格(D/P)、现金流量/股票价格(U/P)比率的股票称作价值股。

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股市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某一标度方法测定出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指导投资者慎重投资,通过逐一分析企业的盈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前景因素,对公司独立于市场的价格形成一个概念,并依据此概念作出自己的投资判断。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由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相对过高的市盈率以及不够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使人们普遍认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无法得到判断。

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股票市场,要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首先必须了解市场的本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股票市场的投资就是一个价格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兑现的过程,强调价值投资有利于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

(一)有效市场理论是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市场价格可以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的市场状况。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有效性集中体现在证券价格上,证券价格在任何时点上都是证券内在价值。

(二)股权分置改革奠定价值投资的基础

2005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通过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股权分置改革后,首先,全流通后,股价与所有股东的利益息息相关;其次,所有股东的收益来源于公司分红和股价的升值;同时,全流通股票供应量加大,操纵股价十分困难,炒作股价必须立足于股票的价值。因此所有股东必须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这样也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运营与治理质量,有利于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为价值投资奠定市场基础。

(三)股票市场加强监管为价值投资提供保障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正在深化,法律、法规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实施。2006年,国家对《证券法》、《公司法》进行修订并对一些与我国股市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市公司只有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完善、完整的财务信息,才能被投资者认可。上市公司把提升自身业绩和质量,以股利等形式回报投资者作为己任。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研究,探讨上市公司价值,应用价值投资理念将更可行,更容易操作,这也为我国价值投资策略提供保障。

(四)QFII的引入产生示范效应

在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例如美国,100多美元与1美元的股票并存,香港股市绩优股与绩差股股价相差100倍。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从QFII的投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QFII引入市场后,高调提出使用价值投资理念,只做长期投资,选择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在合适的价位购入股票,长期持有,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为自己创造财富。由此可见,QFII看重的是业绩托底,即具有内在价值的公司。QFII等外国机构引入成熟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对我国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价值投资将会成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流。

价值投资策略应用案例分析

文章为缩小选股的范围,将现金、流动资本财务状况好,且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客户关系、员工素质等无形资产佳的“苏宁电器”股票为例来研究,而且注重长期持有,研究时期为6年(2004年1月-2009年12月)。首先,依照复权计算方法,分析“苏宁电器”在股票市场的表现,检验期6年的平均累计收益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若从2004年7月21日以收盘价32.7元/股买入一股“苏宁电器”并长期(6年)持有该股票,那么六年后一股“苏宁电器”复权价格就高达1346.5元/股。这也意味着,持有股票六年,按价值投资策略投资,可以获得高于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

结论

尽管各国的证券市场在成熟度、信息披露、交易者的素质、上市公司质量、相应的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价值规律。所以把握这一规律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任何一个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的证券市场都适用。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国内投资者一般都认为一个政策市场容易受到短期巨额资金的冲击,且存在较严重的操纵现象,所以,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实用性受到质疑。

投资蓝筹股即选择具有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对股东有超额回报的企业是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经营者尽量表现得理性一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稳定性;上市公司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对其了解的可能性增强,使其可预测性增强,从而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提供较好的保证,这样市场才能更快地发现其内在价值;要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念,尽量减少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投资者提高对自己所投资的对象的了解程度,要认识到股票的价值所在,正确对待所持股票的短期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盲目等愚蠢行为,要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投资。

总之,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理念。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固有的体制缺陷和制度缺失使其稳定性不足,证券信息不是总能够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市场的有效性大致处于无效或者弱式有效的情况。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推行价值投资理念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价值投资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上市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偏离,导致投资者趋于短期的趋势投资而非长期的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投资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价值投资的理念将势必成为我国股票市场主流理念,这也是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ruce C.N.Greenwald,Judd Kahn.Paul D.Sonkin,MichaelVan Biema.ValueInvesting:from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John Wiley&Sons.Inc,2001

2.[美]本杰明·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王孝德,彭艳.价值投资策略: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证.深圳证券交易所,2009

4.陈耀年,周学农.价值投资策略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及其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8

5.王春艳,欧阳令南.价值投资于中国股市的可行性分析.财经科学,2009(1)

6.毕海龙,谢太峰,刘超.基金投资理念的变迁与启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1)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4篇

具体说,目前压在中国股市头上有三座大山。其一,股权分裂的大山。高达2/3的非流通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与可流通股并存,既是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一股独霸的根源所在,又压得中国资本市场喘不过气来。其二,股票交易所垄断的大山。必须尽快完成多元化、多层次化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实现股市结构调整,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假货、赝品充斥“精品店”的被动局面。其三,股市旧文化的大山。十年发展,我们不仅没有弄清股市的本质和基本功能,而且在台湾股市旧文化的影响下,庄家、发牌、出局、筹码等近二十种术语在股市中泛滥,使人们技资股市如置身于之中。不仅买股票的人谈到股票投资总是不能理直气壮,而且其投资行为也是以跟风撞大运取性分析和判断。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3.道德建设——诚信为本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主板市场;选股标准

JEL分类号:G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0-0107-05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及A股市场投资行为

传统现代金融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论和Von Neumann&Mor-genstem建立的预期效用函数理论分析范式下,1952年Markwitz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1958年Modigiani&Miller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Sharpe、Lintner等人在资产组合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在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Black&Scholes于1972年发明了期权定价模型.上述理论统一于Fama等在1970年代建立的有效市场假说,它们共同构筑起了近乎完美的现代金融理论大厦,被广泛地应用于金融理论与实务中,定量指导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

然而,上述金融理论模型在现实统计检验中出现了很多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金融理论一般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如过度自信、后悔规避、心理账户、锚定效应等,从而导致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其次,传统金融学理论一般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反映一切,但由于上述投资者行为偏差及一些制度因素,价格经常并不能反映真实信息,市场常常是非有效的。人们开始日益注重投资者行为在金融理论中的特殊作用,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关系出发研究金融投资活动,由此开创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

Burrel&Bauman教授在1951年发表的《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中首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研究结合起来,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投资理论,并认为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979年,斯坦福大学的Tversky和普林斯顿大学的Kahneman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该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代表学说.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Kah-neman本人也因此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1985年,Bondt&Thaler发表的《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引发了对行为金融理论的关注,开启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新阶段,此后,Shleifer对“噪声交易者”和“套利限制”的研究、Odean对“处置效应”的研究、Shiller对股价异常和股市羊群效应的研究等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行为金融理论的影响日渐扩大。

传统金融理论把金融投资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核心。Shleiferf2000)总结有效市场假说建立在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上: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由于他们交易的随机性,可以抵消彼此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而是具有相关性,市场可以利用“套利”消除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以前景理论为基础,针对上述三个假设分别质疑,形成了相对应的三个层次研究: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个体行为;投资者的群体行为;有限套利的非有效市场。

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在1990年和1991年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作为一个新兴资本市场,我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非理性投资行为:1、证券投资主要以投机行为为主,股票价格严重偏离股票的基础价值。具体表现为:波动性较大,市盈率过高,换手率过高。2、投资理念不成熟。具体表现为:第一,暴富心理波段操作频繁过度;第二,羊群行为十分明显。3、强烈的政策依赖性。我国股市一直以“政策市”饱受诟病,政治、经济政策及证券市场政策、法规常常直接干预市场,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4、机构投资者对股市操纵现象时有发生,中小投资者存在“跟庄”情结。这些非理都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借鉴行为金融理论,研究适合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二、A股市场量化投资策略盈利性研究

根据行为金融理论,由于投资者存在各种认知偏差,容易产生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从而导致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而且这种非理会长期存在,证券市场上将出现系统性偏差,资产也会错误定价,可以藉此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即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可将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极型的投资策略,即寻求由于投资者系统性的行为和认知偏差所引起的证券定价偏差,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这些证券,并随着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偏差并投资它们时卖出这些证券。例如: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和ST投资策略等;另一类是保守型的投资策略,即为了尽量规避人们的系统和认知偏差而制定的投资策略,如价值投资策略、资金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等。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中最典型的是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两者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获得正的收益。其盈利性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类:l、利用股票收益率实证分析,代表性方法是Jegadeesh&Titmanf1993)提出的,他们考察了1962-1989年间美国股市数据,将样本股票按照过去一段时间(即形成期)收益率排序等分为10个组合,排名最差的一组为输家组合,排名最好的一组为赢家组合,然后考察未来一段时间(即持有期1内买入赢家组合和卖出输家组合的超额收益率(与该时期的市场收益率相比较),重复此过程,对上述超额收益率t检验,发现在3-12月的较短时间,存在显著的股票收益动量效应。2、基金投资行为实证分析,Gfinbl~t、Titman&Wermer(fl995)设计了一个基金投资行为衡量指标ITM计算基金重仓股数据,研究了美国155只共同基金10年内的投资策略以及相应的绩效,结果显示76.8%的基金采取“动量”投资策略。

我们参考Jegadeesh&Titman(1993)方法,结合Lakonishok&Shleifer(1996)、Chan、Jegadeesh&Lakonishokfl996)和Lee&Swaminathan(2000)的思想,考虑到投资者对指标使用的习惯性,利用A股数据按股票收益率、换手率(代表交易量)、PE(市盈率)三大最

主流指标在形成期选择大值(赢家)组合和小值(输家)组合,考察其在持有期的超额收益率,分析各种投资策略的盈利性.以期寻找适用于我国A股市场的量化投资策略。具体方法如下:

(1)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类,考虑到主板市场成立时间较长,投资行为相对较为成熟,对主板市场的研究基本就可以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行为全貌有较清晰认识:

(2)选定一个时间长度作为股票业绩评价期.称为股票投资组合的形成期,计算各样本股票在形成期的平均超额收益率:

(3)根据上述收益率对样本股票进行升序和降序排列,其中收益率数值最大的数只股票组成赢家组合,最小的数只股票组成输家组合,选择换手率、PE等指标时作类似处理:

(4)再选一个时间长度作为持有期,计算组合在持有期的平均超额收益率:

(5)移动一个检验周期,连续重复上述步骤.得到一系列持有期超额收益率,取平均值为对应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率,并对该结果做t检验:

(6)结合超额收益率和t检验结果,比较不同的投资策略,得到适用的量化投资策略。这K个期间的平均超额收益率;然后再在时刻T+2重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下去,得到平均超额收益率时间序列,求平均值,在股票超额收益率为正态分布假设下进行t检验。

对上述方法说明如下:

(1)由于目前我国A股市场除少量的融券业务外.并不存在完善的股票卖空机制,所以我们不构造卖空股票的组合,尽管也计算赢家和输家组合的收益率之差并进行统计分析,但目的是比较动量投资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的相对优劣:

(2)与经典Jegadeesh&Titman(1993)方法不同,我们参考朱战宇等(2003)的方法,以周为检验周期单位,这是因为我国股市交易相比国外频繁得多,月度检验期过长,会遗漏很多相关信息:

(3)根据目标市场的大小,选择投资10、5、3等不同只股票计算平均收益率。

投资者行为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太过久远的交易数据对研究新市场环境下的交易策略显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本研究选取样本期间为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研究数据来自天软(nysoft)金融分析软件。考虑到只有14个月数据,我们取形成期和持有期分别为一、二、四、八和十三周。收盘价数据采用比例复权,基准为“最后一个交易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如股票在某个周五没有开市,就依次用本周四、三、二、一的可比收盘价代替。我们用Matlab(R2010b)编程处理数据,超额收益率是指个股收益率减去同期相应的市场收益率,考虑到广大投资者一般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判断大盘走势的标准,我们以其为基准计算超额收益率。

主板市场取我国A股市场中所有在2009年10月1日前上市的公司,剔除掉其中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ST公司,共1156家上市公司,截取2009年9月30日至2010年11月30日的周交易数据,选择投资10只股票,结果如下:

1、以收益率为选股标准。

我们发现,共有5个“买涨”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在5%水平下显著,形成期均为1周,且均为正,随着持有期的增加而减少,(1-1)策略超额收益率最大,超过1%:15个“买跌”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形成期主要集中在8和13周,持有期为2和4周的收益率较大;10个“买涨一卖跌”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在5%水平下显著,且持有期为1和2周时,为正值,持有期为8和13周时,收益率为负值。这说明,选择购买前期较短时期(1周,最多2周)收益率高的股票,或购买前期较长时期(8周或13周)收益率低的股票,持有期较短(1或2周)能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

2、以换手率为选股标准。

共有4个“买高换手率”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在5%水平下显著,持有期均为13周,均为正且较小;23个“买低换手率”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且均在1%以上;19个“买高一卖低”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在5%水平下显著,且为负。这说明,选择购买前期换手率低的股票可获得明显的较高超额收益率。

3、以市盈率为选股标准。

共有19个“买高市盈率”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在5%水平下显著,均为正且较小;18个“买低市盈率”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且形成期越短,收益率越大,1和2周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基本上在1%以上,和持有期无关;9个“买高一卖低”策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在5%水平下显著,有正有负。这说明.选择购买过去短期(1或2周)动态市盈率低的股票。可取得明显的较高超额收益。

三、总结与展望

在对行为金融理论发展介绍的基础上,我们对我国A股主板市场发展现状和投资行为作了简要分析.总结各种行为投资策略后,揭示出对于不断完善但非理时有发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借鉴行为金融理论进行投资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接着参考Jegadeesh&Titman(1993)等的方法,利用主板市场数据按股票收益率、换手率、市盈率等指标在形成期选择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考察其在持有期的超额收益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主板市场来说,换手率、动态市盈率都是较好的选股指标,收益率的有效性相对较弱,我们可以购买前期换手率低的股票、短期动态市盈率低的股票来提高股票投资的盈利性。

我们的研究建立在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上,隐含假设为投资者行为偏差在一定时期具有相似性.因而在股价变化上的表现也有类似性,尽管我们的实证结果可以证实市场的确是无效的,因为按照一定选股标准进行的投资大多都能取得明显超额收益率.但这还不能充分证明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得到的投资选股策略是否适用还需要进一步实证跟踪来支撑。另外,我们的选股标准仅是一维的,没有考虑各选股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构筑多维选股标准,以获取更加可靠的超额收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国股市;F-O模型;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038-05

一、引 言

中国股市成立仅有30余年,制度不完善、信息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内幕信息操纵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虚假信息也随处可见,而投资者教育的缺乏更使得广大股民在进行交易和信息处理时理性不足,羊群效应明显,市场投机心态十分严重,致使股市经常出现非理性涨跌。如从2005年6月6日998.22的低点到2007年10月16日6124.04的高点,仅两年零四个月,上证综指涨幅达到613%,接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指数掉头向下,到2008年10月28日,仅一年时间,指数又深跌至1664.93点低位,跌幅达73%。这样的大幅涨跌,毫无理性可言,充分说明了中国股市是一个非有效市场。根据马克思价值规律的阐述,商品的价格应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波动的幅度由供求来决定,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当供求严重失衡时,价格会出现对价值的非理性偏离。那么,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价值规律是否适用?内在价值是否是决定股价回归的核心因素?通过对内在价值的研究,是否有机会获得超额利润?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二、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理论文献综述

确定性条件下的投资价值评估理论最早由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30)[1]提出,他提出在未来是确定性的假设条件下,评价一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对该项目未来年份现金流按一定利率折现成现值,用累计的折现收入之和与投资额进行比较,如果大于现在所需投资,则此项目可行;如果折现之和小于投资额,则说明该项目是亏损的,不能投资。欧文・费雪的这一思路为以后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思路,人们对股票内在价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也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产生出若干价值评估模型。

Ball和Brown(1968)通过年度报告的盈利与公司股票价格间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剩余收益与股票投资者的超额收益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Landsman(1986)、Barth(1991)、Shevlin(1991)[2]认为,如果存在理论上的强势有效市场,那么仅仅通过账面净资产就可以进行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账面净资产包含公司未来活动的相关信息。这类研究使人们把视觉从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关注扩展到了净资产和剩余收益上。Feltham和Ohlson(1995)[3]将股票价值与股东权益和未来收益联系起来,提出了剩余收益定价模型,确立了公司账面价值和股票内在价值的直接联系。企业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的基础)可以表示成预期正常收益和剩余收益的贴现值:

从(3)式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价值应该是当期净资产和以后各期剩余收益贴现之和。而将剩余收益进行细分,则可知企业价值最终由企业当期净资产及以后各期净资产、各期净资产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共同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实践中应用得很广泛的EVA价值模型就是F-O模型的发展。与现金流贴现模型和股利贴现模型相比,F-O使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2年第2期2012年第2期(总第176期)廖承红:内在投资价值理论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

用了更多的财务数据,明确了净资产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企业价值的增加由未来取得的剩余收益来决定。确立了企业价值来源于价值创造而非价值分配的观点,使估值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根据F-O模型,可以推知当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为零时,其企业价值就相当于现在的净资产。Bernard(1995)、Penman & Sougiannis(1996)和Francis et al.(1997)实证结果证明,与股利和现金流贴现模型相比,F-O模型能更好地预测和解释股票价格。Frankel&Lee(1998)和Dechow等(1999)的实证结果表明,与现行的其他模型如较简单的市净率相比,基于F-O模型的策略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在我国,对F-O模型进行介绍和运用的也不在少数,田志龙、李玉清(1997)最早对净剩余收益进行了介绍,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2002)[4]运用Ohlson模型考察了上海证券市场1995~1997年度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认为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对股价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刘松[5]考虑了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对F-O模型作了修正,将未来收益分为可预期年限和不可预期年限,使模型更具有可信性和可用性,并据此计算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及泡沫度;王洪艳则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F-O模型进行了改进和解释,使该模型可以使用更多的财务数据[6]。

三、F-O模型在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思路

(一)改进的F-O模型

按照刘松[5]的思路,他认为现实生活中,投资者不可能对未来做无限期的预测。同时,也不是完全无能对未来一点不能预测。因此,假定在现有的信息集下,投资者只能对公司未来N年内的情况进行预测,对N年后就不再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由于未来N年后不确定性加大,可以把N年后的预期剩余收益的期望看作0,即:E(∑

Vt=bvt+∑3i=1ROEt+i-rt(1+rt)i×bvt+i-1 (5)

(二)实证分析思路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股价在样本区间的表现来考量用F-O模型计算出来的内在价值对它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判断中国股市是否属于有效市场。如引言所述,如果是无效市场,则说明当前的市场并没有真实反应其内在价值,按照价值规律,当出现股价和内在价值悖离的情况时,就说明存在泡沫,当泡沫堆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破裂。换句话说,如果验证了中国股市属于无效市场,就说明内在价值的分析是可以作为投资依据的,通过研究泡沫破裂的过程和周期规律,进行相应操作,就有机会获取超额收益。

实证分析股价和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方法采用通用的协整检验法。协整模型经常用在经济学领域分析相关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其研究步骤是:第1步,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研究变量是否为平稳序列。因为协整关系的前提是分析具有相同阶数的单整过程变量的线性组合关系,所以,第1步除了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外,还要确认变量的单整阶数是否相同。第2步,如果研究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则可以建立线性方程,进行回归。如果变量间确实具有协整关系,那么回归估计应该具有统计超级一致性。第3步则是对估计式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可以判断研究变量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7]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1.本文选取深发展作为研究样本,时间选取为1991~2010年。由于中国股市有一个特征是齐涨共跌,深发展作为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其业绩表现良好,无不良资产记录,因此本文认为选取它来做为A股的样本是具有代表性的。

2.数据处理及内在价值的计算。

内在价值计算公式中涉及到的指标分别有净资产bv、净资产收益率ROE、无风险利率r。其中,无风险利率以3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代替,按2011年7月7日新上调的5%作为统一标准。深发展1991~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V见表1。

从表1的数据看,深发展每年的净资产除1999年出现降低外,其余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2005年后出现大幅快速的增加,可见要准确预测未来年份净资产增长是很困难的,只能是给出一个大概的预测值。根据数据增长情况,本文按净资产每年15%的增长率进行计算,计算出来的内在价值用BV表示。计算结果及股价数据见表2。从表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深发展的内在价值在1991~2010年区间并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直到2009年才出现大涨上扬,但这个年份的股价却不是最高的,为23.59元,而在2007年内在价值为7.13时,股价却高达38.6元。同样,在1999年,内在价值仅为1.08元的历史最低价时,股价却达到17.45元的历史高价。这充分说明股价的涨跌和内在价值的涨跌没有相关性。

(二)单位根检验及协整关系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按照传统的回归估计,要求所涉及的时间序列变量都是平稳的,才能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如果遇到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一般要求先将变量去除趋势或者差分,将其转化成平稳序列后再进行其他分析。因此,实证分析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选用常用的ADF检验方法在Eviews 3.1里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lnp、lnv都含有一个单位根,即I(1)过程,根据协整定义,如果该两个变量组成的线性关系是平稳的,则可以认为两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我们对lnp、lnv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我们建立如下关系式:

Lnp=c+lnv

将该式进行回归得的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R仅为0.002895,lnv的T统计量也明显偏低,说明该回归方程拟合效果不好。对该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残差序列是不平稳的。这说明lnp和lnv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股市属于无效市场。

(三)泡沫的度量

股市泡沫一般是指股票价格超出其内在价值的部分。根据价值投资理论,当股票泡沫过大时就必然会导致泡沫破裂,泡沫破裂后股价向内在价值回归,然后形成新的泡沫,泡沫逐渐吹大,最终走向破裂。价值投资者只要在泡沫形成初期买入股票,高泡沫区卖出股票,就可以获取投资收益。因此,股市泡沫的度量,以及认识市场中的泡沫容忍度对于指导价值投资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的泡沫度量公式为:

B=(P-BV)/BV×100%

其中,P是股票的市场价格,BV是股票的内在价值。P取每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BV用改进的F-O模型进行测算。

欧文・费雪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只要价格处于超过内在价值一半且低于内在价值两倍以内的范围,就可以称为有效市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计算出的泡沫度,如果B的取值在0.5~2之间都可以算作有效市场,在此范围之外则可以看作是无效市场。从表5和图1看,深发展仅6年在有效区间内,其余年份都在区间之外,这说明在深发展上市以来的上世纪90年代,股市都是无效市场,进入新世纪,随着证券市场各种制度的逐渐完善和规范,股价开始逐渐能体现其内在价值了。从图1分析,从1991~2010年这20年中,深发展从一上市就隐含了巨大的泡沫,B值达到了8.43,随之而来的就是泡沫破裂的过程,直到在1994年出现了负偏离,然后泡沫开始重新累积,到1999年B值达到了15.17,出现了股价和内在价值的极度悖离,其后便是新一轮泡沫的破裂,直到2005年B达到低值1.23后,再次开始累积新的泡沫,于2007年中国A股大涨之际,深发展的B值达到4.41,虽然也出现非理性偏离,但泡沫的程度和上两次泡沫峰值相比已经小了很多。直到2010年,深发展B值再创新低,达到0.06,这说明深发展出现了非理性的负偏离。

五、结 论

根据对深发展股价和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股市属于无效市场,股价不能真实反应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A股市场,股市泡沫严重吹大,泡沫值出现非理性的高值。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A股市场市场监管加强、股权结构逐渐完善、财务披露制度的规范以及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稳步上升,股市泡沫值逐年降低。为了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使股市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一要丰富金融品种,扩大股权融资规模;二要改变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的现状,使新股的发行更加接近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这对控制股市泡沫十分关键,比如深发展一上市B值就达到8.43,这就为以后的股价暴涨暴跌埋下了隐患;三要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才,他们的投资更倾向于理性,大量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可以部分改善股民投资的非理性现象[8]。

参考文献:

[1]Irv ing F 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M].The Macmillan Company, N ewYork,1930.1.

[2]Barth , M.Relative measurement errors among alternative pension asset and liability measur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 1991,3(7):433-463.

[3] Feltham, G. A. , Ohlson ,J . A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689-731.

[4]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金融研究,2002,(4):59-70.

[5]刘松.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与中国股市泡沫问题[J]. 经济研究,2005,(2):45-53.

[6]王洪艳.基于F-O模型的股票内在价值评价[J].财经界,2009,(5):123-124.

[7]张成思.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视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58-186.

[8]周丹,郭万山.股市波动对中国金融发展资本形成机制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11,(3):45-50.

Intrinsic Value Theory Appled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LIAO Cheng-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Projects,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Guizhou 550004, China)

Abstract:F O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Shenzhen Development Bank from 1991 to 2010. After analyzing the stock price and its intrinsic value,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no co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past 20 years, which means the stock market in China is ineffient. And the bubble value of this company was abnormally high during 1990s, then it was gradually reduced after 2000. The reduced bubble value maybe means that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is more and more effient.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7篇

——a study to the disequilibrium of chinese stock market

abstract:the speculation and the swelling stock bubbles is one of the hot and tough problem in china stock market. in this thesis, we study the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completion of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and prove that the reason of disequilibrium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is that the incompletion of the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at to debase the speculation and the swelling stock bubbles of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fundamentally measure is to complete the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key words: stock market;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incompletion; disequilibrium.

内容提要:投机气氛浓烈及其所导致的泡沫膨胀是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使中国股票市场处于了非均衡状态。本文在推导出股票市场均衡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投资者行为选择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中国股票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及其所导致的投资者投机一致选择。本文的研究最终证明,中国股市非均衡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这一研究表明,治理并降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气氛浓烈、并最终使股市运行趋于均衡,根本性的措施是完善股东投票权。

关键词:股票市场 股东投票权 非完备性 非均衡

一、引言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直接因素,而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则是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性条件。正因此,对投资者行为及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至今为止,有关此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文献。一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有关研究,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此外,国内也有学者运用上述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与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emh)、资产组合理论,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emh(fama,1970)在假设投资者是理性无偏的基础上,从信息角度研究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并隐含地认为在一个强有效的市场中,股票市场将达到均衡。资产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具体给出了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特征①,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导出了投资者最佳投资组合的确定。其引申的含义是:当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达到最优组合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在markowitz所定义的理性投资者的基础上,sharpe (1964) 和lintner(1965)等人将emh和投资组合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capm中的投资者有着同质的收益率预期,以相同的方式解读信息,在此假定下,capm得出了投资者的最优投资决策应沿资本市场线进行的结论。而这里的资本市场线则规定了股票市场的均衡路径。在运用上述理论对股票市场进行的大量实证检验工作中,发现了很多现代金融理论无法给出圆满解释的“异象(anomalies)”①,由此导致了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的产生。行为金融学认为②,金融投资过程首先是一个心理过程,如认知和情绪等;这些心理过程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及羊群效应等;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则导致了投资决策的制定;而由心理和行为所导致的投资决策偏差进一步引致了资产定价偏差。由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推论出:由于投资者行为(心理)所导致的资产定价偏差的存在,现实中的股票市场是不存在均衡状态的③。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一般是以现代金融理论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进行实证性研究。在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中,一般是以emh方法检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并证明了中国股市的弱有效或渐进有效(如吴世农,1996;张兵和李晓明,2003);或者以capm为基础观察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证明了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存在(如宋军和吴冲锋,2001;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的有关研究)。而以行为金融学为指导对中国股市问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张兵(2002)和何基报(2003)做出的。特别是何基报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给以了实证检验,印证了行为金融理论的许多观点和推测,并揭示了不同市场因素对投资者行为选择的不同影响。由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就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来看,其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在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中继承了新古典的理论传统,即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风险规避的“典型”投资者。也就是说,其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理论阐释。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则是第一次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作为了关键变量给以了深入研究,也正因此使行为金融学对大量的市场“异象”给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一方面行为金融学本身还存在不成熟和有待完善的情况①,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研究也并未直接和明确地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的有关行为金融学文献中并未将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有因素纳入到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函数之中。上述不足无疑降低了以行为金融学(以及现代金融理论)解释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的准确程度。本文即试图从股票市场均衡的条件出发,一方面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状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将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之一——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纳入研究视野,通过研究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的投资者行为选择,从理论上揭示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状态的深层原因。二、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与投资者行为选择这里我们首先对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给出理论推导,以在此基础上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票市场均衡的影响。这部分的研究一则从理论上论证了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的影响,二则为下文推导和论证中国股市的非均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理论基础。(一)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假设有一个代表性的投资者,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资本增值,其目标函数为:(maxvt+i) =et[ ] (1)该最优化方程中,vt为t时期资本增值,et为期望值,ρt为折现率,u(·)为效用函数,t为基期,i=1,2,…表示以后各期。该方程满足:vt+i=pt+ikt+i-pt+i-1kt+i-1+dt+ikt+i-1 (2)方程(2)中pt为t时期的股票价格,kt为t时期的股票持有量,d为分红所得。如果在第t+i期代表性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数量与前期相同,即:kt+i=kt+i-1,则t+i期的资本增值为: vt+i=(pt+i-pt+i-1)kt+i-1+dt+ikt+i-1 (3)即代表性投资者的资本增值(或者说效用最大化)取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和分红所得。而投资者的分红所得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及其分红政策,即:dt+ikt+i-1=atл(qtpt,, ltwt, itrt) (4)式中at为公司的分红政策,即分红部分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л为公司利润,它取决于公司的产量qt及其价格pt,,投入的劳动量lt及其工资wt,投入的资金量it及其社会平均利率rt。由方程(4)可见,在公司分红政策at既定时,投资者分红所得直接与上市公司利润相关;当公司利润上升从而使得股票分红所得超过社会平均利率,即: dt+i≥rt+i (5)此时,会吸引代表性投资者增持股票,即:kt+i>kt+i-1;在股票供给不变时,投资者的增持行为必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即:pt+i> pt+i-1,由此得到代表性投资者的资产增值方程: vt+i=(pt+i-pt+i-1)(kt+i-1+δkt+i)+dt+ikt+i-1=δpt+ikt+i-1+δpt+iδkt+i+dt+ikt+i-1 (6)在方程(5)的前提下所导致的方程(6)的结果,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股市或增持股票[0],其直接结果是,代表性投资者的股票持有量和股市价格都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均衡状态。方程(6)右边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股票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及股票持有量变化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这两项之和即所谓资本利得。方程(6)右边的第三项为股票分红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为了求解均衡位置,我们以mrt表示每单位股票在t期的边际收益,根据方程(6),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即t期股票价格和股票持有量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即: mvy=u,(vt) ptkt (7)另一部分为红利边际收益mdt,即t期分红所得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则: mdt=u,(vt) dt (8)结合(7)(8)两式,以欧拉方程(euler equation)表述目标函数的求解结果: et(mrt+i)=ρiei(mvt+i+1+mdt+i+1) (9)方程(9)的解可表达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一定条件下的稳定解st,另一部分为随机项wt,即: mrt=st+wt (10)式(10)右边的第一项st代表与市场因素有关的资产价格,它取决于对分红预期的折现值,即:st= (11)第二部分wt是欧拉方程解的同质部分(homogenous part),它具有如下形态: et(wt+1)=ρ-iwt (12)式中,wt,wt+i……即为股票的泡沫要素,表示为{wt}。假设我们观察t和t+n两个时期,n期边际收益的欧拉方程可以记为: mrt=ρnet(mvt+n)+ (13)当n趋于无穷大时,有: mrt=limn∞[ρnet(mvt+n)+ ] (14)方程(14)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未来出售股票所得资本利得的预期边际收益的折现值;第二项表示如果持有股票,把红利累加到资产上而得到的预期增值。因此根据capm模型,此时mrt也就是其他代表性投资者未来t期购买股票的边际成本mct。由方程(14)可见,只有当方程右边第一项为0,也即方程(10)的随机项(泡沫因素)不存在,或者说目标函数的解来自于欧拉方程的稳定解,即:mct=limn∞[ ] (15)此时,代表性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边际成本(即其持有股票的边际收益)与预期的边际收益(边际红利)相等,代表性投资者达到最优购买。也就是说,保证股票市场实现均衡的充要条件是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0,即代表性投资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增减股票持有量,且(从而)股票价格保持不变。换言之,当所有投资者都遵从“购买-持有”策略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二)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的影响上文我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这一条件对现实而言是较为严格的,至少股市中任何时候都有投资者在“买入-卖出”,而非“买入-持有”。这也就是说,现实中使投资者达到方程(15)的均衡购买的充要条件——资本利得的mvt=0并不存在。然而从上述股市均衡条件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取决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这是因为,方程(15)表述的均衡条件,实际上即是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而得到的,而在这一求解过程中,能够使股票市场达到均衡的只是方程(10)右侧的第一项因素st——即对分红预期的折现。这说明,只有当投资者的行为基于分红(预期)因素时,即方程(10)所示的股票泡沫因素{wt}不存在时,从而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0,股票市场才能达到均衡。反过来说,如果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主要基于资本利得(预期)因素时,股票市场的运行将处于累积性非均衡状态①。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是由投资者的行为选择所决定的。由以上分析可见,投资者的行为选择是影响股票市场均衡与否的根本因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决定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影响和决定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因素。这一因素,即是下文的研究所揭示的股东投票权的完备与否。

三、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投资者行为选择

股票市场均衡与否直接导源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而据我们的研究(李学峰,2003a),影响和决定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选择的根本因素之一是股东投票权的完备与否。

(一)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与中国股市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

根据已有的研究(张军,1991),我们(李学峰, 2003)明确给出了股东投票权完备的充要条件:

1,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团体(group)表决做出(即用手投票);

2,对团体表决通过的决定不同意或不满意时,团体中的成员可采取“用脚投票(voting with feet)”的方式,转让其权利,退出该团体。

我们将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充要条件概括为股东投票权完备的“两权具备”。进一步说,这里的两权具备,是指两权的同时具备,即股东团体本身要同时具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利与机制;并且股东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同时具备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权利。这即是衡量股东投票权完备与否的标准。

根据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我们来考察中国股市投资者的投票权安排。首先,已有的研究(fama,1998;hart,1998)已经从理论上证实,由于风险分散对(用手)投票权的替代①和投票权效应的外部性及其所导致的“搭便车”②现象,投资者的最优选择是放弃用手投票权。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看,投资者放弃用手投票权往往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现实中,由大股东所控制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等集体决策的组织机构,往往对投资者(用手)投票权的行使规定许多歧视性限制(如所持股票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5%),或对由中小投资者所提出的提议不予表决、拖延不办等。这也就使得广大投资者不仅是理论上“不愿行使”(用手)投票权,而且也是现实中“不能行使”投票权。因此我们说,现实中投资者的投票权是非完备的——没有完备的用手投票的权利。

其次,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所拥有的用脚投票的权利也是不完备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用脚投票都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更是一种机制。这主要是源于用脚投票会对公司本身会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投资者不满意时,抛出股票会使公司价值下降,并影响公司(及其管理层)的市场形象与声誉,即用脚投票权具有信号传递功能;二是会使公司失去进一步融资的能力;三是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会启动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使公司处于有可能被潜在收购者购并的境地。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公司管理层或原有大股东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则据有关研究(李学峰,李向前,2001),由于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60%强)地位及其这一地位的不可替代——大股东股权的非流通性①,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接管机制并不存在,从而使现任管理层或大股东无须担忧地位或利益的丧失;二则由于市场的投机一致性(下文将给以证明),因此股价下跌对公司的价值、声誉等的影响根本不起衡量作用,即信号传递功能失效,并因此导致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也不会产生影响。

总之,对中国的股票投资者而言,一方面他无用手投票的权利(或行使权利的激励);另一方面,其拥有的用脚投票权利本身也是不成熟的。因此我们说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投票权是非完备的。

(二)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选择

就股市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或方式来看,无外乎三种类型:一是进行长期投资,以期通过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身权益,达到分享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来的分红的增加(及资产增值);二是进行战略投资,以期通过股权收购达到逐步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三是进行短期投资,以求得差价收益。我们可以将前两种投资目的下的投资行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而将第三种投资行为称为投机。

然而,根据上文的研究,一方面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的用手投票权是不完备的,从而使其空有股东身份而无股东权力。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现实中大股东对投资者权益的侵害,也就使得长期投资行为并非投资者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权也是不完备的(如接管机制的空缺),这也就使得通过战略性投资达到接管上市公司的目的只是理论上的推论而毫无现实可行性②。这两方面情况下,我们可以假设真正的投资收益是趋于零的,或者说,投资者唯一可行的投资目的即是博取差价收益——投机。在这一条件下我们来考察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为了理论分析的便利,我们再做出进一步的假设:投机股票的总收益为10①,投机成本为1;股票二级市场存在机构和个人两类投资者;在两类投资者共同投机的情况下,机构所得大于个人所得,比如机构得收益6(净收益为6-1=5),个人得收益4(净收益为4-1=3)。

在以上分析和假设条件下,我们可构造出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博弈的支付矩阵如

机构

投机 投资

3,5

9,-1

-1,9

-1,-1

个 投机

人 投资

在上述博弈过程中,无论个人投资者选择何种战略,机构投资者的占优战略(dominant strategy)是“投机”,比如,个人选择“投机”,机构若选择“投资”得净收益-1(投资收益0减去投资成本1,下同),而选择“投机”则可得净收益为5;如果个人选择“投资”,机构选择“投机”得净收益9,而选择“投资”则收益为-1。因此“投机”是机构投资者的最优选则②。同理,无论机构投资者选择何种战略,个人投资者的占优战略也是“投机”。因此,该博弈模型中“投机,投机”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个人与机构双方各得净收益为3和5。

上述博弈结果是在投资者放弃长期投资和战略投资的情况下达到的,而投资者放弃该两项投资目的(或方式)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股市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也就是说,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导致了股市投资者的最优行为选择即是投机一致性。

四、投资者投机一致与中国股票市场的非均衡

上文的研究证明,在投票权非完备的条件下,中国股市投资者表现出了投机一致性的行为选择。而当股票市场中所有参与者都以投机作为其最优选择时,股市的非均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一方面,前文在推导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时我们已经证明,只有当方程(14)右边第一项为0,也即方程(10)的泡沫因素不存在时,股票市场才能趋于均衡。而根据christian gilles和stephen f.leroy(1992)的定义,所谓股市泡沫,即是股票价值中不基于未来红利预期的部分。据此,我们将方程(6)和方程(9)结合到一起,导出如下方程:

pt=( )et(dt+i+pt+i) (16)

方程(16)即是股票价格的随机差分方程。其中pt是t期的股票价格,( )代表预期收益率的贴现而产生的资本利得,dt+1是下一期的红利,et (·)是基于t期所得到的信息(包括预期红利和预期股票价格)的条件期望值。该方程实际上即是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股票价格由资本利得和分红两部分决定。为突出主题并为了求证的方便,我们假设ρ为常数(这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方程(16)进行n次迭代,得到:

pt= ( )iet(dt+i)+( )net(pt+n) (17)

差分方程(17)的一般解为:

pt= ( )iet(dt+i)+wt (18)

方程(18)中,bt=et(bt+i)/ (1+ρ),它是该股票投资收益率ρ的充要条件。(18)式右边第一项为股票的基础收益(即资本利得与分红收益),第二项wt即是方程(10)表明的股市泡沫。(18)式这一对(16)式的求解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股市泡沫在任何股票市场中都是一种常态存在。但问题是,当某一股票市场中所有投资者都以投机为目的,而不再考虑分红收益之时①,我们即可假设(18)式中的et(dt+i)=0,从而得到:

pt= wt (19)

由公式(19)可见,当一个股票市场中投机盛行、或者是投资者都以追求资本利得(投机)为其最优选择之时,股市泡沫即成为一种累积性的常态存在,从而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正如方程(15)的均衡条件所显示的,当所有投资者都遵从“购买-持有”策略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虽然这一条件对现实而言是较为严格的,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是:股票市场的换手率越低,即投资者对股票的持有期越长,亦即投资者越是趋近于“买入-持有”策略,则股市将越趋于均衡。然而,在上文所证明的投资者投机一致性的行为选择下,其必然的结果即是股市换手率的不断上升(见表1)。

表(1)给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包括新兴市场)的情况看,其换手率相当低,且比较稳定,甚至表现出换手率下降的特征,比如1992年至1996年间,美国纽约股市的换手率在50%——60%之间,东京股市在20%——30%之间,韩国、伦敦、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和新加坡股市则呈稳定下降的趋势。而由表(1)的数据可见,我国沪深股市的换手率远高于其他股票市场,且起伏很大。除我国台湾股市1995年换手率(为243%)高于同年的深圳股市外,我国深沪两大股市换手率可谓雄踞世界股市之首。正如方程(15)所暗示的,过高的换手率即表明了我国股票市场非均衡的现实,而其根源则在于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投资者行为选择中的投机一致性。

表1 我国股市换手率 (%)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上海

341

787

396

591

425

297

399

499

244

197

——

深圳

213

472

180

902

489

284

412

436

287

280

244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市场资料》;《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03》。

五、小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政策建议与启示:

1,本文的研究证明,我国股市的非均衡运行(以及股票市场中存在的投机气氛浓烈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本文所揭示的投票权的非完备性;而且,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各类投资者在其投票权不完备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所致。这也就提示我们,治理中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当然需要从监管手段、政策法律等方面进行规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应从投资者投票权完备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根本性治理,如尽快实行累积投票权、表决权信托等制度;以及使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完善的接管机制。这样,才能通过博弈规则的改变,而改变各方参与人的行为选择。

2,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影响股市均衡状态的根本性因素是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而(特别是在中国)影响投资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则在于其投票权的完备与否。从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看,其投资者投票权基本上是完备的(尽管也存在着hart等人的研究所揭示的投资者对用手投票权的主动放弃),因此投票权完备性问题对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影响程度较低。而在中国,正是由于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导致了投资者的投机一致选择。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尽管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各种“异象”及其背后的投资者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但正是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也就需要我们从更为“中国化”的因素和角度入手,研究决定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选择的特有因素及其对股票市场运行的影响。

参考文献:

何基报,2003:《什么影响着投资者的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

李学峰,2003:《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与股东行为选择》[j],《证券市场导报》第3期。

李学峰,2004:《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

宋军,吴冲锋,2001:《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孙培源,施东晖,2002:《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2000:《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兵,2002:《行为金融理论及在中国股市的应用》,《经济管理》第22期。

张兵,李晓明, 2003:《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张军,1991:《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克里斯蒂·吉勒斯,斯蒂芬·f·勒鲁瓦,2000:《资产价格泡沫》[m],载于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尤金·法马,1998:《问题与企业理论》[m],载于陈郁编译《所有权、控制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o·哈特,1998:《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m·statman, 1999, “behavior finance: past battles and future engagement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charlottesville; nov/dec, 18-27.

① 主要是以下3个行为特征:1,追求收益最大化,即相同风险水平下,追求更高收益的投资组合;2,追求效用最大化,即选择能带来最大满足的风险与收益的资产组合;3,厌恶风险,即同等收益下追求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风险较高则需要较高的收益给以补偿。

①如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谜、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等,这些现象无法用主流金融学及其资产定价理论给以圆满的解释,行为金融学将其称为“异象”。

②其另一个重要的理论特色在于对经典金融理论的核心假说——“理性人”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递减(statman,1999)。

③ 这与本文第二部分所推导的结果一致,即股市均衡条件是较严格的,现实中很难得以满足。

① 对此的详细分析可参阅李学峰,2003:《投资者行为与资本市场发展》,工作论文。

[0]这实际上即形成了股票市场中所谓的正反馈现象:δpt+i越高,δkt+i越大,而δkt+i越大,则δpt+i越高。

① 详见本文第四部分的证明。

① 根据fama(1998)的研究,所谓风险分散对投票权的替代,是指证券所有权的分散对风险承受的最优配置是有益的,但其结果是证券持有者通常过于多样化地拥有企业的股票,以至于对某一特定企业没有多少行使权利的兴趣。也就是说,为降低风险而实施的投资组合,也同时降低了中小股东对某一特定公司行使(用手)投票权的兴趣。即在每一个股票投资者中,产生了一个风险分散对投票权的替代。

② 所谓投票权效应的外部性(hart,1998),是指行使权利而导致的经营改善的收益由全体股东分享,而成本只由那些积极行使权利的股东承担,因此单个股东将没有监督企业经营的激励。在此情况下,所有投资者都希望其他股东去行使权利并承担权利行使所致的成本,而自己仅分享他人行使权利所带来的收益。即产生了投票权上的“搭便车”行为。

① 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大股东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对该问题的研究参阅李学峰,2004:《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南开经济研究》第四期。

② 这也正是现实中我国股票市场的购并行为多发生于场外协议转让而罕见二级市场收购的原因所在。

① 我们这里并未考虑股市投资是否为零和博弈。换言之我们只是在假定投机收益为10的条件下进行研究,而将投机收益的来源存而不论。

② 这正是我国股票市场中不断发生机构坐庄炒作、甚至发生所谓“基金黑幕”的原因所在。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股市泡沫;投资者心理;投资者行为;异质信念;股市崩溃

当前全球股市的大幅下跌又将股市泡沫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结合股市泡沫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目前研究进展,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理性预期下的股市泡沫理论;第二部分总结了从行为金融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最后分析了股市泡沫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理性预期框架下的股市泡沫研究

早期对泡沫的研究是从理性预期角度开始的,以图解释证券市场的价格过度波动。哈恩(Hahn,1966)和萨缪尔森(Samuelson,1967)证明,在缺乏完全的期货市场(能够扩展到无限的将来)条件下,没有一种市场力量能够不产生泡沫及破裂。这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证明了经济系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泡沫并最终破裂。

Flood和Garber(1980)首次引入理性预期模型作为检验泡沫的理论基础。理性泡沫理论基于投资者理性预期和市场有效假设对泡沫进行研究。Blanchard和Watson从理性预期出发,将股市泡沫分为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两类,建立了一个动态预测模型来讨论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以股票价格理性预期模型为基础,用概率统计方法研究股市理性泡沫问题,在套利均衡的前提下,求出了理性泡沫解。

Santoni(1981)提出理性泡沫的三个特征,即理性泡沫具有连续性、连续的膨胀性和非负性。他认为,如果仅仅依据股票的基础价值来预测股票的价格,回归分析残差项的期望值将出现正偏差,这种单边误差的持续性就形成了理性泡沫。即使投资者认识到价格超过了基础价值,但如果他们相信泡沫仍将持续膨胀并产生更高的足以补偿泡沫破裂概率风险收益的话,投资者仍然会继续购买股票,理性泡沫将连续膨胀。即使股价高估,由于投资者相信考虑风险因素后仍将获益,他们会理性地继续滞留在市场,理性泡沫不可能出现负值,即基础价值的增长速度永远低于实际股价的增长速度。

Diba和Grossman(1988)用理性泡沫来解释股票价格相对于其基本价值的过度波动。如果市场的投资者是理性的,股票价格应当满足一阶条件期望差分方程,传统理论所定义的股票的市场基本价值是该方程的一个特解,但差分方程的通解则允许股票价格在除了市场基本值之外,还可以加入理性泡沫的因素,影响理性泡沫变化的完全是非基本因素的外生因素。Froot和Obstfeld(1991)则提出了内生泡沫模型,资产内生泡沫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泡沫,它的变化源于股票的基本经济因素,而不是其它外生因素,该模型将泡沫解释为股价对基本价值的过度反应。

Barlevy和Vemnesi(2003)则从不知情交易者的理性预期出发给出了股市崩溃的一种解释。文中将交易者分为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当价格下跌时,不知情交易者猜测知情交易者已经得到负面信息,这将降低不知情交易者对资产的需求,使股票价格更低,从而加速股价的下跌。研究表明,股市崩溃能够在基本面非常稳健的时候发生,大量的股市崩溃是由一小部分不知情的投资者和市场中大量被动的采用程序化交易的投资者所决定的。

二、行为金融角度的股市泡沫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金融资产泡沫,以及金融资产价格长期偏离宏观经济基础并最终崩溃的现象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一些学者对传统金融理论严格的理性人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等提出质疑和批评。行为金融学理论基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假设,通过分析投资者非理性心理和行为,对股市泡沫问题给出诸多解释,而且分析过程更加符合现实状况,为股市泡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Black(1986)首先将噪声概念引入泡沫理论中,把市场有效性和噪声结合起来研究,认为噪声交易使股票价格成为噪声价格,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从而使市场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在股市交易中,噪声交易者不断通过交易将噪声累加到股票价格中,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形成股票泡沫。将噪声理论与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者行为相结合,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一)从投资者投资心理角度对股市泡沫的研究

在噪声交易理论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信息和投资者心理联系起来分析资产泡沫问题。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所提出的投资者情绪(BSV)模型认为:当投资者使用公开信息预测未来现金流时产生的系统性误差,造成股票价格偏离基本价值,产生泡沫。模型涉及两个认知偏差:保守性心理和代表性心理。当公司宣布收益利好消息时,保守性心理造成投资者反应不足,价格上涨很少。但随着收益的兑现,代表性心理导致投资者相信这家公司有很高的收益增长率,并预测在未来将有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反应过度造成价格偏离基本价值,这种偏离实际上是由投资者情绪造成的非理性泡沫。

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强调投资者对私有信息而非公共信息理解的偏差。模型假设投资者对其研究得到的私人信息而非公共信息过度自信,如果私人信息是有利的,过度自信意味着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将使价格提高并偏离真实价值,造成市场出现泡沫,而未来的公开信息会导致价格向基本价值回归。特别地,模型假设公共信息以非对称的方式改变投资者对初始私有信息的信心,即自我归因偏差,这种非对称反应意味着初始的过度自信之后一般会出现更明显的过度自信,导致泡沫膨胀加速。

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Scheinkman和Wei Xiong(2002)建立了连续时间状态下的泡沫均衡模型,模型认为市场投资者对资产的基础价格具有不同自信程度,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在卖空限制的交易机制下,投资者对资产的观点存在异质性导致交易的持续。资产持有者可以将资产卖给对资产更加有信心的买方,随着交易的不断进行,价格持续偏离股票的基本价值,导致泡沫不断膨胀。

(二)从投资者投资行为角度对股市泡沫的研究

从投资者行为角度,主要是结合不对称信息、反馈理论和从众行为三种理论来对股市泡沫进行研究。DeLong,Shleirer,Summers和Waldmann(1990a)建立的噪声交易者(DSSW)模型解释了知情交易者为什么不能或不愿意通过交易把价格回归到基础价值,从投资者行为角度解释了价格与基础价值的持续偏离。他们把投资者分为两类:知情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者信息不对称),前者具有

理性期望,后者对理性期望回报有着判断误差。噪声交易者无法获得内幕信息,并且把得到的噪声信息当作关于基础价值的准确信息,从而导致非理,因此会对信息做出过度反应或采用正反馈交易策略,这些行为导致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价格持续偏离基本价值,从而导致股市泡沫。Binswanger(1999)对噪声交易者模型动态扩展,为股票价格持续地从其基础价格偏离的现象进行行为解释。在模型中,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和不断出现,促使泡沫不断发展,也正是由于噪声交易者所带来的风险,阻止知情理易者将价格回归到基本价值,造成了泡沫的持续存在。

同时,也有学者将信息和投资者交易行为结合起来,用反馈理论来分析股市泡沫。反馈理论在证券市场中体现为正反馈交易策略(也称为动量交易策略),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DeLong,Shleirer,Summers和Waldmann(1990b)指出正反馈交易策略造成股市正反馈泡沫。由于利好消息出现,公司在本期股价上升,正向反馈交易者会在随后期间购买股票,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一方面,这产生了动量和盈利公告事后偏差;另一方面,由于价格上升超过其基础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所以随后的收益一般会很低,产生了长期逆转。他们认为短期收益正相关和长期价格回归均值的现象与传统的泡沫理论一致,并把泡沫归因于投资者积极反应的投资策略,称为正反馈泡沫。正反馈泡沫与理性泡沫(Tirole,1982)的根本区别在于:在正反馈泡沫模型中,股票价格最高时的预期收益低于其理性预期水平。由于不存在风险溢价,在股价最高点,股票的预期收益开始变为负。相反,在理性泡沫中,在最高点预期收益等于其预期的风险调整水平,因此理性投机者在最高点不会卖出。

与正反馈交易方式类似,Hong和Stein(1999)在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统一模型(HS)中利用动量交易方式研究了股票价格持续偏离基本价值现象。在模型中,投资者分成两类:信息观测者和动量交易者。假设私有信息在信息观测者中的传播缓慢,由于这些投资者不能从价格中获得其他人的私有信息,所以信息的缓慢扩散会产生动量。之后动量交易者进入市场,给定动量交易者所依据的条件,他们的最优策略为正向反馈交易。通过购买,动量交易者希望从信息的连续扩散中获利,这种行为维持了动量,但也会造成价格过度偏离。由于动量交易者不能观察到信息的扩散程度,因此即使价格达到基本价值,他们仍持续购买造成过度反应,从而产生非理性股市泡沫。

Shiller(2001)利用反馈理论解释了股市泡沫的产生、放大以及破灭过程。股票价格的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哄抬股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造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随着反馈循环的进行,投资者的信心增长达到最高点,投资者群体中会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股市会一直上涨,继续持股可以赚利;另一种是股票内在价值难以支撑过高的股票价格。当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后者占据上风,导致股市泡沫的破灭。

国内学者彭惠(2000)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从众行为分析了股市泡沫的产生机理,认为泡沫的产生以信息流为中心和动力,以信心为支撑,由资金流动来配合,它是在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先后反应下,由资金、心理预期和信息流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外生因素、噪声交易者错觉等原因,价格出现不能用基本面因素解释的上涨。当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过高时,初始上涨通过价格泡沫的自增强机制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出现从众行为和股市泡沫现象。之后由于利空消息的累积,泡沫变得越来越脆弱,达到一定界限时股市泡沫破灭。戴园晨(2001)讨论了股票市场泡沫的生成机理,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非理性主体大量产生,在追逐股票买卖价差的过程中,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形成泡沫。扈文秀等(2001)分析了从众行为与投机性泡沫的关系,只要市场存在从众行为,股价就会不规则波动,且从众行为程度越高投机性泡沫越大。

三、股市泡沫研究的展望

(一)从异质信念的角度对股市泡沫研究的新进展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所有的投资者对于相同资产未来收益的概率分布具有相同的预期或判断,称之为同质期望或同质信念。这一假设暗含两个前提:一是所有信息对所有的投资者免费并且同时到达;二是所有投资者处理信息的方式相同。现实的资本市场很难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异质信念通常指不同投资者对相同股票相同持有期下收益分布有不同的判断,也称为意见分歧。

Hong和Stein(1999)首次利用异质信念把价格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起来,为持续性的价格动量现象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Hong和Stein(2003)从有限注意的角度考察了市场崩溃的形成机制。由于卖空限制和异质信念,最初看空的投资者不会参与到市场中来,他们的信息也不能在股票价格中有所反映。然而,当原先看涨的投资者大幅跳水卖出手中的股票离开市场时,原先隐藏的看跌信息会逐步表现出来,一些采用程式化交易的动量交易者将越跌越卖,从而导致价格更快下跌。

Barbarino和Jovanovic(2007)从异质信念的角度用Zeira-Rob模型对股市崩溃进行了研究,在这个模型中,需求大小是不确定的。如果投资者对市场有一个风险较低的先验分布,则乐观情绪将上升,当乐观情绪上升到一定幅度,市场规模超过需求时,危机就开始发生了。

Hong和Stein(2007)对异质信念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异质信念是由渐进信息流动、有限注意和先验的异质性三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信息扩散速度、信息获得渠道的差异性等等,信息不可能瞬间同时到达所有投资者,已经收到信息的投资者会根据新的信息修正预期,还没有收到新信息的投资者维持原来的预期,从而导致信息的渐进流动;其次,在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投资者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所有的信息,只能注意到有限的信息,对不同的信息、不同资产的注意程度不同;再次,即使不存在信息获取或注意力的差异,投资者之间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经验不同,也不太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判断,即存在先验的异质性。

至此,从异质信念的角度来研究股市泡沫的路径已经逐渐清晰,研究方法也逐渐成熟。对异质信念更进一步的了解,可查阅文献。

也有一些文章将卖空限制与异质信念相结合,从而对股价的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国外文献可参考Hong和Stein(2003),国内文献可参考朱战宇和吴冲锋(2005)。朱战宇和吴冲锋改进了HS模型的假设条件,增加了反向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卖空限制的动量效应和反向效应模型。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不同于HS模型的递推公式法,清晰地描述了正、负消息影响下股价及收益率的运动轨迹,直观地分析了消息投资者和两类趋势投资者行为偏差导致赢者和输者组合出现动量效应和反向效应的规模和方向。该文清晰地反映了在卖空限制下,股票价格是如何动态演化的。

此外,也有一些文章把信息栅(Information Cascades)等运用于股市崩溃的解

释中。如,Anderson等(1996)。

(二)对股市崩溃机理的研究

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一些关于股市崩溃成因的研究,但是对于股市崩溃的成因,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Black(1986)将噪声的概念引入泡沫理论中,首次比较清晰的描绘了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Kapopoulos和Siokis(2005)对股市崩溃的动态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股市崩溃前泡沫的增加就像地震前能量的聚积,如果泡沫能在股市崩溃前不断消化,则不会导致有杀伤力的股市崩溃,如果泡沫不断增长而不能释放,则会导致严重的股市崩溃。股市崩溃后证券市场的动态发展,就像地震中的余震,服从地球物理学中的古腾堡―里克特规则。G.Glenn Baigent和Vincent G.Massaro(2005)从程序化交易和组合投资的角度对1987年的股市崩溃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机构投资者出于组合投资和套期保值的考虑,在股市下跌中会越跌越卖,从而导致1987年10月的股市崩溃。

李宝伟(2005)在其博士论文《股票市场干预――信息不对称、股市泡沫与突发冲击》中,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股市崩溃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借助“平均场理论”对市场投资者之间相互模仿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建立了股市崩溃风险演化的临界点模型。在该模型中,噪音交易者系统是受其周围投资交易者影响的:局部模仿会自发的演化成全局模仿;噪音交易者的全局模仿会导致泡沫崩溃;价格和系统的属性有关;系统参数是慢慢演化的。这些模型的特点是当局部模仿系统趋向临界点时,泡沫崩溃的可能性将加大,并且在临界点附近价格按幂数增长。

李红、孙绍荣和陈宁波(2006)构造了一个股市模仿传染模型来研究股市泡沫的形成过程,模型中包含有稳定从众系数、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比例及股民的初始平均观念三个参数。分析得出,在股市尚不成熟的中国市场,稳定从众系数相对较大,当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比例较小时将引起一边倒的从众行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领头羊的带动作用),使得参与交易者所占比例达到某种程度,股民中的模仿传染才会导致从众均衡。陈胜荣、孙绍荣(2006)对投资行为扩散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在于行为主体本身的有限理性及信息本身。从行为扩散角度描述了股市中信息的传播和股价的变化。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9篇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 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3.道德建设——诚信为本

股市投资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 投资者行为

中国股票市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较国外的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仍然很年轻。中国股市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不健全,股票波动大,投资者大多以散户为主、抱着投机、等心理参与投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理性投资是有限的,力求在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下对股市的异常波动做出合理解释。因此,行为金融的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尤为重要,本文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下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一、投资者行为研究

(一)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分析

1.股市投资现状。近几年来,中国上证指数波动幅度很大,受金融危C的影响,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6030.086点,于2008年11月5号跌至1706.703点,其后,维持一段时间的小幅震荡,于2015年5月22日达到了近几年的高点4529.422点,随后出现了大的波动,于2016年1月跌至2749.7854点。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震荡跌幅超过4000点,2015年至2016年震荡约3000点,可见中国股市的波动幅度很大,暴涨暴跌的现象严重。然而股市的大跌大涨不利于吸引稳定的投资者,使得短线投资变多,容易造成短期投资的现象加剧,这个现象又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形成恶性循环。可见中国股市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中国股市上的股票价格没有办法去保证其合理性,股票市场运作缺乏有效性及资金的合理流动性。

2.投资者行为特征。

(1)行为金融理论下的特征

a)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是指在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下,行为主体因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忽视自己的私有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又称为羊群效应。在中国股市上的一些较大波动,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政策的大变动或者经济状况的改变,但只要某些传闻就有可能导致恐慌性抛售,进而引起股票的下跌。

b)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估某事件时,通常会先选定一个起始点,进一步考虑相关信息,并通过反馈的信息对所确定的起始值进行调整最终做出判断和得到解决方法。在中国股市中,投资者容易以利润的获取、价格的上涨等信息作为起始信息,对宏观调控的新信息不够重视,使得投资盲目和宏观调控的效果不理想。

c)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在中国股市中,政策的利好消息可能会促使一些业绩优良的股票价格回升,但是由于处置效应,本可以继续上涨的股票由于投资者在盈利情况下的抛售而压制了其升幅,外加一些业绩差的股票的持续下跌,本来有回升趋势的市场又表现出整体的下跌行情。

(2)中国股市投资者的现状

a)主要以散户为主

中国股市投资在1万以下的比例约为24.46%,1~10万的比例约为48.37%,10~50万的比例约为20.89%,50万以上的比例约为26.28%。可见投资在10万以内的占了50%以上,说明散户投资是中国股市投资的主体,会对股市造成一定的影响。

b)换手率高

换手率是反映股票流动性强弱的指标。股价波动幅度较大,且整个市场换手率表现出极高的倾向,则说明该股市投机性强。中国的股市换手率远远超过了世界成熟股市的水平指标,说明中国股市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投资者的行为对投资影响大。

c)投机心理严重

中国股市投资者心理大多为从众心理、心理、投机心理。在这些心理的趋势下,投资者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盲目买入或者抛售股票,所以投资者大多以短线投资为主,这不利于股市的发展。

(二)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因素

1.政策因素。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对股市的变动产生影响,当利好政策出台后,投资者交易频率会有明显的上升,且持续相当长的交易日。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2.信息不对称。中国股市的信息的和政策的透明度不高,会导致投资者只顾眼前利益,更乐意进行短期投机。其次,投资者容易盲目跟风,对于股市的内部信息不熟悉,容易盲目跟随投资机构,从而投资机构容易利用投资者的这个心理对投资者进行操控,不利于理性投资。

3.个人因素。

(1)需求和动机因素

作为个体的人除了生存需要外,还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合需要等。投资者的生存需要对其投资行为起主导作用,其投资股票的主要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以满足其生存需要。所以投资者容易因为股利和涨幅而盲目选择,那么公司会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和动机制定“诱因”,从而就增加公司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

(2)心理因素

投资者由于信息、专业知识等内在因素和天气等外界的因素,更多地依靠启发式思维进行投资决策,往往产生的心理也不一样,会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在中国股市中,由于投资者受到外界和自身的因素限制,导致投资过程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投资者的情绪对股市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政策的透明化

投资者因为缺乏相关信息而导致投资的判断出现问题。所以政府应该提高股市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减少股市的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完善相关的体制制度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应该加深对投资者的认识,规范内部的运作,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建立相关的制度来防范风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公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给予投资者丰富的回报。这样才能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减少波动,促使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有利于股市的发展。

(三)投资者增强相关知识,理性思考

投资者非理性思考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盲目跟风投资,所以投资者应该多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投资方法。其次,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心理弱点和行为认知偏差,克服相关的盲目从众、投机、过分自信等心理。最后,投资者应该认真反思,理性思考,避免在股市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张轮.行为金融[M].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2005:52.

上一篇:高层设计范文 下一篇:地产创意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